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范文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

第1篇: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 资源 措施

一、循环经济概念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它不仅要求经济活动遵循一般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而且要求遵循生态规律,把经济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运行轨道,力求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循环经济也称为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不足、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紧迫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是缓解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保持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二、目前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

当前我国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实际困难和障碍,比如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国家还没有指导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资源利用的指标和核算体系也不健全,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建设仍是薄弱环节,有效的激励政策尚未建立起来,技术开发和推广利用还不够,还缺乏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这些都成为我们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障碍。

1.思想认识不足。其表现一是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对经济发展和环境间的关系及其矛盾了解不够,或不够关心。三是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作用了解不够、知之不多。

2.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思路尚不清晰,已有的一些规定比较原则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现行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中的一些制度,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污染防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3.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体制。发展循环经济在推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方面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激励,但我国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回收处理体系和费用机制。

4.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我国循环经济的政策和理论研究已滞后于实践。目前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同时也缺乏了解相关技术信息的渠道。

5.循环经济是一种有利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及消费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地方各部门的协调一致。中央政府的态度是积极的、明确的,而地方政府的态度则是比较迟缓或者消极;社会宣传、动员机制不够,民众参与低下。由于宣传不够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民众不容易获得循环经济的信息资源,社会成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绿色消费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参与意识薄弱;中国目前缺乏大量的群众性的环保组织,造成中间环节的缺失,单纯依靠政府的推动在某些情况下很难取得预期效果。企业亟待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提高对循环经济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措施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加强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研究,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同时,我国怎样发展循环经济,这一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理论上深入研究。

1.转变观念,要把发展观统一到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要把节约资源与控制人口和保护环境一道列为基本国策。

2.要搞好规划,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及分阶段的推进计划。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应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要认真转变职能,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

3.调整结构,要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

4.健全法制,要研究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要加大执法监督和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第2篇: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范文

循环农业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其优化转型与整体提升,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保障,但现代农业发展则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深入探讨和合理运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现代农业生产,不断创新富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生产模式,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是全国农业发展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选择,而从省域空间看,发展循环农业则是生态强省建设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循环农业的定义和基本内涵

虽然国外已将循环经济应用于农业,但是并没有提出“循环农业”这一概念,因此,这一提法其实是国内的创造。国内“循环农业”一词首先出现在2002年陈敏德和王文献的《循环农业—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一文[13]中,但没有对循环农业的概念进行详细定义,高旺盛,翁伯琦,周震峰等先后提出了发展循环农业的思考与对策[15-17],郭铁民和王永龙的《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思路与模式选择》[18]中则详述了循环农业的定义与概念。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循环农业的定义可归纳为:循环农业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尊重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基本规律,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4R”原则(即再利用、减量化、再循环、可控化)为核心,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功的经验也已表明:循环农业就是着力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其主要通过农业生态系统设计与管理,实现物质能量资源的多层次、多级化的循环利用,达到农业系统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购买性资源投入最低化、可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化、有害生物和污染物可控制化的产业目标。就其要求而言:循环农业是以农业资源减量消耗、农产品多级利用和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等诸多环节组成的“资源利用—现代农业—资源再生”的闭合循环生产模式的工业型农业。除此之外,循环农业注重遵循“整体优化,循环再生,有效链接,高效运作”的原则,在生产管理上,其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要义的资源节约型农业;是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物减量化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是以开发链合理延伸和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的高效农业;是以科技进步与优化管理为支撑的现代农业。

2循环农业的特点

循环农业建设包括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循环农业园区建设3个方面。其主要特点:(1)合理优化的循环模式。循环农业的提出是全国农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必然,是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延伸,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2)高效利用的循环模式。循环农业是一个全新的生产方式与运作理念,赋予农业废弃资源以新的概念与内涵,形成了新的资源观,从循环农业的角度考察,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之所以废弃物堆积如山,这主要是因为生产组织不合理,弃之不用即废物,合理用之即资源,农牧菌业废弃物无疑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在循环农业的运作过程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废弃物;(3)“4R”原则的实践载体。循环农业是一个全新的策略,明确提出按照“4R”原则组织农业生产,要求物质能量资源循环利用;(4)形成闭合的运作回路。循环农业是循之有道、用之有效的合理生产模式,关键在于要通过对农业生产流程的分析,对农业生产流程重新加以组织,以形成一个物质和能量的闭环系统,在农业生产工艺流程的设计中增加了一个耦合———反馈的有效机制,从而使得物质和能量流的运动按照一个循环线路进行;(5)现代农业的高优成效。循环农业是涉及整个农业系统的良性生产运作农业模式,是优化集聚多元化资源为开发体的工业型农业。其不仅要有现代农业的高优性,更要有生态经济的和谐性。

3现代循环农业的定义

进入21世纪,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已逐渐成为发展趋势,现代循环农业也不应拘泥于第一产业中,不仅是第一产业的循环,而应是第一与第二或第三产业融合的循环,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融合的循环;同样在农业生产范围,不仅仅是种养业的循环,而应是种植业、养殖业和微生物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19]。现代循环农业是生态农业的继承和发展,是生态农业的内涵拓展与深层应用。生态农业的基础与精华为现代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理论和经验借鉴,现代循环农业的要义在于其不仅具有现代农业的机械化与先进性,同时也体现生态经济的特色化与和谐性。可以认为,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那么现代循环农业则是讲求可持续发展的高优型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提升与完善则是实现现代循环农业目标的最佳模式之一。两者之间总体目标一致,但侧重点与着力点有所不同,现代循环农业更加注重农林牧菌草业生产过程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即减量化、循环链、再生点与可控性的有机结合。以现代农业先进设施与精确技术来武装循环农业,使之达到产业化与标准化开发的目标,并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做到节能降耗,减排降污,让更多的废弃物重新进入有序的生产链中,得以高效循环与多级利用。

生态强省建设与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建设生态强省离不开高效型生态农业———现代循环农业的发展。生态强省建设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而生态问题从一开始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是追求人与自然、经济、生态的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它们之间相互关联且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标志,而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的目的便是通过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平衡机制,来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现代循环农业通过优化农业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利用和产业活动对环境的有害因子的最小排放和最小干扰,这不仅要求农业与工业和三产形成基于全社会的大循环,更要把农业关联产业经济活动通过要素耦合等方式组织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网络,这表明现代循环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生态强省建设中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等的协助。生态强省与现代循环农业的内在联系是辩证统一的。首先,是内涵与目标的统一性。(1)哲学思想一致。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两者都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之中,事物的各个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紧密联系的;都把人与自然环境看成不可分割、高度相关的有机统一体,注重人与环境的内在和谐性。(2)理论指导一致。两者都是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在一种不影响子孙后代需要的前提下,充分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途径,寻求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最适关系,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3)基本目标吻合。两者都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共同为了营造最适人居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文化,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协调与和谐。其次,是方式与运作的差异性。(1)侧重不同。生态强省是在省域水平上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理念及其发展模式,不是单纯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和总结一条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发展道路,以实现省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而现代循环农业则是涉及整个农业系统的良性生产运作农业模式,从整体角度构建农业及其相关产业耦合体系,借鉴生态工业生产方式,注重建立“资源利用高效率、外部投入最低化、污染排放最小化”的生产目标,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范畴不同。生态强省建设包含六大体系: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永续利用的资源保护体系、自然和谐的城镇人居环境体系、良性循环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和先进高效的科教支持和管理决策体系,这涵盖了广义的生态农业,即体现了现代循环农业的基本内涵;而现代循环农业则是全国农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下,是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延伸,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增添了新的发展形式,也是向新的发展阶段跨越。因而,要建设生态强省需要发展高优型的现代循环农业,以此来支撑乡村循环农业经济持续发展,这无疑是新时期生态强省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

循环农业发展思路及其对策

1创新技术与模式,因地制宜推广

现代循环农业既要求产业链内资源循环再利用、减排增效,又讲求产品的高产、优质,因而必须创新技术与模式,以最大限度减少源头污染,节能减排,降耗减污,提高效益。如研究开发农林牧菌草等多因素组合开发过程中有效接口技术与有序链接模式;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和工商企业联合研究开发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竹材、修剪枝丫、笋壳、蔬菜叶、菜帮等种植业废弃物在饲料加工、工业原料、快速还田、燃料加工等方面的综合利用技术,以及动物屠宰废弃物、水产、畜禽等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2建立标准体系,规范产业发展

现有的较多循环农业模式缺乏标准化与可量化的结构比例,缺乏较为严格的技术规范,有很强的人为性、任意性和粗放性,不利于循环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不适合生产过程与生产质量的管理,也不利于循环农业的示范与推广。现代循环农业是规模生产的组合方式,使不同生产环节的废弃物优化分配与再生利用。就此必须配套相关先进机械与设施,在规模化生产中精确控制与有序管理,在生产过程中建立标准化体系尤为重要。

3创建示范园区,推动产业升级

可以选择一批基础好且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建立综合基地或示范园区,列入地方政府的农业发展规划,配套优惠政策,合理布局,链接上下游产业,优势互补,带动区域性开发,从而构建公司+农户的现代循环农业生产体系,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良性运作新格局。这样,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获得转变,区域综合竞争力实现增强,区域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得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地协调发展。

第3篇: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循环经济 金融创新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以及对金融的诉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生态建设的重视,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是循环化、再利用、减量化。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基本特征是低排放、低消耗、高效率。根本改革了“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协调”的传统的增长模式,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积极落实了科学发展观。

金融是市场经济的纽带也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动的运行有着独特的运行规律,循环经济和金融相辅相成,金融支持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金融创新模式探析

(一)金融服务理念创新

坚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占率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措施。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业要充分地认识到金融支持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的发展特别是金融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金融业要抓住机遇,创新金融,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金融业在发展中应当将循环经济当中的“环保指标”当做是降低收款风险和决策风险的可靠保障而不应当是看做发展的束缚和障碍。只有在金融的合理支持下,经济结构才能理顺,贷款的企业还款能力提高,金融风险得以降低,银行才能拓宽经济利润来源。

(二)金融市场创新

一是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积极推动循环性企业优先上市。在同等条件下,中国证监会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将那些在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循环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设备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降低企业公开上市和发行股票的标准,允许其公开发行股票和上市。这样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优先向循环经济企业配置。政府要积极出台政策进行鼓励,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促进循环性企业积极参与资本市场融资。二是实施保险创新,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资金投入的风险分散和疏导机制。保险也具有分散风险和经济补偿的重要职能,是发展循环经济转移风险的重要手段。保险业是经营管理风险的特殊行业。风险也参与循环经济的投资主要是通过参与设立风向投资基金或者是购买循环型企业发行的股票。

(三)金融产品创新

通过循环授信和动态监测的具体方式,积极开发和循环经济有关的信贷创新产品。积极创新担保方式,研究推动贷款业务的创新包括收费权质押,应收账款、许可专利、专有知识技术以及版权在内的无形财产质押,拓宽抵押担保范围。要加强对循环经济的金融服务,开发与循环经济相关的信贷类产品。为了加大对循环经济的信贷投放,要积极创新贷款抵押的担保方式,不能因循守旧,担保范围也要相应的拓宽。对于效益好、低能耗和低污染的循环型企业,我们要适当地扩大信用贷款面,积极发放信用贷款。由于我国金融行业起步晚,发展得比较慢,因此要积极地学习别国的经验,开发适合本地经济的金融产品,促进循环经济和金融业的共同发展。

(四)金融组织体系创新

为了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金融机构要增强实力,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积极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信托公司和财务公司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积极规范地创立和发展,促进其稳健经营。促进证券评估公司、证券机构、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投资经营公司的发展。二是要积极规范和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想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在全国重点城市得到资金来源,就要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筹措资金,并积极发展分支机构,发展商业银行。三是发挥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的资本支持作用。积极为循环型企业寻找资金支持,鼓励依法建立股权投资基金对循环型企业的资金支持,各级政策性创业政策的出台,加快了新兴产业创设计划的实施。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和项目的创业投资企业的主要来源于社会资金的支持,扶持循环经济创业企业的发展。政府要给予循环经济型创新产业相关的技术支持,促进相关节能设备的研发和使用,降低能源消耗,促进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金融监管创新

要稳步推进金融监管改革,加强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切实加大对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就要经过金融监管部门积极督促金融机构敏锐地把握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相关要求,达到贴近企业、贴近市场的目标。主要是从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这两方面入手,积极地改进服务水平和创新产品,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循环经济需要金融

循环经济的产业化高投入需要金融的支持。循环经济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公共产品的特性主要包括公共性和外部性,这些都离不开金融。循环经济具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持续性强。二是时效性强。三是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多阶段性。四是阶段资金需求各具特色。这些循环经济的特征,决定了循环经济需要金融的支持。

四、结束语

循环经济和金融二者之间相辅相成,金融以独特的运行方式推动着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金融业发展的经济基础,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新的利润增长点,提供了充分的创新空间。因此,要合理发展创新金融行业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宗禾,邢正翔.循环经济 生生不息[J].民营科技,2014(03):09-11.

[2] 杨中华,魏大鹏.多方努力走循环经济之路[J].当代生态农业,2009(Z2):22-25.

[3] 王敏旋.发展循环经济之我见[J].珠江经济,2009(09):13-14.

第4篇: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环境管理;会计投资;决策

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以及资源的浪费,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社会生产效率不高,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各种环境问题需要在发展之后进行综合化的治理,成本投入较大。正是基于这种发展的现实情况,循环经济概念出现并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而在社会上得到运用。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生态经济原理以及系统集成战略基础上的一种经济模式,注重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强调高效率并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循环经济更新了经济发展的理念,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根本性的变革。循环经济紧密结合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对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高效利用资源,有效的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矛盾,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将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1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原则

1.1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种角度进行定义与理解,从微观角度看,循环经济就是一种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其实质就是一种生态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强对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对环境的保护,从生态经济的规律出发来对人的活动进行指导,确保经济生产过程中各项资源能够得到高效运用,各种物质资源能够得到循环,维持了自然生态的整体平衡。循环经济中生产产生的废物得到无害化处理,经济过程与自然生态是一个循环再生的过程。从宏观角度来看,循环经济是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在强调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还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循环经济将以低消耗、低排放以及高效率为特征,这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彻底变革。循环经济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极大的推进经济的转型。总而言之循环经济突破了以往经济发展中的单向思维模式,将生态规律纳入到经济发展过程,其发展形成一个闭合性的系统,将有助于清洁性的生产以及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资源利用。

1.2循环经济的原则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一种创新,同时循环经济需要坚持一定的核心原则。具体包括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对生产过程中不同环节的总括性要求,体现了对不同环节的有效管理。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主要是针对生产的投入端。循环经济强调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减量化原则就是要求能够减少在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从生产的源头来避免对资源的浪费。再使用原则属于过程端的原则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产品利用效率的提高来改进产品,避免产品的一次性利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再循环原则是对生产输出端的要求,这一要求希望通过对产品的再次利用,即能够将废弃的产品进行回收,通过加工处理能够将废弃的资源得到进一步利用,减少垃圾的产生,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循环经济的三个原则处于不同的环节之中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要保证各个环节能够实现资源的最小消耗以及资源的最大利用。在生产源头控制未来可能产生的废气旧物,而在生产过程端中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在末端则是将废弃物进行重新的回收与利用,最终实现整个环节的闭合循环,有效的改善经济发展质量。

2循环经济发展与企业环境管理会计投资决策的关系

2.1企业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参与市场竞争获得相应的投资利润。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主要追逐于经济效益,通过不同的方式减少成本,最大化的获得利润。企业在发展中采取的经济模式影响其经济效益,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主体的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发展循环经济最为基础性的层次,通过企业在循环经济中的贡献以及带头示范性作用有助于循环经济在整个市场经济中得到推广与应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除了经济效益之外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承担起对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节约责任。企业能够落实循环经济的三项基本原则,在生产的全过程中坚持减量、再利用以及资源化的原则能够综合利用废弃物,有效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循环经济将有助于企业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企业一般能够通过改进技术实现清洁化生产,通过提高废弃物处理技术来实现对资源的综合性利用。总之,企业能够发挥其主体性作用,高效的利用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从而实现清洁生产,转变企业粗放型的经营方式。

2.2环境管理会计投资决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企业在循环经济建设过程中需要对环境管理进行投资,这些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因此环境管理会计投资决策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旦投资决策制定后将对企业形成一种强制力,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一旦决策有所变化将会影响到企业的行为,进一步影响到企业的其他行为改变。企业环境管理会计投资决策在一段时间内会对企业形成一定的约束力,企业需要采取一定的行为来完成决策目标,而当企业会计投资决策出现变化就可能会造成成本的提升,企业需要重新考虑战略。环境管理会计投资决策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随着企业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社会对环保的重视,环境管理会计投资决策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在企业管理中能够根据投资决策实现对成本的控制,有效保证经营管理的资金安排。

2.3环境管理会计投资决策研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生产主要是追逐眼前利润,企业采取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方式提高经济效益,这就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并不会为自己的经济方式承担责任,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企业的投入与产出是否达到一定比例,企业的投入是否得到了回报,至于其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并不是其关心的重点,而循环经济主要是关注企业所产生的外部性问题解决,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在发展中往往以利益最大化为标准来衡量各项方案,往往缺乏对环境成本的考虑,因为环境管理投资数量较大,而且投资的回报周期较长,环境投资的范围较大,需要对企业的相关技术进行革新,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会造成企业的损失,甚至是威胁企业的生存。因此企业只有在详细的信息基础上按照科学的方法与程序慎重的对投资决策进行选择才能够保证投资方案符合一定的标准,使企业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终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

3循环经济模式下对环境管理会计投资决策方法应用的建议

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在会计投资决策中能够转变以往经济发展模式的会计决策理念,从新思维新角度出发来考虑企业的投资,偏重于对环保技术的投资。环境管理会计投资决策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需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社会性原则以及长期性原则,在这些原则基础上来把握环境管理会计投资决策方法的具体运用。

3.1加强对企业的绿色文化,提高企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环境管理会计要求考虑环境因素,不同于传统会计运用中存在的模式,环境管理会计遵循循环经济中的三个原则,从生产前、生产过程以及末端三个阶段对企业进行管理分析。而要加强环境管理会计投资决策的研究首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能够加强企业绿色文化理念,增强企业内部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共识。首先需要企业在发展目标的制定上能够将经济效益目标、社会效益目标以及环境效益目标统一在一起。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采用较为环保的经营方式,指导企业行为,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加强企业内部员工的环保观念,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能够强化对环保的考虑,以此来实现对企业绿色环保观念的普及。在促进企业对绿色环保文化共识的基础上能够顺利开展对环境管理会计投资决策,这样才能够避免环境管理会计投资决策中会形成较大的阻力,有效降低其投资决策的成本,更好的推动环境管理会计投资决策的设计与实施。

3.2强化对决策人员的环境教育循环经济的环境管理会计投资决策是由具备会计知识的专业性人员负责的,同时听取企业管理人员的意见,在会计人员的专业考试中只注重会计的专业知识而没有对会计人员的环境教育,因此才使得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忽略了对环境管理的考虑,忽略了对环境成本的计算。因此在对会计人员进行相关环境管理知识教育,更新会计考试内容,使会计工作人员有基本的概念与认知。决策人员要认识到企业的发展需要遵循循环经济的模式,需要做到可持续性发展。环境管理会计投资决策应强调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对会计的审计,能够保证以最低的经济投入获得最高的经济收入。决策人员应该转变传统会计管理的模式,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以及预算上,特别是企业的存货与成本控制上融入循环经济的理念,融会环境管理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决策人员的决策效果,更好的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

3.3注重对环境因素的科学化研究环境管理会计对会计目标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传统会计目标只需要保证企业能够获得经济效益就行,这种单一的目标不在适合环境管理会计目标。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多重目标的组合要求环境管理会计投资决策中应加强对环境因素的重视,在三者之间寻找最优解来实现企业的发展。因此在实际决策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目标决策分析法,环境全成本评估决策法。具体而言,企业在发展中会产生一定的负外部效应,如对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污染,对整个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都不能够准确的确定,影响程度也很难得以量化,为此需要对环境因素的科学化研究,能够将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行转化,从而以计量的指标对其进行分析。收集对环境因素的影响量化信息并将其作为环境管理会计投资决策的理论依据。同时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个长期化的过程,在企业循环经济中需要企业能够长期投资,能够根据环境成本进行投资,从而推动企业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型。

参考文献:

[1]赖坤宇,刘磊,王秋润,孟繁晓.关于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的比较分析[J].时代金融,2016(09).

[2]冯佳.循环经济会计的构建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6(05).

[3]许家林,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第5篇: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范文

1循环经济及其特征

1.1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1太空中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地消耗自身资源才能生存,地球就像宇宙飞船,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地球也会走向毁灭。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最早提出了循环经济概念。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管理模式,其本质属于生态经济,它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经济活动,走经济生态化运行模式,其目的是协调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基本内涵是指在经济发展中,按照生态学规律,通过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来发展经济,使废物减量,变为再利用资源,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危害,达到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处,促进经济发展,维持自然生态平衡。

1.2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系统主要由人、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要求人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要置身于这一系统之内,将自己作为这个系统的一部分来探寻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从而推动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新的经济观。循环经济以生态学规律为基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多的考虑生态承受能力。如果资源不能承受经济活动带来的压力就会造成恶性循环,破坏生态平衡,因此在资源承受力之内进行经济活动属于良性循环,才能维持生态平衡。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的本质属于生态经济,其观念是保护自然,维护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因此提高科学技术时要以有益于环境为基础,不仅要看它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还要看它对环境的修复能力。人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对自然的征服,同时更要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要以低投入、高效率为目标,尽最大可能节约自然资源,达到资源的充分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循环经济要求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减量化原则是说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减少资源的投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是针对一次性产品来说的,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再循环原则是说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使生产出来的产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利用,实现资源的再循环。新的消费观。传统经济是物质的单向流动经济,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大力开发自然资源,结果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而循环经济则提倡适度消费,限制一次性消费,注重废弃物的再利用,构成新的消费观念。

2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2.1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减轻环境污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使得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在全球倡导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下,我国加大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循环经济属于生态经济,尽最大可能减少经济活动中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

2.2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突破资源约束瓶颈。我国资源虽然蕴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国内资源正面临供给不足问题。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大部分还是借助物质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造成的压力,走循环经济之路是一条有效途径,有助于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从而缓解资源约束矛盾。

2.3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就要降低生产成本,尽可能减少资源投入,使产出率最大化。现阶段,我国资源利用率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我国资源利用率低、资源循环利用率低、资源产出率低等。循环经济有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最大可能发挥出资源的价值,从而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

2.4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注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在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途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因此要发展循环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兴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3.1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激励循环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还处在探索阶段,主要是通过设立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推行。为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出台了多项激励性政策,如税收政策、节能设备购置和节能技术改进实行部分免征税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节能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起到了节约资源的作用。为了鼓励资源再利用,实现节约型社会,政府还对城市用生活垃圾发电、农村推行可再生资源等项目,给予税收上的优惠,达到节约资源、减轻环境污染的目的。

3.2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法制来保障其健康发展,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等都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后又相继提出《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有助于规范企业及公众的行为,使企业及公众自觉节能、节水等,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从而保证循环经济的发展。

3.3加大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力度。循环经济是新型经济管理模式,对它的认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新闻媒体等加大了对循环经济的宣传,现在循环经济观念已经在社会公众心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同时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走的是试点示范,企业里面一般是推进清洁生产,工业园区发展生态工业园,省、市层面上走循环经济试点,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虽然我国循环经济在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进。如我国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不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没有充分把握住循环经济的内涵及作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从整体上制定出总体规划,不能从宏观上科学指导循环经济发展,协调机制不健全。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现有的循环经济立法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必要的监督体系,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制定与实施中,多看重部门意见而忽视了公众和专家建议,未建立起切实可行的评估机制。缺乏技术支撑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研究为基础,主要涉及到技术与理论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应用明显落后,很多企业还不能独立开发出发展循环经济所需的共性与关键技术。

4构建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的途径

4.1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法规制度。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走的是粗放型道路,要由粗放型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经济效益,需要一定的时间。通过国外经验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促进,用立法来规范企业行为,使企业着眼于长远发展,避免急功近利现象发生。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立法框架,构建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如我国制定出《节约能源法》,还要制定与之配套的法规。科学制定生产程序,规范生产环节,在源头处严格把关,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废弃物排放收费制度,并提高监管水平,提高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

4.2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技术进步,必须开发共性与实用技术,提高技术创新力度,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力度开发节约能源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抓好资源节约与替代技术、废物回收利用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将循环经济纳入到企业设计、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循环经济技术要纳入到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中去,研究开发具有经济效益好、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的共性技术,如“零”排放技术、生物催化技术等。深入探索不同企业、产品之间的链接技术,生态工业园区设计技术,建立企业网络共享平台技术,工业、农业、物流等链接技术,使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同时引进先进技术,逐步由单个企业的试点扩展到生态工业园,建立生态工业示范园,实现可持续发展。

4.3借助经济手段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调动企业的积极主动性,采用激励机制是一项有效措施。我国企业存在综合利用废弃物无利可图现象,因为使用其他企业的废弃物还要付费,同时国家实行的优惠政策有时落实不到位。因此要深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最大可能地降低资源损耗。如建立有利于节水、节电的价格体系,可以实行阶梯水费制度,以满足人均基本用水为基础,多用的水提高收费价格,发挥用水价格对节水的调节作用。

第6篇: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财税政策;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前,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正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的核心是“3R原则”,即减量化(Re duce)———减量化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Reuse)———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再循环(Recy cle)———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作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1].上述三个原则在控制自然资源投入到经济活动,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加强产品的多次和反复使用,只有在避免产生和回收利用都无法实行时,才允许将废物进行最终的环境无害化处理。

可见,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以物质不断循环利用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活动规范及行为准则。它通过从“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整体社会循环,完成物质的反复循环流动的闭环运动过程,使得在整个经济系统及生产、消费过程中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很少产生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二、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

1、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最佳选择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存在着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的态势。目前,我国的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又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由于生产中能源等资源利用率低,造成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循环经济体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解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中将产生重要的作用与深远影响。

2、循环经济是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途径

我国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程的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以资源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来带动经济高增长。目前我国既没有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廉价资源和环境容量,也经不起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废物产量的最小化甚至零排放。因此,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稀缺的压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3、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的进一步拓展

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替代末端治理,已成为世界各国环境与发展政策的主流。清洁生产在企业生产过程的实施以及各企业间工业生态链上的良性循环,不仅节约了资源,减少了生产中的废弃物,而且使这种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的理念扩大到消费领域。于是清洁生产从生产领域拓展到消费领域,从企业内部走向企业群之间再走向社会,形成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从发展国民经济的高度和广度将环境保护引入经济运行机制。

4、循环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环境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环境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的重要障碍。由于我国经济整体环保水平较低,在外贸领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一些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由于在生产、包装、使用等环节的环保要求偏低,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污染产业、有害物质和外来物种入侵将对我国国家环境安全也构成了威胁。因此,要增强我国的环境竞争力,实现我国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也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5、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要实现生态文明。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表明,我国如果继续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不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的目标无法实现,而且由于经济建设的资源环境基础的制约,物质文明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满足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共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三、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

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启动和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其中财税政策是比较理想的政策手段,它可以很好地利用市场的力量,包括利用市场本身所具有的有效配置资源的效能。通过财税政策来鼓励对环境有建设意义的活动,阻止对环境有破坏性的活动,就能把经济引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可以从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两方面来分析。

1、财政支出政策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又可分为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第7篇: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范文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的新型工业化都是循环经济理念的体现,循环经济是已露端倪的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日本走在前列,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一、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分析

(一)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核心

作为发达国家,日本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居世界前列,国民高收入导致了其“大量消费”模式的形成,从而造成大量废弃的后果,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已经成为日本面临的主要国内环境问题之一。在废弃物处理上,日本一直采用焚烧和最终填埋的方法,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又占用了土地,同时,大量废弃物的焚烧和填埋也是资源的浪费,因为世界上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没有无价值的垃圾。

改变过去不合理的废弃物处理方式,发展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成为日本的优先选择。将已产生的废弃物重新利用再资源化,既解决了废弃物处理难题,又具有环保意义的经济效益。

(二)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20世纪90年代,日本提出了“环境立国”口号,并集中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2000年,日本召开了“环保国会”,通过和修改了多项环保法规。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公害加剧并存的博弈过程中,日本逐步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体系,保证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循环产业有法可依,有利可图,有后续发展能力。目前,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是世界上最完备的,在立法体系上采取了基本法统率综合法和专项法的模式。这是日本成为资源循环利用率最高、环境保护最好的国家之一的最重要保证。

日本是自上而下的制定综合性循环利用法,然后向具体领域推进。具体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基础层,即《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法律,有《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第三层面是针对循环经济这一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物质输出端,即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如《促进容器和包装物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车辆再生法》、《绿色采购法》等。这些法律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等作了具体规定,并相继付诸实施。

(三)有力的政策扶持

由政府出面制定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是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经验。较为典型的政策有:

1.政府奖励政策。日本设立资源回收奖,这种奖项旨在激发市民回收有用物质的积极性。该奖项实施后在日本许多城市收到良好的效果。

2.税收优惠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有成就的企业,日本政府要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予以鼓励。如企业设置资源回收系统,由非盈利性的金融机构提供中长期优惠利率贷款;凡修建废弃物处理设施,皆从国库中提供部分财政补贴。

3.价格优惠政策。如规定废旧物资要实行商品化收费,即废弃者应该支付与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的费用。

4.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扶持社会“静脉产业”。在绿色消费中,贴有政府认可的环境标志的商品可出售,表明该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和回收的全过程符合环保要求。日本产生了一种新的环保产业的形式——“静脉产业”,它是那些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产业的总称,因为这些产业能使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日本政府将“静脉产业”作为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主力军,通过减免税收,增加投资等方式来大力扶持,旨在形成整个社会范围内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的经济环路。

5.强化行政管理机制,保障政策实施。2001年1月,日本环境厅在机构改革中升格为环境省,将原来多部门执掌的废弃物管理职能统一划归环境省,由大臣官房下属的废弃物、回收利用对策部统一管理。为了实现环境与发展二者之间的平衡,针对国内环境问题,谋求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和循环型社会体系,日本政府还设置了“环之国”会议机制。

(四)官产学民共同努力

发展循环经济单靠一方的力量是不行的,日本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上发挥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官产学民共同努力的优势。

1.政府。日本各级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循环型社会的形成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和日常管理之中,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中,规定政府要在实施有关形成循环型社会的政策时,采取必要的财政措施,如对采取环保措施的企业实施产业倾斜政策,激发企业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另外,国民消费意识的改变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从 2001年4月开始,根据《绿色采购法》,日本政府各机关在购买商品时,要购买减少环境负荷的环境友好型产品,这一行动对国民消费观念的更新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2.企业。政府提出的循环型社会战略方针,得到了作为建设循环型社会主力军的各企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中明确提出了扩大生产者责任的原则,这使得生产者对自己生产的产品,从生产制造到废弃为止,都要负有一定的责任,从而促使生产者联合起来应对所面临的更大的责任。企业将“产业垃圾零排放”作为发展目标,在削减资源使用量、抑制废弃物产生量等方面取得进展。在注重自身发展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同时,企业还非常注重生产链条上下游环节的减量化和再循环,从而为日本全面发展循环经济作出贡献。

3.科学研究。循环经济属于技术密集型经济,必须有大量高新技术作支撑。日本研究部门以零排放为目标,对废弃物减量化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的产业链技术等循环技术不断进行研究开发并取得进展,从而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降耗环保技术。以“技术立国”的日本,高度重视新技术、新设备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应用与推广,这为日本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4.在经历了公害病的苦楚之后,日本民众形成了强烈的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意识,清洁生产、回收利用废弃物、垃圾的分类投放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追求美好环境的人数远远超过了追求物质富有的人数。在日本,各种以“爱护地球”、“保护环境”为主旨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多如牛毛。这些志愿者利用空闲时间,无偿地从事有助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工作,包括回收可循环资源、转让或交换可循环资源等自愿活动。可以说,日本能够在建立循环型社会方面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与全民自觉参与的良好社会基础是分不开的。

(五)开展多领域环境教育

日本非常重视运用各种手段与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以提高国民对实现零排放或低排放的环境意识。日本各行政部门、企业界、民间团体和个人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综合推进从幼儿到老人各个年龄层在学校、社区、家庭、单位、野外等多种场所的环境教育和环境学习。另外,日本不断充实其环境宣传手段,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活动,制作、分发宣传小册子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同时,还在互联网上开设绿色购物网(gpn)为消费者提供商品的环境信息。环境教育是发展循环经济从概念到行动的关键,是国民不断地从认识到参与的发展历程中的中介环节,因此,日本多领域的环境教育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日本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循环经济在中国已经由一个陌生的名词和概念上升为指导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并从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走的是一条赶超型工业化道路,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复杂性和艰巨性都是发达国家所未经历过的,让我们更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健全法规体系

循环经济作为一场变革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社会经济活动,需要一个明确的导向系统,一个可靠的支撑系统。法律因其自身固有的规范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可以对循环经济进行观念表达、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日本是全世界制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的先行者,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使日本在发展循环经济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制定的《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更是从法制上确定了21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

中国已制定了一些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如《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但是,当前中国环保法律仍然是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过分强调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措施。某些条款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笼统表述,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如在单个企业的循环经济方面,关于废弃条件的设置、强制回收的建立、回收和回用率的确定、经济刺激机制的系统化和可操作化、循环信息的公开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立法规制。中国必须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利用其强制性来督促企业和民众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行为。

(二)完善政策机制

中国已经实行的环保经济政策有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治理污染的排污费返还和低息贷款制度以及综合利用产品的减免税制度等,但还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应该用更具实效的经济激励以及其他刺激手段促进企业和国民进行循环经济实践,采用价格、税收、信贷、征费等手段,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引导企业和国民自愿发展循环经济。例如,对于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应给予减免税收、财政补贴以及信贷优惠等政策。同时,利用逐步提高各项排污费用及其他惩罚性措施来促使企业自觉减少环境污染,加大环保投入。另外,还要加快改革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促使地方政府建设循环型社会。

(三)突破技术瓶颈

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还相对滞后,有关技术信息的渠道也不尽畅通。

中国一方面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尽快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再向零增长转化,使污染排放量从正增长向零增长、再向负增长转化,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的作用,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推行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进核心技术与装备。

(四)贯彻“5r”原则

2005年3月,在阿布扎比召开的世界“思想者节日论坛”上,规范了循环经济理念,首次提出了从3r向5r转变的循环经济新思想,即再思考(rethink)—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经济理论,减量化(reduce)建立与自然和谐的新价值观,再利用(reuse)—建立优化配置的新资源观,再循环(recycle)—建立生态工业循环的新产业观和再修复(repair)—建立修复生态系统的新发展观。5r理念的创新在于增加了再思考与再修复的新理念,并把原3r的理念进行了延伸与拓展。中国在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要随着循环经济理论的更新而不断地创新理念。目前,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5r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更要不断地努力,绝不能松懈。

(五)培养全民意识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事业,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要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如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和印发宣传品等,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循环型社会是一个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是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城市和乡村。

参考文献:

[1] 孟赤兵.循环经济要览[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

[2] 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 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中国的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 周玉梅.构建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4,(2):35-37.

第8篇: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范文

一、引言

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将循环经济及循环型社会的构建当做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方式,而我国在近些年对循环经济的发展也有了很高的重视。对于旅游经济的循环型发展已经成了我国经济建设重要的重要内容,而当前也正是对循环型旅游经济探索和寻求新的发展道路的关键阶段,这对我国的旅游产业的健康持久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对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对实际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能为景区的循环旅游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二、循环型旅游经济主要内涵及发展重要性分析

(一)循环型旅游经济的主要内涵分析

循环旅游经济所涵盖的范围相对较广,其中主要涉及到旅游资源开发以及活动过程所包括的几个要素,这是新型的旅游经济模式。循环型的旅游经济是在生态学指导下所建立的物质能源循环利用及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对旅游市场健康发展及开拓平衡作为目的的发展方式。循环型旅游经济主要是遵循着清洁生产减量化和再利用以及再循环的原则,其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对旅游的资源以及环境环境容量有着充分考虑,在此基础上实现的绿色化及生态化,最为主要的核心就是通过旅游业的清洁生产进而实现环境及资源的循环利用。

(二)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处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可持续理念的融入是各个行业得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循环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也是如此。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正是人和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旅游经济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传统经济模式和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等,传统经济模式及生产末端模式都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已经不能和当前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就应运而生。

循环型旅游经济在当前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不仅能够做到对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同时对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推动,对经营的成本也能得以有效降低,实现旅游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不仅如此,对旅游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也能有效提升,面对当前的旅游业管理水平的低下,就必须要能够在管理模式上进行转变,从而构建科学先进管理体系。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模式能对生态环境有着改善作用,实现可持续资源的利用。另外也能够对旅游业的形象得以提升并实现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的方式,还能增强旅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适应旅游者绿色消费需求等。

三、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及目标体系分析

(一)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分析

循环型的旅游经济中的循环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旅游景点以及旅游交通等相关部门都有着应用,对同一资源进行多次的利用,对资源的利用率有着大幅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就将传统对资源的净消耗以及线性的增加旅游经济收入开始向着生态型资源经济的方向进行转变,并将生态和绿化作为发展的核心。对于循环型的旅游经济发展其已经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比较重视,从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的角度出发,从而将自然资源利用率有了持续性提高,并把自然资源作为是能够持续发展的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构建循环消费以及生产的观念,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采取限制措施,总而言之是将循环型的旅游经济在整体旅游发展中得到了充分融入并加以实践。

(二)循环型旅游经济目标体系分析

我国的旅游产业在发展中不断的得到优化,循环型旅游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在环境容量及资源容量基础上实现的旅游经济生态化发展,是将对旅游环境的保护作为重要的目的,把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消极负面影响加以最小化体现。总体而言是为能够实现经济、环境、社会这几个方面达到共赢的目标,把目标定位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的内涵就是最大效益及资源开发的限制性和可持续效益。其中在循环型旅游的环境目标方面主要是能够实现环节资源的约束程度及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得以有效降低,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最大化的呈现,构建和推行旅游循环经济模式能最大化的对废物排放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从而使得区域旅游科学能得以健康发展,并实现旅游环境化。

另外在循环旅游的经济目标方面主要是对成本的控制来提升经济效益,最终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在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下进行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还有就是实现管理上的加强,对旅游效益进行有效提升,为解决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和旅游消费增加与旅游资源短缺的矛盾,就要对资源的利用强度得以有效强化,在管理上进行强化从而提高旅游的效益。最后就是社会目标体系,循环型旅游经济主要是对旅游者的需求最大化的得以满足,并能有效发挥旅游教育的功能,实现社区总体利益。总而言之对循环型旅游经济的发展能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及对旅游者和社会公众也能起到一定的教育,在社会经济管理的水平方面也有着显著提升。

四、循环型旅游经济遵循的原则及发展新思路体系构建

(一)循环型旅游经济遵循的原则分析

循环型旅游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能够遵循相关的原则,如此才能起到真正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再循环原则方面,也就是最大化对废弃物的排放得以降低,将废物排放的无害化作为重要的目标从而实现资源的再循环。在资源的循环利用基础上能够对能量的消耗最大化的降低,从而实现能源使用率的最大限度发挥。再者就是减量化的原则,在这一原则方面主要就是通过资源的反复利用以及废物产生的减少和源头避免等进行体现。要能够对你游客积极参与配合进行加强引导,并要能够对环境的污染得以有效降低,从而提高旅游景区的绿化率,对环境的容量以及资源的容量都要能尽量的扩大化,通过适当的手段来对废弃物数量加以减少。

还有就是生态升本总量控制的原则以及再利用原则,签核主要是对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的充分考虑,从生产总量上加强控制,把各种的旅游设施设计以及资源利用等都控制在环境质量的可自我修复的能力范围内。后者主要是最大限度的延长使用周期,也要能够在多种场合进行使用,在资源重复利用基础上对使用效率进行有效提升,最后就是政府宏观调控以及公众参与的原则,在这一方面要能够注意强化对旅游区的生态环境综合性的管理,并完善相关的管理体系,将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加大宣传的力度,从而促使公众也参与到循环型旅游经济的整体发展中来。

(二)循环型旅游经济的发展新思路体系构建

对循环型旅游经济的发展新思路体系的构建要能从多方面进行着手,全面的考虑与之相关的因素,将发展体系得以完善化的体现。要在区域层面进行构建循环型旅游经济的产业链,对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加以重视和突出,将旅游区的循环经济以及相关的城市规划发展统一进行,并在资源共享以及互相带动等原则基础上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旅游主题,如此便能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需要重视的就是要对招商引资以及对循环型经济开发管理过程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得以妥善解决,对旅游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要能有机的结合并统一发展,还要能够构建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

另外对旅游景区的循环型旅游建设保障体系也要能完善的构建,首先就是要在评价指标体系层面要能进一步强化。由于旅游系统是综合性的复杂的系统,故此这就需要结合循环经济的相关特点以及评价目标把评价体系分成资源系统以及社会管理系统和环境系统几个重要的方面,重点是要能够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上进行加强。在这几个系统方面资源系统方面主要有资源的效率以及水资源和资源的回收等几个重要的内容,而在经济社会管理系统方面主要有社会效率和产出效益以及环保投资等几个重要的内容,环境系统方面主要有大气环境以及水环境、声环境、行业标准等几个重要内容,要在这些内容的评价上客观的进行实施。

再者就是要进行构建反馈式的循环型旅游经济流程,在这一过程中就要结合相关的原则要求在旅游景点循环经济建设的旅游资源及代谢废物和再生资源等为统一体的反馈式循环过程,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充分利用。在此基础上进行构建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反馈循环过程,与此同时要能够和相关的部门进行加强协作,还要在法规的制定上进一步的完善,从根本上对旅游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得以有效解决。要把科学技术的核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科学技术的作用下能将循环型旅游旅游经济的发展进一步的推动,主要就是对环境友好型的技术要进行大力发展。还要能对生态道德观念建设及生态旅游的开展得以有效加强,构建环境伦理将自然资源的价值观得以充分体现。

还有就是要在经济激励制度的体系建设上得以加强,我国的旅游经济要能将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通过多样化的经济手段实现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相符合的策略,实施循环经济激励制度,对价格以及税收等激励制度要能充分的利用。同时在鼓励绿色消费的政策制定方面要积极的制定,在政府的表率作用下进行引导企业或者是社会团体参与到绿色消费活动当中,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在环保筹资机制方面最大程度的进行构建和完善,使其得以良好的运行,将社会机制进行引入,实现旅游环境以及资源环境相综合的决策,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来引导当地的政府对循环旅游经济的思想进行贯彻加强。

将旅游区的地方特色以及产品的设计要鲜明的突出,打造有着自身风格美丽的区域旅游胜地,在这一基础上来抓区域特色文化并扩大宣传以及影响力。将旅游景区的产品生命周期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延长。在环境管理和监督机制的构建方面要能进一步的强化,环境管理机制的构建必须要加快步伐,推动循环型旅游景区在环境管理体系论证及绿色环球21论证,实施全过程的控制污染及清洁生产。同时也要在环境的监督机制方面进行构建,制定旅游发展规划过程中将潜在环境的影响得以明确,针对性的进行监督控制。

五、结语

第9篇: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范文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战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环境信息公开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发展循环经济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所付出的代价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社会或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循环经济是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模式,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及其基本原则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工业化国家正在逐渐兴起的概念与实践,它是相对于传统的“自然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而言的,代表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引导人们的经济活动,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其含义就是可理解为,在物质的循环利用基础之上,按照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共生的原理来设计经济体系,通过废弃物交换和使用将不同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自然资源—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排放或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即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因此,循环经济可以看作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以物质、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为基本原则实施生产,实现资源利用“减量化”、产品的“再使用”、废弃物的“资源化”,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1.减量化原则

又称减物质化原则,所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

2.再利用原则

又称反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

3.再循环原则

又称资源化或再生利用原则,是输出端方式,要求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资源化有两种途径,一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例如将废纸生产出再生纸-.是次级资源化,即将废弃物生产成与原来不同类型的产品。一般原级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比例高,而次级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比例低。

3R原则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但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综合运用3R原则,按照“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的顺序对待废弃物才是资源利用的最优方式。

二、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缓解资源约束矛盾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高投人、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和能源的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倡导循环经济范式,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减轻环境污染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势在必行。

4.应对新贸易保护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绿色壁垒日益凸显。发达国家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国际接轨。

5.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

首先,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其次,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

第三,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人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在资源开采环节,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提倡绿色消费。

第四,发展循环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拉长了产业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

(三)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1.法规政策缺乏

我国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不能满足形势发展需求;在循环经济管理方面,中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有利于开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政策远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有关政策比较缺乏;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未颁布比较详细的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清单,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明确的优先领域和产品目录。

2.制度安排不合理

企业增值税是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主要税收来源,这种税收制度对企业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起到的是抑制作用。因为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原材料成本较低,其成本中增值部分所占比例较高,而增值税是按增值的比例缴纳税收,因此,按产值计算,循环利用资源要缴更高比例的税。再如,我国的资源税普遍较低,造成资源价格偏低,不利于激励企业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

3.企业循环网络薄弱

我国的企业规模普遍小型化,分散化,缺乏规模效益和区域集聚效益,难以形成循环利用资源的网络。

4.技术缺乏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大批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作为支撑,目前有些技术还处于研究和试点阶段,尚未得到普遍推广。

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1.制定、修改或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循环经济不可缺少的支点,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循环经济法来对其进行法制规范。当前要抓紧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垃圾法》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系列专项法规。要修改《环境保护法》,增加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的内容,协调各单项环境和资源法律;修正“三同时”制度;修改预算法、统计法、会计法、审计法等,建立绿色核算制度。

2.构建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体系

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正在研究制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行业协会和专家研究提出了《节能产品目录》和《关于政府节能采购的意见》,目前正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对生产和使用目录范围内产品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并准备将目录中的产品列入政府采购范围。

3.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是关键。国际上现有的先进技术要积极引进。但这些技术还远远不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针对中国人多资源少的国情,中国更应大力发展自有技术,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要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开发区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4.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