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方向范文

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方向

第1篇: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方向范文

摘要:文章通过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专业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改革思想与培养方案,制定相应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对一般高等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及其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比较分析;培养模式

中图文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之比较

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新的专业目录中,信息与计算科学被确定为一个新的专业,1999年开始招生。这一专业设置较好地适应了新世纪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下的人才培养与专业发展。信息与计算科学已成为各高校十分热门的招生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数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它以数学为基础,计算机为工具,解决信息和工程计算方面的实际问题。该专业就像一个猎人(数学)拿着一支猎枪(计算机)打猎(解决信息和工程计算方面的实际问题)那样。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在原来的计算数学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之所以要撤消计算数学专业,而建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因为原来的计算数学专业过于专业化,与现在流行的通识教育相抵触。原专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产生的,那时学生毕业后,去什么单位国家已分配好,不用在市场上寻找单位。但是,现在是市场经济,学生要自己寻找单位。现在的市场既要求学生知识面宽广又要求学生在某一个方面很专。提高原专业的就业率是改造该专业的目的之一。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大部分数学功底较薄,虽然会编写程序,但对工程计算中的数学公式的意义理解不深刻,不知道自己用计算机算出的结果代表什么;有错误时,也不知道为什么。而计算数学专业的学生尽管懂数学公式,但不会编程序,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较差。国家教育部成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改变上述两个原有专业的上述弊病,希望新专业的学生即有较强的数学基础又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计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走向融合,早在一些大学就已经开始了。在1985年,一些学校(如,吉林大学、湘潭大学等)就已经把计算数学专业改为计算数学与软件专业了。1998年,教育部把计算数学、计算数学及软件专业正式改名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相应的专业内涵也随之有所扩充。

随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迅速发展,一般院校必须对数学类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进行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已经列入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近年提出的今后五年内专业建设方面重要的教改问题中。重点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因其深厚的办学底蕴、强大的师资阵容和较高的生源质量而具有一般院校无可比拟的办学优势,其培养方案基本不适合一般院校的办学实际。而在一般院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中,多数教师只从事过基础数学或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很多教师仍然沿用培养基础学科人才的模式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不注意培养他们实践和动手能力,毕业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将会制约该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根据调查,在近十年来计算机学科的人才培养也有了飞速的发展,但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这类专门人才逐渐失去了往日的优势,正逐渐陷入困境。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计算机人才市场过分强调技术因素,导致大学在培养计算机专业类学生时,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忽视对人才的理论素质的培养,使得毕业生后劲不足。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计算机人才赖以生存的一个法宝,这是市场规则,市场往往只注重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评价人才的标准十分简单,即能否独挡一面地承担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硬件制造的工作。正是由于这一规则的强大推动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十分注重自己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各种编程环境、开发工具、计算机网络的集成技术等上面,往往忽视了理论基础的学习,对基础理论在人才职业生涯中的后劲作用认识相当肤浅,这显然与当今一部分大学生比较浮躁的学风有关。相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如果只注重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忽视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在编程、软件开发、计算机网络等方面能力不强,就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改革当前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策略。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既要强调基础(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是前车之鉴),又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应该加强面向未来的基础教学,使培养出的人才具有发展后劲。人才培养一方面要适应市场规则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必须清醒地看到市场行为往往是一种短期的行为,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市场规则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对人才的要求也就发生了变化。由于人才的知识基础是在学校培养造就的,一旦市场规则发生变化,其知识结构能否满足市场规则变化的要求就成了人才有没有后劲的一个关键问题。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只有牢牢抓住培养适应未来市场规则变化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人才做为指导思想,才可以说其人才培养方法和思想是正确的,否则,不仅人才会被市场淘汰,其所在的高等院校也将会被市场淘汰。

2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定位

信息与计算科学作为数学学科下的一个理科专业,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与运用现代计算工具高效求解科学与工程问题的数学理论与方法”,与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是有区别的,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种管理类专业更是大相径庭。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宜以信息科学与科学计算(计算数学)为核心方向。信息科学可以定义为“有关信息技术核心基础的科学”,而信息技术则通常被定义作是“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所以,我们理解信息科学不应该仅理解作是信息论或密码学,而应该理解是“有关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信息控制基础的科学”。这一理解对于设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有重要意义。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遵循“强基础、宽口径、重实际、有侧重、创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

“强基础”主要强调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决不可以削弱,这既是本专业学生区别于计算机、信息工程等专业学生的主要特征,也是本专业学生受市场欢迎的主要原因。

“宽口径”是适应当前本科通才教育特征的办学理念,这里主要用以强调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应避免过度专门化。无论是采用哪一种模式办学(以计算数学、信息科学、或二者兼顾的办专业模式),在专业必修与选修课中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讲授是值得提倡的。

“重实际”有两层含义:一是信息与计算科学本身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教学环节中都应该紧密联系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的实际;二是在确定专业方向上,我们应紧紧结合经济类院校的实际,努力使之与所在学校的定位相适应,与本校教师的特长与发展目标相适应,与本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

“有侧重”是指在专业方向选择与课程开设上有侧重,不能采用“面面俱到”、“万金油”和“四不像”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在加强信息与计算融合的基础上,侧重于信息与计算科学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

创特色主要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开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中办出自己的特色。应在“加强数学基础,发展信息与计算科学”这样的一个大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特点,在应用领域长期深入,办出自己的优势与特色。

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总体性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它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各种要素优化组合的有机整体。通过六年多的摸索,我们提出以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亦即“‘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建模算法设计编程实现软件开发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刻划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活动,更是将数学基础、计算机技术与实际应用融为一体的具体体现。基于数学建模的特点,以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模型实现能力为目标,是构建一般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佳途径。

4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按照“‘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建模算法设计编程实现软件开发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关键在于实现教学的整体优化。而教学整体优化涉及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教学过程中涉及老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教学环节上涉及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手段、考试方式、实践教学、素质教育、教学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涉及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三个方面。因此,教学整体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必须进行系统思考和系统设计。

根椐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人才培养的“强基础、宽口径、重实际、有侧重、创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学生应在数学基础、计算机基础、专业基础方面得到加强,而对于专业课(含选修课)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体现各自特点。

专业课选修要有一定灵活性。信息与计算科学涵盖面很宽,而且是快速发展中的学科,给予一定的选课灵活性既可照顾到学生的特点,又有利于使教学内容更适应于学科发展。但是,选课灵活性是有限度的,不能随意选择,信息科学方向的专业课程宜在信息处理、信息编码与信息安全、计算智能与控制理论这几个大的模块中加以选择。

根椐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本专业教学规范和对这几年各高校特别是经济类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研究,我们认为信息与计算科学课程设置方案优化如下:

数学基础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微分方程、概率统计、运筹学。

计算机类基础课:高级程序设计C语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

信息类基础课:数值分析、MATLAB科学计算语言、信息论与编码、计算机图形学等。

专业选修课:数学建模、算法导论、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工程、数字信号处理、数论与通讯、最优化理论与算法等信息类课程,及西方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经济与管理类课程。

5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具有深化知识、验证知识、整合知识,并将知识转化智力和能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信息与计算科学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实验、实践教学模式,逐步形成“厚基础,宽应用,促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建立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厚基础:基础理论知识是实验的基础,因此,在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中,促进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体现基础理论知识的实验占有相当的比重,这类实验一般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如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

宽应用:在对基础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必须加大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引导学生对不同课程知识的融合,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其专业中去,这类实验以中级实验和部分综合应用实验为主。如MATLAB科学计算语言,数值分析,数学建模可以用计算机相关方法解决专业中的具体问题。

促创新: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创新实验。通过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验环境,如学生的程序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研究与创新训练等。

实践教学整个体系的关系是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从基础训练层到科技创新训练层是到达目标的保障,实验课程、实验项目是达到每个训练层次教学目标的关键。整体包括4层:基础训练层、提高训练层、综合训练层和科技创新训练层。

基础训练层涵盖了所有基础课程实验: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MATLAB科学计算语言,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基础课程实验;

提高训练层包括数值计算方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开发等,它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综合训练层以数学建模、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综合模拟实习等,并结合信息与计算科学最新发展及信息处理新技术专题的综合性设计作业等各种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以及毕业设计为主;

科技创新训练层主要以组织并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挑战杯项目、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等相关创新竞赛为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组. 数学类专业发展战略报告[J]. 大学数学,2005,(3).

[2] 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规范[J]. 大学数学,2003,(1).

[3] 孙吉贵,张学杰. 计算机学科教学与人才培养现状及分析[J]. 计算机教育,2008,(8).

[4] 罗智明等. 经济类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目标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8).

The Study of Personnel Training on the Subject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

in General Universities

LUO Zhi-ming, HU Ju-zhou, CHEN Rong-p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Changsha410205, China)

第2篇: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字】信息与计算科学 SWOT 数据分析 核心能力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国家教委1998年以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与控制科学等为基础交叉渗透而形成的新的理科数学类专业。

据统计,全国开办此专业的学校已达450余所,但在众多的高校中,即使开办时间最长的,也不过十来年的时间。所以普遍存在专业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不清晰,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必将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如何调整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摆在专业建设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本论文通过使用SWOT战略分析法,针对经济类本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进行一些探索。

一、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也称关键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对各行业相关职业都具备适应性跨行业的关键性能力。根据教育部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规范,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核心能力为:(1)具备将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即数学建模的能力(2)具备熟练掌握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知识和使用技能,较强的算法分析、设计能力和较强的编程能力。(3)具有能将数学思想方法应用于经济管理领域,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4)具有较强的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等等。因此“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数学,同时还要懂计算机,这样才能把一个应用问题转化为可计算问题,知道什么问题可以求解,即在计算机上求解,怎样求解,什么问题不可以求解。

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培养模式根据高校的办学背景不同,类型不同,社会对信息人才需求的层次和类型不同而趋于多样化,如北京大学这样的高水平院校,由于他们的办学条件和培养目标,可以把专业课程设置的出发点确定在理论层面,即学生在校以理论学习为主,毕业后大多数人通过出国、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深造,或从事高层次的研究、管理、开发工作。湖南科技学院设置了三个专业方向:计算数学;计算机技术与开发;工程计算。提出了“理工结合”理念,初步形成以数学理论为基础,以工程类专业为依托,以数学软件为工具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北京邮电大学也提出了“理工融合”理念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践[3]。中央民族大学在课程设置上遵循拓宽口径、打好数学基础、通才教育的原则,在办学上与国际接轨,注意未来IT 行业最有前景的两大方向――数据挖掘和信息安全。普通高校在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这一块几乎是参照知名高校模式,很难有自身的特色。

二、SWOT分析

本课题组通过对河北金融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13级、12级、11级三个年级为样本做数据调研分析,以求分析河北金融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现状,进而为金融类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支撑。

数据统计表明河北金融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调剂来的学生占比为81.7%,占比严重偏高。这说明广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较低。这跟信息与计算科学作为一个新型学科有直接关系,相信随着以后专业的发展,这一状况会逐步改善。在“你对未来的就业打算?”一项的数据统计显示,“金融、银行”选择占比62.5%,“计算机软件行业”选择占比26.6%,“教师”占比为4%,“政府部门”占比6.6%。这表明河北金融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大部分学生的就业目标锁定金融行业,这与河北金融学院的办学特色直接相关。88%的学生认为基础知识(如数学、英语)的学习对自己很重要,52%的学生认为能大部分理解授课教师的教授内容,42%的学生表示能理解一半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这表明河北金融学院学生和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大部分学生较好的吸收教师所教授的基础知识。91%的学生表示能全部或大部分理解教师所教授的计算机知识,这说明计算机专业教师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教授是尽心和负责的。就业方面,53%的学生认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表明学生们对本专业当前的就业环境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表明学生们对本专业的就业信心不足,因此,学校应该提高对学生就业信息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信心。课程设置方面,65%的学生对河北金融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感到较为满意,34%的学生认为专业设置专业性不够,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河北金融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设计认可,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咨询学生们对专业设置的意见,合理对专业课程的设计进行调整。“在学习上出现的主要问题”一栏中,20.8%的学生认为课程过难,0.3%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解不清晰,33.3%的学生认为原因是自己上课不认真,39%的学生将原因归结为自己学习天赋不够。这说明学生们普遍认可教师的授课水平,同时也表明学校应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信心,督促学生们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50%的学生认为应该多加一些计算机方面的课程,43%的学生认为应该多加一些金融类的课程,这表明学生们对计算机和金融方面知识的渴求度很高,学校应该迎合学生们的诉求,适当增加计算机和金融两方面的知识教授量。

总之,数据表明河北金融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SWOT分析如下:

优势(S):学生对本专业教师的认可度很高,认为专业课程设置较为合理,学生们紧跟学校的金融特色,对金融业兴趣浓厚。

劣势(W):经济类高校重点发展的是经济类学科,作为支撑学科的理学学科在经济类院校不受重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作为数学类理学专业不属于优势学科,属于弱势专业。作为新兴学科,社会对信息与计算科学学科的认可度不高,学生多是由调剂而来,同时,学生们对专业的就业前景不乐观,学校应该加强对专业的宣传力度。

机会(O):金融类院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该紧紧抓住本专业的核心,同时紧密结合金融这一学校特色,把学生的就业推向广阔的金融行业,打造学校的专业特色。经济类院校办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不能照搬理工科办学的模式,而应该在办学过程中较好的融合经济、管理这些优势学科,走学科交叉融合之路。提出“理工基础,金融灵魂”的理念,也就是数学是基础,计算机是工具,而金融经济是方向。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体现“计算金融”特色,逐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数学理论的基础地位、计算机技术的工具作用和计算金融方向的办学特色。“素养+基础+理论+技能+实践环节”构成本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威胁(T):目前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够高。这与课程的难易度有关,也与学生们的学习态度有关,学校应该紧密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适当调整课程知识结构,同时采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论

在经济类院校办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不能照搬理工科办学的模式,而应该在办学过程中较好的融合经济、管理这些优势学科,走学科交叉之路。河北金融学院是一所具有鲜明金融特色的学校,培养合格的金融信息化人才责无旁贷。我院开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是结合我校金融的特色和优势,利用数学工具研究金融,进行数学建模、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等定量分析,以求找到金融内在规律并用以指导实践,旨在培养具有深厚的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的金融分析、科学预测人才,以适应金融、证券投资对分析、精算类人才的迫切需求。我院2009年招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第一届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定位,结合本校优势学科,边办学边探索,在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师资和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出经济类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核心能力。具体来说,经济类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核心能力又细分为一级核心能力和二级核心能力,一级核心能力为学生必须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二级核心能力为在具备一级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学生应进一步培养的能力。一级核心能力又分为三个一级指标: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求职能力;二级核心能力分为四个二级指标:合作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其它。每个一级能力指标又细分为几个具体的二级能力能力指标。具体核心能力指标如下表。

一级核心能力

二级核心能力

四、展望

在确定经济类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一级核心能力和二级核心能力指标后,接下来笔者团队将对各个具体指标的评价标准进行调研,制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求为经济类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与专业建设相关问题的调查报告[J ] . 大学数学,2003

[2]李军,谭海军. 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 ].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罗群等.“理工融合”理念下北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践[ J ].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作者简介:

魏晓光,男,1985年,河北金融学院,研究方向 网络教育与金融信息安全

课题来源:2013年河北金融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

课题名称:基于SWOT 分析的经济类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第3篇: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专业人才 职业发展 就业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7-0033-02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进入攻坚阶段,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而且这几年硕士生人数也急剧增加,2012年研究生招生总规模大概为51万人,致使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供求天平”发生了明显的倾斜。尤其是社会认可度低的新兴学科、模糊学科。信息与计算科学就是其中之一。

自1998年,教育部颁布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以来,很多高校围绕“强基础,宽口径,重实际,有侧重,创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都在积极探索办学模式,从而也积累了一些办学经验,取得一些成绩。但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专业特色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严重阻碍了该专业的发展。其中主要包括:(1)培养目标不明确。如大多数地方院校的培养目标中提到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计算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太宽泛,让学生搞不清楚自己毕业后能具体从事什么行业;对于企业而言也不知道此专业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做什么?表面看起来就业面很广,但实际上都只是沾了一些边,对具体的技能还不是很精,很到位。(2)课程设置的侧重点与培养模式不对应,应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的建设。信息与计算科学是一门以信息领域为背景,数学与信息,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但实际上该专业是由过去的计算数学或应用数学专业改造而成,因而课程的设置存在照搬旧专业培养模式的现象,不能突显信息与计算科学这门专业的优势和特点。并且地处经济落后地区的部分院校或院系也没有师资或基础开展一些课程。即便是开设的有些课程,在教学上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有的教材内容宽泛,涉及了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复杂,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有的教材内容简单,但难易程度却又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影响了课程的设置。(3)实践教学课时少,教学条件差、形式单一,共建的实习基地较少,学生缺乏相应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模式。由于课程设置的陈旧性,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到枯燥乏味,希望通过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去锻炼。但是由于本地经济条件落后,适合学生的企业单位较少,去外地实习成本较高等原因,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适应一些事业单位、高科技部门、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需要。而且大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实践教学所占的课时非常少,一般仅有毕业实习、毕业见习,稍微多一点的只是增加了1-2门偏计算机的课程。教学上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习走过场,实习效果不好,这样很难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针对以上问题,本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希望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拓宽学生就业面

对于一般本科院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而言,培养目标不光决定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基本的教学实施,也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前景。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内容太泛的状况,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前的就业形势有重点、有侧重的于几个方向来培养学生[3]。首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能在教育、服务、贸易、金融、计算机软件等行业就业,可从事基础型或者应用型的工作[2]。毕业生可以考取应用数学、金融、管理、计算机、通信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生。其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着注重学生的就业,形成重应用、强技能的特色。要保证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较好的竞争力,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再次,从目前一些师范院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中调查发现[4]: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进入了各级中学、 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担任信息技术类课程的专业教师。如果该类学校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与一般本科院校完全一样的话, 那么这部分学生的师范技能就得不到培养, 会缺乏基本的师范素质, 也就无法站好三尺讲台。因此,地方高师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定位应该是厚基础、重应用、兼顾师范。所以,地方高师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建设不仅要体现专业特色而且还要体现师范特色。

二、注重课程设置,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

就课程的设置来说,开设的专业课的种类和数量,对本专业的建设和学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形成专业特色的关键,而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就尤为重要。一方面,这是本专业区别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这也是本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主要“卖点”之一。就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培养计划而言,为大一大二年级学生设置了几乎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完全相同的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基础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给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但是本专业所学课程过于枯燥,整天反复于冗长的数学公式与乏味的定理证明,长此以往,致使一些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丧失,进而影响到学院的学风建设和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虽然进入大三、大四年级后,《最优化》、《 信息论基础与应用》《数学建模》以及《数据结构与算法》等实用型课程逐渐开设,但从时间上来讲似乎晚了一些,而且有些课程突显不出专业的特色。许多学生就是在大一大二期间不愿反复学习枯燥的数学基础课程而萌生转专业甚至弃学的思想。本文认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竟不是纯理论的数学专业, 尤其作为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必须在确保为低年级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的同时,有必要早一些让他们接触信息技术领域的一些应用型知识, 哪怕只是了解, 这样做既有利于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 同时也能够早日激发学生的就业与择业意识。除此,还应该开设一些具备师范技能的课程,方便学生毕业后能在教育行业就业。

三、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而言,实践教学课程以及综合性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 这是其它教学环节所不能取代的。但是由于经济能力,学校定位、学科力量薄弱等实际情况,目前依然有很多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即便开设,绝大部分也只设置了毕业实习的实践环节,并没有建立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供学生完成课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环节,实践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很多学生毕业实习也只是走过场,没有实际的效果,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活动的质量。所以如何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充足的实践教学课时,同时使实践教学不走过场,达到真正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是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目前有“3+1”培养模式和“2+1+1”培养模式[3]。“3+1”培养模式一般是前3年在学校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后1年到企业实训或实习。这种模式的缺陷是学生在实习或实训前,专业方向不明确,专业课程学习没有重点,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训存在脱节,实训效果有待实践检验。而“2+1+1”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前2年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第3年通过认识实习,了解了行业的发展状况,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自主选择优秀专业教师作为自己的导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按专业方向学习专业课程并进行课程实训,第4年再到相应的企业或培训机构接受实训和毕业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尽早选择专业方向并进行实习或实训,提高学习兴趣、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但是这种模式只适用于学习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同学,而忽略了一般主动性弱,接受能力差的同学。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种多样,没有相应的师资、教师队伍供其选择。再者,由于授课时间短,有的专业理论课程未必能在2年之内上完,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必备的理论知识的话,也就无法去胜任企业的工作,接受相应的实训。所以鉴于此,我们还是应该加强实习基地的联系和建设,采取校企合作模式,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比如联系所在地市的电信公司、软件开发公司,保险公司等成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习基地,同时针对高师院校的特点,还应发展了职业技术学院,中学作为师范类信息专业实习基地。学校还应和企业合作,对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制定严格的管理方案,让学生实实在在的锻炼自己,充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了信息化时代,同时信息技术也在生产、科研教育、医疗保健、企业和政府管理以及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被广泛应用。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出现,为数学这门古老的学科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也担负着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 能够迅速地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如何更加科学地定位这一年轻的专业,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是一项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 需要专业教师和就业指导人员共同探索、不断实践。

参考文献

[1]周晓晶,于晓秋,张宏礼.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实践环节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42-243.

[2]李峤.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浅析[J].科技资讯,2009,32:153-154.

[3]谭义红,彭向阳,李学勇,胡 赛.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长沙大学学报,2011,25(2):124-126.

[4]周勇,阳志峰,高正晖.地方高师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探讨[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0(6):161-163.

[5]隆广庆,庞博.西部高等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问题与措施[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9(2).

第4篇: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信息安全;培养知识体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8-0247-02

The Teaching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Undergraduate Direction

FENG Wan-li, GAO Shang-bing, ZHANG Yong-jun, LI Xia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lonogy, Huaiyin 223001, China)

Abstract: For the issue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brought by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disciplines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fessional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and the status quo, information security disciplines and their professional status and role of education are analyzed.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aised the direction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fessional training system of knowledge, reflecting that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computer and mathematics i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oss-disciplinary, presenting teaching practice the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direction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fessional.

Key words: information security; culture knowledge systems; teaching practice

1 引言

教育体系是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社会科学进步的基础。目前高等院校正在大力普及现代信息技术,与之伴随的黑客攻击、病毒肆虐、计算机犯罪等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它们在为人们提供便利、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使人们面临着信息安全方面的巨大挑战,这些问题已经对我国高校的教育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然而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大学能够培养信息安全专业方向的学生,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面对整个社会信息安全的严峻形势,信息安全教育理应值得高校的关注和探究。

2 信息安全的形势是严峻的

随着计算机在军事、政治、金融、商业等部门的广泛应用,社会对计算机的依赖越来越大,如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受到破坏将导致社会的混乱并造成巨大损失。因此,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和计算机科学的热点研究课题。然而,目前影响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是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问题。由于Internet的开放性和无政府状态,使Internet成为一个不安全的网络,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对信息安全的要求。

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中每年因利用计算机犯罪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远超过普通经济犯罪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计算机病毒已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黑客”入侵已成为危害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普遍性、多发性事件。例如: 2000年2月7日起的一周内,“黑客”对Internet网站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击,著名的美国雅虎、亚马逊、伊贝等8大网站相继被攻瘫痪,造成直接损失12亿美元。

可见,目前信息安全的形势是严峻的。面对如此严重的威胁,必须采取措施确保信息安全。

3 我国信息安全专业和学科的发展现状

2003年27号文件明确强调了要采取措施“加快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增加全民信息安全意识”。2005 年教育部专门发文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从加强信息安全学科体系研究、信息安全博士点硕士点建设、稳定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设置、促进交叉学科专业探索多样化培养模式新机制、建立信息安全继续教育制度等十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国内高校信息安全专业建设、学位点建设、相关课程建设工作开展迅速,目前全国约有50所高校设立了信息安全本科专业,25 所高校或研究所设立了信息安全二级学科博士点,至少有三个出版社组织了国内专家编写的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系列教材已经陆续出版。2004年7月在四川绵阳召开了全国高校本科“信息安全专业规范与发展战略研究”成果与研讨会,2005年10月在云南大理召开了首届全国高校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研讨会,2006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高校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研讨会。三次研讨会针对高校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发展及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进行了交流,在总结高等学校信息安全人才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培养适合社会和产业发展育体系,整合信息安全教育资源,解决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与就业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作者亲身参与了2006年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的信息安全高层会议,该会议参与对象主要包括省内外设信息安全专业(方向)的高校。会议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国家信息安全权威专家和国家保密局领导发表意见,二是各个高校人员热烈讨论自己学校的在信息安全专业建设上的成绩和不足。

大家普遍反映在信息安全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目前突出的问题是:学科范围不清、领域不明,专业设置比较杂乱,课程体系不够系统。一方面,这是作为一个新兴交叉学科兴起和发展的必然现象,在社会需求的刺激下,各传统专业拓展到这一新领域的蓬勃的积极性,是信息安全学科专业旺盛生命力的表现。但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这样的格局长期不加以改变,必将影响到它的健康发展,结果会导致跟不上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建设对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需要用战略的眼光,站在战略的高度来审视和规划信息安全专业和学科的发展。

4 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及其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4.1 信息安全人才保障体系

面对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对信息安全的迫切需求以及我国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的不足和未来的严峻挑战,建立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势在必行。信息安全人才保障体系是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我们不但要求拥有足够的信息安全专业 ,更要加强信息安全学科的建设。

4.2 信息安全学科、专业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安全保障建设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科研、工程、管理、执法等多方面的人才,而且这种需要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的。面对信息安全人才这种多样化的需求,信息安全从最初由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一级学科交叉而成的技术性学科,已经朝着涉及管理学科、法律和伦理道德等跨门类的综合性学科发展。

信息安全学科是紧密围绕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所以它更偏向于一门工程学科。信息安全工程的本质是要了解信息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威胁,并提出和采用恰当的综合保护措施,包括从技术和管理上来控制这些安全威胁。

信息安全学科的这个特点使得现有的几个相关一级学科都不能单独覆盖,也造成目前信息安全二级学科博士点分别设在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数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四个一级学科下的分散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信息安全学科内涵模糊、主干专业课程体系不清、建设资源不集中等问题,影响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加强和推进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依靠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在学科设置和建设方面的指导作用,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将信息安全列为一级学科,可以起名为“信息安全科学与工程”。它的科学性不仅包含了涉及密码学的数学理论和安全计算理论方面的研究、计算机和网络本身的安全体系结构理论等,而且可以涵盖在系统层次上的信息安全保障理论、安全评估理论和安全管理理论等。

5 淮阴工学院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

2004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淮阴工学院创建了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方向,设有信息安全专业方向的学校在国内目前仍然是少数。由于信息安全具有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结合和涉及国家安全等特殊性,信息安全本科人才应当具有一些基本条件:热爱祖国、品德优良、身体健康,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产品,检验学校教育质量好坏的标准是毕业生质量。因此,我们在制定办学思路时必须要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淮阴工学院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方向办在计算机学院,经过两年多的教育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办学思路:以学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为主,同时加强数学、物理基础,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优良的品德素质。这一办学思路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同时也受到国家信息安全领导机构的好评。

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因此办学的思路也不相同。例如,有的学校把信息安全专业方向办在计算机系,有的学校把信息安全专业方向办在通信系,也有的学校把信息安全专业方向办在数学系,以密码学作为教学的重点。还有的学校把信息安全专业方向办在商学系,以电子商务安全作为教学的重点。我们认为,信息安全专业方向研究的是信息的安全尤其网络信息的安全。在现今社会,信息大部分都是通过网络传送的。因此,学生必须首先学习计算机尤其是网络方面的内容,否则便无法深刻理解和掌握现今流行的信息安全技术。

淮阴工学院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体现了淮阴工学院关于信息安全专业方向的办学思路。体现了信息安全的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结合和涉及国家安全等特殊性。体现了培养热爱祖国、品德优良、身体健康,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信息安全本科人才的基本要求。

在思想品德方面和数学基础方面都设有常规课。为了体现硬件系统安全和操作系统安全在信息安全中的基础地位,除了常规的硬件类课程和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外,分别增设硬件类课程:“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类课程: “Linux操作系统”。为了体现其它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开设:“密码学”、“计算机网络安全”、“信息隐藏技术”、“计算机病毒学”、“软件保护技术”、“数据恢复技术”等课程。为了体现网络技术的在信息安全中的特色,特地开设:“网络互联与路由技术”、“网络编程技术”。在实验方面,主要课程都开有实验课,并且其中部分课程开设课程设计,比如密码学的“加密/解密课程实践周”。

6 教学实践

2004年,淮阴工学院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方向计划招生70人,考生多,质量好。录取的学生起点高,所以教学活动比较顺利。与此同时,淮阴工学院计算机工程系在信息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也得到很大的发展。承担着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市科技局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教学促进了科学研究,反过来科学研究也促进了教学。

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说明我们的办专业方向思路和课程体系是合适的,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同时也受到省市信息安全领导机构的好评。但是,我们创办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方向的时间短,还没有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循环,对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方向的办学规律还没有全面掌握。因此,可能还有许多问题尚未发现。

目前信息安全方向的教学老师都在建设网络课堂和申报合格、优秀、精品课程,这必然会促进学生学习课程的热情和老师对教学的研究热情。

7 淮阴工学院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方向教学计划

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和办专业方向思路,我们形成了淮阴工学院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方向教学计划。这一教学计划正在执行过程中,目前执行的情况是良好的。我们将会逐步修改和完善教学计划,使之更适应信息安全学科的特点,适应社会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丁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密码学教学研究[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8(2):131-133.

第5篇: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由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与控制科学等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理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设置反映了数学学科人才培养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对数学学科人才的需求热点。到2007年全国已有400多所高等院校开办该专业,成为理科第一大专业。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有些学校在师资不足、基本教学条件欠缺、甚至对专业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却由于种种原因,办起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但这一环节长期以来重视不够,也是目前国内高校扩招后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如何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发展之快,招生规模之大,如何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如何开设出适应市场需要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性课程,是各学校的当务之急。我校1998年开始试办该专业,为了建设好这个专业,我们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制定了较完善的培养计划、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实践教学方面有一定特色,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强,就业率高,专业发展已得到省内外高校的认可,并于2008年评为安徽省特色专业。我们认为信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与培养方向一致

全国现在400多所院校设置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大部分院校该专业的建设主要是依托数学系,有些院校依托计算机系或者信息工程系。同样是数学系所办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不同的学校也有不同的定位和自己的培养方向,有自己的要求。按专业方向,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以计算数学为专业方向。第二类以应用数学(如运筹与控制科学、组合数学、金融数学、密码学等)为专业方向。第三类以信息通信为专业方向。第四类以应用软件为专业方向。从以上情况看,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设置自己的专业方向,发挥自己的优势,突出特色。全国各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体现在专业选修课和专业方向课上,因此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认为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既要考虑到人才培养的通用性,也要考虑到理科专业的特点,突出优势和特色。我校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下设置了运筹与控制和应用软件两个专业方向。为使实践教学体系能科学合理地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的能力,同时具有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特色。我们在反复比较、分析北京及全国其他高校信计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根据我校实际,扬长避短,确立了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的定位: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和应用开发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受到较扎实的计算机训练,具备在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及设计开发有关软件的能力。

2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要突出办学特色

我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挂靠在理学院下的,考虑到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就业市场现状以及应用软件师资力量的不断增强,从2003年级开始,我们将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专业方向调整为应用软件和运筹学(优化与控制方向),以应用软件为主。在应用软件方向形成两个特色,一个是软件测试技术的培养与教学,另一个是数据库应用方向的实践与教学。结合软件工程和数据库课程设计,着力培养学生软件测试及数据库方面的动手能力。在进行实践教学计划制定时,我们遵循了以下原则和思路。

2.1注重基础与专业内涵

加强数学基础教学,逐步实现思维方式的数学化和抽象化,加强学科专业各学期重点课程的教学,打好专业理论基础,并强化实验过程,同时弱化对实验结果的评判,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拓宽知识面,注重全面发展。注重专业的内涵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取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并重,选择最能反映学科本质特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的内容作为核心课程,保证学生有相当多的课余时间自学,明确课外作业要求,确保学生今后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2重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我们安排了三次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三次课程设计分别是数据库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加强课程设计的管理,不流入形式,注重培养能力,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方法,会分析系统,解决复杂系统的分解与接口问题。在作课程设计时,同学们能够自学J2EE,SQL2000等,这对学生的编程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毕业论文或设计应该与实际紧密结合,选题与工程实际相结、与指导教师科研相结合。让学生参加一些项目的开发,设计题目尽量来自于社会实际需要,这样既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也能锻炼学生,培养学生开发系统的能力,学生真正了解项目开发流程,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3注重实验教学

将实验教学从以往附设于某一门课程中独立出来,实行实验课程单列,以强化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实验课程单列应该是符合学科实验教学的规律和特点,而且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实验课程单列并不改变实验设备条件,也不影响实验的完成,同时增加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与分析环节。每门课程的实验尽量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重,相应减少验证性的比重。在考核时,实验考核与课程理论考核处于同等重要地位,这样促使学生重视实验教学,促进动手能力的提高。为满足学生的需要,我系建立了大学生开放性实验室,免费供学生进行创新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创新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家、省级奖励。

2.4狠抓实习环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设置了两个实习环节,分别是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通过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锻炼,培养实践能力。认识实习进行两周,主要让学生了解软件的开发流程及需要掌握的知识。毕业实习是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阶段,也是进入社会前的一次锻炼机会,能够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应用软件开发,学生在实习中积极参与公司的项目开发,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并能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结合毕业设计课题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研究,做好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提高毕业计的质量。

3制定实践教学计划要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放首位

没有特色、不适应时展的传统计划式教育不能全面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实践教学计划的设置时,要尽量避免使培养的学生仅仅成为低级的软件编程人员,没有突出计算与应用软件方向的实质;或教学计划只是简单的将一些数学类与控制类课程拼凑在一起,没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致使学生缺乏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控制领域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多地兼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与部分学生继续深造的不同需求。同时培养学生使他们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要密切关注社会就业形势,适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使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吻合。同时教师及时了解把握专业发展方面的新知识与动态,在教学、科研良性互动中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又提高教师自身的整体素质,以期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能有高比率深造的机会和良好的就业前景。

通过几年来对信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研究,并进行大量的调研与分析,我们的信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并取得较好成绩,先后认定为校特色专业,并于2008年认定为安徽省特色专业。专业的快速发得益于实践教学体系具有特色,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规范[J]. 大学数学,2003(1):6-10.

[2] 李林,曹晓东,吴春霞. 一般工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 理工高教研究,2003(4):127-128.

[3] 方贤文,许志才,许峰.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 滁州学院学报,2006,8(3):44-46.

[4] 唐晓静.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大学数学.2007,23(1):9-12.

[5] 高胜哲,董宇峰. 加强实践环节研究促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J]. 大学数学,2007,23(1):13-15.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Explor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 Major

FANG Xian-wen, YIN Zhi-xiang, LI Yo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232001, China)

第6篇: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 专业建设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主要目标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特点,我们确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主要目标的专业建设方针,形成了以“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方向”为特色的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模式。计算机信管专业要在此目标的指导下,制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体现实用性、适用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特色鲜明的培养计划。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重视从宏观上对信息管理科学进行理论描述,更重视微观上的应用研究,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社会需要所必备的新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操作能力。

二、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从目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上看,现有的课程体系只是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的简单堆集,而没有达到融合的地步,而且计算机技术内容也十分陈旧。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边缘性、综合性强的学科专业,如果不从根本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课程,很可能会在市场经济无情的竞争中失败,被淘汰。众所周知,在企业和业务部门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搞信息技术的不太懂业务,而搞业务的又不太懂技术。所以在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设计时,信息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往往沟通困难,在对同一问题的描述上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效率不高,系统目标难以尽如人意。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就是要充当信息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之间沟通的桥梁,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使用维护过程中起到组织、协调、沟通等核心作用。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在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上予以保证。

三、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目前,从事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来自计算机专业及相关专业(如计算数学等专业),他们不乏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力,所缺乏的是管理知识以及如何把计算机与管理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使之有别于计算机软件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因此,大部分教师在从事计算机技术课程教学时,往往就事论事,没能把计算机同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师资培养是当务之急。针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师资的特点,我们认为,应该走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之路。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教师提高学历的培训并优化其知识结构,每年派遣1-2名教师赴国内著名的高等院校进修,鼓励教师自我提高;另一方面,引进学历高、知识结构合理的中青年教师,充实专业教学队伍。

四、坚持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结合

(1)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在进行计算机信管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搞好学科建设,通过学科建设来引领研究方向,带出一支学术梯队,使其能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推动专业建设。参考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的信息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情况,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具体情况,我校确定以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作为自己特色的研究方向。

(2)以科研支撑教学是高职高专院校提高教学水平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除了来自于社会要求的压力外,最主要的还是来自于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激情,这是无形的压力和榜样。因此,教师首先要身体力行地站在创新的最前沿去教育学生和诱导学生,使之热爱创新,养成创新的习惯和自觉意识。要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作为人师表的典范。

(3)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学生充分体现个性、进一步提升能力的渠道。专业建设中需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内,做到“教、学、做”相结合,让学生投身到实验室和实习场地,以做为主,边做边学;在校外,实现产教结合,让他们到实习基地,参与生产,动手操作。通过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系统的、真实的、扎实的专业技能训练,使他们建立起技术规范、质量标准、安全生产、团结协作等现代企业意识,具备了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成为深受社会欢迎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

五、突出基础理论和基本功训练,突出实践技能训练

(1)加强基础课程,突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将管理学、财务管理、Vb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课作为整个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制订科学规范的教学大纲,做到学大纲、材、统一试卷。

(2)既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除了要具有必要的知识结构外,还必须深入实践,在实践教学中得以实现。计算机信管专业在人才培养中也要十分重视实践环节。专业教育在深化理论教育的同时,结合高职高专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每门课程都要编写实验指导书,制订实验计划,要求学生书写实验报告。

(3)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突出其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在教学理念上,强调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并加强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训练。二是在考试方法上,许多课程采用笔试、上机考试、写课程设计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考试巩固学得的知识;所有考试课程,都要建立试题库,做到教考分离。三是设置选修课。由于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正在不断发展的专业,因此开设的选修课就起到了完善专业知识、指导学生生活和工作的积极作用。四是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要求教师编写相应课程的CAI课件,包括助教型多媒体课件、习题练习和测试等,作为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五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引入先进的原版教材,鼓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培养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和提高专业外语水平。

(4)突出毕业设计与实际课题的结合,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根据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应用型学科的特点,加强对立题的审核工作,强调毕业设计要联系实际,要求教师注意选择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指导学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进行探讨,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7篇: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相关学科

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简称智能专业)已经历了10年的发展历程,而且越来越多的高校经教育部批准,加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行列中,对智能专业的教育教学已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成果。如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智能化时代,如何更好地适应智能化社会的人才需求,应在已有基础上对智能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作进一步探讨。

1 智能专业的发展基础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发展到今天,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人工智能工具都能够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来调整自身的规则系统,需要人工的产业也越来越少,但却苦于信息与机器无智能的问题,因此有了以信息智能化和机器智能化为目标的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的出现。我国也非常重视其发展,在国家863项目指南中,智能化人机交互与中文处理平台已被列为计算机软硬件主题的重点项目,并将智能机器人纳入863计划长期支持的重要领域;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强调发展认知科学、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智能感知技术、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智能科学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将在未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重大科研课题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将成为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和智慧生活的引导者。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已走出了一条星光大道,争取在我国学位体系结构中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同时把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近年来,信息领域学科的热门专业也开始面临不同程度的就业压力,作为信息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智能专业便成为高等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的着眼点。继2003年北京大学首个提出并成立智能专业后,众多高校把握先机,申请并建设了智能专业。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是一门融合了电气、计算机、传感、通讯、控制等众多学科领域,多学科相互合作、相互研究的跨学科专业。它涉及机器人技术、微机电系统、以新一代网络计算为基础的智能系统,以及与国民经济、工业生产及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智能技术与系统等。

经调研,大部分高校的智能专业是基于自动化、通信与电子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数据挖掘、信息检索及知识工程等领域发展而来,并且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智能科学与技术未来的发展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部分高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所属学科的比例如图1所示。

2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继续深造方向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非常多的专业领域,就其中的一个领域而言,就可以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成为其继续深造学科,例如智能专业本科后可以从事控制工程与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等学科,本文只列举其中几个例子。

2.1 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

经调研,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该学科特色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群机器人协作控制技术、故障智能诊断方法研究与应用、非线性系统分析与综合、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应用技术等方面:其中群机器人协作控制技术借鉴昆虫的群智能行为,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使多个个体机器人完成一系列合作任务,面对未知环境搜索定位等复杂任务;故障智能诊断方法研究与应用运用智能检测、智能故障诊断、传感器融合等技术研制大型机电设备与其复杂的运动控制及诊断系统,该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机车走行部在线故障诊断系统”。群智能、智能检测、故障诊断等技术的运用证明了智能科学与技术在此学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智能科学与技术系的4位教授分别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二级学科指导研究生,从事的相关研究为专家系统、智能检测系统、服务机器人、智能系统与智能导航。以其导航制导与控制二级学科为例,现设方向1——自主导航与控制,方向2——惯性仪表与惯性基组合系统,方向3——微/纳机械传感器,方向4——多自由度电动伺服定位技术。方向1在研究机器学习在导航与控制中的应用、智能伺服技术、新概念飞行器等方面,方向2在信息融合与估计理论、多模组合导航技术、新型机器人的自然感知和运动机理、自主式初始对准等方面,方向3在研究性能稳定可靠、敏感灵敏度高和准数字输出的声表面波惯性传感器方面,方向4在研究基于模型和基于数据驱动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方面,都离不开智能理论与方法,并促进智能理论与方法的发展。

2.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主要是围绕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以及信息获取、标识、存储、处理、传输和利用等领域方向,下设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两个二级学科,其中包括智能信息处理、人工智能与嵌入式系统等方向。信息时代的信息处理要求更高,当前信息处理技术逐渐向智能化方向转变,以图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为研究对象,从信息的载体到信息处理的各个环节,都模拟人的智能来处理这些信息。人工智能学科与认知科学的结合,会进一步促进人类的自我了解和控制能力的发挥。目前,我国自主开发的“特定图像内容监控系统”已通过上海移动公司的实地测试。通过研究具有认知机制的智能信息处理理论与方法,探索认知的机制,建立可实现的计算模型并发展应用,可以带来未来信息处理技术突破性的发展。

2.3 智能科学与技术

经调研,以厦门大学为例,智能科学与技术作为硕士点一级学科包括认知逻辑学、计算语言学、智能计算方法、艺术认知与计算、脑高级功能成像这5个研究方向。其重点科研平台之一的“智能信息技术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中文信息处理、中医信息处理、数字化中国人器官建模仿真及其临床应用。在中医信息处理中,主要围绕着如何构建信息化中医诊断的智能方法体系展开研究,涉及中医诊断认知逻辑、中医智能专家系统的构成技术、中医海量知识的数据挖掘技术、中医四诊信息的获取与分析技术、实用中医信息系统的开发等。此方向的研究可赋予计算机以人的智能,从而实现对病人的症状诊断与治疗。除此之外,智能机器人也是学习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一个良好平台,为了更好地学习智能,研究机器拟人化,FIRA世界杯于1995年被提出,其远景目标之一是使机器人足球队战胜人类足球队。此平台大大拓宽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领域。

3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与专业发展前景分析

从智能专业的发展基础分析可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紧跟时代潮流的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和学科领域非常广。但是,智能专业作为一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有其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知识内核。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提出智能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应有: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智能数学基础、脑与认知科学基础和机器智能,这是各高校智能专业培养方案的共性部分,是基础模块。其他基础模块、专业特色模块,目前阶段应在各高校智能专业建立和发展的专业学科基础上设置,例如,侧重控制系统的、侧重计算机软件的、侧重知识工程的等。智能专业再发展一段时期后,各高校的智能专业的共性部分应越来越多,个性部分也越来越独立于源头专业,例如,独立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动化专业、电子工程专业等。这样,在智能专业上层自然就形成智能学科,从而独立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这是专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专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就业或创业需求。智能专业的本科生,需要了解掌握计算机、电子、控制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而且在本科生4年课程的教学中融入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这使得在这个专业学习的学生不仅可以拥有较为广阔的知识面,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有一定深度。可以说这样一个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专业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社会中也有新生的行业,近些年来,有关智能系统开发的公司相继出现,涉及机器人、交通、楼宇、信息系统等多方向的智能系统开发,为本科毕业生创造了更恰当更明确的就业方向与途径。

第8篇: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大学教育;地位

1计算机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1.1顺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的焦点,俨然转变为信息技术的竞争。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现代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信息化水平的高低。而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计算机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人们通过计算机可以查询所需信息,一些复杂数据的处理工作也可以由计算机完成。信息社会的人可以分为两类: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利用信息技术工作的人才。无论是哪类人才,都应该掌握扎实的计算机技术,而这些人才,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大学的培养。因此,可以说,大学教育中注重计算机教育,重视对大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培养工作,是顺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的。

1.2满足国家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结合的。各个学科的知识都是相互交织渗透的,从而也推动了前沿科学的产生。因此,新时代的人才除了要掌握丰富的各科知识以外,还应该具有将各科知识有机结合的能力,从而产生新看法和新见解,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种人才即为“复合型”人才。除此之外,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舞台上更需要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只有掌握一些前沿领域的知识,才能顺利完成国际交往。为了培养这两类人才,大学应加强对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培养,使其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先进技术与发展趋势。

2计算机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

2.1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际上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使得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进一步锻炼大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协作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涉及到了很多方面,如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等本质性问题,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如何利用信息手段教学的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对教学结构的改革,是对教与学效果的优化。

2.2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科学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延伸。而进行科学创新的一项必要条件就是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当代大学生需要培养创新能力,而这种创新能力不仅仅是创新思维能力,还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激发大学生创新的动力,只有兼具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才是创新型人才。而大学教育中的计算机教育,在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上都占据重要地位。计算机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发其探索欲和求知欲,促使其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与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相关学习资料,思考学习内容与具体实际的联系,将计算机的广泛性与多功能性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不断提高,并将创新思维应用于实际中,培养较强的创新能力。

2.3增强师生间交流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仅能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教师很难与大学生分享其全部的教学资料、教案等。而通过适当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可通过网络课堂上传教学课件,学生可通过网络课堂获取这些课件,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同时,学生可向教师指出课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遇到的问题等,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可对教学资料进行及时的补充,这是传统课堂所不能比拟的。利用图文并茂的信息展现方式,刺激学生多重感官接受信息,提高了其学习效率。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能力。

3强化计算机教育的方法

3.1改革计算机教学方法

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模式是教师讲授什么内容,学生就去学习什么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主体为教师。为了强化计算机教育,应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变“教为主、学为辅”的方式,为“学为主、教为辅”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计算机属于双向媒体,除了能够将教学信息呈现给学生以外,还可由学生向其输入信息,使得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计算机教学中,有很多专业术语,若以专业方式向学生解释,学生可能仅仅记住了专业名词,实际上并不理解,教师就应注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3.2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促进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计算机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对大学生的培养也不仅仅停留在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层次,更应该培养大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计算机学科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新旧问题进行研究,这一特性正好补充和完善了高数教育知识内容陈旧等方面的不足。因此,高数教师可将计算机引入教学中。计算机教育的目的除了使大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外,还应该使大学生能够利用其所学其他学科的知识操作计算机,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帮助。

3.3加强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新软件。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应加强对计算机教师的培训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与培训方案,并按部就班开展培训工作,保证教师水平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只有基础设施作保障,才可保障计算机教育的顺利进行,而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硬件设备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网络设备、投影仪、电脑等设施,对于这些设施,不仅仅要求保证其质量,更应保证其数量够大学生使用。除此之外,还应加大资金做好硬件设施的后续维护工作。在软件方面,网络上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可供大学教育使用,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为计算机教育创造条件。

4结束语

在信息化社会中,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顺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满足国家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在大学教育中,计算机教育占据重要地位。例如,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为了加强计算机教育,学校应改革计算机教学方法,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从而促进大学生计算机技能的提高。

作者:尹红征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士艳.计算机教育在现代学校中的地位与发展[J].电脑与电信,2013(Z1):57-58+61.

第9篇: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社会需求;计算机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1研究背景

从1999年全国高校第一次大规模扩招到今天,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成倍增加,大批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使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问题。我国正处在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期,急需大量计算机专业人才。而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严重的供需问题,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国家信息化建设和IT 行业发展的要求,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逐年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教学着重于所谓的理论教育,注重教授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和体系背景,而忽略了目前应用技术日新月异的突破与发展,因此,我国高校培养的是高层次的专业科研人才,而非国家信息化发展急需的掌握实用操作技术的基础应用人才。本文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一种基于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模式[1]。

2计算机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就计算机专业的就业情况来看,在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当代社会,信息产业的迅速持续发展决定了计算机学科培养的学生的就业市场比较广阔,各级各类软件公司、信息中心、网络公司、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信息化部门、企业信息化及自动化改造部门以及发展中的高校自身,对这类人才都有很大的需求。单就信息化发展来说,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机关、事业性单位,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工作都呈现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都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另外还有大量的计算机类高职高专、中专学校和社会上数不清的长期或短期计算机应用培训班,培养的计算机类学员每年少说也在100万以上,他们都在分割着计算机人才市场这块蛋糕。从目前的情况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已基本呈现饱和状态,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

其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的软硬件开发公司,特别是国外资本在国内的软硬件外包公司大量出现,对信息技术软硬件开发人员和白领工人的需求迅猛增长。同时,在我国发达地区,复合型、专业型、经营型、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也十分紧缺。从这种情况来看,计算机教育的前景十分看好。然而,从人才市场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由于我国很多高校并不重视面向市场办教育,造成计算机人才市场上大量出现“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的怪现象。高等学校,特别是非重点一般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值得认真研究。

3计算机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针对计算机专业教育,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调研报告中指出,国家信息化的目标、进程决定着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人才需求程度,决定着对计算机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目前,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的原因主要是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教育模式满足社会需求的针对性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设置。不同学校计算机类专业设定的教学目标大同小异,很难体现出各自的专业办学特色。主要表现在专业名称相似、课程设置框架雷同,甚至连相同课程的教学大纲都几乎一致。至于教学模式,各个学校大多都延用传统的“理论传授+上机操作”形式。

2) 课程结构。各个学校在各个学期所开设的课程重复度较高,很难体现各校的办学特点和办专业的特色,无法打出各自的就业品牌效应。

3) 教学大纲。各个学校的教学大纲基本相同,很难体现异别。有的学校甚至连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及选用的教材都基本相同。

4) 师资队伍。师资队伍老化、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呆板。

从毕业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分析,高校教学的主要问题是课程设置不合理、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各个学校应该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以及学校的特点、专业的特点、师资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来确定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围绕着目标展开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

4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在对社会需求、专业师资结构和专业特色等方面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人才培养出来后,是要进入社会为国家服务的,社会需求的变化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要想使培养的人才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就必须做好社会需求的调研分析工作。首先,我们收集整理了吉林化工学院计算机专业2006~2008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数据,如表1所示。

通过组织用人单位座谈会和开展问卷调查等调研活动,我们发现不同性质的就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企事业单位,毕业生主要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要求他们能够熟练应用各种软、硬件系统知识构建优化的信息系统,实施有效的技术管理与维护。在IT公司,毕业生主要从事软、硬件开发和技术支持服务等工作,要求他们掌握工程化软、硬件系统开发技术,具有一定的软、硬件项目组织与实践管理经验,具有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考取研究生的学生主要在科研院所从事计算机科学深层次、前沿化的科研工作,要求他们具有计算机科学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创造、创新能力和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敏锐性。

除了调研社会需求外,我们还充分发挥现有教师队伍在知识结构方面的优势。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以来,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在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两个研究方向上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在企事业信息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电子商务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并与我校化工、自动化、机电等相关专业形成了学科交叉及优势互补,完成了多个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效果良好。

综合考虑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和师资结构、专业特色两方面的因素,我院明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具有远大理想、高尚思想道德,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等部门或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应用研究及开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现代工程师。

5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以育人为先,科学与人文教育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采取分类分层次培养的原则,分别于2006、2008、2010年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修订,不断完善结构和内容,积极推进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循序渐进,制定出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求创新”原则的培养方案。我们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重,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计算机课程体系中设置约25%的选修课,使学生在坚实的学科基础上扩大知识面,拓宽专业口径。构建了由公共基础实验,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包括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工程训练,计算机上机训练,生产实习,专业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构成的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达到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2]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个性培养等三大主干框架,其中理论课程包括公共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特色任选课程模块等四大课程模块,实践教学包括公共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实验、工程训练等四大实践模块;个性培养包括拓展教育、综合教育等两大个性培养模块,即实施“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特色任选课程模块的制定,是以学生就业途径为导向,降低必修课和考试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1) 整合现有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并总结近年来高等教育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和经验,以及多年来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我们重新审定、合理调整课程设置,进行课程的重组和整合,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控制课程门数,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我们通过构建“平台+模块”式的培养方案,削减了课程门数,增加了工程制图为学科基础课,增加了软件工程实践和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3]。

2) 不同的培养方案,有不同的培养要求。

计算机软件技术方向和计算机应用方向的培养要求是不同的,为此,我们在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中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模块。计算机软件技术方向偏重于软件开发的能力培养,增加了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等选修课程,计算机应用方向偏重于网络和硬件能力的培养,增加了数字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模式识别等课程。

3) 明确核心课程,加强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

我们重点建设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核心课程,目前已完成了C语言程序设计省级优秀课程的建设。同时,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等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被评为教学院级优秀课程。

4) 加强实践环节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我们构建了计算机专业“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加强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使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4]。

在实践教学中,除了每门课程的教学辅助实验外,我们又单独开设了综合课程设计和专业技能实训两大环节,将综合课程设计与相关课程结合,注重提高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而专业技能实训则由技能实训教学、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组成,主要依托校内和校外的专业实习基地,根据用人单位的专业技能要求,结合实际科研课题和软硬件系统开发项目,采用订单式技能培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质量。

我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如与长春金桥软件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近几年,通过就业实训,近百名毕业生被推荐到北京和上海两地就业。2010年,我校与大连安博教育集团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近10名学生参加了安博“1+1+1”项目实训,同时,我校与北京中关村软件行业协会签订了顶岗实习的就业合作协议,为学生就业开辟了新渠道。

5) 鼓励课外科技活动。

我校以电子设计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探索并形成了院校提供基本条件、学生自主管理、教师参与指导的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运行模式。

多年来,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广泛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并积极开展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搭建科技实践平台,按班级、年级成立科技活动小组,鼓励和帮助学生成立创新工作室,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自2005年起,我校每年举办网络设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长通杯”电子设计大赛,平面动画设计大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ACM程序设计竞赛、Intel多核程序设计竞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5]。

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鼓励教师加强科研立项工作和专业理论研究,提高学术水平。仅2010年,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并参加了多项部级和省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同时,通过对本专业教师进行定期定向培训,引进新人才,校企联合引入企业中掌握最新技术的人员参与教学等途径,我校加快了教师知识更新速度,与社会需求接轨。近3年,本专业有4位教师被聘为副教授,5位教师被聘为讲师;并有3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2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位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7) 加强教材建设。

我们积极进行教材建设,近年来共出版教材10余部,《VB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等教材已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并获得良好效果。每部教材都是我校教师多年来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成果,同时也符合我校学生的特点,所以针对性较强。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经过2年的使用,我们又进行了修订,并出版了第二版教材,同时出版了与之配套的《C语言程序设计同步训练与上机指导》,采用了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

6结语

计算机专业改革的具体实施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工程,依赖于校院管理、教风学风、师资力量、硬件水平、实习基地等多方面的因素,要取得预期的成果,还需要付出大量艰辛的努力。笔者提出了基于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另外,由于计算机专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市场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特点,建议各个学校在专业方向和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有自己的特点,不能大众化,这也是我们在专业改革实施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立嘉,马新娜,葛占胜. 基于社会需求驱动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模式[J].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 85-88.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滕小华,许丽,徐良梅.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综述[J]. 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版,2009(1):728.

[4]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 蒋廷耀,周学君.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2-85.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s Based on Societal Needs

JI Yuru, WANG Dezhong

(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Jilin 13202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