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叛逆孩子教育范文

叛逆孩子教育全文(5篇)

叛逆孩子教育

第1篇:叛逆孩子教育范文

关键词:父母;叛逆期;孩子成长

孩子叛逆的原因多种多样,家长如何当好叛逆期孩子的家庭教师,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叛逆历程遮风挡雨、指引方向,与孩子共度迷茫又充满希望的重要人生里程,通过自身试教、学习、探索和思考,笔者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家教方法,试图做些借鉴和尝试。

一、针对不同时期叛逆孩子的心理,采取因时而异的家庭教育方法

“宝宝叛逆期”的教育,父母一定要多用宝宝可以理解的言辞,多与宝宝说明白为什么“要”和为什么“不要”。据笔者认真研究,这个时期宝宝们的叛逆根源大多来自父母命令和要求式的教育口吻,因为宝宝不懂得其中“要”和“不要”的原因,所以有时表现为父母说“要”,他们说“不”;父母说“不”,他们说“要”,以此引起大人的注意。同时,父母与宝宝沟通时,要注意宝宝的领悟能力,要说些宝宝听得懂的话。除以上两方面外,这个时期的父母要多给予子女关爱,多与他们接触,包括肌肤的接触,比如经常亲亲孩子、抱抱孩子,让孩子体会到父母体贴入微的爱。“儿童叛逆期”的教育,父母一定要放弃“一言堂”的方式,凡事多与孩子互动沟通,少些包办要求,试着逐步将自主权交还给孩子,并在孩子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们。比如,当孩子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家长要改变简单的责骂方法,而要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地给孩子有效的帮助。

二、针对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孩子,应采取因人而异的家教办法

对于不同的孩子,施以教育方法应当有所差异,具体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及早教育原则。早教育比晚教育要好,孩子第一次叛逆期前是比较好的教育时机,因为这个时期是孩子的个性、气质和性别意识养成的一个关键阶段,孩子对于性别已有较清晰的认识,应该特别注意个性的培养。二是不回避原则。对于处于第一次叛逆期的孩子,要采取不回避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逐渐有了性别的意识,有时会向家长提出一些生理方面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我是男的”“我从哪里来的”等,这时父母不能回避他们的问题,而应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解释。三是平等原则。父母不能让孩子产生性别歧视。有少数重男轻女的家长不喜欢女孩,使女孩从小就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种就是对男孩的溺爱,这也是一种不平等的思想。对待男孩女孩,家长应采取平等一致的态度,而不能有性别的歧视。

对待性格不一的孩子,应采取因人而异的办法。对待内向和沉默型的孩子,适当赞赏最为奏效,再辅助他订立一些目标,他就会变得有冲劲,要鼓励他多做决定,避免过分依赖,亦要教他如何表达情绪。对待以自我为中心型的孩子,应当避免过多干涉他的生活,多保护他,平时不要压抑其想象力,可加强培养其创造力,以及教导其理性地表达情感。对待善表达、有主见的孩子,家长要让孩子有更多发表自己的想法的机会,让他主动参与家庭事务,多给他一定的自主权,让他感到受尊重;同时可为他安排一些静态活动,学习冷静。对待完美型的孩子,因为其做事认真,倾向于压抑负面情绪,故父母应多鼓励和肯定,增强其自信心。

三、发挥父母榜样示范作用,树立标杆扭转孩子叛逆心理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自出生开始,大多与父母朝夕相伴。

1.父母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上进、勤劳、孝敬、远离赌毒、不讲脏话等,自觉为子女树立良好榜样。

2.父母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当前正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父母要教育子女珍惜难得的学习时光,勤奋用功,努力学习。家里有条件的可摆设书架,营造阅读氛围。最好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长也参与进来,与他们共学习、同进步。

3.父母要当好身心健康的表率。表现出热爱运动、守法、自尊、自信、自爱、感恩、珍爱生命、诚实守信、互助合作等健康向上的心理和行为。

在文章的最后,笔者援引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名言:“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对于所有家长来说,大家一定要善于夸奖孩子,“好孩子是夸奖出来的”,没有夸奖就没有成功的教育。我们还希望所有家长的夸奖来源于对孩子真正的信任和深刻的爱,没有爱也就没有真心动人的夸奖,就无法达到打动人心的教育目的。所以,为实现成功的家庭教育,我们再次呼吁大家:请携父母之爱与叛逆期孩子共同成长吧!

参考文献:

第2篇:叛逆孩子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阶段性发展特征;序列化;家庭教育

指导最新版《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17版)在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6大实施途径中强调了“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构建社会共育机制,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的协同育人”的工作内容。而在我从事初中班主任工作的近十年间,我一直感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特别对于初中阶段的孩子而言,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心理断乳期”。但是家长受自身专业、认知的局限,往往对于孩子处于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持不解的态度。基于这些,我就初中学生阶段性发展特征开展了序列化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探索。

一、确立序列化家庭教育指导内容

学生在初中阶段根据其生理和心理特征在各个阶段有不同特征。根据最新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17年)中确立的育人目标,再结合《上海市0-18岁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以及我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经验和我们奉贤区城乡结合、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层次不一的本土特点,我将序列化家庭教育的指导内容明确如下表(表一):(一)对初中学生家长进行序列化家庭教育指导的纲要性内容:(如表一)(二)序列化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细化:上表(表一)是基于学生在初中阶段的预备年级、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呈现出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特点,结合《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17年)中的德育工作要求,和11-15岁初中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各项专题内容,对各阶段开展序列化家庭教育指导的纲要性内容的确立。现将纲要性内容细化如下表(如表二):以上是对纲要性内容细化出的具体实施和相关主题。但是由于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动态性生成较多、所以具体操作时还要根据班级特色、班级学生特点和家长特点来进行调整[1]。

二、对初中学生家长进行序列化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路径

(一)利用多形式的家长学校促进家校合作

家长学校是现在学校指导、干预家庭教育的常见形式。这种形式适合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家长学校根据所参与的家长的人数的多与少,地点的不尽相同,可以有很多形式。1.面向全体家长的普及性家庭教育指导这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可以依托学校的组织,一学年或一学期进行一次。以六年级的“习惯培养教育”为例,首先教师向家长明确有哪些习惯要养成,如仪容仪表的习惯要求、行为规范的习惯要求、学习上的习惯要求。其次帮助家长掌握培养这些习惯的具体方法。七年级针对学生的“叛逆期教育”,我们建议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叛逆,首先要有耐心倾听孩子们的诉求,其次要静心接受孩子们的叛逆是他们长大了的表现。最后要分析孩子诉求的合理性,客观进行分析,科学教育。八年级的“异性交往教育”我们指导家长要时常灌输正确的审美观的孩子,强化孩子对“心灵美”、“人格美”的重视,而且树立正确的异性审美观,重视内在修养的提炼。九年级的“职业生涯教育”我们从家长的职业入手,鼓励利用家长的职业自愿,带孩子们多认识各行各业的职业,明确未来的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2.面向个别家长的群化性家庭教育指导这一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通常集中在某一类学生存在同一性的教育问题时采用。如六年级的“习惯培养教育”我们将班级个别行为习惯有待改进的家长聚集一堂,跟他们小范围有针对性地探讨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以七年级“叛逆期教育”为例,我们将一些家长反映的叛逆现象较为严重的孩子的家长聚集在一起进行讨论。可以通过教师宣传普及叛逆期心理学,然后邀请叛逆期过渡较为顺利的学生家长代表交流在家与孩子沟通的艺术,以供家长们借鉴。八年级的“志愿服务教育”我们将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想法的家长聚集一起,强调志愿服务的意义。九年级的“职业规划教育”我们邀请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学生家长来校,制定“跟爸爸妈妈一起去上班”的活动计划,指导家长在活动中如何教育孩子,从而帮助他们明确目标。九年级有位承受不住升学压力,患上轻度抑郁的学生。我们对他的家庭进行了“责任意识”的指导。希望帮助他的家庭培养他的责任意识,做一个心理上的强者[2]。

(二)参与学校各项主题活动增进亲子关系

这一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路径可以结合学校的大活动。六年级通过邀请家长观摩运动会开幕式帮助学生度过升学的不适应期。七年级家长参与学校读书节“亲子朗诵”、科技节“亲子航模表演”,与学生多沟通,发现学生亮点,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叛逆期。还有八年级学农实践活动中家长通过书写“14岁,爸爸妈妈有话对你说”与孩子交流,促成青春期父母与孩子的深入沟通。初三家长参与学生初三毕业典礼。这些都能帮助家长有效地了解学生在校生活,从而促进亲子关系的增进。

(三)组织外出学习考察活动提升教育理念

1.利用外区县资源教师可以利用上海市层面的资源,网罗培训信息,告知家长群,帮助有兴趣的家长外出学习。如六七年级家长参加的以心理辅导为主的“摩英教育”课程《学会做一个淡定的家长》。还有虹口区曾开展过“大学讲师进社区”的活动,我校八九年级就有家长前往聆听《关注孩子心理,远离精神抑郁》的讲座,与会家长反馈说才知道抑郁症跟个人体质也有关系,受益很多[3]。2.利用区内家教中心资源我区家教中心也有很多针对未成年人家长进行的家庭教育指导。这些指导主要针对整个社会的各个学段,所以内容比较庞杂。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学生发展特征和家长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家长参加。我校六七年级家长参加过区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专家戴宏娟老师讲授的《当今家庭教育的10大难题》。八九年级家长聆听过区家庭教育专家张惠老师的《如何做家长》。由于这一类的讲座跳出了学校的狭小空间,远观整个社会,所以能开拓家长的教育眼界。3.利用妇联、图书馆等其他教育资源我区妇联和图书馆等机构也会有公益的社会活动。如2016年11月13日区妇联就组织了“好爸好妈交通安全科普亲子欢乐行”活动,邀请到了警察叔叔和家长、学生一起通过玩游戏的方式培养学生和家长的交通规则意识,我校六七年级家长参与其中。区图书馆则通过“文化南桥”的微信号频繁开展普及地质、天文等自然科学的活动。我校八九年级学生和家长参加活动后,说能帮助孩子开拓视野,缓解升学压力[4]。以上是我基于初中学生阶段性发展特征开展序列化家庭教育指导的一些实践研究,也是我2017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的成果,目前所做的这些实践研究未免还很肤浅,将会在以后不断实践、探究.

参考文献

[1]《12岁~15岁初中生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专题调查研究成果摘要》“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家长教育的研究”[J].课题组《家庭教育(中小学生家长)》,2010,13-15.

[2]田庆兰.初中生青春期家庭教育方式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3,11-13.

[3]徐海浮.初中生家庭教育课程化初探[J].好家长,2017,9-12.

第3篇:叛逆孩子教育范文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由于确定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不同,国内外学者提供的判断标准有所不同,侧重点也有差异。例如:马斯洛认为充分自我实现的青少年就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而美国学者阿特金森认为,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认识、能够承担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具有稳定与协调的人格结构的青少年才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总体来看,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具有以下几种标志:一是能够全面地认识自我,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做到自知自觉,既对自己的优点长处感到自豪,又不因自己的缺点而感到沮丧,保持自尊,自信;二是有理想,生活有目标,既有敢于拼搏的勇气,又能正确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三是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接纳他人的短处,以包容、积极的心态与人交往,在相处的过程中,尊重多于嫉妒,信任多于怀疑,欣赏多于憎恶;四是当遇到外界刺激时,有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保持行为协调,心理平衡;五是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对待事物乐观开朗,满怀希望,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所以,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多持有一种积极的、开放的、现实的、辩证的、通达的人生态度。

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威克曼根据青少年不适应行为的指向将其分为外攻性问题和内攻性问题,外攻性问题与对待他人有关,如旷课、挑衅、反抗、不合作、撒谎、盗窃、打架、破坏公物等叛逆行为;内攻性问题与对待自我有关,如退缩、消极、悲观、自卑、自残、自杀等自我贬低行为。威克曼的研究还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更加注重外攻性问题,高估其严重性,并想尽方法对青少年的叛逆行为进行约束。而时常被忽略的是具有自贬性的内攻性问题,其往往是青少年出现叛逆行为的根源。所以,心理健康研究人员更加重视青少年的内攻性问题。只有真正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了解他们,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国青少年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外攻性问题

1.自私

都说“自私自利,是立人达人之障”,但是处于转型期的青少年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自私心理。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风气盛行。所以,有很多人说,自私是人之本性。正如一句民谚所说,自私自利从来弄不明白,究竟它是全人类的一部分,还是全人类是它的一部分。其实,当婴儿刚出生的时候,他的自我概念如同一张白纸。在经过无我有物、有我无物和物我整合三个阶段的顺序发展之后,儿童健康的自我概念才逐渐发展出来。在这个三个阶段的过程中,家庭和社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家长对孩子过分宠溺,并灌输类似“只扫自己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不良思想,以及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导致有些青少年仍然停留在有我无物的阶段,并没有把主观和客观、自我和环境有机整合起来。这种由自我概念发展障碍所导致的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表现上就是自私和没有责任感,凡事只看到自己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这就会间接地导致青少年出现人际交往危机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自私不仅仅是一种不健康的自我观念,同时又是引发其他异常心理和行为的根源。

2.叛逆

引起青少年叛逆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原因是由于身心发展不同步。青少年时期身体迅速发育,使其产生长大成人的感觉,觉得自己可以不依赖家长、老师独立做很多事情。但是事实上,青少年时期只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其能力还是不足的,思考问题还是幼稚的。所以,在家长和老师眼中,青少年仍然是需要指导和照顾的小孩儿。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自然会引起青少年内心的反感,他们的成人感驱使他们去反抗。由于担心自己的存在被忽视,青少年往往也会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以渴求标新立异,引人注目。叛逆心理虽然没有发展到不健康心理那么严重的程度,但是当它遭受刺激,反应强烈时却也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等同于变态心理,但是已有变态心理的特征。从成都发生的“沈鹏弑母”案,到温州发生的砍死奶奶案,再到广东发生的少女杀死奶奶案,这些接二连三发生的杀害至亲的案例说明,对青少年的叛逆心理一定要加以重视,平时要能注意到孩子细微的心理变化,及时地与其沟通,尊重孩子的想法,平等地交流。

(二)内攻性问题

1.抑郁

常言道:“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是这句话渐渐被日益严重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所打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因为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而饱尝愁滋味。因为青少年不需要承担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所以很多人不理解为何青少年会抑郁,会有解不开的心事。但是,单就学业压力、家庭问题、交友障碍这些成年人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就足以摧垮部分孩子的心理防线。青少年的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1)内在因素,即与青少年本身的性格特征有关。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的性格也多种多样,各有不同。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外向、乐观,凡事都往好的方面想,对生活抱有正面积极的态度。而有些孩子,则性格内向、文静,不爱与人交流,孤僻多疑,常常注意事物的消极面,不善于表达自我内心情感。当生活中遭受意外挫折时,他们更倾向于自我封闭,逃避现实。第二种类型的青少年往往是抑郁症发病的高危人群。

(2)外在因素,即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及社会影响有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学校课程紧张,学习压力大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思想负担。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抑郁的原因是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优良的物质保障但却忽略了与其心理上的沟通。同时,社会上评断标准的失误也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过分地重视学业成绩,而忽略孩子内在品格的培养,认为成绩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成绩不好的孩子做什么都不对。长此以往,青少年生活在迷茫,不自信,忐忑之中,变得越来越不爱讲话,继而引发抑郁症,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酿成一桩桩的悲剧。

2.自残

据调查证实,有自残行为的青少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把自残行为当作宣泄内心压力的一种方式。自残与自杀有着本质的区别,自残者也许没有自杀的念头,仅仅是希望通过残害自身身体的方式获得快感。常言:“身体发肤授之于父母。”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青少年如此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家庭的因素。不和睦的家庭,过多的童年不幸,父母管教太过严苛,或者经常性地遭到辱骂殴打等,都会引发青少年的自罚、自残行为。二是自我施压。有很多青少年太过追求完美,如果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成果的话,便会用自残的方式进行自我惩罚。三是从众效仿心理。据有关报道,两名台北中学生为表义气,竟约定同时用刀具割手腕,然后用相同的手帕包扎以作为标记。此等自残行为竟被同学们认为颇有勇气,十分英雄,纷纷效仿。青少年思考问题的方式还不成熟,很多时候都是在盲目地追逐他们所认为的“潮流”。近些年来,青少年的自残现象已经越演越烈,各种关于青少年极端自残行为的报道屡见不鲜。

3.自杀

这是人们最不愿看到的一幕,孩子对于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何青少年自杀率居高不下?自杀可以分为:自杀威胁和自杀行为两类。前者是想用自杀对抗家长和老师的管教,动辄以自杀相威胁。这种行为可能源自于对于自我自尊心保护的逆反心理,其内心还是希望更好地生活。而后者则是由于悲观厌世所致,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往往这种青少年都深深地遭受常年抑郁的折磨,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看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觉得生不如死,以至于产生轻生的念头。无论是作为一种手段的自杀,还是作为一种目的的自杀,都反映出一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不管何时,家庭教育的地位永远是最重要的,父母在孩子的人格塑造培养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所以,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就是引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溺爱型。现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过分宠爱孩子,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自我感觉是爱孩子的表现。但事实却是害了孩子,过分地溺爱,养成了一个个任性、自私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不懂得分享,难以合群。放任型。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优点不给予表扬鼓励,缺点不给予纠正。自认为这样做是效仿西方的自由教育方式,还有助于养成孩子不骄不躁的好品行。殊不知,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指路灯,明确地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在人生轨道上有着正确的行驶方向。此外,家长不注意自身的道德、思想修养,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侵蚀着孩子的心灵,使孩子养成了我行我素的不良行为和蛮横不讲理的不良品性。专制型。家长对于孩子的生活干涉过多,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应该听从自己的所有安排。孩子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也丧失了私人的时间与空间。如果孩子稍加反抗,或达不到家长的预期要求,就粗暴地对待孩子,甚至出现体罚的行为。长此以往,孩子内心的反感越积越多,这不仅会影响与父母的感情,还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过度教育型。家长对孩子总有一种过高的期望,自己曾经没有做到而后悔的事情,总希望子女能够替自己做到。这样就会不顾及孩子本身的兴趣爱好,要求孩子学特长,阅读书籍,参加各种比赛,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留下了不良的心理隐患。这是目前家庭教育中的弊端,是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学校因素

中国自古便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论,很多人为了考取功名,付出了一生的心血。社会发展至今,我国的学校教育仍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似乎成为评断一个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尺。在此单一的评价标准下,每一次考试都等同于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战争,导致孩子心理超负荷运行。面临着激烈的升学竞争,孩子在题海中冥思苦想、死记硬背,整天有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题,双休日也要参加补习班、特长班的学习,根本就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孩子因此身心疲惫,精神紧张,一遇不顺心的事如考试失利、人际关系紧张等,便恶劣情绪郁结心头,久而久之,遂成病态。曾经一位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孩子,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说:“我真怕考不上大学,老师说考不上大学的话,一辈子就完了,将来肯定没有多大的出息。”高考的竞争、升学的压力使她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青少年的身心还处于发育,待完善的状态,心理承受能力还十分稚嫩脆弱。学校不恰当欠科学的教育方式,会导致青少年过重的心理负担,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一旦没有考上理想学校就产生一定前途无望、理想成空的想法,最终抑郁成疾。

(三)社会环境因素

改革开放政策给我国经济上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的同时,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近年来,我国的本土文化一直与外来文化处于一种持续冲突又相互妥协交融的状态。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目前很难实现多元文化的有效整合。文化的迥异很容易导致人们对于原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原有的价值观正在逐渐减弱甚至丧失其功能,新的价值观又比较零散杂乱而不成系统。这增加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的难度,造成青少年在认知上的失调和行为上的失范,引起心中的迷茫、焦虑不适,行为出现偏差、越轨。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一是社会刺激因素增多,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污染、噪音增多等,严重地干扰着中小学学生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健康。二是社会不健康因素增多,如充满暴力和色情的音像制品和书刊、大量的计算机游戏软件等,十分容易让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青少年沉溺其中。青少年网瘾问题,寒暑假宅童问题都严重妨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人格的发展。三是住宅越来越多地成为独门独户,生活越来越封闭,甚至出现了居住十几年还不认识周边邻居的情况,这严重限制了孩子与伙伴的交往,致使孤独感增加。青少年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使许多心理品格得不到发展和完善。

四、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及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所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本源入手,提出如下三个方面的对策:

(一)家庭成员之间进行友好沟通

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莫过于沟通,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消除父母与孩子的隔阂,还可以让孩子深切感受到父母之爱,健康阳光地成长。首先,作为家长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愿意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当彼此想法发生冲突时,不搞强权管理,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能够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慢慢地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观念,同时也接受孩子的认知想法,从而对事物达成共识。

(二)学校科学营造学习氛围

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地方。学校应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非过分重视学习结果,按成绩把孩子等级化。教育工作者要做到真正地放弃比较,理解接纳每个孩子的不同之处。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讲座等活动,让青少年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或者不定期地请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心理有问题的孩子进行心理疏通。

(三)社会媒体环境积极引导

第4篇:叛逆孩子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成长;影响

如今的父母认为,生养一个孩子,让他好好学习都是为他好,能够找一份好的工作。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绝对不是你在小学、大学所得的分数决定的。分数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但是不能因为孩子分数低就认为孩子没出息。真正觉悟的父母的爱,应该是我们对自己的小孩没有期待,不管他怎样我们都爱他,我们尽己所能,但不要求他。下面我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1.不要以孩子为中心

家庭教育是不可以完全以孩子为中心的,应该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地位去陪伴孩子成长。如果以孩子为中心,他就会在溺爱中成长,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我们这一代,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生,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有的孩子在读书阶段,什么都不做,只要你在学习,家里的电视开静音,一家人只看图片,或者戴耳机。本来读书是一件重要的事,但是试问,毕业后还会遇到工作,成家、生孩子等重要的事情,每个人都要去考虑你的感受吗?我们只能适应社会,越早适应,今后受的苦越少。

2.不要一手包办

孩子从有行为能力的那一刻开始,就必须鼓励和引导孩子学习独立性,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自理自立的好习惯。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所以自己成了孩子的CEO,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在补课,奥数,画画,大点了加上语文,后来又是英语,等等,一个周末,1天半补课,1个假期,1个半月补课,成天只学习,不用做家务,不和同龄孩子耍,孩子小,没有反抗,一旦到了青春期,有自己的意识加上荷尔蒙作祟,突然变得很暴躁,父母的任何话都可能成为激怒他的理由。

3.不要有求必应

孩子要求得到的东西,家长要有原则性地衡量是否可以买,是否有必要买,买了有什么作用。盲目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无疑是害了孩子。有的父母觉得只要孩子考得好,几百上千的条件都能够满足,殊不知,父母的钱也是风里来雨里去,用汗水换回来的。

4.培养孩子守时和诚信

在我上课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总是迟到,也不是非要迟到很久,就是那么两三分钟。其实这个和父母的教育有关,比如有的父母给孩子在课外报培训班,马上上课了,心情一不好,不去了,家长马上给老师打电话说孩子不舒服,说把课程换到明天。孩子觉得原来所有事情可以靠父母一句话就够了,于是动不动就不去上课。久而久之,他就没有了纪律观念,学校的课也就不重视了。他认为父母会帮自己的,迟到,甚至逃课、旷课也就成了家常便饭了。

5.正确使用手机,远离网瘾

有手机的学生,根本不会去听老师讲的知识,很容易成绩下降或成绩较差。迷恋网络玄幻小说、打网络游戏……极易上瘾,根本无法控制,甚至肆无忌惮,完全陶醉在虚幻的世界里。上课昏昏沉沉,对枯燥的学习更是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凡是出现成绩突然下滑、厌学、逃学、辍学的,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几乎每节课,我都可以发现边听课边玩手机的人,讲的重点也被忽略。一定要帮助孩子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孩子学习才会有动力。情商、逆商比智商重要,要会化解自己的情绪,照顾别人的情绪,培养孩子的精、气、神,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能够为孩子解读孩子犯的错。

6.降低对孩子的期望

小时候是一个很聪明很听话的孩子,之后变得叛逆、厌学,主要原因就是家长有恐惧心理,总害怕孩子以后不成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身上,因此对他期望值高,要求高,管得太多太死。这样的教育违背了人成长的规律,使孩子头脑知识多了,空间少了,智慧少了。同时由于压力过大,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应从这样的教育误区中走出来,使孩子走上正常轨道。

7.结语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陶冶习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要努力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父母。

参考文献:

[1]张秀平.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影响[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1).

[2]李阿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D].江南大学,2008.

[3]高天明,王塞景,贺玉峰.加强对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

第5篇:叛逆孩子教育范文

一部分陪读生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城里的学校,认为城里的学校设施齐全,教学水平高,不需要自己教育,就放任自流,不再怎么管孩子。另一类陪读生家长则恰恰相反,对孩子的管制太多。这两种极端的养育方法都让孩子失去了内在的学习动力。那应该如何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呢?

1、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梦想

梦想是方向,梦想是力量,有梦想的孩子有人生的方向和目标。相反,没有梦想的孩子,眼前一片迷茫,不知人生的方向。因此,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梦想就非常重要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要逐渐引导孩子扩大梦想,矫正梦想,使得梦想有意义、有价值。在帮孩子树立梦想的路上,家长应该一路欣赏、鼓励,使孩子的梦想有意义、有价值。锲而不舍,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2、学会放手,让孩子自我决策、自我管理

相当一部分陪读家长对孩子的一切包办,不给孩子自我决策、自我管理的机会。父母的包办,不仅体现在孩子的学习上面,还体现在生活方面,就连孩子吃几碗饭,穿几件衣服,孩子自己都不能自己做主,都得听父母的安排。包办的结果,造成了孩子的严重依赖性,缺乏活力,缺乏主动性。那么,家长应如何做呢?家长应该适当放手,让孩子自我决策,自我管理。比如在每学期开学前,家长应该鼓励、协助孩子,让孩子自己做好本学期的规划。他自己做的决定,他就会自觉去努力,去拼搏。低年级孩子写作业时,如果有不会做的题,家长最好找借口不要及时去辅导,先让他自己思考。在学习上,有时候父母越懒,越装着不懂不会,孩子的学习就会越主动,越自觉。在生活上,自己能干的事尽量让孩子自己干,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二、学会正确赏识孩子

正确的赏识孩子,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但许多陪读生家长却不会正确赏识孩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表扬孩子取得成功的结果,却忽视了成长的过程

孩子取得好成绩,家长一味地表扬结果,这种一味的赏识结果,只会使孩子狂妄自大、骄傲自满。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赏识孩子努力的过程,表扬他好的行为习惯。这样赏识不但肯定了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给他自信和力量,而且也能培养和巩固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不能信任孩子

我们爱孩子,就一定要相信孩子。当孩子有了过错,家长不该立刻采取恐吓、威胁,怀疑,甚至打骂的方法。家长要相信孩子本质是好的,他一定能改,而且我们先要心平气和地接纳他的现状。

3、急于处理孩子的问题

很多家长,不允许孩子犯错,一旦孩子犯错,就慌恐不安,生怕问题严重化,扩大化。其实,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错,因为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犯错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应该遵循一个原则:及时发现问题,但有时候要延缓处理问题。因为你及时处理问题,你的情绪常常掩盖了智慧,不能正确处理。孩子情急之下往往会用撒谎来否定事实。如果能延缓处理,自己情绪平静了,反而能正确处理,而孩子也经过沉淀,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三、亲子沟通不顺畅,不及时

陪读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已成为亲子关系中的最大障碍,家长常常感觉到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孩子,最终把孩子培养成陌生人。孩子跟父母在一起,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嘴一张就来气。这是为什么呢?是当今的孩子都不好吗?不,其实是我们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有问题了。如果父母在亲子沟通中注意以下几个原则、方法,那与孩子的沟通就显得轻而易举,顺畅多了。

1、与孩子沟通时应尊重,但不放纵

尊重是人天生的一种诉求,被尊重是温暖的、舒服的。那么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什么呢?(一)尊重孩子天生本能的反应。比如他被人欺负了,就会愤怒,委曲了,就会哭,被人批评、压制了就会反抗,碰到危险,就会变得懦弱、胆小。(二)尊重孩子不同年龄的特征反应。比如:3岁左右孩子有个内在次序构建期,0-18月孩子粘妈妈,3-4岁孩子好动,青春期孩子爱洗头发,喜欢穿时尚,爱照镜子、爱打扮等。(三)尊重孩子个体特征。有些孩子回答问题像蚊子,有些孩子天生胆小,有些孩子天生泪点低,还有些孩子易生气。这些都是家长无法接受的,但要想与孩子沟通顺畅,父母必须尊重孩子的这些特征。但父母不能一味放纵孩子,他的行为还需要管理。所以家长应有自己的底线,应有家规,不能让孩子为所欲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无底线、无家规、无约束、无节制,他的贪念就像喝盐水一样,越喝越渴。当有一天他的贪欲不能被家长满足时,他就对父母产生一种仇恨,这就是为什么父母辛辛苦苦终于把孩子养成白眼狼的原因。

2、与孩子沟通,学会多倾听,少唠叨

被倾听是一种尊重,是一种信任。但当下许多家长最喜欢用唠叨企图管理孩子的一切,然而长期唠叨,孩子不但不能改变,还会把你的唠叨当作耳旁风,充耳不闻,更有甚者,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糟,最后导致孩子叛逆。想让孩子不叛逆,有主见、善于表达,妙语连珠,那就学会倾听吧!倾听,就是90%的话让孩子说,你只需奉献你的耳朵,不时做好引导。

3、与孩子沟通时,多邀请孩子,少要求孩子

想让孩子做事,要学会邀请他。因为你邀请他,是对他的尊重,孩子有主人翁的感觉,亲子关系就会和谐融洽,他就会主动、自愿、尽心尽力把事干好。比如在生活中,常常邀请孩子参与干家务,既让他锻炼了动手操作的能力,又让他体验到父母的艰辛。如果孩子体验到你的辛苦,就会珍惜拥有,知恩报恩。

四、学会智慧地爱孩子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