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参与式教学法论文范文

参与式教学法论文精选(九篇)

参与式教学法论文

第1篇:参与式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研究现状

0.概述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源于国际NGO组织、强调听课者高度参与的教学法。由于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20世纪90年以来,该方法在西方高等教育机构中逐渐普及。自20世纪末开始引入中国,引入中国后首先在健康学、医学和MBA等专业培训与学历教育中展开,而后扩展到各类学科的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国内研究

参与式教学法在国内的研究分为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两方面,理论分析主要是从理论上对参与式教学法的内涵、特点、理论依据以及主要形式等所做的论述,而实践研究则是结合某门具体课程的教学实践,谈参与式教学法的具体运用,即具体的实施形式或实施过程或实施经验等。

1.1理论分析

1.1.1内涵

关于参与式教学法的内涵,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表述:第一种认为: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分子,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体会与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陈华,2001);第二种认为:参与教学是指受教育者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方法,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接受教育的过程(文国韬,2003)。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使用第二种表述。本人认为,不同的定义只是表述上的差异,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即参与式教学法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互动等要素。

1.1.2特点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法的新型的教学法,很多学者对该种教学法的特点进行了概括与分析。总的来说,参与式教学法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从教学目标来看:是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2)从教学主体来看:学生是参与教学的主体;(3)从师生关系来看:师生关系是平等;(4)从教学形式来看:参与教学的实现形式是灵活多样的;(5)从教学内容来看:是开放的;(6)从教学氛围来看:是宽松、开放、活泼的(过增元,2000;吴伟,2003;姚晓燕,2003;钟有伟等,2007;李霞,2008;娄祖安,2009)。

1.1.3理论依据

参与式教学法何以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成人教育原理、心理学的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关系理论、弗洛姆的期望理论(陈华,2001);“合作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钟有伟等,2007)等。

1.1.4主要形式

参与式教学法的主要形式有两种:正规的参与式教学法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元素(陈华,2001)。由于正规的参与式教学法实施起来比较有难度,在我国进行的往往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元素的探索与实践。例如:文国韬提出和分析了参与教学的“问题解决模式”,该模式包括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指导阅读,诱导思考、组织讨论,解决问题、启发点拨,问题归纳四个过程(文国韬,2003)。姚晓燕探讨了参与式教学法的具体组织形式,具体包括分组、明确小组目标及分工、活动的组织、活动结果的反馈、活动结果的评论和总结等步骤(姚晓燕,2003)。

应该说,参与式教学法的多种实现形式是我国对该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的体现。

1.1.5效果评价

参与式教学法之所以受到推崇是由于它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此外,参与式教学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交流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等(李霞,2008;刘登科等,2009)。2002年,梁海华等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参与式教学法对实习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效果(梁海华,2002)。苏文平在对参与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时指出,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使得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出勤率和参与度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获得明显提升(苏文平,2008)。

对于参与式教学法的意义和效果,持肯定意见的占绝大多数,但也有研究指出参与式教学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花费时间较多、比较费力、需要学习者有一定的经历和经验做基础等(姚晓燕,2003;娄祖安,2009)。

对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分析主要集中在上述几方面,此外,还有学者论述了参与式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定位以及参与基础,提出参与教学法的实施同时要改革现有的考核方式、教学评价方式等(钟有伟等,2007;苏文平,2008;方晓彤等,2009)。

1.2实践研究

现有的有关参与式教学法的研究,除了从理论上阐述参与式教学法的内涵、特点、理论依据、主要形式、教学效果外,大部分均是结合某门课程的教学实践,谈参与式教学法的具体运用,即具体的实施形式或实施过程或实施经验。例如,周勇等结合《西方经济学》教学实践,谈作为一种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课前presentation及其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周勇等,2001)。韩云涛等以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有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提出 了“问题”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和案例教学两种具体的参与式教学方式(韩云涛等,2007)。陈秀莹结合《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实践,提出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授课、10分钟演讲、 以及让学生通过教学网站等方式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陈秀莹,2007)。苏文平根据教学实践提出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教学参与方法(苏文平,2008)。刘登科等谈了参与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指出参与式教学法包括课前参与、课中参与、课后参与三个主要环节(刘登科等,2009)等。

由此可见,参与式教学法的实施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或者正如娄祖安所说“参与式教学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主体是否亲身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参与式教学法区别与其他教学法的主要衡量指标”(娄祖安,2009)。

2.国内研究评析

参与式教学法引入我国后,很多学者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效果。但,纵观我国参与式教学法的研究,笔者认为还存在以下缺陷与不足:

2.1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性不够强

教学参与法的实施形式都是根据某门具体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这些方法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各种参与式教学法一般的实施过程是什么?教学参与方法显得零散,不成系统,进而影响了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与推广。

2.2创新参与式教学法的实现形式

除了已有研究中提到过的教学参与方法外,参与式教学法还有哪些具体的实施形式?这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2.3对参与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的研究比较有限

在现有研究中,对参与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进行测量的研究显得比较单薄,而运用定量分析法进行的研究更加薄弱。这使得我们对于参与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的认识还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

【参考文献】

[1]陈华.参与式教学法的原理、形式与应用.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60.

[2]文国韬.参与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3]过增元.提倡参与式教学强化创新意识.中国高等教育,2000,(6).

[4]吴伟.浅议参与式教学法.江苏高教,2003,(4).

第2篇:参与式教学法论文范文

一、参与式教学的基本理论 

1. 参与式教学的研究 

关于“参与式教学”的研究主要是以对“参与式教学”在课程中的应用为主,涉及的专业课程领域非常广泛。例如,张尚宇在《参与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一文中提出教师要开展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增强理论引导的针对性,提高教学评价的效果。黄江泉等在《参与式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一文主张运用参与式教学法组织管理学教学,全面激发学生对管理学教学的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从被迫学到主动学、从旁观者到主演者的角色转变。也有人对“参与式教学”的理论架构和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于波等在《参与式教学的目标设计》一文中认为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应将参与式教学理念渗透于课堂教学中。从已有的研究“参与式教学”相关文章中可以看出参与式教学方法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2. 参与式教学的优点 

在传统的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意识到学生参与教学的重要性, 但是仍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还是为了教学而教学。教师只重视讲授课本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才可以真正地理解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以企业道德为例,如果一个员工能背诵企业道德准则,甚至理解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在现实中还是不懂得怎样正确地进行判断、评价和选择,就没有达到要求。员工们只有从理论认识转化为内在的情感和价值观时,才会对自身的行为和举止产生深刻的影响。参与式教学法是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企业道德情境中,根据具体的情境做出自己的判断,并且在参与教学中更好地理解企业社会责任。 

3. 参与式教学法有两种主要形式 

参与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和学生都处于公平的角色和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参与、相互激励、相互协调、相互沟通,在互动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正规的参与教学法,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活动,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另一种是在传统授课时加入参与式教学法。这样既有传统教学法的优势,又可以结合参与式教学法的特点,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 

4. 参与式教学法的程序 

参与式教学法是采用全班集体活动方式。首先要把教学班级分为4至6人的小组,小组划分完之后,布置小组讨论的主题。其次是教师要通过课前的准备,根据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计划、课程评价标准、围绕实施计划结合课程内容编写教学大纲,并推荐相应的参考书目以及小组讲授和主题研讨环节所需推荐的参考书目。再次,教师要对各小组进行角色分工,每个成员都担任一定的角色。同时,提出明确的小组活动要求,提供材料和设备准备,并给予小组活动以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还有,活动结果的反馈,针对讨论的主题目标,开展活动设计。既可以是形式多样的案例讨论、角色扮演、视频播放等,还可以是头脑风暴、排序、问题树等呈现方式。各组的讨论结果,采用口头形式汇报或书面形式写在大白纸上向全班展示。通过小组讨论、各组轮流展示、大家分享等方式,以达到共识。最后,是活动的结果评论与总结。教师对各组的展示作出评论和总结,给予参与者恰当的评价。 

二、参与式教学法在大学管理伦理学中的实践探索 

1. 开放性的教学设计 

开放性的教学指教学中注重与社会的联系,注重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的内在相关性。 

(1)教材的开放性。教材不仅仅是教学所用的教科书,还包括网络资源、MOOC课程、研究性专题材料等。要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学习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述“水体污染”一节时,用一张从1988年到2008年滇池流域土地利用过程中折射出的城市化进程情况,分析滇池流域污染及控制情况。2010年,滇池流域的废水排放量为3.2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2.02万吨。其中,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6%,城市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占排放量的76.4%,农业源化学需氧量占排放量的17.6%;氨氮的排放量为0.54万吨。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占排放量的1.1%,城市生活氨氮的排放量占排放量的89.4%,农业氨氮排放占排放量的9.5%。所以,城市生活是滇池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的主要排放源。 

(2)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利用好课堂教学,可以适当让学生进行实习实践。例如,涉及到环境保护中的伦理问题时,可以利用周末时间让学生们参观滇池周边的工业园区中的一些企业,调查这些企业是如何做好排污系统的,并实地参观污水净化系统。同学们也能从企业负责人那里了解到污水处理系统的建造要花费百万元以上的资金,但为了保护好滇池,这些企业积极承担企业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同学们被深深感动。

(3)教学的互动开放性。除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外,网络提供了更好的互动和交流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资源共享,通过互联网工具进行线上线下交流,弥补了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增强了学生和教师的互动。这样的互动开放可以延伸到实践教学,研究现实生活中的伦理问题。比如,对于环境保护中的伦理问题,可以让学生对环境污染地区的实地进行考察,并用小视频记录下来,针对研究的问题收集资料,写成研究报告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 

2. 多样的参与式教学设计 

(1)案例式教学应用。案例教学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而且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参与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求知、探索思考问题的动机和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同学们用管理伦理学理论分析案例中的具体问题。传统教材有的案例脱离或远离学生实际生活,教师可以编写一些生活和身边的案例,利用这些通俗易懂的素材讲解一些基本的理论。案例具有典型性和时效性,可以先把学生分组,采取以小组代表发言和自由发言相结合的方式,最后由教师综合学生的观点和自己的见解,或者运用课堂小组报告的形式,来推动课程进行。课程的一般内容由学生自学,重点内容由教师讲授。在课堂讲授时,采取小组报告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在讲解企业社会责任时,可以用案例“网络游戏,企业的责任在哪里”让学生分析网络游戏有哪些利益相关者,对利益相关者有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企业在游戏产品开发和促销上怎样做才算尽到企业社会责任,在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发生冲突时,企业应该怎样做等。 

(2)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管理伦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国家的重要大政方针和社会热点事件都可以用伦理学的理论来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引入相关的事件或热点问题,让同学们参与讨论,深入了解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用理论来分析现实生活,用实践来深化对理论的认识。比如,在讲市场营销中的伦理问题时可以让同学们就“青岛天价虾事件”进行讨论。 

(3)改变教学评价模式。参与式教学法,改变了用一张试卷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重视对学生进行多元综合性评价。从之前的死记硬背,为考而学到要求学生运用管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原则,对真实的伦理问题、道德困境加以分析,教师要注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情况的评价。教学评价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激励学生的态度和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参与式教学法要注意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1. 参与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参与式教学花费的时间较多,围绕某个主题所做的活动,会花费许多时间,特别是要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参与式教学还需要组织者花费大量精力准备有关材料。由于活动讨论的高度灵活性,有些同学的观点、结果可能得到中肯的评价,但由于没有标准统一的答案,对每个问题的讨论会有种种不同的结论,不利于形成知识的连贯性。 

2. 参与式教学在企业伦理学教学中改进建议 

(1)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和业务水平。教师要熟练掌握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参与式教学法。教师不仅要加强对参与式教学法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还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在管理伦理教学中的参与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准备各种材料,要求教师课前认真思考和精心策划。教师对自己业务水平要不断精进,并且与时俱进地掌握现代教育技能,不断地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具有较好的逻辑分析能力,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 

(2)公平和全面的学生参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设计好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同时,通过课前课后或线上线下和学生交流,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信任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参与,认真配合教学。参与性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优秀的同学踊跃参与,对理论不熟悉的同学不愿意参与的现象。在任务分工时应该让理论较弱的同学负责理论,教师要多鼓励并多创造机会,有意识地对这些同学进行培养和训练,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公平地参与课堂,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鉴于管理伦理学课程本身的特点与难点,在管理伦理学教学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法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运用管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为了激发大学生对管理伦理学课程的学习兴趣,结合参与式教学的理论和在管理伦理学教学中的经验,本文提出一些关于参与式教学在管理伦理学中如何应用的思路,为日后更好地运用参与式教学理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罗瑞珍.参与式教学法在《国际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应用心得[J].经济师,2010(02). 

[2]谢智娟.参与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21). 

[3]李海英,李建军.“参与式教学”的实践与问题透视[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4(28). 

第3篇:参与式教学法论文范文

一 基础理论课构建参与式教学活动模式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而参与式教学模式则是最好的教学模式。这不仅仅是因为在参与式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了教学理念的中心,更是因为在参与式教学模式下,以求得协同发展、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为支撑点,最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公平性,并承认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尤其是在参与式教学模式下,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自己去获取知识,并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在大大拓展学生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引导学生挖掘、提升自我创造潜能,进一步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所以在基础理论课中构建参与式教学活动模式势在必行,也是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参与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基础理论课堂活力与教学质量 

当代大学生普遍乐于表现自我,追求自由、平等,拥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勇于挑战权威、探索新知。因此,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参与式教学恰恰打破了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在教学中再一次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活动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空间。也正因如此,改变了学生对基础理论课感觉枯燥乏味的想法,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了基础理论课堂的活力与教学质量。 

2 参与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诱导人的创造力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而参与式教学恰恰满足了这种教育需求,其不以认知目标为唯一目的,而是关注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情感价值的提升,强调学生内在与外在的统一。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促进了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 

3 参与式教学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往往处于对立状态,教师对学生而言拥有着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无法进行平等沟通。而在参与式教学模式中,则重点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教师与学生一起平等讨论、交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师生之间往往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并共同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正因如此,学生彻底改变被动接受者的命运,而是成为教学活动中的创造者、协作者。同时,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其心灵也得到大大地满足,促进和谐融洽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二 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心灵是拥有自觉能动性的,而心灵与外界客体之间经过相互作用从内部形成了知识。也正因如此,知识不应该是由他人传递的,而是应该由个人进行自主构建的。所以,真正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应该是知识的传递,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对世界定义的理解进行使用性构建的过程。参与式教学法恰恰注重于对知识主体性产生过程的探讨,并强调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是一种变被动接收知识为主动寻求知识的一个过程。以下笔者就基础理论课程实施参与式教学的主要途径进行分析。 

1 告知学生参与式教学的内容特点 

要想确保参与式教学法的顺利开展,就必须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并对参与式教学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充分认识到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其根本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正因如此,面对当前高校基础理论课程过于庞大的理论知识,教师应该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参与,与学生一起选择与专业有关的教学内容,最终确定为教学方案,这对做好参与式教学而言尤为重要。 

2 精心组织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的一个最为直接的方式,其主要分为,学生直接发言、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辩论。教师可提前拟定或由学生提前提出问题,学生则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理论进行精心准备,并在课堂上各抒己见。教师则在听取所有学生发表的观点后给予肯定,并以点拨、解惑、总结等形式为学生做侧面辅导,进而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理论与运用能力。 

3 保持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放松的环境下,人的大脑会进入高质量的运行状况,积极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也正因如此,为参与式教学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尤为重要。只有如此,学生才能敢说、想说,大胆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就需要教师以平等的态度,以高度负责任的精神对待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进而取得学生的信任。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以游戏的方法开展教学,并用具有启发性、提示性的语言去帮助学生澄清观念,用肯定的、赞扬的语言去评价学生的成果,用委婉的、谅解的语言去修正学生观点上的不足,进而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 案例教学法的精准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对生活中真实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对教学对象产生更加真实的触感,进而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也正因如此,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准确运用,并通过对这些特殊情况进行的探讨,使学生从现实中寻找答案,再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这对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5 考试方法的改革 

为了进一步改变传统考试制度对学生、对参与式教学法的束缚,我们应该为参与式教学法选择相配套的考试体系。采取口试、综合素质测试、笔试、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多元化考试方法,进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评定,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三 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必须注意的问题 

1 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可以说,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进一步提高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这是因为参与式教学法要求教师不但要做到清晰表达问题的关键,而且还要做到时刻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进行快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谈论,最终形成正确的理念。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进而能够在最为适当的时机,用最正确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问以及解释。所以,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掌握更多的现代教育技术,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而为参与式教学的良好开展做有益铺垫。 

2 注重面向全体学生 

可以说参与式教学法对学生而言既是培养也是考验,这是因为在参与式教学模式下,本身能力强的学生因为踊跃参与,其能力会变得更强,而本身能力弱的学生由于羞于或不愿参与到教学中,长此以往势必会变得更弱。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在开展参与式教学时,教师必须要设法鼓动并给予那些羞于参与、不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培养,以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共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 教学案例的选择与更换 

案例教学就是对事实进行客观描述,其教学重点在于引发思索、集思广益,并能够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做好教学案例的选择与更换,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必须要与时俱进,注重时效性,选择贴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实务的案例。并且在教学案例的取舍、加工上,即要保证基础理论课程拥有直观性,又要确保其拥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时,在案例的选择与更换上,还可注重学生的参与,使案例的采集与整理过程也成为学生参与式教学的一个新亮点。 

4 创建理论课程实验室 

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而言,创建理论课程实验室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因为,实验室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能够使他们初次运用理论知识,提高其对所学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还能够使其在探索与求知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产生,提高其学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习积极性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所以,做好理论课程实验室的创建工作对搞好参与式教学而言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王道俊,郭文安.主体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第4篇:参与式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参与式”教学法;心理学依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275-03

“参与式”教学法体现的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运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专题讨论”、“案例分析”、“情景剧表演”以及“课外调查”成果汇报等丰富多彩的形式,鼓励、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参与式”打教学法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小组为教学活动单位,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参与式”教学法营造了平等、尊重、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了“知、情、意”三者的统一。

“参与式”教学法是最近一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法。它对于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起着重要作用。[1]本课题组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法的教学方法改革已经有四五年的时间,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了不菲的教学成果,并获批成为校教学改革的重点项目。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本文将对“参与式”教学法的心理学依据以及运用进行探讨,希望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所促进。

一、“参与式”教学法的心理学依据

“参与式”教学法起源于英国,最早的时候,是英国社会学家在国外进行国际性援助项目研究时总结的一套社会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只有让当地的人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援助项目当中来,才能使援助项目获得成功[2]。后来这一理论被引入教育教学领域,逐渐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参与式”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参与式”教学法更加符合人类学习的心理学规律,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与式”教学法的心理学依据主要有四个:即心理学的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关系理论、弗洛姆的期望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社会互赖理论。

1.心理学的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关系理论

心理学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两种:外在性需要与内在性需要。外在性需要所指向的目标或诱激物是被外界环境所支配的,当事者本身无法控制,而内在性需要的的满足和激励动力则来自于当事者所从事的工作和学习本身。

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的关系有四种状态:一是当外在激励强而内在激励弱时,工作或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当事者将自己的工作或学习只看作是外在激励的推动。二是当外在激励弱而内在激励强时,工作或学习变得有趣、有意义和有挑战性。三是当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均弱时,工作或学习变得索然无味,并缺乏具有诱激力的报偿。四是当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均强时,工作或学习变得引人入胜并具有颇富诱激力的外偿。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法的实施能够实现内在性激励与外在性激励双重强动机的结合,一方面通过教师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及时肯定学生的努力并找出不足,这些对于学生都是一种外在性激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学习内容的新颖性、学习方式的有趣性以及学习目标的有意义都使得学生能够克服困难,去感受学习过程中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出版的《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解释说:只有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实现高层次的需要。前面四个需要被定义为“缺乏型”需要,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则被定义为“成长型”需要,在“成长型”需要中包含了自我提高和求知欲的满足,这恰恰是学生“缺乏型”的需要被满足后,希望获得更高层次的成长型需求的满足的体现。[3]

“参与式”教学使得学生通过参与到教学

过程中来获得归属感,实现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确定自我价值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活动,学生在“参与式”教学中,通过自己的表现以及对小组活动成果的贡献来获得小组成员的尊重和认可,建立了友谊,学生也就获得了归属感,满足了“缺乏型”需要,在此基础上,更多的学生心理需求上升为“成长型”需要,即希望自我提高,并对学习产生更为积极浓厚的兴趣,同时激发出学生内在的创新品质,成为获得求知欲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的动机。

3.弗洛姆的期望理论

著名的心理学家维克托·弗洛姆(victorh.vroom)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指出:“某一活动对于调动某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内部潜力和激励(motivation)强度,取决于达成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的大小——效价(valence)与他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判断能导致该结果的概率——期望值(expectancy)”[4]。

根据这一理论,“参与式”教学法提供给学生的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拓展知识,组织有效资料,阐述个人或小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及时获得教师的评价和同学们的意见反馈,这对于学生所付出的努力无疑是一种难得的奖励,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体验自身的价值,表现出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极大热情,也使得学生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4.社会互赖理论

“参与式”教学法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依据是社会互赖理论。社会互赖分为积极互赖(合作)和消极互赖(竞争)两种。积极互赖产生积极互动,个体间相互鼓励和促进彼此的学习努力。共同目标能促使个体在追求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保持积极的互动方式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促进目标的实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进行“专题讨论”、“案例分析”以及“课外调查”的小组汇报等教学活动中,每一小组的学生都是体现出团队精神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投入每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展现创新精神,努力争取获得教师的肯定和奖励。大家相互团结,相互依赖,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同时也为个人发展提供动力。

二、“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

1.教学内容——模块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包括了绪论在内的共九个主题,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实现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目标,需要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重新组合,确定了“适应大学生活”以及“思想修养”、“道德修养”、“法律修养”等四大模块。每一组模块根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争议点,师生共设问题的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相信学生,学生全程参与案例选择、问题设置、原因探究以及结论判定,由此可见,“参与式”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得尤为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本途径,通过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拥有更多的思想和行动自由,有机会选择更多的自我发展的路径,这极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亲身体会学习是一个主动、实践以及创新的思维过程,真正实现学生是成长、发展的主体的教育思想。

2.教学方式——多样化

“参与式”教学模式本身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学方式的设计首先借助“案例分析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其次通过“提问式教学”给学生提供自由发问的机会;再次引入“专题讨论法”,在课堂上,或在小组内部进行广泛的讨论,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收集资料,开展多次的问题讨论,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最后,以“情景剧表演”、“小组讨论成果演讲汇报”以及“课外调查报告汇报”等形式展示自己以及小组在学习中的收获与成长,与其他小组的同学们和老师进行学习交流,学生们通过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努力打破“知”与“行”脱节状态,促进人格完善。

3.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以小组为活动单位,每班选出一名课代表,将学生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由小组成员推选出一名组长。由教师、课代表和组长共同确定每个课程模块中的选题,并制定工作程序和要求。课代表和各组组长组织小组成员集体讨论确定小组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法,任务的分配,最后选出小组代表向大家做活动成果汇

报,展示小组的整体水平并由教师进行评价。

这种组织形式体现了“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合作学习的特点,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5]

合作学习是一种直接的学习方法,传统式的教学注重从理论上教会学生如何去做正确的事情,合作学习则强调人人“参与”,在这种分工协作的组织内部以及外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直接交流,使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优化学习态度,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合作学习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完成小组学习任务本身,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在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尊重、相互依赖,学会表达自己以及与同伴分享学习感受和学习成果,与人合作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4.成绩考核——多维化

一直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成绩考核形式比较单一,比如:开卷考试或撰写论文,这种成绩考核的方法是将这门课程定位在与其他专业课程一样的知识传授课的性质上。但实际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以及行为能力诸方面得到提高和完善,使学生成为思想成熟、道德高尚、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这就决定了这门课不能仅仅考察学生的“知”,更要考察学生的“行”。

“参与式”教学法的成绩考核方法是多维度的,对学生在“参与式”教学全过程的表现进行打分。教师、课代表和组长组成成绩评定小组,对小组每一位成员的上课情况、小组学习活动中的任务完成情况、对小组的贡献、与其他组员的合作情况以及生活中思想道德行为的改善情况等进行多方面的进行评定。这种成绩考核的方式与传统教学法的考核方式相比,注重学生思想行为的完善和能力的提高,更能体现“知行合一”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华.参与式教学法的原理、形式与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6):159.

[2]王士恒.构建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的参与式教学模式[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10,(5):24.

[3]冯樱.高职思想政治课参与式教学范式研究,

第5篇:参与式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哲学;专业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188 ― 02

主体意识的觉醒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法和生活习惯,也深刻地影响了教育理念和方法。传统的教学法注重教师的讲授,而轻视学生的参与,致使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果甚微。为此,适应新的发展需要,要改变旧的教学方法,采取能有效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新方法。参与式教学法在吸取传统教学法合理性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虽然“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1〕,但其非功利的特性使其短期效益很难呈现出来,导致部分学生欠缺学习动力。因此,哲学专业课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切实参与到哲学思辨中,深刻领悟到哲学的魅力。

一、哲学专业课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文科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尤其哲学这种被视为冷门的专业,其就业的对口行业并不明显,致使部分不理解哲学本性且缺乏目标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哲学教育理念陈旧,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上课玩手机、迟到、旷课、看闲书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难以实现哲学培养学生反思批判精神、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初衷,甚至无法达到一般大学教育的目标。

1.哲学非功利的本性

苏格拉底强调“人应当知道自己无知”,只有承认无知才能更好地探寻世界的本质。亚里士多德也有类似的说法,他认为哲学起于惊异,正是由于惊异才感到困惑,才意识到自己无知。“既然人们研究哲学是为了摆脱无知,那就很明显,人们追求智慧是为了求知,并不是为了实用。”〔2〕因此,研究哲学并非有着功利性的目的,纯粹出于爱智和求知的本性。学习哲学的人一定要清楚哲学非功利的这一本性,否则将它看作一门实用的学问而与其它应用性的学科相比较,那么其不适于立即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哲学对于人类而言最大的意义莫过于对自由的追求,追求自由就要质疑现存,就不会不加思考地与现存相认同,这体现了哲学的价值是内在和深远的,其实用效果绝非立竿见影的。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哲学是一门闲暇的学问,也就是探讨哲学是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或者说哲学不考虑人们的生计问题,当然更不以此为目的。不以物质需求为目的,这便保证了哲学不会被利益所驱使,而能够自由地追寻。因此,哲学专业的学生更多以哲学的反思批判精神为主导,运用锻炼出来的思辨逻辑能力去从事一定的工作,而不是讲究对口并取得暂时的效果。

2.哲学教育理念陈旧

学生不理解哲学的非功利本性,尚未进入哲学,尤其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但目前陈旧的哲学教育理念难以展现哲学的本性和魅力,反而更加剧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在容易就业、收入丰厚这一普遍追求的环境下,虽然感于哲学思辨的魅力,热爱哲学的不乏其人,但真正以此为专业,报考哲学专业的学生却相对较少。很多调剂到哲学专业的学生本身对哲学不感兴趣甚至抵触哲学,这一事实更加剧了哲学教师授课的难度。而目前的哲学教育理念陈旧,很多人对于哲学的理解过于狭隘,仍停留在传统教科书的层面上。这种狭隘的理解难以彰显哲学思辨的魅力,很y吸引学生热爱哲学。因此,如何将哲学的思辨本性和批判精神展现出来,如何使学生体会到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陈旧的教育理念已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必须采取新的教学方法。

二、参与式教学法与哲学本性相契合

参与式教学法不仅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不再是传统的主体-客体的形式,而变成了主体-主体间的互动。“教师将学生看作与自身同样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学生将教师看作能够平等交流和沟通的主体”〔3〕,这便是主体间性的对话。这种将被动的客体变为积极参与主体的方式更加适合哲学专业课的教学,和哲学的本性相契合,体现了哲学的思辨特性,益于发扬哲学的批判精神。

1.哲学的思辨本性要求参与式教学法

哲学的根本特性是思辨,思辨不仅体现在思维的思辨,即纯粹思想活动的思辨,其外在显现也必将是思辨的。苏格拉底的对话式是哲学思辨本性的精彩呈现,康德和黑格尔的著作更是透过文字处处显现了思辨的魅力,也正是哲学的思辨本性吸引着无数的爱智者。哲学专业课的教学方式因此也就与其它专业不同,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对话。在对话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导学生进入哲学思辨领域为主,而不再是传统式教学方法的依靠教师权威的强制灌输,这会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加了对哲学的兴趣和热爱。专业课的学习不再变成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学生不再单纯被动地以接受为主,而是可以作为平等的主体与教师进行对话。因此,参与式教学法使学生在对话中锻炼了逻辑思辨能力,在思想碰撞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对哲学思辨本性的认知、理解与实践也就更为深刻。

2.参与式教学法益于发扬哲学的批判精神

参与式教学法使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与教师进行对话,这种行为方式本身就意味着对教师这一传统身份权威的挑战。学生不再唯教师的讲授是从,参与课堂的过程中肯定要提出质疑并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哲学的批判精神就是对历史、现在和未来永存怀疑的态度,敢于质疑权威和对现存进行反思和考查。辩论的过程实际上就体现了哲学的批判精神,哲学的海洋如此浩瀚,教师由于自身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参与式教学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阅读原著和思考哲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通过平等的沟通和对话进一步澄清认识和理解。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的不明之处予以澄清,于教师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由此,参与式教学法并不是降低了对教师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学习,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相反教师却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学生的思维活跃而发散,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有理有据地进行驳斥,课下就需下更多功夫。如若学生的说法更能说服人,教师也要秉持开放的态度谦虚地接受。当然,平等的沟通和对话并不意味着教师角色的消失,毕竟学生因其年轻和经验不足极易产生偏差,这时教师就要发挥自身所长进行积极引导。

三、参与式教学法在哲学专业课中实施的构想

鉴于参与式教学法的诸多优势,加之与哲学本身的契合,哲学专业课中可以实施参与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并非任意随性的,应以规范性和科学性为基本的原则,具体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哲学专业课要特别注重基础理论研究,以文本为依据,直接阅读原著。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教师也要采取不同的授课内容,实施有层次的授课,考核则可以采用讨论、论文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只有科学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参与式教学法才能发挥其特长和优势。

1.注重基础理论研究

参与式教学法强调变学生的被动地位为主动,学生不再是课堂的客体,而成为主体。但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绝不意味着仅仅强调灵活多样的互动形式而忽视了基础理论的学习。哲学的思辨并非诡辩,哲学的反思不是瞎想,哲学的批判也反对无理的攻击。参与式教学法的有效实施一定是以坚实的基础理论研究为基础的,于教师而言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反驳和引导,对学生来说也要阅读书籍来提问和质疑,否则课堂气氛再活跃也仅如空中楼阁、水中浮萍。那么,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呢?这不妨从教材的改革入手。“考察西方著名大学的哲学系,可以看到,用原著或者原著选篇作为教材,已成为一种十分普遍而有效的教学方式。”〔4〕用原著作为教材,最接近地反映了哲学家的反思批判精神、抽象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方式。之所以说最接近是因为我们限于语言的掌握,很多人阅读的是中译本,其思想的原貌可能更多地要从哲学家本身所使用的语言中去领略。如若期望原汁原味的哲学家思想,哲学系的学生可能需要掌握德语、英语、法语、希腊文、拉丁文等,甚至还包括各种语言的古代用法。这也是各个高校开设专业外语的初衷,但目前普遍存在层次差距大、课时少、师资不足、学生兴趣不高等情况,各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来不断完善专业外语的开设。

2.针对不同阶段进行有层次的授课

由于哲学并非实用性和功利性的学科,其思维方式又异于常识,因此哲学专业的学习首先需要改变学生的常识思维方式,使之适应并习惯哲学的思辨特点。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哲学专业可以开设哲学导论、逻辑学等课程,以引导学生走入哲学、习惯哲学、热爱哲学为目标。在建立起基本的哲W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第二阶段则将哲学史和哲学原著相结合,以期体悟哲学这只密涅瓦猫头鹰的理性魅力,感受其宛如厮杀战场的激烈纷争。哲学史是向学生呈现这个厮杀战场的原貌,而原著则能深入历史,与哲学家直接进行对话。其中原著的阅读尤其重要,各种哲学史的书写正是建立在原著的基础上的,而且面对各种层次的哲学史教材也要以原著作为判别其优劣的标准。在哲学史和原著的基础上还可以开设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等课程,让学生领略这些专门性学科的特点。最后,有了哲学史和原著的基础,学生可以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专题性的探讨,进一步理解并彰显哲学的反思批判精神。

3.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参与式教学法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为重要特征,因此课堂适于采取讨论的方式,并将其作为考核的重要一环。当然,讨论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新的要求。首先,讨论要有一定的主题。其次,教师和学生在讨论前都要阅读大量书籍并进行深入思考。最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则应做到语言凝练、逻辑性强。哲学的抽象思辨能力除了口头语言的表述,还要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是论文。论文和讨论相结合更全面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水平,应作为哲学专业课的重要考核方式。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0.

〔2〕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19.

第6篇:参与式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莫税英,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学生党总支副书记,学工部部长,副教授,法学硕士,广西 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2-0170-03

近年来,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呼声很高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长期以来“灌输式”教学法仍占据主要地位。这种“填鸭式”教学法以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不管学生听不听,接受不接受,也不管教学效果如何,而学生的难点、热点没有得到解决或没有真正解决,教学目的没有达到。不仅如此,这种教学法还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这种单一的“空对空”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为提高“两课”教学的时效性,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法,努力探索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换的途径和方法。

一、“参与式”教学法的原理与特点

“参与式”教学法是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共同参与”的理念指导下,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行为特征及发展规律为依据,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愿望,唤起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使学生在情感、思维、行动等方面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学习过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机会的一种教学法。它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重视全员参与,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从中锻炼能力和发展个性,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弘扬,重视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营造起和谐、协调、活跃的课堂气氛,通过师生协调、合作、交流、互动,产生教学共振,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参与式”教学强调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其核心就是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贯彻教学民主的理念,创造师生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主体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在双边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心理学的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关系的理论以及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据心理学的观点,人的需要可分为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外在性需要所瞄准和指向的目标或诱激物是当事者本身无法控制,而被外界环境所支配的。与此相反,内在性需要的满足和激励动力则来自当事者所从事的工作和学习本身。当事者可从工作或学习活动本身,或者从完成任务时所呈现的某些因素而得到满足。

内在性激励与外在性激励的关系是:(1)当外在激励强而内在激励弱时,工作或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当事者将自己的工作或学习只看作是外在激励的推动。(2)当外在激励弱而内在激励强时,工作或学习变得有趣、有意义和有挑战性。(3)当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均弱时,工作或学习变得索然无味,并缺乏具有诱激力的报偿。(4)当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均强时,工作或学习变得引人入胜并具有颇富诱激力的外在报偿。

“参与式”教学法能够加强学生的内在激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由于内在激励来自学习的趣味、意义和挑战性,学生便能够克服困难,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满足。

在“参与式”教学法中,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也使外在激励加强。在这种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都得到加强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得到显著提高。弗洛姆的期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决策者,人们往往会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方案中选择最有利的行为。但是,每个人在智力和认识备选方案的能力上是有限的,因此,只能在备选方案的有利性和自己认识能力的有限性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参与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设计,根据自己的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特点要求运用“参与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才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实践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一门课程。它主要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实践观,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品质,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与其他课程相比,该课程具有思想性、针对性、现实性强的特点,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社会、思考人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积极思考、提问、讨论、争辩,有利于大家聚集式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和教育效果。

三、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要求运用“参与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强,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大胆行为,不循规蹈矩,有创新意识,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成熟,加上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和现象,使得他们对一些理论产生怀疑,对某些问题产生困惑,甚至产生错误认识,他们渴望探讨,寻求答案。因此,把学生的困惑、课余“卧谈”、“闲谈”话题有目的有专题地转移到课堂上来,在老师的引导、规范下讨论、研讨、争论,能够使一些模糊的、困惑的问题得到澄清,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得到纠正。并且在讨论、争论中,也是学生获得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参与式”教学法能起到显著的教育效果,打破传统教育的“瓶颈”。

四、“参与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运用

(一)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它重视全员参与,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从中锻炼能力和发展个性,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弘扬,重视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营造起和谐、协调、活跃的课堂气氛,通过师生协调、合作、交流、互动,产生教学共振,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强调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和

教学方式,其核心就是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贯彻教学民主的理念,创造师生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主体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在双边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改革教学法,充分开辟“参与”的空间。探索系统理论教学与专题讲授相结合、师生互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途径,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改进考试方法,不仅要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观点的情况,更要考核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努力探索系统理论教学与专题讲授相结合;二是以“精品课程”、“精彩一课”建设为突破口,推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积极推进师生互动式教学;三是探讨改进教学组织形式,试验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相结合;四是改进考核方法,探索考核知识和考核能力相结合的考核办法;五是大力开发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教学手段,方便学生学习和教师交流,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实践大纲。要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自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总之,要在教学中确实做到开放的教学内容、提问式的讲课、无标准答案的习题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三)积极实施“参与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采取小讲课和分组活动相结合方式,这是“参与式”教学的一个特点。小讲课可由老师讲,也可定专题由学生讲,小讲课后进行分组讨论或分组活动,让学生寻找实施方案,对实施的结果进行相互评论。分组活动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取知识归纳、成果展示、问题总结、新课设想等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参与式”教学通常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授课制相比,这种形式淡化老师的权威,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之间的单个竞争转向合作竞争。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在小组学习中可以相互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如在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中,在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时,由学生个人先归纳有哪些特点,再由小组长把全组的特点进行小结展示,然后各组再相互对比,找出哪些是和我们小组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进行相互学习。如在学习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分任务,按照条块查找灿烂的民族文化,比比看哪个小组的资料多、全而深刻。

第7篇:参与式教学法论文范文

(一)参与式教学和谐的氛围

由于思想政治课自身的特征,给学生留下了枯燥无味的感受,避免学生的抵触情绪,教师应采用多种激励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首先就应创造师生融洽、民主、平等的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互动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中。轻松融洽的外部氛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环境和课堂氛围,参与活动是涉及知、情、意行等当面的一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协调活动,通过营造课堂氛围,以此促进学生有好的学习态度。

(二)参与式教学形式多样化

参与式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有问题型参与式教学、研究型参与式教学、体验型参与式教学、合作型参与式教学、案例参与式教学。高校的课堂有别于高中课堂,更具有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利用多样的教学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课堂,提高学生自身参与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辨能力。

(三)参与式教学导向性

参与式教学形式多样性,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最佳契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教育教学的目标。在教师给定目标,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内容问题的解答。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发散性的答案,建立接纳意见的课堂氛围,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调动和激发起来。体现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活动,充分展现参与式教学的魅力所在。

二、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 参与式教学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内在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不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学会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站在更高角度观察世界,思考人生,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把握世情和国情,适应竞争机制下的社会,迎接全球经济化带来的浪潮。实践证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调“满堂灌”,注重思想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课堂意识,忽略了解学生的想法,缺乏遵循大学生个性发展,如此一来,课堂的氛围缺少活跃性,教学效果就差。而参与式教学能引导和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无聊、乏味、枯燥的理论教学与大学生的思想紧密联系起来,理论知识学到同时大学生能力也得到锻炼,为大学生毕业更好融入竞争激烈的社会,更好提高政治理论教学与教育的实效性。

(二)参与式教学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客观需要

法国教育家斯朗格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己有的东西,而是把人们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浓厚,但由于社会转型期的时期,各种社会思潮冲击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临着挑战,对社会主义的某些理论还持有怀疑的态度。因此,通过平等的对话交流,正确把握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脉搏,走近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理论课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使青年大学生真懂、真用、真信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力,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

(三)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

地方高校积极探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也取得一定成绩。但从整体上看高校领导和教学主管部门仍存在侧重专业课建设,普遍认为思想政治课与学生就业没有直接关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支持和重视不够,客观上影响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政治理论课本身教学上局限性,学生觉得理论课内容理论多,导致学生不愿学不愿参与思政课教学,尤其理科生对政治理论更是知之甚少,又迫于考试拿学分压力,考试前才来临时抱佛脚。加之教师的改革探索流于形式或半途而废,学生也不愿意参与到教学实际中来,使教学改革难以为继。因此,任课教师需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与现今社会的问题联系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提升大学生思辨逻辑能力,构建参与式教学法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然趋势。

三、地方高校思想政治课参与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思政课参与式教学重视不够

思想政治课教材体系和内容都是专家编写的,具有权威性,思政课教师较少的把教材内容和现实实际社会问题联系起来,部分老师对思想政治理论把握不透,因而难以把理论联系现实。学生更多关注是社会热点问题或是与学生自身息息相关的问题,理论脱离实践,学生对课程内容提不起兴趣,导致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不够。加之,地方高校的学生基础不太好且参差不齐,文科理科学生经常一起上大班课,致使教学方式众口难调。由于部分老师讲课缺乏激情,缺少讲课艺术性,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参与课堂教学。

(二)缺乏科学客观的思想政治课考试模式

地方高校贯彻上级思政课课程设置精神,并按上级要求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思想政治课参与式教学法考试考核模式需要符合参与式教学法的要求和特点,考试考核既有期末考试考核,又有平时的考试考核。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由于地方高校的部分学校经费比较紧张,很多学校不愿意拿出经费让思政课教师带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到当地进行实地考察培训,如通过参观红色旅游区和历史纪念馆让师生亲临场景以提高师生对本地历史文化更深的了解。考试考核的形式缺乏多样性,只基于开闭卷考试、写小论文一般普遍的形式。

(三)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缺乏正确认识,参与式教学运用受阻

大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学习提不起热情,思想政治课与专业课比较,学生认为思政课属于选修公共课,不重视课程的学习,考试抱着六十分万岁的心态。毋庸置疑,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状况不佳,与此同时参与式教学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部分行为习惯和道德素质较差的学生在课堂睡觉吃东西,玩手机,讲小话。甚至有的学生不带上课教材进教室,而是在上课时间看课外书。即便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问题,部分学生不以为然,不愿积极参与师生的互动教学。

四、参与式教学法在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施

(一)开放式课堂,强化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开放式教学,不仅明确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打破传统教学课堂“一言堂”的模式。课堂参与教学分为课前参与、课中参与、课后参与。参与新课导入,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社会热点,确定参与的主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网上或图书馆搜集资料,制作成课件或书面报告形式准备上课内容。课中参与教学,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营造一种平等交流、和谐快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好走近学生生活,了解他们所思所想。课后参与教学,属于课堂迁移创新,把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引申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理论知识经验推动实践进一步发展,所谓,理论创新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二)利用地方资源,开辟第二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尽量将国家意志包括学校和教师意志与学生意志有机结合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结合地方资源,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运用历史古迹、文物和闻名的政治人物活生生的事迹和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思想政治理论进入学生心灵,内化为内心的原则与信念,分析当今社会时代特征,了解中国历史、掌握中国现实、预测中国未来,让学生不仅明确思想政治课学习是实现国家和社会价值的需要,更是满足他们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第8篇:参与式教学法论文范文

“教学无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原理”课的课程性质与地位决定了其教育教学的政治性、思想性、实践性、应用性,这使得“原理”课突出的特点就是高度的理论性、抽象性和概括性。而参与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人人参与,人人去尝试,人人从动手,动脑,动眼,动心中获得知识,“原理”课恰当地运用参与式教学,可以打破“老师拼命灌输式的教,学生死记硬背式的学”的僵局,极大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应用参与式教学的意义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改革,思政课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应与时俱进。参与式教学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看法和意见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平台,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师生共同推进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旨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学习责任感,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益,[1]对“原理”课教学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参与式教学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原理”课因其自身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课堂上“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扔笔记”的填鸭式教育,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完全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参与式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学生的主体活动及主体的发展。学习过程是学生这一主体对知识客体主动探究、不断翻新和改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追随者,而自始至终都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对活动材料的选取、合作伙伴的选择、活动内容的设计、展开和评价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参与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

“原理”课中运用参与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参与到学习中来,它在遵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差异的同时,鼓励师生、生生平等参与,对同一问题大家充分发表己见,相互质疑与答疑,共享成果,在这种建构与重构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同时,这种情形下,即便有学生想偷懒,出于自尊心及“参与”压力的考虑,也必须迫使自己发挥潜能,培养独立思考意识和问题意识,促使学生课外自己找文献,思考并整理文献,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参与式教学有助于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大学的教学模式下,教室与学生的接触和交流大多仅限于课堂,课堂之外的时间,学生很难在学校找到教师,公共政治理论课更是如此。参与式教学运用于“原理”课,很多活动师生在共同商议的基础上,需要学生课外完成,这使教学活动从课堂延伸到校园乃至社会的广阔空间,加强了师生在平等和谐交流中进行心灵的沟通。[2]另外,参与式教学运用于“原理”课,强调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双向输入,这有利于消除师生之间的误解,有助于相互体谅。教师也会从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中获得鼓舞,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当然,参与式教学运用于“原理”课,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提高“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参与式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倾听,先听后说,多听少说,不随意插话,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当别人发言时要神情专注地听,眼睛注视着对方,不东张西望;要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要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经过这样不断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极大地调动其参与热情,提高“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课堂教学中参与式教学的主要类型

根据“原理”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总目标,在运用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应重点把握“三个一”,即“一个主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个重点”: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一条主线”: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3]。依据“三个一”,“原理”课参与式教学主要有以下方式和类型。

1.讨论式参与

讨论式参与教学是教师作为“导演”,在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以课堂讨论、辩论、演讲、对话的方式,就特定问题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意识地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使之在讨论中理解消化知识,发展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谈话式参与

谈话式参与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师生间的问答对话而使学生借以获得新知识巩固新知识或检验知识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老师问,学生答。老师的“问”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作答,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原理”课由于理论性很强,又抽象、难理解,因此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解决“原理”课的理论性,尤其是“唯物主义及其三个发展阶段、唯心主义及其两种形式”等学生比较陌生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中讲授,学生更容易对这些知识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和把握。但讲授法以教师活动为主,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容易形成注入式教学,也即“填鸭式”或“满堂灌”。谈话式参与教学这种把说理与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宜于理论性强、抽象度高的“原理”课的教学,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和语言的表述能力。。

“原理”课教师采用谈话式参与教学时,首先要追求一种宽松、自由的谈话环境,在这种情境中使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起来,把学生的既有经验与要探究、解决的新问题联系起来,把学生的理智与情感结合起来。其次,要设计好提的问题。问题要明确,难易要适当,有启发性。问题设计时主要围绕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来考虑:问什么,什么时候问,问谁,教师希望的答案是什么,学生可能答什么,答错了或离了题怎么办。再次,要讲究提问的技巧,尽量能针对不同的个性特征,提问环环相扣,循循善诱,点拨精妙,善于把握时机,给学生相当大的思维空间,具有启发性、灵活性。最后,在谈话结束时,教师要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结论,对学生反映出的错误认识,要明确纠正,使学生获得系统、科学、准确的认识。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能够驾驭课堂,启发、指引学生的思路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3.案例式参与

案例式参与教学是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引入课堂教学环节,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4]

“原理”课包含了大量抽象的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如果只是单一地进行理论分析,会使课堂枯燥、生硬、乏味。以案例作为背景经验,更容易启发学生的思想。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典型性、针对性,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因此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它应该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必须精益求精,而且一定是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来源于实践的,决不可由教师主观臆测。如讲授“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时,可以先请学生说出熟知的“勾股定理”的内容,然后再回答其由来,“由来”学生可能回答不上,教师就通过古埃及人的“3、4、5”和古巴比伦人的“5、12、13”两组数字的讲解,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这一知识点,通过案例,生动直观地将抽象的理论变得浅显易解。

4.体验式参与

体验式参与教学是指教师结合讲课内容,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话题,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或模仿性学习等亲身体验过程中理解并产生情感、生成意义。通过体验,学生会将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已无关的遥远的学习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与之交流的存在,从而产生兴趣,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觉的探究,生成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以及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式参与运用于“原理”课教学,可运用多种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去体验。可以用语言直接描述情境、可以用音乐渲染情境、用小品塑造情境等,通过这些方式把“原理”课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活化,使学生时时感受到真实的学习场景,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通过唱《保卫黄河》《龙的传人》等红歌来以昂扬正气;读马列经典著作及苏格拉底、康德等大哲学家的著作以感悟智慧;讲述马列等革命导师及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以树立榜样;传诵革命导师的语录、外国政治家的名言及古今格言警句以沟通真情,共享真知。学生通过这些体验,可以更好地理解每个原理背后厚重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整体素质。

总之,“原理”课教师在运用参与式教学时,要始终考虑用教法带动学法,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串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不断树立主体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和终身教育思想,把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原理”课的教学实效性,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范岩,马立平.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参与式教学设计模式探析[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2,03:58-61.

[2]石俊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大学教育,2013,15:131-133.

[3]杨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新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5:57-59.

第9篇:参与式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参与式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1-0181-02

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高校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是西方人研究经济问题的总结,是研究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科学。这门课程作为一门理论课程具有抽象性、系统性、对数学工具的依赖性等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困难,学习积极性不高,使得这门课程的及格率不高。但是西方经济学学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例如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会计学等课程都需要扎实的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因此,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迫在眉睫。

一、参与式教学方式的内涵

(一)参与式教学方式的概念

参与式教学方式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多变、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深刻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这种教学方法能在师生之间营造一种平等、快乐、健康的学习气氛,并且实现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改变目前很多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扔笔记”的现状,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参与式教学方式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的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关系的理论。心理学将人的需要分为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外在性需要所瞄准和指向的目标或诱激物是当事人本身无法控制,而被外界环境所支配的。内在性需要的满足和激励动力则来自当事者所从事的工作和学习本身。当事者可从工作或学习活动本身,或者从完成任务时所呈现的某些因素而得到满足。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的关系是:(1)当外在激励强而内在激励弱时,工作或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当事者将自己的工作或学习只看作是外在激励的推动。(2)当外在激励弱而内在激励强时,工作或学习变得有趣、有意义和有挑战性。(3)当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均弱时,工作或学习变得索然无味,并缺乏具有诱激力的报偿。(4)当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均强时,工作或学习变得引人入胜并具有颇富诱激力的外偿。参与式教学法能够加强学生的内在激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由于内在激励来自学习的趣味、意义和挑战性,学生便能克服困难,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满足。在参与式教学法中,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也使外在激励加强。在这种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都得到加强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得到显著提高。

2.弗洛姆的期望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决策者,人们往往会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方案中选择最有利的行为。但是,每个人在智力和认识备选方案的能力上是有限的,因此,只能在备选方案的有利性和自己认识能力的有限性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参与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根据自己的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参与式教学方式的形式

1.正规的参与教学法。该方法是小讲课和分组活动的结合。先由教师小讲课然后学生进行分组活动。分组活动可以采用多种灵活方式,以小讲课的内容为核心进行实战演练,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或者是教师评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小讲课所学的内容,并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正规的参与式教学法以学生和内容为中心,鼓励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最终制定出项目的研究或实施方案。

2.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元素。这种方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参与式教学方法的结合,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1)开放式的教学内容。本科教学通常是向学生讲授有定论的问题,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注意给学生介绍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或者是老师正在研究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思考问题。(2)提问式的讲课。在授课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题,问题可以由其他学生回答也可以由教师回答。(3)无标准答案的习题。多做这种习题有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4)论文形式的考试。教师可以进行考试改革,变闭卷考试为写小论文的方式,题目可以学生自己定也可以是老师研究方向的问题。

二、参与式教学方式的优越性

大学教育不仅要交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参与式教学方式与传统的“填鸭式”式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具有优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参与式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学会查找资料,阅读资料并进行思考、演练,每一个过程的参与都让学生最大可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同时文献收集和阅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组织、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最终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参与式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牢固的掌握专业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心智成熟。当学生获得教师及同学的鼓励和肯定的时候,必然会收获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从而建立强烈的自信和表现的欲望。

(三)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参与式教学方式中的分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从开始收集资料到资料的整理汇总,小组成员需要配合完成,对于极富个性和急于在心理上独立的大学生来说这就是学会与他人相处和共同完成任务的锻炼机会。

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老师和学生之间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教师一定比学生知道的多,教师一定是正确的。而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老师或者不同的学生看法可能不相同。学生对老师不再是盲从,他们对问题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这种见解有可能具有合理性。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参与式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和老师很好地交流,学生能从老师那里学到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老师能够从学生那里吸取新鲜的血液,能够课程内容的深化。

三、西方经济学中参与式教学方式的应用

(一)让学生讲授部分课程内容

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书本上的知识都是由教师来教授的,而参与式教学方式中,教师可以选取适当的内容让学生来讲授,这部分内容要求相对简单并且是非重点内容。例如微观经济学绪论中的第4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这一节不是重点内容而且适合学生自学。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成4组,分别负责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凯恩斯革命四个阶段的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书本之外的资料的搜集,要学生了解每一个阶段产生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代表人物传记、理论观点、理论的合理性和缺陷等等,然后每一组制作一个课件,派出1个代表讲演10分钟。完成之后先由班上其他同学对作业进行评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给出每一个组的成绩。这种学习方式学生是很喜欢的,因为这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在西方经济学中适合这种教学模式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消费理论、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等等。

(二)学术前沿问题介绍

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已经形成比较固定的系统,但是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产生出新的理论和观点解决新的经济问题。我们现在给二年级的本科生所教授的西方经济学主要是新古典经济学,而现今的产权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所谓的非主流经济学发展很快,有取代主流经济学的势头,所以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仅仅介绍新古典经济学是远远不够的。现实的问题是西方经济学开设的课时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太多的学术前沿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介绍可以在大三开设中级西方经济学课程当中教授和讨论。

(三)经济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高校从事了多年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每次第一堂课我都会给学生讲明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好处,这虽然有一些实用主义的影子,但是一门课程在实际生活当中能够有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要贯穿全部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讲授弹性理论的应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去超市调查哪些商品经常打特价,而哪些商品价格几乎不怎么变动,哪些商品经常在一起搭配销售等等,然后分析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在成本理论中介绍机会成本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讨论在生活中这个概念的应用,比如大学毕业以后学生是参加工作好还是继续读研究生好呢?引导学生使用机会成本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最佳选择,也让学生对于人生中的得失有积极的正确的态度。在讲宏观经济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关注每年和每季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了解这些数据背后的经济意义。在通货膨胀理论这章讲到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今后到底应如何理财。总之,要让学生知道经济学是一门非常有用的科学,他们会非常庆幸自己在大学学过这门课程。

(四)热点经济问题讨论

热点经济问题讨论是经济学的高级运用,通常要涉及很多章节的内容,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并且反映最强烈的部分。根据我多年的授课经验,这种方式最能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欲,学生的观点也是五花八门的,这对老师有较高的要求。比如在讲失业理论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背后的原因,以及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提出解决这一和自己息息相关的问题的方法。

总之,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系统性、理论性、逻辑性很强的课程,要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要将参与式教学方式融入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金丽,张守凤.参与式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2]周荣敏,王国贞,刘力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

[3]李海明,伍晓.西方经济学中的案例教学探索[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