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普外护理论文范文

普外护理论文精选(九篇)

普外护理论文

第1篇:普外护理论文范文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本病区住院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先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80例。对照组男45例,女35例,平均年龄(33.8±2.5)岁,实施普通普外科护理;研究组男43例,女37例,平均年龄(32.6±1.9)岁,实施人性化护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人性化护理方法

1.2.1合理优化普外科人力资源

护理管理人员要科学合理优化人力资源,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根据每位护理人员的学历、性格、业务水平等进行分析与评价,挖掘每位人员的知识才干与业务潜能,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分工,资源利用最大化。

1.2.2定期开展人性化护理培训

定期开展全科室护理人员的人性化护理培训,积极培育良好的人性化护理氛围。创新地将一些先进的服务理念运用于普外科护理管理实践中,不断提升普外科护理的管理与服务质量。

1.2.3提高医护人员服务意识

优秀的护理服务态度是普外科护理人员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职业素质,应该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原则,为患者实际着想,从内心真正帮助患者,真正为广大患者服务,认真解决患者的内心想法,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

1.2.4人性化护理的实施

①对患者给予人文关怀,灵活地处理好患者内心情绪比较波动、治疗依从性不高、日常生活难以自理等各种问题,同时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②尊重与满足患者的各种需求,认真听从患者的各种心理诉求,积极帮助患者减轻内心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排忧解难。③护理人员要跟患者加强交流,尽量做到仪表大方、准确使用语言,促进护患双方情感的交流互动。

1.2.5强化激励措施

适当的激励可以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与工作热情。在普外科护理工作中可以引入相关激励机制,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有机结合起来。实施绩效奖金,充分激发工作积极性。评选“星级护士”、“优秀护士”,并与绩效考核、职称晋升挂钩,增强荣誉感与使命感,促使护理人员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护理工作去。

1.3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院普外科护理管理中运用人性化护理以后,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护理质量也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人性化护理是基于人性化理念指导下实施的一种护理模式。这种模式讲求对每一名护理人员的工作成就感之满足,同时让每一位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怀、照料与重视。普外科护理工作繁重,护理人员长期在高负荷、高强度的环境下工作,自身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均受挫,从而大幅度降低了护理质量。为此,应该认真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理念,高度重视给予患者、护士以人性化的关怀,打造和谐、祥和的护理人文环境,实现人性化的普外科护理管理。在普外科护理管理中,领导者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护理管理经验及观念,不能单靠规章制度来对广大护理人员给予监督、约束与控制。而是在普外科护理管理实践中充分使用人性化护理,大力提高普外科护理人员的自我管理意识,不断激发出积极性与热情,让护理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与业务技能,并将尽可能大的精力投入到护理工作去。

4结语

第2篇:普外护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 普外科;循证护理;满意度;常规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a)-0129-02

循证护理是近年来护理领域兴起的新观点和新思维,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对患者实施最佳的护理[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循证护理作为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院2010年6月~2011年11月对102例普外科收治的患者实施了循证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1年11月本院普外科收治的207例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105例)和观察组(102例)。对照组中,男67例,女38例,年龄20~79岁,平均(42.1±10.2)岁;原发病:阑尾炎29例,胆囊炎11例,胆结石48例,胃癌17例;文化程度:高中或高中以下学历53例,大学或大学以上学历52例;工作情况:文职人员19例、工人11例、销售人员15例、教师12例、服务人员23例、学生11例,其他14例。观察组中,男59例,女43例,年龄21~77岁,平均(43.5±9.6)岁;原发病:阑尾炎25例,胆囊炎14例,胆结石46例,胃癌17例;文化程度:高中或高中以下学历54例,大学或大学以上学历48例;工作情况:文职人员15例、工人14例、销售人员11例、教师10例、服务人员27例、学生12例,其他1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原发病、文化程度、工作情况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普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对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确立问题 (1)感染问题:普外科患者由于原发病体质较弱,易发生院内感染,患者在术后常发生不同程度的创口感染。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及护理,还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威胁生命。(2)疼痛问题:普外科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问题,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便;疼痛感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落,给护理工作带来不便。(3)心理问题:在手术前后患者会出现不安、抑郁、紧张、恐惧等心理变化,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护理及治疗的效果。(4)患者对住院流程及疾病相关知识、手术注意事项等不了解[2]。

1.2.2 循证 通过检索关键词找到相关文献、数据, 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制定出有效的普外科护理方式。(1)感染:围术期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可以显著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但并非所有手术均适合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如甲状腺切除、单纯性阑尾炎手术等[3]。(2)心理护理:了解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及心理变化规律,对手术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调动其自身的积极性,从而使患者的身体、心理达到最佳状态,增强自我保健能力,将对手术和术后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4]。(3)疼痛:术后疼痛是一般普外科手术患者的常见症状,疼痛的原因大多数是由于皮肤的缝线引起伤口肿胀所致。持续而剧烈的疼痛使患者产生焦虑、不安、失眠、食欲不振等,严重影响患者疾病的恢复[5]。

1.2.3 护理干预 (1)感染:严格遵循医嘱给患者使用抗生素,注意抗生素的用法,在使用抗生素时要加强巡视,检测患者感染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如患者有不适现象,立即进行处理并通知主管医生。(2)心理护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健康教育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术后伤口疼痛时做好解释工作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3)疼痛:伤口疼痛是由于皮肤表面及内部组织的疼痛神经末梢直接受到切割性损伤,引起化学物质的释放与传导,经由脊髓传至大脑而感受到疼痛,是主观的体验[6],护士可以通过交谈的形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轻疼痛感。

1.3 临床观察指标

疼痛程度评分参照NRS疼痛程度评分标准[7]:0级:无痛;Ⅰ级:有轻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Ⅱ级: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应给予临床处置;Ⅲ级:患者有强烈的疼痛,疼痛剧烈或难忍。患者满意度及疾病知识普及情况均采用问卷形式,满分为100分,比较两组平均分。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用绝对值表示计量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72.1±10.1)分、疾病普及情况得分为(60.5±9.3)分,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3.7±4.7)分、疾病普及情况得分为(85.4±11.2)分,两组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P < 0.05);根据NRS疼痛程度评分标准,观察组疼痛程度显著优于对照(P < 0.05),见表1。

3 讨论

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在计划护理活动过程中,审慎、明确、明智地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患者愿望相结合,获取证据,作为临床护理决策依据的过程。也是循证医学和循证保健必不可少的环节。循证护理强调以临床实践中的特定、具体问题为出发点,将来自科学研究的结论与临床知识和经验、患者需求进行结合,促进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在实践中的综合应用[7]。循证护理作为一种新的护理模式逐渐成为护理研究热点,循证护理核心思想是根据现有研究结果及医院临床实际情况作为制订护理决策的理论,同时随时随地不断有效更新证据[8]。循证护理已成为护理领域的新方向,本研究结果显示,普外科病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的效果显著好于常规护理,能够显著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及疾病普及率,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金梅保. 循证护理在普外科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 专业护理,2009,6(17):40-41.

[2] 刘慧琴,李诚女,叶月梅. 循证护理任老年患者术后精神障碍中的应用[J]. 护理杂志,2008,25(8B):59-60.

[3] 胡琛,俞月琴,葛绳德,等. 普外科围手术期290例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调查[J].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11,1(3):165-168.

[4] 张玉玲. 普外科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J]. 北方药学,2011,8(9):108.

[5] 史亚青. 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7):101-102.

[6] 王祥瑞. 急性疼痛的机制和治疗进展[J]. 上海医学,2007,30(6):393-396.

[7] 胡雁,李晓玲. 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2,191.

第3篇:普外护理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卡托普利致湿疹1例报告

1998年5月查出患原发性高血压病,开始服卡托普利,25mg,tid,控制血压。患者连续服药近1年时肛周及肛管内出现细密小丘疹,奇痒护理论文,破溃后渗液,继而外耳道、鼻孔内、咽部也出现上述情况,曾在皮肤科、耳鼻喉科、肛肠医院等多次就诊,诊断为“湿疹”,未明确引起湿疹原因,口服、外用多种药物治疗,均不能好转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患者服用卡托普利两年后遵医嘱,换其他降压药控制血压,停服卡托普利,约2个月后,湿疹渐减轻,约半年湿疹完全消退。2006年6月患者第二次服卡托普利25mg护理论文,tid,控制高血压,大约服用一个半月后又出现肛门、外耳道、鼻腔、咽部湿疹,用多种药物治疗,均不能见效。服卡托普利约一年,因血压控制不理想,停服,两个月后患者湿疹渐减轻,约半年湿疹完全消退。2008年11月,患者第三次服卡托普利降压,用法同前,服药约一个月护理论文,又出现肛门、外耳道、鼻腔、咽部湿疹,症状同前,患者意识到湿疹可能与口服卡托普利有关,遂到皮肤科就诊,确诊患者湿疹是服卡托普利引起,停药近半年患者湿疹完全消退。患者至今再未出现湿疹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2、讨论

卡托普利是近年来非常受重视的ACEI降压药,这类药物在稳定血压的同时还能逆转左室肥厚,增加冠脉储备,使外周血管阻力减轻,是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常用药物,且价格低廉,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其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干咳护理论文,其他的副作用有皮疹、瘙痒、关节痛、味觉障碍,个别有蛋白尿、中性粒细胞减少及SGOT、SGPT升高、低血压、血钾升高等。皮疹发生机制可能是卡托普利所含巯基引起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4%-6%[1]。皮疹一般发生在服卡托普利4周

摘要想到卡托普利有引起湿疹的可能,详细询问病史,尽早明确诊断,及早停药,避免湿疹给病人带来更多的痛苦。

参考文献

第4篇:普外护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 循证护理教学 本科护生 实习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 EBN)是新兴的护理理念,体现了现代护理对患者个人价值和期待的重视,①又称实证护理或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是循证护理医学在护理专业中的应用,其核心思想是批判性地接受现有专业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可用于临床实践的证据。②目前,EBN在我国护理领域里的研究成果③主要是运用于与临床相关的范围,与护理教育相关的仅为9.37%。临床护士、护理教师及不同层次护生循证护理认知度较低。④

本文通过对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本科护生开展循证护理教学效果的调查,评价循证护理教学对本科护生临床实习教学效果的影响,为循证护理教学更加深入广泛的开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1 实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7月-2013年3月护理本科生50人,均为女性,年龄20~24岁,平均21.7岁。学制4年,每科实习周期为4周。随机分组:实验组(A组)、对照组(B组),每组25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手术室实习的调查方法

50名护理本科护生在手术室实习时,A组和B组均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1.2.2 普外科实习的调查方法

对两组护理本科生进行入科教育,教育形式主要是:临床护理实践+专题理论教学。B组采用传统护理带教模式,A组采用循证护理带教模式。A组教学方法:(1)理论知识学习:循证护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文献查阅方法,文献获取方法。(2)合适病案选择:入科后,分管病人数2~3人,遵循护理原则实施护理,参加科室查房,收集患者资料,提出相应的护理问题并确认。护生结合所学解剖、生理等知识,在护理病人的同时把收集的患者资料与自身的护理体会进行整理,通过带习老师的辅导,综合以上信息整理出护理问题以及文献检索的关键词。(3)确定检索策略,查阅文献:通过文献资料、带习老师指导、患者本人同意,将适用的护理证据用于该患者的护理实施。⑤(4)实施有证据的护理计划,观察病人的反应,结合护生本人、带习老师和患者三方面评价效果。⑥(5)案例讨论:选择典型病例,护士长、总带教、全体护生参与,讨论会由护生主持。

1.3 评价方法

4周实习结束后,对两组护生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及基础护理操作考核。考核两组护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用调查问卷,搜集护生学习积极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综合归纳能力五方面的结果,使用Likert Scales 标准计分法计分。

1.4 数据处理

用SPSS14.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B组护生在手术室的基本护理成绩比较(见表1)

2.2 A、B组护生在手术室的综合实践能力评分比较(见表2)

2.3 A、B组护生在普外科的基本护理成绩比较(见表3)

2.4 A、B组护生在普外科的综合实践能力评分比较(见表4)

3 讨论

循证护理意为在护理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证据,把同行的经验与临床相结合的护理,⑦把科学研究结果和护理临床经验,患者实际需求结合。它的实施包括:问题提出,文献支持,证据观察及实际运用4 个阶段。⑧护理学生实习是将护生在学校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同时通过临床实践,反馈促进护理学理论知识的提高和发展,最终不断提高临床护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患者提高更优质、更全面、更个体化的服务。

表1、表2是护生在手术室的基本护理成绩和综合实践能力评分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接受知识的能力上没有差异。表3护生在普外科的基本护理考核成绩比较,对照组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表明循证护理教学模式能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效地结合。表4护生综合技能考核优良率,对照组显著低于实验组(P<0.05),表明传统教学不利于发挥护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循证护理教学模式则有利于培养护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和文献查阅,不断发现患者出现的新问题,制定出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方案。

护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新的护理观、较强的综合素质及较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型护理人才。⑨EBN能较大幅度提高护理本科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其综合实践能力,也护理本科学生临床带教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

4 结论

循证护理教学是一种新的临床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护理本科护生的临床护理能力,对临床护理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循证护理教学应该被大力推行及实施,以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

*符佳为本文通讯作者。

注释

① 杨秀,卢锡芝.循证护理:护理学科面临新挑战[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3):108-110.

② 李玲.循证护理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3.17(6B):35-37.

③ 王艳,成翼娟.循证护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5-7.

④ 邓甲秀,应燕萍.临床护理教师和本科护生对循证护理知识的认知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0.25(4):75-77.

⑤ 陈茜,成翼,夏娟,等. 循证护理在褥疮护理中的临床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1):846.

⑥ 李武平.外科护理ISBN 7-117-05659-2/R,5660.

⑦ 张宏,朱光君.循证护理实践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42.

第5篇:普外护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学生;护理;临床健康教育能力;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R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234-01

健康教育是医院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无卓越有效的健康教育系统,将成为衡量医院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1]。临床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也成了一个临床教学医院总体带教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采用何种有效方法,培养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也是当前临床教育者面临的一个问题。我科自从2004年6月至2009年4月在培养本科生在培养护生健康教育能力时,在常规方法中加用标准健康教育卡,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以2004年6月至2009年4月在南昌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二,三病区实习的护理本科生100名。入院后由护理教研室随机分组,普外二病区实习组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法如宣传栏,健康教育手册,语言讲解等;实验组普外三病区采用常规方法加用标准健康教育卡。两组护生在年龄,理论基础课成绩等方面比较,均P>0.05,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临床带教老师基本相同,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沟通能力强,临床工作10年以上,专科知识较全面等条件。

1.2 方法:

1.2.1 采用文献检索及本院护理专家的意见,对照组普外二病区的护生采用常规法如宣传栏,健康教育手册,语言讲解等;实验组普外三病区的护生采用常规方法加用标准健康教育卡。实验组由带教健康教育的老师,根据病区的病种,每种疾病设计标准的健康教育卡,内容包括:入院介绍;疾病介绍;心里指导;饮食指导;作息指导;用药指导;特殊指导(包括术前,术后指导,手术方式,麻醉方式);行为指导;出院指导共九项。根据标准方案,护生根据病例,书写健康教育卡,分别进行施教指导。在出院前1~2天由带教组长发放健康教育评价表:从教育技巧;内容熟悉程度;时间把握程度;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患者满意度;护理查房能力;从医行为和意识七个方面由病人或家属进行评价,分非常满意(5);满意(4);一般(2);不满意(1),满分35分。

1.2.2 统计方法计数资料以平均值 标准差表示,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P

2 结果(表1)

表1显示:教育技巧,时间把握程度两者比较无差异(P>0.05)。内容熟悉程度;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患者满意度;护理查房能力;从医行为和意识两两比较普外三病区护生健康教育能力显著高于普外二病区实习的护生(均P<0.01)。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护理健康教育应将教育贯穿于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各个环节。对照组从内容熟悉程度;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患者满意度;护理查房能力;从医行为和意识两者比较(均P<0.01),有显著提高。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建立起了科学的生活方式;护生也觉得提升了自身的价值,对健康教育充满了热情,激发其创新欲望,培养护生思考,分析,沟通,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本研究表明:两者从教育技巧和时间把握程度比较无差异(P>0.05),这与本科生基本理论扎实,在校期间开设《护理教育学》等课程,对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实习期间组织了小讲课和护理教学查房,有效锻炼了护生语言表达能力有关[2]。

3.2 我国的护生几乎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过多的临床实践经验。在实施健康教育计划时,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是保证教育效果的关键,有效的教学方法,能促进护生临床教育能力的提高。每个护生到临床实习时,都有一个开口难,沟通难的过程,虽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遇到问题时不能灵活应用,未将知识纵衡联系,也跟病人说了一大堆,由于没有抓住重点,内容没有针对性,病人仍云里雾里说不清,还会丢三落四;比如饮食指导中的少量多餐,易消化食物,不能具体到时间和次数,不能具体到那些食物易消化,导致病人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达不到教育效果。使用了标准的健康教育卡后,刚开始阶段,护生可以模仿标准方案进行演讲,教育,再通过了解,沟通,阅读相关知识,建立个案的健康教育卡,而且全部由他们个人亲手制作,发放给病人,为了能将健康知识,通俗,科学的传授给患者,就需要护生主动地去学习,查阅资料,请教他人。通过自行设计教育卡,更深地了解本科疾病的护理要点,拓宽知识面,使之很好地完成本科实习工作。

3.3 由于临床实习的特殊性,每个科室轮转的周数有限,普通外科为四周,在四周内要熟练掌握普外科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有一定的难度。临床健康教育形式不一,内容不具体,护生实施健康教育时多以口头教育为主,不规范随意性大,对有些疾病的专科指导不通俗具体,没有量化。但使用了标准健康教育卡后,护生只要根据患者的特点,结合专科理论知识,重新书写教育卡,再传授给病人,既为病人及家属传授了健康保健知识,又锻炼了自己的教育沟通能力,提升了理论知识,学会了护理查房的方式,起到了教书育人的作用。

目前如何提高本科生临床健康教育能力,一直是带教老师关注的问题,通过标准健康教育卡的应用,临床带教质量明显提高,让学生自己动手书写健康教育卡,激发了学习兴趣,加强了护生对专科知识掌握,从而提高了实习效果,达到了教学目标,对尽早适应今后的工作是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包家明,霍杰.护理健康教育问答[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8

第6篇:普外护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 健康教育;普通外科;手术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院服务功能的扩大健康教育已成为医院整体护理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1]。健康教育是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改变服务对象有关的健康行为消除危险因素及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2]。为了更加全面深入了解

普通外科手术患者健康教育的需求,以便采用更合理的方式为其服务,保证健康教育的效果,笔者对本科室手术患者进行抽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对2008年3月至10月普通外科62例患者进行调查,排除12岁以下的患者,见表1。表1 骨科住院患者特征结构情况

1.2 调查方法

1.2.1 自行设计健康教育需求调查表格 自行设计健康教育需求调查表格,内容包括:(1)经治医生和护士的需求;(2)对普通外科相关知识的需求;(3)对普通外科患者饮食的需求;(4)对活动锻炼的需求;(5)对术前健康教育的需求。

1.2.2 调查方式 采取口头提问的方式。

2 结果

被调查患者特征见表1。被调查统计,其需求结果以普通外科知识、术前术后将健康教育和主治医师为最高,见表2,共7种需求,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被调查对象的人口特征 普通外科手术患者由于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不同,在住院期间存在不同的健康教育需求,有必要针对性的实施健康教育。尊重患者,关心患者是对健康教育满意的关键,对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普通外科手术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特点 教育形式的选择:(1)通过与护理人员交谈,口头提问的方式,护理人员能直接了解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2)树立健康教育服务理念高度重视普通外科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把健康教育工作作为提高护理质量重点来抓。(3)加强护士培训,护理人员不断更新护理观念,不断提高护理理论水平,加强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意识,科学培养和使用有利于提高健康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护理人员应具备熟练的健康教育技巧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实施健康教育的前提[3]。护士应具备与患者沟通的技巧,训练技巧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为普通外科手术患者提供一套完整的健康计划。(4)普通外科新入院患者,需做详细的入院介绍,包括经治医生,责任护士,住院环境,使他们尽快熟悉新的环境,减少悲观情绪和焦虑的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5)普通外科术后饮食调理和早期下床活动对其术后康复影响较大,若调理不好或锻炼不当,会延迟其恢复,所以对患者饮食和功能锻炼的宣教一定要到位,争取得到患者家属的支持。(6)健康教育的形式应多样,由于患者文化层次及素质的不同对健康教育主观要求也不同,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应根据患者自身特点,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从而做到因人施教,节省教育时间,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4]。

4 小结

普通外科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疾病健康教育关系密切,手术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具有阶段性、个体化的特点,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患者,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采取一般性教育、计划性教育、随机性教育及示范性教育,要把握时机因人施教,向患者及家属传播健康教育的内容,消除存在的顾虑,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吕资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大学,1999,8.

2 铃木美惠子.现代护理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21.

第7篇:普外护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 普外手术;适应与自我护理能力;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1(a)-139-03

The correlational research on the adapting and self-nursing ability and social support of general surgery patients

LI Yongmei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Clinic, Shijingshan Hospital of Beijing City, Beijing 10004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of the ability of adapting and self-nursing and social support of general surgery patients for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general nursing of general surgery patients. Methods: 50 cases of patients after general surgery were used the adapting and self-nursing ability scale scores and social support scale for surveying, its correlation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total score of the adapting and self-nursing was (110.52±20.52) scores, and the social support total score was (64.22±10.09) scores, the total score of the adapting and self-nursing and the score of each segment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ocial support total score and each segment score (P

[Key words] General surgery; Adapting and self-nursing ability; Social support

众所周知,普外科手术的方式,其破坏性和较为漫长的恢复过程对患者的身心、意志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并且进行手术的普外科患者大多为疾病的初次治疗阶段[1]。因此,帮助患者得到有效的社会支持与建立自我护理能力是患者以健康正确的心态面对疾病,配合进一步治疗的有力保证[2]。同时,临床报道也显示一个支持性的配偶、伙伴或家庭成员的存在对帮助患者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影响深远[3]。因此,本文探讨了普外手术患者的适应状况与自我护理能力、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9月~2011年2月在我院行普外手术后并进行随访的患者50例。纳入标准:年龄18岁以上;行普外手术术后1个月或1个月以上;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并能够合理沟通和交流;愿意参加本研究。有精神病史、癌症、合并其他严重的躯体疾病者除外。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5~77岁,平均50.5岁;手术方式:肝胆手术25例,胃肠道手术25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0例,中学30例,小学8例,小学以下2例。均行硬膜外麻醉。

1.2 调查方法

在调查前向所有患者说明调查的目的、方法、意义、结果的无害性和保密性,获得知情同意。向患者发放问卷,详细说明填表的要求,并要求20 min内完成,核实无误后当场收回。对调查对象不懂问卷的内容或填表要求,研究人员亲自面对面解释。量表收回后,仔细核对、检查,有漏项或填写不完整者,当时让患者填写完整,发现有漏项或不完整的则一律作废。对于视力障碍、阅读困难者不加以任何暗示或讲解,要求其独立作出判断,调查者可代为填写。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0份,回收率为100%。

1.3 调查指标

1.3.1 适应与自我护理能力量表 根据Orem的适应与自我护理理论设计的适应与自我护理能力测量工具,该测量表共有43个有效条目,采用5分评分法,每一个问题的分值为0~4分(4分=非常像我,3分=有一些像我,2分=没有意见,1分=有一些不像我,0分=非常不像我),总分为172分[4]。根据此量表的总分和各个维度(技能、责任、自我意识、健康知识)分值将适应与自我护理能力及各维度分为三个层次:低等水平为0~57分,中等水平为58~115分,高等水平为115~172分。得分越高,表明适应与自我护理能力越好。

1.3.2 社会支持量表 社会支持量表是一种强调个体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的社会支持量表,由12个条目组成,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人支持3个因子。每个条目按1~7级计分,分别表示极不同意、很不同意、稍不同意、中立、稍同意、很同意和极同意[5]。得分高,即社会支持高,得分低,即社会支持低。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资料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适应与自我护理能力和社会支持的分数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适应自我护理能力和社会支持与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

2 结果

2.1 适应与自我护理能力得分

经过调查,普外手术患者的适应与自我护理能力的总分为(110.52±20.52)分,各维度得分见表1。

表1 普外手术患者适应与自我护理能力得分(n=50)

2.2 社会支持得分

普外手术患者的社会支持总分为(64.22±10.09)分,各维度得分见表2。

表2 普外手术患者的社会支持得分(n=50)

2.3 适应与自我护理能力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普外手术患者的适应与自我护理能力及社会支持与适应之间相关性见表3。由表3可知,普外手术患者适应与自我护理能力总分与各维度得分与社会支持总分与各维度得分也呈正相关(P

3 讨论

手术是治疗普外疾病的主要方法,不过也被认为是人生中的负性生活事件,是困扰许多普外疾病患者的主要应激源。比如术前焦虑不仅给患者带来心理痛苦,而且会干扰手术与麻醉等医疗活动的顺利实施,增加术后止痛剂的用量,从而消极地影响治疗效果,延迟术后身心康复,甚至造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6-8]。

适应与自我护理能力是个体通过有目的的行为而获得的保证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是指人的自我照顾的能力[4]。它是形成个体护理行为的能力,包括四方面内容,即适应与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适应与自我护理能力是各方面能力综合结果[9]。适应与自我护理能力对普外手术患者的适应有重要的影响,在普外手术患者适应与康复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10]。有学者采用自行设计问卷的方式对42例普外手术患者在不同时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术后1年内的普外手术患者的适应与自我护理能力与术后1年以上的患者无差异,只是护理造口的时间缩短[11]。本研究结果显示,普外手术患者的适应与自我护理能力的总分为(110.52±20.52)分,表明普外手术患者的总体适应与自我护理能力处于中等到高等水平,大部分患者为中等适应与自我护理能力水平。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感到在社会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或)满意程度。它可来自于家庭内成员所提供的支持和家庭外的朋友、邻居、同事及领导等的支持[12]。本研究结果显示,普外手术患者的社会支持总分为(64.22±10.09)分,普外手术患者所感受到的家庭支持比来自领导、亲戚及同事多,得到来自朋友的支持最少,这可能与大部分调查对象与家人的关系都比较好有一定的关系,另外也与社会支持网络系统不完善有关系,因此患者主要寻求来自家庭内的支持。

在相关性方面,研究表明,普外手术患者的适应与自我护理能力水平及家庭内外的社会支持是影响普外手术患者对普外手术适应的主要因素,其中普外手术适应与自我护理能力水平是影响普外手术术后适应的最主要因素,而社会支持是除了自护能力以外患者对普外手术的适应起重要影响的因素[13]。本文结果显示,普外手术患者适应与自我护理能力总分与各维度得分与社会支持总分与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均P

为此加强普外患者的适应与自我护理能力、社会支持能力尤为必要。首先应完善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大力倡导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减少患病危机对其家庭生活和心理所带来的冲击。其次要提高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让患者有心理归属感,依靠组织或团体取得帮助。护理工作要为患者创造交流的机会,动员亲属给予精神和生活上的大力支持。还有护士必须具备评估患者社会支持需求的能力,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向患者提供最佳的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 潘孟昭.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8-51.

[2] 黄丽,杨廷忠.社会支持:肿瘤护理中值得重视的一种理念和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10,38(8):631-634.

[3] 陈炜生,陈龙,熊胜春,等.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中肺动脉定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7,25(1):43-45.

[4] 汪向东,王希栋,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S].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2009:235-237.

[5] 王建平.癌症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5(1):28.

[6] 顾沛.肺癌病人及其家属术前健康教育需求的现状调查[J].护士进修杂志,2010,19(2):163-165.

[7] 鲁亚玲,陈月梅.老年晚期肿瘤患者80例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2):90-91.

[8] 孙雪梅,孙华,杨静,等.癌症术后患者在ICU期间心理需求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9):74-75.

[9] 张丹云.住院癌症病人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9,17(1):69-70.

[10] 李武平,江会,苏春联.心力衰竭患者适应与自我护理教育探讨[J].护理研究,2011,16(8):447-448.

[11] Galbraith ME. What kind of social support do cancer patients get from nurses? [J]. Cancer Nurs,2008,18(5):362-367.

[12] Chen WS, Chen L, Yang SS, et al. A novel technique for localization of small pulm onary [J]. Nodules Chest,2007,13(1):1526-1531.

第8篇:普外护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人权哲学,国际保护,低度道德,低限人权,普遍人权

人权问题在今天一直占据国际及国内事务的中心地带,但是人权却始终未获得国际及国内人权界的一致定义,东西方国际政治及意识形态的差异和不同区域的文化相对性,使人权问题更为复杂。人权问题复杂性使人权的国际保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困难重重,英国达勒姆大学的米尔恩教授的人权哲学通过对西方人权观的批判,以低度道德作为其权利哲学体系的理论起点,以低限人权作为理论内核,以普遍人权作为理论诉求,为解决人权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本文通过对米尔恩人权哲学的阐释,主要从其理论起点、理论内核、理论诉求三个方面来说明米尔恩人权哲学对于人权国际保护的理论意义。

一 低度道德:人权国际保护的逻辑起点

人权根据是人权国际保护的逻辑起点,在西方的传统人权观中,往往以先验的“天赋人权”为人权根据,由此而创设的人权标准体现了西方的价值和文化,表现在国际人权立法中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从根本上不利于人权的国际保护。在米尔恩的人权哲学体系中,他提出“低度道德”作为其理论的逻辑起点,从而批判了过于强调理想性的先验人权观,做到了理想和历史的统一。在人权的国际立法中,以此作为人权国际保护的理论起点,使人权立法做到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可以调和东西方人权价值观念的对立。

西方的先验人权观是以自然法理论作为基础的,它借助哲学家对人性的抽象表述,甚至凭借神学家关于上帝创世的假说,来论证人权的绝对性和神圣性,将人权作为一个不证自明的、抽象的、先验的原则。先验式的人权根据最早是法国人运用古代自然法原理所进行的推论,如在1789年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中开篇宣称:“组成国民议会的法国人民的代表们,认为不知人权、忽视人权和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以便本宣言可以经常呈现在社会各个成员之前……”可见,在法国人的眼中,人权是一个超越现存的社会制度之上并与之相对立的原则。先验的人权根据使人权成为一个具有批判性、革命性的概念,成为人民对抗现存政府的理论工具,先验人权根据的革命意义在于人权是人们争取应然权利的有效手段,是人们对抗公权力主体的有效工具。先验的“天赋人权”观在人权诞生之时发挥了这种积极的作用,这是因为,“传统社会是建立在公权力绝对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以忽视人权、否定人权为前提特征的。”[1] 人权概念所富有的批判性是道德理想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是应有权利对实有权利的批判。这往往是社会制度得以前进和改进的动力,在人权的国际立法中,先验的人权根据不再具有批判意蕴的积极意义,米尔恩对先验人权根据对于人权国际保护的消极意义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先验的人权根据在人权国际立法中,使人权标准表现出西方化和理想化的特征,从而否认了世界文明和文化传统的多样性。西方人权观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理想标准,“是由体现自由主义民主工业社会的价值和制度的权利构成的,所以,它暗含着这些价值和制度”,[5]并号召所有的国家都朝着变成所谓、“自由主义民主工业社会”这个目标发展。这种先验的人权根据在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及《欧洲人权公约》中体现为:1.人权是“无论被承认与否都在一切时间和场合属于全体人类的权利。人们仅凭其作为人就享有这些权利,而不论其国籍、宗教、性别、社会身份、职业、财富、财产或其他任何种族、文化或社会特性方面的差异。”[2] 2.人权是“一个所有人类都应该努力去达到的理想标准概念”,[3]这一标准具有普遍性。3.不仅所有的国家都应该竭力去达到这一普遍理想标准,而且“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力图维持它。”[4]但是,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况是,“人类的大多数没有,也从来没有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不可能如此。当前的经济、文化状况排除了这种可能。而西方人权的倡导者们恰恰忽视了这一点,结果是,这种所谓的普遍理想标准在许多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无可避免地成为乌托邦。它所规定的”普遍权利“的许多内容也就必然与这些国家全然无关。”[6]权利是历史的产物,而先验的人权观将权利作为一种永恒的本质,在人权国际保护的实践中,其历史作用走向了反面。因为一种新制度建立后,人们会发现已经建立和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能够建立的新制度与理想的人权标准总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往往是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国内的激进主义与反政府力量往往利用人权口号号召民众,使一国现有的社会制度面临威胁,这往往不利于新制度的建设和人权的保障。国际社会虽然普遍认可人权口号和人权理想,但对人权的普遍认可隐含着同样普遍的分歧,从深层次道德的沟通与联系上讲,东方与西方,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道德原则和社会制度上存在普遍冲突,在国际社会还不存在得到真正普遍认同的人权标准,因而,国际社会存在的人权分歧使人权成为人类社会分裂、动乱、欺骗、霸权乃至战争的新源头。一些西方国家把促进人权作为其对外政策的一项原则,以一国的人权状况作为与他国发展关系的前提,并打着“人权高于”的旗号对他国内政进行干涉,这往往造成对他国的侵犯,以至于对他国人权的侵犯。

通过对西方先验人权根据的批判,米尔恩在其人权哲学中,提出“低度道德”作为人权的根据,并以此作为人权国际保护的逻辑起点。他否认人的权利是一种理想标准,而是一种最低标准。他借助于“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的人道原则,建立了一种普遍的最低限度道德标准。人道原则的肯定方面即“将人当作具有自我的内在价值的人来对待”,[7]尊重人的基本价值和尊严作为人道原则的肯定方面,也成为人权国际保护的理论基点。因为人权概念的强大包容力,持不同文化观、政治观的人都能从这一概念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价值和行为合法性依据,尽管在人权理解上存在复杂的纷争,但是人的价值和尊严则是人权思想产生、发展的基石,是人权运动发展的价值依归和动力源泉。《世界人权宣言》开篇申明了这一价值基点:“鉴于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乃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8]在人权的国际保护中,也必须以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点,米尔恩的人权哲学正是强调了这一点。“人不是手段”是人道原则的否定方面,从否定方面来看,对人类共同体的任何成员来说,如果他的伙伴成员仅仅把他当作手段来对待,就等于完全否认他是一个成员。“违背伙伴关系的原则,因为只把他作为一种手段来对待,表明对他的幸福漠不关心。这也违背公正原则,因为如此对待就否认了他所应得的一切。最糟的是,这还违背尊重生命原则,因为如此对待就等于把他的生命当作为某种目的的可牺牲的东西。”[9]所以,只有按照公正原则、尊重生命原则等普遍道德原则行事,才能符合人道原则这一绝对命令。这样,米尔恩通过人道原则建立起一种普遍的最低限度道德标准。米尔恩的低度道德标准并不是抽象的人权标准,他认为,任何共同体实际存在的道德总是由共同道德和特殊道德结合而成的,在不同的共同体的特殊道德之间是有差别的,由此而产生了道德的多样性。因此,普遍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标准及其所要求的道德权利虽然是普遍的、共同的,但对它们的解释却是多样的,米尔恩的低度道德标准是从社会现实中寻找人权根据,实现人权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使人权的国际保护具有现实性,并着眼于具体人权的国际保护,有利于防止某些国家以抽象的、任意的人权原则去评判他国,从而防止人权的政治化趋向。同时,米尔恩并没有将低度道德的要求和政府权力对立起来,而是将人权保障与法治和社会变革联系起来,侧重于与社会传统相联系的法治保障。 在自然法理论上,自然法与实在法、自然权利与实在权利是二元对立的,人权是自然法里的自然权利,人权的实行与保障就是使抽象的权利转化为具体的权利,这往往要借助于暴力。米尔恩认为,既然人权来源于法律、习惯和道德规范,人权基于人作为某个特定社会的成员资格,人权的保障就应该有该社会的原则和规则来规定,并以此来作为法治的基本要求。米尔恩强调符合社会传统的习惯作为权利的来源,并强调其对于社会稳定的意义。他指出,“在那些依据有悖于优良传统的法律而生活的社会里,法律上个人的地位无论如何也不会得到保障,人权的法律保护也因此是微弱或无效的。”[10]米尔恩以此来反对将实现人权的重点放在和削弱政府权利的现存秩序,这有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和国际社会秩序的改善与维护。米尔恩强调与社会传统相联系的法治保障,对于国际社会的人权保障,在他看来,其理亦同。因此国际人权法对人权的国际保护应当基于国际习惯和国际社会的优良传统建立良好的法治秩序,国内法也应基于国际法的原则,通过国内的法治秩序,将人权的国际性保护转变为国内保护。

二 低限人权:人权国际保护的现实可能

低限人权是米尔恩人权哲学体系的理论内核,低限人权是从米尔恩低度道德的概念中推导出来的,与低度道德相适应,有七项低度的权利,它们是生命权、要求正义权、受帮助权、自由权、被诚实对待权、礼貌权以及儿童的受抚养权。在他看来,这些低度权利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可以存在。米尔恩的低限人权概念从内容上尽管仍然是基于价值主义的分析,但是,低限人权的提出,在最大程度上消解了东西方人权价值观念和人权保护发展阶段的差异,使人权的国际保护从理论的必然性走向现实的可能性。

关于人权的价值观念,普遍人权观和相对人权观的理论分歧是人权国际保护的理论障碍。普遍人权观认为,人权具有普遍性,是超文化、超国界的,在人权的国际保护上,存在统一的、普适性的人权标准;相对人权观并不否认人权的普遍性,而是主张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的关系,不同的国家可以根据各国的文化和传统采取不同的人权标准和不同的人权保障方式。人权价值观念的纷争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文化问题,对普遍人权观和相对人权观的阐释也有赖于文化普遍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这一理论架构。这表现为:在思想层面上,东西方存在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对集体权利和个体权利的保护存有不同的价值偏好,西方国家以个人自由作为人权基本精神的人权价值定位,因此,在人权的国际保护中强调个体人权的保护,东方国家以集体生存、集体发展作为人权基本前提的基本价值定位,因此,在人权的国际保护中强调对集体人权的保护;在制度层面上,东西方法治和民主的发展并不同步,在人权的制度保障系统上存有差异,人权与法治是西方传统的双翼,限权和分权是西方法治建设的基本内设,而限权和分权的目的就是对人权的保障,西方的制度设计与保障人权具有天然的联系,而民主与法治在东方刚刚起步,在政治传统中,公权力在东方国家的制度设计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作为西方的人权保障制度在引入东方的制度系统时必然会产生制度排异,所以,对于人权的保护,东西方国家的制度磨合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文化上来考察东西方人权价值观念的差异,会发现东西方在人权保护上存在价值定位和实践模式上的分立。在人权的国际保护上西方强调其人权的价值标准并以此作为人权保护的普遍性的价值定位,而东方国家则通过强调人权发展的实践模式而强调人权的特殊性。人权价值观念的分歧,表现在人权国际保护的实践上,即人权问题演化为意识形态问题,变成无法解决的政治争吵和毫无意义的理论宣言。这种理论上的分歧表现在国际人权立法的实践中,即是国际人权法的起草者面临许多难题,这主要表现在:其一,不同国家政治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原理的抵触,不同国家人权观念的不尽相同使人权的立法标准无法完全统一;其二,国际人权法是运用于政治、经济及文化传统存在差异的国家之间的权利法案,必须基于国际立法与国内立法的差异考虑国际人权法的可行性与实效性;其三,新独立国家有着强烈表达自己政治观念的意愿,对于旧殖民国家强加的价值观念极为反感,因此两方存在极大分歧。国际人权立法中的这些难题使立法者采取了模糊策略。在《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中,故意让“权利”、“自由”、“民主”之类的关键词模糊不清,这是国际人权立法模糊的极好例证。

关于人权保护的发展阶段,著名法学家卡雷尔·瓦萨克提出的“三代人权”观在人权界已经众所周知,第一代人权指以自由权为核心的平等权、人身自由、财产自由、思想自由权等,第二代人权指以社会权为核心的劳动权、物质帮助权、受教育权、参政权等;第三代人权指以发展权为核心的作为国家、民族集体享有的生存权、发展权、独立权等。他将第一代人权称之为“消极权利”,以自由权为本位,其主题是以个人的自由权对抗公权力的干涉,这一代人权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达到了顶峰,第二代人权称之为“积极权利”,以生存权为本位,其主题是要求国家采取积极行动,保障公民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这一代人权尤为社会主义者所提倡;第三代人权是“连带权利”,以发展权为本位,其主题关涉到人类共同生存、发展所依赖的和平权、环境权与发展权。“三代人权”观可以让人们清晰的认识人权作为权利的发展阶段,但是由于每个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程度的差异,在人权的侧重内容上必然也会有所不同,这样发展阶段上的差异会使人权的内容的普遍性问题更加扑朔迷离,难以辨清。同时,三代人权观过于强调人权作为权利的差异性,而否认了人作为人权主体的共似性,“这就导致了人权研究中的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悖论,即在人本主义基础上展开的人权理论研究中作为根本的‘人’被遗忘了。”[11]

米尔恩的“低限人权”概念基于人作为人权主体的共似性,能够使不同文化观和政治观的人们和国家在人权国际保护中达到最低限度的共识,从而避免了无谓的理论争吵,而且作为人权国际保护的普遍标准,在人权国际立法中具有可操作性,从而避免了国际人权法对于人权国际保护的有限性。在目前,规定国际人权的国际条约只对当事国有拘束力,不仅几乎所有国家都不承认国际条约优越于本国宪法,而且相当多的国家甚至认为国内法优越于或等同于条约;在国际习惯法的认定上,习惯法在理论上应该高于各国法律,但实际上许多国家都不对习惯法在国内法的效力作特殊规定。例如,“美国最高法院就将国际习惯法也置于和条约以及联邦法律同等地位。在美国判例实践中,后制定的联邦法律甚至优越于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法。”[12]此外,国际法也不否认,对于从一开始就反对某一习惯法规则的国家,不受该规则的拘束。从此意义来说,国际人权法还处在一种尚未成熟的阶段,其权利的性质更具有道德和理想的超前意义。基于国际人权法的有限性,在人权的国际保护领域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当人们来评价一个国家是否尊重人权时,他们往往习惯于直接用人权来评价,很容易忽视人权法的功能。”[13]而米尔恩的“低限人权”概念可以直接用以对一国人权国际保护的法律评价,而避免了以人权作为对他国政治评价的工具,所以,在国家人权立法中可以借鉴。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低限人权具有固有性。在米尔恩低限人权的七项权利中,生命权、自由权是基于人的自然属性而产生的权利,是人之作为人而具有的权利。比如,对于生命权的保护,“血亲复仇、决斗和涉及到的夺取生命,按某种道德法典是正当地,按另一种道德法典,则会是不正当地或‘任意的’,但是,出于纯粹的私人目的,或为了满足虐待狂似的愉悦而杀人,则总属于‘任意的’,是违反低度道德和低限人权的。”[14]第二,低限人权具有绝对性,尽管不同社会、不同国家因为文化的差异,人权具有整体上的相对性,但这丝毫不能影响生命权、自由权、要求正义权作为低限人权的绝对性,这是因为无论是差异多大的文化都具有对人的尊严和价值予以尊重的共似性。而且,米尔恩对于低限人权绝对性的论证,并不是基于抽象的人性,而是基于现实中人的客观需要和理论上严谨的逻辑推导。比如,在米尔恩看来,法律下自由的权利和受法律平等保护的权利并不是人权,而是公平对待和不受专横干涉作为人权在政治方面的具体解释,并且根据米尔恩的伙伴原则,“普遍道德不仅要求政府负有义务去竭力保护其管辖下的每个人的人权,而且要求政府负有义务,始终尊重并因此决不以任何形式侵犯与它发生交往的任何人的人权。外国人的人权与其国民的人权得同样看待。”[15] “如果一个政府要尊重其治下的一切人所享有的受公平对待的权利和不受干涉的权利,那么它就不能将法律上人的身份限于其国家成员,而要赋予所有的进入其领土并逗留的人。”[16] 米尔恩的低限人权因为其绝对性,不因为人权主体的差异而产生差异,从而有利于人权的国际保护转化为国内保护,在这次我国的宪法修正案中明文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入宪意味着我国通过权利推定的方式扩大了人权保护的主体,使某些宪法性权利通过人权的形式及于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从而为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人权保护提供了法律渠道。

三 普遍人权:人权国际保护的对话平台

米尔恩的人权哲学是以普遍人权作为理论诉求的,他提出低限人权,目的在于从中推出普遍人权。米尔恩从人权的主体和内容上论证了人权的普遍性。人权从主体上来说,是人之为人必然具有的权利,是基于人的属性而享有的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基本权利。对此,米尔恩认为,只要一个人不被作为手段,“而是被作为一个其自身具有内在价值的个人来看待,他就必须享有权利,否则就是否定了他具有人类伙伴的资格。”[17]米尔恩从人类本质的共同性上,论证了人权内容的普遍性,即不同的个人在普遍人权上所享有的范围应该是一致的。米尔恩对人权普遍性的论证并没有割裂人权的特殊性。人权的普遍性蕴含于丰富多彩的人权的特殊性之中,普遍性是人权自身所具有的内在属性,而特殊性是人们对人权的认识和人权的外在属性。米尔恩认为,“低限人权”并不是超社会、超文化、超国界、超历史的,其原理已经存在于具体的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一种普遍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准则,因其仅为最低要求,将会与众多的文明差异谐和共存。为论证这一准则提供充足的理由,就是为增进人类合作,减少人类冲突,做出了智识上的贡献。”[18]米尔恩的普适主义乃是基于对当代人类分裂与冲突的深深忧思,可谓苦心孤诣。

米尔恩“普遍人权”概念的提出为通过对话解决人权的国际保护问题提供了一个话语平台,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人权国际保护问题上进行合作与交流成为可能。这是因为:第一,普遍人权的提出意味着人权主体的普遍性,人权是“人之为人”的权利,只要是作为人的存在,就应该是人权的主体,这从理论上反击了人权主体的二元化和多元化,摆脱了作为人权文化传统的“欧洲中心主义”、“男子中心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束缚。在人权的国际保护中,西化问题、“人权的霸道主义”、种族歧视问题均可以迎刃而解,人权主体的普遍性实质是人权主体的平等性,作为普遍权利,人权意味着,所有的人类成员,不论在种族、阶级、信仰、肤色、财富、性别、国籍、智识、力等方面有何差异,皆一律平等,拥有人之作为人的同等的尊严和价值,人权的国际保护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地位而进行。第二,普遍人权的提出意味着人权标准的普遍性。人权标准的普遍实质是人权标准的低限。最低限度的标准,具有道德意义和物质意义的双重结构。在道德意义上,低限标准体现了人权作为人的有尊严的生活的维护机制中所体现的伦理道德力量,比如被诚实对待权、礼貌权和要求正义权,道德意义上的正义结构弘扬了自由主义的价值取向;在物质意义上,低限标准具有社会历史性结构,如受帮助权,社会历史性结构使普遍人权植根于具体的社会经济基础,为多样的文化道德传统与现代人权观的对接提供了调适的空间。人权标准的正义结构保证了人权国际保护的现代方向,同时又为不同国家因人权发展阶段的差异提供了商谈的空间,不同国家可以人权保护的最低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实施本国人权保障的方案。第三,普遍人权的提出意味着不同人权价值观念的调和。人权概念的提出与西方人文的现代性的历程不无联系,在西方人文现代性的历程中,被近代自然科学理性主义开掘的唯科学主义逐渐在改造近代世界历程中发挥了巨大威力,工具理性的空前膨胀被所谓的人的力量的觉醒所掩盖,由启蒙确立的人本主义上升为极端的个人主义,进而是给现代世界带来噩梦并被后现代主义所严厉批判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统治。但是,东西方现代化的历程并不同步,在东方世界在现代化的门前徘徊的时候,西方世界的现代主义却在遭受后现代主义解构式的批判,东方世界在强调人类生存权的时候,西方世界“绿色主义者”却在批判人类中心主义,保护动物权利和植物权利的观点却甚嚣尘上。杰克·唐纳利不无深刻的指出:“所谓非西方的人权观念实际上不是人权观念,而是关于人的尊严的另一种观念,它力图通过在人权之外的机制实现这一尊严,所有的社会都具有人的尊严的观念,但是,人权-所有的个人针对国家和社会所拥有的平等和不可剥夺得权利-的思想和实践却仅仅产生于近代西方,它是近代市场和近代国家形成这一社会变化的结果。”[19]这一观点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权概念的西方化特征,但也反映出在人权保护上,东西方世界价值观念的对立和西方世界人权价值观念的主导地位。米尔恩的普遍人权命题建立在普遍道德原则基础之上,调和了东西人权价值的对立。米尔恩的普遍道德原则既不是建立在先验的观念基础之上,也不是建立在经验的既成事实之上,“普遍道德原则要求应该不顾商业上的考虑而贯彻这一原则。商业之善未必是社会之善。”[20]这就避免了在普遍人权命题中贯彻西方的理想标准或者某个国家的特殊标准,而是在确保低限的正义性方向的同时,将“善”与“正义”等元伦理学范畴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逻辑演绎转化为具体的实证考察。普遍人权命题对不同价值观念的调和为现代人权观念的本土化提供了可能,以现代人权观念投射传统伦理道德资源,并使传统伦理道德资源在现代性社会中得到某种程度的发扬和广大,比如伊斯兰宗教伦理为主导的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人权观的结合,嫁接出具有地域和文化特色的伊斯兰世界的人权观。

米尔恩“普遍人权”命题的意义在于,为全人类在一整套相同的人权标准条款的规范下共同生活确立一个最终目标,从普遍人权的历史来看,首先是人权主体享有的普遍化(上文已述),其次是人权的观念和机制在民族的国家内的普遍普及(从观念到现实的法律维护机制),第三步是在某些共同的文化圈内实现有限的的让渡,成立区域的人权机构,最后才是在不同文明圈对话和商谈的基础上实现有限度“普遍人权”规范与机制,虽然最后一步的历程仍然难以预料,但是,米尔恩普遍人权命题已为不同文明圈在人权国际保护的对话提供了理论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齐延平。论普遍人权[J]法学论坛,2002,(3)。

[2][3][4][5][6][7][9][10][13][15][16][17][18][20][英]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2.2.4.3.3.102.103.165.2.190.196.8.205。

[8] 董云虎,刘武萍。世界人权约法总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928。

[11] 齐延平。论普遍人权[J]法学论坛,2002,(3)。

[12] 龚刃韧。关于人权与国际法若干问题的初步思考[J]中外法学1997,(5)。

第9篇:普外护理论文范文

山东潍坊市妇幼保健院行政科室,山东潍坊 261011

[摘要] 目的 探讨风险管理在普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从该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普外科患者中选取11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行常规管理方式,观察组行风险管理,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及意外发生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观察组对对照组满意度较高,而意外发生率相对对照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普外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关键词 ] 普外科;护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144-02

[作者简介] 郭玲,女,山东潍坊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护理。

普外科是医院重要组成,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普外科护理管理面临更高要求[1]。风险管理能对护理工作中潜在事故及风险进行有效预防,提高患者及患者家属满意度,该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就110例普外科患者护理管理方式进行对比,探讨了风险管理方法及效果,以下为分析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普外科患者11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47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7.6±3.7)岁,病症:19例为腹膜炎,18例为胰腺炎,9例为急性阑尾炎,17例为胆囊炎,8例为急性胃穿孔,15例为消化道出血,18例为肠梗阻,6例为结肠癌。所有患者经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后确诊[2],排除患精神疾病者。将110例普外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他们在性别、年龄、病症及其他情况均无较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好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管理模式,按照医院规定对患者进行护理,定时巡视,定期对病房进行清洁消毒。观察组行风险管理,以下是具体办法。

①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护理方式,对危重患者进行重点看护,视患者病情酌情增减巡视频率。定期对医疗设施进行检修,发现问题后及时报修,相关护理人员在使用医疗器械前需再次进行检查。护理人员交接环节要严格遵循交接流程,避免重要事项疏漏。相关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心理状况进行心理干预,及时开导患者及患者家属,舒缓患者恐惧、不安情绪,同时向患者家属及时告知患者病情及治疗情况。

②对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定期风险管理方面培训,保障护理人员对医院相关制度及规范充分了解,对各项护理技能充分掌握,同时规范护理人员具体操作方式,纠正不当操作习惯。通过考核方式,使护理人员养成良好习惯、树立职业自豪感。对护理人员交际及沟通能力进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心理干预能力,防止患者及患者家属因语言失误引发负面影响。

③改善医院住院环境,提升患者整体舒适度。为防止因人员过多引起嘈杂,从而影响患者的休息,应该构建合理的探视制度。为防止患者之间出现交叉感染应该对患者病房定期进行清洁,适时进行消毒,保证患者居住的舒适性。

④医院需制定科学全面应急预案,同时对预案进行演练,保障其操作性,对于普外科病房出现停电停水等意外事件,同样需要制定预案。同时,根据普外科特点,对重要环节进行按个把控,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对于使用导管患者,护理人员需增加巡查次数,预防管道位移及管道错位。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对风险高发环节,需安排具有一定经验护理人员,做好交接班工作。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住院及出院时间进行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情况及意外发生状况,作对比分析。患者满意度以该院自制调查问卷为依据,满分100分,70分以上为满意,50~70分为一般,50分以下为不满意。

1.4统计方法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用χ2检验。

2 结果

经调查,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4.55%,对照组患者满意率为78.18%,观察组满意度相对对照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护理中,观察组共发生3例意外事件,发生率为5.45%,对照组共发生11例意外事件,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意外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在风险发生之前通过一定的手段对风险的发生进行预防的管理方式叫作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地减少普外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3]。国际医疗工作者认为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对于处于风险管理的初级阶段的医院而言,许多方面依然有待提升,人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医院护理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风险管理在普外科中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4]。相关数据显示[5],普外科护理中,发生率较高事故为坠床、滑倒、管道滑脱、管道不畅,同时压疮、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在普外科室中也十分常见。风险管理要求相关护理人员针对普外科护理中容易发生意外事故环节做好防范工作,降低意外发生率。定期对病床进行检查,排除轮子、刹车及护栏等关键部位障碍,防止坠床;保持病房地面干燥,行动不便及高龄患者,相关人员在其移动时需全程陪伴,防止滑到;定期对留置管道进行检查,出现滑脱及堵塞情况及时处理;对制动患者进行按摩,辅助患者翻身,避免关节突出部长期受压,防止压疮产生;相关护理人员做好病房清洁、消毒及隔离工作,防止感染发生;为防止深静脉血栓,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太高患肢30°,促进静脉回流。由于普外科患者较多、疾病种类繁杂、多急症,所以护理情况较为复杂,危险因素较多,同时也是发生护患纠纷较多科室。有学者认为,在普外科护理中,对护理人员操作规范进行严格要求,合理安排人员,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加大管理力度,能有效减少危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增强患者及患者家属满意度。该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4.55%,显著高于对照组7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意外发生率为5.45%,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同相关文献报道一致[5]。综上所述,在普外科护理工作中,采用风险管理方法,能有效减少意外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增强患者满意度,具有推广价值。

[

参考文献]

[1] 余凌.护理风险管理在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4):638-639.

[2] 彭爱荣.风险管理在普外科患者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8):87-88.

[3] 丁风霞.加强风险管理对提高普外科护理质量相关性分析[J].医学信息,2014(21):235.

[4] 彭艳,张鹏.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病房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健康文摘,2014(22):243.

[5] 陈丹丹,彭洋.探讨护理风险管理与对策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肾脏病杂志,2014,14(2):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