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园大班案例分析范文

幼儿园大班案例分析精选(九篇)

幼儿园大班案例分析

第1篇:幼儿园大班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班级管理;归属感;幼儿;案例;策略

一、归属感的概念界定与辨析

归属感是一种情感,是一个人对某样事物、组织的从属感觉,是一种主观的个人感受。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认为,“归属感”是指个体认同所在的群体,并感觉自己也被群体认可和接纳而产生的一种隶属于这个群体、与这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觉。

归属感是一种心理需要,是个体或集体对事物或现象的认同程度,并与之发生关联的密切程度。同时,归属感也是一种内在的主观体验。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小没有归属体验的儿童,长大以后,往往会出现许多社会心理问题。比如:不会与别人交往,没有朋友,不被别人爱,也不会爱别人。因此,考虑幼儿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发展需要,为帮其形成良好健全的心理情绪与人格,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幼儿建立归属感。

二、幼儿缺乏归属感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不愿上学的媛媛

“我不去幼儿园,妈妈别走……”每日早晨,幼儿园门口总会上演这一出。已经入园两个月了,媛媛对这个“新家”仍不喜欢。

分析原因:媛媛缺乏归属感,不能很好地融入班集体。面对陌生的环境,她感到恐惧和不安,选择逃避以缓解自己的恐惧。

案例二:喜欢惹事的轩轩

轩轩常常把班上的女孩弄哭,然后表现出得意的样子。慢慢地,小朋友们一个个疏远了他,老师的批评也没起多大作用。

分析原因:轩轩不懂得如何与小朋友相处,不被接纳和认可,缺乏价值感。为了引起小朋友的关注,他便想出这个办法。

案例三:不喜欢集体活动的俊俊

组织户外活动时,别人滑滑梯,俊俊只是站在一旁看。做操时也不愿意站到队伍中间,一个人来回走动,不停地说“回家”。

分析原因:俊俊由奶奶带大,从小娇生惯养、我行我素,缺乏集体意识,来到新环境,自然难以融入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

案例四:不守规则的浩浩

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时,耐心地给小朋友讲解、示范游戏规则,可浩×注意力不集中,完全不遵守游戏规则,让老师头疼。

分析原因:浩浩没有规则意识和集体意识,在家里就是想干嘛就干嘛,比较自我,完全不考虑别人的影响和感受。

三、班级管理中教师帮助幼儿建立归属感的策略和方法

一个人如果没有可归属的群体,就会觉得没有依靠、孤独,缺乏心理安全感。如果幼儿的主张、能力、价值、贡献能够得到同伴、教师的认同,与同伴、教师能够互相接纳并互相关心和帮助,那么幼儿对幼儿园、特别是对班集体就会有一种归属感。

(一)教师创设一个充满爱的班级环境

1.教师要创设一个温馨的可支持的环境,美丽、舒适、童趣,让孩子们接纳并爱上这个“家”。教师在创设班级环境时,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小班要保持相对稳定性,满足幼儿的亲肤感;中、大班级则更多考虑环境的教育性,让环境教育感染每个孩子。

2.教师创设一个充满爱及人文关怀的环境。小班的教师对每个孩子做到经常拥抱、微笑、表扬,彼此之间建立信任、关爱的情感。中、大班的教师要注意鼓励幼儿,了解和接纳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引导幼儿发现同伴的优点,营造和谐的班级环境。

(二)教师帮助幼儿建立集体意识

积极开展集体活动,教师鼓励幼儿参加,帮助幼儿萌发集体意识。对于小班的孩子,尝试以幼儿喜爱的卡通形象来命名活动,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萌发集体意识。对于中班的孩子,教师可以强调班集体概念,鼓励幼儿参与班级各项活动,在平行班或全园活动过程中能为自己的班级加油。对于大班的孩子,教师要强调集体荣誉,鼓励孩子们为班级增光。

(三)教师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

教师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对培养幼儿的班级归属感非常重要。教师应该注重幼儿情绪表现,帮助幼儿了解规则并逐步适应规则。教师为了便于幼儿理解规则,可设置一些体验的活动。如引导幼儿帮助同伴、整理物品时,可要求每个值日生分享一天的活动感受,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怎样减轻值日生的负担,最后定下新规则。

(四)教师帮助幼儿建立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教师应该鼓励每个幼儿参与班级的建设,如:环境创设、游戏规则、幼儿行为规范等。让幼儿参与幼儿园或班级里的重大事情的策划和讨论,给幼儿提供为他人服务的机会,以展示其独特的才能,并从中感受集体的温暖,体验到集体与自我的存在价值。

(五)教师密切家园联系,共建幼儿班级归属感

幼儿班级归属感的建立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家长要为幼儿提供一个温暖和谐的家,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家的一分子,要爱这个家,并愿意为家付出。这份感情会逐渐延伸到爱班级、爱国家,愿意为班级、为幼儿园、为社会、为国家尽责付出。

培养幼儿的归属感,不仅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建立幼儿归属感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让幼儿在班级大家庭中找到归属感,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

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明红.学前儿童归属感培养的教育建议[J].幼儿教育,2015(9).

[2]周立莉.幼儿归属感的培养研究[J].学前教育,2014(10).

第2篇:幼儿园大班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瑞吉欧;民办幼儿园;家园共建

一、问题的提出

瑞吉欧・艾密莉亚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小镇,在这里,诞生了一股新的学前教育思潮,引起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和学习。在瑞吉欧的教育取向中,“互动合作”是一个重要的原则,而其中一类互动合作是指由幼儿园与家长产生的家园互动合作。

本园是一所位于S市市区的民办幼儿园,共有9个班级,创办多年,已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与优良的师资队伍,有基本的家园互动合作,例如,公开课、亲子游等。但考虑到民办园的可持续发展,思考如何在瑞吉欧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入家园互动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基于此,本园开展了基于全园范围的专题研究,时间跨度为: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探寻和总结在瑞吉欧理念指导下的民办园家园互动合作,根本出发点是最大化地促进幼儿发展,促进民办园的现实生存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

本园成立了专门开展研究的团队,团队6名成员包括:C老师(园长,小学高级职称,35年教龄),L老师(学前教育硕士,6年教龄),以及托、小、中、大班的4位教研组长。六位成员共同边研究边行动。

(二)调查问卷

教师分别编制了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家长的问卷。经过几轮修改,确保无任何导向性题目后,发放给家长,请家长无记名填写。从而了解各年龄段家长选择民办园的理由、对民办幼儿园的期待、家园互动的意识、科学育儿水平这四方面的信息。

(三)个案研究

本园一直都有教师追踪个案的经验,但并不系统,针对性不强。因此,在研究初期,从家园互动合作的角度出发,重新拟定了个案研究的步骤和要求,鼓励每个教师研究本班的一名幼儿及其家长作为个案。

(四)教育叙事法

每两周一次的大教研活动上,教师通过教育叙事展开对班级个案现象的思索,对问题的研究,以此分析各班具有典型意义的家长案例、家园互动成效或困境。

三、研究过程

首先,本园从思想层面重视家园共建的重要性。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家园互动的相关信息。研究初期共发放问卷182份,回收问卷179份,有效问卷179份,有效问卷率达98.4%。通过分析和统计179份问卷中呈现的现状,园方调整和补充相对应的家园互动策略。

(一)有效的家园互动是家长选择民办园的理由之一

在发放给托小班家长的调查问卷中,有一题为:“您选择本园的理由。”在分析这一开放式题目的答案后了解到(如表1所示):81%的问卷中提到了口碑(例如,来自网络的评价、亲朋好友的推荐等)、79%的问卷中提到了课程(例如,课程多样、户外活动丰富、良好的幼小衔接等)、42%的问卷中提到了家园互动(例如:教师会较多与家L沟通、各种开放活动等)。由此可见,家园互动是家长在选择民办幼儿园时的理由之一。

随后在大教研活动上,中大班的教师通过教育叙事法的形式,补充了家长对于家园互动的重视。家长普遍在乎老师是否经常会与家长沟通孩子在一日生活中的表现,因为他们觉得这体现了老师是否充分关注到孩子。这是家长乐意付出较昂贵的学费来民办园就读的原因之一。

(二)扩展网络时代的“家园栏”,满足家长了解园内动态的需求

通过分析179份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100%的家长都希望了解幼儿园的动态,了解孩子在园内的一日生活。

一直以来,我园都会在班级门口设置“家园栏”,为家长打开了解幼儿园周、日计划,丰富育儿知识的窗口。但根据我园统计,大部分幼儿由祖辈或阿姨接送,而祖辈和阿姨鲜有关注家园栏的兴趣。因此,为了使年轻的父母能及时了解家园栏的信息,我园开始采用专门的网络家园互动APP。各班级教师在家长会上介绍了使用方法后,一周内的后台数据显示100%的用户账号呈现登录记录。可见,年轻的父母迅速接受了这一新方式。教师每天使用网络家园互动APP,发送当天活动照片、各类通知、每日菜谱照片三类信息。通过对后台数据分析(如表2所示),全园81%的幼儿家长会在8小时内浏览,16%的家长会在8~24小时内浏览,3%的家长在24小时以后浏览。

通过这一新方式,既满足了家长想了解幼儿园动态的需求,也弥补了传统家园栏存在的不足。

(三)组织各类开放活动,满足家长直观了解幼儿在园表现的需求

本园积极开展各类开放活动,邀请家长来园参加,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直观了解教师组织活动的形式、体会班级氛围。本园组织的开放活动包括:一学期一次特色活动开放、一学期一次主题活动开放、一学期一次亲子游、一年一次亲子运动会、一年一次义卖活动。平均每班一学年合计开放活动次数为8次。如此高频率的开放活动,旨在提供一条了解幼儿园的渠道,让家长在充分了解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后,对幼儿园更信任、更放心。

(四)提高家长的家园互动意识

根据问卷显示,经常向教师了解幼儿在园表现的家长占62%,经常向教师提供幼儿在家表现的家长占8%。可见,家长较乐意向教师了解幼儿在园情况,而不太积极提供幼儿在家情况。可见,大多数家长对家园互动的概念理解是单一的,未意识到“互动”是指双方的、有来有往的。因此,本园组织了以下活动,旨在提高家长家园互动的意识:

1.家长代表开展讲座,分享家园互动心得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小、中、大班年龄组各选择了一名家长代表,来园面向家长开讲座。三位家长分别针对孩子的年龄段,分享了家园互动的经验。尤其是考入一流民办小学的孩子家长的一席话,激励了在场的爸爸妈妈们,改变了他们对于家园互动的理解,了解到良性的家园互动合作与幼儿发展的正相关联系。

2.家长分享书面育儿心得

在本研究开展过程中,本园家长撰写的育儿经验共78篇。有的家长撰写了通过家园互动,孩子取得的进步,例如,吃饭习惯变好了。有的家长分享了如何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有的家长分享了在家亲子阅读的收获。一份份书面经验分享,袒露的是一份份重视学前教育的家长心。通过幼儿园搭建的书面形式互动,家长都可以学他人所长。

3.教师追踪个案

每名教师追踪一名个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园互动。教师选择的个案有:发育迟缓幼儿的家长、受到祖辈溺爱幼儿的父母、从不关心幼儿在园情况的家长、不信任幼儿园的新入园幼儿家长等。教师在大教研会议上,讨论追踪个案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集思广益,一起寻求解决方法。教师连续9个月共追踪个案18例。通过持续的追踪,大多数都取得了新进展。

(五)拓展家园合作的渠道

对于已经认识到家园互动的重要性,并且乐意参加幼儿园活动的家长,园方就需提供家园合作的机会,拓展家园合作的渠道。

1.家委会

继续完善家委会的管理制度。家委会的成员覆盖了不同年龄段的每个班级,家委会的成员来自于各行各业。幼儿园定期召开家委会,邀请不同背景的家长共同参与幼儿园的决策。此外,新组建微信群,方便园方与家委会成员沟通。

2.家长志愿者

邀请家长志愿者辅助完成特色活动。本园每周五会举行混龄体育活动。出于安全考虑,邀请家长志愿者与教师共同组织体育活动。家长的参与,使集体活动中个别孩子的需要得到了更多关注。

3.家长进课堂

瑞吉欧理念认为:家长是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在本研究开展期间,各班级结合家长资源和幼儿的经验需求,共组织了6次家长进课堂活动,既调动了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积极性,也加强了幼儿学习的新鲜感,丰富了幼儿园课程。家长通过进课堂活动,对幼儿的学习特点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育儿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研究成效与反思

为期十一个月的实践研究,始终贯彻瑞吉欧理念中的“互动合作”。在边行动边研究的过程中,营造了一个幼儿、教师、家长、幼儿园方四方共赢的局面。

(一)给幼儿带来的益处

家庭是幼儿园最好的合作伙伴,良好的家园互动合作促进了幼儿经验的顺畅衔接和递进。同时,在良好的家园互动过程中,家长和幼儿园对幼儿的教育要求是一致的,1+1产生了大于2的合力。

(二)给教师带来的益处

在研究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搜寻专业资料、追踪个案、积极参加大教研讨论、与家长沟通并反思等一系列事宜,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有利于自身的专业成长。

(三)给家L带来的益处

家长在参与幼儿园互动合作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了科学的学前教育方法,更新了教育策略,逐步成为更好、更专业的父母。

(四)给幼儿园带来的益处

高透明和高质量的家园互动合作,增进了家长对幼儿园的了解和信任,提升了幼儿园在家长心中的印象,口口相传,赢得了民办园良好的社会口碑,从而可扩展生源,寻求可持续发展。

反思本次研究的不足,主要在于研究时间略显紧张,而没有详究每个年龄段家园互动合作的重点。这是在今后实践和研究中需要深入探寻的。

参考文献:

[1]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解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第3篇:幼儿园大班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绘画教学 评价环节 组织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一)当前幼儿园大班日常绘画教学中评价环节的组织现状。

案例1:教师只讲评优秀作品,被选的个别幼儿高兴,大部分幼儿失落且不知所措。

一次绘画活动中,李老师在小朋友完成作品后开始组织评价环节。李老师从班里小朋友的作品中挑出几幅自己认为比较优秀的作品,针对其色彩、造型、构图进行了详细讲评。作品被选上的幼儿非常高兴,作品没有被选上的幼儿则非常失落,不知道自己究竟哪里画得不好。

案例2:举手的个别幼儿讲解作品,大部分幼儿或失落,抑或无缘参与评价。

一次绘画活动中,钱老师在小朋友完成作品后开始组织评价环节。钱老师先把幼儿的画作贴到活动室前面的展板上,然后请举手的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钱老师只请了三位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没有请到的幼儿有些失落,没有举手的幼儿则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到评价活动中。

案例3:幼儿逐一讲评作品,只专注自己的作品,浪费了大部分时间。

一次绘画活动中,张老师在小朋友完成作品后开始组织评价环节。她先把幼儿的画作全部贴到了活动室前面的展板上,然后让幼儿按照作品的顺序逐一介绍自己的作品。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内容,再加上教师给予幼儿一些简单的点评,这一过程花费较多的时间。幼儿在介绍自己的作品时比较专注,但在听别人介绍时大多注意力转移,与同伴说话或做其他事情。

在幼儿绘画教学活动中,评价环节不可或缺,却大同小异,教师大多采用以上三个案例中的组织形式,随意组织评价环节。但是组织评价环节在整个绘画教学过程中意义重大,不可或缺。

(二)幼儿园大班日常绘画教学中评价环节的意义和作用。

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是幼儿园艺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绘画教学活动中的评价环节是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过程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不断地发现价值、判断价值和提升教学价值的环节。有效组织评价环节能帮助教师总结教学活动经验、提高专业教学技能,而且通过有效的评价能捕捉到幼儿的个性和闪光点,促其健康发展。

一方面,它有利于提高艺术教育的完整性。有效组织评价环节,可以帮助幼儿充分了解自身及同伴作品中的优点与不足,提高艺术鉴赏水平的同时获得必要的绘画技巧,提高艺术创作能力。同时,有效组织评价环节,将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兼顾各个层次的学习情况,这有利于幼儿获得良好的艺术体验,提高幼儿艺术创作的积极性,提高艺术教育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它有利于调控教学进程,提升教学价值。有效组织评价环节,可以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幼儿的创作构思与构图,进而明确是否有效地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有利于帮助教师认识到设计、组织幼儿园绘画教育活动的不足,促使教师根据评价环节的组织结果对自己的教育活动方案、教育活动的组织方法等做出调整和改善,提高幼儿美术教育效率的同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三)小结。

通过上文的案例和意义分析,我们发现了绘画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方面,评价环节是教师在组织美术活动时比较容易忽视的环节,很多教师随意组织评价活动。另一方面,评价环节至关重要、不可或缺,它不但可以引导师生充分交流分享,丰富知识,提升经验,还可以引导幼儿针对自己的不足展开思考,为下一个阶段的活动打好基础,从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那么教师在绘画教学中应该如何有效组织评价环节呢?这个课题值得我们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

二、研究的思路框架

(一)研究指向。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笔者认为教育评价的功能在于促进三方面的发展:幼儿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课程的发展。本研究以绘画教学中的发展性评价作为研究指向。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绘画教学中评价环节的有效组织,换句话说,主要探讨如下三个重要问题:

1.当前幼儿园大班日常绘画教学中评价环节的组织现状如何?

2.幼儿园大班日常绘画教学中评价环节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3.如何开展幼儿园大班日常绘画教学中评价环节的有效组织?

以上三个问题环环相扣,紧密相关,为了组织和探讨有效的评价环节,必须对现状进行科学调查和研究。

(三)研究思路。

为此,本课题调查小组首先通过查阅文献、随堂笔录、随堂录像、教师访谈和专家咨询等形式大量收集大班日常绘画教学评价环节组织案例(详见表1)。

其次,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分类、分块和分析,指出“病例”案例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对策(详见表2)。

再次,课题小组对案例中的任课教师进行录音访谈和交流,探讨其环节组织的有效性;与高校和教育部门的资深教授和专家教师进行电话采访和当面访谈,了解评价环节的有效组织。

最后,尝试总结有效策略并进行实践调整。尝试总结绘画教学评价环节的有效策略,并在平行班实施、比较与调整。

表1 评价环节组织案例收集和分析情况一览表

(说明:1.由于案例内容涉及幼儿园及任课教师,为了保护隐私,幼儿园仅取拼音首字母,人名留姓取名字首字母。2.上表左边一栏为笔者去所在区的其他幼儿园听课的数据,右边一栏为笔者所在幼儿园听课的数据。)

三、大班绘画教学活动中评价环节的组织现状和策略

通过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大部分教师在评价环节过于随意,草率组织,效率较低,诸多方面存在不足。(见表2)

基于大班绘画教学活动的评价现状,做到有效组织绘画教学中的评价环节,应关注评价目标和内容、评价时间、评价方法和评价对象,采用针对性评价、适时评价、分类评价、关注全体等策略,提高评价环节组织的有效性。

表2:当前绘画教学中评价环节的现状分析和“四位一体”组织策略

(一)针对性评价策略:目标为先,基于明确目标进行评价。

在具体评价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泛泛提问,用“好不好?好在哪里?”“你最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提问。让幼儿从头到尾介绍整张画,幼儿往往不知道从何说起,可能一会儿说东,一会儿道西。同时,这也会影响其他幼儿的倾听。

因此,每次绘画活动时,教师可以预设2—3个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讲评时则组织幼儿围绕这几个目标进行绘画。

在评价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组织幼儿围绕具体的目标和内容进行交流。这样,幼儿交流的目的性很明确,既节省了时间,又使交流的问题比较聚焦。

(二)适时评价策略: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采用结果评价的方法,在教学活动的最后环节进行评价。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方法往往会出现评价所需时间不够、评价只涉及部分幼儿作品等缺点。

对于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中的评价,我们不应将其理解为仅是一个单一的孤立的活动环节。要取得良好的评价效果,可以和教学活动中的其他环节结合起来,灵活运用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

在幼儿的操作实践中,教师如果已经发现幼儿作品中存在的不足,等到幼儿绘画环节结束时再进行评价,那么幼儿的作品已经完成,对幼儿绘画能力的提高、活动目标的达成无益处。指导是评价的基础,评价是指导的深化和升华,二者密不可分。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将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中的评价与指导环节结合起来,提高幼儿在绘画实践中的学习效率。

(三)分类评价策略:幼儿作品分类呈现,具体评价。

无论是什么美术活动,幼儿创作的作品很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即便画的是同一物体,幼儿的表现方法也可能不同。我们可以把内容雷同的画作放在一起展示以便幼儿观察,并利于幼儿发现作品间的异同。根据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根据画面内容、构图、构思、绘画语意和色彩等方面将作品分类展示,再组织幼儿进行评价。

分类评价幼儿作品,便于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作品间的异同。同时,分类评价的形式使班级幼儿都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明确自己在表现方式上的优点及值得改进的地方,提高艺术鉴赏能力,获得必要的绘画技巧,促进艺术创作能力的发展。

(四)参与性评价策略:评价环节应面向全体。

在组织幼儿开展评价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时常发现,有的幼儿内向,在评价环节保持沉默,不敢表现或者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有的幼儿外向,高高举起小手,一旦说起来就滔滔不绝。

评价环节应面向全体,不应变成个别幼儿的舞台。面对胆小不敢表现或不知道该怎么表达的幼儿,教师可发现其作品中的亮点,采用支持、提问、引导等方式,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经验。面对滔滔不绝的幼儿,教师则要巧妙地加以引导,如“你讲得很好。现在请让其他小朋友也介绍介绍好吗?”既要保护他的积极性,又要引导他集中注意力,学会倾听别人的介绍。

四、“四位一体”评价策略在大班日常绘画教学活动中运用的收获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评价不是为了区分而是为了改善。评价组织得好,可引导幼儿充分交流分享,互相观摩、学习,在交流中学会评价;可加深幼儿对绘画对象的感知、理解;可引导幼儿针对自己的不足展开思考,为下一次、下一阶段的活动打好基础。

(一)针对性评价——使幼儿更好地感受美。究竟什么是美呢?大班幼儿尽管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然而在对事物的逻辑判断能力上还有一些欠缺,因此在评价作品时,时常带着很大的随意性,并不能很好地感受同伴作品中的美。针对性评价策略倡导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审美的眼光看待每一幅作品,更好地感受同伴作品中的美。

(二)适时评价——使幼儿更好地表现美。儿童有一百种语言,绘画是儿童表现自我的一种美妙方式,但是偶尔孩子们也会遇到表现上的困难。适时评价策略倡导教师及时发现幼儿绘画实践中的困难,为幼儿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从而使幼儿更好地用手中的画笔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表现自己所感悟到的美。

(三)分类评价——使幼儿更好地体验美。每个艺术家都渴望得到一个知音,也不例外。分类评价策略倡导使幼儿的作品都能得到艺术化的呈现,满足他们渴望被理解与关注的心。按照创作内容和表现方式的不同,分类呈现幼儿的作品,幼儿在老师的组织下分类欣赏,体验同伴作品中的美,讲述自己所体验到的美。

(四)参与性评价——使幼儿更好地享受美。如果说绘画教学的过程是一幅张扬个性的图画的话,那么评价则是画卷中画龙点睛的一笔。如此重要的评价环节,当然不应该是个别孩子的舞台。参与性评价策略倡导关注评价活动中的每一名幼儿,给予他们享受完整的艺术教育的机会,表达自己所感受到的美。既有利于提高自身能力,更能促进同伴间的共同成长,使每一名幼儿都能在评价过程中得到发展。

五、研究的思考与后续研究

虽然本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但是调查的样本还是太少,涉及的只是一个区的部分幼儿园;由于幼儿具有独特性,在同一班级重复课程内容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为此,在后续研究中,一方面可以设计《幼儿园大班日常绘画教学中评价环节的组织现状》调查问卷,在各大区教师继续教育活动中发放,调研当前评价环节的组织形式与所采用的策略,进一步拓宽研究的思路。

另一方面,在年级组教研活动中,实施大班日常绘画教学中评价环节的“靶子课”活动,尝试“同课异构”、“一课多研”等形式,深入探讨幼儿园大班日常绘画教学中评价环节的有效组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9.

[2]陈小香.幼儿美术教学活动评价的新思考.学前课程,2009(9):44-45.

[3]彭兵,刘秀华.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评价行为的现状与改进.学前教育研究,2008,(1):42-44.

[4]李慰宜.2—6岁儿童绘画活动指导.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7.

[5]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第4篇:幼儿园大班案例分析范文

优化制度管理,保证备课有效开展

集体备课是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只会流于形式。因此,我们在小、中、大三个年级教研组的基础上,按上、下午班划分出六个备课组,要求各备课组在开学初经过集中讨论后制订出详细、有效、可操作的集体备课计划。每一位教师要认真执行集体备课计划,做到“三定二坚持”:定时、定人、定内容和坚持行政分工管理、坚持将集体备课考评与年度工作考核紧密挂钩。坚持行政分工管理,即园长、保教主任、教研室主任分别负责一个年段,经常参与她们的集体备课,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督促、检查、指导工作,并做好评价登记工作。各组长要做好集体备课的考勤工作,组织好每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研讨氛围。坚持将集体备课考评与年度工作考核紧密挂钩,即通过平时查阅教案、教学反思、集体备课预案表、年段教研记录本、教师听课记录本,以及下班巡课等对教师进行考核,并列入年度考核的项目,保证集体备课的有效开展。

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备课水平

为了统一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整体教师的备课水平,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教师进行了多层次的学习培训。

1 加强理论学习培训。备课要重视“备幼儿”,而非单纯的“备教材”。只有立足于幼儿的实际需要和发展现状,才能设计出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易于幼儿接受的教学方案。这要求教师学会走进幼儿、读懂幼儿,从幼儿发展规律中了解“学”,在引导幼儿发展中把握“教”。为此,我园教研组定期组织学习,如开展了关于《新与幼儿的发展》、《如何观察分析幼儿》、《集体备课备什么》、《如何在集体备课中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幼儿园有效教学》等的专题理论培训,以此帮助教师解决集体备课中的实际困难,并通过对优秀案例的学习研讨,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幼儿活动主体性的重要性。

2 开展研讨活动。集体备课组每月组织一次集体备课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全园教师根据活动情况共同探讨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以及解决重难点的策略,通过对比分析,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促进教师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

3 建立“师徒式”培训模式。由于我园教师队伍年轻,教育教学经验不足,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的引领作用,园部在新老教师搭配上做了周全的安排,要求教师在坚持同年级、同班次的原则上自由“结对”,签订“老带新”协议,并规定每周利用集体备课研究选定的课题开展“师徒”互听课活动。“师徒”通过对上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经验,在互帮互助、学习借鉴中共同提高备课水平。

完善备课环节,追求备课质量

1 自备。为了让教师能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到集体备课的互动研讨中,主备教师根据计划表上安排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按要求认真填写《备课预案表》 重点体现教学活动的前期准备(幼儿认知经验、生活经验、环境创设等),注重分析教材和把握重难点、教学法、教学具,以及设计指导要点问题和讲解的要点示范语言等。主备教师将《备课预案表》复印后分发给大家作为集体备课研讨时的材料。辅备教师要根据本班幼儿特点,以教材为依托,全面熟悉教材,对活动内容以及所添加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写好教案,特别要对教材中的疑难问题作具体的分析和记录,以便集体备课时讨论解决。

2 讨论、定稿。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既要考虑到“面”上的统一研讨,又要兼顾到教师个体“点”上的需要和自主创新。例如:“面”上要求重点围绕主备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的重难点、教学法、教学具以及指导要点问题等进行讨论、修改,最后定稿。“点”上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本周备课的实际需要提出疑难问题,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拓展思路,寻求最佳的方案。

3 修改、实施。每班幼儿都有自己的特点,集体备课后的教案虽然集结了大家的智慧,但具体操作要求与方案还是存在差别。因此在集体研讨之后,每位教师要认真梳理研讨结果,立足本班实际和自身特长,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以及学习特点,适当地调整、修改教学活动方案。如:对活动导入、问题的难易和个别幼儿能力差异的指导等细节的修改。

第5篇:幼儿园大班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偏重智力;小班幼儿;任性自私;关爱他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关爱情感是主动对周围的人及自然环境形成一种关心爱护的情感及心理活动。小班入园新生长期在这样一种“被关爱”的环境中成长,不会如何主动去关爱身边的人。相反,小班幼儿对“属于自己的东西”却表现得极为在乎。由此可见,小班幼儿从对自己“所属品”的“在乎”中是可以延伸出一种对身边物、人的关爱情感的。

(二)研究内容及目的

幼儿的学习不是独立的,他们既是被教育者,也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

通过家园栏、博客、微信群、成长档案、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幼儿的认知经验反馈等多种途径,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到孩子在参与每个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和认知状况,调动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保持家长关注的持续性,这样才能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有利于关爱情感的萌发。

(三)研究方法

1.访谈法

通过与幼儿的个别访谈,谈谈自己养殖的动、植物、说说自己观察到的动、植物每天不同的变化以及对同伴的关注情况进行调查。

2.调查法

对幼儿在“关爱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收集,包括照片、视频、家长的心得体会等,整理、分析了解幼儿在关心植物的同时伴随的交往行为,礼貌用语、分享等关爱情感。

3.观察法

观察幼儿在活动《宝贝的秘密花园》中关爱植物的情况,关注动、植物的变化,在游戏情节中如何表达自己对动、植物的关爱情感,以及伴随的语言、动作与同伴进行交往的情况。

二、活动的开展及幼儿行为分析

(一)多途径互动方式的案例研究

活动方案《宝贝的秘密花园》中的有效互动。

活动小结: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指导要点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和假设。面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充分调动他们原有的经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引导幼儿观察和实验验证。

两个月“宝贝的秘密花园”活动中,幼儿和老师共同创设花园环境、开展宝贝讲台、形成饲养经验等。“秘密花园”渐渐成了孩子们自由活动时间和同伴们最爱去的一个小角落。

案例小结:在《秘密花园》这样一个简单的饲养活动中,提供了家长参与互动的途径与机会,唤醒了更多家长的参与意识,挖掘不同家长自身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了家庭教育的优势,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家园互动。

班级80%的幼儿和家长都能积极配合参与到制作DIY花盆的活动中来。100%的幼儿能和家长一起商量认领自己的动、植物,并为它们起名字。80%的幼儿能主动或在老师的提醒下主动关心自己认领的动、植物,观察它的明显变化。80%的幼儿愿意在“宝贝讲台”向同伴简单介绍自己的动、植物的生长情况。30%的家长会经常主动关心“秘密花园”动、植物的生长情况,并给予老师建议和意见。由此可见,有效的互动教育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知欲及关爱情感。

(二)常活动中关爱情感建立的案例

1.和豆宝宝打招呼

老师、孩子和家长们一起精心制作“豆宝宝”的“家”,营造出赏心悦目、春意盎然的小花园环境。由于孩子们全程参与了环境的创设,“花园”里的每一个花盆都是DIY制作的,每一颗豆豆都是孩子自己种下的,他们对豆宝宝有一份特殊的情感。这样的环境氛围引发了他们对豆宝宝的关注,萌发了积极情感的表达,每天他们都要和豆宝宝去打招呼。

2.分享“麦苗”和“花生”

臣臣是个小心谨慎的孩子,平时不愿意给同伴玩他的玩具。臣臣的爷爷是个喜爱养植物的老人,他主动带来了家里的麦子、花生等发芽植物来园给小朋友欣赏,向大家介绍。渐渐的,臣臣受到爷爷的榜样示范,并影响着身边的同伴们也关注起自己带来的植物,一段时间后,臣臣的“好朋友”变得多起来了。

3.主动为同伴提供“阳光位置”

两个星期过去了,妞妞的“红豆宝宝”在她的小花盆里还是毫无动静。听着同伴此起彼伏的欢呼声:“我的豆宝宝发芽啦!”妞妞在一旁很着急,但又无可奈何,哈尼见状,主动提供了自己有阳光的位置给妞妞。

4.欢送即将远行的旺仔

班中的好朋友旺仔即将和爸爸去美国游学,很多孩子们在得知这个消息后都向旺仔表示关心。老师通过微信群寻求家长的建议: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让每个孩子都能表达出自己对旺仔的关心和祝福。最后老师采纳了家长不同的意见,制定了一个“欢送旺仔”的“关爱计划”请家长和孩子一起为旺仔制作一张自画像,准备一句想对旺仔说的话,表达自己对同伴关爱的情感和祝福。

活动反馈:

这个活动得到了班级家长的认可,活动参与率达到了100%。在家长的帮助准备下,每个孩子都将这份纯真的情感换化成关爱的言语。在一个温馨的集体氛围中,幼儿通过与自然、同伴、老师、和家长之间发生的小故事,感受着来自于身边的关爱。

案例小结:

(1)设环境、真感受――积极创设美好环境,丰富关爱体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幼儿应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在“秘密花园”的环境中,幼儿通过“向豆宝宝打招呼”,从而克服了向“老师打招呼”时的紧张,在环境的影响下,在真情实意的体验中形成了礼貌用语习惯和对身边事物的关爱之情。

(2)树榜样、互影响――有效利用模仿行为,萌发关爱意识

重复榜样的行为是幼儿社会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臣臣将他爷爷作为自己的榜样,通过模仿他的行为举止,在交往中分享自己习得的经验。老师扮演的角色则是引导他发现同伴对他态度和评价的转变,帮助臣臣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3)会关心、乐交往――分享交流关爱行为,强化关爱情感

幼儿在关心自己的植物时,开始关注到好朋友植物的生长变化,部分幼儿已经开始关注到了同伴情绪的变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了关心尊重他人的目标,小班幼儿应逐步克服自我中心思维方式,在身边的人不开心时会表示同情。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对同伴的关心和帮助,让他们在互动中体验交往的乐趣,学习交往的技能。

三、结论与建议

从本学期的主要活动与日常案例的分析来看,关爱教育能推动积极情感的发展,能促进幼儿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从自私自利到关爱同伴、友好相处、有助人为乐的行为习惯,形成初步的社会化情感。可见,教师在活动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引导、在家园合作中强化与延伸的方法是有效的、可行的。此外,家长也提高了对情感教育的认识,掌握了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通过家长相互交流讨论,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第6篇:幼儿园大班案例分析范文

一、强化组织建设,实施科学管理。

1、强化组织建设。首先完善了园本研究管理网络,形成了园长—业务园长—教研主任—教研组长—教师组成的研究网络,成立了园本教研课题组,确保了各项任务的落实和研究目标的实现。

2、建立健全各种制度。科学、合理、健全的科研制度是园本研究的必要保证,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必要措施。因此,我园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制定和完善了全方位的科研管理制度。(1)教师集体备课制度。(3)定期听评课制度。(3)教师教育教研学习制度。(4)考勤制度 。(5)教师培训制度。(6)园本教研档案制度等。把园本教研工作提升到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环节中,针对园本教研工作及时调度,及时解决,做到了有章可循,依章办事,管理逐渐科学化。

二、立足本园实际,提出研究问题,实践课程“生活化”的研究

(一)、园本教研立足于本园实际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寻求理论依据,指导解决实践中存在问题 。业务园长为课题组负责人,组织全园教师学习“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让全园教职工理解园本教研的目的、意义、方法等。搜集园本教研学习资料,通过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让全园教师领悟园本教研的意义,对本园的教育教学情况做充分的调查,把老师感到困惑的地方、普遍性问题作为我们研究的方向目标,针对提出的问题,调整了

不错的新学期科研计划和工作重点。如:小班级部确定了《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训练》,中班级部确定了《如何教育特殊幼儿》,大班级部确定了《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园本课程的重点研究专题,探索性地开展园本教研工作。

通过《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训练》的专题研究,老师们明确了幼儿常规训练的重要性,找出了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常规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悉数了小班幼儿一日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常规。老师们都深深地感到: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一定站在尊重幼儿,从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上认识常规教育,并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在一日活动中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正确地进行常规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健康地成长。

(二)、深挖教育资源,突出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研究

教育“生活化”在幼儿园教育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被纳入幼儿园课程。为突出我园课程园本化研究特色,我们抓住幼儿生活,并善于发现教育的时机,把生活作为第一课堂深入研究,取得良好效果。

1、充分利用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深化园本课程研究。

我园教师的资历和水平,在全泰城幼儿园中一流。她们业务强干,观察和分析能力极强。为此,我们确立了《中大班幼儿饮食矫》、《中大班幼儿劳动体验》、《中班幼儿文明礼貌教育》、《小班爱身边亲人教育》的主题,作为课程“生活化”的重点开展园本研究。教师首先要观察幼儿,把每一个幼儿的情况和问题做好分析,然后在生活活动中不断探讨、调整教育和引导对策,分析幼儿的变化,形成研究结论。老师们所做的观察记录、教育笔记和反思等人均都在两万字以上,价值非常大。

2、 因地制宜,挖掘物质资源,推进园本课程研究。

课程研究情趣化。我们利用孩子对摄像机浓厚的兴趣,根据独生子女的实际情况,培养其劳动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师幼共同在小小种植园中,种上了黄豆、葵花、地瓜花生、白菜等,定期管理,及时收获,整个过程都是教师指导,主要有孩子完成。老师通过摄像机及时记录

不错的孩子的来园情绪,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前后效果比较等。摄像机对幼儿的参与兴趣及教师的分析研究真正发挥了作用。

除此之外,我们还根据不同的生活内容,开展了“百名幼儿画春天”、“师生共创儿歌、童谣”、“班级画册”等系列活动。孩子们的热情参与,不但给老师的研究带来了巨大动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幼儿自己在活动的体验中得到了快乐成长。

3、突出了重观察、重反思、重总结记录等措施,本正围绕课题内容进行探讨实践:开展园本教研工作的短期时间内,我们结合课题讨论工作中的问题。如教师教学中如何体现《纲要》精神;如何把握幼儿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引导幼儿进行实践;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关系;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再实践等等。12月份我园选择了课例《学习8的序数》活动进行了集体备课,一人上课,集体反思再实践教学,这种教研活动能给每一位教师提供实实在在的平台,每位教师都能参与,这种教研模式指导了教育活动,它能解决班级的一些共性问题,分享一些教育策略,体会自己与他人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通过分析与对比,处理环节的异同,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形象化。潜移默化地提高教师素质,贯彻《纲要》理念,同时还组织老师选择身边的典型事例学习教育叙事写作。

三、加强各层次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巩固教师职业道德,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掌握专业技能。

2、建立个人成长专业档案。

3、开展园本培训,如撰写教育叙事,写教学观摩分析,进行专题研讨,外出参观,观摩示范课等。根据教师不同层次,制定不同要求,养成理论与实践反思相结合的习惯,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7篇:幼儿园大班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入园适应;幼儿;新中班;农村幼儿教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6-0029-05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设计

(一)研究缘起

我园地处江苏省扬中市新坝镇,全镇共有19275户居民,总人口4.75万人。近些年来,随着新坝镇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幼儿教育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到2007年9月止,镇中心幼儿园班级数已扩增至16个,幼儿入园率达98%。

然而自1993年起,我镇一直存在学龄前幼儿不入幼儿园小班,等到5岁时直接入中班的现象。为此,园方需增设新的中班,少则增设一个班、二三十名幼儿,多则增设两个班、五六十名幼儿。为了区别于常见的、由小班升级而成的中班,我们将这些扩增的中班称为“新中班”。据统计,我市10所镇中心幼儿园中有5所幼儿园存在这样的现象。可见,这一现象较为普遍,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了新中班这一独特现象的产生?无小班教育经历的新中班幼儿的入园适应过程是否与小班幼儿类似?应当如何帮助新中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以跟上普通中班幼儿的发展进程?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

2、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和目的抽样的方法,选择了研究者所在幼儿园的一个设立于2007年9月的新中班。全班共计33人,在其他幼儿园曾上过小班的仅4人,其余29人均未接受过学前机构教育,比率高达88%。

3、研究方法

问卷法――为了解新中班幼儿的家庭教育状况及其对入园适应的影响,我们向家长发放了自编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认识,二是家庭中的日常保育教育状况。

访谈法――我们结合问卷调查对幼儿家长进行访谈,以深入了解新中班产生的原因和幼儿的家庭教育状况。此外,我们还访谈了新中班的教师。从中了解幼儿初入园的表现和入园后的变化。

个案观察法――在帮助新中班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过程中,我们追踪观察和记录了幼儿与家长的典型表现,形成个案,以分析幼儿的发展变化。

二、研究结果

(一)新中班产生的原因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孩子是否需要正规的幼儿教育”一题上,79%的家长回答“是”,仅有21%的家长回答“否”。这表明大多数新中班幼儿的家长能意识到正规幼儿教育的重要性。那这些家长为什么不早点把孩子送入幼儿园接受小班教育呢?调查显示,仅有9%的家长是因为“上幼儿园贵”而不让孩子上小班;61%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小班就是‘关关水’(玩玩)的,学不到什么”;还有36%的家长是因为“家里有人带孩子”使得他们有了“等一等”的想法,以至于不少幼儿延误了进入小班的时机。

(二)新中班幼儿入园时的情况

新中班幼儿没有上小班的经历,上中班是他们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因此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反应。研究者观察发现,90%以上的幼儿在刚入园时面临入园适应障碍,表现为强烈的入园焦虑,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无法参加正常的保教活动。这些幼儿可大致分为抵触型和茫然型两类,前者占幼儿总数的33.4%,后者占57.6%。

抵触型幼儿表现出对陌生的幼儿园环境的排斥,有的幼儿以外显的哭闹、攻击来宣泄,有的幼儿则比较内敛,以消极沉默的方式表示对抗。

案例一:女孩文文在和同伴一起自由活动时比较自然,但只要发现教师注视到她,就会很快低下头。如果教师提到她的名字,她就会埋头趴在桌子上,间或抬头窥视一下教师。一旦做错了事被教师批评了,她就会趴在桌子上一动不动,任何活动都不参加了,包括吃饭。

茫然型幼儿则表现出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不敢表达或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知所措。

案例二:男孩亮亮是班上仅有的几个入园第一天没哭的孩子之一,但他比较茫然。玩玩具了,他面无表情地看着别人玩;跳邀请舞了,小伙伴邀请到他,他也不理不睬。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活动似乎都不能引起他的兴趣。

初次带新中班的J老师说:“新中班的孩子非常安静,集体活动时,他们似乎都很认真地盯着老师,但老师问了问题,他们几乎都没有反应;自由活动时,他们也安静得有点不正常。”曾经两次带新中班的G老师认为:“新中班的幼儿与普通中班幼儿相比,在知识面、胆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往往比较乖巧,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太强,有一大半的幼儿只相当于小班上学期的发展水平。”可见,与普通中班幼儿相比,新中班幼儿在入园初期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在语言、社会性、情感、自理能力等方面都面临挑战。

不论是从幼儿自身的表现,还是从教师的反馈来看,我们都发现新中班的幼儿与许多初入小班的幼儿一样有一个入园适应的问题,他们在人际交往和主动学习上存在着困难和障碍。这需要教师采取积极措施,帮助他们适应幼儿园生活。

(三)帮助新中班幼儿尽快度过入园适应期

我们结合新中班幼儿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特点以及幼儿家庭日常教育保育状况等影响幼儿入园适应的因素,采取了以下措施。

1、立足“最近发展区”,调整保教阶段目标和进度

维果茨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介于幼儿能独自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与经由成人的指导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来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根据维果茨基的观点,教学应落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教师必须立足于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为他们提供略高于实际能力的学习内容,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从而帮助他们不断跨越“最近发展区”,循序渐进地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新中班幼儿在认知发展水平上具有独特性。他们的发展水平略高于小班新入园的幼儿,认知和理解能力较强,入园前接触过更多的事物,因而好奇心较强,更乐意积极地运用各种感官去探究、了解新鲜的事物;相对于普通中班的幼儿,他们的发展水平略低一些,尚无法即刻接受平行中班的教育内容。根据新中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我们适当放慢进度,降低目标,使之落在新中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下表显示的是我们根据普通中班幼儿和新中班幼儿已有经验与学习能力的差异,

针对数学活动“破译电话号码”所制定的学习过程和进度。

2、把握幼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

新中班幼儿和小班新入园幼儿一样,走出家庭来到幼儿园,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身上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分离焦虑和对集体生活的不适应。但受其年龄特点的影响,新中班幼儿在情绪上比小班幼儿稳定,不会看到同伴哭自己也哭,而且他们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道德情感,会对成人的赞许感到满足,也会因成人的批评而感到羞耻。新中班幼儿在情感上需要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此外,家庭教育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中班幼儿的情感。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家长在孩子入园前都会告知孩子要上幼儿园了,但告知的方式有所不同:仅有2%的家长属“鼓励型”,他们强调“宝宝长大了,要到幼儿园学更多的本领了”;还有87%的家长属“说教型”,他们强调“听老师的话才是好孩子”“有谁欺负你了就告诉老师”“上课的时候,眼睛要看着老师”“交了那么多钱,你要好好学”;让人担心的是其中有11%的家长属“恐吓型”,他们会威吓孩子“在幼儿园好好学,不学好,就不接你(回家)了”“要上幼儿园了,让老师给你上上紧箍咒”“上幼儿园不能哭,哭了老师就不喜欢你了”。这类家长强化了幼儿与教师及幼儿园之间的对立关系,使得幼儿产生了负面情绪,惧怕教师、惧怕入园。

针对新中班幼儿特殊的情感需要和家庭教育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要求新中班教师有意识地观察、了解幼儿的愿望、需要和情绪情感表现,通过身体抚触(如拍拍孩子的小脑袋,拉拉孩子的小手,抱抱、亲亲他,亲切地称他们为“宝宝”)以及情感认同(如“我知道你很难过,好多事情还不知道怎么办,但我相信你会找到办法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让幼儿萌发安全感和信赖感。同时,我们还要求教师有意识地观察和了解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与话题,以此为中心开展活动,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最终让他们消除对幼儿园和教师的恐惧感,乐于和教师做朋友、说心里话。也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切身感受到幼儿园生活并不像父母在家里形容的那样无聊,教师也并不是可怕的人。

3、基于日常家庭保教状况,以家园合作促进幼儿的入园适应

无论是入园前的准备,还是入园后的配合,家长的态度、行为都影响着幼儿的入园适应。调查发现,新中班幼儿中,由祖辈担任主要抚养人的幼儿有28人,占总人数的85%。在入园前的日常保育和教育中,幼儿家长往往重养轻教,有96%的幼儿有专人照看饮食起居,还有4%的家长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家长走到哪里,便把孩子带到哪里。过分注重保育使得家长包办代替现象较为严重,幼儿的自理能力相对较差。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通过主题活动和家园合作来影响家长和孩子。我们开展了主题活动“我是哥哥姐姐”,以激发幼儿成长的自豪感,帮助幼儿树立自理意识、培养自理能力。我们还通过家园联系栏,向家长介绍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各种具体方法;通过请家长来园观看幼儿的“穿衣叠被比赛”,让家长们意识到幼儿完全能照顾好自己。在家园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幼儿开始学着自己吃饭、独立穿脱衣服、折叠被子、系鞋带,并学着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家长也开始意识到应该大胆放手,给予幼儿更多学习独立的机会。

在教育方面,部分家长在幼儿入园前已具有一定的家庭教育意识。66%的家长会为孩子买挂图和图画书,11%的家长会给孩子讲故事,还有8%的家长会教孩子数数、背诗。然而分析一下不难发现,这些家庭教育内容较为单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了能力、情感和个性的培养。此外,家长的教育方法也较为简单,强调倾听、记忆、背诵。这种家庭教育状况显然不利于新中班幼儿尽快跟上平行的普通中班幼儿的学习节奏。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通过与家长在接送环节中的沟通、家园联系册、家长访谈、家长会以及网络班级论坛,主动与幼儿家长交流幼儿的在园表现以及取得的点滴进步,用实际教育案例指导家长科学地实施家庭教育。同时,也让幼儿看到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亲密关系,进一步增强对教师的信赖感。

4、建立幼儿成长档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

幼儿成长档案关注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具体事例。记录和整理这些事例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解读幼儿的言行,分析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例如,通过跟踪观察前述“案例一”中的文文,我们发现她性格比较孤僻、倔强,吃软不吃硬。为此,我们在入园初期尽量安排她和同伴一起在集体活动中展示自我,并及时鼓励她,然后慢慢过渡到让她独自表现。

又如,我们发现“案例二”中亮亮茫然不知所措的状况很可能来自他爸爸的影响。他爸爸总是认为“其他都不重要,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兴趣”,可对于究竟如何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并没有想法。借助于幼儿成长档案和家长半日观摩活动,亮亮的爸爸直观地看到了孩子的发展状况及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距,他那种盲目“关注兴趣”的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了。他表示,今后要多与教师沟通,及时把握孩子的发展进程,借鉴教师有效的教育方法。

(四)新中班幼儿的发展和变化

入园十天后,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新中班幼儿在刚入园时的茫然或者抵触情绪已开始减少或逐渐消失,能基本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和环境了。已有研究曾指出,婴幼儿的入园适应期为一个月左右,且适应过程必然经历波折和反复。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新中班幼儿的入园适应过程比小班新入园的幼儿要短,且较少出现反复。经过教师两个月的努力,新中班幼儿在语言、社会性、情感、自理能力等方面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远超小班幼儿的发展速度。通过观察和对教师、家长的访谈,我们发现42%的新中班幼儿已经能赶上普通中班幼儿的发展水平。

很多家长提到,“现在孩子能自己照顾好自己了,穿衣、叠被、吃饭、睡觉基本不用我们操心了,任性的行为也渐渐变少了,还会主动关心周围的人,帮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把幼儿园里学到的儿歌、歌舞表演给我们看”。班上的教师也发现,“孩子们变得活泼和主动了,他们能够按规则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多数幼儿愿意主动跟老师、同伴说说心里话,并共同游戏。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他们的学习兴趣变浓了,语言表达和数概念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引发的思考

帮助新中班幼儿入园适应的实践研究引发了我们对新中班幼儿现象以及相关问题的一系列思考。

1、巩固新中班幼儿入园后的适应状况。本研究针对新中班幼儿入园状况而采取的相应措施加快了幼儿的适应过程,但部分幼儿在发展水平上仍略低于普通中班幼儿。对此,教师应继续采取措施巩固幼儿的适应状况,提升幼儿的发展水平,使其能尽快弥补过去一年的发展滞后。例如,充分利用幼儿园内部的人力资源组织混龄活动,引导新中班的幼儿以“小哥哥小姐姐”或“小老师”的身份在各个方面给“弟弟妹妹”(小班幼儿)做好榜样,同时又鼓励幼儿不断向“哥哥姐姐”(大班幼儿)学习,以积累经验,获得更大的发展。又如,合理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创设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幼儿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和发展。

2、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入园前的家庭教育指导,并逐步延伸至0~3岁婴幼儿的保教指导。如今,家庭教育指导已成为幼儿园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孩子年龄越小,家庭教育的影响力越大。然而,影响家长的教养观念是一个缓慢渗透和浸润的过程,必须依赖于各种长期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为此,家庭教育指导有必要将对象向下延伸,逐步指向0~3岁婴幼儿家庭。例如,建立幼托班,亲子班,准爸爸、准妈妈班,借助于家长学校、入户指导等模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早教观念,为家园共育奠定基础。

第8篇:幼儿园大班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 创新;幼儿体育游戏;案例分析

Abstract: Children is in rapid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eriod, sports for children's all-round development, physical growt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Using literature method, observation method for 5-6 years old of large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hildren's physical development and aimed at the features of body arrange innovative sports game animals move and shaolin. Through the game case observation and reflection and effect analysis gives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children's sports activities by children's sports innovation efficiency.

Key Words: innovative;Children's sports games;cas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207-2

幼儿是我国的希望,幼儿是我国的未来,幼儿体制问题近年来一直被各方面的专家和学者所关注,并一直以来对我国幼儿体质的提高进行多元化的研究和实验。本文为推动幼儿园阳光体育活动的科学化、有效性,实行幼儿创新性体育游戏干预研究,以求从根本上改善幼儿的体质与身心健康发展状况。一年多的实践探索中该幼儿园的阳光体育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切实促进了教职工、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身心和谐发展。本文从中选取一次创新性体育游戏进行案例分析,希望幼儿教育工作者及家长们能从中得出一些启示,并未创新性幼儿体育游戏的推广可行性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幼儿体育游戏小动物搬家、少林小子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组织管理学、幼儿园体育、健康教育学等有关的国内外文献,为本文分析提供学术背景和科学依据。

2.观察分析法

观察海淀区太月幼儿园大班一次创新体育游戏,进行分析总结。

二、幼儿园体育游戏活动开展现状

现在提出开展幼儿园阳光体育活动、提倡整合教学活动,但惟独体育优质课活动却很少,只是扮演其他活动中的一小部分。在调查中,教师也觉得体育活动难得开展,对体育活动没有信心。许多幼儿园过度要求安全问题,每当进行体育游戏活动时,许多老师生怕学生发生人身意外伤害,无形中剥夺了孩子活动的权利。由于教师长期缺乏新的体育理论的学习,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不足,造成管理不到位、操作不到位。幼儿体育活动的计划性、目的性有减弱的倾向,教师往往忽略体育活动的本质属性,不考虑活动的强度和密度,致使活动量小而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在幼儿园管理新规要求幼儿户外活动每天保证两小时(其中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1小时)下,各幼儿园大都例行此规定,但体育活动形式单一,多以集体活动为主,使体育活动缺乏儿童化、趣味化、个性化;教师多为体育指导无目的,仅仅是带到活动场地自行游戏,多数无集中安排,更谈不上合理科学的体育游戏指导。很多成为零星式、散漫式、加上游戏本身等待时间过长,孩子们真正有效的锻炼时间却很短。在家庭中,幼儿家长对体育健身益智的作用认识不清。幼儿在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周围人的过度关心下,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下降。

三、5-6岁大班幼儿身体发展特点

(一)动作的准确性、力度、速度以及全身动作的协调性不端正。

(二)比较明确各种动作的基本要求,能很快理解动作要领。

(三)喜欢各种未经尝试的新鲜玩具,猎奇心强。

(四)幼儿在此阶段,发育还未完全,抵抗力较弱,易感染各类传染疾病。

(五)动作的目的性和自控能力逐渐提高。

(六)初步具备情绪的调节和自控能力。

四、案例分析

表1 课程设计表

幼儿园创新性体育游戏课程设计

大 班 上课时间: 2010年 月 日

上午 下午

小动物搬家

1发展目标

发展往返跑能力和灵敏素质;培养幼儿竞争精神。

2.游戏准备。场地和器械放置方法如图。右侧椅面上各放一小动物玩具。

3.游戏方法

(1)游戏组织

将全班幼儿平均分成若干组,每组在平均分成两小组,每小组成一字纵队站于起跑线后。

(2)游戏内容

听到开始口令后,第一组第一名幼儿跑出,依次将右侧椅子上的物品移至左侧椅子上。跑至对面起跑线后拍同组对面第一名幼儿的手,该幼儿继续跑出,依次把左侧椅子上的物品移至右侧椅子上依次进行,先跑完的队获胜。

4.规则和要求

(1)物品必须全部按要求移动到指定位置。

(2)物品如果掉地要捡起归还原位。

(3)往返跑时最好是步幅较大、步数稳定、重心稍低,这样便于停止、转身、取物和起动。转身时以后腿为轴向前转,重心偏于后腿。

少林小子课程设计

1.发展目标

提高幼儿手臂肌力量及身体平衡能力

2.游戏准备

用粉笔画一相距相距8――10米左右的平行线,用幼儿器械分别设置小山、悬梯、独木桥、梅花桩等情境

3.游戏方法

(1)游戏的组织

游戏开始后,幼儿分为两队,成两纵队站在标志线处 ,老师发出指令后,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重量的水瓶“双臂负重侧平举”,依次走过小山、悬梯、独木桥、梅花桩,把水倒到大缸里

(2)游戏的规则

双臂要像扁担一样平,并要坚持很长时间

4.要求

1.双臂负重侧平举”动作的幼儿进行示范,幼儿讨论如何做好这个动作,并学做。教师平等参与示范,隐性指出动作要领:“双臂要像扁担一样平,并要坚持很长时间。并学习在平衡木上走过,走过梅花桩等

2.可分组接力比赛若干次

(一)课程设置与解析

设置:本课次时间为60分钟,5分钟幼儿操,两竞赛游戏时间安排约40分钟,游戏结束后让孩子们进行15分钟的户外自由活动。本次大班幼儿体育课安排两个游戏,游戏练习时采用分组轮换形式,然后把两个游戏合并成综合性游戏比赛,既是将本班幼儿分为两组,一组做小动物搬家,另一组做少林小子,按教师时间指令再交换游戏做,最后将两游戏综合为一体,两组幼儿以体育游戏竞赛形式进行比赛,教师给予获胜队礼物奖励或口头表扬。

(二)游戏解析

1.小动物搬家游戏解析

该游戏主要是发展孩子们反应速度、灵敏素质等方面。根据5-6岁大班幼儿动作的准确性、力度、速度以及全身动作的协调性的特点所设计,该游戏符合该阶段幼儿特点。

2.少林小子游戏解析

该游戏设置不仅提高幼儿手臂肌力量及身体平衡能力,还运用设置障碍物小山、悬梯、独木桥、梅花桩等情境教学,提升了游戏的趣味性,并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设置情境,极大提升了游戏的参与度与孩子们的积极性。

(三)整堂体育游戏课的效果分析

整堂体育游戏课,内容丰富、运动量适中,最后的综合游戏更是让整节游戏竞赛活动推到高潮,孩子们快乐的叫喊着、为自己的队友加油助威、队友不小心摔倒,孩子们上前搀扶,看着他们微微出汗的稚嫩的漫着微笑的脸,我们可以得出,寻找出最适合孩子们自己的游戏是幼儿体育游戏研究者们最大的收获与欣慰。

五、案例得出的反思与建议

(一)反思

如何开展切实、有效的体育活动呢?首先,教师要有专业的体育知识,全面发展幼儿体质。采用适合幼儿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比如,将游戏以竞赛的形式用于幼儿班孩子们的体育游戏上,可以很大程度的增强孩子们的兴趣。其次,将户外活动时间有效的利用起来,增强幼儿体质,编选适合孩子们的体育游戏才能真正实现体质与智力的综合发展。

(二)建议

针对现阶段幼儿体育游戏开展的现状,如何在阳光体育活动下,切实有效的开展幼儿园体育游戏活动,增强幼儿体质的问题,特有以下建议: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首先,要提高对体育活动的认识,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其次,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改革要向整体方向发展,把园内体育活动与园外家庭体育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师与家长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三,应给予幼儿体育教师适当的培训进修机会,培养一支高素质,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幼儿体育教师队伍。

2.创新形式,激励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一切事物的出发动力,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关键在如何先激发出兴趣。如在游戏前可以适当地介绍一下游戏背景,根据游戏特点编排合宜的小故事。又如在游戏时,准备多种卡通服装,让幼儿进入角色,仿佛置身故事当中。总之,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体育兴趣。

3.改革体育课结构,提高幼儿体育活动效率

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改革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并为之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和条件。在游戏内容上,应该敢于创新,不拘泥于以往的游戏内容,如体操,跑步等等。还应注意季节差异,体现不同季节的特点,设计出适宜的体育游戏。在形式上,不应只局限于某一单一的模式,可采用一物多玩,使游戏更加多样化。在方法上,要在充分了解现代幼儿特点和需要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如对于小班、中班的孩子更多的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教学法,而对于大班孩子,竞赛的游戏方式更加能吸引他们的活动兴趣。

4.鼓励游戏创新,逐步挺广科学的创新小游戏

通过此次研究,可以深刻感受到幼儿对于创新小游戏的喜爱。今后,应鼓励幼儿体育教师积极进行创新游戏的工作,并进行科学的实验研究,对于内容幼儿喜欢,形式安全易行,效果经过科学检测有积极意义的创新性体育游戏进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小娟.幼儿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兰州大学学报,2000,28.

[2]李健.3~6岁幼儿体质研究文献综述[J].体育科技,2006,2.

第9篇:幼儿园大班案例分析范文

案例:观看几个幼儿园早操后,发现这样的现象:操节部分都是那几套用过很多年的成品早操,而热身运动、小型器械活动、放松活动在音乐上、形式上倒是有所不同,一问究竟,某老师说:“这套们这个年龄班一直在用,没什么不好,只要有小部分的调整就是一套新早操了,都是这样的!”

这样改动早操的方法我想很多老师都曾试过,早操虽然改了,任务也完成了。但是你的早操孩子喜欢吗?你带操时有激情吗?虽然是经典,但这样墨守成规,把别人的拿来就用,不根据本地本园孩子的需求、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征进行调整,能达到早操的最终目标吗?这样盲目跟风,虽然表面看早操也没什么不妥,但是你的特色、亮点在哪里?甚至还有的幼儿园基本属于“一刀切”,小班、中班、大班幼儿做操动作、形式完全一致,造成小班幼儿大眼瞪小眼,中班幼儿浑水摸鱼,大班幼儿觉得简单无趣……

分析: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很显然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客观原因是幼儿园对早操的要求没有形成制度化,对早操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明确,造成教师的随意性、盲目性、任务性的完成早操编排。主观原因是教师自身素养、创新意识和对早操精髓的领悟还不够,不能很好的驾驭早操的编排,只能抱着“等、靠、要”的思想拿来就用,当然这也只是个别现象。

策略:

那么早操操节的编排有哪些策略和创新呢?

一、编排要有层次性

每套操在创编时,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特点编排适合的早操。小班以模仿操为主,比如:小动物模仿操、生活模仿操等,以游戏贯穿始终发展幼儿的动作。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关注幼儿的兴趣创编更有新意的模仿操。

二、结合生活情趣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其实早操编排也来源于生活。要想在早操编排上有新意、有亮点,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比如:海边的幼儿园,可以挖掘渔民出海打渔的动作,创编形象生动的一套出海打鱼操。

三、根据四季变化

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每个孩子们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教师可根据季节变化,再结合本地特点创编早操,比如:北方冬天到处都是冰雪,可挖掘滑雪这个点来创编。

四、特色编排早操

这里我想说,早操还可以结合本地本园特色来编排,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比如:某区一个乡镇中心园在搞农村特色与幼儿园课程发展的课题研究,打造具有农村特色的幼儿园,在早操的编排上就融入办园理念和特色,创编了小、中、大班不同的特色早操。小班模仿操是模仿农村劳作情景的动作,如:扛锄头、除草、施肥、擦汗、浇水等。这样的早操既贴近幼儿生活,又自成风格,何乐而不为呢?

案例:大班早操小型器械分散活动,只见保育员还没来得及去摆放器材,一大群幼儿蜂拥而至,拥抢自制体育器械跨栏,而旁边的另外2种器械拖拉玩具、球却无人问津……孩子告诉我,拖拉玩具有什么好玩的?皮球啊?不喜欢,天天玩,腻了……

分析:上述案例不难看出,孩子对有挑战的、玩法多的、新颖的器械感兴趣!拖拉玩具适合小班幼儿;而球类器械玩的时间久了,孩子兴趣没了;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教师在选择与投放器械时的随意,造成没能达成器材在早操中发展幼儿运动能力的作用。

策略:

一、有效选择、适宜投放

首先,教师在选取器械时就要做到心中有数,选用的器械能发展幼儿哪方面的体能,还要符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发展水平和兴趣。其次,早操器械应是多元化的,除了直接购买一些运动早操器材外;还应让幼儿大胆尝试、家园共同制作自制器械。

器械种类要多样,小、中、大型都要有;器械还要有层次,难易程度不同、材料不同的都要有。有了充足的器械,教师在投放时也很有讲究,把难易不同的器材交叉投放,满足每位幼儿自主选择。

二、常换常新、兴趣高涨

选择了器械就不是一学期甚至一学年都用这个,这样孩子的兴趣很快就没有了,所以我们的器械还应经常更换,一个月就可更换一次,永葆器械在早操环节的魅力!这里我们就可以资源共享,与同年级的班进行交换使用,也为教师减负!

三、一物多用、发挥高效

在器械运用上,我们尽可能地挖掘器械的最大价值,做到一物多用。这就需要教师用心去挖掘,高效发挥器械的最大价值!

案例:“开学不到2个月,孩子们就对新早操失去了兴趣,孩子脸上是公式化、任务化、机械化的动作,我百思不得其解,原来“都是音乐惹的祸”!在热身运动部分,选用的是流行的韩国舞曲《Nobody》,徒手操选用的是周杰伦的《牛仔很忙》,轻器械操则是花儿乐队的《穷开心》,放松运动是闽南优美的儿歌《月光光》”――摘自本市某中班教师博客。

分析:诚然教师选取的音乐都是当下最流行、节奏欢快的音乐。但教师主观的认为节奏感强就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幼儿就会喜欢。孩子一旦被动的参与,早操就失去了锻炼的快乐;况且教师选择音乐都是评个人喜好,完全没有考虑与早操主题、特色的联系;前面三首歌节奏节拍快,根本不适合中班;选取的闽南歌曲《月光光》虽然旋律优美,但是对于重庆的幼儿来讲根本不能听懂和理解歌曲,何来的兴趣?

策略:

一、 音乐配操

在选择早操音乐时切记是先有操,再选音乐,而不是操配音乐。根据创编操节选择节拍、旋律适合的音乐。

二、 融为一体

音乐的节拍节奏与早操风格、特色一致,还要与幼儿年龄特征、动作发展特点相符;与早操各环节要求一致,与本地本园的特色一致,让音乐与早操融为一体,才能更好的发挥早操的价值。

三、 创意剪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