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数控编程技术范文

数控编程技术全文(5篇)

数控编程技术

第1篇:数控编程技术范文

关键词: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环境艺术设计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1.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工业革命时期,人们的工作时间较长,休闲时间较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拥有的休闲时间逐渐增多,生活时间结构变化显著。同时,城市的生活成本、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等一系列因素也给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造成较大的压力。丰富的休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2.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采取以下三种研究方法:第一,文献归纳总结法,主要总结环境艺术设计和空间设计等方面的资料,同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第二,多学科系统分析综合方法,主要从生态休闲的角度,基于其基本的观点与原理,分析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的要素、外部环境和其中关联的系统结构问题等;第三,案例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分析其设计手法与设计风格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二、对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认知与分析

1.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概念

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即分布在城市周围的生态区域,如城市湿地、城市生态保护区等。如果将城市的距离范围划分为市区与郊区,显然这一生态休闲空间是分布在郊区的。由于城市化原因,城市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对其原有的生态结构造成了一定影响,尤其体现在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等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另外,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不仅具备一定的商业功能,而且可以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化城市周边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2.建设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建立有利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并在城市生态绿地和水源面积日渐减少的背景下,为城市提供功能性较强的生态循环系统,对城市综合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在开放这一生态休闲空间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城市旅游产业。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压力,存在一些环境方面的问题,利用生态休闲空间塑造生态城市形象,能够更好地树立地域文化形象;同时,良好的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也能成为城市重要的地标性旅游景点,提升城市对游客的吸引力。最后,城市边缘生态还可以使更多人了解城市生态休闲空间的价值,通过艺术设计展现生态环境与休闲空间有机结合的面貌,从而使人们感受其生态价值与社会意义。

3.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活动研究

对于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活动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休闲是一种文化特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大,人们需要采用物质和精神结合的生活方式。第二,生态休闲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而且可以满足人们情感归属与自我实现方面的需求。第三,生态休闲理论的研究需要从环境和人们行为变化的角度,分析人们的心理和外界环境变化的关联。第四,对生态休闲空间的性质、特征及功能分析,可通过研究自然景观、景观维护、景观设计等方面实现。第五,对生态休闲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内涵、基本特征、设计原则、构成要素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与论证,重点研究与此有关的内容。

三、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设计的系统分析

1.空间设计的类型

目前,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设计主要有点状空间、线状空间和面状空间三种类别。其中,点状空间的构成单位以小规模的形式为主,虽然整体的休闲功能较为单一,但能以环境衬托城市周围的独特景观。值得一提的是,点状空间一般是以分散式与集中式的设计组合形式,并根据周围的环境情况进行空间协调与组织。线状空间主要是将城市边缘的各种景观,如城市湿地、湖泊、道路等设计为一种布局合理的空间序列关系,其主次关系重点根据人们的游览习惯安排。面状设计主要是将各个点状空间集中且按一定规律分布,对一些功能较为复杂、规模较大的综合休闲中心具有较强的空间设计意义。这一空间设计方法还强调了水域面积的重要性,通过水域面积与独立综合区域之间的空间渗透,塑造出独特的休闲生态文化特质。

2.空间设计的特点

空间设计在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中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空间构造的复杂性。由于环境对生态休闲空间的影响较大,需要重点考量环境生态的多样性特征,从而在构成空间关系的多种要素之间形成相互作用。第二,空间的多样性。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结构与类型存在多样性。客观而言,在生态休闲空间联系与功能范围内,空间格局的多样性可以根据不同的空间布局实现聚集与分散。第三,空间的渗透性。基于生态休闲空间功能的复杂性、关联性、整体性,以及消除生态休闲空间压抑感的要求,体现空间设计的复杂性、功能性、目的性、延续性、流动性等方面的特征。第四,空间的地域性。以城市生态休闲空间为载体,将特定的对象划分到特定的区域中,在对该地区的地形、气候、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自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形态研究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空间设计特点。

3.空间设计的层次分析

参照国内某城市的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设计,其将空间层次设计分为水上空间、滨水空间与绿地空间三种设计层次。首先,在水上空间的层次分析方面,如果定位于观光休闲,可以设置以芦苇湿地、荷塘、红树林等为主的水域风光形式,并将其运用在风光带的层次空间;如果定位于度假性质的生态休闲空间,可设计水域面积相对广阔的空间,如休闲湖泊等。其次,滨水空间的设计层次将生态休闲空间重点打造为以湿地、水栈道、观景平台等为主导的固定休闲设施,这样不仅可以起到良好的生态保护作用,而且整体的娱乐效果较好。最后,在绿地空间的层次分析方面,绿地空间主要与生态休闲空间融合,并根据其空间融合度设计绿地空间中的植物配置方式与功能分区;同时,根据绿地空间的生态敏感度与陆地面积可预测生态休闲空间的人流规模,可及时对相应场所进行修改与规划。

四、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营造与环境艺术设计

1.生态休闲与环境艺术

环境艺术包括视觉审美、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元素,不仅涉及空间形态结构,而且涉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的材料、地形、文化等方面的风格。同时,设计师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环境组成因素的变化特点。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人游山玩水的休闲传统,这一传统不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质与内涵,而且形成了多种雅致的休闲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国人气定神闲、怡然自得的精神风貌。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设计中,需要秉承合理区分休闲功能、顺应自然环境的基本条件、注重城市休闲心理定位、科学安排生态休闲的活动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延伸城市历史文化特征六个方面的设计原则。

2.生态休闲空间的艺术内涵

在研究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艺术内涵过程中,设计师不仅需要运用艺术设计语言展示环境空间的审美内涵、联想意象等元素,而且需要通过感知生态环境,从而进一步挖掘环境的艺术内涵。在美学特征方面,设计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把握生态环境中的自然之美、动态之美、意境之美等内涵。其中,自然之美是人们在感官的基础上感悟环境中的各种景观,从而使心情更加愉悦。动态之美是指人们在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是一种连续且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意境之美主要是从“意”与“境”两个审美方向入手,设计师将两者融合,不仅可以体现出环境的美,而且能够升华环境空间上的生态韵味,使这种愉悦之情脱离人的感官,萦绕在其精神意志中。

3.空间环境艺术形态的基本特征

城市边缘空间环境艺术形态的基本特征主要以自然生态特征为主。自然生态特征主要体现在生态休闲空间内的水体、植物、土壤等自然生态元素上,再加上以空间设计层次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从而构成一种天然的艺术形态。这种自然的艺术形态,不仅可以使生态环境中的生物群落形成空间上的完整性,而且可以塑造出优美和谐的自然景观。以香港为例,香港由于地少人多,很难在城市内部设计生态休闲空间,因而只能在城市边缘以生态湿地公园的形式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在香港的湿地公园设计中,为了避免地基的影响、保护湿地环境,所有的栈道均采用浮桥的形式建造,虽然增加了一定的成本,但保护了环境与景观的多样性。

4.空间环境艺术形态的构成元素

前文提到生态休闲空间的设计基本是采用点、线、面的形式构成,而点、线、面同样也是视觉空间的基本构成元素。不仅如此,目前世界上多数的环境艺术设计依靠对点、线、面的不同组合,这也是环境艺术中重要的设计内容。点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一些景观上,可以营造出环境的趣味空间。如,在一些视觉的焦点上采用造型丰富的形状提升吸引力,从而达到设计目的;同时,点的设计理念注重自然与环境的变化,设计师需要分析环境的平面格局。在生态休闲空间中,线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通道与边界两个方面,主要以直线、曲线两种形式,分别给予人简洁、动态的设计感,并在一定程度上营造出神秘的氛围。相比之下,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空间界面的装饰中,以营造植物空间的方式,对增强空间的识别功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结语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原有的城市生态结构受到影响,尤其是影响城市周边的水域、绿地等,导致城市周边生态休闲场所较少。由于与日俱增的压力,城市中的人们需要一定的休闲场所,避免生活被局限在狭小的空间范围内。在这种形势下,设计师可以根据城市边缘原有的地貌开展环境艺术设计,营造休闲生态空间,这样不仅可以发挥旅游休闲放松的功能,而且可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智博,田大方,马力.寒地城市商业中心区休闲空间环境设计对策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8(6).

[2]石克辉,郭瑶,张红卫.城市边缘的山地规划.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3(3).

[3]沈莉颖.城市居住区园林空间尺度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王思元.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5]周秀梅.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公共艺术整体性设计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第2篇:数控编程技术范文

关键词: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环境艺术设计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1.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工业革命时期,人们的工作时间较长,休闲时间较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拥有的休闲时间逐渐增多,生活时间结构变化显著。同时,城市的生活成本、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等一系列因素也给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造成较大的压力。丰富的休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2.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采取以下三种研究方法:第一,文献归纳总结法,主要总结环境艺术设计和空间设计等方面的资料,同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第二,多学科系统分析综合方法,主要从生态休闲的角度,基于其基本的观点与原理,分析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的要素、外部环境和其中关联的系统结构问题等;第三,案例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分析其设计手法与设计风格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二、对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认知与分析

1.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概念

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即分布在城市周围的生态区域,如城市湿地、城市生态保护区等。如果将城市的距离范围划分为市区与郊区,显然这一生态休闲空间是分布在郊区的。由于城市化原因,城市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对其原有的生态结构造成了一定影响,尤其体现在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等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另外,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不仅具备一定的商业功能,而且可以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化城市周边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2.建设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建立有利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并在城市生态绿地和水源面积日渐减少的背景下,为城市提供功能性较强的生态循环系统,对城市综合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在开放这一生态休闲空间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城市旅游产业。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压力,存在一些环境方面的问题,利用生态休闲空间塑造生态城市形象,能够更好地树立地域文化形象;同时,良好的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也能成为城市重要的地标性旅游景点,提升城市对游客的吸引力。最后,城市边缘生态还可以使更多人了解城市生态休闲空间的价值,通过艺术设计展现生态环境与休闲空间有机结合的面貌,从而使人们感受其生态价值与社会意义。

3.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活动研究

对于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活动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休闲是一种文化特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大,人们需要采用物质和精神结合的生活方式。第二,生态休闲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而且可以满足人们情感归属与自我实现方面的需求。第三,生态休闲理论的研究需要从环境和人们行为变化的角度,分析人们的心理和外界环境变化的关联。第四,对生态休闲空间的性质、特征及功能分析,可通过研究自然景观、景观维护、景观设计等方面实现。第五,对生态休闲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内涵、基本特征、设计原则、构成要素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与论证,重点研究与此有关的内容。

三、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设计的系统分析

1.空间设计的类型

目前,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设计主要有点状空间、线状空间和面状空间三种类别。其中,点状空间的构成单位以小规模的形式为主,虽然整体的休闲功能较为单一,但能以环境衬托城市周围的独特景观。值得一提的是,点状空间一般是以分散式与集中式的设计组合形式,并根据周围的环境情况进行空间协调与组织。线状空间主要是将城市边缘的各种景观,如城市湿地、湖泊、道路等设计为一种布局合理的空间序列关系,其主次关系重点根据人们的游览习惯安排。面状设计主要是将各个点状空间集中且按一定规律分布,对一些功能较为复杂、规模较大的综合休闲中心具有较强的空间设计意义。这一空间设计方法还强调了水域面积的重要性,通过水域面积与独立综合区域之间的空间渗透,塑造出独特的休闲生态文化特质。

2.空间设计的特点

空间设计在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中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空间构造的复杂性。由于环境对生态休闲空间的影响较大,需要重点考量环境生态的多样性特征,从而在构成空间关系的多种要素之间形成相互作用。第二,空间的多样性。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结构与类型存在多样性。客观而言,在生态休闲空间联系与功能范围内,空间格局的多样性可以根据不同的空间布局实现聚集与分散。第三,空间的渗透性。基于生态休闲空间功能的复杂性、关联性、整体性,以及消除生态休闲空间压抑感的要求,体现空间设计的复杂性、功能性、目的性、延续性、流动性等方面的特征。第四,空间的地域性。以城市生态休闲空间为载体,将特定的对象划分到特定的区域中,在对该地区的地形、气候、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自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形态研究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空间设计特点。

3.空间设计的层次分析

参照国内某城市的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设计,其将空间层次设计分为水上空间、滨水空间与绿地空间三种设计层次。首先,在水上空间的层次分析方面,如果定位于观光休闲,可以设置以芦苇湿地、荷塘、红树林等为主的水域风光形式,并将其运用在风光带的层次空间;如果定位于度假性质的生态休闲空间,可设计水域面积相对广阔的空间,如休闲湖泊等。其次,滨水空间的设计层次将生态休闲空间重点打造为以湿地、水栈道、观景平台等为主导的固定休闲设施,这样不仅可以起到良好的生态保护作用,而且整体的娱乐效果较好。最后,在绿地空间的层次分析方面,绿地空间主要与生态休闲空间融合,并根据其空间融合度设计绿地空间中的植物配置方式与功能分区;同时,根据绿地空间的生态敏感度与陆地面积可预测生态休闲空间的人流规模,可及时对相应场所进行修改与规划。

四、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营造与环境艺术设计

1.生态休闲与环境艺术

环境艺术包括视觉审美、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元素,不仅涉及空间形态结构,而且涉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的材料、地形、文化等方面的风格。同时,设计师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环境组成因素的变化特点。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人游山玩水的休闲传统,这一传统不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质与内涵,而且形成了多种雅致的休闲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国人气定神闲、怡然自得的精神风貌。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设计中,需要秉承合理区分休闲功能、顺应自然环境的基本条件、注重城市休闲心理定位、科学安排生态休闲的活动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延伸城市历史文化特征六个方面的设计原则。

2.生态休闲空间的艺术内涵

在研究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艺术内涵过程中,设计师不仅需要运用艺术设计语言展示环境空间的审美内涵、联想意象等元素,而且需要通过感知生态环境,从而进一步挖掘环境的艺术内涵。在美学特征方面,设计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把握生态环境中的自然之美、动态之美、意境之美等内涵。其中,自然之美是人们在感官的基础上感悟环境中的各种景观,从而使心情更加愉悦。动态之美是指人们在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是一种连续且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意境之美主要是从“意”与“境”两个审美方向入手,设计师将两者融合,不仅可以体现出环境的美,而且能够升华环境空间上的生态韵味,使这种愉悦之情脱离人的感官,萦绕在其精神意志中。

3.空间环境艺术形态的基本特征

城市边缘空间环境艺术形态的基本特征主要以自然生态特征为主。自然生态特征主要体现在生态休闲空间内的水体、植物、土壤等自然生态元素上,再加上以空间设计层次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从而构成一种天然的艺术形态。这种自然的艺术形态,不仅可以使生态环境中的生物群落形成空间上的完整性,而且可以塑造出优美和谐的自然景观。以香港为例,香港由于地少人多,很难在城市内部设计生态休闲空间,因而只能在城市边缘以生态湿地公园的形式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在香港的湿地公园设计中,为了避免地基的影响、保护湿地环境,所有的栈道均采用浮桥的形式建造,虽然增加了一定的成本,但保护了环境与景观的多样性。

4.空间环境艺术形态的构成元素

前文提到生态休闲空间的设计基本是采用点、线、面的形式构成,而点、线、面同样也是视觉空间的基本构成元素。不仅如此,目前世界上多数的环境艺术设计依靠对点、线、面的不同组合,这也是环境艺术中重要的设计内容。点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一些景观上,可以营造出环境的趣味空间。如,在一些视觉的焦点上采用造型丰富的形状提升吸引力,从而达到设计目的;同时,点的设计理念注重自然与环境的变化,设计师需要分析环境的平面格局。在生态休闲空间中,线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通道与边界两个方面,主要以直线、曲线两种形式,分别给予人简洁、动态的设计感,并在一定程度上营造出神秘的氛围。相比之下,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空间界面的装饰中,以营造植物空间的方式,对增强空间的识别功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结语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原有的城市生态结构受到影响,尤其是影响城市周边的水域、绿地等,导致城市周边生态休闲场所较少。由于与日俱增的压力,城市中的人们需要一定的休闲场所,避免生活被局限在狭小的空间范围内。在这种形势下,设计师可以根据城市边缘原有的地貌开展环境艺术设计,营造休闲生态空间,这样不仅可以发挥旅游休闲放松的功能,而且可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智博,田大方,马力.寒地城市商业中心区休闲空间环境设计对策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8(6).

[2]石克辉,郭瑶,张红卫.城市边缘的山地规划.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3(3).

[3]沈莉颖.城市居住区园林空间尺度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第3篇:数控编程技术范文

VAV空调系统的控制机理并不是很复杂,末端送风装置是实现变风量功能的关键,而选择何种控制系统并与末端送风装置进行有机结合是整个VAV空调系统最重要的环节之一。VAV空调系统并非是简单地在定风量系统上加装可调变速风机及末端装置,它还包括由多个控制回路所组成的控制系统,要保证VAV空调系统运行随着空调负荷变化而进行相应改变就必须依靠自动控制系统。变风量控制系统的主要作用是:自动调节系统送风量以适应房间空调负荷变化;通过相对独立的控制单元分别实现对不同房间、不同功能区域的不同温度参数要求;能够根据负荷变化自动调节送风主机的运行频率以降低空调系统运行能耗,实现节能目的。目前在过程控制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控制器是常规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简单、稳定性好、可靠性高等特点使其对于线性定常的控制是非常有效的,一般都能够得到比较满意的控制效果,至今在全世界的过程控制中有84%的控制器仍是PID控制器,VAV系统末端装置也大多采用PID)控制器。PID控制以其巧妙的构思和良好的控制效果一度成为应用最广泛,实现最简单的控制策略。

PID控制理论内涵给人们留下了较大的研究空间,关于PID参数自整定的方法也相继问世,但随着控制理论及应用范围的不断发展,控制对象也日趋复杂,有些系统的过程模型难以建立,并且具有高度的非线性、时变性;比如VAV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时变控制,因此传统的PID控制策略就显露了它的不足。虽然研究人员试图通过简化控制算法或采取优化集合控制等来解决这一不足,但效果并不很理想。基于PID控制所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人员根据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特点结合控制技术在不断改进PID控制算法的基础上积极寻找其它更为高级的控制方式,通过实践,逐步将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及神经网络控制等智能化控制手段应用于VAV空调系统的控制实践。随着控制技术、空调技术的发展以及将二者相结合运用于建筑系统的发展趋势来看,VAV空调系统控制技术从最初的定静压控制到变静压控制再到后来直接数字控制、总风量控制再到智能化控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清华大学有关学者提出的总风量控制法具有一定影响,该方法不采用静压送风量,而是根据压力无关型VAV空调系统末端装置的设定风量来确定系统送风总量并据此计算出送风风机的转速,从而对送风量进行控制。他们通过对总风量控制法与定静压控制法、变静压控制法的节能效果比较,认为虽然总风量控制法的节能效果虽不如变静压控制法,但因其没有压力控制环节,所以运行稳定性很好。另外,还有学者通过分析变VAV空调系统的局部控制,利用其送风末端装置风阀的开度作为各空调区域相关负荷的指示信号,提出送风静压优化控制方法。

2、变风量空调(VAV)控制系统模型

VAV空调系统主要应用于大中型建筑物,它是全空气空调系统与控制技术相结合并不断发展的产物。与常规的全空气空调系统相比,VAV空调系统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在每个空调房间的送风管处设置一个VAV空调系统末端装置(VAVBox),该末端装置的主要功能部件是一个风量调节阀门或末端调速风机。在总风量控制下的VAV系统中,当室内温空器实时监测到实际温度超出设定温度时,通过A/D转换将温差信号由各分支馈线传输给末端装置控制器,并同时将信号传输给VAV系统主控制器。通过对信号的比较处理,改变送风主机运行频率,改变送风量。而末端装置通过调整阀门开度或风机转速来控制进入房间的送风量,进而实现对各个房间的温度控制。末端装置的风量调节是通过其自身的控制系统来实现的,最简单的控制方式就是根据比较房间内实际温度值与设定温度值之间的差值来调节末端装置的风阀开度。但这种控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当某个房间达到设定温度而相应末端装置风阀开度保持稳定时,由于其它房间末端装置响应相应空调状况而做出调整时就会影响整个VAV空调系统送风压力,进而改变已调整稳定的房间末端装置,而空调负荷的热惰性又致使末端装置不会立刻进行调整性动作,等房间空调负荷交得较大并出现温度波动时,末端装置才采取动作,而动作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其它房间末端装置的控制效果。这样一种以动态响应为主连续参量、多环节的控制方式来保证环境温度与设定温度相一致是很困难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年问题都会导致运行出现故障或是令系统功能大打折扣。比如,在送风管道上选择检测点的位置如何,能否准确代表系统送风状况,是否失真,再比如送风管道异常漏风时,还有,假如信号抗电磁干扰能力差等都会导致系统送风紊乱,送风主机运行频率异常,原有送风平衡被破坏,甚至无法进行系统运行调整等等问题。

第4篇:数控编程技术范文

1输变电工程设计阶段加强造价控制的必要性

输变电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是针对输变电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把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并根据工程进展状况,及时调整设计方案,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工程成本,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因此,在工程设计阶段加强造价控制具有必要性:

1.1是全面控制输变电工程造价的客观需要

输变电工程设计阶段是针对某一具体项目进行设计的,可以直观形象的进行造价控制,充分利用价值规律,对设计阶段的项目进行比较,能够发现设计中的不合理之处,并能及时进行修改,从而避免了不合格的设计方案进入施工环节,减少了在施工阶段进行不必要的修改,从而实现控制造价和节约投资的目标。

1.2是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障

设计阶段是输变电工程项目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设计方案的质量能够对工程施工具有重要影响。输变电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主要是对工程项目估算、概算和预算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控制三算,从而不断提高设计质量,这样就能够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减少因设计问题造成的工程造价增加,加快工程进度,有效地降低工程成本。

2当前输变电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输变电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全面控制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降低工程造价成本。现阶段,设计阶段造价控制中存在一些问题,使工程造价得不到有效控制。

2.1设计深度不够

随着输变电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加,设计阶段的任务日益加重,为了规范设计市场和满足设计项目的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对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升级,但是在设计中仍然缺乏专业技术和造价人员。

2.2勘测与设计相脱节现象

工程设计要以工程项目的勘察为基础。但在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由于勘测人员与设计人员配合不好,双方责任不明确,造成了勘测与设计环节脱节的现象,使勘测设计费用的浪费和工程投资费用的增加。

2.3勘测设计单位缺乏奖罚机制

当前,输变电工程设计阶段缺乏科学合理的奖罚机制,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创新不仅得不到奖励,还要承担一些风险。同时,工程设计阶段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控制措施,对于设计人员在设计中造成的浪费现象和应付的经济责任没有明确的界定,这就促使设计人员不愿采取措施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

2.4设计与造价人员配合不紧密

输变电工程具有专业技术强的特点,而在实际设计阶段,设计与造价人员不能有机结合,通力合作,这就导致了造价人员不能深入了解勘测过程和现场,在实施造价控制时无法对各种因素进行全面考虑,难以准确对工程进行估算和概算。

2.5缺乏信息反馈和后评价程序

由于信息反馈和后评价程序的缺乏,设计单位在工程项目完成后,就与项目不产生关系,没有机会全面了解项目在实际操作中的工程成本,也就无法在项目完成后进行事后分析,为下一个工程项目的实施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致使同样的错误重复性发生,难以有效控制和提高工程造价的质量。

3新形势下输变电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有效策略

为了适应当前输变电工程不断发展的需要,针对输变电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使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3.1加强技经人员的培训

技经人员的素质是概预算编制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随着输变电工程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运用,作为工程设计阶段的设计造价人员,不仅要掌握全面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时期,技经人员要经常参加培训学习,实行短期轮训,不定期进行考核,使他们能够全面了解国际惯例以及先进的设计技术,不断提高设计水平和概预算编制质量。

3.2推行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就是根据上一阶段的投资估算结果和工作量,对下一阶段的设计工作进行控制的一种管理方法。限额设计贯穿于设计过程的各个阶段以及专业,各个专业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严格按照分配的投资限额进行设计。推行限额设计能够增强设计人员的造价控制意识,克服设计深度不够及勘测设计相互脱节的现象,从而使投资实现动态控制。

3.3不断加强设计变更管理

通常情况下,工程设计阶段的设计方案是任何人都无权进行变更的。如果根据需要不得不进行变更时,则需要遵循越早越有利的原则,尽量把变更行为控制在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只需要对图纸进行变更,不产生其他任何费用,而如果在后面任何一个环节进行变更,都会造成投资浪费,无形中增加了投资成本。因此,在工程设计阶段要不断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对造价控制产生重大影响的设计变更,需要各方人员进行共同论证,从而把投资损失降低到最小。

3.4健全健全设计单位经济责任制

第5篇:数控编程技术范文

关键词:可编程控制器;应用电子技术;应用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行业在近些年取得很大的发展,其中电力行业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应用电子技术中可编程控制器不断被应用电力自动化系统,极大地保障了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供电系统的工作效率,同时最大程度保证了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本文重点研究了基于可编程控制器的自动化实训装置的设计与应用以及可编程控制器在电力系统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更好促进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给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供电服务。

1可编程控制器的作用

可编程控制器发展对于企业自动化水平发展至关重要。它能够有效监控生产的各个环节,同时能够有效地控制电力系统的各个参数。通过不断传感器不断采集电力系统各个环节的运行参数,然后将这些参数上传至控制单元进行分析,从而来判断系统的运行状态,最终控制单元发出控制指令来控制各个执行器,从而完成控制任务。可编程控制器最大的好处就是它能通过可视化系统将系统地各个环节以图形化的形式呈现在技术人员面前,各个企业的技术人员只需要在调度室便可以掌握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通过观察各个环节的运行指示灯,便可以观察出系统的运行状态,通过也可以控制各个环节执行器的相关状态,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最大程度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可编程控制器在可靠性和稳定性方面也有很大的保障,能够保障系统长时间稳定运行不会出现故障,在这方面比人可靠的多,因此可编程控制器系统是工业界普遍使用的系统【2】,同时也具有很好的效果,对于很多外界干扰,系统能够进行克服,即便是一些小的故障,系统也能够检测出,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2可编程控制器在工业系统中的作用

2.1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提高了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

近些年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工业控制一体化控制目标已经实现,这其中离不开可编程控制器的发展,同时可编程控制器在电力系统的应用力度明显加强,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可编程控制器可以对于很多工业生产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从而确保工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使用可编程控制器可以采集生产过程中大量的实时数据,这些数据可以进行分析统计,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从而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一方面,电子系统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监控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及时检测系统各种潜在的风险,同时监控关键参数来判断系统的运行情况,同时一旦系统出现意外的事故,电力系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制定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把影响降低到最低,最大限度地保护人力和物力资源,从而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

2.2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随着智能化设备的不断被广泛使用,现在企业的自动化水平明显提高,极大了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一个很大的生产环节,往往只需要几个技术管理人员,他们可以通过电气自动系统很容易地来控制整个工业流程,同时可以监控各个工业环节的运行状态。这里可以使用最常见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为例,在工业生产的运行控制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可以通过PC、可编程控制器等不同电气控制系统进行远程控制各个环节的执行器来控制整个流程的运转情况,这样技术人员就不会去实际现场,就可以掌握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使得系统的维护更加方便快捷。另外一方面电子信息的应用也降低对于技术人员的要求,他们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如何使用终端的控制软件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即可,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

2.3可以有效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

可编程控制器可以控制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在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可以检测系统中很多参数的变化,因此电气自动化设备在实际安装过程中需要设备控制点分布在系统的各个环节,这样能对整个系统的运行过程做全面的监控。同时电气自动化设备的配电设备的安装和操作也非常特殊【3】,安装过程的过程也很繁琐,需要集合不同的实际安装环境进行合理的安装。同时配电设备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功率计算,要保证一定的安全裕度,同时可以采取双回路的供电方式,从而保证系统能够安全可靠的运行,对于意外停电系统也可以继续运行,使得工业生产能够正常进行,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

2.4在电网调度中的应用

可编程控制器被广泛应用于电网调度的整个环节,主要是应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包括了软件和硬件的应用,能够科学合理分析用户用电的需求,制定最佳的供电方案,既保障了用户用电的需求,又能够最大程度减少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而使得企业获得利润最大化。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内容是合理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其众多的业务工作,进行科学的监督控制以及合理的调度,并且对相应的电力系统网络进行有效利用,将众多类型的终端建立科学的联系,从而进行自动化的科学调度,可有效确保电网调度的质量和效率。

2.5优化设计的应用

可编程控制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包括了自动化、电气、机械、计算机等各个学科,这就对于电气设备的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电网结构越来越复杂,处理的电力参数越来越多,传统的设计方法很难满足时展的需要,在未来设计的过程中都是由计算机设计完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可以减少设计错误,这样电气设备在实际运行中的性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

3可编程控制器的自动化实训装置未来发展

3.1网络化

近些年随着我国可编程控制器的自动化实训装置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行业的物联网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监督管理人员在任何地点都可以对于生产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这一技术得以实现主要由于网络化技术的发展【4】。另外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网络系统的发展,生产环节也越来越智能化,智能传感器能够对于系统的相关参数进行合理分析,一般发现异常就通过控制系统向相关管理系统发送错误报告,从而对于故障进行合理的修复。网络化的技术使得人们加强了对于生产环节的控制力度,从而更好促进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的发展。

3.2绿色发展原则

目前,可编程控制器的自动化实训装置在工作中会产生一定的电力污染,对于我国环境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作用,但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使用人工技术充分符合我国的绿色设计理念,提高了产品设计科学性和合理性,以最小的资源获得最大的发展,通过引入智能变电站、智能反馈技术以及自动联网监控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电力资源浪费的问题,在电力各个环节得到了应用,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更好促进了我国产业的绿色发展,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

3.3模块化方向发展

可编程控制器的自动化实训装置发展趋势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模块发展是未来更好进行产业合作和产业融合【5】,这样能够提高产业之间合作的效率,同时能够缩短产品研发周期,获得共同的发展。在过去,很多设备和零件的结构和接口以及通信协议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这样很多企业在进行开发时,就存在很大的技术弊端。同时在一些电气设备的接口、电机的接口、电源接口的功能部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这样就会造成没法进行大规模的批量开发,对于用户来说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因此模块化发展更好促进产业之间的信息融合和共同进度,同时模块化发展也能够降低产品的成本,为产品规模化提高了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萧,刘松涛,程赛葛.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PLC技术的应用研究[J].电子测试,2019(Z1):39-40.

[2]朱骏.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9(06):71-72.

[3]鲍日洋.浅析PLC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电子测试,2019(06):128-129+113.

[4]黄立忠.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PLC技术的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18(24):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