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出版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出版行业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出版行业调查报告

第1篇:出版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发行量――讳莫如深的数字

发行量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包括实销量、摊点实销量、印刷量、最大发行量、总发行量、平均期发量等不同的指标。

中国报刊发行量数据的真实性与否,一直如同“皇帝的新衣”,各家报社都心照不宣。报刊界中也仿佛有一种不成文的“礼貌”――别问报纸的发行量。一些老总回答起自己报刊的发行量,要么遮遮掩掩,要么虚虚实实,总之一句话,让你雾里看花,难辨真假。报刊发行量在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是非常透明的,各大媒体的发行状况,包括报刊印刷数量、实际销售数量以及定向赠阅数量,都能通过公开渠道查到,而且媒体也乐意公布自己的发行数据。但是到了中国,情况就截然不同。全国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将发行量视为最高商业机密,谁敢泄露,家法严惩。记得早些年前《新闻记者》杂志开辟了“晚报大家庭档案”专栏,请全国各家晚报提交各自的发行量、广告营业额、员工人数、创刊时间、定价、版数等相关数据资料,但不少晚报婉言谢绝,即使提供数据的,发行量和广告营业额这两栏也往往空缺。即使报社迫不得已必须透露发行量(如向上级部门汇报、编撰新闻年鉴、自我广告宣传等),也是遮遮盖盖、真真假假。比如,“本报发行量今年比去年同期增加24%”。然而具体数字是多少?无可奉告。至于“拥兵三千,号称十万”的,更不在少数。

众所周知,在报刊业的经营过程中,受众、广告和发行是报刊竞争的三大核心内容。一份报纸内容办的出色,拥有足够多的受众,客观上才能保持一个比较可观的报纸发行量。而广告主选择媒体投放广告的重要依据,对于报刊来说,其主要参考因素就在于报刊的发行量。报纸发行量的多寡,又客观上影响报刊到达受众的数量。报刊竞争力的三大核心之间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过程。

然而,伴随着上个世纪以来的报刊市场化动作和“厚报时代”的来临,靠发行赚钱对于绝大部分报纸来说,已经一去不返了。国内靠发行赚钱的报纸除了像《参考消息》、《读者》等有较大影响的报刊之外,几乎所有的报刊发行都在赔钱。报刊盈利来源纯粹地转向了广告收入。广告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报刊社利润来源的支柱。而如何获得购买报刊版面的广告主或是广告公司的青睐,发行量自然成为报刊社非常敏感的问题。处于变革中的中国传媒产业充满不确定性,体制的变迁、利益的重构与信息不对称交相并存,“发行量之争”正是这种现状一个集中反映。

发行量的虚报是当前报刊界无序竞争的一个极端表现,只要愿意,某些报社老总可以随时添加自己的发行量。从短时间看,这种做法可以一时拉来广告,但从长远看无异于饮鸩止渴。从新闻职业道德的角度讲,这是报刊面对社会、面对竞争对手的诚信问题。一个连自己发行量真实性都难保证的报刊,如何教育自己的编辑记者真实地反映社会?如何让读者相信它能够刊载真实的新闻呢?而从报刊自身来说,报刊的发行量是报刊质量的一面镜子,是报刊营销能力的综合标志,玩弄数字游戏终究会有“崩盘”的一天,而一个健康可信的报刊发行稽核系统是可以避免这一危险发生的。

千呼万唤始出来

缺乏权威、公正的报刊发行量认证组织目前已成为制约新闻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从表面上看,需要报刊发行量真实数据最急切的是那些广告主和广告公司,他们想知道到底自己的广告费该投放给哪家报刊,哪家报刊才能最好地表达他们的广告诉求,然而在实际上,真正需要一个统一、公开和公正的发行量稽核系统的,恰恰是报刊界自身。

时间拨回至2003年6月9日,在爱尔兰都柏林召开的世界报业协会第56届年会上公布了2002年“全球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版,中国有《参考消息》、《人民日报》等15种报纸进入这个名单。同时,根据世界报业协会公布的数字,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报纸消费国,日发行量达到8200万份,引起了新闻界的广泛关注。

然而,其后续事态的发展却出乎意料。从排行榜出台一直到7月份,从《新闻记者》在第7期刊发《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一览表》到各地报纸杂志纷纷对排行结果公开或非公开表态,或欢欣鼓舞,或指责质疑,或相互攻讦,风波骤起,热闹非常,成为年内传媒界的一大话题。而在此前,类似的事件也曾数度发生,如1998年央视调查机构的有关石家庄报业的数据、新生布的有关武汉报业的数据,2000年大洋网的排行榜等,都曾引发过当地报社之间的争执。

各地纷争的一个原因在于数据提供者的身份上。无论是“央视调查机构”还是“新生代”,都是商业性的市场调查机构,提供调查数据当然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用户向它们购买数据用于分析和研究市场,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行为。但是,目前我国市场鱼龙混杂,调查业也良莠不齐,人们有权利对调查数据提出质疑。比如,在广州地区就曾有一家虚构的所谓“新境界市场调研公司”,拿着一份编造的《广州地区各类报刊(印刷量及广告效应)一览表》到处兜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户把购买来的调查数据用于竞争目的,暂且不论这些数据是否准确,单凭数据提供者的身份而言,就足以让那些被调查数据置于不利地位的一方或几方有了说辞。

而目前我国有些报刊已先后不定期地实行了报刊发行量公证,如《电子产品世界》,从1995年开始率先在国内电子行业作BPA发行量国际公证;中国计算机报在1998年邮发量达18.1万份时,也曾通过北京市公证处来公开自己的发行量;北京晚报在其印发了120万份时,也通过北京市公证处进行了公证。由于当时我国没有专门的报刊发行量认证机构,因此上述报刊在寻求公证时,或是寻找国外的权威认证机构,或者通过国内的公证部门来认证。但是这些认证要么针对某一期的数量,而不是平均发行数字;要么公证的发行量是印刷数而非实际销售数;要么认证部门不是权威的发行量稽核专业机构,总之,相对于国际上公认的发行量认证制度来说,因此国内目前还处于“真正意义上的发行量认证缺失”阶段,而传媒咨询公司的发行量调查只是起到了发行监测作用。

随着我国媒体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规范,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和广告公司需要真实了解所购买媒体的情况,尤其是报刊真实的发行量以及读者构成情况等。而长期以来,国内媒体对这些内容一直讳莫如深,在实际报刊经营管理过程中,虚报、谎报发行量的现象时有发生。报刊界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媒体产业健康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媒体管理机构、广告商和一些媒体早就在呼吁建立一个公正的第三方报刊发行量核查机构,以提供权威的报刊发行量信息。

《传媒》早在2003年就提出建言:“在中国市场语境中,完全照搬ABC或BPA的做法行不通,也不能完全交由纯商业性调查机构来动作。政府的主导至关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由政府直接操作是理想的选择。或许,在某些方面,ISO9000等质量认证体系的做法值得传媒业借鉴,那就是政府主导,与国际机构合作,引入国际标准,进行本土化操作。”

事实上,一批有识之士早就开始了建立报刊发行量核查机构的呼吁,业已形成了一定的舆论基础。从国内环境来看,目前已经成立了中国报业协会、中国广告协会、中国广告协会广告主委员会,中国市场调查协会也正在筹组之中,这些行业性社团的存在无疑为报刊发行量核查机构的建立提供了可以借助的力量。国际报刊发行量核查组织联合会IFABC支持和鼓励各国建立独立的发行量核查机构,我们可以较为容易地吸取各国类似机构的组织形式和成功经验,从而可以避免挫折,少走弯路。

改革开放的时代步履已经跨入了新的世纪,新闻出版业迫切要求建立一种公平、公正、公开、诚信的市场竞争机制,迫切需要有一个独立于政府部门、出版商之外的第三方中介机构,来监督、审核出版单位的发行量及相关数据,向社会公正、权威的出版物发行量数据信息,来确定他们各自的量级与地位,来确定他们中到底谁是真正的中国传媒航母;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部分,早日建立一个发行量审核认证机构,定期公布经过严格审核的发行数据,既能激活市场,又使竞争有序;在管理上将行政措施转变为利用市场机制来规范报刊出版单位的市场行为。同时,通过发行量的认证,报刊管理部门将获得大量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新闻出版管理工作就可以建立在对数字分析的基础上。

早在2000年12月18日,石宗源署长在合肥全国报刊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利用国际权威认证机构认定报刊发行量及报刊整体质量,是世界各国报刊扩大知名度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与国际有关机构合作,成立中国报刊认证机构”。依据这个战略意图,新闻出版总署开始了考察和调研,2001年、2002年两年间,先后11次与美国BPA接触,了解情况,并两次赴美专题考察;这期间,还对国内的报刊社开展了大型基础问卷调查。经过系统、广泛的调查研究,大量而周密扎实的工作,对建立我国的报刊发行量审计认证体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形成《关于在我国建立出版物发行量审计查认证的报告》和相关文字资料。2003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认为,在我国尽快建立报刊认证机构,“有利于读者对于报刊的认知,有利于商家利用报刊开展广告经营业务,有利于报刊自身的经营发展,也有利于出版行政部门对报刊业的宏观管理,对于报刊业扩大知名度、提高整体质量十分必要。”这一消息传出,业界一时“报刊发行量认证制度呼之欲出”的声音鹊起。

在业界千呼万唤之后成立的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看似“姗姗”,实则不迟,它的诞生,凝结着新闻出版总署主要领导和很多有关同志的心血。

报刊的消费者权益

在4月25日正式揭牌之前,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已于3月15日召开了成立大会。选择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开成立大会,是巧合还是刻意?报刊认证制度说到底是对报刊的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纸的消费者有两类,其一为读者,其二为广告商。报纸在产业化运作过程中实际面对的是两个市场,报纸市场与广告市场。由于报业的经济效益直接来源于广告市场,因此,对广告客户的争夺也就成了报业竞争的主要内容。但是,报业经营者在广告市场上竞争的资本则来源于在报纸市场所获得的传播效能,确定报纸传播效能高低的量化指标主要就是报纸的发行量。因此,报纸的发行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成了广告市场上的一种商品,发行量越大,这种商品的价值就越高。于是,报纸间的经济利益之争最终就落脚在报纸发行量的竞争上。在报刊市场,买方是广告主,卖方是报刊社。这里的信息不对称是,作为买方的广告主无从知晓作为卖方报刊社的准确发行量,从而导致错误购买行为。

在成熟的报业市场上,为了保证公平竞争,维护广告主、广告商和报业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一般都有一个报刊发行量的核查组织作为市场的中介机构,由它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核查公布报纸的发行量,以避免个别报社弄虚作假,确保发行量数据的真实性。对于那些胆敢通过虚报发行量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的做法,法律和行规都将予以严惩。1997年9月,香港的英文《虎报》因涉嫌每日虚报一万多份发行量,受到了香港廉政公署的审查,最后3名当事人分别被法庭判处4至6个月的拘役,即为一个例子。

然而,反观此前我国报业市场竞争的现实,报纸的发行量任由各报自说自话,发行量的水分岂止区区一万份的虚报。尽管我国《广告法》也规定:“广告者向广告主、广告经营者提供的媒介覆盖率、收视率、发行量等资料应当真实。”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核查手段及处罚措施与之相配套,这一规定几乎成为一句空语。为了追逐经济效益,一些发行量仅有数千的报纸敢号称数万,仅有数万的报纸敢号称几十万;更有甚者,某些报社还明令规定报社工作人员不得向外透露本报的发行量,违者就要受到处罚。这就使得我国报纸的发行量成了一个“黑洞”,深不可测,局外人根本不知深浅。显然,这种状况有违公平竞争的原则,它不仅构成了对广告商的商业欺诈,同时也构成了与报业同行的恶性竞争,损害了诚实守信的报业经营者的利益。近年来,一些国外广告主和广告公司,在进入我国从事广告经营业务时,常常以我国报纸的发行量没有经过核查,不真实、不可靠为因,作为向报纸杀价的理由。这种状况如任其进一步发展,最终受损害的是报纸的消费者,进而是整个中国报刊业。

消费者是行业和产品存在的基础,只有保护好了消费者权益,才能确保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按此条规定,读者和广告商作为报刊的消费者,了解报刊真实发行量是他们的权利,向他们公布真实发行量是报刊社的义务。发行量认证制度的推行,是实现这个权利和义务的保障。

犹抱琵琶半遮面

早在几年前得悉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正在着手建立发行量认证制度时,业内人士就提出了几大争议:一,是否要引进ABC和BPA这两种认证制度?是选取其中一种还是二者某种程度上的综合,拟或建立第三种认证制度?二,如果建立新的发行量认证制度,该由哪个机构去具体运营,是中国报业协会等行业组织,还是新闻出版总署等政府机构?三,如果引进ABC或BPA,政府管理部门该如何有效管理?四,在发行量认证体系引进过程中该如何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市场化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矛盾?

如今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的成立已经相对完满地解答了前两个疑问。其一,调查中心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独立法人,属非盈利机构,实行民政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双重管理,民政部为登记管理机关,新闻出版总署为业务主管机构。这样的双重管理直接保证了调查中心在报刊发行量认证制度执行中独一的权威性。其二,通过对国际上ABC和BPA这两种认证制度的学习和比较,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最终是在借鉴英国发行量稽核制度ABC(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s)的基础上筹建的。总的来说,调查中心的成立一如在理事会召开当日有人讲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们前期的筹备工作,只不过是为一部伟大的历史正剧打开了序幕。而到它挂牌的那天,中国的大地上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新机构,它将以公正、诚信的巨膀,托负起中国新闻出版事业有序竞争的明天。

“新”固然是国新调查中心最为突出的特点,然而面对剩下的两个疑问,是“中体西用”还是“西体中用”,是报刊管理的公正裁判所还是发行量这场数字游戏另一个名利场,显然因为人事制度、资金来源等基础管理上的语焉不详而让业内不少人士表现得并不乐观。

按目前公布的资料,国新中心的主要业务职能是向出版社、报刊社、互联网等出版单位、广告客户、广告商及有关调查研究机构提供图书、报刊、互联网等出版物印刷量和发行量及相关数据的认证和信息服务;对出版社、报刊社、互联网等出版物的受众、客户构成及出版、广告、发行进行数据调查,向社会提供数据咨询服务等业务。职能是这些,但具体的操作方式和方法还不明了,给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它的认证规则是怎样的?认证方式是申请还是强制?如何保证认证的公平、公正?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非盈利机构,经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待国新中心在实践中解答。

阳光下的角逐

第2篇:出版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非艺术类高校;广告艺术设计;书籍;调查

作者简介:翟浩铮(1994-),女,现为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广告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

*通讯作者:周贤军,男,副编审。

近些年来,我国每年报考艺术专业的考生日趋增多,形成了一股艺考的热潮。作为广告艺术设计专业类的高校大学生,对于广告艺术设计专业类书刊的需求日益增加。近日,我们就南京一些非艺术类高校图书馆中广告艺术设计类书籍进行了专题调查,以了解广告艺术设计专业类书刊的情况。

1 调查对象及内容

1.1 调查对象

南京某非艺术类高校图书馆的设计类书籍为专门的调查对象,重点为广告艺术设计类书籍和出版时间等。

1.2 调查内容

从设计类书籍的馆藏情况出发,考虑书籍种类、出版时间、对其专业的帮等进行探讨,并提出积极的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对某高校设计类书籍的馆藏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的数据如下:书籍总量110万册,其中设计类书籍1342册,占0.1%;广告类书籍为829册,占0.07%。我们分别从广告设计类中挑选出10种不同出版时间的书籍并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从调查结果(表1)可以看出,对于所调查图书馆设计类书籍馆藏情况并不太乐观,广告设计类书籍百分比偏低。对于这种情况,应该从多方面分析其原因。

首先,从整体馆藏来看设计类书籍所占0.1%,在这个综合类大学的图书馆中艺术设计性的书籍所占比重并不大。设计类书籍达到1342本,当然不包括艺术性的书籍,这些还是比较乐观的。但由此可看出,艺术设计在综合类大学中相较其他专业书籍数量比例偏小。

表1 广告设计类书籍馆藏调查情况

针对广告设计类书籍的出版时间,我们进行了抽样小调查,方法是分别抽查10种广告设计类的书籍,根据不同的出版时间做了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广告设计类书籍出版时间情况调查

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图书馆中广告设计类的书籍在1999年之前已下架,不再收藏。这种现象是一种很明智的调整。以设计类专业来说,需要与时俱进,随时“idea”。广告设计类专业更需要近期出版的书籍,随时了解和掌握最新形式内容与发展趋势。新的参考资料有助于学生艺术思维能力的拓展,以及设计理念的提高。

但从调查结果中我们也能够发现,书籍的出版时间由远及近馆藏数量递减,而在调查过程中发现2013年出版的广告设计类书籍馆藏只有4种,因此,艺术设计类书籍需要及时更新,才能够满足艺术设计类专业师生对于掌握新知的需要。书是学习的源泉,图书馆能够真正做到“书中有黄金屋”,使我们真正爱上图书馆,喜欢上学习与设计。

3 结论与讨论

(1)艺术热是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综合结果。我国许多非艺术类高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类等美术专业,艺术这一冷门或者说是以往人们眼中高雅的艺术已经或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千家万户。仅以笔者所在学校来看,2014年报考我校美术类专业校考的全国报考总人数就达到了1.5万余人,报名人数是我校校考历史上较多的一年。这个数据,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当前存在的艺术热潮。

第3篇:出版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第一条为加强新闻出版统计管理。保障新闻出版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以下简称《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结合新闻出版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列入新闻出版署制定的各项新闻出版统计制度规定统计范围内的有关中央及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和新闻出版企业事业单位。各级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必须依照有关统计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报送统计资料、不得以任何借口拒报、迟报、虚报、瞒报、伪造和篡改统计资料。

第三条新闻出版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新闻出版业的管理、生产经营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汁信息和咨询、实行统计监督。新闻出版统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图书、杂志、报纸、音像及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复制、发行、进口、出口、版权贸易,书刊印刷企业的生产,以及新闻出版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等基本情况的统计。

第四条新闻出版统汁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新闻出版署是新闻出版统计工作的主管部门,在国家统计局的业务指导下,对新闻出版统计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和组织协调。中央和地方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新闻出版企业事业单位,在各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统计)指导下,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新闻出版统计工作。

第五条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人负有领导、监督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执行《统计法》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的责任和义务。领导人对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提供的新闻出版统计资料不得擅自修改,如认为统计资料不实,应当提出,由统计机构或统计人员核实订正。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有权拒绝、抵制领导入强令或者授意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行为,并对所报送的统计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六条各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新闻出版统计工作的领导,把统计工作纳入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各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新闻出版统计队伍的建设,培养统计人才,提高新闻出版统计工作水平。

第八条各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中央和地方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应根据统计工作的需要和新闻出版署的统一规则,有计划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配备必要的统计计算和数据传输设备,逐步建立完善全国新闻出版统计信息自动化管理网络系统。

第九条各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新闻出版统计任务及实际情况,安排统计调查、统计分析和预测、统计专用技术装备和其他统计业务所需经费。统计业务经费应纳入行政事业费、科研经费和自身建设经费计划,不足部分用其他方法予以补充。

第十条各级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和统计监督检查的职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扰和阻挠。

第十一条各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对统计工作成绩显著,执行统计法律、法规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新闻出版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

第十二条新闻出版署负责全国新闻出版统计工作。地方各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各有关中央和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应根据统计工作的需要,确定承担综合统计职能的机构,设置专职或固定的兼职新闻出版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新闻出版企业事业单位应根据统计工作要求,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专职或固定的兼职统计人员。各级综合统计部门应指导、帮助统计人员执行国家和地方的新闻出版统计调查任务。

第十三条各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的统计机构或统计负责人执行本部门综合统计的职能,并履行以下职责:

一、组织、协调本部门内非统计职能机构的专业统计工作,组织、指导本辖区新闻出版企业事业单位的新闻出版统计工作,指导同级有关部门和下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的新闻出版统计工作;

二、贯彻执行统计法律、法规,实施国家统计标准和补充性的新闻出版统计标准;

三、根据新闻出版业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需要,建立健全新闻出版统计指标体系,制发综合的新闻出版统计调查方案,审核本部门内非统计职能机构拟定的专业统计调查方案,组织、管理、实施统计调查;

四、对所辖范围内的新闻出版行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实行统计监督,提供咨询服务;

五、为本部门领导和有关业务机构提供行业管理所需的新闻出版统计资料,并负责提供对外公布的新闻出版统计资料,保守国家和被调查者的秘密;

六、按照新闻出版署的统一规划,组织新闻出版统计信息自动化管理网络系统的建设;

七、组织所辖范围内新闻出版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

八、积极参与新闻出版统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十四条新闻出版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在新闻出版统计工作中依法独立行使以下职权:

一、统计调查权:调查、搜集有关资料,召开有关调查会议,要求有关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和人员提供统计资料,检查与统计资料有关的各种原始记录,要求更正不实的统计数据。被调查的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和人员必须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和情况,不得拒报、迟报、虚报、瞒报统计资料。

二、统计报告权:将统计调查所得资料和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及时如实地向上级机关和统计部门提供统计资料。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无故阻挠、扣压统计资料,不得伪造和篡改统计数据。

三、统计监督权:根据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对新闻出版工作进行统计监督,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有关部门对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应当及时予以研究处理。

第十五条各级统计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统计人员因工作需要调离统计岗位时,应派有能力承担规定职责的人员接替,并须办清交接手续,先补后调;对不称职、不合格的统计人员应及时进行调整。

第十六条各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应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评定新闻出版统计人员的技术职称。

第三章新闻出版统计管理

第十七条国家和地方的新闻出版统计调查方案,分别由新闻出版署和地方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依照《统计法》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地方新闻出版统计调查方案,其指标解释、计算方法、完成期限及其他有关内容,不得与国家新闻出版统计调查方案相抵触。

第十八条各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制发的统计调查表(含综合统计调查表和专业统计调查表),由本部门统计机构统一编号,并按法定程序报同级人民政府统计部门批准或备案。在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管辖系统以内使用的统计调查表,由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制发,报同级人民政府统计部门备案;发往本部门管辖系统以外的统计调查表,应由本部门负责人审核签署,报同级人民政府统计部门批准制发。

第十九条新闻出版署依法制定有关新闻出版统计调查的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统计编码以及其他方面的国家新闻出版统计标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变动新闻出版统计标准。

第二十条各地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各有关中央和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在收集基层统计报表的同时,必须做好报表的审核及汇总工作,保证统计资料的上报率和准确性。向新闻出版署报出的统计报表,除须经本部门主管领导审核、签署外,还应同时附上填报说明,对基层报表的上报情况及本期报表中大的数字变动情况加以说明。

第二十一条各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各有关中央和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各新闻出版企业事业单位须根据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各项统计制度,建立健全原始记录、统计台帐、统计档案管理和保密等各项管理制度。

第二十二条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须保证统计资料的真实性,统计资料要能客观地反映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调整统计数据。报表报出后,如发现某些重要数字有误必须修改,应及时进行更正并作必要说明。

第二十三条凡新闻出版署已推广使用计算机软件的统计调查项目,各部门、各单位在向新闻出版署报送统计资料时,必须同时报送符合标准的数据库(以计算机远程通信或软盘的方式报送)以及和数据库相一致的打印报表,不得报送手工报表。

第二十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在做好年报工作的同时,还应根据本辖区的统计资料,写出统计分析报告,上报新闻出版署。

第四章新闻出版统计资料管理

第二十五条新闻出版统计资料实行分级管理。全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由新闻出版署统计机构统一管理;地方新闻出版统计资料,由各地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统计机构或统计负责人统一管理。

第二十六条各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规定,建立健全新闻出版统计档案管理制度,妥善保管、调用和移交统计档案。

第二十七条各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法定期公布本辖区的新闻出版统计资料(含综合统计资料和专业统计资料),并向同级人民政府统计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新闻出版署计划财务司负责审定、公布和出版全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定、公布和出版本辖区的新闻出版统计资料。宣传、新闻和出版单位需尚未公布的新闻出版统计资料,属全国性的资料,须经新闻出版署计划财务司核准;属地区性的资料,须经当地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核准。所发表的新闻出版统计资料必须注明资料提供单位。

第五章奖励与惩罚

第二十八条各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对所辖范围内的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进行考核、评比。对有下列表现之一的统计机构或统计人员应给予表彰或奖励:

一、在改革和完善新闻出版统计制度、统计调查方法等方面,有重要贡献的;

二、在完成规定的新闻出版统计调查任务,保障新闻出版统计资料准确性、及时性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

三、在进行新闻出版统计分析、预测和监督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

四、在新闻出版统计工作中,运用和推广现代信息技术有显著效果的;

五、在新闻出版统计科学研究方面有所创新、做出重要贡献的;

六、忠于职守,执行统计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表现突出的。

第二十九条违反《统计法》和本办法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根据《统计法入本办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会同各级统计行政主管部门。对有关责任人员或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

一、拒报新闻出版统计资料的;

二、故意提供不真实的新闻出版统计资料的;

三、新闻出版统计人员、的;

四、未经批准,擅自尚未公布的新闻出版统计资料的;

五、违反规定,泄露国家及被调查者秘密的;

六、妨碍新闻出版统计人员执行公务的;

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凡超过统计制度规定报送时间未报统计资料或不按要求报送统计数据库的单位,各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应按违规行为给予警告,并寄送《违规通知书》;半年内违规达到两次者,给予通报批评;一年内违规超过两次者,按新闻出版署制定的各项行业管理规定制度分别给暂缓通过年检、缓发许可证、取消书刊印刷企业定点资料、核减书号等处理。

第三十一条新闻出版署每年对直接向新闻出版署报送统计资料的各中央和地方行政管理部门、新闻出版企业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情况,进行一次考核。考核内容为统计资料的上报时间和填报质量(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还同时考核统计分析报告)。上报时间,为新闻出版署制定的各项统计制度中规定的上报时间。填报质量包括:

一、统计资料的上报率;

二、统计数字的准确性;

三、统计资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四、计算机及各种统计应用软件的使用情况;

第4篇:出版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这次调查开始于2007年上半年,进行这次数字媒体调查的目的,是帮助美国报纸协会的会员报纸了解数字报纸媒体环境的战略运营、受众和收入状况。通过分享调查结果,我们希望能让业界更好地理解自己在规模相近的北美报纸中所处的位置。

调查方法

2007年3~7月间,美国报业协会向1068家美国报纸发出传真和电子邮件。被调查者通过向美国报业协会回复传真、在线填写PDF格式的表格来传回答案。美国报业协会收到了175份填写有效的调查表,回复率为16.1%。这比2004年类似调查的22.7%的回复率要低。因此美国报业协会认为也许这次调查不能完全代表业内的状况。(表1)是这次回复调查的不同发行量报纸在总回复报纸中的比重:

综述

相对于2004年美国报业协会进行的同类调查,在线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美国宽带家庭用户在过去几年有大幅增加。2004年,根据“皮尤互联网和美国人生活项目”的调查结果报告,39%的美国成年人互联网用户在家中装有宽带互联网。2007年的皮尤报告显示,这一数字增加到了70%。

2.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增加迅猛。根据2007年发行人联合会的数据,在美国,71%的移动电话使用者可以使用所持的终端上网,而实际有41%的移动电话使用者正在使用移动互联网浏览信息。手机使用者最喜爱浏览移动互联网的天气预报、体育新闻和本地新闻。

3.终端技术升级。根据苹果公司的季度收入报告,该公司在2003年共销售了150万部“iPod”互联网多媒体手机,而2007年刚刚过半,这一数字的当年销售便已达到2000万部。

消费者所使用终端的技术升级对报纸的数字媒体技术来说意味着意义重大的改变,这不仅意味着报纸网站的浏览量增加,同时报纸在线版的广告收入也增加了。而且,报纸网站的内容开始变得包含了大量的视频、音频和其他宽带网络可以承载的特色内容。

下面是本次调查与2004年的调查报告相比的部分发现:

受众

1.网站访问量大幅增加。据52%的市场占有率居前的报纸网站报告,网站的月浏览量为3500万,这一比例在2003年为35%,2002年为19%。在所有参与统计的报纸网站中,每月不重复的网站访问者数目的中值为29.1万。按照表1中的分类,各个发行量类别中,每月不重复的网站访问者数目都有大幅提升。在期印刷发行量超过25万份的类别中,62%的报纸网站在2003年每月不重复的网站访问者数目超过了100万,而2006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95%。

2.互联网搜索引擎对于扩大报纸网站影响的作用凸显。2006年,20%的报纸网站访问者是通过Google的搜索功能链接到报纸网站上的,7%是通过Yahoo,4%来自MSN,1%来自AOL。

这凸显了搜索引擎营销对报纸网站的重要性。很多报纸使用标签、关键词和其他方法来使自己的网站显示在搜索引擎搜索结果的顶端。

3.网站的区域化程度变化。57%的接受调查的报纸报告统计,2006年,自己网站超过半数的访问者的居住地属于自己纸质媒体的发行范围,这比2003年有所下降,2003年度有64%的接受调查的报纸网站统计,自己网站的大多数访问者来自于自己的纸质报纸的发行市场范围。发行量超过25万的报纸有更多的在线读者来自主要发行范围之外的区域。这一数据可以通过追踪访客的IP地址或者通过访客注册时提供的邮政编码得到。

过去几年来,大家对如何衡量网站的流量持有很多不同意见,因为每家观测网站流量的专业公司都使用不同的方法。而且,广告客户对这样一个现象表示关切:那些按照所谓的单一用户访问量做出的统计,数字有被人为夸大的可能,有些用户可能通过删除电脑中cookies文件夹中的文件来人为操纵这一数字。

接受调查的报纸网站报告说,他们正在减少使用自己网站服务器上的数据来对外招揽广告客户。越来越多的网站使用中立、第三方统计公司的数据来获得广告客户的信任。超过65%的发行量大于25万份的报纸网站使用Scarborough提供的数据。

很多人把报纸看作他们早上刚刚开始工作,边喝早咖啡时边看的东西。很显然,在这一点上报纸网站对读者来说区别也不大。据受调查的报纸网站报告,每天访问量峰值发生在中午之前,从中午至下午6点访问量开始下降,而下午6点之后,访问量到达最低值。

收入

绝大多数的报纸网站符合规模经济的特点:访客越多的网站,广告收入越高。

1.网站访问量与广告收入基本成正比。超过半数的拥有50~100万每月不重复网站访问量的网站报告,2006年的收入为500万~1000万美元。在每月不重复的网站访问者超过100万的报纸网站中,约有3/4的网站报告其2006年度的收入超过了1500万美元。

2.分类广告收入提升迅猛。按照表1中的分类,各个发行量类别中,在线分类广告的收入都有实质性的增加,特别是汽车类分类广告。对于经营收入位于前20%的报纸网站来说,有9%的广告收入来自在线经营。而在线经营的收入中有2/3来自分类广告。分类广告占报纸网站广告总收入的份额目前虽小,但增长迅猛。

招聘类分类广告给分类广告带来了大部分的收入。汽车和房地产分类广告虽然不及招聘类,但也是在线广告收入的重要来源。这种增加也许要归功于报纸网站与大型分类广告网站诸如等的合作。

3.本地零售商广告投放增加。按照表1中的分类,多数发行量类别中,本地零售商的广告投放量都有所增加。本地的非分类广告客户变成了很多报纸网站的面包和黄油。对于报纸发行量小于10万的报纸网站来说,本地广告的收入占网站总收入的90%甚至更多;对发行量10~25万之间的报纸的网站来说,本地广告收入占网站总收入的85%;在过去几年里,发行量大的报纸的网站不断向全国性广告进军,所以在报纸发行量超过25万份的类别中,本地广告的收入比例仅为60%,而2003年这一数字为93%。

4.广告费计算方式。所有的报纸都在使用综合方法对广告客户收费。CPM法(即每千点击的成本法)是最流行的计算方法,73%的报纸采用此种基于网页浏览效果计算广告费的方法。很多其他报纸网站按照广告刊登的位置收费。

5.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升级,网站广告形式有了更多选择。包括广告条、电子邮件广告、音频和视频广告。

⑴广告条也许是网站广告的最原始形式。2003年的调查中,71%的报纸网站的广告条为报纸带来了超过29%的广告收入。其中,发行量超过25万的报纸网站,广告条收入占了网站超过40%的收入。而2006年,随着在线广告形式的增加,广告条收入所占的比重在网站广告总收入中下降了很多。

⑵电子邮件广告与广告条广告一样,所占总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6年,电子邮件广告收入占受调查报纸网站的总收入小于2%。

⑶嵌入式音频和视频广告。尽管很多报纸网站提供了音频和视频广告内容,但看起来来自这方面的广告收入还很少。在受调查的网站中,只有2%的报纸发行量在5~10万之间的报纸网站报告说,自己的网站有嵌入式音频视频广告的收入。其他发行量段的报纸的网站没有这方面的报告。

⑷电子版订阅收费和浏览收费。与2003年相比,对所有在线内容收费的报纸网站减少了。在接受调查的报纸网站中,总共有27%的网站对部分内容收费。2006年,接受调查的报纸网站中,有29家网站对报纸的电子复制版收费。

报纸网站提供的小众化内容、额外的体育内容和无线新闻没有带来很让人振奋的收入。发行量小于25万份的报纸的网站,此部分收入的中位数小于1万美元。

⑸网站营销和促销。尽管报纸网站在各自的主要市场正非常流行,报纸也没有停止在印刷版报纸上对数字版进行宣传,同时还进行事件营销、跨媒体广告营销和其他方式的推广。报纸对网站进行推广主要还是通过印刷版报纸本身。从2003年到现在,接受调查的报纸中,每年投入4个对开整版以上对报纸网站进行宣传的报纸从4%上升到了8%。在发行量超过25万的报纸中,大多数报纸每周用2个对开整版来宣传自己的网站。

⑹57%接受调查的报纸网站在页面上提供可供打印的购物消费打折卡。发行量超过25万份的报纸中,有62%的报纸网站提供了这一服务。

内容

1.2006年,超过半数的报纸网站要求访问者要先注册才能浏览内容。这比2003年翻了一番。注册是网站收集网站访问者的基本统计学信息的最快最简单的方法。一些报纸网站正在使访问者能够通过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参与网站的各种在线服务。这包括设定并保留浏览该网站提供的个性化设置,可以把文章通过邮件发给朋友,登录获取邮件到达提醒,对信息发表评论等。

2.只有27%的报纸网站对部分或全部内容的浏览收费。其中多数报纸网站仅对很特别的分众内容收费。

3.至少有80%的参与调查的报纸网站提供了本报往期内容的搜索引擎,包括印刷版报纸的所有或大部分内容,网站新闻、社区信息、博客和视频内容的全天候在线更新。

如今报纸网站所提供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过了印刷版报纸所提供的内容,结果显示,报纸受益于这些服务内容的扩充。

媒体合作

很多参与调查的报纸与本地或者全国性的媒体有合作关系。最常见的在线合作是与微软MSN或是与Yahoo的合作,其次是与全国性的分类广告服务网站的合作。综观各个发行量阶段的报纸网站,只有17%的网站有与广播电台的合作,而与电视台的合作则更受欢迎,这些合作主要是针对报纸网站的视频内容。

第5篇:出版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这是政府行业主管部门首次全国新闻出版产业年度分析报告,报告围绕行业总体情况、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企业法人情况、集团和图书出版单位经济规模综合评价,以及产业特点与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和阐述。

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范卫平表示,虽然此份报告仅反映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状况,缺乏同口径的比较数据,难以看出变化的趋势,但该报告的仍反映了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以来新闻出版产业的最新面貌。

产业具相当规模

此次新闻出版产业调查采取新闻出版统计年报与补充调查相结合、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由新闻出版总署统一领导,各省(区、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该产业分析报告的指标采取了国家统计的经济指标,以总产出、总产值、增加值、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等经济指标为基础进行经济学和统计学分析。

为确保数据准确性和权威性,报告历时9个月,先后经过制定调查方案、动员部署、组建机构、组织培训、实施调查、数据填报、数据核验、数据汇总、数据分析和征求意见等16个步骤。

报告中的各项数据经省(区、市)新闻出版局审核并盖章确认,再经由产业调查工作小组对上报数据进行反复核实,最终六易其稿,完成报告。

报告显示,2009年新闻出版业全行业总产出为10668.9亿元;实现增加值3099.7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0.9%;营业收入10341.2亿元;利润(结余)总额893.3亿元。不包括数字出版的全行业资产总额为11848.5亿元,净资产(所有者权益)为6168.3亿元,纳税总额为620.3亿元。

2009年全国共出版图书30.2万种、期刊9851种、报纸1937种、录音录像制品25384种、电子出版物10708种。共引进出版物版权13793种,输出出版物版权4205种。日报出版规模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图书出版品种与销售总额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印刷复制业总产值位居世界第三。

从单位数量及构成来看,全国共有新闻出版单位35.7万家(不包括数字出版单位),其中法人单位12.0万家,约占单位总数的33.5%;非法人单位1.5万家,约占42%;个体经营户22.3万家,约占62.4%。

市场主体基本形成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一直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前面。”范卫平表示。2003年中央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以来,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率先推进,实施了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的改革。并于2003年开始在9个省市21家单位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

新闻出版领域改革任务占了文化体制改革任务的三分之二。随着改革的深化,2008年4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提出新闻出版业在试点的基础上,将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并确定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路线国和时间表:三年内(到2010年)完成158家中央在京出版社、103家高校出版社以及7家地方出版集团的改革;报刊改革分三步走,国有企事业单位主办的非时政类报刊在第一阶段完成改革,第二阶段是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主办的非时政类报刊,第三阶段是部委所办的报刊。

按照这一路线图和时间表,今年被认为是出版社转企改制的“决胜年”,也是报刊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之年”。据统计,全国581家图书出版社中,除盲文、少数民族文字和军队等部分出版社保留事业性质外,有528家经营性出版社要转企改制,已完成435家,93家正在进行转企改制,转制率99%。

其中,地方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基本完成转企改制,182家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中,除已先期进行转制的和确定保留事业体制的出版社外,其余应转制的有148家,目前已完成101家,剩下的将在2010年底前完成转制或退出。

报刊改革方面试点工作一直在进行,目前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方案已经基本确定,并将于下一步执行。据介绍,目前全国已有106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登记或转制为企业法人,已建成29家出版集团,49家报业集团,4家期刊集团,24家国有发行集团。

中国出版经济研究所出版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斌博士介绍,从报告反映,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已经成为市场主体。2009年,不包括数字出版企业,全国新闻出版企业法人单位共有11.5万家,占全行业法人单位和非法人单位(不包括个体经营户)总数的85.6%;企业法人单位总产出8274.2亿元,占全行业总产出的83.8%。

长期以来,市场主体缺失成为困扰中国文化产业的问题之一。张晓斌表示,从理论上说,要搞产业化、搞市场经济,市场的主体必然应该是企业而非事业。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大力推动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制和改制,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股份制改制,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新间出版产业市场主体的形成将为整体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范卫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不仅为文化体制改革创造了经验,而且为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探索了思路。根据改革时间表的设计,总署将推动出版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股份制改造,并着力推进其上市。

“到目前为止,整个行业上市企业达到41家。此外,还有更多的转企改制到位的出版、印刷、发行企业,正准备上市或正在办理上市。”范卫平介绍。

非公经济长足发展

报告显示,在全国35.7万家新闻出版单位中,包括个体经营户在内的非公有经济单位超过32.4万家,占到单位总数的90.8%;72.0%的企业法人单位为民营企业,另有3.7%的企业法人单位为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

非公有企业(排除国有全资、国有控股和集体企业)占有的资产总额、实现的增加值、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在印刷复制企业中已分别占到82.3%、83.2%、84.1%和84.7%,在出版物发行企业中已分别占到69.0%、762%、69.3%和80.5%。

张晓斌介绍,根据中国现行体制,包括出版集团、报业集团在内的出版单位并未对民营开放,但在新闻出版产业中,除去五百多家出版社、两千多家报社和九千多家期刊社,绝大多数的单位还是印刷和发行这部分,而这部分的非公经济成分超过了三分之二。非公有资本和外资已经全面进入印刷和发行领域。

年初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有序进入新闻出版产业。指导意见中对非公有资本参与新闻出版产业的方式和渠道进行了细化表示。

根据该指导意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从事印刷、发行等新闻出版产业的有关经营活动。引导和规范个体、私营资本投资组建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以内容提供、项目合作、作为国有出版企业一个部门等方式,有序参与科技、财经、教辅、音乐艺术、少儿读物等专业图书出版活动。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开拓境外新闻出版市场。”

第6篇:出版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论文摘要:报纸广告传播效果是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报社共同利益的集中体现。但是,广告传播效果的产生往往不以传播者的意志为转移,有时甚至会出现与传播者的意图相反的结果。这是因为传播效果的产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过程,从刊出广告信息到受众认可接受广告信息,进而买进广告商品,中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环节和因素,每个环节或因素都可能对广告的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针对近几年来报业广告发展排徊不前的实际情况,本课题对制约报纸广告传播效果的传播主体、媒介、广告内容、版面位置、受众等主要因素作了一些探讨与研究。

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是需要支付广告费的,广告的花费成为广告主的一种投资。既然是投资,就必然要求得到回报,这种回报就是广告效果。同时,现在大多数报纸需要靠广告来维持生存,因此,报纸广告传播效果是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者—报社共同利益的集中体现。但是,传播效果的产生却往往不以传播者的意志为转移,有时甚至会出现与传播者的意图相反的结果。这是因为传播效果的产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过程,从刊出广告信息到受众认可接受广告信息,进而买进广告商品,中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环节和因素,每个环节或因素都可能对效果的形成发生重要的影响。

近几年,报业广告发展徘徊不前,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要解决问题也不是没有办法,关键是我们能否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针对于此,本课题对制约报纸广告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作一些探讨与研究,以便更好地促进报业和报业广告的发展。

一、传播主体因紊

报纸广告的传播主体是广告投资者、广告经营者和报社。在广告传播过程中,他们不仅掌握着传播工具和手段,而且决定着广告内容,并且这三者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可信度会对广告的传播效果产生较大影响。

广告主通过广告将自己的商品或服务推销出去,实现价值,获得利润,进行扩大再生产。广告经营者和广告者则是通过给广告主提供的服务收回成本获得利润。读者通过阅读报纸获取新闻及其它信息的同时得到自己需要的消费信息,享受传媒带来的便利。广告效果的评价,必须是广告的接收者、广告经营者和广告投资者共同感受的结果以及他们各自认为有利的标准。同一广告,如果出于不同的传播者,受众对它的接受程度往往是不一样的。

广告是当代报业的经济支柱,是报社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来源。“二次销售”理论认为,媒体第一次销售的产品为有价值的信息,以获得特定读者群的注意力,第二次销售的是读者群的注意力,即把受众销售给广告商,以获得广告收益。2009年慧聪媒体研究中心对1000名报纸读者进行随机网络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更相信权威报纸上的广告达42.71,更关注专业报纸上的广告占32.57,更关注知名度高的报纸上的广告占42.71。由此可见,报纸的品牌形象对其版面上的广告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报纸品牌不仅能使读者更信任和关注其出去的广告,更能吸引较大的公司企业慕名前来刊登广告,从而实现报社经营收入的提高,最终,报纸影响力和品牌形象也会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

另外,就宣传或说服的角度而言,广告投资者的美誉度和广告经营者的权威性、知名度对其报纸广告的传播效果显然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报纸受众往往更愿意接受美誉度高的广告投资者生产的产品,更愿意信任权威、知名度高的广告经营者的广告。

二、媒介因素

报纸是广告主用以向消费者传播商品或服务信息的工具,它是最早被利用为广告传播载体的大众传播媒介。在1445年德国人古登堡发明铅活字印刷以后,17世纪初,排字印刷的报纸在欧洲流行起来,它很快被用作广告媒介。报纸广告的出现,是广告发展的一次飞跃,为世界各地的广告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此后,报纸广告长期为广告形式的主流。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传媒业的发展,近年来广告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广告是大众传媒生存、发展的“血液”,是传媒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变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广告市场总量是相对固定的,面对这块诱人的”蛋糕”,参与竞争的广告媒体都虎视耽耽,其中既有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户外广告,更有新媒体互联网等。“粥少僧多”的局面势必使各媒体都弹精竭虑地在广告市场中开疆拓土。”

在杂志、电视、互联网等传媒的强烈攻势下,报纸广告的市场空间被不断压缩、抢占,受众分流愈演愈烈,国际国内概莫能外。北美和欧洲报纸广告的市场份额已分别从1985年的41%和44%下降到了1998年的37%和38%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媒介越来越多地参与各种经济活动,开始形成一种产业。这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转变,即从.报纸广告的编排”到“报业广告的经营”。前者反映了我国报业长期以来所处的“坐等广告上门”的状况,后者表明我国的报人开始正视报纸的商品属性,报纸开始走向市场。但据国讯报告网站公布,今年3月份,从我国各类报纸的表现来看,一季度主要报纸的广告额均低于去年同期。相比2008年同期,综合都市类报纸广告下降11.2%,地方性党政机关报下降14.8%,全国性财经报和时政类报纸下降20%左右,全国生党政机关报下降约30% 。

《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曾撰文指出:“在新的媒体结构中,报纸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传统的强势地位被从根本上动摇。”

如今剧烈竞争的媒介环境,加上去年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进一步重挫报业广告经营。今年以来报业广告开局低走,由于受金融危机冲击,部分企业停产减产,销售困难,库存积压,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广告投放,尤其是房地产业,虽然政府相继出台救市措施,但是消费者信心不足,购买力严重衰退,一段时期里尽管开发商打起价格战,但是明显处于买方市场,广告投放也就大幅度削减了。各地方报纸尤其是都市类报纸以往都过于依赖房地产广告,过于依赖大客户,一旦经济下滑,便举步维艰。

除了现实媒介生态大环境和宏观经济的影响外,报纸媒介自身的特点也会对其版面上的广告的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报纸是一种印刷媒介。它的特点是发行频率高、发行量大、信息传递快、针对性强,因此,报纸广告可及时广泛。报纸广告以文字和图画为主要视觉刺激,不像其他广告媒介,如广播电视广告等受到时间的限制,而且报纸可以反复阅读,便于保存,与其他媒介相比费用也比较低。这正是广告主选择报纸媒介刊登广告的理由所在。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我国恢复报业广告20年来,报业经营者以及报业集团的领导层几乎关心的都只是广告到款状况,而没有考虑作为一个行业的发展所需具备的硬件条件和相关人才的储备。特别是随着广告主对广告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作为视觉媒体—报纸来说,其目前印刷质量也显然已经跟不上广告市场发展步伐,在清晰的电视画面和精美的杂志印刷的对比下,报纸印刷的国家标准很难达到表现报纸广告诉求的目的。报纸印刷质量低下,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读者阅读广告的积极性。因此,报纸印刷质量差也成了制约报纸广告传播效果和报业广告发展的一个瓶颈。

我国报业广告出现此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部分广告制作人员对报纸印刷不熟悉。作为广告制作,某种程度上追求的是一种完美,但是,目前许多我国报纸广告从业者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在广告制作上很难寻找到与报纸印刷相匹配的制作感觉。二是由于新闻纸的涨价,目前许多报社改用比较劣质的新闻纸。新闻纸同其他纸品对油墨的吸附力是不同的,纸面的光洁度不同表现出的广告制作效果也不尽相同,新闻纸印刷要求同广告制作的精细程度也有差距。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报纸的印刷虽然已经达标,但从广告印刷效果上看又不尽如人意,印刷出来后容易脱墨,从而影响读者的阅读心情。

三、广告内容因素

从中国广告20年来的获奖作品名单看.全国报业几乎榜上无名,说明在这个领域报业完全丧失了话语权。

目前报纸广告创意制作几乎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上,俗套、老套的制作使得报纸广告的影响力大打折扣,导致报纸作为一种传媒形态,比电视和互联网逊色得多。就全国广告市场而言,除了广东、河南两省,电视发展势头已经是远远超过报纸,同样是传统媒体,电视广告文案和广告制作水平某种程度上已超过了电视其他种类节目。精湛的画面、新颖的拍摄技巧、前卫的电脑特技和不惜代价的明星代言形象等电视广告独到手段,大大提升了电视广告效果,电视节目和电视广告的同步发展为电视广告收益打开了空间。比如“万宝路”电视广告,时过20年仍然让人难以忘记那充满阳刚之气的画面。在万宝路的广告创意中,广告商着力渲染了美国人的豪迈坚韧、敢于开拓以及美国西部天高地远的异域风光,使万宝路成了美国真正男子汉的象征,也就是广告商巧妙地将香烟与牛仔结合,通过召唤牛仔的粗犷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暗喻观点,即使用此产品就会被人们赋予英雄色彩,吸万宝路是真正的男子汉。万宝路广告至今都被公认是现代广告宣传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可以想见,如果内容没有这么好的创意,万宝路广告是不可能产生这么强烈的广告效果。

也许,有人会说平面报纸毕竟不能同动感电视相比,其实报纸广告的利器是文字和照片,不同的视觉会产生不同效果,如果报纸广告的文字内容让人过目不忘,其广告效果同样会有强烈的市场反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报纸广告经营队伍中如果只有整天堆着笑脸的业务员,而没有令客户尊敬的文案高手,居高临下的客户是不会沿用过去那种“广种薄收”的广告投放手法,投放广告是为了产出经济效益,这是一种市场规则,成熟的广告市场很难再会有靠游说揽得广告的机会。认识今天的报业广告市场,研究今天的报业广告客户的需求,面对客户能够提供让其难以挑剔的方案计划,是今天的报业广告研发的主打方向,如果再辅之以出色的文案和颇有功力的制作,报纸广告的传播效果还可以有一定的提高。所以说,重视广告内容和创意,提炼核心概念来做报纸广告,对其传播效果可以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

就医疗广告来讲,我国医疗广告刚起步时,由于市场竞争不激烈,没有太多的创意空间,它的确为许多平庸的广告人提供了饭碗。那时的报纸广告,只要把话讲清楚:我们这里有什么专科,是治肛肠的,还是治不孕的,是治疗肿瘤的,还是治疗肝炎的,坐哪几路车可以到达,引进了多少设备,聘请了多少大城市的专家,电话是多少。广告文案人员只要把这些最基本的元素搬进报纸就行了,一点脑筋都不用动。而那时的患者,很多是自发去的,也有很多是看了广告去的,因为那时的市场空间很大,竞争不激烈,不需要太高的广告水平,所以到处充满了没有创意、也没有美感的广告。但这些广告现在不吃香了,因为它引不起患者的注意,无法抓住受众的眼球,因此,再土、再没创意的医疗广告由于市场空间的饱和,渐渐要退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有权威、有可信度、有创意、具有美感的医疗广告、软文、科普文章和科学严谨的整体策划。

“广告的目的是为了销售”。美国广告大师奥格威认为,广告如果是为了满足自己创作和欲望,过分地追求艺术的美感,而置客户的产品和利益于不顾,不是为了促进销售,那么广告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奥格威讲这句话的意思是想呼唤同行们围绕客户利益做广告,但并不是叫大家抛弃创意和美感。因为创意和美感永远是广告的灵魂。我们要全面地理解奥格威的这句名言。

因此,在当今竞争日益剧烈的媒介环境下,报纸广告的创意对其传播效果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四、广告位置因素

报纸是按版面的空间对新闻进行一定方式的编排后再提供给读者的。日本《读卖新闻》每年对读者的报纸接触习惯和广告接触习惯的研究表明,读者是否能够接触注意到广告,首先取决于其能否接触到刊载广告的版面,接触不到版面一般是接触不到广告的。因此,版面阅读率是广告接触的最高限度,版面阅读率越高,广告接触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版面阅读率并不是决定广告接触的唯一要素,广告规格(面积)、广告行业(产品)类别、广告色彩、刊载版别、广告刊载星期是影响广告注目率的5个重要因素。而这5个因素对于读者当中的不同人群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当我们把握了这些因素的影响差异以及对不同人群的差异后,就可以在做媒体选择和投放计划时,比较准确地测算广告的传播效果。

在报纸中,广告的系列位置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版面位置;二是同一版面的不同位置。

不同版面位置的效果差异

就不同的版面位置而言,广告的传播效果通常会受到版面顺序和版面内容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读者在拿到一份报纸时,都是从第一页看起,然后一页一页地翻下去。根据普通读者的这一阅读规律,刊登在前面版面的广告比刊登在后面版面的广告,其读者的阅读率一般都比较高,这也是为什么越靠前的广告费用越贵的原因。特别是报纸的版眼,其费用通常要比其它位置的广告高得多。但值得注意的是,版面不同对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最主要可能是来自于版面内容的差异,而不是版面先后的差异。例如,在《羊城晚报》各版面的阅读率中,同样是要闻,头版的阅读率就高于二版,二版高于三版,三版高于五版(详见下表)

在报纸媒体中,版面不同,其内容也不同,不同的版面其形象也就各不相同。以国内都市报为例,通常有国内时事版、国际时事版、社会民生版、体育版、娱乐版、广告版等。由于版面形象不同,读者群体以及阅读率也会有所变化。所以,广告主在广告时应注意各版面的阅读率以及读者群与市场目标的一致性。

2、同一版面不同位置的效果差异

读者在阅读印刷出版物时,眼睛扫描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由于这种阅读习惯的作用,刊登在同一版面不同位置的广告,吸引读者的注意值也会有所不同。研究表明,假如整版报纸的注意值为100,那么左半版比右半版注意值大;上半版比下半版略易于吸引人的注意;如果把整版按上下左右划分为四部分,那么注意值的大小顺序是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如果整版从上到下分为四部分,那么注意值大小顺序是中上、中下、上上、下下,即版面中间位置的注意值较大。

可见,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版面位置也是影响报纸广告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的阅读习惯与文化有关,因而版面位置的注意值因文化不同而异。传播学者雅马拉卡曾指出,东方人及阿拉伯人对印刷品的阅读习惯系由右到左,在他们的心目中,右页比左页能产生更大的注意值。”

广告注目率是衡量报纸广告被受众认同和记忆的基本指标,它表明读者在接触报纸时确实看到了广告,是广告有效到达的指示器,也是报纸广告传播效果的最终衡量标准。日本《读卖新闻》每年进行6次广告注目率调查,每次连续7天。调查是在报纸发行的第二天进行,调查方法是电话调查。调查程序是首先确认读者是否看过昨天的报纸,再确认被调查者手中是否有被调查的报纸。确认后请被调查者一组选择问题,即你是否看个某版的某个广告,回答三选其一:确实看过;好像看过;记不起看过。回答“确实看过”的读者就是该广告的注目者,其人数与看过报纸的人数之比,就是广告注目率,也是广告传播的实际到达人数。

广告注目率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基本数据库和广告注目率基础计算表,并为广告客户提供支持和服务。精明的广告主一定知道广告注目率对于把握广告传播效果,最有效地确定广告投放计划,从而节约‘.被浪费的一半广告费”的重要作用。日本的一些主要报纸为了对客户提供负责任的精细化服务,就在报社的网站提供了广告注目率自动查询系统,并提供广告刊登后的广告注目率实测。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家报纸进行广告注目率的调查,更没有对广告客户提供这种精细化的服务。这一方面是因为报纸广告经营大都处在粗放式经营的阶段,报社还没有精细化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多国内调查公司还没有掌握符合中国国情的调查方法和数据库的建立方法。

五、受众因资

读者在看报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读者可以自由挑选阅读的内容,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对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反复地阅读,而不必像听广播、看电视一样,受众只能随着电台、电视台编排的节目顺序收听、收看。因而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需要也会对广告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提出过一个受众选择某种媒介的或然率公式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二选择的或然率。这一公式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的“最省力原理”,它揭示了人的一种最基本的行事准则,即总希望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回报。该公式中的“报偿的保证”主要同内容及它满足受众当时感到的需要的可能性有关,而“费力的程度”则主要同得到传播内容和使用传播途径的难易程度有关。受众之所以选择这种媒介,而不选择那种媒介,是从二者的比较中引发出的,并且当特定的大众传媒满足受众一部分的需求时,才能引起受众对它的兴趣而加以注意。因此,降价与加强改进服务,是报业应该优先考虑的策略。

我国的报纸一般有两种订阅对象,一种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另一种是家庭或个人。前一种对象订阅的报纸通常是以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或地方性日报和专业性刊物,如《人民日报》、《文汇报》、《经济日报》和《健康报少》。家庭或个人订户所订阅的报纸通常是以社会民生新闻、文化娱乐、体育为主的地方性晚报、都市报等。

从阅读动机来看,报纸的读者也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动阅读的读者,另一类是被动阅读的读者。主动阅读的读者,其阅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或者说他们的阅读活动是基于他们的兴趣爱好。他们试图从报纸中获得信息,寻求帮助或得到娱乐。在他们看来,能使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就是重要的内容,他们会认真地阅读。那些他们认为没有意义或不感兴趣的内容,则被置之不理。他们的阅读过程首先是进行标题浏览或搜索,直至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标题之后,才开始详细阅读其内容。在搜索过程中,广告往往只处千他们的视觉边缘,只有当广告有独特之处或广告产品是他们即将准备购买的产品类型,他们才会认真阅读广告内容。这一类读者所阅读的报纸通常是家庭订阅或临时购买的。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报纸广告分类广告的增多,广告内容的逐渐丰富,广告信息(如家政服务、二手房屋转让、招聘信息等)也成为许多读者主动阅读的内容。

被动阅读的读者,一般是由于暂时性的悠闲而产生阅读欲望的。例如在办公间隙、茶余饭后、车站候车或长途旅行之中。被动阅读的读者,其阅读活动的产生最初并非出于了解信息的需要,而是想借助报纸阅读来打发时间。他们常常有时间,因而包括广告在内的各种栏目内容都可能成为他们阅读的目标。但是,广告的阅读一般要在其它内容引不起他们的兴趣或阅读之后才发生。读者的这一行为特点在泛人民日报的读者调查中从侧面上得到证实。该调查显示,喜欢广告的读者比率仅占7%,是所有24类报纸内容中最低的,而最受喜欢的栏目是国内政治新闻,读者比率高达75.8%。

由上述分析可见,不管是主动阅读的读者,还是被动阅读的读者,他们对报纸广告的兴趣都不高,报纸广告一般是他们拒绝阅读的内容。不过,他们有时也阅读报纸广告,但阅读情形包括以下几种产品是他们拟将购买的;之他们希望从广告中获得信息(如招聘信息),广告很有特色;才他们利用阅读广告来打发时间。

第7篇:出版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报刊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均有增长

本刊讯(记者 卢剑锋) 4月21日,在第16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初步成果正式。此次调查成果显示,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达到77.1%,图书、报纸、杂志的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09年均有增长。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介绍了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结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报纸阅读率为66.8%,比2009年的58.3%增加了8.5个百分点,增幅为14.6%;期刊阅读率为46.9%,比2009年的45.6%增加了1.3个百分点,增幅为2.9%;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32.8%,比2009年的24.6%增加了8.2个百分点,增幅为33.3%。相比较而言,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增长幅度最大。

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18~70周岁国民中分别有23.0%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比2009年的14.9%增加了8.1个百分点;18.1%的国民通过网络在线阅读,比2009年的16.7%增加了1.4个百分点。

据介绍,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上网率为49.9%,比2009年的41.0%增加了8.9个百分点,增幅为21.7%。其中,以电脑上网为主要渠道的占到47.5%,另有16.6%的国民通过手机上网,0.3%的国民通过电子阅读器上网。而这些网民上网从事的活动中,选择比例最高的是“网上聊天/交友”,占71.3%;其次是“阅读新闻”,占63.6%;第三位的是“在线听歌/下载歌曲和电影”,占52.8%。

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每天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时长有大幅增加,接触报纸和图书的时长也有所增加,但期刊接触时长有所减少,人均每天读期刊时长为13.66分钟,比2009年减少了1.74分钟。

我国18~70周岁国民接近六成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同时有六成以上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这是此次调查的重要结论之一。在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0.9%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7.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55.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对个人阅读情况表示不满意的比例占23.5%,对个人阅读情况表示满意的仅占20.6%。

66.0%的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仅有5.2%的18~70周岁国民回答身边举办过阅读活动或阅读节,有73.8%的国民表示身边没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另有21.1%的国民表示不知道身边是否举办过阅读活动。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持续开展了八次。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从2010年9月开始全面启动,共执行样本城市51个,覆盖了我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本次调查采集有效样本19418个,其中,未成年人样本占总样本的28.6%,农村样本占总样本的26.7%。数据经过加权后,可推及全国11.75亿居民。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揭牌

本刊讯5月8日上午,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新闻出版报社整体转制,成立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是贯彻落实刚刚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非时政类报刊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刘延东在批示中指出:“中国新闻出版报社作为总署的直属单位,其整体转企改制,在行业中有示范作用,望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工作,为全国非时政类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树立良好榜样。”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主持揭牌仪式,副署长孙寿山,中纪委驻总署纪检组长宋明昌,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鲁炜,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翟惠生,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谢国明,新华社副社长周树春,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王志学,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中国教育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李朋义,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沈仁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魏建国、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局局长郭志斌等出席揭牌仪式。

新成立的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由一报、两刊、一网站组成。

首次亮相京城 深耕安徽市场

安徽广电地面频道群全新起航

本刊讯 (记者 徐颉) 4月8日,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在北京召开客户推广会,宣告完成整合的安徽地面频道群进入统一经营时代。

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自2010年2月成立后,逐步完成了对安徽五大地面频道(经济生活频道、影视频道、综艺频道、公共频道、科教频道)的整合,相继获得安徽电视台五大地面频道的广告经营权,由其旗下金鹃国际广告公司统一经营,并于今年4月开始在全国进行推广。

近年来,安徽电视台(现为安徽广播电视台)以重点打造安徽卫视为抓手,带动旗下地面频道改革发展。据2010年的数据显示,安徽卫视广告收入超过15亿元,3家安徽地面频道收入过亿元。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分散经营,各地面频道在节目资源、频道定位、广告经营上存在内耗,安徽电视台意识到创收单一、品牌混乱等瓶颈,从2009年开始谋划整合原来多个经营主体的地面频道,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经营。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总经理助理、金鹃国际广告公司总经理李豹告诉记者,从媒体操作层面上来说,组建地面频道群的优势较为明显,他说:“一方面可通过资源的重新组合,将地面频道的节目资源价值充分发挥;另一方面通过地面频道群之间的合作、共生、互动、协调,实现群内各频道客户资源间的共享交流。”

第8篇:出版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那福忠

早在1994年.“www”还在萌芽.全球仅有几百个简单的网站.其中美国报纸《Star Tribune》就建立了网站。当初为打造这个全球新闻网站先驱.制作人Steve Yelvington从纸张转向数字.为报业的数字化努力。回顾这近20年的发展,报纸的印刷发行与广告不断下降.在有识的媒体人不断呼吁之下.报纸网站的内容从简单变为多样.网站也从配角演变成与印刷版同等地位的主角。2012年似乎到了一个转折点.报纸发行的多年连续下滑停住了.至少美国报业有这个迹象。

根据发行稽核局(ABC)公布的资料,到2012年9月为止的半年内,美国613家日报的发行量仅下降了0.2%.而528家报社星期天的报纸发行量竞增加了0.6%,美国星期天的报纸可单天订阅,所以单独计算发行量。ABC现在把数字版与印刷版合并计算(以前仅计算印刷版).这次统计显示数字版占15.3%.而2011年9月仅占9.8%。各报纸以“另版”出刊的特别刊物(像地铁报.外国语文报)占5.6%.一年前为4.2%。

数字版的发行量统计.分为印刷原样的PDF版与非印刷原样版.原样版包括原报纸所有的新闻与广告.非原样版可以有不同内容.但需有原报纸的标志。数字版可以通过多种平台进行阅读,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台式电脑、电子阅读器等.但无论哪种内容格式与阅读平台.只有付费的才计算在内。

根据Poynter新闻学院的资料.收费的数字版报纸发展得非常快.已经有超过300家报社的数字版修筑了所谓的“收费墙”,像Gannett集团的80个社区报有70家收费.McClatchy集团的30家报纸也开始筑墙收费。但报社多采用数字版与印刷版混合收费的模式.如果一家报社拥有多种数字版报纸.就会使发行量的统计变得复杂而重复。

以《洛杉矶时报》(LA Times)为例,读者共有3种订阅方式:

每周$2.99无限制使用数字版,数字版有2种:网站与印刷PDF版。

每周$1.99订阅星期天的印刷版,可无限使用数字版。

每周$4.99为全额订阅,包括每周7天的印刷版和无限使用数字版。

星期天的报纸不但内容多,又有夹报广告.折价券.比星期一到星期六的报纸受欢迎.所以发行量较大。现在星期天的报纸又与数字版绑在一起.如《洛杉矶时报》单天的发行量增多,导致平日报纸的发行量下降.这是印刷版与数字版混合促销带来的结果。另一个现象是印刷版的订费涨价,如《纽约时报》上涨5%,冒着订户减少的风险.试图从发行方面增加收入。

ABC统计的4家大报排名:第一名是《华尔街日报》.发行量为229万份(其中印刷版149万份、数字版79万份);第二名是《今日美国报》.171万份(印刷版162万份.数字版8.6万份);第三名是《纽约时报》,160万份(印刷版71万份、数字版89万份);第四名是《洛杉矶时报》,64万份(印刷版49万份、数字版15万份)。在统计中.《纽约时报》无疑最引人注目.数字版超过《华尔街日报》10万份.成为第一名,而星期天的总发行量高达210万份(印刷版125万份.数字版85万份).是第二名《休斯敦记事报》的2倍。

数字版前25名的排行,除了《纽约时报》与《华尔街日报》位居前两名之外.第三名《纽约邮报》和第五名《洛杉矶时报》等6家都是十几万份.其余的17家都在10万份以下,从3万份到9万份不等。数字版分为PDF原样版与非原样版.有趣的是.排名越靠前的PDF版所占比率越小(《华尔街日报》没有PDF版),从第十名《休斯敦记事报》起,都是PDF版占多数,有的甚至超过非原样版6倍之多。

20年的摸索、讨论、试验、失败、缩编、减张甚至停刊,终于在印刷版与数字版的平衡点暂时稳住了发行.也同时证明了专业新闻的价值。即使如此.并不代表报纸转型的终结,因为印刷广告仍在下滑.数字版的营收仍然有限.要到数字版与印刷版的盈亏打平时.报业的转型才算初现模型。

“数字老将”Steve Yelvtinton现在又回到印刷方面的工作,当他看到最新的印刷设备.电脑化的控制.快速印制高质量的报纸,对有些同行放弃了印刷而感到可惜,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印刷在数字环境下的地位.而且也没看过哪家报纸因舍弃印刷而获得成功。

电子出版专家、专栏作家

吕理哲

当电脑渐渐替代人们大部分工作的时候.互联网出现了.互联网把全世界的电脑连接在一个网上,信息的传递速度比报社的新闻来源还要快。尽管大家认为报纸的内容比较可信.但是可信并不见得就有乐趣。

报纸受到互联网的挑战,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但这只是新媒体影响人类生活的第一个阶段。

接着,社区网络利用互联网的基础架构.把有关系或互相有兴趣的内容连接起来.就像报纸对报纸读者传递新闻.而社区网络则传递社区网民之间共同关心的信息等.如同“老师的叮咛”总是比不上“同学问的怂恿”,报社的效率也自然不如社区网络。社区网络几乎影响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全部生活.从互联网到社区网络的发展过程,正是报纸奋战媒体基础建设变化的历史,报纸在各种改革的尝试中.减少印刷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痛。

有些人直言报“纸”就要消失,但是我们从那先生文章里的数据可以看到.报纸不应该消失,原因只有一个――报纸的广告还有效用。

社区网络影响广告业的证据不止一个方面.像可口可乐社区是Facebook上最大的社区,有6200多万个粉丝。3月18日.可口可乐代表对外公开发表一个戏剧性的宣言:“在线通讯和社区网络的广告效益.根本无助于转换成短期的营业收入.还不如传统印刷的广告。”

接着.可口可乐营销策略长Eric Schmidt在广告研究基金会(Advertising Research Foundation)的Think 2013研讨会上提醒大家,不要太在意这条新闻,因为可口可乐这项研究只锁定网络上的“口碑”(bUZZ),即社区网络(如Facebook、Youtube等)上大家传来传去有关可口可乐的对话.对可口可乐短期销售业绩的影响。甚至没有针对某些“特定内容”造成的影响.应该可以想象指的是那些“可口可乐内部主动发出、试图影响消费者去喝可口可乐”的对话.在这次调查研究中并没有刻意去追踪。

在可口可乐这项概括性的研究中(也可能可口可乐希望我们这样认为),还有一些有趣的、发现对于短期促销产品的效益:①印刷比电视广告稍微好一点;②数字显示广告(指的是到处看到的路边大银幕广告片)和电视广告效益差不多;③经搜索引擎带来的广告效益,只有电视广告的一半功效。

广告公司看到这则新闻一定很不爽.因为可口可乐向蒸蒸日上的网络广告浇了一盆冷水.虽然并没有迹象显示可口可乐从此会降低对社区网络广告的投入。而我们这些(包括报社在内)印刷同行看到这则新闻.可以解读为“印刷广告的效果比较好,不会一直萎靡不振下去”。

如何进一步解读可口可乐这则新闻?

首先.假设可口可乐作了准确的调查。可口可乐本是大众消费产品.广告多是为了长期的影响.请俊男美女在广告上快快乐乐地唱歌、跳舞、喝可乐,是为了在消费者脑子里刻画对可口可乐品牌的美好印象.短期的促销则需要触发消费者口渴的感受,激发消费者立即去购买可口可乐的欲望.社区网络固然可以利用网民的悄悄话来传递广告的信息.但长期和短期效应广告还是需要截然不同的设计思路。

可口可乐的网络社区广告一定是长期效应设计者占绝大部分.当然无助于短期营业绩效.这是合理的调查结果。

第9篇:出版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调度

引言

为更好地适应广播电视机构改革新形势,进一步做好全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工作,河南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调度指挥中心开展了河南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系统项目建设。系统采用云服务,通过互联网和设备终端,连接省市县3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系统建成后,将有效提高全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和应急调度工作效能,更好的适应从管脚下向服务监管社会广播电视相关行业转变。指挥调度系统包括信息处理系统和可视调度系统两个部分。信息处理系统具备通知公告传达、文件信息交换、重保期情况上报和临时停播请示备案等功能,可视调度系统具备远程可视调度、远程应急演练、网络视频会议等功能。下面分别详述两个系统业务功能和技术优势。

1信息处理系统

信息处理系统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各单位只需在浏览器上登录网站,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即可使用该系统业务功能,业务功能包括首页、日常业务、安播资源、重要保障、全情查看五大业务版块,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具体业务功能和应用特点如下。

1.1业务功能

1.1.1首页首页用来展示安全播出相关通知、公告等,包括新闻、重要通知、公告、学习资料和行业通报5个子版块。新闻子版块展示国家、省内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有关新闻。重要通知子版块展示国家广电总局、省广电局安全播出工作重要通知。公告子版块展示信息处理系统用户使用手册和常用配套软件。学习资料子版块展示安全播出规章制度和业务培训资料。行业通报子版块展示全省近期安全播出情况通报。

1.1.2日常业务(1)收发文收发文用于系统内各单位之间收发邮件,包括写邮件、收件箱、已发送、草稿箱、已删除5个模块。写邮件模块可编写正文、加载附件、选收件人后发送邮件。收件箱模块存放已收邮件。已发送模块存放已发邮件。草稿箱模块存放尚未完成的邮件。已删除模块存放收件箱、已发送、草稿箱模块中删除的邮件,亦可彻底删除上述邮件。收件箱、已发送、草稿箱、已删除模块均可通过标题、发件人、正文等关键字搜索相应邮件。(2)操作备案操作备案主页面展示本单位权限内可查看的操作备案信息,可根据需要搜索相应操作备案信息。操作备案填报页面设置操作单位、开始结束时间、操作内容、影响频率频道、措施等字段。备案单位按规定填完后提交备案,上级单位查看到下级单位提交的操作备案信息后,在系统内进行批准、转呈或退回操作,下级单位按照上级单位的处理结果开展相应的停播检修工作。(3)事件事故事件事故主界面展示本单位权限内可查看的安全播出事件事故,可根据需要搜索相应事件事故信息。事件事故填报页面设置事件事故单位、台站类型、发生日期、停播时长、影响节目、故障环节、事件事故起因、事件事故性质等字段。填报单位按规定填完事件事故信息后保存,该条事件事故即保存在系统内,上级单位可审核、修正下级单位事件事故信息。

1.1.3安播资源(1)组织机构库组织机构库以树状结构的形式展示广播电视单位基本信息和单位详细信息。单位基本信息包括单位名称、级别、类型、业务、地址等字段,单位详细信息包括内设部门信息,直属单位信息和人员信息三个部分。内设部门信息包括部门名称、电话、传真、职能等字段,直属单位信息与单位基本信息字段相同,人员信息包括姓名、职务、座机、手机等字段。各单位可登录查看、修改本单位或者所辖单位的组织机构信息。(2)台站资源库台站信息库以树状结构的形式展示广播电视单位系统和设备信息,包括自查表管理、系统管理、设备管理和节目管理四个部分。在自查表管理版块,各单位可填写自查表,协助本单位做好安播自查相关工作。在系统管理版块,各单位可新建、编辑本单位技术系统相关信息。新建完成技术系统后,各单位可在设备管理版块为技术系统添加系统组成设备并填写相关信息,在节目管理版块为技术系统添加播出节目相关信息。(3)频道资源库频道资源库展示全省频道资源信息,包括频道名称、所属地区、频道类型、频道级别等字段,各单位可通过上述字段查询需要的频道信息。同时频道资源库作为基础数据库,还为事件事故、操作备案的填报提供数据支撑。

1.1.4重要保障重要保障主页面展示重要保障期信息,各单位可输入关键字搜索相应的重要保障期信息。管理员负责新建重保期,包括重保期名称、开始时间、结束时间、保障内容,以及零报告名称、日期、上报时间、重点保障时段等字段。各单位应每日填写上报重保期情况(零报告),上级单位可查看下级单位上报的零报告。

1.1.5全情查看全情查看展示全省地图,可以按照系统内外、单位类别、单位级别、单位类型、专业类型等字段,在地图上搜索需要查找的单位。能够正确查找到目标单位的前提是,该单位组织机构库地址信息中的经纬度坐标填写正确。

1.2技术优势

信息处理系统采用云服务,服务器部署在云端,免除设备物理维护,设置防火墙,全面保障服务器网络安全和业务运行安全。建立收发文业务模块,要求安全播出业务文件使用该模块进行文件交换,有效提高安播文件交换效率、准确性和安全性。建立操作备案业务模块,要求临时停播备案材料使用该模块填报和流转,切实提高备案工作的规范性,有效节省纸张、油墨和传真通讯线路等资源。建立安播资源库,可及时查询辖区内机构、人员、技术系统、设施设备以及节目等各类安播资源,为安全播出调度指挥和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信息支撑。建立重要保障版块,要求重保期零报告使用该版块填报,极大地提高零报告报送接收效率,有效节省电话线路资源。

2可视调度系统

2.1业务功能

2.1.1硬件配置和组会能力终端设备部署在省、市、县三级广播电视行政机构,分别设置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会场。一级会场配置高清摄像机、全向麦克风、高清视讯终端和2台显示设备,具备150方会议组织能力;二级会场配置一体化视频会议终端和1台显示设备,具备视音频编解码、麦克风和摄像机功能,具备25方会议组织能力,也可参加会议;三级会场配置已安装视频会议软终端的计算机,计算机上内置摄像头、麦克风和扬声器,只能参加会议。

2.1.2会议管理功能具备会议组织能力的终端设备可发起会议并可使用会控平板或微信小程序管理会议,会议管理具体功能如下:(1)会议发起后,为保障会场音效环境,可将全体参会单位静音,有可自行解除和不可自行解除2种设置以供选择。会议进行中,为使需要对话的会场能够互相听到声音,可解除相应会场的声音禁止。(2)可使用焦点功能,将主会场锁定在主画面上,也可使用会场轮巡功能,顺序查看所有会场情况。(3)会议开始前或会议间隙,为保障主会场私密性,可将全向麦静音,将摄像头关闭。(4)在应参会单位已全部入会后,可锁定会议,避免无关单位获取会议号码和密码后进入会议。若无关单位已进入会议,也可将其从会议中移除。(5)为保障主讲人顺利讲解演示PPT,可关闭共享,避免参会人员误用共享功能,将本机屏幕投入主画面。

2.1.3软终端功能可与其他会场进行视音频交流;可管理本机摄像头和麦克风开启、关闭状态;可将PPT、屏幕共享至会议主画面,供会议使用;可与其他计算机进行文字交流。

2.2技术优势

2.2.1视音频处理视频方面,系统采用带宽自适应机制、视频多码率支持、视频图像平滑处理等算法,保证视频流畅、清晰。音频方面,系统采用回音消除、自动增益、背景降躁、静音检测等算法,保证音频流畅、清晰。此外,在带宽/网络质量下降时,系统自动优先保证语音通信,确保会议的连续性。

2.2.2终端支持支持视讯终端、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机等不同类型、不同操作系统终端设备,在不同场景接入网络视频会议,参会方式灵活便捷,移动性强。

2.2.3系统安全(1)架构安全:系统采用多点云中心搭配分布式低延时路由器的方式向参会方提供实时的视频、音频及数据通信服务。若正在服务的云中心失效,可在极短时间内自动切换到其他云中心,保证服务的有效性和连续性。(2)通信安全:系统对客户端与路由器之间的会话加密后,建立可靠、安全的专属通信链路。参会方通过专属链接接入通信网络,其通信被严格控制在专属通信链路中,无关人员无法获取链路中的信息。同时,会议进行中的会话数据为临时数据,云平台不存储任何会话数据。会议结束后,会话数据即从系统中消除。(3)平台安全:可视调度系统采用的云视频系统所在的云平台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第3级系统,已在公安机关取得备案证明,并通过了相应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