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范文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精选(九篇)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

第1篇:卧床病人如何护理范文

【关键词】关键词 骨科 体位 护理

骨科病人多数卧床时间长,常需身体的某部位的固定制动,活动受限;脊柱疾患者潜在继续损伤危险,甚至导致部分或全部丧失自理能力,因此骨科的体位护理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如何为特殊体位病人提供既舒适、安全、省力,又保证其生理与治疗要求和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是目前待于进一步摸索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在积累长期护理工作经验及结合人体力学原理的基础上总结出若干护理措施,并已在临床实践中取得很好效果,为我科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提供了帮助。现将此内容介绍如下。

1 脊柱损伤病人的特殊体位和护理措施;适于脊柱骨折、脱位、肿瘤及脊柱手术后的病人。

1.1 颈柱损伤

1.1.1 体位:应平卧于硬板床上,保持头颈中立、平直位,防止向任何方向弯曲的原则,应用一薄枕理平后垫于肩、颈、头下,必要时左右各放一砂袋或颈围制动,围颈围者颈下的枕垫应理凹使之悬空,防止患部受压,以平仰卧位,左右侧卧交替,q2h1次。

1.1.2 翻身法:有条件由1个护士配1个助手操作,无条件由1个护士操作即可。方法是先将患者两臂交叉置于胸前,两膝屈曲并翻向操作者近侧,操作者身体贴于床缘,两脚前后分开,一手插入枕垫下。手腕、前臂横置于患者枕、肩部,另一手放于患者臀部,以颈部为轴,协同翻转至近侧,尽量让病人向前倾,然后用3个枕垫分别垫于头、肩部的枕垫后,腰骶部及两膝之间,再作局部调整至病人感到舒适。若有助手,可站操作者对侧,辅以臀部的翻转及协助垫枕。恢复平卧时,先将患者两腿伸直放平,取出腰骶及膝部枕垫,操作者站在患者背侧,手插入枕下扶住头肩部,缓缓取走支撑在后的枕垫,将病人身体放平。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病人的呼吸和表情,若有呼吸改变或不适应暂停操作,颈柱手术要避免颈部受压,曾有一患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由于护理的疏忽,家属不适当的加枕后,病人出现一侧上肢麻木,酸痛,CT示对侧椎板“活页”处塌陷骨折,出现“再关门”现现象,结果行第二次手术,给病人增加了痛苦和经济损失。

1.2 胸腰脊柱损伤

1.2.1 体位:平卧硬板床,在顾及脊柱曲线及病情的基础上,可在腰下垫5公分以下的薄枕,使病人更为舒适及使用便盆时减轻疼痛,以平仰卧、左右侧卧交替,q2h翻身1次。

1.2.2 翻身法:与颈椎损伤基本相同,但翻身时应以胸腰脊柱为制动部位,肩胛部和臀部应同时翻转。

1.3 脊柱侧弯手术后和体位护理:正常脊柱失状面有4个生理弯曲,额状面为一直线,脊柱失去这一正常形态则造成畸形,并影响正常生理功能,脊柱侧弯80%为特发性,青少年多见,尤为女性,畸形不仅向侧凸且向后凹,因此平卧硬板床有一定困难。我科对该病采取剃刀背切除,哈氏棒矫形内固定术85例,效果95%,院内无1例因护理不当发生脱钩、褥疮等并发症。做法是术后常规硬板床上加5—8cm海绵垫,术后4—6小时平仰卧,以压迫止血,以后则以左右侧卧为主,2小时更换一次,侧卧应完全侧卧或稍前倾,翻身方法同胸腰椎操作,防止脊柱旋转或单纯肩部抬高,以免发生脱钩,该手术后需卧床2—3周后上予加速干固。 转贴于

2 单侧下肢活动受限患者的体位护理措施:单侧下肢活动受限常见于单侧下肢骨折、脱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骨肿瘤及结核有病理性骨折可能及牵引患者等。该类患者由于活动受限加之疼痛,不便变换体位,易引起,骶尾部褥疮,不正确的翻身可增加病人曲,以健侧下肢足底及双侧上臂的手掌或肘部为三个支点,支撑起下段躯干,使臀部离开床面,护理人员酌情给予协助,并对骶尾部及受压处进行按摩,q1-2h1次,此方法简单易行,预防褥疮及肺部并发症效果显著。此外病情允许可半卧和平卧交替,对股骨颈或粗隆间骨折,髋关节脱位的患者应摆正骨盆,保持患肢外展,可在两腿间放一枕头;穿“丁字鞋”,防止足外旋,若要侧卧则应侧向患侧;牵引病人要抬高床尾,保持反牵引作用。

3 双侧下肢活动受限时的患者的体位护理:双侧下肢活动受限常见于双下肢的骨折、脱位、广泛软组织损伤或血管损伤及牵引的病人等,该类病人体位护理最为棘手,病人配合困难,最为发生褥疮。我们采用患者身体重心移动及配合躯干托起法为对策,做法是备1绿豆壳制做的长枕或2个短枕,将枕理为坡形,而后把病人一侧略抬高,将坡枕低的一边嵌入患者的大腿根部、臀部、躯干的一侧,坡枕高的一边向外,使患者身体重心向对侧偏移,同样方法1—2小时后换至另一侧,一个回后需2人分别站在病人的两侧,将病人躯干部托起,以臀部离开床面为度,使骶尾部和背部解除压迫并通风透气片刻,这样周而复始即能达到目的。

4 髋人字石膏固定后的体位护理:髋人字石膏固定是髋部、大腿部骨折及某些矫形术后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股骨截骨术、髋关节融合术、髋关节病灶清除术等的常见石膏固定法,是将髋关节固定外展20°,轻度外旋,膝关节屈曲15°,踝关节90°[1],加之石膏未干固前,易引起变形、折断,因此体位护理有其特殊之处。术后24小时内应平仰卧位,尽量减少搬运,排便便时应把整个臀部托起,勿折下肢石膏筒,48小时可以翻身,平低仰卧与健侧卧为宜,翘起的患侧用支架或矫橙支撑,架上放上枕为佳,侧卧角度尽量前倾,更为稳定,石膏全层干固需5—7天,因此要求动作轻,石膏部位要暴露。

5 下肢截肢术后患者的体位护理:截肢通常是为了挽救生命,但必然给病人带来身体的缺陷和不同程度的精神打击,安装假肢是患者功能重建及心理上的一个补偿,术后正确的体位是为安装截肢奠定良好基础的保证。因此要求术后2天内抬高患肢,以减少出血及利于静脉回流,以后应予伸展位,体位应于平仰卧或健侧卧位,在膝上或膝截肢者可俯卧位,不要在两腿间放枕,以免造成残肢上方关节的屈曲、挛缩及外展,侧卧健侧时应在残患和臀部放一枕垫,增加支撑面,病情允许2-3日可坐起,但不宜让残肢垂于床缘,5-6天可扶拐下床活动。

褥疮是骨科最常见的并发症,合理的体位与翻身是预防褥疮的最直接措施,对褥疮的高危患者可辅以气垫、水垫等设施;一些骨科病人减少活动的强度是有益的,但身体骨、肌肉及关节的固定可造成严重的永久性病变。常见肌肉、骨骼方面的疾患有虚弱无力,背部疼痛,肌肉萎缩,关节强直及挛缩,废用性骨质疏松等[2],因此在体位护理时应注意关节活动,肌肉收缩与按摩等方面的锻炼;在体位护理前应做好病人的解释工作,说明体位和翻身的意义,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加病人床上无能运动,提高肺活量及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参 考 文 献

第2篇:卧床病人如何护理范文

【关键词】水袋;褥疮;实验研究;护理

褥疮是皮肤组织长时间处于持续压迫状态形成的。其实质就是压迫性溃疡,是因神经营养功能紊乱及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营养不良而发生的一种软组织坏死现象,是长期卧床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骨折病人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休养,时间过长不注意翻身和护理骨突部位很容易就发生褥疮,由此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护理长时间卧床休息且易发生褥疮的骨折病人成为我们护理中的重点。临床中预防褥疮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是定期翻身,使用气垫床。但气垫床舒适度差,病人不愿意配合。自2010年我科开始使用水袋预防褥疮,舒适度高,灵活度大,取得了护理计划的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1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骨折需卧床休息的病人100例,按住院先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男24例,女26,其中下肢骨折43例,脊柱骨折3例,骨盆骨折4例,平均年龄45岁,平均卧床时间14天;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其中下肢骨折40例,脊柱骨折5例,骨盆骨折5例,平均年龄43岁,平均卧床时间13天。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方法

2.1分组方法: 将100例卧床病人按住院先后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气垫床组)50例,实验组(水袋组)50例,都进行常规的护理,观察时间都为两周。

2.2对照组病人给予气垫床预防褥疮,给以常规护理措施。

2.3实验组病人给予水袋预防褥疮。

方法一:将一次性乳胶手套装水大约至2/3满就行,水一定不能太多,易被压爆。水也不能太少,起不到支撑的作用。在手套颈部打上死结,一定要系紧避免水外渗。方法二:市面上也能买到水袋,将准备好的水袋分别由两个或者三个一起用毛巾或者中单包裹严密,做成大小不等的水袋垫子,将其放在骨突两侧。同时为了满足病人的舒适度,可以将准备好的水袋加热到成人体舒适的水温,放在骨突部位两侧,同时也应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天气情况和室内温度等来调整水袋的温度,如果水袋的温度太高很容易把病人烫伤,而太凉则起不到促进局部组织的血运循环的作用,并且还有可能将病人的褥疮加重的后果。

2.4效果评价:按照褥疮评价标准进行观察两组病人褥疮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病人使用两种方法的舒适感体验,以010级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

2.5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t检验,以P

3结果

表1两组病人褥疮发生率及舒适感测评结果(n=100)

4讨论

4.1骨科卧床病人褥疮发生的原因及机理:长期卧床患者体力极度虚弱、气血亏虚,又因身体局部长期受压导致气血运行失畅,加之护理不当,致位于体表骨隆突和床褥之间的皮肤组织,甚至肌肉,因持续受压,局部缺氧,血管栓塞、组织坏死腐脱而形成的溃疡。骨折卧床病人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性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是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褥疮本身不是原发疾病,大多是原发疾病未经良好的护理而造成的损伤,加重病情,延缓病程,严重者可一起败血症。褥疮好发于受压且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骼隆突处,以及皮肤皱褶处,同时与卧位有着密切关系。褥疮发生的原因与压力、剪切力、摩擦力、局部潮湿或者排泄物刺激、全身营养不良或者水肿、感觉与运动障碍或者受限制病情、医疗护理措施的使用不当和护理过程中的不正规操作和翻身过程中用力过大造成皮肤破溃等等有关。都是造成卧床的骨科病人发生褥疮的原因。

4.2基础护理:随时保持患者床单元清洁、干燥、平整,伤口渗液、渗血者应该及时跟换敷料。保持衣物干燥,保持气垫床气体的饱和,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应尽量使患者全身放松,减小心里压力,除患侧肢体制动外,指导患者如何在床上自动水平移动更换体位,增加肌力恢复,指导家属每隔1h2h为病人做背部按摩30分钟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4.3水袋及气垫床对预防褥疮的作用及护理:本次试验结果显示,水袋在预防骨科卧床病人发生褥疮的作用效果中与使用气垫床的效果比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水袋预防褥疮仍应注意加强观察护理。骨盆骨折、股骨干骨折、各种骨骼牵引、石膏托固定、夹板固定的病人只能处于平卧位,故骶尾部、足跟部、肩胛部等处,每两小时更换一次部位,将骨突出处悬空。在肢体与肢体之间的骨突也应高度重视,需要用水袋垫在其肢体的骨突部位两侧,以防褥疮的发生。大的水袋能代替软枕的效果,在使用的过程中应注意密切观察受压部位的血运情况外,还应注意水袋的质量,随时注意水袋有无渗漏现象或者其他的问题,防止水袋内的水流出影响病人的病情,增加并发症的发生。而气垫床对有些部位不能够提供更好的空隙空间,加上气垫床的材质是由防水性的材料制成,使用时特别是体虚或者肥胖患者长时间卧躺后容易出汗,由于气垫床的透气性较差而使汗液不能得到及时的排除,引起并发症的可能,同时也间接性的增加了护理时间和难度,使有的骨折病人的伤口、小关节或者石膏部位的皮肤组织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和护理。在预防骨科卧床病人褥疮的作用中与使用水袋组的实验组进行对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的作用相似。但对照组病人对使用气垫床的舒适感体验与实验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5小结

综合来讲褥疮的好发部位与压力、剪切力、摩擦力、潮湿、营养不良、感觉与运动障碍、医源性有关。水袋灵活性大,自制水袋小巧,使用起来灵活性大,随着体位而变化,适用于各种骨折长时间卧床病人的不同部位,使组织皮肤能得到更好的空隙,促进组织血液循环加快、减少局部组织持续长期受压造成的缺血、缺氧、坏死现象,改善了骨科卧床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皮肤长时间的受压,消耗大量的营养而引起软组织皮肤坏死溃烂,大大改善了护理的工作量和护理质量,适合于各种长时间卧床的骨折病人,患者感到舒适,愿意接受,患者易于配合等优点,适合各层次医院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第3篇:卧床病人如何护理范文

【关键词】 田七跌打风湿霜膏;凉液水垫;褥疮

褥疮是身体局部长期受压[1],血液循环受到障碍,不能适当供给皮肤和皮下组织所需营养,以致局部组织失去正常机能而形成溃烂和组织坏死。骨外科的许多患者牵引、石膏固定,需要较长的时间卧床治疗和康复,而长期地被动卧床很容易并发褥疮。如何保护皮肤,预防褥疮,一直是骨科卧床患者护理的重点。由于骨科患者创伤疼痛,肢体牵引制动,使体位相对固定,患者不能随意更换体位。这使骨科患者的皮肤护理增加了难度。近年来我科应用我院研制的田七跌打风湿霜[批准文号:粤z20071051]于皮肤护理中,辅助凉液水垫,在预防褥疮过程中,大大地减少了护理工作量,为护士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的护理工作,符合临床需要,所观察病例极少有褥疮发生,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均是2007—2009年本科骨折住院患者660例,男276例,女384例;年龄最大96岁,最小3岁。其中椎体骨折374例,四肢骨折286例,皮肤牵引130例,骨牵引36例,石膏或夹板固定120例。椎体骨折和牵引患者一般卧床时间为4~6周。

1.2 辅助药物资料 田七跌打风湿霜 成分:三七、当归、泽兰、续断、骨碎补、香加皮、羌活、银花、桃仁、防风、黄柏、白芷、透骨草、威灵仙、豨莶草、甘草、海桐皮、薄荷、凡士林等。功效:活血祛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清热解毒,增加局部皮肤的抵抗力。

1.3 疗效标准 显效:对Ⅰ期褥疮用药后灼热、疼痛消失;有效:入院未发生褥疮的患者用药后局部无发生褥疮;无效:局部潮红发生褥疮。

2 护理方法

2.1 防止局部长期受压 在形成褥疮的多项因素中,局部长期受压是致病的关键。因此避免或减少压力对组织的损坏,有效地间歇性解除压迫,恢复受压部位的血液供应是预防褥疮最为有效的护理措施。 患者卧于普通平整的病床上,腰骶部和踝部垫上凉液水垫,每例患者需2~3块,天气炎热时,每隔2~3h更换1次。 要尽量避免身体局部长期受压。护理人员要经常帮助患者变换卧床姿势;平卧与小侧卧交替,使骨骼突出部位轮流承受身体重量。一般每2~3h翻身1次,帮助翻身时不要拖、拉、推,以免损伤皮肤。

2.2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按摩可以使局部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使用我院研制的田七跌打风湿霜作为按摩剂,每次用1~2g,均匀涂在皮肤表面,用防褥疮方法进行按摩,至霜剂干燥为止,需3~5min,每天1次。对入院带有皮肤潮红或硬结者,护士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把皮肤擦伤,每天1~2次,2~3天可见皮肤潮红或硬结消散。

2.3 保持局部皮肤干燥 床单应保持平整无皱折,床单应清洁、干燥、无渣屑。如是大、小便失禁的患者,特别要注意皮肤的保护和床单的干燥,可使用成人纸尿片。尽量减轻局部皮肤的刺激,不要使用脱瓷的便器,以防擦伤或擦破皮肤。定时用温水擦身,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对容易发生褥疮的患者,要经常检查受压部位。

2.4 指导和鼓励患者自我训练 根据患者病情,指导或协助患者进行抬臀,移臀练习,患者可自我训练,或由护士协助训练。

2.5 营养支持疗法 由于患者卧床时间长,肌肤受压散热差,在饮食上要注意调理,如食用一些清热解毒活血清凉之品, 并要注意加强营养,多吃高蛋白,高热量食物、水果、新鲜蔬菜以增强自身的抵抗能力。要尽量防止出现高热现象。

3 疗效观察

对椎体骨折和牵引的540例卧床患者采用田七跌打风湿霜按摩和应用凉液水垫作为防褥疮方法,使长期卧床患者极少发生褥疮,仅2例极度营养不良、水肿、恶液质的晚期肿瘤患者,效果欠佳。有效率达到99.6%。

4 讨论

褥疮是对卧床患者威胁较大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患者一旦发生褥疮,不但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加重病情及经济负担,而且常常由于褥疮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而造成死亡。骨科牵引、固定等患者卧床时处于被迫体位,自己不能活动,皮肤长期受压,能使皮肤内的微血管腔压扁,血液流通不畅甚至不流通,因而组织发生缺氧现象,进而发生皮肤坏死甚至炎症。我院研制的田七跌打软膏是由三七、当归、泽兰、川续断、骨碎补、威灵仙、香加皮、伸筋草、海桐皮等20余味药材及凡士林组成。药理作用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之功效。祖国医学认为褥疮为局部受伤,气血运行失常,而致气滞血瘀。使用田七跌打风湿霜以此为依据。对比以往用50%~70%酒精防褥疮按摩,酒精容易挥发,缺乏润滑作用,对患者皮肤施加了外界摩擦力,容易造成皮肤磨损或损伤[2]。使用田七跌打风湿霜按摩,润滑而减少与皮肤摩擦,也使护士按摩省力。田七跌打风湿霜渗透力较强,药物作用持续时间长,每天用药1~2次,已达到良好效果。比用酒精按摩每4~6h 1次,节省了很多人力。波浪形水垫放于身体重力压迫的下方[3],一方面由于波浪形一高一低,减少了身体与床铺平面的接触面;另一方面空气流通,对受压局部皮肤起干燥作用。使用田七跌打风湿霜按摩和波浪水垫在预防长期卧床患者褥疮的发生中, 经我科患者临床使用,减少了褥疮的发生,证明效果好,既能预防褥疮的发生,又能减轻人力物力的投入,让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容易掌握,符合临床护理需要,有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莉,刘桂琴,郑力平.压力与褥疮形成的原因及护理.实用护理杂志, 1997,13(5):224.

第4篇:卧床病人如何护理范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的常见病、多发病,又是临床治疗中的疑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目前国内强调首先采用非手术治疗。我科采用骨盆牵引、局部外敷中药散剂、中药烫疗及静滴甘露醇、地塞米松等方法,对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非手术治疗,具有患者痛苦小、疗程短、治愈显效率高、复发率低等优点。护理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62例,男38例,女24例;年龄25~58岁,平均38岁;病程2~26d;突出部位:L3/L4 5例,L4/L5 39例,L5/S1 18例;双间隙16例,合并中央椎管狭窄5例。均由CT确诊。

1.2临床表现 腰疼多为持久性钝痛,平卧时疼痛减轻,站立或坐位时加重,下肢放射性刺痛,感觉既运动功能减弱,皮肤麻木、发凉,严重时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试验阳性。CT检查结果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符。

1.3治疗方法 ①骨盆腰椎牵引:患者仰卧于普通硬板病床上,置牵引架于床的中部两侧,用牵引带分别固定胸部和骨盆后,再固定牵引带于牵引架及床头、床尾上;牵引物质量为体重的1/2~2/5;采用间断牵引,20min/次,2次/d,10d为1个疗程。②局部外敷中药散剂:每晚临睡前外敷我院自行研制的中药散剂五方散,8~12h后取下。③中药烫疗:用布袋装我院自行研制的“十一方酒”中药饮片(用前机械粉碎),加热至60摄氏度左右后熨烫腰部,直至烫包微热。④必要时应用25%甘露醇、地塞米松以减轻神经根水肿。⑤绝对卧硬板床休息。

1.4治疗效果 经治疗10~28d后,本组62例中,显效(疼痛、皮肤麻木消失,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恢复正常)35例。占56.45%;有效(疼痛、皮肤麻木减轻)24例,占38.71%;总有效率为95.16%。

2护理

2.1心里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由于需要卧床休息,且大多数为青壮年患者,病症突如其来,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因此易出现紧张、焦虑。护理人员应态度和蔼,热情而严肃,耐心细致的向患者讲解本病的发展过程和发病疼痛的规律性,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能力。多接触患者,指导患者阅读一些文艺书籍,听轻松、愉快的音乐等,以转移注意力。

2.2卧硬板床的护理 卧床数周至症状消失时可下床活动,起床时佩戴腰围,睡觉时脱下,翻身时须保持躯干上下一致。切忌脊柱扭转或屈曲。指导患者平时站、坐、行的正确姿势,减少慢性损伤的发生。急性期病人绝对卧床时对腰部垫一软垫,以维持腰椎的生理屈度,厚薄以病人感到舒适为宜。急性期卧床期间改变时要采用轴向翻身法,防止要不扭转,避免加重损伤。急性期需要绝对卧床1~2周。恢复期下床活动要佩带腰围,以保护腰部,一般需要坚持佩带腰围1~2个月。

2.3骨盆牵引的护理 牵引前要向患者介绍牵引方法、目的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合作。牵引时要保证牵引装置有效。患者取平卧位,牵引带应当固定在适当的位置,松紧度要适宜,肋骨部位的位置不宜过紧,以免影响患者呼吸。腰部的位置要紧,牵引时才不致下滑,达到牵引目的。遵医嘱调节牵引力和牵引时间。患者进食后不宜立即牵引,以免影响消化,造成不适。另外,牵引时应用大毛巾包裹臀部,以减少牵引带对皮肤的直接压迫,避免擦伤局部皮肤。牵引结束后,应嘱患者卧床休息,避免久坐,以减少自身体重对椎间盘的压力,利于修复。牵引时吊带松紧要适宜,由于吊带拉力作用于胸膈及脊嵴上,对较消瘦的患者局部应用棉垫加以保护,以免骨突部受压,引起皮肤损伤。应注意观察双下肢血液循环及感觉情况,以免拉力过大造成神经根及椎体的损伤。牵引的姿势、重量、时间都应严格遵医嘱执行。

2.4烫疗的护理 烫疗时防止烫伤皮肤,当烫包温度降低至42摄氏度以下(此时患者感觉不很热时)则应换另一烫包或停止烫疗,烫疗后应嘱患者盖好被服,避免受风寒。

2.5康复期功能锻炼的护理 功能锻炼是康复期的主要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说明其重要意义,使患者主动配合,功能锻炼时运动的幅度及次数应逐日增加。症状减轻的初期,可指导患者在床上作屈膝、屈髋活动,当直腿抬高达70°时,应教会患者如何进行腰背的锻炼,如患者平卧时挺腹,站立时双手扶腰作后伸腰等。离床时,嘱患者佩戴腰围,减少腰部的活动度,保护腰部。腰椎间盘突出症易于复发,当症状消失时,为了巩固疗效,应督促患者注意腰部保暖,并注意多卧床休息,注意生活规律,不可过于疲劳,避免久坐弯腰、搬重物,每天仍应坚持腰背肌锻炼。

2.6出院指导 注重腰部的保暖、防寒、防潮,应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可铺电热毯保暖,夏天睡空调房间时用毛巾垫于腰部,即保暖,又能使肌肉充分放松以利健康。应避免搬运重物。嘱患者避免重体力劳动,以免椎管神经根受压,窝硬板软垫床,以保持脊柱功能位,坚持6个月以上的功能锻炼,站、坐、卧时切不可左、右侧弯,同时要避免腰部动作过猛或过度用力,注意适当休息,劳逸结合,防止复发。

3体会与讨论

3.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入院时情绪因素起了很大作用,而焦虑、恐惧、担忧等不良情绪会使疼痛阈下降,我们要有针对性的作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表达情绪,绝对卧硬板床休息,以减轻疼痛。

3.2骨盆牵引能缓解肌痉挛,使椎间隙增大,降低椎间盘的压力,扩大椎间孔和神经根管,促进突出物回纳或移位,减轻对神经根的挤压,并有利于组织充血与水肿的吸收,使疼痛得到缓解,牵引后宜平卧30min后再采取自由卧位。部分患者牵引时会感觉疼痛剧烈难忍,克停止牵引治疗。

3.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卧硬板床可以减轻椎间盘的负重压力,屈膝、屈髋可以放松坐骨神经的牵扯力,并减轻腰椎前凸,以张开椎间盘后间隙,以使腰部软组织得到充分的松弛和休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许多患者不重视卧床休息或不能坚持卧床休息,病情稍有好转就下床活动,从而使病情反复或加重,降低了治疗效果。此时应向患者讲解卧床休息的重要性。

3.4适当的腰背肌锻炼,能增加腰背肌肉的反应性和强度,提高腰椎的稳定性、灵活性和耐久性。恢复期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锻炼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选择适宜的运动量,以不感疲劳和疼痛为宜,并嘱患者锻炼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加大运动量。嘱患者出院后1~2个月不宜弯腰,6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参考文献

[1] 王琰 108例关节镜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病的护理措施。中国使用医药。2010.5(7):183-184.

[2] 刘慧媛 老年人的护理体会 中国临床护理2009.1(4).306.310

第5篇:卧床病人如何护理范文

【摘要】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术期的综合护理。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科室收治10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病例,探讨此类患者的围术期综合护理特点。结果:100例均健康出院。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术期的综合精心护理对患者术后恢复非常必要。

【关键词】围术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 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脊柱方面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以2O~5O岁的青壮年为发病的好发人群。其发病机理主要是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其内主要成分如蛋白多糖、胶原、弹性蛋白和水等的丢失和成分比例的失衡并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连同髓核一起向椎管内突出压迫血管、神经、脊髓,从而引起的以腰痛为主,合并有坐骨神经改变性疼痛等一系列症状[1]。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病程时间长、症状时常反复、保守治疗效果差,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多采用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间融合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GSS)内固定术,同时实施围术期的相对护理,对解除病人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2009年2月一2011年7月我科收治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椎板减压+髓核摘除,同时加强了围术期护理并配合传统热敷和中药熏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2月-2011年7月我科手术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病人100例,男60例,女40例;年龄29岁~61岁,平均40.5岁;均行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本组病人均手术顺利,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出现脑脊液漏4例,神经牵拉性损伤l例;术后住院两周,出院后随访6周~12周。

1.2 在院围手术期护理包括:1.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准备;2.术后:绝对卧床、基本护理、热敷、中药熏洗、康复功能锻炼。

1.3 疗效标准

腰部及下肢神经症状完全消失或接近消失,直腿抬高试验为阴性,并且下肢抬高大于9O°以上为优;腰部及下肢神经症状基本消失,腰腿部轻度疼痛并且直腿抬高试验大于70°为良;腰部及下肢神经症状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角度较前改善为中;症状无明显改善,不能恢复工作为差[2] 。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病人由于患病时间较长、疼痛及生活自理能力受限使病人对手术的期望值较高,同时由于对该手术不了解,甚至会产生恐惧负性心理,导致患者术前极度焦虑。经研究发现,焦虑情绪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内分泌系统和免疫功能,造成血压升高,心率增快。护理人员应针对病人存在的心理,多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向其讲解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及优点,手术的方法和手术的效果,同时还要着重说明术后的注意事项,让病人做到心中有数;多向病人介绍成功病例,增强病人对手术的信心,解除其心理负担,以取得病人的理解和配合。

2.1.2 术前准备 协助医生尽快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同时应指导病人练习深呼吸及床上训练大小便。指导其俯卧位训练,以使其适应手术。教会病人术后的辅助训练的方法,如直腿抬高、股四头肌锻炼、飞燕式训练等。术前一天备皮,上应至肩部、下应至大腿根部、两侧应过腋中线。术前12 h禁饮食,术前晚可考虑适当用镇静剂,以保证术前充分休息。

2.2 术后护理

2.2.1 绝对卧床休息:而椎间盘内的压力在坐位时较大,平卧位时最小,因此必须绝对卧床,在绝对卧床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卧硬板床,切忌床褥过软。② 要选择适宜的,一般仰卧位,侧卧位或俯卧位均可,但对L4/5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应强调采用屈髋屈膝仰卧位。③ 对于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的可适当给予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止痛。④ 要保证足够的卧床时间,一般行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后患者卧床不得低于3周,同时应要求患者吃饭、洗漱,二便尽量在床上进行。

2.2.2 术后基础护理:术后24 小时内应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同时应去枕平卧尽可能不翻身,以利于止血;密切观察尿色、尿量,经常行尿道口护理;定期指导患者翻身联系,防止压疮。 对于引流情况也应密切观察,若24 小时后引流量不减少或是减少后增多,且引流液为清亮淡黄色,伴头痛、恶心、呕吐时,应高度考虑为脑脊液漏。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同时应注意,给予病人心理疏导,缓解其紧张情绪,并且要注意保持保持床铺清洁干燥,以防逆行感染。

2.2.3 中药熏蒸:本院采用自制中药熏蒸治疗腰突症,中药熏洗的基本组方为:白芷、川芎、独活、防风、桑枝、五加皮、艾叶等为基本组方。将配制的中药放人治疗床盆内,加温水浸泡药材,温度控制在39~45℃ ,以不引起患者局部疼痛为易,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 12到15次一个疗程,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有无心慌、头昏、呕吐感,如有不良反应应停止治疗,以免引起休克或虚脱。

2.2.4 热敷的护理:在熏蒸的同时,用热敷理疗的办法在腰部行局部热敷,可有效缓解腰部疼痛,减轻症状,但应预防局部皮肤烫伤。一般病人每次热敷不能超过20分钟,每天也以不超过两次为宜。

2.2.5 康复功能锻炼:康复功能锻炼以加强背肌及腰部肌肉锻炼,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同时减少原有神经的粘连为主要目的。其主要内容包括:①直腿抬高练习,术后第1天即可在有家属陪同的情况下指导病人做直腿抬高练习,可由30°开始,先被动练动练习,逐日加大抬腿幅度,同时指导病人练习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每天至少3次,每次至少300次,直至最后直腿抬高达9O°[3]。在直腿抬高锻炼的基础上,可指导病人做一些屈膝、屈髋的运动,以增加双下肢肌肉的力量,同时也有利于减少术后神经根的粘连[4]。腰背肌的锻炼对增强脊柱的稳定性也很关键[5],可一开始用五点式,即用两足跟、两肘、后枕支撑抬起身体,使肩部、腰背部向上抬起,悬空后伸。待第3周后可改为飞燕式,即俯卧位,头、双上肢、双下肢同时抬起后仰,注意锻炼需循序渐进,逐步增加次数,同时锻炼应当坚持,出院后康复功能锻炼也应坚持锻炼半年以上[6]。

3 结果

从随访结果看:本组共100例,优70例,占70% ;良20例,占2O% ;中4例,占4% ,差6例,占6% 。有效率94% 。综上所述,认真做好围术期综合护理工作对患者康复很重要。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病人进行围术期综合精心护理,对患者术后恢复非常必要;只有正确的治疗、精心的护理以及病人积极的功能锻炼配合,病人的生活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陈孝平,邱贵兴.八年制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64―1065.

[2]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0.

[3] 孟宪国,孟宪中,申勇,等.椎间盘镜下椎间盘摘除术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4,4(5):405406

[4] 何丽英.早期直腿抬高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10.

[5] 侯艳玲.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08,21(7C):1915―1917

第6篇:卧床病人如何护理范文

【关键词】ICU;压疮;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187-02

随着医学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医疗安全意识的提高, 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压疮发生率作为考核医院护理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已成为护理管理者的共识 。ICU为压疮高发区, 由于病人长时间卧床使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皮肤及皮下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和坏死 。如何减少和杜绝压疮的发生是ICU护理人员面对的一大难题。现对我院多例ICU压疮高危病人的有效护理干预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50例均为ICU压疮高危病人。男100例, 女50 例,年龄50 岁~ 70 岁。其中肺部感染50例, copd50例,车祸伤40例,心肺脑复苏术后10例。均需要长时间卧床, 完全无法移动28 例, 活动受限48例。

2 icu高危评估标准

icu疮高危因素评估标准根据Bar den 量表进行风险评估, 包括移动度、活动度、感知觉、潮湿、摩擦力与剪切力、营养6 项指标。每项指标分为2 个等级, 总分1 分~ 12 分, 得分越高, 压疮危险性越小。见表1。此类评估量表可以及时筛选出发生压疮的高危人群, 以便早干预, 力争做到防患于未然。

3 护理干预

3.1 压疮高危因素评估?? 积极评估病人情况是预防压疮关键的一步。病人入院后, 结合Braden 压疮评估 12 分者均为高危病人, 本组病人平均得分为8 分。护士长及责任护士对其营养、皮肤受压程度、肢体活动度、自理能力、家属配合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对压疮高危病人进行压疮知识健康教育, 取得病人及家属的合作, 并对皮肤进行全面监控记录, 班班交接。

3.2 预防性保护对病人长期受压部位用温水擦净皮肤, 待干, 然后根据受压部位范围选择不同的敷贴平整粘贴于皮肤上, 可有效减轻对皮肤的直接摩擦力及压力的危险。有卷边及皱褶时及时更换,并定时揭开敷贴观察受压部位情况。

3.3 糜子垫及气垫床的使用?? 高危病人均适用。糜子垫的制作方法: 根据受压部位用纯棉布做成不同规格的袋子, 装谷物糜子, 厚度3cm 至4cm, 然后垫铺在病人身体受压部位。利用糜子的滚动性起到按摩局部的作用, 减少局部压力, 促进血液循环。持续使用气垫床的病人应每6h放气一次。

3.4 饮食护理?? 鼓励病人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以保证病人足够的营养供给。特别是提供优质蛋白的比例, 如牛奶、鸡蛋、瘦肉等对于不能进食的患者应根据病情采取鼻饲或静脉营养。

3.5活动指导?? 指导病人床上活动, 定时翻身、叩背, 按摩受压部位, 建立翻身卡, 活动状况班班交接。注意翻身时将身体抬起再挪动, 避免在床上拖、拉等动作, 防止擦伤皮肤, 翻身后用枕垫固定位置, 保持舒适卧位。不能翻身者1 h 指导其床上做等长运动及双手支撑抬臀运动, 或将手平塞于病人受压部位下进行按摩, 避免皮肤长期受压。

3.6 皮肤护理?? 每日用温水擦洗全身皮肤1 次或2 次, 保持皮肤清洁, 如有大小便污染及时更换床上用品及清洗局部皮肤。每日用75%乙醇按摩受压部位1 次或2 次, 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3.7 生活护理?? 保持卧床病人衣服柔软、洁净, 床铺平整、清洁、干燥无碎屑, 做到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总之, 压疮是骨科卧床病人最棘手的问题, 且发生率极高,通过对150 例病人采用伤口愈合快示格胶贴应用及综合护理干预, 无一例发生压疮, 减轻了病人痛苦, 缩短了住院日, 提高了生活质量。

第7篇:卧床病人如何护理范文

肝硬化是因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于肝脏,而造成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1]。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晚期出现严重并发症[2]。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严重疾病,其常见病因为肝硬化、消化性溃疡 、急性胃粘膜损害等。而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更为凶险。同时肝硬化晚期常伴有腹水、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在内科治疗中对肝硬化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护理工作显得相当重要。本文就我院2006~2008年73例肝硬化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观察病例73例,均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17例,年龄45~71岁,其中18例出现腹水,9例合并肝性脑病。

2 护 理

2.1 一般护理(休息、体位、皮肤)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体质较差,应嘱其多卧床休息,增加肝脏血液循环,以利于肝病恢复,大出血时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并将下肢略抬高,以保证脑部供血。对于长期卧床者鼓励和协助患者经常更换体位,每天擦洗皮肤,预防褥疮发生。患者病情重,全身抵抗力低下,极易发生各种感染,应做好通风等环境清洁,减少感染的机会。患者由于体力下降,卧床时间长,故应加强皮肤护理,故每日应保持患者身体的洁净,对于长期卧床者,可经常拍背,每3h翻身防褥疮。大小便失禁者,应随时更换或留置导尿,保持干爽,每天更换尿袋,每周更换导尿管。保持床铺的干燥清洁。定时翻身更换体位,避免受压部位出现红肿或褥疮。

2.2 上消化道出血急性期的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发病突然,失血量大,病情凶险,常可引起出血性休克和肝性脑病[3]。(1)要禁食。出血缓解或停止出血24h后可以按医嘱进食流质,并逐渐加量进食。出血时让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窒息。(2)密严观察病情变化。记录出入量,观察血压、脉搏、呼吸、面色、皮肤变化、观察呕吐物及排便情况,尤其是血压和心率的监测。并应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输液速度,防止输液过快而发生肺水肿,重点监测排尿量。(3)协助医生插三腔二囊管。 插管前仔细检查,确保食管引流管、胃管、食管囊管、胃囊管通畅并分别作好标记,检查两气囊无漏气后抽尽囊内气体,备用。协助医生进行插管,留置三腔二囊管时要定时抽取胃内液体和血液,要观察呼吸是否通畅以及出血是否停止,并记录引流液的性状、颜色及量。同时遵医嘱定期观察三腔二囊管的位置。(4)输血、输液的观察。 急性出血期,根据患者脉搏、血压、尿量和血红蛋白来掌握输血、输液速度。如果脉搏在120次/分以上,收缩压<88mmHg,心功能好可补液300ml/h以上。在不用升压药的情况下,血压稳定在6h以上,脉搏<100次分,就应控制输液、输血速度,若为两条静脉通道,则累计输入速度70滴/分。

2.3 上消化道出血稳定期的护理

(1)饮食护理:饮食营养是改善肝功能的基本措施之一。其基本原则是:高热量、高蛋白质、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无刺激性、纤维素少饮食。适当限制动物脂肪。一般要求每日总热量在2000~3000 cal。并根据不同病情给予不同的饮食护理。在出血后由于肝脏的进一步损伤,易于出现肝性脑病,应限制蛋白质或禁食蛋白质,还应注意盐(钠)的进食。一般钠限制在2.0 g/d,但在血钠偏低的情况下,可适当补钠治疗能增强利尿效果,预防腹水的产生防止低血钠诱发肾功能损害。(2)心理护理:出血不仅导致患者的生理变化,还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促进疾病好转、延长出血周减少出血次数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与患者的主动交流,使患者获得与健康相关的知识以配合治疗。呕血、便血时患者易产生焦虑、恐惧情绪,应尽快清除血迹,避免恶性刺激。护理人员应沉着、冷静,切忌因忙乱而加重紧张气氛。用语、行表情关心、安慰患者,使其安静。对异常情况不要告知患者,减少不良刺激,消除心理危机。

2.4 出现腹水并发症时护理

患者在上消化道出血后很容易出现腹水,对腹水的护理应该注意,每天做好测量腹围、体重,以便医生用药,如病人腹胀、大量腹水出现呼吸困难、心悸、脐疝时,宜采取舒适的半卧位,以使横膈下降,增加肺活量,减少肺淤血,有利于呼吸运动。排放腹水时应先做好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述腹腔穿刺放腹水的目的、经过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取得病人配合,并记录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术中协助患者取半坐卧位、平卧位或侧卧位,配合医生进行局部麻醉,嘱病人放松。取少量腹水做生化及常规检查。术后嘱病人平卧4h,询问有无不适,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液、渗血情况及周围皮肤有无发红、发痒等感染迹象必要时纱布加压或用蝶形胶布固定。对于穿刺部位瘙痒、周围皮肤发红的病人,要告诉患者不要抓挠,给予碘局部消毒,预防出现感染。

2.5 出现肝性脑病并发症的护理

由于出血引起肝功能下降或行门静脉高压外科门体分流术后,均极易导致肝性脑病,其比例可达70%。早期往往出现昼睡夜醒,记忆力、计算力下降,表情淡漠,烦躁不安,喜怒无常,随地便溺及向周围的人发脾气等性格行为改变,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此类行为的出现,以便及时向医生报告,并取得家属的支持配合,使病情得到及时处理。出现昏迷时,应及时清除口腔、气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等,做好口腔、皮肤、呼吸道及泌尿道的护理工作。定期翻身防止褥疮的出现。注意防止病人舌咬伤,并对病人的病床加上床栏、保护带或固定病人,以防坠床。对于恢复期的肝性脑病的患者,指导其饮食结构,避免高蛋白饮食。

2.6 出院指导

指导和帮助病人及家属了解有关疾病的一般知识,学会自我护理的能力。向家属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并主动学习有关知识,懂得其中的道理,如腹水病人为何要限水、钠的摄入。注意饮食适当,出现柏油样大便和行为异常表示的问题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失代偿期患者为什么要卧床休息等。使之主动与医护人员配合,有利于病情的稳定与好转。告知病人注意排尿量等。

参考文献

[1]王肃清,习 羽.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四季分析布调查与防护[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6):64~65.

第8篇:卧床病人如何护理范文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刺激和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所引起的综合征,可发生任何成年人,以20-50岁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由于下腰椎负重和活动范围大,故腰椎间盘突出多发生在L4-5、L5-S1。从而也增加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机会。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多种分型,根据突出的位置分为后外侧突型和中央型;根据病理变化和CT、MRI所见可分为膨隆型、突出型、脱垂游离型、Schmort结节及经骨突出型。腰椎间盘在非手术治疗无效时,手术是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患者多处于青壮年时期,在单位和家庭中均担任重要角色,得病后心理压力较大,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护理在骨科临床工作占有重要地位[1]。

1临床资料

本组男31例,女12例,年龄29-75岁,平均43岁。术后并发症:尿储留2例,便秘2例。

2护理目标

疼痛剧烈时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减轻或解除疼痛;保持大便通畅,训练患者床上排便,指导如何使用便盆;正确指导功能锻炼,以防止关节僵硬、神经根黏连及帮助患者逐步全面恢复;密切观察病情,防止发生脑脊液漏、尿储留或感染等并发症;调节心理情绪,保持心理健康,做好生活护理;满足生理需要,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病情观察

3、1 生命体征监测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国外基本上使用全麻,因为国内大多采用硬膜外麻醉,术后6小时内每15-30分钟测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1次,对于全麻患者及老年或伴有其他慢性疾病者还应注意观察意识状态、血氧饱和度、尿量的变化。

3、2 切口和切口引流管的观察 观察和记录手术切口处敷料有无渗透,切口有无膨出或血肿;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袋内引出液的颜色、量及性质,若观察到引流液为淡黄色,同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时,应考虑可能发生脑脊液漏。

3.3 下肢神经功能的观察 术后72h严密观察双下肢的感觉运动,深浅反射括约肌功能恢复情况。

4 护理

4.1 一般护理 患者应卧硬板床,每2小时翻身一次以预防压疮发生;翻身时应由2名护士操作,使患者胸、腰、臀一起翻转以保持脊柱的稳定,切忌自行强力扭转翻身,以防止腰部切口四周软组织损伤而影响愈合。

4.2 心理护理 针对术前术后不同状况给予相对应的心理护理,术前向患者交待好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让病人先有心理准备。术后对于病人发生由于并发症的所产生的焦虑情绪应给予及时开解,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3 疼痛的护理 疼痛时可指导病人放松或是让病人听音乐,或是与患者聊天等,以分散其注意力来减轻疼痛,疼痛严重时可遵医嘱用镇痛剂。

4.4 术后尿储留和预防便秘的护理 术前应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以免术后因平卧不习惯而影响大小便排泄,解除患者怕弄脏床单的顾虑,注意排便时床铺的保护,防止污染。一旦发生污染应安慰病人并及时更换干净衣裤,切忌埋怨,以免增加患者思想压力,便秘时鼓励患者多饮水或遵医嘱使用通便药物,尿储留时可让病人听流水声,按摩或是热敷腹部,无效时可给予导尿术导出尿液。

4.5 脑脊液漏的护理 首先是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告诉病人脑脊液流出后每天可以自行生成,漏出的脑脊液如果不多则对生命没有影响,经过适当的治疗可以治愈,具体护理措施可通过改变来防止脑脊液继续流失,可由原来的仰卧或侧卧位改为俯卧位,俯卧时间为1小时,然后改侧卧,依次交替进行,同时抬高床尾10厘米,形成头低足高位,阻止脑脊液继续流失,以缓解头痛,同时,这种头低足高位还有利于硬脊膜和伤口的愈合。

5 术后的康复护理 指导患者在术后24小时做直腿抬高训练,每天2次,每次20-30下,在后期可做空中蹬车活动,以避免神经根黏连;帮助病人按摩及做关节被动训练,防止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指导患者做踝关节主动背伸训练,每天2-3次,每次30-40下,此项训练对帮助患者日后下地正常行走有重要作用。

6 出院指导

病人出院时要做好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仍要坚持功能锻炼,一般在3个月左右可逐渐恢复正常工作,同时在今后的工作中,仍要调整生活习惯,避免同一姿势时间过长,不定时地改变,以调整椎间盘内压,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避免复发[2]。

参考文献:

第9篇:卧床病人如何护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R318.11;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1) 06_0490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1.06.34

随着人工心脏起搏器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接受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手术的患者 不断增多。但起搏器置入是一种有创的治疗手段,为了减少术后伤口出血、血肿、电极脱 落等并发症的发生,以往要求,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病人术后常规沙袋压迫6h~8h。 绝对卧床24h,术侧肢体要求绝对制动5天[1]。但发现,绝大多数患者出现腰背酸 痛、腹胀、便秘、尿潴留等并发症,增加病人痛苦,加重心理负担。近年来,我科改进了护 理方法,采用腹带加压包扎手术伤口,术后6小时可取半卧位,如无不适即可下床,术后第3 天撤除腹带固定,停止术侧上肢制动。临床应用85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观察组: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病区行永久性起搏器置人术的病人共8 5例,男45例,女40例;年龄30~88(59.1±2.5)岁。对照组: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我 病区行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的病人共72例,男40例,女32例;年龄40~75(57.5±2.3)岁 。两组病人在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两组均采用心内膜起搏,起搏电极置于右心室室间隔,测试起搏参数 满意后,置入脉冲发生器于病人的胸前皮下囊袋中。

1.2.2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术后伤口沙袋压迫6h制动及绝对卧床24h, 并制动5天,给予一般性活动指导,协助生活护理,术后1周拆线。观察组护理方法:起搏器 植入术后,伤口采用多层纱布覆盖并用腹带加压包扎手术切口及左上肢,沙袋压迫6h后可取 半卧位,如无不适即可下床,术后第3天撤除腹带固定,停术侧上肢制动。适当活动术侧肩 关节,避免过剧。卧床期间指导及协助病人活动除术侧上肢外的其余肢体,术侧肩关节及上 肢自然放松,以病人感觉舒适为宜,24h后可做术侧上肢及肩关节的前后运动,勿过度用力 及抬举过头。3天后指导病人进行肘、肩关节的伸屈、内旋及轻度的提肩动作。5天后可做如 梳头等的活动,活动幅度逐渐加大,循序渐进。

1.3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 -±s)表示,两组均数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 验。以P

2 结果

两组术后并发症及舒适度比较:见表1。两组术后均未发生电极移位或脱位。有1例出现伤口 出血,因为患者之前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 )。而观察组术后排尿困难、腹胀便秘、腰背疼痛、入睡困难、便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3.1 经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会给病人增加不同程度的痛苦, 病人感觉腰背酸痛,难以忍受。部分病人不习惯卧床大小便,致腹部胀气、腹痛、便秘、食 欲减退并产生烦躁心理[2]。观察组缩短卧床时间至6h,病人腰背酸痛明显减少, 无一例发生便秘及尿潴留。过度约束肢体活动,易增加肢体肌肉失用性萎缩、关节韧带粘连 、静脉血栓形成的机会,影响正常的肢体功能[3],使病人康复时限延长。术后早 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切口愈合,并可防止肢体功能障碍[4] 。本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置入起搏器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排尿困难、腹胀便秘、腰背疼痛、 入睡困难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

早期下床活动应注意事项:(1)下床活动的幅度不宜过大,尤其是术侧肢体不宜大幅度的活 动或负重。电极移位90%发生于安置术后一周内,电极端刺激心内膜产生炎症水肿,水肿消 失后形成纤维化,才能牢牢包裹电极。如早期活动量大,有电极脱位的危险;(2)限制术侧 手臂活动度,有利于电极与心室壁的紧密附着。固定好肩肘关节,术侧肢体制动。心脏扩大 或老年病人。包扎时间延长1~2d,因为心脏扩大尤其右心室扩大的病人,肌间沟浅,电极 不能稳定地嵌入肌小梁内,老年病人大多有心肌不同程度的退化,起搏器安装早期电极端局 部心肌的炎症反应较弱,电极与心肌粘合较差;(3)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 压及伤口敷料外观有无渗血。制动侧肢体的肤色、温度是否正常。若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 生,并做好护理记录;(4)加强生活护理,指导患者进食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 多纤维、易消化的食物,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避免产气、刺激性的食物, 如牛奶、咖啡等。保持大便通畅,以免用力大便,使起搏电极脱位。

永久起搏器术后活动计划:(1)6h后撤除沙袋压迫,取半卧位,如无不适,可鼓励病人下床 大小便及活动;(2)对于老年、虚弱、行动不便患者,6h后可取半卧位,病人可床上翻身活 动;(3)术侧上肢制动,腹带固定术侧肩肘关节,指导患者活动术侧手指、腕关节,以防关 节僵硬;(4)术后第3天,撤除腹带固定,适当活动术侧肩关节,避免过剧。术后第7天,伤 口愈合良好,可拆线。术后最初1~3个月,术侧上肢避免剧烈活动,避免高举手臂和提取重 物,以防起搏器脉冲发生器、电极导线发生移位;(5)日常活动(如洗漱、吃饭等)及适度的 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

3.2 近年来,为使起搏更趋于生理性起搏,采用心室螺旋电极将其固定于右室间隔低位或 高位。由于置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起搏电极的放置位置准确率高,电极不会因的 小幅度变动而移位[5]。由于两组均在术后术侧制动,避免术侧肢体大幅度活动, 无一例发生电极移位现象。

3.3 囊袋出血是起搏器置人术后一种常见并发症,为防止囊袋出血,常规用0.5kg沙袋压 迫局部。沙袋压迫不当可影响皮肤血循环,造成囊袋局部皮肤坏死[6],尤其是体 质消瘦或 胸部皮下脂肪少的病人。观察组改良了伤口包扎方法,使用腹带固定,短时间沙袋压迫,无 一例囊袋出血。有1例患者由于术后迷走反射,频繁恶心、呕吐。术后半小时就予取下沙袋 并半卧位,也未发生囊袋出血;对照组使用沙袋压迫,1例囊袋出血,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 。随着起搏器置入技术的不断提高,囊袋出血发生率逐年减少。

近年来,我科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后的患者均采用改良后的护理方法,并认真做好术后的知 识宣教,取得满意的效果,深得病人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夏云,丁小伟.改良式腹带在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后的应用[J].护理进修杂 志,2010,25(12):2172.

[2]周娟华,吴巧元,程晓涛.安装多腔心脏起搏器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 (7):526.

[3]朱晓毓,黄素英.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并发症的家庭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 (10):795.

[4]单玉香,郜玉珍.心脏起搏器术后早期活动的意义[J].护理研究,2006,20(12C):3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