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范文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精选(九篇)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第1篇: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新 创业 素质 能力

大学生内心世界丰富,志向高远,但因涉世未深,阅历尚浅,常因为感情用事,对事物失去准确的判断,造成人云亦云的随波逐流,失去自我独立思考能力,很容易在纷杂的世俗中迷失自我,因而强化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帮助大学生内修外练,有助于大学生获得人生成功。

一.素质提升才能展现自我

素质是一个人知识、修养、处事方法技巧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内在精神的外在反映。大学生因其生活成长的环境不同,遗传基因、家庭背景、教育方式、信仰、生活习惯差异性很大,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内容和形式很重要,以发展为前提,质量提升为标准,找到最适合自身的定位,用谦卑的态度,博大的胸怀,取长补短,壮大自我。大学生头脑灵活,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全社会有责任有义务针对大学生不同的个性与共性特点,为大学生素质提升搭建一个适合的平台。大学生素质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从德性修养、境界提高、心态培育三个方面入手。

德性修养。道德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1]。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德性培育在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将所掌握的各种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道德修养有从师学习和自我参悟两种方式。难以想象一个无德之人会顺风顺水,大有作为。无德如无根之浮萍,随波逐流难成参天大树。大学生道德修养在于尊重他人隐私,公私分明,善待万物,乐于奉献,既有宏远的目标,又有脚踏实地的行动,能够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道德修养对大学生极为重要,一个人只有懂得爱,学会感恩,才有自律奉献的优良品质,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要从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人的物性角度阐述人性中的感性与自然性,只有具备了正确的道德认知度,自觉的道德习惯,在扎实的道德实践中完善自我,达到真善美的圆融。大学生只有不断进行道德教育才能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健身明德,也就是只有立德才能树人,使大学生从自我走向利他,在不断反思中推物及人,德性培育在于使大学生一个个鲜活的情感生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

境界提升。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在于其生命境界高远,每个人的生命长度不一样,但生命与价值显现不在于年龄大小,而在于人生境界提升的高低和早晚,大学生提高人生境界,首先具有崇高的人生信仰,只有信仰才能使生命焕发光彩,一切奋斗努力来自于信念信仰,敬畏生命,信仰科学,追求服务,人生境界一定高远,境界高远的人其品质优良,行为事迹无不成为后人向他看齐的表率榜样。历史上人生境界高远的人,都是一座座闪耀光芒的丰碑,熠熠闪光的明星。大学生也是凡体肉胎,有常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其思想境界应该超越个体的小利益,有壮怀激烈的豪情壮志,不断从历史文化中品味参悟生命之意,生活之理。从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身上感受人性的光辉,感知献身的壮烈。从流传千古的故事中感知无私无畏的大义壮举,更加内省自律,发愤图强。大学生具备了高远的境界,即便身处逆境也不动摇信仰,依然不屈不挠,使平凡的生命充满希望和幸福。

心态培育。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由此可知心态的重要性,心态是待人接物的态度,心态好的人,遇事不慌乱,从容而淡定,不急不躁。大学生对待学习生活要具有一定的良好心态,才能成大业,做大事,心态与阅历有关,古今中外能做大事者都具有良好的心态,宠辱不惊,淡看一切,既不匆忙如风追赶,也不急躁似火燃烧,大学生如何修炼包容一切的心态。首先要看透生死乃是人生规律,看淡名利是过往云烟,得失只是一时,不必耿耿于怀,良好的心态需要调整,有自己的分寸把握,有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不随人世的沉浮起舞,不为个人的名利得失悲欢,心里有切实可行的目标,不追逐可望不可及的事情,不依靠投机取巧追逐人生目标,而是靠脚踏实地的步步实现。心态是一个人精气神的显示器,好心态是大学生干事创业的基本因素,心态越好越容易成功,反之,心态调整不好的人急功近利容易遭受挫折。心理成熟,精神昂扬,不轻易被引诱而停止奔向目标的脚步,大学生养成好心态是成就人生目标的保证。

二.完成责任担当的能力获得

能力每个人都有,但有大小区别之分,能力是人改造世界的武器,是体力与脑力的融合,能力获得一靠学靠实践锻炼,学习各种科学知识,掌握认识世界的能力,之后理论联系实际,出力流汗尽心实干,提升个人能力,大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才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每个人都有享受生活的权利,也有创造生活的义务,人不可能独立于世外,在享受他人服务的同时也应尽该尽的职责。责任担当与能力成正比,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能力包括魄力和耐力,魄力是敢作敢当的胆识,勇往无前的力量,耐力是干事创业坚持到底,有能力的人不会半途而废,大学生强化能力要从体能、技能、兴趣三个方面入手。

体能锻炼。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体质较弱的问题。这与缺乏锻炼有很大关系,虽然先天体质遗传基因有一定的因素,但后天的锻炼是强身健体的唯一路径,现在生活条件优越,很多大学生好吃懒做,有规律的合理饮食供给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才会气血流畅,大学生生活习惯与家庭教育有关,家长应该本着为子女未来着想,放手让子女锻炼才是真爱,怕子女吃苦受累是溺爱,有百害而无一利。当前大学生体质较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学校,只关注分数成绩比拼 忽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故意挤占学生锻炼的时间,造成部分学生体质较弱的现象发生,没有好的体能,一切无从谈起,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营养过剩又欠缺锻练是最根本的原因,加强学生的忍耐力,强化体能锻炼,全面提升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大学生的体质关系到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未来,鼓励大学生热爱运动增强体质是对国家未来负责,绝不可马虎掉以轻心。

技能掌握。技能是人的技术和能力,是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理论和劳动实践中掌握本领,技能是立身之本,创业之基。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2]。大学生技能掌握,首先要建立健康的劳动观,少琢磨不吃苦便有享受的腐朽没落思想。其次大学生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不能觉得人生漫长,浪费时间,挥霍青春。其实人生百年不过一瞬之间,趁着年轻精力旺盛,一定要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机会锻炼体能技能,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劳动,用最短的时间创造最大的效益。古代多少仁人志士空有万般技能,因赶不上好的时代无用武之地而空叹。当代大学生要利用珍惜这难得的盛世机遇,比学赶拼掌握技能,改变生活,创造生命价值。全社会要努力构建适合大学生施展才能的平台,给予大学生更多大显身手的机会,大学生要对自己有深入的了解,对形势有充分的把握,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选择最适合自己展现才能的场所,大幅提升技能,为将来建功立业做准备。

兴趣开发创造力。兴趣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兴趣就没有创新,兴趣是个人对某一事物发生浓厚的探索欲望。大学生只有在兴趣中才能找到学习快乐,在实践中找到劳动快乐,每个人的兴趣不同,发生兴趣的事情必须一是健康,二是有发展潜力的,三是对社会有益无害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大学生如何做一名与众不同的自己,兴趣很关键,兴趣是实现自我创新创造的前提。大学生要有明辨是非的眼光,正确看待纷杂的社会生活,不对有害的事情发生兴趣,拒绝诱惑,把兴趣喜爱集中起来,不浪费时间、精力和青春年华,在创造生活的同时,不断依靠自己的兴趣支撑,开掘潜力,立足现实又创新超越现实,发挥出自己独特的天赋,努力做出常人难以完成的业绩,将人生高度提高一个又一个的新水平。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师范大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05.05

第2篇: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我国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高等院校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修正自己的办学理念,为社会输送综合素质强、专业能力高的合格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性学习,即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要角色,将“要我成才”,变成“我要成才”,真正激发和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高校应当以这种人本主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当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学模式,提倡开放性、弹性学制的灵活教学模式,同时采取内容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2]。

一、当前教师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方法

1.高校应将引进人才消化吸收,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当今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水平,大力引进硕士、博士、教授、院士。这些做法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更应当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加大对人才科研-教学的软硬件支持以及制度保障。让科研人才在工作中,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学科从教育型教学方式向研究型教学方式转变,从而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同时引导教师将科研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快速地把握最新的科技理论成果,真正达到向研究型大学转变的目的。另外,高校应采取多种方法促进教师的成长,应适当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让富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老教授和教育学专家做评委,指出具体的教学不足,这样可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快速成长。针对学历层次低、知识面窄、能力差的教师,鼓励他们继续深造,并从制度上保障进修或深造教师在深造期间的工作和学习能够顺利完成。

2.摒弃僵化的教学目标和陈旧教学形式,努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仍然非常传统,传授给学生书本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完成教学和考试任务,学生完成升学目标。随着社会对高学历的不断重视和就业压力的逐渐加大,不少学生只能选择进一步考研、考博,因而,读书的目的就变成为了升学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教条化、条块化,学习过程中背死书、死背书的情况普遍存在。这种学习目的产生的效果离真正透彻领悟知识体系,利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3]。从当前高校教学形式的角度讲,我国大部分高校在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方面,都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灵活地运用研讨式、问题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这种模式虽然也能达到传授学生知识的目的,但是,使学生不能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即教育教学内容或方式与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相脱节,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差、就业困难。

因而,教师应当教育学生首先端正学习态度,最终学习的目的是要解决实际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是要适应未来国家的科技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不是死背书、背死书。教育学生彻底摒弃为了升学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学习目的,这样才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者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活动都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展开,采取一切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辩证地、批判地思考实际问题,形成真正有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思维。

二、高校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努力营造创新型大学的校园环境

1.高校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力度。高校应当鼓励学生主动增强科技创新技能的训练。为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中去,使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高校应对学生开放各类教学资源,包括开放各类实验室、图书馆、会议室,也包括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同时,通过对学生实践需求的调查,不断更新和更换新的实验仪器设备、各类图书资源以及网络数据库等软硬件资源。并且鼓励学生可以在实验室进行相关的课程设计,切实锻炼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并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充分的硬件和软件支持;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切实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的高效有序运转,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的评估和考核力度。定期给予工作任务并确立验收标准,并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或相关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尊重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为他们提供符合自身特点的创新实践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创新实践氛围[4]。

2.增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支持力度。以研究型教学作为课堂和实践教学的转变方向,以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作为依托,增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加大各项投入,同时设置适当的评估标准,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具体措施有:首先,建立健全鼓励教师改进教学质量的奖励制度,对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增加经费支持;适当减少非必要的专业课的课时量,留出更多时间组织学生更多地进行有探索性的专业课程设计与研究。使学生真正能够得到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锻炼。另外,在学校师资资源允许的前提下,组建学术团队去开展一些科研目标适中、探索性强的学术前沿性研究,并鼓励本科生参加进来,让他们体会科技创新的具体过程,这样也使高校能够逐渐打造有自己专业办学特色的学术团队体系,吸引更多的学者加入,从而发展和壮大本校的学科队伍结构。

三、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同性质的高校和教师一定要依据自身的特点,分析学生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避免同类院校专业特色相同、培养学生的方式相同、专业课的设置完全相同。应当做到即使同类工科院校的相同专业,侧重点和培养方式方法均不相同。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不同高校和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经验,扬长避短,而最应当避免的是照搬照抄、生搬硬套和僵化式的管理和学习模式。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必须依靠教师、高校和全社会的不懈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马斌,李中斌.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2011,25(10):85-88.

[2]马彦周,孙劲松.对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5):169-171.

第3篇: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其具备的科技创新能力,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技创新能力体现在所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的培养方面。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人才的后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就成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大学生只有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培养创新素质,最终成为创新型人才。

一、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指人的内在生理和创新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基础以及所处的环境和实践条件等外部因素协调作用并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在创新活动中发挥作用相对稳定的整体素质。对于大学生而言,创新就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知识进行加工、应用,提出新问题,发现新规律,寻找新方法的活动。大学生创新素质是一种综合了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系统。创新素质是人的个性独立发展的标志,是人的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创新素质培养就是要在尊重和培养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充分发展人的创新潜能,促进大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技能,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每一个人的个性独立发展。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本质上是学习者自觉自动的成长行为。在学习目的上,强调学习是人对客观世界的适应,是为了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服务的;在学习的内部条件上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通过发挥自觉自动特性,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学习的外部条件上,学习者能够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综合能力表现。自主学习能力,应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能够合理的选择使用各种学习资源。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能够独立思考。能够灵活使用各种学习方法及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计划安排学习时间及进度。在阶段性的学习之后,能够实事求是评价学习效果。

三、创新素质视野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1.学习动机

自主学习要以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发生学认为自主学习出现在自我意识产生之后,自主学习最基本的内部条件是自我意识,即有意识地控制、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要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首先要培养自主学习精神。培养人的自主学习精神,能够保持自主学习的持久而深刻的动机,从而促进创新。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其次要树立自信。自信可以使一个人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创造性地完成学习活动,并能在学习活动中积极探索新方法、新思路、新突破,积极创新。学习的内在动机的激发需要培养学习者的自我责任感,即学习是一个人的内在需要,作为学习者,就要通过学习证明自己,体现价值。

2.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指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会去想,这个过程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等一系列过程,把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思维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培养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就是让学习者学会自我选择、自我思考,促进学习者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思维是在认知过程中自我思考、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主要形式,是学习主体意识发展的体现,是监控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3.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对于怎样学习的知识,指一个人在学习能力、心理状态、认知策略、任务目标等方面的知识。学习策略是学习主体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即学习主体根据学习需要,制订出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并及时调整等。自主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来优化过程,提高效率,在学习策略的科学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过程控制与维持。学习者学习策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从而对学习活动过程进行调节。

4.学习习惯

学习最终都归结为习惯的培养。习惯是指在长时间里经过反复练习后逐步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包括相对稳定的语言、思维和行为方式,是生活中相对稳定的部分。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进行反复练习而轻松获得更多的知识。自主学习要求学习主体在掌握学习策略的基础上,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监控学习进程,不断修正学习目标,保证学习效率。因此,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自主学习的效果保证就尤为重要。

5.学习自我评价

笔者认为学习评价以学生的主体发展来衡量学习的效果,以实践中的能力作为评价的依据,因此,学习评价的核心是自我评价。大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学习活动中,对照学习目标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做出价值判断,以此作为依据来调控和优化其学习活动。大学生的学习自我评价是通过自我评价信息反馈,不断修正自己的学习动机和目标,调整和纠正学习活动对目标的偏差,改善自己的学习品质和行为方式,优化学习活动,提高学习目标的实现水平。

大学生培养创新素质,首先需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自主学习的目的和升华。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学习独立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是学生主体性的集中体现,是自主学习的最根本特征。自主学习与创新统一于人的主体性。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就要从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入手,即通过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思维能力、高效的学习策略、优良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自我评价,在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为国家输送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

参考文献:

[1]张步新.高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对策研究.大学教育科学.2003,(3).

第4篇: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范文

(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诉求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998年1月国家教育部制订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提出:采取切实措施,把高等学校建设成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200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既是我们对高等教育状况和人才质量状况深刻反思的结果,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诉求。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已经确立,市场成为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然要求人们极大地增强各个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在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问题的今天,如何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课题。只有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才能使他们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必然要求高校在教育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要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创新,这就必然要求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格品质

创新精神是各种素质的综合体现,它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创新人格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是创新活动成功的关键,它集中地体现为强烈的创新动机、执著的创新情感、顽强的创新意志、持久的创新毅力、勇敢的创新行为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实践证明,所有的这些非智力因素都可以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得到强化和提升。较高的文化修养能使大学生始终保持正确的、理智的、豁达的、乐观的态度,以积极的心态去追求创新,实现自身价值。…

(二)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完善创新的生理基础

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将人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身心两方面的发展。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它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可以促进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人脑“次要半球”的积极性去补偿“优势半球”的机能,从而进一步完善创新的生理基础。

(三)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夯实创新的知识底蕴

在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整体化趋势,人们面对的众多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科学技术问题、生态保护问题等都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加以统筹解决。许多新的发现往往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间产生,广博的多学科知识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而这种知识基础只靠专业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文化素质教育作为超越时间和空间将社会连接起来的纽带,能促进当代大学生广泛地学习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夯实文化底蕴,从而有利于发挥各学科之间的协同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培养创新精神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四)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营造创新的人文环境

创新精神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事,它是一种先进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创新精神要有一种求新、求异的思维,这种思维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往往表现为对未知世界探索和对现存事物超越的潜能。开发创新潜能,除学习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外,还需要营造一种浓郁的人文环境,通过这种人文环境的熏陶使所学的文化科学知识潜移默化为学生的自我需要,内化为自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形成一种精神动力,激发人的创新潜能。高校可通过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系列活动,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氛围,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思维,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五)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形成创新的思维方式

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思维方式,强调“闻一知十”“一以贯之”。我国传统文化也蕴含有丰富的创新哲理思想。强调“修身”“身心自由发展”的人文活动有利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有利于倡导“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思维理念。科学研究表明,文、史、哲、艺术等人文学科的思维活动一般是形象思维,具有求异、开放、直觉的属性,对问题多用想象、类比、夸张等思维方式。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想象与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活动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创新性思维方式,促进人们进行创造性研究。

(六)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积累创新的实践经验

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课堂教育,还包括各种实践活动,如生产劳动、职业培训、教学实习、科学研究、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考察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但可以熟悉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的工作对象,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如何做事,而且可以广泛地接触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文化习俗的人群,学会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因此,通过参加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学生能够逐步建立起健康的思想感情和合理的价值观,并从中提出新问题,激发创新精神,成为创新之源。

三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

(一)在文化素质教育中贯彻创新的教育理念

高校要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授之以渔”,启迪学生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世界;要大胆改革现有的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方法,有效地帮助大学生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角度构建包含文、史、哲、艺术等比较全面的知识基础;要培养当代大学生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心理品质,完善当代大学生包括健康人格、思维方法、发明技巧等在内的能力结构框架体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授知识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同时,注意知识与学习方法并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以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促进大学生自觉培养创新精神。

(二)合理设置“显性”与“隐性”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一方面,要合理设置“显性”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深化“两课”改革,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开设一定数量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创新教育和人文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还要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合人文教育,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通过创设贴近

学生实际的“隐性”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品质和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我国专业教育课中普遍存在的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人文理念传播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状况。

(三)建设具有创新意识的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

培养创新人才,需要高校努力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文化素质高的教育师资队伍。教师的创新意识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性较强的教师会主动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探索和创新,以良好的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另外,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也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知识传授和创新思维培养结合起来,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精神。

(四)在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尤其是要重视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建设。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不是突变式的飞跃,而是连续性的渐变与升华。因此,高校要建立和健全长效机制,大力支持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节、读书会、文学社等活动,充分发挥各种学生社团的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给学生以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思想文化陶冶,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实践证明,营造一个健康、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实现寓教于乐的同时,激发学生求知和创新的热情,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人才的成长。

(五)建立有效的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在教育评价上,教师要改变以往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纳入评价体系,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要给师资队伍以激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利益的回报。如建立专项发展奖励基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特别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将教师指导的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提供资金支持并折算教学工作量。另一方面,通过设立奖学金、创新基金、创新奖励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并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专业辅导。

参考文献:

[1]王春林,郑孝萍,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精神培养[J],学术交流,2002(3):136―138

[2]季祝平文化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3(6):31-33

第5篇: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 专业课 素质教育 创新能力

培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历史责任。为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应从多方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中专业课教师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根据专业特点整合各种资源,构建和完善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多年的专业教学实践证明,在构成人才的要素中,能使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要素就是“素质”。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素质是至关重要的。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素质的提高,不能算是完善的教育。从素质教育的思想来看,高质量的人才应是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与统一,要求学生既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能适应社会生活、独立思考,并具有创新意识的科学精神。

一、前提条件

(一)改变教育观念。教师应该理解教育过程,就是不断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倡导素质教育,专业教师就必须研究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不断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同时探讨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教育科研意识,同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专业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健康人格,将思想教育渗透在专业课的讲授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新型人才的培养打好坚实基础。

(二)新型的师生关系。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尊重、信任和爱护学生,要知道平等、自由、公正是人类社会的追求。教学上必须依照这一目标,师生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质疑;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创造力。从创造心理学得知,人人都有创造欲望,人人都有创造性[1]。人的个性差别是不可否认的,教育必须承认这种差异,并赋予每个人大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和权利,让他们通过学习和思考,在自己擅长的专业方向上发展,以独立的思想和优势去超越、去创新。

(三)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工作中做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即身教重于言教。特别是要与学生多接触,其自身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教育素质,依赖于教师的素质。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所以教师要不断通过自我提高,陶冶情操,拓宽加厚文化底蕴,成为一个具个现代文明素养,热爱学生、积极向上的人。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

二、方法和途径

(一)课程设置宽广。加强本科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否则,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往往会因为失败的课程体系而徒劳。当今世界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迅猛,而且不同学科之间交叉面广,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所学与所用之间的脱节。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坚持“重视基础、突出现代、反映前沿、学科交叉”的原则,加强不同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学科设置应综合化,打破课程界限,多开设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在课程体系上重新优化,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来设计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此外,在课程设置时适当调整必修、选修课的比例。例如轻化工程专业染整方向除了主干课以外,又开设了功能纤维与功能整理、智能纤维与纺织品鉴别、纺织商品学、染整分析与检测、纺织品外贸函电等课程。这样满足学有余力学生选择更多适合自己的课程,塑造学生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个性,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具备全面素质及创新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指教师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不同教学内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切实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其基本指导思想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老师要科学设计课程中创造性活动,善于传递创造性教育新观念,制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各种创造性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逐渐形成广博的思维,做到跨学科和课程规定以外内容的学习[2]。例如染整工艺学课程的印花工艺讲授完后,教师给学生观看各种印花样卡,让学生自己分析各种工艺的特点,然后自行设计一种新印花工艺,在专业实验室实践,比较每人设计的工艺特点和可行性;在纺织纤维鉴别课程中,启发学生用感官鉴别法鉴别自己穿着服用的纤维,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显著提高。

课余时间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室工作,加入到老师的科研工作或企业的技术开发工作,寓教育于实践中。学生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培养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此外,重视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轻化专业毕业实习由学生自己联系,自己实习,然后教师定期指导、检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与社会加强联系,了解工作中人际交往能力和竞争协作精神的重要性,更好地适应社会,找到理想的工作。同时,根据我们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表明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比较满意。

(三)教学手段现代化。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素质和创新教育,标志着大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走进了信息发展的核心。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引进,它引发了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的变革,专业教育逐步走向信息化,即教学多媒体化、教育资源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在教学中必须采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印花过程、聚合物的合成过程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用教学内容的动态和知识的新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继续探讨的意识。教师从知识的传承作用走向引导创新,教师的教育体系与培养模式逐步优化,因此科技教育将成为专业教育的共识。

三、结语

从教学实践来说,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进行教育自身改革和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专业教师必须经常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专业教师应该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促使大学生综合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是专业教育的核心,也是专业教师的目标和职责。

参考文献

第6篇: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创新创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3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造就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这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的要求之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如何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从上至下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哪些主要内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由基础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等组成。基础性素质主要指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也就是我们国家教育方针一直倡导的“德、智、体、美、劳”。道德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文明程度、法律法规的遵守。智力素质主要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身体素质包括心理和身体健康两方面,他是保证其他素质完成的能力,是人类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条件。审美素质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又进了一步,包括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能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劳动素质是指个人的实践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是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得已体现的必要条件。专业性素质是指能较好地胜任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创新性素质对人才的要求较高,是指必须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和能力,且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脚踏实地、勇于向前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只有不同程度地具备以上各点才能叫做具有创新性素质的人才。每个大学生只有当这三部分素质协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说具备了一定的综合素质。 

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作者在高校工作近30年,亲眼目睹了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大学生的原则更加科学合理。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思想道德素质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好;学习意愿高,有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强;团结沟通协作能力较强。实际上这几点与上面所说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是一致的。共同点就是大家首先要考虑的还是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层面如果没过关,也就是说没有思想道德这个“1”,其他也就全是“0”了,如果没有这个“1”,有时对社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不只是“0”的问题了。这也是我们一直所说的,要想学会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德才兼备”是用人之道。思想道德的培养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具备了基本的思想道德水准,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大学教育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教学等各个方面来完成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目前,全国各高校实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较好平台。 

三、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包括:创新意识与创造力;机会识别与利用;风险认识与决策;组织领导与管理,这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每一个项目都在不同侧重面体现了对学生以上内容的训练。本文对我校此项活动的开展情况调研发现,学校参与和举办的各种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很多,参与的学生以二、三年级为主。因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学了一些专业知识,又没有马上面临就业找工作或准备考研究生的压力,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占总参与人数的80%以上。而参与大创活动的学生,我院统计的结果,占学生总数的20%,相对受众面较小,这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在此先不陈述。从参与的学生的表现及这些学生后期做毕业设计情况看,他们的能力都比不参与的有很大提高。举一个项目实例,前年我指导多功能健身娱乐摇篮项目,这个项目由两名学生提出,找我作为指导教师。他们的主要创意是想利用人脚蹬自行车的运动带动一个小摇篮摆动。主要设计意图是为了减轻老年人照顾第三代的辛苦,同时又可以锻炼身体。想法很好,但我没有让他们马上动手设计,而是给他们二个星期时间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市场需求,写出调研报告,此项任务目的是让其了解一个项目的实施的程序上首先应做适当的社会调研,同时也训练其与人交流的能力及把自己的理念或想法灌输给别人且让别人能够接受的能力,以及收集到改进意见,从中训练其能否合理接受客户建议的能力。通过调研他们在我的指导下结合调研时客户的建议进行改进,摇篮换成了摇椅,但这样增加了机械设计的复杂度。接下来的任务是他们要确定项目组成分块,每一块需要什么样的人及人数。选拔参与学生时,他们先到所需专业的班级发广告,面试时由他们主持,我旁听,最后讨论定人选,这一项任务主要训练他们选人要把握基本原则。确定好人选及各自分工后,他们又进行市场调研,确定开发成本,然后根据学院的经费支持情况调整设计方案。经过几轮的反复最后确定设计研发方案。在几次调整的过程中学生们训练了良好沟通能力及财务预算能力。通过这一项目的完成,我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这么多年指导下来,学生们在每一个项目中都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经验和教训是成长的最好老师,再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四、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对毕业生及在校生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提供了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学生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如何培养其创业能力,这方面各高校没有系统的训练,如何克服师资不足及教师在这方面训练不足,且各高校条件不一样,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学校要有意识地将创新创业活动结合到一起,在较多的科技创新项目中主动加强学生创业理念的培养。

首先,要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各校、学生及教师对这方面的训练还不够重视且也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如果在高校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主动对其加以训练,将来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既缺乏工作经验,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就更别谈创业的可能了,因此学生步入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创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这就需要在高校学习期间由经验丰富、引导有方的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训练。但是很多高校这方面都是由专业教师兼任,学校对教师的考评机制也使得教师没有过多精力投放到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上。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必须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其次,各高校应从培养计划上、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内容及训练。同时,引进或培训在编教师,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调整我们的培养模式,结合各高校的办学条件多种培养模式,多渠道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院的经验是增加一门相关理论课程及综合实训环节。把毕业设计内容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各种专业比赛项目相结合,把毕业设计分块制,团队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受众面广,有目标、早准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学院鼓励并支持教师分阶段带学生到企业实习,为此,学院支持并帮助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这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经验丰富了,课堂中的实例教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身教大于言教,学生参与教师的产学研活动对他们了解专业知识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只有教师的知识面和实践经验不断更新,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更多的是检验他们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更多的需要教师言传和身教。所以,高校要重视对教师进行与时俱进的培养和训练,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不断充实课堂内容,让学生真正掌握能够在踏入社会后用的到、效果好的创新创业技能。 

社会实践也是锻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学校每个寒暑假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走访社区帮助孤寡老人、义务为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献爱心、筹集善款善物寄送偏远山区和受灾群众等活动。这些活动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培养了义务奉献精神。 

总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我们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就是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进步之魂。要实现我国的科技强国、科技大国、自主创新、中国制造等伟大梦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创新创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大学生群体的重要使命,已成为时代进步的希望和灵魂。 

参考文献: 

第7篇: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创业;创业素质;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6.046

当在经济增速放缓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党的十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有助于经济增长、提高生产力、激发创新和创造工作机遇的重要动力,是解决经济发展缓慢、失业率增长、就业率下降等问题的重要方法。近十几年来,国内电子商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电子商务具有前期投入少、操作相对简洁、门槛低等优势。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创业的理想选择之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电子商务创业作为个人走入社会就业或在校创业尝试的首选。可是因为大学生在电子商务创业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条件和基础,例如不懂妥协、缺乏团队精神、角色关系处理不当,缺少电子商务创业的基本技能,喜欢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做事,导致看人不准,缺乏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等等,最终造成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因此,加强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就显得尤为必要。

1 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创新的基本素质

目前,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创业创新素质培养研究的文献已有不少,全球创业管理教育和研究最著名的商学院―美国白森学院企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管理学专家威廉・D・拜格雷夫把优秀创业者的基本禀赋归纳为10个方面:理想、果断、实干、决心、奉献、热爱、周详、命运、金钱和分享等;国内学者苏益南(2010)等认为大学生创业素质主要包括:心理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等三个维度,并且构建了大学生创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模糊理论,建立了大学生创业素质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李芳凝(2011)等认为大学生创业素质模型包含三个维度:个性特征、业能力和知识结构。孙金豪(2016)提出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以及创业知识。这四个基本的创业素质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综合以上几位学者和其他文献关于大学生创业素质研究的成果,可以看出,目前对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内涵认知还不够统一,即使现有的文献更多的是关注大学生传统意义上的创业素质培养,而针对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素质培养的文献还很少。本文在现有参考文献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电子商务创业的特点,重点从技能、管理、营销素质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1 网店建设的技能素质

电子商务创业创新是指利用互联网向客户提品或服务并获取收益的一种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虽然不向传统创业需要找一个固定的营业场地,绝大多数是利用目前一些成熟的第三方平台进行创业。但是,这并不等于电子商务创业不需要任何技能门槛。因为,电子商务创业是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支持下虚拟网络空间中进行商务活动,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网店装修、简单的网络故障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等信息技术基本能力,恐怕电子商务创业过程会举步维艰。因此,无论是在PC端开设网店,还是利用各类移动终端开设个人微店,首先要学习一些最为基本的网络、计算机和网店装修基础知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要想电子商务创业能够取到成功、减少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必须要掌握一些电子商务创业的基本技能素质。

1.2 网店团队的管理素质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线上的创业形式和线下传统企业一样需要经营管理,对个人网店经营的产品、物流、筹资或融资、合作伙伴、团队成员等等要素要进行精心的组织安排,这些都需要创业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能力。在传统管理学教科书中,通常将管理职能定义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职能,事实上,在今天以互联网作为传播载体的信息社会当中,电子商务创业者除了应该具备以上五大管理职能素质之外,还需要具备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利用信息的基本素质,能够对网店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的能力,这些都需要电子商务创业者在创业行动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1.3 网店运营的营销素质

市场营销是指在创造、沟通、传播和交换产品或服务中,为顾客、客户、合作伙伴以及整个社会带来经济价值的活动、过程和体系。通常主要是指企业营销人员针对市场开展经营活动、销售行为的过程。由于电子商务创业是在互联网虚拟空间完成商务活动,而且第三方平台上通常已经创建了成千上万家类似店铺,彼此之间竞争非常激烈,如果创业者的店铺不能及时获得流量,可能就会被淹没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无人问津。在当今信息传播非常快速的社会环境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过去,特别是对于网络创业,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平台上创建自己的网店,都需要创业者及时将网店经营的产品或服务传播出去,创业者的营销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创新素质培养的模式

当代大学生是具备高学历、高素质的典型代表群体,在他们身上还具备年轻、热情、敢于冒险的创业潜质,对互联网具有非常熟练的使用经验。因此,电子商务创业他们具有先天的优势。但是,电子商务创业毕竟不是简单的上网,需要创业者具备一定的技能、管理和营销素质,本文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阶段,提出了课堂平台学技能、模拟平台学管理、实战平台学营销的“三平台”模式。

2.1 课堂平台学技能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技能素质,具有时效性强、效率高和针对性强等优势。例如,本人连续开设多年的一门课程:《电子商务实用软件工具》,就是针对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让学生掌握一些电子商务中最为常见实用的软件工具。课程教学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辅,学生上机实践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开放性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注重创造性视觉营销思维训练,强调实践操作;以实例进行教学,并演示实例得到的过程,有针对性的练习网店中的促销主图、详情页、店招和店标等常见制作技能,使学生能够更加自如地适应电子商务创业的技能需求。

2.2 模M平台学管理

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管理素质的培养,可以考虑使用许多高校已经投入实践教学环节的“创业之星”、ERP综合实训等模拟培训软件平台,通过“创业之星”创业模拟平台,让创业者通过一个完整的制造型企业模拟经营过程,从市场客户需求分析、产品设计研发、生产环境配置、市场营销、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生产管理等业务环节全方位培养创业者的经营管理潜能;另外,还可以通过“金蝶ERP”软件平台,培养创业者对公司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升创业人员的信息化素质,帮助他们在今后的电子商务创业过程中能够快速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

2.3 实战平台学营销

市场营销是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但是,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掌握不了营销的艺术和精髓。对于电子商务创业者营销素质的培养,必须要在实战中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以运用,不断总结才能逐渐掌握营销中的技能技巧。近年来,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笔者所在学院每年都有企业找上门来组织学生进行电子商务大赛,有的是结合企业产品撰写市场营销方案,有的是由学生自己组建团队在网上销售企业提供的产品。这些具有实战性的企业平台,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熟悉了网上开店的具体流程和网店管理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战使他们充分认识营销对电子商务创业的重要性。

3 提高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创新素质培养质量的主要举措

3.1 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融合

中国人民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抓培养方案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深植于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将创业教育分植于培养方案中的不同课程类别和培养环节,以创新思维激发、创新能力培养两条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因此,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目前,许多高校普遍采取的做法“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为主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必须要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更高、更深层次,可以通过设置独立的创新创业学院对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进行整体的教学规划设计,使大学生创业素质能够在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得到提升;另外,也可以采取创业教育课程包的形式融合到专业教学计划中,例如人民大学开发的“互联网+”、跨境电商、互联网金融、人力资源外包等专业创业课程包,就是一种非常灵活、务实的创业教学形式。

3.2 重视培养综合创业素质能力的实训教学建设

综合实践教学通常是在大学高年级专业学生学完多门专业课程之后,开设的综合性实验,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专业综合知识或综合技能的运用能力培养。目前,许多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的《ERP综合实训》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实践课程,该课程通过“创业之星”、“战略管理”和“金蝶或用友ERP”等模拟创业管理和信息化工具软件平台,以不同专业同学混合组建一个创业公司团队(通常8人一组),然后模拟运营一个制造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包括市场调查、产品研发设计、厂房配置、设备和原材料采购、人员招聘与培训、市场开发和资质认证等各个流程都需要团队通力协作、自己做出判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培养同学们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创业管理素质。这种强调多学科交叉和问题导向,提倡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开发课程应该成为今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努力方向。

3.3 重视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过程,核心环节较多,高校和企业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力军。促进校企合作是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合理配置高校资源和企业资源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许多地方普通高校越来越重视与地方政府和社会企业的合作,一些企业也非常乐意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和专业教学之中。最近连续多年,我校与地方企业共同举办了多次以企业产品销售为主的“电子商务创业”技能带赛,不仅为企业开拓了新的销售渠道、提升了企业销售业绩;同时,也让参与的同学有机会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学到了许多企业经营新理念,是自己的企业经营意识、管理素质和营销技能等创业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可以看出,合作中实现共赢是高校与企业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是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高校追求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科研水平,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校企合作开展创业教育的内在动力取决于高校与企业双方的共同需要和利益驱动。因此,为了提供更加真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使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的培养,在实践中必须要坚持“校企共赢”原则,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徐莹.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7):39-41.

[2]杨勇军,肖莉,李新庚.基于电子商务时代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探索[J].电子商务,2015,(3):89-90.

[3]苏益南,朱永跃,陈永清.高校大学生创业素质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2):60-62.

[4]李芳凝,张建哲.大学生创业素质模型构建及培养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1,(8):105-108.

[5]孙金豪,大学生创业素质与创业教育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6,(29):460.

第8篇: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素质;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而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持续不断的大批创新人才则是前提和基础。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能否具有过硬的创新素质,事关我国未来社会的兴旺发达,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保持。

所谓创新素质,概括的说就是创造发明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等几个方面。可以说,创新素质是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有机结合。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的同时,还应承担起在塑造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的重要使命。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其根本任务和作用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祟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人格的进一步完善,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具体地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发创新动机与创新意识

创造主体根据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引发某种创造动机,并表现出的某种创造的意向和愿望,这种创造的意向和愿望便是创新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在促发人们的创造动机、激发人们的创造意向、激励人们的创新追求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意义。

创新意识离不开创造动机的引发,创造动机是创造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原因和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是能够促发人们的创造动机的。价值观教育使得创造主体意识到创新对于人的价值,促进了价值意识的觉醒,同时,“价值观教育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激发人的创造动机。价值意识的重要性不在于观念本身,而在于它能促进人们的创造动机,让人们积极投身于创价活动以求价值的实现。”创造主体的创造动机的引发还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联系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形势与政策教育、国情教育等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当今国内外的形势发展状况以及当今时展的需要,懂得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所具有的重大作用,这对于引发他们的创造动机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科学创新的思维方式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也必须符合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本身也应现代化。而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也就是要按照科学精神来观察、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而“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本质的要求之一是组织各种各样活动,培育与训练人们科学的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中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培养人的创新思维上。此外,在实践能力、人的个性、观察能力等这些与人的创新能力也是息息相关的品格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创新思维是指主体在创新意识的驱使下,以新颖独创的方法,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论、科学的思维方式等知识的传授,为人们更好地认识社会,探索、发现和利用客观规律提供了有利的武器。在新形势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中宣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等时代精神,强调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旧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的解放和对由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突破。

(三)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健康向上的创新追求

思想政治教育所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人生理想教育等 ,在激发人们的创造意向和创造愿望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激励人们进行更高层次的创新追求。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创造主体的开拓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一个人为国争光的创造动机和高度的创造热情,并把创造动机引向祖国的需要。人生理想教育为人们不断的探索、创造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柱。这一系列的教育在帮助创造主体明了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创新的使命感、责任感的同时,促使创造主体不断地的进行崇高的创新追求。

需要强调的是,就一般意义而言,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有利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而不是一般的标新立异,但事实上,无论是理论创新、技术创新还是制度创新本身,还是它们的创新成果,都会存在着方向性问题。如新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被邪恶所利用,决定这种状况的关键就在于创新主体的价值观与社会态度。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活动,对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态度,进而保证其创新及成果在正确的方向上的“作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素质培养方面作用实现的途径

从以上思想分析不难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对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确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该如何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和切实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对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功能呢?

(一)确立系统观念,树立“大教育”意识

创新素质的形成,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形成一个系统,社会、学校、家庭形成一个系统,学校内部的教学、教育、管理也形成一个系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与创新素质,都是由各自的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的多维结构,各子系统及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因此,我们应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确立系统观念,考虑创新素质教育的内容、规格和特点,搞清楚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并且在动态中协调它们的关系。

同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来讲,要彻底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使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之“专利”的认识误区,自觉地树立“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即高校的全体教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论是高校专职政工人员,还是一般的管理人员;不论是“两课”教师,还是一般的专业课教师,都要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善于在日常工作和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要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惟有这样,才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创新素质培养之间找到结合点,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教育合力。

(二)营造宽松环境,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

宽松和谐的思想教育环境,不仅会使人感到心情舒畅,能够培养教育者的教育意图得到顺利领会和有效认同,而且能够启迪智慧、激发灵感,有利于创新潜能的开发,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讲,在创新素质培养过程中,要改变“板着面孔说教”的枯燥刻板的印象,而要提高亲和力和可接受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选择来说,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发挥其自主因素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和自我修养。自我教育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有控影响,是在把客观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人的思想动机、情感并进一步外化为行为、习惯等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进行认识、判断、选择和行动。从评价体系的建构来说,确立与创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和内容相适应的、能够科学地考查学生学习效果和实际政治思想品德状况的评价体系,要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育学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新素质的发展。

(三)创新方法手段,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

高校当前普遍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主要阵地。然而,长期以来高校的两课存在“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无精打采”的尴尬局面,未能充分发挥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方法科学化。如运用启发式教学,加强实践环节,注重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切实提高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同时,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此外,还应与时俱进,不断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既是提高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必要手段。如开辟网上理论讨论园地,回答与讨论学生关注的问题。对于重要新闻和突发事件能够马上展开讨论,大大提高对重大事件的关注程度。网上讨论开辟了理论学习的第二课堂,不仅使我们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可以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对学生正确引导,而且能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抵制各种错误的不健康思想的侵蚀,有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保证创新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此外,还可建立师生交流的电子信箱,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及时沟通,特别是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可“一对一”解决。这样可以使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因人施教,因势利导,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素质发展。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时代对创新的呼唤与期盼,我们所有的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以引导方向、改造思想塑造品行为己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认清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勇于承担历史使命,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为培养更多的富有创造性的高层次人才,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我们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9篇: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校 共青团 创新能力 海南医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19-01

一、挑战杯的基本情况

挑战杯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和创业的“奥林匹克”,旨在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挑战杯”竞赛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俗称“大挑”;另一个则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俗称“小挑”。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1]。截止到2013年12月“大挑”已经开展了第十三届,“小挑”已经开展了八届。

二、海南医学院参加“挑战杯”的基本情况

自挑战杯开展以来,海南医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学校各级共青团组织积极组织青年团员参加“挑战杯”活动,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至今已参加七届“大挑”、五届“小挑”,并多次进入全国总决赛,摘得各类奖项,受到社会好评。

三、海南医学院各级共青团组织在参与挑战杯中的思考和总结

1.完善组织保障,丰富竞赛体系,为学生参与学术科研搭建广阔平台。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工作,成立了由学校党委书记担任顾问,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团委、教务部、科研部等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的“挑战杯”组织协调委员会领导小组,为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系列赛事提供支持和指导,提高了竞赛的权威性和运作效率。与此同时,各院部(系)吸收专家学者作为“挑战杯”的指导力量,在动员同学参赛、推荐评委老师、征集参赛作品、传达评审意见、进行个别指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加强宣传引导,增强示范效应,有效扩大竞赛覆盖面和影响力。

在宣传导向上,海南医学院各级共青团组织注重区分两项竞赛育人功能的共性和特色,紧密围绕竞赛的合理定位开展针对性的宣传,促使广大团员青年对于竞赛的意义和自身素质的不足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着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相关赛事中来。

在宣传策略上,针对各项竞赛的特点开展全方位、多渠道、有针对性的宣传动员,营造浓郁的竞赛氛围,充分发挥竞赛的导向性、示范性作用。基于“挑战杯”竞赛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过程环节多等特点,一方面,通过海报、展板、横幅、网络、宣讲会等多种形式在校内进行广泛宣传,并设立热线电话和咨询邮箱,为同学答疑解难;另一方面,深入院部(系)开展宣讲会,并组织了相关交流、研讨活动,推动宣传工作向基层深入。

通过这些努力,学校“挑战杯”竞赛逐年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近年来,参赛作品超过百件,作品涵盖医、理、工和人文社科等多个领域,参赛作品内容更具创新性和现实意义。

3.树立精品意识,加强对外交流,现育人成果丰硕,实现了“小挑”峥嵘,“大挑”辉煌。

学校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在学习和吸收兄弟高校育人工作经验的同时,在海南省和全国竞赛中积极展现育人成果,在“挑战杯”竞赛中屡获佳绩。其中2003年第八届“大挑”竞赛,2件作品荣获海南省优秀奖。2005年共青团海南医学院举办首届海南医学院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收到作品12件,评选出6件作品报送省内评比,其中1件作品获特等奖,入选第九届“大挑”评比,1件作品获一等奖,4件作品获三等奖。在2009年第十一届“大挑”竞赛中,2件作品获全国三等奖。2010年“小挑”,1件作品获得省特等奖,入选全国总决赛。2011年“大挑”,1件作品获省特等奖,参加全国总决赛,荣获三等奖,并且我校首次获得“高校优秀组织奖”。2012年“小挑”,2件作品获省一等奖,参加全国总决赛,荣获三等奖。2013年“大挑”,3件作品参加全国总决赛,1件作品荣获三等奖。

四、关于进一步推进海南医学院“挑战杯”工作的几点认识

1.要进一步调动基层组织力量,不断丰富和完善竞赛育人体系。

基层团组织具有联系广大同学的先天优势,在活动宣传、组织、具体操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后,要进一步动员基层力量,让更多基层团学组织参与到学生课外学术科研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来,使活动的运行朝着多元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健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的组织体系。尤其是要积极开展与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学科竞赛、单项竞赛,不断完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体系,同时还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把握创新人才培养规律,明晰不同群体学生的成才需求,提高竞赛育人的导向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加强与第一课堂育人体系的积极沟通和有效衔接。

2.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参与“挑战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今后要通过争取课外学术科研学分、设立学生课外科研专项基金、加大成果转化推广力度等尝试,丰富激励手段,深化激励成效,构建包括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等在内的激励措施。学校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办法,积极整合相关资源,将“挑战杯”课题招标与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优化以项目资助为主要内容的激励体系,形成一套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有机结合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激励机制。

3.要进一步健全指导体系,提升学生课外学术科研活动的育人水平。

应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术科研过程中遇到的相关困难,不断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一方面要积极拓展指导资源,聘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学生科研进行指导;另一方面要继续通过举办培训讲座、经验交流会等,为参赛同学提供全过程指导,根据竞赛环节培养同学相应能力,使竞赛育人内涵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