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生态综合整治范文

生态综合整治全文(5篇)

生态综合整治

第1篇:生态综合整治范文

关键词:城市内河;生态环保;整治;对策

在当前我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城市环保工作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城市现代化、绿色发展的重要要求。不过在当前城市环保工作当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城市内河的环保治理。传统的城市往往依河而建,河流就是城市的母亲,而内河就是一座城市的血脉。即便在现代城市的管理建设中,内河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不仅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用水安全,同时,也与城市的整体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实现“人水和谐”是当前城市内河综合治理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城市内河整治过程中的驳坎设计、截污工程、沿河绿化以及水质处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有效进行城市内河整治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1内河生态环保综合整治

1.1以修复河道功能为原则

城市地区的河道综合性治理要对生态环境用水与城市用水进行合理配置,要合理确保河道的排涝功能、防洪水功能、航运通行功能、环境保护功能等,并且要确保河流有着较好的生态服务功能,使城市地区河道生态治理与修复的综合效益得到合理发挥。

1.2以提升生物多样性为原则

城市地区河道水空间与陆地空间之间的存异性越大,面积越大,河道生活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就越多,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好,产生的服务价值就越高。因此,可采用拓宽河道水域面积、加大河道两岸区域面积等办法,维持河道水域上游、下游以及两岸区域生物群落良好的生存空间。此外,可以在岸坡与河道水域之间修建合理宽度的过渡绿化地带。植物种植应当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质生长的植物,在岸坡的坡顶区域可选择种植适宜生长的水果树木或其他经济作物作为绿化植物,在获得良好绿化效用的同时得到经济效益,在河岸线区域可种植高度较低的灌木植物,以便为野生动物创造适合生存的环境。

1.3以强化自我修复功能为原则

城市河道里水流量大小是水体自动净化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河道足够的水面率和水体容量是排洪水、航运通行的要求,也是城市地区水分流通、空气流通的重要条件。因此,河道两边的硬质护坡面积需要适当减小,为河道里的生物提供更舒适的生存环境。

1.4以景观与文化设计为原则

城市地区河道的生态系统治理工作与环境的修复工作,应当与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城市建设特点相结合。设计河道环境的治理方案需要与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因素和建设发展理念相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环保绿色的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系统。

2河道驳坎的多元化设计

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理念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传统硬性石驳坎的设计已经被逐渐淘汰。为了充分发挥出城市内河在城市的生态建设和环境美化作用,提高居民生活幸福和城市宜居度,在一些城市的水体沿岸驳坎设计上采取了柔性驳坎、生态性驳坎等多种类型。

2.1柔性驳坎

相较于传统的硬性石驳坎来说,柔性驳坎的非直线系数明显增长,其平面布局自由、竖向标高设置不再受单一数值限制,在具体河坎挡墙的形态上表现得错落有致、形状丰富。其次,柔性驳坎的材料一般选择大块黄石或条石、块石作为材料通过堆砌或干砌进行施工,同时还将进行了防腐处理的木桩密排打入河道边界的土中来设置挡土结构,最终再结合内河沿岸的绿化草坪、灌木等形成富有生态律动的复合河道构筑物。

2.2生态性驳坎

生态性驳坎的设计理念是在柔性驳坎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支挡结构的生态功能。生态性驳坎通过结合水生植物、水生生物、湿生植物,并利用生物交换、生物共栖等原理能够在河道水体和沿河土壤之间建立起相应的生物群落以及和谐的水环境,使其为河道水体提供自我修复、自我平衡的能力,从而最终实现对城市内河生态治理的目标。

3截污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难点及对策

在内河环保治理工作中,截污工程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其涉及截污管道、截污井已经相关配套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造。在内河环保治理中,能否切实做到有效截污,避免污水流入内河,这是决定内河治理最终成败的关键因素。

3.1城市内河环保治理截污工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在城市以及城中村、市郊截污的实际实施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以下难点问题:(1)老旧小区的雨污混流问题:城市的老旧小区的雨污分流的管道年久失修,再加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周边新增店面会导致排污量增加,进而使得原有的化粪池和排污管道不堪重负,出现生活污水阻塞漫流等问题,部分小区还存在着居民私自将污水接入雨水管道的现象。(2)城市小餐饮行业隔油池废渣出路问题: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时餐饮商户也在逐步规范化发展,很多小型餐饮商户在店内安装了隔油池,池内的油脂一般会经过清捞后由相关企业回收利用废渣,但部分规模较小的餐饮商户由于油脂产生量较小、企业回收成本较高,部分商户会选择将油脂废渣排入雨水管网。(3)城市早期排水规划以及基础建设的欠账问题: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与污水产生量处于紧平衡状态或者说依然不足,部分污水势必通过各种方式排入内河,给内河治理增加很大难度。上述问题如不从源头上予以根本解决,往往会造成花费大量资金治理的内河水质在较短时间内重新出现恶化。

3.2截污难点的解决方案

为了有效解决内河环保治理中截污工程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主要可以从工程本身的改造以及社会综合整治两个方面进行处理:(1)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基础建设问题投入资金就可以解决。(2)大量老旧小区的雨污混流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综合整治的问题,在具体截污施工过程中大量的施工队伍不具备协调社会矛盾的能力,也没有整治住宅小区内部污水处理设施及管道的预算经费,往往对晴天排水的管道采取一堵了之的办法,实际堵掉了小区部分雨水管,造成强降雨天气很多住宅小区发生内涝,这类难题需要社会综合整治来完成,最简捷的解决途径是理顺小区的维修基金使用办法,启动维修基金,以社会的力量推动顽疾的根治。(3)城市小餐饮行业隔油池废渣出路问题,仅仅依靠执法手段的查堵难以奏效,可调动市场手段来解决,餐饮商户的废油,同时却是油脂回收加工生产企业的原材料,通过油脂回收加工生产企业就能变废为宝,而油脂回收加工生产企业在社会的眼里总会被认为是在“制造地沟油”,社会的歧视使其难以具备稳定的生存发展空间,更谈不上资本的积累、产业的提升改造,这方面就需要更加开放的产业政策来引导,以实现该行业的良性发展,解决无处不在的污染问题。

4沿河绿化风格

城市内河的沿河绿化可以有效烘托城市氛围,为城市提供更多的景观,为居民提供一定的休闲、娱乐、运动场所。城市内河沿河绿化的建设是进行内河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城市的环保建设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沿河绿化的风格设计需要结合内河的河道线性、附近用地条件、交通条件、居民的休闲娱乐需要等因素,具体的设计可以有绿地、广场、凉亭、运动场所等形式,此外,也可以设置一些公厕来缓解城市公厕数量较少的问题。

5内河水质的处理

除了引水冲污改善水质,目前所使用的城市内河水质处理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人工浮岛法、动植物修复法、机械推流曝气法、生化修复法等,需要根据河道的具体条件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来充分发挥其改善河道功能的效果。以生化修复法为例,其工艺较为简单且运行较为稳定,处理效果较好,能够实现对河道水质的有效改善,同时,还可以使用物化法进行辅助,进一步提高其处理效果。在生化修复法的运用中需要注意所使用的药剂不可以对环境造成污染、不可以对生物造成危害,可以通过使用液位控制启停的相关设备进行处理,以提高处理效率、降低处理成本。

6结束语

城市内河的综合整治是现代城市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考验社会管理能力的一项工作。做好城市内河环保综合整治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绿色化发展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生活环境、提高其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内河环保整治工作的开展中,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先进、综合性的整治举措,通过良好的驳坎设计、切实有效的截污工程、沿河的绿化、科学稳定的水质处理等来为城市和居民营造出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梁晶,祁毅,曹大贵.城市内河整治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0(9):65-71.

[2]陈莉,吴小寅.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探讨[J].环境科学导刊,2007,26(2):83-87.

[3]唐丽虹.城市内河综合整治对策与措施[J].中国市政工程,2006(4):59-60+67+112.

第2篇:生态综合整治范文

关键词: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土地调控;土地管理工程;湛江地区

1湛江地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分析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是根据法律法规、相关工程规范和项目区景观格局,对工程项目区的水利、农业措施和田间道路等进行综合调整和空间布局调整。在此基础上,对田、水、路、林进行统一规划和标准化设计,最终确定项目区域的总体布置和工程布局。

1.1空间布局的具体方法

湛江城区零星分散的建设土地较多,导致农用土地资源浪费。应全面推进集约用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项目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改善项目区的水文、社会、经济条件;明确项目区土地改良的方向,以及园地、林地的分布和规模,优化土地利用布局,以满足湛江各区域不同的用地要求。在农用地结构调整中,应引导农民优先利用闲置土地,充分开发未利用地,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在农田或农业区上布设相关的设施,保护原有的耕地、林地、园地和牧草地等[1]。同时,将零星分散于田间的对农业生产不利的建设用地、坟场、牧场整治成耕地,充分发挥作用。为充分发挥农用地生产功能,拓展湛江城乡绿色空间,整治土地过程中应考虑现场道路布置与原野公路的交通衔接性。增强项目区道路之间的连通性,加强景观管理与美化;明确原野道路、主要道路和生产的面积和规模,采用道路交叉排列方式,统筹规划,协调基础设施用地,以满足各区域的不同用地要求。景观工程应当与先导工程的布局相结合,充分考虑景观项目区的制约因素,以构建具有显著特色的湛江农业景观风貌。

1.2规划目标

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来使耕地质量得到提升,同时确保各种用地的合理性。①坚持耕地红线,有序提高整体的耕地质量,增加耕地的整体比例,科学确定湛江区域土地利用战略,使土地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效。②促进耕地、水、道路、森林、乡村的综合治理,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③推进分散、废弃、受损、闲置、低效建设用地的集中管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1.3规划任务

土地整治主要是对农田、水利、道路、林地、村庄进行综合整治[2]。根据湛江地区的实际情况,中央组织并实施了土地整治、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并指出农业发展、土地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改善重点工程、城乡建设等项目将会增加。实施湛江土地整治规划措施,需要统筹安排挂钩试点项目区规模布局的合理性,保留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确定土地整治的主要布局;根据土地规化制度的潜力,确定土地整治方案,建设粮食生产能力区和战略储备区,建设基本农田集中区和建设城乡示范区;全面推进城镇低效用地整理拓展城镇发展的新空间,提升土地价值,从而促进城乡协调健康发展。目前,土地整治改良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城镇土地整理与农村土地整理相结合。合理配置城乡空间资源是促进土地保护和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是推进新建设的重中之重。城乡协调发展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土地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在有序推进土地改良过程中,应注重改善农村土地,保护自然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对土地规划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推动湛江地区土地整治发展

2.1加强土地整治法治建设

在建设湛江美丽新农村中依法推进土地整治,完善法律机制,加强土地改良立法,有利于规范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关注到不同主体的利益,解决土地纠纷的问题。因此,应通过法律文件明确土地整治工作中各部门的组织、协调、管理和监督职责,明确土地整治过程中的法律责任。在国家现有的《土地管理法》《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等法律基础上,地方政府应积极制定或修改土地整治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制定土地整治工作的实施细则,指导实际操作。同时,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根据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对土地整治效果进行评价,便于判断土地整治工作是否实现预期目标。

2.2依法推动林田湖工作有序开展

目前,在湛江土地整治工作中,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机制并没有完全构建起来。为响应国家政策,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应遵循不损害农民利益、不破坏原有山水林田湖的基本原则,按照“全域规划、精细化设计、综合整治”的要求,把土地整治与环境美化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抓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组织实施[3]。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加,为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应积极开展农地整理、农村改革与退耕还林、土地复垦活动,推动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成为湛江土地整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2.3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众参与效率

公众参与不仅可以提高土地治理的效率,还能够降低土地治理的成本。除此之外,公众参与机制的有效执行也是推动土地整治工作积极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应通过各种手段促进公民参与土地整治过程,完善公众参与土地治理的相关机制。目前,在土地管理方面,有行政村书记、村长和村民代表。村民是土地整治活动的直接受益人和重要参与人,是公众参与的主体,应使其充分发挥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管理权。因此公众参与对湛江土地整治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4构建土地整治效益评价体系

随着大量土地整治项目的发展和我国理论研究的深入,土地整治工程应更加注重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在评估整治效益时,应结合湛江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构建一套以量化为主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湛江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具体的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分析,对指标体系的分类标准进行研究,以便获得符合实际情况的土地整理综合评价结果。

3湛江地区土地整治的景观美学价值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美丽新中国,建设山清水秀、碧海蓝天的美好家园,因此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丰富土地整治理念、内容,湛江土地整治应维系并提高乡村景观的美学价值,构建城乡一体化生态美好家园。景观美学价值是土地整治评价工作中的重要一部分,自然景观不仅能满足人类居住环境的基本需求,为农民带来经济收一定的收入,同时维持环境的持续稳定。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观能够展现出自然的魅力,展现村庄的整体风貌,体现村庄的自然特色,从而进一步展现出土地整治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

4结语

在湛江土地整治工作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地制定整治目标、任务和具体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土地整治的法律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同时,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持,使土地整治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秦宏飞.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分析[J].南方农机,2019,50(15):269-270.

[2]刘眭,朱红苏,刘弢,等.贵州省生态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9(15):244-245.

第3篇:生态综合整治范文

土地整改工作的进行有如下优势:(1)可以起到保护耕地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生态系统的改善;(2)可以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使之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变化。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在土地整改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大提升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力,使生态环境变得更为优质,同时还促使土地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2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性

从最终实现的目标和治理可能产生的冲突方面来看,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换言之,在区域内进行土地整治的效果不仅影响到水土资源、植被资源和生物等资源,还会对上述资源有关的生产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可能是负面的,导致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同。就目前的整治内容来看,可包括如下3个方面:对土地进行整理、再次垦荒废弃土地、开发新的土地资源。其治理的对象主要包括如下几种:(1)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2)面积较小的建筑用地;(3)尚未有利用计划的土地资源。集中对其进行综合治理,从表层意义考虑,耕地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农田可以成片地进行连接,这样一来,空气得到了净化,水资源得到了涵养,生态景观也得到了改善;从深层意义考虑,集中整治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源的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新的条件,增加了土地的预留空间。整治在建设的过程中被废弃的用地,可以减轻环境的污染,有效地保护土壤资源,使之恢复建设之前的自然景观。尚未开发过的土地资源可根据勘测需要将其变成耕地,使土壤的条件得到很好的改善,种植绿色植被,防止水土流失[1]。

3土地整治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1土地整治工程对土体的影响

土壤的结构会随着土地整治工程的推进而发生变化,当然,土地整治过程所采取的措施也会使土壤的质地发生相应的改变。例如,毛乌素沙地是一个荒漠化相当严重的区域,在进行土地整治过程当中,土的配料是由砒砂岩和沙混合制成的,重建架构了土壤耕作层的土体构成,使土壤的质地发生了质的变化。调和之后,该层的黏粉和砂的比例恰当,具有了较好的保水保肥的能力。紫色丘陵区域开展土地整治后,经研究发现,在整治区域的土壤质量发生了新的变化,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状明显高于尚未治理之前的属性。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土壤的质量变得越来越好。

3.2土地整治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

对土地进行平整,增加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产生的影响直接惠及当地的水文结构发生变化,使整个区域内的水资源调配更为合理化。例如,我国某省某市的土地整治工程结束之后,研究人员检测发现,原来使用明渠灌溉区域在改造之后使用低压管道灌溉,有效地降低了运输过程中水资源出现渗漏的情况,同时,也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起到了节水的目的。随着新技术的推广使用,还有效地提升了水资源利用的合理化程度。诸如在某省中大部分的土地属于盐碱地,且盐碱程度较深,在对这一区域进行治理时,使用的策略是“改排为蓄”,不仅运用了工程技术手段,还巧妙地利用了生物和农业手段,促使该地土地的质量得以提升,逐渐变成了良田。这种治理手段的应用使该区域的水土保持了动态的平衡。

3.3土地整治工程对植被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对土地进行综合整治还将影响到整个区域地表的植被类型,保护其地表植被的多样性。这是因为农田水利工程的改造或道路会将原有的区域分割成不同的部分,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着区域内动植物的生长情况,影响了很多野生动植物的生长资源,而土地整治工程会涉及到使用生态化的技术恢复其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生物迁徙所需的通道可以通过对路基进行加固之后打洞来实现,在碎石路面可增添一层耐压性能较高的草皮,这样一来,野生动物的栖息就有了生活的空间,起到保护物种多样性的作用。此外,地表景观结构也会随着土地整治工程的推进而发生改变,这些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物种的多样性,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能[2]。

3.4土地整治工程对局部小气候的影响

在某一区域内进行土地整治时,当地的植被覆盖情况及其植被的种类、土壤的结构和性质、当地的水文特征等因素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局部的小气候发生改变。生态建设用地数量减少会使地表的水土发生流失,使区域的环境质量变差,反之,则会保护当地的水土资源,提升区域内的环境质量。例如,修建农田防护林,可以促使农田小范围的气候出现改变。倘若治理的措施不当也会影响空气的质量,增加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使局部的农田小气候出现变化。

4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土地整治工程

4.1土地整治工程应强调生态化土地整治理念

生态文明是土地整治工程的出发点,也是指导其平稳推行的重要原则。无论是在项目的选址环节还是在对项目的推进可行性研究方面,还是从整个项目的推进或整体预算等方面都要考虑到实施方案是否具有生态效益。在治理的过程中需对项目所采取的措施产生的自然变化情况进行反复验证,务必确保其是在尊重自然、促使其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推演出治理措施。单纯地追求治理效果带来的经济效益,过度地使用机械化治理措施,反而忽视了自然的影响,是不可取的。整个土地整治工程的进行离不开生态化的治理技术。只有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有效地利用水土资源,才能促使土地资源得以可持续化发展。

4.2生态化土地整治工程的核心应该是土体有机重构

借助机械化工程技术盲目地改变治理区域的生态面貌,使之地面表层变得规整,并不是土地整治工程所需达到的最终目的。推行生态化的治理手段,核心在于改变土体的有机结构,促使其土壤质地发生变革,借助物理或化学手段再辅以生物手段成功消除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污染较大的放射性物质),使土壤恢复其本来的面貌,维护生态平衡才是土地整治的最终目的。

4.3生态化土地整治工程与景观设计相结合

注重生态保护,建设生态化的自然景观,告别过去单纯追求整治土地资源的规模化发展。注重在整治区域内推行多样化的景观类型,使该区域内的生态系统趋于稳定化的发展。从我国目前土地整治工程的发展状况来看,建设专门的技术研发基地还是相当必要的[3]。

4.4健全土地整治工程后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土地整治工程的事后评价体系是关系到整个工程后期维护的重要举措。无论其治理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恰当与否都会对整个区域的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一变化需要借助于评价体系来完成。一方面,可以为以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资料;另一方面,还可以记录下来土地整治工程中实行的不同措施所对应的生态环境变化,为下一个治理工程积累经验指数。

5结语

综上所述,将生态化的治理理念融入到土地整治工程中,一方面可以响应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保护人们所拥有的绿水青山,促进其区域内生态平衡;另一方面还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赵传普.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土地整治工程实施模式初探[J].天津农业科学,2017(9):35-38.

【2】唐丽,赵蕾.推进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土地整治———访四川省土地统征整理事务中心主任、研究员李何超[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3(6):12-13.

第4篇:生态综合整治范文

关键词:人居环境;行蓄洪区;整治规划;村庄特色

报告中首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发生了改变,对于村庄整治规划提出了新要求,涵盖了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蒙洼是新中国治理淮河的最前沿,是“王家坝精神”的发源地,国家、省、市领导人多次视察蒙洼地区,2017年末,阜南县落实“五大专项行动”,全面推进蒙洼及广大农村地区的三大革命,从各个层面促进农村“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的五大工程。科学的综合整治,是村庄在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实现人居环境改善的有效途径。将人居环境科学作为指导理论基础,对蓄洪区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探索编制蓄洪区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的思路和方法,以阜南县曹集镇东郢村为例,对村庄产业经济、生态保护、村庄特色、设施配套及生活环境等重要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多角度、多视角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1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1]的建立是吴良镛先生在借鉴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的基础上,综合我国城乡建设发展人居环境建设现状形成的理论体系。涵盖了农村、集镇、城市等内容,将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既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能够赖以生存的基地,也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2]。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是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人居环境科学以人为核心,将满足人类聚居生存需求作为建设目的[3]。

2基于人居环境科学视角的蓄洪区村庄整治路径

2.1村庄整治规划方法构思。进行村庄整治规划的目标为集中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面对相关问题和矛盾的多样性,要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基础上,运用融贯综合的研究方法,将问题作为导向,发现、探索并总结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规划目标和村庄的可持续发展[4]。2.2村庄整治规划方案路径。根据乡村振兴战略、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及美丽乡村建设相关要求[5],对特定时期的村庄环境开展调查,经过对东郢村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从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着手,把人居环境涉及的诸多方面和复杂内容、过程简化后,进行具体研究,从全局把控,探索编制规划方案[6]。

3东郢村村庄现状

3.1居民点分布特征。东郢村位于蒙洼蓄洪区的中东部,濒临淮河,村面积4.3km2,2018年末总人口5775人。由于蒙洼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东郢被行洪通道分为南北两片。北部为曹集镇区周边高地,集聚人口4008人,南部则集中居住在三处淮堤庄台上,集聚人口1767人。上位规划中明确,庄台、淮堤村庄需搬迁至集中安置区,其它人口聚落在安高东地东南部形成东郢中心村。至规划末期,人口达1960人,村庄建设用地规模16.04hm2。东郢中心村是典型的城郊型村庄。3.2现状问题剖析。3.2.1建设无规划,建筑布局混乱,建筑风格多样,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农民自发建设形成了村庄现状格局,布局整体凌乱,土地资源浪费,建设无序,交通不畅。因蒙洼洪洼地区庄台特殊建设环境影响,现状建筑布局凌乱,平面多为自由式,无规律,破坏了村庄建筑的整体风貌。3.2.2公共空间局限,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不完善,村庄整体环境差村庄公共空间局限,较难满足村民们对集会、交流等场所的需求。内部道路不成系统,硬化率低,街巷道路较多,宽度较窄,宅间基本无硬化。村庄缺乏垃圾收集、照明、雨污设施。此外,村内卫生环境较差,使村容受到了严重影响。3.2.3蒙洼洪洼地区庄台综合防灾问题突出东郢村位于蒙洼洪洼行洪通道边缘,临近淮河大堤,必须完善相关防灾设施,避免保庄圩内涝发生,全面提高村民防灾意识。

4东郢村综合整治规划思路

在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下,融合淮河蓄洪区扶贫攻坚工作要求,落实以五化提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综合考虑村庄位于蒙洼地区的特殊建设环境,以“庄台搬迁,农业扶持”为基础,与城镇建设及建成区整治相协调,以旧村改造提升为核心,从经济、产业、交通、设施、环境五个方面,打造“新环境、新风貌、新产业”的美丽乡村。4.1目标定位。以建设“人文淳美”、“经济富美”、“生活和美”、“村容优美”、“村庄秀美”为核心目标,打造和谐美好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村民的生产生活和乡村产业的发展,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4.2规划原则。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杜绝大拆大建,符合村庄实际,确保规划切实可行;城乡统筹、注重协调,从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角度来确定村庄人口用地规模、功能和发展方向,安排各项设施;生态优先、宜居和谐,把村庄生态环境的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传承文化、体现特色,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注重乡村历史文化保护,把乡村环境、田园风光与乡村生活结合起来,体现村庄特色;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根据村庄实际合理确定保护、保留、整治、新建的范围,充分地利用原有的建设用地;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根据村庄建设的条件和问题,确定具体目标,分步落实,分期组织实施。

5东郢村综合整治规划方案

5.1中心区选址。蒙洼地区在培育中心村的时候,由于特殊环境限制,要选择地势较高、满足交通方便、村民聚集、土地资源丰富、设施较完善、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而东郢中心村境内的安岗天然高地是最理想的场所空间,因地理环境的客观建设限制,“镇与村”划分边界一直模糊。大量农业人口受用地条件限制,居住在城镇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聚落,建设东郢中心村。5.2规划构思。因庄台特殊的建设背景和环境,规划以旧村整治为主,实现“道路畅通、设施完善,卫生改良,环境秀美”四大建设目标。根据村庄现状的具体情况,对原有的道路进行疏通整理,畅通主次干道,增加必要的宅前路,将村庄内的开敞空间改造为健身广场及休闲绿地。针对村庄内部建筑质量较差、有安全隐患、无人居住以及其它原因需要拆除新建的民宅进行改造、翻建,满足采光与消防要求,降低住宅建筑密度。南部新村建设部分,在对规划地形肌理分析的基础上,以优地优用的原则,布局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整体以院落和邻里单位组成居住组团,促进邻里交往,秉承地方习俗的居住文化,营造易居易农的乡村居住环境。5.3土地利用规划。以村庄持久发展为目的,在东郢村原有空间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适当调整不合理的用地。将生活片区集中布置,增加绿化用地。住宅部分在原址上翻建,部分规划新建,面积不超过160m2,三开间、小院落。5.4基础设施整治。村庄设施多与镇区共享,选择性配置13项基本公共服务,规模按服务人口2000人左右标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包括设施建筑和设施场地两部分,设施建筑采用集中式布局,新建公共服务中心,设施场地则依据实际使用需求均和布局。梳理路网,加宽路面,改善道路系统,完善步行空间和停车系统。主要道路,拓宽至5m。次要道路拓宽至4m。宅前路,拓宽至2.5m。设置公共停车位28个,可用于临时停放车辆的场所3处。规划结合景观中心、组团绿地,以游园步道为载体,形成网络状的步行系统。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环卫工程、照明系统,综合防灾等基础设施。5.5民居建筑整治。在村庄整治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为了给村民住宅增加居住的归属感、增进村民之间邻里交往的亲切感,建设居住空间适宜合理的田园式居住环境,住宅布局采用联排式,顺应地形地势灵活布置,相互错落,建筑的改造建设以当地的建筑特点为主,增加村庄的识别性,体现村庄的特色。住宅布置大部分安排南北朝向,尽量避免东西向布置。住宅平面设计满足村民生活习惯,居、食、储、卫等功能空间划分较明确,各功能空间干扰少、联系方便,而且有适宜的室外生活平台,同时有相应的停车及生产用房布置。住宅立面及颜色追求皖北地区传统民居形式,突出使用功能的实用性,同时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经过对东郢村现状民居的调研分析,根据现状建筑的分类情况,分别提出相关的整治方案:局部改造、重点整治、原貌重建。5.6环境综合整治。对村庄主要出入口、水系、滨水、休闲健身场地等公共场所等处作为环境整治的重点对象。搞好村庄形象建设、内部重要休闲节点建设,提升村落形象。村主要道路沿线及滨水沿线需强化处理,设置灌木、乔木,保留沿线苗木和已建成景观,沿线建筑重点做好外立面处理。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的原则;严格控制建设性破坏,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形成可持续的村庄景观,增加村庄绿化,建设完善的绿化系统,突出村庄特色,体现自然风貌[7]。

6结语

蓄洪区的村庄环境整治,将人居环境科学作为理论基础,探索总结村庄环境整治的有效规划方法,建设村庄特色突出的美丽乡村,实现村庄社会、经济、生态与人类稳定发展的目标。村庄环境整治规划不仅是对村庄外在形态的改造整治,更是改造建设承载人们乡土情怀的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王迎,高明,刘欣宇,陈梦莉.从人居环境学视角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方法———以北京市延庆区井庄镇三司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9,37(04):89-98.

[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的简要回顾与前瞻[J].城市与区域规划究,2016,8(1):1-9

[4]韩雪婷,郭海.基于人居环境科学视角下的村庄整治规划初探———以甘肃省红砂岘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02):99-104.

[5]张波.振兴乡村———打造和谐宜居的美丽家园[J].城乡建设,2018(17):1.

[6]李伯华,刘沛林.乡村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新领域[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06):524-527+512.

第5篇:生态综合整治范文

喀斯特石漠化山区耕地保护实践及评价

全国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数据显示,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已达153.29万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6.5%;坡耕地面积为282.83万公顷,占全区耕地面积的64%,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1.9%,而这些地区又是著名的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广西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桂中、桂西北、桂西南和桂东北,桂东南分布面积最少。其中,广西著名旅游景点桂林山水旅游区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作用的影响结果主要有:地表坎坷,土地瘠薄;地下河系发达,地表水渗漏大,径流少;植被大部破坏,造成旱涝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十二五”以来,广西共实施土地整治项目1704个,实施面积101万公顷,预算总投资268亿元。为综合治理喀斯特岩溶地区石漠化,广西先后实施了大石山区土地整理、西部生态地区农田整治、桂西五县土地整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土地整理和整村推进、“兴边富民”和桂中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等,加快推进山、水、田、林、湖、草综合整治,项目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岩溶地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遏制耕地过快减少势头,守住耕地数量底线。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2014—2018年,广西耕地减少面积及减少速度呈逐年下降态势,已连续19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2018年变更调查现状成果中,广西耕地总面积439.39万公顷,比国家确定的广西2020年耕地保有量目标436.40万公顷多2.99万公顷,较好地守住了耕地保护底线。质量稳中有升,有效保护了优质耕地资源。2011—2018年,广西耕地质量稳中有升,优等地、高等地面积共49.78万公顷,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国家利用等8.46,总体较好,总体以中高等地为主。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喀斯特岩溶地区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根据2018年12月全国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与2011年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相比,广西石漠化土地净减39.3万公顷,减少率20.4%,净减面积超过1/5,治理成效继续稳居全国第一。对于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破坏比较严重的地区,广西采取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以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为重点,使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典型代表有:广西左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共308个子项目,总投资125.56亿元。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由147个子项目组成,预算总投资918.8亿元。

喀斯特石漠化山区耕地保护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石漠化治理程度亟待提升。广西桂西北岩溶山地山高坡陡,岩溶分布广、面积大、土层薄,其间又广泛分布岩溶地貌,地面崎岖,地表水缺乏,交通不便,土少石多,易旱易涝。地下水埋藏深,土地适宜性较差,土地综合利用率不到70%。坡耕地质量不高。广西坡耕地主要地形为丘陵、台地和山地。坡耕地面积为282.83万公顷,占全区耕地面积的64%,主要集中于桂东南、桂西南、桂西、桂北、桂中等地。现有坡耕地中,高等级占9.43%,中、低等级占90.57%。据统计,广西以山地为主的县达38个,占广西总县数的一半左右,石山地区石多土少,土壤及植被难以恢复,治理难度大。生态环境脆弱。广西山地丘陵占全区陆域土地面积的68.3%,山区、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坡陡谷深,土层浅薄且易被侵蚀,土壤肥力较差,中、低产耕地占77%。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及危害日趋明显,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干旱、洪涝、风暴潮、农林病虫害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压力大。目前,建设占用的耕地大部分为城镇周围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水利条件较好、土质较肥沃的优质耕地,而补充的新增耕地主要途径是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农村居民点整理以及废弃地复垦利用等,但这些土地多处于低洼易涝、地形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开发出的耕地质量偏低,“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压力大。补充耕地项目与三调成果衔接不畅。广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初步成果显示,耕地流向园地减少耕地总面积占29.01%;广西较多耕地已调查为园地。据统计,现状为水田的耕地,有25%被当地农民改种为旱作物和经济作物,出现了地类认定的冲突与矛盾,对广西已入库补充耕地指标有影响。

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