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军事心理学论文范文

军事心理学论文精选(九篇)

军事心理学论文

第1篇:军事心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军事理论;创新;学习借鉴

任何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都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开放;二是与时俱进。中国特色军事理论创新坚持“中国特色”,但从不排斥外来先进经验,而是主张通过融入世界而提高自身的生命力。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以开放的心态,认真研究和借鉴国外军事理论创新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创新中国特色军事理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首先,学习借鉴别国军事理论成果,是通过信息传播渠道提高军事理论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我国的《孙子兵法》在美国广为普及,现在已经成为美国军事教育、工商管理和法律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必读文献。美国关于《孙子兵法》的视听文献、数字文献和网络文献出版制作方面远远高于中国。美国纽约维莱出版公司还于2000年出版发行了诠释《孙子兵法》的游戏软件。结果,美国学者对《孙子兵法》军事应用的关注度高于中国学者,大大促进了美国军事理论创新。反观我国近代军事史,之所以一再丧失军事变革的大好机遇,与当时“冷眼向洋”,耻于向外军学习尤其是学习其军事理论、军事思想等密切相关。1845年俄国赠送清廷264种图书,其中有几十种是介绍当时西方军事理论、军事技术的著作,这本是借鉴外军军事理论资源,了解西方军事思想的极好机会,但清政府却唯恐“其书不伦,徒伤国体”,全部送理藩院封存,交给耗子去批判了事。对于西方军事思想“断宜弃之不学”。夜郎自大,固步自封,不注重借鉴外军,导致军事理论在世界上落伍,不能不说是中国在近代抵抗西方列强的战争中屡战屡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军事理论也需要在东西方军事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完善。“回顾人类思想史(包括军事思想史),许多最有开拓性的创新成果,常常发生在两条不同思想路线的交叉点上。不同文化传统和哲学背景的民族,有不同的认识思路;不同的学科研究,有不同的方法思路。在不同思路的交叉点上,不同的信息风云际会,不同的知识繁花荟萃,不同的理念争锋比锐。由此形成互动与共振,最容易产生创新的雷电。”(见李炳彦:《东西方军事文化走向融合》,引自中国谋略科学网)“东方兵学重权谋,西方兵学重技术。这是在信息时代之前东西方兵学文化上的差异,并由此产生出东西方兵学理论的不同特点。现在的情况正发生变化,在西方的兵学中,已经并继续渗入了东方的谋略思想。新军事变革正促使东西方军事文化走向融合。”(见李炳彦:《东西方军事文化走向融合》,引自中国谋略科学网)比如,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思维方式有如下几个特征:哲理性强,模糊性大;长于整体思维,短于精确分析;抽象推理多,逻辑论证少;独断性强,集谋性弱;变易理论受限,保守观念顽强;大一统思维坚韧,个性化思维不足等。而西方一些思维方式恰可以在这些方面弥补我们的不足,我们如能取长补短,不断改善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对推动我们的军事理论创新是非常有益的。此外,我们不仅要汲取他国理论创新的成功经验,而且还应吸取他们失败的教训,这样才能够使我们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少走弯路。

再次,应立足我国国情军情,批判性地吸收外国外军的理论创新成果。剧烈的变革时期,理论创新的空间大,关注点多,我军当前在军事理论创新过程中的世界眼光、国际观念越来越强,这是好事。但采取何种方式学习借鉴外军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理论创新,则应立足中国国情和军情加以甄别。军事理论创新素材按其来源看,可分为引进创新与自主创新。作为一国军队而言,其军事理论创新是以引进创新为主,还是以自主创新为主,或者是二者相结合,不仅要从国情军情出发,还要从军事斗争与国家利益的需要出发。军事创新是所有军事资源新的组合,这种组合当然不是任意的组合,而是以军事资源之间的可组合性、可兼容性为前提条件的。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在推进新军事变革方面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千秋。从这点看,外军经验本身也是各自特色的反映。美军是以新的军事理论为牵引,全面展开军队转型,寻求绝对“军事优势”;俄罗斯由于经济原因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全面进行新军事革命,便把重心放在发展其“杀手锏”――战略核力量上;印度、日本和欧洲各国也都根据自己的特点勾画各自的变革蓝图。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军情,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是我们在借鉴外军军事理论创新成果的过程中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引进性创新通常被认为是被动的行为,实际上,一种理论在借鉴过程中,必须不断改变或修正,必须“再发明(创造)”以使其有用。也就是说,借鉴的过程也必须是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曾指出:“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见《文集》)与军事实践整合而形成创新的军事理论,并不是现成的、可以直接套用的理论,而是针对一国一军特定的目的与对手,进行重新建构的理论。

总之,空前激荡的军事世界里,推进中国特色军事理论创新,我们需要的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既要革新传统的思维方式,也要继承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过实践证明的东方优秀战略文化传统;要睁眼看世界,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也要区分良莠,不要全盘接收,更不能在战略上被人误导。

参考文献:

1、陈浩良等.中美孙子兵法图书文献比较研究[J].中国军事科学,2006(6).

2、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M].中国书店出版社,1990.

3、颜晓峰.创新论[M].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

第2篇:军事心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军事理论课;教学效果;途径

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程是教育部赋予各大高校新的教学任务,也是我国《国防法》《兵役法》以及《国防教育法》授给高校神圣的职责,具有一定的强制作用。军事理论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以及国家安全观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精神和爱国精神;经过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大学生养成遵守组织纪律的习惯,并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大学生作为有文化的新生力量,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庞大的后备军队伍,因此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程的开展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一、明确课程定位、培养教学目标

高校要准确把握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搞好该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国防意识为出发点,使他们自觉的履行国防义务,为成为中国预备军官和兵员做准备。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决定了教育的方向,注重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军事理论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被纳入高校的课程计划,教学总共为36个课时,主要内容包括了中国国防、国际战略、军事科技和信息、军事思想等,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同时也是课程设置的指导文件,教学大纲对于教学对象、培育目标、课程时数都有明确的规定,体现出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具有普及性、知识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因此高校制定教学计划时深刻理解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学大纲的育人精神,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标准,开展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确保教学对象、学时学分、课程安排、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落实。二、注重军事理论内涵、突出教学重点

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安排是以《教学大纲》为根本依据,教师要明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符合大学生的教学内容作为课堂教材。从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爱国意识和责任心落实教学内容,学习国防部分应积极的了解我国军事历史和军事科技动态,根据现代军事思想内容和内涵,建立科学的军事思想观和方法论体系,学生了解当今国际国防形势和战略格局的特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观念和安全意识。军事科技设备的熟悉应在应用范围之内,让学生掌握高新科技知识和现代军事变革关系,并调动其学习军事科学的热情,军事信息化应以掌握战争形势和国防建设为重点,使学生为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做准备。

二、符合不同对象要求、保持教学内容新鲜

普通高校的教学计划当已经将军事理论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教师可以结合必修和选修两个方面来对军事理论课进行教学。高校的军事理论教学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跟随现代大学生的心理思维方向,通过新知识和新信息带动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认知水平的发展,将学生关心的热点事件引入教学课堂,针对、南海问题、叙利亚等危机问题展开探讨,提高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高校还可以邀请军事院校的专家进入学校,通过开展讲座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战争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从战略的角度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学生在历经高考进入高校时,普遍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能够快速的接受新鲜事物。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特点,通过武器模型的展示与国防教育基地的参观,让学生接触和了解我国军用的武器,扩展他们在军事领域方面的认知程度,满足学生对军事理论的心理需求。

三、开展爱国主题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成果

现代改革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应把我课堂环节与课外活动的相结合,把国防教育当作“第二课堂”,将国防知识融入课堂活动是新时期大学生学习军事课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在重大节假日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活动,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许多传统的文化节日,例如春节、建军节、元旦节等可以开展慰问军人的活动,清明节是我国悼念祖先的节日,大学生可组成团队一起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烈士陵园或革命领导人的故居,通过敬献花圈、瞻仰英雄碑来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我国经历了“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等艰苦战斗的事件,高校在这些战争纪念日里组织学生观看富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例如《火烧圆明园》《屠城血证》等影片。高校应开展国防科普信息活动,通过军事读物、国防网站传播该课程的知识,做到富教于乐。

四、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提高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水平,互联网技术作为计算机网络的典型代表成为信息传播的最佳途径,不仅促进了大学生的对外交流,也为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进步提供了平台。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不受空间限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等特点。建立有关国防教育的网站,并运用到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学生可以自由访问“中华网-军事”“人民网-军事”“TOM环球军事”以及“新浪-军事”等网站,从中传播和转载军事网站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在网上进行双向交流,并开设军事理论的网络课程。采取网络军事知识的竞答,实现课堂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我学习能力,军事理论教学使得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更是其深入学习和研究军事科学领域的基础。充分发挥手机、广播、电子灯箱、电视和电子屏幕等新兴媒介的作用,开展军事理论知识竟答活动和军事技能比赛,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学生服从教官的安排进行军事技能锻炼,课堂上对于不懂的知识点勇于提问,限制军事理论课学生请假的次数,多方面培养学生对军事领域的兴趣。

参考文献

第3篇:军事心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美军;军事文化

美军历来注重加强和改进军事文化建设,并重点培育了个人的意志和需要必须服从于集体的意志和需要的纪律观念、忠于职守和对战俘实行人道主义的职业道德理念、遵守严谨秩序和严格等级的仪式和礼仪习惯、执行任务和战斗中的凝聚力和集体精神等。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军在世界范围内失去了在意识形态和军事上可以直接与之抗衡的强硬对手,美军军事文化建设与现代战争不相适应的矛盾也随之产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认识到,美军只有克服军事文化上的障碍,才能在未来更有力地应对挑战。

一、美军军事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进入后冷战时代,美军内部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军队规模、人员结构、性别比例、任务繁重的程度、组织氛围、物资状况、行动速度、技术需要等诸多方面。当前,美军建设正面临着新的转折、新的变革,对于美军军事文化建设而言,也面临着比较严重的文化裂痕,对未来的战斗效果具有重大的损害。当前,美军军事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美军军事文化不断催生作战理论,但由于军事文化的局限性,美军作战理论难以适应现代战争的变化形势

总的来看,美军军事文化催生作战理论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由美国经济技术发达和历史文化背景催生的美军“火力消耗理论”。当时,军事理论的创造主要依据技术的推动,强调实力制胜。美军从独立战争到朝鲜战争之前,基本上奉行的就是这种实力与实力拼搏的理论。兰德公司政治学研究部主任波拉克评价说:“当美国军事计划人员认为可能有必要用兵时,他们更多的是注重敌方的能力,而很少考虑敌方的战略和意图”。二是由东西方文化融合催生的美军现代作战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美军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专门考察第四次中东战争,集中研究了克劳塞维茨、若米尼、格兰特、富勒、利德尔·哈特、隆美尔、成吉思汗、孙子等军事名家的军事思想,创造了一种在决战中以少胜多的“空地一体战”新理论。他们在研究“空地一体战”时,企图把孙子的智慧与克劳塞维茨的见解熔为一炉,从单纯的重力量,向既重力量、又重谋略转变。伴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浪潮,美军先后提出的“震慑”作战理论、“战略瘫痪”理论、“基于效果作战”理论、“快速决定性作战”理论、“网络中心战”理论,都从不同角度吸纳了《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的思想。这些理论是东西方军事文化融合的产物。

然而,由美军军事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和东西方军事文化融合的不完善所产生的美军作战理论,造成军事行动与作战目标越来越相背离的局面。比如,“震慑理论”由于缺乏对人、对社会、对民族复杂性研究,企图用非接触、高强度的精确打击,来消除对方的抵抗意志,其结果是更深地埋下了复仇的种子。行动导致反行动,这是人与人竞争对抗活动中的一条铁律。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恐怖主义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正是美国霸权主义对外政策和“非对称军事行为”引发的,它导致美国军事组织走向了难以适应现代战争的境地。

(二)美军军事文化不断强化军人基本职业价值观,但由于社会文化的渗透,美军官兵的军事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美军能够在当前的全志愿范围内维持一支训练有素、具有战斗力的军队,得益于以传统美军军事价值观念为基石的美军军事文化。例如,自我牺牲、遵守纪律、服从法律和忠于国家等,在其基本的职业价值观体现得非常明显。但是,冷战后社会形势的变化,对美军官兵基本的职业价值观提出了挑战。问题归结为军队的职业要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自由民主的公民文化不同程度地冲淡了美军基本的职业价值观,而价值等级制度又被用来成功地、不自然地强调战争,不同程度地肯定了美军的职业价值观。这种社会文化和军事文化的交锋,给美军官兵的职业价值选择带来很大的困惑和压力。同时,军队中有很多官兵认为,他们身处的环境跟不上为实现任务而应具备的高标准的需要。虽然处于相对和平时期,但由于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各级军事单位更加频繁地使用,美军感到其运转速度更加令人紧张,工作过于繁重。一些单位还面临物资短缺、官兵收人低、性别歧视和种族不平衡等问题,军队中士气减退、满意度下降。由此,导致军方在征兵和保留人才方面显得很被动。

(三)美军军事文化倡导物质激励机制,但由于特殊军人群体的出现,美军现役人员及其家属合理的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

官兵的需求是稳定军心的基本动力,需求的满足程度直接影响着战斗力。与过去相比,官兵的需求标准不断提高,内容也更加丰富。美军的调查结果表明,赴前线的官兵大都将丰厚的战区补助、优惠政策、伤亡保险等,作为一个重要条件来考虑。为解除官兵的后顾之忧,强化战斗精神,美军不得不尽可能地满足参战人员的基本物质需求。但是,由于美军拥有一支较高比例的已婚人员队伍(已婚的人数达到56%),军队中妇女的比例也是史无前例,她们中许多人进入了非传统的工作岗位和原来性别隔离的单位。

这些特殊军人群体,对于影响他们生活质量和工作满意度的许多问题抱有很高的期望值。然而,美军尚未调整和确立一种合理制度,以适应这个特殊军人群体的需要。尽管《美国军人的薪金与福利》从基本月薪和补助、其他补助项目、其他种类津贴及资金、其他福利待遇等方面对现役军人的薪金和福利作了明确规定,但现役军人及其家属提出的一些合理的生活待遇和医疗保障诉求,却难以得到满足。如,在现役军人待遇中,有一项名为“空余座位旅行”,即,服役军人及其家庭成员在飞机上存在着空余座位时,可免费搭乘或仅付较少费用。

但这项待遇推行后,也引起军人及其亲属的争议。因为,在享受这种待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便。其中最大的不便是无法预订座位,搭乘空余座位旅行无法得到保证。一位搭乘空余座位旅行的乘客可能在中途被放在任何停靠点,一切都依据其他货物或人员的搭乘情况而定。一些停靠点未设快餐店,所以旅行者有必要准备自己的食物。携有小孩的乘客还要考虑孩子的其他供应问题。这些生活质量保障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着美军的服役心态。

二、美军军事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矛盾的原因

美军军事文化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美军先进作战理论的产生,决定着军事组织适应战争的程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异化的民族心理衍生出美军“无所不能,无坚不摧”的狂妄

美军军事文化建设建立在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上。早期的英国清教主义“宿命论”被殖民者带到美洲后,逐渐演变成美利坚民族的优越感和使命感。很多美国人认为,美国是上帝选择来拯救世界出苦海的特殊国度。在历史前进过程中,民族优越感和使命感异化为对不断强力扩张、追求全世界领导地位、时刻保持绝对优势的渴望。纵观美国历史,强力扩张不仅成为其传统,而且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已积淀成为美国深层的社会心理。

同时,在美国文化中,危机感存在于整个民族的心里。伴随着1620年“五月花号”船的成功靠岸,早期移民来新大陆“淘金”的“美国梦”,没有因为财富的增长而减弱,反而总感到自己的地位处于威胁中,在潜意识里害怕别人强大,即使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仍树立假想敌人,把自己置于威胁之中。这种无时不在的危机感,铸成了美国特有的社会心理和民族特征,影响着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为了追求“救世使命”和化解“危机感”,美国不断寻求体现自己强力意志的方式并实践之;而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秩序上的领先位置,又进一步刺激了美国的强力扩张心理。这样,“无所不能,无所不摧”的救世主形象便充分体现在军事领域之中。

(二)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哲学基础泡制了美军仅追求效果的作战理念

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是美国社会的主流哲学。它不但影响着美国人的世界观、战略观,而且指导着美国政治、军事的决策和行为方式。实用主义哲学是美国的本土哲学,其代表人物詹姆斯的核心思想是“有用即真理”。另一代表人物皮乐士则认为,实用主义就是从“效果”来决定意义的规则,而集实用主义之大成者杜威,更把实用主义与美国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使实用主义成为美国的民族精神。

现实主义大家摩根索认为,人性本恶,并且竭力追求权力。由人组成的国家也具有追求权力的倾向。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利益不断冲突的关系,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因此,国家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权力,有了权力才能有安全。实用主义哲学和现实主义哲学结合起来,形成了美国人以“能否实现预期目标”来判定事物价值的观念。体现在美军作战理念上:一是为实现政治目的而使用强力军事手段。美国通常运用强大的军事实力来实现其霸权地位。二是为实现既定目标而摒弃道德约束。美国有时不顾国际社会的谴责和人道主义原则,发动本来可以避免的战争。三是为达成现实的作战目标而综合运用多种作战样式。例如,在战场上使用贫铀弹等禁用武器。四是军事理论不求完善,但求解决最紧迫的问题。

(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带来军事上的“非人本道德”观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中心思想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然而,这种理论被一些所谓的学者移植到社会领域,发展成为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并在欧美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最积极的鼓吹者和坚定的追随者之一。他在《赢得西部》的著作中,把占领印第安人本部地区,说成是“种族发展的历史权利”。在美国,社会达尔文主义排除人本道德等社会因素。体现在政治、军事上,就是把综合实力优势作为国家之间关系的基础。因此,在发展、拥有并使用先进武器装备的基础上取得绝对优势,已成为美国战略思维的重要取向。

三、美军军事文化建设未来发展趋势

军事文化既是军事组织中比较稳定的因素,又是军事变革的关键因素。它不仅决定军事效率,而且决定着军事组织适应形势变化并为下次战争作好准备的程度。在全球新军事变革的浪潮中,美军军事文化建设发展趋势凸显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视人在军事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美军认为,人是做任何事情的关键,军人永远是军队的核心。美军把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摆在战略的位置。一是贯彻两个“精英”的建军思想。通过为军人提供优厚的工资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多样的成才机会,把全社会的“精英”分子吸引到军队来;通过完善军事人才生成机制,保证军人的选拔、培养、考核、晋升公平、公正,在军营内部培育“精英”。二是为军人提供多样的培训、学习和不断受教育的机会。美军近年推出了许多配合军事文化建设的培训活动。如,陆军有“陆地勇士”培训,海军有“卓越特遣部队”培训,空军有“航空航天领导者”培训。美军还鼓励军官和士官公费到地方大学去深造和攻读学位。三是注重任用适应军事文化建设的开拓型军队领导人。通过此举,一方面,有力地倡导、启动和推进美军军事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则又加强了军事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力量。

(二)强调以创新推进军事文化建设 创新是美军军事文化的灵魂。2001年,小布什向军校学员发表讲话时说:“我们的军事文化必须鼓励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勇敢的试验。国会必须赋予国防领导人改革创新的自由,而不是仅仅搞好微观管理。”美军各军种在军事文化建设中,都把创新摆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为了加大创新的力度,推进创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美军特别强调人事政策、创新技术、科学实验和职业教育四个环节;强调保障创新人员,允许冒险、失败,抛弃用人制度上过分追求完美无缺的思想;强调为了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必须源源不断注人可靠的资金;为了保持与对手的优势,对一些能够彻底改变战争性质的风险技术要加大投人,等等。

(三)追求更高的军事文化建设目标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研究称,“美国军队仍然因军事素质优良而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确定文化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或改善,会确保这些声誉丝毫无损。这是21世纪美国军事文化的目标。”简言之,美军军事文化建设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改革或强化其在军事文化上的优势,确保美军军事素质优良的全球美誉丝毫不受损失。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推进美国军队转型》一文中写道:“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简单地作战和赢得战争,我们要阻止战争……正如美国海军的存在劝止其他国家不敢投资发展与美国竞争的海军一样—因为这样做无疑会使他们耗资巨大而不会弥补他们军事优势的缺陷。我们必须开发这样的新能力:仅仅拥有这些能力就会劝止敌手与美国竞争。”这些反映了美军不断挑战和开拓未来及追求一流的精神,成为当前美军军事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

第4篇:军事心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先进军事文化 军队特色 战斗力

【中图分类号】E2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48-02

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包括理论武装、思想教育、新闻出版、文艺体育以及军营文化等多个方面,是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是滋养官兵的精神沃土。作为培养新时期合格军事人才的军队院校,理应在贯彻落实《中央军委关于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意见》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探讨搞好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相关对策。

一 突出军队特色,催生战斗力

军校的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突出军队特色,就是要突出体现“鲜明的战斗性”特点,围绕“听党指挥”这个核心和“一切为打赢”的目标,为部队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军人。这是军校先进军事文化与地方大学的校园文化的区别所在。正如有的军校提出“博士硕士都是战士,教员学员都是战斗员”的口号,深刻体现了军校文化“鲜明的战斗性”的特色。近几年,各军兵种部队积极打造本部队的特色文化,如空军的“蓝天文化”、海军的“蓝色文化”、二炮的“砺剑文化”、武警部队的“忠诚卫士文化”,这些军兵种文化在突出“战斗性”特色的同时又彰显了军兵种特色。因此,军队院校的先进军事文化建设,要借鉴这些军兵种文化的经验,在突出军队特色的基础上反映本单位独特的文化理念、任务特点、精神面貌和文化品位。

战斗力是检验部队建设的标准,也是实现主席提出的“强军目标”的前提。军队特色的先进文化是部队战斗力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是与武器装备同等重要的“精神装备”,是塑造人、培育人,催生战斗力的重要源泉。军队院校的各级领导干部,应树立抓文化就是抓科学发展、就是抓部队战斗力、就是抓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就是抓学员全面发展的理念,在加强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时时处处体现军队特色,围绕培育学员的战斗精神、提高学员的“打赢”本领开展工作。通过各种文化工作对学员“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雨露”,形成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氛围。激发学员爱军精武、争先创优、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的战斗意志和顽强作风。要大力发掘和继承我军历史上具有阳刚特色的文化工作内容和形式,用反映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和勇于牺牲精神的军事文化作品去激励学员。如适时开展升国旗、奏唱国歌军歌、入伍授枪、退伍向军旗告别等活动;适时组织学员参观驻地的英雄纪念馆;通过战斗影片、革命歌曲和部队题材的大型史诗作品的欣赏和演唱,使学员感受和体验阳刚之气、豪迈之志、昂扬之声,不断增强军校先进军事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培养合格人才进而提高部队战斗力提供文化支撑。

二 注入新元素,紧跟时代步伐

军校的先进军事文化是一种在军事生活中形成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文化、艺术文化、体育文化、环境文化在内的复合型文化。军校的先进军事文化与时展同步,就要不断注入新元素。要认清建设先进军事文化不可或缺的指导原则、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是党的创新理论;要改变军校文化“自由发展”的放任思想和“文化无用”的消极观念;要广泛利用现代传媒,不断拓展宣传手段,为军事创新特别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供强劲的思想激励和文化动力。当前,应做到以下三点:(1)开发运用新的文化形式。现阶段,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要用先进军事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可以围绕“信仰、信念、信心、信赖”这个反映主旋律的主题,开展“红色记忆”知识竞赛、“红色精神”演讲会、“红色经典”电影放映周等系列文化活动;也可以举办革命传统歌曲歌咏比赛、革命传统故事连环画比赛。要利用学院内部的局域网开设“电子书库”“音乐茶座”“游戏沙龙”;开展网上新闻点评、读书评论、影视音乐欣赏、热点问题辩论、知识竞赛等活动;把院校官兵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模拟法庭、论文答辩实况、网络课程等录制下来,放在校园网上,供学员们观看、学习、借鉴和评论。(2)增强文化工作时代感。当前形势下,流行文化对官兵的影响越来越大,官兵普遍认为流行歌曲比军旅歌曲更好听,流行影片比传统军事影片更好看,《星光大道》等电视节目比部队的晚会和日常文化活动更吸引人。所以,我们要广泛借鉴流行文化的优长,增强军校先进军事文化的时代感。如可以将流行音乐的特点融入军旅歌曲的创作和演唱;借鉴中央电视台的娱乐节目,创新校园晚会的组织方式;把幽默片的特点融入文化活动的组织过程中。(3)借助地方文化资源。军校的先进军事文化建设要注重运用自身条件,发挥学员队俱乐部场地器材的作用,不拘一格地开展活动。也要注重借助地方文化资源,组织院校学员参加驻地举办的文化节和社区文化展演;利用地方文化馆和艺术院校的人才资源,建立并训练锣鼓队、舞狮舞龙队、足球队;与地方共建单位开展各种联欢活动;协调地方图书馆为部队院校学员办理借书证,建立“拥军书库”,实现资源共享。

第5篇:军事心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学生军事类社团 军事理论课教学 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 G45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110-02

现阶段,高校学生社团已经成为学校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专门人才的有效手段,成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专门途径。在各类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的同时,军事类社团也以其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成为学生社团中的新兴力量。军事类社团以其鲜明的国防教育特征,培养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责任心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全面丰富了军事理论课堂教学的内容,对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有着促进作用。

一、高校开展学生军事类社团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民族责任心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无论何种类型的军事类社团活动,无不包含着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民族责任心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育的内涵。学生通过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可以和其他同学在一起,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培养良好的民族责任心和革命英雄主义等高尚的情操。同时,在全体军事类社团成员的共同信念的鼓舞下,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感染,将认同感过渡到荣誉感,由荣誉感升华到对国家国防建设的责任感。[1]

(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认识国防,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觉建设国防的意识

首先,社团成员通过各种爱国主义活动的组织筹划、参与社团各方面的活动,可以加深对国防的认识。在一个社团内,每个成员都是社团的主人,他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亲身参与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这样的亲力亲为,更有利于他们全面认识国防。其次,作为活动的组织者,通过对社团活动的筹划和实施,可以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使命感、责任感,充分挖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样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觉建设国防的意识。

(三)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坚定可靠的国防后备力量

近几年,部队依托地方高校选拔培养后备军官的工作已经在一些重点大学开展试点,选拔培养的范围和数量也将进一步扩大。高校军事类社团由一群喜欢军事历史、爱好武器装备、关心国际国内军事格局、渴求国防知识的热血青年组成,参与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立志献身国防、报效祖国,他们是后备军官最合适的选拔对象,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坚定可靠的国防后备力量。

二、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对军事理论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是补充军事理论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方法

现代军事理论课教材内容是按照2007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重新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编写的,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本科院校军事理论课堂教学分为五个方面,包括18项教学内容,学时数为36学时,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2]但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各高校大量缩减了基础课教学学时数,军事理论课也面临着压缩课时的挑战。真正能够依照大纲开满36个学时的高校非常少,大多数是把军事理论课堂教学与军事技能教学相结合,或是把军训期间的国防电影、形势政策报告以及入学教育等纳入其中,才能勉强达到36个学时。[3]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单纯靠教师课堂上讲授军事理论知识是有局限性的,而学生军事类社团通过开展活动正好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是补充军事理论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方法。

(二)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是创新军事理论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军事理论课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涵盖知识丰富等特点,使得课程内容比较枯涩难懂,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经常出现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累的现状。[4]学生军事类社团通过开展一些趣味性强的活动来激发大学生学习军事知识的兴趣,同时还关注国内外最新军事军情动态和大学生关心的热点时事话题,可以极大地丰富军事理论课堂教学内容,成为创新军事理论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是军事理论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拓展

现代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局限于课堂教学,缺乏教学器材和模具,甚至有些地方高校仍停留在“一根粉笔,一张嘴”上,教学方式单一。[5]学生军事类社团可以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与军事理论教学相结合,把国防教育活动与军事理论知识学习相结合,把爱校、爱家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还可以依托学生军事类社团,组织学生走进军营、参观军事训练,进行现场教学。这样,依托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的平台,使军事理论课教学既生动形象,又富有哲理,从而提高了军事理论课的吸引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拓展了军事理论课堂教学方式。

三、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一)加强军事理论课教师对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的指导

与负责高校社团管理的教师相比,军事理论课教师拥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准确地把握当前时事政策和热点话题,这使他们在管理和指导社团活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军事理论课教师参与学生军事类社团管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团管理机制,避免社团活动的盲目性,有利于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对接,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6]

(二)加强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的有机结合

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是对军事理论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补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因此社团活动内容要有机结合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内容在社团实践中深化,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军事理论课教师也要积极探索使学生社团活动与军事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方法,根据教学内容挑选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密切相关的热点话题,采取讨论、调查等方法,让学生自主调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加强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建设

一是加强对社团骨干的培训,社团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社团活动的质量,通过系统、科学的培训,让社团骨干了解社团工作的基本原则、方法、管理技巧和领导艺术等,切实提高社团骨干的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二是加大社团活动经费的投入和硬件设施建设的力度。社团未来的发展如何取决于对社团建设投入的多少,高质量的社团活动必须要有专门的活动场所和设施,要有充足的社团活动经费,这样才能让社团得到良性发展,才能发挥学生社团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

四、结论

作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不仅培养了大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对军事理论课教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他们关注最新军事动态和国际国内时事热点,有效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总之,在国际国内形势日益复杂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定会成为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有效补充,为丰富和完善军事理论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方式做出应有的贡献。

[ 注 释 ]

[1] 许峰.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37-38.

[2] 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Z].第十六条,2007.

[3] 黄栋.论地方本科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0):182-183.

[4] 伍国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探讨[J].才智,2012(22):293-294.

[5] 姜延波,苗禄权.学生军事理论教学方法初探[J].国防,2004(1).

[6] 李宣庆,王丽娜,王雪,李广场.高校专业性学生社团实践对本科教学的启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116-118.

[收稿时间]2014-12-17

第6篇:军事心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国防教育 《军事理论》教学

开设《军事理论》课是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国防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教育,其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国防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的辩证关系

1.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教育对象的国防意识。国防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国防这一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本质表现为对国家利益的高度重视。[1]没有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关注,就不可能有国防意识的形成和增强。国防意识是爱国主义在国防领域的集中体现,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2]积极的国家认同感、自尊心、自豪感,自觉的爱国义务感,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其本质就在于对国家利益的高度关注。因此,国防意识所反映的对国家利益的关注,是构成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组成部分。

2.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本质任务所在。国防教育实质上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为适应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形势需要而进行的国民思想教育。国防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强化国家利益至上意识、培养公民为国家安全和发展而献身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其中,爱国主义是国防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性。[3]国防教育是增进人民对于祖国的认同,激发人民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有效手段。

3.国防教育影响着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变化。爱国主义情感随着国防意识的增强而增强,随着国防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国防意识、国防观念,实质上是国家意识、国家观念。没有国防意识,就没有国家意识,因而就不可能产生爱国情感;没有国防观念的提高,就没有国家观念的强化,因而就不会有爱国主义的升华。[4]历史证明,和平时期爱国主义情感的提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

二、《军事理论》教学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规定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有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五大部分。这些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与内容,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崭新载体。

1.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当代大学生出生于和平时期,物质充裕,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经历战争和炮火的洗礼,对先辈的奋斗历程已渐渐淡忘,国防意识欠缺,国防观念淡薄。大学生通过学习《军事理论》,其国防意识和爱国、卫国的责任感、使命感明显增强。一方面,对国防事业认知更为积极,情感更为热忱深厚。大学生爱国、卫国、强国的激情更为高涨,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对国防实践,无论认知上还是情感上都呈现出十分积极的变化。中国武装力量建设,尤其是几次大阅兵,使大学生对国防实践情感的认同与体验更为深刻、强烈,而且更具后续影响力。

2.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成就动机,增强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力的内核,民族凝聚力是爱国主义的外在表现,它们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5]要系统讲授军事理论课,从世界范围的军事科技、政治经济、国际局势、意识形态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等方面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强化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应对外部挑战与压力的心理准备。

三、利用《军事理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1.确定《军事理论》教学重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加强国防历史文化传统的教学,夯实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基础。国防历史上的爱国人物、爱国思想、爱国事迹,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将爱国之情变成报国之志。这正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最具体、最生动、最感人的素材。通过国防历史文化教育,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饶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历史,尤其是国防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和屈辱,以及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这些正是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防意识的共同底蕴。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蕴藏在国防历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运用它教育感化当代大学生,让他们接受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文化认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心,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观念。

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坚定爱国主义信念。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建立起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就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播放国庆大阅兵、军事演习等纪录片,深刻阐释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展现强大的武装力量,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从而振奋大学生的爱国精神。从世界军事形势和现代国防、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战例中,可以看到只有加强国防建设才能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强化国难史、民族屈辱史的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居安思危意识,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报国之志。中国国防史和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学习,列举丰富的事例、战例,尤其要对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那段屈辱史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史分专题进行讲解,并辅以经典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让大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我国古代的辉煌和近代的屈辱,这些都将促使他们增强居安思危的意识。通过《军事理论》中的战争史教育,大学生能更直接更集中地了解中华民族曾经历过无数次灾难,也曾战胜过无数次灾难,更深刻地感受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铸就的伟大民族精神。[6]

2.改革《军事理论》教学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军事理论教学要紧跟时展的新要求,紧贴大学生的新思维,采用启发式、体验式、合作式、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等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首先,要结合战例进行教学。军事理论教学要在阐述基本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尽量把一些战例和相关事例作为论据,节选其精彩情节进行生动讲解,寓理于事例之中,寓理于情趣之中,融理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从而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其次,要抓住侧重点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如中国国防部分应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为重点,使学生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军事思想部分应以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军事思想发展史和主要人物军事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古代与近现代军事思想的精髓;世界军事部分应以周边安全环境和国际热点问题为重点,增强学生的危机感,提高国防意识。最后,要联系世界军事发展动向进行教学。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力求把学生最关心的世界热点、最新信息、最新学术动态引入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军事理论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首先,从军事教育的性质上看,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军事学研究的是战争,战争事关国家存亡,民族兴衰,本身就能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共鸣。更何况,我国是一个在历史上饱经战事、沧桑满目的国家,任何一次近代史上的侵华战争,都足以激起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其次,通过学习军事思想,能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文化和外国军事思想的精华,树立辩证的、唯物的世界观、战争观和方法论,形成正确的国防意识,增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的责任感。最后,对现代军事科学技术、信息化战争、世界军事形势和周边国家安全战略等内容的学习,既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国防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又能使学生了解到我军现有武器装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忧患意识。

3.创新《军事理论》教学模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军事理论》课要增强教学效果,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军事理论教学的辐射力、感染力,使军事理论教学进入大学生的视野,融入大学生的思想,增强其国防观念。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讲授我军武器装备,可以采取现场教学的方法,组织参观部队或军队院校,参观现代化武器装备和兵器模型,加强感性认识,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对军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坚持理论教学与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相结合,如讲授近代国防历史时,可播放《甲午海战》等经典影片;讲授高技术战争时,可播放《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影片,通过形象生动感人的影片,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吸引力;提倡教学中就热点问题加强师生讨论与交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又如讲授打击“”势力分裂活动,实现国家统一的伟大意义时,可就的现状,利用翔实资料对比分析前苏联解体给人民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危害,介绍在防止“”上所作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斗争,让学生互相探讨发言,启发学生深刻认识“”分裂祖国的危害性和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从而统一思想认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还可开辟第二课堂,建立国防教育网站,设立军事爱好者QQ群,构建军事理论教学网络平台,使大学生通过网络空间,了解掌握更多、更新的军史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增强教育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项文荣.国防意识与国防教育[J].国防,1996,(9).

[2]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卷)[J].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10,第2版:163.

[3][4]王联斌、汪安恕.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J].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5,(5).

[5]刘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J].世纪桥,2007,(11).

第7篇:军事心理学论文范文

1. 军事 / 语言学与军事语言 / 学 “某某语言学”在语言研究中有渐增之势,“军事语言学”不知不觉加入了语言学之林,标志着军事语言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是,“某某 / 语言学”不等同于“某某语言 / 学”。“军事语言学”到底是属于前者还是后者,研究军事语言的的人似乎都没有细加区别。属于“某某 / 语言学”的固然不少,如“历时语言学”是以比较的方法研究语言的历史发展,应理解为“历时 / 语言学”;又如“心理语言学”是心理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应理解为“心理 / 语言学”(前期也有叫“语言心理学”的)。但是,属于“某某语言 / 学”的也不乏其例,如“生活语言学”和“汉语语言学”,因为前者是研究“生活语言”,后者是研究“汉语言”。“军事语言学”既不是以军事的方法研究军事语言,也不是军事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而是把“军事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显然应理解为“军事语言 / 学”。有人既认为“军事语言学是社会语言学与军事学结合的产物”,又认为军事语言学“不是从军事学的角度去研究群的语言”。我们认为,后一论断是正确的,前一论断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把“军事语言学”理解为“军事 / 语言学”了。

至于“军事语言学”中的“学”,那才是“语言学”的意思,也就是说,这里的“学”是“语言学”之略,“军事语言学”就是“军事语言语言学”(“生活语言学”、“汉语言学”当然也就是“生活语言语言学”、“汉语言语言学”)。能否把其中的“军事”理解为“军事语言”之略呢?不能。因为向心结构在语义上是以核心(“语言”)为体,体若不存,“毛”将焉附?

2. 军事语言和两个相关概念 要弄清什麽是“军事语言”,先得弄清“言语共同体”(speech/ language/ linguistic community)、“语言变体”(language variant/ variety)两个概念。从语言交际人的角度研究语言,可以发现交际人的社会特征对选择语言项目即语项(language item, 大至某个语言,小至某个语言成分)有影响。由居住地这一社会特征划出的人群通常叫社群,由性别、年龄、职业、阶层等社会特征划出的人群通常叫类群,这样,我们就可以具体地说,交际人的社群或类群社会特征对选择语言项目有影响。反过来说,共同选择某一套语言项目的人群或形成社群,或形成类群。如果再用一个语言学术语概括语言的社群和类群,那就是“言语共同体”(也有译为“言语[语言]集团[社团、社群]”的)。英国语言学家r.a.赫德森在《社会语言学》(丁信善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一书里罗列了约翰。莱昂斯,查尔斯。霍基特,伦纳德。布龙菲尔德,约翰。冈佩兹,威廉。拉波夫等语言学家对“言语共同体”所下的定义,尽管这些定义在陈述角度上不尽相同,但都是根据言语划出的人群,而不是根据人群划出的言语。约翰。冈佩兹的下面一段话十分明确得表达了这层意思:“大多数持久的集团,不论是小到面对面交往的伙伴,还是大到尚可为地区的现代国家,或是同业协会,地段团伙,只要表现出值得研究的语言特色,均可视为言语共同体。”对于什麽是“言语共同体”,有一种解释是这样说的:“军事语言是群的言语社群”。按“言语共同体”的本来意义来理解这句话,于是就成了“军事语言是群的言语社群”。如果不按言语共同体本来意义来理解“言语共同体”,就会造成术语在逻辑上的混乱。从术语内部结构上分析致乱原因,显然是把术语的偏正结构(言语的共同体)当作了同位结构(言语这个共同体)去理解了。

何种言语共同体选择何种语言项目就呈现出一定的社会分布,言语共同体实质上是由呈现出一定的社会分布的一套语言项目即语言变体来划分的。赫德森把语言变体定义为“社会分布相似的一套语项”,认为“英语、法语、伦敦英语、足球评论英语、亚马孙河西北部某大家庭的成员所使用的语言、某人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语言变体。这些语言变体的实例大都和交际人的社会特征有关,不是属于社群变体就是属于类群变体,只有足球评论英语是和交际人对语言的使用有关,是属于功能变体。军人是属于职业范畴,职业是属于类群范畴,因此,军事言语共同体主要是根据类群变体划分出来的。有人认为军事言语共同体“是民族共同语的变异”,即社群变体的变体,这意味着军事言语共同体主要是根据社群变体划分出来的。社群变体和类群变体可以相互从属,由于谁从属于谁涉及到以谁为主的问题,因此不能任意得把甲从属于乙说成乙从属于甲。我国军事语言的实际情形也表明,是社群变体从属于类群变体,而不是相反。对于社群变体,我国语言政策是推广标准变体,但不排斥地域变体和过渡变体。把我国军事语言说成民族共同语即标准变体的变异,会给人以错觉,似乎我国军事言语共同体里只有标准变体,没有地域变体和过渡变体。

弄清了什麽是“言语共同体”和“语言变体”,我们就可以给“军事语言”下如下的定义:军事语言是军事言语共同体所使用的语言类群变体。

3. 军事语言变体和语域 军事语言在使用中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形成军事语言变体。讲语言变体不能不讲语域,讲军事语言变体当然也要讲语域。语域是“根据不同用途而区分的变体”,正好与方言相对照,后者是“根据不同使用者而区分的变体”。语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多维性,即具有反映交际行为系统的多维矩阵形式。语言学家们提出了不只一种语域多维模型,被广泛使用的是英国语言学家m.a.k.韩礼德的三维模型。这个模型由场(交际的目的和话题)、式(交际的手段)、体(交际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也就是说,语域这种语言变体可以进行场、式、体三维立体分析。有人把语域看成是“军事词语变体的又一个重要的条件或因素”,意思是语域本身不是变体,而是变体的条件或因素,只与词语有关,和话语无关。这种认识会导致把语域只局限在生活文化背景、交往场合、交际方式几个方面,从而把交际双方、上下文等因素从语域中剔除了。这也可以算是一种语域多维模型,虽然话题(属于场)、角色(属于体)都被剔除了。分析实例时,根据需要,可以对语域进行一维平面分析。但是,在理论上如果出现语域只能进行一维平面分析的任何暗示,就会给读者造成错觉,似乎语域真的只能进行一维平面分析,其实,所有的语域实例都可以进行多维立体分析。

语域和语境是什麽关系,直接影响到对语域的理解。如果语域从属语境,语域就失去了语言变体的资格,因为语域不是语言变体,只是影响选择语言变体的条件或因素。如果语域不从属语境,语域就有资格成为语言变体。语境有广狭两义,狭义语境只指上下文(内部语境、小语境),广义语境还包括说话环境或背景(外部语境、大语境)。但在社会语言学里,语域和语境有明确分工:语境只指上下文。赫德森把语域视为一种变体,把语境视为对语言变项产生影响的一种因素,在他看来,语域和语境之间并无从属关系。

语域的一维是交际方式,交际方式主要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大方式,有一种分类法把体态“语言”也看成是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三级独立交际方式的一级,其实,体态“语言”只是和有声语言并列,是不能和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研究军事语言的口头语和书面语,既可以用传统语言学的表达理论,也可以用社会语言学的变体理论。用什麽理论去讲,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这两种理论都能讲出自己的特点,而且不能互相替代。同样讲语言使用,语言表达论是着眼于语言的内部特征,语言变体论是着眼于语言的社会分布,就像同样是讲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着眼于口头和书面,讲的就是交际方式,着眼于语言,讲的就是语言变体。

4. 军事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 陈原教授介绍说,社会语言学不当至今“没有一致公认的界说”,而且其“研究对象或范围至今还没有一个一致公认的界说”,因而社会语言学大有“发展活动的余地”。用这些话来说明“军事语言学”的现状,也恰如其分。有人认为军事语言学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且尝试在论著中从基本构架直到基本观点、基本术语都向社会语言学靠拢。如果有一本论著能首尾一贯地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去研究军事语言,那不但是对军事语言研究的一大贡献,而且也是对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大贡献。可惜目前做不到,因为编著一本纯粹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加以研究的军事语言学论著似乎条件还不成熟:大量的、活生生的军事语言现象还没有用结构描写的研究方法去整理和分析。如果把结构描写的研究看成是前期工作,把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看成是后期工作,那么,前期工作没有做好,后期工作就很难有所作为。当务之急还是做好军事语言现象的结构描写,这也就是本书研究工作的定位,虽然本书也不排斥用结构描写方法以外的方法研究军事语言现象。

还有一种观点,就是把军事语言学看成是一种社会方言,主张用社会方言学的理论去分析它。这样一来,军事语言学不是直接和社会语言学挂钩,而是直接和社会方言学挂钩。这种从社会语言学——社会方言学——军事语言学分级模式去看待军事语言学的观点似乎更为合理,因为在社会方言学里各种语言研究方法都有大现身手的机会。

第8篇:军事心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军事院校;英语;教员;素质

军事院校英语教员,尤其是军队学历教育院校的英语教员,是一群特殊的英语教师群体,既像地方大学英语老师一样承担普通高等教育中的英语教学任务,又肩负着培养学员军事应用英语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重任。军事院校英语教员是军校英语教学的主要实践者,其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英语学科教学效能的高低。军事院校英语教员的基本素质是指教员从事军校英语教育教学工作所具备的各种具体条件和要求,在当前改革强军历史条件下,一名合格的军校英语教员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语言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军事素质、教学理论素质、科研素质等。

一、政治素质

军校英语教员所教授的对象是将来的部队军官,所以教员自身的政治素质是保证教学正确方向的基础,政治素质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世界观人生观等,是教员整体素质的灵魂和基石,对军校学员政治观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军校英语教员首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指挥枪,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忠诚于国防事业,为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而无私奉献。

二、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工作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是广义上的一般道德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军校英语教员职业道德素质不仅是顺利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同时也对学员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业。军校英语教员首先要爱岗敬业,立志献身国防,只有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对平时教学工作产生深厚的感情,才能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本职工作当中。其次,军校英语教员应该要关心理解学员、热爱学员并尊重学员,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学员,并对学员一视同仁。没有对学生的感情,就谈不上优秀的教育,同时教员要始终对学员怀有高度的责任心,这种责任心才会驱使出巨大的教育力量。

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军校英语教员要严于律己,以自身的模范品德来教育并影响学员,为学员树立正确的人生榜样。教员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相处的时光,都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严于律己,赢得学员的信任和尊重,为他们做出表率。

三、语言素质

语言素质指的是军校英语教员应该具备较高的英语语言综合水平,具有不少于15000英语单词的词汇量储备,系统地掌握了英语语法和语音体系,具备优异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军校英语教员的语言素质是流畅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员必须要具备极强的综合语言能力来驾驭课堂,英语必须能脱口而出且表达准确,不能出现中国式英语和蹩脚的语句。

军校学员平时可支配时间不多,可能不具备很多的课余时间来练习口语,大部分英语学习都依赖于课堂教学,所以军校英语教员的语言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其综合英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员语言输入质量的高低,一口流利顺畅的英语口语表达可以提高课堂气氛和学员兴趣,让学员英语学习效率更高,同时也为学员树立一个好的学习榜样,激励他们更好地去学习英语。

四、文化素质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学员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会接触到异国的文化。军校英语教员应掌握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对它们的文学、历史、地理、风俗、典故、风土人情等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作为军校教员,还要具备鉴别文化的能力,引导学员吸收外国文化中好的方面,抵制其不良的方面。

此外,在掌握国外文化的同时,军校英语教员还必须对中国文化也具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在两者间进行比较和鉴别。如果对中国文化都知之甚少,那就谈不上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上给学员传递广博的知识面。大学英语教材中涉及大量的中外文史哲内容,教员一定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断获取新的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去感染学员,得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五、教学理论素质

英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现代的英语教学需要多学科、多方面的支持,要借鉴文化语言学、社会学、普通语言学、心理学、神经语言学等多方面的成果。军校英语教员要掌握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加深自己对语言本质的认识,这样才能让学员顺利地开展复杂的语言学习过程。

目前,英语教师中普遍存在轻理论、重技能的错误倾向,认为英语教学熟能生巧,不需要理解那么多理论。英语教员只有具备良好的教育理论素质,才能理解已制定的课程标准的实质,才能把握一些教学中的规律性东西,把握教学方法的本质。

六、事素质

作为一名军校的英语教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军事素质,广泛的军事知识能让教员的教学更贴近实战化,以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两个靠拢”。军事素质的提高主要包括军事知识的掌握、军事技能的获取和军人品质的养成。其中,军事知识包括军事理论知识、军事共同知识、武器装备知识和外军知识等。

笔者在教学中就经常将军事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员兴趣高、反映好。在讲授一个普通单词时,可以联系它的军事用法,如“attention”这个词除了“注意力、关心”之外,在军事用语上还可以指口令中的“立正”,这时还可以继续发散思维,告诉学员“稍息”的英文表达是“at ease”。这可以让学员扩大军事英语词汇量,以满足将来他们未来的国际视野,为他们以后参加国际军事演习、联合国维和任务、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等打下语言基础。

军校英语教员在军队建设中发挥着重要而特俗的作用,他们培养的是适应现代军事变革和打赢高技术战争的新型军事人才。每一个军校英语教员都应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适应不断变化的军校英语教育教学需要,为培养“打得赢、不变质”的未来我军军官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第9篇:军事心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军事术语,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E9;NO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3)04-0008-04

收稿日期:2013-06-01

作者简介:张国君(1967—),男,硕士,全军军事术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军事术语规范化管理。

徐勇(1974—),男,博士,外国语学院英美情报系声像情报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军事术语管理信息化,是社会语言文字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基本内涵是以军事术语为管理对象,以实现军事术语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为目标,综合运用各类信息技术,进行军事术语记录、研究、制作、和应用的过程。可见,军事术语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军事语言学和军事术语学的基础知识,而且还仰赖于现代信息技术,同时更需要科学的管理和发展理念。实现军事术语管理信息化,既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更是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1加快实现军事术语管理信息化,是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军队信息化建设是军事术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军事术语管理信息化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虽然军事术语信息化不能完全代表军队信息化,但军事术语信息化建设确实会影响到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首先,军语管理信息化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没有规范、标准、统一的军语,信息主题难以标识,信息资源难以检索,信息传递难以顺畅,军事领域的计算机语言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 。

其次,军事术语管理信息化是链接军队信息化建设各主要要素的“桥梁”。军队信息化建设有“五根支柱”:一是信息技术;二是信息化武器装备;三是信息军事人才;四是确保信息快速运行和使用的编制体制;五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理论。而链接这“五根支柱”基本要素就是军事术语。因为,普及和运用信息技术及相关知识,开发和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选拔和培养信息化军事人才,表述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战争形态和灵活多样的编制体制,创新发展信息化战争理论,都需要统一、规范和标准化的军事术语。

第三,军事术语管理信息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中国人民的信息化建设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近40年的不懈努力,各项信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覆盖全军作战、训练、装备、保障和管理等领域的军事信息系统工程已初具规模,作战指挥自动化程度和主战武器系统信息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信息作战和信息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然而,由于缺乏对相关术语特别是新军事概念的及时规范和统一,直接导致了广大官兵对信息技术和相关作战理论的认知存在差异,严重制约了信息化武器装备技战术性能的正常发挥和部队联合行动的顺利开展,阻碍了部队信息化作战能力的建设与提升。

2加快实现军事术语管理信息化,是深化军事技术革命的重要举措

军事技术是建设武装力量、巩固国防、进行战争和遏制战争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20世纪末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技术革命席卷全球,各种武器装备信息化、智能化、精密化、系统化、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战争形态正在由工业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加速转变,原有的军事概念已经无法清楚地描述当今瞬息万变的军事技术,以及囊括陆、海、空、天、电磁等多维于一体的联合作战。这就要求,解释这些军事事物的军事术语,必须与时俱进,吐故纳新,全面适应信息技术革命的潮流。

由于“语言是非自足、非自治的系统”,“语言的运用同人类的认知活动分不开,语言使用本身就是认知能力的体现,所以这种认知联系就体现在人们所使用语言中”[2]。2000多年前孙子就告诉我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然而,要真正做到“知己知彼”,首先应解决对有关基本术语认知上的障碍。

一方面,由于军事术语是记录和反映军事技术的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此符号系统的革新,将会反作用于军事体系。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军事上对信息的“敏感度”和“运用度”,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军事发展速度。1989年美国VPL公司的创始人雅龙·拉尼尔(Jaron Lanier)率先提出“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概念后,美陆军立即耗资2600万美元,利用这一技术进行新概念武器的辅助设计与早期研制,并开发出了头盔显示器、图形眼镜、数据服、数据手套以及脚踏板等传感装置,大大降低了武器系统的全寿命成本,缩短了研制周期。当下,美国海军开发的“虚拟舰艇作战指挥中心”,能逼真地模拟与真舰艇作战指挥中心几乎完全相同的环境,生动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效果,可使受训军官沉浸于“真实的”战场之上。近年来,世界上军事强国利用虚拟现实实施的“网络战争”层出不穷,并特别注重运用虚拟现实开展信息战的研究和演练。可见,这种技术的诞生和对应军语的传播,为人机交互界面开辟了广阔天地,显现了巨大的军事效益。

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化是当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新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信息技术革命归根结底还是信息革命,而信息革命的关键是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其主要特征是:信息获取社会化,信息管理数据化,信息处理计算机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运用大众化,信息覆盖范围全球化。因此,有专家认为,信息时代的军事革命就是广泛运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大幅增强武器装备的技战术性能和互连性,科学配置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和信息技术人才(编制体制),全面提高广大指战员获取信息、研究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最终使之成为部队的战斗力。而要提高这些能力,首先应从军事术语管理信息化着手。

3加快实现军事术语管理信息化,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客观需要

所谓信息化战争,就是“由信息化军队在陆、海、空、天、信息、认知六维战略空间用信息化武器装备进行的,以信息和知识为主要作战力量的,附带杀伤破坏减到最低限度的战争”[3]。相对农业化、工业化时代的战争而言,信息化时代的战争日益呈现出以下特点:战争与和平的界限变得模糊,战争的动因和目的趋向多元,战争的内涵和空间逐步扩大,战争的节奏和相关信息流通明显加快,战场一体化和武器装备信息化的程度大幅提高。这就要求,作战指挥员、战斗员必须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有关信息化战争的各种信息,做到精确指挥、精确领会、精确协同、精确打击。而要实现上述四个“精确”,军队内部对于信息化战争相关概念的规范和统一是前提条件。如不能对相关概念进行规范和统一,势必影响军队整体的认知统一和行动一致,而“步调一致”正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

从一定意义上讲,规范和统一军事术语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军事术语本身,而在于统一军队认知、协调部队行动。只有依靠准确、统一、规范且快速流通的军事术语,才能及时规范和统一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概念,全面普及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使之及时转化为部队战斗力,从而加速提高军队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整体作战能力。元帅曾经指出:“在军事上的一字之差也会死很多同志,甚至影响整个战斗的成败。”[4]1989年8月23日,美国国防部签发的《军事术语标准化》(Standardization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inology)明确指出:“通过军事术语及术语的标准化来改善国防部内部、国防部与联邦政府的有关部门以及美国和其盟国之间的通信联络,以增强相互之间的了解。”

传统战争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信息化战争则强调“战火未燃,信息先行”。通常情况下,在信息化战争公开交战之前,交战双方在信息领域的较量已经悄然展开,彼此都力求最大限度地渗透、削弱、破坏、瓦解对方的信息系统,以影响和破坏对方的决策过程以及与决策过程紧密相关的信息活动,同时想方设法保证己方信息系统安全有效地运行,从而牢牢掌握制信息权。因此,军事术语作为传播军事信息的主要载体,对它的管理必须适应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担负起统一军队认知、协调部队行动的光荣使命。

4加快实现军事术语管理信息化,是军事理论创新发展的根本保障

军事理论是战争各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一种。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战争形态转型乃至成熟,无不是在军事理论创新热潮推动下完成的。人类历史上历次军事革命都是以军事技术革命为诱因,以军事理论创新为主导,新的军事理论引导着新技术、新武器、新编制、新人才不断发展和完善。

与冷、热兵器时代的军事理论发展相比,信息时代的军事理论创新频率不断加快。冷、热兵器时代,一套崭新的军事理论,从创新到成熟,大约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信息时代的军事理论创新,如同电脑芯片的更新换代一样,在几个月甚至几天之内,就有新的理论出现。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卫星航天技术的发展,战争形态再一次面临重大变革。对此,美国的科学家和战略学家们敏锐地意识到,这场变革将对美国国家安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982年,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副局长、国防部国防情报局局长丹尼尔·奥·格雷厄姆(Daniel O Graham)领导的专家小组向里根政府提交了《高边疆——新的国家战略》(High frontier)论文,强调美国应充分利用信息高科技优势率先开发利用宇宙空间,通过空间竞争确立美国的军事优势。正是基于这一理论,美国正式向世界宣布了著名的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该“计划”的出台,预示着自飞机和潜艇技术引发的对低层空间和浅层海域的军事争夺,已经转向对外太空和深海域的军事争夺。此后,美国的军事理论创新如雨后春笋一般。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有“非接触”“非对称”“非线式”作战理论,“精确打击”理论,“网络中心战”理论,“战略瘫痪”理论,“震慑”理论,“空间作战”理论,“空海一体战理论”等等。在这里姑且不说这些理论的科学程度,单就其花样翻新的军事概念,足以让人眼花缭乱。

反思我军军事理论发展从领先到滞后的重要原因,除军事技术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忽视了对新技术以及由此派生出的概念的深刻理解,以至于不清楚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将给军事力量建设以及对未来战争造成的巨大影响。

理论由语言来阐述,而语言又是术语的集合。痛定思痛,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进一步深化对信息技术的认知与运用。而这种认知正是来源于对描述这些新技术和由之产生的新概念的术语的准确理解。由此看来,要推动我军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理论创新发展,必须加快实现军事术语管理信息化。

5加快实现军事术语管理信息化,是推动军事术语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军事术语管理信息化,是国家社会语言文字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特别是国家语委科研规划领导小组的成立,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九五”期间,国家语委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规范标准的制定工作,建立了部级现代汉语语料库、语言文字专家库、语言文字应用信息库、中国语言文字工作网站系统等“三库一网”。进入21世纪后,教育部和国家语委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先后组织完成了“现代汉语语料库建设及深加工”“汉字属性库的建设”“智能语音技术在普通话辅助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汉语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国外语言规划经典研究”“国家外语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当代语境下的语言教育问题研究”“多种语言的数据库”等100多项主要成果,不仅为汉语语言文字信息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还促进了普通话学习、测试和管理工作手段的现代化。

军事术语作为军事领域通用的规范化的标准用语,是军队组织各项军事行动的基础语言,是确保部队协调一致行动的根本保证。民国时期军训练部总监张华辅曾说:“夫兵学云,即关于兵事之学问也。所谓兵事,不外建立军队,训练军队与运用军队。凡属军官对斯三者,均须有深切之了解与研究,方能胜所任。研习之法,在先明其各部兵语之意义。”军事科学院首任院长元帅明确指出,“统一军语及对军语的详解”是军事科学院五大科研任务之一。并强调:[5]

军语统一问题,也急需解决,由于军语运用不统一,常常给学术研究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如反突击,按照过去军语的概念是属于战役范围的,但听说最近又出现了战术反突击,于是就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战术反突击与战役反突击有什么不同?战术反突击与反突击有什么不同?等等。所以军语必须统一。

自此,在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军事科学院先后组织编修了4部(1972年版、1982年版、1997年版、2011年版)全军通用的《中国人民军语》。从这4部《军语》出版的时间上看,分别间隔了10年、15年、14年。显然,这种速度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军队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水平,也不能跟上部队的实际需要。要解决这个问题,唯有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军语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速度,更好地适应建设信息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因此,2007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全军军事术语管理委员会,提出对军事术语规范管理工作实施动态管理,建立军事术语数据库,开发光盘版和网络版军语辞书,推进我军军事术语管理信息化。

参 考 文 献

[1]李苏鸣军语导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1

[2]孙亚编语用和认知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4

[3]禚法宝,张蜀平,王祖文,等新概念武器与信息化战争[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