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

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精选(九篇)

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

第1篇: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护理;康复指导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由于腰椎的纤维环破裂后会引起髓核突出,使周围组织和神经产生压迫,进而导致一系列相关症状【1】。患者疾病发生后,主要表现为腰痛和下肢的放射痛,会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临床治疗此疾病可采用手法治疗,针刀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但是不管哪种方法,都需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护理和康复指导,以促进其更好地康复。我院为提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护理方法,规范对患者的康复指导,现对314例患者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14例病例为2009年1月~2010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腰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其中,男性201例,女性113例,年龄在20~72岁,平均(46.14±22.89)岁。患者入院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痛,经临床检查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实验均为阳性。314例患者均经CT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变腰间盘为:腰3/4椎间盘突出69例,腰4/5椎间盘突出126例,腰5-骶1椎间盘突出119例。发病原因:腰部扭伤69例,负重劳动88例,外伤32例,腰部劳损93例,无明显病因3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

1.2护理方法

1.2.1一般护理

护士要保证患者的病室安静整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环境。定期巡视病房,并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为患者保暖,防止受凉,护士可采用腰部热敷等方法。患者如出现咳嗽等情况,需立即给予辅助治疗,避免引起腹部压力增加,诱发患者疼痛【2】。协助患者进行床上排便训练,使用多种方法防止患者便秘出现。嘱患者多进食清淡和易消化的食物,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的刺激性食物,多饮水,多食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尽量少食多餐,戒除烟酒。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需给予硬板床。护士要为患者讲解使用此床的重要程度,并强调卧床的必要性。患者在床上可采用侧卧、仰卧等自我感觉舒适的卧位【3】。侧卧位时,要保证患侧在上方,健侧在下,患肢膝髋关节均屈曲,并用枕头等方法辅助患者保持,减少对神经根的压迫。卧床3周方可下床活动,活动时对腰围保护,避免弯腰、久站、久坐、久行,以防止复发。

1.2.2牵引的护理

护士在为患者进行牵引前,要想患者和患者家属讲解牵引的相关知识,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牵引前嘱患者不可进食过饱,患者取俯卧位,将四肢放松,使用的捆绑带要松紧适宜。牵引时观察患者的脉搏、呼吸、面色等变化,并嘱患者如出现心慌、恶心、疼痛、下肢麻木等情况时立即表明,护士及时减轻牵引的质量【4】。牵引30min结束后,患者平卧30min后再回到病房。首次牵引力不可过大,以患者体重的1/2为宜,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节牵引的重量和牵引时间。

1.2.3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是腰间盘突出患者十分重要的一部分。⑴直腿抬高锻炼:患者入院后,协助其进行被动的抬腿练习,抬高30~60度,训练时保证膝关节伸直,抬高后停留15s。对症状较轻的患者,鼓励进行主动的直腿抬高练习,患者将腿抬高到不能上抬后,由护士协助患者缓慢进一步抬高,在患者感到腰背部轻微疼痛不适或患侧肢体不适后缓慢放下。⑵仰卧位拱桥式锻炼:患者取仰卧屈膝位,将头部、双肘和双足作为支撑点,将腰部、背部、臀部和下肢弓形拱起,患者自我感觉不能再抬高后缓慢放下,停留5s后再撑起。⑶飞燕式锻炼:患者取俯卧位,将头部、颈部、胸部和双下肢同时抬高,并将双臂后伸,使整个身体仅有腹部着床,整个身体呈反弓形。

1.2.4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方面。此疾病长期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使生活和学习工作都带来了不便。因此,很多患者在入院后,会对医生的治疗方法产生疑惑,对护士的工作不配合,甚至有些患者还会出现抵触情绪【5】。因此,护士在工作中,要融入心理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主动热情地接待患者,讲解病室环境等,使患者尽快进入角色。在治疗时,详细地向患者讲解保守治疗的内容、步骤、疗效,并提供相应的治愈病例予以支持。多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其内心的顾虑和疑惑,并进行解答,以消除其疑惑。此外,护士还可运用各种非语言方法,使患者逐渐提高治疗的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2结果

经过我院的优质护理服务和规范的康复训练。314例患者有289例治愈,占92.04%,有22例患者好转,占7.01%,3例患者无效,占0.96%。

3讨论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护理工作和康复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医生和护士要互相配合,以促进患者痊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总结我院的护理工作和康复指导,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以下几点:⑴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需要全面到位,不但能使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遵从医嘱,还要使患者出院后也能提高相关的注意程度。⑵牵引治疗前,一定要向患者讲解相关知识,嘱患者在出现不适症状时立即诉说。护士在牵引治疗时不可离开牵引室,多询问患者情况。⑶我院在康复训练工作中,使用图片、图册、视频教程,真人示范等方法,使患者能够充分了解康复训练的内容,并能准确进行训练。护士在患者入院时,即需要向其讲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每日督促其进行训练。⑷康复训练工作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需根据每位患者的疼痛情况,疾病严重程度等进行训练内容和时间的改变,制定个性化的针对性指导方案。⑸定期评价患者的康复训练情况,每周进行一次,灵活调节患者的康复训练【6】。⑹患者出院前,针

对其生活、学习工作等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健康宣教。例如,对肥胖的患者需嘱其减轻体重;对久坐的患者,嘱其做好腰部保护,并在工作中间歇锻炼。

总之,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需要加强护理工作,提高患者对康复训练的重视程度,以促进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尹莉芳.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 (9):3547-3548

[2] 黄爱玲. 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非手术治疗的规范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 (9):1105-1106

[3] 朱艺成,黄丽华. 康复护理措施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 (5):659-660

[4] 孙其凤,于从,吕菁等. 康复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应用中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0,09 (5):185 3-1854

第2篇: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 长期卧床; 身体功能恢复; 系统化护理干预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ference on the recovery of long-term bedridden patients.Method:178 long-term bedridden patients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and divided them equally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odevity of the patients ID,89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ferences in addition to regular nursing treatment and monitoring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nly regular treatment and nursing monitoring,the nursing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nursing care of the two groups,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physical function,psychological function,social function and material function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self-care ability of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compared the two groups,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Long-term bedridden; Body function recovery;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ference

医院住院患者中,长期卧床的患者很多,尤其是在ICU、CCU、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及各专科重症监护室[1]。患者因长期卧床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同时,伴有各个器官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下降,并发症发生率高,住院频率高[2-3]。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逐渐来临,老年人医疗、保健、护理等问题凸显,与年龄相关疾病年患病率渐增,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也逐年增多[4]。长期卧床患者丧失自主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生命质量基本为零并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成为医疗卫生事业的负担[5]。由于人的老化、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对长期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原则首先采取“维持基础生活护理和预防并发症”为主要目的,重点是要解决患者的心理、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等[6]。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只要对其制定周密的系统化护理干预,严格执行护理措施,就能有效减轻他们的痛苦,增强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7]。本研究对长期卧床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住院长期卧床患者178例,本研究方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住院号的奇偶数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89例,其中观察组男51例、女38例,年龄40~73岁,平均(61.25±12.42)岁;卧床时间20~38 d,平均(27.8±2.5)d;对照组男49例、女40例,年龄42~75岁,平均(62.17±13.09)岁;卧床时间22~40 d,平均(27.1±2.2)d。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无感觉性失语,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一般护理干预方法,常规护理干预包括:(1)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变化;(2)加强翻身,更换不同;(3)大小便护理,减少肠道毒素的吸收,保持胃肠功能;(4)安全护理,防跌倒、坠床、烫伤、损伤(感觉障碍);(5)心理护理―抑郁,关爱患者,亲人陪伴―亲情是最大的支持;(6)饮食护理:按需要量给予营养支持,补充机体生理需要的热量;(7)协助给予口腔护理、健康指导,病情稳定后给予常规功能锻炼。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1)支持性心理干预:由知识经验丰富的护士对患者照顾者进行疾病知识的健康宣教,对于掌握欠佳者给予个性化的讲解,结合患者日常生活情况及面临的具体问题详细的解释。患者长期卧床,突出的心理表现是恐惧、焦虑、悲观、孤独、压抑。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告知其疾病常识,并传授健康知识,用心与患者沟通,缓解其心理障碍[8]。启发患者接受现实,面对现实,认识自己有利的方面,劝导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面对人生,面对疾病,并介绍其他住院患者战胜疾病的实例,鼓励患者树立信心,与疾病抗争。对照顾者给予充分的信任、理解与支持,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所处环境,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每周组织一次交流会,谈谈照顾者在陪护期间睡眠不足,劳动强度大,心理压力增加等所导致各种身心不适感。解释恐惧不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机体的影响,指导照顾者每天进行放松训练[9]。并加强与患者家属人员的沟通,争取家属的配合,鼓励家属经常探视、关心,以平静、轻松、愉快的心情感染患者,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10]。(2)皮肤护理干预:对长期卧床患者常规进行Braden压疮评分,皮肤极高危患者对患者进行Braden压疮评分1次/d,高危患者进行Braden压疮评分1次/d,轻中度危险患者进行Braden压疮评分1次/周,根据患者皮肤压疮评分的情况进行皮肤护理。保持病床单清洁、平整、干燥。长期卧床患者机体功能及免疫力下降,抵抗力下降,皮肤营养和弹性也逐渐降低,极易发生褥疮,老年患者皮肤胶原纤维萎缩,弹性降低,对外界的敏感性减弱。用温水为患者擦洗皮肤1~2次/d,擦洗完后用50%红花酒精按摩骨突出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减少局部受压,在患者身体空隙处垫软枕、海绵垫、气垫、水褥等,还可使用羊皮垫,促进血液循环,加强翻身,以改善受压侧肢体的血液循环,即可预防肺部感染,又可减轻下肢静脉的压力,利于静脉回流,以杜绝褥疮的发生。(3)卧床护理干预:一般患者的应变换2 h/次,当患者能在床上翻身或主动移动时,间隔时间可延长。第一是仰卧位:头部放在枕头上,面部朝向患侧,枕头高度要适当,胸椎不得出现屈曲。膝关节下方垫1个枕头,防止膝关节伸展。下肢大腿及小腿中部各放1沙袋,防止髋关节伸展、外旋。第二是患侧卧位:患侧肩胛带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外展。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第三是坐位训练:早期生命体征稳定者应尽早使患者坐起,这样可防止肺内感染,改善心肺功能。坐起时间以增加5~10 min/次为宜,坐位时给予患侧支撑。第四是被动运动:缓慢而持续的牵伸痉挛肌,不断地给予按摩,让患者身心放松,反复进行,使痉挛暂时得以缓解。第五是主动运动:引导患者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主动性活动,既抑制了异常的姿势反应,又使肢体的痉挛得以缓解。指导患者进行桥式运动、手膝四点站立、跪立位、坐位的训练,最大限度地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和减轻痉挛程度[11]。(4)功能锻炼干预:给患者四肢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进行治疗2~3次/d,通过充气与放气的过程使得人体血管和肌肉扩张和伸缩,用压力按摩血管和肌肉,能有效的加速肌肉泵的作用,促进肢体静脉窦的血液向心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5)日常生活训练:随着患者病情好转,经日常生活的训练,使患者尽快能独立生活。训练应由简到繁,由室内到室外,逐步扩大:①让患者在床上学习如何来回移动,侧卧和坐起,渐延至起床、上下床;②拐杖平衡练习:学习和应用拐杖技巧,上下轮椅;③自我护理训练:个人卫生、刷牙、洗脸、洗澡等;个人体表修饰、梳头;上厕所或使用便器,大小便自我处理;就餐、穿、脱衣服等。

1.3 评价标准 (1)采用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评分[12]。(2)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13]。(3)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总分计为100分,包括上肢功能33项,计66分,下肢功能17项,计34分。分值越高,表示肢体运动功能越好;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总分计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14]。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SPS 17.0 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有差异者采用LSD两两比较),以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指标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状态功能上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自理能力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自理能力显著地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日常生活中,由于生病或受伤,患者遵医嘱或者由于患者角色强化以及家属的心理,患者自然地就会被安排或自我安排卧床休息[15]。长期卧床多患有中风、偏瘫、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等疾病,将导致患者生活满意度下降,并发症发生率高。还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如情绪低落、悲观厌世、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等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对病情的恢复具有不利的影响。长期卧床的不良反应已经得到广泛认识、研究,心理干预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减少患者焦虑、抑郁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6-17]。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有长期卧床患者通过护理干预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的下降,尤其是经过系统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针对性地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缓解老年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障碍。

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肢体功能锻炼等,可以有效地避免人为因素所致的不良后果。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的重点在于提高患者的身体机能,缩短卧床时间。本研究中经过对长期卧床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后Fugl-Meyer评分和ADL-Barthel指数均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说明经系统化护理干预后患者自理能力明显改善,与杨凤玲等[18]研究报道系统化的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长期卧床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肌力的恢复速度和避免肌肉萎缩情况的发生是一致的。

本研究通过对长期卧床患者制定周密的系统化的护理干预计划,严格执行护理措施,采取支持性心理干预、皮肤护理干预、卧床护理干预、功能锻炼干预,有效减轻他们的痛苦,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生存质量指标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经过系统化护理干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产生良性发展趋势,明显提高长期卧床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系统化的护理干预让长期卧床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降低,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增加,每天活动度增加,提高了患者的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减轻家庭负担和提高个人尊严。

参考文献

[1]李金玲.长期卧床患者褥疮的预防和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4):104-105.

[2]许方慧,杨新爱,刘朝晖.35例长期卧床患者坠积性肺炎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4,9(7):217-218.

[3]朱晓萍,陈洪波,武变兰.对39例长期卧床患者社区干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1,20(12):931-932.

[4]张洁.基础护理在长期卧床患者家庭护理中的作用[J].河北医药,2013,35(9):1431-1432.

[5]卢美秀,许淑莲.现代护理实务全书[M].第4卷.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64-67.

[6]张丽娟.护理干预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8):90-91.

[7]陈玲.长期卧床病人的并发症预防和护理[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7):881-882.

[8]王变娥,高颖.浅谈内科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护理的特点[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10):1206-1207.

[9]孙亚超.心理干预对脑卒中长期卧床患者照顾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4,29(4):298-300.

[10]王法欣.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康复疗效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8):10-12.

[11]胡晓,黄署荣,衣国华.偏瘫痉挛患者的康复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2006,4(9):31-32.

[12] Zung W W K.A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J].Arch Gen Psychiatry,1965,6(12):63-70.

[13] Levi L,Anderson L.Psychological stress:population,environment,and quality of life[M].New York:Spectrum Publication Halsted press,1975:74-79.

[14]高天虹,张磊,薛有平.早期康复护理对髋部骨折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6):141-143.

[15]陈灏珠.默克老年医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26-254.

[16]陈茜,叶敏.老年卧床住院患者便秘的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9):805-806.

[17]杨雄辉.家属健康教育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负性情绪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8):153-154.

第3篇: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

【关健词】 麻醉;早期半卧位;注意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患者对手术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全身麻醉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外科大部分腹部手术,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为手术者提供了优越手术空间,全麻患者术后的康复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使术后患者的康复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早期取半卧位尤其对全麻腹部术后患者非常重要。患者在呼吸、循环、引流、舒适度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早期半卧位能全面提高全麻腹部手术后的康复质量。腹部手术后早期采取半卧位的优越性已逐步引起医护人员重视。

1 全麻术后将传统上去枕平卧6 h后改为半卧位,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患者未清醒时呕吐引起吸入性肺炎。[1]但一般经麻醉恢复室的复苏,患者回病室时大多已清醒,如继续采取去枕平卧位,常使患者感到不适,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定。此外有研究认为,床头低和长时间仰卧位是吸入性细菌性肺炎的危险因素。通过对全麻术后给予半卧位和去枕平卧位的临床观察比较,认为全麻手术患者清醒后,血压平稳即可垫枕并逐步改为半卧位。现将全麻腹部手术后半卧位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1 早期半卧位能促进呼吸循环功能的复苏。由于术后早期受全麻吸入药物的残余作用,呼吸中枢仍有一定的抑制,使通气功能减弱,潮气量降低。同时,肺容量降低也是术后早期肺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特别是腹部大手术后,因手术刺激、腹胀、术后疼痛、腹带过紧或过度肥胖等因素,使胸腹顺应性降低,膈肌运动受限,限制了肺的膨胀,导致通气功能不足和低氧血症,因此,如果术后继续给予平卧位,呼吸功能将不能得到尽快复苏,因为仰卧位可导致潮气量减少9.2%,故在全麻术后早期,尽快采取半卧位,让患者取头高位,可使胸肺顺应性降低7%,肺活量增加10-15%,下部胸廓和膈肌活动度增大,膈肌下移后使肺底部肺脏扩张较好,从而气体交换面积增大,有利于通气。还可增加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促进全身循环,提高血氧含量,改善全身缺氧情况。同时半卧位能减轻腹部切口张力,减轻疼痛,以改善呼吸。[2]另外,正常人在气管导管拔除后2-8小时内,胃内容物返流和误吸发生率甚高,如果采取半卧位,保持胃肠减压引流通畅,就能避免胃内容物经胃、食道括约肌进到咽喉部而引起返流误吸。传统理论认为,术后平卧可预防舌根后坠引起的呼吸道梗阻,但从临床观察发现,经过术后复苏室的恢复,一般患者回到病房后,神志清醒,呼吸道通畅,保护性吞咽及咳嗽反射恢复,因此,术后早期半卧位不会发生舌根后坠、呼吸道梗阻现象。

1.2 早期半卧位有利于引流,以降低机体的炎症反应。虽然传统的卧位方式只强调术后平卧六小时,但这六小时正值机体对术后创伤炎症反应的高峰期,也是术后腹腔渗血、渗液的高峰期,因此,及时采取半卧位,可使积液集中于腹腔的最低位,通过低位引流管的放置,及时引流到体外,以减少腹膜对积液的吸收,降低术后炎症反应的时间和程度。同时,也可以预防膈下感染。

1.3 早期半卧位有利于提高术后的舒适度。因为术中长时间的平卧位,术后再延续同样的,患者会随着感觉的逐渐恢复而感到全身疲劳和部分肌群酸痛,故患者渴望通过及早改变来缓解不适。

2 早期采取半卧位的几点注意点:术后早期半卧位要正确选择床头摇高的范围,一般术后1-2小时,床头可摇高20°±;2-4小时,摇高到30°±;4小时后,可摇高到45°以上,因为早期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一过性将床头摇得过高,可引起血液动力学变化而致生命体征的波动,因此,可采取逐步摇高床头法,使患者既舒适又安全。在采取半卧位的同时,也可将床脚适当摇高,这样可以防止患者重心下移而下滑,以稳定半卧。同时,应在患者头颈部下垫一软枕,可以缓解颈肩部肌肉的紧张度,使之舒适。还可用小的软枕,轮换衬垫腰背部,间隙性改变支撑点,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疲劳,但要注意在短时间内,活动频率和幅度不能改变过多,因为受麻醉后续作用的抑制,患者的生理调节功能还未恢复到正常水平,不能适应过度的刺激。另外,目前大多手术患者都应用连续的镇痛泵,患者的应激反应和感觉反应受到一定的抑制,因此,采取半卧位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保持胃肠减压通畅,防止呕吐、窒息,有呕吐倾向的患者,将头侧向一侧。对高龄患者及特大手术患者,床边应备有吸痰器,并善于主动发现患者的不良反应,给予积极处理。

总之,经临床研究证实,早期半卧位不但克服了传统平卧位的种种束缚,还促进和提高了全麻腹部术后的康复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汤文浩 稽振岭 外科学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1

[2]实用临床护理三基 理论篇/唐维新主编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

第4篇: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

1.临床资料

200例急性脑血管患者中,男132例,女68例;年龄28~80岁,平均61岁。动态发病140例,静态发病30例,原因不明30例,头痛、呕吐130例,肢体瘫痪172例,意识障碍及昏迷176例。经抢救治疗后,治愈65例,治愈率32.5%;好转80例,好转率40%;死亡25例,死亡率12.5%,30例恶化自动出院。

2.护理

病情观察:急性脑血管疾病死亡常见原因为脑疝及肺部感染,因此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各种反射活动:瞳孔变化、体温、脉博、呼吸、血压、尿量、呕吐物、排泄物等,并做好记录。了解患者发病时的意识障碍、昏迷程度、昏迷时间的长短,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卧床制动,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至少4周,取患侧卧位,床头抬高15°~30°,头稍后仰,头部制动并放置冰袋或冰帽。尽量避免搬动和不必要的操作,以免引起再次出血。烦躁不安、意识障碍和昏迷者,应加床栏以免坠床。对意识清醒者,应做好耐心解释,告知患者过早活动可能引起再出血,使患者配合治疗,适应在床上使用大小便器,并注意保持大便的通畅,避免大便用力出血患者引起再出血。保证营养:昏迷患者24~28小时内禁食,按医嘱静脉补液。48小时后仍不能进食者可给予鼻饲,给含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流质饮食,每天热量2000卡左右,每次喂食量不超过200ml,间隔时间2~3小时,温度40℃左右为宜。对意识清醒,吞咽无障碍者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保证营养,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增强抗病能力。

并发症的防治:

①防治肺部感染:出血性患者常因继发感染再次出血,尤其是肺部感染。因此,对神态不清、意识障碍者,应将头偏向一侧,及时吸氧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定时翻身、拍背,以利痰液咳出。意识清醒患者应鼓励其咳嗽,做深呼吸,避免并发坠积性肺炎。

②防治口腔溃疡:出血性患者长期卧床,机体抵抗力差,尤其是意识障碍,昏迷患者不能自动清洁口腔,则容易并发口腔炎和口腔溃疡。如出现口臭和溃疡时,应每天用生理盐水为患者清洁口腔1~2次,坚持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防止霉菌感染及细菌繁殖。

③预防褥疮发生:伴有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的患者,长期卧床皮肤抵抗力低,极易发生褥疮。应定时为患者更换,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定时按摩受压部位,翻身时注意移动头部要轻稳,不可剧烈震动,大小便失禁者及时更换衣服及被褥,必要时留置尿管,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皮肤破损及褥疮的发生。心理护理:出血性患者常有剧烈头痛,呕吐、失语、肢体瘫痪等症状。生活不能自理,加之病程较长,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护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经常巡视病房,与意识清醒的患者谈心,了解其思想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控制情绪,避免过度兴奋、紧张。对此,应加强探陪人员的管理,要求探视者与患者交谈时,禁止向患者讲述能引起情绪变化的事。以防因情绪改变导致再次出血。

第5篇: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护理;对策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45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86-0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一种常见的疾病,腰椎间盘的髓核、纤维环以及软骨板处为该疾病出现的主要部位,特别是髓核处[1]。基于该疾病的病理特点,笔者为了进一步了解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康复护理对策,特选取我院在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男32例,女16例;患者年龄分布在35―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54±1.23岁;患者病程分布在1-16年之间,平均病程为8.52±0.31年;分析患者病情,4例患者为腰4―骶1,9例患者为腰3―腰5,12例患者为腰5―骶1,20例患者为腰4―腰5,3例患者为腰3―腰4。

1.2 方法

1.2.1 心理护理 患者在患该疾病时,下肢出现异常症状,伴有不同程度腰腿痛症状的出现,给患者生活以及工作上带来一定的影响,进而患者心理上以及生理上出现双重压力,极易出现焦虑、抑郁以及恐惧的不良情绪[2]。基于这种现象的出现,护理人员应同患者之间建立较好的护患关系,积极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并针对患者出现的负面情绪以及病情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及时给以准确的、科学的解答,同时给患者讲解该疾病的基础知识,列举治疗成功的案例,这样不仅可让患者充分了解该疾病,而且还可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1.2.2 康复护理 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讲解实施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以及在实施康复训练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方法等。护理人员指引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措施,避免患者出现疲劳或者是疼痛的症状。患者早期实施康复训练时,护理人员及患者家属帮助患者实施双下肢关节被动活动,以及实施直腿抬高训练等,直腿抬高可以减少患者牵拉神经根避免出现粘连症状,该种训练方法对患者术后康复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术后一周,患者可选取飞燕式的训练,即,患者同时将双下肢、胸、颈以及头抬起,双上肢尽力向后伸,只使腹部着床,此时患者犹如飞燕点水。之后患者采用五点支撑法,即患者用双足、双肘以及头为支撑点,让腰臀部以及背部尽可能向上抬起[3]。在患者实施康复训练后1―2周,患者选用三点支撑的训练方式,即患者选用双足以及头为支撑点,将双臂放置胸前,尽可能将身体以弓形支撑起来,同时,腰部以及背部尽量向后伸。

1.2.3 饮食护理 基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活动量出现减少现象,特别是患有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其需卧床休息,因此,其胃肠蠕动出现减慢现象,进而消化功能出现显著降低的症状。针对这种现象的出现,护理人员应指引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多食富含纤维素以及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尽可能使患者保持通畅的大便,减少或者是避免便秘现象的出现。于此同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实施康复训练时,禁止吸烟饮酒,从而很好的促进其康复。

2 结 果

本次研究中选取的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护理人员实施的康复训练后,37例患者康复效果显著,占据总选取患者的77.08%,9例患者康复效果较好,占据总选取患者的18.75%,2例患者康复效果一般,占据总选取患者的4.17%。

3 讨 论

在医学界中,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一种常见的疾病,该疾病主要出现在患者腰椎间盘的髓核、纤维环以及软骨板处,特别是髓核处发病率较高,其出现不同程度退行性改变之后,受外力的影响,患者椎间盘的纤维环出现破裂症状,从而使患者髓核组织从纤维环的破裂处向后方或者是向椎管内突出,进而刺激或者是压迫相邻脊神经根,最终导致腰部疼痛症状的出现,该疾病的临床症状为一侧或者是双侧下肢出现疼痛、麻木。腰4-5以及腰5―骶1为该疾病发生率最高的位置,占据95%左右。

基于该疾病的病理特点,在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应教导患者腰背肌训练措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体措施为,挺胸,即患者选取仰卧位,吸气将肩部以及胸部抬起,之后将肩部以及胸部放下呼气;半桥,即患者选取仰卧位,两腿屈曲,在患者将臀部抬起时,挺腰部以及胸部、吸气,之后将其放下、呼气;桥,即患者选取仰卧位,双腿并拢伸直,将臀部抬起,挺腰吸气,之后放下呼气;俯卧抬上身,即患者选取俯卧位,抬起上身吸气,之后将其放下呼气;卧位抬腿,即患者选取俯卧位,两腿伸直,逐次将其抬高;燕式,即患者选取俯卧位,将上身抬起,将两下肢膝关节以及两腿伸直。患者每天坚持1―2次的锻炼,每次锻炼15-20下,在患者痊愈后,继续半年以上的锻炼。

通过本次研究表明,康复护理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只要患者坚持康复训练,则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早日痊愈、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雪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12,31(20):160-161.

第6篇: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 长期卧床;并发症;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41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24-02

骨科疾病常使病人躯体活动受限,卧床时间较长,易发生便秘、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肺部感染、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合并症,甚至有致残的可能。骨科长期卧床患者并发症的早期预防是其能否顺利恢复的关键。因此有效的护理对于病人尤其重要,现介绍几点护理技巧,可有效预防止骨科长期卧床患者合并症的发生,以保证患者早日康复。

1 便秘的护理

便秘是骨科卧床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一般在50%-70%。便秘的产生对病人原发疾病的恢复造成不利的影响。经过临床观察发现,骨科病人发生便秘的原因有:创伤疾病的初始原因或手术,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弱,营养缺乏、饮食结构不合理,精神因素等。因此,我院骨科对可能发生便秘的病人采取了一系列护理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1 加强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建立排便习惯 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应采取早预见性护理。病人手术后,注意观察其有无腹胀,肠鸣音是否正常。对肠蠕动减弱的病人要暂禁饮食。护理人员要把预防便秘的问题作为骨科长期卧床患者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向病人讲解便秘的原因,预防便秘的重要性,训练患者床上排便的方法,以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1.2 对病人进行饮食指导 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饮水计划,每日饮水量应在1500-2000ml。在保证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基础上,增加适量的水果和蔬菜。冬天可将水果放入温开水中浸泡半小时后再食用。对有便秘倾向的病人,可口服适量的蜂蜜或每天早晨喝一杯淡盐开水。嘱咐患者少吃产气的食物及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时使用开塞露,可缓解腹胀和便秘等。

1.3 指导患者促进排便方法,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长期卧床的病人,排便不习惯,因为食物发酵产气,及吞入的气体,使肠道膨胀。护理人员可教导患者在床上练习腹部肌肉的紧张力,或屏气以增加腹压,轻后部,以协助排便。护理人员还要指导患者学会进行腹部按摩或热敷。①按摩:每日按摩腹部23次,每次20回左右,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环绕按摩,以促进肠蠕动,帮助消化,防止便秘的发生。②热敷:用热水袋热敷腹部,热水的温度以60℃左右为宜,不能太高,以免烫伤,每天2次。鼓励患者多饮水,不要忽视便意,要定时排便。

1.4 心理指导,调节患者情绪 便秘与紧张、焦虑、失眠等心理因素有关。因此,护理人员要向疏导患者的情绪,向患者讲解便秘的原因,预防便秘的重要性,让病人放松思想,消除顾虑,积极配合。

2 预防尿路感染

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缺乏运动,使骨骼处于脱钙状态,大量的钙由骨骼中游离出来,通过血液从肾脏排泄进入尿液,使尿中的钙含量迅速增加,如同时有尿路感染、尿潴留等因素存在,很快就会在尿路内形成结晶结石,其中尤其以膀胱结石最为常见;加之不注意会的清洁卫生,不及时排出尿液,饮水较少,可继发尿路感染。为了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护理人员要告诉患者每天要用干净水清洗,勤换洗内裤,保持病人尿道外口的清洁;多饮水,有尿意就要及时排出,不要憋尿,以冲洗尿道,排除细菌及毒素,防止尿路结石的发生。

3 预防褥疮的发生

褥疮是骨科长期卧床患者常见护理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身体负担和经济压力,如久治不愈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为了预防褥疮的发生,要经常对患者进行翻身,并进行记录,对于易压部位要及时进行检查,尽可能使用气垫床,以避免褥疮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褥疮的病人,认真检查病变深度和范围,明确诊断和分度,根据不同的分度,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标记褥疮范围,严格观察病变发展。另外,还要加强患者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以减轻褥疮对患者的影响。

4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异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远端静脉高压、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等临床症状,多见于下肢,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严重时可致残。因此,早期预防和系统、有效的护理至关重要,可有效地降低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4.1 预防 全面综合评估病人,做好健康教育和指导工作。调动病人积极性,参与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以尽可能运动全身各肌肉、关节,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防止各种并发症发生。对于已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应根据病情进行对症处理,并手术疗法进行溶栓的病人,应严格遵医嘱给予用药。

4.2 护理 护士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给患者以鼓励和安慰,主动讲解深静脉血栓护理发生的过程和治疗效果,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从而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鼓励病人多饮水,进低盐、低脂清淡饮食,以降低血液粘滞度,嘱病人戒烟酒,以免酒精、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静脉收缩,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病人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5 预防肺部感染

病人骨折后,卧床时间长及手术后病人怕患处疼痛而不能有效地咳嗽、排痰,使痰液坠积在肺部等,易并发肺部感染。护理人员应注意患者保暖,保持室内温度适宜,空气流通。注意患者口腔卫生,进行深呼吸训练,以增加肺通气量。有痰液及时咳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咳嗽时由下向上、由外向内拍背;尽可能采取半卧位或坐位,因为仰卧位不易咳出;如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可进行呼吸道湿化,如雾化吸入,或将热水到入一个杯子中,将口对着杯子,吸入热蒸汽,也可达到湿化痰液的作用。

总之,对骨科长期卧床治疗的患者采取预防性护理方式,能够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强化治疗疗效,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 王焕明,孙荣君,王少兵.垂体腺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处理体会(附26例报道).卒中与神经疾病,2008年第05期.

第7篇: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4-0109-02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 康复护理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出现组织灌注不足和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淤血的表现,是一种进行性加重的临床综合征[1]。 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随着社会老龄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逐年增多。由于长期卧床,患者发生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为此,我们于2002年6月至2004年8月对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探讨,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中,男29例,女21 ,年龄60~82(65.60±11.20)岁,均为高血压病、缺血性心脏病所致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心功能分级[1],心功能2级23例、3级27例。生命体征稳定7―10 d后,将其随机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各2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病史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两组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按心内科护理常规及整体护理要求进行宣教和康复指导;康复组(参照有关文献[2-4])按自行设计的慢性心力衰竭5日康复护理流程表进行康复护理指导,见表1。

1.2.2 观察方法 观察两组。①卧床时间。以第1次下床时间为界;②6min的步行距离试验。测试步行距离;③于出院前行ADL评分。用功能评定量表Banher指数积分[5-6],分别于治疗前,后(1-3个月)进行评定。功能评定量表内容包括运动,自理、交流及家务活动4个方面,共10项。根据是否需要帮助及帮助程度分为4级评分,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独立性越强、依赖性越小。分值>60为回归社会与家庭基本无障碍;<60为回归家庭有一定困难;

1.2.3 统计学方法 资料输入用spss10.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平均卧床时间,住院日6min步行距离比较,见表2。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3。

2.3 两组康复护理前后ADL评分比较,见表4。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时间卧床后,血流缓慢,血液粘滞性增加,易发生血栓;且活动量减少,膈肌和肋间肌运动降低,造成肺活量、通气血流比值下降,影响气体交换功能,致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同时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容易发生肺炎等并发症,使住院时间延长。

康复组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始进行早期康复干预,有助于减少卧床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加速心功能和体力的恢复,提高运动耐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7]。从表2、3可见,患者平均卧床时间、住院日显著短于对照组,出院1个月后6min步行距离显著长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

ADL计分是反映患者的综合运动能力,通过观察患者每天基本生活功能完成情况,客观地评价其运动、协调、感知功能。康复运动可提高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增加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及日常功能,从而改善心肌缺氧,减慢心率。表3示,当ADL评分>60时,康复组康复率(1.2.3个月)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59.

[2] 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22.

[3] 周士枋,范振华.实用康复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688.

[4] 关骅.临床康复学[M].北京:华厦出版社,2005 1.

[5] 励建安.慢性心衰病人的运动实验和运动训练[J].国外 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手册,1995,15(1):14.

第8篇: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ference on the recovery of long-term bedridden patients.Method:178 long-term bedridden patients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and divided them equally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odevity of the patients ID,89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ferences in addition to regular nursing treatment and monitoring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nly regular treatment and nursing monitoring,the nursing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nursing care of the two groups,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physical function,psychological function,social function and material function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self-care ability of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compared the two groups,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Long-term bedridden; Body function recovery;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ference

医院住院患者中,长期卧床的患者很多,尤其是在ICU、CCU、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及各专科重症监护室[1]。患者因长期卧床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同时,伴有各个器官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下降,并发症发生率高,住院频率高[2-3]。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逐渐来临,老年人医疗、保健、护理等问题凸显,与年龄相关疾病年患病率渐增,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也逐年增多[4]。长期卧床患者丧失自主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生命质量基本为零并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成为医疗卫生事业的负担[5]。由于人的老化、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对长期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原则首先采取“维持基础生活护理和预防并发症”为主要目的,重点是要解决患者的心理、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等[6]。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只要对其制定周密的系统化护理干预,严格执行护理措施,就能有效减轻他们的痛苦,增强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7]。本研究对长期卧床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住院长期卧床患者178例,本研究方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住院号的奇偶数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89例,其中观察组男51例、女38例,年龄40~73岁,平均(61.25±12.42)岁;卧床时间20~38 d,平均(27.8±2.5)d;对照组男49例、女40例,年龄42~75岁,平均(62.17±13.09)岁;卧床时间22~40 d,平均(27.1±2.2)d。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无感觉性失语,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一般护理干预方法,常规护理干预包括:(1)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变化;(2)加强翻身,更换不同体位;(3)大小便护理,减少肠道毒素的吸收,保持胃肠功能;(4)安全护理,防跌倒、坠床、烫伤、损伤(感觉障碍);(5)心理护理―抑郁,关爱患者,亲人陪伴―亲情是最大的支持;(6)饮食护理:按需要量给予营养支持,补充机体生理需要的热量;(7)协助给予口腔护理、健康指导,病情稳定后给予常规功能锻炼。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1)支持性心理干预:由知识经验丰富的护士对患者照顾者进行疾病知识的健康宣教,对于掌握欠佳者给予个性化的讲解,结合患者日常生活情况及面临的具体问题详细的解释。患者长期卧床,突出的心理表现是恐惧、焦虑、悲观、孤独、压抑。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告知其疾病常识,并传授健康知识,用心与患者沟通,缓解其心理障碍[8]。启发患者接受现实,面对现实,认识自己有利的方面,劝导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面对人生,面对疾病,并介绍其他住院患者战胜疾病的实例,鼓励患者树立信心,与疾病抗争。对照顾者给予充分的信任、理解与支持,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所处环境,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每周组织一次交流会,谈谈照顾者在陪护期间睡眠不足,劳动强度大,心理压力增加等所导致各种身心不适感。解释恐惧不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机体的影响,指导照顾者每天进行放松训练[9]。并加强与患者家属人员的沟通,争取家属的配合,鼓励家属经常探视、关心,以平静、轻松、愉快的心情感染患者,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10]。(2)皮肤护理干预:对长期卧床患者常规进行Braden压疮评分,皮肤极高危患者对患者进行Braden压疮评分1次/d,高危患者进行Braden压疮评分1次/d,轻中度危险患者进行Braden压疮评分1次/周,根据患者皮肤压疮评分的情况进行皮肤护理。保持病床单清洁、平整、干燥。长期卧床患者机体功能及免疫力下降,抵抗力下降,皮肤营养和弹性也逐渐降低,极易发生褥疮,老年患者皮肤胶原纤维萎缩,弹性降低,对外界的敏感性减弱。用温水为患者擦洗皮肤1~2次/d,擦洗完后用50%红花酒精按摩骨突出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减少局部受压,在患者身体空隙处垫软枕、海绵垫、气垫、水褥等,还可使用羊皮垫,促进血液循环,加强翻身,以改善受压侧肢体的血液循环,即可预防肺部感染,又可减轻下肢静脉的压力,利于静脉回流,以杜绝褥疮的发生。(3)卧床体位护理干预:一般患者的体位应变换2 h/次,当患者能在床上翻身或主动移动时,间隔时间可延长。第一是仰卧位:头部放在枕头上,面部朝向患侧,枕头高度要适当,胸椎不得出现屈曲。膝关节下方垫1个枕头,防止膝关节伸展。下肢大腿及小腿中部各放1沙袋,防止髋关节伸展、外旋。第二是患侧卧位:患侧肩胛带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外展。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第三是坐位训练:早期生命体征稳定者应尽早使患者坐起,这样可防止肺内感染,改善心肺功能。坐起时间以增加5~10 min/次为宜,坐位时给予患侧支撑。第四是被动运动:缓慢而持续的牵伸痉挛肌,不断地给予按摩,让患者身心放松,反复进行,使痉挛暂时得以缓解。第五是主动运动:引导患者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主动性活动,既抑制了异常的姿势反应,又使肢体的痉挛得以缓解。指导患者进行桥式运动、手膝四点站立、跪立位、坐位的训练,最大限度地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和减轻痉挛程度[11]。(4)功能锻炼干预:给患者四肢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进行治疗2~3次/d,通过充气与放气的过程使得人体血管和肌肉扩张和伸缩,用压力按摩血管和肌肉,能有效的加速肌肉泵的作用,促进肢体静脉窦的血液向心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5)日常生活训练:随着患者病情好转,经日常生活的训练,使患者尽快能独立生活。训练应由简到繁,由室内到室外,逐步扩大:①让患者在床上学习如何来回移动,侧卧和坐起,渐延至起床、上下床;②拐杖平衡练习:学习和应用拐杖技巧,上下轮椅;③自我护理训练:个人卫生、刷牙、洗脸、洗澡等;个人体表修饰、梳头;上厕所或使用便器,大小便自我处理;就餐、穿、脱衣服等。

1.3 评价标准 (1)采用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评分[12]。(2)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13]。(3)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总分计为100分,包括上肢功能33项,计66分,下肢功能17项,计34分。分值越高,表示肢体运动功能越好;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总分计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14]。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SPS 17.0 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有差异者采用LSD两两比较),以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指标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状态功能上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自理能力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自理能力显著地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日常生活中,由于生病或受伤,患者遵医嘱或者由于患者角色强化以及家属的心理,患者自然地就会被安排或自我安排卧床休息[15]。长期卧床多患有中风、偏瘫、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等疾病,将导致患者生活满意度下降,并发症发生率高。还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如情绪低落、悲观厌世、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等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对病情的恢复具有不利的影响。长期卧床的不良反应已经得到广泛认识、研究,心理干预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减少患者焦虑、抑郁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6-17]。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有长期卧床患者通过护理干预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的下降,尤其是经过系统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针对性地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缓解老年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障碍。

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肢体功能锻炼等,可以有效地避免人为因素所致的不良后果。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的重点在于提高患者的身体机能,缩短卧床时间。本研究中经过对长期卧床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后Fugl-Meyer评分和ADL-Barthel指数均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说明经系统化护理干预后患者自理能力明显改善,与杨凤玲等[18]研究报道系统化的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长期卧床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肌力的恢复速度和避免肌肉萎缩情况的发生是一致的。

第9篇: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心理护理;康复指导

[中图分类号] R49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a)-150-02

临床观察发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死亡率与患者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过度疲劳,是否就诊及时,知识缺乏、生活不当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加强对AMI患者康复指导对提高治愈率、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一般资料

我科1999年1月~2002年4月共收治心肌梗死患者52例,均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46例,女6例,年龄40~80岁,好转31例(59.6%),治愈20例(38.5%),死亡1例(1.9%),总有效率为51例(98.1%),平均住院日为19 d,对52例急性心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和恢复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康复指导。

2康复指导的内容

2.1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

指导患者发病后1~3 d,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进食、排便、洗漱、翻身等活动由护士协助完成,告诉患者及家属这样做的目的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对那些心肌梗死发作时疼痛并不剧烈的患者更应强调卧床休息的重要性,绝对卧床期后,根据患者病情、耐力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

2.2心理护理

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期,医护密切配合,争分夺秒,积极挽救治疗,使患者转危为安,深受广大患者家属的称赞,但有时却忽视了恢复期及出院前的心理护理,如患者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血中儿茶酚胺增高,致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梗死面积扩大;心绞痛发作,诱发心律失常,使病情恶化,甚至猝死。因此护士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护士要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心理和顾虑,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积极的配合治疗,提供安全和舒适的环境,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情,避免情绪激动,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以充分保证患者的休息。

2.3合理氧疗

持续高流量吸氧,流量以6 L/min为宜,疼痛减轻和消失后可将氧流量减少到3~4 L/min,维持1~2 d。

2.4镇静止痛

疼痛时嘱患者不宜紧张,不宜用力屏气,应根据医嘱给予止痛剂或镇静剂,以预防因疼痛而导致休克及心律失常。

2.5饮食护理

因患者心功能下降,心搏出量减少,心肌供血不足,加上绝对卧床,胃肠蠕动减弱,消化功能降低,最初2~3 d以流质饮食为主,以后随着病情缓解逐渐过渡至半流食、软食和普食,合理搭配给予低脂、低胆固醇、高热量、含纤维素且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2.6心电监护

连续心电图、呼吸、血压、脉搏监测3~5 d,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7排便护理

大小便护理在AMI中非常重要,无论是急性期或恢复患者常因便秘而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原性休克、心功能衰竭甚至发生猝死,发病后1周内常因患者不习惯卧床排便,进食量减少而发生便秘,必须避免因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脏负担,应说服养成床上排便的习惯,急性期可给予缓泻剂,加强腹部按摩,要减轻患者精神上和心理上的不安,避免排便时过度用力屏气,必要时做低压清洁灌肠,以协助排便,可嘱患者食用蜂蜜、香蕉等,保持每1~2天排便一次,在排便时可先让患者含化硝酸甘油1片或速效救心丸8~10粒,排便时医护人员应在旁守护。

2.8重视恢复期护理

对于AMI患者不仅在急性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恢复期也要求提高警惕,不能麻痹大意,因许多并发症可发生在疾病的恢复期,责任护士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指导工作,多向患者讲解AMI的有关知识及注意事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病后活动耐力的恢复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应按照患者病情进行活动,如果因担心病情而卧床不活动,会增加血栓形成、肌肉萎缩、肺部感染的机会,但另一方面,也不能不顾自身情况,操之过急,过分活动,患者的活动安排一般包括以下阶段:①急性心肌梗死后1~3 d绝对卧床休息,进食、排便、洗漱、翻身等活动由护士协助完成。②4~6 d卧床休息,鼓励患者在醒时每小时呼吸及伸屈两足数次,也可做轻缓的四肢主动和被动,无并发症的患者可开始由床上坐起,开始起坐时动作要缓慢,预防性低血压,有合并症者根据情况延长卧床时间。③1~2周,开始在床边病室内走动,在床边完成洗漱等个人卫生活动,3~4周可试着进行上下楼梯的活动,有并发症者应酌情延长。④合理安排每日的活动计划,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避免重体力劳动、精神过度紧张的工作和过长的工作时间,避免剧烈运动或竞赛性的活动;在任何情况下,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就地休息;经常参加一定量的体力劳动及适当的活动,即可帮助神经系统从疲劳中恢复,又有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若患者在活动后出现呼吸加快或呼吸困难,脉搏过快或在活动停止3 min后仍未恢复,血压有异常改变、胸痛、眩晕或精神恍惚等反应,则应停止活动,并以此作为限制最大活动量的指征。

2.9出院指导

一般患者4~6周已进入恢复期,如病情稳定可以出院,加强出院指导,出院后仍需持续按冠心病治疗,并定期到医院随访。如梗死后恢复期仍出现心绞病发作且药物治疗控制不满意者,应建议患者做冠状动脉造影,以进一步选择冠状动脉再通术或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出院后逐渐增加活动量,经3~4个月逐渐锻炼后,可酌情恢复部分轻工作。6个月后可恢复全部工作,但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指导患者戒烟、浓茶,避免摄入过多胆固醇高的食物,加强锻炼防止过度肥胖,加重心脏负担,学会自我控制,遇事冷静,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指导患者长期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或潘生丁,对抗血小板聚集,可预防心肌梗死发生。

[参考文献]

[1]廖志红,余斌杰.伴有糖代谢紊乱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J].中华心血管杂志,1997,25(4):269.

[2]陈国伟,王鸿利.现代急诊内科学[M].广东: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37.

[3]杨琦.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特点(附48例分析)[J].临床荟萃,2002,17(7).394.

[4]侯伦.老年急性心肌梗塞临床特点[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9):110-111.

[5]刘玉花,张维开.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9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