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范文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精选(九篇)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

第1篇:卧床病人护理步骤范文

病人长期卧床,易发生压疮、消化不良、便秘、肌肉萎缩等,应定时变换,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1]。随着我国城乡医疗条件的改善,大部分脑血管疾病、截瘫、脊椎骨折等患者经及时治疗能存活下来,但随后的康复和恢复过程不可能全部在医院完成。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我们把为长期卧床的病人提供家庭护理,特别是翻身的指导和随访作为重点进行了一些探索。现将作者对50例居家照料的长期卧床病人进行家庭护理翻身的指导和随访情况报导如下。

1一般资料

50例长期卧床的病人全部经医疗机构确诊、住院治疗,病情稳定后居家照看、护理,均需在外力协助下方能翻身或变换。其中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28例,占56%;截瘫11例,占22%;骨折6例,占12%;植物人状态2例,占4%;其他3例,占6%。体重60kg以下10例,占20%;60-75kg12例,占24%;75kg及以上18例,占36%。卧床时间最长5年,最短4个月。

2翻身方法

在病人准备出院前或出院回家后,教授病人家属学习并熟练掌握“一人分步翻身”的方法。具体操作方法及步骤是:操作者站于病人右侧。第一步,翻上半身;将仰卧的病人双手放置腹部、去枕,用左手从病人右肩部伸入到左侧肩胛部,右手同时从病人左肩部伸入,双手向上托,用力将病人的上半身完全抬离床铺并移到靠操作者的床铺近侧。第二步,翻双下肢;操作者双手分别从病人右侧大腿下1/3和小腿上1/3处伸入,向上托起双膝移到靠近操作者的床边,并使双膝关节微弯曲;第三步,翻臀部;操作者先用左手协助右手伸入病人左侧臀部下,再把左手伸入右侧臀部下,双手尽可能相对,双臂同时用力上抬病人臀部,使之完全离开床铺并移动到靠近操作者的床缘;第四步,安放病人,操作者双手分别扶住病人的肩部和臀部,轻轻地将病人翻向对侧,使病人保持侧卧位,并在其背部、胸前和两膝关节间放置软枕。

3效果观察

50例病人的家属经1-3次的现场示范和指导,均熟练掌握了上述分步翻身的方法,且全部按时为病人进行翻身;最长随访时间3年6个月,最短为3个月。结合周到的生活照料和合理的治疗,50例病人无一例合并压疮等并发症。

4讨论

长期卧床病人的照料给其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居家照料面临着生活照料和护理问题。为预防病人长期卧床而出现压疮等并发症,需要结合实际向家属传授和指导翻身的方法并要求按时为病人翻身。在教授和指导病人家属学习和实施为病人翻身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一是对肥胖或体重较重的病人,机械地按照教科书上的“二人协助病人翻身侧卧法”[2]为病人翻身,病人家属在人力上不能保证每次翻身都有2人在场;而且安放病人的房间、床铺也不一定能同时站立2人。二是对体重较轻、适合“一人协助病人翻身侧卧法”为病人翻身的,家属在不能熟练掌握翻身方法及其要点为病人实施翻身的情况下,既存在牵拉导管,引起导管脱落的问题;还存在不能掌握合适力度的问题,力度过小,不能使病人的身体完全离开床铺,从而拖拉病人易擦伤病人的皮肤;力度过大,暴力翻身,会造成病人不适,甚至形成一些不必要的身体或心理伤害。作者传授和指导的“一人分步翻身法”,在方法上是基于卧位时人体重量主要分布在肩背部、臀部和双大腿部,翻身时分步搬动病人身体能做到分散用力;在实际上是考虑到不论病人身体长短、体重高低,也不论病人家属的力气大小,均能随时实施,易懂好学,既适宜在病人准备出院前对家属进行培训,又能在社区卫生服务开设的家庭病房和社区护理服务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第2篇:卧床病人护理步骤范文

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的满意程度为93.8%,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为75.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在对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运用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39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35-02

在运用腹膜透析实施治疗的过程中,细菌入侵极易引发并发症,而腹膜炎是较为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因此,对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1]。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对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 [2]。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64例腹膜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64例腹膜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3例,女性21例,年龄最小的为32岁,年龄最大的为74岁,平均年龄56.3±2.7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告知患者基本注意事项,每月定期进行标本采集,随时观察病情发展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

1.2.2 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2.1 健康教育指导。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疾病治疗相关内容,并通过宣传图册、影音视频等传播工具,对患者进行透析操作技术及腹透管的护理指导,使患者可独立完成透析的各个步骤,并可进行常规腹透管护理操作。对患者进行无菌操作重要性的讲解,使患者注意观察并发症发生及透析排除液体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

1.2.2.2 饮食护理。患者应严格注意饮食,多食用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食物。蛋白质食品,如,鱼、瘦肉、鸡蛋、牛奶等,避免食用豆类及豆制品;维生素食品以水溶性维生素为主,包括叶酸、维生素C等,虾皮、骨头汤等含钙量丰富的食品也应多食用;同时,应不可食用动物油脂,要多食用花生油、菜籽油等植物油脂。因透析会影响患者体重,出现水肿和高血压等情况,因此,应适量补充钠、钾。

1.2.2.3 心理护理。因腹腔透析患者承受着病痛折磨,且由于病情不可逆及昂贵治疗费的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大部分病人情绪会受到一定影响,出现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与患者沟通,及时掌握患者心理变化。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使患者树立起治疗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以及腹膜炎发生率做出详细的记录,以供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和X2检验,其中P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患者,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对比分析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2 观察组共32例患者,其中有2例患者发生了腹膜炎,发生率为6.2%;对照组共32例患者,其中有7例患者发生了腹膜炎,发生率为21.8%,观察组患者腹膜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生活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医院治疗模式也随之转变,对于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的实施治疗的主要目标,不仅仅局限于缓解症状,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患者因不良心理状态引发的心理疾病,及饮食不当所导致的营养不良 [3]。而实施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的治疗效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第3篇:卧床病人护理步骤范文

【论文摘要】 目的 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方法 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着重抓好控制活动,缓解疼痛,合理氧疗,抗凝和饮食,保持大便通畅等环节的重点护理。结果 本组40例患者中,治愈14例,占35%,好转23例,占57.4%,死亡3例,占7.6%。结论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抓好控制活动、缓解疼痛、合理氧疗、抗凝和饮食、保持大便通畅等环节的护理,能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好转率。 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冠状动脉严重供血不足或血流中断,引起心肌坏死的心脏病,此病起病急骤,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对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2007年12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全部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26~83岁,平均57岁。结果治愈14例,占35%;好转23例,占57.4%;死亡3例,占7.6%。 

2 护理措施

2.1 生活上的护理 急性期(发病后的前3 d)应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少搬动患者,必要时应轻慢平稳。第3~4天可行半坐卧位,将床头摇高30°~45°,一般日常生活由他人护理,以降低心脏耗氧,防梗死范围扩大;第4~5天摇高床头约45°~60°,患者可自行进餐;第6~7天未出现并发症,可在看护下患者可下床在床旁坐及床旁解大便;第9~10天若血清酶已经正常,可在室内行走活动。病重或有并发症者,须延长卧床时间。

2.2 心理护理 详细了解和掌握患者心理状态,避免患者心情抑郁、忧伤或紧张、激动。主动关心患者,使其心情愉快,配合治疗,并告知家属共同配合,创造一个和谐舒畅的环境,密切配合治疗。

2.3 缓解疼痛 剧烈的疼痛可导致休克及心率失常。因此,要尽快解除疼痛。常用药物有①度冷丁50~100 mg肌内注射或吗啡5~10 mg皮下注射,每4~6 h重复应用,最好与阿托品合用;②疼痛轻者可用罂粟碱0.03~0.06 g肌内注射或口服,亦可试用硝酸甘油0.5 mg或消心痛5~10 mg舌下含服或硝酸甘油静滴。但要注意监测血压变化;③中药可用速效救心丸口服,或胸痹去雾剂口喷,或复方丹参注射液12~16 ml加入10%葡萄糖500 ml静脉滴注。严格掌握输液量和输液滴速,防止肺水肿,预防并发症。

2.4 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 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变化迅速,随时可以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功能不全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出现心脏骤停,发生突然死亡。因此,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严密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呼吸、体温的变化,有条件者应将患者置于监护室进行监护,并做好各种急救准备。

2.5 吸氧 心梗患者吸氧是为了提高血氧浓度,改善心肌供氧,减轻因缺氧代谢产生的致痛物质。起初3 d应持续吸氧,流量以4~6 L/min为宜,疼痛减轻或消失后,可将氧流量减少到3~4 L/min,维持1~2 d。

2.6 饮食的护理 以低脂、低盐易消化为原则,多食纤维膳食及新鲜蔬菜、水果,少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食物给予低脂肪低盐低热量易消化的清淡饮食,限制含有大量胆固醇的食品,如鸡蛋、肥肉等,防止胆固醇升高。多食纤维为避免加重心脏负担,不宜过饱,应少食多餐。

2.7 保持大便通畅 患者的生活环境、习惯和饮食变化,长时间卧床,以及治疗时常应用吗啡、盐酸哌替啶等药物,都可以使胃肠蠕动缓慢,发生便秘。无论是急性期或恢复期的患者,常因便秘而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发生猝死,所以必须及时预防,鼓励患者适当食用蔬菜、蜂蜜、香蕉等,达到润肠通便的目的,保持1~2 d排便一次,必要时可用缓泻剂,亦可用开塞露或盐水低压灌肠。

2.8 应用抗凝剂的护理 抗凝治疗期间,要密切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出血部位多见于穿刺点、黏膜,偶见于颅内、消化道和泌尿道。穿刺后可适当延长局部压迫止血的时间,必要时可加压包扎,减少并尽量避免多次静脉注射。发现患者有神态的变化,以及大小便颜色、皮肤及黏膜异常,要及时通知医生,调整肝素的用量。

3 出院指导

一般患者4~6周已进入恢复期,如病情稳定可出院,出院后仍需继续按冠心病治疗,指导患者长期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或潘生丁对抗血小板聚集,预防再梗塞,并定期随访。指导患者戒烟酒、浓茶,避免摄入过多胆固醇高的食物。加强锻炼,防止过度肥胖,加重心脏负荷。平时学会自我控制,遇事冷静,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安排合理的运动,如步行、体操、太极拳等,促进体力恢复。多向患者讲解心肌梗死的有关知识及注意事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第4篇:卧床病人护理步骤范文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64例腹膜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的满意程度为93.8%,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为75.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在对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运用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 腹膜透析 持续性不卧床 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39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35-02

在运用腹膜透析实施治疗的过程中,细菌入侵极易引发并发症,而腹膜炎是较为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因此,对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1]。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对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 [2]。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64例腹膜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64例腹膜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3例,女性21例,年龄最小的为32岁,年龄最大的为74岁,平均年龄56.3±2.7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告知患者基本注意事项,每月定期进行标本采集,随时观察病情发展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

1.2.2 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2.1 健康教育指导。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疾病治疗相关内容,并通过宣传图册、影音视频等传播工具,对患者进行透析操作技术及腹透管的护理指导,使患者可独立完成透析的各个步骤,并可进行常规腹透管护理操作。对患者进行无菌操作重要性的讲解,使患者注意观察并发症发生及透析排除液体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

1.2.2.2 饮食护理。患者应严格注意饮食,多食用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食物。蛋白质食品,如,鱼、瘦肉、鸡蛋、牛奶等,避免食用豆类及豆制品;维生素食品以水溶性维生素为主,包括叶酸、维生素C等,虾皮、骨头汤等含钙量丰富的食品也应多食用;同时,应不可食用动物油脂,要多食用花生油、菜籽油等植物油脂。因透析会影响患者体重,出现水肿和高血压等情况,因此,应适量补充钠、钾。

1.2.2.3 心理护理。因腹腔透析患者承受着病痛折磨,且由于病情不可逆及昂贵治疗费的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大部分病人情绪会受到一定影响,出现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与患者沟通,及时掌握患者心理变化。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使患者树立起治疗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以及腹膜炎发生率做出详细的记录,以供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和X2检验,其中P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患者,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对比分析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2 观察组共32例患者,其中有2例患者发生了腹膜炎,发生率为6.2%;对照组共32例患者,其中有7例患者发生了腹膜炎,发生率为21.8%,观察组患者腹膜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生活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医院治疗模式也随之转变,对于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的实施治疗的主要目标,不仅仅局限于缓解症状,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患者因不良心理状态引发的心理疾病,及饮食不当所导致的营养不良 [3]。而实施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的治疗效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对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使患者独立完成透析的各项步骤,可自行实施常规护理操作,并通过健康指导提高患者对无菌操作的重视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饮食护理可控制患者饮食,调节营养平衡,避免患者因不良的饮食习惯,而出现营养不良;心理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避免因负面情绪而影响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4]。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的满意程度为93.8%,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为75.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蔚德敏.4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腹膜透析置管术后护理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03):1431

[2] 顾爱萍,黄佳颖,姜娜.3日饮食日记干预在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02):157-160

第5篇:卧床病人护理步骤范文

心肌梗塞是心血管的常见病,起病急,病势凶险,死亡率较高,要多加强临床观察,及时确诊治疗,合理用药和正确护理是病情恢复和稳定的关键,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心理护理

病情发作期应观察和分析患者的心理变化,向家属了解发病时患者的表现,根据具体情况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避免焦虑及不良刺激,使患者情绪稳定,便于配合治疗和护理。此时护理人员的各种操作应准确、有序、熟练,态度和蔼,这是对患者及家属最好的安慰。另外,房间的光线、温湿度对患者的心理、治疗护理等方面也很重要,在患者神志清楚时,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治疗步骤、护理措施,减轻思想负担,特别是心肌梗塞发作时的疼痛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担心病情愈后复发等心理变化,需要一个较慢的护理过程,因此,护理人员要有耐心,千方百计的帮助患者度过难关。

2 卧床休息

入院后第一周应绝对卧床休息,日常生活如吃饭、大小便、翻身均有护理人员协助,尽量减少患者用力活动。在10到14天左右病情好转的情况下,可在床上做肢体活动,如看报、吃饭、轻翻身,但大便时必须有护理人员在旁,20天以后,护理人员协助患者下床站立或在室内缓步行走,但时间不能过长,一般每次10分钟,病情较重者卧床时间适当延长,3-5周后再根据病情下地活动。

3 病情观察

心肌梗塞患者的病情观察仔细与否直接影响整个护理过程,因此,应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及时记录,并做出护理计划,制定护理措施,心肌梗塞时胸痛类似心绞痛,但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多在15分钟左右,使患者疼痛难忍,此时应及时报告医生,作紧急处理。如心源性休克,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紫绀,脉细数,皮肤湿冷,提示冠脉灌注不足,血溶量降低,应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准备扩溶并给以升压药,如右旋糖酐,多巴胺等。每2小时测量血压一次,若血压持续下降,应改为半小时,并做好一切准备,保持血压平稳,同时观察每小时尿量。如出现呼吸困难、紫绀、咯血或粉红色疾,两肺布满粗大罗音,心率增快或出现奔马律时,提示左心衰竭,应立即协助患者采取端坐卧位,双腿下垂,以减轻心脏负担,减少回心血量,并给高流量吸氧,用25%酒精湿化,应用利尿药,正确使用洋地黄及其它血管扩张药,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对心率失常患者,护士应熟悉各种心率失常心电图表现,在心电监护过程中如出现室性心率失常,房性心率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心电图变化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备齐抢救器械,做好一切抢救准备,护士应掌握最新心肺复苏术。

4 吸氧

急性期4-6L/分,一般鼻导管效果最佳,或面罩吸氧,待病情平稳后改为1-3 L/分,或间断吸氧。

5 饮食护理

心肌梗塞患者饮食尤为重要,应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不宜过饱,少食多餐,进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食物,防止便秘,适量饮蜂蜜水,少食蔬菜、水果,对便秘严重者可采取灌肠,以减轻心脏负担。

第6篇:卧床病人护理步骤范文

[摘要]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E+S)用于超高龄老人股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5例择期股骨骨折手术的病人,年龄在90~95岁7例,96~100岁5例,101~105岁3例,免用术前药,取患肢在下的侧卧位行E+S麻醉,穿刺点选择L3~L4椎间隙,采用重比重腰麻液0.25%布比卡因2.0~2.2 ml,向尾端置管3.5 cm,侧卧5 min后改平卧位,15 min内调节麻醉平面至T10~T12,15 min后麻醉平面低于T12以下,给予硬膜外追加药物。结果:15例均穿刺成功,3例(20.00%)在麻醉后10 min内血压下降,5例(33.33%)在术毕搬动时出现血压骤降,心率减慢,1例(6.66%)在术中静脉辅助用药,2例(13.33%)麻醉平面低于T12,硬膜外追加药物。全组无麻醉死亡病例。结论:超高龄老人下肢手术实施E+S麻醉,只要术中掌控好麻醉平面,用药慎重,麻醉处理及时得当,不失为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 超高龄老人;腰硬联合麻醉;股骨骨折手术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0(a)-149-02

临床上超高龄老人摔伤后导致股骨骨折比较常见,以往考虑麻醉及手术风险太大,极少病人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病人多在卧床后出现各种并发症,在数月内死亡。目前我院针对超高龄患者均采取在C臂X光机引导下行手法闭合复位,用克氏针或空心钉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股骨骨折,其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愈合快。自2004年以来在E+S下为超高龄老人实施股骨闭合复位穿针(钉)术15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5例患者中男5例,女10例。年龄90~95岁者7例,96~100岁5例,101~105岁3例。有冠心病病史者13例,其中有心绞痛病史者5例,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肺气肿病史者5例,糖尿病病史者2例,高血压病史者8例。卧床1个月2例,卧床3~10 d 13例。股骨颈骨折1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例。15例均在骨折前生活尚可自理。

1.2麻醉及手术方法

免用术前药,入室后面罩吸氧,取患肢在下的侧卧位行E+S麻醉,选择L3~L4椎间隙为穿刺点,穿刺成功见脑脊液回流后缓慢注入重比重腰麻液(0.25%布比卡因2.0~2.2 ml),向尾端置管3.5 cm,侧卧5 min后改平卧位,15 min内调节麻醉平面至T10~T12,15 min后平面如在T12以下,硬膜外给予追加3%氯普鲁卡因5~8 ml。

常规开放上肢静脉[1],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SPO2、体温、尿量。

2结果

15例患者均穿刺成功,其中1例因脑脊液回流不畅,注入腰麻液后麻醉平面不确切,直接采用硬膜外麻醉。手术时间50~90 min,出血量在50~200 ml ,其中3例(20%)在麻醉后10 min内出现血压大幅度下降,最低降至70/40 mmHg,给予加快输液,并静脉注射多巴胺4 mg,后改为恒速泵注5 μg/(kg・min),维持至术毕;5例(33.33%)在术毕搬动时出现血压骤降,心率减慢,恶心呕吐,给予阿托品0.5 mg、麻黄素10 mg后恢复;1例(6.66%)在手术1 h后不配合,静脉给予氯胺酮30 mg,恒速泵注丙泊酚20 ml/h以镇静;2例(13.33%)麻醉平面低于T12,硬膜外追加药物。全组无麻醉死亡病例。

3讨论

目前临床上将年龄超过90岁称为超高龄。超高龄老人生理及组织的改变甚为明显,麻醉的风险极大,近似婴幼儿麻醉,有时甚至比婴幼儿更危险。主要原因有:一是增龄的生理影响,生理储备量低,日常生活不明显,一遇应激,机体就会无力应付;二是伴发疾病多,严重伴发病的有无,这在老年麻醉危险性的评估中,占重大比重;三是大多数下肢骨折的病人有较长时间的卧床,进一步降低生理储备量;四是手术的严重打击及麻醉的直接干扰[2]。过去临床上将超高龄老人列为麻醉的禁忌,近几年来,随着微创手术的开展,为超高龄患者实施E+S麻醉时有报道[3]。通过本组15例股骨骨折的超高龄老人的麻醉处理,体会如下:

术前病人的准备必须充分、合理,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是保证麻醉安全的重中之重。必要时请内科会诊,协助治疗。手术前心功能达到Ⅱ~Ⅲ级,血压控制在160/90 mmHg以下,空腹血糖控制在10 mmol/L以下,血红蛋白在80 g/L以下贫血的病人除输入红细胞外,还可输入适量新鲜冰冻血浆,以增加凝血因子,以防术中失血过多。麻醉前备好吸引器、麻醉机及气管插管器械,并应检查手术床的体位调节操作是否灵敏,以防手术床故障致麻醉后体位调节困难,引起严重后果。

术中以血流动力学稳定为目标进行循环管理。超高龄老人麻醉后血压下降幅度较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易发生脑血管意外及心肌梗死。故术前1 h应根据心功能状况适当输入代血浆250 ml以扩充血容量,对于无高血压病史患者麻醉前常规静脉应用多巴胺4~5 μg/(kg・min),以保持术中血压平稳,一般要慎用麻黄素升压,尤其是心功能不全者,因其能明显增加心肌耗氧量。采用重比重腰麻液,总量不超过2.2 ml,麻醉平面确切,总量不多,平面易于控制。15~20 min麻醉平面固定于T10~T12后,将手术台摇至头高足低位,以增加肺通气量,尤其对于心肺功能不全者。术中尽量不用静脉辅助药,保持病人清醒,以利观察病情,如病人术中躁动不配合且无慢阻肺病史,可适当给予辅助药,严密观察。另外,超高龄老人对血容量不足或失血时心率增快反应较差,尤其是术前应用B-R阻滞剂的患者,甚至在血压下降时出现心动过缓,故尿量检测有助于血容量的判断,指导术中输液。

高龄患者麻醉后其交感神经阻滞往往恢复很慢,术后体位变动极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如果术中输液量不足,更易发生,严重者会出现心跳骤停,故搬动病人应多人配合,动作轻柔,搬动病人后需观察5 min以上方可离开手术间。术前要反复强调禁食的重要性,由于高龄老人麻醉中及术毕搬动时极易发生低血压而致呕吐,其气道保护性反射能力减弱,易导致误吸窒息[4],故手术结束后不要过早撤吸引装置及气官插管设备。护送病人回病房途中应常规备麻黄碱、阿托品、氧气袋及简易呼吸器,以防运送途中意外事件发生。

总之,超高龄老人麻醉及手术成功条件是:术前病人的准备必须充分、合理。无论是麻醉及手术操作,皆须细致而不粗暴;用药慎重,检测周详,术中术后不放过每一细微改变,做出及时而又稳妥的处理。故超高龄老人下肢手术实施E+S麻醉,只要术中掌控好麻醉平面,麻醉处理及时得当,不失为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杜良刚.83岁老人股骨头置换术麻醉及镇痛1例[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6):83.

[2]谢柏樟.麻醉科主治医师500问[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336-340.

[3]曹忠平,刘晓江,王朝仁,等.104岁老人股骨头置换麻醉处理一例[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4):237.

第7篇:卧床病人护理步骤范文

【关键词】肺癌;氩等离子凝固;冷冻;护理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170-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32例 ,其中男性22例 ,女性10例 ,年龄42-73岁,平均60.2岁。所有患者均为中央型肺癌患者 ,其中鳞癌 22例,腺癌8例,小细胞类癌2例。,患者手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气道阻塞,阻塞部位为:气管5例,右主支气管5例,左主支气管8例。叶支气管:右肺上叶3例,右中叶4例,左上叶3例,左下叶4例,32例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存在或合并:咳嗽、咯血、呼吸困难,发热伴阻塞性肺炎9例,阻塞性肺不张6例。32例患者共接受52次支气管镜下联合治疗,其中经1次治疗22例,2次治疗3例,4次治疗1例。

1.2 方法

1.2.1 治疗前准备 熟悉患者胸部X线及CT三维重建情况 ,了解腔内病变的性质、程度和范围,完善心电图、肺功能、血气、出凝血时间等术前检查,充分评估全麻下治疗风险。术前禁食12h、禁饮8h。连接电极板于上臂或下肢上部 ,以备 APC时使用。静脉全麻:依托咪酯20mg、芬太尼0.2mg、罗库溴铵0.6mg/Kg诱导,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维持,并给予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

1.2.2 操作方法 首先电子支气管镜经气管导管对双肺进行全面检查,进一步确定病变部位。手术分为两步,第一步:氩等离子凝固。APC对病灶区域电凝,功率 20~60W,氧浓度控制在40%以下,插入APC电极至活检孔道外约1cm。APC电极末端距离病变组织5mm以内时,启动电凝。使表浅肿瘤组织结痂碳化,利于用冻切法清除。第二步:冻切。用冻切法将坏死结痂的肿瘤组织清除,用探针顶端紧贴结痂瘤体,冷冻约3~5秒后,将冷冻探针与气管镜同时拔出,此时坏死结痂的肿瘤组织粘附在冷冻探头顶端一同被带出体外,复温后,坏死组织自动从冷冻探头脱落。重复上述步骤,对于1次手术不能达到目的患者可多次治疗。手术后24~48小时,对受术者再次行支气管镜检查,以了解其肉芽及纤维组织的残余或坏死情况。

1.3 临床疗效 术后1周进行疗效评价,评价指标包括术前、术后呼吸困难指数和支气管镜检查,总临床有效率78.1%。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常规

术前戒烟至少2 周,术前禁食12h,禁饮8 h,取出活动义齿,保留导尿,更换上病员服。

2.1.2 心理护理

因APC是一种较新的治疗方法,患者对它认识不足。因此,应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术前指导及健康教育,了解病情,介绍治疗方法、效果及治疗成功的病例,使患者树立治疗信心,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措施,选择通俗语言,结合图片、实物讲解介入手术的方法、优点、安全性、可靠性、疗效和可能出现的反应,避免不必要的紧张,避免因对治疗心中无数而导致的配合不佳。因病人都是癌症病人,常有恐惧、焦虑、依赖、抑郁等心理特点[1],我们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使其消除对疾病的恐惧、焦虑、抑郁的情绪,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治疗。

2.2 术后护理

2.2.1 常规护理

术后回病房取低半卧位绝对卧床休息,患侧卧位,若意识未清醒者任用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痰的情况、监测血气至病情稳定。术后禁食水至拔出气管插管6h,并给予氧气吸入,拔管后尽量减少说话,以利于声带的恢复。

2.2.2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2.2.1 窒息 术后床边常规备吸引器,观察咳出物的性质和量,并常规使用止血药,术后多数患者会有少量咯血,可能与损伤气管粘膜有关,若一次咯血量超过200 ml,需立即报告医生。严密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嘱患者不要憋气和剧烈咳嗽,以防窒息或加重出血。由于治疗后出血或坏死组织脱落,有可能发生窒息,如出现窒息情况需立即抢救。

2.2.2.2 气胸 除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外,应观察有无皮下气肿。如有张力性气胸需配合医生进行处理。

3 讨论

ACP联合冷冻具有明显优势,手术步骤采用APC和冻切治疗重复循环的方式,癌组织经APC凝切后,表面焦痂形成,用冻切这种方法去除焦痂速度快,大大提高了手术效率,1次APC凝切后,冻切2~3次,肉眼可见焦痂即可完全清除,明显缩短手术时间。APC 治疗具有不解除组织,不与组织粘连,组织破坏表浅,不易穿孔,止血快,出血少,无氧化和焦痂组织,修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上开始推广[2],而通过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加强术前指导、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积极处理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陈秀方,肖瑞玉.106例恶心肿瘤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72

[2] 吴 晶.经支气管镜氩等离子体凝固治疗中央型肺癌8 例的护理[J].中国健康月刊, 2011,4(30):176-178.

【摘 要】目的:探讨全麻下氩等离子凝固联合冷冻治疗中央型肺癌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科2009年7月至2011年5月共32例在全麻下经电子支气管镜应用氩等离子凝固联合冷冻治疗中央型肺癌患者,给与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积极处理并发症,观察护理效果。结果:32例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经电子支气管镜下氩等离子凝固联合冷冻治疗患者给与精心护理,能有效的控制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肺癌;氩等离子凝固;冷冻;护理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170-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32例 ,其中男性22例 ,女性10例 ,年龄42-73岁,平均60.2岁。所有患者均为中央型肺癌患者 ,其中鳞癌 22例,腺癌8例,小细胞类癌2例。,患者手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气道阻塞,阻塞部位为:气管5例,右主支气管5例,左主支气管8例。叶支气管:右肺上叶3例,右中叶4例,左上叶3例,左下叶4例,32例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存在或合并:咳嗽、咯血、呼吸困难,发热伴阻塞性肺炎9例,阻塞性肺不张6例。32例患者共接受52次支气管镜下联合治疗,其中经1次治疗22例,2次治疗3例,4次治疗1例。

1.2 方法

1.2.1 治疗前准备 熟悉患者胸部X线及CT三维重建情况 ,了解腔内病变的性质、程度和范围,完善心电图、肺功能、血气、出凝血时间等术前检查,充分评估全麻下治疗风险。术前禁食12h、禁饮8h。连接电极板于上臂或下肢上部 ,以备 APC时使用。静脉全麻:依托咪酯20mg、芬太尼0.2mg、罗库溴铵0.6mg/Kg诱导,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维持,并给予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

1.2.2 操作方法 首先电子支气管镜经气管导管对双肺进行全面检查,进一步确定病变部位。手术分为两步,第一步:氩等离子凝固。APC对病灶区域电凝,功率 20~60W,氧浓度控制在40%以下,插入APC电极至活检孔道外约1cm。APC电极末端距离病变组织5mm以内时,启动电凝。使表浅肿瘤组织结痂碳化,利于用冻切法清除。第二步:冻切。用冻切法将坏死结痂的肿瘤组织清除,用探针顶端紧贴结痂瘤体,冷冻约3~5秒后,将冷冻探针与气管镜同时拔出,此时坏死结痂的肿瘤组织粘附在冷冻探头顶端一同被带出体外,复温后,坏死组织自动从冷冻探头脱落。重复上述步骤,对于1次手术不能达到目的患者可多次治疗。手术后24~48小时,对受术者再次行支气管镜检查,以了解其肉芽及纤维组织的残余或坏死情况。

1.3 临床疗效 术后1周进行疗效评价,评价指标包括术前、术后呼吸困难指数和支气管镜检查,总临床有效率78.1%。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常规

术前戒烟至少2 周,术前禁食12h,禁饮8 h,取出活动义齿,保留导尿,更换上病员服。

2.1.2 心理护理

因APC是一种较新的治疗方法,患者对它认识不足。因此,应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术前指导及健康教育,了解病情,介绍治疗方法、效果及治疗成功的病例,使患者树立治疗信心,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措施,选择通俗语言,结合图片、实物讲解介入手术的方法、优点、安全性、可靠性、疗效和可能出现的反应,避免不必要的紧张,避免因对治疗心中无数而导致的配合不佳。因病人都是癌症病人,常有恐惧、焦虑、依赖、抑郁等心理特点[1],我们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使其消除对疾病的恐惧、焦虑、抑郁的情绪,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治疗。

2.2 术后护理

2.2.1 常规护理

术后回病房取低半卧位绝对卧床休息,患侧卧位,若意识未清醒者任用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痰的情况、监测血气至病情稳定。术后禁食水至拔出气管插管6h,并给予氧气吸入,拔管后尽量减少说话,以利于声带的恢复。

2.2.2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2.2.1 窒息 术后床边常规备吸引器,观察咳出物的性质和量,并常规使用止血药,术后多数患者会有少量咯血,可能与损伤气管粘膜有关,若一次咯血量超过200 ml,需立即报告医生。严密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嘱患者不要憋气和剧烈咳嗽,以防窒息或加重出血。由于治疗后出血或坏死组织脱落,有可能发生窒息,如出现窒息情况需立即抢救。

2.2.2.2 气胸 除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外,应观察有无皮下气肿。如有张力性气胸需配合医生进行处理。

3 讨论

ACP联合冷冻具有明显优势,手术步骤采用APC和冻切治疗重复循环的方式,癌组织经APC凝切后,表面焦痂形成,用冻切这种方法去除焦痂速度快,大大提高了手术效率,1次APC凝切后,冻切2~3次,肉眼可见焦痂即可完全清除,明显缩短手术时间。APC 治疗具有不解除组织,不与组织粘连,组织破坏表浅,不易穿孔,止血快,出血少,无氧化和焦痂组织,修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上开始推广[2],而通过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加强术前指导、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积极处理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陈秀方,肖瑞玉.106例恶心肿瘤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72

第8篇:卧床病人护理步骤范文

【关键词】 高血压;混合痔;切除术;护理配合;效果

混合痔作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痣病类疾病,其临床病症表现是便血、瘙痒、痣块脱垂、疼痛等,严重影响着患者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本文将对高血压合并混合痔患者行手术切除的术中护理配合进行研究,逐步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所研究的36例高血压合并混合痔患者是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随机选取出来的,其中男性有19例,女性有17例,他们的年龄在28-70岁左右。所有患者在术前经高血压对症治疗,血压基本控制在160/100mmHg以下。

1.2 方法 针对高血压合并混合痔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在术前做好消毒钳、中号的止血钳、刀柄持针器、肛肠拉钩、凡士林纱布、绷带等手术器械和镇痛泵、左丁哌卡因、利多可因、芬太尼等物的准备工作。利用腰硬联合麻醉诱导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麻醉处理,最后进行病变部位切除手术。

针对高血压合并混合痔患者的术中护理配合的研究:一是麻醉配合,即在腰硬联合麻醉的范围过大时,胸式呼吸与肋间麻痹受到限制,当麻醉范围进入到C3范围时,患者的腹式呼吸受到限制,这需要麻醉师运用CE的方法将面罩固定,巡回护理人员需掌握双手挤压与单手挤压呼吸囊的送气量机的频率;二是心理护理,即在对患者进行腰硬联合麻醉的过程中由于患者处于意识清醒的状态,极易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肌紧张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着手术的进程,甚至会出现紧张、焦虑不安、恐惧等负性情绪,这时护理人员需运用自身丰富的护理经验与心理学知识向患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与术中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且需运用引导想法、放松以及分散注意力的方法缓解患者术中所产生的担忧与疼痛感;三是输液护理,即在进行麻醉诱导前需运用22号的留置针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在测量患者血压的时候可从平卧改为侧卧,最后改为俯卧位,最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需主要保持静脉通道输液的通道;四是卧位管理,即患者采取俯卧位的,头部转向一边,两侧的锁骨下横设置长方垫,双下肢踝部、耻骨等部位放置长方枕,尽量保持功能位,臀部两侧用6×30厘米的胶带与患者呈现出长轴垂直牵拉的状态,末端用绷带固定在床位两侧;五是镇痛护理,即对术后疼痛难忍的患者需给予镇痛泵或止痛药,而对于疼痛感较轻的患者严禁患者下床,以免出现尿潴留、血压升高等临床并发症;六是饮食护理,即护理人员需给予患者的临床病症与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患者低脂肪、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严禁患者食用生冷食物;七是气囊压迫止血护理,即对于创伤面渗血过多的患者,在手术结束后需设置双腔的气囊导尿管,气囊中注入30毫升水以压迫止血,巡回护理人员需仔细检查气囊是不是出现漏气现象。

2 结果

利用统计学理论对高血压合并混合痔患者行手术切除的术中护理配合效果进行有效性分析与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患者在手术进行过程中有34例患者没有出现高血压并发症,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3 探讨

混合痔作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肛肠类疾病之一,具有多发性与常见性的特征。经流行病理论研究发现: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混合痔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其中45-66岁是混合痔的高发期。其临床病症表现是便血、瘙痒、痣块脱垂、疼痛等,不仅影响着患者正常的工作与生活,而且严重时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对高血压合并混合痔患者进行切除手术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做好术前护理干预工作,而且需在手术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当患者出现血压快速升高的症状时需严格遵守医生的嘱咐给患者服用降压药物,比如说硝普钠与硝酸甘油。而对于血压升高30mmHg的患者来说均属于手术期间的高血压,可无形中增加心肌的氧耗与做功,极有可能引发心力衰竭或者心律失常甚至是心搏骤停等疾病。由于临床中血压骤升所引起的高血压病死率逐年升高,因此在对高血压合并混合痔患者行切除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需谨慎处理血压升高症状。在使用镇痛泵的过程中,需将导管皮肤之外的部位运用一次性的无菌敷料进行科学固定与覆盖,和镇痛泵联合的导管需运用一次性的6×7厘米的切口敷料进行固定,在搬运患者的过程中严禁拉、拖操作以防止导管出现滑脱症状。而对于不需要运用镇痛泵的患者需给予局部的镇痛药注射治疗,比如说亚甲蓝、麻药等药物,以免因为切口疼痛而引发尿潴留与血压升高等临床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加强对高血压合并混合痔患者行切除术的术中护理配合研究,具有极强的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纪玉珍.高血压患者混合痔切除76例术中护理配合[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1):85-86.

[2] 陈坤洲.全国临床麻醉管理规范、质量控制与技术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5-86.

[3]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466-1467.

第9篇:卧床病人护理步骤范文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出血性脑卒中;循环障碍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9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19-01

人们在医学中将脑血管意外分成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意外两类,是通过在临床表现所定义的。脑卒中被称为中风,也称为脑血管意外,它容易骤然发病毫无预兆,导致发病的各种因素是动脉的堵塞、窄小或者由于破裂而引发的脑血液循环受到阻碍。人们之所以注重脑卒中病人患肢功能的复健状况是由于此病的复发率很高,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也相对非常高,致死率下降了是由于目前医学技能的不断进步而影响的。将本院关于2011年9月――2012年9月患有脑卒中通过CT检查确诊的80例患者临床护理的材料实行分析,并将治疗的效果状况陈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经过诊治的80例脑血管意外导致偏瘫的患者中挑选出80例,每40例患者为一组,分成两组。所存在的统计学含义是因为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的位置有差别性。将80例患者按比例分配后其中48例为男,32例为女,他们的年龄在34-81岁区间,平均年龄范围在(62.5±3.3)岁,通过病例资料能够得出发病时间是相对不同的,其平均发病时间为(2.2±1.5)天,发病最长的为4天,最短的1天。

1.2 方法 分成两组,其中A组运用普通护理,B组运用早期康复护理:①心理疏通的指导:对于患者而言需要护理人员用心指导其了解疾病的有关常识,与患者家属共同激励和关怀患者的状况,并认真疏导病人,避免造成情绪波动。②按摩和被动活动的实施:为了使患肢血液和淋巴的循环得到促进的作用,应当对于患侧肢体从近端关节向远端关节用50%乙醇进行按摩,各个关节按摩的次数需要控制在10-15下,并坚持按摩2-3次/天。③处理好患肢卧位的问题:对于患者为了避免压疮,应当处理好患肢的卧位,卧位包括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以及仰卧位,对于患者来说护理工作者应当每2小时进行更换1次卧位。④实行康复培训:护理工作者要逐渐教导患者每天运用简易的道具如棍棒、绳索实行双手十指交叉、握拳、抬腿等简单的运动2-3次/天,并保持20-30min/次。患者实行床上翻身、坐位培训、站立培训以及行走培训等这些自主培训是当在早期康复培训的过程中有所改善并且肌力恢复达到三级的时候。⑤出院健康教育的指导:告知患者应当按时回访,为了取得更好的治疗成效,护理工作者应当告诫患者在恢复自理能力的状况下,出院以后仍然实行对于日常生活能力的培训。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的根本指标:患者病残程度为0级,表现为运动自若,肢体功能恢复。明显康复:患者致残程度若为1-3级,则表现为肢体功能康复现象改善情况良好;无改变:患者诊治前后无明显改变,肢体功能无恢复现象;恶变:患肢发生感染而引发其他并发症。共有成效=根本治愈率+明显进展率。对于患者神经功能方面的损坏程度我们应当通过第四届国内脑血管医学研讨会的评判标准来执行。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临床研究表明因为具有差别性所以其具有统计学方面的含义P

2 结 果

两组患者经过护理之后所产生的临床成效对比:患者经过护理以后两组之间存在差别性,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含义(P

3 讨 论

中风也称为脑血管意外,它容易骤然发病毫无预兆,导致发病的各种因素是动脉的堵塞、窄小或者由于破裂而引发的脑血液循环受到阻碍。致残率在脑卒中中尤为突出,患者的疼痛感能够经过药物诊治和普通护理进行降低,但是对于致残没有任何意义。脑卒中患者病发后的神经系统重组的关键作用在于康复护理。使患者的致残性降低以及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早日恢复应当尽早的实行康复护理干预。首先,为了使诊治成效得到改良,使患者的情绪平复,焦虑、紧张、躁动等症状缓解,并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康复诊治,增强康复的自信心,因此早期的康复护理诊治很重要。其次,如果想防止患者患肢发生肌肉萎缩和静脉血栓的现象产生,我们应当对患侧肢体实行有效的按摩每天2-3次,护理工作者在患者入院后应当每2小时进行更换1次卧位,包括采用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以及仰卧位。防止患者水肿、痉挛的发生、关节畸形及失用性综合征主要在于患者患肢的摆放。再次,护理工作者在患者未能主动活动前要逐渐教导患者每天运用简易的道具如棍棒、绳索实行双手十指交叉、握拳、抬腿等简单的运动,通常实行合理的康复培训是根据患者的本身状况来决定的。为了让患者逐渐恢复运动能力,护理工作者根据患者的恢复状况实行如洗脸、刷牙、吃饭、穿衣服、沐浴、如厕等适当的日常自理能力的培训。

参考文献

[1] 梁笑笑,李丽秀,王赫男.早期康复干预在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的运用成效[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4):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