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殊教育发展范文

特殊教育发展精选(九篇)

特殊教育发展

第1篇:特殊教育发展范文

【关键词】中国特殊教育 发展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016-03

传统广义的“特殊儿童”包括了超常儿童和身心有障碍的儿童,本文仅以残疾人教育为对象展开讨论。每个个体都有实现自我发展的权利,这种发展可以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展现其生命价值,挖掘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

一 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历程

1.中国古代特殊教育

尊养残疾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早在尧舜禹时代就已出现了残疾人教育,“典掌乐事”的“夔”就是“专职教育家”,而在夏商周,已出现“教瞽蒙”乃至“五疾”人群的公立性质的残疾人教育。特殊教育在奴隶社会有了更大的发展,商代、周代出现了专门的盲人学校。然而这个时期的特殊教育教育对象主要集中在盲人,而且也只是个别现象,因此也只能算是一种萌芽形态而不是正规的特殊教育。

2.中国近代特殊教育

曾在普鲁士籍传教士郭士立创办的澳门女塾就读的容闳记载:“古(郭)夫人携盲女三人赴美,此三女乃经予教以凸字读书之法。及予辍教时,彼等已自能诵习《圣经》及《天路历程》二书矣。”澳门女塾虽有施行特殊教育但不是专门的盲校,所以不能称为中国专门的特殊教育机构。

1874年,苏格兰圣经工会的威廉·穆瑞牧师在北京创办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所盲校——瞽叟通文馆。后几经演变,成为现在的北京市盲童学校。学校引入了“布莱叶盲文体系”,结合中国的语言文字特点,创立了汉语盲文数字符号和盲点字系统,它是中国盲文字的开端。从此,中国出现了比较正规的近代特殊教育学校。

中国第一所聋哑学校——“启喑学馆”,由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梅理士夫妇在山东登州创办。学馆出版了以“贝利”字母编辑的“启喑初阶读本”,成为中国最早的聋哑读本教材。启喑学馆的设办,开启了中国听障教育的新时代,引入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模式,近代聋哑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得到采用。

民国时期,政府逐渐关注特殊教育,将特殊教育机构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在政策法规方面建章立制。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3.中国现代特殊教育

1951年总理签署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标志着特殊教育成为新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后,是我国特殊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通过,并在2008年4月修订时,明确了“残疾人教育,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保障义务教育,着重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进入21世纪后,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的关注进一步加大,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里首次提到了“特殊教育”。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特殊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任务之一,第一次单独列为一章表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的残疾人事业及特殊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 中国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

1.政策法规

我国特殊教育的相关法律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体系。特殊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只是分布在各普通教育法律中,独立的《特殊教育法》尚未出现。随着时展,对特殊教育的关注日益增加,我国现阶段的特殊教育法律已不能满足特殊教育发展的要求,存在许多空白点,需要颁布独立的特殊教育专门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其次,现行的法规政策强制性不足,如在《残疾人教育条例》中,52个条目大多使用的都是“应当”的措辞;法律规定过于笼统,不利于实施。再次,立法人员由于思想观念和专业素质不够,对特殊教育不了解,造成了立法不够科学性,如更加注重的是保障学生入学机会的平等,忽视了整个教育过程的平等和教育的质量。

2.师资队伍存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问题

由于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的角色更加多元化,也就决定了对特殊教育教师有着较高的专门性任职要求。我国采取多种途径培养特殊教育专业人员,但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特教专业人才匮乏的现象:据2002年的高校名单和专业目录,全国84所师范院校,11所开设特教课程。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只有3所设有特殊教育系(所),4所学校有特教专业,但其中有两所学校做不到每年招生。目前,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招生最多,平均每年也不过是60人。

在职前培养中,我国大陆多采用的是专业直通式模式,也即是通过高等院校专门设立的特殊教育专业,进行一站式的培养获得任职资格。虽然这种模式专业性强,但会受到学历层次和学制长短的影响,进而限制获得的专业知识,不利于教师今后的发展。因此许多发达国家多采用叠加法培养模式。而我国的职后培训比起发达国家制度化、系统化的继续教育培训机制也有相当大的差距。

由于特教专业人才的匮乏,学校中的大部分教师并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对特殊教育规律的认识也很有限。学历专业以非特殊教育专业为主,成为了影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无法实现桃李满天下,再加上对特殊教育认识上的一些偏见,让很多教师不愿意从事特殊教育,使得特殊教育的师资更加匮乏。

3.财政经费投入不足

财政拨款是特殊学校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我国的财政拨款用于特殊教育的份额是比较少的。如在2005、2006、2007三年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分别是446585748元、516107593元、643836475元,然而全国特殊教育经费总投入,只有1931812元、2354309元、2691436元,其殊学校财政拨款总额仅为1705276元、2114847元、2459487元。在经济和教育都十分发达的美国,特殊教育的经费有三个来源:联邦政府提供7%,州政府41%,市、地的政府和教育机构52%。2005年联邦教育部向各州资助111亿美元作为残障儿童教育项目的联邦经费,此外还追加4.67亿美元资助残疾婴儿及其家庭。可见美国对于特殊教育的投入是相当巨大的。

我国不仅经费投入不足,而且在投入过程中还存在着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地区和城乡之间的经费投入差异显著、办学条件不均衡等问题。

4.残疾人划分问题

中国、美国障碍(残疾)分类

国家(地区)

类别 中国大陆 中国台湾 美国

感官障碍 视力残疾 视觉障碍 视觉障碍

听力残疾 听觉障碍 听觉障碍

发展 智力残疾 智能障碍 智力障碍

严重情绪障碍 情绪障碍

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

精神残疾 自闭症 自闭症

外伤性脑损伤

发展迟缓 发展迟缓

沟通障碍 言语残疾 言语障碍 言语或言语障碍

身体健康障碍 肢体残疾 肢体障碍 肢体运动障碍

身体病弱

多重障碍 多重残疾 多重障碍 聋-盲

多重障碍

其他障碍 其他健康障碍

由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大陆对于障碍的分类相对较笼统。到目前为止,在特殊教育对象的法律划分上,主要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进行教育时,把有着相同或相似特殊需要的学生进行归类划分,因此划分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教育就越符合他们的需要。

5.对于特殊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特殊需要是人生命的独特性存在,“残疾”是人的未完成性的特殊表现,特殊需要的学生有着人的生命价值、意义和尊严,享有作为人的一切权利。对特殊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归根到底是对人权平等观念认识的欠缺,我国还未达到对每个人“生而平等”的自觉性认识。1948年联合国颁布《世界人权宣言》,其第二十六款中规定:“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通过教育,可以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获得自养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实现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价值。

三 对于问题的一些建议

1.制订《特殊教育法》,完善法律保障机制

立法是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完善法律体系,明晰条文规定,才能更好地保障特殊需要人群的利益。应细化那些已有的法律条文,明确权责关系,切实发挥法律效力。对于制订特殊教育法的人员应加强其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培养兼具特殊教育和法律知识的人才,使特殊教育法的制订更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关注更多人的公平受教育权。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特殊教育教师的缺少,将限制特殊教育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特教师资的主力,然而以培养师资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院校数量太少,国家应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并加大相关的机制支持。

职前教育中,在提高教师学历的同时,可向发达国家学习采取叠加法培养模式。基于全纳教育的理念,培养随班就读的教师。对教师的培养目标也应由原来的“知识型”向综合化发展。在职后培训中,国外往往将职前和职后一体化培训、校本培训、网络培训、特校与大学合作培训以及自我培训纳入研究。这些都是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可借鉴并践行的形式。此外,为了保证教师的质量要建立严格的认证制度,对于教师的调配也可建立相关的制度标准,以保证教师的优化配置。

3.加大对于特殊教育的财政投入

教育经费是办学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更是影响教学规模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国家应给予政策倾斜,加大对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扩宽经费来源渠道,优化特殊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在经费的使用中,要重视软件建设,尤其是开发优秀的教学软件。在提倡融合教育的今天,要重视无障碍设施和资源教室的建设,使学生在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中接受教育。

4.细化障碍分类

障碍的分类有利于教育的实施,更是满足特殊需要学生的个性化需要的基础。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性的特殊教育法对特殊教育对象作出法律性的规定。因此,应加快对特殊教育法的制定和完善,使特殊教育对象的划分有法可依。

5.加大对于特殊教育的宣传

国家应运用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于人权平等的认识,改变对特殊需要儿童的固有看法,塑造理解包容的气氛。使人们正确了解特殊教育,可以加大家长和特殊需要学生的信心,家庭是学校和社区的纽带,让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家庭参与到教育中,可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提高教育质量;还可保证特殊教育师资的生源,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随班就读”是中国在融合教育思潮下结合自身特色的产物,由于特殊教育的发展,随班就读老师的观念也有了变化,都变得比较积极。家长对“随班就读”的支持度也有了变化,这些正常发展儿童的家长指出,他们的孩子在融入班级时不仅学会了重要的社会知识,还懂得了如何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提高自己。

党的十报告提出“支持特殊教育”,这意味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将有一个新起点。特殊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

志,它的发展能使更多的人获得幸福生活,让我们支持特殊教育,共创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陆德阳、〔日〕稻森信昭.中国残疾人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323~328

[2]容闳.西学东渐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3~4

[3]何华国.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25~26

[4]方俊明.特殊教育的哲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0、198

[5]盛永进.特殊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88~92、109、165

[6]肖非、王秀琴、李晓娟.共享阳光——共和国特殊教育报告[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126

[7]任颂羔.特殊教育发展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5

[8]武学超.布什政府的教育财政与教育政策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6):95~98

[9]熊琪、雷江华.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2(3):21~26

第2篇:特殊教育发展范文

一、学校基本情况

特殊教育学校由原结子乡政府改建而成,于2020年11月筹划启动,于2021年7月建成,属公办学校事业单位编制,2021年9月正式招生办学。学校占地面积亩,建筑面积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学校有教学楼二幢51间房屋,可容纳75名学生,有篮球场,学生康复活动室、电脑室室,绘画室、舞蹈室等部室,具备了办学的条件。

学校服务于智障学生,现有小学班1个,共14名学生,有在校教职工12人,其中专任教师8人,工勤人员4人。整个教师队伍具有正确的教育观、残儿观、发展观;能做孩子的忠实朋友、做家长信赖的教育伙伴;具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

学校专任教师缺少。目前学校无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任教师,还缺少有各种特长的教师,包括专业的美术教师、音乐教师、体育教师、康复训练教师、校医等。由于专业教师的缺少,导致兼课现象非常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备。由于新校初办,各项设施设备还在逐步完善中。内部设施不完善。体育运动场地太小,教室数目如今只能满足两至三年的招生需求。若需进一步发展特殊教育,在校内已无法实施。

二、学校办学理念及办学宗旨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以爱为源、生存教育,特点育人。

具体阐释以下:“以人为本”即学校所有活动都要本着尊重差异,满足要求,让每一个学生取得最大发展的理念,不管是德育工作还是教学工作、后勤工作等,各部分、各条线要构成共鸣。“以爱为源”即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源头,也只有有了爱,才能确保一切活动的正常开展,才能增进学生最大的发展。“生存教育”即学校要重视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要尽可能从进步学生生活能力动身来组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以增进学生自立生活、融进社会。“特点育人”即以生存教育为特点,重视学生劳技、工艺美术能力的培养,努力帮助学生把我一项特点技能,为将来自食其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办学宗旨:自立生活、适应社会、回归主流。

简单阐释以下:“自立生活”指把握自我服务技能,生活能自理。“适应社会”指能像正常人一样融进社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回归主流”指能像正常人一样找到一份工作,参与建设家乡的活动。

三、学校发展目标

1、提高教学质量,加大对特殊教育的研究,特殊教育教学形成系统的模式,有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外出学习、同伴互助等形式,逐步摸索一套符合本校校情的师训方案,铸造一支具有敬业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业务过硬的师资队伍。

3、细化学校内部管理,提供管理水平。从物的管理到人的管理,做到各尽其能、各司其职。逐步完善学校的制度建设,努力实现制度束缚人,制度增进人,制度早就人的新局面。

4、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让特教教师在工作中有幸福感。

5、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校园内建设有学校特点的各个文化板块,努力营建一个整洁文明又显现学校个性的育人环境。

6、三年内努力完成市特殊教育学校中的优秀学校。

三、具体措施

2022年

1.完成校园文化、绿化、功能室布置等基础建设。

2.实施各类规章制度并编辑成册,建立健全党支部、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等群团组织。

3.启动“五心两情”师德教育活动,树立师德模范。制定并实施校本研修计划、教师培养计划,建立教师、学生成长档案,开展学生个案研究。

4.构建基础课程、康复课程、技能课程、德育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形成大德育主题模式。

5.开齐开足各类课程的同时,做好绘画、手工、舞蹈等兴趣小组教学模式,积极拓展职业教育。

6.“走出去”,加大对外交流渠道,派遣教师外出学习,与各地优秀的特校建立交流机制。

7.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2023年

1.注重康复训练课程。派遣专业教师外出至康复机构学习。

2.优化基础设施。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投进,增加电子白板、语言康复装备等。

3.全体教师掌握语言训练、听力筛查基本技能。

4.确定校歌。

5.丰富德育活动。德育活动主题化、成系列,反复抓、抓反复,让活动深入学生心田,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进步素养。

6.开展课题研究。定期召开课题例会,举行课题沙龙活动,努力营建科研氛围。

7.专业培训。利用各种资源,积极为教师提供各类培训,包括口语、手势语等等。

2024年

1.积极申报和创建市级特殊教育学校中的优秀学校。

2.培养校级教学新秀 2人,市级教学新秀1人、教学能手1人,青年教师大学本科学历达到100%。

3.编写《特教三年》教师成长录。

4.建设信息化平台。加强校园网建设,进步数字化校园水平,建成惠及师生和家长的公共教育智能化服务体系;建立教育资源共享系统。

四、工作保障

1.物资保障。争取县委县政府、科教体局和残联的关心与支持,在资金和人力上确保学校发展过程当中的需求,把我校建成一所活力校园、现代化校园。

第3篇:特殊教育发展范文

1.研究对象

选浙江省具有代表性的10所高校的体育部主任、特殊学生130人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主要存在先天或后天不同程度的疾病、受伤和残疾等生理缺陷,因身体原因对体育锻炼具有特殊的需求。

2.研究内容

主要涉及特殊体育课的开设、体育教学组织、和课外体育服务支持等情况。

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查阅收集大量相关政策性文件和体育期刊资料。

3.2访谈及问卷调查法。调查走访10所高校(包括我省唯一的一所华强特殊运动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在校就读的特殊学生130人,全方位了解特殊学生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课题顺利进展提供依据。

3.3逻辑分析法。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逻辑分析。通过分析、论证提出我省高校特殊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二、结果与分析

1.我省高校特殊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统计结果表明:我省大部分高校(70%)认真贯彻了《纲要》精神,教学大纲中设置了相关的特殊体育内容。说明特殊体育课程在我省高校体系中有一席之地。但进一步调查得知,部分高校虽则在大纲中设置了特殊体育课程,但按课表像普通体育课一样授课的学校不多,仅占30%,多数(50%)高校采用的是随班就读模式,还有(20%)的学校还实行免修模式。开设的高校特殊体育课中至今仍没有统一的体育教材,也没有统一的体育规定,均由课任教师自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授课对象主要以伤、残、体弱病者居多,占授课对象的90%以上。任课教师绝大多数由体育教师兼任,上课时间自由安排。究其原因,多数体育部主任认为:虽然特殊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愿望迫切,但学生数量较少,且分布全校每一个系部,要把他们像普通学生一样集中起来按课表授课难度很大,大纲中设置的特殊体育课程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2.我省高校特殊体育课程的执行情况

目前我省高校开设的特殊体育课程,从大纲实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安排、课程组织等基本趋于一致。其共同点归纳为:第一,目标定位不明确。高校特殊体育课的开设没有统一的大纲、教材,开设的目的及要解决的问题也不明确,而是为开课而设项,项目选择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第二,通过访谈了解到:课程内容偏重于传统养生类项目,由于养生类项目具有舒缓温柔和的特点,且对身体条件不同的特殊学生来说,不能做到区别对待。第三,由于学生参加特殊体育课的原因各异,很难有完全适合各种学生情况的个性化教案,只是随教师的意愿盲目授课。第四,特殊学生所采用的教材与普通学生同一版本,缺乏对特殊学生有针对性的医疗保健和康复内容,尤其缺乏体、适、能的锻炼指导及营养与生活方式等实用性较强的知识。第五,绝大多数院校没有专业师资和场地器材,只能因地制宜开设特殊体育课,至于学生能从中收益多少,就无法求全了。

3.高校特殊体育教育支持系统的缺损

特殊体育教育首先要考虑的目标是“增强体质,补偿缺陷,发展健康体适能”。在特殊教育中,非常强调“培养、塑造、改变缺陷并存”。但是,这种改变、补偿要建立在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三者动态发展的基础上。而最关键的是社会因素起重要作用。但作者从高校体育部主任那里了解到:高校的体育经费本身普遍紧缺,一个客观事实是:被调查的学校没有一所高校有特殊体育教学专用经费,缺乏经费就保证不了特殊体育项目的改革与发展,教学场馆、器材无法得到保障,严重制约着特殊体育教育的开展。导致目前特殊学生的体育一般实行免修、体质健康标准采取免测的做法。在参加体育运动条件匮乏的情况下,欣赏体育比赛就成为特殊学生享受体育的主要方式。特殊学生的体育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出现了特殊学生的体育教育多处于“游离于学校场域”状态,部分高校即使开设特殊体育课也多是流于形式。现阶段,高校基本上还没有建立起特殊体育的支持系统,这与党的十报告提出“支持特殊教育”相违背。

4.高校特殊体育师资力量的薄弱

特殊体育起步比较缓慢,特殊体育的师资更是缺乏。目前一般高校特殊体育课都由普通任课体育教师兼任,其中绝大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特殊教育的上岗培训,更没有经过专业的特殊体育系统学习。这种模式存在较大局限性,在高校特殊体育受教对象中不存在弱智人,以体弱者居多,其次为因病未完全痊愈者,特殊体形的学生主要是指过度肥胖者,伤残者主要以小儿麻痹后遗症居多,还有如截肢,骨软内发育不良,脊柱畸形等,试想在一个身体条件参差不齐、连基本的一个上下肢活动都无法统一完成的受教群体的教学情况下,仅靠一位体育教师要提高特殊体育教育质量,保证每一位学生的最大发展,无异于空谈。

三、高校特殊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1.完善特殊体育教育的法律保障

要推动高校特殊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立法。我国现行的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推动了特殊教育向前发展,但特殊教育法制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特殊教育立法层次低、不完善,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要建立责任的问责制度,建立评估验收“一票否决”预警机制,让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真正起到法律效力。

2.体现人文关怀,有关决策管理部门应让政策天平倾向于特殊学生

从十七大的“关心”到十的“支持”,虽然两个字的转变,但这个转变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高、期望更大、发展的思路更清晰。这是国家对特殊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预示了我国特殊教育从人文关怀到行动支持的发展走向,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高校特殊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指出了新的努力方向。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体育为特殊学生创造幸福美好的锻炼生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受教学生的体育教育质量上还存在相当大的提升空间。调查发现:如果国家所制订的基本政策是倾向于普通学生的,那么,即使有专门的机构、专责的人员从事特殊体育的援助工作,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特殊学生的体育锻炼问题。因此,决策部门在制订政策时,建议注入人文关怀的要素,充分考虑特殊学生的身体需求,在政策制订时提倡学校资源有意向特殊学生倾斜。

3.研究出台针对特殊学生身体练习的体育课程方案和体质健康标准

借鉴国外对特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没有特殊人群设计的不足,免予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看似对特殊学生的一种关怀,其实,从进一步意义上说,却是剥夺了他们作为学生了解与评价自己身体状况的一种权利。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组织有关人员对相关指标评价标准的制定。同时作者也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特殊体育课程目标应作动态调整,特殊体育课程结构可进行弹性设置,采用差异性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上可以提倡合作与个案化教学并存,提倡教师间、学科间、课内外的合作;学生同伴间的合作,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特殊学生与体育锻炼零间隙的有机整合。同时又要针对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体育指导,教学机会的均等从起点均等逐步走向过程的均等。

4.开发特殊体育教育的支持系统

特殊学生随着一系列《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的修订、“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深入以及招生条件越来越人性化,伤、残、病、体弱学生趁教育改革的契机,涌向不同高校就读,如何开发、整合体育的教学资源,搭建一个和谐共进的教学平台支持特殊教育,是高校特殊体育教育关怀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课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改革就是一种资源的配置方式的深刻改进,作者认为在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投入应有所倾斜,“特殊体育教育支持系统”就是基于这种深刻的认识而改革的:激活现有资源、发掘新资源、整合所有资源的资源配置方式,它是整个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实际行动中弘扬人道主义关怀除了制定特殊体育教育法规、明确政策倾斜外,还应构筑特殊体育教育支持“四位一体”的支持网络,也就是提升特殊体育教育幸福指数在实际行动上的庄严承诺,是特殊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5.重视培养高校特殊学生体育师资能力

高校特殊学生体育师资能力的培养应得到重视,特殊学生体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而且要有一定课程开发的能力;不仅能够从事教学,而且要能指导特殊学生进行个别化训练;不仅能够做好日常教学工作,而且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并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因此,可采用对高校在职体育教师分期分批培训。培训重点应放在特殊体育教育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学工具、指导健身的手段与方法等)的培训,也可对新任体育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以培训出各种专家型的教师。

四、结语

第4篇:特殊教育发展范文

本学期我校的德育工作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开展文明礼仪活动

学生日常礼仪行为规范的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切入点。成才必须先成人,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品性、有教养、有责任心的人。为此,学校组建“文明礼仪队”,以日常礼仪、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点。全校教师都要齐抓共管学生礼仪、行为规范。在养成教育上,要落实“六个抓”:抓配套,配套抓;抓人人,人人抓;抓重点,重点抓;抓及时,及时抓;抓经常,经常抓;抓反复,反复抓。我们知道,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就是从很小很小的事开始的,就是从节约水电、捡起脚下的废纸开始的。要倡导“做有样、坐有相、行为规、言有范”,学校每日对学生执行常规情况检查评比。同时加强对每个学生责任心的教育,必须让学生知道:学校秩序不好有“我”的责任,班级纪律、卫生不好有“我”的责任,明白个人的言行就是忠实地代表了个人形象、班级形象、学校形象。

二、深化公民道德建设

我校结合实际,加强学生的爱国爱校、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团结友善等基本道德建设,提高学生的文明自律水平,帮助学生学会做人。

三、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使班主任管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1、建立健全班主任例会制度

2、班主任工作考核量化

四、大力抓好学校的安全教育

学校安全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受保护较多,而缺乏生活经验。学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多数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低,大大增加了学校安全工作的难度。本学期我校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原则,通过德育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通过齐抓共管,营造全校教职员工关心和支持学校安全工作的局面,从而切实保障师生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1、开展常规检查。

每学期开学以后,学校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重点检查内容之一。学校对校舍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对学校食堂、饮水卫(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生进行检查。冬季,学校进行防火安全检查。

2、不断完善学校安全保卫工作规章制度。

建立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安全保卫工作形势的发展,不断完善充实。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学生管理、门卫值班、巡逻值班、防火防灾、食品卫生管理、防火安全管理、体育器材检查、健康体检等规章制度。严禁私自组织学生集体服用药品和保健品,严禁学生参加商业性庆典活动,严禁组织学生从事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危险性工作,严禁教师个人利用假期(日)私自带学生外出,在校外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坚持就近、徒步原则。对涉及学校安全保卫的各项工作,都要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出漏洞。

3、认真做好安全教育周工作。

学校安全教育周以“平安校园”为主题,在安全教育周期间,学校组织学习安全教育工作文件,对校内易发事故类型、重点部位保护、工作薄弱环节、各类人员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等方面,开展深入全面的大检查,消除隐患,有针对地扎实地开展教育和防范工作。

第5篇:特殊教育发展范文

【关键词】 特殊教育;广西;发展

特殊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发达的标志。我国有残疾人8000多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广西有残疾人337.5万人,占广西总人口的7.23%。在广西的残疾人中,文盲人数达到150.23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45.36%。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精神,更好地发展广西特殊教育,仍是广西各级政府应理性思考的问题之一。

一、广西特殊教育现状

广西1998年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2007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当年荣获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授予的“推进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成就奖”,并获赠“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牌匾。在狠抓普通教育的同时,广西的特殊教育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至2008年,广西有特殊教育学校57所,其中,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1所;小学六年制特教学校44所;学前教育和康复机构23个,覆盖全区9个市13个县,接受康复和教育的学龄前儿童约600人,主要是听力残疾儿童。2006年,广西残疾人中,具有小学文化的达到36.91%;具有初中文化的达到13.18%;具有高中(中专)文化的达到3.69%;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的达到0.87%。

广西的特殊教育与全国的特殊教育相比较,与广西的普通教育相比较,仍存有较大差距。6~14岁正在普通教育或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学龄残疾人口比例,广西为61.95%,全国为63.19%;15岁及以上残疾人口文盲比例,广西为44.90%,全国为43.29%;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残疾人的比例,广西分别为3.69%和0.87%,全国分别为5.45%和1.54%。广西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残疾人口比例分别为13.18%、3.69%和0.87%,而正常人口却分别为41.38%、10.61%和3.71%。残疾人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分别是正常人的31.85%、34.78%、23.45%。

二、广西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特殊教育缺乏完善的规划

目前,我国部分省市已经制定了专门的特殊教育发展规划,而广西的特殊教育规划却包含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规划(2006年――2010年)》和《广西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年――2010年)》之中。虽然上述两个文件对残疾人教育工作均作出了定量和定性表述,但没有“专项规划”,致使广西的特殊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发生了“折扣”现象。

(二)特殊教育载体建设有待加强

由于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学校校、班规模都有严格规定,即校规模在100人以下,班规模在5~10人左右,师生比一般在1:5左右。加上必需配备的生活和康复管理人员,最科学的比例是1:4。目前,广西不但校、班规模及师生比例失调,且仍有20个30万以上人口的县(市、区)未建立特教学校,占全区75个县(市)的26.7%。由于缺乏载体,绝大部分残疾儿童未能享受学前教育的公共权利。

(三)特殊教育对象其家庭自身存有认识障碍

相当非智障残疾人存有思想认识上的障碍:一是自艾自怨,悲观失望,认为残疾群体天生就是不幸群体,哪还敢奢望上学读书,出人投地。二是受就业危机、读书无用思想的影响,认为当今社会人多为患,普通的大学本科生尚就不了业,残疾人哪还想读书就业。三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曾受到岐视的残疾儿童因心理创伤难以治愈而自甘沦落,不思进取。

(四)残疾儿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广西全区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标准仍然严重偏低,根本达不到“高于普通初中1倍以上的标准”,且很难落实。全区条件最好的南宁市盲聋哑学校,2007年生均公用经费,小学只有132元,初中只有144元,公用经费年缺口小学生均达3884元、初中生均达3872元,学校举步维艰。

三、发展广西特殊教育的理性思考

(一)研究制定广西特殊教育发展的专题规划

必须尽快组织力量对广西特殊教育发展进行务实性调研,抢抓机遇,在现有规划基础上,梳理发展思路,采取非常措施,制定出更具操作性、更切合广西特殊教育实际的专题规划。一是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规划;二是摆正特殊中等职业教育地位。

(二)明确广西特殊教育基础建设量化指标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08年――2010年)》,2008年至2010年,广西每年将获得国家新建和改扩建3~5所学校的分配名额。为此,广西人口在3O万以上的尚未建有特殊学校的20个县(市),必须建立相关责任制,在规划和具体实施上全面推进,扎实落实,务必完成广西特殊教育基础建设量化指标。

(三)加强政策研究,为特殊教育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1)投入政策。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精神,按高于普通初中1倍以上的标准拨付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均财政预算内公用经费。

(2)助学政策。要更多地向县城及农村地区倾斜,要实行补偿性原则,特别是采取特殊优惠政策,解决好县城及农村地区残疾学生的受教育问题。

(3)鼓励政策。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人员编制等。

(4)支持政策。包括教师学历教育、全员培训、建立特殊教育教学网等。

(四)完善特殊教育保障体系

(1)建立教育跟踪制度。自残疾人口出生开始,掌握其生理发展动态,因材施教,保证有身体条件和教育需求的残疾人接受教育。

(2)抓康复,促教育。必须首先重点解决重度肢体残疾、脑瘫、孤独症等残疾儿童的康复问题,使之有一个能够接受特殊教育的身体。

(3)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特殊教育。

(五)建立特殊教育目标责任制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将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指标列入义务教育评估验收指标体系,实现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到2010年,视力、听力言语、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要达到70%以上,到2020年达到90%以上。到2015年,特殊教育学校要达到自治区特殊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

(六)加强特教师资队伍建设

制定特殊教育师资建设规划,采取引进、内培等形式,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的特教师资队伍。人事、教育等部门,要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特殊教育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合理核定落实好特殊教育学校编制,确保特教学校有序开展教学和康复训练、生活管理的需要。要积极引进特殊教育高校毕业生,大力开展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在普通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或课程,提高特殊教育师资人才队伍的质量和数量。

(七)努力营造特殊教育良好社会环境

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共同支持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老龄协会等社会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支持特殊教育工作,将残疾人教育工作纳入事业规划和工作计划,积极维护残疾儿童的合法权益。在评比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活动中要有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战线代表。红十字会、慈善协会等慈善团体要积极为特殊教育事业筹集善款,开展爱心捐助活动。企事业单位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接纳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生。

参考文献

第6篇:特殊教育发展范文

关键词:SWOT分析方法;特殊教育;公平性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232-02

随着当前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社会、家庭及残疾人本人对特殊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中央教育部统一领导下的各省、市、区县分层管理的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同时我国对特殊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总量逐年增加。如何在分析特殊教育不公平的形成原因及其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对促进未来特殊教育公平进行研究是各国学术界和政策研究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运用SWOT方法对特殊教育公平性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一、我国特殊教育公平性问题的现状

近年以来,我国针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相关的各项经费都得到了快速的增加,为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稳定的推动作用,使得更多的残疾人可以接受特殊教育。在中央教育部统一领导下的各省、市、区县分层管理的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中,地方各级政府投入经费所占比例远远高于中央政府,占总经费的绝大部分,同时由于各地区之间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的制约,各地区特殊教育投入也必然会产生不平衡的现象,并且我们发现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与西部经济落后的省份相比,投入经费总量差距巨大。又因为教育经费是特殊教育发展的血液,从而教育经费的不公平必然引起教育各相关表现形式的不公平[1-3]。

二、运用SWOT分析法对特殊教育公平性问题现状的分析

(一)SWOT分析法概述

SWOT分析方法是将所研究对象密切关联的内部优势(Superiorities)和弱势(Weaknesses) 以及可以用来挖掘的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四种因素根据轻重缓急或影响程度罗列起来,然后运用系统的研究分析评价方法,将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制定有效战略决策。它提供了四种可以选择的战略: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SO战略就是利用内部优势去抓住外部机会的策略,WO战略是利用外部机会来改进内部劣势的战略,ST战略是利用优势去避免或减轻外在威胁的打击,而WT战略是指直接克服内部劣势和避免外部威胁的战略。其决策的主要思想:减少劣势与威胁,增加优势与机会(图 1)。特殊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性极强的事业,其目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可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

(二)特殊教育公平性问题SWOT分析

1.优势。(1)为了贯彻执行出台的各项特殊教育发展方针政策,国家政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各项相关经费都得到了快速的增加,对特殊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稳定的推动作用,奠定了强劲的物质基础。例如:从1996年到2007年这12年间各级地方政府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拨款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特殊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支出由46 261万元增加到 226 795.5万元。(2)经济发展越迅速、经济实力越雄厚的沿海区域的教育发展水平越高,对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分配也较为平均。可以使国家以更大的政策及财政倾斜力度发展中西部的教育投入不合理现象。

2.劣势。(1)特殊教育的成本相对普通教育更高,特殊教育是为了满足障碍学生的特殊需求,必须具备一系列经过特别设计的教育专用场所、辅助设备、生活设施等。事实上,很多残疾学生行动不便,一般需要寄宿在培训机构,生活成本必然会相应地有所增加。另外,与健全人家庭相比,大多数残疾人家庭收入低,经济困难,而且往往还要负担额外的医药费和辅助器具费用,所以,很多残疾人家庭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承担高昂的教育费用的,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承担起责任,通过各种有效措施,采取各种方式加大投入经费,保证残疾人顺利接受教育。(2)我国在特殊教育事业方面的投入资金在教育经费中所占比例较小,特殊教育事业还是存在资金不足问题。

3.机会。我国对教育公平的持久性追求。为了积极稳步地推进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党和政府将特殊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大局之中,并将其作为教育发展任务之一强力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在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曾明确指出,“到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并特别提出在未来的教育事业发展中应加大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

4.威胁。(1)政府及社会为特殊儿童提供的入学机会很少、入学率低。可接受残疾人的学校由于结构布局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原因还是很少,教育的接受机制尚不健全,降低了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数量、质量。(2)特殊教育中同样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性别差距。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导致了特殊教育中的地区差异、城乡差距;家庭之间的文化差距导致了不同家庭对特殊儿童的不同教育态度,导致了特殊教育中的性别差距;(3)国家的政策和制度导致的经济因素以及学校的“应试教育”理念是导致特殊教育整体发展缓慢的最重要的因素[4]。

三、分析环境,准确决策

(一)适应形势,大胆探索

促进经费投入和公共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解决特殊教育不公平问题的首选策略。其中教育经费是特殊教育发展的血液,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在总量上是不断增长的,但在国家和社会的经费投入中所占的比重偏低,全国各区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在经费投入和办学条件上也存在着严重失衡。此类问题都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积极思考、稳步解决的。因此,首先加强制度保障,多渠道地筹措特殊教育经费;通过行政立法明确特殊教育的地位与发展特殊教育中政府的责任,对政府财政投入进行刚性约束,有步骤地形成中央和地方合理的投入比例。大胆探索,多渠道地筹措特殊教育经费,解决社会筹资方面开发不足、投入方向单一等问题。其次,针对公共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国家要在配置特殊教育资源时发挥主导作用,从关怀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的角度出发,增加教育合理分配,保障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利。针对教育资源不能很好、合理地运用等现象,设立特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从办学效益、均衡发展和长远发展考虑,对部分地区的特殊教育闲置和分散资源进行优化转移,配置给落后地区,进而满足落后地区残疾人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并且还要加强全国特殊教育机构办学质量的监督与评价的力度。在特殊职业教育和高等特殊教育中,应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一些能够合理就业的专业和课程,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避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的发生,实现残疾人的自我价值,促进学生从学生到成年人的过渡[5]。

(二)取长避短,合理决策

关注和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在特殊教育上的发展经验,扬长避短,建立自己国家特色的特殊教育形式。美国的教育实行学区制,教育财政独立是其主要特点,州和学区有权征收教育税资助办学。特殊教育的经费小部分来自中央补助,大部分来自州和地方财政。特殊教育包括在教室、家庭、医院、体育活动室等残疾人出入的场所中进行的教学管理。美国资助范畴几乎覆盖了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所有方面,而且是全额免费的教学形式。英国政府设立各种类型的、具有各类用途的基金用于发展本国的全纳教育。日本实行免费教育,残疾儿童到普通公立学校就学,学校不得拒收,只要残疾人能考上,就能入校读书。日本特殊教育经费资助的对象,除了各类残疾儿童少年,还包括相关家长、教师和研究人员。加拿大的残疾人享有同健全人平等的受教育机会[6]。借鉴国外的经验,针对教育资源不能公平、合理运用等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建议:资助对象主体从特殊学校转向到残疾人本身;特殊教育经费的资助范畴应该以残疾人的“特殊需要”为前提进行设定;教育形式由特殊学校教育逐渐向随班就读学校教育转变,增加对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的经费的投资额度,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育教师必须密切沟通,分享各自的知识和资源,制定施教方针。

参考文献:

[1]郭春宁.特殊教育应是国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先保障的领域[J].中国特殊教育,2011,(5):18-23.

[2]庞文,尹海洁.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的数据分析与讨论[J].中国特殊教育,2008,(12):13-17.

[3]周晓红,李刚.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的问题与对策解析[C].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4]高丽,程宝良.我国特殊教育公平现状及应对策略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6,(6):53-57.

第7篇:特殊教育发展范文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特殊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

1.残障人是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需要特殊的关爱和支持。及早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以及身心缺陷的康复治疗,培养其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提高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残障人的生存质量和家庭幸福,也有利于整个社会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站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切实把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和全民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加大投入,特别扶持,采取得力措施,抓紧抓实抓好,推动我市特殊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2.根据《残疾人教育条例》、《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我市“十二五”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覆盖、高标准普及特殊教育,促进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高中教育两头延伸,加快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以轻度残障随班就读、中重度残障集中教育为途径,加大投入,实施免费十五年特殊教育,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特殊教育体系。

3.“十二五”期间,我市特殊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适龄三类残障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巩固率达到普通儿童少年同等水平,基本普及残障儿童学前三年教育,基本满足残障学生接受高中段教育需求。全面完成全市特殊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并建设完成,85%以上的特殊教育学校达到省标准化学校标准,残障儿童随班就读的学校建成较完善的支持保障体系,形成“市负责聋哑教育、县(市、区)负责启智教育”的全市特殊教育体系。

二、统筹协调,不断完善特殊教育管理体系和布局网络

4.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按照省规定的“盲教育以省为主,聋教育以市为主,培智教育以县为主”的要求,全市聋哑教育由市政府负责,培智教育由各县(市、区)政府负责,各级政府根据职责分工,办好特殊教育学校。

5.加快特殊教育学校的布局调整。全市聋哑教育近年先设3所聋哑学校,在条件成熟时调整为1所。调整现路桥聋哑学校管理体制,将其作为全市聋哑教育中心,更名为市聋哑学校,由市政府直接管理,近期主要承担三区聋哑儿童少年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段十五年教育以及全市聋哑人的高中段教育。临海、温岭两市聋哑学校近期要继续办好聋哑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各县(市、区)各设立1所培智学校,分别承担区域内中重度智力残障儿童少年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段十五年教育。现已办有2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地方要统筹教育资源,逐步调整到1所,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市聋哑学校和各县(市、区)的培智学校都要积极创造条件,在2015年前,办成集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于一体的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

6.加强中轻度残障儿童少年的随班就读工作。各地要将随班就读工作纳入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管理体系,依托当地的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按照“就近随班,适度集中”的原则,为中轻度残障儿童少年接受教育提供各种方便与支持。各县(市、区)原则上每一个乡镇(街道)确定1所学校为接受中轻度残障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学校,并按相关要求建立资源教室,配备必要的教具、学具、康复训练设施和图书资料,配齐相应的师资。其他实施随班就读的学校应配备专用辅导室,为残障学生提供个别化教育。各县(市、区)要成立由教育行政、医务、教研、科研人员、心理、特教学校专业人员组成的随班就读专家指导组,负责残障学生的筛查、认定、教育康复和教学研究。要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加强中轻度残障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管理和服务,有效防止中轻度残障儿童少年的隐性失学。

7.认真做好残障儿童少年的残疾鉴定和随班就读专家认定工作。各级残联要加强宣传和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做好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的残疾证的发放工作。对患低视力、重听、轻度智力障碍、肢体残障、学习障碍、言语和语言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动症、自闭症、脑瘫等又不符合申领残疾证的残障儿童少年在入学后,在监护人提出申请的前提下,经过县级以上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疗机构对其残障类别和程度进行检测和鉴定,由县级随班就读专家组审核,学校根据鉴定情况,符合条件的作为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安置。

8.切实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全市现有的11所特殊教育学校要在2015年前通过迁建、扩建等途径,全部达到原国家教委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试行)》的要求,并按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聋校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配备标准》和《义务教育阶段培智学校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配备标准》,配齐相应的教学设备和医疗康复仪器设备,建好培智学校教学资源中心,承担随班就读任务的学校,建好符合省定配置标准的资源教室。

9.加快发展残障儿童的学前三年教育。在全面普及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残障儿童的学前三年教育。各特殊教育学校通过设立附设特教幼儿园的方式,开展学前三年的幼儿教育。要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残障儿童的学前教育,在享受民办学校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各地要对办学规范、质量较高的民办残障学前教育机构给予更多的经费扶持和政策倾斜。各地在举办残障儿童学前三年教育时要与卫生、残联等部门联合,将学前教育与残障幼儿早期康复治疗结合起来,要开展0至3岁残障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有效改善残障儿童的生存质量。

10.大力发展聋哑和弱智残障青少年的高中教育。市聋哑学校和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要积极发展高中段特殊教育,普通高中要积极吸收符合条件的轻度残障初中毕业生入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不得歧视,并为残障青少年的就学提供条件和支持。要重点发展残障青少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广泛开展残障青少年劳动技能和职业技术培训,积极拓宽专业设置,放宽招生条件,扩大招生规模。

11.积极鼓励残障青少年通过多种形式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积极鼓励在校残障学生积极报考高等院校,并提供各种支持与服务。要大力鼓励和支持残障人参加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提高残障人的整体素质和生存能力。各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要为残障人报考和接受高等教育提供考前辅导和在学指导,以帮助其更好地完成学业。

三、规范管理,切实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质量

12.进一步推进残障学生入学管理。残联、民政等部门每年要定时向教育部门提供残障适龄儿童少年信息,幼儿园和小学要以学区为单位做好生源的动员工作,并将有关信息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学生残障程度和家长要求,统筹安排相应学校接收其入学,对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接受义务教育的由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暂缓入学。

13.进一步规范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切实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规范化水平。以规范化学校建设为载体,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严格落实教育部《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规范课程开设,规范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坚持以育人、培智为目标,着眼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和身体康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4.着力深化特殊教育教学改革。要根据残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开展有针对性、个别化的教育教学活动,使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残障学生都能够通过差异性教育得到和谐发展。要大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师生互动,使课堂教学更具可视性、活动性和实践性。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身体特点,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和途径,注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培养,让学生乐于学习、学有所用。

15.进一步突出对残障学生的基本道德、基础文化和基本能力的教育与培养。要重视培养残障学生乐观面对人生、主动融入社会意识和自尊、自立、自强精神;要注重残障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要强化残障学生基本生存能力和基本生活能力培养,提高其生存质量,培养与人交往、融入社会和劳动、就业的能力;要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要加强残障学生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其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16.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2015年前,建成全市特殊教育信息网,初步建成全市聋哑教育资源中心和启智教育资源中心。各特殊教育学校都要建成校园网,建有满足需要的学生微机室、电子图书室和教师电子备课室。计算机生机比达到普通学校的平均水平,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媒体,实现互联网进教室。积极推广和应用国家特殊教育资源库和特教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积极利用省听障教育资源中心和智障教育资源中心的资源,促进优质特殊教育的资源共享。加强教师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积极开展适合残障学生特点的信息技术教育,提高残障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整合与应用,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7.积极开展特殊教育教学研究。市级和各县(市、区)教研机构要配备专兼职特殊教育教研员,积极开展特殊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推动特殊教育教学改革,组织教学大比武等创优评优活动。依托市聋哑学校建立全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建立全市特殊教育学科教研大组,加强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特别要加强对随班就读的研究与指导,有效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康复训练。各级教育科研机构要积极主动推动和指导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课题研究,在立项和指导上给予更多的扶持。

四、强化培训,促进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8.配足配强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各地各学校要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单位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有关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配备标准,配足配强教师、康复指导师和相关生活管理人员。对实施中轻度残障学生随班就读的学校连续三年残障学生在8人以上的,可增编1名特殊教育资源教师,并建立以资源教师为核心的随班就读补救教师团队。各县(市、区)也应配备1—2名的随班就读的巡回指导教师,负责做好本区域随班就读的业务指导和研究工作。

19.加大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学院要做大做强特殊教育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育质量。要加大特殊教育师资的引进力度,要积极向国内著名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和康复专业招聘优秀毕业生,优化我市特殊教育师资结构,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的继续教育除师德和通识培训外,专业培训实行“市级负责,集中培训”制度,依托市直高校、市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对各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特教班、随班就读学校的在职教师进行轮训。要特别重视民办特殊教育幼儿园和学校师资的培养,与公办学校教师一样实施继续教育制度,各地要将民办特殊教育幼儿园和学校的师资的培养培训纳入当地师资培养计划,落实培训经费,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20.采取措施逐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待遇,不断改善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鼓励教师终身从事特殊教育事业。切实落实省有关文件规定的特殊教育教师的特殊教育补贴,在普通学校从事随班就读工作的特殊教育资源教师一并享受;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满10年,并在特殊教育岗位上退休的,其特殊教育补贴计入退休费基数。各地要在名优教师评选、教师职务聘任等方面向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倾斜,市级教学大比武、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特殊教育学校单列。

五、完善机制,进一步强化特殊教育的保障力度

21.切实加大财政对特殊教育的投入,进一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各县(市、区)政府应安排专门资金,加快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和设备添置,改善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要加大财政的保障力度,切实保障特殊教育学校办学经费。教育行政部门在经费安排上要向特殊教育学校倾斜,逐步提高特殊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的比例。市级财政每年安排特殊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市聋哑学校的设备添置、三区及开发区特教学校和承担随班就读任务学校的资源教室建设补助以及全市特殊教育师资的培训。各县(市、区)也应设立特殊教育的专项资金,用于特殊教育的发展。要进一步拓宽特殊教育经费的筹措渠道,从2012年开始,各地应按《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管理办法》规定,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特殊教育学校或有关教育机构开的残疾人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具体比例由各县(市、区)政府确定。福利公益金要继续对特殊教育给予资助,大力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等活动。

22.实施残障学生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段教育的十五年教育全免费制度。从2012年开始,对已申领残疾证且在我市高中学校就读的残障学生免收学杂费、课本作业本费、住宿费,对农村残疾学生和家庭困难的城镇残疾学生免费提供营养餐,在公办幼儿园就读的残疾幼儿免收保育费,所需经费由学生户籍所在地县(市、区)级财政承担。各地政府同时要对属于低保家庭的残障学生提供生活补助,标准由各地政府制订。将高等院校全日制在读的残障学生、贫困残障人家庭子女学生纳入资助体系,优先享受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和国家助学贷款补贴等政策待遇,确保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或辍学;对参加自学考试、远程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并取得大专及以上文凭的残障人给予不少于所交学费的资金资助。

第8篇:特殊教育发展范文

1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以其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的特点,在特殊教育领域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其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残障学习者的特殊教育需要,使他们能够尽可能地克服或弱化认知、情感以及身体和感官障碍带来的困难,更加自主地学习、交流与生活。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它能涵盖一系列适用于特殊教育学习需要的问题,尽管具体内容千差万别,但总结起来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1教育作用信息通信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拓展了教育的新领域,其灵活的呈现方式、多种形态的网络资源以及内容展示的随意性,都以学习者的愿望为依据,对他们的教育进行归类和具体分析,学生可预测自己的水平,确定学习的深度;选择学习的速度,调节最佳的学习进度;及时得到激励,保持稳定良好的学习状态,推动教育方法的转变。利用缺陷补偿原则,针对各种类型的残障学生各自的学习需求进行相应个别化辅导教学,既可以做到公平,又可以照顾每个特殊学生的不同学习方式。例如:对于聋哑或重听人群,Audisee交流辅助系统能够通过耳机、麦克风、微型摄像头和无线发射器帮助他们更清楚地读懂教师的唇语。对于视障学生,将所有文本文字转换为语音,通过语音给予的实时引导、反馈和简单的键盘快捷键操作,学生就可以轻松、自如地在网上进行学习互动和考试。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有不同教育需要的残障学习者提供了各种新的教学策略和评估策略。

1.2沟通作用特殊儿童往往难以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在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方面也面临较多困难。为了消除这些影响,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器、搜索引擎、及时聊天工具等进行交流与学习,使他们与别人的交往成为可能。他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虚拟的教师、专家和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和讨论学习,建立网上特殊群体社区,不但可以加强与外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传递信息、互相帮助,还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而不必担心因自身的缺陷产生心理压抑、缺乏自信、内心孤独、自我封闭的情况。因此,信息技术能够改善残障学习者与他人交往中的各种功能限制,在网络课堂中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帮助的同伴、专家、教师,辅助设备和软件能够满足那些具有交往困难的学习者的需要。

1.3心理治疗作用由于残障儿童自身的身体缺陷,心理容易产生自卑感、缺失感,信息技术利用其特有的优势能够对残障儿童的这一心理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并能够促进残障儿童个体的心理发展。在信息技术构建的虚拟环境中,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地位公平、环境平等、学习权利平,等。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寻求自身需要,不必担心太多外部环境的影响,发掘自己的优势进而完善他们的人格,提高学习效率,寻找自信与自我归属感;他们可以自由、轻松的学习、交流,大家互相帮助、尊重,找到心理的平衡与安全感,克服自卑与孤独感,得到一样的尊重和鼓励,保持愉悦的身心,发现并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特长,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获得快乐和有色彩的生活,找到尊重和发展,以此来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和心理的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技术将会开启一扇新的巨大窗口来缩小学习者间的差别,也将成为发展特殊教育有价值的来源。

2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的重大任务是大规模新建特殊教育学校,同时改善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2007年9月,教育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08—2010年)》的通知[4],首次提出要在中西部地区,分三阶段到2020年建设完成115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西部地区各省市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文件以保障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突出的矛盾与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2.1学校建设问题重重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在不断地改扩建校或是新建校,建筑区域划分明确,有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场所,此外注重无障碍通道建设,等。在这种形式下仍存在束缚特殊教育发展的“硬”伤:第一,新建校选址相对集中在人口较密集的城镇,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偏远地区的残疾学生仍旧难以上学。此外,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集,而大部分少数民族分散居住于山间,他们的聚居点距离特殊教育学校所在地有一段距离,这可能会造成该地区少数民族的残疾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困难。第二,改扩建校或是新建校区大多趋向于把学校迁到城市边缘或城外,学校远离社区,学生与社会交往脱节。学校难以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教学,以至不能帮助残疾学生更好地融入社区,也不利于社区更好地接纳残疾学生,从行为和心理上进一步加深了残障学生与正常人的交流鸿沟。第三,改扩建校或是新建校区具有“重盖楼、轻配置”倾向。尤其是新建校有很多教室徒有四壁,连基本的课桌椅都未配置,学校相关负责人更急于申请经费盖楼,但对于配置哪些教学康复设备、什么时候配齐,没有明确的规划[5]。

2.2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匮乏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分布不均、资源匮乏。根据相关调研发现,从设备的拥有率上看,排在前三位的是计算机、录音机、投影仪。计算机的拥有率达到了100%,从学校拥有的计算机数量上看,各个学校的发展不均衡;省级示范学校拥有的数量比较多,机型也相对先进;发展相对落后的学校数量少、配置也落后。但与之配套的其他设备明显有差距,在录像电视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上很难形成体系。并且从设备的技术含量看,普通机器比最新的数字化设备要多,数码产品占同类产品的34.12%[6]。在使用频率上计算机每天都在使用,其他教学设备(如录音机、投影仪、电视机,等)使用率不高,仅在有教研活动的时候使用。无论是常规的电子设备还是新教学设备,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闲置浪费情况。在特殊教育学校现有的经济条件下,不可能有很多的经费用于设备的不断更新。调研还发现,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使用的计算机中有一部分是其他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淘汰下来的旧机器,包括社会捐赠的,机型太陈旧,无法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需要,只能让学生进行打字练习等基本操作。信息化资源库内容不足、课件陈旧、功能不全、共享性差,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在网络资源建设方面,虽然我国已有40个特殊教育网络站点,但是纵观特殊网络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分布不均。网站分布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绝大多数网站是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或机构建设的,中西部地区的有关机构或学校还很少使用互联网这一新兴技术。

2.3特殊教育人才缺乏,师资队伍信息素养低2010年西部地区平均每省(市)有特殊教育教职工772人,专职教师635人,从每所特殊教育学校拥有的专职教师平均数来看,西部地区均值为19人,低于全国均值;特殊教育学校女教师占教职工人数比例西部均值67.49%;代课教师在西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群体中所占比例最大,均值25%,教育学校专职教师的职称结构以小学高级和小学一级为主,中学高级职称人数极少,整体结构极不均衡[7]。如广西省特殊教育学校专职教师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所占比例仅为17.3%,占主导地位的是专科毕业生(为60.7%),已超过一半以上,中专高中及以下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为22%。西部地区众多高校中只有西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两所高校培养特殊教育人才,致使西部地区特殊教育人才严重匮乏,而陕西师范大学的隔年招生使这一问题更是雪上加霜。特殊教育人才学历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自身信息能力低。此外,学校信息化水平的低下也是造成教师信息素养不高的主要原因。

2.4政策落实不力,资源管理措施不完善党的十把特殊教育事业列为改善民生、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和各省均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如甘肃省出台的《甘肃省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2014—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等以保障特殊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现实情况是,西部地区对国家和本省省级一些特殊教育政策延滞落实,特殊教育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具体表现在[9]:特殊教育教师编制落实难、生均公用经费不达标、特殊教育的经费无保障,等。资源管理措施不完善也是影响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又一障碍。通过分析若干特殊教育网中的资源和数据,可以发现以下问题:首先,安全性差。网络因其开放安全意识淡薄,其界面进入没有身份验证,没有基于账户和口令的分级控制和访问控制,缺乏一定的严谨性和保护性,势必造成特殊教育资源的混乱和错误,缺乏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其次,访问者需要获取资源时,需要下载才可观看,没有资源概况,浪费下载时间,使访问者产生反感心理,尤其是残障儿童格外不方便。最后,网络服务中断,造成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3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的途径

《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指出:积极推进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公共机构要提供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影视作品和节目要加配字幕,网络、电子信息和通信产品要方便残疾人使用。针对西部地区特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技术和资源来满足残障学习者“使用机会”和“对能力的扩展”需求。在特殊教育信息化这一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夯实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是根本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证,相对于一般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而言,特殊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涉及了一个更为广泛而特殊的范围,其中应包括为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习者而特别设计的设施。学校应当努力配齐适合残障学生使用的硬件资源,耐心并仔细地教学生使用各类资源进行个别化、自主化学习。残障学生在某一方面缺失,使得他们不能和正常学生一样使用各种学习资源,比如残障学生和计算机直接交互的人机界面就直接制约了他们使用计算机的便利。为了弥补残障学生的缺陷,促进教育公平,就必须开发制造适合残障学生使用的硬件资源。特殊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应具备可用性、无障碍性、灵活性、可负担性、经济性等特点。特殊教育需要比普通教育更加复杂、多样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如果想要发挥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应用的效力,就需要加大对特殊教育中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建设符合残障学习者特殊教育需要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特殊教育信息化中可以充分使用远程技术突破传统校园围墙的限制,使师资条件差或是边远地区的残障学生同样享有优质的特教资源和教育机会。

3.2加大对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是抓手特殊教育信息化与普校教育信息化之间的差距虽在缩小,但仍缺乏国家、地方的政策与“扶持项目”的支持。我国教育信息化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已出台很多促进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政策,但政府与教育部门很少直接出台有关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政策、规定。有关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要求在一些政策或文件中仅一笔带过,无具体操作办法等实质性内容,以致于特殊教育学校在资源建设中无政策可遵循,在设备获得、人员培训、资源共享等方面捉襟见肘,仅能依靠自身的财力进行资源建设,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各级学校要发挥地方优势,拓宽辅助经费来源渠道,努力增加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建立长期、持续、稳定、专款专用的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资源资金投入,以保障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稳步开展。

3.3提高特殊教育人才信息素质是动力教师同样在特殊教育中也起着实质性的核心作用,如若仅有特殊教育的信息化资源和设备,教师不具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就不能真正发展特殊教育。教师只有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到特殊教育当中,使其真正地提高知识与技能,才能使特殊教育获得创新与发展。基于当前西部地区特殊教育人才匮乏,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最直接而且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师资培训。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各地区从教师、设备和资源的实际出发,遵守因地制宜、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大师资培养力度,理顺特殊师生就业体制。首先,采取多元化的形式进行培训,包括在职培训和职前培训。例如特殊教育培训中心根据特教人员的不同需求形成有层次、有特色的培训内容与模块,以适应特教人员的不同需要。其次,在国家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国培计划”等项目中加大对特殊教师人员培训倾斜力度。再次,在西部师范高等院校中开设特殊教育选修或必修课程,有利于具备一定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普通师范生顺利转型到特殊教师行业。最后,利用远程教育方式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的同时增加他们的体验与实践机会,提升信息素养。无论进行何种形式的培训,培训过程应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①确定特殊教育工作者信息技术培训的要求和质量标准;②开发特殊教育工作者信息技术培训的课程;③改善培训方式和创设合适的环境来实施培训课程;④通过管理和评估更新培训策略。

第9篇:特殊教育发展范文

一、发展现状和主要做法

(1)政府重视,经费保障。龙岩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特殊教育,先后出台了《龙岩市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龙岩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龙岩市委龙岩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特别在经费方面给予倾斜保障。市政府每年从各级统筹的残疾人事业基金中划出不低于5%的经费用于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并做到每年有所增长。从2010年起,全市7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全部都实现了全免费就学。

(2)完善体系,两头延伸。龙岩市以“对县督导”为抓手,推动“双高普九”和建设“教育强县”工作的实施,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软硬件建设同时得到全面加强和改善,三类残疾儿童入学巩固工作得到了全面提高,入学率每年都达95%以上。在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教育工作的同时,龙岩市高度重视抓好向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两头延伸”工作。

(3)深化课改,提高质量。龙岩市每年都组织开展一届规模较大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开放日活动。每届活动都突出一个主题,并做到“八个一”:一场专题经验汇报;一个反映全县特殊教育工作的光盘;一组示范课;一场师生素质展示;一个教学成果展示室;一个“校长论坛”;一套材料汇编;一本特殊教育论文集。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市县两级教研员经常下校进行示范课指导、材料把关,市教育局责任科室人员多次下县开会研究,布置工作,加强指导,分管领导亲临大会并讲话。每届活动都能紧扣主题,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向与会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互动学习平台,并能很好地推进承办学校的软硬件建设,社会反响大。此外,龙岩市还积极组织特殊教育学校参加并承办全省特殊教育片区教研活动;组织特殊教育学校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组织市特殊教育学校牵头开展全市智障片区教研活动等。

(4)加强培训,培养师资。一是充实教研工作力量。龙岩市于2006年成立了龙岩市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吸纳了20余名特殊教育骨干教师;2011年市教育局配备了一名特殊教育专职教研员,主要负责全市特殊教育教学研究工作;2013年又成立了市特殊教育学科教研中心组,8个学科组组长都由各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亲自担任,每年牵头开展一次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逐步形成了以市教育局为行政推动,市普教室为业务指导,各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牵头负责、骨干教师积极配合的上下呼应、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二是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龙岩市历来高度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工作,凡是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都积极争取参加。培训工作取得实效,全市特殊教育学校现有省骨干教师6人、省优秀教师3人、市学科带头人1人、市名校长3人、市名师5人等。三是组织教师竞赛活动。龙岩市每年举办一届特殊教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内容有说课、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比赛等,通过各种竞赛活动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基本功和工作热情。四是开展教学论文评优活动。龙岩市每两年组织一次全市特殊教育论文评优活动,聘请专家评委严格评选,力求论文的质量和实用性,并择优汇编成册在市特殊教育课改开放日活动期间交流。评优活动有力促进了特殊教育教师开展教学反思,进行教学总结,积累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师教学素养。

(5)大力推进特殊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自2010年福建省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以来,龙岩市共争取省级补助资金1545万元,市级资金1970万元,县级资金579万元,社会捐资82万元,每所特校都实施了一幢及以上教学楼或综合楼建设;争取省级康复设施设备补助资金720万元,市级资金60万元,县级资金8万元,社会捐资41万元。通过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极大改善了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了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品位,促进了全市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

(1)经费困难。由于特殊教育涉及的学科多、领域广、专业性强,所需专用教室和康复器材设备比较多,而且价格昂贵。目前,各特殊教育学校已经基本配置完善了教育教学和康复所需的器材设备,但在后续的添置和维护方面存在一定的经费困难;学校都是寄宿制学校并且管理难度大,教学辅助和后勤保障的保育、医护、保安、食堂工作人员等基本上都需学校自聘,给学校增加了不小的经费压力。

(2)师资不足。①数量不足。省、市相关文件都规定了“特殊教育学校按不低于师生比1∶3的编制标准配齐配足专任教师”,龙岩市现有正式在编教师216人,缺编56人;②力量不强。全市大多数康复课程的教学、康复仪器设备的使用大部分都是由才经过短期培训的教师负责,烹饪、家政等部分技能学科的教学也基本上是由学校教师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和能力进行开展,教育教学的层次水平比较低;还有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教师培养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充分发挥这些教师的领衔、带动作用。③随班就读工作力度不够。由于师资、办学条件等因素,全市从事随班就读工作的大部分教师基本没有经过专业培训,难以从时间、方法、内容和质量等方面满足学生学习的特殊需要。部分学校虽然接收了残疾学生,但主要仅从生活方面关心照顾他们,在学习和各种活动上不管少问,随班就读往往容易变成随班就“坐”或随班“混”读。

三、发展对策与思考

(1)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多方支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更多关心支持,多方位、多渠道筹措特殊教育办学经费;建议市政府把不低于5%的特殊教育专项经费由财政部门每年直接划拨到教育专户,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积极建议各级政府列出特殊教育专项资金,用于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提高特殊教育办学影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在招聘教师方面给予学校更多的政策倾斜,切实做到按“需”招聘;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活动,尤其是一些专业性、针对性强的康复学科的培训,以强化专业学科的教学;学校要依托当地教研部门,通过教研活动、外出学习、课题研究、对流等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打造教师队伍;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教师沙龙等方式进一步架构完善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教师培养体系;建议省级教研部门多组织全省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教学评优、论文评选等活动,以激发教师活力,提高教师素质。

(3)加强指导,切实推动随班就读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学校为骨干,促进所有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特殊教育办学模式。尽快建立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资源中心并积极争取专项经费支持,加强对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跟踪,切实重视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发展,提高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