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纳税风险管理范文

纳税风险管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纳税风险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纳税风险管理

第1篇:纳税风险管理范文

一、明确企业纳税风险的必要性

企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来自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风险,要保证更加健康长远的发展,就要强化对纳税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机制,一旦出现纰漏,一方面企业要补缴税款或者滞纳金等,另一方面,企业的信誉也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受到刑事处罚。对企业纳税风险的避免,一方面能够有效避免以上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完备的避免纳税风险的策略的实施,是保证企业内部各项活动有条不紊进行的保证。因此,明确企业纳税风险并建立完备的风险避免体系,对企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企业面临的一般潜在纳税风险

(一)日常经营活动

企业产品的生产,从原料到成品包装出售,有一系列的环节,其中多数需要缴纳相关名目的税款,其中比较主要的包括增值税和所得税,相关以上两个税种的政策很多,正因税收名目较多,这也是最容易导致企业因纳税管理不当造成损失的两个税种。除以上两种外,企业还面临着发票管理不当导致损失的风险。因为发票的不规范增加了企业逃税的可能性,因而发票的开具规定十分严格,同时,对于虚假发票的成本不允许在所得税前扣除,一旦收到虚假发票,企业同样要遭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失。

(二)非日常经营活动

企业在非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纳税风险主要包括筹资,投资及关联交易的纳税风险。

1.筹资风险。筹资的纳税风险包括自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两个方面。企业在筹得股东认购股票后得到的资金经营得到的利润后,必须在税后分配。企业向银行借贷的资金需要支付的利息也要计入支出款项,然而,相比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的过程更为繁琐,因而同样面临着一定风险。

2.投资风险。投资作为企业的盈利方式之一,包括购买国债,金融债券等。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取得的收益必须要缴税,其具体内容可能涉及到优惠的税收政策,然而税收的优惠必须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才能享有。在这一环节中同样隐藏着一定风险。3.改制重组风险。企业在经历重大变动,内部体制需要重组时往往涉及到税务处理,在税务处理条件上因为内部差异可能相关到是否符合税务特殊处理的条件,正因为重组本身的复杂性,相关缴税活动也非常复杂,企业有必要深入研究相关政策以避免经济损失的风险。

三、纳税风险的成因

(一)企业对纳税的认知有误

依法纳税虽然普遍为企业所认知,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却不够准确,不仅要依法履行纳税的义务,同时要有维护纳税人权利的意识。国家政策对纳税企业应享有的权利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然而很多企业只把纳税认为是一项应尽的义务,没有享受到权利为企业带来的利益,是企业的隐形损失,不可不谓之风险。正确的纳税意识,可以避免企业缴纳税款中的多余款项。比如,由于对延期纳税政策的不了解,企业在资金紧张,没有能力支付税款时需要在后续过程中缴纳滞纳金,但如果企业了解相关政策,申请延期纳税,那么就避免了缴纳滞纳金的风险,为企业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从而降低企业的纳税风险。

(二)纳税管控体系不够完善,纳税风险认识薄弱

当前,企业对税务风险普遍没有深刻的认识,对于设立完备的纳税管控体系也不够重视。相关的纳税事务仅限于财务部对税款的申请缴纳上。对于纳税风险的调控与管理没有完备的战略规划。同时,税款作为企业的一项支出,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收益,然而多数企业并没有将纳税这一事项纳入到经营管理的规划当中。

(三)税务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企业的税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不够高,企业在此方面重视度低。企业的办税人员如果能够充分了解相关各项税务的法律法规,同时灵活运用法律知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那么企业面临的纳税风险也会降低。

四、加强企业纳税管理,降低纳税风险的措施

(一)提升办税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专业水平严格把关

办税人员是企业在办理税务事项的基层员工,除企业具体经营活动之外,员工的专业素质间接影响到了企业缴纳税款的相对数额。办税人员对于税务相关的法规的了解程度和专业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能够充分运用法律知识维护企业的权益,其专业素养的高低也决定其是否能够充分结合法律知识和企业的具体情况做出最有利企业的决策,从而影响企业的收益。在招收办税人员时,企业应当对办税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严格把关,重点考察其工作经验水平的积累以及对相关法规的了解程度。

(二)设立纳税风险管理部门

企业应设立纳税风险管理部门,其职能包括对企业内外环境风险的评估,除核算税务和资料保管外,重点要设立制定承担税务计划的部门,分管完备税收政策和税收筹划的部分。争取各个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同时互相督管,从而做到有效降低企业纳税风险。

(三)评估纳税风险

要做到准确避免纳税风险,首先要对纳税风险作出准确评估,只有认清纳税风险与形势,才能做到有效地规避。鉴于企业的纳税风险来自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所以企业需要设立专职人员分别对内外环境风险加以评估,企业应以自身性质为基准,综合产品市场,对产品从生产准备到售后工作的各项环节有准确的认识,包括各环节对最终盈利的影响程度等,同时,综合各项因素后,总结风险特征,据此将风险分类,最后制定有效的规避策略并付诸实施。

(四)税企沟通渠道的建立与监察

企业应与税务机构建立沟通的渠道,以此来随时增加对税务政策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的环境不断更新企业风险评估方式和纳税风险的统筹制度,将纳税管控信息与时新法规相结合,从而最大程度上保障企业的利益,维护纳税企业的合法权利,继而才能使企业长足有效地发展。

五、总结

第2篇:纳税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营改增;建筑企业;增值税纳税风险管理;对策

营改增之后,税制变化对于建筑行业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规范管理的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也对建筑企业应用相关财务和税务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本文中,为了使建筑企业能够适应税制变化,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营改增对于建筑企业产生的风险

(一)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筑企业的税负

1.大型机器设备更新周期产生,增加了税负

当前,建筑企业自身具备一定的特点,其对于机械设备有着十分严格的需求,对于企业而言,经常会根据资金采取外购或者租赁的方式来实施施工工作,以此满足需求。针对营改增之前采购的大型机械设备,因为运行时间比较长,使得建筑企业在改增值税之后,机械设备处于更新的周期中段,导致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筑企业的税负。

2.有效的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存在一

定难度,使得税负上升在建筑企业施工期间,因为各个工程项目属于分散化施工的方式,如果强制性统一采购建筑材料,往往不具备经济性,时间上也无法配合。实际情况是部分建筑部门为了减少成本输出,通常在项目区域选择纳税单位来采购材料,其中很多供货商还都是小规模纳税人,另外很多建筑工地在偏僻的地段,一些开支甚至连发票都无法获取更谈不上专票。所以建筑企业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具有复杂性,现阶段存在一定难度。

3.劳务人工成本使得税负增加

建筑业具有劳动密集的特点,劳务人员成本费用在整体工程造价中占据较大的比例,特别是企业管理越规范、规模越大,人工支出占比越高。但目前这一块无法取得进项税发票,使得建筑企业税负增加。

4.工程造价水平

在实施了增值税之后,税金的计算方式和各种类型的收费标准都出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对工程造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造价人员对增值税知识及政策的了解水平高低也会对项目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增加了建筑企业资金压力

受到建筑行业相关因素的影响,建筑企业对于工程款项的收取以及应税行为存在时间上的差异性,并且不同步,在具体的施工期间,相关的工程款项以及材料费用并非是经过验收便立刻获取的。建筑服务预收款,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由于收到预收款时没有对应成本,税额较重,留抵税款不能退款,在建筑周期内,税负不均衡,这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现金流的压力。

(三)普遍存在的挂靠现象对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

挂靠方利润不可能从被挂靠方公司拿走,实务中大量出现的是以票抵账的行为。挂靠人通过私立名目代开发票冲抵被挂靠人账务,借机拿走本属于项目利润的部分的情况比比皆是。更有甚者,私下购买假增值税发票或虚开增值税发票冲抵被挂靠人账务,这些违法操作手法,给被挂靠方的财务工作带来很大困扰,给被挂靠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隐患。

二、营改增后建筑企业增值税纳税风险管理措施

(一)计税方式的选择

在一定的条件下,纳税人对于计税方法是有选择权的,但是一旦选择就轻易无法变更。某些项目如果单纯从税负角度测算,简易计税方法优于一般计税方法,但是从项目总体利润测算,却出现了一般计税方法下利润水平高于简易计税方法下利润水平的情况。选择一般计税方法,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应交增值税可多可少,但是利润额比较高。如果从利润角度考虑,选择一般计税对企业更为有利。特别对于有很多项目的建筑企业而言,就会要求按项目分别进行明细核算。如果没有做到项目明细核算,有可能导致主管税务机关按照较高的增值税率要求企业纳税。在这种情况,应综合考虑企业实际状况,选择对企业整体发展比较有利的征税方式。

(二)关于甲供工程的风险防控

“甲供材”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将甲供材从工程造价中剥离,分别就甲供材和施工工程进行招标。如果将甲供材料包含到工程造价中,会产生一系列税务风险。甲供材料时,发包方和施工方分别采用“预付账款”“预收账款”核算,施工企业须按照含“甲供材”金额的结算额向发包方开具增值税工程发票(10%或3%)。发包方也应就“甲供材”向施工企业开具增值税材料发票。但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由于发包方没有销售材料的经营范围,根本开不出销售材料的增值税发票给施工企业。也就是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包方将“甲供材”视同销售,向施工企业开具增值税发票是行不通的。而施工企业没有取得“甲供材”的成本发票,无法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纯粹要申报缴纳10%或3%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同时由于无“甲供材”的成本发票,只有领用“甲供材”的领料清单,甚至不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进行扣除。故在投标甲供项目和签订甲供合同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防控上述税务风险。

(三)构建健全的增值税管理制度体系

全面实施增值税之后,建筑企业要加强对增值税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构建一个健全的增值税管理制度体系。增值税的管理内容主要包含组织税务知识学习,增值税发票领取、增值税发票保管以及增值税申报缴纳等,并且制定出完善且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系,这一环节是建筑企业在改增值税之后的重要内容,建筑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规模以及管理来设置一定的税务部门或者安排专业人员实施管理工作,以此预防风险的出现。

(四)加强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

供应商的好坏对于可抵扣的进项税额有着直接的影响。全面实施增值税后,为了有效的抵扣进项税额,建筑企业应当重新规划选择供应商,首先,明确供应商自身是否具备一般纳税人的身份,构建健全的供应商信息库,做好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将供应商信息补充完善,掌握好供应物资的具体价格以及供应企业的信誉度和进项税率情况。供应商自身是否出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对进项税抵扣问题有着直接的影响,其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企业的成本。因此,在对供应商进行选择的时候,要在综合权衡含税报价的基础上,多加考虑足额抵扣进项税款,以此筹划增值税纳税,进而降低建筑企业的增值税税负。

(五)加强挂靠管理

全面改增值税后,原有挂靠经营模式将受到致命冲击。增值率的进项和销项环环相扣,所交税额为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后的值,企业要把挂靠项目当直管项目来管,要对项目部的资金、票据和物资等实现全面管理,才可能对进项税票全面管控,以避免因项目部虚开增值税发票而导致的企业法人和高级管理人员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况出现。企业应进一步加强管理能力,变挂靠为合作。

三、结语

建筑行业实行增值税政策,对于建筑工程建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表现在税负、物资采购等管理过程中。因此,加强项目过程管理,要求企业内部相关部门熟练掌握增值税政策是企业规避税务风险的根本要素。国家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大对这一现象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解决增值税风险问题,使其满足现有的建筑工程管理要求。

参考文献:

[1]刘玺.建筑企业“营改增”之后税务筹划及风险应对措施探讨[J].财会学习,2016.

[2]张望军.建筑施工企业“营改增”税务筹划及风险应对[J].经营管理者,2017.

第3篇:纳税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纳税风险;风险管理

税收是国家主要收入来源,也是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经济的一个手段。我国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不断完善税收政策,由于我国经济的多元化,税务机关也采用多元化征税。这使企业面临税收方面财务风险的增加。如今,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组成成分。国家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出台了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发展。国家的出发点是为了通过优惠政策辅助技术创新,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因此,管理企业纳税风险是高新技术企业必备的条件,管控好纳税风险是保障未来高新技术企业经济收益以及商誉的重要手段。

一、高新技术企业纳税风险管理特点

(一)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申请认定资格的风险

如今,高新技术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主心骨,同时国家也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进行帮扶。由于我国企业种类众多,政府设置了对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资质认定程序。对于要申请资质的待定企业,要求出具企业知识产权说明和科研人员的明细情况,在审核过程中若发现违规的情况,国家就会取消该企业的高新技术资质。为了加强管理,国家还增加了三年一复查的规定,当企业获得资质认可后仍需要提交一些指标证明企业有发展的可能性。面对这样复杂烦琐的程序,如果企业为了达标,人为地对相关指标进行调整,大规模的调整必然会消耗人力、物力、财力,可能直接导致企业经营收益下降或者信誉下降,这就将企业置于一个纳税风险增加的处境之中。

(二)研发费用计量不准确可能加大税务成本

为了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在税法中,对企业在相应纳税年度中发生的新品研发费用等八项费用支出准许在企业缴纳企业所得税时按照税法规定给予扣除。然而,高新技术企业财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由于个人原因等对多项研发费用分析、计算不够精确导致了研发费用偏高或偏低,不够精准的研发费用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纳税时的风险。还有一些企业为了在纳税上占便宜,可能会调整人员工资薪金的归类,这样的做法为的是使研发费用基数变大,从而减少纳税,但这与税法背道而行,埋下纳税风险。当税务机关发现后,必然要追回少缴纳的税款,并且根据税务法则给予企业一些处罚,例如交罚款等等,最后结果就是即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也影响到企业的信用。

(三)企业依赖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程度较高

高新技术企业大多数存在着前期发展阶段投资过高的问题,而且企业规模也并不大,每年收益非常不稳定。如果不依仗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来缓解纳税压力,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都将面临倒闭。例如,2019年起国家取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1],影响到了多数企业的收益。此外,较多企业对于税收并不了解,也不重视对税法的学习,当需要维护自身纳税权利时不够及时,导致税收成本增加。如今,我国对税法越来越重视,不断改进征税政策,很多企业跟不上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化,并且新政策的不断出现以及多元化的税种并行,造成企业管理者很难分清新旧政策。这种情况下,企业处于一个被动纳税的地位,没有及时对新政策进行研究分析,无法在合法范围内作出一个合理的纳税方案。面对增值税不断调整的情况,企业内部应当及时积极进行了解研究,如果不能在新政策实施时,安排好财务,处理好问题,那么根本无法跟上新政策的脚步,终将被淘汰。

二、给高新技术企业纳税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公司内部风险控制机构

当一个企业缺乏风险管控意识,那么长远发展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在做好纳税风险管理的前提,是在企业内部设置一个风险管控监察机构,对于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策划,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体系,这也是保障生产研发经营的基石。在企业内部风险控制机构中必要的是设立税务风险监察部门,然后对于每个生产、经营环节中可能产生的纳税风险进行划分,科学有效地进行控制监察,在关键环节设置可控点,确保能对整个内部环节都能监视到。除了监控,还要做到安排专业的人员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风险检查,把内部监控和外部监控较好的结合在一起,避免内部腐败而影响整个企业的风险控制。

(二)完善企业自身的纳税风险识别体系

由于经济环境政策以及生产经营活动存在着不稳定性,导致企业相对应的纳税风险种类也会不断变更,如此看来,建立纳税风险机构识别体系是风险管理体系中长远有效的处理方式。风险管理中的核心就是对风险的识别,只有对风险识别正确,才能对症下药,有效地避开不必要的风险。风险的隐蔽性很强,不会轻易被发现,并且产生风险的原因有很多种,最不可控的是人为因素。所以,对于风险种类进行识别是非常重要的,风险识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收集很多相关资料,调查相关项目,运用各种方法按照规定要求来完成风险种类的划分。高新技术企业在选择风险识别指标时,要注意可操作性以及指标是否可以计算衡量,在建立纳税风险识别体系前,需要对自身公司进行分析,从实践出发,判断分析类比和范围,深入分析其成因。在生产环节中依次分析找出涉及的可能出现风险的地方,设置风险点,如此可以高效的减少纳税风险[2]。

(三)构建企业完善的纳税风险评估体系

高效技术企业在设置好纳税风险机构后,单单分析出存在风险还是不够的,还要设置相应的评估体系。设置良好的评估体系,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对风险的认识以及更好的减低风险、预防风险。风险评估是一个烦琐复杂的工作,通常来说,设计纳税风险评估体系是以风险的发生情况概率、程度以及可识别程度作为参考,与相关的指标进行比较,评估给予一个较合理的纳税风险亏损范围。此外,风险评估还分主客观,客观地评估是在运用大量数据计算统计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的存在,是明明白白的客观数据体现;而主观则是具有争议性的评估,一般是出现在急于给出判断的时候,通过专家的主观想法给出一个合理的评估。由于纳税对象的不同,风险的评估不能单单依靠数据,而是两种进行结合总结得出结论。目前,国家颁布《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其使用方法》,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构建合理的纳税体系通常是从企业之前的纳税经验出发,采用概率法对已知的纳税风险种类进行评估,划分风险等级。然后,就是对企业的承受程度进行评估,采用的方法不只是定性分析还有定量分析。最后是高新技术企业应从双维度的角度分析纳税风险,即是纵向与企业以前年度进行对比,横向与同行进行对比。[3]

(四)强化员工纳税风险防控意识

人员纳税风险防控意识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管理员工时,应该有意识地提高员工纳税风险防范意识,推行把纳税风险规章制度制定到公司规章里,从上级到下级人人都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管理者积极鼓励员工将纳税事项带入到日常工作中,让员工注意到工作中存在哪些纳税的事项,培养出员工工作的细心以及对纳税操作规范性的了解,潜移默化地使员工产生对潜在风险的感知并且能够积极面对或者上报。对于刚刚招入的员工进行人才培养时,不仅仅要培养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加强其纳税风险防控意识。企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具体地把风险防范和战略思维交付于他们,为以后教育出高意识、高管理水平的人才打下基础;以提高专业技能为主,调高风险防范意识为辅。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普通员工来说,拓宽了他们对税收政策的了解,在学会基本工作的同时能搜索到日常中的纳税事项,当他们面临纳税时,可以熟知税法和纳税操作。企业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提高员工纳税风险意识以及管理、战略等,为企业打下结实的人员优势,在同行中提高竞争力。

三、结语

及时纳税是我们纳税者的义务,我国经济离不开国家纳税的宏观管控,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企业都需要有纳税风险管理的意识,据统计,良好的纳税风险管理是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经营的必要条件之一。良好的纳税风险管理还能带给企业意想不到的额外收益,因此,纳税并不是单纯的国家收取钱财的途径,更是企业发展的依靠。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各项制度也都不断改进,在这样充满机遇与危机的大背景下,高新技术企业正处于关键发展的阶段,税务问题逐渐成为大众共同关注的焦点,企业管理者应想从自身改变,加强自己的战略及风险防范措施,了解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的税务优惠政策,通过对优惠政策的研究分析,准确把握在合法范围内增加企业经营收益红利以及纳税风险防范,努力打造纳税机构与纳税者双赢的局面。本文对纳税风险管理的研究仍存在局限性,但无论如何,纳税风险管理这一话题仍是大家共同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游小芬.浅析内控视角下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J].纳税,2018(30).

[2]陈江湖.大数据背景下风险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34).

第4篇:纳税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征税风险管理;大数据

1引言

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总理首次将“互联网+”行动计划列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充分展现新的社会经济模式已经出现。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不再仅是传播媒体,更是带动用户持续性转化的平台,“互联网+”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战略资源,为本国正处于初级阶段的税收现代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驱动力量和强有力的保障,由此可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与税收数据深度整合,进一步加强税收风险控制,促进税收效率提升是中国促成税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根源,是保证政府财政职能的基础,也是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法之一。合理控制征税风险,是为整个国家的经济根基提供保障,也是在“互联网+税收大数据”背景下实现税收现代化的首要目标。因此,各级财税机构应积极自主参与“互联网+税收大数据”经济战略,应对税收征收与管理的新挑战。

2文献综述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通过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共享,让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进行深度联合,缔造全新的发展生态系统,促进整个社会的创新度和生产力。孙存义、谭荣华(2017)认为,税务大数据的核心是税收数据分析,因此,在税务数据识别和分析方面应该有所突破。雷炳毅(2016)认为,“互联网+税务”不仅要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效与税收业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要把掌握税收业务并且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人连接融合在一起。美国著名学者SalomonHübner首先提出风险管理的概念,经过数十年理论沉淀,税收风险管理思想先后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得到认同,并建设了许多相关的风险管理组织。田凤平(2008)提出将税收风险=税收风险×经济调控风险×公共支出负债风险×税收征管风险。谢双金(2007)认为,税收风险=税收固有风险×税收制度风险×税收管理风险。本文在总结前人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税收现代化初级阶段可以将“互联网+税收大数据”背景下的征税风险分为税源征收风险、征税制度风险、征税管理风险三类。

3征税风险因素识别与分析

征税风险主要指政府在征税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的税收损失,例如税源征收的识别困难和遵从矛盾,税收制度的漏洞和规定缺失,征收管理的理念落后和方法偏差。征税风险管理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信息化时代,面临快速增长的、更加纷繁复杂的数据环境,加强对征税风险的管理力度和防范能力,是使税务与“互联网+”实现快速深入融合的根本目标。“互联网+税收大数据”背景下的征税风险因素可以分为税源征收风险、税务制度风险和征税管理风险。

3.1税源征收风险

税源本质上指的是税收的根本来源和价值源泉。税源征税风险则是由于税源的识别困难或纳税人与征税机关的遵从矛盾所导致的税收损失的风险。随着“互联网+”经济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商业模式呈现经济活动复杂性、经营方式多样性的特征,税源趋向隐蔽化,跨省和跨境流动性更加复杂多样,甚至恶意税收隐瞒。税源管理和监控的困难直接导致了税收征管的复杂性。在税收信息方面,由于纳税人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征税机关难以全面精确地掌握纳税人的应缴税信息。此外,征税机关与外部机构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例如征税机关与政府机构和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由于法治保障不健全,信息通信交流渠道不畅通,税务机关难以全面精确掌握纳税人的完整税收情况,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中,纳税人可能会选择使用恶意手段恶意违规逃避税收,这也给税源征管带来风险。

3.2征税制度风险

税制指的是政府制订的各项与税务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是征税机关对纳税人进行征税时的法律依据和工作程序,也是纳税人遵行纳税义务的法定标准。税制包括税收主体、客体、税率和非法处置等。税收制度风险是指限于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弊端和漏洞而造成的税收损失风险。在税制方面,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是由于征税机关和纳税人所掌握的政策法规信息相对上存在差异。在这方面,税务机关相对处于有利地位,税务机关比纳税人更早了解和理解税法的有关规定。由于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经济活动符合复杂多变性的特征,而税收法规政策缺乏规范性、普遍性,造成税制的法规政策无法对每一种税收情况进行明确界定,因此使税收制度明显存有漏洞或者缺陷从而导致税收损失的风险。由于我国税收制度在宪法中的缺失,行政法规在我国税法领域占第一性地位,而法律只起到辅助作用。经过了多次的税制改革,我国已经形成基本与国情相结合的,适应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现状的税收制度,但仍然存在缺陷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我国税负结构设计仍然不合理,由于我国增值税税负设计偏高,且与征管环境不配套,偷税、避税、逃税现象屡屡发生,导致征收管理成本增加,税收损失严重。

3.3征收管理风险

税收管理是征收机关依照税法和税收征收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进行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互联网+”背景下征收管理风险指的是国家税务机关由于信息传递不畅,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不高、数据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税源识别体系不够完备及征收管理力度不足等因素,造成来自各个纳税集体的各个环节的纳税信息数据庞大而凌乱,且分散不明确,致使征税机关的征税过程难度加大的风险。税务机关内部由于信息传递不畅,上下级间存在垂直信息不对称;同时由于信息共享水平较低,内部部门之间存在横向信息不对称。因此税收征管部门难以充分掌握全面的税收信息,导致征收管理风险加大。征管执行方面,由于征管一线人才薄弱,征管人员素质及业务能力不足,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或执法人员执法质量不高,滥用职权,未按照规定采取适当的税收措施导致收入损失,给税收征管带来风险。

4启示与建议

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税务部门和纳税人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对数据信息化处理的程度越来越高,纳税人在线报表和电子档案覆盖范围逐渐扩大,这为税务机关在大数据时代更加便捷的收集和管理纳税人数据提供了基础。

4.1借助“互联网+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涉税数据质量管理

税收风险管理需要有足够量的数据,只有不断丰富和强化数据汇集、整理和应用,才能为征税风险管理提供风险分析、识别和评价的数据支持。“互联网+”带来更为广泛的大数据时代,税收风险管理要始终围绕数据的采集、整理与应用建立架构,随着数据获取渠道愈加广泛,信息数量庞大,税务机关很难对数据进行标准并有效地整合和使用。由此,在“互联网+税收大数据”背景下,对数据的质量管理能力要求相应提高。构建“互联网+信息”共享平台,推进税收数据整合,全面管理征收管理信息系统和外部信息数据,形成支持税务风险识别与分析的数据平台,使征税机关和纳税人之间的数据信息更公开、更平等、更透明,消除征税机关和纳税人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同时,在“互联网+信息”共享税收大数据平台的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有关税务数据的安全和隐私问题,做好涉密风险防范工作。在数据质量管理方面,对数据录入系统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控制,以提高基本税务数据的质量。

4.2整合税收风险管理系统,完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

征税风险管理包括税收风险识别、风险应对和评价反馈等,税务机关应根据征税风险特征和纳税人往年遵从情况确定风险等级,利用互联网深度开展纳税人数据分析,对纳税人进行合理的分类、分级评估,对于不同类别的纳税人实行征收差异化的税收风险应对策略;不断整合征税风险管理系统,建立健全征税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完善征税风险管理的路径,形成清晰的风险管理流程和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促进业务处理规范化,强化稽查机制和惩罚力度,以满足风险全程管控的要求;对税源进行监控,涉税资料留存备查,利用人机结合的方式进行税收风险扫描分析;在税收实施层面,培训具备相关税收风险管理技能的管理队伍,加强对税收风险识别和分析等必要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培训;建立“互联网+税收”现代化风险管理理念,提高人机一体化水平,对于恶意逃、避税的纳税人,加大惩罚力度,实行风险提示、税务稽查、强制执行、纳入失信名单等一系列差异化的惩罚措施;整合征税风险管理制度,理顺征税风险管理办法,完善征税风险管理制度,加强掌握征税风险管理能力和数据分析的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更加透明化和标准化的“互联网+税务”现代化管理新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谭荣华,焦瑞进.关于大数据在税收工作应用中的几点认识[J].税务研究,2014(9):3-5.

[2]刘磊.试析大数据时代的税收管理[J].税务研究,2015(1):89-92.

第5篇:纳税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税收征管;纳税风险;防控措施;识别

一、企业纳税风险产生的原因

纳税风险的产生主要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主要是企业的纳税人纳税意识不强、遵从度不高,出现逃税、避税等现象。现阶段,大部分企业的纳税人缺乏足够的纳税知识,纳税业务不佳,相应的纳税员工也没有定期进行考核、培训,员工纳税能力较低,在纳税的多个环节中存在许多漏洞,不断提高纳税风险。而且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并不完善,甚至有的企业还没有税务管理部门,由财务部门负责税务管理工作,缺乏税务风险的预测和防范。外部原因包括两部分,首先,目前相关税收政策还不够完善,多遵循普遍适用性原则,而一些个别新出现的问题或者一些较特殊的领域没有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将会出现政策规范“真空”阶段,有的企业会存在侥幸心理,抓税务法规的漏洞从而获得不正当的税收利益,产生了纳税风险。其次,现阶段正处于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机制的大规模调整,例如“营改增”,增加了税金核算、税率应用等环节,企业需要一段适应时间,在这过程中容易产生涉税业务识别和核算错误。阻碍了纳税的正常工作,也间接隐藏了纳税风险。

二、正确识别纳税风险

(一)分析纳税风险的主体

在识别纳税风险时,应先找到纳税风险的主体,明确纳税风险的识别、评估等工作。按照法人负责制要求企业纳税人作为企业法人的主体,而负责纳税风险的业务主体应是由法人授权并确定可以进行税款核算、税务信息申报以及纳税义务等工作的相关税收人员,一般是税务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的人员组成。企业要不断加强纳税风险管理,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重点是一些大项目的涉税业务进行严格的管控,企业长远规划中增加纳税风险管理战略,另外企业还可以邀请一些纳税风险管理专家人士对企业的纳税风险进行分析,协助纳税部门正确识别、评估纳税风险。

(二)找到科学合理的识别方法

企业税务种类繁多,应合理对每种税收进行分析、识别,如常见的印花税、房产税、环境保护税等小税种也应受到重视,经过深思熟虑后进行识别。而一些像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的大税种可以聘请相关专家人士共同完成。企业与专家要建立相互的信任,将企业的税务风险、业务情况、投资状况以及财务指标等资料交于专家,专家可以客观的分析识别出税务风险的种类,并给出相应的结论。企业再做出最后的汇总,对不同的税种进行评估和防范纳税风险。另外,专家人士可以与企业一同确定税收风险,严格审核企业的账户和交易条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识别重要税收风险点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该方法存在不足,适用范围局限于大中型企业,并有中长期纳税计划的目标,而一些小型企业资金力量薄弱,无法聘请专家进行协助,当面对纳税风险时,只能通过网络上的免费咨询获得少量的识别知识和技术,不能全面、正确地进行纳税风险识别。因此,对于大中型企业在进行纳税风险识别时,应加强税收管理部门和财会部门的联系,相互作用下有效的防范纳税风险;而小型企业可以开设税务顾问或者税务咨询师,对企业纳税风险识别起一定的作用。

(三)有针对性地进行纳税风险识别

面对不同种类的纳税风险应先进行合理的分类,再具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纳税风险进行识别,例如“内源性风险”属于会计核算风险,可以通过问卷调查、预警指标分析等方法分析风险,再利用信息技术制定控制流程,找到纳税风险的关键点,做好风险评估和防范措施。

三、正确评估企业纳税风险以及策略

企业在进行纳税风险评估时首先要要分析风险的成因,一般的会受到会计力量、核算水平、政府驾驭能力以及国家税收政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评估要对各个环节进行逐一评价,准确测评风险值,促进企业制定有效的风险措施,加强纳税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具体分析,对于轻度风险,企业可以适当地忽略,依旧正常进行经营活动;对于中度风险企业应有相应的防控意识,制定合理的纳税计划,正确实施经济战略;而企业出现重度风险后,应立即停止相关经济活动,降低税务风险造成的损失。具体事件具体分析,常见的企业所得税风险,企业在预缴所得税时要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以及时间,规范的进行预缴,防止核算不准确或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缴交,产生所得税预缴风险。企业所得税风险是可以有效地进行解决和预防的,做好税款的申报等工作,属于可以避免的轻度风险。准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确保预缴税额的合理科学,避免税务查处等问题,视为中度风险。根据税务机关的纳税规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要依据企业真实的核算利润值进行查账征收,企业的会计要定期对企业收入、成本、盈利、亏损等进行计算和审核,时刻关注税法政策的动向和变化,及时做出合理的应对措施,降低所得税风险。另外,企业应加强年终汇算清缴的管理,严格管控税务活动,保障说稽查正确、有效,企业应高度重视这类所得税风险的治理。财务部门要定期对企业的盈亏情况做好记录和核对,面对税会出现的差异,应按照税务法规的要求,做适当的调节,特别是调增的项目确保无误差。企业在提交申报报表时,要注意界面的财政风险提示,系统会对报表做全面、系统化的检测,企业按照提示进行调整,从而进一步降低所得税风险。

参考文献

[1]赵亮.企业所得税纳税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