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生态建筑技术范文

生态建筑技术全文(5篇)

生态建筑技术

第1篇:生态建筑技术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智能升降平台;施工技术;研究分析

1高层建筑智能升降平台的概念

高层建筑施工升降平台是为解决建筑行业外墙或者内部装修或者高层建筑中无法施工而出现的,一般高层建筑智能升降平台采用钢结构,防护多为双层钢丝网,可以有效减少建筑施工中的坠落,减少建筑行业意外事故的发生,同时还能预防火灾,提升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与传统脚手架相比,高层建筑智能升降平台实现了脚手架作业的机械化施工,推行了脚手架行业的智能化发展,加快了施工进度,提升了施工效率,节省了大量人力,降低了脚手架的施工成本,还可以用于建筑结构的不规范施工。

2高层建筑智能施工升降平台运用的必要性分析

2.1加强建筑行业的安全施工

建筑行业是一个危险系数较高的行业,工人多处在距离地面较高的位置进行施工,施工过程比较复杂,容易发生高空坠落的风险。同时,由于高层建筑施工中容易被物体砸中,也增加了建筑行业的危险系数,建筑行业已经成为仅次于交通事故的第二大杀手,因此建筑行业越来越注重施工安全问题,而高层建筑智能升降平台施工技术有效降低了施工危险,提升施工的安全性,防止工人被坠落物体砸中,减少了施工中意外事故的发生(见图1)。

2.2建筑行业竞争不断加剧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建筑行业都在不断提升完工效率,降低完工成本,而传统的脚手架搭建需要耗费大量材料和人工,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成本,耽误了施工进度,而高层建筑智能升降平台的拼装全部在地面进行,安全快捷。整体一次性吊装就位,省时、省力。整体吊装完成,接通电控系统即可进行升降。极大减少了钢材的使用量,节省了材料和人工,提升了建筑行业的施工进度,降低了能源消耗。

2.3建筑行业创新的需要

建筑行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但是由于传统脚手架技术比较落后,我国建筑施工质量并不高,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而将智能升降平台应用于建筑行业,具有通用性,解决了很多建筑技术难题,推动建筑行业水平进一步发展,增强了建筑行业的创新性,从而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

3高层建筑智能升降平台施工技术研究

3.1标准化生产

原有的升降平台一般都体积较大,不能随便移动,同时需要在搭建脚手架的过程中耗费大量人力资源,而智能化升降平台注重标准化生产,其架体可以直接折叠,同时借助各种组件可以直接在施工现场进行拼接和安装,一般一次吊装就可以完成安装,节省了人力,同时增加了施工效率,减轻了高空搭设的危险。

3.2智能升降平台多采用电力系统作

为其动力系统高层建筑施工升降平台多采用电力系统作为其动力装置,将设备连接到电源,一般以专用的电气控制线路,同时加强漏电保护、错段相保护、过载电流保护等相关防护措施减少用电隐患,提升用电安全。同时,设置信号指示灯,提示当前升降工作平台的工作状态,加强安全保护措施[1]。将整体系统进行模块化,合理考虑升降平台各个系统的参数,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需要确定吊装速度,控制吊装时间和在工作过程中的停留时间,减少了以前人力进脚手架的攀爬过程,节省了作业时间,提高了作业效率,操作人员还可以根据指示灯的变化进行判断升降平台当前的工作状态,在出现异常情况时,采取紧急制停措施,防止发生高空坠落风险。同时,安装过程较为简单,现在的智能升降平台可以快速折叠,进行运输,在施工现场进行安装以及吊装工作,节省了人力、钢材消耗,提升了工作效率。因此,智能升降平台依靠电力系统进行爬升,可以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了智能升降平台的绿色性和安全性,智能升降平台解决了高空作业施工较难的问题,可以快速到达目的层展开施工,对施工过程进行优化,同时加强了其工作的协调统一性,便于展开施工。

3.3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由于高层建筑施工一般距离地面较远,因此对施工过程不容易控制,高层建筑智能升降平台大多采用了现在比较先进的信息技术,高层建筑智能升降机在施工过程中注重与信息技术相联系,提高其工作的精准度和效率。在智能升降机的多个角度安装隐形摄像头,可以进行图像、数据和视频的采集工作,后台进行数据分析,可以查看吊装平台的吊装重量以及吊装进度,查看是否出现超重情况[2]。后台数据还可以对吊装平台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监控,了解操作人员是否存在不规范的施工现象,同时加强对智能工作平台的数据分析,了解其工作数据是否在其参数范围之内,同时还可以加强对施工现场工作情况的了解,通过数据或者视频分析,检查其工作强度和工作各部分的承受力,同时可以加强对整个升降平台系统的监控,从而与实际施工要求或者施工进度进行对比,检查工作是否符合整体的施工进度要求。利用信息技术对升降平台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升降平台的工作状态,加强其使用的科学性,防止工作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当发现异常时,及时反映异常部位,进行检修。根据工作使用情况行对升降平台进行维护,对升降平台的动力系统和攀爬系统重点进行监控,防止发生坠落和消防隐患,从而提高高层建筑施工的安全性,同时在升降平台内部安装信号感应器,对同向信号进行优先感应,在合适的楼层准确停靠,当升降平台负荷已经到其承受最大临界值时,则不考虑一切信号,直达目的层。同时,设有报警系统,当有异常情况时进行报警,从而引起工作人员的重视。

3.4采用全封闭的架体结构

高层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距离地面比较高,危险性增加,因此其智能施工升降平台多采用全封闭的结构,同时进行加固防护,减少高空坠落的风险。在进行升降过程中对周围的情况进行分析,有效规避各种风险,同时对升降平台各个系统的承受能力进行分析,加强施工安全性。在进行升降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周围的情况或者施工进度选择暂停,确保工人的安全,工人可以在加强自身防护的安全下,提高施工质量,减少攀爬强度,确保施工进度。

3.5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智能建筑施工升降平台通用性较高,既可以用于规范性建筑结构,也可以应用于异形建筑结构或者弧面建筑结构,还可以适用其他比较复杂的建筑结构,可以通过吊塔附壁,对施工电梯或者其他卸料平台不会产生太大影响。根据建筑施工的高度选择合适的升降平台结构,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小,因此增加了其通用性。这样就避免了在原有施工过程中人员受制于建筑结构和建筑高度施工的不利因素,提升了施工的效率,能够根据施工角度进行调整,从而增强施工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3.6拆装后可以重复利用

在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建筑升降平台的拆装,相较其他升降平台需要反复拆装,智能建筑施工升降平台在施工过程完成后可以拆离,减少了拆装过程中的人力反复劳动,同时智能建筑施工材料大都是钢结构材料,拆装完成以后可以循环利用,降低了材料资源的浪费。一般遵循由上往下的拆装模式,在拆装过程中可以直接借助其他大型设备实现拆除,既保障了人工安全,也减少了危险事故的发生。在拆装计划确定后,应该及时进行人员的撤离,将拆装的升降平台主体架构和其他组件安装放置好,以便应用到其他施工过程中,同时在智能建筑施工升降平台拆装过程中应该科学遵循每个拆装环节的原则,减轻各种拆除过程中的隐患,体现智能建筑施工升降平台的特点。

4结语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施工越来越多,传统的脚手架搭建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建筑行业的施工需求。建筑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原有的脚手架技术既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也容易发生高空坠落的风险。因此,高层建筑智能升降平台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施工中,可以减少高空坠落造成的人员伤亡,加快了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需要注意高层建筑升降平台的技术,从而合理发挥升降平台的作用,使其更好地促进建筑施工。

参考文献

[1]郑成名.高层智能升降平台施工技术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7(1):123.

[2]李智强.高层施工智能升降平台的施工技术及工程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7(4):152.

第2篇:生态建筑技术范文

关键词:生态;养殖技术;应用;推广

猪的生态养殖技术主要是为动物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对其合理喂食、实现病种的预防和控制。该工作在整体上还比较复杂,需要在各个方面科学执行,这样在整体上才能达到无污染的目的。

1猪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阐释

1.1发展猪生态养殖技术的意义

(1)能够提升猪肉的质量。基于传统的养殖技术,会在饲料中增加过量的铜、锌等金属物质和抗生素,会影响猪肉的整体质量,也会给消费者带来较大危害。同时,一些养殖场由于规模化的养殖方式,仅仅重视猪的生长速度以及瘦肉指标,未对猪肉的味道、色泽等进行分析。所以,实现生态养殖,能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并提高猪肉的整体质量。(2)维护整体的环境效益。在每个养殖场内,都会产生污染物,如果没有对其进行处理,将会影响周边环境。所以,利用生态养殖技术,基于沼气池能源,对猪粪便进行发酵处理,使其生成的沼气能够作为生活燃料,也能经过发酵,利用沼液对植物进行浇灌,降低化肥的使用数量,这样不仅能对环境的污染问题进行解决,也能促进能源、资源的充分使用。(3)使其符合市场的经济发展需要。实现猪生态养殖,是当前市场的主要发展趋势。在一定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始向着规模化以及专业化方向进步,也能在整体上提升猪肉品质,保证在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向着国际化方向进步。

1.2猪生态养殖技术的实施要点

(1)营造需要的环境和卫生条件。在猪生态养殖工作中,环境对猪的整体生长十分重要。所以,在猪养殖工作中,需要对环境提出更高要求。在实际执行期间,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对猪舍条件进行分析,严格要求猪舍的铺设材料。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渗水性以及吸水性更好的材料。还要保证猪舍具备良好通风性与干燥性,对其进行定期消毒,以降低细菌的产生。还要维护猪舍周边的卫生环境,对猪的养殖密度进行控制,正确处理其产生的粪便与垃圾,以促使生态养殖工作质量的提升。(2)对疾病进行处理。在猪生态养殖工作中,需要对其产生的疫病进行控制,保证能利用相关措施对其预防,避免疾病。所以,在实际工作执行期间,饲养人员需要在执行中,对猪疫病进行监测,保证能提出合理的控制措施,对疾病也能及时处理。当发现疫病的时候,饲养人员还要与防疫部门相互沟通,保证在积极引导下能阻隔疫病,实现针对性治疗。同时,还要对猪圈进行消毒,以免疫病扩散。针对其他种类的猪,也要对其监测与观察,针对其问题的产生对其解决。也需要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技术指导,掌握并学习一些处理方法和养殖技巧,以降低其产生的损失。(3)沼气利用技术。在猪生态养殖工作中,基于多种废物的产生,排放到大自然后会造成较大污染。所以,可以将这些废物排放到沼气池中,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沼气池的安装,其位置要合理选择。如选择在通风性更好、位置更高区域。养殖的废物排放在沼气池中,经过发酵形成沼气。这些沼气也能排放到农田中,促使其发挥肥料的作用,这样不仅能在农业发展获得更高经济效益,也能改变周边环境[1]。(4)原生态放养技术。猪生态养殖技术具备自然性以及原生态性,在实际养殖期间,工作人员会根据猪的饮食习惯、群居行为等进行分析,并开发出一些适合猪的场所,保证猪能够在特定的范围内自由活动。同时,猪产生的一些废物也会排放到山间,促使该地区土地肥力的提升,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该技术方式具有较大优势,在人能力范围内,为猪营造适合的自然环境,能增强猪的抵抗能力。同时,在该环境下,也能抑制疫病的产生,维护猪的整体安全性和质量。(5)发酵床养殖技术。该技术的使用具备无污染、零排放特点。它主要是在养殖中实现粪便处理、环境控制以及有机肥处理的结合性。对于猪圈的垫料,可以使用秸秆与锯末粉、菌种将其均匀搅拌,并产生发酵物,这样粪便在期间就会被微生物溶解,也能分解出有机肥。该方法的使用不仅能在养殖中对粪便问题进行处理,也能促使其实现良好的养殖环境。(6)林下养殖技术。该技术是猪舍与林地的结合应用,不仅能降低养殖污染,也能对农村土地的紧张现象进行缓解,以促使猪肉质量的提升。林下养殖需要选择在天然林地,保证猪不会受到危害。对于较大的猪,还能为其形成固定的生活模式。所以,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对猪的大小合理控制,并选择在合理位置放置水槽和饲料。(7)种养结合的养殖技术。该技术是基于养殖、粪便、肥田等模式展开,在逐渐形成下,不仅能对当前的粪便污染现象进行解决,也能提升农作物产量,促使其养殖行业和种植工作更为严格。

2猪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举措

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因受各个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些制约性。所以,需要在实践工作中对其进行探索,将生态养殖方式作为重点,创建新发展体系,以维护整体的进步[2]。(1)创建基地、公司以及农户为一体的养殖模式。该模式在整体上,使用起来更为简单,已经被相关企业广泛使用。该养殖模式的使用,主要是在供料、供种以及采购、防疫工作中实现一体化,根据企业中生态养殖工作中的实际标准,对饲料、种苗、技术以及药物等进行选择,保证在操作与指导工作中实现一体化。在该模式下养猪,不仅能保证猪肉的整体质量,也能使养殖过程符合具体指标。(2)实现种养与生态园的结合方式。在该模式下实现养猪生态化,会在一定范围内约束生猪数量,保证猪的生存空间。同时,其具备的生态环境是经过人工配置,使用的草坪植物没有使用农药,是基于天然环境生长的。对于猪喂养工作,可以对其进行自然采食或者进行饲料喂养。一般情况下,主要选择农作物或者果树的种植区域进行养殖,以保证能对猪粪进行利用,也能降低对农药的使用。在该模式下,不仅能减少污染,也能给猪的健康生长提供充足空间。(3)立体养殖模式。该模式是基于现有的空间环境,并在期间对不同的动物群体进行分析。基于饲料为主体,促使其实现一个生物链,实现资源的充分使用。在该情况下,不仅能减少资源浪费现象,也能达到成本降低的目的。立体化的养殖模式是当前的一种新方式,在使用期间,也可以利用沼气,实现立体化养殖。当前,该方式不仅得以有效应用,也是一种新突破。

3结语

猪生态养殖技术为一项系统化工程,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各种问题。所以,需要养殖人员在工作中积极努力,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养殖模式。

参考文献

[1]张金玉,周俊忠,王炳翔,等.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在适度规模蛋鸡场应用与推广[J].畜禽业,2015(12):38-40.

第3篇:生态建筑技术范文

关键词:猪;生态养殖技术;应用推广

0引言

在生猪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怎样解决传统养殖模式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更好地契合国家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是现在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生猪养殖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猪生态养殖技术的诞生,满足了养猪业发展的需要。因此猪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猪生态养殖技术的内容

1.1营造良好饲养环境

①猪舍的选址应尽量选择背风向阳、光照充足、地势平坦的区域,最好是远离居民居住区域;②猪舍建设可建高架网床或低网床,采用漏缝、半漏缝地板,平养的用水坭混凝土铺设地板,地板不能过于光滑且留一定坡度以利于尿液能流到排污沟里面;③确保猪舍有着良好的干燥性及通风性,猪舍顶部应铺设隔热石棉瓦层,猪栏两侧墙采取半开放式结构,将饮水槽、食槽设置其下,栏舍门口和对面墙均需要设置排气扇或通风孔;④利用特定的微生物制剂对猪只、栏舍等进行喷洒消毒以抑制致病微生物繁殖和苍蝇生长、减少猪场臭气产生从而改善猪生长环境;⑤及时妥善处理猪产生的排泄物及其他垃圾,将环境清洁卫生搞好。

1.2做好疾病预防控制

养殖人员应严格遵循检疫制度的相关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疫计划,定期对猪注射疫苗,将传染病的传播渠道及时切断,使传染病发病的可能得到遏制。养殖人员还应随时监测猪的健康情况,一旦发现猪存在疾病征兆,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加以处理,如果是发生了疫情,则需要立即对病猪进行隔离,对病猪采取对症治疗。同时对整个猪舍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避免病毒继续扩散影响到整个猪群,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1.3进行猪原生态放养

猪生态养殖技术倡导在猪养殖过程中应对猪进行原生态放养[1],通过分析总结猪的群居行为及饮食习惯,开发出额外的场所对猪进行放养,以便猪能够在特定的活动范围内进行自由的活动,这不仅有利于改善猪肉品质,还能够增强猪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维护猪的整体质量和安全。比如采取种养结合养殖,将猪场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排泄物经过发酵处理后用于农作物肥料,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以达到双赢的目的。比如可以利用发酵处理后粪便、尿液就近种植红薯藤、象草、玉米苗等,然后将以猪粪便为主要肥料种植出来这些有机农作物作为猪饲料,既减轻了养猪生产对环境污染又减少对人工饲料的依赖程度。

2猪生态养殖模式

2.1一体养殖模式

一体养殖模式即是指农公司+基地+农户为一体的养殖模式[2],该养殖模式的运用,通常是在供料、供种、防疫以及采购等工作中实现一体化,按照企业中猪生态养殖的相关标准,对猪种、饲料、药物、技术等进行选择,确保在指导与操作工作中实现一体化。通过该模式进行猪养殖,不但能够更好地确保猪肉的整体品质,同时还能够使得整个养殖过程不会存在较大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该养殖模式解决了农户资金、技术和销售等难题,实行起来较为可行,目前不少养殖企业采用了这一模式。

2.2结合养殖模式

结合养殖模式即是指生态园与种养结合的养殖模式,根据生态园的范围来对生猪数量予以确定,确保猪能够有足够的生存与活动空间。整个生态园的草坪植物是天然环境下生长的,不能使用农药。对于猪的喂养工作,以自然采食为主,饲料喂养为辅。通常情况下,还会在生态园中种植一些果树或农作物,以便能够将猪粪便充分利用起来,同时实现农药使用的减少。

2.3立体养殖模式

立体养殖模式即是指将现有空间环境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分析不同的动植物群体,以便在现有的空间环境里面人为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链[3],以达到充分利用资源的目的。这种模式既可以降低猪养殖成本,还能够减少资源浪费现象,相对于其他养殖模式而言,是一种新的突破。目前应用较多的模式有:“猪-蚯蚓-鸡”模式、“猪-蛆-鸡”模式、“鸡-猪-鱼”模式等等。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猪养殖过程中,为减轻猪养殖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进一步提高猪肉品质,应进一步加大对猪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推广实践,以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三嬴。

参考文献:

[1]刘乾.猪生态养殖技术探讨[J].湖北畜牧兽医,2016,37(6):44-45.

[2]董红梅.猪生态养殖技术探讨[J].现代畜牧科技,2017(1):15.

第4篇:生态建筑技术范文

生态文明视域下绿色建筑的设计形态非常多样,几种最为典型的形态如下:

1)节能节地建筑。这种建筑的设计思想的出发点是力争节约能量和物质资源,实现一定程度的物质材料的循环。

2)生土建筑。它的特点是利用覆土来改善建筑的热工性能,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生土建筑具有诸多优点,如节能节地、防震防尘、防风防暴、防噪声、可减轻或防止放射性污染及大气污染的侵害,并且洁净、安全等,在环境上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及保存原有自然风景。

3)新陈代谢建筑。该设计强调复苏现代建筑中被丢失或被忽略的一些要素,如历史传统、地方风格,提倡过去、现在两种不同文化的建筑的共生等。新陈代谢建筑积极地接受、吸收和保留过去建筑中有价值的成就,并在试图表现时代文化和识别性的同时也积极采用现代技术和材料。

4)少费多用建筑。这种设计形态是使用较少的物质和能量创造更加出色的建筑作品。该设计具有这样的特点:可大量建造,且费用低廉;由住宅工厂预制,能量自给自足,并可以灵活迁移;统一装配,符合模数;住宅有自洁功能,居住舒适。

5)高技术建筑。可以说这是一种智能建筑,它的特点是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使固定的建筑护结构成为可以跟随气候自我调整的围合结构,成为建筑的“皮肤0,可以进行自由呼吸,控制建筑系统与外界生态系统、环境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增强建筑适应可持续发展变化的外部生态系统环境的能力,并达到节能的目的。

2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绿色建筑设计技术

2.1绿色建筑技术

绿色建筑技术是一门涵盖多学科、多理论的综合技术,这项技术中不仅会利用到能量流转规律、气候变换规律、物种循环规律以及建筑内外部的环境热湿交换规律等,这种建筑技术也具备一些非常显著的优势。首先,绿色建筑技术非常注重建筑的节能降耗,会让这一设计理念贯穿与整个设计的始终,因此,能够很好的降低建筑物能耗,并且提供更为舒适的内在环境。其次,该技术在采用时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会很严格,新型材料往往能够更好的满足绿色建筑的设计需求,例如,越来越多的传统砖石已经被各种更轻便的墙体和结构取代,各种高强度合金钢、高强度混凝土以及高强度玻璃等也越来越广泛的被使用。

2.2自然生态能源的利用技术

自然生态能源的利用很好的为绿色建筑技术提供了基石,各类原生自然能源也成为绿色建筑的首选。首先,太阳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用于绿色建筑中,利用太阳能不仅能够进行室内采暖、降温以及干燥,还能够很好的降低整个建筑物的能耗。其次,丰富的地热能源也可以成为绿色建筑的一项重要资源,地热不仅储量丰富,而且污染小,非常符合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此外,循环利用也是绿色建筑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无论是对于材质的循环还是对能源的循环,这些都能够很好的降低建筑成本,节省能耗,并且非常环保。

3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绿色建筑设计路径

3.1建筑设计的人性化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绿色建筑设计有一些非常典型的路径选择,首先,人性化的建筑设计便是一个重要典范,在建筑中凸显“人本理念”无疑是生态文明视域下对于绿色建筑的一种非常好的诠释。一方面,建筑设计的一些传统规律应当勇于突破创新,随着人们对于个性化的居住空间与居住环境越来越看重,设计中应当对这一点有充分的考虑,这才能够更符合当下人们的消费行为与消费理念。另一方面,建筑设计中应当逐渐融入更多的艺术原素,这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一种需求与体现,这也能够让整个建筑的附加价值得到提升。

3.2建筑设计的生态化

随着全民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于原生态居住环境的日趋向往,这也可以很好的成为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方向。生态化的建筑设计不仅能够为居民提供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与居住空间,在这样的理念下打造的产品也能够更好的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进而实现建筑物与环境间的良好融合。生态化建筑既可以体现在设计概念上,也可以体现在设计中的用材上。值得一提的是生态化建筑在打造时要充分而全面的考量建筑物周围的自然环境、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环境等,设计时要充分和当地的地形地貌以及周边的综合环境相融合,这才是生态化的建筑设计中应当凸显的标准与理念。

3.3建筑设计的一体化

建筑设计的一体化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具体可以体现在两个层面。从横向来看建筑设计应当充分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一体化,建筑设计不应当一味的改造环境,而是应当融入特定的环境中。从纵向来看建筑设计应当实现当下与未来的一体化,这也是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秉承。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应当既满足人们目前的居住需求,长远上也不会损害建筑物周边的生态环境,能够良好的与环境和谐共处才是生态文明视域下优质的绿色建筑。

4结语

第5篇:生态建筑技术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化模式;策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各行各业对于生态化模式的关注也越来越高,都希望能够实现绿色低碳环保。建筑设计的发展也需要涉及到各类资源、影响到周边的环境问题,而生态化建筑设计理念的提出要求在建筑过程中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更符合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需求。

1生态化模式概述

生态化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让建筑设计更加的节能、环保、绿色,让整个建筑设计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建筑设计来说要从项目方案、规划、技术、施工各方面进行考虑,根据生态化观念进行方案的优化、科学的规划、技术的提升、合理的施工,让整个建筑设计符合社会绿色发展趋势,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2生态化模式特征

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化模式是一种新型的设计模式,相比于传统的建筑设计它更具动态性,要求的是建筑符合环保标准,能够可持续发展。对此要求建筑设计是能够深入了解生态化模式特征并将其运用在建筑设计工程当中,实现建筑行业的提升。

2.1以人为本特征

建筑设计最终服务的对象都是人,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所需要考虑的是能否为人们带来舒适的居住环境,能否让人们身心健康。首先,在建筑设计布局上要参考人们的意见,做好建筑物功能综合性、灵活性和舒适性的考察。同时要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建筑方案建立。其次,一旦建筑设计方案出现后要做好建设规划,考虑在施工建设过程中是否会出现扰民现象,并积极走访人们对于建筑方案的意见,根据人们意见进行综合优化完善。最后,在选材上要采用绿色材料,确保建筑物建成之后对于入内工作居住的人们健康是没有影响的,避免不合规的材料进入到建筑设计当中,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对此可知生态化模式具有以人为本的特征,从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把人们身心健康放在首位。

2.2可持续发展特征

建筑设计生态化模式最大的特征就是要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将环境保护概念融入到其中。首先,在设计的时候应当充分了解清楚建筑场地,做好周围植被的保护预案。其次要利用好建筑地原有的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做好相应平面设计剖析以及相应建筑施工安排。最后在建筑的整个空间预功能设计上要实现动态效果,设计要具备发展的眼光为建筑物的未来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例如说商场的设计初期要考虑好未来人流高峰时期要如何应多商场进入以及停车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商场的扩大问题。这就要求建筑设计是具有可持续的发展眼光,不仅在针对设计技术还针对建筑物本身与周边环境,让建筑工程具有更多的可能才可以,拥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2.3经济性特征

建筑工程中涉及到多种资源的调用,如钢筋水泥、水、电等。生态化模式中既要考虑到材料的环保性,还要考虑材料的高利用率,对此,在控制好建设成本的前提下可以引入先进的材料、先进的技术,提升材料的高利用率以及提升建设技术,进而实现材料、人工各方面支出更具有科学合理化,实现建筑设计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2.4节约性特征

生态化建筑设计则具备节约特征,能够在建筑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能源节约,对于建筑中涉及到的每一种资源到经过精打细算,同时,灌输节约理念减少各种能源的不必要损耗。这也与可持续特征是相辅相成的,加大能源的二次利用,减少能源的浪费问题。

3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化模式策略

3.1加强建筑是的生态化模式理念

传统的建筑设计中并没有过多地关注环境、自然、居住居民感受,其建筑设计师对于生态化相关概念非常模糊,因此,建筑企业应当加强建筑设计师的生态化模式理念。首先针对建筑设计人员、规划人员和施工人员在日常进行相应的生态化理念灌输,让他们清楚建筑物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次,设立专门的生态化研究建筑设计人员,针对当下的建筑设计进行详细分析并逐一将生态化模式引入到建筑设计当中进行试验,验证生态化建设的效果带给人们的改变。最后,针对建筑设计与施工人员进行生态化知识的专业培训与考核,要求他们在往后的设计与施工必须具备生态化的思考模式,改变传统建筑设计带来的弊端,让建筑设计能够更融于自然环境。

3.2科学合理进行整体布局规划与设计

生态化模式最终还是要落地到具体的工程当中的,因此需要做好整个建筑的布局与规划。在进行建筑设计之前必须要进行现场的勘察、详细记录建筑工程的现场情况、周边环境情况、周围居民居住情况等。同时,进行当下建筑场地的地形地貌、土质、软土层、河流的相关了解,要清楚在建筑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每一个环节以及影响建筑的每一个因素,让建筑工程的整体布局规划与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在原有的建筑功能基础上进行生态环保理念的引入,让整个建筑工程更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人们的需求。

3.3室内生态化设计

建筑室内设计直接影响着居住人们的舒适度与环境的美观程度。首先是针对中庭设计的生态化要考虑到中庭在整个居住环境中的作用,让中庭实现光线进入与空气流通的作用。通过利用光线的反射设计相关的装置来收集阳光,让光线进入室内,同时进行相应的通风排气设计,利用物理原理结合当地气候与地势问题进行自然风的引入,实现室内的空气流通有助于室内湿气与浊气的排出,降低机械通风与空调抽风、降温的需求。此外,还需要进行相应的绿色植物的摆放设计。绿色植物进入室内与中庭相结合不仅能够美化室内环境同时还能够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新陈代谢来实现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让居住者处于一个健康的环境中,能够时刻与自然相结合,拥有健康的体魄。其次是缓冲空间的生态化设计。所谓缓冲空间是室内外的缓冲地带,也是很多居住者日常的活动地带。在对其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生态化概念的引入,利用好太阳能、风能进行保温、通风,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对此在进行该区域设计的时候尽可能地采用一些环保材料,最大程度地利用太阳能进行空间的保温,利用好地势、气候特点设计通风口,实现空气的对流,为居住者营造一个舒适的缓冲环境。最后,室内环境整体的规划统筹,设置相应的室内绿化区域,做好整体建筑的通风、太阳能的采集与储备,做好自身建筑物的循环利用系统,例如雨水收集转换成可以用清洗、浇灌绿化的水资源,减少生活用水的浪费。将整个建筑物室内当成一个生态化系统进行相关建筑设计,实现最大化的建筑与自然的结合。

3.4室外生态化设计

室外设计涉及到建筑物的墙体、门窗和屋顶设计,针对其进行生态化的融入。首先是墙体设计要做好保温材料的选取,不管是内墙还是外墙都需要加入保温材料,确保室内温度平衡。尤其是在比较寒冷的地方进行相应的墙体保温措施。一般来说对于外墙做好保温材料融入效果会比内墙要好,需要施工的面积也小,选用的材料一般都是聚氨酯泡沫塑料和聚乙烯塑料这两种。它们能够有效降低墙体的传热系数,实现室内温度的稳定性。尤其是在温差较大的时候效果更加明显。此外,应用这种模式的建筑设计不只是针对新建工程项目,对于旧楼改造也非常的方便。因为此种材料的添加就是在基础墙体建成之后进行生态化处理的。同时建设的所有操作要符合工程的实际情况以及结合当地的气候情况进行调整优化。其次,门窗设计同样要注重生态化融入。虽说门窗是方便室内通风,采光的,但是要根据天气情况来实现门窗左右,天气冷的时候则需要紧闭门窗保持室内温度的稳定,让通风口进行室内空气的流通。同时,当室内需要安静的环境的时候也需要紧闭好门窗,隔离外界的噪音。对此在针对门窗设计选材上要进行边框密度材料的选取和隔音门窗的选择,目前针对门缝和窗缝会采用密封高弹性松软型料或者是边框社徽口材料进行填实处理,当门窗关闭的时候实现隔音隔热的传递。最后,屋顶隔热层也要做好生态化设计。当下城市的发展速度很快,高楼大厦不断的出现,而建筑越高高楼层的居住环境就越热,这与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不相符,因此要做好屋顶隔热设计。结合生态化模式,目前大部分采用的是空中花园形式,利用植被来进行隔热,同时还能让整个大楼更加美观,居民也多一个空中休闲场所,能够大大提升居民生活幸福度。

3.5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当下建筑行业仍存在着很多的人力、物力、资金的浪费问题。生态化建筑并不是说单单针对建筑材料上的绿色环保而是针对整个建筑工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对此,要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材料进行生态化建设。首先在人力上要实现专人专事,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用专业的人才进行建筑工程设计、规划、施工,加快工程进度的同时提升工程的质量。建筑企业也不会因为人员问题,人员的主观意识技术落后而延迟整个工程进度,降低工程质量,到时资金投入大、人力资源浪费多,无法实现生态化建筑。对此,要积极进入高新人才,应用高新技术,比如融合当下的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加快对建筑设计的分析整合,改进人力施工的低效。其次,在材料的选用上,应当选择一些具有高强度、耐用并且能够循环利用的材料,同时还要在环保的理念下进行材料选取,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例如建筑中运用到的模板问题一直都是资源浪费的重头,采用新型的装配式建筑能够大大降低模板的使用,减少木材的浪费。或者是利用一些可以循环利用的材料进行建筑的定型,代替模板的应用。还有对于水资源的运用,在生态设计中应当将建筑物当成一个系统进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做好生活污水的处理,避免造成环境的影响。最后,资金浪费问题是和人力物力相关的,在进行生态化建筑设计的时候要明确好每一个环节涉及的资金来源与用途,做好详细的细分记录,避免在建筑过程中不合理的资金分配,导致建筑物质量出现不合理、不合规的现象,甚至会出现建筑物的不安全、质量不达标的情况。对此可以建立资金核算系统进行整体监控,确保资金能够用到实处。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模式更适合城市化的发展,也更有利于创造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化模式要求建筑与环境、建筑与人、建筑与发展趋势之间的相互和谐,针对当下建筑行业中不适合城市化发展的问题进行优化改善,以人为本,提升建筑设计的经济效益、舒适程度与可持续发展性,打造出更符合社会发展的建筑设计方式,为人们打造出良好的居住环境,同时推动建筑行业更具深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文娟.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化模式及策略研究[J].居舍,2019(12):111.

[2]戴松波.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J].工程技术研究,2018(11):150-151.

[3]彭菊.建筑设计的绿色生态化模式及解决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7(25):66-67.

[4]文涛.浅析建筑设计中生态化模式及策略[J].建材与装饰,2017(2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