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

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精选(九篇)

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

第1篇: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

2013年高考的脚步已临近,为了在有限的时间中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使教师的教学更有依托性,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笔者从《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考试说明》出发,将2012年江苏省历史高考试题的知识点在考试说明中的落点和能力要求统计评析如下:

一、必修知识点的分布情况

1.必修一情况:总共占37分,2011年占45分,占比趋势下降8分

共有8道选择题涉及必修一的内容,分别考查了以下重点知识:第4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内阁的性质与职能地位的变化;第7、9题,分别考查了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反攻;第10题考查了现代中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第12题考查了古代西方的罗马法;第15题考查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中美国的分权与制衡;第16题考查了西方现代史中的俄国十月革命;第19题考查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材料题第21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第一问比较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二问呈现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科举制度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思想上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这就与必修三第一单元中的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和文化主流的原因相联系,可见除了统治者的重视、儒家思想自身的发展完善,还与当时的选官制度有关,这就要求考生在联系知识点的同时要有历史思维的宽度与广度。

2.必修二情况:总共占44分,2011年占31分,占比趋势上升13分

共10道选择题涉及必修二中的内容,分别考查了以下重点知识:第2、3题分别考查了古代中国经济中官营手工业生产的特点,以及北宋“市”的变迁(以图片场景为材料);第5、6题分别考查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中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影响,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第8题比较特殊,它引用近代时期上海市长的一段话,考查了到改革开放后才得以初步形成的沿海与内地区域经济相互促进的对外开放格局,可见这种经济发展的设想于近代时期出现,改革开放后实现,具有借鉴功能,这说明了历史的眼光是发展的,不仅要看到未来,还要追根溯源;第11题考查了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思想观念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此题让我们深入体会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要性和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必要性,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前提条件就是思想上的解放;第14题考查了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标志及技术发明的影响,要求我们对于时间一定要有敏感性,并以此为前提进行知识点的拓展、联系与迁移;第17题考查了俄罗斯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第18题考查了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中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第20题考查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材料题第23题考查了西方国家的现代福利制度的开创、作用、调整原因及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本题以专题的形式,从不同角度考查了福利政策的开创、积极作用、调整原因及政府在福利体系中的作用。同时也考查了学生调动运用知识、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及归纳概括的能力。

3.必修三情况:总共占19分,2011年占24分,占比趋势下降5分

共2道选择题涉及必修三内容,分别考查了以下重点知识:第1题古代中国文学艺术中的《诗经》特点,此题告诉我们课本中涉及重要知识点的学思之窗也不能放过,而且我们不能忽略平时所谓的非重点单元,也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第13题考查了启蒙运动核心“理性”,题目虽略显陈旧,但告诉我们高考不回避重点、常考点。

材料题第22题第一问考查了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双重目的;第二问是小论文题9分,本题从史学家萧公权对康有为认识不断修正这一历史现象出发,围绕“时代、史家、历史认识的修正”三大主题展开论证。因为史家对历史的认识受到时代、史料多少、自身的理解程度和史观的影响,难免会有局限,所以要不断地修正历史认识。该题对于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及运用史观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二、选修部分

第24题,共2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本题考查了梭伦改革背景、相关措施、本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本题选择了古代东西方先哲的代表性人物,通过材料探究他们的治国和道德理论的异同之处,并分析两人相似的社会背景,考查了学生的识记、分析、概括、归纳等能力。

三、按专题统计

古代史——共6题,中国5题(政治1、经济2、文学1、政治材料题1),西方1题(政治1)

近代史——共8题,中国5题(政治2、经济2、思想材料题1),西方3题(政治1、经济1、思想1)

现代史——共9题,中国3题(政治1、经济2),西方和世界6题(政治2、经济3、经济材料题1)

选修——古代的梭伦改革和东西方先哲孔子、柏拉图

四、多角度看2012年命题特点

1.考查内容:紧扣《考试说明》,突出基础与主干,略有难度

试卷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与2011年的试卷相比略有难度,基本上没有伸手就能摘到的桃子,都要求学生跳一跳,即需要仔细研读材料、图片,又需要思维转几个弯跳出命题人设置的思维陷阱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这也向我们预警,光靠死记硬背基本知识点还是不够的,而是要全面地理解、领悟知识,对相关重点知识进行拓展、联系。

2.命题形式:材料设境是主打,推陈出新,蒙蔽性强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材料题已经成为主打题,材料设境、能力立意,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尤为明显的是第3题,选择符合图片场景的对“市”的描述,既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又要求学生能跳出平时记忆中的思维定势,两者结合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还有第2、6、8、16题都要求学生能仔细研读材料,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还有材料题第1题的第二问要求学生多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选择题中组合型选择题略有增加,如第5、12、18题。

3.能力要求:能力要求更高、更强

大部分试题侧重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两方面的考查,对知识迁移与联系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某些题目也考查了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小论文考查了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成为高考命题的必然趋势。总体上能力立意将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

4.解题方法:思维能力更强、解题方法多样

基本每个选择题中都有不一样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这就要求学生不断转换他们的解题思维,体现了命题的灵活性与解题方法的适用性和多样性。其中“排除法和关键词法”是部分题目中的解题共性,也是最能提高正确率的方法之一:如第1、4、7、9、13题。

第2篇: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

以笔者之见,图式教学在历史课中的具体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化抽象为具体——用图式深化历史概念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强调,图式描述是具有一定概括程度的知识而不是定义。这就告诉我们,图式可用于描述事物的各种特征,化抽象为具体,既能将概念分解为几个部分,又能显现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例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学历史“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内容,要准确地掌握其内涵并非易事。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定义,笔者引入图1展开图式教学,效果较好。

又如,“仁”作为早期儒学的基本范畴,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和其社会理想、政治主张的出发点。对于这一概念,简单地进行说教,难以使学生准确理解。如若采用图2进行图式教学,其内涵一目了然,大大减轻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

二、厘清知识脉络——用图式提供学习背景

用图式反映知识脉络,可精炼地展现其中有价值的信息,记忆、领会两相宜。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若想在繁杂的知识树中抓住主干,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采用图式进行知识深加工,效果很好。

例如,在讲解“经济全球化”的成因时,可以利用图3提供全面的知识结构信息。

图3向学生提供了“经济全球化”全面、清晰的知识结构信息,既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要,又顺应了他们思维的特点,在学生需要时能方便地提取和再现。

再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诞生”时可依据相关内容加工成图4,让学生明确、掌握相关的知识结构。

三、解决疑点——用图式展示学习过程

历史学科中的一些教学疑点,单凭语言的讲述,让学生予以破解有一定局限性。若借助图式来巧妙地展示其过程,则可一图道破天机,使思维的阻隔之门顿开。

例如,要解决古代商业经济中“市”“坊”的发展与演变这一难点,运用图5教学效果很好。

又如,罗马法是古罗马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欧洲一部最早的比较系统的法律体系,也是西方政治文明的起源之一。但学生对它并不熟悉,理清罗马法的发展历程的线索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时,不妨借助图6进行探索,以清晰地展现相关知识的全景,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四、去枝留干——用图式引发知识迁移

具有思维变通性是学生能力素养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表现。如何使学生产生知识迁移,尽快达到活学活用的程度,是中学历史教学所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图式教学具有很强的纽带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适时用图式概括知识点的相似特征,连接新旧知识点,能有效地促成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知识迁移。

例如,可设计图7让学生思考,在括号中填上正确的内容。如果图7表示的是“不同时期三角贸易结构”,那么,图中的A、B、C分别代表什么?同时,设计图8让学生思考,在括号中填上正确的内容。若图8表示的是教育、科技、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那么,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当图8用于美国三权分立体制时,让学生回答a、b、c分别代表哪种政治权力,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以达到权力平衡的。

五、深化思维——用图式解决疑难问题

高效的历史知识图式不是一个封闭的集合体,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知识结构的延伸性能使学生深化思维、丰富知识,这对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极为有利。

例如,笔者发现,教学了中国土地制度中“土地兼并问题”有关知识后,部分学生对一些具体问题依旧是一头雾水,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于是,笔者采用了图9进行链接,用相关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先从总体上掌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和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再进行知识的整合和系统化,有效地达成学习目的。

六、留下空白——用图式挖掘创新潜能

爱因斯坦曾竭力反对某些好心的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时马上给予详细解答的做法,因为这会让学生的创造力就在非适宜的“气候”与“土壤”中枯萎。在历史教学中留白,让学生自己设计知识图式,重组内化知识结构也显得十分必要。

留白既是一种常用的绘画技法,也是绘画的组成部分,目的是为了让观赏者产生丰富的联想,把自己的情感也融入画中。在历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留白,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也能激发学生产生兴趣、提升能力。

第3篇: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考;历史;复习;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包括了中国在内的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重要史实,按中外史分别编写。在四个版本的教材中,“人教版”的专题设置完全与新课标相同。在高中历史教材的整体结构设计中,遵循了“古今贯通,厚今薄古”的原则。在高中历史教材的8个学习专题中,古代史的内容史仅占1个,近代史的内容占2.5个,现代史的内容占4.5个。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进行历史发展的纵向比较。笔者对历史必修二的复习方法做了如下探讨。

一、以课程标准为纽带梳理历史知识,把握历史命题方向

凸现了对历史基本概念、史实以及教材中重点部分的考查。重视“双基”,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是做好高考复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狠抓课标,夯实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关键。考生须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剖析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复习阶段,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具体的历史史实,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基本的历史概念,即在掌握具体的历史史实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形成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把握。同时最近几年的高考题目关注社会时政热点、研究热点、课程改革热点、教学改革热点;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公共事业;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国家现代化;关注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等,实现对考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有效统一。最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则体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第一,要关注文明史。“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是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总纲,也是今后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第二,要关注自然。新课程既然关注文明史,必然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增加对史料的鉴别和评价等方面的训练。同时,要设计一些政史地相结合的题目和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应试能力。

二、多角度梳理历史知识,构建历史知识网络

高中历史教材的8个学习专题中,对同一个学习专题可以从纵向与横向方面进行知识梳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如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个学习专题,有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等方面学习内容。学生可以以纺织业、制瓷业、商业、城市或者其他知识点为主题纵向梳理不同时期相同主题知识.也可以以时间为主题横向梳理同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知识。在历史必修二中,也可以以不同学习专题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主题进行知识梳理。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形成”等等为主题梳理知识。学生在复习时应该多角度建构历史体系,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提高分析与理解历史问题能力。

三、掌握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复习

近年来的高考题型中首先是传统与创新交替。传统指的是基本题型没有改变,还是采用了两大类型:选择题和材料题型。内容以考查基础与主干知识为主,没有出现全新的题型。创新则指的是题目内涵的设计上摆脱了过去就事论事的模式,开始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次是基础与能力并重。突出了以能力立意素质考查为中心,着重考查了考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再次是情感与生活结合。新高考在题目的设置上较好的地体现了三类价值观:一是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如民生、人权、民主等;二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尤其是核心价值观;三是爱国主义精神。注重树立全球意识、国际意识、多元意识、社会问题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等重要的价值观念。第四,历史与现实互映。重视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和试题的综合性。从现实立意,从古今联系中取材是新高考试卷最为鲜明的特色。

四、历史复习必须将历史知识与热点现实结合起来,提高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历史试题,命题人员在试题设计上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回避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注重考查学生把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的能力,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和迁移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重历史知识与时政热点的结合。如深刻理解经济全球化与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关系;建国后农村四次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当前中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土地流转”联系比较:罗斯福新政与当前资本主义国家为克服金融危机采取措施的关系等等。

五、历史复习应注重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知识,更深刻地把握历史知识

分析比较是历史学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运用比较法学习历史,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比较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来说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纵向比较法:不同时期类似的和相关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进行比较。如同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侵略方式的比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不同时期发展情况比较等等。二是横向比较法:就是把同一时期在不同空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比较,并找出其内在的联系方法。如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比较。三是类似比较法:把类似的历史内容加以对比。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特点的比较、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差异等等。四是相反比较法:两个或几个内容完全相反的历史问题进行对比。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六、纵向性阶段复习法

通过科学地划分历史阶段,并充分考虑知识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容结构的相对完整性,力求突出表现出每个阶段的特点。如,中国现代史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年)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66年)

(4)“”十年内乱时期(1966-1976年)

(5)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通过阶段的划分,由学生归纳出各阶段的总体特征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掌握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分析各阶段历史事实、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达到复习的目的。

当然,复习迎考的方法很多,我们应联系本校学生实际,摸索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搞好教学而积极探讨。

第4篇: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通过鼓励学生合作与交流,创设出具有活力的合作情境。似是无心却有意地向学生灌输了一种社会观念,即每个人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过人之处,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不可多得的宝贵的学习资源。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授予合作技能,让孩子学会合作;探索合作方式,让孩子体验合作;创设合作情境,让孩子享受合作。

笔者在一次教学中,笔者准备了8套选择题,分别写在8张纸上,每套题有8道。第一节课是由7位小组长来抽题,各小组合作把答案写在自备的纸上并要写上本组的名字,时间为10分钟。从第二节课开始由笔者派发,原因是再抽有可能会做重题,这8套题每组都会轮到一次,最后是以总分取胜。在小组活动时,同学们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组是大家齐心合力,大家共做一道题,有的组是把题承包到更小的小组,提高做题速度。在第一节课上,king小组只做了4道题时间就到了,其他小组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遇到问题不思考,问题永远是阻碍你前进的绊脚石。现实迫使大家积极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做题速度和准确性?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一股内驱力,为了自己,为了小组的利益,每一个小组都全力以赴。

8套题做完后,笔者在课上对大家的努力成果进行了总结与表扬,再次鼓舞大家的士气。在期中考试结束后,笔者要求各小组长统计本组的分数,以此作为基础,到第二次考试时,对有进步的小组予以表彰。让大家的热情与积极性保持下来,让历史课成为大家的加油站。

二、学生自编自演历史短剧,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琐碎,若教师按部就班的逐一讲解,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乏味的情绪。在教学中,笔者有针对性地将教学内容交由学生处理,鼓励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

例如,学生将《和同为一家》(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文成公主入藏”编成历史短剧,形象地再现了历史情景。“文成公主入藏”,路途漫漫,留念依依,学生在表演中大胆创新,塑造了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青海有一座日月山,唐朝时是唐与吐蕃的分界地,文成公主离开长安时,唐太宗特地为她铸造了两面黄金宝镜──日月镜。宝镜能照见中原河山,让她思乡时使用。文成公主途经这里,举目四望,草原空旷,杳无人迹;拿出宝镜东望,长安城繁花似锦,不禁潸然泪下。可一想到大唐和吐蕃世代友好的大局,她毅然踏入吐蕃地界,扔掉日月镜。历史短剧全部过程由学生自己制作完成,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潜能的场所,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

“多问几个为什么”应该以问启之,以问导之,讲究设问的时间、方法和技巧,适时进行,科学安排。设问应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课前预习时,提供给学生问题,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准备,这类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同时鼓励学生在预习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堂中设问重在分析教材,揭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这类问题要有指导性、剖析性。

例如,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教学中,课前笔者安排了预习,并给出问题:西域的含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这些问题的设计启发学生从最基本的知识点出发,对本课内容形成感性认识。让学生通过预习掌握基本知识点。

四、展开自由辩论,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系统性、灵活性、深刻性

历史教学仅仅追求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是远远不够的,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培养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对“岳飞抗金”这一史实评价的处理。笔者首先拟出截然不同的观点,A观点:岳飞抗金是正义的;B观点:岳飞抗金是非正义的。然后把学生分成A、B两组,分别代表不同的观点展开自由辩论。A组:“岳飞抗金就是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金对南宋的骚扰,造成了南宋生产的破坏,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人民流离失所。岳飞抗金,阻挡了金军的进攻,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B组:“岳飞抗金,阻碍了金灭南宋的步伐,使祖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如果南宋不战而降,金很快就会统一全国,这样就能避免战争,百姓免遭战乱之苦。”在同学们唇枪舌剑进行辩论激烈的时候,教师适时点拨: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所做的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金对南宋的战争给北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正义的。

第5篇: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心理特点

为方便各位同仁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应用操作,通过在纵、横两个系统中比较,以便来把握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心理特点:

(一)纵向比较,是年龄心理的比较,即将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历史学习心理进行比较。将中学生与小学生、成人作如下的比较:

(1)在“前结构”及其作用方面,儿童的“前结构”很不完备,作用以顺应为主;成人“前结构”完备,同化作用较强;中学生“前结构”已相当完备,顺应虽然仍很明显,但同化在逐渐增强。就拿三国来说吧,以前听过三国故事或看过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对三国已有了一定了解,儿童由于“前结构”不完备,对老师的讲解易于接受,而改变自己以前的看法,表现为顺应。成人会在教师的讲授和“前结构”进行比较,过滤,筛选,同化作用明显。中学生会比较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不同,既易于接受教师的讲授,也会自我对知识进行选择。

(2)在内容接受方面,儿童习惯接受口头内容,成人易于接受书面内容,中学生则两者兼顾,即老师的讲述与自己的阅读并重。

(3)在思维能力方面,儿童接受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成人则多以抽象思维为主,中学生介于二者之间,但形象思维没有儿童细致,抽象思维不及成人深刻。

(4)在依赖性方面,儿童的依赖性较强,成人学习历史基本上是独立的,不依赖别人的支持、帮助和指导。中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老师的指导,处于“半独立”状态。

(5)在学习历史的目的方面,儿童多是因为好奇,有趣;成人学应试需要外,多是因为兴趣;中学生在这方面较为复杂,其目的具有多样性,这直接影响了其历史的效果。

(二)横向比较,是将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心理与学习其他学科的心理进行比较

(1)认识对象的过去性或者间接性。这种以现实的客观世界为主要认识对象的其他学科明显不同,中学生不能接触真正的历史。

(2)学习动机的复杂性。学习其他学科时,学生的动机往往比较明确,单一。学习历史的动机则较为复杂:有的是为了听故事,有的是为了开阔视野,也有不少人甚至更为模糊。这也正是中学生不重视历史学习的原因之一。

(3)认知能力运用的特殊性。比如在观察方面,学习历史主要是间接观察;在想象方面,主要是再造想象;在记忆方面,时间、人物、地点等的机械记忆十分重要。因此,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能力的运用明显地不同于其他学科。

(4)认知结果的模糊性。历史学习主要是通过前人记载和考古发掘等去认识过去,这就使历史学习带上了间接性。因此,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客观的历史之间就会有距离,有距离就会有模糊。

(5)认知影响的综合性。诚然,每一门学科对学生主体心理的影响都不是单打一的,但由于历史包括消逝的一切,内容极为广泛。因此,历史学习对学生主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更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德育、智育、美育均蕴涵其中,学习历史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生的心理特点

上面已经分析了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心理特点,那么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这些特点,服务于历史课堂教学呢?如何具体操作呢?下面就以一堂课为例来说明。

(一)读书思考:上课开始用5~8分钟时间,让学生带着老师指出的问题,阅读教材,使其顺应继续延伸,同化作用进一步加强。然后自己归纳总结出教材的重点、难点。这样有助于学生独立性的培养。

在学生读书时,教师可以走下讲台,在学生中走动,发现学生的问题。对于一些做的比较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新课教学:在前面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用20~23分钟的时间,抓住课文重点,将历史事件、人物、时间等联系起来,进行生动有趣的讲解;在过程中,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板书。关于历史的基本线索,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让学生在教材中划出或标识,使学生做到手脑并用,以加深记忆。在这一阶段,学生从熟悉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获得明确的历史概念。这时教师应注意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讲解带有规律性的内容,理顺知识的层次结构。

(三)展开讨论:用4~7分钟,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回顾新课的内容后,想问题,提问题。由于学生学习水平有高有低及总结概括能力又有所不同,能力发展也不一样,凡学生提出的问题,先让学生自行解决。这样,课堂的氛围就会被充分调动,连平时默默无闻的同学也会踊跃发言。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再进行补充讲解。

当然,教师也可以有意识提问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及时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以便不断改进教学。议论阶段,既是提示法和演示法相结合的巩固性教学,又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使师生共同增长兴奋感和幸福感。比如笔者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位男同学,平时学生不是很认真,开始是,在历史课上不守纪律,要么讲话,要么看课外书,甚至上课睡觉,各科成绩都不行,怎么办?我并没有急于找他谈话,给他严厉的批评,一味地指责和批评会使他对学习失去信心,反成为心理因素的障碍,引起其逆反心理。在后来的课堂讨论时,笔者有意识地提了几个简单的问题,隋朝有哪些建设?(兴建两都、广设仓库、开凿运河、修筑驰道)对这些建设你的看法?(一分为二)这些建设与隋灭亡的关系?一次又一次有目的引导他发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他逐渐对学习特别是历史学习产生了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在期末联考中成绩进步非常明显,特别是历史,考了110分的高分。

第6篇: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歌剧记忆法;思想史;历史教学

“歌诀记忆法”是把学习的材料编成易于记诵的语句,赋予其外在的音韵和节奏,使材料整齐对称、合辙押韵、朗朗上口,从而便于记忆的一种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因“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很多东西都是极其复杂又需要记忆的东西,如果不懂得寓教于乐,那么历史教学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就不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但按照知识分类,历史知识可以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以及历史教学中的价值性知识、历史教学的本质,“使学生掌握事实性知识,理解概念性知识,学会方法性知识,通过挖掘历史知识的价值观资源,渗透价值观教育,实现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可以看出,事实性知识在历史教学中是达到历史育人目标的第一步,是极为重要的。事实性知识,简单地理解,就是历史史实,其“具有过去性、具体性和不重复性的特点,因此需要记忆的内容数量之多、难度之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记忆基本的史实,对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运用历史歌诀,是较为适用的方法,特别是历史必修三思想史部分的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三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在8个专题中,“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重要思想理论成果以及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简单发展历程,这4个专题可以称为思想史。这部分教学的目的,“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识记思想家及其与思想发展相关的人物,对于思想史教学,就极为重要了。

思想史四个专题中,共提到了思想家以及与思想发展相关的人物54个,或是介绍其思想,或是介绍其活动对思想发展的意义。54个人中,中国的39个,古代、近代、现代分布相对均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中,提到了15个,相对较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总为这么多的人名烦恼,尤其是世界历史中的名字更难以背诵。教学中,笔者为帮助学生记忆,尝试着将歌诀记忆法引进来,让学生较为容易地背诵这50多个人物及其思想。

对诸多的人名,笔者先让学生找出四个专题总共提到了多少个,再将这些人名和其思想活动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在有一定了解的基础,将其编为方便记忆的歌诀。学生编出了各式各样的歌诀,最后经过大家的筛选,确定其中的一首较全面的做模板,再由老师学生一起进行修改,最后经过确定如下:

孔孟荀墨老庄韩,汉武帝王董仲舒,

程朱理、陆王心,李叛道、黄骂君,

顾倡用、王唯物,林开眼、魏源辅,

洋务派里曾左李,王郑维新思想早,

晚有维新康梁严,陈胡鲁李蔡元培,

马列来华李早传,三民主义孙中山,

普苏柏亚人文起,文学三杰薄但彼,

美术三杰达拉米,英有巨匠是沙翁,

马丁・路德改宗教,霍洛思想起蒙早,

法有大师伏孟卢,康德启蒙总结好。

一百多字的历史歌诀,包含了四个专题中提及的思想家及其和思想发展相关的人物,将其背诵下来,对这四个专题的内容,就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为深入地学习打下了基础。

将学生和老师共同编制的歌诀背诵,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找”人物,再将找出来的人名进行“编歌”,大家有兴趣,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能力。用押韵的歌诀帮助记忆相对较为复杂的人名,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在思想史的教育中,对思想家的了解与记忆是必要的,面对较多的思想家,历史歌诀“以其字句工整、韵律和谐、言简意赅、琅琅上口为特点。深受人们喜欢。如果把歌诀运用在历史教学中就会化凌乱为系统,化繁杂为简明,化机械记忆为意义记忆”。在思想的教学中,对老师教学、学生学习,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肖生敏.“歌诀法”在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1(27).

第7篇: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2008年-2010年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题的特点

1、命题紧扣《考试说明》,考查主干知识

从三年的小高考试卷考察的知识分布来看,内容都是三年《考试说明》中规定的3个必修模块25个专题中的主干知识。

2、客观题形式灵活新颖,注重考察学生的能力

客观题以大量历史图片和表格、漫画的形式呈现史实。在史料呈现方面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形式之外,还有以历史人物的话、历史学家评论、诗歌、文献、最新上映的电影等形式。在10年试卷中情境式选择题占选择题总量的73%以上,判断题的40%。出题者力求试题创新的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体现《考试说明》说的体现情境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从考察的能力上看,《考试说明》要求学生的几种能力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叙述和阐释历史以及论证历史问题四大类能力都能在从客观题得以体现。对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涉及。

3、小高考试卷紧紧结合当前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贴近时代跳动的脉搏,充分体现出历史为现实做参考和借鉴的功能,历史为现实服务的特点。例如10年第38题以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小高考试卷还关注江苏地方史。如10年第21题以“奋进的江苏――庆祝建国60周年”。

4、考试的形式从08年开始,跨度更大、综合性更强,在选择题里常以组合型题目来综合考察知识点。主观题往往几个单元知识的整合。如10年第36题,考察了古今中外的思想涉及到了必修3的第1、2、5三个单元。

有研究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考试命题应该遵循这样一些原则:一是要全面考查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水平;二是内容注意联系现实,贴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三是题型力求多种多样,如材料题、情境题等;四是多一些开放题……从上文分析来看近年来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和上述原则有着惊人的一致。

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策略

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以及近三年来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的题型样例,我们在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 宏观把握,抓住主干

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几年的小高考试卷,制定考点细目表,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下列11个专题重点复习:(1)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济;(2)中国近代历史的阶段性整合;(3)新中国各方面的成就(政治、经济、外交、民主法治);(4)欧美四国资产阶级代议制(5)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6)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及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和经济的全球化;(8)经济危机和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9)中国古代思想和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10)新中国科技与文化的进步。(11)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及近代科技成就。

按照《考试说明》考察内容比例,2011年小高考必修1占40%,必修2占35%,必修3占25%,这就要求我们复习以必修1、2为重。必修3中的内容能穿插在必修1、 2中尽量穿插。如必修3中的三民主义就可以放在必修1辛亥革命这个考点中。

2、 细化知识、分点掌握

在抓住主干知识的同时,也要按照《考试说明》中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细化。在考试说明中对知识有 “了解”、“理解”、“认识”和“探讨”的四个层次的要求,这就要我们在复习能以这个位标准认真落实细化每一个考点。

那么 ,应该如何认识“了解”、“理解”、“认识”和“探讨”这几种对知识点的描述呢? “了解”是带有识记性的。包含事件的时间、原因、过程、性质等知识点。 “理解”要注意这一知识点的因果关系,分析其成因,总结其作用。 “认识”往往是带有阶段性、专题性的。 “认识”应该有三个层面,一是知识点的汇集;二是进行分类;三是提炼出观点。“探讨”带有明显的开放性,也比较少,如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重组知识,形成体系

了解三个模块25个专题的知识结构,把知识熟练地纵横联系,将分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一个科学的网络体系,对政治、经济、文化三本书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要讲清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核心、出现的原因、中央官职和地方制度的变迁、演变的趋势、评价等几个方面。在重组知识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

4、创设情境,培养能力

小高考非常重视新情境的创设,注意用新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实施评价时要注意通过创设情境来考核学生。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引用原始材料,也可以是描述性的语言,或者是各种类型的图表,以及详实的数据,通过这些情境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及认清概念等能力。在复习中叶应该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校内测试时如果能增加一些有利于加强学生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试题,既可考核学生的应变能力,又能加强思想教育,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5、切合现实,关注热点和地方史

第8篇: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

历史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纵横联系互为因果的。正因如此,《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的发展有纵横两大坐标“纵向比较主要从时间角度,对同一民族、不同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横向比较主要从空间角度,对不同民族、同一区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学习历史必须瞻前顾后、顺推逆溯。在介绍蔡伦改进造纸术时,可引导学生追溯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书写材料,分析龟甲、兽骨、竹木简、丝绸、麻作为书写材料的缺憾之处,进而认识到每一项发明创造都要经历一个艰辛的积累、总结过程,这是纵向联系;同时还可介绍在我国造纸术外传之前其他国家的书写材料,以及造纸术外传后给这些国家带来的深刻影响,通过分析比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是横向比较。纵横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既可“温故而知新”,又有利于新问题的理解与解决。

二、历史与其他学科的迁移结合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综合性,无所不包,无所不及,内容涉及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教育、艺术、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与多种学科联系密切,历来就有政史不分、文史不分、史地不分之说。”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和表达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功夫;解释历史事件,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史人物离不开政治理论、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原理多厨史空间概念离不开地理知识。所以,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地融合一些边缘学科知识,尤其是政史文的有机结合、渗透和移植,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在介绍百团大战时,恰当地联系语文教材上的《狼牙山五壮士》、《冀中地道战》、《小英雄雨来》等篇章,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根据地打击日本侵略者”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抗战,l945年8月,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等内容。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说:凡言地理者,多矣。在辨区域、征因革,知要害。”他透彻地说明了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联系的切人点。为什么亚非四大文明古国都建立在大河流域?为什么资本主义最早萌发在意大利?为什么中国上古时候种桑织绸非常发达的北方,到现代早已成了“明日黄花”?为什么曾以生命之水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今日竟被视为“中国的忧患”?这些问题深刻说明了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用唐朝的著名哲学家刘禹锡“交相胜,还相用”的话来形容是非常贴切的。历史教学中通过不同学科知识的迁移,一则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则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三、历史与现实的迁移结合

历史讲述着人类的过去,然而,历史又是过去与现在永不休止的对话,是人们了鳃自己的社会,理解变化与延续的唯一途径。“书中积蓄着古人和今人的经验,固然是学生所需要的;但是就学生方面说,重要的在于消化那些经验成为自身的经验。”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一些“热点”问题都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人们常常需要“以史为鉴”,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加深对现实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科学地预见未来。闲此在历史教学中适时引入一些“热点”问题,能更好的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如我在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时,是这样导人的:先为同学们转述白岩松说过的一件事:奥运圣火在伦敦传递时曾遭到分子的破坏,一个英国小姑娘不解地问她的母亲,他们为什么要破坏圣火?年轻的母亲回答说,他们的国家被中国占领了。此时我转问同学,真的是他们的国家被中国占领了吗?如果当时你在旁边,你会对这两个不明真相的母女说些什么?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用一系列的史实证明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这里,奥运圣火、分子与历史有机结合,通过学习,学生对热点问题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去解决热点问题,学会从热点中去追溯历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什么是掌握知识呢?这就是使周围世界的事物、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在社会各要素之问互动加强,人类活动领域不断拓宽和人类行为手段与方式日趋多样化的今天,以分科课程为单一或主要模式的学校课程结构已经滞后于人类社会的演进速率。”当前,“为迁移而教”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口号,布鲁纳称:迁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研究运用迁移规律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尤显重要。不容忽略的是,迁移有正迁移与负迁移之分,有利于未来的学习或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称之为正迁移;相反,起阻碍作用的,则称之为负迁移。因此在迁移法的应用方面,应该把握住“度”:注重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纵向联系横向比较;注意同政治、地理、文学、社会生活等的有机交融从而促使历史课堂教学更加富有生活气息;历史课堂研究领域涌现出更多的增长点;历史课堂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福华.历史比较教学论略[J].历史教学,2000(8).

[2]秦德增.培养文科综合能力之我见[J].历史教学,2001(8).

[3]刘铁芳主编.新教育的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88.

第9篇: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126-01

课堂总结是对一节课知识的归纳总结及运用,它可以凝聚精华、深化认识、激趣求思。课堂总结不是教材的简单重复,而是经过精心提炼和科学概括的再创造。那么,怎样把好课堂总结这一关呢?笔者总结出几种方法。

一、“线索式”课堂总结

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但由于时间短,加之一些学生不善于总结,掌握的知识比较零散。教师可通过“线索式”课堂总结,以精炼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相关知识用点、线穿成网络,揭示知识结构。例如,教学完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9课《中华文化的》时,可以这样总结:“中华文明的勃兴最早产生了文字,而文字又使文化得以传承。文化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学生明确:科技与文艺)假如外国朋友来中国考察夏商周科技成果,你们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我们中华的古老文明?”这样既抓住了重点,揭示了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情感方面的教育。

二、“悬念式”课堂总结

在课堂结束时设计悬念,可以为新课提前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可以这样总结: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居民,了解了他们的生存年代、生存地点、生产能力、生活方式以及各自的体质特征,同学们想知道他们进化之后又是怎样生活的吗?请带着这个问题预习下一课。这样既简要概括了本课的重要知识点,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对下一课有更多的期待。

三、“升华式”课堂总结

放飞理想、展望未来,进行情感教育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1课《民族团结》时,特别是讲到中央人民政府帮助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这一知识点时,笔者这样进行课堂小结:“假如你是一位设计师,你将如何开发西部,怎样描绘西部的宏伟蓝图?”让学生代入角色,大胆想象。这不仅让学生产生新鲜感,又巧妙地进行了思想情感教育,让学生潜意识里产生为西部开发而努力学习的愿望。

四、“图表法”课堂总结

用图表的形式将讲授的内容进行概括、整理,突出重点地进行归类、比较,可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形象直观、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记忆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例如,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可以用以下表格进行课堂总结(见下表):

使用图表进行课堂总结的做法通常是先列好表格,小结时再拿出来使用;或讲课时按事先设计好的程序写板书,最后加上横竖线,便成了用于总结的表格;也可以先设好栏目,总结时由学生归纳填写。

五、“引申式”课堂总结

“引申式总结”就是在总结时提出带有趣味性或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的书籍或文章,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布置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寻访历史古迹等。例如,教学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一课时,笔者这样总结: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开创了新局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新世纪的第一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请同学们查阅报刊或互联网,了解一下亚太经合组织有多少个成员?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课终既是课堂教学的终点,又是课后活动的起点,我们可以以课终为阵地把教学的某些任务加以延伸和扩展,辐射到课外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