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循环经济案例范文

循环经济案例全文(5篇)

循环经济案例

第1篇:循环经济案例范文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又称案例研究,是一种有效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运用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由于该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把枯燥的理论阐述变成解决问题的研究讨论,把教师的单向讲授变成师生间的教学相长,把个人解读变成集思广益,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全方位思考、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已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医学、法学、经济、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教学与实践。

(二)工程经济学课程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必要性

工程经济学教学目标是理解经济学基本概念,会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做基本经济判断。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工程项目在各种经济政策环境下的经济评价。以往的工程经济课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薄弱,理论教学结束以后通常没有设置专门的实践环节。学生缺少体验实际工程项目的过程,得不到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很难全面系统地理解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程实践中。学生只有在获取经济评价基本理论知识后进行实践,即通过经济评价实训环节,进行真实演练,才能真正掌握对不同类型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这样,学生在学校时就可具备适应社会所必要的心理素质和知识结构,获得综合职业素养培养与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将学校所学的基本理论与工作生活的实际应用无缝对接,让高职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就能适应并胜任岗位要求。另外,工程经济学是高职工程管理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开设的为数不多的经济类课程,还要承担起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哲学思维和经济效益观念的重任。经济方面的理论观点和话题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标准答案,存在很大的争议性,提倡百家争鸣。这就要求教师在经济类课程的教学中不搞一言堂,应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自由发言。鉴于上述原因,在工程经济学课程中推行案例教学和开展实训环节势在必行。

高职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的组织与实施

工程经济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及实训环节,是对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经济问题及对工程项目客观、真实的情形进行调查、收集和加工,整理成满足教学目标的案例和实训项目展开的。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通过思考、讨论、查找资料、动手演练,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方法,最后经归纳总结,全面系统理解基本理论,掌握工程经济分析的全过程。

(一)教学案例与实训课题的选择与制作

案例教学以典型案例为教学工具,实训环节以工程项目资料为演练对象。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训演练之前,先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分析对象、收集相关资料,根据教学目标将资料编制成工程经济评价案例及实训任务书。案例与课题的选择与设计要满足以下要求。代表性(典型性)工程经济案例应当能代表某种性质或类别的工程项目,具有同类项目的共性,能实现某个教学目标。一个恰当的案例,不仅应当有利于学生理解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还应当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解决现实中遇到的类似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度的仿真性案例的内容(包括附图、附表)要基本真实或接近客观实际。所给的信息或资料是隐含的、比较零乱的。这样,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增加学习的乐趣,增强观察、分析和判别信息真假虚实的能力。同时,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地有探讨的余地,否则,学生会觉得太简单无趣,不值得思考。若教师有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研究以及工程项目经济决策等实践工作的机会,在保护好服务单位信息的基础上,可以将实际项目资料整理、修改,制作成教学案例或实训课题。综合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前期的理论模块学习时,各章节知识点往往比较零散无序且不够全面系统。这就需要通过后期的实践应用模块对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将其融合成有关联的、系统的知识。因此,案例和课题应当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时效性经济评价与国家现行的法律、行业规范、经济政策等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所选择的案例应当与时俱进,根据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化不断更新,以反映最新的政策、规范和制度。

(二)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与实训环节的实施

第2篇:循环经济案例范文

关键词: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教材建设;案例教学

2017年10月,在中共报告中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总结和科学部署。社会发展对环境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需求将更大,对高校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环境类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既要考虑学科特色,也要兼顾社会的实际需求。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是环境类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随着社会的需求,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存在问题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是环境学科中一门比较重要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与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类似,理论和实践要求较高,对于从事清洁生产审核、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相关工作非常重要。但是,该课程与专业基础课如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等课程不同,缺乏相对成熟的理论和知识体系,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一)缺乏合适教材

目前,设有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相关课程的高校,选择教材差异较大,课程内容不同,深浅不一。据本文调查,作为高等教学教材出版的重点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只有规划教材《化工清洁生产技术概论》《清洁生产导论》等,其它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也不多。这些教材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偏重理论概述,与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基本理论基础、清洁生产评价方法及审核程序、清洁生产实施途径、清洁能源和产品、生态农业和工业(或农业循环经济、工业循环经济)、循环型社会等。从内容来看,重在理论讲解,案例也以国内外典型案例为主。教材中缺少实践内容,如清洁生产审核方法和程序,均按照“筹划与组织、预审核、审核、方案产生与筛选、方案确定与实施、可持续性清洁生产”等环节展示。这部分内容有相对容易理解的部分,如筹划与组织等;也有不好掌握的内容,如财务分析等。大部分教材以讲解过程为主,缺乏必要的案例解析,难度较大。再如,循环经济模式,如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属于循环经济的一部分内容,但教材中例子相对较少,大部分都是经典案例,国内最新、更加实际的案例不多。2.教材较少,编制时间长,更新慢,国家新政策、新法律法规落实不够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例,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方面教材不多,仅有2007年和2006年出版为数不多的教材。由于教材更新较慢,相关法律和法规、行业标准等没有体现,典型示范园区、示范工程在教材中也很少涉及。例如,2010年后新增数个清洁生产行业标准,2017年陆续颁布排污许可制度、环保税法等,教材都没有涉及。目前,教材提供的大部分是20世纪中叶国外典型案例,对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帮助不大。

(二)授课方式单一

授课方式仍然以理论授课为主,主要是清洁生产主要理论,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环境容载力理论,废物与资源转化理论,最优化理论等。理论知识枯燥,内容繁多,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与当前人们的认知存在巨大差距,单纯的理论讲授无法改变人们对知识的认识。例如,“清洁生产”不同于“末端治理”,大部分学生认为降低污染的根本途径仍然停留在末端治理。再如,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生态工业与传统工业的区别,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等等,这些内容采用单纯的理论授课效果并不理想。

二、对策

(一)编写新教材,建设辅助案例库

一门好的课程,需要一本优质教材。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较多,清洁生产方面包括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基本理论基础,清洁生产评价方法及审核程序,清洁生产实施途径,清洁能源和产品;循环经济方面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节约型社会等。单纯的知识讲解,学生以记忆为主,应用能力提高相对薄弱。因此,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教材应该理清知识体系、知识应用环节等。另外,根据现实情况,重点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突出清洁生产审核方法和程序,并辅以法律法规、标准、案例等内容,加深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掌握,后续开展清洁生产相关教学。突出循环经济概念,辅以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加深学生理解宏观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该加强案例库建设。以清洁生产审核为例,开展清洁生产的行业很多,如水泥、石化、酒精等。然而,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不会对每个行业都很了解。为了更好熟悉行业清洁生产标准、清洁生产审核过程,了解清洁生产水平,建设高质量案例库十分必要。在案例库中,通过近些年的案例展示行业标准,展示清洁生产审核过程和成果。通过案例库建设,不仅可以扩大授课范围,也可以直观了解清洁生产审核过程。

(二)探索案例教学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虽然是一门重在讲授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相关理论的课程,但在当前节能减排的形势下,更应关注相关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很多内容需要提供更加生动的案例来展示。多个法律文件已经为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提供了规范性的指导,实践中有更多政策和实例支持。《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法》等法律文件明确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定义和范围。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法律文件的描述,无法更深入地理解定义。因此,通过必要的案例阐述法律文件规定的内容,对于更好地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十分必要。国家已经陆续或修订了数十个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如《清洁生产标准——酒精制造业》《清洁生产标准——水泥工业》《清洁生产标准——合成革工业》等。单纯介绍相关标准,对于未接触过企业生产的学生来说太抽象,行业间的差别导致学生很难从直观上掌握相关知识,以及行业清洁水平。因此,结合标准,提供一些具体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工艺流程、能耗和物耗、产污环节、环保措施等),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基本情况(各企业生产情况、产品副产品去向、企业间合作关系、区域环保措施等),有条件的话提前进行实习等,对于理解和掌握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十分必要。课程知识与当前人们的认知存在差距,需要通过案例改变对知识的认识。例如,“清洁生产”不同于“末端治理”。为改变大部分学生根深蒂固的观念,在讲授该部分内容前,通过引入一些案例,导入清洁生产的核心是全过程控制,通过鲜活的实例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授课结束后,结合案例库,通过实际案例展示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区别,通过案例贯彻授课始终的方式来提高授课质量。再如,生态工业与传统工业的区别等,这些知识内容可以提前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介绍,深入剖析各工业区内运行方式。

三、结语

社会对环境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对高校培养学生从事清洁生产审核、了解循环经济相关宏观政策提出了更高要求。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课程的授课质量,是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关注的重点。在社会需求下,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编写新的课程教材,加强案例库建设,改变授课方式,多途径提高该课程授课质量,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鞠美庭,楚春礼,刘海峰.环境科学专业核心知识单元与核心课程设置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6(2):38-41.

第3篇:循环经济案例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绩效审计;探析

循环经济与政府绩效有着一致的目标,它们都关注于节约资源、高效利用资源以及维护生态环境。循环经济要求的提出使政府绩效审计有了新的客观要求,同时政府绩效审计也有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循环经济与政府绩效审计的关系

(一)循环经济为政府绩效审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评价标准。循环经济是在充分考虑到生态系统承受力,以及节约自然资源、可持续性地利用资源的基础上,持续提升资源利用率。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再循环原则———从一个新的的角度为提高政府绩效指明了途径。

(二)政府绩效审计有助于促进循环经济更好的发展。在宣传推广方面,凭借政府的社会影响力,通过提出审计建议、公告审计结果、宣传典型案例等一系列手段,大力宣传循环经济思想、普及循环经济知识、推广循环经济做法。在法制保障方面,深入分析循环经济的发展机制,可以发挥政府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向立法机关或者主管部门提出可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制规章的意见或建议。

二、循环经济背景下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

了解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是开展政府绩效评价的基础。在循环经济背景下,政府绩效审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政府的绩效审计监督,确保循环经济新政策的实施以及循环技术合理有效的应用,以实现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目的,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政府绩效审计有三个目标,经济性目标主要是指政府对于循环项目、产品财政支出等的控制是否合理。效率性目标主要是指循环经济项目、产品可以完好运营的财政资金的投入产出比。效果性的目标并不是独立的,它与政府循环经济建设的目标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强调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追求效果的最优化。

三、循环经济背景下政府绩效审计的作用

(一)完善政府绩效审计的制度。从目前来看,政府的循环经济绩效审计没有足够完善的标准作为依据,会影响政府绩效审计的效果。而完整的政府绩效评价标准体系是保证循环经济建设效果的关键,所以从循环经济的视角重新审视政府绩效审计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完善政府绩效审计的监督机制。在循环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政府绩效审计应当充分考虑到环境的因素,要和环境审计结合起来。政府绩效审计要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灵活性、统一性、符合长期利益原则、完整性原则、动态完善原则。首先,要考虑循环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审计,从中发现循环经济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促进政策的修订和监督机制的完善。其次,对循环经济项目资金的审计监督,要包括预算审计、资金运用审计和资金的使用效果审计。

四、循环经济视角下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重要性

(一)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根据环境和资源的容量,合理安排经济规模、经济结构,才能有效缓解资源与环境的冲突问题,从根本上缓和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

(二)新政绩考核评价制度的需求。为了从根本上转变政府部门人员的绩效观,使经济增长模式向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的集约型模式转变,把循环经济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标准之中,可以很大程度上纠正传统的以GDP作为政府工作业绩评判标准的旧观念。

五、循环经济下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设计

(一)经济效益指标。经济的发展始终是政府绩效评价的关键。常规的经济指标包括经济总量指标、经济发展速度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经济结构指标。

(二)社会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主要是用来评价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具体包括人口指标、生活水平指标、社会保障和社会秩序指标。

(三)资源环境效益指标。为了实现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提倡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环境利用率,以减少资源浪费,将经济发展方式逐渐向由技术、资源和劳动组合、经济结构优化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政府绩效审计为这一转变形势做出改变,重视对资源环境绩效的评价。在科学发展观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下,根据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构建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政府绩效审计的不断实践,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也将不断得到完善和健全。

参考文献:

第4篇:循环经济案例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

前言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矛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现阶段,在城市繁荣发展下,城市框架持续健全完善,城市毗连区自然而然形成,人们越来越渴望亲近大自然,而农业生态园的出现,既为城市周边旅游业带来了机遇,又切实保护了区域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当前农业生态园正努力向以循环经济为主的农业生态园发展。本文以武汉市农科院南部园区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为例,浅析农业生态园规划中循环经济理论设计方法,并对如何将循环经济理论融入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一定价值参考。

1农业生态园规划

1.1循环经济指导下的农业生态园理念

与传统农业生态园相比,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生态园建设期间,需要将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工程方法进行有效整合,在保证农业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及规律,有效调整生态园区的内部结构和产业结构,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得到多层次的循环利用,大幅度减少农业废弃物产生,防止农业资源浪费,从而有效提高农业生态园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发展背景

循环经济作为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已经成为共识,并作为新的环境理念和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虽然我国农业创造了奇迹,以不足全球7%的土地养活了全球22%的人口,但在农业迅猛发展过程中,大量资源被消耗,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已严重影响到农业生态环境,甚至引发地下水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因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已成为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需要探索并发展循环经济为导向的农业生态园区。

1.3大力发展和推动以循环经济为主的农业生态园

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经济观,积极建设和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生态园区,不断优化调整农业生态园的内部制度结构和产业结构,并基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之上,不断改善生态园区经济收益,大力推广以循环经济为主、符合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标准要求的农业生态园区,以此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案例分析

2.1研究综述

本文以武汉市农科院南部园区为试验区,此试验区由武汉市农科院林果所片区、水产所片区及畜科所片区以及水生资源圃几部分组成,总面积96.95hm2。其中,林果所、水生资源圃、水产所片区占地面积85.95hm2,畜科所片区占地11hm2。实验园区研究概况主要如下。

2.1.1交通位置武汉市农科院南部园区毗邻S101,青郑高速、武汉市绕城高速及京港澳高速,距离武汉市中心城市约1h车程,距离青郑高速收费站约10min车程。其中畜科所片区距离林果所、水生资源圃、水产所片区约10min车程,交通十分便利。

2.1.2园区特色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现保存水生蔬菜种质资源2000余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生蔬菜资源圃,被业内人士称为“国内首创,国际罕见”。鄂莲系列莲藕新品种已成为国内莲藕主栽品种,新品种覆盖率达85%以上。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主要从事名优淡水鱼类苗种繁养、鱼用渔药、鱼病防治技术研究开发和水产加工研究。以“绿色、环保、高效水产”为方向,依托现有学料基础和人才优势,设置了长江特色鱼类、肉食性鱼类、鱼病与水环境、水产加工、特色鱼类繁养5个研究室。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主要从事畜牧兽医科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兽药新产品研制、畜禽疾病防治、基因分子标记技术、动物胚胎生物技术、ES细胞技术、瘦肉型猪、动物营养、良种禽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建有湖北省园林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无果悬铃木良种繁育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晚熟脐橙综合试验站、湖北省(武汉)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研究中心等17个创新平台,为农村经济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累计达7亿元以上,为武汉市林果产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2试验农业园区的不足

2.2.1早期规划不统一生态示范区、观光农业区以及拓展生态农业都是循环农业生态园建设的主要内容。南部园区由以上不同单位分不同时间独立规划,单独建设,自成一体,未统一按照综合性园区进行规划。

2.2.2综合性功能缺乏园区在设计时满足了生产、研究、产业开发等功能,但循环经济功能不明确、产品结构单一,缺少创意旅游产品,缺少文化性和体验性,综合性功能亟待提升。

2.2.3循环经济模式未全面实施虽然该园区具备畜牧—水产—水生蔬菜等循环种养殖模式,也运用了一定的自然生态平衡管理方法,但因科研人员分区管理,循环模式未全面实施。

2.3规划思路

2.3.1全面分析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具体指以循环经济为指导的农业生态园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确立了建设高端循环农业生态园的目标。长期发展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一直秉承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条件,完成统一规划。同时,有必要进一步寻找和挖掘农业生态园区的各种资源,进而有效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严格把控污染物排放,促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有机融合。

2.3.2将循环经济纳入规划设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循环经济,并将循环经济的概念有效融入到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中,尽可能地满足当地农业生态园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需要,以达到低排放、低开采以及高效利用的目的。

2.4规划设计原则

农业生态园区的具体规划设计原则主要涵盖了因地制宜原则、统一规划原则以及协调发展原则。

2.4.1因地制宜原则依托江夏区农业环境条件和资源禀赋,以及“一带、两园、三区、四个产业链”的总体布局,充分考虑其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因地制宜,突出园区农业特色和个性化特点,坚持综合性农业生态园建设,突出农业园区的乡土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渴求。

2.4.2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原则根据资源条件、科研基础和发展现状,将水产养殖、水生菜种植、水果种植和水禽养殖作为园区核心产业统一规划,坚持科学布局于不同的区域空间,使园区系统集成既有内在联系,又有相互关联,形成“一心、一轴、一区、四园”的规划结构。

2.4.3协调发展、生态优先原则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引入沼气工程技术,采用“禽—沼—水生菜(水果/水产鱼等)”、“稻—鸭”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发挥园区产业之间的内部循环,形成鱼、菜、果、禽协同发展、相互支持和良性互动。在生产过程中,做到废弃物的减量化排放和资源再利用,大幅降低农药、化肥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从而形成清洁生产、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产格局,实现生产、生活和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实现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

2.5功能定位

项目区集水生蔬菜、水产、畜牧、林果等农业资源于一体,规划在满足其科研生产功能的基础上,以现有特色农业资源为依托,将其打造成一处以“水产、水禽、水生菜、水果”4大产业板块为主体,同时融合田园观光、农业休闲、企业团建、亲子旅游、学习考察、技术培训等功能于一体,充分体现科研与科普相结合、展示与展销相结合、休闲与观光相结合,凸显“农林渔牧”4大农业产业主题,产业配套齐全,具备循环经济功能的综合性示范园区。

2.6目标定位

2.6.1生态目标以园区内产业之间循环链建设为重点,以生产要素为基本纽带,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传递方式,将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单位组织在同一园区内,即一个产业产生的副产品(如畜禽粪便、堆肥、沼气)作为另一个产业(水产、水生蔬菜、林果)的肥料或原材料,通过畜牧—水产—水生蔬菜等循环种养殖模式,以及畜牧—沼气—人工湿地—堆肥—林果等循环通道,形成相互依存、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水源和环境,实现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有效利用,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

2.6.2战略目标引入生态健康种养殖技术,生态产业发展循环模式,保护环境,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凸显乡土本色,对集约化、健康种养殖方式等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及产品进行示范推广,打造国内知名循环农业示范园,打响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创新名牌。

2.6.3经济效益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园区主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的要求,逐步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技术服务社会化、项目管理科学化”的运行机制。建立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农资供应、统一销售以及统一质量标准的管理机制,打造集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生态农业园区,实现农业功能的转变,保障园区产品质量安全,达到多赢效益。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新农村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农业生态园区是推动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法。随着人们对农产品安全越来越重视,国家对环境的管控程度越来越严格,基于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已经成为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但现阶段,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生态园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循环模式的有效利用还处于实践阶段,部分园区建设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或产业链不健全,循环经济模式不突出,辐射带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因而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景伟,吕占志,逄淑超,等.功能复合型城市生态园地下空间开发控制———以青岛中德生态园为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5,11(04):826-833.

[2]江帆,胡海辉,徐婉婷,等.基于SWMM的哈尔滨远大生态园LID改造设计[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7,32(04):294-298.

[3]张小桐,王红,周大迈,等.小型现代农业园区的功能分区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2016,11(03):324-328.

[4]李璐.风景园林设计中有关茶叶生态学原理的初步思考[J].福建茶叶,2017,39(08):107-108.

第5篇:循环经济案例范文

1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公园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势

1.1循环经济型城市公园的基本内涵

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公园指运用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3R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城市公园的建设基础在于丰富的景观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需协调城市公园建设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在环境的承载范围内合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以实现城市公园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平衡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公园建设模式是通过对资源利用率、生态修护率、游客感知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遵循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提高环境资源利用率,构建多行业、多元化的绿色循环服务体系,其中既包括景观生态环境建设,也包括周边配套服务设施(如酒店、购物广场等),以及由此衍生的绿色产品。

1.2城市公园建设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界对循环经济研究领域逐渐从第一产业放宽至第二、三产业,我国风景园林行业也逐渐将生态科技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运用到城市公园和旅游景区环境建设中,有些地区利用设置循环经济试点来宣传和推动循环经济的运用,如深圳市园博园管理处(太阳能光伏发电展示系统)、普者黑旅游区、富苑置地(深圳)有限公司富苑酒店(酒店循环经济综合改造)等。纵观发达国家,基于循环经济建设的城市公园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比较而言,在我国近代风景园林行业30年的发展中,景观资本和环境经济价值利用是一个尚未得到全面开拓的领域。因此,我国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建设,主要通过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和研究理论,探索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经济模式。主要体现在:在资本来源上,政府和建园单位纷纷将目光投向市场,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的融入,积极与其它国有企业、民间企业、境外企业合作,实行以政府资金为辅,外来资金为主的投资模式;在资源利用上,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完善服务设施,增强群众的幸福感知度;在产业扩展上,充分结合当地经济环境和地方产业,发掘资源的经济价值,建设多元化产业链,建立循环经济体系。与此同时,我国循环经济型城市公园建设仍存在资金短缺、生态意识不强、现代景观技术和创新技术含量低、经营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在建设循环经济型城市公园道路上既有机遇也有诸多挑战,各城市要克服经济发展不平衡,结合自身条件,实现真正“以园养园”的城市公园建设仍任重道远。

2桂林园林植物园建设模式实证研究

2.1桂林园林植物园建设的必要性

桂林园林植物园(原桂林市黑山植物园)始建于1938年,由黑山苗圃改建而来,位于桂林市环城西路旁,紧邻桂林火车站和汽车站,交通便利。园区占地面积40hm2,曾是全国重要的绿化苗生产基地。伴随桂林城市的不断发展,黑山苗圃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经济环境和市民需求。另外,黑山苗圃主要进行苗木经营,产业链单一,土地资源管理粗放,使园区难以得到进一步发展。为顺应新时期需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方针政策,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建立可循环资源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建立高质量绿地的综合型植物园已经变得十分必要。

2.2桂林园林植物园的建设模式

目前,国内大部分植物园、专类园以及各类植物科研基地均以保存植物种质资源、植物培育以及标本展示等为侧重点,极少考虑其景观性。桂林园林植物园从城市总体规划出发,从“苗圃”的形式转型为“植物公园”,导入植物文化教育、科普、观赏、休闲、商业等功能,发展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兼顾的循环经济模式,将景观环境建设、社会需求和商业广场建设整合开发,打造一个以南方常用园林植物为主题,集科普、休闲、旅游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

2.2.1生态景观修复模式桂林园林植物园地势平缓,园内南溪河自东而西贯穿全园,由于南溪河上游工厂向河内长期排放污染物,导致河水富养化现象严重,岸边景观环境效益差,使南溪河成为一条“臭水沟”。因此,首先要对河道进行水质净化处理,以改善环境污染。其次,利用植物护岸的功能,临水种植垂柳、水杉以及芦苇、菖蒲、野芋、鸢尾等喜水性植物,既可以稳固堤岸,又可以美化岸边环境。园内的山体占地5.33hm2,珍稀濒危植物众多,以保护植物物种为主。原苗圃地则改造为木兰茶花园、棕榈园、杜鹃园、梅园、榕树园、桂花园等植物专类园,并增加盆景园、欧洲花园、日本园等特色景观园,在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树木,充分利用植物的建造功能和美学功能,结合亭廊等构筑物,构建层次丰富、四季可赏的景观空间。错落有致的乔、灌、草搭配不仅让游客欣赏美丽的植物景观,认识植物种类,感知植物文化,也可以让游客直观了解园林植物的用途、应用特性等。同时,园区优美的环境为游客与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的活动空间、沟通互动的交流平台以及寓教于乐的人文体验场所。

2.2.2商业开发模式城市公园发展的关键在于其经济活力,没有活力的公园,很难提高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的园林,也不可能持续获得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园林植物园的规划过程中,将6.4hm2的园区土地作为商业开发用地,作为园林植物园的商业区,与第三企业合作开发为商业广场,成功打造桂林市第2个CBD商务中心,在提高土地利用价值的同时,改善桂林城市的商业格局,提升城市的视觉空间品质和文化内涵。联达商业广场位于桂林园林植物园东北角,涵盖了精品百货、超市、手机城、美食城、影城以及1001乐园等多个内容区域,既给市民提供了便捷的购物环境,也拉动了入口最密集城市西边区域的经济增长。同时,植物园方以土地作为投资资本,获得相应的商业广场的部分固定资产,商业广场的商铺租金(隶属植物园方部分)为植物园提供日常生态环境养护和人工管理资金,以及在郊区再建苗木基地的资金,扩大了植物园的产业经营范围,使园区从原来简单的苗木生产、功能结构单一的粗放型经济转型为扩大再生产、产业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2.2.3社会服务模式桂林园林植物园的公益性得到了桂林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得到返回土地出让金政策,相关经费用于植物园的建设和改造。目前,桂林园林植物园已成为桂林重要的旅游景区及市民休闲活动区;商业广场也成为桂林的副商业中心,既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环境的需求,丰富了市民户外活动,也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需求。随着植物园对市民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园林植物园成为真正的“市民公园”。由于桂林园林植物园的自决经营能力,减轻了政府的经济负担,同时园区良好的经济收益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商业广场的成功运营给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工作岗位,促进社会有效需求。

2.3桂林园林植物园建设发展策略

桂林园林植物园围绕政府、园区、企业、社会4个层面,形成政府-园区-企业-社会“四位一体”混合运行机制,以保证园区健康有序的发展。桂林园林植物园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以保护生态为先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职能,协调植物园方和合作企业的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循环,最终使其融入整个社会的大循环,实现政府、企业、植物园、社会群体的互利共赢。

2.3.1坚持政府主导职能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主要起引导、监督、审核和协调作用,为园区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内在机制。并且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支持,解决园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问题。政府部门根据桂林城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以及《桂林市公园管理条例》,确定桂林园林植物园的公园性质和总体规划方向,监督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开发以及开发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经济行为。

2.3.2充分发挥企业组织管理功能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公园旨在建立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多行业的绿色社会服务体系,其中植物园、合作企业的内部经营以及植物园和第三企业间的合作是整个服务体系的基础。在植物园和第三企业的合作过程中,植物园方加强园区的内部管理和组织性,规范员工的态度和行为,避免员工只注重金钱和福利,疏忽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除此之外,植物园在关注资本运营的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维护,追求园林技艺的提升和生态景观环境的营造,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一个更加舒适惬意的景观环境。

2.3.3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现代高端科技技术是循环经济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植物园利用原黑山苗圃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建立植物保护、研究基地,研发植物新品种以丰富园林植物的多样性,为创造出更好的城市景观环境做出贡献。另外,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公园建设模式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园区在经营现有模式的基础上,将引进绿色低碳环保理念以及生态技术理论,如植物培育技术的气雾培育、全自动化科学试验基地等新型技术作为支撑,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资源二次利用产业链,形成扩大再生产经济,以园区经营产业促进园区生态发展,为植物园的第二次产业升级做准备。

2.3.4大力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城市公园要实现真正的循环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园林企业、合作企业和社会群众的共同推动。因此,社会群众既是城市公园的服务对象,也是循环经济体系的一部分。植物园在给游客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服务的同时,推出绿色产品向游客宣传生态环保和低碳节能的知识,提高整个社会的绿色生活和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们开展健康有益的休闲活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此外,以社会群体的反馈信息来促进植物园的循环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园区内设立了游客服务站、监督机构和网络服务平台,接收群众的反馈信息,加强与社会群体的交流,关注游客的心理感知度,以保证获得更好景观价值和服务价值。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