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写字教学论文范文

写字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写字教学论文

第1篇:写字教学论文范文

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写字教学方面,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在课本的练习中,特意设置了田字格的写字练习,从看到摹再到临写,体现了写字能力的的渐进性,较好地遵循了人类的认识规律。这种设计,体现了编者的独具匠心和良苦用心。本人以为,这样的设计已进一步将小学的写字教学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再也不可等闲视之了!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本人在对低年级学生的写字教学上,有了点滴体会。现将它阐述出来,与各位同仁商讨,也想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写字教学中,本人曾走过一段弯路。拿到新教材,刚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时,我只让学生在教科书的田字格内写字,然后又让学生在田字格练习本上,每个字写一行(8-10个)或两行(16-20个)。虽然在课堂上,我也花心思对每个字的间架结构进行了指导,但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来的字,依然还是很难看。特别是在当天学的生字比较多的情况下,结果更是糟糕,最差时,全班写字的合格率竟在20%以下,优秀率几乎为零。

起初,我还以为学生是刚入学,各个方面均处于起步阶段,且写字又属于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技巧能力,此时学生的字写得差,当属情理之中,在所难免。可是,半个学期过去了,学生的写字能力竟是毫无起色。虽然本人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了指导或辅导,用尽心机,嗓子喊得发痛,但受效仍是微乎其微,事倍功半。受师德之谴,本人开始在这方面警觉起来了。察看书法专业的指导书籍,了解书法家成长的故事,但那些东西似乎与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全体学生,还有许多距离,好像有许多“高高在上”、“格格不入”的地方。在这一条路上,“久行”不得要领之后,我不得不从自身的教学方法上来找缺点、想办法。

经过反复的钻研教材上的设置和琢磨编者的意图之后,我终于受到了启发。教科书上的写字练习,浅看起来,总觉得有点儿“份量”不够(写字的专门练习,一般每个字只让学生写两个)。出于好奇,我将一部分学生的教科书收上来看看。出乎意料之外,看到的绝大部分都是横平竖直,像模像样的字!虽然笔力上还有显得稚嫩,间架结构上也还有不少的欠缺,但与他们练习本上写的字却是大相径庭,判若两人。对于一个入学不到半年的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字,写得已经够好的了。难道在写字教学上也要给学生“减负”?受此启发,我就试着在学生写字练习的数量上,给学生进行“减负”。我一改写字练习让学生每个字最少也要写八个以上的做法,一下子将写字练习的数量减到了每个字四到五个,并且要求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尽量写好。所谓“万事易做,一诀难求”,这句话的道理,在我的写字教学中,立刻显现出来了。在经过不到二十次的练习以后,本班学生的写字能力,一下子提高了许多,写字的合格率,一下子升到了85%以上,优秀率竟接近30%。看到这样的结果,本人虽谈不上欣喜若狂,但说喜不自胜那可是一点儿也不过分。

为了进一步探明究竟,我及时地对部分在这方面进步较快的学生进行了家访。家长们普遍反映,子女在做作业上有了同一种变化:原来是先做完其他的作业,接着是痛痛快快地玩一顿,等到了上学的“临界点”,再万般无奈地拿起语文作业,一阵胡乱的“涂鸦”之后,语文作业数量上的任务,算是完成了,但质量上却是如前所述,写字能力的提高与否,那是更谈不上了。现在,则是调了个头。放学后,一有空就是正儿八经,认认真真地先将语文作业做好,然后再完成其他的作业。这样,我的语文作业,就在学生所有的作业当中,占尽了“先机”。相对来说,其质量当然也要好得多了。通过家访,我明白了:学生写字进步快的原因,除了我在数量上给减了“负”以外,还与由此带来的学生主观上的主动,心理上的耐心,有很大的关系。我也明白了不少的书法家以“宁静可以致远”作为座右铭的真谛了。同时,我还明白了,通过“减负”,学生写字能力提高“神速”,也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了。因此,我也得出了一个结论:“精雕细刻”一个字,比胡乱“涂鸦”一百个字,进步都要快得多呀。如此看来,在对学生进行写字教学或写字能力训练时,“减负”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第2篇:写字教学论文范文

一、辅导学生正确使用字帖

字帖为我们练字提供了规范的样本,因此,临写字帖是学写字的一种途径,通过这一途径能帮助学生掌握笔法和章法,在临帖中还能培养观察能力,锻炼背帖、记识的能力。

在指导学生临帖过程中应注意从以下四方面来做:

1.多看:在动手写字之前要认真仔细地看字帖,从中找出特征与规律。分析笔画的长短比例和内在规律,仔细掌握运笔特点,根据运笔特点,领会按、提、顿和按、提、出的运笔方法,这样对写的字就有了总的印象。

2.多临写:写是造型能力的训练,就是要把细心观察和动脑相结合,意引笔行,把观察到的笔画特征、长短变化、粗细变化,各部件的比例位置、组合方法都要落到实处,然后才能临写。

3.多比:写好后,把所写的字与字帖上的字相比较,查找差距,一遍一遍地改进,再反复临写。

4.用心专一:临帖贵在用心专一。选好一本字帖,要一直临下去,写出的字不仅要与帖形似,而且要与帖神似,方可换帖。

二、开展课外书法活动

开展课外书法活动,是在写字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的。

1.书法讲座:可以因地制宜,组织全班学生访问身边的书法家,请他讲讲他是如何练习书法的,也可请他讲解一些有关书法知识,力求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2.书法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教师认真辅导,培养班级书法骨干,起到领头雁的作用。

3.书法展览:既可激发兴趣,又能互相观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第3篇:写字教学论文范文

张锡庚说:“写字具有人格价值。写字揭示出人格特点,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形态的展示与写字习惯的形成是特殊一致的。对得意者来说,一手漂亮的好字,能使自己容人律己,不偏不激,是经过文化洗礼的个体反映。对失意者来说,一手好字是个人找到生命的依托,以书写构筑起一片人格至诚和刚正不阿的乐土。同样,写字跟书写者的文化、情绪、气质、性格,尤其是人的性格有内在的联系,品格对人的影响,都会在作品中反映出来。”可见,能否写一手好字,对个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写字习惯?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教学心得。

一、小学阶段课程标准关于写字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写字教学提出不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喜欢学习汉子,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第二学段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第三学段,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情趣养成的过程。

《标准》在每个学段都强调:“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写字,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可以说,作为指导语文教学纲领性文件的课程标准,2011版课标更重视写字教学。义务教育的各个学段的写字评价都关注学生写字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爱好和追求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钻研某一学科、某一业务或某一技能的动力,当人们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地投入到学习中。所以激发学生写字兴趣,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写字习惯的前提。

首先,让学生明白写字的作用。一手漂亮的字就像一个人穿上美丽的衣裳,可以给人很好的印象。字写得工整美观,不仅有利于促进自己的学习,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底蕴、个性修养乃至更多丰富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个人魅力,而且可以让别人了解你的为人处世。教学中要注重用好教材中的典型字,做好笔画、结构的指导,为写一笔好字打好基础。

其次,可以从书法本身的特点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学习写字的兴趣,在课堂上通过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增强学生情趣。

再次,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鼓励和表扬是提高写字兴趣的又一法宝。不管平时学生在写字或者写作业时,写字的水平提高了多少,及时表扬都会提高学生写字的兴趣。当然,对于那些马虎的同学该批评的要批评,否则容易养成坏习惯。

(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1.教师的榜样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不仅与教师的严格要求有关,而且教师的身教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一手漂亮、流利的字,如一个个美妙的音符,会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谱出优美的乐章,那苍劲有力、清新俊秀的笔画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实践告诉我们,哪位教师字写得好,他的学生写的字也比较好。为了适应21世纪教学的发展需要,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尽快提高自身的书写水平,用自己优美的字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2.学生的榜样

周围一些人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所有优秀学生,包括良好写字习惯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存在不同时期的模仿榜样。从成功学的原理看,模仿成功者的态度是一条成功铁律,对于学生写字习惯来说,其他学生字写得好,会让很多学生模仿。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每个习作里都是学生的手写作文,老师觉得他们的字写得很规范,很用心,在平时教学中有时也会无意地让学生模仿。

(三)平时语文教学中的措施

1.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写好字的前提

小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危害不小,轻者影响写字质量,养成不良书写习惯,重者影响生长发育,不利于身心健康。平时语文课堂教学要及时提醒学生:写字时,要做到:(1)坐姿:头正、身直、脚平;(2)握笔摆好“三个一”:眼离书本约一尺,手离笔尖约一寸,胸离桌子约一拳;(3)心平气和,态度认真。刚开始时做到每次写字前先念口诀,再练字,真正做到“练字先练姿”。

对于学生写字出现的错误姿势,要反复抓,抓反复,引导学生亲自实践,查出不正确书写姿势的病因,方能治本。

2.认真读帖

读帖是指临摹者在写前对字帖静观默察,细想体味,对范字形成清晰印象,做到成“字”在胸,意在笔先。小学一至六年级每学期都有写字课本,并且小学语文每个习作都有小学生手写的例文。将写字课本与习作中的例文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这些都是有价值的帖子。

要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写字前要做到“看、思”两大步骤,看字的笔画,思考字的间架结构,哪个笔画应写在哪里,占多少位置,注意平衡、等距、长短、垂直,然后写,让学生养成“整体把握,细致观察”的读帖习惯。

3.勤学苦练

勤学苦练是古今书法家的共同之处。在写字课中介绍从古至今有许多书法家或书法爱好者练字的轶事趣闻,如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几十年如一日,一池清水变成墨池,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坐卧石碑旁摸索笔画竟达三天三夜等。这样既教育学生学习勤学苦练的精神,又引导学生与自己的惰性做斗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练字计划,每天回家练字15分钟,并要求家长督促,真正落实“天天练”。有了老师指导,家长督促,学生进步就明显了,兴趣就更浓了。

4.提笔即是练字

我们平时教学时经常发现,学生练字时是一种书写,做作业时又是另一种书写。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作业多,难以顾及书写质量,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实现知识的迁移,没有养成自觉写字的习惯。为此,在写字课上,对学生反复强调,将练字融入日常的各科作业,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要有这种意识,就应该做到不管是什么场合,不管是什么时间,只要提起笔来写字,就要认真书写,当成是在练习写字。语文教师特别要抓住平时各科作业这一练字的最好机会,与各科老师取得配合,共同督促,使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5.少布作业

一直以来,作业的功能被定位在“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上,直接导致作业陷入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教师布置作业时总要贪多求全,生怕有遗漏,认为学生做得越多,就记得越牢,能力就越强。事实上,能力与机械的记忆书写没多大关系,反而让学生养成了不好的写字习惯,极难改掉。特别是一些语文老师,喜欢让学生抄写课文或课文片段,借以作为一种惩罚犯了错的学生的手段,这其实是《教师法》禁止的做法,更容易让学生为了完成惩罚的任务而随意写字,从而养成不良写字习惯。

良好习惯是一种能量的储蓄。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也是磨炼学生意志、性格、品质的过程。对此,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模范书写,及时提醒,鼓励提倡,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从严、从实抓起,抓住小学生写字的最佳时期,发挥聪明才智,不断挖掘学生学习潜力,才能有进步,持之以恒地端端正正写字,实实在在做人。

参考文献:

第4篇:写字教学论文范文

一、学年论文课程目标:

学年论文是学生在每一学年结束时完成的学术性的文章,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学术研究,分析解决所属专业领域的问题,并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撰写学年论文,使学生初步掌握撰写学术论文的方法,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和论证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并作为检验学生一学年学习成绩和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

二、学年论文的任务与要求:

结合所学课程设计,由指导教师布置选题范围,学生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的对象或所要解决的问题。论题要求明确具体,具备一定的理论价值或实用价值。

学生围绕论题广泛收集材料,认真进行整理分析,使材料系统化、条理化。学生在动手写作论文之前,应仔细拟出论文提纲,搭建论文框架。以使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并由指导老师审阅。学生根据论文提纲写出论文,在对文章反复修改后打印出来,上交指导教师。

论文要求格式规范,有摘要、关键词、标题、作者、正文、参考文献,字数在3000-6000字之间。

三、学年论文书写规范与打印要求:

1.论文必须用A4规格纸打印,图表应按要求绘制,

2.设计题目用黑体小二号字体,居中书写。设计题目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

3.作者姓名及学号:设计题目下空一行书写作者姓名。用宋体四号字体书写,作者姓名后面加“()”括号,在括号内书写“学号”两个字后加“:”号再写学号。

4.专业和年级:作者姓名及学号下一行书写。用宋体五号字体书写并加“()”括号,在括号内书写院系名称空一格书写专业名称及年级和班级名称加“,”接着书写“内蒙古”空一格书写“呼和浩特”空一格书写邮政编码(010022)。

5.指导教师及姓名:专业和年级下一行书写。“指导教师”四个字用宋体四号字体书写并加“:”再书写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姓名用楷体四号字体书写。

6.摘要:指导教师及姓名下空一行书写。“摘要”两个字用黑体五号字体并加“:”左起空两格书写,摘要的内容用5号楷体字。摘要应概括地反映出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 1

结论。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摘要以150~300字为宜。

7.关键词:摘要的下一行书写。“关键词”三个字用黑体五号字体并加“:”左起空两格书写。其后为关键词用5号楷体字,每一关键词之间用“;”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参照相应的技术术语标准)。关键词一般为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

8.中图分类号:关键词的下一行书写。“中图分类号” 五个字用黑体五号字体,左起空两格书写并加“:”再书写中图分类号码。

9.正文:中图分类号下空一行开始书写正文。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体书写。

(1)标题层次

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一级标题“1”、二级标题“1.1”三级标题“1.1.1”,一级标题“1”用黑体小四号字体,二级标题“1.1”和三级标题“1.1.1” 用宋体小四号字体左起顶格书写。

(2)名词术语

科技名词术语及设备、元件的名称,应采用国家标准或部颁标准中规定的术语或名称。标准中未规定的术语要采用行业通用术语或名称。全文名词术语必须统一。一些特殊名词或新名词应在适当位置加以说明或注解。

(3)引用文献

引用文献标示方式应全文统一,并采用所在学科领域内通用的方式,用上标的形式置于所引内容最末句的右上角。所引文献编号用阿拉伯数字置于方括号中,如:“?成果[1]”。不得将引用文献标示置于各级标题处。

10.注释:正文下空一行书写。“注释”两个字用黑体五号字体并加“:”左起顶格书写。引用文献条目从“注释:”下一行开始书写。

11.参考文献:注释的下一行书写。“参考文献”四个字用黑体五号字体并加“:”左起顶格书写。参考文献条目从“参考文献:”下一行开始书写,用宋体五号字体。

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

12.页面设置

(1)页眉

奇数页 页眉为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学年论文

偶数页 页眉为学年论文题目

第5篇:写字教学论文范文

一、对俄罗斯学生汉语综合课教材汉字部分编写现状

随着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及中俄经济、文化的不断往来,近几年学习汉语的俄罗斯学生越来越多。但是俄罗斯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个强大的阻力——汉字的认读和记忆。通过对俄汉语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以及俄方孔子学院的反馈,笔者得知,俄罗斯学生主要通过对俄汉语教材来学习和认知汉字。目前,对俄汉语教学使用的汉语教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用型教材,即国内学者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的俄译本,例如使用率比较高的《新实用汉语课本》、《汉语教程》等,以《新实用汉语课本》(第一册)为例,内容分成七部分:一、课文;二、生词;三、注释;四、会话练习;五、语音;六、语法;七、汉字。然而,在这套教材的汉字部分,只介绍了汉字的笔画、结构以及部分汉字的笔顺,其他汉字内容完全没有涉及,内容较为单一。相应匹配的练习也是按笔顺书写练习,汉字与所示图画连线,按汉字结构书写汉字,并没有重视汉字的特点及系统性,并且汉字的讲练都显得非常单薄。另外,《汉语教程》(第一册)的体例为:一、课文;二、生词;三、语音;四、注释;五、练习。相对于上一套教材,这套教材中并没有单独的汉字教学部分,只在课后练习中有一道认读练习及一张汉字临摹的田字格。在这两套教材中,汉字部分的教学都附属于语音教学、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中,这使汉字教学失去了自身的特点,忽视了汉字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而另一类教材是有俄罗斯教师编写的针对本国学生的汉语教材。这类教材最有代表性质的是70年代由俄罗斯学者黄淑英和谭傲霜编写的两套教材,至今在俄罗斯境内仍最受老师和学生欢迎。笔者也针对这两套教材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发现在这两部教材中,汉字部分虽然加大了编写力度,但是编排并未体现汉字的系统性及汉字教学的认知规律。从而可以知道这一类教材也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俄罗斯学生学习汉字难的难题。例如:《基础汉语俄语书名》中,只用了一课介绍了全部笔画的书写。而另外一本教材甚至没有编排汉字教学的部分。

二、汉字及汉字教学的特点

徐通锵先生在他的《语言论》一书中指出“字”是汉语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各结构层面(语音、语义、语汇、语法)的结构特征都交汇于此。吕必松先生(1999)也指出,汉字是与音节相对应的形音义单位,跟音节是口头语中具有生成性的音义单位相一致,汉字是书面汉语中具有生成性的形音义单位。汉字的基本特点是从形出发,以形示义。汉字的另一特征是部件组合。汉字书写有规律,形体差异度高。汉字的数量也很多,从三千年前的甲骨文发展到现在,汉字的总数大概有60,000个以上,其中现代汉语常用字有3,500个,通用字有7,000个。虽然汉字的数量很大,然而这些汉字内部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在汉字教学中要按照遵循汉字的书写规律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界,受西方语言学理论影响很大。例如,有一种观点倾向于以“词”为单位进行汉字教学,把汉字作为词的书写符号,以词作为汉语教学的基本单位。这就忽视了汉字固有的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本质特征,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忽视汉字本身的意义,单纯把汉字作为书写符号,无形中为汉字学习增加了难度。徐通锵先生(2005)指出:“我们为什么要弃‘词’而选‘字’,倡导‘字本位’呢?就是由于‘词’是一种舶来品,在汉语中没有‘根’,而形、音、义三位一体的字是汉语的载体,而且也是汉文化的‘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如果发挥汉字的本质特征,便找到了汉字教学之根本,提高汉字教学、从而提高汉语教学的趣味性。

针对现存的对俄汉语教材在汉字教学部分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及不符合汉字教学的规律的现象,笔者认为应在教材编写中重视对汉字的教学,增大汉字部分编排的力度。

三、在对俄教材中增设汉字项目编写的重要性

赵金铭(2008)曾经指出“我们已经认识到,在世界汉语教学中,汉字是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大的挑战之一。到目前为止,西方人所学的主要外语,大多为亲属语言。……对西方人来说,汉语才是真正的外语。其中最复杂、最困难的是汉字”。俄语属于拼音文字,与汉字这种表意文字有天壤之别。笔者对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本科一年级的俄罗斯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汉字、语音、语法的学习中,75%的学生认为汉字是最难的。12%的学生认为语音最难,13%的学生认为语法最难。

俄罗斯学生觉得汉字难认难学,主要原因是俄罗斯属于非汉字文化圈国家,相对于33个俄语字母,数以万计的汉字让俄罗斯学生望而生畏,容易在还没学习汉字时,已经产生退缩心理。除了字符(母)数量对比悬殊外,俄语是一种表音文字,而汉语则属于表意文字。两者之间的相似度很低。这就使得俄罗斯学生的注意力总是在字形、字音、字义三者之间不停地转移,因此常常造成顾此失彼的状态,影响对汉字识别、认读以及记忆的速度。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他们学习汉字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习汉语的兴趣。另外,汉字的书写也不同于俄罗斯的拼音文字。例如,俄罗斯文字由字母组成,由于字母数量有限,因此记起来比较容易。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由笔画组成部件,再由部件组成整字。虽然汉字的基本笔画不多,但是排列起来却有很多的组合,对习惯写拉丁字母的俄罗斯人来说书写方块字(汉字),完全不同于他们在欧洲所熟悉的其他文字(例如,英语、法语等等),因此很难掌握汉字的书写技巧。同时,汉字的书写也要求笔顺正确、结构合体,书写出来的汉字符合规范,例如在俄语中所有的字母的书写大小是一致的,汉字则不然,例如“王”作为偏旁和正常的书写会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俄罗斯学生在书写时,完全按照俄罗斯字母的形式来书写汉字,导致所书写的汉字完全不像汉字。因此,如果不重视汉字的书写教学,初学者往往很难达到要求。

四、结论

无论对俄汉语教材还是针对其他国家学生学习汉语所编写的教材,汉字部分的编写都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陈贤纯(2002)对13本基础汉语教材的汉字部分进行了考察后发现,汉字教学的无计划性和改进成果没有很好的吸收。“汉字”是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而汉语教材如何解决这个难点成为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对外汉语教材中汉字部分编写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学生在使用教材后,汉字的认识数量是否有增加,书写汉字的效率是否有提高,学习汉字的兴趣是否有增加等。本教材经过多轮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了本教材中汉字编写理念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我们在教材试用期间,对学生进行了综合测评,结果表明,使用本教材的学生无论在笔顺正确度上,还是在掌握汉字数量上超过使用其他教材的学生。今后,我们会在教材使用中继续关注俄罗斯学生、教师以及学者等多方面的意见,以便对教材进行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同时在改进中总结更多的编写经验,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编写理念,力求能够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上为汉字教学提供帮助和思考。

(基金项目:此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短期留学生汉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GBD1213011),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俄罗斯学生汉语习得中语音偏误分析”及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创建‘高效、灵活’的对外汉语课程”(2013B1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谭傲霜.俄罗斯汉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1994,(2).

[2]肖奚强.汉字教学及其教材编写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4,(4).

[3]徐通锵.语言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石定果.万业馨.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调查报告[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

[5]张德鑫.关于汉字文化研究与汉字教学的几点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1999,(1).

[6]吕必松.汉字教学与汉语教学[A].汉字与汉字教学研究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万业馨.略论形声字声旁与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0,(1).

[8]万业馨.从汉字研究到汉字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4,(2).

[9]徐通锵.“字本位”和语言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6).

[10]王汉卫.精读课框架内相对独立的汉字教学模式初探[J].语言文字应用,2007,(2).

[11]赵金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念与模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8,(1).

[12]刘婷婷.“字本位”与对外汉字教学[J].鲁东大学学报,2009,(7).

[13]秦建文.“字本位”观与汉字教学[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1).

[14]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下编[Z].国家语言资源与研究中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5]王瑞烽.对外汉字教学研究——基础汉语教材的汉字教学内容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

[16]项晨辰.初级阶段留学生汉字偏误分析及汉字教学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17]李大遂.对外汉字教学发展与研究概述[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6).

[18]万业馨.略论汉字教学的总体设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9).

[19]张晓梅.对外汉字教学的趣味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

[20]李若楠.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文化引入[D].广西师范大学,2012.

[21]李冰.汉字文化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的应用[D].河南师范大学,2013.

第6篇:写字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写字;课程标准;行为主义;习惯;技巧

汉字历史悠久,有着传播汉文化的作用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承汉字文化,是每位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小学学段是学生基础知识储备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是孩子系统学习知识的开端和启蒙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教学要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形象、具体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应重视汉字书写的指导,将写字作为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进行科学、系统、严格的训练,为传播祖国优秀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然而,当今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写字指导,由于教师的认识度不够,加上考试对写字检测的局限性,写字教学常被忽视。这也造成了语文课堂上,写字指导方法不当,要求不严,学生写字兴趣不浓,使得小学生的书写效果每况愈下、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写字姿势不规范、笔画书写不到位、字迹潦草、运笔僵硬等。为了改变写字教学的这一现状,引起学生的书写兴趣,我对“小学生写字指导”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求探索出一条高效的写字教学之路,现对自己研究中的一些认识进行梳理,总结出写字教学中的理、趣、法:

一、理论支撑,有据可循

1.贯彻新课程理念,在语文课堂上深入、扎实、细致地进行写字指导

新课程改革实施十多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也有了根本性的突破。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结合广大教师和教育教学专家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科学、规范的要求。作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课程,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中对于写字教学提出的总目标是:“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课程标准”中关于写字教学的准确表述和明确要求,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具体的写字指导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我们的写字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们在每个学段的写字教学过程中都按学段目标提出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具体、细致的指导。

2.遵循“行为心理学理论”,对学生进行科学、严格训练

行为心理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的创建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二、趣味先行,激发活力

我们教师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再熟知不过了,那么在写字指导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孩子的兴趣与知识的趣味程度有关,更与自身获得知识后的成就感密切相关。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1.引导孩子认识汉字的魅力,感受汉字的神奇

中国汉字,历史悠久,从仓颉造字的神话,到甲骨文的发现,记录着我们祖国灿烂汉字的魅力与神奇。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许嘉璐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千百年来的风俗礼仪,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一个个汉字对所要反映的事物的摩画、概括和美化之中。”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汉字的伟大神奇,通过讲故事、分析结构、了解来源等方式小学生介绍汉字造字过程中体现的中华民族的智慧,让孩子热爱汉字,从而爱写汉字。

2.开展多样化的书写活动,调动学生兴趣

小学生追求上进,好胜心强,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多样化的书写活动,使孩子对汉字的书写始终保持兴趣。

三、方法多样,促进实效

方块汉字,看似笔画简单,排列单调,实则在间架结构、笔画分布、行款排列方面大有讲究。因而在写字指导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学习汉字书写的技巧,并巧妙地将其传授给学生,孩子们的书写水平会提高很快。

1.培养习惯,严格要求

良好的习惯是做好任何事的前提。在生字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写字,一开始不仅要关注书写是否正确,也要关注学生的书写习惯。小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应包括:正确的坐姿、正确的执笔姿势、正确的笔顺、合理的笔画安排等。正确的坐姿即“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面一拳,手离笔尖一寸。

2.儿歌引路,得趣得法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胜于抽象思维,因而在写字指导的过程中,要尽量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形象易懂的知识,易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如指导学生养成正确坐姿时教学生儿歌“头正肩平身坐直,两腿放平不乱摇,写字姿势‘三个一’,一尺一寸一拳头”;教学生学习执笔姿势时教给儿歌“―抵二压三衬托,指实掌虚腕灵活,角度适宜方向正,笔画轻重细琢磨”;教写具体的生字时也可以结合该字特点自编儿歌,教学生正确书写的同时,使孩子能把字写得端正、美观。

3.教给技巧,反复训练

书法是带给人美的享受的高雅艺术,写好一个个汉字,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技巧也教给学生,孩子们一定能在书写过程中少走弯路。

4.注重评价,及时鼓励

第7篇:写字教学论文范文

20世纪末期中国语言学领域的一些人头脑中出现两种比较悲观的认识:第一,汉字改革失败了;第二,确认汉语的词失败了。下面专门针对与第二认识相关的“词”和“字”的理论问题进行讨论。

一方面,词以及跟词有关的词性等问题在20世纪已经引起高度重视,[2]而且相应引起对词和语素(在汉语中一般用一个字记录一个语素)的明确区分的重视。[1]另一方面混淆词和字的人还不少。黄河清等写的一本书在中国内地出版用了术语“词、词典、词组、词义”等,可是在中国台湾重新出版的时候,出版者却违背作者的原意,把这些术语“翻译”成了“字、字典、字组、字义”等,语素“词”全部强行改换成“字”。[3]李赋宁说“以上借字大多数是名词”。[5]不仅语言实践中出现混淆词和字的现象,在语言理论中也出现这种现象。20世纪和21世纪交界时期新出版了两本语言学概论教材。第一本是徐通锵著作的《基础语言学教程》[12](以下简称《教程》)。第二本是胡明扬主编的《语言学概论》[3](以下简称《概论》)。《教程》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材系列中的教材,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概论》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主编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它们都将对21世纪的语言理论的普及产生重要作用。

然而,它们在解决“词”和“字”这个语言理论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教程》作者完全抛弃自己与叶蜚声合作的《语言学纲要》[13]的有关观点,“冒险”超越公认的研究成果(《教程》序言第3页),否定汉语的基本单位是“词”的结论,而认为汉语的基本单位是“字”。

《概论》比较好地继承了“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这个语言的普遍理论。但是,对于什么是“字”,以及“字”和“字母”、“词”到底是什么关系仍然没有清楚地进行论述。

“词”和“字”这个20世纪已经基本解决的语言问题,又被带到了21世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词”和“字”从表面上只是一个术语的区别,“实际上涉及到语言理论和研究方法”(《教程》第35页),甚至影响语言的发展。其中关于“字母”和“字”的问题是普通文字学中“最基本的问题”[10]。我们希望跟字和词有关的问题能够进一步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形成学术讨论的活跃气氛。正确认识它们,对语言及其文字的研究和应用也非常有意义。

2.《教程》中的“词”和“字”

《教程》认为英语那样的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词”和“句子”,而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这是对汉语认识的一种倒退。

《教程》一方面认为英语的“word”翻译成汉语叫做“词”(《教程》第29页),另一方面又把英语的“I,sway,why,bye-bye”跟汉语的“爱,岁,外,拜拜”都当做由相近音素的构成的“字”(《教程》第29页)。这不是明显地把“词”换成了“字”的说法吗?

为了证明“字”在汉语中的基本地位,《教程》提出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的3个特点:现成性,离散性或者封闭性,心理现实性。这3个特点除了离散性或者封闭性,都是在强调“语言社团直觉的回答一般都是正确的”(《教程》第33页)这个“直觉”性质的观点。而且从“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说”、“字正腔圆”、“你敢说一个‘不’字”等说法中,确认“字”是汉语的基本单位。(《教程》第33页)可是,我们也可以说“革命人民的字典中没有‘屈服’这个字”[15]。“屈服”明明是两个字,怎么是一个字?这不是又从直觉上否认了《教程》确认的“字”的存在?

其实直觉往往与科学可能产生矛盾。例如,直觉告诉我们:太阳跟着地球转动;火车窗户外面的风景在运动而火车没有运动。可是,这些都是跟事实相反的错误感觉。周有光用事实驳斥了语言类型决定文字类型的错误直觉,说明宗教等文化的传播决定语言选择文字类型。[16]这说明直觉不可靠。

《教程》认为英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有“词”和“句子”两种,句子是“最大的语法结构单位”,是“最小”的“表述单位”(《教程》第22页)。其实,句子不一定比词大,词不一定比语素大,例如“Home?”是一个句子,用一个词、一个语素充当。可见,句子、词、语素是性质不同,不是大小不同的语言结构单位。只有句组、词组、语素组才能分别与句子、词、语素构成必然的大小关系。

《教程》认为英语的句子虽然是临时组织的,但是句子中由主语和谓语两根柱子支撑的框架是现成的、封闭的。所以英语句子也是基本的结构单位。这会带来两个矛盾的问题:第一,汉语的句子为什么不是这样?第二,英语的词组为什么不是这样?

《教程》说英语的“语素,直到20世纪初期才引起语言学家的关注,至于一般的人只知道有词,而不知道有语素。”(《教程》第28页)其实,汉语中的“词”也是这个时期得到关注的。1907年章士钊《中等国文典》第1页说“一字可为一词,而一词不必为一字。”如果使用汉语的一般人不知道有词,就像《教程》第31页说的:“老百姓怎能有办法把词找出来!”,因而否认汉语存在词;那么使用英语的一般人不知道有语素,是否要否认英语存在语素呢?

强调英语的“词”是现成的,汉语的“字”是现成的。这正好说明两种语言在书写习惯上的不同。因为英语等语言普遍把词作为书写单位,不仅有字之间的排列距离,而且有更大的词的排列距离,而汉语的书写中只有字的排列距离。熟悉书面语的人各自习惯地加强了自己对“词”和“字”的注意,从而忽视了对其他单位的注意。

其实,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对于那些不懂得书面语,我们叫做文盲的人来说,他们恐怕既不知道什么是“词”,也不知道什么是“字”,他们只知道自己说的和听的话语。如果都按照一般人的直觉去认识语言,那还有什么语言科学呢?况且科学的普及可以改变一般人的直觉。我们不能让错误的直觉来改变科学。

《教程》拿“游泳”这样的特殊的离合词来否定汉语的“词”的存在。可是“什么”、“桌子”、“国家”等等,是不能够否定的。即使在英语中,“词”也是一个习惯认识问题,有些从词组变化来的词,首先在中间用短线条连接,然后才逐渐取消连接的线条。有些意义上是一个整体的熟语,因为是明显不同的词固定组合的,仍然分开成不同的词书写。

《教程》中说的“字”其实是文字单位“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是汉语的书面语素。因为汉字是语素文字,汉字的“字”基本上记录语素的。可是,《教程》又否定自己认定的“字”是“语素”,说“字相当于印欧系语言的词,而不是语素”;因为语素不是声音和意义关联的基础,“无法与概念相联系”(《教程》第34页)。其实语素分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只有不成词语素才不跟概念发生直接联系。然而在现代汉语中的“字”记录的对象,在许多情况下属于这种不能能够单独做词用的语素。

可是,汉语的“字”不是有很多都是这样的不成词语素吗?例如“金子”这个词中的字“金”和“子”不是分别与概念发生联系的,为什么不叫做语素,而叫做与英语“词”相当的“字”?《教程》说“‘文字’这个字组有两个意思”(《教程》第370页)。那么“文字”中的“文”和“字”是合作表达一个概念,还是分工表示两个概念?

因此,《教程》认为汉语形成“1个字·1个音节·1个概念”的“结构格局”(《教程》第33页),这个结论不可靠,也不明白。第一,一个字记录的语言单位不一定对应一个概念。对应一个概念的字,只是适合汉语中的单音节单语素的词。单音节单语素的词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多,所以《教程》说“五言诗、七言诗、万言书中的‘言’说的都是字”(《教程》第33页)。第二,一个字记录的语言单位也不一定对应一个音节。例如“花儿”是两个字记录一个音节,“氵里”是一个字对应两个音节。第三,在没有文字以前的汉语中,没有字,也就没有“1个字”跟“1个音节·1个概念”的口语单位形成“结构格局”,除非一定把“语素”叫做“字”。第四,在“1个字·1个音节·1个概念”的“结构格局”中“字”,不知道到底是“文字”单位,还是“语言”单位。

《教程》一方面说汉语的“字”与英语的“词”相当,一方面在谈文字的时候又把英语的书面词形叫做“字”,说英语的“book”是“通过字母的拼合书写出来的字”,“英语的字属于文字范畴,语言学可以不研究”,汉语的字既是文字范畴单位,又是语言范畴的单位。(《教程》第372页)为什么要把不同性质的单位都叫做“字”?为什么不能把汉语的文字范畴的“字”和语言范畴的“字”用不同术语区分开来?好像都是为了照顾老百姓的直觉说法。

至于《教程》认为“浅”是形旁“水”和声旁“戋(小)”的意义交叉的结果(《教程》第105页),把字的结构当作词的结构的错误,我们在另外的文章中进行了详细分析。

3.《概论》中的“词”和“字”

《概论》跟《教程》有方向上的不同。但是,我们在肯定《概论》的方向的同时,也想指出它在字和词的关系上存在的一些不明确的地方,以便能够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彻底的认识。

《概论》虽然用了“字”这个术语,但是始终没有解释什么是“字”。而且《概论》试图回避用“字”这个术语,采用“字符”的术语来代替。于是,又陷入了“字符”一个术语涉及“字”和“部件”、“字组”3个概念的混淆中。

《概论》首先用“字符”表示文字中的最小又自由的基本单位“字”这个概念。它意识到汉语“字”和英语“字母”的相同性质。例如,“无论哪种语言,字(外语是字母,汉语中是汉字)是文字单位”。(《概论》第108页)即使采用“字符”术语,还是意识到了。例如“‘字符’也就是文字符号,是文字的最基本的单位”,例如“汉字的‘字’和拼音文字的字母”。(《概论》第242页)

用“文字符号”或者“字符”表示“字”的概念,可以避免对“字”的一些传统误解,但是又会带来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没有把语音中的音节叫做“语音符号”?符号属于语言,是形式和内容结合的实体单位。音乐上的音符也是形式和内容结合的视觉符号。而“文字”应该是书面语言符号的形式,如同口语符号的形式是“语音”,因为“书面语是用文字书写下来的语言”(《概论》第148页)。因此这里的“文字符号”实际上指“书面语言符号”。第二,“字符”虽然统一了“字”和“字母”的术语分离的现状,但是,与下面的“部件”、“字组”的含义又发生矛盾。

《概论》又用“字符”表示形体结构复杂的字内部的“部件”这个概念。它把“字符”跟语言单位的声音和意义的不同的直接联系分为“意符”、“音符”、“记号”。(《概论》第242页)这里的“字符”实际上是指不同的“部件”。然而,“部件”对于“字”,就像“声母、韵母”对于“音节”的关系。“部件”可以单独构成单纯的“字”,可以合作构成复合的“字”,如同语素可以构成单纯词和复合词。

《概论》把“单纯字”和“复合字”分别叫做“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说“复合字符是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的字符”(《概论》第244页)。这就好比说“复合词是由单纯词组合的词”。所以,“字符”有时指“部件”,有时指“字”。其实,应该说“复合字是由多于一个的部件构成的字”。

《概论》又用“字符”表示为了记录一定语言单位的需要用字组合起来的文字单位“字组”。它把英语的“sh”、德语的“sch”当做一个“复合字符”(《概论》第244页)。“sh”、“sch”应该是用“字组”记录一个音素,如同汉语用“花儿”一个字组记录一个音节,用“sky”一个字组记录英语的一个词。这跟前面说的“字母”和“字”的相同地位又造成矛盾,而且跟教材说的有人错误地把表音字中记录一个词的“字组”和表意字中记录一个语素的“字”等同起来(《概论》第248页),也发生矛盾。

语素文字不一定每个语素都用一个字记录,音素文字也不一定每个音素都用一个字记录,虽然它们在理论上在主体事实上分别是这样记录,但是不排除为了经济原则和特殊需要出现记录功能的例外。判断一个文字单位是不是独立的字,主要看书写中是否最小又自由[9],而不需要看是否一定单独对应一个语言单位。我们为什么不会把“花儿”当做一个“复合字符”?因为用来书写这个音节的视觉形式是明显的两个自由的文字单位。同样“sch”也是3个自由的视觉单位合作书写一个音素。

《概论》虽然在上面论述中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但是,它对于混淆文字和语言等关系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了明确的批评,是语言学概论教材中的一个巨大进步。例如,有人看到古代汉字一个字基本记录一个词,就以为现代汉字也是词文字;有人看到汉字记录的语素在语音形式上是一个音节,就说汉字也是音节文字;有人把通过语音表达意义的文字跟直接表达意义的图画等同起来,说汉字是怎么神奇[14]有人把记录英语词的“字母组合”,跟汉语的“字”等同,把英语文字的“字母”跟汉语文字的“部件”或者“笔画”等同;有人把文字的篇幅长短当做判断语言的繁琐和精练的标准;有人把汉语的“字”当做“词”,说汉语词汇贫乏;有人把汉语的“字”当做“语素”,说“字”构造“词”。这些观点,《概论》都进行了有力的批评(《概论》第246页,第249页)。

但是,《概论》说到,把现代汉语的词语跟书写它们的字等同起来,使人错误地觉得“汉语就那么三四千个单词。其实,《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一共有3500个字,不等于3500个词。这就跟有人误认为西方语言只有26个‘字’一样荒唐。”(《概论》第249页)这就有些矛盾了。前面认为汉语的“字”跟英语的“字母”都是“字符”,可是这里又不把英语的26个字母当做26个“字”。如果既不能把字母当做笔画、部件,又不能把字母当做字,那么字母还有什么身份可以选择呢?

4.“词”和“字”的语言地位

汉语中有没有“词”?英语有没有“字”?人类语言中有没有普遍存在的“词”和“字”?有!20世纪以来的中国语言学者不仅进行了许多零散的理论探讨,而且产生《现代汉语词典》那样的实践性成果,把词意识引进了汉语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彭泽润[6][7]、司玉英[10]等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

有个人的名字用了一个由“王”和“敖”两个部件左右结构的罕见字,在报纸上可以临时创造这个字,在电子报纸上只能用两个字加引号写成“王敖”的方式来表示,到了银行办理储蓄业务,就无法在电脑中找到这个字。[11]

《概论》第244页说“……是分音节书写,还是分词书写,这些就是字符的书写规则”。《概论》这样把文字的书写规则分为“分音节书写”和“分词书写”两种方式,也是普通文字理论的巨大进步。这说明语言学概论教材已经开始更多地注意到:英语按照词书写口语的特点,跟汉语的书写不同。这是非常可喜的事情。尽管《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1985年公布10多年了,尽管英语一直按照词书写,然而,由于有些人把英语的书面“词”跟汉语的“字”错误地等同起来,所以一直对这种区别视而不见。

但是“分音节书写”正如把汉字当做音节文字是错误的一样,它没有从文字本身看问题,应该是“分字书写”。例如“花儿”是一个音节,分成两个字写,不能说是“分音节书写”。

任何文字必须首先分字书写,然后进一步决定是否分词书写。这样根据文字单位的书写距离可以分为“字距”和“词距”,从而形成人类文字书写语言的两种基本方式:“字式书写”(分字书写)和“词式书写”[8](分词书写)。像现代多数语言的书写一样,英语书写既有“字距”又有“词距”。汉语用拼音书写也是这样,国家因此制定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但是汉语用汉字书写到目前为止,除了标题、广告等特殊处理的需要,一般只有单纯的“字距”。把英语的词距错误地理解成汉语的字距,从而把英语的字组记录的书面词和汉语的字记录的书面语素错误地等同起来。这就是人们经常把英语的“字组”或者“书面词”,跟汉语的“字”或者“书面语素”等同起来的原因。

我们应该明确:“词”是最小又自由的形式和内容结合的静态备用的语言实体单位;“字”是最小又自由的视觉形式的备用的语言形式单位;“音节”是最小又自由的听觉形式的备用的语言形式单位。可以通过下面的语言结构图形更加系统的看到它们的相同特点和不同特点。平面之间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区别,“字”属于视觉形式平面,词属于形式结合内容的实体平面。不同层次之间不是数量上的大小区别,而是在同一平面中性质不同的单位,“字”和“词”在层次关系上都是“最小又自由”的静态层次。“单位”是可以从形式上切分的,“特征”一从对比中发现的。因此,不能把“语义特征”当做最小的语义单位,正如不能把“语音特征”当做最小的语音单位。

 

 

[1]程荣.《汉语辞书中词性标注引发的相关问题》[J].北京:《中国语文》,1999,(3).

[2]郭锐.《语文词典的词性标注问题》[J].北京:《中国语文》,1999,(2).

[3]胡明扬主编.《语言学概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4]黄河清.《Dictionary和“字典”、“词典”、“辞典”》[J].香港:《语文建设通讯》,2001,(67).

[5]李赋宁.《英语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彭泽润.《字母和字是同级单位》[J].南宁:《阅读和写作》,1988,(3).

[7]彭泽润.《普通文字学中的“字”以及有关理论问题》[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1).

[8]彭泽润.《汉语拼音正词法和汉语的词式书写》[J].北京:《语文建设》,1998(2).

[9]彭泽润、李葆嘉主编.《语言理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214.

[10]司玉英.《文字学理论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字母”与“字”的关系》[J].延边:《汉语学习》,2001,(4).

[11]王有卫.《汉字到了该定形的时候了》[J].香港:《语言建设通讯》,2001,(67):4.

[12]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3]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14]袁晓园.《汉字的优点与语言文字理论》[A].《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272.

第8篇:写字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蒙学 识字教学 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 教材

我国古代的蒙学教育历史悠久,根据文献记载,从夏朝起就有对其的文字记录。而我国古代的蒙学教育又是以识字教育为起点,识字教育在蒙学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等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一.蒙学识字教育理念研究

我国古代的蒙学教育特别注重识字教育,这一理念从蒙学出现一直传承至今。清代文字学家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指出:“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1]可见,对于蒙学识字教育的重要性,早在清代时期就已得到了认可。黄嫣婵《明清蒙学及其对现代语文基础教育的启示》概括出了明清时期识字教学的理念和方式:1、集中识字,循序渐进;2、注重儿童对汉字的整体认知。张隆华在《中国语文教育史纲》中也明确提到:“在古文教育中,重视读写基础训练,这是一条重要的思想准则。识字、写字常常是读写基础训练的第一步。古代蒙学课本,是从字书开始的。”[2]并通过对历朝历代具有代表性的识字课本进行列举,总结出蒙学教育进行识字教育之早;识字教材编写者的地位之高;以及识字教材流传之广泛,进一步证明了我国古代蒙学教育重视识字教育这一理念。

二.蒙学识字教学方法研究

1.集中识字法

张志公先生在其《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采用独立的章节,对蒙学教育中的识字教学方法进行了集中的论述。首先,他提出:“识字教育是传统教育的一个重点。在这个方面,前人用的功夫特别大,积累的经验也比较多。很突出的一个做法是在儿童入学前后用比较短的时间(一年上下)集中地教儿童认识一批字――两千左右。”[3]对蒙学教育中的集中识字作了界定。然后,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集中识字的主要教材进行了研究,论述了集中识字在教材编写上的运用;第二部分,对集中识字问题进行了讨论,论述了集中识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集中识字教材在编法上的显著缺点。吴昌凤《传统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方法论镜鉴》从心理学角度论述传统蒙学的识字教学方法,充分地运用了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所发现的遗忘曲线规律,对蒙学教育中集中识字法的科学性进行了说明。[4]

2.其他识字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法是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学方法中最主要的方法,然而,除了集中识字法外,近年来的研究者们还发现了其他一些识字教学方法。刘艳卉《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材的历史沿革》归纳了几种蒙学识字教学方法:(1)字源教学法,即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进行汉字教学。以汉字的义符或声符为识字线索,把同一义符或同一声符的字排在一起,以便记忆。(2)字义教学法,即将意义相近的字编在一起,通过一个意义线索来识读一系列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其长处在于把意义相同、相近、相关、相类的字编到一起,使字的认识和词的掌握成为一体,便于记忆;也使得儿童的语言丰富化。(3)意义识字法和韵文识字法,即把字组合成有一定意义、押韵的句子或者是单纯的押韵。王筠在《教童子法》提出了三种蒙学识字教学方法:(1)“识字必裁方寸纸,依正体书之,背面写篆独体字,非篆不可识,合体则可略。既背一授,则识此一授之字,三授皆然。合读三授,又总识之。三日温书,亦仿此法。勿惮烦,积至五十字作一包。头一遍温,仍仿此法。可以无不识者矣,即逐字解之。解至三遍,可以无不解者矣,而后令其自解。每日一包。”在此概括为卡片识字法。(2)“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读亦必讲。然所识之二千字,前已能解,则此时合为一句讲之;若尚未能解,或并未曾讲,只可逐字讲之。”“此无上下文,必须逐字解到茁实,异日作文,必能逐字嚼出浆汁,不至滑过。”在此概括为逐字讲解法。(3)“既能解,则为之横解:同此一字,在某句作何解,在某句又作何解,或隐身,或假借,使之分别划然,即使之辗转流通也。”在此概括为联想思维法。[5]王阳安《宋元蒙学语文教学之研究》也有相关论述,总结了四种蒙学识字教学的基本方式和方法:(1)蒙师口授,是宋元时期学童认识汉字字形,特别是读音的主要方法。当时的识字教材,之所以都刻意追求语句整齐、押韵上口,这种教、学读音的方法,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2)学童诵记,在蒙师口授过后,学童要反复每类诵记。待到学童把教材背得滚瓜烂熟之时,所需之字顺口就能背出了。(3)通过读书认字,在学童通过集中识字,掌握了一定量的汉字之后,宋元蒙学就开始让学童读书,通过读书来进一步扩大识字量。(4)在伦理道德与知识教育中扩充识字。[6]

三.蒙学识字教材研究

随着蒙学教育的发展,蒙学识字教材也日趋完备和成熟,出现一些针对蒙学识字教材的研究成果。在大陆方面的研究中,集大成者当属张志公先生,他在其《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对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材的历史发展过程、编排特点及其成因进行了阐述和分析。魏爱婷《古代蒙学书中的汉字教学思想》把涉及汉字教学方面的蒙学书分为六类:1.集中识字类2.杂字类3.辨似、辨误类4.文字理论知识类5.习字类6.教法论著类。并针对每类教材通过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蒙学教材篇目,论述各类教材的发展历程、教材编著的特点以及教材编著的优点和不足。然后,提出了蒙学识字教材的特色:1.“道器并重”,把识字和修身结合起来;2.识字和阅读结合;3.识字与辨似、辨误结合;4.识字与写字结合;5.识常用字和识俗杂字结合。最后,从编排方法上、思想内容上、形式上、各教材的识字量和字种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蒙学识字教材的编写规范。[5]贺科伟《汉代蒙学识字读本出版及其特点浅述》详细论述了汉代蒙学识字读本出版概况,并提出汉代蒙学识字读本出版的特点:多为名家大儒编撰;语言整齐押韵,便于诵读记忆;内容涉及广博,识字与实用相结合;蕴含丰富的儒家伦理思想。[6]王阳安《中国古代蒙学首编语文教材体系述评》论述宋元时期中国古代蒙学首次编写出具有完善、配套、稳定且自成一体的语文教材体系。此时识字教材的编写,在吸取前人的蒙学教材编写经验的同时,也有对新的编写体式的探索,既有对前人的模仿,也有此期的创新,写出了许多符合儿童特点,适宜蒙童学习的材料。刘艳卉《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材研究》提出了三点关于我国古代识字教材界定的依据,并绘制了我国历代蒙学识字教材简表,更为清晰地罗列出中国传统的蒙学识字教材的篇目,通过对我国古代识字教材发展的历史及其有代表性教材的研究,总结出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材的编写特点,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探讨其在今日小学识字教材中的应用价值。张功荣、李选秀《古代蒙书识字写字教材发展概述》把传统启蒙教材的发展分做四个阶段,并结合传统蒙学识字写字教材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得出我国古代蒙书识字写字教材的发展大致遵循由单一的识字向类型化的识字,辨字,辨音及杂字类方向发展,并且随着教材的发展,实现了蒙学教材发展包容、综合的特点。另一方面,香港台湾地区的研究则更具特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蔡若莲女士的《〈三字经〉与汉字识字教材》。在这篇文章中,她对“三、百、千”中的字量以及用字频度进行了统计,并与当代内地、香港、台湾小学儿童的识字量进行了比较,对为什么儿童识字量要限定在2502-2862之间进行了分析;她又根据汉字造字识字规律、字义的演变对《三字经》的选字,编排方式进行了研究。她的这种研究引入了教育学、心里学的理论,从而使识字教材的研究上升到了理论高度,研究结论具有科学性,说服力强。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以某一本或几本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识字教材为例,对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材的编写特点、教材内容、教材类型及其科学价值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如《识字与训诫:从〈急就章〉到〈千字文〉》、《古代识字教材〈三字经〉之研究》、《从“三、百、千”看古代蒙学识字教材的科学价值》、《“三百千”的用字及其流向》、《浅析“三、百、千”内容及教育意义》等。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学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出现,但多数重于蒙学识字教材的研究,即便如此,对蒙学识字教材的研究也只是体现在一些发表在期刊杂志上的学术文章,以及硕士论文等方面,并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专著对我国古代蒙在在识字教学方面作专门性的研究。

注释

[1][清]王筠:《教童子法》,见周洪宇主编《教育经典导读(中国卷)》,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184页。

[2]张隆华在:《中国语文教育史纲》,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第16页。

[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第3页。

[4]刘艳卉:《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材的历史沿革》,载《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43―44页。

[5][清]王筠:《教童子法》,见周洪宇主编《教育经典导读(中国卷)》,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184―185页。

第9篇:写字教学论文范文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101)

摘要:汉代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国家确立时期,也是我国教育制度奠基时期。汉代因其特殊历史背景,形成独特学风——以治经为主要内容,守师法家法,重依据和讲究辩论,对我国语文教育影响深远。本文试从汉代学风对语文教育各方面——识字写字、阅读、写作、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的影响进行详细剖析,以期扬长避短,对我国语文教育有所启发思考。

关键词 :汉代学风:语文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596(2015) 08- 0256- 03

汉代是我国封建制度形成和大一统国家确立时期,也是我国封建教育制度确定和定性时期。讲汉代学风,不得不提秦代。秦虽二世而亡,但其书同文、行同伦、以法为教等严苛文化专制政策深深影响汉代文教政策制定和推行,汉承秦制,结合自身特点,探索自己的文教政策。

一、汉代文教政策概述

汉初天下草创,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推行黄老之学,实行休养生息,汉代经济逐渐复苏:黄老之学”即依托传说中的黄帝及道家创始人老子,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融会了先秦各家学说,主张无为而不为”,强调循名复一,民无乱纪”。司马谈将其概括为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文教政策方面汉初统治者也推崇黄老之学:文教政策是国家政府制定、颁布和施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总方针或策略,它体现了一定社会、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规定了办学总的指导思想,也影响着学校教育的体制、发展规模和侧重点,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纲领性的意义”。汉初统治者推行的文教政策有以下内容。

(一)汉初文教政策

汉初统治者废除挟书令,先秦流传下来的古文经籍重见天日、文化传承。开放私学,文化下移,更多人接受教育:学术思想交流,有百家争鸣之遗风。认识到知识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和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这些文教政策对维护封建国家统一起到重要作用。群士攻读先秦古籍,尤其是在秦遭受破坏的儒家学说得以保存发展,为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奠定思想基础、

从汉初休养生息,历经文景之治,至汉武帝时期,汉代经济殷实。经济充裕必然要求有适应封建大一统国家的文教政策。到汉武帝时逐渐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二)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的具体文教措施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等人建议,逐渐将儒家思想作为统一指导思想,成为培养选拔人才的主要内容,强化思想教育:在中央建立太学、置五经博士,儒家经学成为主要内容,儒学成为垄断学说。 “独尊儒术”使教育在社会政治和生活中地位空前提高,儒学在教育观念和教育实施方面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对当时乃至以后语文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可以说谈汉代的学风,主要是指儒生活经的学风。

二、汉代学风的特点

(一)以治经为主要内容

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等人意见,逐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立汉代最高学府——太学,置五经博士,儒家学说成为主要内容,儒学地位空前提高,人才选拔考试以儒学为主要内容,以巩固儒术独尊的成果。社会上群士攻读传授儒家经书蔚然成风。

(二)守师法家法、重依据。

汉初统治者虽废除挟书令,但先秦古籍遭受浩劫,求书和传授异常困难。但为求真,必须严格强调实事求是,重依据,守师法家法。学术界普遍认为,所谓师法,就是指汉初立为博士或著名经学大师的经学:所谓家法,就是指博士或经学大师的弟子对师学的继承与发展,且能形成一家之言,并被学界推崇朝廷认可的经说。正如清朝学人皮锡瑞所言:师法者,溯其源:家法者,衍其流也。在群儒攻读传授经书过程中,出现师有数家、家有数说的现象。为求真守师法家法尤为重要,是群儒攻读经书、士人入仕为官的考量依据。师法和家法关系密切,同根同源,前后相继推陈出新。守师法家法、重依据,形成严格选师制度、尊师重教、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学风,有利于文化经典传承。

(三)讲究辩论

汉代治经讲学蔚然成风,出现师有数家、家有数说现象,出现今经之争、今古经之争,甚至达到激烈程度,这对儒生辩术提出要求。重辩论有助于儒生融会贯通知识、活跃思维和锻炼口才。讲究辩论不仅说明汉代儒生守师法家法、重依据,而且表现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治学态度。这对重书面语言而轻口语表达的封建语文教育是一大进步。时至今日,口语交际仍是语文教育重要内容。

三、汉代学风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汉代儒术独尊的文教政策属于我国古文教育时期,汉代独特学风对我国语文教育产生重要影响。下面就从语文教育几个重要方面——识字写字、阅读、写作、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来谈谈汉代学风对其影响。

(一)实事求是的学风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汉代儒生严遵学风,治学严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使古文经籍一脉相承,影响深远。期间虽有穿凿附会,但不是主流。西汉司马迁主张好学深心知其意思”。才不至寡闻“浅见”:获得事实要“行万里路”。这一良好学风影响历朝历代,是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传承至今的重要因素。

(二)汉代学风对识字写字教学的影响

识字写字教学是文教政策实施基础,也是语文教育基础。历朝统治者重视识字写字教学,即使在秦代也得到极大发展。汉代识字写字教学更加发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视识字写字教学,编写识字写字教材

汉代有草律明文规定: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讽书就是背诵默写),还要用各种书体进行考试。汉代吏民上书错了,尚书令有责任检举揭发。(《说文解字·叙》《汉书·艺文志》)。这些规定,促使大家更加重视识字写字教学。汉代识字写字用的教材叫篇”,有《仓颉篇》《急就篇》等。在这些教材中,有的书收集的字全备,可作学子识字之用,可供辞赋作者选词炼字参考。有的书中是常用字,字数较少,不求全备,专供学童识字写字之用,还教给一定知识。有的书对象是童蒙,除教识字写字外,还侧重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思想教育。这些教材的编写方法和内容对后世影响深远,有利于祖国语言文字统一、民族共同语形成和普通话推广。

2兴办官学和私学,促进识字写字教学发展

汉代学校有中央太学和地方郡国学,同时存在私学。私人著书讲学,有先秦百家争鸣之遗风,受众广,束缚少,文化下移,弥补官办学校教育不足。学校教育中的蒙学教育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蒙学教育教授教材为《篇章》。学子有一定基础后再学习《论语》《孝经》和一些律令文字。学后有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有在社会上谋取职业为生的。

3促进书法艺术发展和书写工具改进

汉代主要通行汉隶,识字写字教学促进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和书写工具改进。

4产生国际影响

伴随中外文化交流,汉代识字写字教材产生深远国际影响。如日本明治年间,日本曾借用我国汉代史游《急就篇》的名称编写《官话急就篇》。

总之,汉代学风对识字写字教学影响深远,有利于祖国文字统一,民族共同语形成,普通话推广:有利于研究我国语文史、文学史、书法艺术史。扎实、广阔的识字写字教学为汉代进一步推进文教政策奠定基础。

(三)汉代学风对阅读教学的影响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识字写字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上可以进行阅读学习。

1阅读教学教材

汉代阅读教材主要有《孝经》《论语》、五经、诸《子》及其他,都是先秦古典书面语言,和汉代口语差别很大,解决识字和语言差异问题是阅读经典第一步。经师先用汉代书面语言逐字讲解先秦古籍,就是训诂,再整理经义。

2阅读教学方法

汉儒教授生徒读经,包括几方面工作。( 1)断句。先秦古籍没有标点符号,要读懂古籍,就得断句,即句逗。汉代叫句读、句投。( 2)正音正读。汉字中有不少形声字、假借字、一字数音或一字一音多义字,都增加读音和理解困难。汉儒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汉读”工作,即做注解释读音。( 3)解释词语。这是指导阅读教学的主要工作。为解决阅读中语言理解障碍,经师运用行训、声训、义训等方法解释词语。( 4)解释全句、句群、或全章意义。(5)指出语法修辞特点,介绍文化背景知识。汉代守师法家法,重依据,经师在指导生徒读经时做的大量工作是比较可信的。汉代训诂发展促使语文教育家涌现,积累阅读教学经验,指导古文教育,对后世语文教学影响深远。(6)随着阅读教学发展,秦汉之际出现我国最早一部词书——《尔雅》,它是学者篆辑经师讲经的故训汇编,在汉代是一部重要的语文教学专用书。《尔雅》主要解释词语。书中解释词语方法多样,注意创新押韵,力求句式整齐。生徒读此书有助于理解先秦古语意思和语法,为进一步读经打下基础、

(四)汉代学风对写作教学的影响

在识字写字和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写作训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1写作文体训练

先秦时期知识多靠口耳相传,不利于文化知识传承。古籍经典、先哲智慧久远传承得益于写作教学发展。汉代在继承原有文体基础上,新的文章体裁出现。汉作教学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配合识字写字教学,进行日常应用文体写作:后一阶段和读《经》配合进行,包括各种文体写作训练。如:(1)诗赋类。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是汉赋,尤其是文人献赋卖赋可以得官加爵,激发汉代群儒创作词赋热情。汉赋讲究铺陈、辞藻华丽,以司马相如、扬雄的辞赋为代表(2)书表笺奏类,包括各种公文和私人书信。(3)颂诔箴铭类,包括各种实用性、议论为主的韵文。(4)论说类,包括各种议论文。还有一种专供考试用的议论文体——策论。这些文体写作训练侧重五经内容和文采。汉代司马迁认为写作要重视内容和文采。扬雄主张辞和事要相称,说话要有验证,坚持正道,不要一昧迎合听者,为文以经为准。这都是汉代学风的重要表现。东汉灵帝时,出现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院——鸿都门学,学生是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鸟篆者”。这对儒术独尊的垄断地位是当头棒喝,教学内容、选拔人才不再局限于五经,有利于解放士人思想、活跃思维和学术圈,有利于祖国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2写作方法

汉代学生多模仿前人作品,以扬雄模仿司马相如最为成功。模仿使写作训练不再无从下笔,但缺乏创新,束缚创造能力。汉代学生在写作训练时,先写草稿,通过自己或经师修改,即加点,这些好的写作习惯值得借鉴。

3重视书面语言表达,忽视口语交际练习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持续时间长,文人思想自由得到束缚,说话办事围绕着维护封建统治。汉代重视书面写作教学轻视口语训练是语文教学一大弊端,在语文教育中要注意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齐头并进。

(五)汉代学风对语文教学方法的影响

汉代教学方法形式多样,有上大课大都授)、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师生问答,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学生自学等方式。这是由于师门学生太多,经师无暇顾及每一位学生。虽有弊端,但积极作用大于不足之处,有利于发挥经师指导作用,给学生留有自由思考、发现问题的空间,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思辨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这都反映汉代实事求是学风的影响。这些教学方法虽距今千年,但对以班级授课为主的当今语文教学改革有很大启发意义。

(六)汉代学风对考试制度的影响

汉代文教政策归根到底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者制定选拔维护其统治的人才选士制度。选士属于政治制度而非教育制度,但它的任务正好与古代教育的基本目标相吻合。选士实际上是学而优则仕”在制度上的保证,教育的直接动机和结果就是要使学生顺利通过选士而入仕为官。这样一来,选士制度就成为古代教育最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亦即具有指挥棒”的功能。汉代选士制度主要是察举制,科目主要有常科。这一选拔人才制度反映出汉代学风——以治经为主要内容,同时也使孔子举贤才”和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汉代开始获得了制度上的落实。儒家伦理道德和经学造诣成为贤才的基本标准,守师法家法也是一个重要标准。学校培育培养贤才,而察举制度选拔贤才,改善了国家权力分配的机制,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体制的巩固和发展。三者之间结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为社会上的儒生广开了进身之路。选士制度给教育带来巨大的利益驱动。西汉时邹鲁一带流行有“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自一经”的俗谚。然而,察举制在选拔方式和衡量标准上尚不完善,弊端滋生,新的选士制度必然要取代之。汉代察举制度于当时有利有弊,培养选拔优秀人才,使汉强盛一时:于后世,留下经验教训:完善人才选拔制度,要合理公开公平公正,切记沽名钓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