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行政管理的核心范文

行政管理的核心精选(九篇)

行政管理的核心

第1篇:行政管理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核心;重点

一、行政改革的内涵

行政改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政治学概念中,狭义的行政改革指的是对政府行政体制、部门的改革以及机构职能的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政治后盾。而广义的行政改革泛指政府行政部门为追求行政效率的提高而对行政体制、行政方式方法及重大原则等方面的变革。行政改革是政治改革的要素之一,在我国,行政改革一般是指在政府行政管理领域,为提高行政效率、规范行政职责、改革落后的行政方式,建立起的合理有效的行政体制行为。在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进程中,行政改革主要有突变式和渐变式改革,是由改革的阻力来确定的;每个国家有不同的政治环境和发展模式,在政治经济体制有差异的前提下,对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主要有调试型改革,转轨型改革和发展型改革三方面。2020年,我国政治改革的发展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摒弃旧制度,建立新制度,进一步优化政府结构,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

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方面,始于改革开放时期,现如今,中国政治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提倡国家宏观政治战略背景下,对行政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管理者要突破“天花板”,转变政府只能,在中国改革转型时期实现宏观管理思路的创新,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和选择,找到最适合自身行政管理的创新模式,打造不一样的政治治理体系,释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生态转变的信号。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在中国历史中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中进行的,在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中,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经历了由不完善到完善,由伤筋到动骨的深刻改革,目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为建设责任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转变政府职能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以及处理好中国实践与国际经验的关系。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传统的以等级为基础,以权利为象征的控制型政府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管理模式,在工业经济后期,未来的组织是学习型的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智慧型组织,在现阶段以及今后的发展中,要抓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努力协调政治与经济的平衡发展。

(一)鼓励市场监管知识共享

在过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府中,重要以行政手段为主来制约公众的权利,在现代社会,行政体制改革每五年进行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物质文明极速发展的时代,政治服务于经济,行政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循序渐进的依法进行。市场监管是现代政府管理的手段之一,市场监管中需要实施知识共享,也就是政府的知识财富为公众分享,行政管理者可以为公众提供两种分享方式:一是显性知识通过网络平台,由公众自行使用;二是隐性知识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包括实践社团和知识社区,组织公众学习交流。

(二)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我国经济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从供需关系看,我国传统制造领域普遍面临着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问题,产能过剩已经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拦路虎”。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政府应积极响应国家经济决策和战略部署,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行业管理,增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积极稳妥的调整经济过剩产能,实现优势产能的转移发展,妥善处理好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持续稳定增长。

(三)关注社会管理持续变化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必要途径,建立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是新时期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我国组织发展问题之一是缺乏持续有效的社会管理政策,比较关注局部时段效应,贪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快,经常出现领导人更换后,社会管理的政策随之就发生了变化,每一任都有自己想法,把延续前面的社会管理手段视为为人作嫁。无论哪种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社会管理手段,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打击防范、治理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因此,为了提高行政管理部门的社会管理能力,管理者应有大局意识,面对持续变化的社会环境能够做到审时度势,做出正确的政治决策。

(四)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推动城乡一体化,是破解城乡差异化发展的必要措施,是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发展的紧迫战略任务。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是一项城市治理的系统工程,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多元标准加以应验,以及多种路径加以实现,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实施对于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提高城市治理工作成效有重要作用。根据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应结合实际情况,按照“法治保障、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思路,不断扩大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使群众能共享社会主义发展成果。

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

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在较为丰富的前几次行政体制改革中,我们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市场监管逐步科学合理,宏观调控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成效,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共设施的建设也基本趋于完善。然而,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行政管理者在明确深化体制改革指导思想和目标的前提下,应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中继续探索行之有效的改革途径和方法,实现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方式方法改革的创新和发展。

(一)加强行政理论学习,开拓管理思路视野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步入新的轨道,行政管理者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只有站在全局的、整体的高度,才能科学把握时代脉搏,做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行政管理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新常态下政治政策的创新发展有批判性的、辩证性的、反思性的哲学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繁琐复杂的行政管理工作中能善于抓住主要问题,解决主要矛盾,提高工作效率,对行政管理者的战略思维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人才的时代,知识和人才是国家竞争力最主要的源泉,行政管理者要加强新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战略思维水平,也可借鉴我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孙子兵法》中的智慧和真知灼见开阔眼界、启发思路,这对提高自己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巧用管理智囊团,提高领导决策能力

近年来,公民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的经济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没有战略发展规划的国家,就像流浪汉一样居无定所,无家可归。”政治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需要有战略眼光和洞察能力的管理者做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预见和决策,创新的战略思维模式是行政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整个政治环境未来的净化以及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往往是建设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推动力量。行政管理者要善于利用和管理其决策系统下的各子系统,巧用管理智囊团,寻求智力支持,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和功能,集中精力研究长远的、全局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采纳合理科学的建议,吸收有益成果,做到科学决策,培养战略思维,提高战略能力。

(三)提高群众参与程度,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政府权利的科学合理利用离不开公民监督,但从目前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来看,公民参与政治治理的监督意识、积极性以及监督能力比较薄弱,监督反馈机制的效果流于形式,“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在体制改革中,行政管理者要有全局意识,要考虑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人的观点想法,立足全局,全方位的洞察思维对象的各个侧面和层次,协调工作进展。同时,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群众的政治参与程度,建立公开、公正的信息渠道,加强各部门的信息互动,拓宽公众参与决策的程序,保证公民建言献策的沟通渠道,将群众的政治权利发挥到极限,将政治常态化的监督问责工作落到实处,保障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与此同时,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行政管理的工作水平,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引入公众意见采纳的反馈机制非常必要,不仅体现了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也维护了广大公民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唐铁汉.加强政府绩效管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06(3).

[2]高小平,沈荣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回顾总结与前瞻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06(1).

[3]新湘评论.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J].四川改革,2008(4).

[4]薄贵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J].中国行政管理,2009(7).

[5]高杰.针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进行的研究与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6).

第2篇:行政管理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班级管理 平等对话 学生自治 后政班时代普通高中新课程实行选课制和学分管理,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选课,在条件成熟时允许学生跨年级选课和再次选修,这就促使学生“走班”上课,固定不变的“班级”形式被打破,成为动态的组织。改变传统班级组织和管理形式,出现以行政班为主,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新班级模式。由选修相同模块的学生组成的教学班是很重要的教学集体,具有临时性、流动性的特点。这就给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班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因此,重新审定和挖掘后行政班时代班级管理的核心要素,是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新课程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课题。同时,对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发展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平等对话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要素

今天的教育已不可逆转地演变为服务业,这样一来,研究学生的需求就必然成为班主任工作的前提,而他们的需求千差万别又千变万化,挑战自在其中。于是对话、谈心、咨询、诊断,挖空心思弄清学生,成为学校班主任工作的重头戏。师生平等成为校园生活的基本状态,班主任居高临下的姿态、高高在上的架势、教训的口吻、不屑的眼神,无法在这样的校园里藏身。这就要求每一位班主任放下身段、敞开心扉,以长者的责任和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沟通、合作,共同成长,更要抛开威武的管理大棒,使班级里多一些对话、少一些说服。在班主任与学生的对话中,班主任把自己和学生都看做平等的一方,将自己的想法与学生的想法放在一个天平上权衡,使教育变得理性,班主任可以淡定从容,学生气和心平,这样会使教育效益大大增加,更具持续性、持久力。而且,平等对话的效益远非如此,更重要的是由此产生的学生的思想。每当学生的想法得到呵护、创造的幼芽随时得到浇灌的时候,他们的想法便如雨后春笋,于是,真实的学生出现在校园里,尊重、包容、倾听弥漫在班级,爱、帮助、欣赏在校园内灿烂。

二、“百花争艳、百舸争流”的班级生态是班级发展的基础

新课程学生观指出,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和谐地发展,都能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都能终身学习、终身发展,这是新课程价值的最高体现。班级环境作为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的并不断走向社会化的重要土壤,指班级中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全部条件,具有潜在的教育力量。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更多地在班级生活中得以体现和实现,班级组织作为实现教育功能的主要阵地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要接受“遗传”,尊重差异。学生之间确实存在差异,有智力方面的,有基础方面的,但每一个学生的本质都是好的,有的存在暂时发展时间上的差异,有的是特长发展方向上的差异,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只要给他们自尊、自信,给他们创造一定的发展空间,他们总有某些方面是突出的、是优秀的,甚至可成为某一方面的能人。千万不要因为他们暂时学习方面的后进,而忽视他们身上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潜能,将他们一棍子打死,相信自己的学生个个都是优秀的、有发展潜质的。

今天,我们要以班级为单位,努力创建一种新的班级环境,使之生态化,搭建合适学生的成长平台,让百花争艳、百舸争流,以便发现每个学生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班主任要以求变思维和宽广博大的心胸,接纳和保护学生身上刚刚萌芽的“枝枝杈杈”和“旁逸斜出”,帮助学生自我发现。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明确认定自己与别人不同且不属于任何人,使他们可以在许多团队中扮演不同角色,从而真正长大,逐步具备一些公民的素养。这样一来,学生肩上就有了沉甸甸的责任,当他们融入任何一个新集体时,才会具备未来社会需要的团队意识。

三、激励是促使学生自主、自强、健康成长的保障

现代教育致力于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现代教育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多样性和发展性,尊重学生需要,注意把学生需要引导至构建完整意义的人的高度。要达到这样的高度,必须“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的最好方法就是肯定和赞扬。林肯指出:一滴蜂蜜比一加仑胆汁更有用,因为人人都喜欢受人称赞。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起着学生衡量自我的成败,认知自身能力的暗示作用。一个智商很高的孩子,如果每天面对的是批评和指责,那他就会得到一种也是唯一的信息:我不行,久而久之,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心理就会压抑,情绪就会低落,随之而来的就会自卑、孤僻、自甘落后。恰恰相反,如果教师时常赞扬一个后进生,肯定他的点滴进步,就能使他时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他就会肯定自己,发现“我也行”,进而树立“我一定行”的信心,就会投身集体、大胆参与,增强责任感,自勉自强、努力向上。

因此,班主任要努力让学生这朵美丽的鲜花在激励中绽放。激励之于学生,犹如阳光之于种子,美丽的鲜花在激励中绽放,在责备中凋落。激励可以使学生树立自信,促进他们自主、自强、健康成长,可以激发他们的潜能,增强他们的动力和勇气,可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不断提升素质,战胜困难,振作精神,走向成功。对于渴望师爱的孩子,即使是牵强附会的善意谎言,也比讽刺挖苦强得多。

四、学生自治是班级管理的主旋律

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说:“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新课程下的班级管理,在本质上奉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把每一个学生当做活生生的、正在成长的人看待,珍视学生个体的价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作为班级主体进行管理方面的探究,自我管理与亲历实践能力的培养,呼唤班级管理文化的重新构建,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树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题的班级管理理念。学生“走班”上课现象的出现,使班级管理不再是班主任的“独角戏”,而是全体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及家长有机配合形成合力的“大合唱”。这样一来,班级的管理角色被细分,管理岗位得以极大丰富,而且各种管理角色进行动态轮换,使学生个个有当班干部的机会,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学生的主动性、责任心、义务感及创造性得以激发,给学生创造发展个性、培养能力、敢于实践、展示才能的机会,从此,班集体成了爱和理解的家,学生成了这个家的真正主人,他们和平共处,互相影响、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希贵.后行政班时代的教育追求.中国教育报,2013-9-11,(第5版).

[2]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校行政班与教学班管理指导意见(试行).

[3]王景勤.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

[4]肖丽.赞赏在教学中的意义[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7).

第3篇:行政管理的核心范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符合我县实际的乡镇财政管理制度。通过改革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实行“乡财县管乡用”,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促进县乡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县乡利益分配不变原则。县乡分税制财政体制不变,在乡镇财政体制实施期间,除财税政策调整外,乡镇财政收支范围和定额上交(补助)基数不变。

(二)乡镇的预算分配权不变原则。乡镇政府按《预算法》的有关规定自主决定本级财政预算编制,组织本级预算的执行,决定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三)乡镇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原则。乡镇的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各乡镇所有,县财政不集中、不平调。

(四)财务审批权不变原则。乡镇的财务审批仍实行乡镇长“一支笔”审批制度。

(五)独立核算主体不变原则。以乡镇为单位进行乡镇财务核算,结余归各乡镇所有。

(六)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原则。乡镇的债权、债务仍由乡镇享有和承担。

三、主要内容

“乡财县管乡用”是在现行财政体制和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对乡镇财政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预算管理方式,做到所有权、使用权与管理权、核算权相分离,由县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

1、预算共编。县财政部门按有关政策,结合财力实际,兼顾需要与可能,明确预算安排顺序和重点,提出乡镇财政预算安排的具体指导意见,报县政府批准;乡镇政府根据县财政部门的指导意见,结合各自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求,编制本级预算草案,经县财政部门审核后,报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经批准后,由乡镇财政所及时批复至各单位,同时上报县财政部门。乡镇财政预算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执行。在年度预算执行中需调整的,由乡镇政府提出预算调整方案,报县财政部门审核。

2、账户统设。由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委托乡镇财务核算中心在乡镇金融机构开设财政专户分账户,分账户设“基本结算户”、“专项资金专户”、“支出专户”和“村级资金专户”。“基本结算户”和“专项资金专户”银行印鉴由乡镇财务核算中心公章、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私章组成,实行印鉴分管。

“基本结算户”用于核算乡镇所有预算内、外收支,其他收支及往来款项。包括农业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应上交的其他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及县财政调度资金、乡镇借款等。“基本结算户”下分设“待解农业税收存款”、“农业税附加存款”、“财政预算内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专项资金存款”等二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农业税上缴时,通过该户上解到县金库;上交其他收入时,由该户上划到上级有关部门银行账户。各项支出通过该户分别拨到“专项资金专户”、“支出专户”和“村级资金专户”。

“专项资金专户”用于核算上级下达的各种专项资金和人员工资以及民政定补等收支事项。

“支出专户”用于核算公用经费和一般性支出,该账户不得接收除“基本结算户”拨款外的一切收入,只能用于支出。

“村级资金专户”用于核算乡镇村级各项收入和支出。

3、集中收付。乡镇所有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以及上级部门补助收入等必须全部进入“基本结算户”,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根据乡镇收入类别和科目分别进行核算。乡镇所有支出由乡镇各部门根据年初预算提出用款计划,送乡镇财政所审核、乡镇长审批后,报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审核,再根据用款性质从“基本结算户”拨付到有关专户,乡镇按规定使用。

4、采购统办。乡镇各项采购支出,由乡镇提出申请,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按照乡镇的资金库存情况进行审核,3万元以上的大额采购支出需报县政府分管领导批准,再交县采购中心集中统一采购,采购资金由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直接拨付给供应商或县采购中心专户。

5、票据统管。乡镇使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罚没票据,其管理权全部上收到县财政部门,乡镇票据采取“限量领用、定期核销、票款同行”的管理办法,做到以票管收,票款同行,严禁坐收坐支。农业税收票据由农税专管员负责向县农税局办理票据的领、缴、销手续。未经财税部门监制的票据均为非法票据,乡镇不得使用。

四、业务操作程序

乡镇财务核算中心取消总预算会计,增设财政结算员,负责向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领用、核销财政票据;办理与政府内设机构和所属部门之间的收支结算;登记收支台账和现金总账,准确记录和反映政府各部门的收支活动情况;向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办理收入报解和支出报账;协助并参与乡镇财政预决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分析。

“基本结算户”的财务核算由县会计核算中心会计办理。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履行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职责,负责乡镇总预算会计核算,登记总预算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参与和指导乡镇财政预算编制,按月向乡镇政府和县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办理乡镇财政收支结算和年终决算;负责乡镇财政的票据管理;对乡镇财政的预算管理实施监督。

“专项资金专户”、“支出专户”和“村级资金专户”的财务核算由乡镇财务核算中心会计办理。

乡镇财务收支操作程序如下:

(一)收入解缴程序。除工商税收外,乡镇各项收入必须全部缴入“基本结算户”,不得串户或缴入其他账户。

1、乡镇工商税收由乡镇税务部门负责征收和管理,税款由税务部门按日直接上解县国库。

2、农业税收由乡镇农税员统一征收,并编制分村、分税费项目的征收报表,在两个工作日内向财政结算员办理报解手续。财政结算员审核汇总后,区分资金性质,填制缴款书,及时将收入全部缴入“基本结算户”,财政结算员按旬将农业税收通过“基本结算户”全部上解县国库。

3、乡镇政府所属部门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代收款项和其他各项收入,一般应在乡镇收费窗口统一办理,各部门报账员应按日结算,将收入全部缴入“基本结算户”,并及时与财政结算员办理缴款手续。属于应上缴上级的各项收入,统一由财政结算员通过“基本结算户”上划县有关账户。乡镇预算外收入、农业税附加、事业收入等留在“基本结算户”。

4、上级部门补助收入、县财政调度资金、乡镇借款收入,不论何种来源渠道,必须全部进入“基本结算户”。

(二)支出领拨程序。乡镇财政支出由部门根据年度预算提出用款计划,送财政所审核、乡镇长审批,再由乡镇结算员报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会计根据乡镇年度综合预算,结合当期资金收支结余情况,按照资金拨付顺序,提出拨款意见,并按以下规定办理。

1、乡镇日常支出,先由财政结算员编制用款计划,经乡镇长审批后,报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单笔开支在10000元以上的,需报县政府分管领导批准,未经批准自行办理,将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在乡镇财力许可、报账及时等情况下将资金从“基本结算户”拨入“支出专户”。

2、税改补助中村级管理费和村级附加补助以及随农业税收征收的附加,由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按照“基本结算户”的实际收入直接划转至“村级资金专户”,按照村级资金使用办法进行管理。其他专项支出按相关的管理办法和程序进行拨付。

(三)收支对账。乡村两级报账员应做到日清月结,及时向财政结算员报账,填制《出纳报告单》一式两份。出纳的现金日记账的本期收支发生额及余额,应与财政结算员的现金总账本期收支发生额及余额核对一致,做到账实相符,确保资金安全。

乡镇财政结算员应分部门、分收入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按旬与各部门报账员进行收入结算,将收费与缴款相核对,切实做到票款同行,确保收入足额入库,并将发生的收支凭证,连同《票据结算报告单》等向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报账,经会计审核后填制《财政结算报告单》。次月第一个报账日须将银行对账单、单位会计报表、工商税收进度表等会计资料报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

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与乡镇财政结算员对账时,应将各项收费收入、拨入经费核对无误,银行存款与银行对账单核对一致,以真实反映各项资金收支结存情况。同时,会计应按月与县财政总预算会计进行对账,确保与上级往来、上级补助收入核对一致。会计应按规定进行分类核算,并于下一报账日将会计报表及执行情况分析反馈给乡镇。

(四)年终结算。年末,乡镇财政结算员要对照年度预算,认真核对年初各项预算数字;清理年度的各项收入,包括清理本乡镇拨入经费、预算外资金收入、暂存款项;清理核对当年各项支出,包括经费支出、暂付及应收款项;清理各项债权债务,做到“欠人归还、人欠收回”。在清理的基础上,做好本级政府单位会计决算工作。

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按照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计算乡镇全年县财政应补助、应上解和相应返还数额,核对乡镇当年一般预算财力、基金预算财力、预算内资金结算应补应交数额,并按照县财政总预算会计提供的年度《县乡财政结算单》,进行预算收入、补助收入和上解支出项目的调整,结清与上级往来,编制一般预算收支和预算外资金收支平衡表,分析预算内外收支平衡能力,合理调整支出结构和支出规模,确保预算内外分别平衡,实现乡镇财政的综合平衡。

五、配套措施

(一)清理乡镇票据。将乡镇财政所所有收款、收费收据,全部上交县财政部门进行核销,重新领取新票据。

(二)清理银行账户。乡镇财务核算中心只开设“基本结算户”、“专项资金专户”、“支出专户”和“村级资金专户”,乡镇所属各部门的账户一律取消。

(三)清理债权债务。将乡镇政府的所有债权债务逐一登记,上报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备案。

第4篇:行政管理的核心范文

论文摘要:事业单位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本文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现行乡、村财务管理存在着条块分割、“村帐乡代管”流入形式、预算约束不严等问题,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农村税费改革的持久深入。

一、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浅析

(一) 会计集中核算简述

会计集中核算是将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岗位取消,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单位保障”的运作方式。具体要求是将个单位的资金核算和资金的收付均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办理;取消各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取消各单位的银行账户,按核算单位建立二级账户,分户核算;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资金来源渠道不变;统一由一家银行工资,统一资金审核标准,统一报账程序,统一银行账户,统一会计档案管理;把会计集中核算与预算内外资金统筹、银行统一工资、政府采购、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党风廉政建设、政府机构改革有效结合起来。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和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基础,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和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但是实践中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开展对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问题改正和完善势在必行。

(二)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

1、思想认识偏差。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改变了过去“单位批单位报”为“单位批中心报”。会计集中核算推行前, 事业单位支出只要单位领导“一枝笔”就可以报销,集中核算后,事业单位领导签字后还需要中心总会计审核后才能报销。单位里的每项开支都经过严格审核, 超标的、不规范的票据一律不予报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后,一方面,有些事业单位领导认为报账会计工作并不重要, 有无会计资格证和有无财务工作能力无关紧要,报账会计随意任命,导致单位报账会计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有些事业单位会计机构撤销后,对报账会计的待遇和地位不予肯定,报账会计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2、管理方式简单化。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会计中心1人管10多个或更多单位的账务,大厅式的工作模式,难以对统管事业单位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表现在支出的合理性,发票的真实性难以把握,从而造成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施监督的优势,事业单位报账时,会计中心难以对单位的报账员送来的原始凭证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主要有:一是看单位报账发票手续是否完备;二是看票据是否规范合法。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无论反映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会计中心忙于报账、结账和记账, 而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监督流于形式。

3、资产监管不到位。会计中心监管的重点应是单位的财务收支,而目前会计中心仅监管了支出,对各事业单位的收入监管尚未介入。实行票款分离,按规定收费收入返还的资金直接缴入国库收入,单位自己建立台账,与会计中心相分离,这就形成了收入票据在国库,支出等会计档案在会计中心, 事业单位的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被破坏。同时,会计中心只具备核算功能,而财产清查由单位实施,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特别是对固定资产,总帐和明细帐中核算中心,实物由原单位进行管理,账实不符,账外资产流失现象也时有发生,致使会计中心账与事业单位实物不符。

4、会计核算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缺陷。会计核算中心主要负责大量的会计核算,并未直接参与财政部门内部职能机构工作,因此对财政部门的业务,监督政策的变化和重点无法及时掌握,这样会计核算中心就没有能力和条件真正实施财政监督管理。在专项经费拨入时,有些单位混淆不清,会计中心又不了解, 造成单位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核算失真,形成专项资金“跑”、“冒”、“滴”、“漏”, 支出效率不高。而财政部门认为事业单位统进了会计核算中心,放松了财政监督,形成了新的监督漏洞。

(三) 事业单位完善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相应对策

1、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相互融合。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保证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及会计信息的可利用性,有利于对单位收支情况的全面了解,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

2、强调事业单位作为预算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和财务管理职责。会计集中核算并没有取消单位的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仍然是事业单位本身。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只是改变了单位的会计核算行为,并没有剥夺单位的财务管理权。会计核算中心拿走的是日常核算业务,但事业单位的独立核算性质不变,财务管理形式不变,收入的组织和支出的安排不变,制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组织单位收入、控制经费支出仍然是事业单位自己的事情。

3、强化预算管理,建立一套科学的公共支出预算管理体系。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制定科学和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早编、细编预算,通过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事业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到要严格按照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管,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为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4、完善内外监控制度,杜绝内部腐败。必须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立内部制约机制,防范风险。每一笔支出都应实行事前审核,核对金额,在保证凭证真实、准确、合理和合法后,才能通知银行付款。要按照“管得住、行得通、效率高”的原则建立和健全大额费用的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大额借款审批制度及单位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责任。提高单位财务的透明度,让社会和群众来监督,形成监督合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5、完善财产管理机制,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财政部门要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使会计中心能够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务审核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做到入账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管账与实物一致;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事业单位的领导首先要克服“重钱轻物”的思想,要安排专人对单位财产的管理。会计核算中心通过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和单位财产管理员进行对账,及时掌握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做到账实相符。各监督检查部门应加大对事业单位财产物资的检查监督力度,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

6、事业单位应明确经费开支标准,规范经费支出渠道。尽快制定一套统一的和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统一执行,从而在制度上遏制事业单位在费用支出上互相攀比和滥发钱物的现象。实践证明,尽管目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但在加强财政资金支出管理、改变会计核算方式、预算执行情况控制等方面都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充分认识集中核算改革的重性。明确会计中心作为预算执行机构的地位,以预算执行为主要任务,转变工作职能,理顺内外关系,尽快从以财政集中收付制为主要形式的会计核算中心改革,向规范的国库集中收付制过渡。

二、乡村现行财务管理模式浅析

现行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对维护基层政权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保护乡村资金的安全与完整,维护财经纪律,整顿经济秩序作出了一定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随着加入WTO,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现行财务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笔者认为必须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乡村财务管理新模式。

(—)现行乡村财务管理模式必须改革的客观性

1、财务管理的收支范围和对象发生了变化。

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的筹集、投资和分配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主要内容是筹资、投资和投资收益分配;主要职能是对资金循环和周转的决策、计划和控制。乡村财务管理是对乡村有关资金的筹集、投资和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的对象则是乡村的国家资金和集体资金的收支活动,通过预算、决算及监控等手段对乡村财务收支进行管理。

第一,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来乡村财务收支范围中取消涉及农民负担的项目,如:①农业税、农业附加税、特产税、乡统筹;②农村教育集资及其他涉及农民负担的集资、摊派;③各种达标升级活动中要求农民出钱出物出工的负担项目;④村提留;⑤屠宰税;⑥义务工、积累工的以资代劳款。

村级财务支出范围包括:①粮食直补资金发放及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发放;②玉米良种补贴资金发放;③能繁母猪补贴;

第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等收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逐步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2、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教科书费。3、给予寄宿生生活补助。4、给生活困难的贫困学生生活补助。5、学校教育经费按学生人数确定,由县财政局审核拨付,财政所统一管理,实行报账制度。

第三,村级办公经费由财政统一拨付,纳入村帐乡管账户,实行报账制度,村干部工资也由财政统一发放。乡村管理资金总量发生变化。农村税费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减轻农民负担,通过税改后农民负担大为减轻,乡村财务收支总量大大减少。

第四,现行乡村财务管理依据的法律法规相同。现行乡村财务管理虽然管理部门不同,但都必须遵守《会计法》,都必须执行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因此改革现有模式,不会与现行主要法律法规相违背,也不会改娈资金的性质,只是对部门职能的调整,可进一步完善乡村财务管理体制,贯彻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

综上所述可知,原有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己不能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要求,深化改革势在必行,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改革,有利于精减机构和会计人员,减少行政成本,减轻农民负担。

2、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提供了依据。

《会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陕西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乡镇财政机构具体管理本行政区域内财政工作。”该条第二款明确规定财政所主要职责之一是:“指导和管理乡镇各行政事业和企业及其他组织的财务会计工作,帮助和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做好财务会计基础工作。”《〈陕西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释义》对第九条第二项释义规定“这里既包括乡镇财政机构对乡镇和各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的财务会计进行管理,又包括对村级会计工作进行指导。”财政部关于《村合作组织财务制度(试行)》第七条规定“村合作组织财务工作要接受业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以上这些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乡财政所在乡村财务管理中的领导地位。为乡财政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提供了法律依据。

试行委派会计和会计集中核算同时还是贯彻中纪委第四次全会和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的精神,朱鎔基同志在于2000年九届全国人民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推进会计委派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进一步加强乡村财务会计监督的需要。

(二) 现行乡村财务管理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表明必须改革。

现行乡村财务管理模式为:乡本级财政管理实行原体制财政体制,乡属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实行“二无一统”归口乡财政所统一管理;村级财务管理实行“村帐乡代管”模式,归口乡农经站管理,其他县垂直管理的单位财务收支归县级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模式,如派出所、学校等单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现行乡村财务管理模式也得到某些完善,但改革还不系统,许多根本性问题还未根本改变,特别是与农村税费改革相适应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还有相当距离,主要表现如下: 转贴于

第一,体制不顺,条块分割,不利乡村财务管理。对乡村的财务管理系统不统一,出现了两个部门管理,即乡财政所和乡经管站,而这两个部门分别归属县财政局和县农经局分别管理,这种现状造成对乡村财务管理不能形成统一领导而形成条块分割。长期以来乡财政所与乡农经站对村级财务管理各自为政。为了各自利益,凡对本单位有利的争着管,无好处的互相推,甚至互相扯皮,形成对村级财务监管盲区。县业务主管局对县到乡垂直管理站所的财务,由于面广管理难到位,加上乡级无权对这些直管单位进行有效财务监管,形成资金运转无约束,致使财务混乱,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第二,“村帐乡代管”流于形式,不能起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作用。“村帐乡代管”的工作由乡农经站负责。由于他们人员少,业务素质不高,如无会计证上岗现象仍然存在,这必然造成会计业务操作不规范;管理经费无正常渠道,主要靠收取村级财务审计费和记帐服务费来维持运转,在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中不敢坚持原则,怕得罪村干部断了自己的财路,造成违纪违规现象,如白条列收列支现象常常发生,坐收坐支现象严重,大多数村把当月收入花掉后再到管理中心报帐,管理中心只是将收支整理后分类记账、编报表,成了村里的记账员,财务管理职能严重弱化。由于村干更换频繁造成会计人员也更换频繁,会计人员交接不及时、不合规,造成离任几年后不交账也无法审核,村级无证上岗的会计就更多了,会计基础工作很不规范。

第三、乡级财务支出预算约束不严,年初预算人大会通过的只到大项,无细项。具体执行时还是领导说了算。在执行上绕过人大监督。财政预算成了一纸空文。村级财务收支基本无预算。

第四、村级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乱收乱支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如乱发乱补现象无法杜绝,白条列收列支现象在村级财务管理中常常发生,原始凭证审核审批不规范,记帐不日清月结、报表不及时。以上问题充分说明,目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不转变,问题还将继续,甚至造成乡村财务管理混乱。

(三) 深化改革,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1、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1〕坚持统一管理,分户核算原则。集中管理会计业务,是指乡村财务管理必须归口乡财政所统一进行管理,这是现行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这有利于防止乡村财务管理各自为政,政出多门而造成的混乱。成立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乡村财务会计工作;分户核算则是指在各单位分别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的条件下,分别核算各单位财务收支。

〔2〕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实行乡村财务收支归口管理时要确保各单位资金所有权不变、财务自主权不变,调动他们依法理财的积极性。

〔3〕坚持经济核算原则。各单位在安排财务收支时必须认真审核其合法性,讲究经济效益,改善经营管理。

〔4〕坚持预算、决算管理原则。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必须编制预算,要经乡人大会批准后才能执行,其执行情况和及结果必须经乡人大会审核批准;村级财务收支必须编制预算计划,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后才能执行,实行民主理财,执行情况及结果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审核批准。

2、集中会计核算改革必须改善的外部条件。

〔1〕法律环境。乡村财务归口乡财政所管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还缺少法律法规明确支持。例如:虽然《会计法》、《〈湖南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释义》以及《财政部关于〈村合作组织财务制度(试行)〉》明确规定财政所在乡村财务管理中的领导地位,但与省农办、省财政厅、省农村税改办《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意见》中规定村级会计人员必须接收县乡农经部门管理考核、集体资金必须由农经站监督管理相矛盾,因此要完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还需要取得法律法规更进一步完善,争取法律法规的明确支持。

〔2〕人事环境。由乡财政归口管理村级财务、涉及到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变动、涉及到农经部门的部门利益,如果乡村财务归口乡村乡财政管理,那么农经部门部分职能须调整,随之就有人员的去留;部门阻力很大。如果农经站这项职能与财政所的职能合并,人员可部分分流到财政所,专职负责农村财务管理、阻力会减小,成功希望比较大。

〔3〕经济环境。农村税费改革后,阻断了村级组织向农村乱收费,以前向农民收费项目已取消,只能收取一事一议费及共同生产费,还须由村民同意按实收取,就连筹资筹劳款,从2002年起须三年内逐步取消。所有收费必须使用财政所专用收据,由财政直接控制,村级经费来源由乡财政转移支付,而且现在向农民收费的政策、项目、标准,实行公示到村,加上报纸、电视、广播广泛宣传,减负政策人人知晓。乡村两级加重农民负担的可能性减弱。村级财务归口乡财政管理的外部经济条件己经成熟。

3、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财务管理的理想新模式。

财政统管是会计集中核算的特点: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对乡村财务管理的要求,对乡村财务管理推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新模式。

〔1〕实行乡财政统一管理。在乡财政所成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对乡村两级财务实行统一办理资金结算、统一办理会计核算、统一管理会计档案。根据乡村两级的不同性质设两个会计岗位,一个负责乡属站所办的财务会计,一个负责村帐乡代管的财务会计。取消乡属单位及村级的会计和银行帐号,乡属各单位及村级只保留一个报帐员,负责本单位财务收支同核算中心联系,实得报帐制。

〔2〕实行分户核算。在坚持各单位资金所有权不变、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对各单位财务收支进行分户核算。

〔3〕实行会计业务集中核算。凡属乡村两级所有资金都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的财务管理对象,统一设置资金专户,凡乡村两级所有资金收入,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全部存入财政专户,乡村两级财务支出由财政专户划拨结算中心,中心办理资金结算。财务收支、分户实行会计核算,严格执行资金预算、决算制度,所有收费票据由财政所统一管理。

〔4〕建立健全各项配套措施。如健全资金专户管理制度、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审批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村级民主理财制度及资金预算、决算制度等。

综合起来看,这是一个集会计、监督、管理、服务为一体的乡村财务管理新模式。它规范了乡村两级财务收支行为,提高了会计质量,有利于对乡村财务收支进行全过程监督,减少违纪行为,提高了资金效率;精减了会计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黎海英.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模式.[J].时代经贸.2008(7).

[2] 史海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9).

[3]李泉.《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改革》[EB/OL].文化发展网,2005-11-9

[4] 袁琳.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8).

[5]李志军:论如何完善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J].科技信息,2007(28)

[6]华琳朱永莉:浅析会计集中核算的局限性[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

[7]王萍: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实践与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8)

第5篇:行政管理的核心范文

论文摘要:事业单位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本文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现行乡、村财务管理存在着条块分割、“村帐乡代管”流入形式、预算约束不严等问题,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有利于 农村 税费改革的持久深入。

一、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浅析

(一) 会计集中核算简述

会计集中核算是将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岗位取消,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单位保障”的运作方式。具体要求是将个单位的资金核算和资金的收付均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办理;取消各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取消各单位的银行账户,按核算单位建立二级账户,分户核算;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资金来源渠道不变;统一由一家银行工资,统一资金审核标准,统一报账程序,统一银行账户,统一会计档案管理;把会计集中核算与预算内外资金统筹、银行统一工资、政府采购、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党风廉政建设、政府机构改革有效结合起来。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和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基础,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和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但是实践中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开展对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问题改正和完善势在必行。

(二)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

1、思想认识偏差。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改变了过去“单位批单位报”为“单位批中心报”。会计集中核算推行前, 事业单位支出只要单位领导“一枝笔”就可以报销,集中核算后,事业单位领导签字后还需要中心总会计审核后才能报销。单位里的每项开支都经过严格审核, 超标的、不规范的票据一律不予报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后,一方面,有些事业单位领导认为报账会计工作并不重要, 有无会计资格证和有无财务工作能力无关紧要,报账会计随意任命,导致单位报账会计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有些事业单位会计机构撤销后,对报账会计的待遇和地位不予肯定,报账会计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2、管理方式简单化。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会计中心1人管10多个或更多单位的账务,大厅式的工作模式,难以对统管事业单位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表现在支出的合理性,发票的真实性难以把握,从而造成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施监督的优势,事业单位报账时,会计中心难以对单位的报账员送来的原始凭证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主要有:一是看单位报账发票手续是否完备;二是看票据是否规范合法。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无论反映 经济 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会计中心忙于报账、结账和记账, 而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监督流于形式。

3、资产监管不到位。会计中心监管的重点应是单位的财务收支,而目前会计中心仅监管了支出,对各事业单位的收入监管尚未介入。实行票款分离,按规定收费收入返还的资金直接缴入国库收入,单位自己建立台账,与会计中心相分离,这就形成了收入票据在国库,支出等会计档案在会计中心, 事业单位的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被破坏。同时,会计中心只具备核算功能,而财产清查由单位实施,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特别是对固定资产,总帐和明细帐中核算中心,实物由原单位进行管理,账实不符,账外资产流失现象也时有发生,致使会计中心账与事业单位实物不符。

4、会计核算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缺陷。会计核算中心主要负责大量的会计核算,并未直接参与财政部门内部职能机构工作,因此对财政部门的业务,监督政策的变化和重点无法及时掌握,这样会计核算中心就没有能力和条件真正实施财政监督管理。在专项经费拨入时,有些单位混淆不清,会计中心又不了解, 造成单位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核算失真,形成专项资金“跑”、“冒”、“滴”、“漏”, 支出效率不高。而财政部门认为事业单位统进了会计核算中心,放松了财政监督,形成了新的监督漏洞。

(三) 事业单位完善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相应对策

1、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相互融合。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保证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及会计信息的可利用性,有利于对单位收支情况的全面了解,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

2、强调事业单位作为预算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和财务管理职责。会计集中核算并没有取消单位的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仍然是事业单位本身。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只是改变了单位的会计核算行为,并没有剥夺单位的财务管理权。会计核算中心拿走的是日常核算业务,但事业单位的独立核算性质不变,财务管理形式不变,收入的组织和支出的安排不变,制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组织单位收入、控制经费支出仍然是事业单位自己的事情。

3、强化预算管理,建立一套 科学 的公共支出预算管理体系。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制定科学和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早编、细编预算,通过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事业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到要严格按照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管,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为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4、完善内外监控制度,杜绝内部腐败。必须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立内部制约机制,防范风险。每一笔支出都应实行事前审核,核对金额,在保证凭证真实、准确、合理和合法后,才能通知银行付款。要按照“管得住、行得通、效率高”的原则建立和健全大额费用的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大额借款审批制度及单位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责任。提高单位财务的透明度,让社会和群众来监督,形成监督合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5、完善财产管理机制,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财政部门要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使会计中心能够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务审核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做到入账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管账与实物一致;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事业单位的领导首先要克服“重钱轻物”的思想,要安排专人对单位财产的管理。会计核算中心通过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和单位财产管理员进行对账,及时掌握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做到账实相符。各监督检查部门应加大对事业单位财产物资的检查监督力度,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

6、事业单位应明确经费开支标准,规范经费支出渠道。尽快制定一套统一的和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统一执行,从而在制度上遏制事业单位在费用支出上互相攀比和滥发钱物的现象。实践证明,尽管目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但在加强财政资金支出管理、改变会计核算方式、预算执行情况控制等方面都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充分认识集中核算改革的重性。明确会计中心作为预算执行机构的地位,以预算执行为主要任务,转变工作职能,理顺内外关系,尽快从以财政集中收付制为主要形式的会计核算中心改革,向规范的国库集中收付制过渡。

二、乡村现行财务管理模式浅析

现行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对维护基层政权稳定,促进农村经济 发展 ,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保护乡村资金的安全与完整,维护财经纪律,整顿经济秩序作出了一定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随着加入wto,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现行财务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笔者认为必须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乡村财务管理新模式。

(—)现行乡村财务管理模式必须改革的客观性

1、财务管理的收支范围和对象发生了变化。

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的筹集、投资和分配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主要内容是筹资、投资和投资收益分配;主要职能是对资金循环和周转的决策、计划和控制。乡村财务管理是对乡村有关资金的筹集、投资和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的对象则是乡村的国家资金和集体资金的收支活动,通过预算、决算及监控等手段对乡村财务收支进行管理。

第一,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来乡村财务收支范围中取消涉及农民负担的项目,如:①农业税、农业附加税、特产税、乡统筹;②农村 教育 集资及其他涉及农民负担的集资、摊派;③各种达标升级活动中要求农民出钱出物出工的负担项目;④村提留;⑤屠宰税;⑥义务工、积累工的以资代劳款。

村级财务支出范围包括:①粮食直补资金发放及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发放;②玉米良种补贴资金发放;③能繁母猪补贴;

第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等收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逐步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2、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教科书费。3、给予寄宿生生活补助。4、给生活困难的贫困学生生活补助。5、学校教育经费按学生人数确定,由县财政局审核拨付,财政所统一管理,实行报账制度。

第三,村级办公经费由财政统一拨付,纳入村帐乡管账户,实行报账制度,村干部工资也由财政统一发放。乡村管理资金总量发生变化。农村税费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减轻农民负担,通过税改后农民负担大为减轻,乡村财务收支总量大大减少。

第四,现行乡村财务管理依据的 法律 法规相同。现行乡村财务管理虽然管理部门不同,但都必须遵守《会计法》,都必须执行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因此改革现有模式,不会与现行主要法律法规相违背,也不会改娈资金的性质,只是对部门职能的调整,可进一步完善乡村财务管理体制,贯彻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

综上所述可知,原有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己不能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要求,深化改革势在必行,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改革,有利于精减机构和会计人员,减少行政成本,减轻农民负担。

2、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提供了依据。

《会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陕西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乡镇财政机构具体管理本行政区域内财政工作。”该条第二款明确规定财政所主要职责之一是:“指导和管理乡镇各行政事业和 企业 及其他组织的财务会计工作,帮助和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做好财务会计基础工作。”《〈陕西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释义》对第九条第二项释义规定“这里既包括乡镇财政机构对乡镇和各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的财务会计进行管理,又包括对村级会计工作进行指导。”财政部关于《村合作组织财务制度(试行)》第七条规定“村合作组织财务工作要接受业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以上这些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乡财政所在乡村财务管理中的领导地位。为乡财政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提供了法律依据。

试行委派会计和会计集中核算同时还是贯彻中纪委第四次全会和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的精神,朱?基同志在于2000年九届全国人民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推进会计委派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进一步加强乡村财务会计监督的需要。

(二) 现行乡村财务管理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表明必须改革。

现行乡村财务管理模式为:乡本级财政管理实行原体制财政体制,乡属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实行“二无一统”归口乡财政所统一管理;村级财务管理实行“村帐乡代管”模式,归口乡农经站管理,其他县垂直管理的单位财务收支归县级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模式,如派出所、学校等单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现行乡村财务管理模式也得到某些完善,但改革还不系统,许多根本性问题还未根本改变,特别是与农村税费改革相适应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还有相当距离,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体制不顺,条块分割,不利乡村财务管理。对乡村的财务管理系统不统一,出现了两个部门管理,即乡财政所和乡经管站,而这两个部门分别归属县财政局和县农经局分别管理,这种现状造成对乡村财务管理不能形成统一领导而形成条块分割。长期以来乡财政所与乡农经站对村级财务管理各自为政。为了各自利益,凡对本单位有利的争着管,无好处的互相推,甚至互相扯皮,形成对村级财务监管盲区。县业务主管局对县到乡垂直管理站所的财务,由于面广管理难到位,加上乡级无权对这些直管单位进行有效财务监管,形成资金运转无约束,致使财务混乱,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第二,“村帐乡代管”流于形式,不能起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作用。“村帐乡代管”的工作由乡农经站负责。由于他们人员少,业务素质不高,如无 会计 证上岗现象仍然存在,这必然造成会计业务操作不规范;管理经费无正常渠道,主要靠收取村级财务审计费和记帐服务费来维持运转,在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中不敢坚持原则,怕得罪村干部断了自己的财路,造成违纪违规现象,如白条列收列支现象常常发生,坐收坐支现象严重,大多数村把当月收入花掉后再到管理中心报帐,管理中心只是将收支整理后分类记账、编报表,成了村里的记账员,财务管理职能严重弱化。由于村干更换频繁造成会计人员也更换频繁,会计人员交接不及时、不合规,造成离任几年后不交账也无法审核,村级无证上岗的会计就更多了,会计基础工作很不规范。

第三、乡级财务支出预算约束不严,年初预算人大会通过的只到大项,无细项。具体执行时还是领导说了算。在执行上绕过人大监督。财政预算成了一纸空文。村级财务收支基本无预算。

第四、村级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乱收乱支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如乱发乱补现象无法杜绝,白条列收列支现象在村级财务管理中常常发生,原始凭证审核审批不规范,记帐不日清月结、报表不及时。以上问题充分说明,目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不转变,问题还将继续,甚至造成乡村财务管理混乱。

(三) 深化改革,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1、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1〕坚持统一管理,分户核算原则。集中管理会计业务,是指乡村财务管理必须归口乡财政所统一进行管理,这是现行 法律 法规明确规定的,这有利于防止乡村财务管理各自为政,政出多门而造成的混乱。成立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乡村财务会计工作;分户核算则是指在各单位分别承担 经济 责任和法律责任的条件下,分别核算各单位财务收支。

〔2〕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实行乡村财务收支归口管理时要确保各单位资金所有权不变、财务自不变,调动他们依法理财的积极性。

〔3〕坚持经济核算原则。各单位在安排财务收支时必须认真审核其合法性,讲究经济效益,改善经营管理。

〔4〕坚持预算、决算管理原则。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必须编制预算,要经乡人大会批准后才能执行,其执行情况和及结果必须经乡人大会审核批准;村级财务收支必须编制预算计划,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后才能执行,实行民主理财,执行情况及结果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审核批准。

2、集中会计核算改革必须改善的外部条件。

〔1〕法律环境。乡村财务归口乡财政所管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还缺少法律法规明确支持。例如:虽然《会计法》、《〈湖南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释义》以及《财政部关于〈村合作组织财务制度(试行)〉》明确规定财政所在乡村财务管理中的领导地位,但与省农办、省财政厅、省 农村 税改办《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意见》中规定村级会计人员必须接收县乡农经部门管理考核、集体资金必须由农经站监督管理相矛盾,因此要完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还需要取得法律法规更进一步完善,争取法律法规的明确支持。

〔2〕人事环境。由乡财政归口管理村级财务、涉及到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变动、涉及到农经部门的部门利益,如果乡村财务归口乡村乡财政管理,那么农经部门部分职能须调整,随之就有人员的去留;部门阻力很大。如果农经站这项职能与财政所的职能合并,人员可部分分流到财政所,专职负责农村财务管理、阻力会减小,成功希望比较大。

〔3〕经济环境。农村税费改革后,阻断了村级组织向农村乱收费,以前向农民收费项目已取消,只能收取一事一议费及共同生产费,还须由村民同意按实收取,就连筹资筹劳款,从2002年起须三年内逐步取消。所有收费必须使用财政所专用收据,由财政直接控制,村级经费来源由乡财政转移支付,而且现在向农民收费的政策、项目、标准,实行公示到村,加上报纸、电视、广播广泛宣传,减负政策人人知晓。乡村两级加重农民负担的可能性减弱。村级财务归口乡财政管理的外部经济条件己经成熟。

3、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财务管理的理想新模式。

财政统管是会计集中核算的特点: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对乡村财务管理的要求,对乡村财务管理推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新模式。

〔1〕实行乡财政统一管理。在乡财政所成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对乡村两级财务实行统一办理资金结算、统一办理会计核算、统一管理会计档案。根据乡村两级的不同性质设两个会计岗位,一个负责乡属站所办的财务会计,一个负责村帐乡代管的财务会计。取消乡属单位及村级的会计和银行帐号,乡属各单位及村级只保留一个报帐员,负责本单位财务收支同核算中心联系,实得报帐制。

〔2〕实行分户核算。在坚持各单位资金所有权不变、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对各单位财务收支进行分户核算。

〔3〕实行会计业务集中核算。凡属乡村两级所有资金都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的财务管理对象,统一设置资金专户,凡乡村两级所有资金收入,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全部存入财政专户,乡村两级财务支出由财政专户划拨结算中心,中心办理资金结算。财务收支、分户实行会计核算,严格执行资金预算、决算制度,所有收费票据由财政所统一管理。

〔4〕建立健全各项配套措施。如健全资金专户管理制度、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审批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村级民主理财制度及资金预算、决算制度等。

综合起来看,这是一个集会计、监督、管理、服务为一体的乡村财务管理新模式。它规范了乡村两级财务收支行为,提高了会计质量,有利于对乡村财务收支进行全过程监督,减少违纪行为,提高了资金效率;精减了会计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 文献 :

第6篇:行政管理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行政事企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会计核算中心

一、行政事企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的内容及意义

实际内容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支出管理,需要使用权限的单位在一定的资金内容下,根据一个固定的账户的渠道要求,预算外资金收入和支出管理。在财政预算会计主体的指导下进行综合的统计,进行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的管理,各种行政单位都需要建立一个特殊的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统一管理,所以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就显得尤其的重要。

完善财政管理体系,避免各单位内部进行财政资金的乱用现象,只有加强管理,加强会计集中核算管理,才能避免舞弊现象,确保财政性资金的国有性,资金的管理使用权归属于财政,资金的使用权限归属于各行政事业单位。这种管理模式的建立,不仅可以规范我国各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还可以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有效的节约行政事业单位的单位成本。

二、行政事企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滞后的会计集中管理是实践中面临的问题,集中式的模式滞后于业务的发展,最终会使得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人员,没有具备应有的职责。成立时间较短、没有实践经验是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心的缺陷,核算制度的建立没有联系实际,理论不能紧跟实践,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业务,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尚未建立起会计核算中心应有的地位、作用。使得其没有应有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更加的没有健全的各项职能和职责。会计方面是由本单位的相关负责人,负责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是依据新的《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其中对会计核算的要求更加的严格,目前实施的会计集中核算改变了此模式,在实践中出现了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能时处于两难的境地。

2.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往往不能够与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相联系,使得资产管理水平弱化。在实践操作中,出现两者相分离的现象,使得各行政事业单位的理财积极性受到影响,原有的制度出现弱化现象,不利于管理者全面细致的了解本单位的实际财务情况,对于本部门的财政及财务开支状况,缺乏细致全面的分析,导致对实物资产管理更为薄弱。现阶段,对于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已经转变成只是账的管理,大部分管账不管理物,必然会出现财产物资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矛盾会更加的突出,这必然会是新的腐败的源泉。

3.会计集中核算监督职能不到位。由于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人员的专业知识存在差异,导致人员不能够全面的进行审查,在审核行政事业单位的制度后,容易形成账务的舞弊现象而很难通过报表进行揭露,容易形成不完全监督,造成国有资产损失。在会计核算中心的审核过程中由于对实际的业务存在疏忽,会导致很多虚开发票、的现象出现,提供舞弊的操作空间,导致会计集中核算对财政资金不能进行实际的监管,容易造成资金使用时发生挪用和挤占的问题。

4.相关会计集中核算的法律、法规有待健全。我国财政收支改革的重点规划项目中,其中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它是先进的、新型的财务管理制度。由于其是现阶段新型的管理模式,必然最大的障碍是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乏,很多单位没有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各行政机构的主要障碍包括:外部规定的会计制度不健全,虽然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但是各单位的支出是没有进行预算管理,有很多的资金管理混乱,资产管理局面难以控制。

三、完善行政事企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对策建议

1.转变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职能,强化会计核算中心管理。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同样是可以预防舞弊现象的发生,是基层单位预防违规违法行为发生的重要保证。要主动的从核算型向管理型智能的转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更要建立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以及对资金支付行为、支出成本及产生的效益进行全面评估,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性资金使用的经济性和效益性,真正的实现从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明确职责范围,不断的提高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核算管理与监督职能,加强行政会计工作的主体管理意识。

2.对各核算单位的资产加强管理,进行实物资产管理。建立实物财产登记、保管、使用和处置等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实物资产的清查,核对账物的数量,对于调拨、转让、报损报废等物品,实行严格的资产管理制度,严格制定审批和备案手续,及时的进行会计处理。对于后续管理要及时实施,实行事前,期间和之后的整个过程的监督,规范其运作,真正的投入,加强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会计管理,定期确认,减少坏账和呆账。避免国有资产不必要的流失。

3.创新思维,开拓会计工作新领域,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监控体系,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专业知识技能的改善,核算监督体系也日益完善,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变化,目前建立各单位内部联网的信息平台,已经具备实行的各种条件,各部门的财政财务系统正在全面的衔接,会计人员的知识涵盖的内容较全面,会计人员配置也日趋科学等。

例如建立安全规范的信息化网络系统,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快速发展,在财政、会计核算单位之间,建立信息化的联网系统,能够将监督落实到的范围更广,例如实施的远程申报系统,从源头上解决了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使得整个管理实现全自动化数据实现完全的共享。

4.加强培训管理,更新知识,学习新技能。现阶段,会计核算的职能逐渐的向监督转变已经从传统的会计核算转变为对会计核算的监管,这种转变对会计人员有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不仅仅是在专业层面,更是注重人员的综合素质,如沟通技能、计算机信息技能、财务技能审计方面的技能等。会计工作不简单的只是审核单据,出具财务报表,装订会计凭证等。由于全新的角色改变,会计人员必须进行继续教育学习,不断的掌握新知识,不断的提升,才能紧跟时代的潮流。

5.立法部门要尽快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会计集中核算的制度体系,在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关键目的是进行信息质量的提升,法规和制度要符合《会计法》的规定,相关内容加以明确规范,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相关法律。在严格、规范的基础上,同时制定相关的行政措施,保障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能够得到具体实施。

总结:本文通过积极的研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相关问题,从问题出发,不断的探索对策和措施建议,希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是经济时展的需求,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点。有利于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有利于从源头预防腐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第7篇:行政管理的核心范文

一、集中核算的主要做法

(一)撤销单位原有存款帐户,设立会计核算中心帐户。会计核算中心在各专业银行开设总户,并在总户下开设各单位分户,实行“总户管理、分户核算”,在会计核算中心帐户开设后即时冻结各统管单位银行帐户,由财政局和县人民银行负责统一办理销户和存款余额划转手续。

(二)做好会计档案资料移交,实行集中核算。核算中心利用五一长假,办理完成所有统管单位的会计档案交接,并将期初资料录入机,完成期初建帐工作。核算中心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使每个岗位工作人员都熟练使用计算机来进行软件操作,保证了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实施,从凭证制作、审核、记帐到报表编制等均通过来完成,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差错。会计核算中心根据工作需要设置主任、总会计、统管会计、资金会计等岗位,单位发生收支业务,必须通过统管会计、总会计、资金会计审核后方可办理,对于手续不全或违规违纪的支出,核算中心予以退回,并作出记录。纳入集中核算后,各单位的会计档案由核算中心统一保管、编目、立卷、归档。

(三)取消单位会计机构,实施报帐员制度。单位会计机构撤销和会计人员取消后,设置专职报帐员,作为联结核算中心和单位的纽带,负责向核算中心申请支款、经办单位财务收支具体业务,业务上受核算中心指导,行政上受单位管理。报帐员确立后,核算中心又根据单位业务量的大小,分别核发了备用金,用于报帐员支付单位零星费用。

(四)办理工资直发。核算中心在对财政供养人员及工资标准进行清理的基础上,实施工资统发,核算中心为每位干部职工在银行设立一个工资帐户,按月将人事部门审核后的工资打入工资卡,实行工资直付。

(五)统一财务公开。会计核算中心定期向有关单位提供会计报表和财务,并统一办理财务公开。

二、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成效

1、夯实了会计基础,提高了地区财务管理水平,有效遏制和纠正了不合法凭证和不合理开支,取得了良好的监督效应。统管单位由运行初期的被动接受,变为自觉遵守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2、保证了各统管单位会计核算的及时、准确、完整,会计信息真实有效。核算中心在日处理200余笔业务的情况下,始终坚持质量和效率并重,并经常适应报帐需要调整工作方法和办事程序,深得单位的认可。

3、财政部门对财政性资金的监控力度加大,置监督于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的现象不再发生。

4、会计监督的作用明显提高,财务人员的地位得到加强。核算中心的成立,将单位原有的算帐、记帐、分析等工作交由核算中心接替,将单位会计从繁琐重复工作中解脱出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资金的使用权和监督权的分离,也使得财务人员的“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的现象得到彻底解决。

5、核算中心的成功运行为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改革的纵深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核算中心为部门预算的编制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基础的资料,也促使单位严格执行预算,保证其支出的有序性、计划性;核算中心的运行为政府采购的纵深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严格执行政府采购规定是核算中心审核的重要依据,凡规定纳入政府采购的物品或劳务,统管单位违规的,核算中心将予以拒付,凡部门预算中没有纳入的采购项目,单位自行办理的,核算中心也不予报销。政府采购中心作为会计核算中心的统管单位之一,核算中心同时也监督政府采购资金的运行。核算中心使政府采购真正实现了采购权、物品使用权、资金拨付权三权分离。

会计集中核算是我县实施“会计委派制”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极其成功的一步,就其改革的目的和运行效果是无可非议的,其形式是国库集中支付的一部分,但与国库直付相比还有一些不足。

三、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的不同之处在于:

1、会计集中核算监督对象是行政事业单位收支活动,且主要侧重于支出的管理,而国库集中支付则监督国库资金的收支运行,收入和支出并重。

2、会计集中核算资金核拨方向是国库?会计核算中心(**单位)?供应商,国库拨出前还需要财政局归口管理的科室审核把关,有时同一笔业务,归口科室、经办国库的总预算会计、会计核算中心均要求单位提供支出的原始凭证,并作为办理拨付的依据,单位只好将凭证复印分别送交后方可办理。而单位报帐员也需由归口科室到总预算会计,再到会计核算中心,往返数次方可办完一笔业务。手续繁琐,重复劳动多。

3、国库资金的短缺,与之对应的是部分单位资金盈余。许多财政性资金滞留在会计核算中心(单位)帐户上,而单位间的苦乐不均也给会计核算中心以同一尺度管理带来难度,核算中心并不能完全解决财政资金不足的。而财政部门管理的许多专项资金不是在国库,而是在财政部门内部开立的专户上,管理和使用由各科室把关,其数量和规模都很大,形成了国库外的国库。

4、与全县政府采购总的规模和数量上看,行政事业单位的物品采购、服务采购等虽纳入政府集中采购,但以每个单位作为采购人,并不能完全发挥集中采购的效果,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使得采购行为呈现随意、零星和规模偏小的特点。

四、解决集中核算不足的主要途径,是将集中核算功能融入国库集中收付之中。其可能性和必然性主要是:

1、将会计集中核算功能融入国库集中支付,是国际上和国内部分地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趋势。当前,美、法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把政府公共会计核算作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重要部分,以保障和促进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的有效运作和取得最大效益。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会计丑闻不断,促使其政府注重会计监管。在我国,部分地区利用会计集中核算机构进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试点,实行了预算单位层次的零余额帐户管理和单位经常性支出的财政直接支付,相关的尝试证明在操作层面上两种制度可以实现有效融合。

2、切实解决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难题需要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作用。,我国财政管理体制还没有健全,存在收支不透明、地方和部门利益强化等,特点是在一些地区、部门管理失控导致腐败行为履禁不止,权力缺乏有效监督,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综合运用国库集中收付和会计集中核算,对所有财政性资金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规范收支行为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会计核算功能仍需继续加强。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大量的资金仍需通过财务核算,同时,日常支出多为零星开支,不能集中支付,但需要即时监控,若实行分散核算,则原有的挤占挪用财政性资金、乱开支、会计监督弱化、会计信息失真的弊端又将出现,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进程。

核算中心规范的运行为我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其银行帐户清理和统管为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依据,而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资料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为国库直付提供了技术与人力保证,核算中心的集核算、监督、服务为一体,满足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中对专设部门的各项要求,可以承担起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功能。所以应在会计集中核算的平台上,构建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为一体的国库集中收付体系。

五、如何将会计集中核算融入国库集中支付,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将会计核算中心更名为国库支付中心,下设核算中心(以下简称核算中心)和支付中心(以下简称支付中心)两个部门,核算中心仍按现有模式运作,监督各单位收支及核算业务。支付中心则承担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职能,负责记录指标帐、银行帐等,办理财政性资金集中支付的具体审核业务,并进行相关的会计核算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2、实施财、税、库、行、单位联网,完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保证各项收支数据信息的及时传递和高效运行,预算、控制、异地查询、统计、监控均在界面上实现。

3、建立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一是设立国库单一帐户,由财政国库管理机构监督和使用,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内资金(含基金及财政各专户撤销并入的专项资金)的收支活动,按收入和支出设置分类帐,按预算收支科目和单位设置明细帐。二是在会计核算中心的银行设立财政零余额帐户和预算外资金支付专户,由支付中心监督和使用,用于财政直接支付的工资、采购支出,财政授权支付的零星支出,实行资金实拨制,与国库实时清算。三是为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分账户,该分账户分预算内外分户,由核算中心按预算单位进行分户核算。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单位的零星支出及财政授权支付,实行零余额管理。预算单位到核算中心报账时,由会计核算中心从预算单位零余额分账户支付资金,并实时与财政零余额户或预算外资金支付户清算。四是在商业银行开设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按收入和支出设置分类账和明细帐。五是开设特设专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的特殊专项支出活动,并用于与国库单一帐户清算。

为配合会计集中核算,保留会计核算中心原在银行为集中核算单位开设的统一账户,用来核算实行国库集中收付之前的单位原有资金,以及今后预算单位发生的非财政性资金收支活动。同时在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备用金账户,预算单位的现金支付业务直接转入各预算单位的备用金账户。

4、完善部门预算编制。预算的编制要根据预算单位的实际收支情况编制,既要考虑到收支平衡,又要考虑到支出结构要适合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利于预算单位执行预算。

5、规范操作程序。

(1)收入收缴方式。收入收缴分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两种方式。直接缴库是由缴款单位和缴款人按有关规定,直接将应缴收入缴入国库单一帐户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集中汇缴是由征收机关按有关规定,将所收的应缴收入汇总缴入国库单一帐户或财政专户。

(2)收入收缴程序。直接缴库的财政性资金,经征收机关审核无误后,由缴款人通过开户银行将资金缴入国库单一帐户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集中汇缴是指小额零散资金和另有规定的应缴收入,由征收机关与收缴收入的当日汇总缴入国库单一帐户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

(3)国库集中支付流程:预算单位每月向财政归口科室填报下月“预算经费请拨单”,财政归口科室审核后,按预算内、外资金性质,分别报送财政国库管理机构和预算外资金管理机构,相关机构审核后将计划批复给预算单位,并分别抄送支付中心和归口科室。

第8篇:行政管理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集中核算 建议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内涵与意义

(一)内涵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是一种将会计核算、服务、监督融合于一身的“会计委派形式”。在单位保持原有的财务自、资金所有和使用权的前提下,成立统一的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取消单位财务部门和银行账户,只在单位内部设立报账员,以委托记账的形式,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

我国从1994年开始推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以来,已有十几年时间。在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入和财政改革的发展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此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之中。

(二)意义

1、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

如上文所述,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之后,不再运用单位原有的银行账户,而是由核算中心实行集中管理,在商业银行统一设立账户,对单位资金进行全面掌握。当资金发生支出时,核算中心根据资金来源和支出用途审核各单位原始凭证,统一对资金进行分配。对以前常发生的改变资金用途、转移收入、任意使用会计科目等现象能够进行有效地杜绝,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2、有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财政资金安全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助于将资金的管理变为阳光作业。不仅单位的所有支出都要通过核算中心的审核,而且坚决不予受理不合规的票据,也不得对不合理的开支进行报销处理。另外,核算中心统一对财政资金进行单一账户集中处理,也有利于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和调度资金,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不仅能够有效改变以往财政资金管理分散、多头和重复开户等混乱局面,同时也杜绝了挪用财政资金和克扣、截留财政预算的现象。从根本上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使财政资金的安全得到了一定保证。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有很大的必要性和意义,效果也不错,使财政资金的使用由“暗箱操作”变为“阳光操作”。但是,与此同时,笔者发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之下,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账务处理与实际物资管理相分离

会计集中核算模式集中处理记账和报账等工作,并且只负责对资金的处理。各个单位依然独立负责实物、合同等物资的保管。如此一来,便实际造成了账实相分离的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计核算职能进行了强化,但却难以深入进行会计管理职能的展开,使其职能变相被弱化。此外,财务活动是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管理的关键组成,取消财务部门,等于变相取消财政工作的基础,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影响。

(二)审核过程存在弊端,会计监督存在盲点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还会使得集中核算人员可能只会一味的对业务进行集中核算,不了解各单位的实际情况。该人员在进行综合核算的基础上,还同时负责多个单位账务。对各分单位的实际业务细节掌握不实,也仅能根据收上来的报账单位的支出票据进行审查,合法合规性欠缺。而且,支出业务发生的真实性也难以对其考证,间接使得会计监督的职能无法真正实现。

(三)原始凭证可能未必真实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后,要求各类原始凭证都要在本部门审核之后方能报经核算中心统一审核。经过二次双重审核之后,才能在核算中心账户中进行登记。虽然,这样的模式看似是经历了双重审核,无论是内容还是数额都应准确无疑。但是,执行会计集中核算职能的核算中心未必能对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进行有效的监督。甚至在这种会计集中核算的模式下,依然会有个别单位通过虚开报销发票,违规套取现金。

(四)会计核算内容不完整,分账管理存在单一性

即使是实行统一的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但是其监管职责依旧没变,还是主要负责对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有效监管。然而,目前,这种统一集中模式,仅是将重点放于对支出的监管,而对收入所投入的监管力度却较弱,甚至尚未介入。当前的模式主要是账面与实物分别管理,返还资金和收费收入都直接计入国库收入账户,单位据此自行建立台账,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不进行账务处理,也不与单位发生关系。这样做具有一个较大的弊端,即国库掌握收入票据,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掌握支出等会计档案,而各单位则掌握资产及明细账。使得会计资料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而监管也无法从整体性的角度入手。

此外,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目前尚且只是主要负责核算,资产清查等工作依旧还是由各单位自行展开。尤其是固定资产,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仅负责一级总账科目的核算,各单位的报账会计负责登记具体的明细账,而且实体物资由原单位管理。由此容易造成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不清查只核算,使得固定资产管理可能会出现“真空区”,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未来发展建议

(一)加强资产管理,保障财产安全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目的之一便是保障财产物资的安全。在此,笔者提出三点建议。首先,要对范围进行严格界定,核算中心要统一资产的入账口径,对资产相关的账务处理也要制定严格的审核制度,规范资产核算;其次,加强对资产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的重视,健全资产保管制度,无论是入账还是领用,都要有相应的验收和登记手续,力争做到资产账实相符,并进一步完善有关固定资产的报废审批手续;再者,灵活运用资产清查方法,可以有效结合全面清查和不定期抽查,及时了解资产变动情况。

第9篇:行政管理的核心范文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纪委和财政部关于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监督规范会计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按照上级会计管理暨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会议精神及有关要求,借鉴县直机关会计集中核算运作模式,吸取乡镇会计集中核算试点工作经验,特制定我县乡镇机关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实施办法。 一、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落实中纪委第四次全会精神和县委、县政府决定,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风气的好转,切实加强乡镇机关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规范乡镇机关财务收支行为,管好用好各类财政资金,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建立精简、高效、廉洁、务实的政府机构,将反腐纠风工作引向深入。 (二)基本原则 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原则; 2、合理安排支出,有效调剂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原则; 3、精简人员、规范管理、简化程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原则; 4、正确处理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集中核算的原则; 二、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工作范围 (一)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县目前财政管理体制状况,本次纳入乡镇会计集中核算的范围是财政全额供养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具体包括:乡镇政府机关、财政所、土管所、教育办公室、文化站、广播电视工作站、计生办、民政办、企业办、计生服务站、林业站、农技站、经管站、水管站、畜牧站、扶贫分社等单位。 (二)纳入乡镇会计集中核算的资金范围有四部分:一是财政拨款,包括行政经费、事业费及专项经费;二是专项拨款;三是预算外资金;四是其它收入等。 三、乡镇会计集中核算的基本运作方式 会计集中核算是在单位资金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不变的情况下,由会计核算中心核算、监督和管理各单位纳入财政预算范围的各类资金,严格执行《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一)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办法 会计核算中心对各单位的财务收支采取“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办法。会计核算与单位分离,统一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管理。原单位一律取消会计岗位,撤销银行账户,其现金、转账、汇兑等资金结算和行政经费、事业经费、专款的拨入、支出、往来款项的收付以及日常会计核算、监督、会计报表编制、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统一由会计核算中心办理和承担,单位设立专职(或兼职)报账人员具体办理报账结算业务。 (二)乡镇会计集中核算设置 1、会计核算中心采取向外敞开办公,地点设在各乡镇财政所。中心设主任一名,主管会计、稽核会计和记账会计各一人。 2、会计核算中心暂实行手工记账,条件许可的乡镇可进行计算机记账,逐步过渡到全面实行会计业务电算化。 3、现金、转账、汇兑业务统一由各乡(镇)信用合作社承担办理。 (三)乡镇会计集中核算的业务流程 1、资金流入:属于财政拨款,由财政所根据单位年度预算及其提出的拨款申请,按执行进度通知金库,将款项直接划拨会计核算中心统一开户账内;属于专项拨款,由上级拨款单位将款项直接下拨各乡镇会计核算中心统一账户;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其它收入由执收单位直接缴入会计核算中心统一账户,再由会计核算中心上解乡镇财政专户或金库。 2、资金使用:单位正常的经费支出,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它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业务招待费、其它费用等,按规定由单位审核批准后,直接到会计中心报账,托收无承付的水费、电费、邮电费等由会计核算中心审核并征得单位同意后支付。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按现行办法执行。 3、固定资产及物资核算管理:单位原有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中心按明细入账;单位购置的材料等各项财产物资,会计核算中心根据有关原始单据记账,进行数量、金额控制;同时单位应建立固定资产及材料登记薄,并定期与会计核算中心核对,保证账实相符,保证各项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 四、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责 (一)单位职责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预算,依法组织收入,积极筹集资金,保障单位正常运转资金需要;根据预算和单位用款计划及资金结余情况,及时申请财政拨款;合理安排使用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有关规定审定、报送财务报告,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财务活动分析;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单位财务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加强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其流失。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原单位的会计工作交由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承担后,资金筹措、分配和使用及固定资产管理等财务活动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由单位统一组织实施。单位负责人应维护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依法履行职责,并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二)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责 1、会计核算中心要根据《会计法》、《预算法》和有关法规制度,认真做好会计核算和监督工作,及时记录、计算和报告单位各种资金的增减变动及其结果,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 2、会计核算中心每旬要为集中核算单位提供资金收支结余情况表;每月终了3日内向单位提供月份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情况表、支出明细表等;每季终了5日内向单位提供季度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情况表、支出明细表、基本数字表等;每年终了10日内向单位提供年度决算,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支出明细表、附表、报表说明书或财务情况说明书。除定期提供上述报表外,根据核算单位管理需要,会计核算中心还应适时向单位提供有关会计信息资料。 3、会计核算中心要协助单位编好预算和做好财务分析、考核等管理工作,要依法监督单位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做好单位会计资料和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整理、归档、保管工作。 4、会计核算中心要对各单位负责人负责,树立服务观念,在日常工作中处理好服务与监督的关系,处理好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与会计集中核算的关系,处理好与各单位领导及工作人员的关系。 五、会计人员的管理 1、人员来源:乡镇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从财政系统现有会计专业人员中选调。具体由县财政局组织实施。 2、人事管理:乡镇会计核算中心选调的会计人员统归县财政局管理。会计核算中心要建立健全会计人员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并实行定期轮岗。 3、工资福利待遇:凡选调到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比照基层财政干部执行。 4、纪律约束:会计核算中心要制定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严格纪律约束。制定会计核算中心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专职报账员管理办法、工作人员考勤办法、考核奖惩办法、工作纪律、廉洁自律规定等。要定期对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执行财经方针政策、遵纪守法、职业道德、知识更新、业务能力、工作实绩、廉政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评比。凡被评为不合格者,取消其会计执业资格。 六、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实施步骤及组织领导 (一)实施步骤 1、选调会计人员 按照乡镇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人员选调办法的要求,于12月20日前由乡镇财政所提出意见,经县财政局审核报编制人事部门备案,选调会计人员统一进行岗前业务培训。 2、办理会计移交手续 各单位要按照会计移交办法的要求在200*年12月31日统一轧账,注销原银行账户,统一于200*年元月5日前办理完移交手续。 3、各核算单位确定报账人员 乡镇各核算单位要在办理会计业务移交前,根据单位实际业务量大小,确定一名具备一定财会知识、工作认真负责的专职(或兼职)报账员,具体办理本单位的会计报账业务。 4、正式运行 200*年元月1日各乡镇会计核算中心集中核算工作正式运行。 5、组织审计 各核算单位进入会计中心集中核算后,其移交的会计账务由审计部门进行统一审计,并以审计结论作为会计移交的正式依据。 (二)组织领导 乡镇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涉及部门利益、单位利益和会计人员利益的调整,政策性强,影响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县上成立“LN县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财政局局长***、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担任,成员由人劳局局长***、编办主任**、财政局副局长**、审计局局长***、会计管理局局长***、人行行长***、农行行长***、信用联社主任***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会计局,****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乡镇长担任,纪检、财政、金融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具体组织、协调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各乡镇财政所,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决定事项的组织实施,负责乡镇会计核算中心筹建的有关工作。县财政局、会计管理局要加强对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具体指导。县级各部门、乡镇各单位要充分认识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全县乡镇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工作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