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总体规划设计范文

总体规划设计全文(5篇)

总体规划设计

第1篇:总体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应用

矿产资源总规划数据库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需遵循可操作性建设应用原则和要点,确保在合理使用各类数据库系统的情况下,增强有关矿产资源规划工作数据信息的存储效果、分析效果和管理效果,提升数据信息应用水平,充分发挥数据库的重要价值。

1.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建设的措施

1.1完善建设的流程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数据库的建设,应完善相应的流程,便于结合具体的要求和特点执行有关的建设任务,如图1所示,为具体的建设流程需结合流程内容和要求执行操作任务。

1.2数据库建设的措施

1.2.1资料预处理的环节。资料预处理工作的执行强调建设数据库之前全面收集所有的资料信息和内容,系统化的执行资料分析工作研究工作整合工作整理工作和筛选工作,此步骤可将资料信息划分成为空间类型与非空间类型的数据内容,其中的空间类型的数据,主要涉及矢量数据信息、规划区数据信息和其他坐标信息等,非空间类型的数据则涉及规划文档内容和表格内容,应确保各类数据资料的完善性。1.2.2建设空间数据库系统。此类数据库系统的建设目的在于对空间数据信息分类处理、整理处理、加工处理和转换处理、首先,结合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内容创建分层性的文件,挑选与生成数据信息,在创建文件之后设置标准性的命名。其次,输入属性的部分,采用GIS软件系统将属性字段直接的建立而成,录入相应的属性数据值,同时创建属性表库的系统,结合关键词、关键字等设置挂接部分。1.2.3合理进行格式的转换。建设数据库期间应重点使用不同类型格式的空间数据库系统,例如:MAPGIS、ARCGISpg、ARCGISs类型的格式,如若所建设的空间数据库系统是以MAPGIS作为主要的平台,那么所形成的成果应向ARCGIS的格式所转换;如若所建设的数据库系统以ARCGIS作为主要平台,那么只需要进行成果的提交即可。如若需要转换格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就应全面检查MAPGIS软件的情况,了解微小图元的特点、线图层、面图层相互之间的拓扑关系,并且检查每个线段的500个节点,完成所有的检查工作以后就要将软件之内的文件转换成为利用SHAPE格式输出的内容,之后创建独立性的数据库系统,建立不同性的要素,将文件导入要素之内,重新创建拓扑结构、添加拓扑规则,完成拓扑处理之后了解有无错误报告的问题,全面修改文件内容,保证没有错误报告的情况下将格式导出并保存。1.2.4建设非空间数据库系统。非空间数据库系统的建设要求在操作环节中分成规划文档和规划附表两个部分,对于其中的规划文档只需结合标准要求进行重命名,而规划附表在设置期间应划分标准性的格式,做好格式的整理工作和录入工作,最后执行规划内容的填写,准确性、合理性的填写元数据信息采集表,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完成非空间数据库系统的建设任务[1]。

2.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的应用

2.1图层文件拓扑、纠错。应用数据库核心部分、重要操作是图层文件拓扑和纠错处理,一旦发现有错误现象,立即修改,直到没有错误为止。首先,重点检查微小图元的情况,按照图件的比例尺大小、特点合理筛选相应的参数信息,一旦发现有面积过小的图元或是长度过小的线段,就应立即删除。其次,检查线层与面层的拓扑关系情况,使用软件带有的错误检查功能,及时发现错误问题,并合理的修改处理。最后,利用软件系统全面性进行线段500个节点的检查分析,通过文件转换的功能,直接处理线文件。

2.2文件夹名称的规范性

数据库的应用应保证文件夹名称的规范性,在整体的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文件夹中设置不同类型的文件夹名称,主要涉及成果附表名称、成果图名称、文本名称、元数据信息名称、其他文档名称等,按照标准化的要求重命名处理,同时还要在系统中设置一级目录,二级目录,这样在不同目录的支持下。可以保证文件夹重命名和内容的规范性水平,如图2所示,应保证重命名的规范性,使得数据库的文件夹良好使用[2]。成果附表成果图其他文档文本元数据信息图2文件重命名

2.3合理设置各类属性

数据库应用的过程中,各类属性的合理设置十分重要,首先,应科学录入文件属性,在文件夹中设置不同文件的属性信息,同时也可以在软件中设置数据属性表格,按照关键字段的实际情况挂接处理,由于目前我国在数据库系统应用的过程中,已经明确提出了不同表格属性的规定要求,因此,在运用数据库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按照标准要求执行属性设置工作,同时也可以进行不同表格的粘贴录入,按照关键字段的情况实现属性挂接处理目的,降低数据信息输入的工作量。建议在录入属性的过程中,整理不同系统的表格、格式,直接进行导入处理,如若有多元图的现象,可以在表格中对应性设置不同元图的编号,设置相应的属性数据信息,重新编号之后挂接性的应用,在此之后还需设置矿产资源规划的不同表格属性,确保能够有效、合理地进行数据库应用[3]。

2.4完善数据库的应用功能

矿产资源规划的工作领域中完成建设数据库工作,以后应完善其中的使用功能,如图3所示,创建不同的系统,其中的数据库主要用来进行数据信息的存储处理,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执行数据管理工作和数据库应用系统则是为数据的应用提供帮助,这样在高效化并且有效性,运用各类数据信息的情况下,增强数据的处理效果,从根本层面杜绝发生数据处理的问题,为矿产资源的规划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

2.5重点补充完善规划数据指标

数据库系统在应用需结合矿产资源规划工作的基本要求,补充完善其中的规划数据指标,首先,应明确设置现有矿产产业全数据信息和规划分区布局数据信息的指标,按照规划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需求,将规划成果数据信息补充设置到数据库系统之内,例如:补充禁止限制勘查开采区域的数据信息、地质公园数据信息、主管部门数据信息等,同时还要补充相关的矿区统计资源储量数据信息,在增强数据库系统数据内容完善性的情况下,可以为矿产资源规划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其次,在补充相应数据的过程中,还需修订完善的指标内容,真正意义上根据目前我国的矿产资源规划发展特点与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其中的各种指标,增强指标信息的完善性和优化性,有效杜绝发生问题[4]。

2.6提升数据库应用的专业性

虽然目前我国在矿产资源规划的过程中已经开始重视数据库的建设和使用,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数据库,应用人才很容易导致在工作中出现不专业和不规范的现象,严重影响数据库的应用效果和价值,因此,新时期的环境下我国应结合矿产资源规划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数据库应用要点,采用培训的方式增强人员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使得每位人员都能掌握数据库应用的技能和注意事项,准确并合理性的使用其中软件系统进行数据信息的存储,处理和分析,保证数据信息汇入的质量,预防因为反复修改出现的浪费现象,增强数据的应用有效性,首先,应结合数据库应用的特点和发展需求等聘用具有专业化能力的工作人才,要求所聘用的人员全面掌握数据库应用的技能和专业知识,可以在自身的工作领域中负责的执行任务,其次,对于现有的人才也要通过培训的方式增强其专业化程度,在培训的过程中主要涉及数据库应用专业知识的培训技能的培训先进软件技术的培训等,从根本层面提升整体数据库应用的规范性水平[5]。

2.7严格控制数据库应用质量

对于矿产资源规划领域中的数据库来讲,应用的规范性和质量直接影响整体规划工作效果,因此,在矿产资源具体规划工作中,应结合数据库的使用标准要求和质量要求等,严格性的进行控制,首先,保证数据库的内容和矿产资源规划的内容相互一致,所有内容经过处理和控制之后,必须要符合基本性的标准,杜绝发生内容不一致的现象。其次,明确数据库应用质量的管理要求和监督要求,在日常监管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数据库使用的缺陷问题和质量隐患问题,切实采用科学化的手段进行处理。最后,明确质量管理的标准、要求和规范,在各项工作领域都应设置相应的质量体系,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质量层面的控制、协调、管理,确保能够符合新时期的质量管控基本要求[6]。

3.结语

第2篇:总体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现代居住社区;建筑;规划;理念;总体规划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现代就是社区建设逐渐向大规模,优质环境,功能齐全的方向发展,相比与过去的社区建设来说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依然在建设中还存在很多不足问题。因此有效的居住区规划理念,以及实际运用中的总体规划措施,在现代化居住社区建设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能够提高居民的舒适度,同时能够适当延长社区建筑的使用寿命,能够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本文我们通过对现代就是社区建筑规划理念原则以及总体规划方式展开详细的阐述。

2现代居住社区建筑实践过程中规划方面的特点和原则分析

从现代化居住区建设规划的特点上来看:一,可持续性。在进行建设规划过程中,需要重视各个环节的施工,在建设中各环节需要体现节能环保的意识,这是现代小区的重要表现,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有效运用,在材料上尽量选择一些高能环保,友好型材料,一方面选择降低噪音污染的材料,另一方面能够选用降低能源消耗的环保材料,帮助现代化小区实现节能环保的目的,进而体现现代化小区可持续性特点。二,现代性。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面积较少,为了能够有效缓解人口与土地供应紧张的问题,需要重视设施规划,建设现代化小区相比传统小区来说,能够体现现代性,充分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进行有效运用,保障小区能够实现经济性和环保性。此外,在现代化居住区范围内运用现代化的工艺手法进行施工,能够提升小区的建筑质量。同时,相比传统小区来说更具有安全性和舒适性。为了能够提升现代居住社区在建筑实践过程中的合理性,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规划的可操作性。基于这种操作性的要求下,需要现代居住社区在建筑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具体情况,收集相关的建筑资料,强化对于地形地貌的分析,能够为建筑实践合理规划提供依据。二,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了能够提升现代居住社区的实用性,能够进行科学规划,需要在建筑规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建筑周围环境进行深入分析,能够使社区建筑达到居民的要求,增强社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友好,同时在进行现代居住社区建筑规划过程中,应当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确定建筑设施材料,并能够保证设施的质量和可靠性。三,绿化生态原则。为了能够提升现在居住社区的建筑生态效益,在进行建筑实践规划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绿色生态要求,能够为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提供保障,在进行部门沟通时,应当将社区建筑规划中强化绿地建设,重视生态保护,不断优化建筑实践规划方式。

3现代居住社区建筑规划的理念研究

为了能够提升现代居住社区的建筑规划效果,使建筑成寿命的延长,同时能够严格贯彻落实规划工作需要,强化规划理念,具体的规划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社区方面的理念

在进行现代居住区建筑规划过程中,为了能够进一步丰富建筑内涵,促进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在进行建筑规划过程中需要融入社区理念,主要体现在,现代居住社区的建筑规划中应当将社区理念融入到规划全过程中,能够使规划成果体现出居住社区的主要特征,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同时能够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基于社区理念的影响下,应当注重合理进行建筑设施的设置,能够使居住社区实践应用功能获得完善,提升居民的归属感。

3.2自然方面的理念

在现代居住社区建筑规划过程中,应当基于生态化环境氛围上,利用居民区内部以及周边的环境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能够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形成集聚生态,自然,乐趣为一体的居住社区。设计师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将一些不利的环境因素通过适当的调整,改造,转变为社区独居特色的优势,鉴于这种规划机制,能够让社区建筑周围形成由人工处理,优化之后,与居住功能形成紧密联系的自然环境。

3.3环境景观均好性方面的理念

环境的均好性实际上是指在长期进行居住区建筑使用中所涉及到的环境资源,能够实现共享性,且具有较好的均好性,并且在进行居住社区建筑规划中,应当合理设置绿地面积和公共设施,采取均衡协调的方式开展规划工作,能够使居民获得良好的居住环境,提升社区的服务水平,同时在建筑规划过程中,针对不同资源设施均衡共享的实现困难问题,需要相关人员转变思维,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居住社区周围环境能够实现良好性。此外,需要从通风,采光这些方面入手,注重小区环境景观的均好性,在实际规划过程中,可以加强日照,间距控制,能够给居民提供良好的心理感受。除此之外,可以采取立面式的造型设计,能够体现现代城市居民高生活品质以及对于新兴技术的向往,立面设计能够融合入户花园,观景阳台,落地窗等现代化建筑,各种元素的集合能够体现一种新古典主义的设计思路。从整体上来看,风格比较简洁明快,几乎加入了线条,进而体现了现代住宅的特点。比如可以将立面结构的主色调定制为淡黄色,进而能够凸显建筑物的细部设计和线条,同时圆形的观景窗设计,能够拉进小区景观与住户的距离,使自然环境与建筑物能够实现完美融合。从居住区建设的发展趋势上来看,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满足于基本的居住功能之外,还在文化,精神方面有更高的追求。居住区建设面临新追求和新趋势,要求规划师在进行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分析居住区规划理念产生的新动向,把握现代化居住区建设的发展趋势:一,现代化小区,周边环境的利用和再开发。目前经济日渐成熟,经济的发展也从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各个行业的发展,比如汽车工业发展,但汽车工业在发展过程中给予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包括空间质量,降低交通堵塞,这种城市背景下使人们更加注重城市周边和郊区。然而的外部自然环境时期选择的重点,在规划时能够把握这种建筑发展趋势,在城市周边多规划一些与住宅相关的配套建筑,包括学校,超市,公共服务设施,这样能够满足人们对于高品位的环境追求,对多类型居住需求的多样化设计,针对不同地区会存在不同的规划设计,由于各地区的文化理念不同,因而在文化理解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考虑环境设计对于社区文化特性进行物质化,空间化,进而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居住区标识。在当前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如何能够将不同类型的人群进行有效融合,理解不同群体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进而能够建立多功能的现代化小区,是目前规划师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这一问题上也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等因素,不同地域的群体在社交方面存在差异,对小区的认知和感官也存在较大差异,此外城市化的发展会导致很多群体混杂居住,如何能够防止由于人们文化理念和生活习惯不同产生的矛盾,也是需要通过小区的多种功能来消除和避免,要求在进行建筑规划中,应当充分考虑其多样化多功能性。

4现代居住社区建筑的总体规划研究

4.1注重社区建筑的合理选址。

从总体规划上来看,现代居住社区建筑是否合理,直接会影响建筑物使用中环境与人文环境情况,因此在进行现代居住社区建筑总体规划时,应当注重合理进行选址,通过对建筑周边的环境,人文特点进行充分分析,落实总体规划,增强对于建筑光照,交通等条件的合理性设置,同时在总体规划中还应当考虑风激励因素给建筑带来的影响,避免将建筑物置于不利的自然环境中,给建筑的结构性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因此,在选址过程中需要选择一些周边环境较好污染问题发生率较低,同时能够为有效应对建筑的安全隐患提供参考信息。

4.2确保社区建筑的合理布局。

现代居住区从整体布局上来看,首先应当考虑是否便于居民的日常出行,其次,还需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道路分布以及绿化分布是否合理,小区建筑的方向性和分布情况,能够确保建筑整体布局的合理性以及给居民生活带来的便利性和舒适性。在实践中建筑规划中,相关人员应当严格落实各项考察工作,合理进行公共设施的设置,能够确保建筑整体布局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还能兼具美观性。

4.3增强社区建筑的景观规划合理性

景观规划是现代居住社区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其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总体规划的有效性。因此,在进行现代居住社区建筑总体规划过程中,应当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景观规划的合理性,具体包括可以通过分析居民的心理舒适度以及安全性,对社区建筑的周边环境,进而分析并确定景观的规划方向。对于现代居住区的建筑规划设计具有以下要求:一,要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型居住区。从现代居住区的建设来看,关键是要保证绿化,在很多居住区中需要建有足够的绿化面积,居住社区的绿化能够提升居住区环境美观,另一方面还能够有效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噪音,为居民造良好的居住条件。此外在进行现代居住区建设过程中,应当保持节约能源的理念,要节约土地,水资源,建设节能型,环保型社区,针对小区的特点,对小区管道,交通系统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二,要满足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现代化最基本的就是能够为居民提供居住。因此,在居住区设计中应当根据居民的需求进行考虑,其中不仅能够满足居民的物质需求,同时还以应当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能够为居民提供和谐优美的居住环境,提升居住舒适度,能够有效改善记录居住环境,减少污染,让居民可以在居住区范围内享受舒适和健康的生活。在对居住区建筑规划过程中,应当坚持多种功能,包括办公,活动,居住,充分运用社区的阳光和风向,确定好门窗方向,便于采光和通风。此外,在居住区设计建设中还应当采取新型的建设技术,通过污水处理,地暖系统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让人们在健康的室内中享受幸福生活。三,确保小区建设的本身特色。对于现代化的居住区来说,在建设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首先应当考虑人们的居住需求,包括来自物质和文化这两方面的要求,保证绿色健康能够为人们建设生态化的居住区,除此之外,还应当具有自身的特色。因此,对于工作人员来说,在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应当建有具有鲜明特色的居住区,可以广泛或者充分用一些鲜明颜色或者线条来建设现代化的居住区。此外,不仅应当体现独特性,还应当与当地的风俗习惯进行有效融合,能够充分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使居住区在设计和建设中能够与特色文化进行融合,使居民在居住过程中能够有一种安全感和亲切感,提升其对于居住区的归属感。现代化居住社区是城市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然而社区建设的成败直接取决于规划设计,规划设计在社区建设中是十分重要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应当规划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环境良好的居住区,不仅具有经济实用性,同时还能兼备多种功能和设施,在规划设计中还应当充分根据外部条件,建设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分析当地环境,能够适应环境需求,合理设置住宅的位置,朝向,绿化,鲜明的主题色彩应当得到弘扬,不仅使居住环境美观,也能够体现便捷,自由的理念,可以利用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利用风能,太阳能等一些节能资源,进而能够使居住区空气,水质量提升,使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共处,能够通过多种想象手段,将有限空间变为多彩的空间。由于居民对于队员所居住的环境要求越高,也越发具有层次,因此我们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中不能停留于传统的思维,应当灵活利用这些尺度,进而能够使规划设计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以环境为本的设计理念。

5结束语

基于新形势背景下,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现代居住社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对生活质量要求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相应提升,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根据社区建筑的实际情况,能够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严格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和规划理念设置,能够真正将总体规划工作落到实处,为之后我国现代居住社区建筑规划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文玲.现代居住社区建筑规划的理念及其总体规划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7(46).

第3篇:总体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GIS课程;规划设计类课程;城乡规划专业

0引言

随着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等新的城市理念的提出以及“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专业的应用愈加广泛,并且对规划师提出更高的技能要求。城乡规划以城乡物质空间为核心,主要处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关系,而信息技术中75%数据具有某种形式的空间信息。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是一种重要的空间信息技术系统,能够处理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具有很强的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能力,因此未来城市规划的手段和方法必将深受其影响。近年来,很多规划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GIS的教学和研发,而且重点对于这些和规划紧密相关的技术,更加注重的是在规划领域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技术,并辅助解决特定的规划问题。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主要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大层面,城市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相关的核心课程,因此将GIS相关技术引入在此类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有着典型的引导意义。

1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现状和需求

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很大,主要是针对实践的设计案例,展开设计和规划编制,具体包括《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等课程[1]。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评估标准指出,学生应掌握信息技术类课程中CAD和GIS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并使用相关专业软件进行规划图纸绘制。标准的提出是让学生掌握相关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规划设计,并加深对专业课程的理解,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首先单一的信息技术类课程并未与核心设计课程做好衔接,教学效果较差。其次,在实践项目操作中传统的CAD平台仍是首选,CAD拥有强大的制图表现能力,但不具备空间分析功能,因此在面对复杂的规划决策、分析问题时,不能提供相应支持。目前城乡规划专业对于此类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还基本停留在课程本身,想要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应当与其他课程进行融合[2]。本文试图探讨设计类课程与GIS的融合,使得原本单一的课程能在规划设计和规划研究中得以延续,特别是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类课程[3]。可以尝试对专业核心设计课进行“模块化”划分,以专业设计课程为主模块,将GIS技术作为子模块,穿插到主模块的设计和分析中,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子模块的练习,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设计课程的理解。

2城市总体规划应用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机会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是规划编制工作的首要阶段,也是后续详细规划编制的依据[4]。总体规划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主要进行城市未来发展方向、规模、性质等城市布局问题的分析、评价和预测,这和GIS在某些功能上是类似的,而且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还能为总体规划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在总体规划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新的规划分析的技术方法非常重要[5]。

2.1城市地理数据采集

在总体规划的过程中,数据采集是前提,城市用地的规划和建设离不开各种地理数据的支持,而GIS技术可以有效从多种途径获取较准确的数据资料[6]。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从多种渠道获取多源数据,也可以对常见数据进行转换使用,例如学习CAD数据和GIS数据互相转换,或者进行带有坐标信息的非空间数据(Excel等文本数据)的空间化。也可以配合遥感影像来分析城市布局的合理性,并进一步计算建筑容量、人口密度等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更加有效确定用地性质。

2.2数字地形建立

地形分析在总体规划中是一项基础工作,是合理进行城市空间布局的前提,目前规划人员大多基于二维环境开展此项工作,随着技术的进步,在三维环境中开展规划也越来越普遍。GIS的DEM(DigitalElevationMode,简称DEM)数字高程模型就是一种可以快速构建地形地貌、建筑和空间环境的方法,具有很大的优势,这基于传统的CAD是很难实现的。在构建好规划区的数字模型后,还可以利用后续各种高程分析工具让学生对规划区进行深度的分析和把握。

2.3地物影响范围分析

GIS中的缓冲区分析是指在根据点、线、面地理要素实体,自动建立周围一定范围的多边形,用于表征实体对邻域的影响范围,一般有点缓冲区、线缓冲区和面缓冲区三类。这样的量化分析能够很好解决诸如计算公共设施的服务半径,划定高压线、河流等保护区范围和绿地范围等规划问题。

2.4用地适宜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总体规划一项非常重要的前期工作,主要对交通、地质、经济和环境等因子进行单项用地适宜性评价,然后利用叠加技术综合生成最后的评价性结果,在规划领域,俗称“千层饼模式”。单项用地适宜性评价过程中,涉及地形、交通等多个评价项目,借助GIS的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例如坡度、坡向分析,重分类分析等是可以快速在软件平台上得出单项的评价图,进一步综合分析提取出适宜建设的用地,对城乡建设用地的选择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3城市详细规划应用

城市详细规划相对于总体规划而言是处于微观层面的,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需要对不同性质的用地做具体的组合安排和规划设计,并对规划区的各个地块的如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容积率等各项控制性指标做详细规定,进一步为未来规划管理提供具体技术支持。在详细规划的编制中,传统的CAD在技术方面已经相当成熟,在此基础上,若能让学生恰当应用GIS技术作为补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并且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3.1公共服务设施选址

选址问题一直以来是规划关注的重点问题,规划中的选址对象范围非常广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因素会影响选址的结果,如何科学确定选址对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结合GIS空间方法选址,可以将与选址相关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结合,迅速灵活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从而降低选址分析的难度,进一步提高选址工作的效率。

3.2开发强度指标计算

在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需要计算大量的经济技术指标,例如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高度和绿地率等,传统方法耗时耗力,若可以借助GIS空间数据库和属性表的计算功能,能够方便快速的得到统计结果。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选取一种经济技术指标,例如重点对比CAD和GIS两种方法计算容积率的过程,让学生实际操作,对比感知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3.3三维空间场景模拟

GIS的优势在于快速的大范围的场景模拟,提供的二维半建模的方式可以快速、大规模地拉升出立体建筑。因为在数据格式方面可以很好的兼容传统建模软件,所以可以尝试让学生和熟悉的建模软件结合使用,共同分析在整体方案中的角色。

3.4视域分析

利用GIS视域分析功能,规划人员可以分析点的市域范围,以及点的可视情况。此项功能不仅可以用于建筑上,还可以很好的应用于景观规划中,让学生感受三维GIS技术可以极大提高规划的科学性。除去“模块化”的学习以外,在设计课程一开始就应有意识安排融入GIS的制图和建库城乡规划编制的各阶段成果主要是图件、图表和文字资料三种类型,一般情况下,图件数据由CAD+PS共同完成,图表等由Excel软件分析,文字资料主要用Word进行处理。这些传统手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数据的整合和管理是相对独立的,在后续的分析过程中也不是很方便。相比传统方法,GIS可以构建图形和属性数据相结合的模式。同时GIS制图还有其他独特的优势,例如图例的自动生成和更新,自动标注的快速实现等,基于GIS平台对传统数据例如CAD数据能够很好兼容,在此基础上,充分应用其制图优势,实现规划成果的创新。通过建立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数据库,统一各规划要素和现状要素图层数据到同一坐标系下,并导入相应的法定图则,实现规划“一张图”系统。

4应用实例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经常需要对现状容积率进行统计计算,用来辅助规划容积率的计算,这项工作若在传统CAD平台进行效率很低且费时费力,借助GIS技术可以较轻松高效完成,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具体的分析思路如下:1)导入建筑CAD数据并赋予其层数属性。使用“要素转面”工具,设置合适的闭合容差,将CAD数据中的面要素转换为GIS中可以处理的shapefile格式,注意需要根据空间位置传递CAD数据的标注属性,即层数标记。2)叠加建筑和地块图层,计算建筑面积。统计每个地块的容积率,需要知道每个地块内有哪些建筑,使用叠加分析下的“相交”工具,求建筑和地块要素的交集部分,相交的结果共同拥有两个要素的所有属性,基于属性表计算功能,利用基底面积和层数计算总建筑面积。3)计算地块的容积率。相交后的建筑具有现状地块的编号属性,使用属性表分类求和可以计算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进一步汇总每一个地块的总建筑面积。连接地块属性表,通过总建筑面积和地块面积计算容积率,最后用可视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学生反映,按照给定的步骤一步步实施可以顺利的完成一项规划分析任务,但一旦脱离步骤就记不住具体的分析流程,还有一部分学生反映,根据案例中提供的分析问题和数据知道该如何解决,但是更换数据之后就不知道该如何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掌握解决规划分析问题的真正思路,所以要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比解决步骤重要。首先在原理类课程中讲授与编制规划成果相关的概念和应用范畴,在信息技术类课程中实际演练基本操作步骤和设计,最后,在专业设计类课程中融入相关技术,指导学生使用新技术方法完成规划设计,实现规划成果的创新。

5结语

第4篇:总体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园林规划;创新设计理念;绿化环保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成为市政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关系着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科学的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人们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传统的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已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园林建设需求,应予以转变,创新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理念,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突出城市特色,推动现代城市园林的可持续发展,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

1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相关内容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是城市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科学的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有利于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减轻城市环境污染程度,对城市生态环境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应重视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解决当前园林规划中的不合理之处,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的生态功能。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时,应遵循相关设计原则,使规划更加合理和科学。第一,遵循人文性原则。设计城市园林时,应在园林景观中突出城市的人文特色,并将其作为衡量园林绿化设计合理性的重要指标。第二,遵循功能性原则。设计城市园林时,应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为目标。第三,遵循美观舒适性原则。进行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时,应合理搭配景观植物,提升城市园林的美观度,加强园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林的舒适度,给予人们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第四,应遵循生态性原则。设计城市园林时,应坚持生态设计理念,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质、气候特点进行合理设计,突出园林的生态功能[1]。

2现阶段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园林规划设计程序不合理

我国部分城市地区对园林规划设计的认识不够准确,并未意识到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忽视了城市园林建设的独立性,仅将其作为其他建筑物的附属设计,在实际规划设计时,只是简单地种植植物,摆放雕塑或物件。设计方案不符合城市园林设计要求,设计程序不合理,无法与城市的整体规划相协调,难以与整体布局保持一致,缺乏和交通、消防、停车等方面的配合,无法实现现代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目标。传统的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不适用于现代园林建设,在传统设计理念的影响下,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易出现诸多问题,如种植树木时树穴下有大量电缆、自来水管等管道存在,影响园林规划施工的顺利开展,延误园林的建设工期,造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的浪费。此外,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未科学把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间的关系,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水平有待提升。

2.2园林规划设计缺乏个性化

传统园林规划设计理念下的园林建设,不具备创新意识,大部分设计均使用一种风格、一个模板,使全国不同的城市都采用同一种类型、同一种模式的园林景观。这类园林不具备个性化特点,没有与城市整体规划相结合,无法突出城市的地域特色和艺术特点,导致人们出现审美疲劳,园林景观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套用的统一设计模式,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要求,未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园林风格及本地的植物类型。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忽视当地的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易导致园林中的植物存活率下降,影响园林的美观性和生态功能性。

2.3园林规划设计目标和城市总体规划不相符

现阶段的园林规划设计忽视了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其制定的园林规划设计目标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目标,两者不一致成为制约现代园林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和城市之间存在差异性,客观方面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主观方面城市历史文化、城市民俗特征等均存在差异。园林规划设计作为城市建设中的一部分,须与城市整体规划布局相协调,展现城市的自身特点,不可脱离城市进行规划设计。部分城市进行规划建设时,给予园林规划设计的空间较少,忽视了园林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3城市园林规划创新设计理念的有效应用

3.1协调城市建设和园林设计,体现生态功能

在以往的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未意识到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城市经济建设水平提升的同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资源日益稀缺。现阶段,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城市经济,开始意识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为了协调发展城市建设和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寻找两者间的平衡,应格外重视城市园林工程。进行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时,需要基于城市建设目标科学规划设计方案,提高城市园林设计的科学性,使其与城市建设相融合。相关部门应严格遵循城市整体发展规划目标,优化园林规划设计施工方案,突出城市的功能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时,应从整体设计效果考虑,优化风景园林空间设计,体现城市园林景观的空间层次感。可利用借景、框景等传统园林的设计方法,彰显园林空间优势,合理布局园林空间条件,使景观更具特色,提升城市园林的美观性,吸引群众的注意力。应充分发挥绿化植被的作用,塑造视觉空间效果的同时凸显城市园林的生态功能。

3.2有效应用计算机技术

目前,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此背景下,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工作中应有效融入计算机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多维度分析城市园林绿化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合理性,需要考虑城市地下管线布局、所在区域地形、城市地质条件等因素,以免设计方案产生冲突,影响后期园林绿化施工的顺利开展。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创新设计,能够提升设计的效率和质量。规划设计城市园林时,设计人员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虚拟技术的作用,构建城市园林设计模型,模拟园林景观所在城市的交通布局、土地利用布局,基于整个城市的园林景观生态水平深入分析城市园林的建设特色。根据对比分析的数据优化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方案,在设计中突出城市独有的风格和文化特征。有效应用计算机技术创新设计城市园林,有利于为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的创新,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顺应时展潮流。

3.3创新园林功能

在城市园林规划创新设计理念中,强调园林功能的创新,打造多元属性的城市园林。多元属性的城市园林具有较好的绿化功能,其可为人们提供休闲去处,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在城市绿化系统中,园林工程占据重要地位,应与城市住宅建设、公共绿地、交通等各方面有效配合,根据城市当前的绿化实况实施针对性的规划设计,满足城市绿化需求。若是修建景观类园林,设计时应考虑园林的美观性,吸引更多人前去观赏,为其提供舒适的休憩场所,合理规划、布局散步通道,保障人员安全。应充分考虑人们的实际需求,多安设休憩桌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安置一些娱乐设施。若是住宅区的园林绿化设计,应充分结合住宅建筑物的风格、特色以及其周边所处的环境、地形等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未来园林规划创新设计理念将向科技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城市园林设计应彰显城市人群的个性化需求,丰富城市园林功能性。在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以拓展城市园林设计思路,获取更多的设计灵感。除此之外,城市园林具有较好的生态功能,在后期发展过程中,其将向生态化方向前进,提升城市园林的生态价值,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实现内涵和功能的统一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融入城市的地域性特色,彰显城市文的化特点,使园林成为城市标志之一,增强园林景观的生态美。应坚持园林生态设计理念,遵循城市生态原则,选择本土材料,降低城市园林设计成本,提高城市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3.4突出城市园林绿化的艺术特征

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具有生态性、艺术性等特点。规划设计城市园林时,应在设计方案中突出园林的艺术特征,提升其应用价值。创新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的前提是尊重园林绿化的艺术性,可借鉴传统园林的空间处理方式,融入传统园林艺术风格,并将其与现代园林建设特点相结合,打造特色十足、具有城市独特印记的现代园林。对城市园林的设计人员有较高的要求,设计人员需要其不断丰富自身素质,提高专业能力,全面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特点,创新设计理念,以获取更多的艺术灵感。

4结语

加强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创新城市园林设计理念,有利于推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长远发展,满足城市现代化建设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行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时,应遵循设计原则,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突出城市园林绿化艺术特征,丰富园林功能。

参考文献

第5篇:总体规划设计范文

广东省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数量不断攀升领全国之先,日渐突出的环境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因而审视生态的声音也日益高涨。因此,景观生态学适时地被人们寄予了厚望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景观生态学在整合城市资源、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方面有着很特别的意义,尤其在改善生态环境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更显得独特。景观生态学从最初造园观赏过渡到重视环境保护,再过渡到重视生态建设为主,其核心在于促进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进行城市绿道设计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创建高质量的社会和生活环境。本文欲以珠海绿道工程为例,阐述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道设计中的应用技术。

2、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原理

2.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一词,人们公认为是德国生物地理学家特罗尔(CarlTrol1)于1939年撰写的“LuftbildplamandokologischeBodenforschung”一文中首次提出的,表示支配一个地区不同地域单位的自然—生物综合体的相关分析,是对景观中环境关系的研究。

2.2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

景观生态学原理很多,在此仅涉及到与景观密切相关联的原理,就本文而言就城市绿道设计所关涉到的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相应原则性的阐述与介绍。其一,景观生态学景观概念,认为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的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人工干扰斑块,城市视为一个景观单元,是由基质、廊道、斑块等结构要素构成,且能共同完成生态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及还原自净等功能。其二,景观生态学斑块理论,可以解释城市对绿地的尺度、数量、形状、位置进行因地制宜的整合。并通过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正常循环和流动,构建完善的生态循环系统。通过合理设置廊道(绿道)以分割设置不同大小的斑块,使得物种呈现多样性,从而实现保护生态的重要目标。其三,景观生态学廊道理论,认为绿色廊道建设和各类块状绿地的连接度的不断加强,利用运输和各种防护林带建设,不仅可以发挥走廊应有的分隔作用,更能够体现廊道理论中的核心保护作用。其四,根据景观生态学基质理论,认为基质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和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以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在城市绿道设计中的应用技术研究,能为我们的城市景观创造一个新的空间发展模式,从而使得城市绿道设计得到提升。

3、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在珠海绿道工程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技术

3.1珠海绿道工程规划设计概述

珠海市绿道工程规模宏大分为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为区域绿道(省立)。早在2010年,广东省全面启动珠三角绿道网建设并制定了《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和技术指导》之时,珠海市即制定了《珠三角区域绿道珠海段建设规划》,在秉承珠三角绿道网规划思想及挖掘本地特色的基础上编制并实施完成,其中1号绿道定位为西海岸山海休闲绿道,总长约282公里,其在珠海段全长54.38公里;4号绿道以生态和都市休闲为特点,全长约220公里,其中珠海段28.16公里。以此区域绿道共长为82.54公里。第二个层级为城市绿道,珠海市政府还制定了《珠海市绿道建设总体规划》,规划总长达220公里。第三个层级为社区绿道,是珠海市域内各行政区的《绿道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全长共计300公里。综合起来在珠海市版图内,形成了区域绿道(省立)--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的三级绿道路网络体系,全长达600公里。本工程建成后,在极大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的同时,还对实现珠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能极大地满足国内外广大游客的高层次、质量型、休闲型的消费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2绿道设计中景观生态学原理及方法的应用

在绿道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其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珠海自然绿色生态廊道、滨河景观廊道、滨海景观带的有机结合和保留,形成整体生态空间格局。这种结合和保留原有景观的做法,充分应用了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有利于保持本土动植物群落,维持生物多样性,使城市的居民能够更加亲近大自然。在规划设计中,还充分考虑城市各组团的功能定位,依托组团的优势资源,打造独特具特色的珠海城市绿道网络。这种做法也很好地体现了景观生态学关于各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和相关信息的流动和转移的规律,通过绿道网络,最大可能地让资源得到有益的流动,而使景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更为难得的是,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将其服务对象设定为以人为主体,充分考虑居民步行的可达性与便捷性,把可达范围设定在500—1000米内。从而充分体现了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目的和目标是构建以人为本,高质量的人的生活环境。在总体上,珠海市绿道工程整体景观设计是以景观生态学理念中的“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模式概念为基础的。通过绿道设计将源、流、展三要素结合,营造了具有空间层次的景观生态格局。从景观生态学斑块理论来看,可以看出绿道设计中的组团串联,正是斑块理念融入城市绿道设计的体现。在保持原有自然生态景观之时,又将人工景观融合在内,有力地体现了绿道设计中环境资源斑块的作用。第三,基于绿色廊道功能与作用考虑,绿道网络的选线即反映了景观生态学廊道理论的相关原理和方法。通过多因子叠加分析,作为绿道网的规划设计划依据。这样一方面保持绿道与环境的统一与和谐,不至于显得过于突兀,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景观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与其他要素相联系,保持景观的整体性。很好地体现景观生态学的规划理念“环山滨水、通廊串联、单元式使用”,形成“四纵—两横—二环--六岛”的空间格局。

4、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