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生态农业经济范文

生态农业经济全文(5篇)

生态农业经济

第1篇:生态农业经济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发展

一、生态农业特点

1.局限性与开放性。生态农业的有效构建能够确保我国现有传统农业经济体系具备可持续和稳定的发展特点,不但确保资源的有效丰富,同时能够与城市经济建设体系有效关联,确保相应管理措施具备延续性,能够为农业经济的有效构建打下扎实基础。但实际情况中,我国生态农业环境的构建仍旧难以进行全面落实,既无法满足现有生产的需求,更基于农业用户自身思维影响,难以进行深入落实。因此在实际技术开展过程中,应当依据先进理念将我国土地环境进行全面利用,才能够确保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同时更保障了生态经济利益体系的构建,为后续环境发展带来良性优势。

2.有机性。为确保生态农业环境运行完善,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和管理流程,确保自身思想条件能够被有效贯彻,才能够将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在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功能协调过程中,应当依据生产特性优化体系结构,通过有机条件确定内部环境稳定,这样才能够满足整体经济性发展的需求。

二、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生产模式落后,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虽然通过专业科研人员不懈努力,经过几年时间的经验积累,我国的农业生产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纵观我国农业的基础生产,发现存在的问题是很多地区仍然在沿用传统的生产模式,这种依靠资源、劳动力等初级生产要素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已经不具备优势;即使我国在农业科技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由于很多地区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很差,不能了解到新兴技术与设备的核心优势,甚至在技术普及与指导时产生抵制的心理,普及力度不高,导致生态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无法达到预期水平,很多的地区仍然是较粗放的生产模式。

2.制度与意识形态阻碍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种植模式对机械化生产适应性差,同时我国土地种植管理条例制定具有滞后性,至今仍然没有建立出一套可以与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的制度,所以在农业生产新型理念与技术普及工作上的进度异常缓慢,速度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模式的升级改造,即使有些地区已经开始进行产业升级改造,也会因为缺乏制度支撑而拖慢工作进度。

3.经济体制与城乡发展的制约

现行体制上的不完善,主要是受经济体制上的制约,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在生产效率上不能满足现代生产要求,资源利用率低。在实际应用中人力、物力资本匮乏,人力资本的匮乏主要体现在农民的科技和教育水平上,农村受教育水平低,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又不愿意回农村发展;物力资本的匮乏体现在生态农业发展资金短缺,不能实现规模化和一体化,这些因素导致了生态农业发展缺少前进的动力。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有较大差距,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明显的鄙视链,一些城市居民没有深入接触了解农民,对务农人员的印象片面且固化,使务农人员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了生态农业事业的普及与发展。

三、生态农业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中的优势

1.农业与生态环境相结合

农业生产是我国经济体系构建的根本,生态环境也是巩固国民生存的直接条件,在落实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当依据生态环境保护概念进行约束与协调,这样才能够确保农业经济构建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2.传统农业经济的转化

若农业经济发展完善且具备可持续的延伸条件,势必会促进政策体系的全面构建,并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条件。基于现有农业体系发展受约束的状态,生态农业能够提供完善的理念前提,促使整体功能构建具备优势,同时能够有效矫正劳动力流向,既避免了城市人口激增的压力,更确保了农业环境的稳定,为地方文化、经济、资源和功能体系的构建打下扎实基础。从生态农业理念可以看出经济环境的转型优势,同时能够确保生态环境文明体系的构建,为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提供良好的发展舞台。

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1.发展可持续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农业生产环境的有效构建,正确处理好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间的关系,不但能够避免农业污染问题的出现,更能减少生产技术成本,提高了农作物的整体生产质量。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能够基于生态理念确定新型能源的利用,发展生产技术,降低对化工产品的依赖性,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有效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2.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

生态农业体系的构建能够确保整体地理环境功能稳定,同时规范和优化了农业系统。针对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提高生产力,确保农业经济优势有效延伸,依据农业发展带动整体产业,满足社会经济建设要求,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3.巩固农业社会服务职能

建立健全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为保证生态农业市场的平衡,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生产绿色农产品,并且指导让绿色农产品走出国门。开展规模化的农产品经营试点,转变农业生产结构,放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在此基础上,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生态平衡,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4.构建农业环保产业链条

通过农业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带动地区其他产业的进步,同时能够与外部的生态环境建立友好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开发、销售环保产品和高附加值农产品,使农业的生态化道路更加宽阔和平坦。

五、结语

第2篇:生态农业经济范文

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以我县传统农业为基础,把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精华有机结合起来,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合理地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再生资源,让资源可持续发展,让环境可持续发展,达到经济、生态、社会统一协调,把我县建成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的生态农业县。

二、生态农业建设工程与技术

1、实施沃土工程技术

一是提高化学肥料利用率,改进化学肥料施用方法,采取深施。作物生长季节需施肥时,按作物所必需的营养素施,推广应用新型肥料,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减轻土壤污染。二是采取轮作倒茬,农作物茎杆返田或者过腹田等措施,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2、植保工程技术

采取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一是做好病虫害预测报工作;二是引用抗病品种,综合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等技术,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三是改革耕作,实行轮作倒茬,培肥土壤;四是应用生态位原理、生态系统种共生、生物种群相生互克原理和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原理,生物防治“病、虫、草、鼠”害技术和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配套的生态治理技术,保护益虫,进行农作物的“病、虫、草、鼠”害的综合防除,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和质量。

3、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合理的生态农业格局

(1)北部岗畈,以种植业为主,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全面发展,走综合开发的生态农业模式。(2)中部丘陵区是全县最大的一个农业区,依照该区的资源优势,以粮食为主,辅之以林业,建设“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综合农业区;沿泼河、五岳两大水库干渠的乡、村积极搞好淡水养殖,逐步建成水产养殖基地,同时适度发展畜牧业,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3)西南部是典型的浅山区,山多、林多、土特产品种较多,发展多种经营潜力大,是“光桔根”、茶叶、板栗、油桐等经济树木和名贵中药材的主产地。根据该区资源可施行、推广林果、林药、林粮间作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农林牧相结全,多种经营、多产业配套。

4、生态和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根据我县自然地理条件,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积极推广适应我县的生态农业模式。(1)生物质能循环利用模式:我县生物能资源量大,将生物物质能的利用结合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渔业,实行生态的良性循环,形成一个生态经济效益较高的良性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使农生产稳步全面发展。综合利用浅山丘陵区,以围山转果为载体,以沼气发酵为连接点,按照粮食酿酒——酒糟喂猪——猪粪入沼气池——沼气作酿酒燃料——沼渣、沼液作果园有机肥料的链性模式,形成农业——工业——畜牧业——林果——能源齐发展的良性循环,创造规模效益。(2)庭院经济型模式:我县农户庭院宽敞,有效利用房前屋后空地,发展庭院经济投资少、见效快,技术易掌握、易管理,家家户户适宜。把房前屋后院内种植果树与养猪、家禽和建沼气池结合起来,形成养殖——沼气——果树——菜的庭院生态模式。(3)立体生态茶园种植模式:以茶园为基础,建太阳能鸡场、沼气池,在茶园套种经济林木(板栗、桃、柿等),通过合理配置生态位,使光充分吸收和利用,增加茶园有机肥含量,培肥地力,降低生产成本,形成养殖——沼气——茶果的复合生态系统。

5、专业合作化工程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整合农业资源,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流转模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走“农民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的发展格局,实现农业经济的大基地、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加速我县由传统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的步伐。

三、生态农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1、建立组织机构成立

由政府领导(县长挂帅),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部门参加的领导组织,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乡(镇)村成立相应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实施。以保证生态农业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2、依法保障、政策扶持

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县政府制定的《光山县农业环境保护暂行办法》,促使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按照政府的鼓励复垦、开发利用“四荒”优惠政策,小流域综合治理优惠政策,鼓励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政策,鼓励“一优双高”开发政策,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等,从人力、技术、资源、物资、资金各方面向生态农业建设倾斜,以确保我县生态农业建设稳步发展。

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和完善农技、畜牧、茶叶、板栗、养鱼等为主的技术推广、技术咨询、试验示范、经营管理服务体系;二是建立物质供应,资金扶持,市场信息、产品购销、加工服务体系;三是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对农民自办、联办服务体系进行组织和引导,真正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配套服务,促进全县生态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4、加强技术培训,普及生态农业技术知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及生态农业专题知识讲座,编写生态农业知识手册等,向广大农民传播生态农业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生态环保认识,加强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水平。

第3篇:生态农业经济范文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经济;重要性;形势;发展策略

随着我国人口总数的不断增加,经济发展压力巨大,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急剧扩张不仅使得城市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农村生态环境也遭到极大破坏,极不利于农村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情况来看,工农业污染严重,导致农村人口的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影响。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则因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正确。采用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在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农村经济的生态化、高效化发展,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道路。

1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人口的当前生活质量,还将决定其未来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农村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就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情况来看,不仅耕地面积减少,且资源问题日益严重,生活生产污染加剧。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道路,改变传统的粗放式、污染式发展模式,能够有效缓解当前的污染形式,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还能逐渐走出一条可持续化发展道路,极大改善农村人口的物质生活和生存环境[1-2]。

2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

2.1耕地面积下降,能源水源不足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首先表现在耕地面积下降和能源、水源的不足。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人均耕地面积原本较小,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急剧扩张和农村建筑占用耕地现象频发,使得耕地面积急剧下降;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北方农村的水资源严重缺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巨大需求。这就导致农村的农业生产受阻,经济发展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高[3-4]。

2.2生活废弃物污染日益严重

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废弃物大量增加。由于国家和政府在相关问题上的重视程度不够,且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不足,导致无论是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还是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的电子废弃品、电池等均不经处理直接排入到环境当中。土壤和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农业生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2.3工农业生产加剧生态环境污染

为降低生产投入成本,避免对城市造成环境污染,化工业企业往往将企业建在农村地区,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野三废冶污染物。固体废弃物和废水污染不仅造成粮食减产,一些耕地甚至无法进行农业生产。同时,不科学和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同样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化肥、农药等药物的使用不仅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还造成对农村土壤和水质、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

3改进生态环境基础上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生态环保意识

为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应首先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加大对农村人口的农村生态环境科普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当前农业生产模式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并使其认识到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消除传统落后观念带来的不利影响,避免人们过分关注眼前利益,消除乱砍乱伐和盲目发展行为。同时,加强学校教育,从小普及生态环保知识。

3.2强化立法监督,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

强化立法监督,一方面落实生育政策,避免人口数量激增造成人均耕地数量的持续减少;另一方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力度,在强化普法力度的同时,对于恶意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行为严厉监管和打击。如明确工业生产中废弃物处理细则,避免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直接破坏。

3.3加大资金投入,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建设

由各级政府牵头,加大生态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并通过宽松的政策制度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同时,通过政策手段,推动环境产业的发展。如一方面让企业享有环境治理收益权,并享有环境治理的资源再利用权,以有效激发企业的环境治理热情,并极大推动环境产业的发展。此外,通过生态农业试点县和村的建设,发挥其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头作用,让更多的县和村的农村人口投身到生态农业建设当中。

3.4加大科研力度,开发绿色农业与生态旅游

当前农村对于生态农业的认识水平仍较低,其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上缺乏明确方向和技术指导,为此,政府应通过资金投入以加大科研力度,有效推动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在加强生态农业应用型技术研究的同时,加大其在农村的推广力度,使广大农民能够认识并懂得如何利用先进技术从事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生产。此外,不断优化农村环境,抓住当前的生态旅游热点,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既显著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还能扩大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范围。

4结语

在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优化的同时,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是当前和未来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政府在不断加强生态环保宣传教育的同时,强化立法监督,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此外,还应加大资金投入和科技投入,开发绿色农业与生态旅游,并有效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建设。激发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热情和积极性,引领农民走上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道路[5]。

5参考文献

[1]王春萍.论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促进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1):44.

[2]范稚莲,莫良玉,冯礼就,等.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2):286-289.

[3]王树峰.发展生态农业与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J].北京农业,2014(27):266-267.

[4]于家和.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解析[J].吉林农业,2014(2):6.

第4篇:生态农业经济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影响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应当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时改进农业的产业结构,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的发展速率。本文探寻生态农业的具体含义,及其存在的必要性,进而得出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1生态农业的具体含义

以不破坏当地自然资源为原则,使用科学合理的生产技术,充分利用生产中所得到的每一分资源,将生产原料利用率最大化发挥到极致,提高农业垃圾的再循环率,使农业能够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同时,提高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将其融入生态农业的发展中,保护环境降低环境污染。我国作为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在生态农业中还需要收集多年来农民种地的经验、从古代流传至今的耕种方法,筛选出其中优秀的生产方式,并运用在农业生产上,完善现代种植方式的不足之处,令生产方式更符合生态规律。生态农业还包括严格处理农业污染问题,采用实地调查、走访等方式令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或个人自主自觉地进行合法合规的生产,如在防治虫害时,所使用的农药需要满足国家实行的《农药安全使用标准》,采用综合防治的方法,降低环境污染,维护生态环境。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饮食需求,农业的生产力也需要不断地增高。因此,为了实现农业生产力的有效增长,我们需要在农业生产技术上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创新出更符合生态规律且能够提高生产力的科技产物,淘汰从前污染较高,效率也低的生产方式。

2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在新时代农业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中,农业机械化生产越来越普遍,生态环境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水土流失、塑料污染、地形、植被等资源被破坏等,并且由于我国农业发展时过于注重地形、气候等原因,不注重土地的应用,从而导致了我国有大量土地资源处于空闲阶段,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严重阻碍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同时对在当地环境生活的人们带来了威胁、为未来的产业发展留下了资源缺短的隐患。为了让农业与环境能够得到协调发展,生态农业依据生态学内容作为新的农业生产模式被提了出来,在理想状态下,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使农业的生产力不断提高,最后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在探索新的农业资源的使用方式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人们在生态农业中重新注意起往常不会在意的农业资源的,并将其进行了高效的利用。通过使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发掘从未被使用过的农业资源的,并对其应用方式进行创新与改进,让各地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上升了,也对培养本地品牌有了新思路。当人们发现农业生产的新方式时,不仅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量,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农民的积极性也随之上升,令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也更加明确新农村建设的道路所在。这些情况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经济的收入以及生产效益,促进农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

3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3.1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

在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区域交通等条件的影响下,我国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程度差异较大。但我国地大物博,每一个地方的水土都养出了独特的优点,只需要认真挖掘并善加利用便可以使本地产物与其他地区产物去分开来,为了让每一个地方的农业都能实现有效的发展,当地政府应当将本地的优势区间总结出来,然后根据社会需要合理地调整本地农业生产结构,再将当地的优势产品与服务做成本土特色农业品牌,发挥出地域独特文化的作用,增强本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些举措将能够显著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出了打造当地独特品牌以外,政府需要对农产品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查,具体落实农产品在人民中的需求状况,预测未来发展,从而制定有效的推广方案。还可以按照现代人不愿意多麻烦的特点,将培养、增值、销售等方式相结合推行,让人们在购买产品或服务中感受到方便,以及农业生产者对消费者的尊重。在现代,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最大的差别在于其生产方式的多种多样,以及理念中的环保性。生态农业使整个农业产业结构逐渐完整,也让农业生产技术在日复一日的验证不断精进完善,逐渐形成符合生态规律的样子,在保护环境的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3.2促进投资融资体系构成生态农业的发展处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这一点让资金的来源对它充满了吸引力。为了让农业生产参与人员及其经济发展者能够通过吸引外来资金,促使生态农业全方面的发展,政府需要为其提供一个更加平稳方便的发展平台。但我国在生态农业上并没有重视其投融资体系的形成,造成了体系不完善,出现大量漏洞的状况。对此,为了保障投融资双方金钱来源去向的公开透明、政府必须完善生态农业的投融资体系。可以通过政策的实施,政府逐渐完善投、融资体系,让农业生产可以在更为全面的方向进行发展,寻找更多提高经济的方法。但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农业生产者,就要以制定的相关政策为行动准则,让政府投入应有的引导以及帮助,让生态农业能够实现正向的发展,并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促使我国农业能够快速发展、健康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投融资体系的逐步完善也让农业经济的发展途径随之增加,农村人民依山傍水,通过农业经济将自己身边的生态环境利用起来,再由政策支持、外来资金流入,进而提高了农村人民的经济水平,让人民的日子逐渐变得美满起来。让人们手上可支配的现金增多后,便会乘着生态农业的东风,将自己的资金投入进生态农业发展中,形成良好循环,令农业经济变得更加发达。而在政策的支持下,农业经济的投融资体系也变得完善,令农业内部所拥有的资金处于稳定状态,为农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协调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发展

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目的在于更加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农业产业中资源的利用率。目前的农业生产中,产生了大量生产废物,其中大部分生产废物的状况仍属于可继续利用的状态,且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过量使用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情况。为解决这类问题,政府对农业生产者推广了滴灌、喷灌的节水灌溉设施,该种设施用极少量的水完成了以前灌溉方式的同样效果,在提高用水效率上有显著效果。这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的良好协调发展打下了充实的基础,并提高了农业生产中对资源的利用率。水资源的节约,提高了自然资源在生产中利用效率,介绍了生产废物的形成,为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还进一步推动了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的良好循环的形成。除此之外,生态农业还促成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由各地政府引导与帮助,使当地能够形成具有农业特色的旅游景区,利用生态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吸引游客体会各地优美的风景,进而由旅游业带动我国农业其他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社会节奏逐渐加快的现实中,部分人民处于城市中生活,看惯了高楼大夏,向往起乡村生活的轻松惬意、以及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生态经济的思想便在于让人们亲近自然、爱护自然,为了满足人民想要体验农家生活的要求,农业生产者可以依据自家产物进行小农型旅游景点建设。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资金向农村流动,还可以为农业生产品、农村地区带来人气,进而改变农村经济,促进我国生态农业体系进一步完善。

3.4增强国际贸易竞争力

我国农产品在进行生产时,往往会因为农药超标等因素导致质量不佳。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让生产者们滥用农药、不及时处理污染水等问题在明文规定下得到抑制,此举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产量,还可以让农业生产的环境变得更加健康自然,从而使农产品的质量也随之提高。当农产品的质量上升时,也提升了它在市场的面对其他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政府可以抓住这一点,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质量提高,打造健康营养的中国食品,通过新形势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以及对身体健康的爱护,让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有足够的竞争力,进而促进国内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让食品质量满足国外市场的要求,在农业生产时,应当研究外国的生产方式、结合其优秀的农业经验、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再通过对中国本地实际情况的考虑,改进现存的生态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增加出口货物的质量水平。当然,除了出口销售,争夺国际市场,在国内,农产品的销售也需跟紧时展,借助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网络平台上对农产品进行销售,不仅可以节约农产品销售的成本,还可以利用网络的传播度打造当地的农产品品牌,使地区农产品得到良好的声誉,并以此来吸引之后的消费者,如此循环,最终使得农业生产经济得到了充足的发展机会,不仅使农民的经济收益增加,还提升了他们的生活水平。综上所述,生态农业对现代农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维护生态环境恢复或发展的同时,让国家的农业经济得到了可持续的发展。在发展生态农业时,可以从提高科技水平与优化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入手,协调人与环境的生存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结合,提高农业生产中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进而实现促进全国的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仍然不能停下探索生态农业与农业经济的结合发展策略,不断创新、筛选合适方案,最后运行在实际生产中,让农业的发展策略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薛征,冯瑞,汪芳.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农家参谋,2020(17):215.

[2]李亚丽.浅析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农家参谋,2020(19):44+46.

[3]邵士铎.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0(05):33-34.

[4]马品超.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20,(26):248.

第5篇:生态农业经济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

0引言

生态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巨大变革,我国耕地面积广大,人口众多,对农产品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越来越重视农产品的质量,一些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人民对于农产品健康的信心。我国越来越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使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还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生态的平衡,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在农药及化肥、生产工具的使用上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破坏,不仅农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获得的经济效益也相对低下。

1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1.1农村发展遇到瓶颈

我国虽然具有广阔的耕地,但是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使我国耕地规模逐渐缩减,加之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规模逐渐缩小,更多的农业劳动人口涌入城市,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粗放的机械化生产模式造成了环境破坏,使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显得更加不适合,在这种环境下应对农业生产进行一定的变革。就实际来说应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内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并进一步降低农民的劳动投入。生态农业理念下的一些适宜的农业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的应用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还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发展生态农业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1]。

1.2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生产生活中对于环境的破坏已逐渐接近生态环境的承受极限。近年来,一些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实现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由于观念的差距和政策方面的不足,在农业生产中存在明显的粗放型特点,例如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对农药的滥用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还对环境产生了破坏,对农村的水资源和空气都产生了极为严重的不良影响;还有化肥的滥用和焚烧秸秆等情况都使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增加,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这种情况下对于农业生产发展也极为不利,最终使农业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进一步增加环境压力,因此推广生态友好型农业对于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对于农业发展来说,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由于农业生产多为种植业,植物对于自然环境有比较高的要求,而自然环境的控制又不能像实验室那样定量。目前农业生产中的成本进一步增加,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对环境的破坏密不可分,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当的农业生产模式、环境的破坏都对农业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近年来,一些极端天气的发生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阻碍,使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进一步降低,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压力。通过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修复,逐步改善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环境,并通过新理论和技术的应用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能有效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劳动者积极性,稳定我国农产品供给[2]。

2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的积极作用

2.1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发展生态农业需要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构建完整的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这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具有单一性和盲目性,不仅缺乏针对市场的农业生产安排,还在技术的使用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生产过程中生态压力较大。生态农业模式下能够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当地农业生产的优势开发特色农产品产业,围绕特色农产品实现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更加符合社会需求,通过特色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经济水平,进而带动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提升,在农业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协调发展和农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2.2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传统的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粗放性,随着资源缺乏的情况日益突显,利用生态农业促进新型农业生产理论和农业技术的提升,能够有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浪费,降低污染。一方面,在病虫害的防治和化肥的使用上,生态农业的要求更加严格,利用生物技术、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化学物质使用对环境的破坏,还减少了对水源和土壤的污染,避免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一些新型农业生产技术设备如滴灌、喷灌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系统性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农民的劳动投入进一步降低,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大大解放了劳动力,在生态农业生产模式下农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在农业生产中的成本进一步降低,对实现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3]。

2.3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压力进一步降低,农村环境进一步改善,促进了农业相关产业如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村附属产业发展的结合。另一方面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土壤和水源环境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使农业生产具有更优质的资源,促进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为生产技术和先进生产设备的推广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反推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生态环境和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4完善融资体系

经济的发展、社会压力的增加以及农业生产利润的降低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造成农村的劳动力大量流失,对于农业发展来说,引进投资,建立市场化产业对解决劳动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产业链的构建也变得完整。在此基础上,当地政府通过一定的政策支持吸引更多企业对农业进行投资,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的规模。通过完善相应的融资体系为农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资金,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劳动者投身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4]。

2.5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进一步增强,发展生态农业能通过对农业生产各个要素的控制有效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我国是农产品的出口大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下,我国农产品经常出现不符合国际标准的情况,农药含量和产品质量不达标,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降低。生态农业的发展完善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改善国际贸易格局,极大地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意味着农产品在市场中占有更为有利的地位,有利于提高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使农业生产更加规范,提高市场占有率,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3结语

农村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具有积极意义,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和谐发展,还能极大地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生态农业的推广。政府应根据地区发展的实际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对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规范,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加强管理和相应标准的制定,使生态农业的应用过程进一步完善,充分结合地区实际提高生态农业的推广程度,充分对生态农业进行宣传,打消农民对于生态农业发展的顾虑,充分发挥生态农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伟.浅析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农家科技:中旬刊,2021(2):156.

[2]郑芹芬.浅析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产城:上半月,2020(11):6.

[3]张敏.浅析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经贸,2016(1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