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由贸易范文

自由贸易精选(九篇)

自由贸易

第1篇:自由贸易范文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汇率协调;货币融合

自从蒙代尔(Mundell)1961年发表了《最优货币区》一文后,国际货币合作与协调便一直成为经济学界的热点话题,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成功和欧元的启动为亚洲货币合作带来了相应的示范效应。东亚金融危机让东亚国家和地区意识到进行区域汇率合作是东亚货币的出路,是实现自己利益的必要手段。货币合作又必需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来承载,纵观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在自由贸易区建设初期除了强调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之外,还强调各成员国之间的汇率协调,维护区域汇率的稳定,以此来推动区域性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进程;在自由贸易区发展的高级阶段,则会趋向货币一体化(欧元)或强势货币逐步替代弱势货币,由此来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境自由流动,从而促使自由贸易区向真正的经济货币联盟升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初期也必须要加强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家之间的汇率协调,因为稳定的汇率机制可以降低国际贸易成本和跨国投资的风险,促进自由贸易区内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也使自由贸易区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东盟主要国家汇率安排的取向与构建东盟货币区的前景

对于外贸依存度很高的东盟主要国家而言,汇率制度是一个两难选择:一是由单一主要货币钉住汇率制转向货币篮子钉住制。在实行货币篮子钉住制时,不仅应充分考虑贸易伙伴的重要性,同时要慎重地选择货币篮子的组成,在此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动态地调整钉住货币的权数、拓宽货币篮子的组成。二是根据克鲁格曼的汇率目标区管理模型,制定各国汇率波动的区间。事实上,汇率波动的区间安排是界于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间的一种中间型汇率制度,在一定意义上集中了两种极端性汇率制度安排的优点,不仅有助于实施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纪律,而且在资本流动性较强的国际金融环境中也提供了抵抗冲击的灵活性。鉴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东盟主要国家目前正实施一种较为灵活的汇率安排,即实行一种不公开的钉住货币篮子制度,其好处是货币当局可以避免根据事先公布的安排和主要货币汇率的变动而被动地进行频繁的调整,同时可以避免在固定汇率制下本币贬值给其他国家实行报复性措施以口实的情形。选择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安排有利于货币当局依据未经公布的一篮子货币调整汇率,利用主要货币汇率的波动来掩饰本币的有效贬值。

东盟的经济体大部分为小型开放的经济体,往往倾向于选择固定比率制度。因为在这些经济体内,汇率变动不大,可能伴随着对实际竞争力的明显效应。而且,在开放经济体内,由于总的价格指数会比相对封闭的经济体更为波动。经常的汇率调整降低了货币的流动性。作为这个标准的推论,经济体的规模越小,它就可能更为开放,因此,东盟国家更倾向于加入货币区。在东盟十国中,经济实力主要以原来的东盟五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为主,它们在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率等方面比较接近,正在加快建立经济一体化进程,各国存在较强的政治意愿,并存在较为成熟的合作机制。所以东盟核心国家在很多方面符合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将来可以实现较高层次的货币同盟。至于东盟四个新成员,它们与核心成员差距较大,经济发展落后,政治上强调和不干预内政。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们不具备实行统一货币的条件。应当看到,东盟如能实现货币一体化,将有助于东南亚各国的金融市场的稳定,有助于经济复苏,对区域经济和中国的经济也无疑将起到正面影响。

二、国际社会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反应及评述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称人民币汇率不钉住单一美元。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各国反应及外电评论不尽相同。时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对中国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规定表示欢迎。日本内阁厅长官佃田博之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国际化的第一步,也是人民币国际货币的第一步。马来西亚央行即日宣布,允许林吉特汇率实行管理浮动,决定即时生效,林吉特汇率将由经济基本面决定。韩国央行表示,如果美元对韩国的汇率过度下降,该国央行将采取强有力措施稳定外汇市场。而新加坡则称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不仅可能成为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一个重要暗示,而且可能对全球的货币安排产生显著的长期影响。从总体上看,亚洲没有完全可兑换的货币。除日元以外,亚洲大多数规模较大经济体的货币(人民币、韩元、新台币、泰珠等)在资本账户内都不可完全兑换。这就意味着亚洲国家之间的大量贸易和其他金融交易的定价、开发票和结算都是以美元来进行的。货币不可兑换的另一个派生物是美元已经成为亚洲各个国家保护其与亚洲其他国家出口竞争的参考基准点,结果亚洲事实上成为美元区的一部分。随着亚洲国家中央银行实行相对干预的政策,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已经被减弱甚至被消除。随着中国放松人民币与美元的联系,并继续开放其资本账户,我们应该开始考虑亚洲国家货币开始表现得更像一个脱离美元区的货币联盟,而不再是作为一体化的障碍。鉴于以上论述,亚洲作为一个整体与美元脱离联系的步伐将非常缓慢。这一速度取决于亚洲希望且能够多快地它们的货币完全可兑换。考虑到亚洲金融体系发展的不完善状况,这一过程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

与众多表示赞同的意见不同,麦金农在2005年7月29日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的“货币战”指出,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措施对中国经济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具体存在以下五个问题:(1)中国货币当局在放弃了过去的货币政策对象(即“锚”)之后,没有相应响应一个新“锚”,从而使自己的货币政策运作变得不明确起来。(2)中国经济将可能出现通货紧缩,因为人民币升值会引起出口的经济增长减速。(3)在大量“热钱”进入中国的同时,国内货币市场将面临“零利率流动性陷阱”,货币当局将发现在新形势下难有作为。(4)人民币升值不仅会影响出口,而且也会影响进口,尤其是通过影响国内投资和国内经济增长而引起进口需求的减少,从而升值对中间贸易平衡的最终效应变得不确定(即不能断定人民币升值将使中国贸易顺差缩小甚至转为逆差)。(5)如果中国贸易平衡格局不因人民币升值而出现显著改变,来自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只会有增无减。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汇率协调与人民币区域化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初期的汇率协调

汇率协调机制的建立,一方面可以降低与各国货币兑换有关的交易成本和远期抛补成本,同时间接地减少外贸企业内部关注地区内货币兑换和汇率风险的人员及信息成本;另一方面也会减少区域内未来汇率不确定的风险,从而降低决策成本,使价格体系成为进行正确经济决策的更好的向导。因此,稳定的汇率必然会大大促进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即产生所谓的“贸易及投资创造效应”。Frankel、Schmukler、Serven(2000)提出了“依附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取决于其经济、政治等对外依赖关系,因而应使其货币与某一关键国家的货币(锚货币)挂钩,以稳定经济发展,至于采用何种货币作为锚,取决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政治关系等。在这一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名义锚”理论风行一时,主张对汇率确定一个目标,以此来加强中央银行的货币稳定计划。因此,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汇率协调、合作初期的原则应是:一是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和稳定性;二是建立自贸区最优货币区的时效性和效益性;三是自贸区货币合作的权力制衡性。可以在建立统一目标系统框架后,分阶段、多层次,高速度推进。

中国向货币篮制度过渡,然后与东盟国家采用共同的货币篮,这在技术上说并不困难。因此,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想的一揽子目标区爬行钉住方案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参与方相互间的均衡汇率以及波动的大致幅度,同时明确机制参加方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2)自贸区内实行钉住美元、欧元和日元的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制度。至于这几种货币在自贸区各国货币篮中的权重,考虑到货币合作的特点和降低实施货币合作的难度,各国在初始阶段可以根据各国的贸易方向和政策偏好有所侧重,不要追求“一刀切”。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期后,将“锚定货币”的权重由各个国家或地区根据自己的对外贸易比重自行选择的权重过渡到根据整个后贸易整体对外贸易的比重来确定的权重。(3)区内各个国家宣布一个钉住一揽子货币的中心平价水平,并自行确定平价浮动的范围,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共同确定波动幅度。(4)每个国家或地区依然可以保持原有的名义汇率制度。比如印度尼西亚保持爬行钉住汇率制度,这将大大降低各成员国制度转换成本、减少货币合作的阻力,从而迅速推进货币合作的进程。(5)实行“可调整钉住汇率制”,允许各成员国根据本国经济基本面的变化和汇率失调程度的判断,调整中心平价水平或者是平价波动范围;或者制定某种调整的规则,根据规则来做出自动调整,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固定汇率制或者钉住汇率制下因汇率僵化而诱发的投资冲击。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自贸区汇率机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6)建立一个类似欧洲短期融资安排的融资机制以帮助成员国家对抗货币投机,防范投机冲击、稳定外汇市场,保护汇率制度,或者就此建立自贸区货币基金。

(二)人民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区域化

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趋向成熟以后,着眼亚洲统一货币建设,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要确定机制化的“货币锚”,即以人民币和日元共同组成双锚,这是由日本现有的经济、科技、金融等综合实力和我国经济规模、发展前景及其市场潜力等因素所必然决定的。在此基础上,以这个货币锚为核心构建成特殊的双层框架:一方面日元和人民币与美元挂钩,保持相互的汇率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其他参与方货币不直接与美元挂钩,而与日元和人民币挂钩,随日元和人民币对美元的上下浮动而波动。这个框架基本可达使参与方面货币的汇率波幅不大,且对美元汇率有调控的联合浮动,为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对东盟特别具有吸引力。据预测,中国未来20年的经济增长率年均为7.2%。东盟货币区与人民币货币区的融合,除了经济发展上的需要外,还有地利、人口、地缘上的优势。据统计,东盟地区有50多万华人,形成一张覆盖东南亚的“华人经济网络”,这对两大货币区的融合将发挥积极的作用。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这个“华人经济网络”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湄公河黄金水道的开发,中国一东盟陆路交通的贯通,将把中国与东盟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市场——至少是地理意义上的,到2010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时,就将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市场。但如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定位仅仅是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而没有较高层次的货币合作和各成员国宏观经济政策统一协调,就如同建在流沙上的大厦,随时都有被中断和倒塌的可能。

第2篇:自由贸易范文

众所周知,自由贸易在长期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在中短期,尤其是那些原来贸易保护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加入自由贸易区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调整成本)。因为关税的取消、贸易壁垒的消除总会引起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在各个产业之间重新配置。然而,这个过程是痛苦的。那些原来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会发展壮大,而那些没有竞争力的产业则终将被淘汰,从而导致一些产业的部分资本荒置和劳动力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国家在执行自由贸易区计划的决心和行动。但是,如果区内贸易的扩大主要来自产业内贸易,那么,各国加入自由贸易区的成本就比较低(DixonandMenon,1995)。因为产业内贸易并不是导致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而是在同一个产业内流动,是产业内的专业化,其资本和劳动力的变动更容易适应新环境(Krugman,1981)。因此,本人认为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区内贸易的扩大主要是以何种形式——产业间贸易还是产业内贸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东盟的区内贸易

自1994年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正式实施以来,在区内关税减免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截止到2001年5月,其CEPT(CommonEffectivePreferentialTariffScheme)(注:CEPT称为《共同有效优惠关税协定》,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要运行机制。CEPT产品包括四类,即列入清单产品、暂时例外产品、一般例外产品和敏感产品。)产品的加权平均关税由1993年的12.76%下降到2001年的3.21%,而且有98.3%的商品属于“CEPT列入清单”,其中92.7%商品的关税在5%以下。2000年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内贸易总额为1595.91亿美元(注:2000年泰国区内贸易的进出口值只包括头9个月的数据。),比1993年增加了93.58%。同时,2000年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比重为22.32%,比1993年提高了3.1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19%。因此,从区内贸易比重来看,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在扩大区内贸易上有一定程度的作用。当然,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对各成员国的影响是不同的。马来西亚和文莱的区内贸易比重有所下降,虽然文莱的区内贸易比重居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首位,但其区内贸易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总量中的份额却很低,只有0.74%,而且文莱的出口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变化起伏较大。而印尼、菲律宾和泰国的区内贸易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年均增长率分别达6.67%、7.92%和4.79%,说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使区域内原先贸易保护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加强了同区域内其他国家的贸易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扩大经济规模,增强其出口产品在区域内的竞争力。

二、产业内贸易指标

对产业内贸易问题的经验性和统计性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涉及经济一体化对贸易专业化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有沃顿恩(Verdoorn,1960)、米歇里(Michaely,1962)、巴拉萨(1966)、格鲁伯和劳艾德(GrubelandLloyd,1975)等,他们都建立了各自的测量指标。其中,格鲁伯-劳艾德指标(Grubel-LloydIndex)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的产业内贸易测量指标,简称GL,其表达式如下:

人们通常用一段时间内格鲁伯-劳艾德指标的变化来说明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如伊玛达(Imada,1990)、阿里夫(Ariff,1991)、基旺(Kwan,1994)和拉曼萨米(Ramasamy,1995)都用此指标对东盟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但是我们所要说明的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调整成本,也就是研究该时期区内贸易的增加主要来源于产业内贸易还是净贸易(nettrade,NT),(注:在此用公式对相关概念作一介绍。TTi=NTi+IITi,其中TTi=Xi+Mi,NTi=|Xi-Mi|,TTi指i国的区内贸易的进出口总额,Xi、Mi分别指i国区内贸易的出口额和进口额。tti、nti和iiti分别是一段时期TTi、NTi和IITi的增长率。)而格鲁伯-劳艾德指标并不能说明产业内贸易对增加的区内贸易的贡献程度。另外,该指标还会引起误导,因为,有时尽管产业内贸易比净贸易对增加的区内贸易的贡献低,但是该指标仍然呈上升趋势;同样,有时该指标呈下降趋势,尽管产业内贸易比净贸易对增加的区内贸易的贡献率较低,这是因为:

当iit[,i]>nt[,i]时,意味着GL[,i]是上升的,但是,如果GL[,i]<nt[,i]/(nt[,i]+iit[,i]),nt[,i]+iit[,i]>0,则Ciit[,i]<Cnt[,i];类似地,当nti>iiti时,意味着GLi是下降的,但是,如果GL[,i]>nt[,i]/(nt[,i]+iit[,i]),nt[,i]+iit[,i]>0,则Cnt[,i]<Ciit[,i]。

产业内贸易和净贸易的贡献率表达式如下(Menon,1996):

tt[,i]=Cnt[,i]+Ciit[,i],(3)

其中,Cnt[,i]=(1-GL[,i])nt[,i],(4)

Ciit[,i]=GL[,i]iit[,i],(5)

tt[,i]、nt[,i]和iit[,i]分别是i国一段时期TT[,i]、NT[,i]和IIT[,i]的增长率,Cnt[,i]和Ciit[,i]分别指nt[,i]和iit[,i]对增加的区内贸易的贡献率,GL[,i]指基期i国的格鲁伯劳艾德指标。

三、样本的确定与数据来源

国际贸易的商品成千上万,确定这些贸易中哪些属于产业内贸易,哪些属于产业间贸易,涉及到商品的分类和产业的定义问题。本研究根据HS编码来划分。(注:HS编码全称为协调商品名称和编码制度(TheHarmonizedCommod

ityDescriptionandCodingSystem,HSCode),也简称协调制度,是一种多用途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目录,广泛用于国际贸易有关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征税、统计、运输等方面,是迄今最完善、系统、科学的国际贸易分类体系。HS编码一位数为类,两位数为章,二者分别有22类和99章。)一般说来,产业划分的越细,产业内贸易指标就越低,反之亦然。由于受数据的影响,本文将按章,也就是HS编码两位数等级数据来划分,然后再用加权平均法计算HS编码一位数(类)和所有商品总体的产业内贸易指标及其对区内贸易的增长贡献率。

本文对1993年至2000年期间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产业内贸易进行实证分析,并将1993年作为基期。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产业内贸易进出口数据来源于ASCU数据库。

四、实证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利用公式(1)-(5),本文计算了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指标。

就东盟自由贸易区整体而言,1993年至2000年期间,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增加了94%,其中产业内贸易提高了75%,产业间贸易提升了18%,换句话说,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的增加有近80%来源于产业内贸易。从部门看,在18类商品中,(注:本文将武器弹药、杂项制品、艺术品和其他未分类商品排除在外,故只有18类商品。)除了动植物油脂类商品外,东盟自由贸易区其他17类商品的区内贸易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机电音像设备和化工产品的区内贸易增幅最大,均超过一倍,分别达1.45倍和1.42倍。而就产业内贸易的贡献率而言,除了植物产品、动植物油脂和木及木制品外,其他15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的贡献率高于产业间贸易的贡献率。

从东盟自由贸易区各国的具体情况看,除了文莱的区内贸易下降了14.54%外,其他5个国家的区内贸易额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菲律宾和印尼的增幅最高,分别达3.08倍和1.31倍。虽然文莱的区内贸易额有所下降,但其产业内贸易却增加了近10%,其他5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对扩大的区内贸易的贡献率都大于产业间贸易的贡献率。

很显然,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结果说明东盟区域贸易合作有助于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在东盟区内贸易的重要性的提高说明了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短期调整成本低于原先一些国家的预计。看来那些担心贸易自由化会导致巨大的短期调整成本的生产者是言过其实了。各个东盟国家应对那些院外活动团体的说辞持审慎态度,不要为此而改变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提高了产业内贸易在东盟区内贸易的重要性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根据林德尔(Linder)的“需求偏好相似论”(DemandPreferenceSimilarityTheory),相似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促进产业内贸易。自80年代开始,特别是80年代后期开始,东盟各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87年至1996年的9年间,泰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最高,高达7.80%,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则分别为6.05%、7.48%和6.36%,菲律宾最低,为2.88%。随着东盟各国经济的发展,东盟的市场容量迅速扩充,需求越来越重叠,从而使东盟的产业内贸易比例越来越高。其次,东盟各国的工业化建设。1987年至1996年的9年间,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工业附加值年均增长率都达到两位数,分别高达12.18%、11.74%和10.07%,新加坡为9.22%,菲律宾最低,为4.05%,可见东盟的工业生产能力大大提升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东盟产业内部的分工就越细,异质产品的生产规模就越大,从而形成异质产品的供给市场,伴随着需求结构的日益趋同性,东盟的产业内贸易增加了。第三,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东盟国家之间的关税越来越低,到2001年东盟自由贸易区90%以上商品(CEPT列入清单商品)的关税低于5%,各国的贸易保护程度大大降低了。这促进了东盟区域资源的重新配置,一些资源从进口部分转移到出口部分,使出口产品更加多样化,提高了产业的水平分工。根据巴拉萨和波温斯(BalassaandBauwens,1987)的实证研究,产业内贸易与加入区域经济组织呈正向关系,即组建区域经济组织有助于区内贸易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最后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跨国公司在东盟的投资主要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跨国公司在该时期的投资主要是为了避免东盟国家的进口限制和壁垒;第二个时期是90年代,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求生产的低成本,并将东盟作为出口基地。此次的投资主要是在消费类电子和电子配件。正是第二个时期的投资大大促进了东盟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这些产业内贸易主要是那些电子配件等中间产品。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Intra-firmTrade,也称公司内贸易)也不断扩大,而在公司内贸易中相当部分属于产业内贸易。现以日本丰田汽车在东盟各国的投资为例,来说明跨国公司在东盟的投资有助于东盟区内贸易的产业内贸易(参见图1)。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东盟地区内展开产业内分工,把汽车零部件生产分布到各国,进行专业化生产,以发挥规模效应,而且根据东盟《共同有效优惠关税协定》的规定,这些产品的区内贸易是享受关税减免的。

【参考文献】

1.陈雯:博士学位论文,《东盟区域贸易合作的贸易效应研究》(2002)。

2.Ariff,M.(1991)TheMalaysianEconomy:PacificConnections,KualaLumpur:OxfordUniv.Press.

3.Balassa,B.(1966)"TradePerformanceasanIndicatorofComparativeAdvantage",inD.Greenaway(ed.),EconomicDevelopmentandInternationalTrade,London:MacMillan.

4.Balassa,B.andL.Bauwens(1987)"Intra-IndustryTradeSpecializationinaMulti-CountryandMulti-IndustryFramework",EconomicJournal,Vol.97.

5.Dixon,P.B.andJ.Menon(1995)MeasuresofIntraindustryTradeasIndicatorsofFactorMarketDisruption,CREDIT

ResearchPaper95/13.

6.Grubel,H.G.andP.J.Lloyd(1975)Intra-IndustryTrade:TheTheoryandMeasurementofInternationalTradeinDifferentiated

Products,London:Macmillan.

7.Imada,P.(1990)EvaluatingEconomicDevelopmentinDevelopingCountries,AnnArbor:UMI.

8.Krugman,P(1981)"Intra-IndustrySpecializationandtheGainsfromTrad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89.

9.Kwan,C.H.(1994)EconomicInterdependenceintheAsia-PacificRegion,London:Routledge.

10.Menon,J.(1996)AdjustingtowardsAFTA:TheDynamicsofTradeinASEAN,Singapore:ISEAS.

11.Michaely,M.(1962)ConcentrationinInternationalTrade,Amsterdam:North-HollandPublishingCo.

12.Petri,P.(1993)"TheEastAsianTradingBloc:AnAnalyticalHistory",inJ.A.FrankelandM.Kahler(eds.),RegionalismandRivalry:JapanandtheUnitedStatesinPacificAsia,Chicago:

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第3篇:自由贸易范文

众所周知,自由贸易在长期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在中短期,尤其是那些原来贸易保护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加入自由贸易区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调整成本)。因为关税的取消、贸易壁垒的消除总会引起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在各个产业之间重新配置。然而,这个过程是痛苦的。那些原来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会发展壮大,而那些没有竞争力的产业则终将被淘汰,从而导致一些产业的部分资本荒置和劳动力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国家在执行自由贸易区计划的决心和行动。但是,如果区内贸易的扩大主要来自产业内贸易,那么,各国加入自由贸易区的成本就比较低(Dixon  and  Menon,1995)。因为产业内贸易并不是导致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而是在同一个产业内流动,是产业内的专业化,其资本和劳动力的变动更容易适应新环境(Krugman,1981)。因此,本人认为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区内贸易的扩大主要是以何种形式——产业间贸易还是产业内贸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东盟的区内贸易

自1994年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正式实施以来,在区内关税减免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截止到2001年5月,其CEPT(Common  Effective  Preferential  Tariff  Scheme)(注:CEPT称为《共同有效优惠关税协定》,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要运行机制。CEPT产品包括四类,即列入清单产品、暂时例外产品、一般例外产品和敏感产品。)产品的加权平均关税由1993年的12.76%下降到2001年的3.21%,而且有98.3%的商品属于“CEPT列入清单”,其中92.7%商品的关税在5%以下。2000年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内贸易总额为1595.91亿美元(注:2000年泰国区内贸易的进出口值只包括头9个月的数据。),比1993年增加了93.58%。同时,2000年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比重为22.32%,比1993年提高了3.1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19%。因此,从区内贸易比重来看,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在扩大区内贸易上有一定程度的作用。当然,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对各成员国的影响是不同的。马来西亚和文莱的区内贸易比重有所下降,虽然文莱的区内贸易比重居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首位,但其区内贸易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总量中的份额却很低,只有0.74%,而且文莱的出口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变化起伏较大。而印尼、菲律宾和泰国的区内贸易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年均增长率分别达6.67%、7.92%和4.79%,说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使区域内原先贸易保护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加强了同区域内其他国家的贸易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扩大经济规模,增强其出口产品在区域内的竞争力。

二、产业内贸易指标

对产业内贸易问题的经验性和统计性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涉及经济一体化对贸易专业化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有沃顿恩(Verdoorn,1960)、米歇里(Michaely,1962)、巴拉萨(1966)、格鲁伯和劳艾德(Grubel  and  Lloyd,1975)等,他们都建立了各自的测量指标。其中,格鲁伯-劳艾德指标(Grubel-Lloyd  Index)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的产业内贸易测量指标,简称GL,其表达式如下:

附图

其中,X[,ij]、M[,ij]分别代表i国j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如果i国j产业的贸易全部为产业间贸易,则GL[,ij]=0;如果i国j产业的贸易全部为产业内贸易,则GL[,ij]=1。因此,产业内贸易指标值在0-1间变动,GL[,ij]越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GL[,ij]越接近0,则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低。

而一国所有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标是各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率的加权平均数,其表达式为:

附图

表1 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比重 单位:%

附图

注:此处的区域内贸易比重指一国或区域的区内贸易占该国或该区域总贸易的比例。2000年泰国只包括1-9月份的进出口数据。

资料来源:ASCU  Database。

人们通常用一段时间内格鲁伯-劳艾德指标的变化来说明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如伊玛达(Imada,1990)、阿里夫(Ariff,1991)、基旺(Kwan,1994)和拉曼萨米(Ramasamy,1995)都用此指标对东盟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但是我们所要说明的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调整成本,也就是研究该时期区内贸易的增加主要来源于产业内贸易还是净贸易(net  trade,NT),(注:在此用公式对相关概念作一介绍。TTi=NTi+IITi,其中TTi=Xi+Mi,NTi=|Xi-Mi|,TTi指i国的区内贸易的进出口总额,Xi、Mi分别指i国区内贸易的出口额和进口额。tti、nti和iiti分别是一段时期TTi、NTi和IITi的增长率。)而格鲁伯-劳艾德指标并不能说明产业内贸易对增加的区内贸易的贡献程度。另外,该指标还会引起误导,因为,有时尽管产业内贸易比净贸易对增加的区内贸易的贡献低,但是该指标仍然呈上升趋势;同样,有时该指标呈下降趋势,尽管产业内贸易比净贸易对增加的区内贸易的贡献率较低,这是因为:

当iit[,i]>nt[,i]时,意味着GL[,i]是上升的,但是,如果GL[,i]<nt[,i]/(nt[,i]+iit[,i]),nt[,i]+iit[,i]>0,则Ciit[,i]<Cnt[,i];类似地,当nti>iiti时,意味着GLi是下降的,但是,如果GL[,i]>nt[,i]/(nt[,i]+iit[,i]),nt[,i]+iit[,i]>0,则Cnt[,i]<Ciit[,i]。

产业内贸易和净贸易的贡献率表达式如下(Menon,1996):  

tt[,i]=Cnt[,i]+Ciit[,i],

(3)

其中,Cnt[,i]=(1-GL[,i])nt[,i],

  (4)

Ciit[,i]=GL[,i]iit[,i],

  

(5)

tt[,i]、nt[,i]和iit[,i]分别是i国一段时期TT[,i]、NT[,i]和IIT[,i]的增长率,Cnt[,i]和Ciit[,i]分别指nt[,i]和iit[,i]对增加的区内贸易的贡献率,GL[,i]指基期i国的格鲁伯劳艾德指标。

三、样本的确定与数据来源

国际贸易的商品成千上万,确定这些贸易中哪些属于产业内贸易,哪些属于产业间贸易,涉及到商品的分类和产业的定义问题。本研究根据HS编码来划分。(注:HS编码全称为协调商品名称和编码制度(The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HS  Code),也简称协调制度,是一种多用途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目录,广泛用于国际贸易有关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征税、统计、运输等方面,是迄今最完善、系统、科学的国际贸易分类体系。HS编码一位数为类,两位数为章,二者分别有22类和99章。)一般说来,产业划分的越细,产业内贸易指标就越低,反之亦然。由于受数据的影响,本文将按章,也就是HS编码两位数等级数据来划分,然后再用加权平均法计算HS编码一位数(类)和所有商品总体的产业内贸易指标及其对区内贸易的增长贡献率。

本文对1993年至2000年期间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产业内贸易进行实证分析,并将1993年作为基期。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产业内贸易进出口数据来源于ASCU数据库。

四、实证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利用公式(1)-(5),本文计算了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指标。

就东盟自由贸易区整体而言,1993年至2000年期间,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增加了94%,其中产业内贸易提高了75%,产业间贸易提升了18%,换句话说,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的增加有近80%来源于产业内贸易。从部门看,在18类商品中,(注:本文将武器弹药、杂项制品、艺术品和其他未分类商品排除在外,故只有18类商品。)除了动植物油脂类商品外,东盟自由贸易区其他17类商品的区内贸易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机电音像设备和化工产品的区内贸易增幅最大,均超过一倍,分别达1.45倍和1.42倍。而就产业内贸易的贡献率而言,除了植物产品、动植物油脂和木及木制品外,其他15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的贡献率高于产业间贸易的贡献率。

从东盟自由贸易区各国的具体情况看,除了文莱的区内贸易下降了14.54%外,其他5个国家的区内贸易额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菲律宾和印尼的增幅最高,分别达3.08倍和1.31倍。虽然文莱的区内贸易额有所下降,但其产业内贸易却增加了近10%,其他5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对扩大的区内贸易的贡献率都大于产业间贸易的贡献率。

很显然,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结果说明东盟区域贸易合作有助于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在东盟区内贸易的重要性的提高说明了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短期调整成本低于原先一些国家的预计。看来那些担心贸易自由化会导致巨大的短期调整成本的生产者是言过其实了。各个东盟国家应对那些院外活动团体的说辞持审慎态度,不要为此而改变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提高了产业内贸易在东盟区内贸易的重要性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根据林德尔(Linder)的“需求偏好相似论”(Demand  Preference  Similarity  Theory),相似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促进产业内贸易。自80年代开始,特别是80年代后期开始,东盟各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87年至1996年的9年间,泰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最高,高达7.80%,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则分别为6.05%、7.48%和6.36%,菲律宾最低,为2.88%。随着东盟各国经济的发展,东盟的市场容量迅速扩充,需求越来越重叠,从而使东盟的产业内贸易比例越来越高。其次,东盟各国的工业化建设。1987年至1996年的9年间,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工业附加值年均增长率都达到两位数,分别高达12.18%、11.74%和10.07%,新加坡为9.22%,菲律宾最低,为4.05%,可见东盟的工业生产能力大大提升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东盟产业内部的分工就越细,异质产品的生产规模就越大,从而形成异质产品的供给市场,伴随着需求结构的日益趋同性,东盟的产业内贸易增加了。第三,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东盟国家之间的关税越来越低,到2001年东盟自由贸易区90%以上商品(CEPT列入清单商品)的关税低于5%,各国的贸易保护程度大大降低了。这促进了东盟区域资源的重新配置,一些资源从进口部分转移到出口部分,使出口产品更加多样化,提高了产业的水平分工。根据巴拉萨和波温斯(Balassa  and  Bauwens,1987)的实证研究,产业内贸易与加入区域经济组织呈正向关系,即组建区域经济组织有助于区内贸易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最后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跨国公司在东盟的投资主要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跨国公司在该时期的投资主要是为了避免东盟国家的进口限制和壁垒;第二个时期是90年代,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求生产的低成本,并将东盟作为出口基地。此次的投资主要是在消费类电子和电子配件。正是第二个时期的投资大大促进了东盟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这些产业内贸易主要是那些电子配件等中间产品。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Intra-firm  Trade,也称公司内贸易)也不断扩大,而在公司内贸易中相当部分属于产业内贸易。现以日本丰田汽车在东盟各国的投资为例,来说明跨国公司在东盟的投资有助于东盟区内贸易的产业内贸易(参见图1)。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东盟地区内展开产业内分工,把汽车零部件生产分布到各国,进行专业化生产,以发挥规模效应,而且根据东盟《共同有效优惠关税协定》的规定,这些产品的区内贸易是享受关税减免的。

附图

图1 东盟汽车工厂:以丰田汽车为例

资料来源:Petri,P.(1993)。

【参考文献】

1.陈雯:博士学位论文,《东盟区域贸易合作的贸易效应研究》(2002)。

2.Ariff,M.(1991)The  Malaysian  Economy:Pacific  Connections,Kuala  Lumpur:Oxford  Univ.Press.

3.Balassa,B.(1966)"Trade  Performance  as  an  Indicator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in  D.Greenaway(ed.),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London:MacMillan.

4.Balassa,B.and  L.Bauwens(1987)"Intra-Industry  Trade  Specialization  in  a  Multi-Country  and  Multi-Industry  Framework",EconomicJournal,Vol.97.

5.Dixon,P.B.and  J.Menon(1995)Measure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as  Indicators  of  Factor  Market  Disruption,CREDIT  

ResearchPaper  95/13.

6.Grubel,H.G.and  P.J.Lloyd(1975)Intra-I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London:Macmillan.

7.Imada,P.(1990)Evalua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nn  Arbor:UMI.

8.Krugman,P(1981)"Intra-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89.

9.Kwan,C.H.(1994)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London:Routledge.

10.Menon,J.(1996)Adjusting  towards  AFTA:The  Dynamics  of  Trade  in  ASEAN,Singapore:ISEAS.

11.Michaely,M.(1962)Concentr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Amsterdam: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

12.Petri,P.(1993)"The  East  Asian  Trading  Bloc:An  Analytical  History",in  J.A.Frankel  and  M.Kahler(eds.),Regionalism  and  Rivalry: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Pacific  Asia,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3.Ramasamy,B.(1995)"Trade  Diversion  in  an  ASEAN  Free  Trade  Area",ASEAN  Economic  Bulletin,

Vol.12,No.1.

附录1 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指标

附图

第4篇:自由贸易范文

关键词:区域贸易;贸易安排;应对对策

区域贸易自由化的理论内容的发展与其实际情况息息相关,尤其与贸易自由化制度及其实施与成员国的利益更是分不开。产生的利益有按照比较利益原则产生的各方面变化,包括生产和效率及经济方面的增长等。贸易自由化理论集中于研究国际贸易变化所带来的福利效应,探讨贸易所带来的经济后果。

一、区域贸易自由化发展的趋势

(一)以美国为首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就和以色列和加拿大达成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后来墨西哥参加后改为北美自由贸易区。2005年以前建立一个从阿拉斯加到火地岛、除古巴以外所有美洲国家都参加的自由贸易区的“布什倡议”。“布什倡议”受到拉美国家大部分地区的赞同。美国加快了与中南美洲等地区的合作,希望能够与这些地区成为一个整体的美洲自由贸易区。除了这些,美国还在积极主动加入亚太地区的关于双边自由贸易的协商。美国的这些做法,表明了以美国为首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在全球已经初步完成。

(二)亚太地区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

从2000年以来,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在区域性自由贸易的建设上都加快了脚步,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目10+3货币合作的《清迈协议》已经得到实施,并且将很快见到其发挥的作用。然后,东亚各国的三个10+1计划。韩国和东盟的10+1还没有达成好的协议。第三,中国、日本、韩国之间的合作。《宣言》中表达了三国将互相信任,互相取长补短。

(三)欧盟自由贸易区

欧盟在新世纪制定了《尼斯条约》实施东扩。除此之外,欧盟还在跨区域的经济合作方面进行努力,与中东等地区合作自由贸易区。

二、我国对区域贸易自由化采取的对策

抓紧时间,与东盟的经济合作方案早些实现,这样可以快点获取与相关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利益。按照计划,中国与东盟国家将在未来十年内完成最基本的自由贸易区。但是为了早日获取自由贸易区带来的实惠,应该积极布置好各类方案的实现。比如说我国签署的《中泰蔬菜水果协议》,我国在此前提下与东盟所有地区之间的果蔬都提前将关税降低。我们在以后应当积极推进方案实现的覆盖面积。这样也可以更早地获取区域自由贸易的利益和在于东亚区域的合作中占得上风。发展我国在世界中比较优秀的行业,对企业走出中国采取相应鼓励政策。我国有的行业在国际行业的比较中还是比较有优势的,比如说服务业,当然也有一些弱势的行业,但是其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我国应采取措施鼓励和帮助有优势的企业走向世界,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竞争。投入相应资金发展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行业,使其能在国际上站稳脚跟,得到发展。对于我国的不发达行业,也可以与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产生合作,争取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有竞争力的企业,要加强培养,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适应当今世界市场需求。在面对区域贸易自由化的竞争时,也能够占上优势,促进我国和他国的经济发展。采取充分有效的行动来面对区域自由贸易建设对我国造成一系列不利的影响。举例来说,欧盟向东边的扩大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消极的影响。2005年,随着欧盟一些成员国的增加,使我国产品在那些地区的出口遭受创伤。我国的一些技术产品也因为原欧盟高技术的普及从而出口受到影响。还有,欧盟的东扩使得我国以前与一些国家达成的双边贸易协议不再起作用。就连我国的服装等产品也不能和之前一样出口这些国家。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和WTO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不仅参加区域贸易自由化,同时我国也在努力地为全球的经济发展作贡献。我国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让发达国家重视起来,关注我们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作用和利益。应该在农业等领域更加开放,并且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较为不发达的领域有着超出其水平的要求。另外,还要推动WTO的进步与发展,在WTO中发挥自身大国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经济正在全球化,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普及。为了本国利益,推动自身经济发展,全球几乎每个国家都签订了相关的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协议。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协定成为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选择,中国在2006年也表明将参与国际经济区域合作,这样可以更好地与其他国家交流对话,更好地协商经济发展问题。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经济关系,实现各国互利共赢。

作者:欧阳明江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沈四宝.发展区域贸易安排与我国外贸发展[J].法学杂志,2007(03)

[2]吴声光,邹学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中的思考及对策[N].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03)

第5篇:自由贸易范文

自由贸易理论在18世纪下半期,由亚当·斯密最先阐发。从18世纪中期后,西方新兴产业资产阶级要求开拓对外贸易,以便从海外获得廉价原料和销售商品市场,因而内在地要求实行自由贸易,废除依重商主义理论建立起来的对外贸易管制政策,为新兴产业资本的扩张扫清障碍。反映这一时代要求的经济理论就是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作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的奠基者,斯密鼎力主张在国内实行经济上的自由放任政策,对外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的绝对成本说,奠定了自由贸易政策主张的理论基础。按照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各国获得的对外贸易利益取决于各国生产商品的绝对成本优势;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本国生产效率高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别国生产效率高的商品;交易的结果是使贸易双方都获益。因此,亚当·斯密力主解除国家对贸易的管制,包括关税征收和发放补贴。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对自由贸易理论作了重要补充。李嘉图于1817年在斯密“绝对成本学说”的基础上,运用国际贸易“2×2模型”(为简单起见,只分析有两个地区或国家和两种商品的情况),又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这个学说被后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竭力推崇,并被看成是支配国际贸易的永恒“规律”。在斯密看来,一个国家所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生产这种商品所需的成本绝对地小于其它国家。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这个观点,主张每一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当专门生产它用比较少的成本就能生产出来的商品,尽管这种商品的成本的绝对数额不能高于其它国家。通过对外贸易交换,形成国际分工,在资本劳动力不变的前提下,使贸易当事国生产总量增加,从而有利于贸易各国。李嘉图以相对成本论取代绝对成本论,比较成本说由流通过程深入到了生产过程,因而使自由贸易理论更具科学性和现实性。

缘于劳动生产率差别的可贸易商品的比较成本的差异,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发展及贸易格局变动的一般规律性。而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则运用一般均衡论结合定位分析,结合多要素的价格分析,进一步阐述了为什么会产生比较成本差异,提出了“要素禀赋论”。其基本思想为:资源的相对赋予度决定比较成本差异,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由于各国资源赋予度(禀赋)的差异,即生产要素供给情况的差异。而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说明:国际贸易的结果,可以逐渐消除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价格差异,即具有商品价格均等化和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趋势,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既能使价格均等化又能增加收益,各贸易国都会从国际专业化和国际交换中获利。

美国历史上贸易保护思潮占据主要地位。从美国贸易实践看,在大多数时期,美国是一个高关税国家,但在建国后前期,在以具有经济实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优势为基础的欧洲(主要是英国)自由贸易运动国际扩散过程中,受自由贸易理论的影响,出现了自由贸易的趋势。在1833年妥协关税法案——它在1942年以前的年代里提供了一种缓慢而稳定的关税减让——通过之后,贸易保护主义的势头有所遏制,尽管1842年以后关税一度有所提高,但在1846年关税法案中又恢复了贸易自由化,并且在1857年加强了这种趋势。美国关税在1846~1860年间多次下降,平均税率由40%以上降到20%~30%之间,美国自1816年以来首次接近实现了自由贸易。但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自由贸易趋势在1861年被扭转了,为支付内战的必要费用而提高关税,使1861年的莫里尔法恢复了1846年的保护关税水平,在此后的一些年里应税商品的平均税率在1862年上升到37%,1864年又上升到47%。内战以后,出现了关税改革的呼声,但直到1883年法案通过以前,战时税率仍然是美国贸易保护体制的基础。美国1883年的关税法出于对国内普遍呼吁降低关税的让步和基于1873~1879年联邦预算每年超过2000万美元盈余的现实,扩大了免征关税的商品范围,降低了某些商品的进口税率,当时普通税率水平下降了大约5%,但同时却提高了纺织品、钢铁制品等主要产业产品的关税,显现了利用关税保护和扶持支柱产业发展的性质。此后,税率水平连续两次提高。1890年10月通过的麦金利法案,全面提高了进口税率,平均税率达到了创纪录的49%,纺织业产品如棉线、亚麻等的税率更是高达50%~60%,而且为安抚面对加拿大进口品竞争威胁的农场主,对许多农产品也征收关税。1894年的关税法作为不同利益集团斗争调和的产物而具有折衷性,使税率平均水平下降到40%,但为时不久即被1897年的丁雷税则所取代,它不仅恢复了1890年麦金利关税法的税率,而且提高了平均关税水平,甚至高达57%。在此后的10多年时间里,关税率虽然有所降低,但基本保持在1897年的水平,直到1913年。1913年的安德伍德关税法案废除了特别关税,增加了100个以上的免税项目,降低了将近1000种商品的税率,并提高了其它少数商品——主要是化学品的税率,其结果使应税进口商品的关税率降低到平均16%的较低水平。但美国这种自由贸易趋势因接着而来的一战爆发而终止。

由于这一时期美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加之内战的影响,经济实力比较脆弱。因此,在这一时段内,自由贸易理论并未占据主导地位,推行的自由贸易政策表现为“阵发性”和“间歇式”。这种不稳定的政府外贸政策,主要是由于国内经济集团或地区集团利益以及国际经济关系变化影响所致。各利益集团若觉得自由贸易有助于他们从对外贸易中获利,便会支持自由贸易理论,并主张自由贸易政策;反之,又倾向于支持和要求实行贸易保护。1934年以前,美国在对外贸易中主要实行关税保护政策,而为获得廉价原料和开拓海外商品销售市场,在其“保护国”和殖民地则完全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虽然美国国内很早就有人崇尚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但直到1934年,自由贸易才真正开始在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中得到运用。1930年6月美国通过的斯莫特—霍利关税法案,大幅度提高了美国的关税水平。由于大危机,使美国收入和生产迅速下降到谷底,关税的大幅度提高只有助于进一步抑制外国商品的进口,而作为报复,其它国家,尤其是其原材料出口受到关税影响的初级生产大国及欧洲贸易国大幅度提高了它们对进口美国商品征收的关税。在以高关税报复为特征的贸易战中,不仅给美国经济而且给世界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害,面对现实,罗斯福政府将致力于建设一个世界范围的多边贸易体系即“多边主义”作为对外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其理论依据是与自由贸易理论相一致的,认为贸易的流向应基于比价而不是人为地追求双边贸易平衡,对于增加就业和实现经济增长,“保护主义不是恰当的疗法”。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互惠贸易协定法的基本思想仍是建立在比较成本论基础上的。该法的通过,标志着美国扭转了自建国以来贸易保护主义居主导地位的主要趋向,自由贸易政策开始占据上风。美国在当时主要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来降低关税率,该法提出了无条件最惠国条款,根据这一条款提出的非歧视最惠国原则,后来成为GATT的基本原则。GATT实际上是该法原则适用范围的扩大。1962年通过的扩大贸易法案通过扩大总统在贸易谈判中的权利,修改阻碍美国贸易谈判和削弱美国自由贸易政策的“无损害”条款,以及以“调整援助”代替关税与进口限制和确定关税谈判不再以个别产品为基础而是以大批交易即一揽子交易为基础等四个方面的重大突破,而代替1934年的互惠贸易协定法,从而大大推动了美国及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20世纪中叶,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英国19世纪中叶的地位,其贸易政策在国别经济相互依赖不断加强的世界经济中居举足轻重的地位。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所确定的以美元为核心的世界货币体系,1947年发起签订GATT,以本国具有的强大经济实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这一“比较优势”为后盾,积极推行自由贸易。50年代初借“马歇尔计划”推销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战后一直到70年代初的20余年里,美国都是推动自由贸易的一股强大力量,世界贸易也在不断地走向自由化。然而,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的三次较为严重的经济衰退,使战后开始的贸易自由化趋于停顿,由于美国产业国际力的相对衰弱,这一时期,美国国内的保护主义不断高涨,但从保护政策的实践来看,保护主义政策没能阻止某些被保护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的下降,实际上保护了落后,并且保护主义政策在一定意义上增强了美国竞争对手的实力。有鉴于此,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自由贸易或扩大市场,这其中包括《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推动结束GATT乌拉圭回合的谈判和WTO的建立,倡导并积极参与APEC贸易自由化进程等。

在20世纪战后大部分时期内,美国推行贸易自由化进程有其深刻的经济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美国向大规模生产工业品出口国的转变,在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主要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路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战后初期,美国在世界商品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远远超过其它西方国家,其产业国际竞争力独步一时;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逐渐回升并迄今已连续9年处于“繁荣”期和“新经济”时代,其产业国际竞争力逐步恢复并不断再造。因此,如果不推行自由贸易,如果得不到“平等”进入外国市场的保证,就不能凭借产业国际竞争力优势来获得广泛的利益,其生产的效率和产业竞争力的优势就会因得不到市场的扩张而被抵消。

第6篇:自由贸易范文

关键词:李斯特;贸易保护;自由贸易

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历史学派先驱弗里德利希・李斯特的经济理论在经济思想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他以反对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区别于主流经济学。李斯特经济理论中包含3个主要方面:生产力理论、发展阶段论以及贸易理论,其中贸易理论尤为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深思。

一、李斯特贸易理论基本内容

李斯特将国家经济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李斯特认为,国家的贸易政策应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改变,他将贸易政策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采取自由贸易政策,以谋求本国脱离未开化状态和农业的发展;第二阶段,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扶持本国幼稚工业迅速发展;第三阶段,恢复自由贸易政策,以本国已发展成熟的工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获取更大的利益和优势。

李斯特在论述贸易保护阶段时强调,虽然采取的是贸易保护政策,但保护的并不是国内所有工业,对于没有强大竞争对手的以及扶持了很久也没有突破发展的工业部门,无需保护。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李斯特的贸易理论基于国家这个层面,保护政策仅仅是针对国际市场,对于国内市场,他认为应该自由贸易,只有自由贸易才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国内工业部门的发展。

二、重新审视李斯特贸易理论

目前,在国内经济学界中许多学者有种倾向:只要有人赞同李斯特贸易理论,那么这个人就是保守派,就是贸易保护主义者,这些学者没有从本质上理解李斯特贸易理论的精髓。李斯特贸易理论精髓在于,他清楚地将国家与世界加以区别。在他看来,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确实能提高全世界的总体福利,但是这个提高有个前提条件,即没有国家的存在,或者说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国家。而无论是李斯特所处的时代还是当代,都存在着许多不同类型的国家,每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就如同李斯特所提到的国家发展阶段一样(虽然不尽相同),这就意味着必然存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与摩擦。经济不像自然科学,携带有大量政治成分,每个国家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本国在世界的地位,发展本国经济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如果在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但又不至于损害本国地位,这是双赢、最理想的状态,但如果影响到了本国地位,就势必会采取措施限制其他国家发展。

相比于贸易保护论,更多学者倾向于自由贸易,这种倾向的理论支持在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这也是目前美国极力鼓吹的贸易理论。然而李斯特在一百多年前就已一针见血地指出,通过贸易保护得以发达的国家,如果在世界自由竞争中处于强势地位时,它将脱掉贸易保护的外衣,并且以过来人的身份宣扬自己原先实行的贸易保护政策是如何的错误,而自由竞争才是最佳选择。

工业革命之前的英国采取重商主义,通过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积累了大量财富。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实力剧增,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带来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直接结果就是产量的激增,随之而来的就是产品的销路问题。因此,英国政府抛弃原先贸易保护政策,不但如此,它还通过各种途径(不论是政策欺骗还是战争)迫使其他国家降低或者取消关税,使它们成为英国廉价工业制成品的倾销地。

三、李斯特贸易理论的局限

李斯特认为当一个国家在竞争力得到充分发展时,可以采取自由贸易政策,这是他根据所处时代的国际形势得出的结论。李斯特于1846年去世,他没有看到自由贸易政策对英国的最终影响。

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最初非常成功,欧洲各国和美国也相继效仿,就算没有完全采取自由贸易,但也多多少少降低了关税壁垒,这给英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同时,英国依靠武力在世界范围内开辟了大量殖民地,为其经济发展源源不断提供原材料和倾销场所。然而,每个国家都以扩大自身利益为目标,自由贸易政策使得大量英国廉价工业品进入国内市场,摧毁了本国工业的发展,因此德国、法国以及美国等国家又纷纷重新恢复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发展,这些国家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恢复,国内工业得到飞速发展,生产能力逐渐超过英国,冲击着英国贸易霸主地位。随后,一战的爆发给英国带来巨大打击:海上霸权丧失、国内经济凋零等等。因此,英国又重新恢复贸易保护政策,对除个别商品之外的所有进口商品征收关税。

英国的情况并不是个例,美国一战后同样由自由贸易转向了贸易保护。所不同的是,美国的做法更为隐秘,因为它采取的是非关税贸易壁垒。一战前,美国通过贸易保护极大发展了国内工业,在1894年总体经济实力超过英国,逐渐倾向于展开自由贸易。然而受到一战以及后来的经济大萧条的影响,美国再次回归贸易保护政策。但是美国的保护力度过大,引来了其他国家的贸易报复,因此美国又不断降低关税,对于个别商品甚至免税,以此消除其他国家的报复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又重新回归自由贸易。二战之后的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如同一战之前的英国一样,它需要国外市场来吸收国内庞大的产能,而自由贸易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因此它试图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自由贸易网络。然而20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德国等工业强国钢铁、电子科技、汽车制造业发展迅猛,对美国形成巨大冲击,美国又重新加大贸易保护力度,此时的贸易保护以更为隐秘的非关税壁垒形式存在,例如知识产权、公平竞争、国家安全、汇率等等,这些政策都为国家干预国际贸易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通过以上两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案例可以看出,李斯特第三阶段的贸易理论存在着缺陷,即使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也不能放弃贸易保护,进行完全的自由贸易。英国由于自由贸易而衰败,不复当年日不落帝国的风采;美国也曾因自由贸易而使国内经济受到重创,但由于及时的恢复贸易保护,才保住了头号经济强国的地位。

四、结论

目前,作为“世界工厂”的我国正面临着英国和美国都曾遇到过的问题:如何扩大市场。我国长久以来的做法是依靠廉价出口来占领世界市场,但是随着以美国为首的其他国家反倾销等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我国出口战略受到极大限制。国内有些学者建议我国应积极参与美国主持的贸易协定,不断开放国内市场,甚至是金融市场,以自由贸易姿态全方面融入国际市场。这种建议不可取,且不谈我国还没有成为国际头号经济强国,就算是,通过上面两个案例就可看出,自由贸易的最终威胁的是本国的经济地位。何况我国目前世界第二的GDP是以加工低端产业链,以国内自然资源的消耗换来的,国内工业布局远不如当初英国和美国。

因此,我国应看清美国等国家自由贸易的假象,在贸易保护政策的保障下调节国内市场结构和产业布局,逐渐摆脱出口依赖症,将经济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

参考文献:

[1]弗里德利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邓会敏,和芳芳.浅析李斯特政治经济学思想及其对中国崛起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林晓金.美国贸易保护政策探析[D].吉林: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2011

第7篇:自由贸易范文

不久前在广西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2000家境内外参展企业,6000多个推介项目,各国工商界领袖、企业家均组成商团和本国高官与会,仅随同缅甸总理梭温的缅甸商人就有100多人。博览会已突破传统的商品贸易,更多的是国家形象展示和投资项目洽谈。

今年7月20日,中国和东盟按《货物贸易协议》规定,正式开始对原产于对方的7000余种产品相互给予优惠关税待遇,中国与东盟各国开始大面积开放市场。据悉,中国――东盟的《服务贸易协议》将在年底最终签署,而《投资合作协议》正在加紧谈判,有望明年开花结果。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脚步在明显加快。此种合作将为东亚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1990年以来,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以年平均约20%的速度递增,东盟已成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这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和东盟各国不仅最终相互取消限制各自货物产品贸易的关税和其它贸易管制措施,而且还会使服务贸易和投资实现自由化,这将突破世界有关自由贸易区的传统概念。

有关官员预言,5年后,人们将会看到一个拥18亿消费者、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贸易总量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在某些西方大国频频对我实施贸易关税壁垒的同时,我国正在积极推动中、日、韩与东盟10国的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据有关人士透露,所涉及的国家已派专家成立了“东亚自贸区专家组”对这个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明年可提交报告。而首届东亚峰会亦将于12月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开幕,它是在保持“10+3”合作框架为主轴的同时,加强区域对话,从而使东亚合作有更广泛的基础。

第8篇:自由贸易范文

关键词:上海;自由贸易区;金融 建议

从自由贸易的发展进程来看,曾经出现过两个有关自由贸易的重要词汇,一个为FTA,一个为FTZ。 FTA是指根据多个国家之间的协议设立的包括协议国家和协议地区在内的区域经济贸易团体。它主要是指多个国家或多个地区之间进行生意往来时彼此给予各种优惠政策。通常协议内容由各国国家共同商定,而不是由某个国家单独决定。这是一种在国际协议的基础上多个国家一起商议制定的交易规则,是共同讨论的结果。FTZ是指一个国家根据本国法律法规在本国境内设立的区域性经济特区。这种操作方式表现为境内关外的贸易方式。国家在其辖区范围内划出指定的区域作为市场对外贸易的窗口。政府部门通常不会对于该地区的交易活动进行过多的干涉,同时会对外运入的货物不收或者优惠过路费。两者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都是为了促进商务发展,为贸易提供更加便利的方式。但是同时从二者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两者还是存在根本的不同之处的。

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对于上海而言是一项重要的举措,关系到上海金融的方方面面。上海需要放宽税收,外汇使用等优惠政策,这样的举措会促使更多的金融机构在上海注册开业。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了上海的金融体系。同时海上保险等航运服务业务也有机遇在上海得以发展和集中。这样为解决航运中心建设中金融帮扶提供了方案。上海自由贸易区释放出了中国金融改革的信号,为方便各类交易提供了保证。在上海自由贸易区内人民币交易自由化,这就为企业支付和结算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自由贸易区内,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可以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和对外汇管理进行了改革。同时大量金融机构实施了一批服务于实体经济和投资贸易便利化的金融创新举措。同时能源交易中心和国际黄金交易中心也在自由贸易区内得以设立和发展。金融监管和防范风险也得以建立和完善。监管协调机制和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机构都为监测金融起到了重要作用。

利率市场化可以促进各类投资的多样性,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以下重要举措对自由贸易区的金融改革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推进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离岸金融市场、放开外汇管制、人民币国际化。在自由贸易区内汇率不再受国内其他地区有关汇率的限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予以调整和改善。这样就为各类投资者提供了便利,同时投资者也有更多的选择。离岸金融市场的完善为出口贸易提供了便利。传统的离岸金融结算需要较长时间,同时手续繁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出口贸易。但是在自由贸易区内可以实现离岸金融的快速结算,为企业提供了便利。放开外会管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进口,同时在自由贸易区内实行先进后结的金融政策,这样大大方便了进口企业进行各类贸易活动。人民币国际化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方便了各类金融结算。

笔者认为虽让上海自贸区具备很多优点,但是在未来的发展路途上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目前上海自贸区在金融的各个方面都得以发展和完善,可以说上海自贸区基本具有了金融自由化的起始条件,这样为上海自贸区金融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笔者认为选择起始条件基本具备的渐进式金融自由化是其最佳模式。虽然上海自贸区的各项金融服务已经得到完善,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为了保障自由贸易区金融稳定的发展,笔者认为作为自由贸易区的金融机构应当采用渐进式的金融自由化模式,在发展前进的同时应当注意防范各类金融危险。(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全毅.TPP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中美对话语权的争夺[J].亚太经济.2012(05)

[2] 刘艳媚.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效应分析[J].时代金融.2012(12)

[3] 王书坛.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分析[J].企业导报.2012(07)

[4] 陆岷峰,高攀.金融自由化过程中风险类型与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1(11)

[5] 郭田勇,汤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难题待解[J].资本市场.2011(06)

[6] 邹岩.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2)

[7] 陈卫东,李建军.日元国际化过程中值得关注的若干问题――兼论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与模式[J].国际金融研究.2010(06)

[8] 刘晨阳.“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发展及影响的政治经济分析[J].亚太经济.2010(03)

[9] 李绍荣,程磊.渐进式改革的理论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01)

[10] 韩婧妍.浅析“金融自由化”下的中国金融改革[J].大众商务.2010(02)

[11] Ben Derudder,Frank Witlox.The impact of progressive liberalization on the spatiality of airline networks:a measurement framework based on the assessment of hierarchical differentiation[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09(4)

[12] James B.Ang,Warwick J.McKibbin.Financial liberalization,financial sector development and growth:Evidence from Malaysi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7(1)

[13] Richard E.Baldwin.Multilateralising Regionalism:Spaghetti Bowls as Building Blocs on the Path to Global Free Trade[J].World Economy.2006(11)

[14] Geert Bekaert,Campbell R.Harvey,Christian Lundblad.Growth volatility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06(3)

[15] Ana S.Q.Liberato.Gender and Well-being in the Dominican Republic:The Impact of Free Trade Zone Employment and Female Headship[J].World Development.2006(3)

第9篇:自由贸易范文

所谓“华为安全威胁”只是“中国威胁”的一个缩影。像华为一样,中国多年如一日遵守着美欧主导的国际游戏规则。正当中国凭借“勤劳革命”在自由贸易的世界网络中即将挣得本应属于自己的收入与尊严时,规则的主导者说,“由于你们的原因(对我们产生了威胁),现在该变变规则了”。他们似乎忘记了起初将自由贸易之旗插遍世界之时,所说的“如果不让商品跨越国界,士兵就会跨越国界”的强横。不,应当说,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一如既往地强横,无论是推销自由贸易之时还是终结自由贸易之时。

应当承认,基于相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自由贸易政策给人类社会勾勒出了“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美好图景。在这一图景中,即便一个国家不能比任何国家更有效率地生产任何产品,它同样可以通过生产自己相对更加擅长的产品,并通过自由贸易而获益。

在风行世界的《国际经济学》教科书中,克鲁格曼用比较优势理论驳斥了“贫民劳动论”的荒谬观点,即“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是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实际上,外国的低工资率和本国是否从贸易中获利的问题并没有多大关系,关键是用本国自己的劳动力来衡量,生产哪种产品的成本更低。只要本国专注于生产这种产品,它就可以通过与别国贸易而获得利益。

美国和欧洲现在提出要用所谓“公平贸易”来取代“自由贸易”,其理由就是中国等新兴国家通过国内政策补贴了本国产业部门,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让这些部门拥有了更高的国际竞争力,如果还实行自由贸易,则美国和欧洲会因此受损。其逻辑上的纰漏,与“贫民劳动论”如出一辙。

如果美国还从事生产的话,如果美国还生产那些对其他国家有使用价值、且美国也愿意提供给其他国家使用的产品的话,自由贸易对各方仍是有利可图的。问题在于,美国已经不事生产了。此外,据说出于“安全”的原因,它生产的一些东西还不用于贸易。美国已经由原本最富活力的生产者,转变成了最能获利的全球分配者。非要找一种它愿意生产的东西不可的话,它最乐意生产的是美元。但是,美元生产得越多,其世界货币的地位就越岌岌可危,美国就越接近于用白条交换其他国家的劳动产品。这种状况显然不可持续。我们禁不住要猜测,为了保证对美元和美国的“信心”,它才会致力于生产一些不用于贸易的保证“安全”的东西,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强迫其他国家接受美元“白条”。

在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勤劳的主人公原先十分贫穷,他的同事游手好闲却非常富有。主人公通过辛勤的劳动与同事交换,把同事的财富一件一件交换到手。主人公用自己的勤劳“剥夺”了富有的同事,令这位原本富有的同事惭愧不堪,转而也开始思务正业。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