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法案例论文范文

经济法案例论文精选(九篇)

经济法案例论文

第1篇:经济法案例论文范文

在经济法教学中运用情境式教学法,即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其自觉地强化自己的法律职业者角色,调动其思维,使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法律,去思考、解决问题。这样,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也能够强化记忆。在教学中,通过模拟法庭、模拟合同谈判、模拟教学和小组演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实践技巧。模拟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必要。下面具体论述一下模拟法庭。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看重人的实践能力,而在当今许多课程中普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当今教育的重要目标。在经济法课堂上试着进行模拟法庭的课堂教学,正是拉近与现实的距离。任课教师提前公布有关案例,让学生自愿参加,让学生自己组建模拟法庭,设立由3人组成合议庭(其中一人是审判长),其余学生为法庭成员;要有双方当事人及人、观众等。学生们积极准备与案情有关的材料,做好开庭的准备。学生们准备好收集的证据、诉状、答辩状和词。教师要及时抽查学生的准备情况,只有准备得非常充分,开庭才能顺利进行,教学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教师不担任法庭的任何角色,仅仅是指导。一切准备好以后,模拟开庭。请法院的有实际经验的法官或律师进行场外指导。从实践来看,学生们模拟这些角色非常有积极性,事先做了许多准备,尽管刚开始有些紧张,但很快就进入角色,从法庭调查到最终的当庭审判每一个环节,学生们都兴趣盎然,都对知识充满了渴望。有的学生以此为契机,开始专研经济法,探讨深一层次的问题。当然,进行模拟法庭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应走向社会。如学习完《合同法》,学生们就应该试着拟一份用工合同、房屋租赁合同。学习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就应该让学生讲一下自己或家人消费过程中遇到的权益受损害情况,思考应当如何解决。

二、案例教学法

经济法是一门实用性和现实性都很强的学科,各种法规、条例学起来空洞、乏味,但其内容如果结合社会热点,学生学起来就会容易得多。案例教学是经济法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基本上贯穿于经济法教学的始终。案例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经济法教授的过程中,发现各种条例有许多,学生根本记不住,也没法记。如何在短时间内记住更多的经济方面的法律条例,那就是通过案例。通过身边的例子,学生非常有兴趣,而且他们觉得自己也许也会碰着类似的事情,所以用心听,努力理解、分析、记忆。有许多案例,学生积极查找资料,互相争论、比较。这些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

2.有利于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案例所描述的事件基本上都是真实的,这就决定了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在校园里就能接触到专业有关的实际问题,促使其理论向实践的转换。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二)应注意的事项

1.对教学案例的选用要具有代表性、时效性

同时还应当注意所选案例的难易程度。案例只有具有代表性,运用恰到好处,才能很好地说明经济法规,才有利于学生掌握经济学原理。另外,由于经济发展月新日异,经济法规不断变化发展,案例的选取也必须具有时效性。最后,案例应难易适中,毕竟大学生尚未涉世,有一些东西似懂非懂,因而以他们能理解、接收为度。

2.案例应紧紧围绕理论知识

第2篇:经济法案例论文范文

一是缺乏学术思维的培养。在以传授课本知识为目的的教学理念和一切为考试服务的教学目标的作用下,课堂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硬性知识的传授上,缺乏对学生法律思维和学术素养的培养,学生成了“硬性记忆的机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大多数学生迷茫于众多法律条文的表面知识,无法探索法律条文背后的深刻法理,更不能在理解法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众多法条的规律。在此作用下,一方面,对于经济法的学习和考试成了学生们学习的唯一目的;另一方面,死记硬背成了学生们学习经济法的唯一方法。由于缺少学术思维的培养,学生学习吃力、效率低下、学习兴趣索然,教学效果一般,无法实现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二是教学方式陈旧。未来的经济世界中,以高超的专业知识为基础、辅之以娴熟的外语技能才是在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王道。国与国之间在宏观层面的博弈与角逐、跨国私权主体之间在微观交易中的摩擦与较量,都离不开对他国及国际法律规则的准确判断与选用,而这需要过硬的法律和英语实力做后盾。然而,就我院现阶段的经济法教学来说,教学手段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化的加剧而有所改变,教学方式呈现出“格局小,模式老”的特点。直言之,单纯的全中文讲授已无法满足国际化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一方面制约了经济法学科的建设和教资的培养,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国际化素质的提高。

2、经济法课程教学的优化策略

2.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应当遵循“目的性与趣味性兼有”和“客观性与启发性并重”两大原则。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运用经济法处理具体实务的本领,进而使学生在未来生活中面对相关问题时能够表现出一个法律人应有的从容。经济法教学现状表明,“许多学生尚不能充分认识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对于学习纯理论问题的兴趣并不高,因此,在法学教学中应尽量选择具有趣味性和新颖性的案例。”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强化学生对经济法原理的理解和关注。此外,“所选取的案例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这样才能反映社会生活实际,突出法律的实践性,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避免走入误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同时,客观的案例还应当包含着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得学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判断、推理、论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法学素养与法律技能。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课前准备和课上施用两个环节上。案例库的建设是课前准备阶段的核心工作。学校可通过鼓励师生踊跃参加、开展校际教学资源共享活动、成立教学案例库编纂小组等手段做好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工作。具体经济法教学案例的选取可借鉴现行出版案例资料、符合案例模式要求的社会热点问题、理论界的经典案例等。规范操作流程是课上有效施用案例的重中之重。具体来说,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其一,案例选取。授课教师课前从案例库中精心择取与特定专题关联度较高的教学案例。其二,案例导入。授课教师在明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后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教学案例。其三,案例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特定的问题对教学案例展开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其四,案例总结。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点评,阐释特定案例反映的理论教学内容,以案说法、依案论理。

2.2论文教学法

论文教学法应当紧紧围绕“提升思维能力”这一原则而展开。思维能力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能独立思考、会独立表达是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论文教学则是达至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论文教学力争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达到量的积累和质的突变两者相统一的结果,因此,期末论文考核和毕业论文考核是论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传统的授课模式,无论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在期末考核中一般采用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的方式。并且,考试成绩一律按照事先给定的标准答案进行评判。应试教育带来的一个必然后果就是使多数学生形成机械的思维和划一的行动,显然,这不利于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我校鼓励教师改善期末评估标准,采用更富实效的考核方式给学生期末评分。目前,已有少数教师将结课论文作为期末考核的方式。笔者认为,对于经济法这门课,一个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法学学科,应采用结课论文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结课论文、闭卷考试各占期末总成绩的50%。当然,授课之初,应专门拿出一次课给学生讲授法学论文的写作方法和评分标准问题。“毕业设计(论文)是学习的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对大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又是对大学生学习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经过之前的阶段性论文写作训练,学生已初步具备学术研究的基本技能。在毕业论文考核环节,应进一步加强论文规范性的指导,使学生在选题、资料、结构、注释、见解、相似度等标准上有更加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为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2.3双语教学法经济法

第3篇:经济法案例论文范文

【关键词】互动式案例教学法 微观经济学 浅析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为2015JY00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06-02

“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旨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故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

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是结合了案例教学与互动式教学法共同运用的一种综合教学方式。互动式案例教学主要以案例为主导,贯穿到运用课程的知识内容中,通过互动式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双方全面沟通,促进师生运用案例相互协商、积极探讨的氛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最终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1]。

1.微观经济学进行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基础课程之一,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研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知识的把握,是顺应当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大趋势,期望达到改善和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1.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需要案例辅助教学

由于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抽象的纯理论型知识体系,需要运用很强逻辑关系、或者静态分析、动态分析、规范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学习。除此之外,大部分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都需要先建立在假设条件之上,这就需要有相关的实事经济案例进行说明,提高学习效果。

1.2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伴有大量复杂图形和数学知识相结合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则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运用一些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维创新,让学生从“要我学”模式自动转化成“我要学”的模式。

1.3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符合新时代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不适应于现在的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客观。借助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多媒体、互联网教学平台),各大高校已经具备了新的教学模式基础,这为老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节约了大量板书的时间。因此,授课教师可以运用这些时间与学生一同探讨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发散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中的案例选择问题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以案例为平台实现师生教学的互动,对教学案例的选择需要具备一定的要求。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2.1教学案例应具备一定的层次结构

微观经济学的每章节的内容都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选择的案例要针对某一理论主题,根据事实经济案例,设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结合理论知识的逻辑思维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层层深入,从认知到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2.2教学案例应先以典型性案例为引导

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因此现在的经济学理论都是前人从一些经济活动中总结而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许多经济行为也不止会发生一次。

2.3教学案例应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案例的选择与编写应根据教学要求的需要,既要做到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又要做到贯穿到整个教学设计中。因此,学生们可以运用案例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除此之外,案例通常都源自于真实的经济生活,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便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总结

综上所述,微观经济学进行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教、学双方在和谐互动的氛围内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运用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增强了微观经济学的实用性,达到了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根本目的。

第4篇:经济法案例论文范文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经济法;多媒体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79-02

《经济法》作为一门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在于:一方面,使学生学习必要的相关经济法律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经济法知识解决实践中的法律问题,完善其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使学生得到必要的法治教育,提高法治意识,培育法律思维能力,以满足法治社会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课时一般在36~48课时之间,对于没有接受过系统法学教育的经管类学生而言,要在短短的一学期,让学生熟悉经济法基本理论,将法学理论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拥有解决社会生活中经济法律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针对经管类《经济法》课程及学生特点,教师要达到上述教学目的必须改革传统的纯理论教学并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

一、多媒体案例教学一般阐释

多媒体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事先制作好的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多媒体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是将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和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的新型教学。

1.多媒体案例教学的特点。第一,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其责任是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为学生阐释自己见解获得新的认识提供一个崭新的环境。第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和主角,其责任是满怀激情和信心地参加课堂活动和课堂学习,获取新知识和新理论。第三,多媒体案例教学是双向交流过程,即教师向学生提供实践自己能力的环境,学生获得解决社会生活中经济问题所需要的法学理论和实践水平,教师从学生的论述和发言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可见,多媒体案例教学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提供了一种教学相长的新环境。

2.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多媒体案例教学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参与实际操作的积极性,能最大化地使学生提升自己的能力、掌握相关法律知识、获得运用经济法知识的实战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我国强调素质教育的时代,高校尤其要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案例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应不断加强。首先,多媒体案例教学便于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互动性是多媒体案例教学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特性,也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核心。由于多媒体案例教学寓教于乐,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以讨论等方式参与学习和教师以引导、点评的方式组织教学相结合,实现了师教、生学的良性互动,真正提高了经济法的教学效果。其次,多媒体案例教学便于提升教师素质。经济法具有特别的现用性,它强调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的经济法课程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经济法理论和相关法律知识,而且要有制作多媒体案例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将多媒体教学案例运用自如。最后,多媒体案例教学便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多媒体案例教学把现实生活中典型事件引入课堂,通过情境描述设置多个问题,然后让学生以独立或集体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就完成了实践(教师)―学习(学生实践)―认识―实践―学习的认知过程,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组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经济法课程中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要注意如下环节:

1.从法律条文出发,精选多媒体案例。多媒体案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选择的多媒体案例是否恰当,最有代表性的多媒体案例,才能最大化地揭示所学法律知识的精髓。精选多媒体案例需要教师吃透法律条文和法律规定,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理解法律条文的基本内涵,而且要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结构体系。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正、反面典型的多媒体案例,寓所教法律知识于案例之中,才能增强教学效果。

2.结合法律规定和法律条文阐释、分析多媒体案例,引出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通过师生共同对多媒体案例的分析,总结归纳出相关法学理论。阐释法学理论的关键在于:精心设计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关系到能否总结归纳出要学习的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故而,教师需要依据经济法课程内容的逻辑结构,针对多媒体案例提出具有相应逻辑的问题,使师生双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一步步地分析得出所学的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是如何来自于实践。

3.应用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再次审视案例。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案例分析得出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反过来站在法学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案例,并分析多媒体案例正确应用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的成功之处以及分析在改变案例客观环境的假设条件下可能出现的另外结局。学生对多媒体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提高他们运用、提炼法学理论的能力,从而调动其思维活动,增强其运用法律知识、法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相关法律问题的能力。

三、多媒体案例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如前所述,《经济法》课程对于经管类学生的教学目的在于增加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意识。针对经管类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实施多媒体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适度运用多媒体案例教学。多媒体案例教学其实质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阐释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以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经济法》课程,所以,决不能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来替代传统的理论讲授教学。在实践中,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案例教学,可能使课堂教学时间紧张,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故而,在多媒体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多媒体案例中所要讨论的经济法问题与经济法知识和经济法学理论、法律制度联系起来。同时,要坚持个案分析与系统理论讲授相结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法律知识、法学理论及法律制度的理解。

第5篇:经济法案例论文范文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问题导向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50

Abstract Domestic college Econometrics teaching has widespread lack of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 oriented case teaching in econometrics model,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the flow process and specific method based on problem oriented econometric case teaching, to strengthen the econometrics teach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closely to provide a positive reference.

Keywords econometrics; problem oriented; case teaching

“计量经济学”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得到了迅速普及,不少学者也纷纷应用计量经济学先进分析技术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计量经济学与现有的经济学、统计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密切相关但又明显不同,计量经济学技术的应用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功底,而且还要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解决现实问题是“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的。否则,即便理论上通过了计量经济学课程考核也无法真正掌握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仍然缺乏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加强计量经济学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增强对实践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关键还在于对其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深刻反思,理论教学在几十年的教学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不同学科对其依赖程度不同。在传统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学术功底常常成为其授课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国家提倡创新、创业的重要时期,“学以致用”正成为众多普通高等院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更应该具备对社会经济现实问题的敏锐发现能力与分析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常常放在教材分析,教学技巧研讨、课件制作规范,虽然也强调了课程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甚至对课后作业也提出了相应要求,但由于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应用分析,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有倦怠情绪,因为他们不知这些理论知识与实践到底在发生着怎样的联系。

因此,只有将社会经济问题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以理论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在对问题的解析过程中融入理论教学知识点才能边实践边反思边研究,课程教学的意义才会明确显现。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问题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普通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而言,计量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在学什么?怎么学?怎么用?”的问题。

1 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1 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有助于对经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传统理论教学往往从书本到书本,在注重概念掌握的同时忽略了理论知识之间的整体融合,使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被动地接受了知识却对知识的应用缺少兴趣,只为通过考试而学习,主动性不强,目的性不明确。而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就必须要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关注教学知识的应用,而案例教学能够很好地弥补传统理论教学的这一缺陷,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自主地从教材走向实践,启发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提问,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

1.2 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摆脱了传统理论教学的说教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大大增强,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向一个问题的提出者转变,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情景进行分析的能力,否则学生将不会具备发现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敏锐眼光。而且由于现实情景往往具有复杂性,案例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答案,而是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模式训练以及尽力寻找多种可能存在的解释,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将极大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1.3 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由于受多年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学生常常养成机械记忆教材内容的学习方式,尤其是临近期末通过大量的突击记忆知识应付课程考试的情景各大高校都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能通过考试但其学习能力却大打折扣,机械式的思维模式固化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学生不敢去创新,不敢去思考。但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模式由于是对现实复杂情景的分析,“答案”并不唯一,并且还是开放的、动态的。

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本就要求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前提下再学习,而初次接触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生往往因对社会经济现状认识深度不够而对课程开展的案例分析感到无所适从。因此,采用问题导向式的案例教学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在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方法提示关键词,引导学生分析、研讨并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综合点评,这种方式有利于提出多种印证基本概念的不同的现实社会经济问题,从多个角度打通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渠道,通过对学生个体和群体思维的积极培训,激发学生最终实现印证基本概念的能力,这种经过反复多次积淀后获得的学习方法,无疑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种巨大的提高。

2 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与不足

2.1 “理论讲不清,学生听不懂”

财经类专业招生通常文理兼收,文科生与理科生均可入读经济类专业,甚至允许跨专业学生报考,这样造成的问题在于:文科生的统计学或数学基础较薄弱,部分教师授课偏重于数理模型与公式推导,这使文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感到困难重重;而理科生与跨专业学生由于在本科阶段缺乏经济类基础课程学习,如微、宏观经济学、中级经济学等,即便在研究生一年级补修了本科经济学相关基础课程,但由于时间关系,根本无法很好地消化吸收,这类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仍然比较模糊。这就使得计量经济学教学出现了“教师讲不清,学生听不懂”的情形。

2.2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脱节

计量经济学教学通常理论讲授设置在前,如果在后续授课过程中,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则实验教学往往时间很少甚至被忽略,其原因在于实验教学还需要相应的硬件支持,如果实验设施老化陈旧,则实验课的效果难以保证。其次,在计量经济学授课过程中对需要实验的教学章节,教师必须安排好理论讲授、上机实验与案例应用的相互关系,但正是因为案例教学跟不上,学生在知道理论知识后无法去捕捉现实经济问题,只能是模拟课本例题,然后完成课后习题,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也使研究生无法较深入地理解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经济学涵义及其应用。

3 以树立问题意识作为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起点

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导向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自我反思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因循守旧,既要结合经济理论对现实社会经济发展提出问题,又要对如何应用理论教学中的知识点不断进行反思,启发性提出问题。例如,在讲授人的行为动机相关理论之消费者追求最大效用水平时,理论上需要从典型的个人出发,从偏好到无差异曲线或效用函数再到需求函数,从独立决策的个人需求到市场需求,但在提醒学生思考时却应要求学生考虑以下问题:从决策和行为上,消费者能否与生产者截然分开?个人的决策是否独立?外部性的边界在那里?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将促使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从而从逻辑上建立对问题的完整认识。

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要求在不设置约束条件下让学生尽可能进行深入思考,层层分析产生问题的相关因素,在此过程中采用石川馨图能够加强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联系。能否提出高质量的实践问题也是考查教师能否正确反省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及教学效果重要依据。如果在案例教学中,课程教师未能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围绕教学内容广泛查阅资料,认真思考,否则学生将很难在案例课上得到实质性的收获。

4 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流程与具体方法

(1)理论启发与案例引导。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把握理论教学知识点与现实社会经济现象的联系,在讲解理论知识时采用启发式提问要求学生思考与该理论联系的社会经济现象,在时间维度上可以选择过去发生的事件,也可以是当前发生的事件,但尽量选择热点社会经济问题。如果学生之前从未关注过类似事件,那么在案例分析课时就要分配一定时间进行必要的案例内容陈述,以避免学生分析案例时的茫然感;

(2)知识引入与分组讨论。是有效的案例教学方式,国外普遍采用simnar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术讨论,对计量经济学案例的分析讨论同样适合采用simnar方式,只不过为了有效组织教学秩序,学生应分成若干小组并且有组长负责组织讨论过程,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拆分,越细致越好,然后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构建步骤对问题进行逐一评价分析,教师则负责指导学生建立问题与理论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3)分组阐述讨论结果。学生分组讨论的结果由其他小组学生参与点评,最后由教师现场总结点评,此时的点评要结合理论知识点进行,点评完毕则要求学生继续修改完善小组的分析结果并以课程作业形式进行规范的书面整理;

(4)各组整理书面作业。各小组对评论后的作业进行修改完善,教师挑选优秀作业留存为课程作业案例,作为对下一年级学生课程教学时的展示范本。高年级学生作业范本的展示有利于对低年级学生产生重要的鼓励效应,这种展示向低年级学生表明,不是不可能,也不是做不到,只要经过规范的训练和主观的努力就能够完成一份优秀的作业成果。

以问题为导向的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并未忽略对理论知识的重视,只是切合理论知识引入及采用启发式模式要求学生对现实热点社会经济案例进行分析,加强了学生的经验认识,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案例讲解相结合,在对实际社会经济问题提出和解决过程中掌握EViews软件的使用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计量经济理论方法更加贴近经济管理实际,生动形象而不枯燥,能够激发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马成文,金露,魏文华.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

[2] 邓月仙,张宝,刘文宝.案例教学法应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1(4).

第6篇:经济法案例论文范文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学生对案例分析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促进理论教学。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对案例的表述与学生互动进行分析、讨论,这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理论和原理的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趣味经济学课程的信心。

趣味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理论性比较强,笔者通过这几年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发现在趣味经济学这门课的教学中,要想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兴趣,案例教学法是教学效果良好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反响很好。

一、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一)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论理智性的理解及应用能力,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评论性、分析性、推理性的思维和概括能力、辩论能力以及说服力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案例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扩大社会认知面以及激发学生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的愿望和相关能力。此外,案例教学也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性思维习惯。所有的案例,都是实践中的经济问题的客观、综合、典型的反映,通过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进而解决问题,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经济学的观念。

(二)有助于实现双向交流

在案例教学中,学员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主动地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习了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力上得到了升华。同时他的答案随时由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的目的不应是传授知识,也不应是进行理论诠释或政策解释,不应将教学目的简单地放在老师对学生的“教”上,而应该着眼于老师和学生、特别是学生和学生相互之间彼此互动的“学”上。着眼于“学”,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构成,考虑“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及其可能采取的行动,考虑对“学”的过程的整体设计及其控制。不仅要考虑每一次案例课的过程控制,还要考虑整个教学计划的进度特别是其中案例部分的安排及其效果,要注意案例部分和理论部分、实践部分的必要的平衡。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透彻理解案例所涉及的焦点问题,同时还必须把握问题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基础,并由此得出结论,并在案例讨论结束后进行全面总结和点评。

二、如何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趣味经济学》课程中去

案例教学法在《趣味经济学》课程中实施,主要有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1.教师的准备。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计划,主要包括特定的教学对象、明确的教学目的、具体追求的教学效果和对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及其控制。这是因为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不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动员学生的参与热情,唤起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其能力,从而开展讨论,通过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的互相交锋和彼此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实践经验的多少是和课堂参与程度及其通过案例讨论得到的收获启发,通常是成正比的。归纳起来,案例选择应符合以下几个特点:

(1)案例要贴近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讲,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为了避免纯理论教学的艰涩难懂,所选取的案例应该来自社会经济生活,激发学生对案例讨论、分析的兴趣,以增强互动的效果,也真正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因为这些案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对学生更具有震撼力和说服力,从而更具有借鉴意义,进而更能调动他们参与其中。

(2)案例的完整性和典型性。我们选取的经济学案例,应该是完整的,同时也一定是典型的。如果不完整,仅仅是断章取义,就会出现一些基于假设而引发出来的问题,甚至可能与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相反,就会在学生中产生不可信的不良影响;如果不够典型,则不够切题,当然就不利于教学。

(3)案例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案例选择要能反映社会生活实际,突出趣味经济学的实践性,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避免走入误区。同时,对于一些非常难得的典型案例,我们可以做适当的加工,进行删减,以突出其适用性。

(二)教学实施阶段

课堂教学组织是案例教学法运用成败的关键所在。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组织中实施步骤为:

1.分组。在案例实施中,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案例教学。

2.思考。老师解读案例,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案例内容,如案例可以分成几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讨论。对案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组确定一位学生为负责人,负责记录和发言。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环境和气氛,把握和指导好案例讨论局面,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

4.汇报。每小组选出代表汇报本组情况,提出自己的观点或问题。

5.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小组汇报时,对有些比较难的或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适当进行点评并给予补充。

一般说来,教师可以在课堂讲解中使用一些较为短小、典型的案例,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进而得出结论,也可以举例、提问,要求学生讨论、分析,这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加深对基本理论、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在部分章节讲完之后进行综合或者专题的案例教学,以课堂讨论、师生互动为主。

(三)总结归纳阶段

在案例讨论完成之后,先由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经验与规律,教师最后归纳总结,尤其是把经济领域里的应用展示给学生,告诉学生趣味经济学的应用范围。同时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对案例中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梳理,让学生明白可以用经济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增强其学习趣味经济学的信心和兴趣。学生案例教学中的学习成绩,可根据案例学习中的课堂表现、学生书面的总结进行评定成绩。

参考文献:

[1]张慧一.案例教学法在《家庭理财》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3,29(12)

第7篇:经济法案例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基本的经济法律意识是经济类人才成长的基础,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经济人才是教师的职责。为提高经济法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就要分析该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对教学改革的几点对策。

    “经济法概论”作为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基础学科,具有实践性极强的特点。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要培养出现代化的新人才就不得不与时俱进,而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提高的要求。如何提升经济法概论的教学实际用途,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基础学习较少,学识基础薄弱

    “经济法概论”的教学内容多,但教学学时较少,因此在各高校,“经济法概论”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老师一个人讲,学生基础弱,听不懂,无法融入课堂里,这样就使得主角配角位置颠倒,必然无法令人满意。

    (二)教学手段相对陈旧

    如今,案例教学以及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方法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种课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的还是灌输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对老师或是知识具有依赖性,学生学习只懂皮毛,不懂得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思维狭窄,不会产生创设性的思考。这样的教学是无法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不能只是满足于简单讲授经济法律的基础知识。教师应该主要注重引导学生去真正理解法律的内涵、阐释立法的精神和原则、提高学生应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缺乏层次感

    教材是教师的教学依托,是教学环节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经济法概论》教材的内容偏多,而且繁杂深奥,大多数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学习,教材大多只是起到参考价值,而且较为陈旧,无法做到立足实际,与实际问题严重脱节,如《劳动合同法》等章节更新缓慢,无法做到对现有问题进行实际分析,且逻辑混乱,重点不突出,缺乏层次感。

    (四)传统的考核结果束缚学生的学习潜能

    目前我们高校的考试主要还是闭卷考试,这导致学生还要遵循为了考试而学习,学校的一切工作也是围绕考试这一主题展开,让分数来作为测评师生成绩的重要依据。在这样的传统学习环境中,使得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考高分,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高。

    二、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调整课时设置

    不同专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不同,不能只是单纯地给学生奠定法律基础。在初步明确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于经济学和非经济学专业进行差别对待。经济学专业建议先开设《法律基础》这一课程,在此基础上设置《经济法概论》,两者课时合计60课时,中间10课时实现实训;非经济学(非法学)专业可直接开设《经济法概论》,但要保证48课时以上,中间有8课时以上实现实训。

    (二)重点必须突出,逻辑必须清晰

    经济法教学内容繁多,突出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很好的方法。首先应按照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来取舍课程内容,形成自己的专业需要,如学经济管理专业的,就应注重市场管理法等的学习;学会计专业的,就应注重税法、金融法等的学习。同时还要注重与时俱进,比如将新出现的热点问题或最新立法及时的融入到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热点,思考热点,开拓学生的思路。

    (三)结合学生专业素质的不同要求,丰富教学手段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的经济法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灵活多变的教学,注重教学的创新与开放。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将课外的知识充实进课堂,将课堂的理论知识与课外的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如参加一些学生法学社团,也可以与法院建立经常性的实习观摩基地。另外,强化案例教学及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使用,将单一的课堂讲授变得多样,可以进行讲课、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社会调研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课模式。

    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教学模式。案例的选择应重视符合“三实”(实战、实用、实务)带动“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要求,尤其要重视一个“实”字,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可以有实际作用的,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及探究欲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如今常见的案例分析法有三种:列举案例法、讲评案例法、讨论案例法。

    1.列举案例法

    是指在授课中,教师为了更具体形象的阐述重点难点内容而列举一个或一组典型案例,案例可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也可以是对真人真事进行加工修改后的案例。

    2.讲评案例法

    是指教师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某一教学重点而对一案例进行深入的解剖与分析,并通过讲评案例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课本理论。在进行这样的教学时可以使用电化教学方式,比如播放民事审判的录像片,边看边讲评。

    3.讨论案例法

    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学习印象,巩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某一主要章节讲授完后,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教师需要事先准备有针对性和难度的案例,并且人们大都对这个案例有不同的见解和结论的。案例要有详细的情节,教师在介绍案情后,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经济法知识来分析解决案例。小组讨论,大班讨论都是可行的方法,也可以先合后分或先分后合。尽量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在最后要对同学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及总结,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合学生专业素质的不同要求,完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各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讨论题,组织学生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开展讨论,以学生在案例的处理表现,作为平时成绩,以此调动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性。经济法的教学应根据专业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选择,对于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可以出题进行统一考察。通过经济法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和把握经济法理论,能够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同时课堂的教师不要固守传统的法律院校的教学模式,应从不同方面做工作,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慧琴。浅谈经济法概论中的案例教学[J].文教资料,2005,(2)。

    [2]宋文霞。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23)。

第8篇:经济法案例论文范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方法;运用

《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中具有概念抽象、理论深奥等诸多难点。如何生动形象地讲好该理论体系的有关内容,使学生摆脱学习中的困惑、缓解厌学情绪;更好地消化吸收相关知识,具备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如何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作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引起注意:

一、精心取舍改进完善教学案例的选配

案例与教学内容之间关联匹配的准确性、适应性等内在因素,是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水平、达到预期效果的根本。可见,案例教学之“法”的改进完善首当其冲的就是案例的精心选配。

1.选择国外案例强调在“趋利避害”上下功夫。应舍弃因文化背景等差异较大使学生难以入情入景引起“水土不服”的;要选取中西文化之间矛盾冲突较小、二者容易融合贯通的;便于“移花接木”进行改造替代的;甚至于中西文化或观念中某些彼此之间不矛盾、零冲突可以无缝对接的案例。

2.选择自主案例坚持在“就地取材”上做文章。微观经济学是跟现实联系很强的实践性学科,研究运用案例要立足于现实与实践;因此,关注本土经济促进案例本土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向。把西方经济学与中国本土经济相融合,不能只是面对脱离中国实际的和没有体验过的西方社会案例情景;以中国经济发展为背景研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或问题,为经济建设服务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仅从国外引入案例,并不利于有效借鉴其相关原理、方法来总结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所以,选取案例要依托我国经济发展背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我国经济活动中的经济现象、帮助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基本能力的需要。

3.案例选取渠道着力在“与时俱进”上求突破。案例选材既要在横向上从中外文化的多元与差异中,寻求融会贯通;也要纵观古今多层次利用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着力精挑细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案例选择提供了丰厚资源。包括诗词成语、寓言典故等,都是案例选取的极好素材。比如以“杀鸡儆猴”来讲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通过分析“空城计”的故事掌握信息不完全的意义等耳熟能详的例子举不胜举。但是,我们更要“与时俱进”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情况。尤其是数字化技术迅猛发展,网络、电视等包罗万象、高度集成;图文并茂、音像俱全;平面立体、动静兼备;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和时效性、新颖性、多样性等优势,理当成为案例选材的重要渠道。

二、精细琢磨改进完善教学形式的运用

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方法,是为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服务的;而教学形式则是为案例教学服务的,采用何种形式进行教学直接影响教学的成效。所以,灵活选用与案例相适应的形式组织教学获取好的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1.案例教学形式的改善要有利于激发教学动力。微观经济学有许多理论、概念或专业术语等,教师在讲授其中某些概念、原理时是抽象的、枯燥乏味的;教师讲课费劲,学生难听懂容易困倦或厌学;特别要强调教学包涵了教与学两个方面,老师讲课受阻、热情受挫,其负面影响也是不难想象的。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形式要以提高教学兴趣、激发教学热情、强化教学动力为目标进行设置。如果依旧理论教学先行,使学生的新鲜感、求知欲在深奥理论、抽象概念等枯燥乏味的蹂躏下渐渐消损,其结果事倍功半也就在意料之中。

那么在目标理论出现前先行介入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寻机切入理论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就是切实可行的。它对提高教学兴趣、激发教学热情、强化教学动力、优化教学成果的作用显而易见:案例介入时学生的新鲜感、好奇心、求知欲等与学习动力相关的积极因素还未被消磨,有利于案例在这些因素的驱使下引起学生关注。如果选取的案例含有重大事件、公众人物或趣闻轶事等其中的某一要素,那么众所周知的事件、家喻户晓的人物、感同深受的场景等都极易吸引学生眼球;使之产生兴趣逐渐融入,不知不觉置身案例教学之中。体现目标理论的知识点溶化在案例里,通过饶有情趣的话题在学生主动参与中得到充分吸收;有利于教师把握时机适时切入目标理论,被学生分散消化的知识点通过分析思考向靶标会聚附着;在教学兴趣被维护、热情被激发、动力被强化的氛围里,分散的知识点与系统的原理相互验证、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促进学生理解消化、系统的掌握理论基础,这样的教学势必会事半功倍的。

2.案例教学形式的改善要有利于增添教学活力。运用于案例教学的形式和手段已比较丰富、也日臻成熟逐步完善。有讲解式、讨论式、专题辩论式、角色扮演式,导入型、验证型和复合型等等。但是,案例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的运用等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比如对某案例的教学是采取单一形式进行,还是与其它一个或多个形式结合并举;是以所选用的教学形式按序逐一展开,还是几种教学形式穿插交替进行;又比如教学手段是采用传统的讲述加板书,还是采用多媒体视频影像;是单一手段,还是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等。所有这些都是可变的,是可以依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设计、调配和组合的。

第9篇:经济法案例论文范文

(浙江农林大学理学院,浙江 临安 311100)

【摘要】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理论逻辑性强、数学公式太多、实践内容太简单等问题。对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提出了建立案例库,推行课程论文的建议,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课程论文

《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利用统计方法、数学方法构建经济模型,以此来揭示经济过程中各环节之间和经济活动中各因素之间的理论上、数量上相互依存关系。其产生于20世纪30时代,经过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发展及60年代的大扩张,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占据了及其重要的地位。计量经济学模型是经济结构分析,经济预测,各种政策评价的一个重要工具。该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实际应用并重,及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又要注重计量经济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作为这门课的主讲教师,结合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就一下问题进行探讨:

1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该课程的教学定位是理论课,在教学中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严谨性,以数学课的讲授方式为模板,且课程国内教材过分偏重于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理论的推导,逻辑性强,内容紧凑,数学公式多, 并且教材内容与经济学理论的结合不紧密。再加上农林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起来更为困难,导致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缺乏热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已成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很多学校增设了“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实践教学内容选择是否得当、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操作过程是否切实得到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目前传统的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以验证式实践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式。对于前者这种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脱节,无法及时消化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后一种方式,尽管能够使学生将理论联系实践,但也是一种“填鸭式”的向学生展示软件如何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从而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范教师所展示的内容。

并且学生的实验作业大多是教师结合典型案例或者书本中的例题和习题,而这些案例难免有些过于陈旧,不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缺乏经济热点。这些显然都不符合计量经济学这门应用性极强的教学要求。

完整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一般步骤:(1)模型理论设计—确定模型所包含的变量和模型的数学形式;(2)样本数据的收集;(3)模型参数的估计;(4)模型的检验—统计检验、经济意义的检验和预测检验。

但目前实践教学中实践内容都是典型案例或书本的例题和习题,因此实践中只需要进行模型参数的估计、模型检验和估计方法的操作,忽略了变量的选取,数据的整理和理论模型的构建,这使得学生不能全面掌握计量经济学建模的步骤,更不能将所学的计量模型准确的用于实际生活案例,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动手能力不强。

2提高“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2.1提前让学生做好软件学习准备工作

包括安装Eviews、阅读Eviews软件中英文操作手册和相关参考书。在授课的前半学期,每2周采取一次“1节理论课+1节软件操作课”的教学模式,通过“即学即用”的方式,巩固和强化理论知识,对理论方法能进行基本的实践操作。

2.2计量经济学课程引入案例教学,并建立案例库

目前,国内教材的案例过于陈旧,样本数据偏少,模型解释变量个数偏少,使用这样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使用软件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潜力;作为计量经济学的主讲教师,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本校学生情况的案例库。案例素材可以从本科生的优秀论文、教师的学术成果、专业期刊的学术论文中挑选从而建立有特色的案例库,并注重选取与农林经济研究密切相关的案例素材。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对案例调查、阅读、分析、讲解和讨论,传授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加强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培养应用能力。并且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切身感受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3推行课程论文

主讲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经济热点给出课程论文的题目,也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主的拟定论文题目。通过推行课程论文,学生根据研究内容来确定变量,整理变量,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并进行估计和检验,最终撰写规范课程论文,完整了建立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可以激发学生做定量分析的兴趣,积累了建模的检验,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并对今后的专业研究有一定的启发。

3结束语

通过案例教学和课程论文在我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已经推行了3年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熏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培养了对经济热点问题的敏锐性,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毕业论文中,关于与计量经济学相关的论文也大大增加,并计量方法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回归模型。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邹莉娜.应用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1,21:24-25.

[3]李晓宁,石红溶,徐梅.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比较[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2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