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历史课件范文

历史课件精选(九篇)

历史课件

第1篇:历史课件范文

关键词:课件;初中历史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14-02

众所周知,历史课非常枯燥乏味,在以前的历史课堂上,教师通常都是直接将课本内容全部讲述给学生,这样就导致历史课堂气氛十分低沉,课堂效率也不高。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辅助式教学在现代化教育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在现代历史课堂上已经成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初中历史老师开始制作课件辅助教学,然而由于水平不同,制作出来的课件或多或少有一些问题,对于这种现象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课件制作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是否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能够体现出教学有没有得到优化,也能体现出在该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学生能否使自己的学习目标更加清晰和明确。因此说,教师在制作历史课件的时候,重视历史教学目标,能够有效发挥历史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显著作用。对此,在以历史教学目标为中心来实施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学过程的及时反馈与适当调控,做到对教学目标进行小结,使历史教学目标的指导作用有效发挥出来。因此千万不要为了单纯地使用课件而去制作课件,这有可能会导致教学内容无法实现。我们要以历史教学目标和历史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最终目的,从而去选择最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千万不要在运用传统教学方式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的情况下生搬硬套地使用课件教学。

二、充分考虑课件对具体课时的适用性

课件在历史教学中纵使有其非常独特的优势,然而不管怎么说在本质上它也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初中历史课堂使不使用课件进行教学,一定要先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再决定。例如历史课有很多章节,然而并不是所有章节都需要使用课件。所以在制作课件时,就应该弄清楚哪节课不需要使用课件来进行教学,需要使用课件的章节应该考虑怎么制作课件才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本节课的内容。从中可知,历史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去制作课件。比如,对于那些只用文字不太容易表达或表达不清但对历史学习又非常重要的历史内容,就可以利用课件来给学生演示。然而因为在历史课本上地图都是固定不动的,而且还得把地图上的全部信息都展示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一般学生都不太容易理解。此时就应该利用课件让静止不动的图片动起来,根据发展的过程具体地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对历史课程内容的理解。

三、课件制作要注重情景展示

对初中历史课件而言,作为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辅助工具,其在进行设置时也要重视营造相关的教学情境,教师应该学会将历史知识通过教学情境准确地展现给学生,并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他们自主形成知识建构。例如,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要先备课,然后根据本章节内容的历史背景添加相关图片,也可以加入视频(历史纪录片),让学生从图文与声音中加深对本节历史知识的理解。然而,在添加图片和视频时,要有所侧重,把那些比较难理解的内容突出出来即可。比如说,教师在制作“鸦片战争”这一节的课件时,可以按照书本内容插入一段关于虎门销烟的电影片段,让学生从真实的影像记录中了解当时的情况,理解这段历史的根本性质和主要影响。

四、课件使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现代教育中,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制作课件时,一定要做到这一点,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课件界面要符合人性化的要求,此外还要增强历史课件的交互性,让学生比较容易参与进来。而且还要确保课件具有随意调度性,同时,让它能够真正为历史教学服务。在实践中,部分教师虽然制作了历史课件,然而在课堂上手里拿着鼠标和键盘,眼睛始终看着显示器,让学生看到的全部都是传统板书的图片演示,照着大屏幕念给学生,根本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教师制作的历史课件根本没有照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仅仅是包含了大量内容,不管学生能不能及时阅读和理解。虽然教学方式很先进,但学生不是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并没有体现其主体地位,更不用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了。

五、充分利用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教学跟当今青少年的心理与认知特点比较相符,让枯燥的历史以图文、音频以及动画等各种媒介展现给学生,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给学生智能性的启发和诱导,让无聊的历史名词和历史材料更加直观和具体,能够深深地感染学生,让他们在学习历史时能够集中注意力、在情感上也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让已经发生过的历史现象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就像真的置身其中一样,大大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例如在给学生讲述《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时,可通过动态的路线图、比较醒目的文字符号、吸引人眼球的视频等,恰如其分地帮助学生攻克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从红军万里长征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中,感受“中国共产党和其所带领的人民军队是英勇无畏、不可战胜的”,进而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国人民军队的思想情感。

参考文献:

[1]韦作宁.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J].文学教育(中),2013,(03):17-18.

[2]郑立柱.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99-100.

[3]李艳萍.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利弊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6):39-41.

第2篇:历史课件范文

一、多媒体课件应用的优势

1. 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将会极大地冲击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讲,完全没有主动参与意识。我们知道,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具有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因此,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多媒体课件信息丰富的特点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听讲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对历史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真正理解历史能够以史为鉴更好的指导现实学习生活。

2. 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材料浩如烟海,丰富异常。其中很多的材料都是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素材。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这些德育素材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增强历史的感染力,提升课堂的生动性,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现实中有很多爱国主义题材的优秀影视系列片,合理利用这些爱国素材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如,在讲解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时,上课前可以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的视频,在优美的而又熟悉的歌声中开始学习,通过对歌曲的欣赏,再结合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使学生切身体会并感受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感悟并理解邓小平的伟大高尚情怀。在课程结束时,可选择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的相关视频,在优美的旋律中结束本课的学习。这样通过相关历史资料的展示,既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又能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也能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的历史使命感。

3. 使用多媒体课件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历史材料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很多教学用的历史图片、数据、影像资料等材料都可以反复使用,所以应该累积保存起来。这样不断地积累资料将有利于减轻老师们平时的备课量,有更多时间去探索、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实践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同时,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也能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其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多媒体课件应用的问题

应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也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同样,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会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受到严重影响。主要表现为:

1. 很多老师把课堂变成了课件展示课,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交流受阻。众所周知网络资源异常丰富,很多课件从网上可直接下载。所以,有的老师把课件从网上直接下载即用,这样的后果是导致教师根本不考虑学生实际原有的知识水平。在授课过程中,缺少与学生的直接沟通,只是一味地展示课件,致使基础稍差反应慢的同学跟不上,有的学生虽有一些疑问,但不敢开口询问,这便导致了学生学而不实,老师授而不深,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际上也没有完成教学的任务。

第3篇:历史课件范文

知识很容易被学生遗忘,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则会对其产生持久稳定的影响。在授课伊始,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话,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来。例如,我们在探究《甲午中日战争》这节课中的战争背景以及中国战败的具体原因时,其中《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是要学习的重点知识,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在切实地感受带这段屈辱历史给中国带来的伤痛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刻地去理解其中相关的知识。为了促使学生形成这种情感体验,我结合了《走向共和》中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谈判的一段视频播放给学生们看,视频中的李鸿章痛苦的表情、步步退让的无奈和日方咄咄逼人的姿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爱国情感。紧接着,在这个基础上,我抛出问题:“中国为什么会战败?《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和影响?”有了之前的情绪做铺垫,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更加的积极、主动,课堂学习的氛围也异常的热烈,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是极佳的。

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能够生动地再现历史事实,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历史学科是过去式的,学生在学习中,不可能对历史学科中的一些现象进行直接的观察,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历史学科的教学带来了困难,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并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例如,我们在学习《红军长征》这一课的内容时,由于学生对红军万里长征知之甚少,如果单纯地让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或者教师的简单复述的话,比较难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也很难真正地立即遵义会议的历史作用。于是,我在教学伊始,制作了一个课件,在上课前播放了一段电视剧《长征》里的歌曲《十送红军》来渲染课堂的教学氛围,在讲解新课之时,又播放了一个战斗片段:“湘江战役”惨烈的战斗场面。学生在观看视频后,也能够迅速地进入到了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当中,再结合课本内容,边学习边讨论,最后的水到渠成的地得出了一个结论:左倾冒险主义让红军面临着生死攸关的紧急关头,以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关键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和中国革命,进而学生也能够很轻松的就理解了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

三、多媒体课件的弊端

1.教育素材的整合不是很合理。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时候,如何将来自不同途径的多种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中的一个常见的难题,特别是历史这种学科,要让各种素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是一个难题。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认为信息资料越多越好,这就导致了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接受的信息量过多,没有突出重点,这也是不利于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的。

第4篇:历史课件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

一、引言

新课程要求要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素质的提高。在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改革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分析

历史教育的面对是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事实上,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束缚,过于重视学生的笔试成绩,忽略了学生的三观发展[1]。导致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时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相脱离,自身素养无法得到切实的提高。创新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创新教学方法可以将单纯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化为内在修养,切实实现自我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对策

1.转变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高中历史教学对于历史教学理念出现了认知偏差。大部分教师均认为,历史教学实际上就是将中国的传统历史概述教授给学生,学生只需要对历史知识进行记忆、在考试中能够取得优良的成绩即可[2]。这种教学理念的不良后果即是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内容的了解,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三观的内在作用是否明显并不在学生的考虑范围之内。显然这种认知是错误的,新课改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重视教学效果。因此,要创新教学方法首先需要专版教学的历史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对课本进行仔细钻研。例如,在“中日甲午战争”的分析出了传统的批判分析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就近代、现代等社会发展观念进行全面分析。

2.创设问题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模式的创设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当然,问题教学法需要注意几点:第一,课堂氛围较为活跃。课堂氛围是实现问题教学法的外在条件,也是促进学生主动表达自我看法和意见的推动力[3]。例如,对于“北伐战争”问题,可听取学生不同的意见;第二,教学要善于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这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同时对教材的熟知度较高。例如,在“十月革命”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是当时的环境中,你需要政府进行哪些改变?”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该以开放性问题为主,开放性的问题能够更好的开拓学生的思维,且不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是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需要从两方面看待:第一,教学的教学素材与实际结合。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学习的代入感,教师可以从现实情境出发,以实际的案例导入教学。例如,在古代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现代建筑、吃穿住行进行概述,然后通过与古代的吃穿住行的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第二,学生的学习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学科中的许多知识均具有教育性质,然而,这些教育性质的内容需要学生运用于实际的行动中。因此,教师在讲解“爱国”相关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举例“现代社会中有哪些类似爱国的行为?”

4.建立完善的学科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系统是创新教学方法的检验,传统教学中对教学的评价主要以学生的笔试成绩为主。这样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且片面,对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十分不利[4]。因此,新课改条件下要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教师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与学生在整个学期内的表现和进步相结合,全面、客观、多元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学习、道德素质、文化素养等全方面的成长与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要创新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必须要求教师转变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创设问题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建立完善的学科教学评价体系。

作者:郭彩霞 单位:甘肃省卓尼县柳林中学

参考文献:

[1]许明华.多媒体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理论观察,2014,02:174-175.

[2]许明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135-136.

第5篇:历史课件范文

在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一课(以下简称本课)时,我用PowerPoint软件设计了互动性较强的学习课件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课共讲述三部分内容:一、科举制的创立;二、科举制的完善;三、科举制的影响。三部分内容均涉及到大量背景内容,如科举制的概念,隋以前人才选拔制度概况等。有些问题还需要参考现有学术研究的成果,如科举制创立的时间、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等。所以学习容量较大。但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水平和兴趣的不同,他们在学习的内容上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因而需要互动模式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

在制作本课课件时,我设计了两套学习模式:预设模式和互动模式。预设模式下,将科举制的概念、隋以前人才选拔制度的略要等内容有机的融入课文主体内容之中,再按课本顺序进行排列,学习时将按照预设进度演示。此模式下学习方式单一,内容比较简单,仅为课本基础内容和必要的补充知识。

互动模式下,首先设置一个类似“首页”的幻灯片,输入三个子目,并在其之前加入“什么是科举制?”的超级链接。通过超级链接可以了解学术界对科举制最新的定义,还可以通过新的链接返回或者继续了解科举制的科目设置、科举选拔人才的具体方法和程序等详细内容。其次,在三个子目录右侧,分别添加“学习”和“测试”按扭,也做成超级链接。通过这些超级链接,学习者不仅可以了解预设模式下的全部基础内容,还可以了解到更多内容。如科举制创立的背景,详细的介绍隋以前的人才选择制度及其弊端;唐代举人们进行曲江晏并在大雁塔题诗的活动;学术界关于科举制的特点、影响和作用以及科举制的弊端的研究成果;“范进中举”和中国古代“白发考生”的故事等。同时,可以使用“学习”按扭进行某一部分内容的反复学习,按“测试”链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练习,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再次,在每部分内容中设置了“返回”和“继续”链接按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终止某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或继续新内容的学习。最后,我在“首页”中设置了“本课小结”“综合测试”和“结束”的超级链接按扭,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可以随时进行课程学习的综合测试,或者结束全部学习过程。

精心设计的作品新鲜出炉,我带着学生进入了电脑室进行学习。在作了课件使用说明后,学生们马上兴高采烈地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实际开始了各自的学习。学习结束后,我对学习效果继续进行随机检查,结果令人满意:抽查者全部能够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大部分同学选择了互动模式,对课本上没有的科举故事和科举知识和故事有很大兴趣并有全面的了解;觉得学习过程非常愉快,非常乐意可以选择学习内容的学习模式。

课件学习能收到如此效果,我也非常欣慰。成功之余,我也对本课教学和历史课件制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一、在此次学习中,学生全面掌握了课文基础知识,并且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兴趣,自主选择并了解了课本以外的延伸内容,对科举制度有了全面的了解,形成了正确的认识。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能力和价值观。学习的过程课件的操作和综合测试的进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

二、互动性是此次课件学习过程的最大特点。课堂结构打破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常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参与,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过程,实现了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互动,实现了学习的个性化。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兴趣盎然,效果良好。

三、历史课件的制作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灵活多变的特点,体现课件、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者的共同互动,允许学生拥有选择不同学习内容、进行不同深度和广度学习的自,努力实现学习的个性化。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容量大的特点,开发课程资源,并加强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学习能力。还应尽量引用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加系统和完整,形成正确的认识观和价值观。

第6篇:历史课件范文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课堂;多媒体教学;成效和不足;教师和学生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逐渐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传统教学方式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教师的职责不仅是讲课、答疑,更多的是按照终身教育的思想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并编写一些辅助教学的课件来丰富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质量。虽然多媒体教学比起传统教学有其独特之处,具有不少的优点,但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现就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概述如下: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历史与社会》学科通过主题的形式整合了多学科的知识,教师的教学要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就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角色的转变,要在教学中合理定位,认识到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并以此来制定教学方案、选择教法。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把多媒体当作传统教学的附属物,设计的课件主要为了直观地呈现自己讲授的内容,一堂课下来不用黑板和粉笔,板书的内容全部显示在大屏幕上。有些教师怕操作失误,为了方便,就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的课就是“流水课”,教师几乎也只是一个劲的点鼠标,而无需讲解。表面上,这样可以提高课堂的节奏,加快课堂的进程,增加教学的密度和信息量,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的思考时间,抑制了学生的思考欲望,使学生失去了大量的技能训练的机会。更别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容易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以电脑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简单地由过去的“人灌”转变为如今的“机灌”。

二、教学内容的丰富与教学形式的单一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历史与社会》课程具有主题性、综合性等特点,所以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是综合课能否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教师要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手段。《历史与社会》是多学科的整合,很多内容如果没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配合,很难有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中有的内容需要教师娓娓道来;或需要教师、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和模仿;或需要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或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或网络;或需要借助实地、实景等。

多媒体可以通过声音、图像等信息直接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促使学生感知迅速、记忆牢固、思维灵敏、想象丰富。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利用听觉、视觉和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刺激。例如,可以利用音乐渲染,创造情境。在课前3-5分钟播放优美动听的歌曲或音乐,使学生安静下来,对学生起到心理放松的作用,从而导入新课。可以播放一些图片,巧设悬念,激发兴趣;也可以激发思维,增进想象。这样的多媒体课件所包含的信息量可以做到非常的丰富,可以有效的扩大学生的课外知识。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却片面地利用这一优势,在尝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甜头后,便对此视若掌上明珠,于是在一些课上从头至尾都用计算机来教学,对其他常规媒体不屑一顾。多媒体教学确实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他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我记得有位老师在上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中讲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不失时机地拿出一本中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事实证明,同样是一本书,拿出实物的效果要比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的效果好得多。学生马上被吸引“怎么那么薄?”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还有如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幻灯的实景放大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这些都是多媒体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别让“多媒体”成了“一媒体”。

三、师生情感的交流与课堂氛围的调控

《历史与社会》是为实施公民教育而构建的综合课程,它要求以“能力目标”而非“知识目标”为主导组织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这要求教师要因地制宜,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历史与社会》课程的自主性、综合性也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甚至动脚,进行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都需要在课堂中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师生的共同努力合作完成。

总之,多媒体教学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如何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多媒体合理的应用到教学之中,探讨如何通过多媒体的组合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成为当务之急。所以如何发挥多煤体在历史与社会课堂的最大作用需要广大教师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傅道春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6月。

[2]《教育概论》,叶澜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

第7篇:历史课件范文

关键词: 课堂;多媒体;互联网;结合;积极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深化与发展,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影响。

在教育教学中,历史之所以能够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因为它浓缩了我国几千年的发展文明和历史记录,在高中历史课程中涉及了古往今来的政治史、经济史、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内容。通过历史研究学习,人们可以了解朝代更迭的发展轨迹、文化艺术的传播过程等很多精神财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历史课程自身的知识点其实非常有研究价值意义,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教师和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特别是现在很多高中历史课程还延续过去的板书授课方式,一切还以升学为学习的主要动力。教师在讲台上对着课本解读,然后在黑板上摘出知识要点罗列在上面;而学生也只需要在下面对照着抄录,在课后死记硬背,考出好的成绩以应付升学考试。单一的文字板书加上枯燥的语言讲解,使得学生很容易感觉到无趣。即使有一些教师能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也只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其传授形式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这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知识趣味性,同时也与教学出发点相背离。所以把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技术相连就不可避免。下面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提高学习积极性

历史教学并不排除现代化手段的应用,由于多媒体的出现弥补了过去单纯靠教师在黑板上、口头上传授知识的弊端,通过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多媒体手段,形象地向学生讲授了历史课程的知识要点。它以计算机为中心,将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在一起,展现出强大的人机交互性。教辅人员可以通过多媒体编写出很多视频、课件供学生学习使用。特别是在涉及某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时,可以制作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视频,将该人物的生平简介、历史故事结合在一起向学生讲解,让历史人物在现代“活”起来,使得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将知识深入到脑海当中。

历史与生活密不可分,最典型的就是当前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充斥荧屏。在讲述某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也可以观看相应的历史题材电影、电视剧,借助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讲述《西安事变》这一节内容时,先为学生播放《松花江上》,目的是给学生酝酿东北沦陷导致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痛情绪,达到提醒学生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居委思安不忘历史的教训的情感目标;然后再安排学生观看由古月、孙飞虎、王铁成等人主演的《西安事变》,这部影片将历史的本来面目和西安事变的全貌呈现给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电影片段可以使得学生如身临其境,有音乐能够让学生感到振奋警醒,有图片则会让学生记忆犹新,多媒体手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表现得更加游刃有余,为高中历史课堂带来更多的色彩和趣味。

二、借助互联网,发挥信息无限性

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科技使得原本庞大遥远的世界瞬间缩小,各种信息资讯瞬时就能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互联网就像一个充满各种元素的宝库。在互联网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向学生提供各类历史影像资料、讲义、课件等材料,让学生真正从浩瀚的互联网资源中汲取营养。而正是要借助于互联网的信息无限性,让全世界优秀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为我所用。这不仅是互联网时代所能带给高中历史教学最快速、高效和方便的最大特色,也是高中历史课堂迈入信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步。

以火烧圆明园为例,圆明园素有“万园之园”的美称,在英法联军的践踏之下变为废墟,很多珍贵的文物散落于世界各地。讲述这一课时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国外的历史博物馆,在其中找到我国丢失的历史文物的图片、简介等信息,而不是只限于课本上单一的文字图片介绍,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更深层次上让学生搜集调查圆明园被烧毁的原因所在,让这样的历史警醒长记学生心间。而在讲解世界史的课程当中,更加需要借助互联网的搜索,将涉及的世界发展史整合起来制作成课件、视频供学生了解、学习,借此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使得历史教学工作更加系统全面、更加现代化。

三、多媒体与互联网结合在课堂作业中的应用

第8篇:历史课件范文

浙江省嵊州市黄泽中学(312455)黄 萍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数字、电影等多种媒体材料于一体,不仅课件内容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生动形象,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显现大量的信息。这是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所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老师们制作课件的热情与日俱增,大多数学校也明确要求,凡老师上公开课、汇报课一律要使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这无疑是将教师的教学设计空间引向宽广,为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条件,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学生思维的启发、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将大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可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我们却发现老师们制作的课件存在许多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它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存在问题:笔者在听课过程中作了初步的统计,教学效果不佳的历史课件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失控型。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用flash或authorware、director等制作,中间设置了许多的超级链接,把教学课件搞得机关重重。一旦上起课来,由于紧张或不熟练,常常忘了其中的机关,按错了一个按钮,就会弄得所讲的内容与所要展示的图片或文字牛嘴不对马尾,洋相百出,学生听起课来,一头雾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搞笑型。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文字、有图片、有声音、有动画,跟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相比,丰富多了。但有的教师片面追求音响效果,在一个课件里,设置了大量的声音,有的还在习题出现答案时,配以天线宝宝的“哦!耶!你真聪明!”等声音,引得学生一片哄笑,还纷纷跟着学腔拿调。这种做法,对小学生可能适合,对高中生来说,未免太儿化了。学生的注意力被声音所吸引,对老师的讲解反而充耳不闻了。这种课上完后,每个学生都满面笑容地走出教室,嘴里却唠叨:“今天老师讲了什么呀?”

三、摆设型。有的教师课件制作简单,总共三四张幻灯片,图片、文字都是书上有的,文字没有经过多大的归纳、综合,地图也不作任何动画设置,纯粹以多媒体替代小黑板与挂图之用,还自以为用了多媒体而颇为自得,这种课件纯粹是为了赶时髦,发挥不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学生而言,它是摆设,价值不大,学生当然不满意。

四、流水型。有些老师平时不去学习做课件,临到要上公开课或汇报课了,才急急忙忙地找电脑老师帮忙,电脑老师帮他做好一个,又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让电脑老师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一旦学生的思路稍有出轨,提出教师没有事先准备好的问题,这时,教师便会尴尬不已,因为电脑流程仍按原设计继续展示着。一堂流水课成了一场闹剧。

五、肥胖型。肥胖型课件有三种类型。(1)有的老师认为做课件,就是要音像资料多,那样才生动,才能吸引学生。于是,大量搜索图片、历史录像等,不管跟教材是否有联系,也不管对自己的课突破重点、难点有无帮助,也没经过自己的删剪、组合、加工,一古脑儿地搬来,使课堂成为图片展示课、录像室,教师成了放映员。一节课下来,学生看得眉开眼笑,老师的教学任务却无法完成,通过课后作业一检测,这种课的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2)有的喜欢在文本上贴上一些会动的东西,如:旋转的花、滴水的水笼头、跳动的笔等,用多了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教学效果。(3)有的认为课件越长越有份量,于是长篇史料、长段答案,以至于老师所要讲的每一句话,都一一做进去,使课件显得冗长、僵化,学生看得很疲劳,听得很被动。

解决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可以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是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成功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在分析某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图片和场景,便于学生理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多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只能说明我们还没能熟练掌握这种教学手段,只把它作为一种时髦的装饰品;也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挂羊头卖狗肉,搞的仍是老一套。要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我觉得在制作课件时应严格遵循以下原则,它才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良好的效果。

一、实效性原则。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是否有实效。避免出现摆设型、搞笑型、肥胖型课件。

1.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或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如:一般书本上地图是静止的,所有的信息都全部展示,学生往往理不清它的发展过程,这时很有必要用多媒体把它动起来,按发展过程慢慢地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一节中,讲到“在我国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书上的插图无法体现这个过程是怎样逐步形成的,使学生对理解这个格局的形成产生困难,这就有必要运用多媒体来解决这个难题。课件制作时,①先出现空白沿海图,②出现四个经济特区符号,并让它保持闪烁效果,让学生自己把特区名称对号入座后,闪烁效果停。③出现14个沿海开放城市符号,保持闪烁效果,学生对号入座后,闪烁效果停。④出现3大开放区。⑤采用大块颜色闪烁展示向内地扩展的趋势。⑥再设置效果按次序凸现城市符号、沿海线、扩展面。体现点、线、面结合。⑦在一些重要城市还可以设置超级链接,补充一些有关当时对外开放的事例,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这种课件设计既形象又实用,解决了学生的难题,效果好。

2.通过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情景)、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它的使用有助于教师通过历史图片、历史记录片的展示来唤起学生的历史感觉,拉近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地去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但不等于说音像资料越多越好,如何把图片、录像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正是我们教师要动脑筋的地方,也是衡量一个多媒体课件优秀与否、实用与否的主要因素。powerpoint这一软件易学易用,效率较高,其功能虽无authorware强,但效果还算不错,用来做历史课件很适合。设计课件时应把精力集中花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每一堂课突破一、二个难点足矣,不要面面俱到,只要真正能把师生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就可以了。如制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课件时,可剪辑一段二战的纪录片,真实的音像效果,能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对二战性质、影响的理解。在《美苏争霸》一节中,反映五六十年代美苏紧张的事例有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和“古巴导弹危机”,教材讲解不多,学生对这两件事又很陌生,在制作时补充一些图片(如:柏林墙近况图、中美洲地图、有关苏联运送导弹图等),便很能说明问题。

二、辅助性原则。流水型课件的出现,究其根源,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它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现代化的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相适应。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要坚持多媒体的辅助性原则。在课件结构上,可采用模块化思想,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真正使课件成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节,可设计成四大模块,

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

二、美国对策;三、德国对策;四、日本对策。通过超级链接,分别把各块内容连接于四大模块之下,讲课时,无论先讲哪个国家都可以,而且在比较各国对策异同时,可反复调度,使用起来非常灵活。使用课件时,还可根据实际情况,与其他的教学手段交替使用,如实物投影仪等,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9篇:历史课件范文

一、开展历史课堂史料教学的重要性

1.开展史料教学是历史学的必然要求。梁启超认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中学历史课以100多个小时的课时遍览人类社会古今中外几千余年历史,结论难免多于论证。但正如梁启超所说,没有论证的历史并不是真正的历史,也难以使人信服。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这也是历史学的必然要求。

2.开展史料教学是历史新课标的要求。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高中课程标准。历史课标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部分,分别就史料教学的作用、内容及条件等,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与建议。课标已将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作为开展历史课程改革、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媒介和途径。

3.开展史料教学适应了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要求。历史材料解析题是高考历史主观性试题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在读懂试题材料的前提下,依据历史知识,从提供的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该题型能够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然而学生普遍对这种题型感到畏惧。因此,开展史料教学能使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等历史学科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和提高。

二、在无多媒体设备条件下如何开展历史课堂史料教学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新教材每课都增加了和正文相关的栏目,如“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思之窗”、“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这些栏目中的内容就是史料。此外课文中的各种图表、课后习题的“材料阅读与思考”中的各种材料都是史料。教材中的史料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内容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史料,结合教材内容,把史料和思考题有机融合进教案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充分发挥史料应有的作用,以促进重难点内容的突破,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人民版)《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的教学中,在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时,就可以利用课本第38页“知识链接”的内容“华侨支援抗战”、第39页资料卡片“中共洛川会议《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第41页资料卡片“中国的抗战拖垮了日本”、第41页“史学争鸣”等史料,通过分析得出原因:华侨对抗战的支援、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拖垮了日本;美苏等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与援助。

2.利用编印学案,恰当补充课外史料。由于篇幅等原因,高中历史教材的难点内容并不都配有史料和思考题,有些重点内容教师一下子还难以说明白,或者有些重难点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说明的过程,使学生难以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备课中就要精心搜集史料来充实教材,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高中历史必修Ⅲ(岳麓版)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案设计(节选):

汉初采纳黄老之学的原因(阅读材料一、二分析):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新语・无为》

原因:①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②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适应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汉初采纳黄老之学的影响(阅读材料三分析):

材料三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牝(母马)者摈而不得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