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精选(九篇)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

第1篇: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商务礼仪是人们在商务活动长期形成的一种惯用形式和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又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引起商务礼仪行为上的差异。了解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在同西方在商务谈判中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我们树立在国际上的形象,本文将以商务谈判为例从打招呼、时间观念、赠送礼品等三个方面论述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影响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4-0152-02

商务礼仪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商务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不同国家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民族主义等的差异,商务礼仪也是既有国际性,又有民族性,随着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日益繁荣,国内企业要走出去,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往往存在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增加了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因此,对于从事国际商务交际的人员来说,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的融合之前,迫切需要我们掌握中西商务礼仪的有关内容,差异和要求,以促进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

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梁启超在有名的《劝学篇》里面讲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世事。”在礼仪的表现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为语言的面上,如果某人没有按礼仪规范实施,便不够绅士风度,而中国礼仪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行为人的语言、举止本身具有话语意义,同时,行为的客体还需从行为人的语言行动中去“悟”出一些东西。

培根曾经说过: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这正如西班牙的伊丽莎白所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在商务活动中要写好这份“推荐书”,仅有流行外语是完全不够的,还必须了解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一、打招呼差异

商务会面谈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招呼,如果不了解对方的称呼习惯,初次见面就会出现问题。中国文化讲究“上下有别”“长幼有序”,习惯根据职业、官衔、辈分等称谓他人,要充分反映出对方的职务,地位和彼此的关系。而西方平等观念比较强,称呼规则简单,除了对某些特定人士称呼,一般很少用头衔称呼别人,在非常正式的商务活动场合下,西方人以Mr.称呼男士,以Miss或Ms称呼女士。一般情况下会直呼其名以示亲切、平等。与西方熟人之间如果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尊称为“Mr某某”会让对方误认为你试图与他人保持距离。

二、时间观念差异

守时是商务交往中的重要礼仪之一,但是,中西方对“守时”的理解,对时间分配和利用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人们通常认为提前一些赴约是礼貌的,然而在西方人则被认为是不合礼仪的,会引起对方的不快,事先通知是西方人时间观念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在西方国家,请人吃饭或参加商务谈判活动都要事先通知,临时的邀请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怠慢,不管多诱人基本上都会被拒绝,在中国现代商务交往中,邀请与会面一般也是要提前预约的,但是即使最后一分钟对方也会接受和欢迎。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还表现在谈话方式上,中国人在商务谈判,经商中,喜欢感情投资,在交谈中不急于进入主题,谦虚,往往采取间接的方式,保持选择的灵活性,有时让西方人摸不着头脑,被西方人认为是缺乏准备、表达能力差、低效率。而中国人却认为西方人的直接与简洁带有冰冷甚至傲慢的味道,不了解这些时间观念的差异,商务活动往往无法顺利开展。

三、送礼方式差异

送礼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外商务人士都讲究送礼以增进友谊。然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礼品选择与馈赠礼仪上却各有千秋。在中国,虽然嘴上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但却认为礼品越贵重越能达到增进感情的目的,以促进谈判的顺利达成。西方商务人士也讲究送礼以增进友谊,但他们比起礼品价值更看中礼品包含的意义。他们讲求的是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及浪漫的情调。

四、商务礼仪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跨文化商务活动一定要适应当地文化,遵守国际商务合作契约和交际礼仪,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经营者或合作者的商务礼仪,充分尊重和理解商务礼仪差异,为商务谈判的顺利达成奠定基础。

所谓商务谈判,是指谈判双方为实现某种商品获劳务的交易协商,对多种交易条件进行的,因此,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对商务谈判的进程与效果存在重要的影响,在圆满的商务谈判活动中,遵守谈判未必是谈判取得成功的决定条件,如果违背了谈判中的礼仪,却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对达成协议造成威胁,因此,在谈判中,要严格遵守谈判中的礼仪。

(一)商务谈判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促成商务谈判的成功

讲究礼仪,就会在众人面前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一个组织的成员讲究礼仪,就会为自己的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公众的赞扬,所以商务人员时刻注意礼仪,即是个人和组织良好素质的体现,也是树立和巩固良好形象的需要。每一个商务人员,在与他人接触的商务活动中,了解其言谈举止,打招呼方式,礼貌礼节等礼仪都是决定着商务谈判顺利达成的关键之一。

(二)了解商务礼仪是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的需要,也是商务谈判排除各种阻碍,各种矛盾,达成协议的关键

在日常的商务谈判中,任何一个商务谈判的对象的行为习惯都与它所处的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民族风俗,商务习惯和语言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想在商务谈判中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就要求每个参与谈判的人对不同的国家民族的文化,习俗,商业习惯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制定谈判策略和商务接待中因人而异,避免犯忌。时间观念对商务谈判也有重要的影响,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影响着人们的交际效果,一定的行为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送关于时间观的某种信息。因此,当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往时,都应该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努力避免由于时间观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冲突与障碍,了解中西方的时间观念的差异,有利于中西方的经济合作与交流,随着跨文化意识的深入,中西方已经意识到当观念不同时,双方应该本身以相互尊重,入乡随俗为原则。同时,我们也知道,中国素有礼仪之邦,馈赠礼物是从古代传下来的社会传统,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送礼物的时候因国而异,有所选择,如果对对方所在国家的商务礼仪不了解,赠送不恰当的礼物很可能对谈判的最终结果造成严重的影响,会让对方觉得得不到应有的尊敬,而造成流失客户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给商务谈判带来负面影响。

五、小结

总之,随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深入,商业竞争日趋激烈。跨国交际日趋增多,在长期的国际往来商务活动中,商务打招呼方式,时间观念,赠送礼品等应用十分广泛,商务礼仪贯穿了整个商务活动过程,由于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的影响,在谈判桌上各自的谈判作风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了解并熟悉商务礼仪有助于我们开展中外交流,经贸合作,友好往来,对于开拓国际市场大有裨益,在国际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商务活动也越来越国际化,商务礼仪也不再局限于中国,我们要学的不仅是和国内人员谈判的礼仪,还要学习国际礼仪,了解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商场上克服某些方面的弱点,积极驾驭谈判过程,促成谈判顺利达成。

参考文献:

[1]王敏.论中西利益差异对国际商务谈的影响[M].实践与探索,2006.

第2篇: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西文化 婚俗礼仪 差异 原因

【中图分类号】K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15-02

文化是人们生活积累的产物和社会现象,它包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范畴。由于中西方历史背景和不同,导致在社会生活各方面有差异。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它会影响学习者的交流。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当中不可忽视的还有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婚俗礼仪的分析,以此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便有利于教学。

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沿传下来的文明规范。婚俗礼仪是文化风俗的一部分。对中西婚俗文化的独特性进行比较研究,是研究中西方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更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一、中西方婚俗礼仪差异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中西方形成了各自的嫁娶观和相应的婚俗礼仪,中西方在订婚习俗、婚礼仪式及婚后习俗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中西方订婚习俗不同。

说到中国传统订婚习俗,从迎亲到归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回娘家”)有二三十种礼节。其中尤其要提到的是“六礼”, 它最早见于《礼记・昏义》。每一项礼仪都有严格的标准,是中式传统婚礼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否则就会被称为不懂礼数。 纳采即六礼之首,就是现在说的“提亲”,男方托媒人带着礼品到女方提亲,女方答应提亲后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纳吉是指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纳征,亦称纳成、纳币。要纳聘财成婚礼。下聘礼大聘叫作下大茶,在古代婚姻中茶礼是不可免的。订婚所下的茶叫订茶,男方要行茶下茶,女方吃茶受茶,所送礼金称茶金,女方受聘前叫待茶。纳征后婚姻关系便确立了;请期即男方通知女方成亲迎娶的日期;亲迎即正式的迎亲、举行婚礼。

而西方的整个结婚过程由男方的求婚开始。传统婚俗习惯中,女方会举办一个订婚宴会,由新娘的父亲主办,旨在告诉亲朋好友新人要结婚了这个喜讯,这是促成婚姻必不可少的步骤。订婚典礼与结婚典礼比起来气氛要轻松许多,会有重要的人物(比如家长,认识男女双方的朋友等)进行演讲和敬祝酒词。

(二)中西方婚礼仪式不同。

中西方婚俗礼仪突出不同之处,体现在婚礼上。在现代中国,占主要地位的还是传统的礼仪方式。中式传统婚礼是人前的婚礼,热闹、隆重而喜庆。而西式婚礼是神前的婚礼,神圣、安静而唯美。

1.婚礼服饰不同。

在举办婚礼时在穿着方面很讲究。 中式传统婚礼具有典型的中国风色彩。中西方审美观与习俗的差异决定了婚礼服饰的不同。西方的婚礼服饰华丽、颜色大胆;中国的婚礼服饰,则体现了传统、朴素、保守、含蓄的特征。在中国文化中,红色是中国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它是中式婚礼的主色调,象征着吉祥如意,预示在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西式婚礼则以纯洁的白色为主,白色婚纱始于19世纪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婚礼,是纯洁欢庆富贵的象征。

为了有一个好彩头,新人白头到老,在中国新娘出嫁时,从内到外要穿新衣新鞋,预示新生活的开始。而在西方,婚礼时有“旧、新、借、蓝”等习俗。“旧” 代表着新娘结婚之后还会和娘家保持联系,有的新娘穿上母亲甚至祖母的婚纱,预示着可以从长辈那里传承好运;“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象征新生活; “借”指从一个婚姻幸福的朋友那里借来,预示着朋友的幸福婚姻也会带给新人好运。“蓝”指则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

2.婚礼举行地点不同。

在中式传统婚礼中,婚礼通常和婚宴一起举行,举行婚礼的地点大都是在男方家。中国婚姻所建立的夫妻关系,是为使女性归属于丈夫所在的家庭。婚后女方要住在男方家以尽为人妻为人媳的职责,比如照顾公婆,相夫教子。中式婚礼主角可以说是两个家族,而西方大都信仰基督教,人们希望自己在婚礼上得到上帝的见证及祝福,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主婚人是神父。西式婚礼主角是一对新人。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新娘挽父亲手臂进入教堂;父亲把女儿的手交到新郎手里,象征着把女儿交给了他。牧师致词、新人宣誓、交换戒指、祈祷、咏唱诗歌等,而并没有新娘寻求其他亲友接纳的过程。

3.婚礼程序不同。

中西方婚礼当中的行礼仪式因为各自不同的而存在着差异。中国传统婚礼是谨慎而严格的,西方基督教国家的婚礼是随意而轻松的。中国传统婚礼邀请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的担任司仪。中式婚礼是三拜九叩的拜堂大礼,婚礼中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主要的程序是行三大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新人以这三拜表示礼成,表示说他们已经传承了天地的旨意,得到祖先及父母的认可正式结婚。而西方信仰基督教的居多,他们由神父或牧师来主持婚礼,宣布他们婚姻的合法性。礼仪上更是尊重信仰,在上帝的面前许下誓言:“从今天开始,相互拥有,相互扶持,无论是好还是坏,是富裕还是贫穷,是健康还是疾病都彼此相爱、珍视,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表示忠于彼此的爱情与婚姻,相互交换戒指并亲吻对方后表示礼成。

从婚宴上来看,婚宴是婚礼当天答谢宾客举办的隆重筵席。传统婚礼后新郎会由家族长辈带领,一一向前来参加宴会的宾客敬酒答谢,而新娘回洞房休息。西方婚宴比较自由,多采用自助餐的形式,有的还会举行舞会。

(三)中西方婚后习俗不同。

中式传统婚礼过后,新人三朝回门,它是指婚后的第三天,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女方会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方家长陪饮。女方家广设华宴,款待新婿,这就是回门宴。

与中国传统婚礼相反,西方的新婚夫妇们在婚礼过后离开家人朋友乘车出发度蜜月。这种习俗起源于英国,在古代条顿族盛兴“抢婚”这一习俗,为了防止新娘被抢回去,新郎婚后立即带着新娘到外地去过一段旅行生活。在这段旅行生活中,新人会喝一种用蜂蜜制成的饮料,连续不断地喝满一个月,因而叫作“蜜月”。

二、中西方婚俗礼仪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婚姻制度起源的历史背景不同。

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中式传统婚嫁礼仪带有很强的封建文化色彩,它的缔结是以宗法秩序为准则,以儒家“阴阳尊卑”学说,尤其是董仲舒之后的儒家思想为依据,并贯穿于一整套婚姻仪式中。在中国传统婚礼中,男女结合讲究“天作之合”、“门当户对”、“合八字”,起主导作用的几乎都是男方或家长。古有“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说法。

在婚礼行礼过程中,新人站立位置遵循“男左女右”的原则,这也是男尊女卑社会观念的体现。而西方婚礼与传统的中国婚礼恰恰相反,这来源于古代的一个传说,盎格鲁萨克逊的新郎常常必须挺身而出,以保护新娘免得被别人抢走。

在中式传统婚礼仪式上,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高堂”就体现了在婚姻关系中父母意见的重要性,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儒家非常强调家庭,儒家观念中的的家庭是社会的微缩版,其中父母对子女的关系,就是社会中统治阶层对下层的关系的映射。

而西方国家,例如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各国的婚俗仅形成于千年甚至百年前,这种时间上的跨度决定了中西方婚俗礼仪之间存在差异。西方国家中,亚当和夏娃的婚姻故事是西方婚姻的起源,它让婚姻披上了宗教神学的神秘面纱,宗教的产生把西方婚俗礼仪推向了文明化进程。在以《圣经》为绝对权威的基督神学影响下,西方人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以及人权神圣不可侵犯。西方婚姻重视个人自由意志,强调人的理性选择。他们认为婚姻是上帝赐予每个人的福利,履行婚姻就是遵循上帝的旨意,他们借婚姻体验神的爱和生命的奥秘,体现神与人所立的盟约,女性享有独立人权,男女交往是自由的。

(二)中西方信仰的宗教观念不同。

各大宗教对中西方婚俗礼仪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不同的的影响下,婚礼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拜天地,这是因为大部分中国人信仰佛教,“拜天地”体现了人们向往“天地人和谐”的宗教哲学,表明新人将自己的终身大事告于天地,希望得到天地的祝福。又如“六礼”当中的第二礼――问名――双方交换八字,依照“八字命相说”,寻求与自己八字符合的配偶。这就是道教“五行八字”对婚俗礼仪的影响。

西方信仰基督教者居多,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上帝赐予的,所以应该在神的见证下举行婚礼。婚礼必须在教堂举行,婚姻才得以成立。西方的婚礼由神父在教堂里主持,婚礼上的每一个程序如祷告,经文诵读,婚约问答,誓约,交换戒指等都有着特定的神学意义。

三、总结

通过以上中西婚礼习俗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神圣的,源远流长的社会制度对中西婚礼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婚俗礼仪仅仅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小方面,并不能代表和揭示所有中西方文化差异,但它们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对我们学习中西方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了解中西方婚俗礼仪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应该引起语言学习者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潘文晋.从中西婚礼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03期

[2]曹明逸.体验西方礼仪.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4

第3篇: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繁荣,以服务礼仪为代表的专门礼仪研究蓬勃兴起,公民礼仪学研究作为礼仪学学科研究的基础,其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同时中国在国际社会开放进取的形象和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的不断提升也在呼唤与大国形象相称的当代公民礼仪学研究。专门礼仪研究的蓬勃兴起和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的不断提升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公民礼仪确立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公民礼仪的概念和特点

在当代汉语语境下,“礼仪”往往指代“礼仪行为”而不涉及典章制度等传统内涵,确切地说,当代行业礼仪学的研究还都只止于礼仪行为的研究层面,应该称为行业礼仪行为学,如服务礼仪行为学、外交礼仪行为学等等。沿袭这一语境习惯,礼仪的概念可表述为:礼仪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是随着人类社交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约定俗成的社交规范。礼仪行为的本质是社交规范,礼仪思想的核心是尊重。

(一)公民礼仪的界定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的概念更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话语中,与当代“人民”的概念相比较,“公民”更多地关照了社会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从语词上讲,公民礼仪即公民必须遵从的礼仪规范,其研究与行业礼仪、涉外礼仪、传统民俗礼仪等有着密切的关联:

公民礼仪与行业礼仪。行业礼仪是行业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遵行的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如餐饮服务礼仪、军队礼仪、银行商务礼仪等等。在礼仪学学科体系中,公民礼仪是基础礼仪学研究的主体,是行业礼仪研究的起点和基础。与行业礼仪相比公民礼仪具有全体性和随时性,即:公民礼仪是全体公民都必须遵行的,而行业礼仪只约束本行业的从业人员;公民礼仪的要求是随时的,不分工作与否,而行业礼仪只约束本行业从业人员工作时段的行为。

公民礼仪与涉外礼仪。涉外礼仪是国际交往中遵行的礼仪惯例,就其本质和行为个体而言是国际公民礼仪;而公民礼仪则是本国内部的礼仪惯例。显然,国际礼仪惯例(涉外礼仪)与国内礼仪惯例(公民礼仪)在确立的过程上无本质差异,但在适用范围上则有大小之别。可以预言,随着国际交往的加深和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礼仪必将弥合国界内外的差异,最终走向全球一体化。

当代公民礼仪与传统民俗礼仪。传统民俗礼仪是当代公民礼仪最重要的渊源,礼仪约定俗成的特性决定了任何礼仪形式都不可能是纯粹人为地凭空杜撰,都只能是在传统形式基础上的改造和重建。建构全民性的当代公民礼仪更是一刻也离不开传统民俗礼仪所提供的丰富文化营养。

结合以上分析,公民礼仪的概念表述为:

公民礼仪又称基础礼仪,是在约定俗成的前提下,经国家意志提炼、规定和教化逐渐为全体公民共同遵行的基本礼仪规范,是社会公共道德最重要的外显行为系统。

(二)公民礼仪的特点

1、约定俗成性。民间礼仪具有毫无争议的约定俗成性,公民礼仪体系的建构是以约定俗成的民间礼仪为基础的,尽管期间有国家意志的介入,但在建构过程中国家意志的作用是甄别、提炼前提下的规定和教化,而不是无中生有、闭门造车,换句话讲,公民礼仪是国家意志甄别和提炼出的民间礼仪,究其根本是约定俗成的。

2、德礼一体性。任何时代的任何礼仪都有其特有的道德内涵,礼仪行为与其道德内涵互为表里,德礼一体。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以儒家核心价值观为道德内涵,而中国当代公民礼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道德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外显行为系统。

3、差异共融性。当代公民礼仪的建构受国家意志和民族文化习俗的影响,有着较大的国别差异性和民族差异性;在当今国际交往频繁、全球文化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公民礼仪必将在差异的碰撞中走向共融和大同。

4、审美向善性。作为全体公民遵行的社会行为符号系统,公民礼仪行为的规定具有审美和向善的倾向性要求,如“坐立行”的规定中对腰部挺直的要求既符合人类行为审美的规律又关照了有益身体健康这一善的诉求。

二、中国当代公民礼仪确立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行业礼仪研究的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日趋繁荣,以窗口服务行业领军、以金正昆《礼仪金说》等为代表的行业礼仪研究应运而生。行业礼仪研究的触角广泛地触及到了服务、商务、家庭、旅游、社交、外事、教育、军队、司法等诸多领域,其中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不乏可圈可点的精辟观点。三十年行业礼仪研究的成果可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其一,探索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诸多模式,为公民礼仪的确立奠定了丰厚的标本基础。其二,廓清了当代礼仪行为的基本范畴。其三,端正了社会心理对礼仪的认识,提升了今后公民礼仪规范推广的民意认可度。

(二)西方礼仪登陆和中国传统礼仪回归。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境外资本、先进技术一道,好莱坞大片、麦当劳快餐、情人节等等当代西方人文元素也逐渐进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大家庭等社会集体心理的影响下,作为西方生活方式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礼仪制度被广泛的介绍、引进和接受,吃西餐、穿西装、行洋礼、过洋节一时成为人们效仿和追逐的时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文化元素在中国本土文化体内的“排异反应”渐次显现,加之工业化带来的诸多问题促使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倡导“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儒家礼乐文明核心内容的礼仪制度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祭孔大典”、诵读儒学经典、倡导孝道文化等多种形式悄然回归。无论是西方礼仪的影响和渗透,还是中国传统礼仪的回归都为当代公民礼仪的确立开拓了广阔的文化视野。

(三)中国经济政治军事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作为大国的形象日渐清晰。特别是近十年来,以“2008北京奥运会”和“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等为代表的大型国际会议和体育竞技比赛的成功举办更是成为中国展现新风貌新形象的亮丽名片。同时,与国家硬实力高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滞后。2006年4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余晓辉为“奥运礼仪工程”编著的《2008公民礼仪手册》,作为应对具体活动的急就之章虽然解了一时燃眉,但反映出的却是中国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本不该有的贫乏和缺失,其深层的话语已十分嘹亮,即:中国公民礼仪已到了不得不全方位建构的时刻。显然,提升综合国力、改新国际形象的国家诉求已成为确立当代公民礼仪的强力推手。

(四)《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的颁行。

第4篇: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关键词】社会习俗文化 差异 影响

一、中西社会习俗差异

礼仪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一直以来都是秉承着严以律己而尊敬他人的方式去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中国素以“礼仪之邦”的美誉立足世界,许多国人在国际上的礼仪表现也让其他国家的人对中国有了一个很好的印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遍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这就使得各国的习俗差异出现在交流当中,然而这种由文化和习俗所造成的误会何影响并没有得到重视,如果长此以往的任其发展不去加强对西方礼仪文化和传统习惯的理解和肯定,那么就可能引起双方国家之间的矛盾和误会,进而导致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难以继续下去。因为影响着各地区文化习俗的因素很多,但其主要原因就是可能存异,造成了不同宗教的人们各自遵循所信仰胡宗教礼仪。这一因素同样也适用于中国。中国的礼仪进程也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统一过程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在西方的文化习俗发展期间,其教育,科技 新思想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才形成了如今的区域性文化习俗。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施,中西方跨国交际也愈加频繁,但其参杂其中的差异也日渐明显,因此,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怎么去兼顾中西两国间的问题俨然成为了主要问题。

1.1会面礼仪差异

1.1.1问候礼仪

在当今社会当中,见面互相问候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社交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问候不仅能拉近心灵距离,消除陌生隔阂,也成为了与亲朋好友寒喧的一个重要手段。问候对方这一礼仪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人素养的标准之一。见面亲切友好的问候不仅仅体现其良好的修养,道德水平的高低,也体现了其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在中国,一般的问候语都诸如此类“到那儿溜Q了?”“干嘛去了?”“去哪儿啊?”我们用这种方式和问候来传达出对对方的关心,这种“唠家常”的方式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但如若是在西方国家,你的这种问候很可能已经触及到对方的底线。因为国外根本没有此类言语,外国友人很注重自己的隐私,他人无权干涉,也不希望他人过于干涉自己的私事。一般他们的问候都是“hello”或者“how is the weather?”他们把这种当作纯粹的生活礼仪,并不把它当作认识的手段,所以当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当中有人向你说“what a beautiful day!”的时候,你应当给予回应来表现你的友好态度。

1.1.2称呼礼仪

称呼礼仪,他传达出的是个人修养和其社会生产力的反展程度,经济发展的速度与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力和社会需求。但由于中西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了许多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称呼差异。中国人习惯称自己为“在下”用“您”来称呼他人,一般只有彼此熟悉的人方可“直呼其名”而西方国家则用“you”来称呼对方。家中成员也不分年长年幼,一般都以姓名或者昵称来称呼,但在中国这是不可行的,必须尊卑有序,尊老爱幼,不然就会被当作不礼貌。

1.2餐饮礼仪的差异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在地理位置上又相对处于中间位置。所以这便造就了区域所特有的饮食习俗。从“民以食为天”的理念就可以看出,饮食在国人心中所占有的比重。人们经常都会将重要的事宜和决定都放在一场别开生面的隆重的美食宴上面。但有时候却不会去过度地追求菜的口感,他们所追求的是在一起的氛围和许久不见的寒暄。在中国,以左为尊的礼仪相传已久,招待贵宾,贵客都要坐在左上,但在西方则恰恰相反,入座的时候男士为了男士示以尊重,会为女士打点好一切。在中国,酒在宴会上必不可少的,人们认为喝酒能够减少尴尬,活跃气氛,便于进一步的认识了解。而西方对于酒文化则截然不同,他们不提倡过度饮酒,认为只要尽兴就行。

二、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

2.1传统节日作为衡量一个民族的悠久文化历史具有重要作用,节日的由来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生活地点有着重要的联系,它体现了人们丰富的感情世界,寄予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每个民族的节日,能还原出其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由此可见,传统节日文化对于文化习俗的影响多么深远。

2.1.1 为何当今社会,中国的节日越来越不受到国人的喜爱,节日气氛也越来越淡,而相比其他国家的节日却在国内流行起来。首先我觉得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而西方由于受宗教影响时间较长,所以其节日都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比如复活节,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人们心中有,那么节日便会被传承。加之中国的节日庆祝大多以家庭为中心,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而西方的节日更多的是突出集体性和互动性,他们倡导以自我为中心,崇尚张扬的性格,这便是为何在西方的经典著作当中,个人英雄主义成为了社会意识主流,人们喜欢互相交流,群体参加又体现出了人人平等,自由地表现自我的特点。从用餐时的桌子就不难看出,中国人喜欢用圆桌来营造一种团结,和气的气氛,这是一种传统,西方人习惯用方桌,他们的重点并不在于食物,而是在于个体之间的交流。所以,中式体现的是全体共享式,西方宴会体现的是个体交流式。当然,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不仅仅只有这些,还跟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将会面对更多的陌生文化,风格迥异的行为习惯,也会存在不可避免的文化冲突,所以,我们必须在发扬我们原有的传统文化的时候熟悉新的文化。

总结:在保持住自己风俗习惯的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其他风俗文化,首先是要去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然后再了解地域性文化。因为只有理解了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减少误会的发生,礼仪也是一种意识流的软文化,只要是文化就肯定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比较,一个缺乏礼仪的国家肯定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而一个礼仪不标准统一的的社会也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创建和谐社会,礼仪是首要的,现今的中国无论在物质,精神,文化上面都需要进行改变,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集百家之长。形成一套完整且符合国人的价值观,方能塑造当代中国新的社会文化体系,从而实现社会和谐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9-1

[2]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 魏光奇.天人之际;中西文化观念比较[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 包凡一.外国人这样看中国[M].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9

[5] 谢艳明.西方文化与风俗指南[M].河南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

第5篇: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关键词】 婚礼习俗 历史背景 文化交融

1 课题背景

婚礼是人们一生中重要的时刻,标志着新生活的开始。从古到今不论哪个国家,在什么地区,即使人们语言不同,但不无例外的都对婚礼非常重视,一场正规的成功的婚礼仪式对即将开展新生活的一家人有很重要的影响。婚礼习俗又是一种非语言文化,它对当今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强,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也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视野。

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大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如婚礼的程序、嘉宾的邀请、喜服的颜色及样式和婚礼上播放的音乐等。然而究其原因,以宗教原因为主。很多中国人所知道的关于西方的礼仪知识是很少的一部分,因此本人选择此课题来开展对中西方国家婚礼文化差异方面的研究。

2 中西不同的婚礼礼仪形式

2.1 中国婚礼形式

传统婚礼习俗有“三书六礼”,“三跪九拜”的礼节。所谓的六礼:(1)纳采:提亲后求亲。(2)向名:求婚后准备仪式。(3)纳吉:通知女方。古代的风俗要用大雁作为订婚的信物。后来就发展成首饰,绸缎,甚至是羊猪。(4)纳征:纳吉后,送聘礼,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聘礼数目取双忌单。(5)请期:选择结婚日期。(6)亲迎。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出发、燃炮、等待新郎、讨喜、拜别、出门、礼车、掷扇(象征繁荣)、燃炮、摸橘子、牵新娘、喜宴、送客、闹洞房、三朝回门。在传统婚礼上,唢呐喇叭所演奏的婚礼调子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一对新人所穿必须以红色为主,宾客所穿也尽量鲜艳,对宾客的招待也要以丰盛为主,样式要多,菜式要好。

现代的婚礼形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一般是在教堂或酒店里,男女双方在结婚公证处领取结婚证后就是喜宴,在喜宴上新娘要轮流向客人进酒,每位客人都要喝一口新娘进的酒。喜宴结束后,大多数情侣会去度蜜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体现了中国婚礼的特点:隆重,热闹,喜庆。

2.2 西方的婚礼形式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一般有以下步骤:(1)来宾入席。(2)奏结婚进行曲。亲友点蜡烛,牧师领唱诗班进场,婚礼开始。伴郎伴娘新郎陆续进场,女方家长陪新娘进场全体起立。(3)女方家长入席。全体来宾起立,父亲把女儿交给新郎,女方家长、全体来宾就坐。(4)牧师证婚,新人宣誓。(5)互戴婚戒,宣誓。(6)献诗。来宾唱祝福歌。(7)礼成。奏乐后退场。(8)茶会或晚宴。

婚礼时有旧(Something Old)、新(Something New)、借(Something Borrowed)、蓝(Something Blue)等习俗。旧是指母亲传下来之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在结婚时新娘总要带着一方手帕,象征好运。而在婚礼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据说,盎格鲁撒克逊的新郎必须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站在自己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挥出配带于右边的剑,吓退敌人。在进行结婚晚宴时,要特别定制结婚蛋糕,根据历史记载,自罗马时代开始,婚礼上就出现结婚蛋糕了。由此可见,西方的婚俗并不比中方简洁。

3 中西方婚礼的差距产生的原因

3.1 宗教原因

中国大部分人信仰的是佛教。而西方大多数人信仰的是基督教,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而主婚人是神父。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拜天地,拜完天地就算是礼成了。

3.2 历史及文化原因

在中国长久的历史中,传统文化已占领极重要的位置。儒学深深的影响着古代中国人的生活,而按部就班的婚礼正是宗法家族系统的一部分。而西方国家历史相对较短,他们的婚姻习俗则被宗教深深影响。它强调,不论男人女人都是上帝的儿子和女儿。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美国豁达和独立,而中国保守老式。中国人喜欢喧闹的和兴奋感,这点充分体现在中国的婚礼习俗,西方人的婚礼则比较简单。

3.3 价值取向

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特有的价值观,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不同。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所以中国婚姻习俗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普遍都很热闹。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成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所以西方婚姻习俗都趋于简单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和美国之间有不同的婚礼习俗。显然,婚礼习俗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婚礼仪式,婚礼基调和婚宴。所有这些差异都归因于两国的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爱情和婚姻观念,价值观和。在信息和通信时代,婚礼习俗的多样性的碰撞与融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结果。中国和西方的婚礼习俗的差异与融合,正是人类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正在向全球化的趋势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强,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也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交际日益增多,这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与外国人交流和接触。因为我们所面临的西方人无论是在价值观,思维方式或者是在行为规范模式方面和我们中国人是迥然不同的,所以我们应该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差异下掩盖的利益差别,以免出现在交流过程产生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参考文献:

[1]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

[2]曹明逸.体验西方礼仪,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第6篇: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谈判策略;文化影响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跃身进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自从加入WTO后,我国各个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日益进步的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仅仅依靠自身发展和建设还不够,要想更好的实现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首先就应该注重商务团体的合作性发展。商场如战场,若要想在商场当中取得胜利,首先就应该学会知已知彼。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需要经常与其他国家进行一些商务贸易等往来,只有这样才会更好的提升我国自身的综合国力。但在此过程来中也会经常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正是由于我国与其他国家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所以这也就导致了谈判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分歧,正是因为文化不同而导致分歧的出现,所以只有充分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性质和文化背景,才能够更清楚的掌握对方国家人们的行为习惯,这将会为我国与西方国家的谈判、合作等起到一个促进作用。

2中西方商务文化的差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注重走向国际经济贸易,注重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因为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完善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还能够让我国与其他国家有一些经济方面的外交关系,这样将会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例如文化差异最为明显。由于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就会导致人们对于同一件事物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这往往会导致人们在谈判过程中出现分歧,进而导致谈判失败[1]。3价值观及思想方式的差异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老祖宗为人们留下了很多具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久而久之,也就为人们形成了独到的价值观念。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曾经指出,即使是在社会主义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也应该遵循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思想,正是有着这一传统思想,所以我国人民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例如在商务往来当中,一旦在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中国人首先想到的都是上报领导、团体组织或者是部门等,并不是私自解决,如果出现了矛盾纠纷,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制造一些舆论来支持这一观点,只有具有伦理道德,才能够进一步取得法律援助,这些都是我国文化背景下人们逐渐衍生出来的商务形式[2]。然而站在西方国家人们的角度上来看,这一点恰恰与我国文化有着截然相反的地方。西方国家的人们在商务事宜处理过程中,能够做到的就是重视个人自我价值观的体现,认为个人利益将会高于一切。一旦在商务交往过程中遇到某些问题,这些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法律武器来解决问题,而并不是通过制造舆论来解决问题。西方人的观点往往会被我国人们视为一种执着的心理,因为其并不注重一些外在因素,而是更加关注自己的实际情感。对于商务友谊的培养也并不重视,更多的是想要得到自己内心上的满足和自身观念的延续性[3]。

4礼仪礼节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国家,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我国是一个礼仪大国,无论是在说话还是言谈举止,人们都十分注重运用委婉、谦和、客气的话语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所以在其他国家人们的眼中,中国人对于礼仪文化有着较高的要求。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往往能够表现出含蓄、客气、谦和。而对于一些西方国家的人们来说,往往会表现得更为坦率,在接受邀约或者是工作中都非常直接,并不会像中国人这样拐弯抹角。例如在商务谈判中接受到了对方的邀约,中国人往往会表现出非常含蓄的回答方式,一般都会是我尽量来(I”IItrymybesttocome),这样的回答在中国人看来很正常,而在一些西方国家人们的眼中,这种回答是一种不诚恳的回答,可以就是可以,不行就可以直接拒绝,没有必要这样拐弯抹角,可见在礼仪方面中西方国家还是有着较大差异性的[4]。

5中西方商务文化差异

5.1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谈判过程是一个需要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和沟通方式也将会推动着沟通风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站在宏观角度来看,中国人对待朋友往往会表现出宽厚善良、语言含蓄、善于推理和演绎,中国人习惯性的想要从对方的语言和动作当中去捕捉一些信息,这也是中国人较为擅长的谈判技巧。而对于一些西方国家的人们来说,则并不习惯于从内在来捕捉信息。例如德国人在谈判过程中,其语言往往较为谨慎,北欧人内向自律、君子之言如同正式合同,这些在我国人们看来并不适用。在美国人眼中,中国人善于寒暄、不果断,这些都是不值得信任的表现,所以也正是因为文化差异的不同才会导致中西方国家在谈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最终导致谈判的失败[5]。

5.2注重结果与注重关系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经常会反映在价值观的不同取向中,在西方国家,人们非常注重竞争的平等性和公平性,注重的是结果,追求的是实利。在西方人们看来谈判只是为了最终达到目的的一个阶段。所以西方国家的人们对一些利益和实质性的东西经常会看得很淡,并没有注重一些礼仪的东西。西方国家的人们会尽量避免将个人情感与工作联系到一起,因为人们认为这种做法能够影响到人们之间的合作关系,会影响洽谈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在与美国人谈判时,他们都会强调将人与事情分开来谈,这样是最有利于事业和商务发展的。西方一些国家的谈判员有些时候对于中国的这种谈判形式会表现出不理解,因为中国自古以来都非常注重人际关系的交往,鼓励和谐文化要共同发展。中国人在谈判之前都会尽量与对方拉近关系,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商务合作,认为这样可以更好的使得双方在某些方面达成一致[6]。

5.3集体与个人作用

在西方国家,人们在谈判时,往往会更加注重强调集体权利,强调个人责任,这种思想也就是分权思想。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加注重个人权利,比较强调集体的责任,也就是领导的一句话对于属下员工来说具有很大影响。在中国人们更加注重于“集权”思想。西方人在谈判时看似是一两个人出场,但是其背后却有着一个集体。在中国在谈判时,通常出席的人数较多,有些时候西方国家提出一个问题,中方迟迟不能够给予准确的回复,甚至在谈判中出现了内部互相扯皮的现象。西方国家的人们对于中国人的这种想法存在着诸多困惑,他们认为这种大张旗鼓的谈判声势不仅造成了沟通上的困难,也会导致谈判效率较低。

6商务谈判之策略

6.1对于价值观及思维方式差异的谈判策略

要想更好的处理好中西方国家之间的谈判问题,首先就应该处理好“义”与“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谈判桌上,中国人更加注重的是能否为自己脸上争光而不是企业利益。实际上这种谈判形式并不适用于西方国家。对于西方国家而言,谈判就应该心平气和,既不要虚张声势也不要寒暄。只有从根本上纠正自身的缺点,才会不断加强自身的谈判优势。另外在处理集体与个人关系时,人们应该注重去了解和分析对方国家的文化差异,这样才会更好的熟悉对方国家的心理。有助于进一步促进谈判的成功。集体关系与个人利益,在谈判过程当中,西方人们通常会表现出分权思想。而在我国,是众人谈判,一人拍板。所以为了解决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人们应该尽可能的保证处理好集体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树立个人在谈判当中的地位。

6.2对于礼节礼仪差异的谈判策略

对于礼仪差异的谈判策略,人们应该及时的进行纠正,实际上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一些国家,其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习俗并没有问题,只是由于不同国家人们之间都会存在着一些文化差异,所以在谈判和沟通时才会出现分歧。对于中国人来说,含蓄是谈判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状态,而西方国家的人们则比较坦率,在中国人看来,西方国家的人们不懂礼貌,而在西方国家看来,中国人较为虚伪。所以在谈判过程中,人们应该学会去了解对方国家的一些文化内容,不要盲目的去进行谈判,盲目谈判只会导致针锋相对的场面,这样不仅不利于谈判的长期发展,还会影响谈判的顺利进展[7]。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人们还可以利用翻译技巧来解决跨文化问题,对于礼仪礼节差异方面的策略。最好是可以提前了解西方人的表达思维,这样可以避免在谈判过程中出现尴尬的情况,一旦谈判过程中出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问题,就可以及时的进行沟通,避免在沟通方面出现障碍,这样也更有助于谈判的顺利进行。

7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论述了中西方商务文化差异与谈判策略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现代化的文化背景下,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正是因为受到了不同文化的熏陶,所以在面临不同问题时,我国人民与西方国家的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在谈判时,这些不同的态度将会严重影响到谈判的结果和谈判的效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应该学会去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在了解其文化的基础之上,才会更好的了解谈判者的内心想法。有些时候在言谈举止方面只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问题,才能够更好的理解,不至于走入误区,可见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容易导致谈判的失败,所以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够百战百胜。

参考文献

[1]陈猛然.日本人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体态语的表现形式及其功能[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4(09).

[2]杨伶俐,张函.从跨文化视角分析中美商务谈判风格差异[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4(09).

[3]王晓燕.中西方商务谈判的文化差异探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

[4]杨军德.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1).

[5]王腾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J].山东机械,2014(05).

[6]谢军.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聚焦,2014(12).

第7篇: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2英语教学与礼仪文化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了英语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文化因素教学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交际习俗与礼仪如:打招呼,称赞,称谓,访友做客等都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适时进行礼仪教育,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掌握并准确运用英语语言。

3在英语教学中逐步渗透礼仪文化意识

3.1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中,注重“礼貌原则”。礼貌是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礼貌既是一种普遍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原则,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

3.2在不同的话题学习中比较中英礼仪文化的异同点,渗透礼仪文化意识。学生学习了Familytree以后。了解中英称谓礼仪的差异并能正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在中国的称谓礼仪中,不能对父母辈直呼姓名,更不能以不礼貌言词代称,要用准确的称呼,如:爸爸,奶奶,叔叔等。而西方人强调人人平等,无论长幼都可直呼其名,以表亲近。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极具有中国特色,这种称谓温暖,亲切,能有效地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但如果套用到英语中效果会适得其反。例如在汉语中,出于礼貌,常常用“爷爷、奶奶”来称呼素不相识的年长者,这种称谓能使被称呼者觉得受到尊敬。而在西方礼仪文化中。忌讳“老”字,因为“老”意味着“old,useless”,“年龄大,体衰,失去活力”等,如果直呼其名他们会感到亲切,自然,若被称为“oldgrandrna”,则会感到反感,更可能恼火。他们不崇尚老,而崇尚的是年轻,活力,权利和能力。可见,一种文化礼仪未必在另一种文化中也适用。

在学习Foodanddrink话题中,学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礼仪,如正规西餐的常规菜序大致分为开胃菜(starter)、汤(soup)、主菜(maincourse)、甜品(dessert)和饮料(ddnks)等几道菜式。中餐则没有那么复杂,但有丰富的酒文化。英国人就餐时是男士为女士拉开椅子,女士入座后男士才入座;中国是长辈入座后晚辈才入座;中国人用筷子吃,而英国人用刀叉就餐,而且西餐规定不许将胳膊肘放上餐桌,这样是不礼貌的。同时教育学生在就餐时注意餐桌礼仪,如在家里要请长辈先入座,吃东西或喝汤是要小口吞咽,不发出响声,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要说“谢谢”,主动给长辈添饭夹菜,吃完后要说“大家慢慢吃”。在学校就餐时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入餐厅,坐在指定座位,安静文明进餐,不偏食,不挑食等。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异同,又学会了自己该如何注意餐桌礼仪。

学习Clothes话题时,学生学到了各种颜色,不同服装的英语名称,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服装及颜色搭配的同时进行穿着礼仪教育,如着装整齐,朴素大方,按要求穿规定的校服,不穿奇装异服,不穿背心、拖鞋、裤衩等进教室,课堂上不敞衣和脱鞋,不佩带项链、耳环、戒指或手镯等饰物。按要求修剪头发,做到仪表整洁,服饰自然得体,协调大方。

在学习Travel和Zoo的内容时,学生掌握了一些公共场所的劝告语:如:Don’tleavelitter(不要扔垃圾),Don’tpicktheflowers(不要摘花),Don'tthrowthingsattheimals(不要向动物扔东西)。然后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些公共场所如影剧院、图书馆、旅游景点等的一些制度,从而进行公共礼仪教育。如在影剧院不要大呼小叫,不要大吃大喝,演出结束后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在图书馆、阅览室要注意整洁,保持安静,不乱丢垃圾,爱护公共财产;在旅游景点要爱护旅游观光区的公共建筑、设施、文物古迹等,不要乱写、乱画、乱刻,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不要乱扔果皮和杂物而污染环境。

4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导入礼仪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4.1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对教师、家人、朋友的称呼、招呼和问候,道谢和答谢,赞扬和应答,邀请或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等,这些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觉得有亲切感,往往是学生迫切要求了解和掌握的。由于学生可以很快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礼仪文化知识,尝到学以致用的甜头,因而还会产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

第8篇: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餐桌礼仪 差异

一、引言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文明的民族。西方社会,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商贸活动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一些国际商务谈判中,中国代表和对象国代表频频会有会餐的必要。我们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也会受到外国友人的邀请去一同进餐。本文通过对中国餐桌礼仪和西方餐桌礼仪进行比较,旨在更深了解中西餐桌礼仪差异,以便顺利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二、从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看中西文化冲突

(一)中西宴客观念的差异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中国人请客吃饭,重在饭菜本身,宴席上的酒菜一定要丰富多彩。

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人,林语堂先生说:“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结识,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再不足道中。”

(二)中西宴客礼仪的差异

1.桌位安排的差异

中国人在宴请宾朋时,往往采用圆桌。不单是在不同位置摆放的圆桌有尊卑的区别,每张圆桌上的不同座次也有尊卑之分。由两桌组成的小型宴请通常是两桌横排或两桌竖排的形式。当两桌横排时,面对正门右边的桌子是主桌;当两桌竖排时,离正门最远的那张桌子是主桌。由三桌或三桌以上的数桌所组成的宴请除了注意“门面定位”、“以右为尊”、“以远为上”等规则外,还应兼顾其他各桌离主桌的远近。通常,距离主桌越近,桌次越高;距离主桌越远,桌次越低。比如在婚礼当中,越靠近婚礼的主席台的桌子桌次越高,娘家人或单位领导一般就安排在正对主席台的桌子,以显示对他们的尊重。

西餐中一般使用长桌。在正式宴会上桌次的高低尊卑以距离主桌的位置远近而定,越靠右的桌次越尊贵;在同一桌上,越靠近主人的位置越尊贵。

2.餐具使用的礼仪差异

(1)中餐餐具的摆放和使用方法

①筷子。中餐最重要的餐具是筷子。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地放在饭碗的右侧,餐后一定要整齐地并列放在饭碗的正中。

②勺子。勺子主要是用来喝汤的,有时也可以用来取形状比较小的菜,比如花生米或松仁玉米等。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

③盘子。盘子主要用来盛食物的,根据所盛食物的多少和形状不同而大小形状各异。中式的盘子各式各样,有大一点的冷盘,专门用于拼凉菜;有鱼盘,其形态细长,用来盛鱼;有稍微小一点的盘子,为食碟,一般放在碗的左边,用来暂放从公用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

④水杯。水杯主要用来盛放茶水、汽水、果汁等饮料。陶瓷质地的一般用来盛放茶水,玻璃质地的可用于盛放饮料、果汁。

(2)西餐餐具的摆放和使用方法

①餐具摆放和取用原则。餐具摆放时托盘居于中间,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

餐具的取用应由外及内,切用时左手拿叉右手拿刀,边切边用;也可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切好后再改用右手拿叉取用。一般用右手拿汤匙和杯子,用叉子把食物送到嘴里,而不要把盘碗端起来食用。

②餐具的使用方法。Ⅰ刀叉的使用原则:使用刀叉进餐时,刀用来切割食物,叉用来送食物入口。进餐中需要暂时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置餐盘边上用餐结束后。将叉子的背面向上,刀刃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上,表示用餐结束。Ⅱ餐匙的使用原则:通常,餐匙可以分为两种,个头较大的是汤匙,摆放在右侧最外端,与刀并齐摆放;个头较小的是甜品匙,横摆在吃甜品所用的刀叉正上方。

3.中西餐上菜顺序的差异

中餐上菜顺序是:先上凉菜、饮料和酒,后上热菜,再上主食,最后上甜食和水果。宴会上桌数很多时,各桌的每一道菜应同时上。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应使鸡鸭鱼头朝向正主位。上菜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一是把大盘菜端上,由各人自取;二是由侍者托着菜盘逐一给每位分让;三是用小碟盛放,每人一份。西餐的上菜顺序是:头盘―汤―副菜―主菜―蔬菜类菜肴―甜品―咖啡或茶。西餐的第一道菜是头盘,也称为开胃品。开胃品的内容一般有冷头盘或热头盘之分,常见的品种有鱼子酱、鹅肝酱、熏鲑鱼、鸡尾杯、奶油鸡酥盒等。因为是要开胃,所以开胃菜一般都具有特色风味,味道以咸和酸为主,而且数量较少,质量较高。与中餐有极大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汤。西餐的汤大致可分为清汤、奶油汤、蔬菜汤和冷汤等四类。鱼类菜肴一般作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称为副菜。通常水产类菜肴与蛋类、面包类、酥盒菜肴品均称为副菜。因为鱼类等菜肴的肉质鲜嫩,比较容易消化,所以放在肉类菜肴的前面,叫法上也和肉类菜肴主菜有区别。肉、禽类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称为主菜。肉类菜肴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蔬菜类菜肴可以安排在肉类菜肴之后,也可以与肉类菜肴同时上桌,所以可以算为一道菜,或称之为一种配菜。蔬菜类菜肴在西餐中称为沙拉。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作第六道菜。从真正意义上讲,它包括所有主菜后的食物,如布丁、煎饼、冰淇淋、奶酪、水果等。西餐的最后一道是上饮料,咖啡或茶。咖啡一般要加糖和淡奶油,茶一般要加香桃片和糖。

4.用餐过程中的礼仪差异

中餐的取食原则:菜品需由主宾先取;取菜时,不要取得太多。敬酒要先给尊者、长者、职务高者敬酒。多人一桌用餐,取菜应注意相互礼让,依次而行,取用适量;够不着的菜切忌起身或离座去取;吃面喝汤时不要发出“呼噜声”。西餐的取食原则:进餐时刀叉尽量不要发出声响;就餐时尽量少说话,饭后吃甜点时才是聊天时间;喝汤时不要发出声;吃面包时,先用刀将其切成两半,然后用手撕成块吃;吃意大利面时应用叉子慢慢将面条卷起来送入口中;吃水果时不要拿着水果整个去咬,应先用水果刀切成几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着吃。应注意的事项:不要用自己的餐具为他人夹菜;不要将盘子里的食物全部切好后再用右手拿叉子吃。

餐桌上交谈礼仪也有差异。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地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但无论菜肴多么丰盛,主人也会习惯性地说几句“没什么好吃的,随便吃点”或“粗茶淡饭,不成敬意,多多包涵”等客套话。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地切割自己的盘中餐。主人一般也会说一句“Help yourself,please”。西方盛宴一般有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的话。对中西主人的餐桌话语进行推理,很容易得出:中国人遵循了“贬己尊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强调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

另外,在西方国家不要问“吃饭了吗”“晚饭吃的啥”等我国习惯的问候语。“您吃饭了吗”容易使人莫名其妙,甚至会出现误会。如在英国,你若问人吃饭没有,其含义是你有意请对方吃饭;这对于未婚男女,则表明你有意约会对方。

三、结语

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精髓之处。各种文化均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从以上对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两种文化各自的优点。在当今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的大形势下,了解了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机地融合,方能建立适合我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消除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产生的误解,对我国精神物质文明的发展和国人在国外生活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7.

[2]金正昆.礼仪金说Ⅰ[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第9篇: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中西服饰在图案的选择上有许多的不同。对于新娘礼服来说,中式新娘礼服上最常见的图案为凤凰,其次还有花鸟、青花瓷等一些古典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礼服上的图案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有一点不变的是,所有的图案都象征吉祥如意、大富大贵。所有这些寓意美好的图案都体现了人们对于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并且,由于直线的剪裁手法,使得这种服饰比较便于绣上图案,所以通常来说,中式礼服上会有较多的图案,并且图案的做工较为精细,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服饰文化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的最典型代表,同时,这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重要体现。而对于西方的新娘礼服,通常来说比较单一、简洁,大部分礼服的图案设计为蕾丝的碎花,主要呈现西方文化中一直崇尚的纯洁、大方、自然、简单的民族特质。

二、中西新娘礼服差异的文化成因

(一)中西传统思想对新娘礼服差异的影响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深受等级制度及权力地位象征的影响,穿衣风格也相应较为传统。并且,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加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穿衣上不仅仅追求漂亮和舒服,最重要的是合礼。所以,中式的新娘礼服通常为上衣下裙,且上衣的衣袖为长袖;礼服的衣领多为竖领,几乎将脖子也包裹起来;裙子长至脚踝,全身上下都严严实实地包裹在衣服中。并且,许多新娘礼服都在内部搭长袖长裤的底衬。所以说,中国人保守的传统思想,使得人们在穿衣上也尽量追求保守,讲求严实合缝,衣服的扣子扣谈古论今到颈部,裤子长度盖过脚踝。另外,根据中国“宽衣”和“合身不合体”的传统,以及长期以来各民族服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影响,中式的服装设计通常为A字形,服装的袖口和下摆向外扩张。因此,中式的新娘礼服设计通常使用直线式的剪裁方式,这种方式使得新娘礼服的整体效果看起来比较扁平、宽松、大方,尽显东方女性的端庄与含蓄之美。而对于西方来讲,自古以来都追求民主与自由,热情奔放的民族特质决定了其服饰的夸张、开放的特质。所以,西式的新娘礼服通常有着庞大的下摆,或者拖地的长裙,上身紧致且外露,设计较为独特和大胆。中西方在传统思想上的“保守”与“开放”的差异,在服装上的表现尤为突出,这也是中西方新娘礼服各自特色形成的最根本的文化成因。

(二)中西传统社会习俗对新娘礼服差异的影响在古代中国,服装的颜色通常带有政治意义,是权贵等级的象征。例如,象征着黄金、辉煌、富丽堂皇的黄色向来被认为是最尊贵的颜色,为古代帝王服饰专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社会等级,同时也蕴含着不同的寓意与象征意义。随着封建等级制度的消亡,这种服饰色彩的等级观念也随之消亡,然而蕴含在其中的象征意义却流传至今。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红色是火的颜色,象征着热情、活力、激情,在宋朝时,红色被定义为喜庆色,被普遍应用于庆祝之事,象征着吉祥、欢乐及对美好的向往。所以,在婚礼这一喜庆的场合,新娘礼服的颜色当首选为红色。而在西方,西式的新娘礼服多为白色。在西方文化中,对于白色的理解和象征意义主要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和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在早期的神话中,有白色的公牛、天鹅、鸽子等纯洁和高贵的动物。而在生活中、白色的东西通常被予以美好的象征,例如白色的牛奶、白色的雪、百合花等,所有关于白色的种种联想在西方文化中都有正面积极的象征意义,代表了“干净”“纯洁”“无辜”“高尚”“有教养”等内涵。因而,西式的新娘礼服选用白色作为其主色调,寓意新娘的纯洁、高尚,同时也是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寄托与期望。在中国,服装上的图案也像服装颜色一样,是等级和权贵的象征,在中国古代,龙凤象征着吉祥和尊贵,是皇室人员服饰的专用图案。中式新娘礼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礼服通常为凤冠霞帔。相传朱元璋为答谢自己的救命恩人———一个平民女子,允许其在结婚之时穿戴凤冠霞帔,享受皇室尊荣。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凤冠霞帔。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图案出现在中式礼服上,既有传统的花鸟图案,也有现在的人物图案,图案的种类逐渐呈现多样化。而在西式的新娘礼服上,很少出现一些繁杂的图案,即使有也不过是一些简单的碎花点缀,礼服上的图案较为简单、单一,这与其追求纯洁、简单的设计风格相匹配。

三、从中西新娘服饰之走向探析中西文化交流之方向

经过上述中西新娘礼服的对比分析,受中西的传统思想、传统社会习俗等方面差异的影响,中西新娘服饰在设计、图案及颜色方面存在差异,分别体现各自的文化特征及民族特色。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的交流日益加强,在婚礼文化的交流中也出现了多种现状。首先,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婚礼举办方式直接借用西方的婚礼仪式,把中国元素全部抛弃,新娘礼服也全部采用西式婚纱。其次,有一部分人喜欢全部采用中式的结婚仪式,新娘礼服为传统的凤冠霞帔。最后,还有一部分人喜欢采取中西结合或者中西两种仪式各办一场的方式,此种情况目前多为常见,在结婚仪式时,新娘可以穿西式婚纱,仪式结束,进行敬酒或者其他活动时改穿中西元素结合的新娘礼服。这种礼服大多是红色套装,上衣下裙,既沿袭中国“红”的元素,又有西式的“形”之美,最重要的是此种礼服轻快方便,便于行动。因此,这种礼服是结合实际的情况,并融合中西元素所形成的,被普遍使用,是较为合理的婚礼服饰。根据新娘服饰的交流与发展走向,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更应该按照实际情况的变化与要求,合理融合各个文化的长处,并通过不同文化的结合衍生出更加优秀的文化成果。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