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范文

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精选(九篇)

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

第1篇: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飞机维修 维修网络 反向VPN

一、前言

在中国,航空公司背负沉重的成本负担前行,其中飞机维修成本占航空公司总成本10~20%,而维修费用达到购机费用2/3,中国CCAR-145部266家维修单位能够进行飞机和发动机大修单位仅3家。现在国内普及宽带作为接入支撑平台,普遍使用VPN技术保证安全,但传统方案大多借助DNS-ALG(动态域名系统-应用层网关)在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上部署,结合公网与私网DNS服务器实现[1],利用反向VPN来实现NAT链接方案能有效建立一套基于SSL协议强密算法、身份认证,公网私用,专网反向穿透的VPN安全网络,采用全新内网外接的布署策略,大大减少维护成本,可成功穿越NAT设备,具有组网灵活性强、管理维护成本低、用户操作便捷等优势。

为此,我们亟需建立数字网络维修化平台,增强联合技术攻关、资源共享,人力互补,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技术、专用网络传输、检测和诊断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智能化技术[2],使各种维修信息能实时或近实时地传递、处理、存储与交流,达到整个维修体系范围内能力提升,实现飞机维修诊断、监控、决策、通信、保障高度一体化。

二、飞机维修与基本连接通讯协议

目前关于生产、监控、测试数字化技术有:瑞典Kvaser公司世界上首个制定出高层协议CAN Kingdom、Magi Sync和Silent mode技术, 德国SOFTING公司的现场总线通信、诊断和OPC技术,数据采集系统前端测量模块(SIM 系列,T系列,M 系列)将所连接的传感器上的信号,以CAN 报文的方式发送到CAN总线上,提供独立采集模式和同步数据采集两种工作模式[3]。

三、反向VPN模式下飞机维修网络控制

反向VPN虚拟专用网方案的关键技术包括:隧道策略、隧道协议、密钥管理技术、流量技术、加密解密与认证技术、用户终端与设备身份认证技术。

1.隧道协议与策略控制

VPN隧道分布在第二层链路层隧道协议、第三网络层隧道协议和第四工作高层隧道协议,其中隧道包括对称和非对称隧道。

2.安全控制技术

包括加密解密算法、密钥管理和身份认证技术, SSL VPN,通过虚拟驱动SSL协议交换密钥、身份安全信息等并结合曲线加密算法、PKI系统来实现隧道双方系统认证[4],著名对称密钥加密算法有3DES、GDES、DES等,非对称算法有RSA、背包密码等,其中最有影响RSA算法能抵抗到目前为止已知的所有密码攻击,籍此保证隧道传输数据的秘密性、完整性和可鉴别性。

四、飞机网络服务技术链接框架

1.反向VPN模式下航空飞机网络通讯流程

反向VPN网关必须从维修终端发起内网资源请求、建立SSL安全隧道后(见图1),按照系统安全策略进行访问控制决策,转发用户请求访问的内网资源[5],最后切断VPN进入专网用户终端,因此基于反向VPN的工作流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立自愿请求隧道

飞机维修工作站通过发送VPN请求来配置和创建一条自愿隧道,此时用户端计算机作为隧道的客户方成为隧道的一个端点,创建到目标隧道服务器的虚拟连接。

1.1自愿请求访问:维修终端客机WS_A执行网关的映射URL(诸如192.168.0.154),使用HTTPS协议进入路由网关登录并与SSL VPN网关转发认证请求并建立自愿安全隧道连接,将用户身份信息递交给本地身份认证数据库。

1.2认证结果:VPN服务器CS_A依据数据库反馈用户验证结果,若成功则进入,否则退出。

图1 基于反向VPN飞机维修网络系统

第二阶段: 资源控制安全

1.3访问控制请求:通过认证之后,SSL VPN 服务器CS_A将用户WS_A的192.168.0.254网段数据包导入SSL隧道,执行系统访问策略控制。

1.4安全检查:远程主机在网关自动调入ActiveX程序对主机状态进行审查评估,以确定用户角色和主机WS_A安全状态,服务器CS_B的IP地址记录进入NAT资源库列表,生成允许用户访问的资源。

第三阶段:内网终端导通

1.5资源与界面下发:服务器CS_B解密并生成用户访问许可列表,切断CS_B的VPN导向服务网络隧道,VPN网关通过HTTPS协议返回内网封装资源,以Web页面方式返回到用户主WS_A,客机WS_A收到主机CS_A网络资源,即可通过NAT网关与主机WS_B进行对点安全隧道交互通信。

2.飞机维修网络系统协同化的工作模式

高效的航空飞机维修服务信息网络系统要求服务终端能够连接内网DB服务器并加密整个连接,将SSL加密连接请求转发到综合航空维修服务平台上,集成数字化维修单元、智能化机种维修导向、综合化维修技术、维修专家与技师一体化资源系统,这种网络系统简捷高效,远程维修信息采集与专家VPN网络通道从内网隔离开,所有内网其他流量都将被禁止以防内网遭受未经授权访问/攻击,VPN仅连接固定开放准入的TCP端口,最大限度保证基于Internet的连接安全性,远程直连路由器并备份链路,保证信息网络安全可靠。

五、结论

反向VPN在公共互联网络中突破控制较强,费用成本较低,将系统探测、检视、预警系统,通信联络系统,指挥控制和装备系统组成一个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网络信息通讯体系,强化维修服务信息交互、共享、联合技术攻关,推进我国航空飞机维修管理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包江奇,黄炜. 便携式国产大飞机维修辅助设备的设计与实现[J]. 电子技术应用, 2011,(01).

[2]张莉,王峰,温克利. 基于AHP故障树分析方法下飞机液压诊断研究[J].光机电信息,2011,(02).

[3]刘羡伦, 郭京波. 分布式网络控制系统在盾构机上的应用[J]. 隧道建设, 2011,(S1).

[4]段道聚,张永祯,张景义,廖小健. 基于无线网络的便携式维修辅助终端设计[J]. 信息化研究, 2010,(08).

[5]范亚芹,张静,侯智慧. 一种新型P2P-VPN组网技术[J].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9,(06).

第2篇: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范文

网络教研是以促进教师自我表现为动因,以跨区域、开放性、多层面的交流为特色的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网络教研已越来越广泛地引起教师和专家的重视,围绕着其所开展的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总觉得网络教研的开展仍然缺乏相应的实效性,网络教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而产生,如何充分发挥网络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尤为重要。信息技术教师要想充分发挥出网络教研的优势,必须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 内容明确,考虑需求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运用,赶时尚、跟潮流的意识虽然有所纠正,但用网络平台当面子工程的情况仍然存在。而且网络教研平台已搭建起来了,但其管理的重心似乎在“网络”,而不是在如何开展“教研”上,信息技术教研的重心变成了技术管理,而忽略了“教研”这一中心点。这种表现尤其是在学校的网络教研平台上更为突出,让人感觉到所谓管理者和引领者只是网络的管理者,而不是教研的骨干,这就容易使网络教研只剩下平台,而没有教研的内容。

每一种网络教研形式的出发点往往都很好,各种平台也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因为一旦平台搭建起来,就希望吸纳更多的人来参与网络教研,我们经常会收到各级教育部门发来的各类学习网站、资料网站的活动通知,但有些是纯理论上的研讨,有些是从上而下的单方面灌输,这就忽略了一线教师的需求,网络教研的内容不能脱离一线教师的教学。网络教研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一线教师对课程实施和优化课堂教学的认识。脱离了一线教师的需要,网络教研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根基,网络教研的发展态势自然也就不会好了。所以,网络教研的内容不能脱离一线教师,必须紧密联系一线教学的实际。笔者曾参与过一次某个论坛的网络教研,主持者是某高校的教授,但最终结果是过程中理论的东西高于实践的东西,网络教研脱离一线教学,空洞而无实际意义。

教研活动是对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指导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项主要由教师参与的学习研修活动。网络教研也是教研存在的一种形态,其活动的主体和活动主要影响都是教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网络教研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教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专家、教师都是教研活动平等的参与者,是实践问题的探索者。我们建网络、做教研,目的是让教师成为主体,人人参与体验,共建共享,这样网络教研才能充满生命力。比如,我们在网络平台上可以针对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一些教学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讨,主题应该关注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突出人文性,可以来自专家的最新研究,也可以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参与研究的教师应结合自己的工作,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笔者曾参与了“新学期第一节课怎么上”“微机课堂纪律,你是怎么处理的”等教研活动,活动的过程如下:

1. 公布研修主题;

2. 网络研修;

3. 公开课展示;

4. 研讨分两个阶段,现场研讨和网络研修;

5. 中心教研组的一位成员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形成教学资源。

这些自主的言说经细心梳理,可以凸显出教师群体关注的理论或者实践主题,为群体更深层次的研讨以及专业成长提供生长点。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最新研究,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制订一系列的教研主题活动计划,让教研活动更深入、更有效。

二、 形式多样,取长补短

网络教研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有以个人博客为平台进行教学反思研究、以专家主持的专业论坛为平台进行远程合作式的主题研究最为引人注目。除此以外,还有区域性的专业QQ群(研讨)、专题学习(研究)网站的利用等多种形式。网络教研可以是QQ群的你一言我一语,也可以是论坛上你一段我一段,两者各有优点和缺点。QQ群参与人员多、页面更新快,这要求参与者眼快,思维也快,往往是参与者还在思考前面的东西,后面的东西又来了,有时让人感到一个问题还没解决,另一个问题又来了。论坛讨论,针对性强,支持者易于调控,但是信息量相对较小。所以,在网络教研的形式多样化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挥其优点,尽力弥补其不足。

专业论坛的网络教研必须有着定期的活动计划和实施,必须要有着明确的话题讨论,并且话题应该提前一周公布,让参与者有较好的准备和思考,也就是让参与者带着自己的思考去参与。组织者的话题讨论框架必须有条理、有思维的跨度,而不应该是凌乱、跳跃性的。组织者的引导必须突出重点,尤其突出话题讨论的重点,并围绕重点进行引导和分析。

第3篇: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范文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副校长后备干部思想工作总结

现将近三年来的思想工作总结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本人自___年任朔北___乡中心学校信息中心主任以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积极参加各类政治学习,认真学习了《中国___章程》(___年___月修改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___伟大胜利》(___总___在党的___大上的报告)、《___新时代中国特色___思想学习纲要》、《___关于“___,___”论述摘编》、《___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等政治理论知识;并学习了《全国教育大会精神》、《___省教育大会王建军书记讲话》、《___教育现代化___》等最新的与教育事业和本职工作关系密切的会议精神和文献;在业务方面,我学习了《___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通用基本能力》、《互联网监管与网络道德建设》、《专业技术人员从技术走向管理》、《专业技术内在动力与职业水平》、《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等专业文献,从而提升了自己政治理论水平、教学研究能力及信息化与教学管理能力。

自___年加入中国___以来,我就以一个合格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身政治修养上做到了,共产主义信仰不动摇,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站稳政治立场,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做方针路线的坚决执行者、政策原则的坚定维护者,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___同志为核心的___保持高度一致。理论武装常抓不懈、毫不含糊。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加强理论学___别是___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党性修养千锤百炼、不松劲。作一名党员必须长期的锤炼自己党性。做到是非面前分得清、名利面前放得下、关键时刻靠得住,永葆___人清廉本色。思想上向党靠笼,工作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坚守教育的初心,坚持战斗在教育一线,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做出贡献;生活上艰苦朴素、不攀比、作风严谨、不拉帮结派,不与他人搞非正常关系。在提升自己道德修养的同时,也去影响周边的亲人与同事,近年来我服从学校安排完成全校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管理好学校网络,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还对学校网络___进行严密监管从未发生网络安全与___事件;在工作与生活中本人积极团结同事,建立起了一支全乡性的信息技术保障小组,让他们能为全乡信息化教学发挥着作用,身为学校科技馆管理员的我,通过技术指导、给其他教师创造获奖机会等方式___起了___位老师的科技辅导员队伍,得到领导与同事们的肯定。尽职尽责,无私奉献。本着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提高思想觉悟,充分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师德修养,爱岗敬业。既教书,又育人,把近___年青春年华无私奉献在乡村教育事业上。

二、工作业务方面:

近三年来承担的主要工作有:中学部所有班级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负责全乡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和教育信息化教师考核、负责学校校园局域网的日常维护与管理(防火墙、上网行为等),ip地址分配、网络打印机接入、管理学校中心机房,联系深信服、华为公司技术与售后;负责朔北___乡中心学校___公众号权限管理,联系腾讯公司做好账号安全维护;负责朔北___乡中心学校微校园办公平台基础数据的维护,联系全通教育公司,做升级与毕业数据的更新,对全乡各处室工作人员、班主任的培训工作;

负责办公及教学电脑的系统维护及资产标签及相关办公室打印机、无线wifi设备的日常维护及联系维修工作;负责各年级教室信息化设备的软件、硬件维护及除尘清扫工作;教育信息化耗材、配件、设备报修、更换、购置工作联系定点公司;全乡教师信息化培训、网络培训、继续教育培训报名、账号下发、账号管理、课时认证验印;主持机器人社团、电脑绘画社团、科技社团开展各类活动;___师生参加省、市、县级教育信息化教学竞赛、机器人大赛、3d创意大赛、科技大赛;负责学校信息化相关课题申报、备案管理、资料收集;负责全校大型活动的录像、照相、航拍工作;负责学校信息化教研、网络教研活动、___四中网校优质资源全覆盖项目、___课堂项目。

工作思路、措施、成效简述如下:

1.任务驱动,抓好基础。针对乡村学生家中没有电脑、基础差的情况,每学期初两周时间我在信息技术课上主要进行文字录入和键盘、鼠标基本功能操作练习,让学生尽快掌握最基本的操作为后期学习相关软件以及开展各种网络知识竞赛、四中网校翻转课堂的开展打下基础,得到其他学科老师的认同;在教授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时采用任务驱动方式教学,教师要反复运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完成主要教学过程(教师展示任务——学生合作学习完成任务——教师巡视指导——互动评价),该模式教学避免了因记不住过多步骤引起的操作障碍,对于农村学生家中没有电脑一周上一节课学生非常合适。实施的关键是每个任务的操作内容不易过多,___—___个步骤为宜。

2.健全机构,科学管理。学校信息中心负责全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和科技创新工作。成立教育信息化技术保障小组,乡属各小学均有专兼职信息化管理员,在班级中设置管理本班信息化设备的电教委员,实行了条块化管理,实现了层层有人负责,事事得到落实。

3.完善制度,机制保障。制定了《朔北___乡中小学信息化应用发展三年规划》、《朔北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健全完善了《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室使用管理制度》、《中心机房管理制度及网络管理员职责》等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了教育信息化的管理。

4.考核评价,导向引领。在我的主导下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了学校年度目标考核,将信息化教学应用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了《朔北___乡中心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考核标准》、《朔北___乡中心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考评标准》,在“教师绩效考核”中计入___%的比例,“教师年终考核”中纳入___%的比例,以有效的机制体制保障管理,促进教学应用。

5.课题研究,纵深发展。作为信息中心主任我负责学校所有信息化课题的申报管理工作。我校是___省电化教育馆确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作先后___开展《___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基于web的学科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___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班班通”环境下优化学生英语单词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___个省级信息化课题并顺利结题。今年___月我校___个省级信息化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研究》、《提高教学点教师应用数字资源能力的研究》又获立项,正在开展研究中;___年学校被省电教馆评为课题研究优秀___单位。

第4篇: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信息素养 培养研究

1 引言

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馆素质(library literacy)等概念发展演化而来的,它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信息工具的技术和技能”。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也不断深化。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共同指定了学生学习的9大信息素养标准。2001年,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协会通过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其内容包括5大标准,分为22项执行标准和若干子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极为重要,是大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2 信息素养调查

2.1调查目的与方法

为了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并进行初步评估,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有效培养,我们从信息素养培养的7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即:信息意识情感态度、信息技术应用情况、交互能力、学校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计算机基本素养、虚拟环境的能力、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具有便于收集数据,避免人为误差等优点。为进行本次调查,特研制开发了“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网上调查模块”,学生可以登录到项目网站中参加调查,网站会自动记录下所有的数据,并自动形成汇总表。本次调查共有1034人参加了,研究对象是广州地区某高校各专业本科生。

2.2调查结果及分析

2.2.1 信息意识情感态度

2.2.1.1 计算机与其它信息技术使用的普及情况

从总体情况来看,对使用计算机与其它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选择“非常愿意”或“愿意”。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持欢迎态度,已具备一定程度的、自发的信息意识。

2.2.1.2 对于将计算机和网络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态度

从样本的总体情况来看,喜欢将计算机和网络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学生占87.5%。这说明学生主观上都是非常愿意接受计算机和网络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2.2.1.3 对计算机的总体评价

五分之四的样本认为计算机非常有用。这说明计算机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备的工具,操作和应用计算机已成为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

2.2.2信息技术应用情况

2.2.2.1 信息技术应用基本情况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于陈述性的信息知识掌握得较好,但对于“主页设计”等程序性的信息知识掌握不足。

2.2.2.2 上网主要做的事情

根据调查,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依次为收发邮件、学习、浏览新闻、网络游戏、下载软件、聊天交友、网上购物、网络论坛或BBS交流。这说明网络已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渠道,但在网上玩游戏和娱乐的学生也超过了半数,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影响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发展。

2.2.3 交互能力

83%的样本认为交互能力很重要和比较重要。这说明网上交流已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说网络改变了人们交流的方式,从本调查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从获得电脑、网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来看,绝大部分样本都是自己摸索和向同学朋友请教,通过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学习的仅占2.9%。这说明学校在信息素养方面的教育职能还远远不够,学校有关信息技术、技能方面的课程还存在很多不足。

学校有关信息技术、技能等方面的课程存在的不足方面,“计算机课只重操作层面的教学,不重学生对总体信息素养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学课程的教材明显滞后”、“缺乏针对转变学生观念、培养信息意识的课程,如文献学、信息学等”是学校信息技术、技能方面课程的重要不足,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素养教育的针对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2.5计算机基本素养

键盘输入、中文输入等最基本的计算机素养,绝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但硬盘整理、定期备份、定期做Ghost等计算机保养工作,很多学生还不具备这种意识。

2.2.6虚拟环境自学的能力

一半的学生能在网上学习活动之前有自己的明确目标,还有近一般的学生只是有时或极少,甚至从来没有明确目标。这说明大学生虚拟环境学习的目标性还有待于加强。

近一半的样本在网上学习时不知不觉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这说明大学生在虚拟环境自学时的控制能力比较差。

2.2.7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对非法截取他人信息或破坏他人网络或在网上散发病毒的行为,认为“对社会有危害,应该严惩并尽力杜绝”的占绝大多数;但还有少数样本认为“有高超技术,令人佩服”。这说明大学生在虚拟社会中的法律意识还比较薄弱,社会道德、社会责任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 影响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因素

3.1 大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不足

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查询检索能力,但他们在如何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信息、利用信息、将信息融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等综合运用能力普遍较差,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自律性还不能适应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要求。

3.2 信息环境的影响

首先,在学生的专题教育方面的资源显得杂乱无章,教师和学生寻找到教学和学习适合的资源仍然比较困难。有些网络教育资源不适合学校学生的学习,使不少学生感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体现不出较高的学习效率,达不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其次,网络障碍也成了阻碍人们信息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有网速过慢、断网掉线、网络病毒侵扰、黑客干扰、系统兼容性低等。再次,网络信息的丰富多样容易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干扰,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更是会受到极大的不利影响。

3.3 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滞后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软硬件更新迅速,但是,教育理论界和学校对应该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作用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存在明显不足。教育本身有很大的惰性,促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转变教育观念,让广大教师对新技术正确使用并能适应新技术环境下的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同时软件、硬件配置还不足以支撑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尽管各高校网络设施和带宽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从计算机终端的配置以及数量来看,让所有的学生和教师全面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教学还有不小的距离,软硬件的配置还不能完全满足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4 培养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方法

4.1 改革信息技术和信息检索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

信息技术和信息检索方面的学科教学,是目前各个国家与地区进行信息素养培养的最主要手段。高校应以公共课或必修、选修课的课程方式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系统地、有计划地安排各项教学内容,有完整的学习资料,规定具体的信息素养评价方法与标准。同时,信息素养教育更需要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把信息素养的培养纳入到各门课程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中,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认知工具、多学科渗透的渠道整合到高校各门课程当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

4.2 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意识和水平。

新一轮教育竞争的焦点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在富有科学技术竞争力和高文化素质的人才上。大力培养信息素养高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已经成为深化课程改革、推进信息素质教育、提升教育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一个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会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教师的信息行为习惯等,因此,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意识和水平是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专门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使教师能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信息技术应该像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

4.3 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应加强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特别是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同时,要避免因网络使学生产生放弃思考及追溯本质的思维方式的惰性,保持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厚度。大学生在技术、智力等方面比一般的普通公民在网络世界里更有优势,对网络社会和网络文化的影响更大。在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中,加强学生网络自律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至关重要。在信息素养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比较高的层次上提升学生在网络社会或虚拟社会中的使命感,对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引领网络社会的进步,建立网络社会的秩序是十分必要的。

4.4 创造信息素养培养的环境。

应建立信息素养教育专题门户网站,提供信息素养知识学习和能力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广泛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宣传。做好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建立大学生网上行为的监督管理机制,从技术角度对网络信息中的不健康信息进行过滤筛选。为学生提供恰当的上机时间,多途径给学生提供Web虚拟目录用于存放个人主页和可共享的存储空间,建设好数字图书馆、校园网、多媒体网络课室、教务系统等软硬件环境,建设能提供个别化、协作化及研究性等学习方式的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组织教师或学生答疑交流讨论。建设集文本、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素材的素材库和资源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如基于素材库的电子教案、网络课程与课件、授课录像、实验实训、题库、案例库等,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李艺,钟柏昌.信息素养详解[J].课程教材教法,2003,(10).

[2]陆芳,骆雪超.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途径的研究及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5):361-364.

第5篇: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汽车维修;运用

引言: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根据我国最新的调查研究显示,截至到去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2.79亿量,平均每一百户人家当中就有31辆私家车。而汽车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损耗、故障等情况,尤其是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多,汽车维修事业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则能够有效将汽车维修抬升至全新的高度。因此本文将以此为基础,简要分析研究关于信息技术在汽车维修中的运用。

一、信息技术运用在汽车维修中的重要性

(一)突破传统汽车维修的局限

传统的汽车维修主要是依靠人工检查汽车内部的故障部位以及需要维修的部位,因此非常容易出现人工失误,特别是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进口车涌入我国,而传统的杂志文献等对于新型进口车的结构、零件等维修资料介绍较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汽车维修水平的提高。而信息技术则能够有效突破这一局限性,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及时搜索大量相关维修信息,并且使用现代化的专业软件自动扫描检测需要维修的部位,从而有效避免失误的出现[1]。

(二)符合现代汽车维修的要求

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进行当中,社会各行各业都在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汽车维修也不例外。现代汽车维修不仅在管理模式上发生转变,要求从原来的等待车主上门转变至主动提供服务;而且在维修资料和维修信息的种类与数量上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的人工服务已经很难处理海量的数据资料,而使用信息技术建立数据库一方面能够在短时间内对繁杂的维修数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以电子文档的形式进行永久保存,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提高维修的准确率和高效性。

二、信息技术在汽车维修中的实际运用

(一)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应用

信息技术运用在汽车维修当中,首先体现在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应用,在汽车维修当中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具有管理客户和财务、接待和分析业务、管理设备及网点等多种功能。事实证明,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运用能够有效提升维修效率和维修水平。比方说,在某品牌汽车的维修当中通过运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对客户进行自动化管理,在财务管理方面变得更加精细化,设备管理的可靠性得到空前提升。不仅如此,该品牌汽车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为客户及车辆建立了专属档案,将客户每次的维修情况以及后续用车体验进行详细记录并展开长期跟踪,以便在后期能够结合客户的实际情况主动为其提供合适的维修服务。在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应用下,大大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以及对该汽车品牌的认可程度。除此之外,计算机管理系统能够完成存储记录和详细分析各车辆相关数据的任务,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汽车模型,推演汽车的具体性能,进而及时提醒客户进行汽车维修或者保养零部件,从而有效降低车辆故障发生率[2]。

(二)信息化的汽车维修仪器

汽车工艺水平越来越高的同时也使得汽车出现的问题故障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单纯依靠过去的维修技术已经无法处理该类汽车故障问题。而使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化的汽车维修仪器则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比方说在汽车当中经常会涉及到ABS防抱死系统、防盗系统、车窗控制等多方面问题,依靠信息化的汽车维修仪器能够一次完成综合类问题的处理工作。譬如通过与信息技术和先进设备相互结合的汽车故障诊断仪,将远程诊断系统、移动PC以及MDI多功能诊断接口等进行有机整合,可以一步到位的处理诊断维修、刷新、重置系统等工作,例如在维修诊断当中可以通过读取或清除故障码以及示波等完成对汽车的诊断维修。另外通过重设模块和更新数据等功能能够有效完成维修刷新。

(三)汽车维修中的网络技术

将网络技术运用在汽车维修当中,主要体现在汽车维修网络的构建方面,汽车维修网络能够真实记录全部的汽车故障信息以及处理方案,同时以可视化的动态视频等形式用以直观清晰地展示排除和处理故障的完整流程,从而能够为日后其他汽车维修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3]。另外,汽车维修网络能够实现消费者与汽车维修技术的完美对接,通过网络技术能够帮助消费者完成基本的汽车异常现象的判断和检查,从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及时处理。不仅如此,网络技术还提供一对一的专家指导服务,维修专家与消费者通过网络连接能够远程指导消费者处理故障。在汽车维修网络平台当中,存有大量有关汽车维修的信息资料,比如配件信息、曾经接受过诊断、维修的记录等等,同时还包括有关汽车系统的培训资料,方便维修人员利用网络技术自行学习,不断提升维修技能。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下,对汽车维修行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诞生的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方便人们的生活,同时将其运用在汽车维修当中还能够有效提高维修水平,但鉴于当前汽车维修的发展速度较慢,对于信息技术尚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因此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需要继续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探索力度,以便能够更好地推动汽车维修事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肖春秀,李阿男. 汽车维修中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分析[J]. 科学中国人,2015,36:46.

第6篇: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范文

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面授培训的结合是近年来教师培训模式的一大创新性突破。网络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培训中存在的诸多弊端,给“学习”这一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网络培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限度地拓宽了培训的辐射范围,令“资源共享”这一概念在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是世界范围内得以实现。教师可以更多地利用自身碎片化的时间参与培训与学习,突破了教师参训时间及方式上的局限性。同时,网络培训增加了教师参与互动的机会,不论是知识的传递,还是同伴的交流,“交互”让知识在聚合与传授中构成完美的轮回。

然而,传统的网络培训却存在许多问题,有其无法打破的魔咒。因此,混合式网络培训的出现便是对传统网络培训的一种弥补与改进。

一、传统网络培训无法打破的魔咒

兴趣,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习者对某一内容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而传统的网络培训往往难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四点:首先,传统的网络培训课程内容乏味。学习内容决定了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决定了学习态度。如果学习内容不够吸引人,那么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则难以调动,导致其学习自主性不高,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果无法保证。其次,传统的网络培训课程形式单一,多为授课教师灌输式传授。授课教师即使在课件设计上已经尽力创新,却也难以改变教师学习的倦怠。一节45分钟的传授性课程,学习者通常会在15至25分钟之间进入疲劳低谷,注意力下降。这种单纯灌输式的网络培训无法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再次,传统的网络培训缺少互动。学习作为一种活动,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机器之间。这就决定了网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学习者失去了展示个人人格魅力的舞台,同时学习者在学习中无法得到激励。最后,传统网络培训容易忽视学习评价。学习评价有助于让学习者判断自己的学习方向。传统的网络教师培训让专家和教师的交互变成了学员与计算机的交互,传统的培训中没有精细的学习分析系统,这就让受训教师难以在第一时间内掌握自己学习的情况,进而也就很难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如果该教师还是在缺少同伴互助的情况下学习,那么他就更容易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了。

为了更好地进行网络教师培训,形成更为有效的培训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与提升综合平台(以下简称综合平台)自2010年起,探索了通过“混合式研修”模式开展全新教师培训的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经过潜心学习与积累总结,逐步形成了具备综合平台特色的混合式研修培训模型。

二、构建“精彩”的混合式网络培训

混合式研修(或称混合式学习)是近年来在各大培训机构中被广泛热议的一个新生概念,它是指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实现二者优势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

综合平台在混合式研修服务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找一种途径,融合传统学习与网络学习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互补双方的薄弱点,让教师在学习中获取完美的体验,从而为培训带来更优的效果。如何设计一次“精彩”的培训,激发教师参与项目研修的兴趣,是此次探索的主题与目标。

与传统的教师备课不同,混合式研修的课程设计融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元素,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将同步活动与异步研修相结合,将在线互动与实时沟通相结合,全方位改善教师的学习感受,变枯燥为多彩,运用多元化手段,真正打造适合教师长期参与的网络研修培训模式。

1.“精彩”的内容,真正切合教师实际需求

在混合式研修的课程设计中,制订研修方案和撰写“教案”是必经的步骤,综合平台根据项目培训的进程,以及教师的具体需求,确定每次研修活动的主题,并根据主题的不同,组织不同形式的混合式研修培训。以北京师范大学某个3年一周期的综合项目为例,根据其3年实施阶段的不同,综合平台适时调整方案,磨合实验区需求,使混合式研修形成了多种可行方式。

在第一年“做中学”阶段,项目实施的重点是教授实验人员了解项目理念,掌握实施方法,明确实施目的。所以在此阶段,混合式研修活动一般有以下这些方法与做法:异地同步调研座谈会、经典培训课例异步校本研修、专家跟进性异步校本研修、在线同步听课评课、同步视频专家讲座、远程联片教研及互动研讨等。

在第二年“做中研”阶段,项目实施的重点是引领实验教师根据项目实施的内容,构建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科研主题,通过专家引领,令实验人员掌握自主研究、自主发展的能力。在这一年,混合式研修的具体做法有:基于主题教研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基于典型课例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基于课例研修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送课到校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同课异构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跨区域教育发展论坛等。

在第三年“做中发展”阶段,项目实施的重点是让实验学校掌握自主发展的能力,通过总结项目实验的成果,形成专家辅助实验校自主发展的模式。在这一年,混合式研修的具体活动有:跨区域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千里传音话心手总相连”实验校结对子系列活动(如:观摩种子实验学校、明星校长经验分享、骨干教师培训者培训等)、跨区域课题研究成果论证会等。

2.“精彩”的形式,多元化开展教师培训

针对传统网络培训形式单一、学生坐在电脑前看课件、缺少同伴互助、学习兴趣低等突出问题,综合平台在实施混合式研修时,重视将面授与网络相结合、同步与异步相结合、实时交互与网络沟通相结合的途径,让教师体验多种形式的培训研修活动。

首先,面授培训与网络培训结合,优化学习效果。在一次混合式研修的培训中,面授学习充分利用学员整块的时间,通过开展集体研修,教研员与教师面对面总结问题,并反馈给专家。其次,将同步培训和异步培训融合,打破时间、空间限制。专家通过网络现场活动,针对实验者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在同步培训的基础上,异步培训为回顾、反思、深入研讨主题提供了平台,实验人员可以反复学习,深化认知。后期的异步课程则是为实验教师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创造方便,通过零散的积累,学习上线课程,获取资源供线下学习使用。

3.“精彩”的交互,在冰冷的网络中融入情感交流

科学合理的交互设计可以激发教师的情感反应和学习动机,让教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情景中,主动在交互中获得学习结果,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为方便教师参与“交互”式学习,综合平台将移动互联技术融入到同步视频培训与异步网络课程培训中,将微博、微信等现代沟通媒介加入培训,拓展了沟通的范围与途径,方便教师参与互动。

在设计混合式研修的交互时,综合平台大致将其归类为教师与学习资源的交互、教师与专家的交互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互三种。首先,在教师与学习资源的交互中,不单只用纸本、电子邮件等传统方式提供信息,还将视频资源、问卷资源、演示文稿资源等不同形式的学习载体提供给教师,教师还可以通过短信、微博、网络课程等不同途径,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其次,教师与专家之间的互动是最重要的交互,这是教师在项目培训中迫切需要的内容。借由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全新体验,综合平台除了提供电子邮件、短信平台、热线电话等传统沟通途径外,还构建了微博平台、微信平台、视频语音平台,为专家开展日常培训指导提供便捷,构建可交互的平台。最后,教师之间的沟通、学习互助是提升培训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让教师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相互帮助、启发思维是培训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综合平台通过建立课程论坛、建立答疑区、建立交流小组等更多种形式,为实验教师搭设沟通桥梁。

4.监控效果,提供学习评价及信息反馈

项目实施的效果一直是项目委托方关注的重点。综合平台在服务项目实验的过程中,注重用数字说话,真实、客观、明确地反馈实验校、实验教师在参与混合式研修时的第一手信息。

第一,构建实验人员档案。每一位在综合平台参与混合式研修的实验人员,都将在平台中备份一份个人学习档案,在参与项目过程中,每一位实验者的每一次学习都将有所记录。

第二,实时更新课程学习信息。在综合平台异步平台上学习课程,教师都可通过2个渠道获取课程学习情况。首先,在登录平台的首页,教师们即可看到他需要学习的课程名称,根据课程分类在“在读课程”、“审批中”、“已结束”的情况,了解自身的学习进度。其次,在每门课程内,都有课程进度指示条,以及课程结课条件等,教师可以根据进度提示,了解课程学习进展。

第三,出具异步课程反馈报告。在综合平台开设的每一门网络培训课程,都会在课程完结后的一周内,向学员出具课程反馈报告。报告中明确地说明参与课程的每一位学员的学习情况,同时根据整体数据分析学员的参与度、学习时间分布等情况,为更好地开展项目进展情况分析提供依据。

第四,运用同步活动调研信息反馈表。综合平台在实施混合式研修的过程中,注重倾听一线实验者的心声,每次混合式研修活动结束后,都运用信息反馈表对参与研修活动的教师进行意见采集,并通过分析一线教师的意见,改进混合式研修的实施途径、方式、内容,真正贴近实验者的需求。

三、未来的课程将更加“精彩”

第7篇: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范文

授课老师可从网络上直接下载教案(或教学设计资料),付诸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的课堂实际、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已有的教学风格进行加工调整,增加学情分析后再传至教研组指定的服务器文件夹中,让组内老师点评修改,整合多位老师意见后形成最终教案,这样就在网上形成了一个看不见的备课集体。此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的多向研讨让教研组成员还可以通过录制好的课堂教学视频进行评课,将课堂教学进行微格、细化后就更容易发现过程中存在的细节问题,使评课更具针对性,每个参与教师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学环节进行点评,不需要留情面和搅稀泥,避免了评课的空泛、不着边际,发展完善后网上集体备课评课将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措施。

2完善研修步骤是催生教师成长的有效方式

在目前的学校教研实践中,教师反思意识是落后的,其原因是常规的教研活动往往由听课、评课、说课、反思、主题研讨等环节组成,但是从教师角色来看是被研究者、被评判的对象,从参与态度的程度上看是旁观旁听,过程上的分析也是一言堂或单向评价较多,即便课后的反思也只是注重对具体实践结果的粗浅回顾,缺乏对实践过程的深入剖析,这可以说是绝大多数教师的专业水平一直以来得不到进一步提高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校本教研可分为六步进行:第一步,备课组成员合作策划制定教学内容,一起完成背景材料的准备和教材分析;第二步,提供原生态的教学现场,即执教老师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课(不试教不听课),技术老师则负责录像并传网;第三步,注重强化执教者的反思,执教教师上好课以后自己看录像并写好课后反思;第四步,在教研组内进行常规教研之后,利用网络研讨的互补性开展网上论坛,继续深化研讨主题,利用网络论坛扩展了空间和延伸了时间,使论坛更具有实践方面的反馈;第五步,教师本人或组内同事再进行课后一课多上的重建(即学情不同的同课异构),让教学成为讲学之乐;第六步在论坛和集体反思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案例和经验总结,并最终完善研修活动中的各个环节。

3多元化互动为教师成长提供了有效途径

校本教研的形式随着网络开放时代的到来,它不应是刻板、一成不变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区域性跨学科、跨年级、多元化互动形式,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普遍受教师们欢迎的。不难发现,每位教师在自身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总希望能不间断地得到专家名师的伙伴式帮助,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各样的限制往往不能实现,我们可以尝试建立网络教研中心,以沙龙论坛的形式开展校本活动,让参与者来“网络教研中心”听课,与执教者直接对话,交流心得、发表看法,这种新型“伙伴式”教研组的活动会更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让没有机会到现场听到课的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执教者的教学设计和文体资料,浏览论坛上的帖子,了解各家观点,参与研讨,从而促进了各种教学资源的联动融合与再生。

4网络校本研修带给教师成长的一些问题

第8篇: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6(c)-0089-01

使师生有机会接触信息技术教育,将被作为21世纪学校教学改革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面对信息化的优势,高职院校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应特别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探讨了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电气控制线路检修及开发》课程进行整合的实践问题,提出了科学有效的整合举措。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目前,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我们获取知识、从事工作、了解世界和与人交往的重要途径。目前,大多数院校已经试用将信息技术的内容整合到各学科课程中去,使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它是将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它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去,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解构、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使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在课程的教学中,运用传统的信息工具促进学生学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进信息技术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对各种学科信息的综合处理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教育不等于简单的软硬件知识学习,而是要使学生通过掌握包括计算机、网络在内的各种信息工具的综合运用方法,来培养信息意识、情感、伦理道德,提高信息获取、处理、应用、创新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实质就是让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包括以下几点:1、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即所谓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教师讲学、学生学习要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络和因特网络等。学与教的活动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协商学习等环节。2、数字化的学习资源。通过教师开发、引进和学生创造多媒体课件,把课程学习转化为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它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中运行的多媒体材料,提供给学习者共享。3、数字化学习方式。数字化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学习者的学习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直接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让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课程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取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三、信息技术与《电气控制线路检修及开发》课程整合实践:《电气控制线路检修及开发》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实践性强、适应性强、衔接性强,同时其课程概念多、推导多、抽象,使其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教学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即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相当的难度,使得《电气控制线路检修及开发》的课堂教学受到了一定影响。因此,将信息技术充分引入“电气控制线路检修及开发”课程的教学课堂,使信息技术与课程达到有机整合就非常有必要了。1、多媒体与实物教具相结合的直观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是适应压缩学时、丰富信息要求的有效手段。这样克服学生以前被动盲目地接受理论的状态,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易懂。2、网络环境与课堂教学相促进的互动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与课堂教学相促进的互动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进行的互动教学,由教师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教学测评等教学材料或者一个专题研究材料通过网络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分成协作小组,通过网络查找相关信息,并对所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最后老师在课堂上让每个协作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对研究课题进行陈述,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互相提问、探讨、总结。在这种网络环境与课堂教学相促进的互动氛围中,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也锻炼了自己与其他成员协作、交流、探索的能力。3、课堂与实训室合为一体的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电气控制线路检修及开发》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更重要的在于它的实践性。在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的实施中,我们将课堂搬到了实验实训室,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讲练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这样,学习小组的成员相互合作,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使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不断加强。

结束语:信息技术与《电气控制线路检修及开发》的融合突破了书本的限制,用各种相关知识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能开阔思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随时随地地确定学习内容、时间和进度,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时也为学生实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自由的空间。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在信息技术与《电气控制线路检修及开发》的课程整合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使信息技术与《电气控制线路检修及开发》课程达到有机整合,在改进教学质量,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目前,《电气控制线路检修及开发》这门课程已成为重庆市市级精品课程,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努力,进一步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作者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4:22-28

[2]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6-49

第9篇: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积极推进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而教育信息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数字化校园建设得到了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也是国内各高校目前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热点,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化校园规划设计为背景,对数字化校园的规划设计进行研究与探索。

一、引言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一个大家的共识,但是要修三条路。首先是心路,观念之路没修通,任何事情都搞不成;其次才是修一个公路;然后你还得修信息高速公路,否则你跟不上趟了,一步落后,将来是步步落后,这个时机应该是抓得非常准、非常好,否则就会耽误。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示范学院建设的有力支持下,校园网络基础设施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变,实现了“千兆主干、百兆接入”的目标,向全院师生提供高质量基本网络服务,部分应用支持系统与信息服务系统在校园网上平稳运行。搞好校园数字化建设,是事关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的大事。一个较为实际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思路,将对长期校园信息化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建设原则和总体目标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广。从实际需要和长远发展出发,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广,有计划、分阶段、科学合理地构建数字化校园。内合外联、资源共享、优化配置。引进与开发相结合,优化利用资源,合理使用资金,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性开发和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

1.设施建设是基础。数字校园建设不但要做到需求驱动、设计合理、先进实用、安全可靠,还要留有余地,便于今后扩充和更新。

2.资源开发是重点。数字校园的资源建设包括数字图书馆、学科资源库、科研信息库等,应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3.师资培训是关键。数字校园教育系统的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

4.政策配套是保障。在学校中发展网上教育,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

5.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学院的教学、科研、专业建设、管理、服务等活动移植到一个数字网络空间环境下,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科研实力和管理水平的目的,并最终构造起一个数字空间下虚拟的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

数字化校园的特点应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资源共享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系统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主机等基础硬件和操作系统,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

2.应用系统建设。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是数字校园的核心。

3.个性化门户。包括部门及信息门户、个人工作平台,为用户提供与其身份相对应的个性化信息与服务,是数字校园的门面。

4.信息安全体系。包括系统安全、信息安全、安全管理、安全审计等,是保障数字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条件。

5.标准规范体系。包括管理规范、实施规范、维护规范等,是保障数字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条件。

四、数字化校园的规划设计

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系统而繁杂的工作,必须有一个严密的规划设计。需如下几个环节。

1.网络架设。校园骨干网使用千兆以太网,二级网络采用快速以太网技术,基础设施包括:建设与完善覆盖整个校园的高速主干网。建设与完善办公室、实验室、教室、图书馆等办公场所的网络连接状况,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速通畅的教学办公网络。建设与完善学生宿舍、教工宿舍的宽带接入网络,使所有教工、学生可以方便上网。

2.构建平台。通过校园网,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校务公开更为透明,校务管理更为便捷。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对现有的系统进行扩充如下: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鼓励学生自己购置计算机使用学校的网络及各种资源。配备供教师、学生使用的硬软件资源,包括多种服务器、系统软件等。

3.充实资源。办公自动化通过实现办公自动化,或者说实现数字化办公,优化现有的管理组织结构,调整管理体制,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增加协同办公能力,强化决策的一致性,最后实现提高决策效能。

4.网上远程教学。现代教育媒体的介入,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且迫使教育内容、教材形态、教学形式发生显著的变化。教学的重心开始由“教”转向“学”,使学生完全从教师控制的家教式、被动式学习状态转变为自主学习、双向交流的状态。网上远程教育真正顺应了这一发展潮流,形成由初级向高级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

5.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最突出的特点是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存储规范化,资源共享化和结构连接化。这里数字图书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了,而是一个综合性的信息资源中心。

6.提供服务:校园一卡通。“校园一卡通”可以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一卡通用,一卡多用。它可以作为借书卡、上机卡、就餐卡、医疗收费卡、洗澡卡、购物卡、门禁卡、存车卡、乘车卡等。它的广泛采用,使数字化、信息化气息渗入大学校园生活,让师生员工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7.校内FTP免费下载。丰富FTP服务器资源,通过提供FTP免费下载,方便了广大师生员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校园网络的安全。

8.VOD点播。在校园多媒体教学网中应用VOD技术,可以使校园多媒体教学网的交互性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室内通过遥控器、教室多媒体教学终端,利用电视机或其它显示设备即可任意点播存储于主控服务器中的图、文、声、像等多媒体节目课件,真正做到“任意点播”、“即点即播”。学生也可在数字校园的环境中使用多媒

体学习系统,到校园网上获取自己的学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