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历史教育范文

历史教育全文(5篇)

历史教育

第1篇:历史教育范文

历史学科教育具有很很重要的德育作用。因为历史长河涵盖了很多不同的社会现象,这些都是极好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政治和阶级观点教育;还有仁人志士的英勇事迹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关于思想教育,历史教育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全部历史课程中都渗透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历史学习,将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还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的运用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二、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历史教育所承担的作用是非常重要且独特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历史教育的本质。也就是说,相对于哲学提供的是具有价值理性的思维逻辑,而文学提供的是具有价值理性的情感体验。而作为人类以往实践的集体记忆的历史,它为人们提供价值理性累积经验就更加全面和综合。在历史上发生过由于价值理性缺失而造成的失衡,这里主要是指社会发展的失衡,人们由此产生了极为深刻的教训。学习这样的历史也让我们明白了“以史为鉴”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历史教育也可以称之为一种人文素养教育,其具有综合性。学史有助于明智,历史是有生命的,其具有的现代价值就是能够让人们站在更高的起点,继往开来,高瞻远瞩,更好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三、历史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等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政治意识。”[2]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和传统。历史教育中关于本国史的教育,可以借助对本民族形成和发展历程的学习来促使学生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形成和进一步强化,有助于促使其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增强,从而增强其对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责任心。历史学科到了十九世纪才开始在学校课程中被重视起来,而其中一大重要原因就在于响应那时兴起的民族主义号召。可见一国的历史也就体现了一国国民的意志。通过历史教学便能促使学生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形成,使其成为“国民理想”的拥护者。就道德意识的培养而言,历史一直以来都被用作道德教育的手段。孔子的《春秋》体现了对历史的道德作用的最大限度地发挥。杜威认为历史学科作为促进人的道德品性形成的学科来说,无疑使最优良的。他始终相信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是有历史可以追溯的,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中都涵盖了类似的典范,同时得出了历史是永恒的道德遗产的结论,并且是具有建设性的。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丰富的内容。历史教科书中蕴含了丰富的材料,尤其是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关于其品格高贵、情操高尚、意志坚强等方面的素材都是可以拿来借鉴,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美好、高尚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是较强的感染力。历史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道德形象是生动具体的,道德精神更富有感染力,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同时也更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四、结束语

第2篇:历史教育范文

首先应该系统地开发中国史和世界史中的德育素材,这是德育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历史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德育素材,但也广泛地分布于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就影响了历史课教学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应该对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分类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民族危难史教育、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各民族团结统一教育等。中国的古代史是一部光辉灿烂的历史,中国古代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绚丽的文化等都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收集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世界之最,感受古代中国强盛时期的风采。学生在学习或查找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给世界带来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从而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抗争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两条线索结合在一起。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土沦丧、主权丧失,中国人民生活在贫困和屈辱中。

再通过有关的影视资料,让学生为中国的屡战屡败而痛心,为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而愤慨,并主动思考、探究中国被动挨打的原因,理解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生产力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从而进一步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更加坚定了我们支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和对改革开放政策的信心。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停止过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从鸦片战争的屈辱到抗日战争的雪耻,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转机,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会转化成内在的意志力,为今后学习生活中克服各种困难,正确对待挫折,提供强大动力。在利用好中国史德育素材的同时,我们还应合理开发世界历史的德育素材。通过学习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科技推动了人类历史的飞跃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对比同一时期中外的社会状况,理解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从而形成全球化观念,走科教兴国之路。

其次,利用研究性学习开展以历史名人为主题的研究活动,通过此项活动,帮助学生完成从单纯的历史知识学习到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转变。历史也是教人做人的一门学科。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渐体验其中蕴含的做人道理。比如忍辱负重完成史学巨著的司马迁;高瞻远瞩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肩负重任带领中国共产党奋斗二十八年、缔造新中国的;坚持真理、为科学殉道的布鲁诺等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系统组织这些人物的材料,加深了认识,自然而然地从内心激发出强烈的道德情感,并深刻领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这种道德情感就化为了学生的行为习惯。

第3篇:历史教育范文

教育是人的教育,然而在以“读书—考试—上大学”为学生奋斗目标的今天,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而人文教育却出现严重缺失。近年来“马加爵惨案”“药家鑫事件”的频发给人们敲了警钟,也让人文教育越来越引起关注。历史学科富含人文性,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学科之一,不仅承担传承历史文化知识的重任,而且理应成为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理应成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载体。有感于当下历史教学存在严重的人文教育缺失,本文试从人文教育的意蕴和界定出发,对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的缘起和人文教育重建策略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意蕴和界定

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培育人”。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的教育逐渐被忽视,人们逐渐忘掉了教育的最初根本。从教育人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可以这样界定历史课堂中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指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其道德品质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人生、价值观实现的教育。其本质特征就是对人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人文精神。这种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修养的养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是使人理解并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

二、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的缘起

1.教学情感目标的虚化导致人文教育的迷失

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与教学设计中情感目标的虚化有着直接关系。在历史教案的编写中,教师尽管写上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但这种目标大多是历史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附带物。在实际课堂授课中,教案内容通常是讲授知识的行进秩序,情感目标自然无从落实。受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影响,许多教师只注重历史知识点串讲而忽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致使情感教学目标人为性缺失。教师受这种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形成了一种以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为主的固定课堂教学模式。对教案中设置的情感目标熟视无睹,从而导致了人文教育在历史教学中方向性的迷失。

2.教学内容的泛化导致人文教育效能低下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评价和“高考成败论英雄”思想的影响,知识目标也就成了课堂教学的唯一诉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把相关考试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很轻松,只需课前把知识结构备好,无需为了情感教学而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然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对知识的多元性、答题能力的综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过去依靠单一学科知识的做法已不能适应这一新的要求。因此,现在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历史基础知识,而且还要重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重视新材料、新语境的实际运用。由于历史教材实行“一纲多本”编写模式,这就需要教师有很强的重组与创新历史教材的能力,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很高要求,这些都容易造成传统教学思维下的教师教学自我能力感下降,对新时期课堂教学感到无所适从,致使人文教育在历史课堂中的效能低下。

3.课堂模式的单一化导致人文教育开展困难

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历史课堂教学长期遵循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课堂模式。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广泛使用,课堂引入了大量的音频、视频资源,课堂教学内容变得丰富了,然而师生的情感交往也逐渐被课件所“屏蔽”。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显得有些僵化。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及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备受关注,“师生互动、追求达成率”成为课堂普遍追求的目标。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利用生成的动态资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1]然而教师很难摆脱原来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由于教师指导不当,小组合作中大多数学生无所事事,没能达到理想教学的要求,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中依然无法开展有效的情感教学。

4.教学评价单一化导致对人文教育的排斥

教学评价作为学校工作的基本环节,旨在比较目标与结果的差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长期以来,评价者往往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虽然提倡多元化评价体系,然而在当前教育大背景下,教学评价主要还是沿袭传统模式。为迎合当前中国单一化的人才选拔制度,为适应单一化的教学评价,教师不得不在课堂教学中唯知识化,从而排斥了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三、历史课堂中人文教育的重建策略

传统历史教学思维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人文教育新模式之间的冲突,不仅使教师陷入教学困境,而且严重阻碍了人文教育的顺利推进。那么在历史课堂中如何才能重新构建人文教育的模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在教学设计中正确定位人文教育目标

传统教学模式下,虽然很多教师在历史课堂中看到了“重智轻情”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学效果低下的弊端,但或出于提高升学率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或由于未能真正认识到人文教育的价值,最终这些教师都未能深入探讨和挖掘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功能。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把情感教学活动作为推进人文教育的载体。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依据课程标准,围绕三维目标要求(不能流于形式),对情感目标重新定位和思考。比如在设计《抗日战争》教案时,可以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材料充分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本性,从而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明白只有奋发图强、自强不息、走富国强兵之路,才能远离战争,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2.在课堂情境创设中实现知识教育向人文教育的迁移

在历史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要注意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意志、情感等心理品质进行培养。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进行互动的过程,所以“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传递知识或培养学生的智力方面,而应当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2]教师通过设置恰当的课堂情境,可以实现知识目标向情感目标的迁移,知识教育向人文教育的迁移。例如,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有关“渡江战役”的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背诵的诗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不仅活跃了整个课堂的氛围,而且也让学生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和豪迈精神。同样,在讲解《改革开放》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唱《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仅记住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两个关键年代和事件,而且也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是“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人文教育的开展

第4篇:历史教育范文

教师在历史教学时,要深挖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为了更好地渗透德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深研教材内容,想方设法地结合相关的内容知识来培养学生的情感,进而再达到一定的德育教育设定的目标。比如,在学习我国的灿烂文化——“瓷器”时,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寻找一些与我国瓷器相关联的历史知识与美术知识,使其对瓷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指导学生欣赏瓷器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介巧妙地将要学习的知识穿插其中,适当地加以引用,让学生更好地由表及里地加以理解、感悟作品的思想,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从青铜器作品中表露出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等的积极情感,让学生的情感在欣赏瓷器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二、重视课堂教学,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

历史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在传授历史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时候,教师也要做好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掌握一些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受到德育熏陶。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比较法教学,指导学生将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与世界的文化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此外,还可以将明清以来中国三百多年的科技落后状况与同一时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落后,这样还能够增强学生为祖国振兴而发奋读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把学生内在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出来。再如,在讲述中国近代现代史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归纳一下近百年来我国各阶级的救国道路以及最终的结果,这样的教学既能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同样也是经过验证后历史的最佳选择,同时让学生在学习完知识后,认清中国的现有国情。由此可见,重视课堂教学,把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挖掘出来,利用历史学科本身独有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励志成才的理念

“有志者,事竞成。”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很多名人、伟人的事迹,这些成功人士的成功之道都来源于其立志的精神。比如,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领袖陈胜,就是以“鸿鹄之志”的理念,领导了秦末农民的举旗起义,推翻了秦王朝的暴力统治,名垂青史。再如,当代科学家钱学森为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与“火箭之王”。因此,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循循善诱,让学生以这些历史人物为榜样,再树立远大的理想,发奋图强,刻苦学习,培养他们苦学多思,勤奋进取的创新精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德育功能,在教学中加以渗透,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接受德育熏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高尚、健康思想情感的熏陶与洗礼,不断地完善人格,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

第5篇:历史教育范文

【关键词】公民教育;初中历史;实施研究

1.公民教育的概述

公民教育通俗而言就是对广大公民的教育,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为促进人们称为健全的公民而进行的教育。我们的社会发展十分迅速,社会中的人们素质参差不齐,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历史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镜子,可以将其中的优劣势都筛选出来,能够更好对公民实施教育,促进公民很好的履行自己的义务和权利。

2.公民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公民教育对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社会的综合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并且可以对其未来在社会中的行为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公民教育十分重要。首先,公民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满足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求。初中时期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是人生三观塑造的重要时期,如果期间没有进行良好的教育会影响其发展,甚至以后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袭,养成坏行为。青少年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具有十分艰巨的使命,所以必须要对处在关键时期的青少年进行最好的教育。在初中历史中进行公民教育,为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三观,让学生清楚的明白自身应该履行的权利和义务。其次,公民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符合了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我国正处于向现代化发展的冲刺阶段,在经济上、政治上以及外交上要求都十分的严格,我国的社会公民也必须要在自我意识和行为上向现代化转变,不然无法实现真正的现代化社会。借助初中历史的教学实施公民教育,对公民的思想和行为提出更新的要求,鼓励人们用全球化的眼光看待发展,用积极开阔的心胸迎接现代化的发展,了解现代化发展中需要的信息和要求,时刻为我国现代化发展需要做准备。

3.初中历史实施公民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新课改提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公民教育,但是也要注意一些问题,不能过于偏向于公民教育而忽视了历史教学。第一,时刻抓住历史学科的特性。历史学科具有自身的特性,与一般的文科不同不能在教学时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历史学科的特性就是通过每个历史阶段中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而感受到教育,了解到公民应该具有的素养。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不是对学生进行标签式的循循善诱。另外,要抓住历史事件和任务的丰富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积极思考问题,以讲历史故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与教育,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爱国精神等方面的公民教育。第二,历史老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公民素养。在课堂中老师是学生的引领者,想要学生提升做公民的基本素养,那么老师自身也要不断提升自我的公民素养,历史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首先要自己能够理解历史、领悟到历史的意义并且对历史要有强烈的认同感,这样讲出来的课才具有感染力才能让学生学到历史这门学科真正想要传达的信息。在进行教学时,老师要将历史事实与教育知识相融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实施公民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感受到了历史的教育性,明白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不断提升自身的公民素养。

4.初中历史实施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径

第一,制定公民教育的教学目标。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先制定教学目标,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公民教育需要制定明确的符合教学发展的教学目标。必须要在各个方面渗入公民教育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领会到历史的教育性。例如《收复台湾与抗击沙俄》的教学目标中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体会到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通过学习,了解到必须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2.通过郑成功的信,激发爱国情怀,让学生领会捍卫民族利益的精神。第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历史教学中有很多的教学方式可以使用,例如讲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无论采用什么方式的教学方式,都要在教学中融入公民教育。也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综合使用,例如先采用讲授法向学生讲解历史事件,然后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再然后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其中真正的历史情感和精神。第三,定期举行公民教育专题课堂。人教版的初中历史书中囊括了整个中外历史的发展总历程,每一个章节都具有公民教育性的知识,所以历史老师可以根据历史刻板定期举行公民教育专题课堂。专题课堂的内容主要以贯穿学过的历史事件的形式,将具有共性的,可以总结为一定教育知识的历史内容综合起来进行教学,归纳出其中的教育性,进而为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三观,提升其公民素养。

结语

总而言之,历史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而其中的公民教育又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所以必须要加强公民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通过公民教育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领悟到人生三观,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荣安.关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对话[J].中国德育,2005(5):12-13

[2]朱小曼,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观发展脉络探析[J].教育研究,2006(6):23-24

[3]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一中国大陆学校德育改革的历史性转折[J].教育研究,2002(1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