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品质教育范文

品质教育全文(5篇)

品质教育

第1篇:品质教育范文

1.1调查对象随机发放[2]

调查问卷650份,发放对象为陕西(50份)、北京(50份)、天津(220份)、吉林(65份)、内蒙古(65份)、湖北(50份)、沈阳(50份)、浙江(50)、重庆(50份)9个地区的农业高校。调查对象男、女比例为1∶1[3],即在校大学生、已经工作的毕业生及学校教师等。共回收问卷514份,其中,有效问卷420份,有效率81.71%。

1.2调查内容

为了解现代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质量品质,找出现存问题,调查问卷共设68项题目,其中,1~12项是个人基本信息,13~58项是各种教学服务品质,59~65项是各种教学服务品质排序,66~68项是主观题对存在问题的意见建议。笔者通过调查,将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划分为7种品质,其中,13~15题属于学科专业品质类型题;16~23题属于教育服务品质类型题;24~32题属于环境品质类型题;33~39题属于管理服务品质类型题;40~47题属于保障服务品质类型题;48~50题属于品牌服务类型题;51~58题属于人才培养品质类型题。将这7种品质贯穿于调查问卷中。调查问卷设计了“期望的教育质量品质”和“感知的教育质量品质”2项问题,且使用变量={很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4],数字化对2项问题的评价标明等级,最终根据期望和感知的对比对每种高等教育品质进行点评,找出在每种品质所存在的问题,以意见和建议的形式提出来,最终实现其意义。

2调研结果及统计分析

2.1符号说明X1、X2、X3、X4、X5分别表示“很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A表示题目总量;“1”表示学科专业品质,“2”表示教育服务品质,“3”表示环境品质,“4”表示管理服务品质,“5”表示保障服务品质,“6”表示品牌品质,“7”表示人才培养品质;i,j=1,2,3,4,5,6,7;dij表示i与j之间的最短距离。

2.2调查结果统计由于调查问卷是随机发放到各个地区的农业院校,为了对高等高校教育质量品质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分析,则需要整合9个地区的调查结果。为了精确得到研究结果,该调查问卷将高等教育质量品质分为7种,最后综合整理得到7张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品质的表格,笔者仅进行人才培养品质和教育服务品质分析。

2.3教育服务品质分析

教育服务品质在问卷中的设计主要采用内容多元化的方法,即涉及面广,因此该品质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教师业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授课和实践教学。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处理得到教育服务品质总表。由表1可知,教育服务品质的期望值和感知值差别较大,差值在-19.48%~28.57%。通过分析问卷发现期望和现实感知之间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①由于现实教育服务品质的不完善,使得大学生更想拥有期望中的教育服务品质;②由于现实教育服务尚未认识到其在学生群体的重要性,减弱了与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③由于大部分高等农业院校教育仍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和内容,未及时采取新的教学方法等,使得当代大学生认识不到现实教育服务品质的重要性。由此进一步说明教育服务品质下的教育业务、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教师授课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教育部门针对这5方面的内容提出相关的意见、建议以及新的教育措施。

2.4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模型对问卷进行分析

2.4.1系统聚类分析模型。利用聚类分析定义分类后类与类之间的距离,找出具有最小距离的类型合并,合并后重新计算类与类之间的距离,直到所有样品归为一类,最后绘制聚类谱系图。笔者利用MATLAB编程语言,使用聚类分析函数库[5]提供的函数进行编程求解。(1)数据变换处理:使用MATLAB聚类分析函数库提供的zscore()使数据标准化。(2)计算各变量之间的距离,并将距离最近的2个品质并成一类,其中,Gi与Gj之间的最短距离公式为:dij=minxi∈Gi,xj∈Gjd(Xi,Xj)使用pdist()函数实现最短距离的计算。其中,Xi与Xj也表示7种教育品质;Gi与Gj为Xi和Xj的子集。(3)选择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并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如果类的个数大于1,则继续并类直到所有变量归为一类,其过程如下数学描述:设xik为Gi中的第k个变量,ni为Gi中变量个数。某一步,Gp和Gq合并为Gr,则Gr与Gk(k≠p,q,r)距离drk=min{d(xrl,xkm)/l=1,…,nr,m=1,…,nk}=min{min[d(xp1,xkm)],min[d(xql,xkm)]}=min{dpk,dqk}使用cophenet()函数计算由距离返回向量的相关系数。(4)绘制系统聚类谱系图,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或不同的分类原则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使用dendrogram()函数绘制聚类谱系图。

2.4.2系统聚类分析模型应用分析。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的目的是将基于问卷的7种高等教育品质进行分类。通过对高等教育品质的期望值和感知值的系统聚类分析的比较,找出期望分类与感知分类之间的差异。根据图1将大学生现实感知到的7种高等农业教育服务品质分为两大类,即{1}和{2,3,4,5,6,7};分为三大类,即{1}、{2}和{3,4,5,6,7};分为四大类,即{1}、{2}、{6}和{3,4,5,7}…不同的分类结果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由于我国贫富差距较为严峻,对于不同地区在教育经费的投资也会有不同。若将大学生期望的7种高等教育品质分为两大类,即{6}和{1,2,3,4,5,7};分为三大类,即{1}、{6}和{2,3,4,5};分为四大类,即{1}、{6}、{2,7,5}和{3,4}…不同的分类结果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若分为四大类,分别为教育服务品质和管理服务品质、环境品质和管理服务品质、保障服务品质以及品牌品质,这说明在大学生期望的教育品质中,期望所在学校是品牌学校,或是希望学校的保障措施精细。综合分析图1、2,得出期望分类和感知分类之间的不同点:①感知的分类无论分为几类,学科专业品质都被分为一类,而期望的分类则是品牌品质,被分为一类;②感知的分类最多分为6类,而期望的最多分为5类;③感知的分类无论被分为几类,环境品质和管理服务品质始终为一类,而期望的分类,不仅环境品质和管理服务品质始终为一类,而且教育服务质量和人才培养品质也被分到一类。

3提升高等农业教育品质的策略

3.1统计分析模型的新策略

3.1.1提升教学品质、业务和方法,培养优秀人才。学生要使用合理的学习方法,教师的职责就是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①诚聘优质的教师,提升教师素质,改善教师结构;②稳抓教学质量,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注重改进授课方式,授课应与教师专长相符合等;③多开设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特别是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的内容;④定期对教师进行质量评估,作为评量依据;⑤建立教学奖励制度,每年遴选教学优秀教师,定期予以奖励,以此激励等。

3.1.2追求卓越的研究方向,提升自身的真正优势。①建立健全良好的用人机制。引进优秀科研人才,提升自身优势,打造自身品牌。②建立系统化的学术指标。为了提升各个大学的竞争力,吸取各个大学的特色,以策略性规划集中资源,构建基础建设等。总之,在知识社会,组织的目的在于使事实变得更有生产力,亦即有效地让知识具有更大的能量,以开创大学崭新的形象。

3.2系统聚类分析模型的新策略对于大多普通高校来说,可提升弘扬学科专业品质,使该校具有独具特色的专业。同时,稳定招生规模,构建符合新农村建设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另外,还应注重诸如保障服务、环境规划等其他品质的培养。由系统聚类分析模型可知,分类的多少取决于各个品质之间的相关性的大小,相关性越大,越容易被分到一组,因此,若想提高高等教育品质需要,应将7种品质紧密结合共同管理,如:①改善教育服务质量,以提高人才培养品质;②在增加精品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素质,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等;③改善管理服务品质,以提高环境品质,例如在加强管理学校校园卫生时,提高环境素质,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在环境品质和管理服务品质都做好的前提下,对于高等教育品质比较薄弱的高校,应将教育服务质量与人才培养品质相结合,以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2篇:品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扶贫;高品质;农村学前教育

一、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是落实教育扶贫的重要任务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教育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虽然教育对于扶贫脱贫而言见效较慢,但从长远来看,其效果最深远、意义最重大。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奠基阶段,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应有之义。

(一)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

脱贫攻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任务,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党的报告明确提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并且,在方法上,再次强调了教育的重要地位。报告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第一,教育是扶贫做到精准的重要途径;第二,报告中的两个扶zhi,一个是志向的志,一个是智力的智,这两个扶zhi,都要依靠教育实现;第三,深度贫困地区的长久脱贫,也是依靠教育来保障的。政府始终重视教育扶贫的作用,积极作为。2018年2月,教育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联合国务院扶贫办《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向最难处攻坚,在最痛处发力。四川省教厅也将教育扶贫提上重要议程,仅在近两年,已接连《四川教育脱贫攻坚(2017-2020年)实施方案》《教育扶贫专项2018年度实施方案》《2018年全省教育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工作方案》等重要文件,指导教育扶贫工作。

(二)农村学前教育在教育扶贫工作中居于重要地位

在教育扶贫中,学前教育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原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曾指出,儿童早期发展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最高的举措。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高级顾问杨一鸣认为,通过干预儿童早期发展来减少贫困是全球关注的中心议题。国家的《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和我省的《四川教育脱贫攻坚(2017-2020年)实施方案》都是将发展学前教育放在任务举措的首位,要求统筹财政资金,构建学前教育体系,形成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经费大幅增长,超半数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农村地区;农村幼儿园已达16.5万所,乡村幼儿教师规模和学历层次不断提高,近五年,全国农村专任幼儿教师数量增长过一半。其中,我省在2011~2013年间,新增幼儿园2276所,新增在园幼儿42.8万人,新增教职工4.6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62.5%提升到72.5%。可以说,学前教育在农村地区的普及成效显著,在规模上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

二、农村学前教育品质建设的主要方面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农村学前教育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尤其是在量的补充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加强质的提升。真正要实现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好报告中提出的两个扶zhi的结合,我们还要加强另一个方面的扶zhi,这个zhi是品质的质。提升农村学前教育品质,巩固教育扶贫的成果,争取更大的胜利,要重视三个方面的品质。

(一)重视幼儿成长的品质

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不仅是要依靠义务教育在知识普及上的推广和职业教育在就业指导上的发力,学前教育对一个人习惯与性格的养成更值得我们关注。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性格决定命运,学前教育正是要为孩子一生健康发展奠基。我们不提倡所谓的“赢在起跑线上”,要坚决反对学前教育小学化,但我们也绝不能让农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必须要让孩子的成长得到用心的呵护和良好的教育。

(二)重视家长教育的品质

教育不仅要依靠学校,更要依靠家长、依靠社会。幼儿发展受到环境影响,同时也深受亲子关系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加强学前教育,要重视与家长的联系,重视对家长的教育,加强家园协作,形成教育合力,为孩子的成长营造和谐的、一致的心理环境。当然,给家长普及教育理念和教育常识,对于家庭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改善也会有深远的意义,这也将给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三)重视幼儿园建设发展的品质

近年来,省教科院一直在关注学校、幼儿园的高品质建设问题,也在持续推动高品质幼儿园的建设与发展。农村幼儿园虽然还面临许多现实的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因此畏缩。要通过搭建平台,结对帮扶,得到许多优质的资源,许多宝贵的经验,得到许多教育同仁的具体的帮助。我们要有信心,有决心,要高位规划,顶层设计,用好经验,快速发展。各园应认真研究儿童的特点和自身的需要,不仅要扩大办园规模,改善硬件设施;更要切实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师资专业化发展,力争走上规范建设、精细管理、科学保教、内涵发展的道路。

三、农村幼儿园品质建设的重点任务

幼儿园是组织学前教育的主要机构,是学前教育的“主力军”和“正规军”。农村幼儿园建设发展的品质提升是农村学前教育品质建设的关键。我们必须看到并且承认不少农村幼儿园仍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班额大、教师少、设施设备差、教玩具落后等办园条件问题,以及存在小学化倾向和教师专业水平较低等办园质量问题。因此,结合当下农村幼儿园发展的现状和幼儿发展的基本需要,农村幼儿园品质提升首先应聚焦保教活动、教师队伍、课程建设三个重点。

(一)组织高品质的保教活动

由于3~6岁幼儿处于许多心理机能发展的初级阶段和关键期,学前教育与其他学段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而幼儿园的保教活动要将教育寓于游戏之中。可以说,“玩”是幼儿园保教活动的重要特征。同时,高品质的保教活动不是简单地组织幼儿进行游戏,而是要以游戏带动幼儿的发展,促进幼儿的成长。“玩”的质量是判断幼儿园保教活动品质的重要标志。具体来说,高品质的保教活动应引导幼儿在四个方面得到发展。第一是认识伙伴。由幼儿园来组织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让幼儿从单个的家庭走出来,加入到一个团体中参与社会化的活动。幼儿通过保教活动认识伙伴,消除成长的孤独感,并在相处中认识规则,得到社会化发展,是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心理发展基础、适应未来生活的重要环节。第二是共同玩耍。与伙伴一起玩耍是幼儿在幼儿园中进行的主要活动。幼儿不仅仅在游戏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同时也在游戏中认识各类事物,学会处理各种情况。共同玩耍的过程既是幼儿互相学习的过程,也是幼儿学会合作的过程。第三是习惯养成。有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越早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越容易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获得成功。而习惯养成恰恰是一些农村幼儿园没有引起重视、没能做好的工作。注重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会给幼儿园日常工作的开展带来极大的便利,也将给幼儿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是健体启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做出解读。《指南》应成为每所幼儿园开设园本课程、组织保教活动的标准。农村幼儿园应结合自身情况学好《指南》,在保教活动中贯彻落实。

(二)培养高品质的幼儿教师

教育的发展依靠的是人的发展。农村幼儿园的品质最终体现为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品质。而在幼儿教师发展专业品质的过程中,有四条思想品质是必备的,是幼儿教师走向高品质的基础和底色。第一是慈爱。马斯洛需求理论指出,人的自我实现是建立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等基础上的。幼儿同样是要在满足以上几个方面的需求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健康积极的身心发展。只有幼儿教师怀有一颗慈爱之心,才能真正给幼儿以关怀和陪伴,让幼儿感到安全和爱,从而为幼儿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是倾听。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幼儿教师尤其如此。幼儿的需求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不能同等对待,幼儿教师要特别善于倾听每个孩子的想法和愿望。幼儿的表达能力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除了直接的倾听,幼儿教师还要能够通过观察、交流等方式间接地“倾听”幼儿的需要和问题。第三是公平。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大多具有自我中心的思维特点,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尤其注重公平,尽可能地给每一个孩子充分的关注,给每一个孩子表现自己、获得成长的机会。第四是谦逊。幼儿教师要时刻保持谦逊的学习态度,不断学习新的理念,补充新的知识,运用新的技术,优化保教工作,提升保教质量。同时,也应多研究、多交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内涵,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三)建设高品质的幼儿园课程

第3篇:品质教育范文

(一)主观因素,即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对其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

1.智力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小学生道德认识的水平。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道德意识的发展同智力活动的水平有密切关系。他认为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意识经历了“他律”到“自律”的发展道路。他认为,小学生的道德判断属于他律的道德判断,具有前运算的性质,它意味着责任和价值取决于法律或命令的本身,与其跟同伴或成人的关系无关。

2.意志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小学生道德意志发展的状况。众所周知,仅有道德认识不一定能产生道德行为。比如明知不守纪律不对,但却不能控制自己;明知遇到坏人要同他斗争,但却因为胆怯而逃跑等。可见,意志的发展是道德意志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客观因素,即家庭、学校、社会对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直接影响。

1.家庭对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家庭是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几乎天天都离不开。父母是小学生经济生活的供给者,学习、思想、生活的监护者,几乎天天都要接触,天长日久,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所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和兄弟姐妹,是小学生接触最多,最容易产生影响的家庭成员。因此,父母、兄弟姐妹道德品质的好坏,对小学生有直接的影响。

2.学校和班集体对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集体主义定向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有良好影响。它使学生较容易掌握道德行为准则,使学生较易成为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并较好地做到言行一致。具有集体主义动机的学生自我调节道德行为的过程也较快,较有成效。

3.社会环境对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社会环境远比家庭和学校环境复杂,在小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中起作用的因素也就更多。一般认为,对小学生影响最大的是他们的社会交往关系。学生渴望广交朋友,朋友的选择则是十分重要的。和幼儿相比,小学生逐渐摆脱了对成人的依附关系,并从成人的权威影响下独立出来。他们有了苦恼,首先向同龄朋友诉说,有了欢乐也首先和同龄朋友共享,有什么知心话也是先向同龄朋友倾吐。

二、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的教育与引导

(一)发展智力,提高对道德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理解水平。

1.重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施教。对于接受主体来说,不同年龄、不同认知水平、不同个性心理和情感体验以及所处的不同环境,都可以影响其受教过程。

2.引导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调节。小学生对自身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调节,是其对一切道德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理解的保证。

3.创设各种道德情境让学生去判断,去体验,去付诸实行。为了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理解力,必须为他们创设各种道德情境,让他们去判断,去体验,去付诸实行。在学校生活中,这种机会是很多的。

(二)丰富情感,促成良好的道德情感的发展。

人的情感总是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的,消极情感多了就容易引发不良的道德情感,积极情感多了则会引发良好的道德情感,这类事实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为此,我们应该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满足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要求,并为他们创造健康的生活气氛,尽量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反应,以促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三)增强意志力,提高道德意志水平。

一般的意志力是形成道德意志力的基础,也可以说,道德意志是意志力在道德行为中的表现。一般的意志力不能自然地转化为道德意志力,它必须通过道德行为的锻炼。生活中需要道德意志努力,以促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的事情随时都可能发生,要引导小学生有意识地在这类情境中锻炼自己。

(四)发挥学校教育功能,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第4篇:品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家庭教育;良好品质

1.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分析

(1)家庭教育理念落后

我国经济存在不平衡性,经济发达地区的家庭已经逐步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品质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许多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许多地区的家庭教育理念没有与时俱进,还存在理念落后的情况,需要不断创新。

(2)过度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忽略品德教育

在学生教育体系中,既离不开丰富的知识教育,也离不开关系到学生终生的德育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的质量,由于关系到学生品质的培养,培养效果的好坏对学生自身、社会都会有所影响。在我国当前教育系统中,家长将大部分精力集中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品德教育重视不足,甚至认为只要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就为学生以后的前途奠定了基础。品德教育的缺失或者投入不足,对学生的整体教育产生不良影响。

(3)重视教材内容教育,对社会实践重视不足

当前教育系统中,学生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许多家长只是让学生对各类考试进行积极准备,将学生的分数看成学生素质的唯一考核指标,将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判学生能力的唯一要素。因此,许多家长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社会实践的投入和培养。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学生只顾着学习和复习,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学习成绩提高上。社会实践投入的不足容易导致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后对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不足、团队协作意识不强等问题,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显然具有不利影响。

(4)家庭教育中对学生物质投资较多,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弱化

我国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重视对学生进行物质方面的投资,认为对学生进行足够的物质投资就能让学生健康成长,而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没有足够重视,投入有限。这种情况在我国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大部分的家庭对学生的物质诉求有求必应,就算家庭条件一般,家长也会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而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受各种因素影响,如工作业务繁忙、自身素质有限、对心理教育重视不足等原因,导致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相较之下显得弱化。

(5)子女隔代教育普遍,导致家庭教育缺失

在我国许多地区,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许多学生由老人在家代管,由于隔代教育,老人对学生管理有时候力不从心,容易让学生在缺少家庭教育的情况下染上不良社会习惯。这种情况下,学校没办法进行管理,家里人也没专人进行管理。久而久之,容易让一些学生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学习,甚至有些学生会中途辍学。家庭教育的缺失显然不利于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

2.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技巧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各类教育资源也得到了发展与充实。教育资源的丰富在帮助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需要家长充分认识一个现实,即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如何提升学生的良好品质教育,让学生懂得如何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家庭教育应该让学生认识到除了学习,良好品质对社会、对自己的发展更重要,进而不断加强家庭教育中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

(1)家庭从自身素质提升开始,树立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意识

这就要求家长首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加强学生良好品质理念和意识,通过深化教育观念认识,摒弃教育只是学校工作内容的片面观念。家长应该积极自主的承担起在家庭中教育子女的责任,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倡导家长开展积极的读书活动,让这方面活动开展较好的家长牵头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让家长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探索出一套可行的家庭教育方法,并努力推广。其次,开展针对家长的组织培训,协助沟通解决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问题,利用多种沟通方法,让学生和家长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

(2)全面认识综合素质,完善新形势下正确的人才观

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家长将学生的分数看的特别重要,甚至放到首要位置,为此,很多家长为学生报名参加各类辅导班、补习班,这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也会为学生增加较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心智发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教育改革深入推进,为人才培养开辟了更多的成长空间与渠道。这就要求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让学生认识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逐渐成长为独立自主、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家长应该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努力通过观念转变,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3)做好和学生的有效沟通,加强对学生的情商培养

情商在人生成长道路上起着关键性作用,人生道路上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具有坚强的毅力、不畏险阻的意志,并且懂得关心社会、尊重每个人、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还需要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意识。情商因素和智商因素相比,对在社会上的发展影响程度更高,因此,需要从学生的生活习惯入手,针对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理解,并教会学生对人宽容,让孩子树立起生活和工作的信心与决心。这样学生能够客观真实的审视自己,让学生学会自尊、自强,面对人生的挫折,能够坚强面对。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计划、有目标的成长。

(4)对学生进行习惯培养,让其养成良好习惯

美国著名心理教育专家曾经提出过习惯与性格、性格和行为的著名关系,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可以说,学生时代的教育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命运,会影响到人的一生。现在教育环节中,德育教育内容广泛,既包括学习,也包括遵守纪律、与人懂得礼貌、讲究卫生,更包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等。学校作为立德树人的场所,在对学生日常教育过程中已经非常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传统教育方式下,学校贯彻执行培养品行端正学生的理念与目标,主张学生正直做人、客观做事、科学学习。学校通过利用家长会方法、上门家访等形式,在家长之间开展家教知识宣贯,通过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在家长和学校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一体化育人模式。另一方面,学校应该联合家长共同开展改变不良习惯、定期梳理清除不阳光、不健康的行为与习惯,定期开展抵制平常不良习惯的活动,如抵制乱说脏话、乱扔垃圾、不讲礼貌、抽烟喝酒等。并在对学生考核过程中加大对学习成绩以外目标的考核,通过开展阳光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考核评价,可以说,这些综合手段应用以后,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经验表明,学生要想有个好的前途,必须对学生进行良好品质的培养,这就需要家长更加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努力培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用良好的习惯磨炼学生良好的优秀品格,让好多习惯陪伴学生终生,让其终生受益。

(5)强化学生的安全管理,用责任肩负起学生安全重任

学生的安全关乎整个家庭的幸福,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稳定。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会将学生的生命安全作为第一要务进行对待。家长应该在强化学生学习成绩的同事,将安全教育纳入到家庭教育之中。家长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视频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各类安全普法活动,让学生认真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必要的安全技巧。家长应该从维护学生身心健康以及合法权益出发,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及成长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对学生在家庭教育中融入健康安全教育和法制法规教育,引导学生守法合规,做执法好公民,在守法的基础上健康、安全成长。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多和教师沟通,结合学校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应急事故处理预案,配合完成安全隐患排查和特殊事件的特殊处理,全面落实学校的安全教育规章制度。同时,家长还应该真正肩负起学生在学校之外的安全监管重任,构建起学校——家庭联防联控安全教育机制,让学生学会敬畏生命、珍爱生活,对家庭、对社会负责,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

(6)灌输家教知识,让学生在家庭教育中茁壮成长

当前,大部分家庭都将孩子的教育看成家庭最为重要的大事,虽然已经有了这种意识,但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对学生过分进行物质投入,对学生的品质教育严重不足的事实在许多家庭中普遍存在。大量的事实表明,家教知识的灌输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家长掌握一定的家教基础,并具有科学的家教手段。家长需要配合教师进行家教知识学习,善于利用合适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家长应该教育学生面对困难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对孩子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奖赏,帮助学生情商学习。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要帮助学生养成按照计划生活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进取,在人生道路上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

3.结语

众所周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学生接受的教育首先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和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息息相关,和学生个性的养成密不可分。当前,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种情况下,不能让学生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在享受家庭温暖的同时,还需要学生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与品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时刻率先垂范,努力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进行良好品质教育工作。可以说,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品质既是学问,更是艺术,需要家长不断学习、持续改进,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桂兰,王雄.220名城市重点小学学生行为问题调查与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3).

第5篇:品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儿童;勇敢品质;养成教育

勇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古至今都被人们津津乐道。勇敢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人们对它的讨论从未间断。勇敢是人们不懈追求的一种道德品质,英雄身上具有的勇敢品质,成为人们模仿的典范。勇敢是什么?勇敢是不畏惧危险和困难。它既具有精神上的勇气,不畏艰难险阻的气概,也有行为上的果敢、决断和面对困难的无所畏惧。古有智勇双全的说法。可见,勇敢与智慧一样是人们希求的一种道德品质,离开了勇敢,智慧就无法发挥,无法彰显。儿童期是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儿童需要在这一时期培养出各种优秀的道德品质。其中勇敢就是儿童应该具有的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儿童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养成勇敢的道德品质,对儿童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一、勇敢的定义

与勇敢相对的是不勇敢,是怯懦。不勇敢的行为有多种表现,有的孩子在陌生人面前胆小、怯懦,不敢张口说话,有的孩子不敢参与游戏,有的孩子明明知道答案,上课时却没有勇气举手回答,有的孩子怕黑,有的孩子总是胆小怕事,畏首畏尾。种种不勇敢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成为横在孩子前行道路上的障碍。究竟什么是勇敢,勇敢的定义是什么?这是一个久远的话题。不同的人对它的认知不同,国外有许多圣人先哲都讨论过这个问题。远在古希腊时期,许多哲人就探讨了勇敢,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讨论勇敢的问题。柏拉图在《理想国》强调了勇敢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好的国家应该具备智慧、勇敢、自制、正义这四种道德品质,他认为勇敢是上天赐予的品质,性质是银,仅次于金的特质,是军人必备的一种意志品质,军人以此保家卫国。在这里柏拉图把勇敢看作是天生的、由遗传决定的,这个理解和我对勇敢的理解是不同的。我认为勇敢是后天养成的,是一个漫长的道德养成过程。夸美纽斯把“智慧、勇敢、节制、公正作为自己的道德教育内容”[1]208。并把“这四种品德称为主要的或基本的德行”[1]208。他认为“勇敢包括沉着、坚忍、履行职责、刻苦耐劳及抑制急躁、愤怒。”[1]208卢梭要求培养出具有独立勇敢顽强智慧的人。中国古代的先贤们也论述了什么是勇敢。《论语》中孔子有关于怯懦与勇敢的论述。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2]40意思是见到不道义的事情,应该勇敢的站出来,如果置之不理,就是怯懦。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2]4意思是聪明人没有困惑,有仁德的人没有烦恼,勇敢的人没有恐惧。指出勇敢就是不害怕。孔子关于勇敢的理解长期以来受到世人的推崇,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的对勇敢的解读。《礼记•中庸》说:“…….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3]4意思是调节五伦人际关系,要靠人的智慧、善良和勇敢这三种道德品质。这里把勇敢看作是通行天下的道德品质之一,给勇敢以极高的评价。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4]183意思是热爱学习的,离智慧就不远了,能够身体力行多做善事的就靠近仁了,有羞耻之心就靠近勇敢了。孔子指出,勇敢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超出了仅把勇敢看作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忽视了勇敢与自身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勇敢的内涵。苏轼在《留侯论》中有这样的论述:“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杰,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哉也。”指出了匹夫之勇不是勇,真正的勇敢是临变不惊,无故受到责难却不生气。先贤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勇敢,解释了勇敢。查阅现代文献资料发现,当前对勇敢的研究与以往相比有进一步的发展。如有的研究者认为,勇敢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如血性之勇和尚武之勇,理性之勇和坚韧之勇,现代文明社会崇尚的是理性之勇。还有研究者把勇敢作为勇德的初级阶段,研究了勇德的教育。我们认为勇敢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形式不同。年龄越小,表现更多的是尚武之勇,年龄越大,表现更多的是理性之勇。综合古今中外关于勇敢的相关研究会发现,关于什么是勇敢,哪些勇敢是我们需要的,没有明确的界定。根据古今中外各家各派关于勇敢的论述会发现,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勇敢表现,何种勇敢定义,它们都有共同性,就是临危不惧,直面挫折,理性面对,迎面抗争。这与汉语字典中对它的注释是相通的。根据字典的释义,我们认为勇敢就是不畏惧危险,不畏惧困难;有胆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勇敢和勇是不同的。勇是中性词,如果勇用于不正当的事情上,就会成为一种恶行,是不值得称道的。勇只有用于正确的事情上,才成为人们所赞赏的行为。勇敢就是勇用于正确的事情上所产生的一种道德品质。“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5]215子路说:“君子崇尚勇吗?”孔子说:“君子把义看做是最尊贵的。君子有勇无义就会做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去做盗贼。”孔子说“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5]209。指出了学习与勇的关系,离开了学习的勇,其弊病是捣乱闯祸。可见,独勇是不被倡导的,勇如果没有被用到正途上,是会产生灾祸的。勇必须使用于正确的事情上,才有价值。而勇敢是勇实施于正确事情上所产生的结果,是褒义词,鲁莽是勇实施于不正确事情上所产生的结果,是贬义词,是不被赞赏的道德品质。总之,勇敢就是有胆量,不畏惧危险,不畏惧困难,在灾难、困难面前敢于担当的一种道德品质。

二、儿童勇敢品质养成的重要性

(一)勇敢促成优秀道德品质的发扬

勇敢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它对人有什么意义呢?它重要吗?许多圣人先哲认为勇敢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勇敢与积极的道德品质在一起,二者就能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会发挥出积极品质的作用。有勇敢有智慧,智慧的效应能更好的表现出来,有智慧而无勇敢,智慧将是雾里看花,空言无补,经不起考验。有仁义有勇敢,仁义能更好的发出光彩,有仁义而缺乏勇敢,善良仁义的道德品质无法表现,仁义道德也终将是坐而论道,画饼充饥,成为空谈。有正义有勇敢,正义会发扬光大,而有正义无勇敢,正义会变成夸夸其谈,华而不实。仁、义、礼、智、信一旦注入勇敢的品质,便如虎添翼,能很好的彰显,成为现实,引领我们的生活。如果仁、义、礼、智、信没有勇敢这一道德品质为支撑,这些优秀的品质便会黯然失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没有效果。

(二)儿童勇敢道德品质的培养受到国家的重视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许多国家都重视儿童勇敢品质的培养;勇敢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我国也非常重视勇敢品质的培养。早在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我国就重视勇敢品质的培养,但是并没有把勇敢品质放在国家官方文件中予以关注。我国在1979改变了这种状况。我国1979年版的《小学生守则》中,增加了一条新内容,“诚实勇敢,不说谎话,有错就改”[6]。在修订1981年版的《小学生守则》中,依然保留了这一条。这充分说明勇敢这一品质受到国家政府的重视,政府已把它作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成为激励小学生行为的法则,是国家所倡导的一种重要道德品质。

(三)儿童阶段是勇敢品质培养的黄金时期

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谈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是人生大厦的奠基阶段,是进行道德认知教育、道德情感教育、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柏拉图说:“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熏陶,你把他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7]71,“从小养成的习惯会成为第二天性,正如白色的羊毛一经染上颜色就不会褪掉”[7]98,因而道德教育对儿童,更多的是养成教育[8]。勇敢品质的养成教育在儿童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越早对儿童进行勇敢品质的训练越能对儿童的成长有帮助。如果错过了儿童期再实施勇敢的品质教育,无疑是事倍功半,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期。

三、儿童勇敢品质养成的途径

勇敢品质的培养有多种方法,多条途径。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柏拉图重视勇敢品质的培养,主张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培养。“理想国中有公民身份的男女儿童的教育从音乐和讲故事开始,歌词、曲调和故事内容都要经过严格审查,禁止不健康的东西。然后经过2-3年体育训练,锻炼吃苦、耐劳、勇敢等品质。”[1]63时代在发展,生活状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进入21世纪,儿童的生活内容不断丰富,生活环境不断变化,各种刺激日益丰富,儿童的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单一的途径已经不能有效培养儿童的勇敢品质,必须要多种手段,多条途径相结合,才能培养好儿童的勇敢品质。笔者认为要培养好儿童的勇敢品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游戏中培养儿童勇敢的品质

儿童期的年龄阶段是3-12岁,其中在3-6岁这一阶段,儿童主要是在幼儿园接受教育。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游戏是其主要的教学活动内容。因而在游戏中穿插勇敢题材的教育内容,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于无形中影响儿童的勇敢品质的养成。在游戏活动中,小朋友通过角色扮演,能充分体验勇敢者的状态,迅速提升勇敢的道德体验。如伴随孩子长大的传统的游戏,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不论是老鹰的扮演者还是小鸡的扮演者,都需要勇敢,弱小的孩子为了免被老鹰捉住,需要奋力的奔跑,还要勇敢的观察老鹰的方向,及时的躲避。老鹰的扮演者要提高速度,勇敢的去捉那些掉队的小鸡。在这样的一来二往中,锻炼了孩子的灵活性,增强了孩子的勇敢行为。又如在捉迷藏的游戏中,被找的孩子要克服怕黑的心理,也要克服单独去偏远地方的惧怕心理,找地方藏起来。找人的孩子,也同样要克服这些恐惧心理,去寻找藏起来的孩子,这样双方在互动的游戏活动中,就培养了勇敢的品质。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可以多增加一些勇敢内容的活动,这样在无意识中,既可以给儿童带来欢乐,又可以增强儿童的勇敢品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7-12岁,是小学教育阶段,游戏不是课程的主要内容,但是游戏在业余时间占据了儿童的大部分活动,因而设计有勇敢内涵的游戏能增加孩子的勇气,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帮助。

(二)在教学中渗透勇敢的精神,培养儿童的勇敢品质

教材是儿童在学校里学习的主要书籍,也是国家教学大纲指定的课本,教材是老师上课教授的主要依据,一本教材要伴随一个儿童一个学期的学习。教材一章、一节的学习都是一个扎实的复习巩固过程,从识字、朗读、分析段落、分析篇章结构,到做练习、考试,都是要经过扎实的学习的,因而教材的内容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所以教材内容的抉择很重要。如果内容选择不恰当,会影响儿童的发展。诸种教材中,语文教材内容的抉择尤其重要,因为它对儿童心智发展的促进最为基础。研习小学语文教材,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发现: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和下册教材,没有关于勇敢题材的课文。小学二年级上册有两篇课文与勇敢有关,一篇是《上天的蚂蚁》,还有一篇是《第三个小板凳》;小学二年级下册有三篇课文与勇敢有关,分别是《歌唱二小放牛郎》、《歌声》和《比利时的于连》。小学三年级上册和下册没有关于勇敢的课文。小学四年级上册和下册没有关于勇敢的课文。小学五年级上册有关于勇敢题材的课文,在《危急时刻》单元中,《生死攸关的烛光》《鸡毛信》是关于勇敢题材的课文;小学五年级下册关于勇敢的课文有《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西门豹治邺》《鬼是一颗矮杉树》《试胆量》。小学六年级上册关于勇敢题材的课文有《夜莺之歌》《苏武牧羊》;小学六年级下册有关勇敢题材的课文是《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从有关勇敢题材的课文的编排来看,有的年级有,有的年级没有;有的年级多,有的年级少,安排不均衡。如小学一年级没有勇敢题材的课文,如果是考虑到孩子字认的少而没有安排,那么可以安排一些有关勇敢题材的插图来弥补。小学三年级、四年级也没有勇敢题材的课文,这就有些缺憾了。一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认知,能够理解勇敢的含义;二来学生已经认识一些字,可以领会勇敢的意义。所以有必要在这两个年龄段添加一些关于勇敢题材的课文,加深孩子对勇敢的理解。此外在教学中,除语文教学外,其他科目的教师可以把一些勇敢故事引入课堂,绝不仅仅是语文课单纯讲语文,数学课单纯讲数学。在课堂教学中都可以将勇敢内容渗透于教学中,于润物细无声中引领学生感受勇敢,培养儿童的勇敢品质。

(三)校园文化渗透勇敢品质教育

校园是儿童除家庭之外生活最多的环境。上学期间,校园是儿童朝夕相处的环境。校园里花草树木的变化,建筑物的变化,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书一画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儿童的认识。校园里的人文环境也影响着儿童优良品质的形成。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宣传栏,里面显露的人文情怀会影响儿童的意识。因此,可以在校园的宣传栏张贴勇敢题材的书画资料,以影响儿童的勇敢意识,促成儿童形成勇敢品质的行为。或者在校园里设计一些勇敢题材的雕塑,丰富儿童的感知,培养儿童的勇敢精神。还可以给花草树木造型,塑造成象征勇敢的人或物,以影响儿童的情感。校园的广播可以增加勇敢内容的故事,从听觉上感染儿童,促成儿童对勇敢品质的感受。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增添一些勇敢题材的内容,加深儿童对勇敢的理解。总之,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让儿童从视觉、听觉切实感受勇敢的品质。通过扩充勇敢题材的精髓,提升儿童的勇敢价值体验,帮助儿童养成勇敢品质。

(四)家庭教育中关注勇敢精神的培养

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和父母在一起,出生后更是得到父母的呵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与孩子朝夕相处,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孩子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家长会很省心。但是孩子如果有不好的道德品质,家长可能就会费心一些了。在日常生活中,恐惧、胆小、害怕是很多孩子都有的心理,作为父母应能首先体察。发现孩子怯懦就要着手解决,如和孩子一起阅读有勇敢内容的书籍,和孩子一起体验英雄人物的勇敢情怀,和孩子一起变得内心强大,成为拥有勇敢品质的人。父母可以拓宽生活空间,和孩子一起旅游,探索未知的世界,在旅游探险活动中,培养孩子不怕困难,勇敢的精神品质。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多,在父母陪孩子一同玩耍,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时,可以加入有勇敢题材的内容,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孩子的勇敢品质。父母可以拓展孩子的生活圈子,鼓励孩子与勇敢的人交朋友,在与朋友耳濡目染的交流中,言传身教的熏陶下,培养孩子的勇敢品质。如果孩子在父母的引领下,已经培养出来勇敢的品质,这就要恭喜家长了。但父母也不能因此就止步不前,忽略孩子勇敢品质的继续养成教育,否则孩子已经培养好的勇敢品质可能会消失。因此,即使培养出了孩子的勇敢品质,家长也应一如既往的引领,保持养成教育的持续性,让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持续终身。

(五)社会营造勇敢的氛围,培养儿童勇敢的意识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活动也日趋丰富起来。随着电视、电脑的普及,各种文化也铺天盖地充斥着儿童的头脑。社会上的文化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但是它们并没有因为受众是儿童,就自觉的把文化进行分类,自觉地剔除不健康的文化,而把所有健康的文化传递给儿童。传媒对儿童的现实情况是,所有信息一股脑儿的倒向儿童,健康的文化,不健康的文化掺杂在一起,良莠不齐,这些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刺激着儿童的感官。如果是健康的文化传递给儿童,对儿童的成长是有益的;但如果是不健康的,消极避世的、萎靡退缩的、阴暗的文化传递给儿童,就可能造成儿童胆小、退缩、恐惧的不良品质,不利于儿童勇敢品质的培养。因此,电视传媒者要承担起这样一个社会责任,把勇敢、健康有积极品质的文化传递给儿童,把那些不适合儿童的节目剔除掉,只允许有勇敢内容的,有正向情怀的节目,儿童才能观看。影视传媒要多拍一些具有勇敢性质的,有正向情怀的电视或电影作品,从源头上控制,把不利于儿童成长的作品限定时段播映,保证儿童平常接触到的电视、电影作品是有勇敢意义的,是积极健康的。公园是社会生活的构成部分,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休闲娱乐场所。人们茶余饭后都喜欢到公园逛一逛。节假日公园更是人满为患。公园越来越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如果能修建一个以勇敢为主题的公园,那一定能吸引儿童的兴趣。如此一来,儿童在嬉戏玩耍中就能感受勇敢品质,养成勇敢的精神品质。社会活动是社会生活常见的一种形式,有医疗活动、销售活动、开盘活动、公益活动等。社会活动通常在公共场所开展以吸引他人的关注。因此,可以以勇敢为主题开展一些公众活动、社会活动,以活泼的形式吸引儿童的关注,让儿童发现生活中勇敢的精神无处不在,从而培养勇敢的品质。总之,儿童勇敢品格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儿童的成长也不是单方面的教育就可以成功的,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儿童期是培养勇敢品质的极佳时期,通过教师、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努力,给儿童营造勇敢的环境、氛围,能帮助儿童养成勇敢的品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幺峻洲.论语说解[M].济南:齐鲁书社,2003.

[3]季风.四书五经入门[M].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

[4]苏木禄.《中庸》解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

[5]思履.论语译注[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

[6]程昕.建国以来小学生守则历史变迁及反思[J].青年与社会,2015(24):191.

[7]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