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课堂论文范文

生态课堂论文精选(九篇)

生态课堂论文

第1篇:生态课堂论文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和谐运作;生态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170-01

1 语文生态课堂的意蕴

语文生态课堂,是从生态学及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用生态的眼光审视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种课堂其理想状态是构成课堂的诸要素彼此和谐协调,生成最大效能。它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认识,情感,兴趣,动机和潜能的发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它能让师生感受到生命的勃发,灵感的闪光,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激荡。这种课以环境和谐相处为基础,以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让我们切切实实感到生态的和谐美。

2 语文生态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

语文生态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主要集中在:

2.1 教学内容上

传授基础知识与训练基本技能,是传统课堂的重要教学内容。生态课堂并不否认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在新的背景下我们的确有必要对什么才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行与时俱进的审视。从理论上讲只有那些对大部分学生今后的发展都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才是真正的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除知识、技能外生态课堂还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个体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当然要求我们的课堂能为其提供整体的内容和时空,然而我们以往的许多举措却忽视或者割裂了学生的这种教育需求。

2.2 课堂结构与学习方式上

长期以来,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授――受”结构,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接受,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的状态。生态课堂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3 课堂主体构成上

以往课堂的主体实际上是教师,另外两个主体――学生主体与文本主体都没有得到尊重。教师在课堂上讲所谓的权威答案,学生只有接受的份,仅此,就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心灵健康,而所谓的权威答案,表面上是对文本主体的尊重,而实际上恰恰是一种削弱,因为文本的意蕴本身是相当丰富而多元的。生态课堂努力促成三个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生成学习内容。

3 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

3.1 回归生活

生态化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回归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语文装扮生活,提升生命质量。只有那些来自生活的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才富有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使学生学到具有时代气息的语文。语文就是生活,“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开放,自由,灵活,宽广无边的空间。小课堂里的知识是有限的,大社会的天地则是无限的。有造诣,有成就的人往往更得益于社会这个大课堂。

高中语文强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求语文学习打破课堂教学和学科教学的壁垒,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教师要组织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联系语文,养成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吸取语文知识与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做到家庭生活语文化,学校生活语文化,社会生活语文化。

3.2 立足生命

教育的起点和回归是人的生命,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过程,也是生命自主,能力发展的过程。所以,教育应依据人的生命特征,遵循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和原则,促进人的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和无限的境界。

传统课堂一节课的好坏以给学生灌输的知识的多少为标准。而生命化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知识,更是为了生命,为了生命的质量,为了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它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尊重。

人,毕竟不同于其他生命体,他既需要物质营养,也需要人文营养。如果说科学是教人求真,那么,人文是教人求美、求善。在所有学科中,语文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

3.3 关注转型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其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目前语文教学正面临从教向学的转型,因此,语文课堂应构建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师生关系。

首先,学习方式上,我们应使学生由以往的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传统课堂是授受型的,这不仅影响教学的质量,而且对学生的心灵都造成极大的伤害。 教学《项链》时几个学生对路瓦栽夫人的评价提出了与教参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能因此就认定路瓦栽夫人具有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恰恰相反,她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过上美好的生活,是可以理解的,而她后来的十年还债,说明她是一个负责任与顽强的女子。笔者就鼓励他们大胆地阐说自己的观点,课堂上唇枪舌剑,讨论进行得热烈而有趣,结果对教材的理解也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其次,师生关系上,我们应构建对话关系,促进主体间的协同生长。语文教学中,对话的主体是多元的,它包括教师,学生,作者,课文,它们的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它不同于寻常的问答,不同于简单的表象与形式的交流,它指主体之间在认识活动中彼此走进对方心灵的碰撞,沟通,提升与升华。

3.4 语文课堂指向终身学习

打造生态课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语文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语文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我们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在今后得到持续发展。

第2篇:生态课堂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态课堂;合作学习;创新精神

新型课改后,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环境”的建构是一热点,将是今后课堂教育形式的雏形,但是在各地课堂改革中,往往不能够深入改革。课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途径就是教学。如果教学的观念不更新,那课改也只能流于形式。所以应该从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整合。

一、生态课堂的由来和现实应用

课堂“生态环境”的由来。最初是来自我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精华,其母亲因为生活环境,为其子三次迁家,孟母三迁正是受此典故的启发,教育就是要对学生群体的健康发展而做努力,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在创新的教学方式中,努力做到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教育中,感受到安全、亲切和关照。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发言更加活跃和积极。更加通俗的说就是,让师生做朋友。将由老师带领学生们,来造就他们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

在现代教学研究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着联系,智力――情感――感受,这样的传递关系使得教师对于学生,不仅仅只是一味的学习,更多的是情感和感受的处理,以往的教学只是重视前者,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痛苦,一种负担,难免会使得学生不去学习,这时使得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

二、小学语文课堂“生态环境”的构建

传统的教学方式较为枯燥、无趣、僵化、死板等感觉,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且传统的教学课堂过分的强调学习的封闭性和预设性,这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就需要进行教学方式创新,不再是单调的板书,如果讲课只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那是完全不行的,应该做到与学生进行教学上的互动,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不断与老师进行交流和解惑,促进师生的感情,亩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环境。若只是进行课本上的教学,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会使得学生的思维僵化。老师就要反思自己,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想,破除僵化。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学习,更应该结合实际提出相关问题以及提出考试必考题目,让学生们思考,回答自己的答案,使得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思想。不时的随机挑选几位同学上讲台进行笔试,或者对作业的错题进行评讲,让学生透彻了解每一道题。在经过课前的预习准备工作后,学生大致的了解了课本的内容,学生将需要自己去学习。需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是实际上同学们对于独立思考,较为欠缺。主要有:学生思考的时间较短。这需要老师来引导学生来思考问题,把学生引导点子上,既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可以给学生带来自信。学习分工的不合理会使得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使得问题的归纳的和探讨浮于表面,不能够深入主题。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使得能力较强的同学“一言堂”。

三、小学“生态课堂”对老师的要求

1.学纲的制定

一个人要想有效率的做事,就必须要制定目标,而一个学生如果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就必定要有计划的学习,而制定学纲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依照自身的不足,以及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制定自己的学纲,可以更好的学习。而老师就可以通过学生制定的学纲来发现学生学习的不足之处,可以收集大家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备课,这样不仅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更符合学生的胃口。老师已经不再是教学中的“主导者”,而更多的是“引导者”和“协助者”,通过学生的学习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在课堂中,不再只是教师主讲,更多的需要学生们的配合,而老师就是组织学生们讨论和思考分析问题,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思考和努力解决问题,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特的人

学生的课前预习很重要,学生能够预习课本内容,提前明白哪里是重要的知识点和基础知识,并在教学之前就发现自己的不懂的地方,在老师课堂中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样可以使得事半功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助于教师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能够更好地针对学生语文问题进行解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一,老师要清楚是否学生完全进入到自主学习状态,学生只有经过这个过程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渲染出学习的好氛围。第二,老师要清楚学生在课前的预习方式是否真的正确,对于教学有帮助,在发现错误时,老师要及时的纠正。避免错误扩大化。

3.尊重学生的差异,还学生一个自信

若对于学生只是像以前采用“放养”,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作用是不大的,而且只是在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后课辅助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若老师不能够想到这些,课时的所有努力就都是无用功。所以针对课后的知识巩固,老师们就需要安排人员进行知识抽查,以及定一个时间方便学生询问问题。不仅可以回答学生学习上的疑问,甚至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来促进师生良好关系的发展。课后作业的有效完成也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途径之一。进行课文预习和复习,可以来弥补个人的不足,提高学习的效率,为下次课堂的授课和复习打下牢固的基础,也有助于形成友好的学习氛围。孩子们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兴趣高昂,孩子们不但收获了知识,还懂得了文明礼貌。由于有这样的情况,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和同伴们交流和沟通,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

四、结尾

生态课堂,学生个体的身心通透自然、宁静和谐、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成一体的、有生命力的生态小环境,它不仅需要讲究“生态平衡”,更需要“生态保护”。营造生态课堂,让学生每天都能以平和的心态到课堂上,以美好的心境对待每一天的学习。

【参考文献】

第3篇:生态课堂论文范文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地理生态课堂上的体现就是让课堂充满活力与激情,让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探究地位,得到地理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且与教师关系融洽,积极与教师探讨问题。例如:在学习经纬线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为后面学习晨昏线做好准备。这种可持续发展原则既让学生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又让学生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准备,掌握了更多的学习方法。

2.整体性原则

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之间的连贯性,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是一个整体。地理教学的过程就是生态课堂的运作过程,只有让地理的知识处于一个整体中,才有益于生态课堂的运行。例如: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时,告诉学生,这一章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学不好哪一章的内容,到后面都无法做习题。锋面系统跟天气的形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教导学生树立地理知识的大局观,掌握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将地理知识串成一个整体。这样才有利于生态课堂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平衡性原则

生态系统中有平衡性这一原则,地理生态课堂当然也有这一原则。地理生态课堂追求的平衡,则是学生之间的知识接受方面的平衡,让学生平衡接受知识,才是地理生态课堂所追求的目标。学生在地理生态课堂中,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习水平都得到提高,这将是地理生态课堂所追求的最高效的目标。地理生态课堂要求教学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构建地理生态课堂的平衡性。例如:学习《大气环境保护》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知道环境中的平衡性原则,进而进一步理解地理生态课堂中的平衡性原则。平衡性原则能够让每个学生在地理课堂中都得到发展,提高成绩和学习能力。

二、地理生态课堂对于学生与教师的发展

第4篇:生态课堂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化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2

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的意义

(一)时代要求

2012年,党的十从新的历史起点高瞻远瞩,提出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

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O的意见》。10月,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 2016年12月7、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1]

这就要求我们在高等教育中不仅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也要求我们用生态化的视角考量整个高等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自身发展的需要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不仅是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1.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人应有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克服“道德人”、“经济人”、“工具人”的局限,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为、生理与心理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自然属性则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属性。自然界孕育了人类,人类也只有在自然界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化正是为了在新时期建立起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从而促进人文价值的提升。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对于调节人文价值与科技价值的关系,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困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用生态化的角度考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其中包含个体生态、种群生态和群落生态等。每个群落又是一个小的系统。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基础课教育、专业课教育等又构成了一个教育大系统。这些大大小小的系统通过竞争、合作等其他作用,对大学生起着共同的作用。用生态化的角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有利于我们对影响大学生的各项因素和学生个体、群体系统分析,从整体到个体,把个体的思考纳入整体思考之中,从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现实作用。

(三)实践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现代社会人们主体性思维逐渐增强,多元文化、海量信息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提出了新的挑战。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可以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时效性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遵循的理念

(一)生态系统理念

“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在结构和功能上形成一个统一整体。”[3]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的建设中,教师、学生、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室环境等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而各要素自身也可以看作一个小的系统,这些要素或者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既是一个整体,也强调各组成部分的差异性。在课堂这个生态系统中,这种差异性就表现教师与学生在年龄、知识结构和水平、专业背景和教育背景等方面;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生源地、专业背景和教育背景等方面。这些差异性统一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的生态系统,使之丰富充实、多姿多彩,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二)信息交流理念

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是通过食物链联系在一起的。各系统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类,三者之间形成一个食物链整体,互相之间层层交流的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被看做一个生态系统时,各系统之间交流的则是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这种知识交流的方向也与自然生态中的食物链不同,是一种各系统互相交流的过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中,知识主要由教师流向学生,其后,知识在学生之间交互流通。同时知识在学生之间的流通还可以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及时更新教学案例、改进教学方法,使知识更加流畅的在师生、生生之间流通传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通过这种知识的流通,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起一个紧密联系的互动关系,既发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中系统多样化的长处,也有效维护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生态系统这一有机的整体。

(三)和谐共生理念

在自然生态学的理论中,食物链中的各系统是一个上下级排列的关系,上级通过消灭下级,达成化学能利用的全过程。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生态系统中,各系统并非上下级,而是与自然生态学的共生理念相一致,是一种互相依存、互为存在前提的和谐、平等关系。

在生态学中,共生指不同有机体之间有益的至少是无害的相互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生态系统中,教师和学生并非对立的,而是互相依存。没有教师,或没有学生,都无法构成课堂,遑论课堂生态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应该是知识在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对话的平台,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生态系统的平衡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来维护,任何一个系统的缺失,都会导致课堂生态系统的失衡。教师为了教学付出的努力,不应看成是单方面的付出,“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4]”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的实现路径

(一)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师的观念

在教室中构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结构,以整体论与系统观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生态的各因素进行系统思考。用传统教育理论中的“备学生”方式,仔细区分学生群体中的不同系统和不同因子,因材施教。

对学生坚持分层次、分模块分析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因人、因时、因事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增强教育的效果。既要注重学生现阶段的发展,更要注重学生今后长期的发展,力求做到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生涯的始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是一有机统一大系统,教师和学生是组成这个大系统的两个小系统。而学生因为学习方法、教育背景、生活习惯等诸多不同,有分为许多的更小的小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要实现充分了解学生不同的特征,将每个小的学生系统贴标签。如在高中学习过相关知识的文科生、文史知识相对薄弱的理科生等等。针对不同系统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授方法,并利用不同系统学生之间的共同点,让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二)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课堂中知识的更新和扩展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注重思想政治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将课堂、书本延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他们就国内外热点事件和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我们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中要注意将理论知识紧密地与学生关心的问题、学生身边的问题以及最新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放到现实事例中阐述,深入浅出,使知识由教师向学生通畅的流通。同时,理论知识与现实紧密结合,特别是与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或他们感兴趣的事例结合,还能促使部分学生自觉地宣传相关理论知识,促进理论知识在学生各系统之间的流通,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构建和谐平等的课堂生态

教师在课堂中要从理论权威的强势地位转变为高品位生态营造者,即学习的引导者、创造的激发者和潜能的开发者。要关注课堂生态中生态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不同特点、爱好的学生兼收并蓄,构建一个平等、开放和民主的课堂生态,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是通过理论知识联系起来的,二者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这个生态系统,互为依存,缺一不可。结合新时期高校学生个性化思考较多、否定权威的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中,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与学生平等交流,和谐相处。只有这样,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传播媒介的理论知识才能顺畅的在各系统之间流通,不至流通阻塞,甚至交流停滞。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12-9(第一版).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7.

第5篇:生态课堂论文范文

关键词 教育生态学;高职高专;英语精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115-02

近年来,生态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关于生态学的研究也渗透到多个领域。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门主干必修课程,然而调查表明,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生态化教学模式这股新鲜血液的注入。

1 教育生态学概述

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的一门学科。20世纪7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最早提出“教育生态学”的概念。他指出,教育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原理来研究教育的种种现象、成因,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1]。教育生态学将教育教学看作一种生态环境,在该生态环境中,教师与学生是其主体,其他条件或因素则可被称为环境因子 [2]。

英语精读课堂也是一个微观的、开放的生态系统,由两大生态因子构成,即课堂生态环境和课堂生态主体。课堂生态主体由英语教师和学生所组成[3]。英语精读教学就是师生、生生以及师生与课堂生态环境等因子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过程,使课堂构成一个完整、良性的有机生态体。如果其中任何一个因子被破坏,将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进而导致课堂生态偏离良性循环的轨道,造成生态失调并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只有保证每个因子的良好运行,才能使课堂生态生机勃勃,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2 高职高专院校英语精读教学中存在的非生态现状

课程资源非生态化 教材是生态化教学中的重要因子,调查发现教材的选择有较大的局限性,教材的更新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教材中的课文多选自20世纪70―90年代的国外文学作品或报刊文献,学生对所学内容难以产生太多兴趣。此外,教材选用方面一味套用本科模式,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没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课堂教学非生态化 英语精读课堂是一个微观生态系统,课堂生态主体和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是导致教学非生态化的一大原因。英语精读课堂生态环境大体上包括课堂物理环境、课堂社会环境和课堂价值环境,在这几方面均存在非生态化的状况。

课堂物理环境主要由教室内装饰、噪音、颜色、舒适度等物理环境因子组成。精读授课均为大班教学,组织课堂活动时噪音较大,教师很难掌控纪律,个别学生就会浑水摸鱼。此外,教室室内均为白色无装饰墙面,部分学生觉得过于单调和严肃。

课堂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班级规模、学生座位编排、男女性别比例、师生生态位、校园语言环境、第二课堂等[4]。目前精读教学学生人数过多,与教育生态学理论中的最适度原则相违背,导致课堂生态的失衡。此外,在教学中,“秧田式”的座位排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部分时间教师长时间站在讲台位置讲授,无法关注每位学生的反映。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在课后接触英语的渠道不多,校园英语氛围需进一步加强。

课堂价值环境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目的与兴趣、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班风与学风等。调查发现,进入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英语入学成绩较低,学习动机不强,容易产生焦虑等心理障碍。这些都影响了精读课教学效果。

课程评价非生态化 在课程考核方面,精读课程采用平时考核和试卷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基本以教师评价为主,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试卷考核采取的形式是闭卷考试,形式较为单一,容易造成学生考前临时突击,不能考查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3 教育生态学理论对精读教学的启示

优化课程资源设置 首先,在教材选用上,要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水平,与时展保持一致,选择一些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除经典作品外,可以适当采用当今畅销作家的作品等;教学中补充中国文化内容,提升学生用英语弘扬中国文化的能力。其次,在教学手段使用上,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等技术生态因子,引领学生在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进行自主学习,并在课下进行相关网络微课、资源共享课的学习和演练。最后,在教学任务设计上,安排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形成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营造生态化的课堂教学

1)改善课堂物理环境。首先,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教室内英语文化建设,安排学生分组出英文板报,板报的内容可以是英美国家文化习俗、英语新闻、学生英文日记等,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和展示英语的平台。其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在教室的角落设立“报刊角”,放置一些近期的英文报刊供学生在课余时间翻阅,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班级形成英语阅读的良好氛围。

2)调整课堂社会环境。首先,通过分组优化班级规模。学习小组作为小型临时性生态集体,不仅可以激发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解决人数过多带来的诸多问题,弥补大班授课的不足,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其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座椅排列方式。最后,转变教师角色,调整师生关系。在英语精读课堂中,师生之间处于平等的生态位。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还应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

3)强化课堂价值环境。首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上和课下均应不断进行沟通和交流。其次,学风和班风建设需要学校、学生管理者、授课教师、学生干部以及每个学生的多方努力,通过学生座谈会、班会、讲座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实施多元发展性教学评价 师生作为教学生态活动的主体,都应是教学评价的主体。评价体系中既要有教师的评价,也鼓励学生之间、小组之间进行自评与互评,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自信。逐步建立全面而客观的动态教学评价体系,即最终成绩=平时课堂评价(小组讨论、课文文化背景展示、课堂表现等)+课外评价(课后作业、英文黑板报制作、网络资源共享课的学习状况等)+期末评价(试卷考核)。

综上,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教育生态学理论指导下,优化课堂教学,增强精读课教学效果,努力构建民主、和谐、健康的教学生态体系。

参考文献

[1]任其平.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培养模式[R].2007年科学人文教育融合与复合型教师能力培养国际研讨会.2007.

[2]许建忠.翻译生态学[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

第6篇:生态课堂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 本文针对小学数学动态生成课堂构建的问题,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思考: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的意义;构建动态生成课堂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的具体路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革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得以自然回归,广大数学教师越来越呼唤和重视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构建”。那么,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呢?

一、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的意义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围绕着一致的目标,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是教师、学生和课程文本的交流、碰撞与对话的过程,是课程的意义重建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体验、感悟和创新的过程。

构建多元变化的动态性生成课堂对于当前的数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有助于实现对学生生命个性的关注和张扬;(2)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动态生成课堂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实践表明,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基础和自我研究能力。要想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广大教师应积极学习课改《纲要》、《数学课程标准》,深入解读与“动态生成”教学有关的理论书籍和论文,并认真做好有关业务学习笔记。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应注重与实践的联系。教师可定期上一节有关“动态生成”的实验教学课,并做好反思总结工作,从而促进自身理论的内化、吸收,以及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调整好相应的教学心态。

1.对待预设,要有坦然的心态。要想形成预设的坦然心态,教师就应重视课前备课。课前备课包括“短期备课”与“长期备课”。所谓“短备课”即备好一个课题或一个单元的课;所谓“长期备课”即不断加强知识积累,不断优化自己的智力结构,从而让自身所具有的新知识、新思想像潺潺小溪不停地流淌,充实思想的江河,为“短期备课”的成功提供铺垫。

2.对待课堂应着力关注与期待。对待数学课堂,我们应着力关注与期待。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珍视儿童生活的教育价值,把儿童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加强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所谓“期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信等待学生学习中“柳暗花明”的到来。

三、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的具体路径

(一)精心课堂预设。

所谓“预设”,是指教师在教学前对课程教学所做的设计,或“预先设定”,或“预先设计”。实践证明,要想构建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必须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预设。这其中包括对学情的了解,也包括对教学目标的“弹性定位”。正如特级教师徐斌所言,“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领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1.充分了解学情。《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资源开发的客体和对象。因此,在课前备课的过程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分析,如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从而为学习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节内容时,我在考虑到有的学生可能已经知道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课前的精心预设:(1)对于计算公式已知的学生,着力引导其进一步确认并追溯公式的来源;(2)对计算公式未知的学生,着力引导其自主探索。在具体教学实施时,课堂教学生成按照原先的预设顺利产生。

2.弹性预设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其支配着教学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并关系到一堂课成功与失败的重要因素。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教学目标的弹性预设,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究的自由思维空间,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打开数学课堂精彩的生成之门。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节内容时,我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利用身边的工具”在纸上画一个圆,而没有具体限制用什么样的工具,如此则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自主发挥的探究空间。在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有的用圆规画;有的圆形物体的底面印;有的用素描的方法从正方形中描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讨论所画圆的选用工具、方法及其与圆有关的知识。

(二)灵活调控课堂。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关于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性”的问题集中强调指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育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在动态变化的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了原先的预设时,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原先静态的预设方案灵活调控,从而形成动态的、富有灵活性的实施方案。例如,我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出示题目:一个梯形上底是2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正确的列式过程为:(4+6)×2÷2=10(平方米),可一位学生却将算式列为4+6=10(平方米)。虽然算式结果是正确的,但其计算过程却是错误的。面对这一富有价值的错误资源,我没有立即打断学生的回答为其纠正,而是鼓励其自己的想法。在充分肯定学生“独特见解”的基础上,通过师生讨论,学生认识到:应用题中的列式是不能简略的,因为这样是不符合题意的,但在具体计算时是可以简便运算的,从而及时、深刻地纠正了学生在应用题解答中的这一“错误”概念。

参考文献

[1]沈坤华.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思考[N].教育信息报,2004.

[2]唐爱华.课堂可以预约出精彩[N].现代教育报,2004.

第7篇:生态课堂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大学英语;生态课堂

1.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生态教育学(Educational Ecology),顾名思义,是跨越教育学和生态学两个领域的一门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生态教育学一词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劳伦斯.克雷明(Gremin Lawrence)于1976年在其著作《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在这本书中,克雷明对“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及其基本理念做了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贯穿克雷明教育生态学思想的核心,在于把教育视为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系统。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因子(学校及其他教育者)都有机地联系着。这种联系又动态地呈现为一致与矛盾,平衡与不平衡。”教育生态学把教学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和教学相关的所有因素,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等一切都是系统内的生态因子。

在我国最先把生态概念引入外语教学领域的是顾曰国。他构建了一个剖析网络教育中学习者行为的框架,希望藉此对比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另一位学者秦晨把课堂教学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并借助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定律剖析外语课堂教学。他提出把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引入外语教学有助于外语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效率的提高。陈坚林更以生态视角解读了《外语课程教学要求》。他提出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思考并设计外语教学的环境,则实现《外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各项目标将不再是难题。源于自然生态,融合生态学精髓的教育生态理论,立足于“生命观”,强调动态平衡和协调,把人的全面发展当做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些对于我们探索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教育实践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体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生态课堂的含义

生态课堂借助于生态学的方法,以生态视角考查课堂教学,将其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体。教师、学生、教学条件、教学氛围、教学制度、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因素构成了课堂生态体,其各个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它以传统课堂为基础吸收其优点,并对其进行生态学改造,是对传统课堂的解构和合理超越。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注人的认知领域,而且关注从认知领域到生命领域的发展;不仅关注课堂中作为主体因素的人的发展,而且关注人与环境的共生、和谐发展,强调的是课堂整体的平衡发展。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的目标是要把学生的情感与认识活动、社会规范的要求和学生的天性统一起来,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人际氛围,让学生拥有自由开放的、合作与探究的课堂生态环境。

3.建立生态课堂的意义

“生态课堂”的提出是建立在生态教育观、人本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建立英语生态课堂不仅是英语教学目的的需要,而且是宏观教育潮流的需要,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新方向,有利于开创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局面,对走出大学英语教学困境具有现实借鉴意义。它从生态学及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用生态的眼光审视英语教学,使课堂成为一个民主、和谐的综合循环体系,体现了教学过程中“人与环境、人与人和谐发展”的教育生态学基本思想,使英语教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它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潜能的发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同时对学生潜质潜能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构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途径

生态课堂是多样性的,使彼此之间具有多元的关联。为了构建平衡协调的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统一协调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内各因子之间及各因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其结构趋于合理,功能趋于完善,并向良性方向发展,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4.1创造和谐共生的生态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是大学英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课堂物理、社会和价值环境。教师要遵循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努力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使生态个体的发展达到最适度状态。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分配教学诸要素,如教师讲解与学生提问的时间分配等,充分发挥各要素的功能,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仔细筛选,为全面创造最优的教学条件做好准备。此外,美化教室、保持教室内充足的光线、适宜的温度等也十分重要,这些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师生交往等,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4.2确立民主平等的生态师生关系

师生生态主体互依互存,在平等的相互交流中互动促进,共同成长,生态课堂是互动式交往活动的深化,它处在失衡―平衡―再失衡的状态中,是动态生成的。作为生态要素的教师、学生之间也需要形成一种平衡的良好生态关系。处理好教师的“生态角色”,即生态课堂中的师生角色定位,大学英语课堂才能够变得“生态”起来。总的说来,教师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做好“角色转变”,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设计课堂活动来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致力于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生态课堂应该最大限度地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师的角色真正回归为主导者,促进师生的共存和谐发展,在师生互动中使英语课堂实现生态的平衡。

4.3构建互动对话的生态课堂交往

生态课堂是学生和老师共同营造的学习空间,是师生交互作用下的动态系统。教师要积极开创交互式语言课堂,开展以促进学生交流为目的的多种课堂及课外活动,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在开始新的课程之前,提前把任务布置下去。由学生在课外时间搜集资料,分工合作,独立完成。在课堂上也可以采用小组或组对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开展课堂合作式教学活动,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接近母语的“自然交互环境”,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然的跨文化交际氛围,增强学生全员、全程参与课堂交往的意识,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生生交往和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生态教育理念下的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5.结语

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以其新颖独特的理念为英语课堂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用生态观点研究大学英语教与学现象,用符合生态规律的教学目标和手段构建有效的英语生态课堂,使这个生态系统中各个因素及诸因素间的关系都能达到最佳的和谐状态,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效的语言习得。

【参考文献】

[1]马晶文.影响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环境构建的主要因素[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02).

[2]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第8篇:生态课堂论文范文

【关键词】动态生成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造就课堂动态生成的精彩。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往往较为单一的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规划学生固定的思维,让学生严格的按照自己的预设发展,很大程度上课堂教学呈现出的是静态的,学生被动的接受,不利于学生发展。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本身是动态的,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作为教师应充分的运用课堂教学本身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构建教学计划,并就实际需求不断的调整教学计划,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课堂教学,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动态生成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一、以互动开启动态的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具有文学性、工具性、语言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教师、学生、阅读文本三方面的对象元素。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初中语文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表达形式也多种多样,尤其是追求对阅读文本的理解的个性化等等,无疑是给予了学生思维空间及课堂动态的平台。同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与阅读文本进行对话、交流,提升自我的语文素养。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互动的方式来开启动态的课堂教学。即:笔者从学生、自我、阅读文本三方面来开展互动式的教学,引导多元化的互动,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动态生成。

如:在学习安徒生《皇帝的新装》教学内容时,笔者改变自我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将阅读文本改编成剧本,并分角色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表演,诸如:皇帝、骗子、大臣、百姓、小孩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我扮演角色人物的形象、语言特点等,改变原有静态的阅读文本形式为动态的,活跃了课堂氛围。而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会深入的了解阅读文本,并与之进行情感的交流,使得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形成了师生、生生、学生与阅读文本之间多元化的、多层次的互动,活化了课堂教学本身。

二、以问题带动动态的课堂教学

2012年初中语文新课改提出了“立足课堂,先学致疑,因学施教”的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成为了教学中的重点话题。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很好的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势必会出现诸多不在预设范围内的问题,为课堂教学增加了“重量”,对此,教师不能够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而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设置一定的问题,以问题来带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促使动态课堂的有效生成。笔者在教学中,鉴于初中生能力的有限性,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无限的思维,强化学生主动意识的启发,促使学生独特的了解阅读文本,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和技能。

如:在学习《死海不死》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首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题目中提到的两个“死”字,他们的内涵一样吗?具体是什么意思?题目这样写是不是存在矛盾性呢?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让学生阅读文本,自行寻找问题的答案;其次,笔者升华问题:你读完之后,有什么感触?说说自己的阅读体验等,讨论文章中“死”的含义。这样,给予学生思维的自由空间,在强化学生对阅读文本深入了解的同时,促使了课堂教学的动态形成。

三、以活动深化动态的课堂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每个章节都添加了活动实践课程,其目的和作用在于强化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动态生成需要的是课堂教学的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等等。而活动恰恰能够满足这个要求。初中语文中涉及到上百篇的阅读文本,其内容都是个性鲜明的,教师可以运用阅读文本的这个特点开展相应的活动,一方面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用性,同时,还能够促使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笔者在教学中,将阅读文本与时代特点相结合,开展系列活动,深化学生对语文的认知和了解。

如:在学习《夸父逐日》时,笔者就夸父的逐日行为让学生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认为这是执着的一种表现;有的学生则认为这是愚蠢的行为。对此,笔者开展“执着与愚蠢”的辩论会,学生结合现代的时代特点进行辩论,诸如:有的学生提出现在的年轻人身上缺乏这种夸父逐日的精神,对事情过于不负责任;有的则以现在社会竞争力为背景,指出夸父的这种精神不适合,过于执着某种理念,不能够很好的认清事实,接受新事物,只会灭亡等等。整个辩论活动,学生都各自施展本领,灵活的、创新了语文相关知识,学会了用时代性的语文眼光去分析问题,有效的展示了别开生面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

总的来说,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动态生成是基于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之上提出的。初中语文教师应巧妙的运用学科本身的特点,以生为本开展教学活动,尽可能的采取多元化的手段来活跃课堂氛围,促使课堂教学的动态形成,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技能。

【参考文献】

[1] 优才教育研究院 主编.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典型问题解决案例[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第9篇:生态课堂论文范文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7-0139-0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言,在世界的沟通和联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已成为外语教学中值得尤为关注的课题。在当今时代中,应用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满足大学英语教学的需求,有利于教学成效的提高,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起,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研究兴起于西方国家。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多模态话语分析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认为,语言是社会符号,除语言之外的非语言符号(图画、音乐、舞蹈、服装、色彩等)也是能够产生意义表达的,各种非语言符号模态各自独立又产生相互作用,与语言符号共同生成意义,从而突破了传统话语分析孤立研究语言文字本身的局限性。

20世纪末期以来,国内外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做了深入研究。R.Barthes是最早在多模态话语分析方面的研究者之一,他在1977年发表的论文《图像的修辞》(Rhetoric of the image)中研究了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相互作用;随后Kress,G&Van Leeuwen,T曾多次研究了模态与媒体的关系以及多模态现象规则地表达意义的现象,包括颜色语法、视觉图像、以及报纸的版面设计和不同媒介的作用等;Royce,T.探讨了不同符号在多模态话语中的互补性和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多模态的协同性等;O'Halloran,K.L.在研究多模态的理论建构的同时,还研究了数学语篇中的多模态现象。

国内有关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研究开始于21世纪初,至今只有十几年的历史,虽然起步比西方国家稍晚,但是发展迅速,并日趋成为一门显学。就对该理论研究的内容而言,主要涉及到多模态话语分析相关研究的述评、理论探讨以及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等。因此,将该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的教学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采用较多的是单一模式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课,学生被动听讲。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填鸭式的”直接灌输式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因此教学效果不佳。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为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提供物质保障条件,研究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是否能够有效地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已成为从事大学英语一线教学的教师们和学界非常关注的问题,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三、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作用

(一)运用多模态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观看视频片段,给他们带来非常强的直观性和体验性。学生在领悟到视频中的语言表达和信息传递之后,就可以着手完成教师布置的两个任务,其一,课堂口头作业。口头表述视频中的主要内容,简述自己或与小组成员讨论之后的观点;其二,课后的书面作业。作业要求是用书面语言转述课堂口语活动时的讲述的观点,即用视觉模态符号来转换个人的及小组成员讨论之后的观点。由此可见,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多模态的方式获取信息,增强了多模态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结合运用了口头和书面语言锻炼和提高了语言输出能力,培养了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二)运用多模态教学,能够营造一种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经教学实践研究证明,运用多模态教学模式,师生都普遍感受到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活跃,课堂教学高效充实。其原因在于:在多模态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多种模态形式为学生展示最真实的语言活动场景,不断刺激学生的眼、耳、口等各种感官。学生的神经器官被这种逼真、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起来,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在多模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能有效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运用多模态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记忆,还能促进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内化。在多模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调动多种感官一起参与学习过程,他们的大脑皮层相应机能区就会受到多种媒体信息的刺激,与单一媒体信息刺激引起的反应要强很多。经国内外研究证实,记忆力和获取信息的模态之间关系极为密切。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能帮助学生增强学习记忆力,提高记忆效果。此外,多模态教学还能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内化。这是由于在多模态教学中,教师通常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来展示文本的内容,为学生营造能被他们理解和熟悉的各种不同的真实英语环境。这样,学生就能易于学习到不同形式的规范英语,在真实的语境中接收和消化地道英语,提高大脑对英语的反应能力,从而促进对所学英语内容的理解和内化,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