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生物安全技术范文

生物安全技术全文(5篇)

生物安全技术

第1篇:生物安全技术范文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安全意识;安全防护

生物安全防护是指在实验室环境下处理和保存感染性物质的过程中采用的一系列防护措施,包括个人防护装备、实验室防护措施、相关仪器设备、物品和管理体系[1-2]。2003年春,各地发生的医院内医务人员和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SARS感染事件,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我国也相继出台了《病原微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各级医院临床实验室工作,因此培养其具备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与技能十分重要。本文结合笔者的临床实验室工作经验和教学实践,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问题,探讨开展生物安全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的做法与体会。

1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问题

(1)随意携带与实验无关的物品进入实验室,包括食物、饮料、衣物等。

(2)个别学生没有按要求穿工作服进入实验室,甚至还有衣衫不整、长发披肩等现象。

(3)实验预习不充分,对实验操作流程不够熟悉。

(4)个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薄弱。在实验过程中,个别学生贪图方便,不按要求戴手套、口罩,实验物品使用后不按要求分类存放等。

(5)实验垃圾和废弃物存在混放现象。

2培养学生生物安全意识的做法

2.1唤起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

结合专业课教学,重温2003年医务人员和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SARS感染案例,分析讨论近年来发生的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重大事故案例,唤起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的方式,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病原微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实验室消毒技术规范》《临床实验室安全要求和措施》《临床实验室废物处理原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规和文件,让学生熟知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范。

2.2结合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与技能

2.2.1课前做好生物安全知识教育培训

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操作规程、安全防护措施和紧急事故处理预案等。检查学生的仪容仪表和实验预习情况,对仪容仪表不达标的学生,责令其立即整改;对安全意识淡薄、实验预习不充分的学生,要求其重新学习,检查合格后再安排上课。

2.2.2规范实验操作,强化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与技能培养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包括临床检验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寄生虫检验技术、免疫学检验技术和血液学检验技术等课程)实验项目所需的标本均来自人体的血液、体液或排泄物,这些标本很可能是疾病的传染源,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与技能,在实验过程中必须严格规范实验操作规程,防范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发生。具体做法为:(1)实验前由带教教师分组示教(一般每组10人左右为宜),规范实验操作步骤,告知学生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及急救措施;(2)实验中加强个人生物安全防护管理,强化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培养,如进行有生物危害、有毒、有刺激或有腐蚀性的操作时,应戴好手套或面罩等防护用具;(3)加强实验过程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把安全教育和必要的安全操作指导与训练贯穿于实验教学过程的始终。实验期间,带教教师不能离开实验室或坐在一边做与实验无关的事(如聊天或批改作业等),应不断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对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及时纠正。同时要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实验废弃物,避免出现有害实验废弃物与生活垃圾混放的现象,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进行一些危害性特别大的实验如操作剧毒化学品、高速运转的机器时,指导教师应密切监督整个过程。

2.2.3实验结束指导学生做好实验用品的整理和清洁工作

清洁与消毒是保障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正确到位的清洁与消毒才能保证在安全环境下安全工作。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要按生物安全防护要求,遵守先消毒后清洁的原则,对需要消毒的物品彻底消毒、不留死角。将实验用过的吸管、试管、玻片等带菌器材按要求放在指定的地方,利用高压锅、化学消毒剂、烧灼等消毒方法处理,切勿乱丢或将带菌液体倾入水池,并禁止将实验用品带出实验室。实验试剂、仪器设备等用品,清洁后放回原处,并将操作台用消毒液擦拭干净。最后使用消毒液清洁地板,离开实验室前脱下白大衣,用2%来苏水浸泡双手5分钟左右,再用肥皂、清水将双手清洗干净,然后关好水、电及门窗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2.3巩固学生的生物安全知识与技能

(1)每次实验课结束,通过提问或小组竞赛的方式,结合实验内容、标本及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要求,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以巩固学生的生物安全知识与技能。如哪些操作需戴手套、穿防护服或戴防护镜?SARS、手口足病、甲型H1N1流感等不同样本的处理方式是什么?病原微生物分为几级,哪些微生物不能在二级医学实验室培养?哪些操作会产生气溶胶?哪些微生物会通过气溶胶传染人,怎样预防?实验废弃物如何安全处理?利器损伤如何处理等。

(2)把生物安全知识与技能纳入实验教学考试内容,分数比例按实验总成绩的30%计入实验成绩。

3培养学生生物安全意识的效果

生物安全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抓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生物安全培训是职业素质要求,是岗位能力的需要[3]。近年来,我们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在校期间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生物安全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物安全知识,强化了学生生物安全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能力。近两年,我们随机对本专业二年级学生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抽查,合格率均达98%以上,生物安全知识和技能达标率较之前有明显提高。生物安全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习期间和毕业后的实验室安全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丛玉隆.临床实验室管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

[2]申子瑜.浅谈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3):134.

第2篇:生物安全技术范文

1饲料安全概述

饲料安全,简单来说就是对饲养动物进行饲喂时,严格依据预期用途规范制备饲料产品,避免给动物健康带来危害,同时控制水产品和畜禽产品内积蓄、转移和残留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危害因素在相关标准范围内,防止动物食用饲料后受到影响,将毒素转移至动物食品中,给人体健康、市场安全和人类生存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2饲料微生物的危害性

通过试验分析发现,影响饲料安全的微生物主要有各种病毒、霉菌、放线菌、酵母菌、细菌等,这些微生物广泛存在于空气和环境中,很难发现和控制,是影响饲料安全的主要因素,应引起重视和关注。饲料微生物的主要危害如下:首先是毒副作用产生的危害。霉菌在一般条件环境下都能够生长,繁殖过程形成大量的次级代谢物(例如真菌霉素等),会给动物饲料安全带来严重影响。当动物机体通过饲料进入真菌霉素后,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大脑、肺脏等器官都会受到一定侵害,容易出现免疫抑制、癌变、肝中毒等情况。此外,霉菌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在动物流产、不孕等方面具有较强毒副作用,伏马毒素在养殖马过程中具有引发肺水肿病的较强毒副作用。其次是影响饲料品质产生的危害。微生物在饲料内可分泌大量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分解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以及淀粉,提高脂肪酸比例和水分比例,减小蛋白氮和淀粉比例,进而缩减饲料原有营养价值。此过程常伴有饲料颜色变化问题,由于提升了饲料酸度,所以会散发出酸味,影响饲料适口性,进一步弱化饲料饲喂价值。

3饲料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

3.1检测内容

3.1.1沙门氏菌沙门氏菌对于动物养殖而言具有不容忽视的危害性,是造成动物急性胃炎、副伤寒、伤寒病症的一大主要因素。

3.1.2霉菌霉菌在空气中可以存活很长时间,能够在空气中进行传播,饲料加工、贮存和运输过程都存在被霉菌所污染的概率。

3.1.3大肠菌群大肠菌群检测物质一旦在粪便中被检测出来,则意味着动物饲料受到污染,粪便污染程度与菌群数高低呈正比例关联。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动物粪便内含有正常细菌的同时,还可能存在有一定量肠道致病菌的情况,因此饲料受到污染时,反映出饲料可能存有致病菌,有威胁动物健康安全的隐患。

3.1.4细菌总数菌落是细菌总数的标准表示单位,细菌于30℃的需氧环境下进行72h培养,所得到的营养琼脂平板菌落数量就是所谓的细菌总数,可作为饲料质量卫生优劣的评判标志。

3.2检测技术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饲料安全,做好饲料微生物的检测十分重要。在具体应用饲料微生物检测技术时,要掌握以下技术要点,充分体现检测技术的作用和功能,及时发现饲料存在的微生物安全隐患,保障动物养殖业健康发展。

3.2.1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这种检测技术既可以对饲料内含有的常规成分进行测定,也可以对含有的微量成分进行测定,包括毒害物质测定等。该技术具有鉴别饲料原料真伪的功能作用,其检测原理在于被测物质通过红外图谱反映出特征,检测人员从中明确被反映物质的结构和组成信息。

3.2.2电阻电导测定技术这种检测技术能够明确饲料样品内具有的细菌量,其测定原理在于细菌繁殖成长期分解培养液内大分子(糖类、蛋白质等),形成小分子物质(有机酸、氨基酸等),改变培养液原有导电度,检测人员依据培养液导电度和电阻产生的具体变化获取含菌量。

3.2.3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检测技术现阶段,LC-MS技术已成为鉴定和筛选药物代谢物方面最有力的高效分析工具之一,在饲料安全中的应用愈加广泛,涉及检测饲料内污染物、生物毒素、兽药残留和违禁药物痕量等。其检测原理在于饲料样品通过液相进行有效分离后,检测人员使用检测器分析并记录数据信息,进行定量和定性工作。

3.2.4ATP检测技术该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够测定饲料样品内含有的微生物量,其原理在于连接计算机与ATP检测仪,把检测仪对饲料检测结果通过计算机直观反映出来,进行光量分析明确饲料微生物的实际含量。

3.2.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技术该检测技术目前在检测和筛查饲料有害物生物、添加剂和违禁药品方面的应用较多,具有有效、简洁的技术操作优势,可提升饲料微生物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2.6基因探针检测技术在饲料微生物检测中使用该技术,可以有效识别饲料内特异碱基序列RNA或者DNA分子,检测被标记的基因探针与靶细胞杂交产物,明确饲料样品微生物含量。

3.2.7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技术在饲料微生物检测中使用该技术,可以有效扩增饲料样品微生物RNA或者DN段,对产生的扩增产物进行检测,明确饲料内具有的致病菌情况及其含量。

第3篇:生物安全技术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化学技术;健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对于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目前食品行业发展迅速,但对于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不够重视,导致我国经常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食品中的各种添加剂、激素等问题引起了人们对食物的信任危机。这不仅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还会危害社会的安全,影响经济的发展。对于食品的安全检查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发挥化学检测技术、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作用,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系统是非常必要的[1]。

1食品安全检测现状

食品行业的方方面面都与化学技术有关,在食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难免会有化学技术的身影。粮食蔬菜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喷洒农药、施加化肥,各种调味剂都是基础原料经过化学加工后形成的。我国众多的人口对于粮食的需求量大,导致对于化学原料等产品的需求大,进而对于食品的安全检测更加困难。我国食品行业中的各种检测试剂质量参差不齐[2],部分商家使用不合格的产品试剂,或者检测方法不达标,降低了食品的安全性。如何利用化学检测、生物检测技术对食品进行检测应该得到重视。

2化学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化学技术种类多种多样,很多的化学检测方法都可以用于食品安全检测中。不同的化学检测技术有不同的检测方法,检测的元素和准确度也不尽相同。下面介绍3种常用的检测方法。

2.1色谱检测技术

色谱检测一般有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两种色谱法有不同的用途。一般来说,检测食品农药残留用气相色谱法,但是对于食品中的脂肪酸、氨基酸等一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2.2光谱检测技术

光谱检测技术一般分为荧光分析法、近红外光谱技术和等离子发射光谱技术。荧光分析法一般用于检测食品中痕量元素,具有较高的专一性和针对性,同时敏感度也很高。荧光分析法是将原子荧光和荧光光谱相结合,同时发挥原子荧光和分子荧光的效果。两种分析法各有优势,分子荧光法是依据食品中荧光物质的剂量与消失状态来判断食品的安全性,而原子荧光法敏感度比分子荧光法高,并且能够用于多种食品的检测。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速度快,并且不会产生污染。同时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的鉴别能力较高。为测试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检测能力,在猪肉中加入少量小麦、奶粉、牛肉与羊肉等,然后分别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掺入羊肉的猪肉的预测标准差为3.33%,相关系数为0.87%。而对于掺入牛肉的猪肉、掺入奶粉的猪肉、掺入小麦粉的猪肉的预测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分别为:2.99%和0.89%、0.92%和0.99%、0.57%和1.000%。由此可知,红外光谱技术可以高效、快速完成对肉类掺假的辨别工作,此外如果将掺加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判断的准确程度可以达到95.7%,甚至更高[3]。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可以同时检查多种元素,并且结果准确,在食品营养改善方面的作用较为明显[4],近年来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是一种流行方式。光谱检测技术往往用于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有害物质。

3生物检测技术

生物技术检测包括DNA技术、PCR技术和免疫技术。DNA技术又叫分子杂交技术,其工作原理为利用同位素标记特定的DN段来进行分析。PCR技术的工作原理较为复杂,但是在检测食品的过程中效果很明显、准确率高,有较高的检测价值,但也应该注意操作,避免出错。免疫技术检测在食品检测中多用于检测蛋白质,工作原理为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从而检测食品中是否有毒素。在食品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如存在不当操作会导致食物产生毒素,使用免疫技术可以及时发现含有毒素的食品,避免人们因食用含有毒素的食品而影响身体健康。

4结语

经过讨论分析得出,我国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化学检测技术也不断提升,检测的方式越来越多,准确率也越来越高。食品行业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应该利用已有的化学检测技术,严格按照要求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检测,从而保证人们的食品安全,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建立一道安全防线。

参考文献

[1]张艳钗.化学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安全导刊,2018,(15):62,64.

[2]姜金莹.化学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有效应用[J].科技资讯,2019,17(19):234-235.

[3]侯冬岩,回瑞华,杨梅,等.加碘食盐中碘含量的光谱分析[J].食品科学,2003,24(8):114-116.

第4篇:生物安全技术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态度与行为;干预;效果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长沙医学院为研究现场,301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全日制大二、大三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大二年级学生138人,大三年级学生163人;男生83人,女生218人;专科45人,本科256人。

1.2方法

1.2.1测量工具

采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KAP调查问卷为测量工具。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级、学历),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KAP。对该问卷进行内容效度与重测信度检验,内容效度采用3位专家评议打分,对问卷所涉及的调查条目和内容进行相关程度评估,计算出问卷的内容效度指数(0.852)和条目一致性(0.836)[5];正式调查前进行重测信度检测,r系数为0.820,表明该问卷信效度较好[6]。

1.2.2干预方法开学第一周利用测量工具进行基线调查,开学第二周发放实验室生物安全学习手册告知学生自学相关知识,以后每周在生物化学与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实验课中安排一次集中授课,由讲师以上职称教师和附属医院检验科主管技师担任指导教师,以统一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课件、案例视频进行小组授课,并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分析案例与实验操作中的防护措施,每次干预时间约20min,共干预8次,干预结束后利用同一测量工具进行调查。

1.2.3质量控制测量工具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并综合3位专家意见后反复修改制定,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7]等教材缩编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资料进行发放,指导教师均经过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培训合格,正式调查前对3名在校大学生担任的现场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调查中由调查员说明本问卷的注意事项与填写方法,学生自愿参与,匿名独立填写完成后当场回收问卷,保证资料的回收率、完整性和准确性。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双人录入并专人校对。对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KAP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干预前后的KAP指标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后上升率、下降率计算公式:上升率=(P干预后-P干预前)/P干预前,下降率=(P干预前-P干预后)/P干预前,式中的P指各KAP指标的知晓率。

2结果

2.1干预前后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

KAP情况干预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KAP知晓率均高于干预前,经χ2检验,干预前后各指标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28.6%~95.0%上升到干预后的73.4%~100.0%,其中离心管破损后处理认知上升率最高为156.6%,其次为职业暴露概念认知上升率为91.6%;实验室生物安全态度知晓率由干预前的76.7%~90.0%上升到干预后的94.7%~99.0%,其中重视实验室和医院里自身安全防护此项认知上升率最高为23.5%;实验室生物安全行为正确率由干预前的47.8%~97.3%上升到干预后的85.0%~100.0%,其中“进入实验室前穿工作服、束发、不携带无关物品”的认知上升率高达83.5%。

2.2干预前后学生实验室意外事故发生情况干预

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各种意外事故发生率均低于干预前,χ2检验显示,干预前后意外事故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干预能有效减少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发生。干预后意外事故下降幅度最高的为误食试剂(100.0%),其次为标本外溢(84.7%)与吸入有害气体(83.2%)。

2.3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

KAP干预效果影响因素χ2检验显示,不同学历学生干预前后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学历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干预效果有影响。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干预前后实验室生物安全KAP正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年级与性别对实验室生物安全KAP干预效果无影响。

3讨论

高校实验室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实验室生物安全是影响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8],在校学生实验室事故发生率高而自我事故处理率低,都将成为未来工作的潜在隐患[9],医学检验技术学生在实验室操作中如何进行有效生物安全防护,保护自己、他人与环境是专业技术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研究结果显示,湖南某民办高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知信行水平整体偏低,这与李永丰等[10]报道的生物类专业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认知水平相当,尤其对标准预防、职业暴露、生物安全防护级别认识、六步洗手法、离心管的破损处理等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掌握情况较差,且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视程度较低,实验操作中存在诸多不安全的行为,实验室意外事故发生次数较多,这说明学生实验室安全操作技能与处理能力非常欠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培养学生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更要提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操作技能[11]。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发放实验室生物安全学习手册、集中授课宣教、实验课中互动交流等方式进行干预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KAP正确率均明显提高,尤其是离心管破损后如何处理的正确率上升幅度最高达156.6%,且实验室各种意外事故发生率也明显降低,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验室生物安全宣传教育的干预措施能使学生掌握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相关知识,使学生从主观上更为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树立了正确的生物安全态度,在实验操作中能自觉遵守操作规程从而避免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发生,其中因实验操作不当而导致的误食试剂、标本外溢与吸入有害气体下降幅度最高,分别为100.0%、84.7%、83.2%,说明干预措施能改变学生实验操作时的粗心大意、胡乱随意的实验操作行为,切实有效地改善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取得了较理想的干预效果。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生物安全知识到改变学生不良实验行为的过程[12]。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后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KAP正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年级、性别对实验室生物安全KAP干预效果无影响,干预措施能普遍提高男生与女生、大二与大三学生的实验室生物安全KAP水平;而不同学历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本科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专科生,表明学历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认知水平干预效果有影响,本科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干预效果高于专科生,提示在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时,应紧密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宣教的内容或方式应有所不同,建议将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技能的知识与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与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等多门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融合,实验带教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分析生物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纠正不当实验操作行为,强调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安全防护知识,从多个环节入手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实验室生物安全与高校科学、教研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13],在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大环境下[14],从生物医学、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长远发展考虑,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十分必要,建议医学院校制定科学合理的生物安全教育体系,向未来的检验技术人员传授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及安全操作技术,为社会培养出专业素质较高的既懂得检验知识,又懂实验室安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15]。

参考文献

[1]李艳,李山.临床实验室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62.

[2]郑玉红,侯雪新,李振军.生物安全培训问题分析及系统培训方法建立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6):760-762.

[3]王秋桐,门剑龙,赵瑞,等.探讨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实验室生物安全存在问题和应对措施[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4,29(4):170-171

[4]王保龙,苏虹,伍佳玲.在医学检验专业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学的思考[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5):460-462.

[5]刘学宗,张建,于书彦.关于量表的信度和效度[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1,22(4):314-317.

第5篇:生物安全技术范文

关键词:安全生产;监管平台;大数据;物联网

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环节,在企业建设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提高安全生产意识,促进企业安全发展,要建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企业安全发展理念。在社会发展中要建立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政府等相关部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降低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概率,提升社会整体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1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安全生产事故与公共安全事故的不断发生,使得监管部门提高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安全生产的重视,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企业管理建设,应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以物联网为核心技术建设完善安全生产监管管理大数据平台,实现安全第一综合治理的发展理念,将科技新安理念在安全生产监管管理大数据平台中作出具体展现。依托于物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的建立,加快安全生产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转型发展,智能化信息化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的全新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管理工作效率的必然途径。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充分利用信息科技技术,加强安全监管的科技水平,对企业生产社会建设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动态监管,及时发现生产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为实现全面安全生产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2安全生产监管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2.1物联网技术在安全生产应用

在企业开展管理工作中,安全生产是重要的工作环节,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应贯穿整个生产管理全过程。企业生产根据与企业所处行业区别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安全生产的因素也较为复杂。在企业安全生产中材料设备技术都与其息息相关,同时人为因素也是影响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性因素。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可以将RFID标签装在生产设备上,同时利用传感器技术对于企业安全生产中的安全因素的动态静态信息作出具体分析,通过对信息的计算结果,确保设备的信息资源之间的有效共享与交互,以此来达到对企业安全生产全过程的监管功能。同时企业对生产设备在进行检修维护时,也可以使用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避免机械设备故障的进一步严重,避免对企业生产效率造成影响同时也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企业安全事故发生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人的不安全状态,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操作人员的精神状况,操作流程进行实时监管,避免生产环节中的技术人员错误操作,因此最常用的物联网智能技术是表情识别系统。

2.2物联网技术在安全监管中应用

降低企业安全事故发生概率最有效的手段是预防,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安全生产监管数据平台,通过数据平台的建立来实现对企业安全隐患或企业生产状况的实时监管与动态化管理。对企业生产进行工艺新建、扩建、改建与生产环节的安全隐患都可以进行及时的数据监控发现治理。特别是处于高危险行业企业,企业的安全监管部门利用RIFO身份标识技术对生产存在的危险源进行标识。之后利用移动通信网络,无线局域网,卫星网等感知层所传达的信息进行具体分析,及时掌握企业安全隐患情况。

2.3企业风险双重预防机制体系

为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可以建立双控体系,双控体系是对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的双重预防机制体系,双控体制的本质核心是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制度与策略。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在对企业进行管控时,将其业内的危险源进行分等级分层次划分。隐患排查治理则是针对企业中所识别出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排查治理工作,通过对安全隐患问题的治理,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活动的开展。在双控体系中,风险与隐患的概念有所区别,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因素,而隐患则是可以通过人为干预进行消除。先管控后治理是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管控的治理机制,同时在风险治理过程中也会发现新的潜在危险源,以此形成了双控体系的动态管理。

3安全生产监控管理大数据平台系统框架的物联网应用

以物联网为技术基础的安全生产监控管理大数据平台的建设,通过前端的数据采集、互联互通、数据分析、统一平台,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目的,为方便企业安全管理,将安全生产监控管理大数据平台系统可以做以下层次划分,安全生产监控管理大数据平台系统框架如图1。数据的主要来源是系统中的感知层也是系统的最低层,大数据平台的建设,通过物联网数据传感器监控设备等相关感知设备,对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相关数据进行实时监督并完成信息数据上传的工作,传感设备则为数据的输入提供了技术保障。在数据上传时主要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等多种模式完成数据上传,网络层则是数据上传的主要通道。设备层也属于大数据平台的基础设施层,设备层为平台的运行提供技术保障,在此层面中包括数据中心的建设,硬件基础,软件平台等。数据层所完成的工作是对传感设备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合储存,数据资源主要包括企业的安全生产数据,重大危险源数据,隐患排查数据等,通过对数据的合理性划分,可以提高安全生产工作效率,对事故危险源进行及时甄别,达到事故预防的作用。支撑层主要为应用层提供技术保障,实现应用服务的快速完成,并提供基础数据调用,访问权限设定等一系列功能。支撑层由基础软件系统与基础支撑服务所组成。应用层主要完成资源服务,应用层通过对服务资源的整合调配组之后,完成信息系统与各业务之间的服务对接。用户层主要以移动通信设备、大屏幕、桌面终端等设备为载体,对企业安全生产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安全监管,风险隐患排查,将安全生产转变为动态化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管理的可视度,降低企业安全风险隐患。

4安全生产监控管理大数据平台主要功能

4.1企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

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中的大数据平台建设可以完成政府监管主体业务的综合性覆盖,实现事故治理排查,事故档案整合,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安全生产培训,危险化学品加工运输管理,应急事故方案管理,企业重大危险源申报工作,企业安全生产档案管理等,提供一系列服务业务,实现监管数据平台一体化与智能化,将信息申报工作环节更为简洁处理,提高信息处理工作效率。

4.2提供企业安全管理服务

安全生产监控管理大数据平台,实现了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体化发展,在大数据平台中,企业可以实现安全生产行政许可证,申请标准化申请,危险源申报隐患排查上报等功能。将各项安全管理业务的一体化办理,可以加快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处理效率,企业也可以利用数据平台对我国安全生产发展的相关资讯进行及时掌握。数据平台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安全管理的相关功能,有利于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安全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4.3实现企业的安全风险管控

企业在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后,将所识别出的危险源设定风险管控措施清单,风险管控措施清单的制定应从固有危险有害因素与派生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在对固有危险有害因素进行管控时,要根据危险源的理化性质制定相对应的风险管控措施。派生危险有害因素主要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等,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消除的风险隐患,企业在制定风险管控机制时,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与行业的相关规则制定出相关的风险管控措施。企业针对不同级别风险源在实施风险管控时要从不同层次进行管理,将风险分级管控机制以更加系统化层次化为发展。

4.4安全生产大数据平台

在构建安全生产监控管理大数据平台时,构建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生产大数据分析系统,安全生产状态判断数字沙盘模拟系统与安全生产大数据可视化应用系统。数据平台的建设可以完成对企业安全生产实时监管以及安全生产事故的预测预警,通过对安全风险隐患的问题分析,研究事故发生的未来走向。对于可消除隐患进行及时处理,对于不可消除隐患进行事故预防。

4.5安全生产信息共享

安全生产监控管理大数据平台,加强了企业安全生产的信息共享,数据平台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知识,事故风险预防知识,安全生产事故等相关信息的,并提供检索信息查阅功能。数据平台在实现企业安全信息查询功能时,可以将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诚信状况,事故发生等相关安全信息进行披露。在信息交流功能实现时,需完善群众举报,信息投诉,问题反馈等参与性功能实现。完成群众对企业安全生产的实时监管,保障群众对社会安全生产的知情权,建成全员参与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局面,营造社会经济建设的良好环境。

5结语

以物联网为技术基础的安全生产监控管理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将物联网中的感知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做出充分应用,实现了安全生产的全方位监管,全方面的覆盖促进安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政府等相关部门通过安全生产监控管理大数据平台,加强了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对企业违规危险的安全生产进行及时查处,提高监管工作效率。信息化科学化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的发展,为应急救援灾害,事故预警提供科学的数据分析结果,确保社会发展与企业建设的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杨韶华,柳召辉.智慧工厂安全生产监控与决策管理系统设计[J].物联网技术,2015(3):103-1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