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舞蹈安全教育范文

舞蹈安全教育全文(5篇)

舞蹈安全教育

第1篇:舞蹈安全教育范文

1加强对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的教育

与危险货物运输和管理相关的驾驶人员、押运人员、装卸管理人员,都必须经过严格、全面的业务培训和从业资格考核认证后才能够从事相关工作。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主管部门要加大行业准入专业知识培训、安全培训、操作规范培训、应急处置培训及案例教育培训的力度。从事危险货物驾驶、押运及装卸的相关工作人员是直接影响到危险货物安全管理和安全运输的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尤为重要,具体要求包括:提高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切实承担好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培养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安全工作理念;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加大对从业人员防范事故能力的培训,有效降低安全风险;加强对从业人员事故应急处理能力的培训,冷静应对在承运过程中的突发状况;通过案例教育来为从业人员敲响警钟。(2)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广大从业人员虽然已经工作在危险货物运输的各个岗位上,但还要时刻提高警惕,主管部门应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再教育培训,主要以安全知识强化和应急问题处理能力强化为主,通过对各种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强化和灌输安全责任,以确保道路运输承运工作安全有序开展。(3)公安交管部门要深入危化品运输企业,对相关驾驶人、押运及装卸人员进行交通安全培训,教育其做好自我约束和管理,遵守相关的交通安全法规。

2加强对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车辆的管理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对运输车辆的要求较高,且承运危险货物的车辆也是流动的危险源,一旦发生交通事故,产生的后果、影响及社会危害,要比普通车辆大得多。承运危险货物的车辆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往往会出现燃烧爆炸、化学品泄漏、毒气毒液散发甚至更严重的后果,造成人身伤亡、污染环境、生态破坏、财产损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对承运车辆的规范管理、科学监控,能够减小事故发生几率,提高运输安全保障。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车辆除了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基本安全法规外,还要遵守对专用车辆的特殊要求。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车辆应取得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许可证;车辆要定期检测,根据《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等级划分和评定要求》(JT/T198—2016)标准,达到一级技术等级要求方可参与营运;按相关法规要求,使用危险品标志灯、标识和标牌;应在驾驶室内安装能够切断总电源的装置;对于运输易燃、易爆危险货物的车辆,必须配备导静电拖地带和排气管火花熄灭器;车辆随车携带与所运货物性能相适应的有效消防器材;安装卫星定位装置,运输企业能够随时获知车辆的行驶位置和动态;严格按照规定的路线行车。通过这些措施的执行,真正做到运输资质严格把关、运输车辆符合安全技术要求、运输过程得到有效监控、运输责任落实到人,才能筑牢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的安全防线。

3加强对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的有效监管

第2篇:舞蹈安全教育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食品安全;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具备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既是维护自身健康的需要,也是未来从事医疗卫生事业必不可少的知识储备[1]。作为医学院校,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成为大众健康的守卫者,应该对食品安全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在工作中指导他人。然而,通过对海南医学院学生食品安全知信行调查发现,学生食品安全知晓率仅有62.81%,多数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尤其是未接受食品专业知识教育的学生[2]。这结果提示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更专业、系统、全面的食品安全教育,以丰富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其食品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也为今后在工作生活中对患者及周围的家人朋友进行扩大影响提供知识储备。

1医学生食品安全教育现状

医学生食品安全教育是强化医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加强自身健康维护的重要环节之一。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大学生在中小学生阶段的食品安全教育被更为现实的中考和高考任务所压缩,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进入大学阶段,很多医学生仅依赖于学校开展的食品安全知识讲座、网络等途径获得相关知识,故很多学生食品安全知晓率低下。徐上知等研究发现石河子大学医学生食品安全知识回答正确率为57.7%[3]。张中对昆明医学院学生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比较关注,但食品安全专业知识较为匮乏,知晓率为59.52%。由于学校食品安全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大部分通过网络、杂志及口口相传等方式了解食品安全知识,易受到错误宣传的舞蹈,在食品安全认知上存在误解和偏差[1]。大学生掌握的食品安全知识多寡对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消费行为都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大学生掌握的食品安全知识越多,食品安全意识会越强,食品消费习惯会越好[4].如海南医学院学生经常光顾街边无证摊位。这点在徐上知的研究中也有相似结论。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学生的安全隐患,也有碍于培养医学生正确的饮食行为习惯,将会为后续的医疗工作及医疗过程中的饮食指导带来相关负面问题。总之,当今医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较为关注,但因缺乏相关方面知识,防范意识和能力还很弱;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加强对医学生的食品卫生安全教育培训势在必行。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的传统的讲座之类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多渠道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是未来食品安全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必行之路。

2医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实践

2.1解医学生食品安全需求

采用问卷调查结合访谈等方式了解医学生的食品安全知信行基本情况以及学生对食品安全教育的需求,调查发现有87.37%学生愿意主动接受食品安全教育,随着新媒体的日新月异,从教育方式来说很多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的方式接受食品安全教育[5]。前期的基线调查为后期有针对性的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提供理论支持。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讲座不能满足学生需求,需要食品安全教育工作者也与时俱进地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工作。这给高校食品安全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根据学生需求,海南医学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医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学生在此过程中也受益良多。

2.2医学生食品安全教育的实践

2.2.1开设选修课,提高医学生食品安全意识考虑医学生除了预防及健康相关专业接触食品安全课程以外,其他专业并未接触食品安全相关课程,我们开设一门面向其他专业的食品安全与健康的选修课。选修课采用传统的讲授和CBL、PBL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同时和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相结合,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和兴趣性。如将目前网络或者微信上流传的相关食物造假(如“假海苔”“假肉松”等)的谣言让学生辩论以分辨真伪,并就如何鉴别相关食物展开讨论,得出结论,让学生明辨是非的过程掌握相关知识,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更好的应用于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2.2.2开展食品安全讲座,提高学生维权意识多数医学生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都会自认倒霉,很少有人主动向消协或相关部门投诉,这说明学生需要更多地了解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学会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6-8]。考虑到学生的维权意识薄弱,故邀请食品药品监督一线的食品安全执法人员结合执法过程中真实案例及涉及相关法律问题给学生详细解析,让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合理地维权。感同身受的现实案例提高了学生对枯燥的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兴趣。2.2.3利用通讯技术,及时了解和解答学生的疑惑网络和通讯的飞速发展,也为食品安全教育带来便利。食品安全的宣传除了传统的讲座和知识的讲述,还可以借助现代通讯网络、手机移动终端等新途径进行。能够巩固课堂教学,拓展学习空间,弥补了课堂教学课时受限的不足,克服面对面的心理害羞限制,可以将师生互动拓展到课堂以外[9,10]。网络平台既可以新讯息,介绍本领域最新发展研究动态,还可以答疑解惑,与学生交流互动[11]。我国的媒体对于食品安全的宣传,更倾向于报道已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为了引起新闻效应,经常会夸大报道,甚至为了引起民众的强烈反响会做出一些不实报道[12]。比如近年来的所谓的“假肉松”“假大米”等不实报道短时间大面积扩散,不仅严重误导消费者,而且刺激、引发公众的恐慌情绪,其负面效应不可低估。食品谣言的产生和迅速传播,除了公众长期以来积累的不信任感外,伪科学盛行、公众食品科学素养存在短板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13]。因此,谣言的盛行也从侧面反映医学生的食品安全素养的匮乏,这些伪科学让学生难辨真伪。在教学之余,教师通过qq、微信等手段及时就出现的问题给学生进行解答,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不安,也丰富了学生辨识食品的相关知识。食品安全教育让食品谣言失去生存的土壤,谣言自然就无以为继。为了让学生了解市面食品安全现状,教师还通过微信和qq及时将国家及各级食品药品监督局的食品安全政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风险监测、食品预警、食品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措施等信息推送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市面上食品的合格率及出现的问题,在购买食物时懂得如何取舍,在长时间的这种安全知识的熏陶之下,他们的安全意识慢慢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学生还会就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向老师提问,老师同样会通过微信或者qq及时答疑解惑,加强师生交流同时,也让其他同学间接获得相关知识。2.2.4学生参入式开展食品安全监督,为自己的食品保驾护航学校食堂作为一个密集人群用餐的机构,往往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隐患,一方面为了强化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监督,另一方面,为了锻炼学生,在选修课上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自行选择题目,自行制定检查或者检测方案,对学校食堂的卫生状况或某类食品进行监督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和食堂管理人员一起参与食堂的食品安全监督,尤其是要对食堂原料的采购与验收、贮存、加工、销售等方面中可能引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监督管理,严把食品原料采购关卡,规范原料储存,严格落实食品原料索证索票制度,做到有帐可查,有证件票据可验,减少学校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的发生[14]。一方面,让学生在过程中了解食品监督的流程及食品监督应该重点把握的环节,同时,也对学校食堂起到监督完善的职责,为自己的食品保驾护航。与此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岗位胜任力。2.2.5组织学生参观农产品基地或食品加工基地,让学生了解食品种植、生产加工状况学习日本的食品安全教育模式,组织学生参观农产品基地或者食品加工厂并进行现场解读,讲解农产品种植、生产工艺流程,尤其是谷类和蔬菜的种植、加工技术和经验,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农产品和食品加工品的认识,让学生了解企业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及监管。在选修课环节,组织学生前往农垦、椰树、可口可乐等大型管理规范化的公司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对工厂的食品生产及管理有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对食品的加工技术可能出现食品安全隐患的环节及如何控制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宣教干预能提高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并培养正确态度,有积极作用,值得在各大高校推广[15]。尤其是多种模式的安全教育,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变化和尝试体会不同角色在食品安全环节中的作用,就会对食品安全有更深的体会和认知,这样也便于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更为生动和直观。医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其对食品安全的知识、态度、行为不仅关系到其自身健康,也会对其家人及未来的患者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何更好、更实效的开展医学生的食品安全教育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前进。

参考文献

[1]张中,何燕.对医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方法探讨[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8(4):81-83.

[2]方桂红,詹达谋,杨雪.海南医学院大学生食品安全知信行调查[J].轻工科技,2015(11):113-115.

[3]徐上知,付蕾,牛冰,等.石河子大学医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1):54-56.

[4]田永胜.医学院校大学生食品安全意识与消费行为研究——以广东省五所医学院校为例[J].嘉应学院学报,2017,35(6):86-90.

[5]刘凤银,凌天娇,彭建柳,等.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研究[J].现代食品,2016(24):1-3.

[6]黄燕鹏.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风险认知与决策能力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

[7]逄志龙.经济法视角下的学生网络订餐食品安全问题探讨[J].经贸实践,2016(16):44.

[8]褚盼盼,陈月桃,任益平,等.大学生食品安全KAP现状及干预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4):88-91.

[9]芦起,余加林.微信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0):9.

[10]耿成燕,刘晓芳,姜丽平,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多元化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和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7,6(11):1112-1115.

[11]高婷婷,杨婉霜,王展霞.我国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完善措施[J].食品安全导刊,2016(15):32.

第3篇:舞蹈安全教育范文

1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书籍、学术论文和网络信息3方面对体育史、体育概论、教育哲学、安全学、生命教育理论等方面的专著展开分析研究。通过国家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对体育产生学说和各类运动项目的起源、演进观点进行考证;学术论文方面,重点查阅中国知网(CNKI)、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其它教育、体育核心期刊;为对体育起源中的余力论、劳动论等理论以及生命安全教育、生存教育的研究进展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笔者对自1998至2015年期间发表的有关体育起源学说、生命安全教育领域的90余篇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同时也在香港大学图书馆、谷歌(Google)学术搜索网站上查阅相关的文献和最新研究资料,以期尽可能地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历史资料和前沿动态。

2生命安全教育是体育的本源要素

本源,指事物产生的根源(见《辞海》解释)。体育本源是指原始人类为适应社会、生活和自身环境,有意识创造出来的身体动作、身体活动等自发性行为。原始体育的活动包括生产、生存、教育、娱乐、游戏、祭祀、舞蹈、竞技等多种形式,这些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其特有的功能。在原始社会的初级阶段,人类的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生活的唯一目的是生存和繁衍,但当时的生活、生产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中所指的“基础层次的生理、安全需求”[1],因此在人类社会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存、安全一直是原始人类寻求生活保障的基本要素。随着原始人的身体意识和生命意识逐渐觉醒,他们认识到身体是生命存在的表现形式,是人的生命力的中介;领悟到身体活动、强壮身体是生存和延续的基础。由此,他们有意识地做出各种保护动作和身体练习,以达到生命安全的目的。与此同时,他们觉悟到将这些动作和练习传授给后代,有利于延续人类的血脉。通过劳动、狩猎、攻击和防御,人们创造出保护生命的生活环境;透过肢体比划、涂鸦和言传身教,人们向后代传授生存技能和安全教育。原始人的生存意识、繁衍后代意识和生命保健意识,催生了维护生命的安全教育,孕育着原始体育的酵素,生命安全教育自然而然地与身体动作练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原始体育生存、安全、教育的显性功能。至此,体育教育的雏形也开始逐步形成。由此可以推论,生命安全教育是体育的本源要素之一,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凸显出人类生存技能传授和安全教育的特征,反映出古代体育产生的根源所在。

3体育起源于人类生存的安全需要

对体育教育的本源回归进行探讨,自当从最原始的体育萌芽阶段来追溯、分析体育的起源,因此,体育产生的过程论证,便成为体育理论体系中关于研究体育起源的逻辑起点。

3.1体育产生的过程伴随着人类生存技能的形成

推本溯源,体育产生的过程有3个阶段:1)身体活动萌芽时期;2)身体练习形成时期;3)竞技赛会产生时期[2]。当人类的始祖从树上走向地面并直立起躯体,就迈出了人类进化的第一步,也进入了身体活动的萌芽时期,并开始了人类自为意识下的狩猎攻击和保命防御行为。这些基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逐渐发生质的变化,由在劳动、生存、生活过程直接联系的“学习”,开始向间接联系转化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动作模式。在身体练习形成时期,狩猎生产过程和保护生命延续的技能,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些动作技能是依据人体的内在需求和生活实践的现实需求进行综合或整合选择。它不是某一具体动作的简单重复,而是经验与教训的提炼。出于生存、繁衍对人们体能和技能的要求以及自身发育的关注,人类开始有目的地将自己作为训练的对象,培养自己的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形成了特定的身体练习方式。从“身体活动”到“身体练习”,标志着体育萌芽产生了质的飞跃,完成了由自在状态向自为状态的演进。据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人类是在这个身体练习形成的时期,开始总结出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等动作,并把这些生产劳动和生活本领,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传授给后代。到了原始社会中期,为适应抢夺资源的需要,人们沿袭并完善了古代体育动作和技术功能,用于培养斗士、教育后代。一些动作技术的体能练习日益专门化,并通过个人及群体的游戏比试,演变出最初的竞技运动和竞赛活动,形成了竞技赛会产生时期。体育产生的3个阶段伴随着人类由猿到人的体质进化过程的完成,人类社会组织也由原始人群发展为“母系氏族”社会。氏族社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由群体游动不定的迁徙生活,进入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阶段,也预示着氏族集团的战争出现。到旧石器晚期,争夺和保卫氏族生存空间的冲突,已经成为生死存亡的攸关大事。有组织的攻防战斗、安全防御准备和生存教育、繁衍后代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事项[3]。因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掌握了比走、跑、跳、投、攀、爬等基本生活技能更复杂、更高级的击、杀、刺、劈、射等搏斗和闪避、躲开、逃逸等防御的攻防技术,各种带有军事特征的古代体育项目相继出现。由此可见,在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中,体育是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逐渐形成的。应该指明,本文把体育产生的过程归因于原始人类的生存和安全的需要,并非不承认体育的产生具有劳动、生产、生活等因素,或体育产生学说中的余力论、巫术论、游戏论、模仿论和劳动论,更不是要割裂体育改造人体的生理效应等作用,而是为了在相对意义上区分安全教育与劳动生产、娱乐游戏的本质,为了更有利于解剖和阐释体育起源具有的多元属性和多维需要。

3.2体育起源的“安全需求论”学说

本文从生命安全教育的研究视角出发,尝试在学术探讨中构建体育起源的“安全需求论”。在价值取向、功能定位的综合层面上最大程度地抽象出体育起源的本质,力争在客观事实层面和内在理性层面达到对体育起源的合理阐释。希望在公认的体育起源劳动论、需要论等主流学说中,补充“安全需要论”的学说,其构建依据有以下的观点。

3.2.1体育的自保公理揭示出安全需求是体育起源的根本动因

公理是指在一个演绎系统中依据客观分析、归纳确立起来的,不需要证明而作为出发点的初始命题。体育的自保公理是“不言自明”的基本命题,它反映体育中最一般、最本质的规定[4]。体育何以能够产生?从安全需求论来说,体育的启蒙是通过人类的自保行为和生存需要得到发展的。自保是人的本性,人的未特定化与发展需要的矛盾,以及人的结构特征和生理机能特点,使得体育成为人类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爱惜生命,捍卫生命是人的本能,防御和攻击是求生的需要。对生命的珍视和保护是人类最低层次的愿望,也是最高目标的追求。原始时代,人类的祖先只能依靠双手去获取生存物品,用自己的身体去适应环境,因而在生命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遗传结构上的未特定化特征。人类学家格伦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的先天自然性与文化习得性之间的必然联系。格伦认为,与动物相比,人最根本的区别是人在生物学上的“非专门化”及“匮乏性”特点。它表明人与动物在本能上有着巨大的差别,人类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天生较弱。动物的每一个器官都是专门化的,完全适合于各自特定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如鸽子的方向感应、蝙蝠的声纳定位。而人类没有浓密的皮毛来应对恶劣的气候、没有锐利的爪牙来对付凶猛的天敌,因此,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人类必须跑得更快、跳得更高、爬得更敏捷,更需要锻炼出超越动物的勇敢精神和意志品质,而人类这种能力获得的过程是体育产生的重要途径:“勇敢需要力量,力量源于体魄,体魄来自锻炼,锻炼必需体育”[5]。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体育源于人的“自保冲动。”体育学者李力研认为:“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只有人的自然化,才能阻止人类的物种倒退。体育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化”[6]。人类学和行为学的大量研究,证明了人类通过体育锻炼而形成的身体应急反应机制和本体生存技能,可以弥补生产劳动力低下给人体造成的成长缺陷;补充生活方式不足给人体带来的机能损耗;避免恶劣环境给人体带来的风险和危害。它为人类的发展进化、遗传变异提供了外部条件,使人类能健康地繁衍下去,正因如此,使得体育成为人们有意识地进行自我保护的活动和世代相传的教育,显示出其价值所在,这就是体育的自保公理。体育的自保公理证明了原始体育的起源与生命安全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毋容置疑,人的本能需要是体育产生的源泉,也是体育赖以发展的根本前提。任何一种社会现象,其生命都离不开人与社会的需要。体育也不例外。原始人类不仅需要劳动和生活,更需要安全的环境。就体育产生的“安全需求论”而言,除了生存安全的需要以外,还有适应环境的需要,对付同类袭扰的防卫需要,同疾病作斗争的保健需要等等。这些需要归纳起来,就是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需要、强身健体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传授安全教育和延续人类文明的需要,由此也构成了体育产生的需求动因。

3.2.2古代体育项目的形成与发展凸显了生存安全技能的特征

原始社会的体育萌芽,经过雅斯贝尔斯叙述的轴心时代,演进发展出各自特色的体育文化。古希腊和古罗马形成了以古代奥运会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古代中国和古印度形成了东方体育文化。不同文明进程和地理环境的人们对身体、生命的认知差异,创造出不同的体育项目。如西方体育的拳击、摔跤、角力、标枪、跳远、赛跑等;东方体育的射箭、驾御、武术、养生术、瑜伽等。这两种体育文化既有个性差异,又有共性特征。其共同的本质是源自生存、生活、军事、游戏;发展于教育、竞技、安全、健康和生命保护技能等过程。纵观古今中外的体育发展轨迹,从古代奥运会的五项全能、赛跑、角力等竞技,到现代奥运会的田径、足球、速度滑冰、高山滑雪等几十项比赛项目,以及东方民族传统体育的武术、舞狮、龙舟、瑜伽等运动。如果我们沿着历史唯物观的路径,顺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去寻根溯源,不难发现,远古时代的原始体育运动项目,不外乎归类为生存形式、搏斗形式和娱乐形式三大种类。前两类形式的运动项目经历了漫长的演进和转型,虽然已发展为各有特色的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但是,依然带有明显的生存、格斗历史痕迹和安全教育特征。例如田径、体操、游泳这三大体育基础项目中,田径表现了人的走、跑、跳、投等基本素质和技能;体操表现出人的翻、转、旋等平衡、协调和空间感觉;游泳表现出人在水中的速度、潜浮等适应能力,它们都由原始体育的最古老项目逐渐演变成现代奥运会的主要竞技项目。统计资料显示,现代奥运会比赛的20多个大项中,除了娱乐观赏的球类项目外,其它的约一半竞赛项目都体现出对抗[7]、格斗的技术特质,而这些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莫不与漫长的体育形成阶段融合了大量的生命安全技能有关。

4原始体育中生命安全观的价值取向探讨

价值取向在哲学意义上可理解为人们基于自身的价值观、立场和需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反映和主观意志体现。本文探讨的原始体育价值取向,是指古代人类以生存发展、强身健体需要为基础,对体育价值的自觉选择,包括对期望空间和环境空间下的体育价值追求。探讨体育的价值取向,涉及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这两种相向而行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体育的核心价值和功能定位,人本位的体育价值取向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体育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因此,体育的价值应体现在保护生命存在、推进生命成长、提升生命质量等方面[8];而社会本位的体育价值取向,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体育的根本价值是满足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体育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充当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阶级控制的工具。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维度来分析,人类社会经过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漫长进化历程,原始体育的价值取向也在动态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一元价值取向转变为二元乃至多元的价值取向。在远古年代,人类社会是以人为本位,以个人、家庭为中心,原始体育的价值取向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主导,通过体育教育,不断增强人类体质和拓展生命的存在空间并重视以优良强壮的体魄遗传给后代。在这样的原始生态环境下,古代人类对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建基于生存观基础上的一元导向,其体育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人类期望通过不同的身体活动来实现滋养生命、丰富生命内涵、促进个体生命成长的愿望,以及追求个体生命表达、延长人类生命的体育运动体验需求上。因此,原始社会的体育价值,与人的生命存在与成长密切相关。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体育的价值和功能产生了变化,人们对体育的价值从个体的需要扩展到社会的需要,一元价值取向变为多元价值取向。生命安全教育价值、强身健体价值、健康心理价值、人际交往价值、休闲娱乐价值、生命美学价值多元并存。这个时期“大河文明”与“爱琴文明”产生的体育文化与体育价值逐渐由轴心时代的希腊、中国、印度所承袭,形成了三大主要的体育价值观,如斯巴达的军事体育、中国的射御武技、印度的瑜伽养生都带有鲜明的强身健体、安全教育价值取向。当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以统治者、统治阶级意志为中心的社会体制形成,社会本位开始凌驾于人本位,在统治阶级及宗教神权看来,提倡个人生命安全价值观和安全教育是影响其政权统治及用神权思想控制民众的巨大障碍,必须从教育体系和体育中抹去。特别是随着东方“儒家学说”、西方“神权论”及“禁欲主义”的兴起,个人的生命价值不再被尊重,普通人的肉体生命可以被蓄意摧残,原始体育的生存安全技能被淡化和消减,甚至于体育自身也遭到统治者及宗教神权的压抑和摒弃。欧洲“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带来的文明与进步,并未改变统治阶级惧怕尊重个人生命价值会动摇其统治地位的观念。但与此同时,他们发现体育的竞技、娱乐、休闲等价值和功能却可以带来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在统治阶级的主导和指引下,体育剥离了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成为国家管治、社会稳定的工具,至此,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渐行渐远。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倡导的人文主义,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旗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现代社会人文思想的价值观。但是,体育的价值却更多地被引向功利主义,体育价值取向被扭曲。明显的事例是高水平的竞技运动和商业体育赛事造成的体育异化现象,令体育成了对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进行“创新性追求”的手段,使功利性成为现代社会追求的首要目标。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异化现象,则导致了学校体育片面追求竞技体育或体育教学虚无化的两极效应,相反,作为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对外适应能力的学校体育本质功能却被严重忽视。令我国近几十年来青少年学生的体质严重下降,学生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或自然灾难时,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生命安全遭受重大威胁。种种现象表明,在近代体育多元并存的价值取向中,生命安全教育再无一席之地。直到21世纪,人类对生命价值的觉醒和对生命质量的追求,让人们重新认识到生命教育的意义,原始体育的安全观逐步回归体育学术研究探讨,对体育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审视才日渐展开。

5现代体育中生命安全教育功能的回归与挖掘

对体育功能的本源回归探讨,意味着我们必须在回归探索中丰富、挖掘和完善体育教育的功能,进而努力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现代体育教育目标。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体育的功能总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动态的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是不同的,体育的作用也不大一样。如今天我们用于娱乐、竞赛的武术、拳击、击剑运动,在古代社会主要是为了猎杀动物、搏斗自卫而施展的攻防手段。反之,在原始人视之为生存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刻在岩壁上被戳戳点点的图案,现代人不再看作是体育教育,而是原始人的图腾崇拜。当我们以历史发展观的视角,来审视体育对人的个体和社会所发挥的作用和效能,就会发现体育的功能是多元的,既有作用于个体和社会的功能,又有体育的独特功能和派生功能之分;向上延伸,可以发展到提升国家地位和影响,向内挖掘,则可以深入至影响人生幸福的生命安全教育。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聚焦体育的功能,可以从运动项目的功能提升和转化中得到验证。例如,武术的功能具有多元性,从最早期的生存搏斗、防守自卫功能转化到套路演练、表演娱乐的作用,之后再过渡到散打竞技比赛的功效,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又被人们挖掘和回归其独特的功能。例如近年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的医学界、运动人体科学界的相关研究,发现太极拳的步法站桩练习,可以有效加强保护老年人的身体平衡能力[9],减低和避免老年人摔倒受伤的机会,在众多预防、治疗老年性摔伤的治疗介入手段中,步法站桩练习最具疗效和最具社会成本效益[10]。目前各国的专家学者正在对此做更深入的研究。可见,武术运动已经超越了体育文化、表演竞赛的范畴。它的本源功能回归,成为造福老年人平安长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又如,鉴于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学生伤害事故不断发生,有关部门正在组织研究如何加强安全教育和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其中的结论之一,是武术散打、拳击、空手道等对抗运动的防守、解脱技术可以有效应对暴力袭击的行为,因此,学生的人身安全防范指南把攻防对抗技术作为安全教育技能编写成教材。再有的例证:目前学校体育教学课堂的安全事故频发,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的普遍自我保护能力较差,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保能力呢?最新的研究结论是:回归体育的安全教育功能。田径的走、跑、跳,攀岩的攀、爬是人们回避风险、危机处理的要素;体操技巧的前、后滚翻动作,旋转感觉和协调性,具有摔倒时,减轻受伤的自我保护作用;游泳技术更是具有水中遇险、避免溺水的拯救生命功能。类似的这些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具有生命保护和安全教育的功能。

6结论与启示

6.1结论

对体育的本源回归探索,得出以下的结论:体育起源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安全需要;原始体育的价值取向注重人的生命存在和身体觉醒,其本质功能具有生命安全教育的功效。古代体育的生存技能、搏斗项目虽然早已演变发展为现代体育运动,但在尊重生命价值的当今文明社会,仍然能够焕发出生命安全教育的活力和作用,能够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展现出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6.2启示

分析生命安全教育与原始体育及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相关因素,对未来体育教育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6.2.1重塑体育教育的生命安全教育价值观

现代人类世界,推崇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普世价值;彰显的是关怀生命、维护生命质量的文明价值观。因此,确立“为了人的健康、为了人的健全、为了优化人的生命存在”的体育教育核心理念,重塑体育教育的生命安全教育价值观,是21世纪人类社会对现代体育教育的需要和呼唤。

6.2.2构建具有生命安全教育特色的现代体育课程体系

第4篇:舞蹈安全教育范文

1.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

农村幼儿园的资金投入较少,所以在师资力量上不及城镇的幼儿园。家长都希望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乡镇公办的幼儿园上学,导致幼儿园人满为患,教师的招录工作严重滞后,许多幼儿园只能从小学临时调配教师或者是从社会上雇佣临时人员。同时为了减少成本,公立幼儿园也很少从社会上雇佣临时人员,导致目前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为1:18。如果除去非教师人员,那么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将超过1:25,远低于省里规定的1:16的比例。

2.幼儿园设施和条件有待提高

农村幼儿园多数是私人创办的,资金投入比较少,大部分的幼儿园只开设了两三个幼儿班,只配备了三五个教师,而且多数的幼儿园还是使用自家住房或者是一些废弃的店面,里面光线很差,通气性也很糟糕。农村公立幼儿园虽然在设施条件上比私人创立的幼儿园好一点,但是相对于县里的幼儿园来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农村公立幼儿园是农村家长的首要选择,这就造成了很多幼儿相拥着挤进公立幼儿园,导致幼儿园人数急剧上涨,很多幼儿园都是60人一个班级。为了降低成本,很多幼儿园的设施都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或者是使用县里幼儿园淘汰下来的设施,所以农村幼儿园的设施还有待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扶持。

3.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目前农村幼儿园极不规范,对于幼儿的教育非常随意。很多幼儿园只重视对幼儿的教育,忽视了幼儿的保育;有的幼儿园则是只保不教,充当保姆的角色,忽视了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幼儿活动单一死板,没有任何乐趣;部分幼儿园则是不教也不保,放任幼儿自己活动。农村幼儿园缺乏规范,影响了幼儿的成长,同时对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影响。

二、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幼儿园教学管理

1.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全面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幼儿的教育内容涵盖了语言表达、数学计算、艺术培养、科学养成和社会习惯培养五大块,这几个方面相互渗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但是,大部分农村幼儿园只片面关注对幼儿语言表达和数学计算方面的能力培养,对其他方面则重视不足。针对这一现象,农村幼儿园要合理设置课程,减少语言与计算方面的教育,增设艺术与科学方面的课程,比如增加安全教育、游戏、舞蹈、美工等课程,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在教学特点上下功夫,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可以从幼儿园的师资力量、教师素质、日常管理等方面做足文章,加强幼儿教师的人员配备、日常培训和基础管理。此外,将幼儿园与小学分开,让教师单独对幼儿进行教育,避免教师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幼儿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生理及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大纲,适当开展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游戏化、教学内容故事化。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活动情况及幼儿反应,适时介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充当幼儿活动的引导者与支持者。对于幼儿教育做到边学边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从办园特色上下功夫,促进办园水平全面提高

园本课程、特色课程的开设进一步提升了幼儿的实践活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师生互动的环节有效增多。目前,我园的特色课程有每周一节的舞蹈和美工园本课程。孩子们自己准备各色油光纸和油画板,通过粘贴、折纸、绘画,创造出自己的小作品,并适时在班级内展出。另外,幼儿舞蹈表演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们的表现欲望得到极大满足,也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现才能的小舞台,让孩子们在艺术教育中得到更多的乐趣和满足。

4.从口语教学上下功夫,促进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养成

幼儿口语的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其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对幼儿智力、情商等方面的发展都是大有助益的。在对幼儿的语言教学中,可以将口语、儿歌这部分教学内容从语言教学中分离出来,单独对幼儿进行口语教育,同时也保证了幼儿口语教学的内容和时间。在教学上,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交流,为幼儿创造宽松的语言环境,激发幼儿主动进行对话,培养其口语表达能力,使得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在短时期内得到较大的提升,也有利于幼儿吐字清晰,说话有声有色。

第5篇:舞蹈安全教育范文

[关键词]宿舍文化 大学生 价值观

一、当代部分大学生的宿舍问题与价值观现状

(一)部分大学生宿舍存在的问题

大学宿舍一般居住四至六人,宿舍就如同一个小型社会,促进学生学习、社交、成长、成才,大学生不仅要在宿舍做好清洁内务、共同学习,也应学会组织各种社会实践,开展各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宿舍室友也就成了大学期间最为亲密的伙伴,甚至潜移默化地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一环,但通过高校工作探索发现,并非所有宿舍都能朝着积极方向发展,不少寝室都相继出现了学风不良、生活懒散、人际关系紧张等严峻问题。

1.关系不融洽

当今大学生的宿舍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融洽。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和环境,正如“人心不同,各有其面”,个体间的差异性往往体现在迥异的性格与兴趣、生活习惯及世界观上面,唯心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种种因素也引发宿舍内的各种竞争,使得如今的大学宿舍成为学生矛盾的聚集地与爆发地,不少学生因为室友关系不融洽而发生斗嘴角、打架斗殴、持刀伤人、投毒等恶劣暴力行为,宿舍关系稍不留意就会演变成为“危险关系”。

2.内务不整洁

2016年6月16日,全国高校宿舍文明建设座谈会上,光明日报社总编辑杜飞进提出:“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宿舍作为大学生活中一个最小的“单位”——大学生的第二家庭,大学生应做好宿舍内务,保持宿舍干净整洁,营造出良好的宿舍氛围。但纵观当下,不少学生们总会因为学习忙、课程多、作业繁杂、娱乐等诸多原因,几个月、半年或多年不曾打扫一次宿舍卫生,寝室内务不整洁甚至成为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在高校校园中尤其严重。

3.学风不浓厚

大学生都渴望成为一个好学生,在大学生寝室这一特定的空间里,学习氛围和文化情境对其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但在现实情境下,却常常受到宿舍同学的影响,如喜爱娱乐、聚众聊天、玩游戏、娱乐的现象成为常态,更有寝室相约上网通宵玩游戏,旷课、辍学等事件屡见不鲜,大学生群体在寝室的学习氛围形势不容乐观。

4.安全意识淡薄

安全意识刻不容缓,它不光是指交通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用电安全、消防安全,还有食品安全。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不断增多,做好安全意识工作犹如履薄冰,不能疏忽和麻痹,每到学校排查学生宿舍安全时,常常有:忘记关宿舍门导致贵重财物遗失,违章使用大功率用电器引起火灾,点外卖引发的食物中毒等一系列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引发社会舆论争论和质询的同时,也显现出当今大学生缺乏严重的安全意识。

(二)当代部分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主要体现在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这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在当代部分大学生中仍然存在不良价值观,例如:以自我为中心、不良消费、实惠中心、懒惰懒散、主人翁意识不强、审美与安全缺乏意识等,这些问题常常是导致高校诸多问题发生的根由,有的学生甚至因此形成扭曲心理,注入不积极的思维潜意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二、开展高校宿舍文化活动对培育大学生良好价值观的意义

开展高校宿舍文化活动是指以学生寝室为单位开展的各项活动,此活动主要以文学知识、文艺表演等形式展开,充分展现寝室的独特个性、文化魅力和思想情感,利于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与审美能力,形成优良学风,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并达到宣传正能量的效果。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人际关系融洽

大学是一个小的社会团体。正因如此,学生宿舍对大学生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宿舍是一个相对私有却又不完全为自己所有的环境。宿舍成员间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十分微妙,举办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学生之间情感,更有利于宿舍人际关系的融洽。

(二)有利于提升审美能力,保持宿舍内务整洁

干净、整洁的宿舍环境,无疑是每一位大学生理想的生活环境。开展装饰、装扮等宿舍文化活动,对宿舍内务进行评比,要求宿舍成员必须设计主题、内容、方案、装饰,美化宿舍,能够培养与提升审美能力,保证宿舍内务整洁。例如:装扮一间寝室,无论是门上粘贴的宿舍标志,还是墙上纯手工制作的贴画、照片展或是留言板上激励成员们的话语。每一处都散发出青春与活力,展示着宿舍成员的审美理念,每一位成员在实践过程中都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三)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一个宿舍具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将会自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优良学风。在宿舍内开展提升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的系列学风建设活动,例如:中文专业学生举办征文、演讲、朗诵、书法等比赛等,让学生热爱学习,追求真理与进步,形成以努力学习为荣的势态,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良好的宿舍氛围内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在宿舍文化活动中展现学习精神风貌。

(四)有利于加强学生安全意识,形成正确的安全观

随着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多项安全事故的发生,大学生安全话题也受到广大社会群体的关注,如学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用电安全、消防安全,还有食品安全等系列安全方面的事件在发生,究其根本,还是当代大学生安全消防意识薄弱、安全防患意识不足。在宿舍开展安全教育讲座,知识竞赛、辩论赛、安全演练等活动,增加学生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观念。因此,只有开展宿舍安全教育活动,才能保障教学活动的正常实施。

三、“室歌室名”活动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策略

重庆文理学院“室歌室名活动”已成功连续举办11年,该活动秉承“以宿舍为中心,学生为主体”为主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活动,意在美化学生的宿舍环境,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陶冶同学们的情操,营造良好的宿舍氛围;展示大学生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增进彼此的感情,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增强寝室同学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观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同学们更好地成长、成才。主要开展形式有:室歌传唱,才艺舞蹈,美文咏诵,讲宿舍故事,情景剧表演,宿舍装饰大赛,室名、室训、室徽设计大赛,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检查等活动。

(一)开展“室歌室名”活动,培育学生社会性价值观

学生在宿舍文化活动中,通过学习丰富多样的文艺形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完善自身品格的修养,促进个人意识、社会发展、国家意志方面的道德修养,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形成正确的社会性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是指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学生若具备良好的社会性价值观,将能有效促进宿舍关系融洽,减少宿舍成员之间的矛盾。举办“室歌室名”活动,开展室歌传唱,才艺舞蹈展示、情景剧表演等学生喜爱的文艺活动,选用经典、青春、励志等题材,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序开展,使得宿舍成员在准备与排练中不断进行思维的碰撞、重组,宿舍成员间谦让与友好相处,达成一定共识性,朝着共同的目标,增进室友间友谊,化解宿舍矛盾,形成其乐融融的宿舍氛围。根据宿舍成员间的情谊与和谐程度,每年评选“温馨寝室”“文明寝室”等优秀寝室,对他们进行表彰,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的关系更加融洽,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性价值观。

(二)开展“室歌室名”活动,培育学生美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美的价值观,能够更加丰富、深化、健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的审美力与创造力。美的价值观是指以外形美为中心的价值观,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劳动使其个体审美的意识产生,从而进行一系列的美的建设和活动。它作为人类的一个意识,审美活动的一切特征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都能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因此举行宿舍装饰大赛,室名、室训、室徽设计大赛等是培养学生审美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学生们会为自己的寝室创设一个主题,无论是浪漫抒情、温婉清逸,还是青春蓬勃、静谧轻灵,都能在创建自我寝室文化的同时,给学生带来审美情趣的提高,锻炼其发散性思维,在思考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产生更高境界的创新性思维……在团委老师、辅导员、生活老师以及朋辈导师的引导之下,在个性化文化建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磨淬思维想象力,在学校展示学生的宿舍文化布置时,使其以艺术的视角全新地看待世界,能从寝室布置中了解其宿舍氛围,高效率地提高同学们寝室环境的质量,让大家积极投身于这样美好的环境建设之中,该活动也通过评选“最佳创意寝室”“最靓寝室”等提高学生积极性。

(三)开展“室歌室名”活动,培育学生理性价值观

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如能恰当地分配学习、休息、娱乐的时间,理性处理几者关系,严格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始终把学习放在首位,将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柏拉图将“理性”作为“三个世界”中的第一性,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理性价值观:它是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观,具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作高于一切。“室歌室名”活动开展征文、朗诵、演讲、书法、绘画等形式多样的比赛,安排教师进行专业指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丰富学生第三课堂,让学生以追求知识和真理为荣,形成宿舍良好学风,评选“学霸寝室”“优良学风寝室”,能够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四)开展“室歌室名”活动,培育学生安全价值观

学生安全教育是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学校应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培养安全意识,培育学生安全价值观。安全价值观是以安全为中心的价值观,具有较强的安全与法制意识。“室歌室名”活动开展安全演习、安全知识竞赛、安全专题辩论赛、安全讲座、安全检查等宿舍活动,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体系,尽可能地减少寝室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促进正确教学活动的开展,形成良好的安全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高校能够借助学生宿舍文化活动为载体,构建文明、和谐、友善、安全的学生宿舍,将会有利于学生优良学风的形成、美的价值观、理性价值观以及安全价值观的培养,促使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在本文中,也对寝室文化的导向、育人、规范、调适、激励等方面进行介绍。希望通过价值观的研究,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形成自我思考、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俞立峰,赵文博.高职院校寝室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理论观察,2012(03):145.

[2]陈向义.“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辨正[J].贵州社会科学,2005(01):91-92.

[3]孙标.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难点与对策[J].黑河学刊,2009(02):30.

[4]崔海今.浅谈对高校学生的柔性管理[J].教育探索,2010(09):74.

[5]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新动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1(25):6.

[6]苏燕.学生宿舍文化育人建设思考[J].飞天,2012(14):87-88.

[7]赵国年,付建军.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充分发挥育人功能[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01):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