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带教模式论文范文

带教模式论文精选(九篇)

带教模式论文

第1篇:带教模式论文范文

关键词:护理带教 层级代教 急诊护理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210-02

急诊护理工作有着很强的突发性、应急性、多学科性等多种特点,与其他临床科室相比,急诊护理的带教工作更具有灵活性。2008年以来,我科实行了小组式层级护理带教模式,在小组内不同层次护士的共同带教下,护士更容易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不仅巩固了其理论知识,也锻炼了护理技能,提高了急救综合能力,达到了急诊护理带教的目标。现将经验整理如下。

1 带教模式

在2008年以前的传统带教模式是老师和学生一对一的带教,每批带教8—9名学生,为期4周,在整个急诊实习过程中,护生均是由科室指定的老师实施带教、评定、考核,护生的学习是全部依赖于带教老师的。

新的小组式带教模式是以小组为单位将不同层次的护士排班,每组有8—9名护理成员,设组长1名,每个小组均有若干名低年资、中年资、高年资护士组成,上班的各时段都有层次不同的护士在岗,以带教能力与工作资历设带岗与带教老师。带教老师要有较高的急救技能与专科理论水平、3年以上急诊专科工作经历,热爱教学工作。

小组带教时每批次6—8人,为期4—8周,护理实习生的急诊实习由护理小组负责,在急诊实习的最后一周由小组组长帮助带教老师对护生实施专科技能考核。

2 带教内容

每年7月参照实纲制定带教计划,包括具体措施、目标、授课安排、评价标准、考核等,每两周进行一次专业授课,主讲急救基础理论、急救病例探讨及急救技能示范等。

每个护理带教小组带教2名护生,在急诊实习过程中每个护理实习生都有自己专属的带教老师,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技能学习。各带教组组长要视当班工作表现安排实习生的岗位。带班老师要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检查,以便更好的把握教学进度,及时调节教学计划。

急诊功能区由分流候诊区、治疗观察区及抢救监护区构成,可以按照急诊功能分区实施带教。候诊区的带教侧重于院前急救、分流、接诊分诊、急诊区环境布局等方面,也要注重培养护生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能力和弹性排班等。抢救监护区的带教侧重于常见危重病人的急救处理与急救时的医护配合、重症患者的入院流程、急救仪器的使用和保养等。治疗观察区的带教侧重于急诊患者的信心管理、急诊患者的治疗流程、患者病情的观察要点等。

3 层级管理

各小组中的小组长安排组内学院进行分区实习,带教老师检查教学质量,并对护生的实习效果实施评估。根据护生对护理技能与岗位职责的掌握情况来调整护生的实习岗位,合理分配学习机会。

带教老师与护生实行一对一管理,以把握带教目标与要求,掌控带教进度,督察护生的学习质量与带教计划的落实情况,以评定整体的学习进度,给带教组长以带岗建议,以求每次带岗均做到有目标、有要求。每星期对护生实施一次评估与反馈,并与其交换意见,了解他们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除疑问,以收到实现教学目标的效果。

在实习的最后一周,护士长要组织带教老师与带教组长和护生进行互动的交流,让学员畅谈各自的学习体会,带教老师则要认真听取护生对带教工作的建议,对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并积极补救,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4 结果

在传统的带教模式下,护生对带教老师的依赖性过强,工作的积极性不够,无法脱离带教老师工作,常常导致不能及时完成带教计划。与之相比,新的小组式带教模式提高了护理实习生的学习适应能力,经过两周的跟岗实习,护生对岗位职责已掌握的比较熟练,加上带岗老师的指导,其独立工作的能力也大大加强。小组式带教也为护理实习生提供了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提高了其急救的综合能力,多数实习生在实习工作中表现优异,达到了护理带教目的。

5 讨论

通过不断完善的小组式带教模式,小组组长能够合理调配护生的实习岗位,锻炼了护生的能力,带教计划也得以灵活的实施。在这个模式下,护生在实习时既有专门的学习老师,又有固定的带教老师,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实习质量也十分显著。护生的分区护理带教也克服了传统模式下护生过分依赖带教老师的弱点,优势互补,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小组式层级带教模式也将小组的团队精神和带教很好的结合起来,提高了学员的合作精神和学习意识,增强了护生的工作能力。总的来说,小组式层级带教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玥.实习护生临床护理带教模式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9):123-125

第2篇:带教模式论文范文

【关键词】 媒介融合;模块式教学法;护理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护生数量越来越多,学历层次越来越高,加之临床设施与技术更新的速度较快,临床护理带教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护理临床教学是护理专业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之后,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临床实践活动,验证、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成为一名合格护士的必要途径和重要环节[1]。现阶段我国护理专业专科、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除了在政治思想和身体素质方面要达到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大学生基本要求之外,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大学专科的毕业生应成为临床第一线的高层次实用人才,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而本科毕业生除了要具备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之外,还要具备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进行社区护理的能力[2]。我院每年都要接收大量的大专、本科护理实习生,如何正确引导、提高实习生的各种能力,做好临床护理带教工作,提高护理临床实习质量,是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课题。

1媒介融合的概念

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最早提出了媒介融合这一概念。媒介融合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会随着不同体制下媒体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形态[3]。WwW.133229.CoM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4]。

2模块式教学法的引入

临床护理带教模块化的教学模式,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也是临床教学经验的概括化,直接面向和指导临床教学实践。作为结构框架,它突出了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模块式教学法”的主要优势在于根据培养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等,按需施教,目标明确,在优化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培养能力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等[5]。

3媒介融合模块式教学法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建议

3.1媒介融合的方式将印刷形式的讲义、杂志、书籍、电脑多媒体课件、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互联网等媒介有效结合应用于临床护理带教中。

3.2教学模块的分类及考核建议

3.2.1基础理论和技能强调《护理学基础》中涵盖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在护理实习生整个实习过程中的强化学习和应用。带教老师可以通过制作课件、分发讲义、示范操作等途径向护理实习生有效传达教学内容[6]。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予以理论考核、技术把关。

3.2.2专科理论和技能根据各科室的自身特点,在临床护理带教中渗透本科室典型病例,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或标准化病人模拟等多种途径,以求护理实习生能够有效掌握相关专科知识与技能。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整合基础理论和技能给以系统化考核。

3.2.3沟通能力整体护理的理念已被现代护理界广泛认可,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有效实施整体护理的必备条件。在沟通过程中护理美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交叉其中,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护理实习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临床护理带教工作要重视实习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通过入院宣教、操作前评估宣教、操作中合理解释沟通、操作后健康宣教、出院前指导等多种途径为实习生创造沟通条件,给予合理化建议,达到最佳沟通效果。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可征求患者同意进行实用性考核。

3.2.4专业英语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护理人才与护理对象日趋国际化,护理教育正逐步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的高级护理人才成为临床护理带教的一个重点。临床带教老师可根据实习学生知识需求,制定适宜的专业英语学习目标,为之创造积极的语言学习氛围。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进行情境模拟法给予考核。

3.2.5科研能力借鉴研究生教学中的导师制教学形式予以带教,鼓励实习生参与科室内的课题研究,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习生的临床科研能力。综上所述,媒介融合模块式教学法是一种倡导融多媒介于教学工作,将教学内容细化、目标化,优化教学资源,力图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目前,媒介融合模块式教学法应用于临床护理带教工作的系统性研究尚少,研究者可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邱瑞娟,梁桂兴.临床护理带教模式的研究进展.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186-189.

2沈宁.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黄建友.论媒介融合的内涵及其演进路径.当代传播,2009,(5):50-52.

4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中国记者,2005,(9).

第3篇:带教模式论文范文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法;优质护理;护理带教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编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73-02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和生活的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在疾病治疗的同时希望得到更多的尊重,也有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到治疗中来。优质护理是指对于患者的尊重、理解、同情和关爱,在实施时不仅规范操作,更讲究仪表和沟通。互动式教学模式是适应当代社会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在教学中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患者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了护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优质护理的开展中有效提高医院护理教学质量,保障住院患者安全,促进患者更快更好地康复,提高临床护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发挥护生实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临床护理学习动机是指激发护生进行学习,维持已形成的护理行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本文中我们就互动式带教方法在优质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进行探讨[2],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资料。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于我院进行实习的164名护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84名)和实验组(80名)。对照组年龄18-24岁,平均年龄(21.2±1.4岁),学历:本科44名,大专36名,中专4名;实验组年龄17-25岁,平均年龄(21.2±1.4)岁,学历:本科40名,大专38名,中专2名。2组护生年龄、性别、学历、授课时数及授课教师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带领护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强调,在临床实践中给予充分的讲解,护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详细的解释。观察组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根据优质护理目标和内容选择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课外指导学生查阅、讨论问题、解答学生的提问,带教老师与护生处在一种良好的互动气氛中,并在互动的过程中对需要带教的优质护理内容有非常明确的了解。学生与学生之间,根据优质护理教学内容必须团结协作完成,充分体现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的互动,然后学生之间讨论,互相考查。学生与患者之间,了解患者对优质护理相应知识的了解程度,然后有针对性实行个体或集体优质护理健康教育,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3]。

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将2组护生带教前后的理论成绩和实际操作成绩评分、学习积极性、学生自我效能感及人际关系能力进行统计并比较。(1)理论和实际操作评分。将护生临床护理内容进行重点统计评估,然后根据这些内容进行理论试卷及操作细节评分的制订,理论涉及关联性问题,理论和实际操作均为满分100分,60分及格60分,90分以上优秀。(2)学习积极性、学生自我效能感及人际关系能力均由有优质护理病房老师们共同进行评估,每个评估项目的最终结果均可分为较佳、一般及较差。

4.数据处理。将文中统计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P

结 果

2组护生理论成绩、实际操作成绩评分、学习积极性、学生自我效能感及人际关系能力的比较。见表1。

讨 论

优质护理服务是医疗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以人为本观念的实际体现,优质护理开展提高了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保持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生在优质护理中发挥着积极且重要的作用,对于患者的心理及生理状态均有明显的影响,并且对于患者的康复指导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实习期需要逐渐完善提高护生自身的各个方面的素质。互动式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真切地感知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对实际护理横向与炯向的融会贯通能力。护生在临床实习优质护理期间的带教不仅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的过程,而对护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及正确的工作态度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护理专业服务的对象是人,要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沟通,临床护理是一个广阔的空间,通过互动式教学模式与健康教育活动,学生交流增多,从而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因此互动式带教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4]。本文中我们就互动式带教方法在优质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了解了其在带教中的价值及优势。根据评估结果与常规带教的效果进行比较得知,互动式带教方法在改善护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学习积极性、学生自我效能感及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在互动式带教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护生优质护理方面的综合能力及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还方便带教方案的制订。同时,积极的沟通也从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师生间的关系,使师生间能够积极的进行带教与学习。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患者的互动,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克服了对老师和接触社会的恐惧心理,提高了护生自我效能感及人际关系能力。因此我们认为互动式带教方法在优质护理带教中的效果明显,对优质护理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也有极大的激励作用,使患者对优质护理更加满意[5]。

参考文献:

[1] 韩文飞,柴继红. 互动式教学模式初探[J]. 中国创新月刊,2010,(14):74-75。

[2] 钱爱丽. 护理带教的沟通式教学模式探讨. 大理学院学报,2007,4(6):47-48。

[3] 肖书萍,李小芳. 优质护理服务中基础护理落实的难点及管理. 护理学杂志,2011,26(17):7-9。

第4篇:带教模式论文范文

半导体物理学是以半导体中原子状态和电子状态以及各种半导体器件内部电子运动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固体物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凝聚态物理的一个活跃分支[1]。半导体物理学是一门公认的难教、难学的课程,为了提高半导体物理学的教学质量,相关院校的教师们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有效的方法,如类比学习法[2]、多媒体教学法、市场导向法[3]等。基于提高课堂效率、改善半导体物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的目标,作者在乐山师范学院材料科学工程专业(光伏方向)的半导体物理学的教学中,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半导体物理学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该文就“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乐山师范学院材料科学工程专业(光伏方向)的半导体物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作一简述,供同行参考。

1 半导体物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传统半导体物理学的主要内容包含半导体的晶格结构、半导体中的电子状态、杂质和缺陷能级、载流子的统计分布、非平衡载流子及载流子的运动规律、p―n结、异质结、金属半导体接触、表面及MIS结构等半导体表面和界面问题以及半导体的光、热、磁、压阻等物理现象[4]。但是近年来半导体物理发展迅猛,新现象、新理论、新的研究领域不断涌现。上世纪50~60年代,属于以固体能带理论、晶格动力学理论、金属―半导体接触理论、p-n结理论和隧道效应理论为主的晶态半导体物理时代;70~80年代则形成半导体超晶格物理、半导体表面物理和非晶态半导体物理三足鼎立的格局;90 年代以后,随着多孔硅、C60以及碳纳米管、纳米团簇、量子线与量子点微结构的兴起,纳米半导体物理的研究开始出现并深化;现在,以GaN为主的第三代半导体、有机聚合物半导体、光子带隙晶体以及自旋电子学的研究,使半导体物理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里程[5]。

半导体物理学是材料科学工程专业(光伏方向)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太阳能电池原理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同时又和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要透彻学习半导体物理学,既要求有较强的数学功底,熟悉微积分和数理方程;又要求有深厚的物理理论基础,需要原子物理、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等前置课程作为理论基础。由于材料科学工程(光伏方向)培养目标侧重于培养光伏工程专业技术人才,而不是学术型的研究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有自己的独特要求,学生在学习半导体物理之前,没有系统学习过数学物理方程、量子力学、固体物体、统计物理等专业课程,所以理论基础极其薄弱,这给该门课程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和挑战。而且半导体物理的理论深奥,概念多,公式多,涉及知识范围广,理论推导复杂,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直接的结果就是课程教学质量较低,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学习普遍被动。面对发展迅猛的半导体物理和目前教学现状,如果不对“教师讲、学生听”的半导体物理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为此教师要在半导体物理学教学中采用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2 “学案导学”导学教学模式在半导体物理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由“学、教、练、评”四个模块构成。“学”,就是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通过自学掌握所学内容。“教”,就是教师讲重点、难点、讲思路等。“练”,就是通过课堂训练和课后练习相结合,检验学习效果。“评”,就是通过教师点评方式矫正错误,总结方法,揭示规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课堂教学形式的简单改变,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教学模式的总体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导学案的编写、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

2.1 半导体物理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总体目标的确定

半导体物理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总体目标是:以材料科学工程专业(光伏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和半导体物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宗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体现课堂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和态度,突出学生的思维开发和能力培养;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实行差异化教学,面向全体,分层实施。

2.2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

半导体物理学的教材种类较多,经典教材包括:黄昆、谢希德主编的《半导体物理》(科学出版社出版);叶修良主编《半导体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刘恩科、朱秉生主编《半导体物理学》(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该校教研组经过认真分析,选择刘恩科主编的《半导体物理学》第7版作为教材,该书内容极其丰富,全书共分13章,前五章主要讲解晶体半导体的结构、电子的能带、载流子的统计分布、半导体的导电性、非平衡载流子理论等基础知识,第6章讲PN结理论,第7章讲金属和半导体的接触性能、第8章讲半导体的表面理论、第9章讲半导体的异质结构,第10、11、12章讲解半导体的光学性质、热电性质、磁和压电效应,第13章讲解非晶态半导体的结构和性质;该教材理论性很强,有很多繁杂的数学推导,要真正掌握教材所讲内容,需要深厚的数学功底和物理理论功底。该校材料科学工程专业(光伏方向)立足于培养光伏工程的应用型人才,学生理论功底较为薄弱,故我们对理论推导不做过高的要求,但对推导的结果要形成定性的理解。具体要求学生掌握半导体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晶体半导体材料的基本结构、半导体材料基本参数的测定方法。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我们确定的主要理论教学内容有:(1)半导体中的电子状态;(2)半导体中的杂质和缺陷能级;(3)半导体中载流子的统计分布;(4)半导体的导电性;(5)非平衡载流子理论;(6)PN节;(7)金属和半导体接触;(8)半导体表面理论。对半导体的光学性质、热电性质、磁和压电效应以及非晶态半导体不做要求。在课程实践方面我们开设四个实验:(1)半导体载流子浓度的测定;(2)少数载流子寿命的测量;(3)多晶硅和单晶硅电阻率的测量;(4)PN节正向特性的研究和应用。

2.3 立足学生实际精心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是我们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纲领性文件,对每个教学内容都精心编写了“导学案”。“导学案”主要包括每章节的主要内容、课程重点、课程难点、基本概念、基本要求、思考题等六个方面的内容。以“半导体中的电子状态”为例,我们编写的导学案如下:

2.3.1 本节主要内容

原子中的电子状态:

(1)玻耳的氢原子理论;(2)玻耳氢原子理论的意义;(3)氢原子能级公式及玻耳氢原子轨道半径;(4)索末菲对玻耳理论的发展;(5)量子力学对半经典理论的修正;(6)原子能级的简并度。

晶体中的电子状态:

(1)电子共有化运动;(2)电子共有化运动使能级分裂为能带。

半导体硅、锗晶体的能带:

(1)硅、锗原子的电子结构;(2)硅、锗晶体能带的形成;(3)半导体(硅、锗)的能带特点

2.3.2 课程重点

(1)氢原子能级公式,氢原子第一玻耳轨道半径,这两个公式还可用于类氢原子。(今后用到)

(2)量子力学认为微观粒子(如电子)的运动须用波函数来描述,经典意义上的轨道实质上是电子出现几率最大的地方。电子的状态可用四个量子数表示。

(3)晶体形成能带的原因是由于电子共有化运动。

(4)半导体(硅、锗)能带的特点:

①存在轨道杂化,失去能级与能带的对应关系。杂化后能带重新分开为上能带和下能带,上能带称为导带,下能带称为价带。

②低温下,价带填满电子,导带全空,高温下价带中的一部分电子跃迁到导带,使晶体呈现弱导电性。

③导带与价带间的能隙(Energy gap)称为禁带(forbidden band),禁带宽度取决于晶体种类、晶体结构及温度。

④当原子数很大时,导带、价带内能级密度很大,可以认为能级准连续。

课程难点:原子能级的简并度为(2l+1),若记入自旋,简并度为2(2l+1);注意一点,原子是不能简并的。

基本概念:电子共有化运动是指原子组成晶体后,由于原子壳层的交叠,电子不再局限在某一个原子上,可以由一个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原子上去。因而,电子将可以在整个晶体中运动,这种运动称为电子的共有化运动。但须注意,因为各原子中相似壳层上的电子才有相同的能量,电子只能在相似壳层中转移。

基本要求:掌握氢原子能级公式和氢原子轨道半径公式;掌握能带形成的原因及电子共有化运动的特点;掌握硅、锗能带的特点。

思考题:(1)原子中的电子和晶体中电子受势场作用情况以及运动情况有何不同,原子中内层电子和外层电子参与共有化运动有何不同。(2)晶体体积的大小对能级和能带有什么影响。

2.4 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

在每次上课的前一周,我们将下周要学习的内容的导学案印发给学生,人手一份,让学生按照导学案的要求先在课余时间提前预习,对一些基本概念要有初步的理解,对该课内容要形成基本的认识。比如,我们在学习“半导体中的电子状态”这一内容时,要求学生通过预习要清楚:孤立原子中的电子所处的状态是怎样的;晶体中的原子状态又是怎样的;半导体硅、锗的能带有何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组织程序是一问、二讨论、三讲解、四总结。一问,是指通过提问,抽取个别同学回答问题,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二讨论是指让同学们就教师提出的问题开展自主深入的讨论。例如就晶体中电子的状态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共有化运动;电子的共有化远动是如何产生的;电子的共有化运动有何特征;电子的共有化运动如何使能级分裂为能带。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认真聆听,发现学生的错误认识,为下一步的讲解做好准备。三讲解是指就三个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其一是就学生讨论过程中的错误认识和错误观点及时的纠正;其二是对学生不具备的理论知识进行补充讲解,例如学生不具备量子力学基础,就要给学生补充讲解量子力学认为微观粒子(如电子)的运动须用波函数来描述,经典意义上的轨道实质上是电子出现几率最大的地方,电子的状态可用四个量子数表示;其三是就难点进行讲解,比如原子能级的简并度,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就需要教师深入细致地讲解;四总结就是归纳本堂课要掌握的重点知识,那些基本概念必须掌握,那些基本公式必须会应用。

第5篇:带教模式论文范文

【关键词】儿科;护理;实习生;带教;管理

对于医院来讲,儿科护理实习生的带教管理工作,不仅要面对较多的实习生压力,同时还要面临日常的工作压力。因此,以往很多儿科护理实习生,其接受的带教管理模式,都偏向于常规模式,整体上很难有所成就。由此可见,常规带教管理模式,不仅浪费了儿科护理实习生的时间,还对日常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对人才培养而言,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本文针对儿科护理实习生,讨论带教管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3年5月~2013年12月带教的儿科护理实习生107为对照组;选择我科2014年5月~2014年12月带教的儿科护理实习生114例为观察组。观察组男2例,女105例;年龄17~23岁,平均年龄(20.3岁±1.2)岁;中专54例,专科53例。对照组男3例,女111例;年龄17~23岁,平均年龄(20.4岁±1.8)岁;中专62例,专科52例。两组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带教管理模式;观察组实施规范化带教管理模式。对比两组学生的最终成绩及对带教管理模式的满意度。1.2.1对照组应用常规带教管理模式,根据儿科护理实习生的专业,直接将相应的人数分配到各个科室当中,安排相应的护士进行带教管理[1]。1.2.2观察组应用规范化带教管理模式。首先,根据护士的带教规范及相关标准,有效制定临床实习计划,确保儿科护理实习生能够接触到真正的工作、患者,能够将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融合应用[2]。其次,在带教管理护士的选择上,一定要考虑到护士本身的工作强度、时间,以及儿科护理实习生的能力,保持护士与儿科护理实习生的匹配度,减少矛盾和冲突,维持好医院的正常工作[3]。第三,实施岗前培训。儿科护理实习生是即将步入到医院工作的人员,因此在带教管理时,有必要对其开展基础的岗前培训工作,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了解到工作的要点、难点、细节等等,减少差错,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4]。第四,积极完善入科宣教。护士在带教管理过程中,针对分配到本科室的儿科护理实习生,必须在宣教工作上有所努力,要让所有的儿科护理实习生,按照医院的规章制度办事,绝对不可以过于理论化,要把自己当作是真正的医务工作者。第五,运用多元化的带教管理措施。结合儿科护理实习生的专业学习情况以及日常工作表现,通过合理的工作强度安排和不同的训练手段,帮助儿科护理实习生克服自身的薄弱环节,达到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准。

1.3观察指标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对两组儿科护理实习生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进行对比。同时在儿科护理实习生的带教管理满意度方面,设定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项标准。满意:儿科护理实习生得到了相应的帮助,获得了专业的技能学习,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一般:儿科护理实习生认为,带教管理模式并不适合自己,虽然能够达到带教效果,但是与心理上的预期,存在较大的差异;不满意:儿科护理实习生与带教护士出现矛盾,双方各执一词,对带教管理十分不认可。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临床对比,观察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方面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儿科护理实习生满意度为98.0%,对照组儿科护理实习生满意度为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对于儿科护理实习生而言,带教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现阶段入职的很多医务工作者,仅仅是在理论成绩上达标,几乎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因此在入职以后,还要“从头学起”,这对繁杂、大量的医务工作而言,造成了很多的阻碍。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应用规范化带教管理模式后,其理论成绩、操作成绩、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证明规范化带教管理模式的可行性、有效性均比较突出。相对而言,规范化带教管理模式的应用,可以为儿科护理实习生匹配最合适的护士,在专业技能的应用、客观经验的积累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减少了以往的矛盾现象,能够为医院的未来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建设出强大的人才队伍。同时,规范化带教管理模式,基本上不会对带教护士、儿科护理实习生的时间安排,造成太多的不利影响,二者的日常工作均可以按照预期来开展。综上所述,儿科护理实习生的带教管理,是对实习生的一种再教育。实习生进入到医院参与医疗工作时,需经过正确的引导,才能熟练的应用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建议在今后的儿科护理实习生带教管理中,将规范化带教管理模式推广应用,为医院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杜丽.临床护理实习生带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2(11):2286+2303.

[2]陈辛华.精细化管理在临床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运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05(06):123-124.

[3]曹艳,鲁丽萍,王刚琴,何瑾,杨婧.在临床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精细化管理的应用效果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5,22(03):133-134.

第6篇:带教模式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临床带教; 分级管理; 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17.12.08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2-0154-03

实习,是护生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护生操作能力的关键所在[1]。临床带教,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与拓展。同时,临床带教方法与带教质量存在密切联系,对护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存在一定影响[2]。分级管理,是一种合理的新型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相较于传统常规管理模式,灌输式带教内容有所削弱,按部就班的带教过程不再突出,通过不同层级的带教管理,提高护生综合素质,促使护生全面发展[3]。基于此,为探究临床护理带教分级管理的效果,笔者所自医院以100名护生为对象,分别给予常规管理与分级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的100名中职护生,均为女生,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名。对照组年龄16~20岁,平均(18.6±1.03)岁。观察组年龄17~20岁,平均(18.5±0.9)岁。对照组与观察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护生分科后,直接交由临床科室护士长管理,护士长指定带教老师,由带教老师全权负责护生的实习。

观察组采用分级管理模式,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院级管理:医院相关领导重视临床带教,密切联系护理带教质量与业务发展,定期组织培训,提高下级管理部门与临床带教老师的责任感,为护生带教质量提供保障。(2)护理部管理:首先,护理部以临床带教计划为依据,指导带教工作的开展,优化“护理部―带教组―护士长―带教老师―护生组长―护生”的管理模式,制定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带教方案,例如,选定带教老师、带教具体要求、控制带教质量、反馈等。其次,带教前4~7 d,组织岗前培训,指导护生学习护理规章制度、操作流程、行为及礼仪规范等,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简单介绍带教计划,促使护生大致了解实习流程。最后,以季度或月为标准,组织总结会,全面掌握护生实习状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具体情况为依据,适当调整带教计划。采用科学的双向评估方法,评价临床带教。(3)科室管理:选取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护师作为带教老师,结合科室特点,安排带教任务,护士长对带教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并检查带教质量。临床带教时,带教老师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护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护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至实习工作中来。(4)带教老师管理:带教老师必须以身作则,给护生树立良好形象。临床带教过程中,坚持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例如,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等,以最大程度开发护生,促使护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提高专业操作能力。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护生实习结束前1周,对护生实习具体情况进行考核。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主要涉及基本理论知识、护理操作和法律法规,100分为满分,分值越高,说明掌握情况越好。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护生对护理带教的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层次。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实践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应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考核成绩

对比两组护生各项考核成绩,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带教满意度

对比两组护生带教满意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带教是护理教学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有助于护生高效结合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促使护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获取具有专业性的技能、行为与态度。简言之,临床带教指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4]。临床带教中,采用分级管理模式,促使临床带教达到整体化、规范化、系统化标准,明确划分职责,在各司其职的前提下,加强不同级层间的合作、交流,确保临床带教工作有序开展,提高临床带教质量[5]。

3.1 提升护生综合实践能力

临床实习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护生理论结合实际,提升护理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是护生转换角色的关键所在[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升,人们更加重视临床护理质量,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临床护理面临新的挑战。基于此,培养与时代相符合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显得尤为重要[7]。分级管理,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通过不同层级的管理,从多个方面开展临床带教工作,推动护生全面发展。本次研究的100名专职护生,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名。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给予分级管理。结果,观察组基本理论知识、护理操作、法律法规考核成绩分别为(91.6±4.73)、(89.5±6.24)、(85.7±6.8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5.39)、(83.7±5.92)、(76.8±5.01)分。可见,护理临床带教过程中,应用分级管理,激发护生实习兴趣,调动护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达到提升护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

3.2 增加护生带教满意度

分管理以不同层级不同特点为依据,结合护生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层级管理计划,通过规范的流程,对护生进行带教管理[8]。在此过程中,护生是主体,以充分发挥护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目标,促使护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专业操作技能,增加护生对临床带教的护理满意度。本次研究过程中,应用分级管理的观察组临床带教满意度为100%,明显高于常规管理的对照组的86%。可见,临床带教过程中,采用分级管理模式,有助于增加护生带教满意度。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带教中,采用分级管理模式,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琴.分级目标管理在实习护生带教管理中的应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6,27(4):135-136.

[2]马莉.实施临床护理带教分级管理的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12):96-97.

[3]李建芬.分级管理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5(4):34-35.

[4]刘萍凤,冯丽嫦.分级护理管理模式提高护生临床实习效果的探讨[J].当代护士:学术版(中旬刊),2011,30(8):175-176.

[5]黄中英.临床护理带教评估结果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0,17(22):20-22.

[6]张爱琴,方颖.护生压力状况分析及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5):93-95.

[7]李玉美.实施临床护理带教分级管理的效果及评价[J].当代护士(专科版),2009,16(10):96-97.

第7篇:带教模式论文范文

关键词:CBL教学模式;临床带教;教学效果

伴随医学研究的深入,医学模式也逐渐从以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教育模式自然而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临床带教也不再将经验型带教作为重心,而是更加突出目标化带教,重点在于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满足新临床带教模式的需要,教育界通过对我国基本国情进行分析,提出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PBL)教学模式,该模式被广泛运用到医学教学的各个领域中。PBL模式是一种独特的临床带教方式,在其基础上逐渐延伸出一种全新的、符合教学需求的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CBL)。现结合笔者在神经内科临床带教中,采用CBL教学模式的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CBL模式的特点

CBL教学模式是一种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将“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作为核心理念,并以小组讨论作为主要教学方法。CBL教学模式不仅具备了PBL教学法各种优点,同时更加贴近医学教育,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理论知识以及临床技能等方面的优势非常突出。截至目前为止,CBL教学模式被欧美国家各大医学院所认可,并被运用到临床带教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应用的过程中,切实将学生水平和教学大纲结合起来,发挥病案和问题的引导作用,将学生的积极性全面调动起来,并通过学生与教员双向互动的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该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就教员单方面来说,需要对课程进行精心的涉及和安排,以教学大纲为参考,选取代表性较强的临床病例,经过加工和整理,使其“典型性”更加突出,并在教学过程中,在恰当的时机展现,并结合质量较高的临床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仔细论证,辅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就学生而言,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主动性被激发,对问题的讨论和思考更加积极,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二、CBL模式具体实施

2.1编写导学材料

以教学大纲范围为导学材料编写的主要内容,但应围绕以下几大重点。

2.1.1 CBL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典型病例的选择,尽可能选择神经内科较常出现的病例,随着教学的深入,可适当加入典型但不常见的病例,典型病例不应局限于病房,同时可包括门诊患者,而教学方式则可通过视频、多媒体以及模拟患者等多种方式来

开展。

2.1.2紧紧围绕教学重点、难度内容以及教学大纲:

(1)问题设计和资料准备,教学开战前,教员应当对结合教学内容收集病例资料,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病例,结合病例和教学内容对引导问题进行设计,问题应循序难度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把握住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关联,保证临床知识和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注意学科之间的渗透。

(2)编写病案,CBL教学的先导和基础应属病案。笔者主要以下几点作为主要标准:紧密联系教学大纲,由易到难,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可通过书面、多媒体或电子文档等来方式,将病案完整地展现出来[3];选择更利于学生思考和学习的病例;根据教学主要目标,对问题进行设计,但中心则以鉴别诊断、临床诊断以及治疗为主,可适当融入解剖、生理和病理等方面知识,切忌过于超出教学范围,问题设计应以生动性和多样性为主要,使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

2.2实施步骤

笔者在临床带教中的实施措施为:

(1)学生预习

进入到本科实习阶段后,笔者逐渐将问题和病案展现给学生,以便于学生提前预习和问题研究,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考能力均得到了有效提升。鼓励学生多参与到临床工作中,多与病案患者接触,增强其对疾病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在探讨导学材料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发挥,更加勇于参与到重点、难点知识的研究中,为课堂的开展打下基础。

(2)教员讲解

课堂讲解应结合学生自学情况来开展,在每次的查房和示教前,紧密结合病例开展知识讲解,重点讲解难点知识、重点知识以及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难点和疑点。教员精讲评价是CBL教学模式的重点模式,尽可能地保证知识系统化,技能形象化和实践化,要点纲目化,不仅要将各种问题完全解决,还需要对诊断治疗的过程和思路体现出来,且能够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点能够起一个承上启下的效果,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思考和实践的时间。

(3)具体查看典型病例

首先应当引导学生早期接触患者,对预习情况进行讲解,阐明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去查看资料,了解病史,当学生遇到难点和问题时,教员可适当进行引导和补充讲解,引导学生结合所掌握的的知识,对病例进行分析思考。教员还需要对学习中所出现的要点进行罗列,以备讨论所用。

(4)多步骤讨论方式

CBL教学模式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便是讨论,这也是该教学的核心。通过讨论,可使学生的各种看法全部展现出来,集思广益、各抒已见中逐渐将教学知识掌握。但讨论并不是盲目的讨论,而应通过几个阶段来推进,首先,由学生将学习中发现的重点、难点和问题提出来,通过学生自行解答来分析问题、把握知识。其次,通过教员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拨、启发和置疑,就鼓励学生对重点、难点和问题进行辩论,阐明己方认可的理由和观点。第三,再由学生对辩论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更多方面去解答问题、分析重难点,提出初步的定论。第四,已学生自身认可的观点将其分为小组,让小组对病例进行系统的讲解,主要讲解内容为临床表现、病因病理、治疗和诊断;教员主要起指导和引导的角色,最后使学生能够在某层面上达成共识,形成知识共享的局面。

(5)教员总结

将病例的诊断、分析和鉴别诊断作用总结的重点,对讨论中学生提出的典型的问题进行解答。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CBL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效果分析

传统“填鸭式”教学或者仅是以单纯病例示教的教学方法,不仅形式单一且教学过程枯燥,学生的积极性无法得到带动,也就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相对而言,CBL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局限,将更多地时间交给学生,使他们的实践机会增加,再结合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带动。CBL教学模式对教员的要求也非常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求教员必须具有较强的引导、讨论组织以及启发学生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临床思维能力。而CBL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主动性有较高的要求,通过对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探索,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必然需要结合学习论坛、网络、文献查询以及图书馆资料收集等各种途径。而讨论则可使学生的思考更加全面,这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讨论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每一位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同,而通过讨论实现了知识共享,同时也加强了学术之间的交流。在CBL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将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再结合病例和问题为主的引导式教学,加之教学形式多样化,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学生的参与度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而通过自我探讨自我解答的方式,学生的成就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满足。这种教学模式,可使学生长时间与教师和同学建立起沟通交流,互动性得到了提升,课堂氛围非常浓厚。

参考文献:

[1]石超学. 不同带教模式在神经内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 2011,11(10).

[2]邱华,夏星,毛德文. CBL教学模式在肝病内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评估[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12(15).

[3]陈菊祥,卢亦成,陈超,徐涛. CBL教学模式在神经外科教学中的应用[J]. 西北医学教育, 2010,02(01).

第8篇:带教模式论文范文

【关键词】PDA终端;中学“智慧课堂”;课堂模式建构

《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是我校承担的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策略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子课题研究项目。而“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又是这一子课题的重要研究目标和实践的落脚点。通过对现有各种高效课堂(如生命课堂、未来课堂)建构策略的梳理,我们发现凡是成熟的课堂建构模式,都具备以下七个要素:理论基础、建模理念、模式目标、模式结构、实施策略、实施条件、评价设计。七个要素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备的课堂建构体系。基于这一发现,我们在进行“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研究与实践时,也主要围绕这七个要素展开,本文拟对其前四个要素进行简要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超越知识教育,走向智慧课堂――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早在2008年,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教授就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也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

二、互联互动,启迪智慧――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建模理念

首先,智慧课堂中的互联互动,要借助托于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电子书包”以及云平台等建设“智慧教室”。“智慧教室”主要包括教学部分和服务部分。其次,智慧课堂要以“教学应该启迪智慧”为根本出发点。课堂上要充满疑问,设计合理的教学悬念;引导争辩,使智慧的火花碰撞、交汇;凸现探究,智慧往往生成与对知识探究的过程;走向生活,在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中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再者,需要将教育者的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最后,智慧课堂应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要有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投入学习;应重视动态生成,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教师的专业成长带动学生的智慧成长。

三、系统完备,操作高效――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模式目标、模式结构

在对“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和建模理念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该模式的建构目标要包括以下要件:

(1)智慧教室――智慧课堂平台建设。在无线网络环境下,投影仪、触控式白板、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个人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组成的教师端能与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组成的学生端实现互动、广播、控制,辅助以嵌入式录播设备实现录播、监控、巡课等功能。

(2)智慧教师――智慧课堂的基础。培养智慧教师,需要有以“爱和责任”为核心,以“主动学习、发现自己、智慧工作”为主题,以“加快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为目的,以“教师读书工程”为主要手段的,立体化的教师培训工程。要认识到:文化素养是教师成长的基础,专业知R是教师成长的核心,教育智慧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生活实践是教师风格形成的保障,人文素养是保持教育活力的重要支撑。

(3)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智慧教学、学习的有效机制。在“智慧教室”利用电子书包进行课堂教学是一个新型的信息化产物,在此背景下,我们主要探索了“三三四四一”自主学习模式及其应用(即“三课型”、“三模块”、“课前四环节”、“课上四环节”、“课后一环节”)。

(4)智慧教育文化――课改推向深入的文化保障。学校文化层面,要科学定位办学目标,提炼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符合智慧教育理念的校训,着力建设学校厚重广博的文化内涵。

教师文化层面,要提倡教师成为“情趣高雅、言语文雅、行为儒雅”的富有智慧的人;结合“共识”和“分享”两个基本元素,以“共识”为核心建设教师的观念文化,以“分享”为核心建设教师的合作文化。

第9篇:带教模式论文范文

关键词:医护结合模式;骨科;护理;临床带教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330-01

临床护理工作是对疾病进行医疗的重要组成环节,目前,法律知识日渐在社会普及,使公众的维权意识增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是患者最根本的要求,同时也避免发生护患纠纷的保障[1]。选择有效手段,加强护士带教对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护理人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00名,其中50名为2011年7月-12月我院骨科采用医护结合模式实施临床带教的护生(观察组),将相关资料与2011年1月-6月未实施相关模式行常规带教的50名骨科护生(对照组)进行对比,现回顾性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所选择的对象共100名,女67名,男33名,平均年龄(21.4±1.4)岁,将2011年7月-12月50名设为观察组,2011年1月-6月50名设为对照组,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50名采用临床传统带教模式,即骨科各项护理操作技能和操作由固定带教老师带领,对护生行示范和讲解,使指导其参与实践,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定期开办理论授课,并组织护理查房。观察组50名应用针对性的医护结合模式的方式开展带教工作[2]。具体操作步骤为:入科时讲解:行全面、整体的入科介绍,具体如医院及病区情况、环境,护理常规、常见疾病、护理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医护人员简介、物品管理方案等。促进护生尽快适应;临床带教方式:将医疗知识内容在护理带教中融入,在完成护理操作的同时使护生对医疗常规有一定的了解:a. 加强查房:在主治医生每日查房时需安排护士随同,以对疾病的进展及具体情况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可对患者行主动的、及时的有效干预;b. 参观骨科手术:如椎体融合术、股骨切开腹位内固定术等,使护生对手术操作步骤和术后检查知识加强掌握,明确观察并发症及行管道护理的重要性,以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行合理干预;c. 医疗讲座:定期开办和日常工作相关的医疗讲座,对骨科专业知识行全面学习,提高护生的专业知识掌握,以提高操作技能。

1.3效果评定:实习完毕对护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操作技能、护理评估、沟通能力、护理相关诊断、制定的护理计划、人文关怀等,每项为10分。

1.4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