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学校幼儿教育范文

学校幼儿教育全文(5篇)

学校幼儿教育

第1篇:学校幼儿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舞蹈教学;中等职业学校

舞蹈教育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通过舞蹈让幼儿感受到美和提高创造力、想象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幼师的自身舞蹈能力和教学能力至关重要。

一舞蹈教学内容及要求

舞蹈可以说是人类夸张的、有特定表现意义的语言,对肢体动作进行夸张、美化,来表现人类生活。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幼师专业的学生而言,舞蹈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舞蹈基础训练、民族民间舞蹈、幼儿舞蹈三个方面。

(一)舞蹈基础训练

舞蹈的基础训练包括力量、柔韧性、控制力、稳定性、灵活性和协调性几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相应的训练方法,目的在于发现美。只有通过较为系统的对上述内容的训练,才能克服在舞蹈练习当中出现的各种毛病,才能避免僵硬、不协调、呆板等表现。所以,舞蹈的基本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是舞蹈真正开发智力,表现美的前提,最基础的训练应当包括各种把杆上和把杆下的训练,当中要融入“韵”在其中,每个动作都要有延展性和联想力,要发展形象思维,自由地创造性地组合练习。

(二)民族民间舞蹈

幼师专业的舞蹈课程中,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中国民族民间舞具有突出的民俗特征,它受地域环境、方言、人文生活习惯等影响,表演形式多样,主要有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汉族等各民族舞蹈。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应当在幼师专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舞蹈表现素材,提高舞蹈表现力和舞蹈创编能力。对于三年制幼师专业的学生而言,笔者认为应当至少学习汉族、维吾尔族、藏族、傣族四个民族民间舞蹈。从每个民族的生活地域、环境、人文开始介绍,逐步到人文审美和舞蹈的风格及动作特点。

(三)幼儿舞蹈

幼儿舞蹈是指体现幼儿生活的舞蹈。是幼儿德、智、体、美综合能力锻炼的重要方式。特点是形象、直观、易懂,最好是边唱边跳,容易被儿童接受。幼儿舞蹈是幼师专业学生毕业后走上岗位从事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首先幼师应当了解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的心理、生理状况,从而创编和设计相应其能接受的舞蹈动作,主要从幼儿平时的生活中寻找素材,例如睡觉是什么姿势、游泳是什么姿势、小青蛙是什么样子的等等,从幼儿了解的生活素材中来。一般幼儿舞蹈以歌表演的形式出现,且是群舞,首先幼师生应当提前掌握相应舞蹈当中的基本手位、脚位、舞姿,然后将其拆开来讲解,主要包括上肢和下肢的动作分解,单独讲解完一定要配以一定量的不断重复,得以巩固和记忆,再进行上下组合练习,同样应循序渐进,巩固好一个组合再讲解和练习下一组和,以此将所学内容串编即出了完整的舞蹈。

二幼师专业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难——难学会,难消化

中等职业学校中的幼师生,大多为初中毕业的女生,年龄在16岁左右,由于多为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对舞蹈术语亦是一片空白,在面对舞蹈课时,多表现为扭捏、害羞、缺乏自信,一上舞蹈课就紧张,既感到新鲜,又胆怯害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接受舞蹈课程内容时,往往一个动作无法做自然做出,或者进行某一项训练时无法按照老师的要求来自如的控制自己,伴随着这种心理障碍,学习起来感觉到困难,难学会。难消化,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幼师生,大多没有舞蹈基础,甚至是没有什么音乐基础,一堂课下来,如果是基础训练的内容,一开始难以达到训练的要求,例如柔韧性不够,力量不够等。

(二)差——创编差,教学差

第一,幼师生的舞蹈创编能力普遍较差,一般学的好的学生,老师教的舞蹈能自如表演出来,且能韵律其中,表现出一定美感,但大多也都无法创编,不懂得举一反三。此处所讲的舞蹈创编对象主要指幼儿舞蹈。说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只是机械的记忆了老师所教的每一个动作要点,或是仅限于老师所讲的某些知识要点和联想内容,并未真正地带着延展性和联想力来学习,并未运用发展形象思维,自由地创造性地进行组合练习。第二,幼师生的舞蹈教学能力差。记得那是学生出到幼儿园实习的时期,赶上了六一儿童节,园长要求实习老师给学生排个幼儿舞蹈节目庆祝六一,反馈回来的消息是基本不会教课,不会分析音乐,不会分段讲解,不会解剖动作,就带着幼儿园的孩子一遍一遍跟着跳,不一时孩子们便乏了,兴趣全无,动作学不会,音乐跟不上,亦没有心思再学,此状况下这舞蹈节目亦是排不出来了。

三应对办法

(一)解决难

1.选用教材的恰当教材是我们教学当中的根本依据,直接关系着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然后现在市面上所出现的幼师舞蹈教材多为专业类舞蹈院校出版的,难度大,专业性强,内容不易被学生接受。首先,应当从我们的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了解其生理、心理特征之后,基于幼师这个专业在三年之内所要达到的教学大纲要求,选用恰当的教材。2.授课语言的巧妙对于就读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幼师生而言,大多为没有基本功底的学生,虽然内心大多爱上舞蹈课,但真正在舞蹈课上,很多都表现出紧张、害羞、不自信。那么,上课时教师的语言显得尤为关键,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教学语言;第二,教学语气;第一,教学语言,主要指教师授课时对知识点的讲解和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用词,对动作分解的解说语言,不论难易深浅,首先讲解的内容一定要正确规范。讲解时,首先应对音乐进行分析,分为几组动作,然后对动作进行分解,细到每一拍,进而每一拍的上肢与下肢动作亦要分解来讲,在讲解的过程当中,语言应当精准、简洁、形象、到位。在与学生的交流言语中,不用过于激烈的词汇,或过于否定的字眼,应当在学生做得对的时候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而在存在问题时,也不应采用否定其个人能力的词汇。应当就事论事,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可攻击和否定学生能力。第二,教学语气,心理状态是会直接影响到生理控制的,教师在讲解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顾及到教学语气对其产生的心理影响。语气是表示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者事情的看法和态度,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大致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大类。在教师讲解的过程当中,应多采用陈述和祈使语气,直述事实和要求来做。少用疑问和感叹的语气,尤其不要质疑学生是否有能学习舞蹈的天赋和能力,应当多给予鼓励和肯定的语气进行交流。

(二)解决差

1.艺术想象力解决创编能力差从职业需求和实际能力出发,幼师专业毕业的学生,一定要具备相应的舞蹈创编能力。创编能力从模仿开始,是基于有一定基础之后的,通过艺术想象力所进行的训练。幼儿舞蹈,主要来自于3—6岁的幼儿平日的生活里常用的动作和所认识的事物。对这些动作和事物的外在表现,通过进行了美化、夸张、改造后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每做一个舞蹈动作,都有一个特定的肢体表现意义,所以,应当多引导学生做每个动作都不能机械地、死板地去做,应当带有艺术想象力去练习。从舞蹈主题出发,分清主题要点,如何表现,重点要注意形象、直观性强。2.模拟教学活动解决教学能力差舞蹈教学能力是基于一定的舞蹈功底的,笔者认为在幼师专业的学生进入第四个学期的学习时便可进行课堂模拟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课堂模拟教学活动,是指在舞蹈课堂上,由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进行模拟教课。第一,正确地鉴赏和分析音乐及舞蹈动作,首先学生应当准确地把握整支舞蹈的主题、情绪、段落、分解动作等,通俗的讲即“备好课”,做到胸有成竹再来讲课。除了动作之外,笔者强调一点,一定要求学生能准确地分析音乐,往往幼儿舞蹈的音乐都是歌表演形式的,即人声演唱的歌曲,学生能准确打拍子,分出乐段、乐句,再相应地进行乐句乐段的动作分解,这样教学思路才会清晰明了。所以,第一步是要求学生能正确地鉴赏和分析音乐及舞蹈动作。第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成效。幼师生所面临的教课对象一般为3-6岁的幼儿,要求其讲课语言通俗、形象、浅显,善于运用形象性的语言,且要富有艺术性,能巧妙地激情学生的兴趣和激情,促使学生在兴奋之中完成动作,减少学习舞蹈的枯燥感。幼儿的注意力时间非常短,长时间的单一地教授一种舞蹈,幼儿很快容易失去兴趣,这时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来维持幼儿良好的学习状态。课堂模拟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少部分学生面对大部分学生进行点对多的讲课,每次结束后要求进行集体讨论,记写模拟教学心得,再于教师进行点评。学生进行模拟教学,自身不论在音乐鉴赏方面、舞蹈动作分析方面、教学语言组织方面还是个人自信心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在加上多面的反馈与探讨,能迅速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舞蹈教育作为幼儿教育中不可被替代的一部分,对幼儿的德、智、体、美的培养有着非凡的意义。中等职业学校的幼儿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合格的幼儿教育师资为目标的。笔者就自己的舞蹈教学经验,主要对中专学校中幼师专业的舞蹈教学要求、教学中的问题以及如何改善问题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陶文东.幼师学生的舞蹈基本训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02):32-33.

[2]蔡慕丹.幼师舞蹈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文教资料,2006(07):174-175.

[3]岳音.幼师专业舞蹈教学略论[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04):102-103.

第2篇:学校幼儿教育范文

1.1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

幼儿教育心理学大多考验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但是一般大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多对舞蹈、美术等艺术方面感兴趣,缺乏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书本的内容缺乏充分的认识。因此对于幼儿心理教育这门课的学习丝毫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是个很不利的因素。

1.2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中职学校幼教专业的教师自身缺乏实际幼儿教育的经验,空有满腹的理论基础,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给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少考虑到学生实际的专业学习能力。外加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本身就难懂枯燥,学生不会应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懂如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经验不足都是目前这门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吸收效果差。

2.提高幼儿心理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

2.1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多注重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原本枯燥的幼儿心理教育学这门课增加趣味性。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新的元素,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幼儿的思想,比如通过播放ppt,播放小视频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寻找到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的点。多给学生做一些有关心理学的小测试,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2.2积极参加幼儿教育实践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不仅是对于学生的要求,更是对于教师的要求。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应多与幼儿打交道,从而充分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一方面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另一方面对于幼教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培养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关中职学校可以在暑假开展义务的幼儿支教活动,让每一位幼教专业的学生充分融入到这样的活动中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锻炼自己与孩子交往和相处的能力,无形中对他们自身的专业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多与孩子交流,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恰到好处。

2.3转变思维模式,实现全面发展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了解到,幼儿教学心理学这门课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要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不能只顾生搬硬套,而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全方位、多层次地考虑问题,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幼教专业的学生,我们要热爱自己的专业,了解幼教这一专业的就业前景,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如今对课程的掌握水平在自己今后的就业中都会体现出来,相信在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必定能对这门课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

3.结语

第3篇:学校幼儿教育范文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背景和观点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教育成为一个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推动力,成为家庭和个人改变命运的选择。教育愈发受到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重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家长和社会的普遍心态。家长越来越相信超前教育的作用,希望对幼儿进行超前教育,以便让孩子更快成长。最初,部分私立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心理,让幼儿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幼儿园就开始让孩子学习识字、拼音、算数、写字等。在这种教育驱动下,一些幼儿的确学到了所谓的“知识”,也得到了部分家长的“认可”。加之宣传媒介适时造势,助长了幼儿园的“知识”学习风气。后来,农村幼儿园逐步普及,部分农村幼儿园没有专门师资和条件,只有沿袭小学化教育模式。从收集到的文献来看,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指幼儿园采取小学教育的方式方法,把幼儿当成小学生来进行教育的一种倾向。其实质是幼儿园将小学的课程资源、管理模式、评价标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渗透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和趋势化的一种功利性的教育现象和错误的教育倾向。[1]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不是让幼儿愉快成长,而是让幼儿学习和掌握“知识”;教学制度上按照小学教育来进行管理;教学内容上重视传统知识传授而忽略其它领域知识的均衡发展,提前开设了识字、加减法、背英语单词等“小学化”的读写算课程;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体、美、劳多方面教育;教学方法上采用“灌输式”教学代替适于幼儿的“游戏化”教学,缺少教具,缺少图案色彩,没有幼儿喜欢的游戏,课后还有一堆作业等等,轻视幼儿自主学习;教育要求上,把对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搬来往幼儿身上套,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听话,不许插嘴,要坐得端端正正,手脚有一定的放法,不许离开座位,不经允许不能上厕所,不能随意喝水;教育评价上重视结果评价,轻视过程评价。[2]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被批为小学的预备班,成为小学教育向幼儿阶段的延伸。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使幼儿的生长发育受到威胁;幼儿学习兴趣丧失、后续学习动力不足;束缚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形成和发展;制约儿童智力的发展。[3]

二、辩证认识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我们造就的只是一些老态龙钟的儿童。幼儿教育“小学化”不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束缚其个性发展,同时也会抑制其智力发展,导致幼儿较早失去学习兴趣等问题。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计划从2014年起至2016年将全国幼儿入园率提高到75%左右,发展惠民的公办园是3年计划的重点;2015年前要完成对幼儿园教师的全员专业培训;严禁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要求小学一年级坚持“零起点”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为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现实问题,更需要学术理论界和实践界对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和辩证认识。

(一)存在以偏概全,夸大幼儿教育“小学化”

在调研中,多数幼儿园的老师并不承认他们有“小学化”问题。根据实际观察,多数幼儿园的确没有明显的“小学化”问题,尤其是城市公办幼儿园“小学化”问题不明显。调研中也发现,极少数师资力量薄弱、办园条件较差的农村幼儿园、私立幼儿园、学前班存在学习任务偏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小学化”倾向。我们应该正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需要对幼儿教育实际进行客观认识和分析,并不是任何传授识字、书写、算术等就是“小学化”。有学者片面地认为,某所幼儿园或某个班级进行识字、算术教育就断定该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这是不客观和不科学的。因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语言领域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中,对5-6岁幼儿的目标是: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会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科学领域中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的关系目标中,5-6岁幼儿的目标是: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它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能用简单的记录表、统计图等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我们看到大班幼儿教师会让幼儿用绘画或简单的符号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数据,同时利用直观教具、实物操作等引导幼儿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都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而且幼儿也是能够掌握的。因此,单纯、片面地看教学内容不能断定幼儿教育“小学化”,还应该根据各年龄阶段《指南》的目标要求进行客观、全面的判断和评价。从实际调研看,幼儿教育整体形势是正常发展的,也存在少数幼儿园有“小学化”的问题。但是不应该以点代面、以个别代替一般、以局部代替整体,将个别幼儿园“小学化”现象说成普遍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夸大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范围和程度。

(二)教学实施不当,引发幼儿教育“小学化”

在调研中发现,被称为“小学化”的少数幼儿园,有些知识内容在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之中,而且是《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等国家政策性文件中所要求的知识目标。但由于具体实施中有的教师理解不到位或方式不合适,有的简单地采取讲授式、灌输式等教学方式,忽略了《纲要》中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例如,在大班数学活动中,学习8的分解时,幼儿教师在黑板上画出8个小苹果,让幼儿开始分解,分成1和几?2和几?3和几?同时,要求幼儿伸出手指头,一个一个的数,到最后,跟着幼儿教师一边念一边掰着手指头:8可以分成1和7,8可以分成2和6,8可以分成3和5,8可以分成4和4等。幼儿念了一遍又一遍,手指头掰了一次又一次,过后就忘记了,且离开手指头就不能运算,单调枯燥的学习方式不仅使幼儿失去了学习兴趣,且对今后学习能力的发展也会起到负面影响。6岁前的幼儿思维运算还是以具体运算为主,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其接受能力应以直观的、具体的可感知的活动为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实物感知、生活经验以及“游戏”等方式,让幼儿从做中学,从学中做,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以幼儿为中心,教师真正做到支持者、引导者的作用。否则,同样符合幼儿教育的要求和内容,如果实施的方式不当,极容易引发幼儿教育“小学化”。

(三)活动评价僵化,助长幼儿教育“小学化”

评价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诊断功能、调节功能等。但是,不合理的评价其作用就会是负面的、消极的。在实际考察中发现,被称为“小学化”的少数幼儿园,许多活动内容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且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考虑到了幼儿的身心特点,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关注幼儿的生活世界,以幼儿为中心生成和组织活动;但却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手段,在活动中以简单化的标准答案、单一的评价标准评价幼儿的表现,这就会限制幼儿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例如,绘画活动是属于艺术领域中的活动,《指南》中对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能力的目标是: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某幼儿园教师发现幼儿对植物角中的仙人掌特别感兴趣,不时会用小手去触摸和观摩,于是,教师适时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在设计《仙人掌》绘画活动中,先引导幼儿观察植物角中仙人掌表面特征及生活习性,让幼儿对仙人掌有一定的了解和印象,然后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仙人掌来绘画。有些幼儿画出的仙人掌是圆形的,也有的是三角形的,还有的是正方形的,最后涂色的时候,有的幼儿偏好于红色,于是将仙人掌涂成了红色的,还有的涂成了五颜六色,有着各种形状和颜色。但是当幼儿兴奋的将作品呈现给教师欣赏时,幼儿教师却纠正地说到:仙人掌是椭圆形,颜色是绿色的,你们没有仔细观察仙人掌……可以想见,该教师的一般化、标准化、简单化的评价当时就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幼儿的创新想法被扑灭,想象力受阻。长此以往,就会助长幼儿教育“小学化”。因此,评价幼儿活动及其成果,不能纯粹地一般化、标准化、简单化地进行评价,也不能简单判断只要有识字、算术等就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只要开展游戏化教学就没有幼儿教育“小学化”。更不能用成人经验来判断对错,而应充分尊重和理解幼儿的独特感受,以适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灵活形式,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给予积极肯定的回应,支持和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想象力。

(四)认识标准不一,幼儿教育需要科学评价

从收集到的文献看,不乏有对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真知灼见。也有少数研究纯属跟风、存在偏见等。一方面,部分研究存在对幼儿教育认识、评价的立足点不同、认识标准不统一,有的研究是从幼儿园办园理念、有的是从幼儿园教育内容,有的是从幼儿园教育形式和方式,有的是从幼儿园教师教学技能,有的是从幼儿园环境等不同方面来认识和评价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另一方面,有的研究是从宏观层面,有的是从中观层面,有的是从微观层面进行认识和评价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由于角度不同,认识标准不一,导致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认识程度和评价结果也呈现多样化。现有研究对存在“小学化”的少数幼儿园教育还没有更多、更深入的系统分析,究竟哪些是“小学化”的?“小学化”的程度如何?如何衡量和评价幼儿教育“小学化”?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化讨论的重要课题。评断幼儿教育是否“小学化”以及“小学化”的程度如何,需要建立在科学评价依据的基础上。目前,科学认识和评价幼儿教育的主要依据应该是《指南》、《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指导性文件和规章。在幼儿园教育办学过程中,应以《指南》、《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等为准绳开展幼儿教育活动和管理。在评价、研究和反思幼儿教育时,也需要加以对照。否则,就难以全面、深入、客观、辩证地认识和分析研究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防治策略

在中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根源在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传统思想,而评判孩子有没有输在起跑线上的显性依据则是幼儿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学会了多少东西。再加上部分小学违背规定暗地实行入学考试制度,家长的“名校情结”也促使其将孩子送往能够使孩子学会更多知识技能的幼儿园,部分幼儿园更是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将提前教授孩子小学教育的内容当成办学的“经验”,促使幼儿教育“小学化”。要消除幼儿教育“小学化”怪象,就要对其进行“预防”和“治理”两手抓。

(一)建立健全幼儿教育评价机制

要使幼儿教育在正常的轨道内运转,预防和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评价机制。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幼儿教育就可能产生偏差和异化。评价幼儿教育的主要依据应该是《指南》、《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等,幼儿园应该严格按照这些规定实施。目前,究竟怎样判断和评价幼儿教育“小学化”还没有明确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教育行政主管单位、幼儿园、研究者等多方面主体应该联合起来对现行的幼儿教育进行系统研究,以摸清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进一步对幼儿教育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明确幼儿教育阶段应该实施的内容,而哪些内容又是小学化的。因此,有必要研制并建立一个科学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衡量指标体系,使教育行政主管单位、幼儿园园长、教师及家长等各方面都能够利用指标体系清楚认识和评价幼儿教育是否正常运行。朱家雄教授说:“幼儿不仅要学习他们能够学习的东西,而且要学习他们应该学习的东西。幼儿应该而且必须学习什么不是由幼儿决定的,而是由课程和教师决定的,并且是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这一途径得以实施的。”[4]所以,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的内容具体选择哪些进行实施?怎么选择?怎么开展活动?怎么衡量和评价实施的效果等等,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否则,幼儿教育是否“小学化”以及“小学化”的程度便成为一个有争议而无法明确衡量评价的问题。宏观层面还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幼儿园教育的评价体系和办学规范体系,需要建立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义务教育类似的专门法律《幼儿教育法》,从国家法定层面进一步明确幼儿教育的地位、性质、任务及要求等;中观层面需要健全对各类幼儿园的评价体系,例如各省建立了《一类幼儿园评估指标体系》,但是研究发现这些评估指标体系还不完善,有的规定欠科学合理,有的内容可操作性不强;微观层面需要建立健全对幼儿园课程、活动、幼儿、教师教学等方面的系统评价体系。

(二)加强幼小衔接研究和实施

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具有衔接(以下简称“幼小衔接”)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没有良好的幼小衔接,就容易产生责任边界模糊,目标、任务、内容不清楚,各自为政,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究竟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衔接什么?怎么衔接?谁来衔接?怎么评价衔接的效果?理论和实践中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有待深化,需要加强对幼小衔接的系统研究和实施。长期以来,理论和实践中有一种误解,认为幼小衔接主要是幼儿园的任务,幼儿园一般会在大班即将毕业的时候组织幼儿去小学参观,开家长会给家长讲解一些为孩子做好幼小衔接的方法,请小学生到幼儿园为幼儿讲讲小学生活等等。小学在幼小衔接中“作为”较少。幼小衔接不仅仅只是幼儿园的事情,也不仅仅只是小学和幼儿园的事情,而应该是一件关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幼儿园、小学、教师、家长和社会等多方主体的系统教育工作。仅仅将幼小衔接停留在表面的参观、了解和交流上,如果缺乏对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系统研究,缺乏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幼小衔接就只是一种口号和理念,无法在实践中付诸实施,更无法取得成效。

(三)提升幼儿教师队伍水平

幼儿教育“小学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师资队伍水平无法满足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首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已经收官。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很多农村、乡镇新建了幼儿园,幼儿园师资数量、质量问题成了今后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部分农村、乡镇幼儿园园长、教师多由中小学教师转岗而来,这些教师由于不熟悉幼儿园教育规律,在幼儿教育活动中习惯运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方式,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小学化”。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5]幼儿教师的素养决定了幼儿可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以及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教师是教育质量的保证和关键,要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重点在于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6]如果一个幼儿教师具有科学的“儿童观”及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那么他就能够认识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不合理性,就会尽力避免“小学化”误区的产生。提升幼儿教师队伍水平,可以多途径并举。首先,要加大幼儿教师的引进工作,有关方面应按照相关规定核实幼儿园教师编制问题,落实幼儿教师引进计划,以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的方式选聘优秀人员到幼儿园任教,确保幼儿专任教师数量满足幼儿园办学需要。其次,要强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建设,强化幼儿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力度,加快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第三,教育行政部门也需要出台支持政策,引导和鼓励优质幼儿园对基础薄弱的幼儿园进行对口支援、帮扶、交流、挂职等,带动和促进幼儿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加大农村幼儿教育投入

第4篇:学校幼儿教育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

一、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幼儿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学科,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梁启超先生曾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学前教育专业恰恰关系到儿童最初的培养阶段,在中国,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不管是对儿童个人发展,还是对国家未来的发展,都是非常关键的,这也就进一步体现出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为最终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会”到真的做到“学以致用”,为胜任将来相关的幼儿园教学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作为未来学前教育的教学工作者,学生要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实践教学的运作体系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家长更加注重幼儿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希望孩子能全面发展。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的对象是幼儿园一线教师,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期,对幼儿教师而言,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至关重要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一般教师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外,还应该具备弹琴、唱歌、跳舞、绘画等特殊职业技能,这些技能的学习不可能仅局限在课堂上,而应该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从操作层面上探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方法和途径,比如,课程教学、课外训练以及幼儿园见习与实习、技能训练与竞赛与科研训练等。

三、因时、因地的选择课程

广大中职学校在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时候一定要与时俱进,选择适合时代与专业发展的课程,既要保证基础知识的传授,与此同时,也要将一些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传授给学生,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还应结合本地区的特色,选择与本地区相符的课程。比如,成立课程小组,通过对当地幼儿园的调研,在结合实践,自行进行课程的改革与研发,进而形成适合本学校甚至是本地区且具有地方特色的幼儿教育。

四、强化自主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

教学活动设置应遵循人本教育思想的原则,把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而设置,在教学环节中使学生能实现自我价值,学到不同层次的知识,大大增强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学前心理学》第四章“学前儿童的想象”内容时,教师可针对中职生对理论性知识比较排斥且学习方法上习惯了“听记”等多项学习特点,在这一章节的教学活动设计环节中,可重点围绕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展开。首先,可采取激趣教学法,多鼓励学生主动去谈一谈想象和梦想、幻想之间的关系。其次,在Freetalk环节中,还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他们自主讨论什么是再造想象,什么是创造想象?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如何引导学前儿童开启想象的大门?最后,可增添一个知识延伸的环节,让学生主动去谈谈自己的理想,不断强化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学前教育教学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为了让在中职毕业的学生都能顺利步入社会从事幼儿教师的工作,成为实用型人才,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等方面考虑,从实际教育情况出发,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才能,为以后的幼儿教学夯实基础。学前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幼师应该更加重视学前教育,不断为学前教育专业提供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法,以此来促进幼儿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江蓉.幼儿学前教育教学中常见问题和对策解析[J].中华少年,2016,12:256-257.

第5篇:学校幼儿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小衔接;问题;对策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

“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质量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习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教师重点关注。

1.幼儿教育存在小学化的倾向。家长和教师将读书识字和数学课放在了教育的首位,幼儿未入学就已经提前进行了知识学习。这种现象导致幼儿在入学后极易产生厌学情绪,对其环境适应能力和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为幼儿教育带来了诸多弊端。学校教材下移看似是让幼儿提前适应学校环境,尽早接受知识,实际上是对幼儿阶段教育的误读。幼儿把知识先学一遍,然后重新再学一遍,重复的学习内容和枯燥的学习氛围使其日后的学习后劲不足,在应该学习的阶段容易产生被动心理。一旦储备知识用完,幼儿后期的知识使用就会出现困难,导致负面效应。

2.幼儿园阶段过于注重智力因素的开发,对课堂纪律和规则意识的教育相对缺乏。这种情况会导致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未得到应有的锻炼。例如,刚入学的幼儿无法按时完成作业,缺乏时间观念,不了解准时上课的重要性等,出现对学校环境的不适应现象。在此过程中,教师忽略了非智力因素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其感情、动机、意志和爱好等因素缺乏关注,仅仅强调知识的讲解和积累,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日后的学习成绩。

3.幼儿在幼儿园阶段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对其进入小学后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幼儿教育大多以游戏为基本内容,随意性较强。进入小学后,幼儿出现了使用学具后不能将学具还原的情况,以及汉字书写不规范、笔顺错误、坐姿和握笔姿势不正确、过于依赖教师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对幼儿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对策

1.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幼小衔接”的核心不是简单地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增加一个环节。幼儿园与小学在作息制度、学习环境、学校纪律和行为规范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要认清其中的差异,并在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形式和方法等方面做好衔接和过渡工作;同时,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使幼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协调、健康的发展。

2.理性面对“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幼儿在“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正是我们开展教育的最佳契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幼儿学习的重要过程,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是他们的成长点。幼儿园教育以游戏活动为主,而小学教育则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两个阶段之间存在的差异也正是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所以,“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教学要形成一定的专属模式,对两个阶段的教育不必过于迁就,要注重教育目标,避免影响到各自的教育目的。幼儿常规意识和常规习惯的遵守虽然能够迁移,但幼儿教育中主要强调的还是生活和游戏中的规则,而对小学教育中经常出现的教学规则问题却没有涉及。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内容、目标和方法等问题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予以解决,不能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实施集中训练。

3.发挥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引导家长重视和关注“幼小衔接”工作;其次,教师应帮助家长了解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差别,明确小学对新生的要求,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育方法;再次,家长要安排好幼儿的假期生活,制订科学的作息计划,使其生活和学习形成一定的规律和习惯,并进一步加以巩固;最后,家长要在幼儿的营养和健康方面多加关注,对幼儿进行正确地启发与引导,使其学会与人交流,处理矛盾,主动寻求帮助。

三、结语

总之,“幼小衔接”在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幼小衔接”是重要环节。因此,只有提高“幼小衔接”的专业化水平,有针对性地促进“幼小衔接”教育,才能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推动基础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潘珍如.对幼儿教育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