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

军事思想论文精选(九篇)

军事思想论文

第1篇:军事思想论文范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理论教育具有高度一致性

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国防教育具有一致的总体目标

不断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建设之需相适应,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中国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所以,各高校在教育学生将其专业知识掌握好的同时,还需要不断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政治立场,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献身精神以及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军事观念是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的直接目的,以此使学生国防意识得以不断增强。就本质而言,就是对保卫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与建设者进行培养。军事理论教育效益并非仅局限于军事理论建设本身。作为一种积极、正面的精神力量,国防意识可以让当代大学生形成“位尊未敢忘爱国,未卑未敢忘忧国”的理念,使其能够在今后工作岗位中及自觉生活、学习过程中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我国特色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2、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理论教育具有一致的内容

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科学整界观而实施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教育;结合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共产主义劳动态度与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教育,这三大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内容,而高校军事理论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主要包括国防精神、国防教育理论、国防法规、国防尝试以及国防历史等。大学生军事理论课能够将其对祖国的感情激发出来,有利于培养高校生为了民族利益而终身奋斗的道德情操。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具有一致的教育原则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都始终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一般青年学生政治思维都还不够成熟,所以他们是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进行“分化”或者“西化”的希望,大肆诋毁四项基本原则。基于这种情况,我国各大高校积极、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让高校生能够全面认识到我国与世界上敌对势力向抗衡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使其能够在思想上保持统一战线,坚定立场,旗帜鲜明的捍卫与构建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其次,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原则均为“育人”,都是对国家与党教育方针进行全面贯彻,对我国现代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抱负的“四有”新人进行培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骨干力量,当代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对国家兴亡有着直接性影响。所以,一定要从客观正面引导当代高校生有效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同时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独立自主、艰苦奋斗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使高校生纪律性、组织性、民主法制观念得以切实提高;不断增强学生抵御腐朽势力的免疫力。

二、在大学生军事理论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1、对课程设计予以不断完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互渗基础

1.大学生军事理论课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a.忽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与军事理论教育教学整体性设计,而片面强调军事理论实践教育中所存在的首因效应。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都将新生军训作为大学第一课,而这也是事实军事理论课程的首步。高校这种教育设计安排,对改善与提升当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独立意识及生活能力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1]。然而,就宏观角度而言,这一教学安排也有很大弊端,具体表现在:第一,对学生自身认知规律形成一种忽视。刚刚走进大学校门,很多大学生对所学专业、高校定位、职业规划及校园文化等缺乏了解,认知不到位,且也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基于这种状态,开始他们艰苦的军训生活,很难达到理想效果。不仅没有达到高校军事教育核心目的,而且也因为开始传统教学前实施军训,错失了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实践教学平台;第二,导致高校教学整体性的分裂。因为高校课程设置等诸多问题,使得大学生军事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脱节现象,很难最大发挥两者的作用。b.很多大学军事教育课程都轻理论、重实践。在我国,军事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理论课与实践课。《高等学校军事理论教学大纲》规定,高校军事训练时间大约为2.5周,高校军事理论课示数大约为36个学时。然而,事实上高校军事理论教育主要还是军训,期间载穿插一些理论课程,理论教学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课程改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理论课相整合的课程体系,有利于丰富高校基础教学实践,不断拓展高校教育路径,增强高校教育感染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的全面提高与共同发展。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包括:a.实施课程内容系统设计。其基础为国情教育、民族主义及爱国主义,教育载体为军事实践教学,补充为军事理论教学,不断整合高校思想政治与国防教育内容,以实现教育形式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系统化;b.有效协调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时间,结合军事理论教学与思想政治教学,在新生军训过程中能够实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爱国教育[2]。

2、不断整合高校师资资源,创设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

现阶段我国很多大学的军事理论教师队伍极为匮乏,对充分发挥高校军事教育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科学整合师资队伍,为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支持。首先,通过沟通、交流与培训等,不断加强大学教师相关知识储备与军事国防意识,使其教学水平和业务素养得以不断提高;其次,作为军事训练的指导教师,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全过程参与学生军事训练,以此对学生积极实施理论指导与思想动员,与军事训练实践教官通力合作,确保大学教学实践工作的共同完成[3]。

3、积极实施平台建设,进一步构建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1.网络平台

现阶段各大高校积极开拓网络新天地,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信息平台的构建,积极实施思想交流与主旨教育,紧紧把握互联网军事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将互联网创设成为对高校生综合素质进行培育与弘扬的重要阵地。第一,根据高校互联网信息平台,构建一个专题网页,积极开展以时事政治、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互联网交流与讨论,以民主对话、平等沟通既加强监督等各种形式不断增强高校生思政素质与军事国防意识[4]。第二,对当前各主流互联网设计模式进行效仿,积极引导当代高校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2.校园文化平台

就本质而言,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军事理念、国防意识及“三观”教育的培养与提高。所以要对这一平台予以充分利用,确保大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接受文明的洗礼与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在健康、和谐的高校校园自然、人文环境中不断陶冶其情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国家、学校及民族的使命感、荣誉感以及责任杆。第一,必须充分利用各高校校园文化中的舆论阵地,以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宣传教育,不断向学生宣扬革命英雄等;第二,“军事文艺”活动的积极开展,以“舞蹈比赛”、“唱响军歌”等活动模式积极开展军事理论教育[5]。

3.各高校手拉手共创平台

对各大高校自身资源予以充分利用,与当地开设军事专业的高等院校联合创建手拉手教育平台,对建设机制与体制予以不断创新,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的长效机制进行不断探索,共同搭建培训、交流的思想平台,使高校间能够实现资源与理念共享,高校间交流平台的搭建,有利于高校综合教育水平的切实提高。

4.高校学生社团、学会平台

在各大高校中,学会与社团等是大学生自我管理与学习的重要形式。基于这种情况,各高校应该积极倡导与鼓励在校生创建向军事爱好者协会、国防教育协会等校内社团组织。学校中的思政教师可以指导教师身份加入其中,使学生社团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学校社团活动的积极开展,进一步推动高校军事教育,同时全面开展学生“三观”教育。

4、结合行为导向和思想导向,在高校军事训练带队干部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对各高校教学辅导员与部队教官的教学积极性予以充分发挥与积极调动,这是对我国军事训练思政教育的特殊要求。因为对于高校辅导员与军事训练教官而言,其言谈举止与思政素养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那些对自己提倡自由主义,对他人提倡马列主义,嘴上说的头头是道,行动上却南辕北辙的人是不会教育好学生的,而且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不会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官与教师自身行为其实是一本隐形教科书[6]。所以,我们一定要紧密结合言教与身教,并形成一种身教高于言教的教学意识,通过自己的行动对高校生进行感染与教育。

第2篇:军事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军事理论;教育;大学生;思考

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军事理论课,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修内容。通过马克思主义对高校生头脑进行全力武装,为祖国栽培出“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且“德、智、体、美”均衡发展的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宏伟事业建设者。我国早在2008年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校军事教学大纲》中就明确提出,军事课应该以“思想、马列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邓小平理论”指导为课程性质,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全面贯彻与落实,根据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实时要求,各高校必须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保卫者与建设者而努力,两者都是优秀、全面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事业建设者,目标一致,且思想统一。由此可见,军事理论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修课,而且还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理论教育具有高度一致性

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国防教育具有一致的总体目标

不断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建设之需相适应,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中国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所以,各高校在教育学生将其专业知识掌握好的同时,还需要不断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政治立场,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献身精神以及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军事观念是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的直接目的,以此使学生国防意识得以不断增强。就本质而言,就是对保卫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与建设者进行培养。军事理论教育效益并非仅局限于军事理论建设本身。作为一种积极、正面的精神力量,国防意识可以让当代大学生形成“位尊未敢忘爱国,未卑未敢忘忧国”的理念,使其能够在今后工作岗位中及自觉生活、学习过程中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我国特色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2、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理论教育具有一致的内容

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科学整界观而实施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教育;结合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共产主义劳动态度与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教育,这三大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内容,而高校军事理论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主要包括国防精神、国防教育理论、国防法规、国防尝试以及国防历史等。大学生军事理论课能够将其对祖国的感情激发出来,有利于培养高校生为了民族利益而终身奋斗的道德情操。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具有一致的教育原则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都始终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一般青年学生政治思维都还不够成熟,所以他们是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进行“分化”或者“西化”的希望,大肆诋毁四项基本原则。基于这种情况,我国各大高校积极、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让高校生能够全面认识到我国与世界上敌对势力向抗衡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使其能够在思想上保持统一战线,坚定立场,旗帜鲜明的捍卫与构建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其次,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原则均为“育人”,都是对国家与党教育方针进行全面贯彻,对我国现代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抱负的“四有”新人进行培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骨干力量,当代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对国家兴亡有着直接性影响。所以,一定要从客观正面引导当代高校生有效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同时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独立自主、艰苦奋斗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使高校生纪律性、组织性、民主法制观念得以切实提高;不断增强学生抵御腐朽势力的免疫力。

二、在大学生军事理论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1、对课程设计予以不断完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互渗基础

1.大学生军事理论课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a.忽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与军事理论教育教学整体性设计,而片面强调军事理论实践教育中所存在的首因效应。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都将新生军训作为大学第一课,而这也是事实军事理论课程的首步。高校这种教育设计安排,对改善与提升当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独立意识及生活能力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1]。然而,就宏观角度而言,这一教学安排也有很大弊端,具体表现在:第一,对学生自身认知规律形成一种忽视。刚刚走进大学校门,很多大学生对所学专业、高校定位、职业规划及校园文化等缺乏了解,认知不到位,且也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基于这种状态,开始他们艰苦的军训生活,很难达到理想效果。不仅没有达到高校军事教育核心目的,而且也因为开始传统教学前实施军训,错失了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实践教学平台;第二,导致高校教学整体性的分裂。因为高校课程设置等诸多问题,使得大学生军事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脱节现象,很难最大发挥两者的作用。b.很多大学军事教育课程都轻理论、重实践。在我国,军事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理论课与实践课。《高等学校军事理论教学大纲》规定,高校军事训练时间大约为2.5周,高校军事理论课示数大约为36个学时。然而,事实上高校军事理论教育主要还是军训,期间载穿插一些理论课程,理论教学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课程改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理论课相整合的课程体系,有利于丰富高校基础教学实践,不断拓展高校教育路径,增强高校教育感染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的全面提高与共同发展。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包括:a.实施课程内容系统设计。其基础为国情教育、民族主义及爱国主义,教育载体为军事实践教学,补充为军事理论教学,不断整合高校思想政治与国防教育内容,以实现教育形式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系统化;b.有效协调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时间,结合军事理论教学与思想政治教学,在新生军训过程中能够实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爱国教育[2]。

2、不断整合高校师资资源,创设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

现阶段我国很多大学的军事理论教师队伍极为匮乏,对充分发挥高校军事教育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科学整合师资队伍,为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支持。首先,通过沟通、交流与培训等,不断加强大学教师相关知识储备与军事国防意识,使其教学水平和业务素养得以不断提高;其次,作为军事训练的指导教师,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全过程参与学生军事训练,以此对学生积极实施理论指导与思想动员,与军事训练实践教官通力合作,确保大学教学实践工作的共同完成[3]。

3、积极实施平台建设,进一步构建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1.网络平台

现阶段各大高校积极开拓网络新天地,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信息平台的构建,积极实施思想交流与主旨教育,紧紧把握互联网军事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将互联网创设成为对高校生综合素质进行培育与弘扬的重要阵地。第一,根据高校互联网信息平台,构建一个专题网页,积极开展以时事政治、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互联网交流与讨论,以民主对话、平等沟通既加强监督等各种形式不断增强高校生思政素质与军事国防意识[4]。第二,对当前各主流互联网设计模式进行效仿,积极引导当代高校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2.校园文化平台

就本质而言,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军事理念、国防意识及“三观”教育的培养与提高。所以要对这一平台予以充分利用,确保大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接受文明的洗礼与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在健康、和谐的高校校园自然、人文环境中不断陶冶其情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国家、学校及民族的使命感、荣誉感以及责任杆。第一,必须充分利用各高校校园文化中的舆论阵地,以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宣传教育,不断向学生宣扬革命英雄等;第二,“军事文艺”活动的积极开展,以“舞蹈比赛”、“唱响军歌”等活动模式积极开展军事理论教育[5]。

3.各高校手拉手共创平台

对各大高校自身资源予以充分利用,与当地开设军事专业的高等院校联合创建手拉手教育平台,对建设机制与体制予以不断创新,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的长效机制进行不断探索,共同搭建培训、交流的思想平台,使高校间能够实现资源与理念共享,高校间交流平台的搭建,有利于高校综合教育水平的切实提高。

4.高校学生社团、学会平台

在各大高校中,学会与社团等是大学生自我管理与学习的重要形式。基于这种情况,各高校应该积极倡导与鼓励在校生创建向军事爱好者协会、国防教育协会等校内社团组织。学校中的思政教师可以指导教师身份加入其中,使学生社团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学校社团活动的积极开展,进一步推动高校军事教育,同时全面开展学生“三观”教育。

4、结合行为导向和思想导向,在高校军事训练带队干部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对各高校教学辅导员与部队教官的教学积极性予以充分发挥与积极调动,这是对我国军事训练思政教育的特殊要求。因为对于高校辅导员与军事训练教官而言,其言谈举止与思政素养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那些对自己提倡自由主义,对他人提倡马列主义,嘴上说的头头是道,行动上却南辕北辙的人是不会教育好学生的,而且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不会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官与教师自身行为其实是一本隐形教科书[6]。所以,我们一定要紧密结合言教与身教,并形成一种身教高于言教的教学意识,通过自己的行动对高校生进行感染与教育。

三、结语

近30年的军事理论教育实践证明,要想让高校生对严格的校园军事理论知识形成一种深刻认识,一方面要不断锻炼体魄、锻炼意志以及锻炼思想,另一方面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与德智体美能力,在大学生军事理论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对高校爱国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参考文献:

[1]董俊斌,那森.高校大学生开展军事理论课的教育意义探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7):120-121.

[2]韦荣道.论军事选修课在大学生国防教育中的意义及建设思路――徐州师范大学军事选修课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探索.2011(09):154-155.

[3]王建中,叶欣.军事理论课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创新平台[J].中国电力教育.2011(31):178-179.

[4]刘斌.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165-166.

[5]徐水根,钞群英.军事理论课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南昌高专学报.2009(06):166-167.

[6]杨红.谈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德育培养[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06):152-153.

第3篇:军事思想论文范文

(一)

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范畴,具有多种涵义。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其《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中收集考察的文化定义达166种之多,“文化理解”的多样性、复杂性可见一斑。我国学者对文化也持多种见解,但从主流来看,大都从思想、精神层面来理解其内涵,把文化看成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反作用于实践的社会观念体系,主要包括神话、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科学、哲学等要素。所谓文化分析,从广义上说,指的就是从上述要素或要素整体与军事活动的关系出发,通过考察和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来认识和理解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的一种研究方式。

根据上述对文化分析的理解,通过考察军事思想发展史,可以发现,在军事研究过程中,文化分析与经济分析一样,是人们观察和透视军事活动的一种古老的、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方式。人类最初在神话中描述战争的进程,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感受和领悟,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朴素的文化分析。艺术、道德、宗教、科学等众多文化要素既是人们创造的精神成果,又是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军事活动的一个个独特视角。其中,道德和宗教与社会生活和军事活动的联系更为紧密,因而更为人们所关注,成为古代军事研究中文化分析的两个基本方面。从道德文化来看,早在商周之际,人们就开始考察道德与战争、军事之间的关系,从道德视野来解释军事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以仁为胜”的战争指导思想以及“以礼治兵”的治军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思想体系的完善及其在社会生活和军事活动中的作用的增强,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诸如“仁、忠、孝、礼、信”等道德范畴点缀在军事研究成果的字里行间,展现着从道德视角剖析军事问题的认识传统。从宗教文化来看,早在阶级社会初期,人们就从宗教世界观出发,探讨战争的根源,提出了宗教战争根源论,这种观点成为夏、商、周三代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观念,并对以后的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宗教分析在古希腊、古罗马也曾占据重要位置,并在中世纪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在中世纪,宗教神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宗教分析方法成为观察一切现象的基本认识形式。人们从宗教出发,解释战争的起源、根据以及军队建设的法则。长达两百多年的十字军战争、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波兰条顿骑士团战争以及胡斯战争等都被视为宗教战争。对英法百年战争、意大利战争的分析也常常被纳入宗教视野。这种分析方式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直至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许多观点中找到其思想印记。如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以宗教为核心的文明冲突论”以及把“9·11事件”归结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战争的观点,虽然在论述中运用了大量的现代社会材料,但从其思想实质来看,仍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中世纪的宗教分析方式。

可以看出,古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第一,从文化要素而不是从文化整体出发来分析和研究军事问题;第二,与经济分析或技术分析相比,文化分析常常被看成是考察和理解军事活动规律的更为根本的方法。这两个特征在近代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从第一个特征的变化来看,近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的主导倾向不是从文化要素而是从文化整体出发来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即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分析。这种变化,从理论根源来看,与文化人类学的兴起密切相关。

粗略地说,文化人类学萌发于16世纪,形成于19世纪初叶。这门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文化整体来研究社会的发展历程、比较不同社会间的差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近代西方世界在地理大发现、殖民扩张、商业资本输出等一系列活动中,接触到了许多不同于他们的种族和民族,为了认识这些种族和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习惯,仅仅通过分门别类地分析该社会的神话、艺术或宗教等意识形式是难以达到的,它需要一种把这些文化要素统一起来的综合性概念及思维手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近代科学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及文化分析方法,并把这一概念及方法运用于军事研究。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卡·恩伯—梅·恩伯夫妇在其《文化的变异》一书中,就曾从文化视角分析和探讨战争问题,给人以诸多启示。美国的另一位文化人类学家罗思·本尼迪克特,则不仅注重对军事、战争进行文化分析,而且还运用其研究成果干预政府决策。她曾给美国政府递呈过“日本文化的一些类型”的调查报告,认为日本文化适合自我管理,而不宜采用直接军事占领的管理方式,这一建议对于战后美国选择管理日本的方式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她根据调查报告写成的《菊花与刀》一书,也因此成为文化人类学名著,从文化视角分析战争、政治问题的力作。

从文化整体来观察和分析战争、军事的认识方式,在中国近代军事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中国近代军事研究从方法论来看,经历了由技术分析向制度分析和文化分析的转换。在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官员、学者主要从技术、物质层面思考军事问题。中国在鸦片战争中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坚船利炮,于是有了“师夷之长技”的思想和洋务运动的实践。经过33年洋务运动的武装,我们有了坚船利炮,当时中国海军舰队的吨位占世界第七位,然而在甲午战争中又败给了排名第21位的日本舰队。这样,人们开始把思考的视角转向制度、文化层面,认为军事上的失败主要不在于技术及武器,而在于制度与文化。中国要想实现军事上的真正振兴,必须进行制度与文化的变革。这种从制度、文化层面对军事问题的透析,深受国学大师梁启超的赞赏。

从第二个特征的变化来看,近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出现了一种越来越强的价值趋向,即不再把文化分析看成是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的最为根本的方法,而看成是多种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造成这种变化的理论根源是唯物史观的出现。在古代甚至近代,文化分析之所以被视为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的根本方法,原因在于,人们把文化看做是社会的灵魂和核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用这种历史观及以此为基础的文化分析来认识军事活动,不可能深刻地揭示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与唯心主义的文化史观不同,唯物史观从社会生产出发,揭示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发展动力。唯物史观认为,文化不是社会结构中的最本质的内容,它只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层面,文化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只是社会合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科学地阐述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为建立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奠定了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得以产生,成为人们正确认识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的重要思想武器。

(二)

文化分析作为观察和认识军事活动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遭到了忽视和冷遇。从1949年至1978年间,我们没有出版过一本文化学或文化史著作,从文化视角考察军事的文章更是寥若晨星。按照庞朴同志的说法,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片面地理解唯物史观,认为唯物史观只讲经济、政治,不讲文化。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中外文化交流的拓展和深化、文化在军事活动中的作用的日渐增强以及社会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也悄然复兴。这一时期,社会科学界、军事理论界曾围绕文化与军事的关系问题进行过一系列的主题讨论,主要涉及到以下内容。

一是文化与战争根源。这方面的讨论主要围绕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展开。亨廷顿把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划分为七大或八大文明,认为未来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这一观点几乎刺激了所有文明的神经,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关于文化与战争根源问题的讨论。围绕这一论题,我国学者在几年内发表了数以百计的介绍、分析或批判性文章,表达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和立场。二是战略与思想文化。学者们讨论这一问题的视野非常宽广,既有对世界多元文化与多极战略格局的宏观思考,又有对国家军事战略与其民族文化关系的微观探析;既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一些美洲、欧洲国家传统战略思维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根源,又探讨了印度、日本、东南亚各国等一些亚洲国家的文化传统对其战略思想的影响与作用;既思考了中国古代战略思维的特色及其文化因素,又剖析了毛泽东战略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深厚的民族优秀文化底蕴。三是文化与新时期中国军事发展。学者们发表了大量文章,从不同侧面分析新时期文化与战斗力的提高、训练效能的增强、军事理论的创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等关系,阐述了军队建设中加强精神文明或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可见,90年代以来,文化分析已经成为军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拓展和丰富了这一时期军事研究的内容及空间,而且对于推动未来军事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军事活动中科学文化的作用,准确地把握新时期军事发展的脉络及特征,并制定相应的策略与原则。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科学文化出现了迅猛发展的趋势。它催发了高技术的巨大进步以及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引起了军事活动的一系列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发展成为一场军事革命,从而给世界军事发展带来了广泛影响。在这场军事革命中,文化及技术不仅直接推动了武器装备的精确化、智能化及系统化发展,而且在编制体制、作战方式、军事理论、教育训练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军事领域的一系列变革正在引起军事形态的变化,尽管人们对这一新的军事形态尚未形成统一看法,如有的称之为信息化军事形态,有的称之为知识化军事形态、智能化军事形态,但人们都认识到当代科学文化及高技术的发展,是产生新的军事形态的基础。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战争》一书中认为,文化知识正在成为军事战斗力的核心资源,未来战争将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的、以各自的文化知识战略为指导的、以知识战士为作战主体的新型战争。可见,科学文化在当代军事变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缺乏或忽视文化分析的视角,看不见或低估科学文化的作用,就难以全面认识当前军事发展的基本特征及趋势并做出科学的应对决策。

其次,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军事活动中思想文化的巨大作用及其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思想文化属意识形态范畴,是一定阶级、国家的政治意识及价值追求的理论反映。如果说科学文化带来了武器装备等因素的变革和进步,决定着军事活动的水平及效能的话,那么,思想文化则带来了军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变化,决定着军事活动的性质和方向。正因为思想文化在军事活动及军队建设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而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并成为敌对双方相互对抗的“软肋”。考察近代以来的世界军事史可以发现,军事活动中思想文化的渗透与反渗透、扩张与反扩张始终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而且这种冲突与斗争随着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出台,经济全球化的展开以及文化交往的增多,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加剧的态势。美国的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等书中对这种思想文化冲突与对抗的景象作了详尽的描述与分析。这种状况要求我们坚持文化分析视角,大力研究新时期军队思想文化建设的特点及规律,切实加强思想文化建设,警惕和防止西方国家思想文化的渗透与侵略,保持我军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反对军事认识中的“唯武器论”思潮,认清和发扬我军注重先进文化武装的优良传统,增强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信心和效能。在冷战之后的几场局部战争中,高技术武器装备显示了巨大威力。它使各国更加注重武器装备建设,同时也为“唯武器论”思潮的复苏提供了契机。在美国军事革命的讨论中,有一批颇有影响的“新技术论者”。他们把战争的胜负归结为武器的质量及武器装备系统的优化程度。这种观点在我国军事认识中也有所反映,认为我军武器装备落后,在未来战争中难以取胜,因而对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信心不足。我们承认,先进武器在战争中具有重大作用,但先进武器只有与掌握了先进科学文化及技术、先进的思想文化的军人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并保持正确的使用方向。战争从来就不仅仅是武器与武器之间的对抗,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综合力量之间的较量。我军具有在注重发展武器装备的同时,注重文化建设并用先进文化武装官兵夺取胜利的优良传统。坚持文化分析,对于认清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反对军事认识中的“唯武器论”思潮,在大力发展先进武器的同时,加强文化建设,提高综合实力,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

十几年来,我们在对军事问题进行文化分析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推进了军事研究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一,从文化分析的理论基础来看,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化分析方法论研究,不断总结马克思主义者运用科学的文化分析方法研究、解决军事问题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也是科学的历史认识方法论。这一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经济分析、政治分析方法,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分析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不仅创立了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方法,而且还运用这种方法研究和认识军事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恩格斯关于文化素质与军队战斗力之间关系的分析,列宁关于建立一支有文化的军队的论述,毛泽东关于进行战争中的政治文化动员的思想,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与军队建设关系的论述,以及江泽民关于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确保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论述等,对文化在军事活动中的地位及作用作出了科学说明。他们的研究视域非常广阔,涉及到文化分析的必要性、文化分析的基本原则、文化与战争动因、文化与军事力量、文化与军事战略构想、文化与军队建设、文化与军事理论创新、文化与作战指导、文化与作战方式等许多方面。认真挖掘、系统总结这些思想,既是军事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对于我们坚持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而在这方面我们的研究显然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4篇:军事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发展;客观规律;保证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4-0069-02

强调指出: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在军事领域的运用和展开,是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形势下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这就阐明了研究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意义。

一、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对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特别是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新发展

我党诞生后至十六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相联系,中国共产党人在军事领域先后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这三大军事理论成果形成的历史条件不同,回答和解决的历史课题不同,构成了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思想体系。军事思想,主要回答了在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实行人民战争,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以及在取得全国政权后如何建立现代国防的重大课题。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主要回答了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开创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重大课题。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主要回答了在世界多极化曲折发展,新军事变革不断深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解决好人民军队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

新形势下,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坚持和运用马列主义、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紧密结合新的实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创立了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科学回答和解决了在我国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更具综合性、复杂性的情况下,如何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军队要不要发展、怎样发展,未来打什么样的仗、怎样打仗这一根本问题,确保人民军队有效履行“三个提供、一个发挥”历史使命的重大课题,从而把马列主义、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特别是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二、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揭示了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客观规律

新形势下,军队建设的客观规律是什么?这既是一个重大理论课题,也是军队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实践课题。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解决了这一重大课题。具体说来,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揭示了新形势下军队建设的客观规律,是围绕三大问题展开的:

(一)科学地回答了关于新形势下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的问题

在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军队问题上,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所要建设的军队,就是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在怎样建设军队问题上,强调:一是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的重大战略思想,明确了军队建设发展的总纲和必由之路,深刻揭示了新形势下战斗力建设的基本规律,对加强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二是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政治建设是我军的根本性建设。提出“三个确保”是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要解决的时代课题,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问题,用科学理论武装官兵是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坚定理想信念是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具体举措,“三个紧贴”是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保证。三是加强核心军事能力建设。如果说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解决的是军队革命化建设问题;加强核心军事能力建设,就是解决军队现代化建设问题。同志提出加强核心军事能力建设,实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提高我军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四是注重从严治军、依法治军。这是解决军队正规化建设问题。同志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狠抓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的落实,加强科学管理。五是实施科技强军、人才兴军战略。科技强军战略解决的是以科学技术为手段,加速军队建设。同志科学地阐述了科学技术在我军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回答了如何依靠现代科技推动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人才兴军战略解决的是以培养造就高素质军事人才为载体,加速军队建设。要求把大规模培养人才、大幅度提高人才素质作为军队人才建设的战略抓手,健全培养体系,拓宽培养渠道,完善培养机制,努力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队人才。六是关于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深刻指出,我军历来是党所倡导的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要坚持我军重视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坚持走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文化发展路子。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先进军事文化作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任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巩固军队思想文化阵地,加强军营文化建设,增强我军软实力;必须把握我军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特点规律,始终把保持我军政治本色放在第一位;必须大力推进军事文化创新,不断丰富完善军事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不断增强我军先进军事文化的时代性和创造性。七是确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为“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它明确规定了我军官兵的根本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集中回答了听谁指挥、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根本问题,是当代革命军人的精神支柱。

(二)关于新形势下军队要不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军队要不要发展的问题上,同志指出,在世界新军事革命席卷全球的背景下,要密切关注世界安全形势和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立足我国的国情和军情,着眼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在新形势下军队怎样发展问题上,同志提出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解决了新形势下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问题。关于军队建设发展的动力,同志说:“要把改革创新作为军队建设的根本动力,大力推进军事理论创新、军事技术创新、军事组织创新、军事管理创新。”[1]29-30创新是军事发展的灵魂,是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强大动力。同志提出的“四个创新”,解决了军队建设发展的动力问题。

(三)关于未来打什么样的仗、怎样打仗的问题

关于未来打什么样仗的问题,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做了回答。同志提出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是把我军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到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军队建设以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为核心,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从而为我军打赢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指明了方向。关于怎样打仗的问题,同志提出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说:“在国家安全形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如何顺应形势发展,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牵引军队现代化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2]138他提出要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促进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好军事斗争准备要大力培育战斗精神,在全军深入进行强化战斗精神、提高打赢能力的教育,真正搞清楚为什么准备打仗、准备打什么样的仗、怎么准备打仗这个重大问题,引导广大官兵牢固树立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心。

总之,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针对新形势下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军队要不要发展、怎样发展;未来打什么样的仗、怎样打仗的问题,做出了一系列科学论断,深刻地揭示了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客观规律。

三、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胜利的保证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理论创新的原动力在“客观需要”。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军事篇”,由于它揭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客观规律,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满足了新形势下军队建设的需要,是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胜利的保证。近年来,在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指引下,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重大成就。表现在: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得到有力贯彻,思想政治建设进―步加强,全军官兵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持了部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军事斗争准备更加深入扎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水平不断提高。歼-20试飞成功,“神九”和“天宫一号”完美对接,航母的试航,一系列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和装备部队,表明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大力加强后勤建设,综合保障的质量和效益有了很大提升。成功举行了一系列重大联合军事演习,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显著增强。进一步调整改革军队体制编制,注重质量建设,再次裁减军队员额二十万,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迈出新的步伐。面对复杂情况和严峻考验,我军始终保持人民军队的根本性质,忠实履行神圣职责,出色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为维护国家的安全统一和发展利益,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了新的贡献。特别是抗击2008年严重冰雪灾害、“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奥运会安全保障、亚丁湾海军护航……我军都取得了新的胜利。正如同志所指出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速推进,裁减军队员额二十万任务顺利完成,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加强,履行新形势下历史使命能力显著提高”[2]。我军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是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真理性的生动写照。实践证明: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胜利的保证。

综上所述,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对马列主义、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特别是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新发展,它揭示了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客观规律,是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胜利的保证。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习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特点规律。要认真总结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创造的宝贵经验,把确定的军队建设的大政方针和各项战略决策落到实处。”我们要认真落实同志的指示精神,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新形势下,有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正确指引,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必将取得更大胜利!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总政治部编印.国防和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选编[M].北京:出版社,2010.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第5篇:军事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军队宣传工作;理论;实践

军队宣传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军队的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完成党赋予军队各项任务的重要武器。回顾和总结建国以来军队宣传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新形势下全面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军队宣传工作的本质属性――军队宣传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在军队的舆论活动,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是完成党赋予军队各项任务的思想保证

古今中外,凡有军队,就有军队宣传工作。但由于军队性质不同,军队宣传工作的本质也各不相同。做好军队宣传工作,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要把握我军宣传工作的本质。我军宣传工作的本质,指的是我军宣传工作的根本性质,是我军宣传工作不同于别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又区别于其他军队的宣传活动的质的规定性。它决定着我军宣传工作的基本特征。60多年来,我军始终不渝地保持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本质特征。

(一)始终不渝地开展党在军队中的舆论活动。我军是在中国共产党亲手缔造和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宣传工作是为了贯彻党的意志,实现党的纲领路线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党在军队中的重要喉舌。党在军队中创建和开展宣传工作正是为了从思想上掌握军队,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使军队能够承担起党所赋予的任务。革命战争年代,我军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战斗队、工作队、宣传队的作用,面对强大的敌人,生存、发展并最终战胜敌人;新中国成立后,军队宣传工作又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培育人的作用,激发官兵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献身精神,取得了抗美援朝和自卫反击作战的伟大胜利,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巩固和发展。

(二)始终不渝地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党的意识形态决定了军队的意识形态。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决定了我军只能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来统一全军官兵的思想。建军初期,为了把农民和旧军队官兵占多数的军队建设成为忠实执行党的路线和完成革命任务的新型人民军队,我们党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宣传和无产阶级思想的灌输。《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指出“红军第四军的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若不彻底纠正,则中国伟大革命斗争给予红军第四军的任务,是必然担负不起来的。”[1]正是由于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思想宣传灌输的重要意义,并自觉地、长期不懈地进行这种宣传灌输,积极地开展对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斗争,与军队建设的其它措施相互配合,我军才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建国后,在保卫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军宣传工作仍然把传播、发展马克主义作为重要任务,保证了全军官兵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

(三)始终不渝地为完成党赋予军队各项任务提供重要思想保证。拿破仑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来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军队宣传工作承担的正是培育和激发人们的精神力量的任务。军队宣传工作可以把人的内在精神潜力发掘出来,调动官兵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官兵的思想觉悟,为战时打仗和平时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在总结中国革命战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武器是战争的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2]革命战争年代如此,建国后军队宣传工作的大量实践活动也同样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二、军队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服务于中心工作,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言教与身教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

(一)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军队宣传工作的重要原则。宣传工作要紧贴实际、尊重客观,立足于军队建设的实际,探索规律,注重实效。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实事求是,是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这是唯物主义。”[3]宣传工作就是要实事求是,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宣传内容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做到讲实情,说真话。

(二)坚持以人为本。军队宣传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是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尊重官兵、关心官兵、维护广大官兵的根本利益。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注重运用利益原则的吸引力,增强领导人格的感召力充分发挥和谐环境的浸染力。

(三)服务于中心工作。军队宣传工作要服从服务于党和军队的中心工作,坚决防止和克服中心工作脱节的“两张皮”现象,把工作做到部队各项工作中去。以提高战斗力、增强凝聚力作为衡量宣传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从这个落脚点上思考、筹划宣传工作,科学确定工作内容,使宣传工作能够有力地为中心工作服务。60多年来,我军宣传工作始终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导向、服务与保证作用。

(四)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广大官兵在各级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有着很高的思想觉悟和工作积极性,积极因素占主导地位。宣传工作必须站在这个基本立足点上,坚持以表扬为主,大力宣扬积极因素,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长期以来,广大宣传干部善于发现广大官兵的优点和长处,善于把宣传对象身上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60多年来,我军培养和树立了大批先进典型,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事迹,不仅教育了当时的一代人,而且至今还闪耀着灿烂的光辉,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三、军队宣传工作的基本任务――传播的党的创新理论,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

军队宣传工作把党和军队的任务作为自己的任务,始终坚持以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并结合时代特点,赋予自身新的任务。

(一)传播党的创新理论。60多年来,军队宣传工作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作为官兵综合素质的重中之重,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军,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普及。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通过传播党在各个时期的创新理论,持续深入地组织官兵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军队的理论武装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为广大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理论基础。各级宣传部门和宣传干部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结合军队的使命任务,进行理论概括,深入研究和正确回答了军队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二)营造正确舆论导向。60多年来,军队宣传工作始终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官兵,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党的事业的需要。舆论导向,对于党的兴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进退,人民的祸福,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志曾反复强调,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胡主席也一再指出:必须进一步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重要导向作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国内外形势的客观要求。面对世界局势发生的两强争霸、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内发生严重,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等剧烈而深刻的变化,我军宣传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紧跟时展的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广大宣传干部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引导官兵、凝聚人心、振奋精神,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军队宣传工作的内容形式――内容与党和军队的任务要求相一致,采取官兵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握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结合

(一)内容与党和军队的任务要求相一致。军队宣传工作的主要内容体现着宣传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由于军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工作中心,军队宣传工作的内容在不同时期也就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总体来说军队宣传工作的内容与党和军队的任务要求相一致。一是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理论联系实际,从官兵的实际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把抽象的理论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搞好宣传。二是传达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命令,使全军官兵自觉地按照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指示统一思想和行动。三是弘扬先进事迹,以英雄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教育官兵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60多年来,宣扬塑造了雷锋、苏宁、李向群、方永刚等一大批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重大典型,为全军全社会树立了学习楷模。

(二)采取官兵喜闻乐见的形式。采取官兵喜闻乐见的形式是军队宣传工作取得好的效果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军的发展,军队宣传工作的形式也不断发展变化。新中国成立伊始,官兵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宣传工作主要采取口头灌输的方式,通过宣传工作者的口头语言向官兵描述情况、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在当时的条件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随着物质条件的好转和我军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声像宣传等形式逐渐开始发挥作用。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特别是网络大大丰富了宣传工作的形式方法,军队宣传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继续发挥传统形式作用的基础上,军队宣传工作以图书、报纸、声像、口头、网络的形式渗透到各个方面,大大提高了宣传工作的吸引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三)把握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结合。一定的宣传形式是为一定的宣传内容服务的。当确定了宣传内容之后,就要根据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形式生动地表达这些内容。宣传形式是宣传类型、体裁和内容结构方式的综合体,选择恰当的形式能够增强宣传工作的感染力,更好地服务与宣传工作内容。如果宣传形式不能很好地表现宣传内容,宣传的目的性就会受到损失。军队宣传工作需要形式,但反对形式主义。同志曾说“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关键是要有吸引力和实效性。形式主义的宣传教育,尽管费了力气,但收不到效果。”[4]我军60多年宣传工作的实践一再证明,只有把握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页.

[2]《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69页.

第6篇:军事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国防生;军政训练;思想政治教育

国防生是军队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生培养是当代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我军强军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军队人才队伍的建设质量。加强和改进高校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促进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培育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重要环节。

我国社会正处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期,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学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经济生活的快速变化以及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决定了高校国防生思想的复杂性。必须着眼国防建设和军队发展需要,切实高度重视国防生军政训练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努力解决当代高校国防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国防生军政训练工作质量效益。

一、高校国防生军政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及意义

国防生军政理论课程,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既有理论知识学习,又有军事技能训练。通过借用地方高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在高校与驻校选培办的协调配合下,对国防生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思想教育与管理养成、传统继承与改革创新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开展军政训练,帮助国防生提高训练效果,顺利达到培养目标。军队为在地方高校就读的国防生设置了《国防建设》、《人民军队导论》等13类课程。为了更好的完成对国防生军政训练的任务,在教学与训练的实施过程中,采取了课堂教育、随机教育、传媒引导、校园文化熏陶、日常训练和养成、集中训练、基层实践等多种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军政训练作为高校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肩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基本军事理论的使命,又承担着塑造国防生精神品格的任务。依托军政训练,根据国防生的培养目标、思想行为特点,从源头上抓好国防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他们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对于加快他们成长进步与向合格军官转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国防生军政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总体上看国防生的思想状况呈现稳定健康的态势,政治热情高,政治观点正确,政治态度积极向上。他们能够关注国防现代化建设,渴望到军营建功立业,基本具备较为坚定思想基础;能够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对国家建设期望高,向党组织靠拢的愿望非常强烈;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成绩良好,提高自身能力的意识不断增强。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教育的组织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还没有建立起适应军事人才素质要求、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在校国防生培养体系。主要就是高等教育、军事职业教育、部队跟进培养有机衔接、逐级递进的培养机制还没有形成。从部队培养使用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培养模式单一,缺乏针对性。无论是指挥类还是非指挥类,教育管理、军政训练等其目标都是一个模式和标准,尤其是指挥类国防生还缺乏系统正规的军事素质和指挥管理能力培养;二是有些高校还没有开设军政理论和军事体育课,没有建立专职的教员队伍。三是当兵锻炼和见习代职没有纳入部队的教育训练计划。个别承训单位把这项工作当作额外任务,嫌麻烦、怕出事,不能放手交任务、放心给岗位,导致流于形式、走了过场。

(二)教育的观念落后、方法简单

高校国防生教育主体,通常由高校教师及选培办人员和派遣军官组成。由于他们一般没有从事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容易产生落后的传统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理念的猛烈撞击,现代教育理念应该是启发式,引导式,强调个人素质和爱好的培养。

(三)教育对象思想认识偏差

是初具投身军旅的思想,但明显缺乏吃苦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是愿意作牺牲奉献,但更多关注个人自身利益。

是具备基本军政素质,但团队合作精神不强,作风养成不够。

三、高校国防生军政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教育机制

国防生军政训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部队和高校的方方面面,必须注重在组织领导上统筹协调,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工作上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首先明确各方职责。国防生军政训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部队机关要进行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把握国防生教育的正确方向和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高校要具体实施教育工作,制定好具体的教育计划,提供教育条件;选培办要负责好军地协调工作和国防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国防生到基层锻炼,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

其次整合教育资源。针对国防生的特点,军队要从部队挑选学历高、理论基础好、授课能力强的优秀干部充当国防生的思想政治教员,部队机关要做好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项保障工作,将国防生教育所需要的器材设备配备齐全。

再次完善工作机制。军队和高校都要高度重视国防生教育工作,双方要加强交流探讨,通过定期召开相关会议的制度来分析国防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其思想形势,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不断完善国防生军政训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二)推进文化建设,强化文化培育

推进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的学术活动、文化氛围、周边治安等都对国防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对国防生坚定信念、作风锤炼和军人品格培育等方面的特有功能。结合国防生培养的特殊要求,以高校的校园文化为基点,大力培育军营文化,强化理想信念、使命任务、战斗精神培育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提高国防生思想政治素质。

(三)改善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效果

第7篇:军事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富国强军 战略 马克思主义

一、我国古代关于富国强兵的思想是富国强军战略的文化根源

富国强兵,是中国春秋初期管仲关于国家富裕,武装力量强盛的思想和政策。主要思想:一是富民是富国强兵的前提;二是富国是强兵的基础;三是富国强兵要以农业为本,强兵要重视军事手工业。这三点论述了富国和强兵的关系,以及在当时以农业为主的奴隶制社会,以农业为本,重视军事手工业如兵器的制造和发明等强兵的思想。以后的各封建王朝的变法也是以此为基本思想的,自此,富国强兵思想在历代封建王朝根深蒂固,成为王侯将相的治国法宝。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军事与经济的思想是富国强军战略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经济与战争的论断是富国强军战略的理论萌芽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提出暴力的胜利以武器生产为基础,而武器生产又以整个生产为基础,暴力比其他一切都更加依赖于现有的生产条件。它阐明了战争胜负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战争胜负“取决于物质的即经济的条件:取决于人与武器两种材料,也就是取决于居民的质与量和取决于技术”。列宁也明确提出:“战争是对每个民族全部经济力量和组织力量的考验”的著名论断。这些论断为萌发富国强军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2.、邓小平、关于国防和经济建设的思想是富国强军战略的直接理论来源

1.军事思想中隐含的关于国防与经济建设的理论初步奠定了富国强军战略的理论基础

1933年8月12日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指出:“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地开展我们军事上的进攻,给敌人的“围剿”以有力的打击…”。1956年4月25日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国防不可不有”说明了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又说:“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说明了国防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只有经济建设搞上去了,物质基础扎实了,国防建设才有根基,才有发展潜力。

2.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是富国强军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石

邓小平在《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精简军队,提高战斗力》,《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做了相关的论述。

邓小平从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认为解决中国面临的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问题,关键是把经济发展起来。在国家一时还拿不出更多的钱来用于国防建设的情况下,军队要忍耐几年,保证国家首先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国家经济力量强了,就可以拿出比较多的钱来更新装备。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要紧密结合这个大局,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积极参加和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同时,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涉及国家大局问题。四个现代化,其中就有一个是国防现代化。中国如果不搞国防现代化,连自卫的力量是都没有,日子就不好过,要受人家欺负。军队建设也不能等,必须在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谋求尽可能快的发展。

3.国防与经济建设思想推进了富国强军战略的提出

在十五大报告,《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路子》,《二十年来军队建设的历史经验》,《同仇敌忾,团结御侮》,《十年来军委工作的回顾和总结》,十六大报告中做了相关的论述。

从我国军费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较低的基本情况和我国具体国情出发提出国防建设要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发展;要走出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路子,要在适应新军事变革的发展的同时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将科技信息革命与我国国防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国防现代化的伟大构想;认识到国家富强必须的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做后盾,这样才能保护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果。

三、富国强军战略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与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007年10月15日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各级党委组织、政府和人民群众要一如既往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军队要继续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富国强军战略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与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富国强军战略认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站有重要地位,直接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要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实,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建设一支同我国地位相称、同我国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进一步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它要求:要从国家发展总体战略出发,考虑和设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发展战略,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相一致。它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持续发展的后劲。

参考文献:

[1]选集(第一、二卷).人民出版社, 1966.

[2]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

[3]新世纪新阶段国防与军队建设.人民出版社,2008.

第8篇:军事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军训;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军训赋予和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军训的核心内容,对保证大学生军训效果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新时期新阶段下,我们要义无反顾地继续推进大学生军训工作,不断加强大学生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实现大学生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

一、大学生军训――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形式

大学生军训是一门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是一种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训练,具有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可替代的教育形式,发挥着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学生军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形式的独特性

大学生军训作为一种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集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为一体。在大学生军训课堂教学中,大学生可以增强国防观念和爱国主义意识。尤其是作为民航高校的大学生,在军训的课堂中能够了解到航天事业的伟大和航天员的精神,使大学生的精神的经过一次系统的洗礼。

2.教育方法的独特性

大学生军训中教育的方法是自觉性与强制性的相互融合,相互贯通,这是其他教育形式不能实施的方法。自学性是确保大学生军训组织纪律、训练效果的基本要求;强制性是对大学生军训的特殊要求,是军训效果和质量的的保证,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在艰苦环境下磨砺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也即为大学生军训与一般思想教育方法的主要区别。

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军训的核心和精髓

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印发《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的通知[教体艺(2007)7号文件]指出:“通过军事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磨砺意志品质,激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

1.大学生军训着重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历史责任感

大学生军训主要选择军事训练基地或高校校园内进行,不管选择哪个哪个环境,都将给大学生带来较为深刻的体验,尤其是在专门的军事训练基地,与现代军队相似的训练设施将给大学生带来真切的体验,体验到现代军人是如何进行训练,他们如何贯彻执行“平时多训练,战时少流血”的方针,让保家卫国的思想在具体的实训中体现出来。同时,教官会将他们的从军经历向大学生灌输爱国、爱军、爱民、爱家的思想。

2.大学生军训着重加强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和组织纪律性

军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着严明的纪律、严格的制度和严密的组织。在军训过程中,内务卫生、队列、集会纪律等项目,都要以集体的形式进行和要求,个人仅是集体中的一员,个人点点滴滴的表现和成绩直接影响整个集体的表现和成绩,在此环境中,大学生需要认识集体的意义和力量,切身体验集体主义的重要性,逐步转变个人主义的倾向。另外,大学生在军训过程中,言行都要受到军事化的规范和管理,不断促进大学生从他律、外在约束为主转化为自律、内在约束为主,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这一点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代替的功能。

三、实现大学生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

大学生军训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重要环节之一,如上所述,其对于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历史责任感、加强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和组织纪律性、规范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均有着重大意义。大学生军训同时要求大学生能对军事作战思想、军事技能和世界军事科技的新动向等基本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为实现大学生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不断推进大学生军训工作,着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

1.加强国防理论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在大学生军训期间,学校应该积极协助教官组织大学生认真学习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等方面的理论课程,对航空高校的学生尤为重要。采取必修课教学和选修课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必修课程应开设:①军事思想、邓小平军事理论;②世界军事局势;③现代战争理论;④航空军事发展等基本知识等。这些内容教学的主要对象应该以新生为主,并采取考试等形式考核学生学习情况。同时开设一些辩论性和演讲性的选修课,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以点带面,激发更多的学生去学习和了解军事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总之,应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2.运用形式多样的军训活动,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在大学生军训期间,应组织全体受训学生观看各种军事题材的影片,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外,学校还应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比如邀请军官参加大学生的各种晚会,举办形式多样的友谊赛、军事体育运动会、军训专题报告等活动,不断丰富军训的手段和内容,进一步强化军训的效果。通过运用形式多样的军训活动既能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素质。

3.加强在军训中对大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

在军训过程中,应该积极鼓励大学生对于国内形势以及国际局势进行关注,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而针对于个别思想过激的学生,学校应该通过教官以及辅导员等途径去了解,并着重对待,采取谈心、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疏导,不断将其引入正确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第9篇:军事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军事课;特征;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120-02

军事课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按照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的规定,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通过军事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训练、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高校的军事课教学质量直接关系人才培养质量,如何跟上时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创新军事课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是摆在高校军事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期提升普通高校军事课教学质量的时代背景

1.新时期普通高校军事课教学要置身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现实背景下进行。当前,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全球安全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对新的挑战,中国超越传统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交流合作,密切相互协调。中国的任务就是要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努力建立适应各国发展水平和要求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体制,保障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平等发展的权利。当今的中国,更加愿意同各国加强协调与合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实现一个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的世界做出积极的努力。

2.新时期普通高校军事课教学要置身国防基础工程建设需要的现实背景下进行。对大学生进行军事课的教学,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手段。元帅曾经指出:国防力量的强弱,不在于常备军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战时有无足以迅速动员的大量人力和物力的国防基础。对在校大学生有计划地开展军事课教学,是为国家储备大批后备兵员,为军队储备一定数量的后备军官,一旦发生战争,即可迅速参战。这种寓兵于民,寓官于校的做法,对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战争是高技术战争,客观上要求作战群体,尤其是各级指挥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大学生是我国人口文化构成中,科学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抓好这一群体的军事教育和训练,这对于我国在未来高科技战争中,夺取战争胜利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3.新时期普通高校军事课教学要置身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现实背景下进行。军事课具有对大学生进行严格的组织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国防意识教育、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的思想教育功能。通过军事课能使大学生深刻了解我军的性质、任务和光荣历史,了解军人的博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高度的爱国热情,也使大学生从中看到和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显示出军事课的认知教育功能。军事课培养了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锻炼了大学生的意志力,说明军事课具有能力培养功能。而这正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内涵,因此,军事课对大学生具有特殊的素质教育功能,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说明军事课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素质教育。

二、新时期高校军事课课程的基本特征

课堂教学是军事课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形式和中心环节。和高校其他基础课和专业课相比较,军事课课程有着显著的个性特征。

1.军事课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从课程目标来看,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较,军事课的特点和优势,不在于它的学术性,而在于它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据此,军事课教学的指导思想不是一般地传授知识、解释疑难,而是要使学生在掌握军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转变思想认识,提高觉悟和能力。

2.军事课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融汇性。高校的军事课包括了以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法制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注重国防理论、国防历史、国防地理、国防文化、国防经济和军事技能等方面内容的学习和训练,把国防教育课程的学习从单纯提高军事技能的“训人”转向面向提高学生素质的“育人”上来。同时,军事课通过紧密跟踪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增强理论教学的知识趣味性,把一些世界热点最新的出处和相关学术前沿问题传授给学生,达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爱国热情和热爱和平的目的,使军事课课程理论充满了勃勃生机与活力。

3.军事课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技术性。按照大纲规定,军事课包括了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等方面的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性课程内容,也包括了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军事技能课。这种综合性较强的理论性和技术性的统一,为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课程的理论性决定了课程具有较大的理论知识容量,需要讲授者能博古通今,能根据理论逻辑,理清思路,概括和浓缩基本问题,勾画出某一课题的基本框架,为学生理解提供一个基本线索,使其对这一课题有一个简明、清晰的概念。课程的技术性又决定了军事技能训练教学目标的艰巨性,即要了解条例条令、轻武器射击、军事地形、行军、宿营的基本程序、方法,培养野外生存能力等,这种技术性的要求就使得军事课课程更加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三、提升新时期高校军事课教学质量的几个要求

新时期军事课具有复杂的社会背景,课程自身也有着不同于高校其他课程鲜明的个性特征,这就要求在提升教学质量上,要贴近实际,注重创新,灵活多变,实现军事课教学更加正规化、科学化,更加适应新时期高校军事课教学的发展和需要。

1.军事课的教学务求贴近实际。军事课首先要贴近学生的思想脉搏,把分析和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军事课程教官讲课,决不能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离开学生思想放空炮,要运用战例、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等,开启学生的思想闸门,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达到触动思想、消除疑云、提高认识的目的。贴近实际的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国防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使青年学生更加懂得理国,立志报国。

2.军事课的教学要处处创新。所谓“新”就是要寻求新意,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军事课教学不仅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局部创新,更加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考核等全方位进行创新。当代大学生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对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事物、新理论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求知欲。因此,军事理论教学要紧跟时展的新要求,紧贴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紧密结合军事理论教学的新任务,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用新知识阐述新理论,用新信息带动新思维。第一要深入研究教材,突出分层设计的逻辑线索,建构教材的内容体系。第二要充分考虑大学生接受军事课理论的方法,重视学生的感受。第三要从教学中、言语中、社会活跃的案例中寻找方法创新的突破口。第四要教学得法,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探索能让教师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使这门课能够成为让大学生终身受益的课。

3.军事课的教学要灵活多样。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具有内容多,覆盖面广,时间少,军事理论课教学机制不完备等特点。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灵活运用史论结合,以史带论的教学方法,对于搞好军事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挖掘丰富的军事理论内容和博大的军事历史知识,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灵活运用,能使学生在生动、详细的具体事例中去感悟军事观点,激发学生学习军事知识的兴趣。如果能够精选一些重点的战例,进行比较细致地分析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更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当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对军事理论知识了解不多,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把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图像显示的直观性有机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在教育内容上可以更加灵活多样,时事追踪教学、热点聚焦剖析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提升军事课教学质量,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军事技能,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1号,2007-01-31.

[2]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7号,2007-03-28.

[3]陶有远,提高高职院校军事课教学质量的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4]李秀华,关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