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卧床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卧床病人护理措施精选(九篇)

卧床病人护理措施

第1篇:卧床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关键词 骨科 体位 护理

骨科病人多数卧床时间长,常需身体的某部位的固定制动,活动受限;脊柱疾患者潜在继续损伤危险,甚至导致部分或全部丧失自理能力,因此骨科的体位护理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如何为特殊体位病人提供既舒适、安全、省力,又保证其生理与治疗要求和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是目前待于进一步摸索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在积累长期护理工作经验及结合人体力学原理的基础上总结出若干护理措施,并已在临床实践中取得很好效果,为我科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提供了帮助。现将此内容介绍如下。

1 脊柱损伤病人的特殊体位和护理措施;适于脊柱骨折、脱位、肿瘤及脊柱手术后的病人。

1.1 颈柱损伤

1.1.1 体位:应平卧于硬板床上,保持头颈中立、平直位,防止向任何方向弯曲的原则,应用一薄枕理平后垫于肩、颈、头下,必要时左右各放一砂袋或颈围制动,围颈围者颈下的枕垫应理凹使之悬空,防止患部受压,以平仰卧位,左右侧卧交替,q2h1次。

1.1.2 翻身法:有条件由1个护士配1个助手操作,无条件由1个护士操作即可。方法是先将患者两臂交叉置于胸前,两膝屈曲并翻向操作者近侧,操作者身体贴于床缘,两脚前后分开,一手插入枕垫下。手腕、前臂横置于患者枕、肩部,另一手放于患者臀部,以颈部为轴,协同翻转至近侧,尽量让病人向前倾,然后用3个枕垫分别垫于头、肩部的枕垫后,腰骶部及两膝之间,再作局部调整至病人感到舒适。若有助手,可站操作者对侧,辅以臀部的翻转及协助垫枕。恢复平卧时,先将患者两腿伸直放平,取出腰骶及膝部枕垫,操作者站在患者背侧,手插入枕下扶住头肩部,缓缓取走支撑在后的枕垫,将病人身体放平。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病人的呼吸和表情,若有呼吸改变或不适应暂停操作,颈柱手术要避免颈部受压,曾有一患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由于护理的疏忽,家属不适当的加枕后,病人出现一侧上肢麻木,酸痛,CT示对侧椎板“活页”处塌陷骨折,出现“再关门”现现象,结果行第二次手术,给病人增加了痛苦和经济损失。

1.2 胸腰脊柱损伤

1.2.1 体位:平卧硬板床,在顾及脊柱曲线及病情的基础上,可在腰下垫5公分以下的薄枕,使病人更为舒适及使用便盆时减轻疼痛,以平仰卧、左右侧卧交替,q2h翻身1次。

1.2.2 翻身法:与颈椎损伤基本相同,但翻身时应以胸腰脊柱为制动部位,肩胛部和臀部应同时翻转。

1.3 脊柱侧弯手术后和体位护理:正常脊柱失状面有4个生理弯曲,额状面为一直线,脊柱失去这一正常形态则造成畸形,并影响正常生理功能,脊柱侧弯80%为特发性,青少年多见,尤为女性,畸形不仅向侧凸且向后凹,因此平卧硬板床有一定困难。我科对该病采取剃刀背切除,哈氏棒矫形内固定术85例,效果95%,院内无1例因护理不当发生脱钩、褥疮等并发症。做法是术后常规硬板床上加5—8cm海绵垫,术后4—6小时平仰卧,以压迫止血,以后则以左右侧卧为主,2小时更换一次,侧卧应完全侧卧或稍前倾,翻身方法同胸腰椎操作,防止脊柱旋转或单纯肩部抬高,以免发生脱钩,该手术后需卧床2—3周后上予加速干固。 转贴于

2 单侧下肢活动受限患者的体位护理措施:单侧下肢活动受限常见于单侧下肢骨折、脱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骨肿瘤及结核有病理性骨折可能及牵引患者等。该类患者由于活动受限加之疼痛,不便变换体位,易引起,骶尾部褥疮,不正确的翻身可增加病人曲,以健侧下肢足底及双侧上臂的手掌或肘部为三个支点,支撑起下段躯干,使臀部离开床面,护理人员酌情给予协助,并对骶尾部及受压处进行按摩,q1-2h1次,此方法简单易行,预防褥疮及肺部并发症效果显著。此外病情允许可半卧和平卧交替,对股骨颈或粗隆间骨折,髋关节脱位的患者应摆正骨盆,保持患肢外展,可在两腿间放一枕头;穿“丁字鞋”,防止足外旋,若要侧卧则应侧向患侧;牵引病人要抬高床尾,保持反牵引作用。

3 双侧下肢活动受限时的患者的体位护理:双侧下肢活动受限常见于双下肢的骨折、脱位、广泛软组织损伤或血管损伤及牵引的病人等,该类病人体位护理最为棘手,病人配合困难,最为发生褥疮。我们采用患者身体重心移动及配合躯干托起法为对策,做法是备1绿豆壳制做的长枕或2个短枕,将枕理为坡形,而后把病人一侧略抬高,将坡枕低的一边嵌入患者的大腿根部、臀部、躯干的一侧,坡枕高的一边向外,使患者身体重心向对侧偏移,同样方法1—2小时后换至另一侧,一个回后需2人分别站在病人的两侧,将病人躯干部托起,以臀部离开床面为度,使骶尾部和背部解除压迫并通风透气片刻,这样周而复始即能达到目的。

4 髋人字石膏固定后的体位护理:髋人字石膏固定是髋部、大腿部骨折及某些矫形术后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股骨截骨术、髋关节融合术、髋关节病灶清除术等的常见石膏固定法,是将髋关节固定外展20°,轻度外旋,膝关节屈曲15°,踝关节90°[1],加之石膏未干固前,易引起变形、折断,因此体位护理有其特殊之处。术后24小时内应平仰卧位,尽量减少搬运,排便便时应把整个臀部托起,勿折下肢石膏筒,48小时可以翻身,平低仰卧与健侧卧为宜,翘起的患侧用支架或矫橙支撑,架上放上枕为佳,侧卧角度尽量前倾,更为稳定,石膏全层干固需5—7天,因此要求动作轻,石膏部位要暴露。

5 下肢截肢术后患者的体位护理:截肢通常是为了挽救生命,但必然给病人带来身体的缺陷和不同程度的精神打击,安装假肢是患者功能重建及心理上的一个补偿,术后正确的体位是为安装截肢奠定良好基础的保证。因此要求术后2天内抬高患肢,以减少出血及利于静脉回流,以后应予伸展位,体位应于平仰卧或健侧卧位,在膝上或膝截肢者可俯卧位,不要在两腿间放枕,以免造成残肢上方关节的屈曲、挛缩及外展,侧卧健侧时应在残患和臀部放一枕垫,增加支撑面,病情允许2-3日可坐起,但不宜让残肢垂于床缘,5-6天可扶拐下床活动。

褥疮是骨科最常见的并发症,合理的体位与翻身是预防褥疮的最直接措施,对褥疮的高危患者可辅以气垫、水垫等设施;一些骨科病人减少活动的强度是有益的,但身体骨、肌肉及关节的固定可造成严重的永久性病变。常见肌肉、骨骼方面的疾患有虚弱无力,背部疼痛,肌肉萎缩,关节强直及挛缩,废用性骨质疏松等[2],因此在体位护理时应注意关节活动,肌肉收缩与按摩等方面的锻炼;在体位护理前应做好病人的解释工作,说明体位和翻身的意义,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加病人床上无能运动,提高肺活量及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参 考 文 献

第2篇:卧床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老年;骨折患者;安全管理

安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老年骨折患者的安全管理工作是骨科病房护理工作的重点,也是护士长管理的重中之重。骨折病多因突然而来的意外使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各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易发生跌仆、坠床、误吸、皮肤压伤、自伤等意外,护理人员加强防范意识,并根据现存的或潜在不安全因素,制订相关的护理措施或管理规定,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1老年骨折患者潜在不安全因素

1.1跌仆由于骨折患者长期卧床缺乏运动引起肢体乏力、功能障碍等,行动不便造成跌仆;因久病卧床突然改变如突然站立、久卧坐起等造成头晕;地面湿滑或鞋带不合易跌仆;患者突然患病未能接受现实,评价自理能力擅自下床,或自身疾病引致的问题导致跌仆。

1.2坠床意识障碍的患者床栏、约束带使用不当;用品、食品放置不当,未能及时解决患者合理的需求。

1.3误吸卧床患者喂食速度过快;家属喂食时未掌握正确的喂食技巧;高龄患者吞咽障碍致使食物误吸入呼吸道;患者不能维持正常的进食。

1.4皮肤受损卧床时间过久,患者自觉疼痛,经久不改变,局部皮肤受压;长期卧床皮肤护理欠清洁,引起瘙痒抓破皮肤;多处骨折、骨盆骨折等由于疾病的原因不能改变,护理人员护理措施欠妥;水肿的皮肤。

1.5自伤患者在康复期间,患肢功能锻炼过急、过暴造成患肢再次受创;老年脑改变患者,进行一些危险异常的行为,如:硬物自伤、玩火等。

1.6其他因素患者活动时不当引致关节脱位;起床、过早下地负重行走引致钢板断裂等。

第3篇:卧床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坠积性肺炎;预防措施;护理对策

所谓坠积性肺炎是指因长期卧床导致的呼吸道分泌淤积在中小气管所致的一类疾病, 此病症的出现常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 极大程度的加重了肺部感染的可能。该病常以卧床患者为主要人群, 发病率较高, 且危险性较大, 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1]。因此,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提供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现将本科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科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长期卧床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 每组均35例。对照组中男19例, 女16例, 年龄在67~86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74.3±2.5)岁。试验组中男18例, 女17例, 年龄在65~84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76.1±2.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与年龄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干预, 方法如下:①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部分患者因疾病诱发的生理及心理问题, 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 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能够采用温暖贴心的语言给予患者关怀, 或发放图文教育手册, 播放音乐等, 以达到放松患者心情的目的, 同时加强护患之间的信任[2]。②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对患者的病史及治疗情况进行全方面的了解与评估, 并在护理期间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排便性状等进行记录, 若出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③护理: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将患者的床头垫抬高, 时常为患者更换, 不仅可改善皮肤受压情况, 同时保证了呼吸道顺畅[3]。④卧床活动护理:定时为患者进行叩背及翻身的工作, 且注意在叩背及翻身期间注意动作轻柔, 避免造成皮肤的擦伤及破坏。⑤吸痰护理:要求护理人员能够注意吸痰的顺序, 应先确保先将气管内的痰液吸出后再将口腔及鼻腔内的分泌物进行吸出。另外, 在插入导管时同样注意动作轻柔, 避免损伤气管黏膜。⑥保证清洁:保证室内环境清洁及室内外通风正常, 并进行定期空气消毒, 更换床铺[4]。

1. 2. 2 试验组患者所采用的护理干预方法如下:在进行一般护理的基础之上采取以下措施。

1. 2. 2. 1 口腔护理 每天用0.9%氯化钠注射液对患者的口腔进行清洁1~2次, 保持口腔清洁、湿润, 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

1. 2. 2. 2 防止呛咳发生 ①饮食呛咳护理: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决定进食形态, 并保证摄食的, 防止在进食过程中出现下滑, 以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②鼻饲护理:确保导管通畅, 注食前注意观察是否有胃内潴留, 摆正, 抬高床头30°, 防止误吸, 限制每次注食量不超过200 ml。

1. 2. 2. 3 雾化吸入 使用雾化面罩使气雾随患者呼吸缓慢吸入, 可根据病情采取半卧位或侧卧位(抬高床头), 对于神志清的患者, 嘱其做深呼吸, 达到利于排痰的目的。雾化吸入后配合翻身、叩背或使用多频振动排痰机。所选药物遵医嘱选用庆大霉素、α-糜蛋白酶、氨溴索等。

1. 2. 2. 4 中医护理干预措施 ①使用多频振动排痰机:餐前1~2 h或餐后2 h, 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 接上扣击头。初次设置频率15赫兹, 根据患者病情及体质情况调节需要频率, 方向从肺底部, 由外向内, (下肺)由下往上、(上肺)由上往下。每次10~20 min, 2次/d。②穴位按摩:选择孔最、太渊、尺泽、足三里、丰隆、定喘、天突等穴位进行1~2次/d的按摩, 每次10~15 min。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与统计两组患者三个月内长期卧床原因以及发生坠积性肺炎的感染例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以均数± 标准差( x-±s)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 以 P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发病情况。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等病例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出现坠积性肺炎的患者数明显较对照组少, 少22.85%, P

坠积性肺炎作为长期卧床患者中的常见病, 发生率极高, 主要发病原因可归纳为:患者因长期卧床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同时, 伴有各个器官功能障碍, 其中最为严重的即是肺部活动功能受限引起的呼吸道分泌物阻塞而引起的肺部感染, 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而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明显降低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 据本次试验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出现坠积性肺炎的患者数明显较对照组少, 少22.85%, P0.05)[5]等人于2012年的研究结果相符, 证实了护理干预的重要性。综上所述, 行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 提高卧床患者的生存质量, 临床应用价值较为突出。

参考文献

[1] 蒋颖,顾娟.坠积性肺炎的成因及相关护理对策.齐鲁护理杂志, 2009, 25(23):2341-2342.

[2] 郑东升,何丽欢.老年坠积性肺炎的特点和治疗.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9, 15(11):980-982.

[3] 崔晓媛,邓敏.坠积性肺炎的护理管理.黑龙江医药, 2011, 9(03):547-548.

第4篇:卧床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骨科 卧床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0.224

临床资料

2006年3月~2010年3月骨科卧床患者286例,其中石膏固定术66例,骨牵引41例,手术179例。男168例,女118例,年龄15~83岁,平均56岁;随访3个月~2年。其中有28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症状,经过积极治疗与护理,7~10天后患肢肿胀明显消退,未出现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

骨科卧床病人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①静脉回流缓慢:久病卧床,术中、术后以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可促成血栓形成。②静脉壁损伤:可激活血小板释放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凝集,粘附,形成血栓。③血栓高凝状态:手术及创伤刺激可使血小板增高,粘附性强;手术造成的失血、脱水等致血液浓缩;另外病人本身常并发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使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

预防、护理体会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DVT在卧床早期即可出现,但多数进展缓慢。70%的病人主诉下肢胀痛,少数病人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一旦发现病人有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坠重感,局部疼痛,皮温升高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以利于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应注意观察病人双下肢疼痛部位,肿胀程度,有无色泽改变及浅静脉怒张;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情况,肌肉有无压痛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相对应不同平面的周径,相差0.5cm以上时,及时通知主治医师。

常见护理:①基本预防:骨科卧床病人自卧床之日起即开始有计划进行下肢按摩,由远端向近端,促进静脉回流;抬高患肢,鼓励病人尽早开始足趾的主动及被动活动和股四头肌的舒缩运动;多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动作;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逐渐增加肢体个关节的活动范围及肌力锻炼;鼓励病人戒烟,避免尼古丁等刺激引起血管收缩和增加血液黏稠度。②饮食护理: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每日>2000ml,以利于稀释血液,促进血液循环,改变血液黏稠度。③机械预防:主要是弹力袜的应用,可有效促进下肢静脉回流;要注意不能在袜的近心端有弹力圈,以免近端压力太大,反而影响静脉回流,同时注意观察弹力袜的松紧度。

术前护理有以下几方面:①心理护理:护士要耐心予以解释和心理疏导,以消除其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手术治疗与护理。②术前宣教:向病人详细讲解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反复讲解并示范各种功能锻练的方法及重点,直至病人掌握;并向病人家属讲解各种护理措施的重要性,取得家属的支持与配合,并通过其鼓励病人,减轻焦虑与恐惧不安。③术前准备:除常规检查外,着重查凝血四项,血交错,做好输血准备,术区清洁备皮,保持备皮区域皮肤完整。

术后护理:①术后卧位:抬高患肢,肢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避免窝处受压,不要在窝和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深静脉回流,保证足背处于下肢最高点。②疼痛的护理:术后疼痛是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表现,减轻病人的疼痛,有助于各项护理措施的落实,从而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可采用聊天、看报、听音乐等方法分散病人注意力,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痛剂或使用镇痛泵。③药物预防:我科术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单位腹壁皮下注射,每日1次,持续7~14天,注射部位在腹壁外侧,左右交替。注射时病人取仰卧位,操作者用拇指和食指捏起腹壁皮肤,用1ml注射器。注射过程中,注射部位皮肤始终捏起,维持皮肤皱褶存在,直至注射完毕。同时在使用抗凝药物期间,要注意观察有无出现倾向。

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的护理:①卧床休息:早期卧床休息非常重要,抬高患肢高于心脏20~30cm的同时,膝关节微屈15°[1],严禁按摩患侧肢体,避免血栓脱落,对休克者应取休克卧位,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急性期后鼓励病人逐渐下床活动,但避免剧烈运动。②警惕发生肺栓塞: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临床护理时若发现患者有咳嗽、胸闷、胸痛、口唇紫绀、咳痰带血等应引起高度重视。除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外,还应及时通知医生。③用药观察与护理:使用尿激酶溶栓期间应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严格无菌操作,用药计量必须准确,使用过程中现配现用,以免效价降低;应用输液泵使药液准确而匀速地进入体内,有利于保持有效血药浓度[2];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和全身出血倾向。④饮食及生活指导: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护士应协助病人床上大小便,并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致血栓脱落。⑤出院指导:出院后仍需穿弹力袜3~6个月,做好弹力袜保养,卧床时抬高患肢,坚持适量活动,不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站久坐,以防复发;禁烟;告知病人持续应用抗凝药物对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意义,但过量可增加皮下出血、脑出血等危险。嘱其严格按医嘱剂量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讨 论

DVT是骨科病人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因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所致。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效果较好,如延误治疗时机可造成肢体残废,甚至可以引起肺栓塞,危及生命。因此,在预防和治疗中,护理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预防护理效果,应不断加强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卧床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循证护理;临床应用

心血管疾病在临床上是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主要见于老年患者。循症护理是20世纪90年代受到循症医学影响而出现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一种新理念和新思想,其主要目的是在明确疾病情况、客观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工作。其定义非常慎重、明智以及准确的运用所掌握的科学研究结果,同时依据每个护理人员的具体经验和技能,综合考核患者的愿望、价值以及实际情况,将这三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制定正确的护理方案[1]。我院选择2012年9月~2013年9月诊治的10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选择2012年9月~2013年9月诊治的10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的500例患者中,310例为男性,190例为女性;年龄47~87岁,平均为(64.32±45.21)岁;病程在3个月~26年,平均为(6.30±2.34)年;发病情况:240例为冠心病,150例为高血压,70例为心律失常,40例为心肌病。对照组的500例患者中,300例为男性,200例为女性;年龄51~84岁,平均为(64.28±5.28)岁;病程在3个月~24年,平均(6.63±2.41)年;发病情况:260例为冠心病,140例为高血压,80例为心率失常,20例为心肌病;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种类以及病程等基本信息,未见明显差异,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的患者实施循症护理措施,具体操作如下。

1.2.1建立循证护理小组 组织医院人员建立病区护士长、责任组长、组员等三级护理人员构成的循症护理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必须进行严格系统的循症护理措施训练,同时具备相关的职业技能[2]。

1.2.2提出问题 循证护理小组通过对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护理文献进行查阅后,发现影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有睡眠不足、便秘、输液反应以及下肢静脉血栓等等,这些因素均容易引起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绞痛、心力衰竭,严重时甚至引起猝死。

1.2.3循证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针对睡眠不足、便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输液反应等逐一进行分析[3]。便秘:出现便秘症状主要是因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活动少,需要长时间卧床,进食较少等相关,另外还与患者不习惯卧床上排便有一定关系。下肢深静脉血栓: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病期间应卧床休息,不适宜下床活动,特别是在发病的第1w,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降低心肌耗氧量,但是长时间卧床,容易引起下肢静脉血栓。睡眠不足: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病较急,患者心理具有很大的负担。

1.2.4护理干预 ①下肢深静脉血栓 循证护理的组员要定期到病房对卧床的患者实施按摩,每隔2h按摩1次,同时将下肢抬高,有利于下肢静脉回流。②便秘:?嘱咐患者多饮水,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此外还应大量食用蔬菜和水果,也可以食用香蕉及蜂蜜等来促进排便[4];?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按摩腹部,掌握正确的手法,如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可适当应用缓泻剂;?指导卧床的患者养成床上排便的习惯;?对于康复期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可以降低患者的心理以及精神上的负担,在排便过程中不可过度用力,以免因突然增加腹内压,导致冠状动脉以及心脏的血流量突然改变出现意外情况。③睡眠不足:?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睡眠和休息环境,具体包括限制探视、保持安静、不可大声喧哗,夜间运用地灯;?尽量将病房内的环境设置为患者习惯的入睡方式和睡眠习惯;?护理小组成员还应对难以入睡的患者实施促进睡眠的措施,例如止痛以及睡前按摩等;?适当安排患者到户外活动,减少干扰睡眠的因素;?如有必要可根据医嘱服用镇静催眠药物[5]。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便秘、输液反应以及睡眠不足等不良情况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循症护理是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护理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对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查阅,收集大量的症状,提升护理实践中的科学性,保证护理人员能够积极的实施护理各项措施,也是指护理人员在根据临床经验,科研成果以及患者的需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实施的护理活动,进而将其作为临床护理依据的一个方法,将间接知识和直接经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助于运用所掌握的资源做出正确的决定,进而提升护理质量。

本文作者认为心血管内科的循证护理的发展对心脏病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因其发展迅猛,国内外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随着疾病的不断积累和涌现而不断的完善和更新,心内科患者的护理措施应紧密结合心脏病学的相关证据,运用有效、科学以及经济的综合护理方案,进而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利益。

本文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研究得出,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便秘、输液反应以及睡眠不足等不良情况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实施循证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便秘、输液反应以及睡眠不足的现象,有利于提升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泳,缪晓云,沈吉梅.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中的循证护理[J].江苏医药,2010,33(18):415-416.

[2杨梅莉,于海霞,郭伟.循证护理在心血管内科压疮预防与治疗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24(16):841-842.

[3]谭书文.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循证护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36(06):697-698.

第6篇:卧床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摘要】肺心病患者在急性加重期常并发多脏器衰竭,全面正确地评估病情,制定详尽的护理措施,并正确有效地实施是配合抢救成功的关键,加强急性期护理能有效地提高肺心病患者存活率,降低死亡率。我科从2010年至2011年收治58例慢性肺源性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经积极抢救,有效的护理,取的满意的疗效。具体措施总结如下:

【关键词】 肺心病 急性加重期 护理措施

1 临床资料

本组58例患者,均符合《内科学》[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其中男35例,女23例,年龄60—75岁,平均67.5岁,伴肺性脑病4例,消化道出血2例,右心衰11例,无1例死亡。

2 治疗和护理

2.1 护理目标 改善呼吸状态和维持正常的体液平衡及营养,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2 护理诊断及原因

(1)气体交换受损:与肺通气/血流比值改变,供氧不足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痰液粘稠,无效咳嗽方式有关。

(3)心输出量减少:与缺氧致心肌损害,酸碱失衡有关。

(4)潜在并发症:A,肺性脑病,与高碳酸血症与关;B,消化道出血,与机体应激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及代谢需要量增加有关。

(6)活动无耐力:与肺心病致组织缺氧有关。

(7)焦虑:与病人害怕死亡有关。

(8)皮肤完整性受损:与长期卧床,虚弱有关。

(9)呼吸模式改变:与建立人工气道有关。

2.3 治疗措施

(1)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使动脉学血气分析值在正常范围:A,评估患者的呼吸状态,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的征象。B,监测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分析值的变化。C,促进有效的呼吸形态:端坐位或半卧位,指导患者腹式呼吸,横膈式呼吸。D,给予低流量吸氧,并密切观察吸氧后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氧流量,保证鼻导管通畅。经常注意鼻导管或鼻塞有否阻塞,常规更换鼻导管每日2次,若出现有分泌阻塞,应几即刻更换。E,避免穿过紧上衣,以免影响胸廓活动度。F,遵医嘱应用呼吸兴奋剂及支气管扩张剂,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G,必要时予气官插管,使用呼吸机,协助改善气体交换。

(2)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A,评估咳嗽,咳痰的性质,量;评估病人的饮水量,皮肤粘膜的弹性。B,鼓励病人将痰咳出,评估病人的体力状况和咳嗽能力,指导有效排痰的方式,在一个较舒适的位置能用腹肌较有有力的将痰咳出。C,排痰前,协助病人翻身,叩背;由下向上,由外向内,使痰液松动,利于排出。D,鼓励病人经常变换,病情容许,指导病人行引流。E,痰液粘稠时遵嘱行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常用超声雾化吸入。F痰液粘稠、咳嗽无力时吸痰,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G 排痰后做好口腔护理,并观察口腔粘膜有无异常。

(3)维持心搏出量在正常范围;A估计患者水肿部位及程度,每日测量水肿部位周长,记录24H出入量。B取半卧位,抬高水肿下肢,增加静脉回流以减轻水肿。C适当限制液体;减少饮水量,控制补液量,减少钠盐摄入,限制夜间液体入量。D遵医嘱用强心、利尿药、血管扩张剂,并监测心率、血压、尿量,观察用药效果。E使用输液泵,准确控制液体入量及速度。F合理用氧,指导有效咳嗽排痰。

(4)严密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A 肺性脑病(4例);观察神志、意识、精神症状改变,如出现睡眠颠倒、头疼、头晕、兴奋、烦躁、神志恍惚、嗜睡甚至昏迷、抽搐等症状,应入住监护室,进行监护,床旁加床栏以防坠床。慎用镇静、安眠药,以防抑制呼吸而诱发或加重肺性脑病。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B心力衰竭(11例):监测生命体征,至少每4h一次。观察记录心衰的早期症状和体征并记录24h出入量,监测血清电解质。出现心衰症状时,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活动,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及钠盐摄入,输液速度不超过20~30滴/分,提供病人一安静舒适的环境,限制探视,保证病人充分休息。取半卧位和半坐卧位,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避免过饱。遵医嘱及时给予利尿剂,强心剂,扩血管药,抗心率失常药,同时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C,消化道出血(2例):注意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视出血量多少分别给予禁食,流质或无渣饮食,配合医生积极处理。

(5)维持足够营养,减轻呼吸道疲劳:A评估病人的营养状态及饮食嗜好。B给予合理的营养指导: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鱼蛋,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尿少,水肿者,应限制,水盐的摄入。C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胃肠内营养或静脉补给营养。

(6)指导病人适当活动:A评估患者活动度及耐受力;B,向病人讲解活动对身体恢复的重要性;C,鼓励充分卧床休息,尤其在下床活动前和吃饭前;D,指导病人活动时配合呼吸,以减少活动费力程度;E对长期卧床病人鼓励其翻身,更换,预防并发症;F,与病人共同商定活动计划,可以先在床上活动四肢,然后在床边活动,循序渐进,养成每天活动的习惯,但应避免过度活动而增加心脏负担;G,把障碍物从病人经常走动的区域移开以保障病人安全活动,活动时专人陪伴指导;H,活动时如出现呼吸困难,大汉,脸色苍白,及呼吸,心跳,血压改变,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并视病人需要给予氧气吸入。

(7)减轻病人的焦虑:A评估病人平时面对压力的调整方法;B评估病人焦虑程度;C,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D陪伴病人,给病人提供现实性的保障证;E倾听病人和家属对疾病的感受,提供其所需要的资讯;F鼓励病人缓慢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分散病人注意力;G,保持病人舒适;H,每项操作前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的配合。

(8)保持皮肤完整性,预防褥疮: A,评估病人皮肤一般状况,有无发红,水肿,充血,疼痛,瘙痒等。B,评估病人对皮肤受压的感知情况,能否自主变换,评估病人活动能力。C,根据病情制定翻身时间表,一般1次/1—2h。D,制定预防受损的常规措施:经常更换,以避免局部长期受压;翻身时避免托,拉,推,防止皮肤受损;骨隆突处垫气圈;避免学,尿,汗渍局部刺激,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无皱褶,无渣屑;用热毛巾擦浴受压部位,或50%乙醇按摩受压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E,如病情容许鼓励下床活动。F,合理使用保护性措施:睡海绵垫,水垫,或气垫床。G,鼓励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和水分。H,发生.褥疮后,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褥疮面再扩大,并促进愈合。

(9)呼吸模式改变的护理:对昏迷病人或呼吸道大量痰液潴留伴窒息危险,或动脉二氧化碳分压进行性增高的病人,应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正支持。A气管插管:患者头部保持水平,妥当固定牙垫与导管;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B气管切开;24小时内注意切开处有无渗血,保持气管套管外请清洁,每天更换无菌敷料,气管内导管每4—6小时取出清洗,煮怫消毒。C机械通气应熟悉呼吸机的性能和特点,观察机械运转情况。防止连接管脱落或漏气,严格清洁消毒。

3 讨论

肺心病在急性发作期往往症状加重,并发症多而危重,护理工作繁琐、复杂、多变,还常常出现病情突然加重。不仅医师的治疗十分重要,我们的护理也不能松懈一步,我科护理工作严格按照上面的护理措施,不断的实践、探索全年收治58例病人无1例死亡,提高了病人的存活率。

第7篇:卧床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长期卧床; 身体功能恢复; 系统化护理干预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ference on the recovery of long-term bedridden patients.Method:178 long-term bedridden patients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and divided them equally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odevity of the patients ID,89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ferences in addition to regular nursing treatment and monitoring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nly regular treatment and nursing monitoring,the nursing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nursing care of the two groups,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physical function,psychological function,social function and material function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self-care ability of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compared the two groups,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Long-term bedridden; Body function recovery;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ference

医院住院患者中,长期卧床的患者很多,尤其是在ICU、CCU、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及各专科重症监护室[1]。患者因长期卧床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同时,伴有各个器官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下降,并发症发生率高,住院频率高[2-3]。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逐渐来临,老年人医疗、保健、护理等问题凸显,与年龄相关疾病年患病率渐增,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也逐年增多[4]。长期卧床患者丧失自主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生命质量基本为零并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成为医疗卫生事业的负担[5]。由于人的老化、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对长期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原则首先采取“维持基础生活护理和预防并发症”为主要目的,重点是要解决患者的心理、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等[6]。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只要对其制定周密的系统化护理干预,严格执行护理措施,就能有效减轻他们的痛苦,增强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7]。本研究对长期卧床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住院长期卧床患者178例,本研究方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住院号的奇偶数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89例,其中观察组男51例、女38例,年龄40~73岁,平均(61.25±12.42)岁;卧床时间20~38 d,平均(27.8±2.5)d;对照组男49例、女40例,年龄42~75岁,平均(62.17±13.09)岁;卧床时间22~40 d,平均(27.1±2.2)d。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无感觉性失语,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一般护理干预方法,常规护理干预包括:(1)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变化;(2)加强翻身,更换不同;(3)大小便护理,减少肠道毒素的吸收,保持胃肠功能;(4)安全护理,防跌倒、坠床、烫伤、损伤(感觉障碍);(5)心理护理―抑郁,关爱患者,亲人陪伴―亲情是最大的支持;(6)饮食护理:按需要量给予营养支持,补充机体生理需要的热量;(7)协助给予口腔护理、健康指导,病情稳定后给予常规功能锻炼。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1)支持性心理干预:由知识经验丰富的护士对患者照顾者进行疾病知识的健康宣教,对于掌握欠佳者给予个性化的讲解,结合患者日常生活情况及面临的具体问题详细的解释。患者长期卧床,突出的心理表现是恐惧、焦虑、悲观、孤独、压抑。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告知其疾病常识,并传授健康知识,用心与患者沟通,缓解其心理障碍[8]。启发患者接受现实,面对现实,认识自己有利的方面,劝导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面对人生,面对疾病,并介绍其他住院患者战胜疾病的实例,鼓励患者树立信心,与疾病抗争。对照顾者给予充分的信任、理解与支持,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所处环境,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每周组织一次交流会,谈谈照顾者在陪护期间睡眠不足,劳动强度大,心理压力增加等所导致各种身心不适感。解释恐惧不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机体的影响,指导照顾者每天进行放松训练[9]。并加强与患者家属人员的沟通,争取家属的配合,鼓励家属经常探视、关心,以平静、轻松、愉快的心情感染患者,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10]。(2)皮肤护理干预:对长期卧床患者常规进行Braden压疮评分,皮肤极高危患者对患者进行Braden压疮评分1次/d,高危患者进行Braden压疮评分1次/d,轻中度危险患者进行Braden压疮评分1次/周,根据患者皮肤压疮评分的情况进行皮肤护理。保持病床单清洁、平整、干燥。长期卧床患者机体功能及免疫力下降,抵抗力下降,皮肤营养和弹性也逐渐降低,极易发生褥疮,老年患者皮肤胶原纤维萎缩,弹性降低,对外界的敏感性减弱。用温水为患者擦洗皮肤1~2次/d,擦洗完后用50%红花酒精按摩骨突出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减少局部受压,在患者身体空隙处垫软枕、海绵垫、气垫、水褥等,还可使用羊皮垫,促进血液循环,加强翻身,以改善受压侧肢体的血液循环,即可预防肺部感染,又可减轻下肢静脉的压力,利于静脉回流,以杜绝褥疮的发生。(3)卧床护理干预:一般患者的应变换2 h/次,当患者能在床上翻身或主动移动时,间隔时间可延长。第一是仰卧位:头部放在枕头上,面部朝向患侧,枕头高度要适当,胸椎不得出现屈曲。膝关节下方垫1个枕头,防止膝关节伸展。下肢大腿及小腿中部各放1沙袋,防止髋关节伸展、外旋。第二是患侧卧位:患侧肩胛带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外展。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第三是坐位训练:早期生命体征稳定者应尽早使患者坐起,这样可防止肺内感染,改善心肺功能。坐起时间以增加5~10 min/次为宜,坐位时给予患侧支撑。第四是被动运动:缓慢而持续的牵伸痉挛肌,不断地给予按摩,让患者身心放松,反复进行,使痉挛暂时得以缓解。第五是主动运动:引导患者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主动性活动,既抑制了异常的姿势反应,又使肢体的痉挛得以缓解。指导患者进行桥式运动、手膝四点站立、跪立位、坐位的训练,最大限度地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和减轻痉挛程度[11]。(4)功能锻炼干预:给患者四肢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进行治疗2~3次/d,通过充气与放气的过程使得人体血管和肌肉扩张和伸缩,用压力按摩血管和肌肉,能有效的加速肌肉泵的作用,促进肢体静脉窦的血液向心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5)日常生活训练:随着患者病情好转,经日常生活的训练,使患者尽快能独立生活。训练应由简到繁,由室内到室外,逐步扩大:①让患者在床上学习如何来回移动,侧卧和坐起,渐延至起床、上下床;②拐杖平衡练习:学习和应用拐杖技巧,上下轮椅;③自我护理训练:个人卫生、刷牙、洗脸、洗澡等;个人体表修饰、梳头;上厕所或使用便器,大小便自我处理;就餐、穿、脱衣服等。

1.3 评价标准 (1)采用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评分[12]。(2)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13]。(3)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总分计为100分,包括上肢功能33项,计66分,下肢功能17项,计34分。分值越高,表示肢体运动功能越好;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总分计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14]。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SPS 17.0 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有差异者采用LSD两两比较),以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指标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状态功能上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自理能力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自理能力显著地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日常生活中,由于生病或受伤,患者遵医嘱或者由于患者角色强化以及家属的心理,患者自然地就会被安排或自我安排卧床休息[15]。长期卧床多患有中风、偏瘫、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等疾病,将导致患者生活满意度下降,并发症发生率高。还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如情绪低落、悲观厌世、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等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对病情的恢复具有不利的影响。长期卧床的不良反应已经得到广泛认识、研究,心理干预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减少患者焦虑、抑郁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6-17]。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有长期卧床患者通过护理干预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的下降,尤其是经过系统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针对性地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缓解老年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障碍。

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肢体功能锻炼等,可以有效地避免人为因素所致的不良后果。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的重点在于提高患者的身体机能,缩短卧床时间。本研究中经过对长期卧床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后Fugl-Meyer评分和ADL-Barthel指数均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说明经系统化护理干预后患者自理能力明显改善,与杨凤玲等[18]研究报道系统化的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长期卧床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肌力的恢复速度和避免肌肉萎缩情况的发生是一致的。

本研究通过对长期卧床患者制定周密的系统化的护理干预计划,严格执行护理措施,采取支持性心理干预、皮肤护理干预、卧床护理干预、功能锻炼干预,有效减轻他们的痛苦,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生存质量指标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经过系统化护理干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产生良性发展趋势,明显提高长期卧床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系统化的护理干预让长期卧床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降低,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增加,每天活动度增加,提高了患者的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减轻家庭负担和提高个人尊严。

参考文献

[1]李金玲.长期卧床患者褥疮的预防和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4):104-105.

[2]许方慧,杨新爱,刘朝晖.35例长期卧床患者坠积性肺炎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4,9(7):217-218.

[3]朱晓萍,陈洪波,武变兰.对39例长期卧床患者社区干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1,20(12):931-932.

[4]张洁.基础护理在长期卧床患者家庭护理中的作用[J].河北医药,2013,35(9):1431-1432.

[5]卢美秀,许淑莲.现代护理实务全书[M].第4卷.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64-67.

[6]张丽娟.护理干预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8):90-91.

[7]陈玲.长期卧床病人的并发症预防和护理[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7):881-882.

[8]王变娥,高颖.浅谈内科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护理的特点[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10):1206-1207.

[9]孙亚超.心理干预对脑卒中长期卧床患者照顾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4,29(4):298-300.

[10]王法欣.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康复疗效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8):10-12.

[11]胡晓,黄署荣,衣国华.偏瘫痉挛患者的康复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2006,4(9):31-32.

[12] Zung W W K.A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J].Arch Gen Psychiatry,1965,6(12):63-70.

[13] Levi L,Anderson L.Psychological stress:population,environment,and quality of life[M].New York:Spectrum Publication Halsted press,1975:74-79.

[14]高天虹,张磊,薛有平.早期康复护理对髋部骨折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6):141-143.

[15]陈灏珠.默克老年医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26-254.

[16]陈茜,叶敏.老年卧床住院患者便秘的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9):805-806.

[17]杨雄辉.家属健康教育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负性情绪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8):153-154.

第8篇:卧床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护理干预 骨折卧床 老年患者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170-01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升高[1]。由于老龄患者的骨质密度的疏松,所以简单的碰撞就能导致患者的骨折。但是老年患者的各种生理机能的减退以及脏器的衰弱,老龄患者骨折长期卧床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骨折患者卧床长期导致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以及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2]。因此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应注意临床的护理措施,以便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针对我院2008年7月―2011年5月的骨折长期卧床老年患者86例,经过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干预取得较好护理效果,现将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7月―2011年5月86例的骨折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本组观察的患者,男性患者有47例,女性患者有41例,年龄在57-78岁,平均年龄为(67.2±5.2)岁,骨折的类型:股骨骨折的患者有32例,髌骨骨折的患者有25例,胫腓骨骨折的患者有16例,踝骨骨折的患者有13例。其中保守治疗的患者有65例,手术治疗的患者有21例,

1.2 护理措施

1.2.1 心理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发生骨折长期卧床时,会常常感觉恢复不良以及各种焦虑患者时恐惧担心的心理因素产生,此类患者不容易配合治疗以及护理,因此护理工作人员应该态度和蔼的与患者进行耐心的沟通,使患者树立积极恢复的信心,对患者的提问进行耐心的解答,同时嘱咐其家属在出院后多与老年患者进行交流,避免患者情绪低落,影响患者的恢复。

1.2.2 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的下肢骨骨折,导致患者卧床时间较长,容易出现各种各种并发症,因此针对常见的并发症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

1.2.3 褥疮的预防护理 老年患者由于自身的血液供应功能较差,而且由于保守治疗时采取牵引治疗容易损伤皮肤,加之患者的不能活动,较易导致褥疮的产生。因此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及时的给予患者采取翻身护理,仔细检查患者是否出现皮肤的红肿或者颜色的改变等,指导其家属合理的按摩老年患者经常受压的位置,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患者气垫床。同时及时地更坏患者的床单,保持患者卧床的干净以及清洁,防止细菌的污染,特别是针对老年患者出现大小便不能自理,必须经常保持床单的干燥以及清洁[3]。

1.2.4 肺部感染的预防护理:

老年人由于长期卧床导致吸气以及呼吸运动较差,患者容易出现慢性的肺部疾病,肺功能较差,咳嗽不畅,导致痰液容易粘稠在呼吸道,不容易咳出,导致气管阻塞,容易造成肺部感染[4]。因此针对患者,平时给予患者扣背,使患者进行深呼吸,加大咳嗽的力度,咳出痰液。如果患者仍有明显的痰液未咳出,及时给予进行雾化吸入治疗。

1.2.5 尿路感染的预防护理

老年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而且饮水较少,容易出现尿路结石,同时并发尿路感染。多以,我们针此类患者的护理措施主要是保持患者的每日的饮水量达到标准,如有留置导尿,应保持尿路的清洁,进行尿路的冲洗,预防感染的发生[5]。

1.2.6 饮食调理的护理 对于老年患者的饮食调理,由于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较差,应及时给予患者的高热量以及高蛋白的食物,而且要预防大便的不通畅。预防便秘。

2 结果

通过观察以及随访86例骨折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恢复情况,发现该86例针对相关并发症进行护理干预的治疗。随访一年本组观察的86例骨折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老年骨折患者的治疗以及护理至关重要,由于患者的年龄较大,护理较为特殊,本组观察的患者的护理措施与国内相关文献针对并发症预防处理降低发生率研究一样[6]。因此对于骨折老年卧床的患者,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并发症的预防,这是患者恢复的重要条件。

综上,骨折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年龄较大,因此其在卧床期间的的护理质量较为重要,随着现代先进的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对于骨折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采用合理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洁, 曾群. 骨盆骨折并发创伤性膈疝病人的急救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18( 6B) : 1069- 1070.

[2]Whitereck C ,MEUDE MA ,Dijkers M ,et al . Environmental factory and their role in particia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J] . Arch Phys MedRehabid ,2008 ,85 (2) :1793-1803.

[3] 王青丽, 夏秋红. 滑石粉治疗期褥疮临床观察[J] .中华护理杂志, 2006, 39( 2) : 152.

[4] Mammell KW. Qlity of life among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a spinal cord injury :quanlitiy of life and use experiences people with high spinalcord injury living in the community [J] . Spinal coad , 2007 ,42 (3) :607-620.

第9篇:卧床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护理 康复干预

资料与方法

2005~2006年收治全髋关节置换病人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50~88岁,其中股骨头坏死18例,股骨颈骨折15例,老年性髋关节骨关节病3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手术的固定方式:生物型16例,骨水泥1例,混合型19例。

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针对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准备,心理干预可减轻病人的应激反应,缓解疾病和焦虑,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伤口愈合,利于康复。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知识,使其了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项成熟的现代化外科手术。同时耐心介绍成功病例,以解决思想顾虑,降低病人的应激反应程度,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处理潜在的感染性疾病灶,如牙龈炎、脚癣、嵌甲、皮肤疖肿等。术前治疗这些感染疾病可大大降低手术感染的机会。③术前康复指导与的要求:采平卧位或适当抬高床头15°~30°,但患髋屈曲45°,不侧位,患肢外展30°,并保持中立,两腿间防止外展架或厚枕。鼓励病人坚持做足趾、踝关节主、被动伸缩练习,适宜的股四头肌等长缩练习,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并发症。

术后护理:①预防并发症:返回病室搬动患者至床上应保持肢体外展位,防止髋关节脱臼。侧方切口时保持外展中立位,防止外旋,预防关节脱位。后方侧位切口时,患肢平放床上,两腿之间加一软枕,禁止内收内旋位,保持肢体的位置,可行皮牵引或穿丁字鞋。鼓励咳嗽、咳痰,防止肺炎。抬高患肢,主动或被动的活动患肢,逆肢体方向按摩,促进静脉肢体回流。为预防褥疮,睡海绵垫或气垫,夏天睡空调房间。②床上功能锻炼:手术当日避免过多活动,搬动时,将髋关节及患肢整个托起,最好指导病人利用牵引架上的拉手抬起臀部,可避免抬臀时引起疼痛,又可促进血循环,便于放便盆及臀部背部皮肤的护理。需要注意是:把注意事项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代以取得合作。术后第1天因疼痛,多数患者活动时有恐惧感,在给予患者有效的药物止痛后,可帮助其被动活动,挤压腓肠肌以促进静脉血回流,并指导进行踝关节屈伸运动,然后放松重复练习。注意运动由小到大,活动时间由短到长,所有床上运动均在患肢外展中立位状态下进行。③术后4~6天,病情稳定后开始进行,每天可在医师指导下被动活动髋关节数次,为下床负重做准备,但避免极度屈曲、内收、内旋而造成髋关节脱位。④术后6~12天开始轻移:先由卧位到坐位,由坐到站,又站到行走训练,提高肌力,联系独立坐起或扶拐行走。⑤卧位时仍平卧或半卧,3个月内避免侧卧;坐位时尽量靠坐有扶手之椅子,3周内屈髋90°,不可将患肢架在另一条腿上或盘腿;站立时患肢外展,6个月内患肢避免内收及内旋动作。患肢不负重,拄双杖行走,术后3个月患肢可逐渐负重,由双杖单杖弃杖,但必须避免屈患髋下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