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中考总结范文

初中历史中考总结精选(九篇)

初中历史中考总结

第1篇:初中历史中考总结范文

一、专题教学模式概述

专题教学模式,就是以某一个理论知识、考试题型或社会热点为中心而开展的专项教学方式。其主要特点为跨教材章节,以学生为本,是落实历史基础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将零散的知识归类、贯穿并融合,更加详细、系统地将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强化、巩固历史基础知识,便于形成良好的整体历史观,从而提高初中生的整体素质与能力。

专题教学模式利用概述、分析、归纳、讨论及比较的方式进行历史知识的重组,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回顾,从历史的角度思考社会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其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能力,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专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专题的主线,进行专题要点的提炼和历史知识的深化;专题教学可实现历史与社会热点的密切练习,加强历史与政治等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社会现实、热点等的关注。

二、初中历史课堂中专题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从内容、方式上呈现专题教学

(1)专题内容的选择应具有多样性。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比如,专题以人为中心,如武则天等;以事件为主题,如南京大屠杀等;以一个地区为专题,如等;以一系列事件为主题,如历史上成功的变法,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专题教学的独特视角。

(2)灵活呈现历史知识。初中历史教学中专题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是可以很灵活的,比如,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典型成语故事中的历史事件,以知识竞赛的方式列举历史上的第一个和第一次,也可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影视播放与欣赏,如《三国演义》等。将历史知识灵活地呈现于学生面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2.培养初中生历史学习的专题意识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看书方式。初中历史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课本编排的先后顺序了解基础史实,在单元标题的引领下进行内容的阅读,关注其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对整体框架实现把握,同时也要注意单元前后知识点的联系与比较等。

例如,教师可指导学生围绕“近代列强发动的几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为题名,将近代中国各个阶级人们的反抗斗争以及学习西方、探索救国富强之路的历程为核心,深入了解每一场战争及运动的前因后果,然后再对各个事件进行具体的比较。这样,学生会更容易对这个知识体系有清晰的认识和进一步的把握。

(2)善于总结并归纳历史问题。初中历史中专题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保障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与考试说明的结合点等,对历史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出清晰的历史知识线索和逻辑条理。例如,以工业革命为专题,则应用列表归纳的方式将时间、事件原因、标志、重要发明、能源、技术领先国家、意义、影响及结论等实现清楚总结。

初中历史教师也可有效利用一些小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改变孤立地看待历史问题的方式,增强其知识的迁移能力。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总结:古代史中,中国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中国历史上历代比较有作为的帝王、古代医圣、诗圣、画圣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与治世,台湾、、新疆自古就是中古领土的证明等;近代史中,20世纪中国的三次巨变与三位伟人,中日、中美关系变化,等等。

(3)引导学生对专题问题进行探析。专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整体、系统地了解某方面的历史知识,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感受与认知,达到以史为鉴的效果。所以,教师可在教学中适当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析。例如,在对我国古代一些重要迁都事件进行归纳的同时,教师可提出问题:“统治者迁都的目的是什么?是否相同?”对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教师可提出问题:“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走的弯路,你作何感想?对美苏、美日等大国关系的变化史实中,你认为这些国家关系变化的基准是什么?”等等。这样开放式的问题设置,有利于增强学生历史问题思考与探索的精神,提高其历史思考能力,将学生的历史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三、结语

第2篇:初中历史中考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系统衔接

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过程。然而目前,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没有很好地兼顾三大功能。学生忽视知识的全面掌握,淡化了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动口不会总结,动手不能分析,动笔不会叙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作简要评价,只会识记现成的结论,知识不扎实,方法机械。而高考则属于选拔性考核,对学生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初中阶段的学习没有打下相当坚实的基础,使两个阶段明显断层,造成初中阶段历史教学精力和时间的巨大浪费,而高中学习则特别紧张。笔者认为,造成这种脱节的原因有:

1、中考的导向有违大纲的目标。

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无法摆脱中考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由于历史在中考中只占50分,即使到了初三,每周也仅有两课时。(二)能力要求没有具体的体现,考试范围框得过死。

2、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成见。

在初中,学生把历史当作副科,思想上不重视。由于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记零散知识点的学生照样取得好成绩。于是“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教师的讲解成为徒劳。初中阶段的基础不牢,就加重了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负担和精神压力,同时,学生的学习任务也更加繁重,使得高中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教学。

如何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为中考、高考选拔奠定坚实的基础呢?

一、实现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突破

为了使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有机地衔接,扭转两段脱节现象,笔者认为在初别是初三历史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毫无疑问,知识体系为能力的载体。无论是历史观点的形成,历史结论的认定还是阶段特点的归纳,都必须依赖丰富的史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而后得出。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呢?

首先,不要受中考的束缚,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建筑知识体系,由于中考是属于评估性的考试,而高考是注重能力的选拔性考试,故整个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不能受制于中考这一阶段性目标,要提高起点,瞄准高考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适应能力培养目标与素质教育的需要。

其次,引导学生以线索串联内容要点,形成基本历史知识的“经纬网”。初中学生有一个通病,知识点掌握得较为零散,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识记效果很差。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讲授新教材之前,先提醒学生看目录,勾勒内容框架,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主要讲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以此为主线,以下并列运行三条线:①本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鸦片战争为起点,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日益遭到破坏。②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入的入侵,中国社会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新的阶级力量和经济因素产生。③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并探求救国救民的方案和途径。以及在中国近代政治和经济急剧变更情况下而产生的近代思想和文化。上述四个方面构成该册教材内容主骨架。起初让学生了解纲目,教学中联系纲目教学,结束后再用纲目统领教材内容,让学生明白内容的前后联系。另一方面,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可切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经济发展状况,19世纪上半期中西方政治发展的特点等。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到纵横联系的“经纬网”上。

其三,教育学生注意知识的分类和分层。学生头脑中掌握大量的史实后,要进行初步的整理,按方面归类,按级分怪。在归类的过程中,体现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联系(如各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外交交往)。另外,要告诉学生注意区分哪些属现象、哪些属本质,哪些是表现,哪些是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在答题时,找准关键词,有的放矢。

二、注意能力培养的连贯性

能力的培养要与年龄发展相适应,与教学阶段相衔接,逐步提高:

①在课堂教学中,训练概括表达能力。学生阅读教材后,要求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文的内容要点。经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增强,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反应较快,答题精当,切中题意。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基本功训练。

②在单元教学中,训练比较分析能力。每结束一个历史阶段的教学,让学生在感知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得出一定的结论。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一般可向学生提供两个相似点较多的阶段进行书面比较。这类训练有前一阶段的概括表述能力作基础,也容易找到比较点,学生能够接受。如“秦与隋的比较”、“五代十国与南北朝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异同”等。

③进行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训练。这种训练不再提供两个可比对象,而只提供一个历史区段,最好是阶段特点较明显的历史阶段,也可以是某一方面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关系及政治发展特点”等。这类训练比较接近《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及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第3篇:初中历史中考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 自主学习 合作教学

【分类号】G633.51

传统历史教学中多数情况只是教师一个人主导了整堂课,历史教师教学方式也以“满堂灌”为主。根据实际教学效果来看,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因此,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以培养以历史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成为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的重点研究内容。

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过于陈旧,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我国历史课堂教学还沿用传统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教学模式,虽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为系统的书本知识,充分体现和发挥出教室的主导作用。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这种“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中,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素质不高,学生对历史学习存在偏差

当前,专业历史教师资源的匮乏也成为了当前历史教学现状突出的特征之一。在部分初中历史教师队伍中,很多教师都不是历史专业毕业的,在专业素养上有些欠缺,加之学校和社会对历史教师培养的轻视,长期以来使得历史教师自身素质难以得到提升,这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历史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进取心。对学生而言,其学习历史的动机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大多数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就是对知识点的死机硬背,只要在课堂上记好笔记,按照教师的考前辅导,就能掌握到历史知识,故而学生缺乏对历史学习的激情。此外,大多数的学生在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及历史价值观的培养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进而造成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被动性。

自主学习的氛围不浓厚

现阶段我国初中历史教学还停留在过去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中,既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也忽视了对学生情感和价值的教育。虽然有的教师也在尝试对此进行改变,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根深蒂固的影响,学生早已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由于缺乏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全面系统的培养,造成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力不从心,加之教师又未给学生预留课前预习、课中思考、课后复习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的氛围又不浓厚,最终还是回到原来的教学模式中。

二、以合作学习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自主学习

(一)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就学生利用各种学习的方法、学习资料、学习途径进行对教材进行自我学习,而合作性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更具成效,且可以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虽然自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方向的正确性。

比如讲授中国古代史第七课之后,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人数分成不同小组,然后推选出小组代表,小组讨论我国古代中帝王思想对社会文化的影响,讨论完成之后,通过小组代表将本组的观点进行阐述,最后教师根据小组的结果对比分析总结出哪个小组的观点更全面,并进行相应的补充,将教学知识完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各个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为了能够将观点概括的全面具体,成员之间会根据历史教材,充分发挥自己学习能动性,积极主动去进行思考,力求使小组最后总结的观点更具体和细致。各个小组观点阐述完了之后,教师会根据讨论结果来确定小组观点的全面性,即成果展示,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成员之间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完善。在师生之间的合作性教学模式中,学生得到了相互合作和学习的机会,体会到了合作性学习的乐趣,这样就可以将教师需要讲授的知识点快速有效的传授给学生,同时,学生的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不仅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学生讲课式的自主合作学习

我国出色的教育学家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中提出过“小先生制”的教学方式,其含义就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合作学习,也就是学生讲课式的合作性教学。这种合作性教学模式之下,教师的作用就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而是学生讲课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这种教学模式正是适应目前国家提出的新课改的要求,在许多中小学也得以实践,同样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初中教师在讲授新文化运动时,这课的内容不仅在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在语文课程中有所涉及,学生对这一课的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为了帮助学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进一步深入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对我国文化、经济、政治等的影响,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确定小组成员的主讲人,然后根据分组的情况,将课程内容划分成几块,比如新文化运动队经济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对政治的影响等,分别给小组安排需要讲授的内容。学生就需要根据自己之前学习的知识和收集相关的内容,确定任务内容的讲题思路,最后在课堂上,小组主讲人将小组成员之间总结的讲题思路在课堂上进行讲授。

学生讲课的模式不仅是在于对学生知识的培养,还是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生在讲课之前会积极地去探索问题,讲课之中又体验了讲课的经历,这样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加的完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班级上也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备课的时候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在确定讲课思路时又要具有一定逻辑性,在进行讲课时语言表达又要准确清晰。经过整个过程,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培养。

采用这种模式需要考虑班级的人数情况,特别人数很多的班级,如果只是采用一人主讲的形式,由于学生没有讲课经验,不会调动课堂气氛,这样课堂就会很容易出现冷场的情况,甚至课堂秩序混乱。因此,就有必要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同时小组成员不宜过多,避免出现学生边缘化的情况。同时教师在分配任务时,难易程度和内容含量好适当,毕竟初中学生的能力和课时都有所限制。小组成员人数分配完毕之后,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小组成员的分工问题,发挥各自所长,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

结束语:

自主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要求。而合作性自主学习则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共同探寻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有效地结合合作性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第4篇:初中历史中考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 素质教育 落实

随着社会迅速发展,国家更加注重对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着重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重点。初中历史作为中国义务教育中的重点课程,在培养人才知识基础的同时,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根据全面型人才的培养策略,在进行教育改革的同时,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一.初中历史与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全面型人才的教育方式,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方面。使学生们形成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善于发现周围美好的事物和培养正确的劳动观。

2.初中历史的重要性。初中历史教学是学生接触历史的最早时期,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总结历史事件和借鉴其中教训的能力。但是一般来说,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积极性并不高,是因为传统的历史课堂无趣且乏味,没有将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体现出来。了解历史,有助于形成初中生的责任感和掌握政治、人文文化等知识,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解析,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路。

3.初中历史素质教育的作用。因初中历史多涉及的内容丰富,包含政治、军事、地理等多方面知识,所以有利于加强初中生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基本的文化素养。初中历史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借鉴历史事件总结出的经验来引导现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充分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在形成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现状。传统的历史教育很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是通过与素质教育模式结合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素质教育的概念从提出到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分析、改善,终于在国内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使素质教育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足够的重视,有效的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2.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积极性。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不断地重复考试中的重点,老师一遍一遍的讲,学生一遍一遍的记,缺少课堂互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差。此外,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次数并不代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有学习和钻研历史的兴趣、是否能够独立思考,不被课本上和老师教授的知识所束缚。

(2)教师教学方式传统。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多都是通过讲解书本上的知识来教学,很少用自己的观点来评价和点评历史事件和人物。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要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处于被动位置,不能进行独立分析和思考。

(3)教学资源开发不够。一本历史书就想让初中学生了解历史,就凭教师的教课水准再高也是不可能的。所有的学科都注重实践,而历史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同时课堂播放历史影像资料、课外参观历史博物馆、阅读课外历史读物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就需要一所学校是否可以有能力开发这些教学资源。与此同时,也要将历史课本作为教学资源开发的主体,设计吸引学生、内容丰富的课本也是开发教学资源的重点。

三.提高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方法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第一步就是改变传统的师生地位,把以老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被动的接收知识变为学生主动的请教知识。在学生与教师的观点不一样时,应该主动与老师辨析,而不是被动的接收老师的固定观点。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2)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教学和培养学习兴趣。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每个学生的基础和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均不相同。再课堂上不能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所教授的内容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3)优化历史教学方法。学历历史不能完全依靠教师的讲解,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合理的安排实践教学,如:情景教学、网络互动等。

(4)积极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合理的改进历史教材,设计出将知识与趣味结合的课本。更多的结合教师的观点和想法,而不是单一教学知识。充分有效的利用图书馆和社区的历史课程资源,在课堂上播放历史视频都是历史课程开发的重点。

(5)优化历史教学评价和提高历史老师的综合素质。在历史教学的评价中要形成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针对学校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改善考试制度,同时历史教师要德才兼备、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自己的观点解读教材并精心备课。

参考文献

[1]何瑾.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第5篇:初中历史中考总结范文

一、恰当取舍,保留主干

即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专题复习涉及的基础知识进行恰当取舍,保留主干知识。历史专题复习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古今中外历史或是同一类型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比较,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现象的立体认识,并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题复习课《美国史》的教学中,笔者主要围绕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美国历史对世界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等角度进行归纳总结。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学生对复习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美国史》的专题复习教学中,笔者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板块。

1.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多角度构建专题史的知识体系。在《美国史》的专题复习中,首先由学生分组讨论,大致总结出《美国史》的复习可以分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建立巩固”、“科技革命”、“世界格局的演变与发展”等若干个专题,每一专题下又包含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比如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建立巩固”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主要有“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等,从而帮助学生强化专题意识,尤其要注意大专题下的小专题。其次,按照时间顺序,总结归纳美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影响。例如: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19世纪的南北战争、第二次科技革命,二战前后(20世纪)的罗斯福新政、第三次科技革命等。

2.分组合作,交流展示。首先,笔者从教材中精选了几幅代表美国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图片进行展示,图片中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华盛顿、林肯、罗斯福、杜鲁门、科索沃战争等。各小组根据所学知识总结交流图片中的人物、事件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贡献或重大影响,要求每个学生都把本组的交流结果写下来,然后派小组代表选择其中的一幅图片在全班进行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总结更准确全面,让学生在交流中自己整合相关知识,同时也达到了复习基础知识的目的。

3.提高阅读和理解重要史料的能力。阅读和理解史料是历史中考考查的能力之一,在平时的复习中,很多学生认为对教材史料的复习是一种“炒冷饭”,兴趣不大,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连书本都懒得翻。在《美国史》的教学复习中,笔者将教材中与美国史有关的图片、文字等重要史料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多媒体上展示的史料进行知识抢答,说出史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让学生动起来,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去的目的。

4.分析探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历史专题复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复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现象,透过历史表象认识历史本质及以史为鉴的能力。在本堂课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概括美国历史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美国的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进一步提升对美国史的认识。

5.将历史问题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将历史问题与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是中考的重要特点,同时也是让学生保持新鲜感、提高复习课关注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美国史的复习绕不开中美关系这一重大热点问题,在这节课当中,笔者通过一个短片向学生简单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然后让学生讨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你认为应如何发展中美关系?”“在问题上,美国的一些政客为何频频发声,纵容日本?”等问题。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保持了较高的关注度。

通过以上板块的复习,既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合作探究,开拓了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复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基本达到了笔者设计这堂课的预期目的,复习效果也比较明显。

三、精选试题,巩固训练

第6篇:初中历史中考总结范文

一、提高历史的思维能力

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学习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运用历史学科的基础理论,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对历史发展的规律作出解释,对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作出辨别,并能依据历史正确认识当时的社会现象。培养和提高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必须结合初中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现状,在课堂上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一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时间观”,养成他们按照历史时间顺序进行思维的习惯。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历史时间观念,将思维与不同的历史时代紧密联系,分析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关系,从而获得对历史事件的现象和本质的深刻认识。例如要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为什么最早兴起于东南沿海?”这个问题,学生就必须结合明清时期以及近代东南沿海的经济状况等知识来进行分析。

二是提高学生阅读历史教材的能力。近年来,历史学科成为中考科目,在考试方式上采取开卷的形式,历史材料分析题成为考试的重点,也成为初中生的学习难点。很多学生就是因为阅读能力欠缺,面对“历史材料题”时束手无策。要提高初中生阅读历史事件的能力,就要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领悟能力,教会他们整理、归纳和分析历史文献的方法。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教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编写提纲的方法,通过编写提纲发现教材的要点和事件的内在联系。如教学九年级第十五课《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时,我先示范编写了课文第一部分“西进运动”的提纲,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我的要求和提供的方法练习编写“内战经过”的提纲,包括时间、原因、焦点、导火线、爆发、形势、转折、结果、意义等方面。通过编写提纲,学生提高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教材的理解和领悟也更深更透彻了。

三是教会学生进行直接的历史探究方法。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往往要运用到各种历史材料,或者会接触到一些与史论不一致的观点。这是一个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契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对各种历史材料进行分析。比如,笔者注重开发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史料时,关注所叙述的历史人物的动机和意图;通过对现象的了解,思考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通过对事件发生背景的探究,正确认识事件的本质;在阅读历史文献时,通过归纳和分析寻找规律。同时要特别注意不能用现在的价值观去衡量和判断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必须结合当时的各种情况,用历史的观点作出客观的评判。

二、提高运用史料的能力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课堂教学是以史实教学为基础的,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用以补充说明教材中的观点和问题,为学生解读教材提供原始的素材。“没有史料无以成题”,是历史开卷考试背景下教师与命题者的共识,中考要求对史料进行分析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历史学科最重要的能力考查目标之一。基于上述两点,历史课堂必须加强史料教学,以提高学生运用史料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史学素养。

第7篇:初中历史中考总结范文

关键词:差异;历史;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108-01

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课程有差异,作为学生个体需要历史知识的延续和提升,所以我们要重视并解决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有人说“高中的成败在高一”,而高一的起跑线就是初高中的衔接,对此我们千万不可小视。

下面我从初高中的体例差异、课标差异及考题差异等方面谈谈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

一、从体例差异谈通史意识

就现行初高中历史教材看,初中历史采用通史体例,从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及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组成。新课改地区高中历史采用古今贯穿、中外合编的专题体系,就更加凸显了初中阶段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而现实情况来看,初中历史新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方面取得了成就,但是也造成了初中阶段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弱化,基础知识大量减少,学生们的历史素养普遍偏低。在这种情况下,高中历史课程采用了专题体系,这就造成初中的知识基础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很难衔接。

解决好体例差异就必须强化通史意识:一要巩固通史基础知识,二要整合高中专题教材按通史体例整合。在巩固通史基础知识方面,我校去年已经编写了初高中衔接教材,在暑假期间引导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历史对通史知识温故知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应该继续推行。关于整合高中专题教材,特别是三本必修,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总结。可以结合其他版本教材比如人教版在每一课都注明本课与其他必修模块的联系。比如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近代史可按通史体例整合为:

资本主义兴起和资产阶级革命

1、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初步开拓(经济:必修二)

2、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思想:必修三)

3、英国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政治:必修一)

4、启蒙运动(思想:必修三)

5、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政治:必修一)

6、法国大革命与民主制度的初步发展(政治:必修一)

这样的整合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学科时序性的特点,同时把政治、经济和思想知识紧密结合,从历史整体中认识历史事件,也就是在“大历史中认识小专题”。

二、从课标差异谈探究意识

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都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但具体要求仍有很大差异。比如在能力要求上,初中课标为: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高中课标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实状况是很多高一新生会沿用初中学习的思维,认为历史背背就行了,可是仅靠“背书”是远远达不到高中历史学习要求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及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渗透历史探究意识、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结合我校“高效课堂”模式,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从考题差异谈材料意识

从中考和高考历史试题中可以更直观的看到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差异。罗斯福新政为例,中考试题呈现为:罗斯福总统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危机?而在高考题(2007年山东高考)则呈现为: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遭。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上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

(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

第8篇:初中历史中考总结范文

关键词:思维导图;历史与社会;备考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概念图,英文是mindmaps,它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大脑基金会总裁东尼・博赞发明的,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地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1.历史与社会的学科特性

历史与社会是将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构建成一门新的课程,其课程框架的基本思路是: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以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整体设计目标的递进关系和内容的逻辑顺序,因而决定了本课程特有的综合性、人文性、探索性和开放性。

第一个主题是“我们生活的世界”,讲述社会是怎样的,这是对社会生活要素的整合;第二个主题是“我们传承的文明”,讲述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是对反映社会发展的史实的整合;第三个主题是“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讲述社会应该是怎样的,这是对当代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的整合。

2.历史与社会中考命题趋向

根据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13年深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编排,历史与社会考点包含了大考点14个,分小考点60多个,涵盖了初一至初三的5本教材,涉及学生的阅读字数大约有上万字,还有大量的图片、表格、地图等。在初三这有限的时间内将如此复杂繁琐的知识点记忆并运用,是一件非常庞大的工程。从最近几年的中考命题来看,历史与社会中考题型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各占50分,试题的灵活度、开放性逐渐增强,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越来越紧密,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

3.历史与社会备考中运用思维导图的重要性

(1)构建高效的历史与社会知识体系。北京师范大学杨宁一教授曾经指出:“学科知识体系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反映了对历史的总体认识,体现和涵盖了学科的主干知识,在考试测量中十分重要。同时,考试测量的试题应该有三个命制目标:一个是命题的立意,即试题要有一定的主题思

想;一个是能力考察的目标,一个是通过作答使认识得到提升,也就是使考试测量本身成为再教育的过程。命题的立意和认识的提升都源于学科知识体系。”基于此,初三历史与社会复习备考中必须重视对教材的熟悉,掌握基础知识,并构建历史与社会学科体系。

(2)改变传统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教与学的关系,看似简单,要处理好绝非易事。在初三总复习阶段,学生总是期待老师理清楚线索,然后他们按照老师的思路记忆即可,这样既省时又省力,复习的速度又快,也可以避免自己整理知识点的遗漏。但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对老师依赖的习惯。那这样一来,初三复习的效率又从何谈起呢?

有没有方法解决这个难题呢?当然是有的,用思维导图。采用思维导图,通过大量的图片和颜色,可以更大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人文地理中国地形(主要山脉、河流、地形区)为例,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简单的线条、图画记录下祖国的山川河流,用亮丽的颜色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果再将学生所作的知识结构在班内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质疑,互相查缺补漏,一节课这样下来,学生掌握的应该要比老师滔滔不绝地讲一节课要好很多,也可以较好地解决老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达到教师“输血”与学生“造血”的有机结合,既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也符合高效课堂的要求。

(3)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学生历史与社会复习“点―线―面”知识体系格局。历史与社会课程,包含的知识点非常琐碎,如果我们可以很好地通过一张图,仅用关键词、图形和连线等,把一个概念、一节课、一个专题甚至一本书的内容梳理,组成涵盖了关键信息及其联系的一张图,则会大大地减轻记忆的负担,使知识的存储、管理及应用更加系统化,从而构建起“点―线―面”知识体系格局。

我们可以发现,学习和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学生实践的过程,学生记忆最深的过程。在初三备考阶段,形象生动的思维导图,会让枯燥的复习充满活力。要让学生勤于动手,善于思考,有事可做,有话可说。

参考文献:

[1](英)东尼・博赞,巴利・博赞.思维导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第9篇:初中历史中考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有效

初中历史是初中阶段学习的科目之一,它的教学内容贯穿古今,有非常丰富的知识与文化,基本上分为古代史、近代史以及现代史三部分。初中历史的学习能够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了解,提升民族归属感。总的来说,初中历史的教学目的就是古学今用,通过了解我们的祖先的经历以及学习他们的优秀文化知识对我们的生活起到借鉴的作用。相比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初中历史的学习更有难度,因为它对学生的记忆方面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容易对历史的学习产生厌倦的心态。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谈谈初中历史的教学心得。

一、我国目前初中历史的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来说,初中历史的教学水平一直处于一个比较平稳的发展状态,在初中各个学科的教学水平中处于中下的阶段。并且受长期以来的填鸭式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不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不高。

首先,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就是学生对该科目的兴趣,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不高,自然就局限了课堂的有效性的提高。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普遍没有给予学生兴趣一个应有的重要地位。基于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的重构。换而言之就是换一种教学方法,一样的教学内容,给予它不同的教学情景,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法进行教学,会有不一样的课堂。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拘束于教师的单方面授课,没有充分动员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长此以往,难免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心生厌倦,从而影响到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的提高。总的来说,教师对于课堂的影响非常大,教师的专业素养对课堂的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历史老师对于课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都会影响到最后的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教学手法运用不当的情况。传统的历史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我们当前的教学需求。新型的教学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打造多互动环节的教学课堂,历史教师也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对自己的教学手法进行及时的更新。

二、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具体措施分析

1.强化基础的提问教学,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

初中历史的教学离不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部分,传统的历史教学普遍停留在知识理论的背记上面,缺乏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深入理解与个性化的认识。在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有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于思考能力的培养,最为基础的教学手法就是提问教学。提问教学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有利于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去。有对立式提问、观察式提问、反问式提问等等。比如说,假如当初孙中山没有进行民主革命,历史会怎样发展?如果当初抗日战争没有发生,现在会是怎么样?这是一种逻辑性的提问,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的理解与记忆。同时这也是一种较为开放式的提问,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能力、思考能力等。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设置不同难度、梯度的问题,照顾到学习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

2.活用各种教学方法,为初中历史课堂注入活力

传统的授课方法局限了学生的学习空间,随着新型教学理念的产生,非常多的教学方法随之出现。比如说小组合作探究,学生通过“微课”“慕课”等进行自主的学习、辩论赛、结合相关的影视资料等等,这又有利于提高初中历史课堂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说,在n堂教学导入部分,教师可以适当融入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基于初中历史的教学特点,教师可以在热点新闻中融入历史知识。与课堂相符的新闻能够作为课堂话题的导入,对于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也能起到一个知识回顾和加深理解的效果。比如说,某日是孙中山逝世65周年,那么教师可以提问孙中山的功绩、人物评价等。

3.争取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

对于历史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手法就是插播一段相关历史资料的视频。通常的历史学习都停留在课本上,学生对相关的历史事件缺乏直接的感受与刺激。历史视频能够从视觉、听觉给予学生不一样的刺激,提高学生对历史课堂的专注度,给予学生更加直接的刺激。在目前的影视作品中,有许多与历史挂钩的情节,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剪接,生动的画面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学习兴趣。比如说抗日战争,相关的影视作品就有《亮剑》《雪豹》等。

初中历史教学相比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可能更有难度一些,历史教学需要付出十二分的努力,时刻拥有饱满的状态,积极的态度,并以此感染学生。历史的学习能够强化学生对我们国家的了解,提升民族认同感,对国际上的基本形势有所了解。总的来说,历史的教学是一种思想品质的教学,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非常长远的影响,应该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