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声学设计范文

声学设计全文(5篇)

声学设计

第1篇:声学设计范文

1.1系统前面板的设计

虚拟仪器的前面板设计是否合理对虚拟仪器的使用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它直接面向使用者,使用者对其分布的合理程度也有着很高的要求。

1.2系统的程序框图设计

对各个的功能模块进行分割编写,采用模块式的编写方式逐个进行分割,然后将分割编写的模块整理集合以构成一个新的系统控制程序。程序模块主要包括三个模块,第一种是实时信号采集模块;第二种是信号处理分析模块;第三种是仿真信号模块。这三种模块对系统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它们以不同的角色为系统提供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产生令用户满意的信号。另外,对这三种模块的编写整合构成新的程序框图。

1.2.1实时信号采集模块实时信号采集模式可以通过对信号的有效分析处理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并且实时信号采集模式可以根据用户所设置的声音格式从声卡中得到相关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保存。这种模块在开始采集数据前要注意,参数的设置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和参数设置好以后将信号选择的按钮调制实时信号档上。开始设置各个快捷按钮,如停止按钮、退出按钮、对信号的采集保存等按钮。

1.2.2信号处理分析模块设置完成应用信号处理分析模块一般是对数据进行时域分析以及频域分析。其中时域分析可分为对参数的测量、对谐波失真分析、最后是自相关分析。在对信号进行分析处理的过程中,如果单单只对信号进行频域分析,信号所具有的全部特征并不能完全的显示出来,也就是时域分析有时候不能完全满足对信号的分析,这就需要对信号进行频域分析,以更加全面完整的分析出信号所具有的全部性质。在LabVIEW中,如果要对信号进行频域分析,就要以FFT为分析的基础,才能进行具体分析。

1.2.3仿真信号模块的完成应用仿真信号模块的作用我们不可忽视,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信号都能用实际的仪器产生,当无法获得实际的信号时,可以用仿真信号作为任意频率的信号,也可以用仿真信号作为标准的信号源,对其产生的信号做信号的检测系统。这种仿真信号模块包含波形显示以及噪声的添加等功能。仿真信号可以产生一些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信号,如正弦波、方波以及三角波等。并且用户可以很据自身的需要对信号的频率、幅值、以及采样频率进行调节,从而产生用户所需要的信号。

2研究应用

整流电路中应用虚拟声学采集分析系统研究采集系统的采集性能。在整流电路中应用虚拟采集分析系统时,应该注意采样的频率要保持20Hz~20kHz之间,如果想得到更加完整较好的波形,就可以将频率控制在100Hz~15kHz之间。在整流点路中要进行对正弦先好进行整流的过程中,可应用二极管半波整流电路对其进行整流。输出信号以后接入虚拟信号采集分析系统,可以得到一些波形。事实证明,虚拟仪器的信号采集分析系统的采集性能可以达到人们所需要的理想信号。实践证明,虚拟仪器信号采集分析系统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噪声监测、信号分析以及实验教学当中。

3结语

第2篇:声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三学时制;课程设计;研究生

目前,在我国各高校中均设有三学时制的课程。[1]所谓三学时制课程,指的是每次授课时间为三个学时的课程。相较于传统两学时制课程来说,三学时制课程最直接的改变是每一次授课的时间增长了。虽然各高校之间情况略有差别,但是一般来说,三学时制课程每次授课时间在2.5~3个小时之间。另一方面,由于单次授课时长的增加,也使得每次课程的授课内容相应的增多,进而对授课方式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等方面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1三学时制课程的特点

从出发点来讲,三学时制课程的设计是为了满足两方面需求的。一方面,可以使教学活动集中化,优化教学任务的设计与安排。另一方面,为了满足特定类型的课程需求。从课程的角度来说,对于单个模块内容较多,或理论与实践交叉结合较为紧密的两种课程较为适合三学时制授课形式。单个模块内容较多,集中在三个学时内系统讲授,有助于知识点及内容的完整性,可以系统深入地进行讲解,避免了对整体内容的零散化和由于两次课程之间的停顿还带来的遗忘,对学生的认知和理解都有帮助。而理论与实践内容交叉明显的课程,即在理论内容授课过程中会穿插进行实践教学,以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一般来说,研究生专业课程具有较为明显的理论与实践内容交叉课程的特点。对于学生来说,单次课程时间增加,一次性需要理解吸收的内容相应增多,从而对其课前课后预习复习的内容也增加了。如果没有来得及预习或者吸收消化,则会造成后续课程理解难度加大,问题堆积过多,对于学习效果和能力提高都是阻碍。对于老师来说,单次课程时间的增加,要求其对于课程内容的准备要更充分,以满足近三个小时的连续的授课需求。长时间的教学,会使学生产生疲惫感,精神不易集中,理解能力下降等影响。这也要求授课老师能够合理设计单次教学内容,丰富授课形式,通过多种方式改善课堂效果。研究生课程体系中一般包含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等多个层次的课程。[3]不过从教学内容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课程,即完全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如数学类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相互融合的课程,如理工类学科的一般专业课程;最后一种即完全为实验教学的课程,实验类课程即属于这一类。对于完全为理论教学内容或完全为实验教学内容的课程,在课程设计上多将关联性较强的部分作为一个模块进行组合,尽量在一次授课,即三个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本文不对这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进行讨论。接下来主要以具有一定实践性的专业课程为核心,对这类课程在开展三学时制课程授课过程中的教学内容设计方法进行分析讨论。

2三学时制课程设计原则

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还是要以人为本,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遵循,重点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参与感,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目的。(1)合理选择授课方式,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一次三个学时的授课量,可以保证授课教师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一般来说,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选择讲授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及演示参观教学等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翻转课堂、微课及MOOC教学方式也都不啻为一种良好的选择。[4]不过,无论选择什么教学方式,归根结底是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为了保证所传授的知识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保证学生相应能力得到培养。所以,要根据具体课程,具体内容来选择相应的授课方式。各种授课方式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使所授知识更易被吸收。(2)一切以学生为本,不可增加额外负担。以学生为本,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落实到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来说,也是这样。授课方式的选择、授课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目的的设置都要从学生的培养目的出发。想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培养什么样的能力,传授什么内容的知识,采用什么手段,是一个层层递进,彼此关联的问题。对于课程内容的设计,首先要思考的是本节课在整个课程和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想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现怎样的教学目的。进而结合学生特点,知识基础及能力水平等因素,决定设计结果。不过,课程内容设计及方式选择方面,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本末倒置,增加学生的额外负担,把过多的要求提给了学生,造成其负担过重,反而不利于课程学习。(3)坚持开放平等,鼓励创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包括两个方面,即老师和学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双方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教学相长,相得益彰。虽然老师对课程的授课内容,方式方法等都有主导的权利,但也要本着平等开放的原则,尊重学生的意见、建议和想法。认真听取学生关于课程的相关建议,不断改进提高,让学生真正得实惠。增强授课过程中的互动与交流,要坚持鼓励创新,对于有新意的观点,想法要保护、肯定,这样既可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当然,在考虑三学时制课程设计过程中,除了上述基本原则,还必须结合多方面的内外因素和现实条件,才能最终确定授课内容和方式方法。

3三学时制课程设计案例

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特点及相关要求的不同,授课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在作者多年来承担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三学时制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5]通过多样化手段的合理应用,授课内容的科学安排,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本文对作者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声学基础”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践案例进行了系统总结,希望可以对相关教职人员有一定启发和帮助。案例一:增加研讨内容,调动学习积极性。研讨学习是研究生课程授课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三学时制课程单次授课时间较长,结合研讨环节,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疲劳,调动其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增强学习效果。在时间安排上可以灵活处理,如讲授一个知识点安排一次小的讨论,或者首先讲授1~2学时,剩余时间安排讨论。具体形式需要根据本次课程具体内容来选择。在研讨组织过程中,讨论内容应该是具有一定开放性的具体问题。问题的具体性,有助于对研讨过程的把握;问题的开放性,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声学基础”授课过程中,我们选择了“声波在管中的传播”这一节安排了研讨式教学。首先利用前两个学时对有限长直管、带负载的管和带旁支的管的问题进行介绍。第三学时,要求学生分组对上述章节中研究内容进行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通过学习,学生已对研究有限长直管中的声波问题有了初步认识。通过启发思考,分组讨论,得到以下要点:有限长管的研究过程中,无论末端还是旁支,都可以作为一种声阻抗影响到管中的声场。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声阻抗形式对管中声场的影响,讨论长波及短波近似下声场的特点等等问题。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及有效引导,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这一类问题的分析方法、解决思路及问题特点。配合有限的例题和课后习题,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本节内容。在研讨过程中,除了限定学生在所授课范围内进行思考以外,还启发其对这一类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引出新的问题。对于研究生来说,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不指望授课老师给出确定唯一的答案。因此,往往老师需要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研究领域给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引导其形成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要求其进一步思考截面连续变化管的研究方法等问题,对研究生学员自主学习,触类旁通的能力培养非常有帮助。案例二:有限的翻转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质疑精神与科研能力。翻转课堂通常指的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室转移给学生。也就是说学习的过程由学生在课堂外完成,老师不再占用课堂时间进行讲授,而只是引导大家关注于项目式的研究工作。这一方法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和科研能力。但是完全放开的翻转课堂,会将所有的学习压力都转嫁给学生,而在目前的现实情况下,会带给学生更大的压力。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对有限的翻转课堂教学进行了初步的尝试。第一次授课过程中在课堂讲授一部分,通常为基础知识内容,提出一定的问题,留待学生在课后进行研究;第二次课利用一部分时间对学生研究结果进行报告、分析和讨论。这样的做法可以有效提高效率,增加实践机会,启发学生思考,培养科研精神。在进行旁支管为亥姆霍兹共振腔结构的管道中声传播问题章节授课过程中,教材中有一段扩展讨论内容,具体如下:“为了展宽消声频率范围,也可以在主管上装上共振频率各不相同的多个共鸣器”。[6]这一结论是有条件的,而且通过多年来的研究发现,其中包含的物理内涵是要比这这句话本身丰富的多的。但是,如果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他们不一定会完全理解,同时对于这一结论的正误、适用性等问题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将其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结论,安排给各组学员进行课后研究。一定时间以后,集中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安排学生通过报告和答辩等多种形式对结果进行总结和展示,培养其综合素质。通过资料集中调研分析,配合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学生们会发现,教材中所给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或者说是有较为严格的适用条件的。随着声人工结构领域研究的深入,关于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所以,并非增加亥姆霍兹单元就一定能够展宽声禁带,而是展宽禁带的同时还会出现更多耦合的声通带等带隙形式,使得结果更加复杂。在得到此结论的同时,作为拓展内容,还会要求学员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等进行充分调研,对怎么进行参数的优化、研究方法的选择及实验研究工作进行展开讨论。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安排其进行更深入、具体和前沿的科学问题研究。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们都对此部分内容有了深入的认识,对声学课程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们发现,即使我们平常认为的经典理论内容,也有其不完善、不充分的地方,更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为其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启发了思路,拓展了思维方式。案例三:增加参观演示内容,增强对具体理论内容的直观认识和理解。长时间的讲授式教学总难免限于枯燥和乏味。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实际授课需要,将参观演示教学与课程内容相联系,可以有效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直观认识,增强运用能力。安排参观演示可以在理论授课后进行,也可以系统的安排一整次课程进行。不过,无论何种形式,参观演示内容一定要紧紧围绕整体课程内容需要,不可流于形式。另外,结合理论课程内容的参观演示教学也要区别于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分清主次关系。如在进行管道声学介绍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困惑于经典理论模型过于简单,如何才能付诸应用。在教材中已给出了声阻抗管的应用案例,我们正好结合单位现有实验设备,安排学员现场参观,并且演示其使用过程。通过对某材料声阻抗的测量,使学员们掌握了入射波、反射波及透射波等相关概念,通过实际案例加深了对管道中声波特性的认识,同时对相关声学实验装置也有了一个具象的了解。通过参观演示教学,可以使学生们更加懂得怎样将理论知识付诸应用,怎样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当然参观演示教学内容可以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如参观实验室,我们通常在课程学习之初便安排学生们参观专业的声学实验室,针对每一种声学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进行简单的介绍。那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相关声学原理应用的时候,便可以对相关实验设备或现象进行关联,使授课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诚然,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还有很多,比如专题报告,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网络教学,使课程水平向国内外一流水平看齐;以及走出课堂,实地教学等等。通过多种方式方法的结合,定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充分发挥三学时制课程的巨大优势。

4对三学时制课程教学实践的思考

为了达到三学时制课程授课效果,不单需要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设计,还需要多种因素同时保证。(1)提高教师个人素养,保证课程效果。教师个人基本素养是课程效果的根本保证。对于较为开放性的教学过程来说,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深入的专业技能,以及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针对课程实际特点设计较好的授课环节,通过不同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课程大纲保证课程要求的充分落实,以及在经验和技能的基础上掌控课堂进程。(2)需要高校提高自身保障能力,保证课程内容顺利进行。具有开放和互动内容的课程必然需要多方面机构、人员和物质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因此要求高校从多个层面的技术与政策上保证教师能够对所需人、物与财的调动和使用。这样才能保证所设计环节的落实,进而保证课程效果,保证学生真正掌握到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3)改变考核方式,增加教师对课程安排的自主权。课程考核方式其实也是课程授课方式的一种指导和约束。对于开放和互动课程,要改变传统考核方式,不以固定模式为标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肯定其自主探索结果。对于授课效果好,能力突出的教师要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这样能够更好地推广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研究生人才.

参考文献

[1]汤金陶,赵荣,郑治国.军校研究生教育三学时单元教学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2):59-60.

[2]李国辉,李博,王新峰.研究生三学时制教学的问卷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5(4):34-36.

[3]韩开锋,蔡清裕.声学学科发展及课程体系设置的分析研究[J].大学教育,2015(1):91-93.

[4]吴婵.关于微课对优化高校教学效果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3.10:17-18.

[5]赵云,曾新吾,张文,龚昌超.声学基础教学中增强互动性和实践性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6(2):148-149.

第3篇:声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声景学;园林景观设计;应用

1声景学相关概念

1.1基本定义

“声景”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最早由芬兰地理学家格拉诺提出,由加拿大音乐家和作曲家谢弗进行解释。泛指在自然和环境中,从审美角度和文化角度值得欣赏和记忆的声音。“声景”概念一经问世,就给声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景观设计带来新的切入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融合发展,声音要素给人们带来的审美体验,逐渐被园林景观设计行业所接受,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积极主动地把声音作为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进行设计,利用动态、生动的声景,创造更为丰富的园林景观效果。

1.2相关组成要素

1.2.1自然界声音。包括风声、水声、鸟或昆虫叫声等未经人工雕琢的声音。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积极充分考虑用地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再生,积极保护这些大自然中不可多得的各类声音,使游人在游园时可以惬意听风吹竹林、听雨打芭蕉、听鸟啼虫鸣等,借此为景观创造生动的生态意境。1.2.2人工声音。包括人与人交流的声音以及人在园内进行活动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传统园林设计理论对人工声音持排斥态度,注重规避噪声,强调“曲径通幽”之妙。而与声景学融合之后,能塑造积极听觉体验的人工声音逐渐得到关注。景观设计师结合场地特征和氛围,筛选与利用古寺钟鸣、朋友交谈、儿童嬉戏等具有辩识性的声音,在加强使用者对场地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同时,营造丰富的听觉体验空间。

2声景学运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现状问题综述

2.1重视程度不够,运用声景学设计园林景观基础较为薄弱

总体来看,在我国运用声景学设计园林景观实践起步较晚,该学科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广泛地普及,社会认知度并不高。由此造成园林景观设计师及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普遍存在动力欠缺的问题,导致隔音设备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加上我国城市园林大多建设在开发强度较高的市中心,广场舞音乐、汽车鸣笛等人为、交通噪声对塑造园林声景的干扰极大,这些问题是当下园林声景设计的主要障碍。

2.2园林设计师对声音的自然、社会属性缺乏合理认知

可以被园林景观所用的声音既可以来自大自然,也可以来自人为活动。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依据,同时,受传统园林建设观的影响,园林景观设计师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均衡2种声音间的关系,要么一味摒弃人为声音,使园内声音单调,要么大量设置智能的音响系统,形成夸张失真的音响效果。

2.3理论脱离实践,难以满足当地居民实际需求

我国地大物博、南北差异较大,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以戏剧为例,京剧、豫剧在北方有较广的受众群,而黄梅戏、粤剧等则深受南方群众喜爱。部分设计师无视这种差异,也不重视结合设计与场地环境、游览功能,只是盲目地将各种声音设施叠加布置在园林中,不仅造成嘈杂混乱的观感体验,无形中也导致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

3改进声景学应用措施,提升园林景观设计质量对策路径

3.1政府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为园林声景设计提供坚实保障加大宣传,提高社会对声景学的重视程度,尤其是相关

园林主管部门应深切认识到声景学对“提升园林建设水平、改善市民生活品质、乃至树立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作用,加大密植植物墙、隔音板、墙或吸音海绵等设施的资金投入,为在园林设计中运用声景学奠定良好基础。另外,政府和领域内行会组织还可组织专项培训,设立专项资金,激励园林设计、施工人员探索技术创新,为从业人员解除后顾之忧,有效规避因重视程度不够、责任心不到位而引起的发展瓶颈。

3.2主管部门及研究机构需完善优化相关标准、规范体系,为声景学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提供扎实依据

政府有关部门及研究机构应对园林声景设计中自然、人工声音利用“厚此薄彼”的现状进行详尽调研,以此为基础,结合最新发展趋势,尽快制定与声音应用等规范。大力填补声音应用的标准空白,如规范园林景观中增加假山的比例,在人工湖边放养禽类的方式等。为声景学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提供扎实依据,改善当前自然人为声音难以均衡的困境。

3.3园林设计师需加强基础调研工作,使园林设计作品符合

当地文化传统及市民使用要求设计师在日常设计实践工作中,需开展详尽的调研活动,了解当地文化传统、人文风俗,以此提取设计方案的声音类型,如调查地方戏曲,使人们能在休闲娱乐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归属感。此外,还应做出多个设计方案,事先通过征询公众意见进行多方案比选,因地制宜地选取声景、环境与场地之间能够和谐融合的方案,以此提高方案的科学合理性。

4结语

综上所述,声景是城市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师在实践中成功运用声景学相关原理,对提升园林景观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面临重视程度不够、设计师认识片面、相关标准尚不完善等诸多难题,政府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为园林声景设计提供坚实保障。主管部门及研究机构需完善优化相关标准、规范体系,为声景学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提供扎实依据。园林设计师需加强基础调研工作,使园林设计作品符合当地文化传统、市民使用要求,多措并举,为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取得长足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魏颖.论声景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3(14)

第4篇:声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声景学;应用

1声景学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

作为衡量一座城市进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城市园林建设水平代表了一所城市的精神文明风貌。近年来党和国家加大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关注度并投入大量资金予以支持。基于人们对园林建设水平的更高要求,传统的只注重视觉呈现的设计方法已经无法让欣赏者沉浸在设计当中并产生共鸣。尤其面对城市化进程加快,钢筋水泥、车水马龙的嘈杂声音环境下,将潺潺水声、鸟叫虫鸣等来自自然的声音近乎全部淹没。因此,园林声景观技术异军突起,成为当下城市园林建筑中的重要模块,让园林景观不在再是一幅幅美轮美奂的无声美景,更是沁人心脾的有声景象。声景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由芬兰地理学家格拉诺首先提出,加拿大音乐家进行解释,正是因为这支研究小组多年来对自然界声音的研究,才为声景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开端。声景的概念是指在自然和环境中,从审美角度和文化角度值得欣赏和记忆的声音[1]。这一概念自发起之日,让声学获得了更大的研究空间。声景学是研究人、声音、环境三者之间关系的学科,借鉴了景观学的构成,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融合,声景学逐渐被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当中,通过将声音要素加入到景观设计当中,让园林景观呈现动态、生动的场景,提升市民的审美体验。

2目前将声景学运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重视程度不够,运用声景学设计园林景观基础较为薄弱

正所谓意识决定行动,我国将声景学应用于园林设计相对较晚,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而言,该学科还没有得到国内从业者的足够重视,社会对于声景学设计的认知度并不高,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对该领域认识不到位,对于必要的隔音设备资金投入力度极度匮乏,园林景观设计师对此也缺乏工作动力。除此以外,城市园林普遍设立于开发程度较高的市中心,因此不可避免会有汽车鸣笛声、广场舞音乐、交通噪音等客观因素对园林声景造成极大的干扰。这些都成为影响声景学运用于园林景观设计的羁绊[2]。

2.2园林设计师对声音的自然、社会属性缺乏合理认知

不论是来自大自然的声音,还是人为活动出发的声音,都可以被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当中。由于缺乏科学的评判标准,导致很多园林设计是在进行实际操作中因为无法均衡二者的关系,往往受困于传统园林设计观的印象,要么放弃人为声音,只采用大自然声音,造成园内声音单调;要么摒弃掉大自然声音,仅一味靠设置大量智能音箱系统支撑园内声音效果,造成夸张失真,有违声景学的初衷[3]。

2.3理论脱离实际,难以满足当地居民实际需求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地质、气候、温度、湿度等不尽相同,每个地区都有当地特色文化,部分设计师在进行园林建设以前,并没有将场地环境、游览功能等进行充分考虑,只是盲目将各种声音简单叠加布置在园林中,影响了市民的感体验,而且造成了人力、财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影响园林景观设计整体效果。

3改进声景学应用措施,提升园林景观设计质量对策路径

3.1政府部门加大扶持力度,为园林声景设计提供坚实保障

政府部门通过自上而下的大力宣传,让声景学园林景观设计理念扎根于全部相关人士的心中,提高全社会对声景学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园林局相关领导,要全面认识到声景学在未来园林景观建设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有充足的设备支持应用于园林景观建设。不仅如此,为了声景学的科学合理运用,人作为工作的主体,必须要加强人才队伍的构建,才能确保园林景观设计水平的提高。因此,有关部分在将资金投入到购买设备的同时,对于人才的投资也是必要的,政府和行业内协会要加强组织专业培训,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激励广大园林设计、施工认识积极探索、努力创新,用系统、完善的人才培训机制和晋升体系,让相关工作者可以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到将声景学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研究中来,防止因为思想意识不到位、责任心不足阻碍声景学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

3.2主管部门及研究机构应当完善优化相关标准,规范体系

没有科学完善的声音应用标准以及严格的规范体系作为支撑,很难保证园林声景设计的合理运用。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相关机构应当及时针对自然声音、人工声音在园林声景设计中“厚此薄彼”的利用现状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并结合大量实际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再结合当下社会发展的最新趋势,将二者进行整合,制定出声音应用规范,及时填补以往声音应用标准的空白。例如人工湖放羊禽类的方式、假山的投放比例等等。以此标准规范声景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切实改善设计者拘泥于传统园林设计理念的现状,让自然的声音与人为的声音可以进行良好的互补。

3.3园林声景学设计符合当地文化传统

园林绿化作为一座城市的标签,应当充分体现出城市文化底蕴和特征,因此在园林设计师在开展设计工作之前,应当针对当地文化、民俗等进行系统的考察,在这些地方特色之中提取作为设计方案的声音类型,例如具有莱西市特色的莱西秧歌、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的莱西吕剧、莱西木偶、莱夷古乐等等都是山东莱西市的标志,将这些声音加入到莱西市园林景观设计当中,让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4]。与此同时,为了让设计方案更加科学合理,设计者应当同时做出多个方案,通过征询公众意见的形式在多个方案中择优录取。最终选定的方案一定是最能体现当地特色,结合环境、场地、声景之间的最优组合。让园林景观可以体现当地特色以及文化内涵,彰显地区精神品格。

3.4园林声景学设计应当以人为本,满足市民需要

园林设计在坚持生态环境优先、因地制宜的同时,充分考虑人的需要。人作为景观的设计者和使用者,园林景观建设务必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之上。园林景观设计者应当充分考虑到园林景观所面向的所有群体,从幼儿到老年,从身体健壮的人群到残障人士,园林景观所面向的对象可谓是普罗大众、应有尽有。因此将声景学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之时应当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尽可能满足绝大部分参与需求与情感需求,在设计之时要充分体现人文主义关怀。例如针对老年人好静的特点,在将声景学应用于园林景观时应当开辟人流少的精辟场地。儿童对于声音的需求与老人不同,他们喜欢热闹,对声音充满好奇,听觉是他们探索世界、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园林设计之时,可以陈设飞禽走兽的模型,并配合模拟声,为儿童提供欢快的声景同时,还有科普的作用,可谓是事半功倍。声景的设计对于残障人士同样可以起到效果,通过在园区中加入引导声和音箱的摆设方位,以此作为导视功能,引导视觉残障人士在园中顺利地游玩。

4结语

综上所述,将声景学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成功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让园林绿化与现代精神文明更加匹配。我国林业部门相关人士应当注重声景学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不断进行探索、优化,以此提高我国园林绿化建设整体水平,这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国家未来也将助力我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金炜.声景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探讨[J].现代园艺,2019(4):121-122.

[2]杨翠岩.声景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4):1269.

[3]上官燕.莱西市人大:筑牢“绿色崛起”根基[J].山东人大工作,2018(1):22.

第5篇:声学设计范文

本文作者:李薇薇

在研究问题之前,我们先要认清何为学习绩效?根据文献搜索分析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于学习绩效的研究已相对比较成熟,学习绩效不仅表示为传统意义上学生基本知识能力和技术的获得,还包括何时何处灵活、合理的运用和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其概念的认定具体是指学生经由较佳之学习情境、满意的师生互动等过程,经过内化使学生知识能力和经验得以提升,并外化为高度、有效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价值。[1]通过概念的定义和资料搜集,结合工业设计专业教育需要,笔者认为影响当今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绩效的因素主要来源于学员和学校两方面,并且校方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影响着学生对象的表现和行为。学员因素学生对学科认识清晰度、课程满意度、自主学习能力、自身综合素质,以及学员间相互合作、支持等都将影响到学习绩效的评定。具体看来,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多数时候在知识接受、储备、应用能力上较强,他们获取和转化知识技能的表现实则反应了学习绩效的程度。在工业设计专业领域,学生对学科认识的清晰度,能让学生更加清楚了解所学专业和今后的就业方向,更便于学生选择对其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专业。同时,学生的学习满意程度越高,对课程和专业兴趣会愈加浓烈,进而其自主学习倾向程度越高,他们更愿意在学习中更多地投入自己的努力,从而获得较好的学习绩效。另外,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支持也可能成为学习绩效提升的动力所在。校方因素从学校方面来看,为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地学习开展教学活动、创设教学环境、提供硬件设施、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互动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绩效的提高作用显著。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先进的教学方式等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更好地培养学生素质、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实现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绩效的提升。具体到工业设计细分专业方向的不同,其内容有所差异。应从实际出发,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并加以实行、评定、修正。以求通过如何开展能有效提高“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绩效的教学模式,让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建构。[2]

经过对影响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绩效因素的分析,笔者认为学员因素的评定可以促进校方因素不断更新、完善;校方因素的每次革新也为学员因素提供了良好保障,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影响到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绩效的提升。具体看来,工业设计专业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学习绩效提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革新培养体系完善课程建设工业设计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注重艺术和技术的综合应用,一般高校在招生对象择取上采取“文理兼招”的方式。根据招生对象的不同,我们在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上应该首先认清艺术类和理工类学生的差异性,尽量做到“以人为本”、“取长补短”。艺术类学生美术功底较强,具备一定审美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理工类学生美术功底薄弱,但文化素质较好,对结构理解能力较强。而目前市场所需工业设计专业人才主要分为造型设计师和结构设计师。为此,根据市场需求、未来发展方向和能力差异这两类学生在基础教育背景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上应各有不同,前者应重视艺术素质、艺术审美和设计表现力的培养;后者应抓住文化素质、功能设计方面的相对优势,这样才能做到“因人而教,因材施教”,学生在今后专业学习中才可能创造较好的学习绩效。另外,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专业技能水平主要在于所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及其从中获得的知识、素质和能力。那么,建立系统、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相关学科专业互动就显得十分必要。因此,我们还应该积极思考调整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群,使学生能认清学科专业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其学习绩效。为迎合学科特点和人才要求,结合传统课程设置,现将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群划分为设计理论课程群、造型基础课程群、设计表现课程群、专业设计课程群、工程技术课程群5大块。各课程群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迭加。在设计理论和造型基础课程群教学中,强调学生对绘画功底和设计理论基础的掌握,以提高学生设计审美和设计素养为主;在设计表现课程群教学中,强调学生基本表现技法和软件操作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主;在专业设计课程群教学中,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掌握,以创作概念性设计为主;在工程技术课程群教学中,强调学生对工程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实际设计能力的培养,以实际设计为主。注重实践互动增强硬件设施对于当今的工业设计大学生而言,传统的灌输式、书面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培养发散性思维,以启发、诱导、感悟式教学为主,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研讨的教学环节,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专业主动、深入的认识和人际沟通能力。如在《产品专题设计》课程中开展教学互动环节:一是师生互动,在开题阶段配合学生选题、调研及前期分析,教师给予现场指导,当场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二是学生互动,学生每完成一个课题练习,在规定时间内整理好后搬到课堂上面对所有同学进行讲解,同时由学生自己提问,再由学生回答,教师做出点评。另外,工业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创新加实践型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都应该由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这就需要我们建立市场意识指导下的教学实习制度,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能力的获得以及自主应用。具体看来,鼓励学生进企业或其他机构从事实习工作,增长其社会实践、实际应用和人际交往能力。并积极争取在专业课程中引入实际课题或比赛项目,避免“纸上谈兵”。低年级的专业课程在实践环节可以采用虚拟项目,借以给学生做“热身运动”,高年级的专业课程则与具体的实际项目挂钩,以此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4]同时,在课程建设上增强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则能更好的支持和辅助教学互动和教学实践。因此,金工实验室、人机工程学实验室、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实验室、专业工作间、模型室、专业多媒体教室等硬件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它对强化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素养均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比如,专业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使教师能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优秀的教学案例、名师著作等通过电子课件的形式,在声光电作用下引进课堂,辅助教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感知功能,增强他们参与互动意识。结合地方产业打造特色教育当前,国内各设立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其教育模式、形式和内容都十分相似,大部分学校都借鉴和参考了早期开设工业设计专业高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无锡轻工学院)的办学模式和教学大纲,甚至连课程设置、编排都几乎雷同,很少有学校能列出有自身特色的专业优势。[5]为此,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积极开展特色教学,它是区别和优势于其他开办工业设计专业院校的有力砝码。也是学生增加专业信心的有利条件,对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学习兴趣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特色教育的开设离不开与市场的结合,它强调课程的适用性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由于我国各区域地理位置、人文背景和经济发展情况不径相同,行业和地区间存在发展差异,因此决定了每个地区都存在着自身发展优势和地方经济特色。[6]对于工业设计专业而言,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地方特色,开展具有产业特点、文化特色的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它是学校、地方企业、市场接轨合作的有利介质。从笔者所在株洲地区来看,株洲近几年在工业、旅游业、生态产业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为我校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潜在地提供了许多可以利用的资源和项目,如目前城市绿色公用自行车方案的实施,为市民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也产生一些问题。那么问题的发现、研究、解决则恰好是工业设计专业的本职工作,我们正巧可开展此类为地方服务的产品设计课题供学生探讨、分析、设计。另外,株洲较为庞大的企业资源是支撑特色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机械产品造型设计、交通工具设计等均可以考虑与企业沟通、协作,依托当地企业共同办学,通过校企合作全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设计教育。

革新培养体系、完善课程建设;注重实践互动、增强硬件设施;结合地方产业、打造特色教育仅仅是在工业设计专业教育背景下得出的提升大学生学习绩效的主要途径。显然,今后对于学生学习绩效的研究,我们还应该根据细分专业方向不同、职业导向差异、学生综合素质等做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方可真正做到完整、准确的抓住提升学习绩效的途径,以培养出适合各自专业领域,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