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范文

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精选(九篇)

信息技术的数字化

第1篇: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范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GIS);数字化技术;MapInfo;MapX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73X(2009)05-122-03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MA Yuan1,YAN Fei2

(1.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Chang′ an University,Xi′ an,710064,China;

2.Shaanxi Branch,China Unicom,Xi′ an,710075,China)

Abstract:As the robust development of the computer software,the digital technology was born,which is the core factor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This technology makes people work more efficiently.The paper analyses the digital technology in the GIS.Then further analyses the developing method of ComGIS.This paper also introduces how to design and develop the GIS by using MapX technology.The system′s spatial database and function design are stressed,which can solves some important problems faced with in practice.

Keyword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digital technology;MapInfo;MapX

0 引 言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对各种空间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信息处理和管理系统[1]。GIS提供的信息产品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和数据,而且还有一幅幅空间图形或图象。位置图往往比文字更能说明空间问题,它给人以直观完整而深刻的印象[2]。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出现的各种数字化技术则是实现GIS的基础和保障。

1 数字化技术简介

地图数据的数字化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首要任务,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数字化工具是美国MapInfo公司推出的桌面地理信息系统MapInfo。系统的操作界面则由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完成,常用的有Visual Basic、Delphi和Visual C。系统的后台数据库和操作界面建立好之后,就需要使用一个专门的地理信息系统控件MapX或者Map Objects来完成系统对数据的操作。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数字化技术。

1.1 数字化工具MapInfo

系统建立者将纸质地图或电子版的综合地图通过数字化工具建立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再通过一个特定控件将数据库连接到系统的操作中[3]。虽然MapInfo其本身也是一个地理信息系统产品,可以完成地理信息系统的很多功能,但是用户为了建立符合其自身使用特点的地理信息系统产品时,常借助它作为地图的数字化工具,并将数字化后得到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存储在MapInfo自带的类关系型数据库中。

MapInfo小巧易用,价位较低,是系统建立者优选的数字化产品。MapInfo的主要技术特点之一是按图层组织地图[4]。也就是说,将一幅综合地图加工成多个层层叠加的透明图层,每个图层包含了整个地图的一个不同方面[5]。现以交通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为例,第一图层可以是高速公路,第二图层可以是一级公路,第三图层是二级公路,第四图层是由公路连接的城市组成,以此类推,就可以形成一幅完整的公路图。

1.2 系统开发语言Visual Basic

数字化建库完成后,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工作就已经完成70%了,接下来就是利用可视化编程语言如Visual Basic,Delphi或Visual C,建立符合用户需求的系统操作界面。由于MapInfo公司与Microsoft公司保持着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它们的产品有着更好的兼容性,所以通常选择Microsoft公司的Visual Basic语言来建立系统的操作界面。

1.3 基于组件式GIS的MapX

系统界面建立好之后,就是要实现系统对数据的操作了。这里用到了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Components GIS,ComGIS)的基本思想是把地理信息系统的各大功能模块分为若干个控件,每个控件完成不同的功能[6]。各个GIS控件之间,以及GIS控件与其它非GIS控件之间,可以方便地通过可视化的软件开发工具集成起来,形成最终的GIS应用系统[7]。在组件式技术已经成为业界标准的时代,使用GIS控件就如同使用我们熟悉的Active X控件一样简单方便,使非专业开发者同样能得心应手地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目前常用的GIS控件有MapX和Map Objects,其中前者比后者的功能略强,又考虑到数据格式和经济因素等实际情况,往往使用MapX作为系统开发时使用的GIS控件。MapX同样是美国著名的桌面地理信息系统厂商MapInfo公司推出的,那么它将会与数字化工具MapInfo有更好的融合。使用MapX时,只需在可视化开发环境中将MapX控件放入窗体,并对其进行编程,就可以实现数据的空间可视化、专题分析、数据绑定、地图编辑等地理信息系统功能。

2 地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以上简单介绍了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时用到的数字化技术和工具,概括来说,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步骤如下:首先,应用MapInfo数字化各类信息,完成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数字化建库工作,数字化后的数据可以存储在MapInfo自带的数据库中,也可以存储在其它外部数据库中[8];接着,在可视化编程工具Visual Basic中添加MapX控件,编制符合用户需求的界面和功能,完成整个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下面以本人参与实现的某楼宇管理系统为例,让大家直观感受各数字化技术和工具是如何相互支持,支撑起整个地理信息系统的。

首先,利用扫描仪扫描图纸,或者利用现有的电子版图纸,存为栅格文件;接着,在MapInfo中调入该文件,设置投影方式并配准[9];再次,以得到的栅格图纸为蓝本,新建图层并覆盖在该栅格图纸之上,将其作为编辑矢量地图图层的参考[10];最后,采用手工绘制方法分层绘制相关地理对象,如楼宇房间图层。在建立了房间图层的图形数据后,同时需要建立相应的该房间图层的属性表。属性表的建立比较简单,通过与关系型数据库的表结构设计和输入相类似的方法即可完成,需要注意的是要将图形数据对象和它的属性数据一一对应。

一幅图层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建立好之后,该图层的数字化工作就完成了。要完成整个综合地图的数字化,就要将构成这幅综合地图的各个图层按照同样的方法分别数字化,最后将这些包含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图层叠加在一起即可。

在实现了系统的空间数据库之后,就要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Visual Basic中添加MapX控件来编制用户界面和实现系统功能了。

3 系统功能实例

鉴于对具体需求的分析,在上例中,系统实现了数据输入输出与管理模块、系统基本功能模块、空间查询分析模块、专题渲染模块、数据绑定模块和系统实时帮助模块等地理信息系统较为基本的功能模块。此外,还根据用户在管理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实现了智能检测模块、立体效果模块和宣传功能模块,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3.1 鹰眼图

系统基本功能模块中的鹰眼图是GIS中一个基本的功能,它是为了方便用户浏览地图而设计。鹰眼图窗口中的矩形代表的是原地图窗口中的地图在整幅地图中的位置。鹰眼图如图1所示。这时要通过一个单独的MapX控件来显示鹰眼图,与主地图的MapX控件相独立。

3.2 I查询

空间查询可以是图形查询,可以是属性查询,更可以是二者之间的交叉查询。I查询是空间查询中一个最基本的查询功能,它的特点是鼠标点击任何一个目标图元,无论这个图元在整个地图集的哪一个图层上,都能弹出其对应的全部属性信息,如图2所示。

3.3 上级查找

智能检测可以在管线出现故障时,相对智能地显示出可能出现故障的线路或节点。上级查找是其中一项实用的功能,它利用Search方法以及具有方向性的节点编码,通过子节点向上查父节点的方式,根据输入的节点号,按流向查找某一管线节点的上级节点,在地图上标注出上级节点编号,并加亮显示该管线,如图3所示。

3.4 立体效果

为了能够直观反映楼宇内各房间的情况,系统中还设计实现了房间的三维立体模块。首先,使用3D Home Architect Deluxe建立立体效果模型,然后利用Flash MX将导出的图片生成人机互动界面,最后在Visual Basic中加入控件Swflash.ocx与原系统进行整合。以某房间为例,立体效果展示过程如图4所示。

各个功能模块是在明确具体需求的基础上设计的,每一功能模块中的每个功能都用以实现一个特定的管理目的,最终形成了一个操作简单,提供交互式和可视

化环境,使复杂模式与数据处理对用户透明的管理系统。不难看出,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将地理信息系统这一思想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人们对信息的管理更加直观高效,并为管理中的各种数据提供强有力的查询和分析,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周云萍.数字化园区的方案设计与研究――基于J2EE的网上办公系统的设计[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2003.

[2]武舒凡.数字化园区的方案设计与研究――基于Web Services的动态电子商务系统设计[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2003.

[3]王建锋.数字化园区的设计与实现――基于GIS的数字化楼宇管理系统[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2005.

[4]Duane F Marble.Some Thoughts on the Integration of Spatial Analysi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J].Journal of Geographic Systems,2000:31-35.

[5]Al Gore.The Digital Earth: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EB/OL].159.226.117.45/Digitalearth/, 1998.

[6]齐锐,屈韶琳,阳琳S.用MapX开发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周心铁,刘毓华.组件技术与GIS的发展[D].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心,1998.

[8]Zorica Nedovi′-Budi′,Jeffrey K Pinto.Interorganizational GIS: Issues and Prospects.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1999,33(7):183-195.

[9]李连营,李清泉.基于MapX的GIS应用开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第2篇: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范文

关键词 博物馆;数字技术;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2-0182-02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壮大,新的虚拟世界正在直追我们的现实世界,很大一部分社会活动都已在网络上开展。数字技术是当代高新技术的领头羊,是电子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产物,数字技术的应用已经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结束了文化与技术、工作与休闲、艺术与商业的对立。在信息空间中人们可以更快捷,更高效,更低廉地交流信息和获取知识。这将是一种崭新的节约能耗和资源的方式,利用数字化技术于文物展示和应用,不仅高速、高效,而且可以做到文物的无损化应用。

1 数字化博物馆的内涵

数字化博物馆是以博物馆物理实体为基础,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建立的一个信息服务体系。数字博物馆是物质博物馆在数字网络空间的再现和补充,具有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的特点。数字化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一样,同样具有对文化遗产的保管,研究和陈列。数字化博物馆包含的内涵较多,既可以是博物馆的数字化管理,而且目前我国博物馆已经处于信息化建设的初期,以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为代表,其中南京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全面开展了信息化的建设,建设了安全监控、消防自动控制系统、楼宇机电设备自动控制系统、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博物馆的数字化也可以是传统博物馆运营方式的转变,以数字化技术为媒体的业务拓展,如数字展厅、网络博物馆展出等。博物馆数字化,则是指博物馆各个工作方面全面地采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为常用工具,使电脑成为日常的工作平台,更高效率地为文物的保存和利用服务。

2 发展数字化博物馆的必然性

2.1 发展数字化博物馆是文博事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

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对“遗产”的概念发生了质的升华。现实博物馆的技术手段针对的是文化遗产的静态结果,都是有形实体,而有形实体能够给人以直观性,以及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无法进行动态过程和无形遗产的收藏,同时也难以体现文化遗产的多维信息之间的相关性,这也是传统博物馆的弊端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急需要进行变革,而传统的博物馆无法适应遗产范围拓展这个根本性的变革。

2.2 数字化博物馆是人类文明新一代客观遗存物的征集、收藏单位

数字化博物馆能够保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是把科技与文化相结合起来的文化交流传播的一个崭新的高科技艺术领域。博物馆数字化是现实博物馆为适应当代信息化社会而对博物馆功能、组织、工作的再定位。我国博物馆长期沿用“通柜、实物加说明牌”的陈列手段,难以诠释展品内涵,并且也难以吸引生活在信息时代的观众。上述问题是我国博物馆所面临的重大难点,它们阻碍了博物馆的发展,但合理地应用数字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这些问题。

2.3 数字化博物是组织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博物馆数字化涵盖了文博工作的收藏、保管、研究、陈列、教育、市场等所有的工作内容。数字化博物馆是在现实博物馆信息化基础上的质的提高和升华,无论从内容或者效率都远远超越了现实博物馆。博物馆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能够在任何可以和Internet连通的地方进入到自己博物馆的局域网中,甚至可以利用移动电话、笔记本等一类信息设备无线接入Internet,实现信息交流,这对进行外出展览、调查等工作的人员极具实用意义。

3 博物馆数字化的发展策略

3.1 积极应用数字技术

谈到数字技术,就不可以不提到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20世纪末才兴起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性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本来是美国军方开发研究出来的一项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大大推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的数字展示中具有巨大的魅力,能够弥补数字技术的虚无性,能够给游览者更多身临其境的感觉。

3.2 要进一步发挥国家文物局已开通的“中国文博”政府网站功能

利用各地现有文博网站,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系统整合,这也是博物馆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建立各种局域网或接人各种广域网实现网络化,以及建立连接国家文物数据中心、分中心和数据节点的文物信息网络,就可以实现国家文物局、省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重要文博单位的互联互通,为文物信息的共享以及交流提供了途径。

3.3 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推动信息科研成果的普及与应用

我们既要从自身来培养专业的博物馆数字化工作人员,但是这不是说我们要闭门造车,在加强自己发展力度的同时,也要借助社会力量和公共资源来满足博物馆在数字化发展。一般来说,在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初期,应该聘请相关的数字化专家进行考察,针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需求提出具体意见,并确定可行的建设方案。建设完成后,维护工作至关重要,维护工作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内容的维护与更新;另一方面是系统的维护与升级。博物馆应该充分借助社会专业力量,切实做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工作,并且作为博物馆来说,更多的具体工作采取社会化或外包的形式是比较理想的方式之一。

4 结论

国家文物行政部门有必要加强文博信息资源的管理,从总体上全国文博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指导和协调,并且积极推进文物、博物馆信息资源标准化研究工作。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其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和把握博物馆的业务工作,博物馆数字化发展可谓是任重道远,仅仅有数字化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博物馆的专业内容,是充分分析博物馆的特色,通过使用数字化技术使得这些特色更加突出和鲜明,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这才是目的。博物馆数字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也是迎合大众需求的一种途径,做好博物馆的数字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洪光.对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博物馆研究, 2007(3).

第3篇: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范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网格技术;信息服务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上的信息呈现了爆炸似的增长。这些信息当中,有些是用户所需的,而有些是没有价值的甚至是伪信息。这使用户在网络上获取信息时需要慎重的选择。使原本简单便捷的过程变得复杂。数字图书馆的任务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数字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网格技术的兴起,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转机。

1 网格技术

1.1 网格概念

网格(Grid)是一种新兴的技术,正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当中,人们称它是下一代的Internet。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完全准确的定义。简单来说,网格是一种信息社会的网络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它将互联网上的所有资源互连,使原来的一个个信息孤岛联通,使人们真正的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因此,网格是超级计算机、信息资源以及网络三者的结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大、更统一的平台。它可以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以及专家、个人资源的全面共享。

1.2 网格的功能

1.2.1 可实现资源共享

这不仅仅是特征,也正是网格的目的。在如今高速的信息社会里,每天都有很多的信息产生。而这些信息是庞杂无序的,分散在不同的地方。网格上的资源将不再局限于同一个组织内,而是更多的面向网络上的信息。从而使得那些资源类型复杂、跨越地理范围广、庞杂无序的信息资源整合。为人们提供一个方便的平台,真正的实现资源共享。

1.2.2 确保信息的动态性与准确性

信息的一个特性就是动态,因此网格也有同样的性质。因为网格是信息的一个集合。它需要时刻整合、更新新产生的信息资源,保证为用户提供最新的信息。但同时,与Internet相比,网格对信息资源有一个再加工的过程,信息不再是无序、重复的。当然,更不会像以前的网络一样存在着伪信息。网格提供的信息是更加健康更加安全的。并且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

1.2.3 具有智能化和虚拟化特征

网格服务的虚拟化提供了一种将通用语义行为无缝地映射到本地平台的能力。在网格中,有多个部门或团体的复杂虚拟组织。虚拟化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跨越范围广的检索界面,为用户提供更智能化的服务。

2 网格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图书馆的形态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网格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有着必然性,二者的结合,会使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更加迅速,使数字图书馆更加完善,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网格为数字图书馆提供统一的平台信息

网格能实现人、超级计算机、网络的一体化。因特网只是为人们提供独立的检索界面,用户看到的也是单独的网页。网络的作用就是通过网页的形式把全球的计算机连在一起。而网格则是,把所有的信息资源存储在一个类似超级计算机的平台里,所有用户可以像直接使用自己的电脑一样来获取各种资源。这样,网格就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平台信息。所有的用户都可以平等的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

2.2 网格使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更加智能化

网格与数字图书馆结合的实现,需要很多的应用软件的支撑。也需要与很多相关的信息技术结合。如为了检索的方便,会提供语义检索、智能检索等。当然,伴随着网格技术发展还会有更多的相关技术应运而生。网格中还有很多的虚拟部门为用户服务,有很多虚拟社区供用户讨论,这也会使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更加的智能化。

每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资金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决定因素。很多图书馆就是因为资金的缺乏,导致建设不够完善。而网格技术的应用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匮乏的问题。网格可以使所有网络中的、各数字图书馆中的以及其他分散的信息资源整合,这大大减少了,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中获取其他信息的资金。而且剩余价值可以用来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其他方面。比如,设备的引进、工作人员的报酬、公益活动等。

2.4 网格有利于开展数字图书馆多样化服务

每个独立的数字图书馆在建立服务系统的时候,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其中的因素包括资金、包括信息资源的建设、也包括人才的选择等。而网格地应用,解决了很多这样的问题。网格为用户提供统一的平台,每个数字图书馆可以建立一个完善的特色服务。如果需要,可以通过网格直接连通到其他的数字图书馆。这样,用户在一个数字图书馆的界面就可以享受多个数字图书馆的特色服务。实现了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多样化。

3 网格下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逻辑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对网格的分析以及结合数字图书馆的职能,本文设计了一个网格下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流程,如图1。

3.1 数据资源

网格所获取的资源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分别是各个类型的数字图书馆、互联网上那些庞杂无序的信息以及分散于其他形式的信息,比如那些有个人版权的信息,像博客、或者微博等。而在网格下的各个数字图书馆就相当于网格中的一个个资源节点。需要强调的是,在网格技术应用的前提下,各个数字图书馆应该达成一个协议,就是每个数字图书馆发展各自的特色馆藏。最后将所有馆藏的信息汇总到超级计算机中。这样可以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同时,由于网格中的各资源节点充分自治,所以如果需要的话,各数字图书馆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资源,决定参与网格的程度。

3.2 超级计算机提供统一平台

超级计算机所提供的统一平台,就相当于一个新的大型的数字图书馆。各数字图书馆通过一个传输协议将所有信息传送到网格环境下。在网格中,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再加工。并且存储副本,当用户要检索某条信息时,统一平台将副本调出,若符合用户的检索要求,则再调取出原信息。在这一部分中,不仅仅需要信息的再加工,还要考虑信息的安全性、网络的安全性。应适当的对某些敏感信息进行加密,当用户要进行存储时,需要用密码来保护。而且还要保证超级计算机网格环境不被病毒入侵。需要高性能的杀毒软件。还要有支持平台运行所需要的各种应用软件。打个比方来说,网格,就像是一个大型的综合超市一样,里面有所有人们所需要的东西,它们分别有不同的供应商(信息源)。超市有自己的工作团队(专业人才),有自己的管理机制,维护系统等。工作人员需要把购买的商品,按照类别归类排架,然后出售。这也正像是网格后台的专业人员所需要做的,他们需要把信息再次的加工整合。因此,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较高。

(上接第51页)

源。用户将不再受传统模式下单一数字图书馆的限制。但同时,各个数字图书馆也可以提供连通网格的用户的检索界面。因为在网格环境下,各数字图书馆仍然是自治的。他们负责提供数据、信息资源。网格技术的应用,使得各个数字图书馆的界面都可以当做这个超级计算机的界面。例如,当我们打开数字图书馆A的首页的时候,就会提供一个和网格的连接提示。举个例子来说,网格所提供的统一平台就好比是一个大房子,而每个数字图书馆都是它的一扇大门。人们无论打开哪扇门,都可以自由的进入其中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4 结 语

网格技术是计算机发展的新兴领域,目前数字图书馆与网格的结合,还没有实际的应用。都还只是理论上的研究。但是,网格技术与数字图书馆的结合将是未来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因此,本文根据这一点设计了网格下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逻辑模型图。从该图,能看出在网格技术的应用下,数字图书馆能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网格技术有利数字图书馆的正常运行,并且能够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靳东旺.基于网格技术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J].现代情报,2009,(6):38-43.

[2]简玉仙,程晓颖,朱晓冰.下一代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网格[J].现代情报,2010,(4):73-78.

[3]周伟.基于网格技术的数字图书馆互操作框架[J].现代情报,2007,(6):91-93.

[4]刘桂玲,刘伟,郝俊琴,等.基于网格技术的数字图书馆平台层次体系建设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4):86-89.

[5]赵凡.网格技术综述[J].甘肃科技,2010,(13):30-33.

[6]赵华.网格技术——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平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2):22-24.

[7]冯京桉.基于网格技术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构架设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3):85-87.

第4篇: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范文

1、无线通信技术的 发展 过程 

回顾通信发展的 历史 ,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有过程:1832年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它传送的信息是由众所周知的点划码组成的,即人类最早的通信是采用数字方式进行的。以后贝尔又发明了电话,并由此造就一个电信产业。一个多世纪以来,以电话服务为主的电信业走了一条成功之路,取得了极大的发展。然而随着人类 社会 的发展,电信业务也从早期的电报、电话发展到今天多种业务并存的局面,通信的规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 科学 技术的发展, 现代 通信又进入了数字 时代 。20世纪90年代信息革命的浪潮,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号角声,信息和知识爆炸式的增长,特别是因特网商用化后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电信业受到巨大的震动和冲击。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问题 的核心在于“信息”。在信息和知识已成为社会和 经济 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基本要素的时代中,人们更加需要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原来点对点的固定电话通信方式已远不能满足需求了。人类需要宽带的无线通信技术,来满足多媒体化、普及化、多样化、全球化和个性化的信息交流。无线通信是指采用电磁波进行信息传递的通信方式。早在1897年,马可尼使用800khz中波信号进行了从英国至北美纽芬兰的世界上第一次横跨大西洋的线无电报通信试验,开创了人类无线通信的新纪元。在无线通信初期,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大量使用长波及中波进行通信。20世纪20年代初人们发现的短波通信,直到20世纪60年代卫星通信兴起前,它一直是远程国际通信的重要手段,并且 目前 对应急通信和军用通信依然有一定实用价值。

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产生了传输频带较宽、性能较稳定的微波通信,成为长距离大容量地面干线无线传输的重要手段。模拟调频传输容量高达2700路,亦可同时传输高质量彩色电视信号;尔号逐步进入中容量至大容量数字微波传输。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频率选择性色散衰落对数字微波传输中断 影响 的发现及一系列自适应衰落对抗技术与高状态调制与检测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微波传输产生了一个革命性变化。特别应该指出的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展起来的一整套高速多状态自适应编码调制解调技术与信息号处理及信号检测技术,对现今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全数字hdtv传输、通用高速有线/无线接入,乃至高质量磁性记录等诸多领域的信号设计与信号处理及 应用 ,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 金融 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 教育 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波频及 电子 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 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 研究 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频段扩展至900mhz~1.9ghz,而且除公众蜂窝电话通信系统外,无线寻呼系统、无绳电话系统、集群系统、无中心多信道选址移动通信系统等各类移动通信手段适应用户市场需求同时兴起并各显神通。

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 计算 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对于第三代移动tmt-2000纷纷参与标准的制定,经多次融合努力在1999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itu-r tg8/1第18次会议上5类rtt技术标准共6种方案成为最终结果。

第5篇: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范文

[关键词] 数字化生存; 数字化生存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张丽霞 (1965—),女,河北唐山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信息化教学基本理论和数字化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引 言

伴随着数字技术在人类活动中的“浸入”,当今社会结构已经演变成现实社会与数字社会并存的形式,社会主体的生存表现为现实生存与虚拟生存并存的状态,数字化生存能力随之成为当代人必备的一种全新的生存能力。

作为数字世界“土著居民”的青少年,他们是使用数字技术最广泛和受数字技术影响最深的族群,其数字化生存能力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发展,也关涉到数字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生态秩序。培养他们在数字社会中生存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使他们能够在纷繁复杂、充满诱惑与挑战的数字社会中生存,成为合格的数字公民,是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作为应对信息技术发展而设置的信息技术课程,其课程目标应与时俱进,以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培养为线索,实现目标体系的扩展与位移,从而为迎接数字社会的挑战、培养年轻一代的数字化生存能力搭建桥梁。

一、数字化生存能力释义

“数字化生存”这一术语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尼葛洛庞帝教授的《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一书而广为传播和使用。目前,对“数字化生存”有多种解释,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1)数字化生存(Digital Life)是一种活动方式,是指应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所从事的生产、生活、学习、交流和社会事务等各种活动的总称;(2)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是一种存在方式,是应用数字技术构建的、以数字形式而存在的客观世界,属于哲学层面的范畴;(3)数字化生存是一种环境,是应用信息技术构建起来的、人类生存的另一种空间。要想自如地适应这种生存方式与存在状态,需要相应的生存能力,即数字化生存能力。

数字化生存能力是指在数字化环境中,应用数字技术从事生产、生活、学习和社会事务等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基础上提出的数字社会中人所具备的基本能力。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数字社会的来临,人们应用信息技术已经不仅仅限于传播和获取信息,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满足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的需要,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已经不能满足人的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数字化生存能力即成为人们的必备能力,它是个体实现数字化生存与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充分享受数字化世界的精彩、避免数字化生存的负面影响、摆脱数字化生存的困境并创新数字世界的必备能力。

二、信息技术课程目标重构的必要性

(一)数字时代对培养青少年数字化生存能力的诉求

数字化生存不是简单地模拟或者复制现实社会的生存方式,而是以一种数字化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对现实生存的重新塑造,所展示的是一种与现实社会的生存方式不同的新的生存方式。一方面,数字化以它的快捷性、多维性、创造性、去中心化等特征给社会和人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对发挥青少年的想象力、主体性、创造性带来很大的裨益;另一方面,其扩张性与支配性特点又给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它不仅带来了发展健康人格和社会信用等方面的挑战,“数字依赖”、“网络成瘾”等还可能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可预知的“人为风险”,诸如消极娱乐、自由泛滥、技术偏执、认知错位以及道德失范等。

由此,我们不得不产生忧虑,处在身心有待发展时期的青少年可以在教师、家长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疯狂”地获取各种信息,“为所欲为”地构建不同的身份角色,“游荡”于任何想去的“地方”,自由地购买想要的物品,建立与任何人都能实现交互的关系。这种环境下他们能够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便捷与精彩,但同时,不良信息会污染他们的视听,不良思想会侵蚀他们的心灵,物质的欲望会弱化他们的理智,网络成瘾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少人干预的环境会造成责任感的缺失。这些现象一旦泛滥,必将对个人与他人造成伤害,影响虚拟社会乃至现实社会的秩序。诸多调查研究告诫人们,近年网络犯罪已居青少年犯罪的首位。这些问题已向教育敲响了警钟,向教育提出了诉求,即要培养青少年能够充分享受数字社会带来的便利与精彩,同时更能够迎接数字社会的挑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控力、辨别力,形成数字化生存能力,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数字公民。这些诉求是对作为应对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设置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热切呼唤,因此,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我国中小学生数字化生存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变得刻不容缓。

(二)对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呼唤

从教育部2000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起,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近13年的发展历程;自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至今也近十年,其中对课程目标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在此期间,除了信息技术自身有很大发展之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相应的社会、文化等方面也都有很大的发展,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培养要求更为迫切。那么,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否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呢?

在研究与实践中,人们趋于一致地将信息素养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并对信息素养的含义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诚然,信息素养对每个公民的确很重要,它所强调的信息获取、加工、处理、交流等的知识与能力是每个公民所应必备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这种信息素养目标所强调的是对信息的获取与简单应用,在制定纲要时是比较适合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的。随着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到来,尽管在对信息素养的界定及实践中也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生活的目标内容,但是有关生存能力方面的目标涉及得不多,也不够明确。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信息的消费者,缺乏对主动参与信息的创造、自愿参与运用信息去解决生活与学习中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更缺乏对有关数字公民意识、数字文明礼仪、数字化学习与商贸等能力方面的主动培养,这与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养成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现有的信息素养目标的内涵已经滞后于数字社会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重构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重构是在信息素养为核心目标的基础上,依据数字化生存对公民提出的要求,将数字化生存能力纳入到课程目标体系之中,对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予以扩充、位移。

美国学者(Mike Ribble)在《学校中的数字公民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数字公民的九项基本要求(能力结构):(1)具备数字参与意识与能力(Digital Access);(2)具备数字商贸能力(Digital Commerce);(3)具备数字交流能力(Digital Communication);(4)具备数字文化(Digital Literacy);(5)具备数字礼仪(Digital Etiquette);(6)遵守数字化法律(Digital Law);(7)承担数字权利和责任(Digital Rights& Responsibilities);(8)具有数字健康意识(Digital Health and Wellness);(9)保障数字安全(Digital Security)。[1]国际教育技术协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在其公布的《面向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2007年)中,从技术的合理应用角度提出了对数字公民的基本要求:理解与技术相关的人类、文化、社会问题,并且能够在技术应用过程中遵守法律与道德规范。这些要求为我们重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参照这些研究成果,依据数字社会的发展需求,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建设中,需要在原有信息素养核心目标以及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加强技术应用行为能力方面的目标,增加对数字社会的认识、数字公民意识、数字化生存常识等方面的目标,这是对信息素养这一核心目标中注入新的理念与内容的过程,是对原有课程目标的继承与发展。

(一)“数字社会认知”目标

数字社会不仅是对现实社会的模拟,更多的是对它的延伸、扩展与重构,数字化生存作为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相对于现实生存具有更开放、更自由、更个性、更多元等特点,然而,这些特点往往与秩序缺失、道德沦丧、人性失落、人格扭曲等问题相伴随。应对数字社会的发展变化,作为数字社会的公民只有认识、理解并正确面对数字社会与数字化生存的特征,才能在数字化生存过程中趋利避害,才能去适应它、利用它、改造它,进而形成与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

然而,在《纲要》和《课标》中尽管有一些诸如“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的目标,但是应对数字社会的发展,这样的目标显现出了它的空泛性与滞后性的缺陷。因此,在重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时,应该增加对数字社会与数字化生存的认知与理解方面的培养目标。

1. 能够理解数字社会为人类带来的便利与精彩

设置这类目标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能够认识到,数字技术已经走进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能够在数字社会中应用数字技术从事类似于现实世界又超越现实世界的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学习、交往等活动,[2]比如,认识到我们可以靠敲打键盘而坐拥书城,尽享知识共享、开阔视野的乐趣;交往不再受时间、空间、种族、地位、等级的限制,心理能够得到充分的宣泄;[3] 通过电子购物,获得所需物品;能够通过各种交互平台参与社会公共事件的评议、谏言献策;合理适度的网络游戏能够开发智力等。

青少年只有充分认识数字技术的便利与精彩,才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身的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地参与数字化生存、享受数字化生存。

2. 能够认识数字社会给人类带来的挑战、困惑及危险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增加对数字社会带来的挑战与困惑的认识方面的目标,使青少年对数字社会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以便敲响警钟,并自觉发展应对挑战与危机的能力。

比如,知道在海量信息面前,人们容易产生信息超载、迷航;知道如果搜索代替了记忆,内储知识将会减少,造成知识的匮乏;明白集字符、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于一身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迎合了人们形象化思维需求的同时,会造成更多的人逐步成为只“看图”不“识字”的人,[4]形象思维的认知模式会逐渐排挤抽象思维模式,思考能力将被弱化; [5]知道如果每天淹没在数码的海洋中,身体将变得越来越虚弱;[6]认识到数字技术使得那些沉湎于虚拟世界中的人,跟自然、现实社会的直接交流与对话的机会减少,逐渐背离现实社会,产生逃避现实的消极心态,引发心理和情绪的障碍;认识到由于道德环境的“非熟人社会”和道德监督机制的“少人干预、管理和控制”的特点,将为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提供土壤。[7]

青少年只有认识到数字生存的挑战与危机,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应对数字化生存,避免数字化生存带来的负面影响。

3. 能够理解数字化生存的技术依赖特征

要能够理解数字化生存是一种技术依赖的生存方式,是应用数字技术在数字空间从事工作、生活、学习、交往、娱乐等活动的存在方式。比如,人们借助于数字技术创造的各种工具与载体,迅捷地获取知识与技能,以平等互助的方式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在线交往;通过键盘的敲击享受网购的便利、享受“SOHO”(Small Office、Home Office)的工作乐趣,等等。另一方面,能够认识到数字化生存是以数字化形式显现的存在状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始终是外在于人的一种客观存在,数字化生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的四肢和大脑,扩大了人的交往范围,延伸了人的本质力量,但其归根结底只是人基于技术的一种生存状态”。[8]由此进一步认识到,离开了技术无所谓数字化生存,其中的主体如果缺乏应用技术的能力,数字化生存也将无法实现。

理解了数字化生存的技术依赖特征,将促使青少年自主地学习和掌握数字技术的应用技能与技巧,同时,也促使他们随时关注数字技术的发展动向,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应用情况,从而培养其对数字化技术的积极态度。

4. 能够理解数字化生存的文化本质性特征

数字化生存具有文化本质性特征,[9]体现在“开放性”、“多元性”、“平等性”等方面,在尼葛洛庞帝所指出的数字化生存的“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和赋予权力”的特征中,[10]同样也蕴含着文化特征本质的内涵。这些特征首先决定了数字化生存是一种权力分散、去中心化的生存,此社会是一个少人干预的、匿名的、去身份的、非熟人的社会。在这里人们以数字符号的形式而存在,“数字(数据)已经成为数字时代中每一个现代人生存的符号”,[11]没有了现实社会中的权利、地位、身份的约束,人们被赋予了充分享受自由的权力。其次,这种生存方式是能够充分展示个性的生存方式。数字社会为每个公民提供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机会,每台计算机终端都可以是个性展示的舞台。

青少年对数字化生存的文化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才能够充分利用其自由、自主、开放等的优势,充分张扬个性,为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数字世界的精彩提供保障。

(二)“数字化生存技能”目标

创造性地应用数字技术解决生活、学习中问题的能力是数字公民必备的能力。在《纲要》和《课标》中,尽管已经涵盖了“……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各个学段的具体教学目标中也渗透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目标。比如,小学阶段目标的第4项为“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设备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初中阶段目标中的第3项为“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高中阶段目标中的第3、4、5、6项为“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这些表述均为有关信息技能方面的目标,但是这些目标多涉及简单的信息获取与加工,在与生活、学习等数字化生存技能的目标描述上显得过于空泛。鉴于此,对原有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中有关信息技能目标进行扩展,从信息的获取、简单加工与应用,位移到应用数字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目标方面。

1. 能够自如地进行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是基于数字技术(通讯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学习,[12]信息技术课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比如,能够自如地、高效地运用数字技术工具获取信息、表达与应用信息;能够高效地运用各种学习工具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能够运用各种交互平台实现与教师、学习伙伴的交互;能够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获取知识、技能,运用各种数字娱乐的优势功能促进自身发展等。

2. 能够健康地进行数字化娱乐

青少年对数字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对任何一种其他功能的使用,其中的娱乐项目可谓琳琅满目,网络游戏、聊天、电影电视、音乐欣赏等。很多时候,他们还不能真正知道哪些娱乐活动适合他们参与,应该如何参与,而且往往缺乏自控力,容易形成消极娱乐的现象。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中应增强有关健康娱乐活动的目标。比如,能够自我控制游戏娱乐时间、明确交友的基本原则、知道不登录、不玩暴力游戏,等等。

3. 能够智慧地从事数字商贸活动

数字商贸活动已经成为当今青少年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要理解这个活动与活动过程,形成数字化商贸能力。比如,知道如何鉴别商家的诚信度,知道敏感信息(如信用卡号、密码)提供给不安全网站的危险性,知道如何与商家沟通协商,知道如何快捷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能从讲信誉的商家买到商品,同时能够避免网购成瘾的发生,等等。

(三)“数字化生存规范”目标

尽管在数字世界中没有了国家、种族的界限,个体在虚拟社会中更自由、更个性,但是,作为一种社会系统,同样需要其公民具有法制理念,能够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具备良好的数字文明礼仪。在《纲要》中规定了“……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小学阶段目标中第5项为“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初中阶段目标中第5项为“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高中阶段目标中第8项为“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可见,当时在制定课程目标时考虑到了信息文化、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目标。但是这些目标在应对当今数字社会的发展中,已经显得笼统不够具体并且滞后。因此,在原有的相关目标基础上,需要增加遵守数字社会法律法规的目标、文明数字化行为活动方面的目标。

1. 能够自觉遵守数字社会的法律法规

数字环境中的交往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广泛性、自主性、平等性、间接性与匿名性等特征。在这个自由至上的王国里,唯有正确认识数字社会的法律法规,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才能顺利生存其中。诸如,不窃取他人信息,不做黑客,不制造不释放病毒,不参与网络欺凌、诈骗,不用煽动性的语言,等等。

2. 能够进行文明的数字化交流活动

交流与沟通能力是个体处理人际关系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是数字化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数字技术为人们的沟通提供了空前的即时通道,创造了一个新的社会交互框架,它与现实社会中依血缘、亲缘、地缘等关系建立起来的封闭半封闭的群体不同,所形成的是一个巨大的无形群体,在这里人们的交往空间更为广阔、平等、自如,交流的内容更为广泛。但是,同时也引发了人格异化和人的主体性缺失问题。[13]在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设计中,要关注数字化沟通交流能力目标。比如,能够在虚拟情境中了解并调节自身的情绪,理解并积极应对他人的情绪;能够有建设性地影响别人的言行,有效地解决冲突;[14]尊重、理解他人,不肆意打扰他人;用语要文明礼貌,不讲粗话、荤话;知道要在恰当的场合应用数字技术,如不在课堂上、会场上用手提电脑和手机播放与课堂无关的信息,用手提电话时不要影响他人;未经同意不把他人的名字、信息到网上;论坛中发言时要经过思考,不要随意灌贴,以免浪费空间和时间;发邮件时知道填写主题和姓名,收邮件要及时并且及时回复,等等。

(四)“数字化生存健康与安全常识”目标

数字化生存是一种应用技术的生存状态,数字技术和产品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也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也带来了安全方面的困扰,但这并不可怕,增强青少年的控制力、抵抗力是关键。《纲要》中初中阶段目标的第4项为“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高中阶段目标的第7项为“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这些目标已经初步体现了对信息安全意识方面的关照,但是,缺乏健康意识、主动关注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培养目标。

1. 知道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对身心发展的不利影响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就了”很多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比如,由于不注意合理地安排时间、坐姿,造成视力的下降、腰椎变形、鼠标手等身体状况,还可造成植物神经紊乱,导致免疫功能降低,引发胃肠神经官能病、心血管疾病等。由于过度参与网络游戏造成虚拟与现实的混淆,产生抑郁、孤独、焦虑等心理疾病。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要促使青少年认识到数字技术的负面影响,增加有关健康意识与能力方面的目标,保障青少年健康快乐地成长。

2. 能够主动关注技术安全与自身安全

增加这类目标,目的是使青少年知道不经过病毒防护的电脑是很脆弱的,不经过保护处理的电子化数据是很容易丢失或被窥伺甚至被偷窃的,能够应用虚拟防护软件、电子防火墙等对自己的文件“装门上锁”;明确不随便在网上泄露家庭、自己的电话号码、联系方式等;牢记不登录黄色网站,不随意见网友,对陌生的电话、短信、邮件要提高警惕。对这些有了充分的认识,就能够自觉地防患于未然,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快乐地生存于数字社会。

(五)“数字公民意识与责任”目标

数字公民是指应用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参与社会活动的人,[15]数字公民意识是在心理层面上对数字社会中自己身份的自觉认同,是在一定价值观的指导下,对与数字社会及他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是对数字社会权利和义务的自觉认识。[16]数字公民意识的形成与提高是形成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先导。在《纲要》和《课标》中均缺乏数字公民意识方面的培养目标,这与数字社会的需求产生了脱节。因而,在课程目标重构中应增加有关数字公民意识、数字公民责任方面的内容。

1. 能够明确个体在数字社会中的地位

青少年学生要意识到自己是数字社会的一分子,是数字世界的主人,既是数字环境的消费者也是建设者。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积极参与到数字社会的活动中来,获得需求上的满足与能力的发展。

2. 能够意识到个体在数字社会中的权利与责任

数字公民应该具有自主意识、平等意识与责任意识。意识到自己具有独立自主地参与数字社会活动的权利,诸如学习、工作、购物、交流等活动的自由;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自由发表言论,参与公共事件的评判、反思和争论的权利。更要意识到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一定的数字公民责任与义务,要明确并践行作为数字社会的主要践行者所应承担的责任,比如关爱他人、关爱自己、保护个人及他人隐私等责任意识,知识共享的责任,遵守虚拟社会的规则、维护数字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参与数字社会的建设等责任意识与践行能力。

总 结

数字化生存能力是每个现代公民必备的生存能力,青少年是数字化生存的主要实践者,是未来数字世界的缔造者,他们的数字化生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数字社会以及现实社会的发展。通过以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来扩展与重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为课程的发展确立方向,为课程内容的重构与实施提供依据。从而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字化生存的特征,提升数字化生存的技能,遵守数字化生存的规范,形成数字公民意识,践行数字公民责任,健康快乐地游走于数字世界,最终成为合格的数字公民。

[参考文献]

[1] Mike Ribble. Gerald Bailey.Digital Citizenship in Schools [M].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07:10.

[2] [13] 何保健.数字化生存与生存的数字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10):5~8.

[3] 王晓霞.“虚拟社会”的人际交往及其调适[J].南开学报,2002,(4):88~94.

[4] 贾英健. 论虚拟生存[J].哲学动态 2006,(7):24~29.

[5] 董宏建.数字化教育人文意蕴的缺失及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 2008,(7):49~51.

[6] 王荣江.“数字化生存”提出的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00,(4):53~54.

[7] 徐洁.关于赛博文化挑战教育的几点认识[J].电化教育研究,2001,(6):9~11.

[8] 倪志娟.人文视野中的数字化生存[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4):43~46.

[9] 欧阳友权.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10] Digital Citizen[EB/OL].Available:http:///wiki/Digital_citizen.

[11] 王雅林,黄萤.“数字化生存”挑战与生活方式的建构性调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6):63~67.

[12] 林亮亮,滕兴华.浅谈数字化学习[J].软件导刊,2010,(7):184~186.

[14] 盛群力,褚献华.21世纪能力:数字时代的基本素养+编译[J].开放教育研究,2004,(5):7~10.

第6篇: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范文

【关键词】数字技术博物馆信息化应用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壮大,虚拟世界正在直追现实世界,我们的很多社会活动都已经在网络上展开。数字技术是为当代高科技之领头羊,是电子技术发展的产物,数字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网络结束了传统上文化和技术、艺术和商业、工作和休闲相对立的局面,在信息空间内人们能够更为高效、快捷、低廉的进行信息交流和知识的获取。作为一种崭新的节约资源和能耗的方式,在博物馆信息化发展过程当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可达到高效、高速,并确保文物无损化应用的效果。

一、数字化博物馆的内在含义和发展策略

1.1数字化博物馆之内涵

借助于政府公益宣传的渠道,充分发挥电视广告、网络宣传、电台广播以及手机短信等宣传平台的作用,改变博物馆、纪念馆在人们心目中呆板、单调的一贯形象,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百姓知道并熟悉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消息,最终使得参观博物馆、纪念馆人数的增加。同时在参观人数增加的情况下,该怎样采取正确的办法和形式对广大参观者进行引导,从而让他们在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譬如历史、科技、文化以及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呢?那么这就对博物馆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以博物馆的物理实体作为基础,在信息网络平台中建立的信息服务体系,即为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是基于数字网络空间对物质博物馆的补充和再现,具有智能化、网络化、虚拟化等特点,和实体博物馆一样,有着对文化遗产的研究、陈列和保管。数字化博物馆所包含的内涵比较多,可以是对博物馆采取的数字化管理,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处于信息化建设初期,南京博物院与上海博物馆已经全面开展信息化建设,建设有安全监控、楼宇机电设备的自动控制系统、消防自动的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通信系统。此外,博物馆数字化还可以是对传统的博物馆运营方式之变化,以数字化技术为媒体进行业务拓展,如网络博物馆、数字展厅等等。博物馆数字化,指的是博物馆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全面地采取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为常用的工具,电脑成为日常工作的平台,更加高效地位文物的利用和保存服务。

1.2数字化博物馆发展的意义

其一,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是文博事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的博物馆技术手段所针对的是文化遗产静态的结果,是有形的实体,给人的是身临其境、直观的感觉,但无法进行无形遗产和动态过程的收藏,并且难以体现文化遗产多维信息间的相关性,是传统博物馆的弊端。传统的博物馆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遗产范围扩展这一根本性变革,因此需要发展数字化的博物馆。其二,作为对人类文明的客观遗存物的收藏和征集单位,数字化的博物馆能保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是将文化和科技相结合进行文化的传播交流的崭新高科技艺术语言。传统上,我国的博物馆长期使用的文物陈列手段为“通柜实物+说明牌”,很难全方面的体现文物的内在含义,并且难以吸引观众,阻碍了博物馆的发展和文物价值的传扬。数字化博物馆适应信息化时代对于博物馆的组织、功能、工作上的再定位,更能诠释展品的内涵,吸引信息时代的观者,促进博物馆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博物馆借助数字技术发展的思路

2.1积极地运用数字技术

谈及数字技术,不得不提的是虚拟现实这一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兴起于20世纪末期,一门综合性的崭新的信息技术,原本由美国军方开发研究,融合了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传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等多个信息技术的分支,大力推进了计算机技术之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博物馆数字展示的魅力巨大,可弥补数字技术存在的虚无性,给游览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2.2充分发挥网站间的共享功能

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现有的文博网站,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系统进行整合,也是博物馆实现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建立各类局域网或者接入各类广域网以实现网络化,并建立起连接国家文物的数据分中心、中心、数据节点的信息网络,实现国家文物局、省级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门、重要的文博单位之间的互通互联,为文物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提供途径。

2.3进行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需要加快对于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推动各项信息科研成果的普及和应用。应当加强对于博物馆的数字化工作人员的培养,加强自身的发展力度,同时借助公共资源和社会力量满足博物馆的数字化发展。一般而言,博物馆数字化的建设初期,需要聘请数字化的专家考察,针对建设需求而提出具体的意见,确定可行有效的建设方案;建设完毕之后,做好维护工作是重中之重,在内容的更新和维护,系统的升级和维护上,都要同步进行。博物馆应当充分地借助社会的专业力量,切实地做好相关建设工作。对于博物馆而言,更多具体上的工作选择社会化或者外包形式,是较为理想的一个方式。

三、数字技术在博物馆发展中的应用实例

南通革命纪念馆由南通革命历史纪念馆和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两馆组成,是革命题材的专业博物馆,建筑面积为3300平方米,总投资规模3000多万,并于2009年建成对外开放,为南通主城区规模最大的综合国主义教育场馆,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引入数字技术、进行信息化建设必将推动该馆更好地发挥基地教育作用。

3.1建设虚拟纪念馆

实体博物馆是建立于一定区域上的建筑物组成,因地域限制,不可避免的存在参观上的限制,存在许多人无法身临其境参观的客观遗憾。而虚拟展馆使得人们突破地域上的限制,不论何时在何地,都可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体会。当今,虚拟展馆已成为一个十分流行的词汇,尤其在上海的世博会之后,虚拟展馆获得更好的普及和更多的认可。要实现虚拟博物馆,比文物数字化更为复杂,因实体形态上的建筑体积和复杂度远大于个别具体文物实体。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实质区别在于采用的扫描仪在型号与功能上的差异,以及后期处理上的复杂程度差异。实现虚拟博物馆,需融合虚拟显示技术、VRML虚拟现实建模语言等多种先进技术。

虚拟技术同时又分为两个大类,分别是虚拟实景/实境技术,如虚拟的游览实体博物馆;虚拟虚境/虚景技术,如复原而生成阿房宫等,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写实,后者创意。例如,故宫博物院和日本进行合作开发的“数字故宫”,采取的是三维激光扫描的技术,对故宫当中的主要建筑,以及珍藏文物的结构特征、表面装饰及形成,乃至于建筑加送与艺术等等基本的元素进行系统、准确、综合的采集与再现,建立起完整的古建筑、古文化三维数字模型和数据库。通过虚拟现实的技术的引入,利用高性能图形工作站形成效果逼真的三维场景,并配合音乐模拟虚拟革命纪念馆,可以使参观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如果利用互联网,还可以实现网络虚拟参观,可以说,虚拟技术使纪念馆在“数字化”层面上得以永久保留并更加辉煌。

3.2丰富纪念馆的陈列语言,充分展示文物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和博物馆的观众间进行有效交流的途径和方法,是国际博物馆对于博物馆陈列语言的定义。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现代陈列语言越来越丰富多彩,新技术的运用成为现代陈列语言新的特征,传统的展陈手段耳目一新。可根据展览的需要,采取数字技术处理,在质地、尺寸、动态和静态、画面和声效方面进行设计制作。例如,2008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画卷,由北宋的画家张择端创作的这幅手绢绢本设色作品,原本的尺寸为长528.7cm,宽24.8cm。在不伤害文物的前提下,进行数字化技术处理后,原件被放大为巨幅画面,并配合动画,讲究动静结合和声效结合,创造出的全新的展示效果让人震撼。陈列语言是博物馆进行信息传递过程当中最富有特色的媒介,根据南通革命纪念馆的实际,对馆中的文物与相关史料,尤其是珍贵革命实物采取科学研究和提炼的方法,通过图表、实物、照片以及相关辅助的艺术品等等表现形式,可将所要展示的信息传达给观者,更好的进行互动交流。

3.3导航讲解的运用

由于革命纪念馆自身的工作特点,在清明等接待旺季无法为所有社会团队进行人工讲解(日接待参观者近万人)。可建立数字导航讲解系统,在入口处提供各语种的语音导览器,与之对应的展厅标示相应的语音导览标置,进行重要展品的解说。这样,将革命纪念馆内讲解内容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程序编制并输入电脑,实现由听讲器替代讲解员的讲解。参观者只需依据展品的编号按按钮,便可任意地听取相应内容的专业讲解。同时,可在各展厅布设专用发射装置,所发射的信号可被导览器接收,当参观者更换游览位置,和所在景点相应的解说词便可自动更新播放,从而帮助参观者更为细致方便的了解革命纪念馆内容。

四、结语

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博物馆以全新的角度和方式对文物和文物所承载的信息进行展示,运用数字处理手段和可还原真实的历史,对文物背后的故事进行讲述;数字技术孕育了全新的艺术形象,认真分析其所带来的新挑战以及发展的新机遇,推出迎接新挑战发展机遇的新举措。使得艺术发展从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传播,由历时传播转变为即时传播,对于艺术的什么感觉更为立体化,且具有开放性和实时互动性等,丰富观者的美感体验和交互性期待满足。数字技术是革命纪念馆(革命博物馆)走向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使得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注入新的发展理念,为革命纪念馆的发展提供强劲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嘏王月.数字技术在博物馆信息化发展中的应用策略[J].信息科技. 2010,4:67-68

[2]刘新阳.数字技术解读历史陈列―――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陈列展示中的应用[J]. 2012,09:90-92

[3]刘如凯.灵动的空间艺术[J].陈列艺术. 2011,5,56-57

第7篇: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测量;测绘信息化;测绘成果;应用

1 前言

现阶段GPS、GIS以及全站仪等先进的测量技术与设备开始被广泛应用到煤矿测绘领域,并且可以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下实现对煤矿井上、井下的数字化测量,帮助煤矿企业通过测绘结果来对煤矿井上、井下的地理、地质以及储量有一个准确了解,并且可以数字化测量信息技术来建立一个煤矿资源信息库来进行资源开发。鉴于现阶段煤矿测绘领域的技术体系依旧停留在手工作业体系上,而传统的技术体系与作业方法势必会对煤矿测绘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影响,所以煤矿测绘机构应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实现数字化测量信息技术应用,确保煤矿测绘工作中的整体效率与质量可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2 煤矿测绘数字化概述

煤矿测绘领域传统的测绘服务方式和数字化测绘的服务方式主要以供给为主,所以煤矿测绘领域的服务方式势必要在经济市场的引导下不断的进行转型改革,再加上现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高度普及使人类在信息空间上的距离缩短,所以煤矿测绘机构在发展中为煤矿企业提供的测绘服务在根本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其可以将各地区煤矿资源的测绘成果通过地理信息一站式服务系统为用户提供服务。现阶段各煤矿测绘机构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地理信息门户网站为用户提供服务,用户只需要访问网站的查询界面便可以对各地的煤矿资源分部信息进行了解,所以该种数字化测量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煤矿测绘机构在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趋势,其决定了当代煤矿测绘行业的发展态势能否满足各地区煤矿资源实际需求。

煤矿数字化测绘技术是基于GPS、全站仪以及电子计算机等先先进设备作为硬件支撑,利用上述设备对煤矿地埋信息、生产信息以及储量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并使用电子计算机中的CAD软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绘制成图,这样便可以实现传统模拟测绘模式向着数字化测绘模式的转变。煤矿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测绘成果信息量更加丰富,这是因为数字化测绘结果彻底打破了模拟测绘成果的局限性,并且在测绘结果中包含了大量的其他煤矿属性信息来提供用户进行参考。再者,数字化测绘技术在矿山测绘中的应用可以准确反映出现实性的地理信息,并且为了满足煤矿企业用户的实际需求来提供形式多样化的测绘信息产品,例如,煤矿测绘机构可以为用户提供数字地图、地理信息数据产品等。现代信息社会中对于信息产品的流通首先要实现其标准化建设,所以现代煤矿数字化测绘领域可以实现测绘产品的标准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测绘信息产品可以满足各煤矿企业需求。

3 煤矿数字化测绘的具体应用

3.1 控制测量

鉴于大部分煤矿都处于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的山区,所以对于煤矿企业来说在煤矿测绘过程中信息传递是较为困难,将全球卫生定位系统应用到煤矿地面控制测量中,其具有操作方便、测量快捷、测绘人员劳动强度低等诸多特点,每座煤矿在控制测量中首先要布设三个以上通视的埋石近井点,近井点在布设过程中的高程与平面控制需要利用GPS控制其准确性。测绘人员在测设过程中要联测三个以上E级的GPS点,或者联测三个以上四等国家控制点才能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数据,对于一些近井点布设较为困难的煤矿在测量中可以采用一级或二级测距导线测设。

3.2 井下测量

测绘人员在针对井下运输大巷和主回风大巷进行控制测量过程中,需要采用防爆全站仪测设15〃或30〃的闭合导线来完成控制测量,并要在这个基础上依次完成其他巷道、采空区、井下地质构造以及煤点厚度等部分的控制测量,并且要按照煤矿企业对测绘工作的要求提供相应的草图,草图在制作过程中要对巷道交叉口、变坡处、风门、车场、密闭口、采空区以及见煤点等地质结构进行表明,并且要对煤层厚度、发火区、积水区、冒流沙区以及煤层瓦斯突出区进行适时测量,并要对各区域的通风设施与安全设施进行仔细的标注,这样才能确保其测绘产品的整体质量可以满足煤矿企业需求。

3.3 场地测量

煤矿企业作业场地的测绘工作主要包括矿井已建成设施、准备规划区域,测绘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利用电子计算机和全站仪来完成测量,并结合测量结果利用CAD软件将其进行绘图,测绘人员在工作中需要通过对场地的实际考察来确保测量结果准确性。

3.4 信息调查

测绘人员在对煤矿进行测绘过程中必须要做好矿井相关信息的调查,矿井调查表上需要准确标注矿井名称、隶属关系、地理空间、交通条件、生产规模、投产时间、开采作业方式、运输模式、地质构造、采空范围、矿井瓦斯情况、矿井涌水情况以及矿井常见灾害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整个矿井测绘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工作效率。

3.5 测绘结果编制

煤矿数字化测绘过程中操作人员可以根据井下测量结果和矿井信息,在测绘人员所编制的矿井图件、报告的支撑下来完成测绘结果编制,图件编制过程中可以采用GIS软件对其进行处理,这样可以确保整个矿山测绘结果可以实现标准化编制,以便于煤矿测绘机构所生产出的测绘信息产品可以满足各矿山企业实际需求。

4 煤矿测绘信息化的实现

煤矿测绘信息化的实现不仅要将先进的数字化测量技术、设备作为硬件的支撑,同时也要煤矿测绘所涉及到的理论、技术、运营以及维护等多方面充分考虑其中,由于传统的煤矿测绘体系主要是将测绘产品的生产作为主线,而数字化测绘体系却是将技术作为主线,所以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过程中主要是将为用户提供服务作为主线,所以数字化测量信息技术体系的形成打破了原有测绘体系的局限性。文章认为煤矿测绘信息化体系的建设是企业完成了由技术到管理、由范例到标准、由规则到制度的过渡与转变,所以基于现代数字化测绘体系完成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以空间数据资源、3S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储存技术而成的数字化测绘体系,已成为现代矿山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中的核心技术支撑和核心组成部分,只有进一步加强上述多种先进技术的融合应用才能满足测绘信息化体系建设。因此,现代煤矿信息化测绘体系是一个高度集成了多种先进技术的测绘技术体系,其对于促进煤矿测绘领域在新时期的高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矿山测绘已成为现代矿山测绘领域在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趋势,所以要求各煤矿测绘机构要在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向着信息化测绘进行过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现代煤矿测绘行业的工作效率与工作成果可以适应时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梁明亮.GPS电子地图的建立及GPS定位技术的应用[J].郑州铁路职业学院学报,2010(2).

第8篇: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范文

【关键词】高校 移动 数字化 Android

一、引言

高校网络应用移动化已经成为数字化校园的主流趋势,基于手机终端的高校移动数字化信息平台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何利用智能手机这一普遍的移动终端进行高校校园信息服务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广泛的应用价值。

二、需求分析

新型高校移动数字信息化平台应该具有实时、快捷、易维护更新等特征。通过该平台,可以使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更完善细致,师生的相互沟通有新渠道,变得更方便。

(一)功能需求。数字化信息平台中包括了教师、学生两种用户,不同的用户对平台有不同的需求。教师使用平台有查看信息、消息、录入相关信息、与其他用户交流、共享资料的需求;学生也需求以上功能,只是信息与教师的有所不同。

(二)性能需求。数字化信息平台为用户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因此对手机操作平台的选择、界面、通信网络和数据储存都有一定的要求。

三、体系结构设计与技术选择

高校数字化信息平台平台分为Android手机客户端和Web服务器管理端,在设计逻辑上分为显示层、功能服务层、数据访问层。客户端的显示层采用Android框架自带的UI组件,实现用户显示界面;服务层采用Android框架的Activity组件,对显示层发出的请求进行相应的操作。Web服务器端的显示层采用Web浏览器的方式调用Jsp页面实现;服务层采用Java中的Servlet实现显示层与数据访问层的请求和响应交互;数据访问层采用占用内存小响应快的MySQL数据库存储相关数据,在服务层与数据访问层交互的部分则采用Hibernate框架实现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操作。

Android 是Google公司的一个基于Linux平台的开源手机操作平台。该平台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底层的 Linux 操作平台、中间件以及核心应用程序。Android凭借其强大的扩展性,超强的操作体验,丰富的第三方软件,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Android平台是目前移植性最好的手机操作平台。本次开发的首选平台也是Android平台。

四、功能模块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平台主要包括五大功能:登录平台、查询信息、录入信息、信息以及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根据这几大功能,平台划分为五大功能模块:平台登录模块、信息查询模块、信息录入模块、信息模块、信息交流模块。程序设计也按照五个模块进行划分。下面就简单分析两个模块:

(一)平台登录模块。为了平台的使用安全,使用平台之前必须输入合法的用户名以及密码进行登录。登录过程是通过无线网络,在后台的数据库中进行用户名和密码的查询,匹配的方可登录。平台有三类参与者,分别设置三种登录端口。不同类型的参与者通过各自端口进入不同的平台主界面操作。Web服务器端主要负责为Android前台提供数据,实现在前端用户进行请求时能够准确快速提供信息。在用户信息时可以将信息在Web端解析后保存到数据库中,并且在服务器端实现简单的管理员管理界面,实现对数据库的管理维护。

(二)信息模块。普通信息平台中,学校的新闻、通知等都是通过到网站上通知到学生,这种模式不具实时性,可能导致某些学生遗漏重要信息。本平台的信息功能教师可以通过手机实现对新闻、活动等信息的,使学生能够直接通过手机查看到相关信息,具有实时性和便捷性。学生也可以通过本平台的信息模块一些日常信息,例如二手物品转卖、课程评价、娱乐信息等等。该模块也是由手机终端发出信息请求,获得响应后输入相应信息,再通过服务器写入数据库中,随时更新数据库信息。

五、平台数据库设计

在高校移动数字化信息平台中,平台数据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平台数据库存储着高校数字化的各类信息,数据量非常庞大。考虑到智能手机屏幕显示信息量较台式机屏幕少很多的特点,对平台数据库作了简化和优化。下面选取教师用户登录表进行分析。

教师用户登录表用于存放教师用户信息,包括教师登录帐号、密码以及姓名等。该表的主键是ID,类型是Integer。在表中,教师登录帐号名放在username中,每个帐号都有其对应密码,存放在password字段中,登录人姓名存放在mess字段中。

下面简单介绍下其他的一些数据库表:

学生获奖信息表,包括了学生姓名、学号、获奖名称、获奖类型、获奖时间、奖金;学生违纪信息表,包括了学生姓名、学号、处分类型、违纪时间、违纪情况;课堂质量评定表,包括了教师姓名、教师编号、课程名称、课程编号、课堂质量评价;活动信息表,包括了活动名称、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简介、主办单位;学校建言献策表,包括建言序号、建言主题、建言内容、建言时间、人姓名。

六、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建立基于Android平台的新型高校移动数字化信息平台,设立了教师、学生两大类平台参与者,为两者的交流互动设立一个良好的平台。平台设计界面友好、使用方便快捷,经过广大师生用户测试使用,至今稳定运行,基本满足了预期功能。

参考文献:

[1] 王晨辉.基于 Android 平台校园信息系统[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8:126

第9篇: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范文

关键词:数字城市;信息化测绘;关系;作用与对策

0 引言

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数字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全面开展数字城市的建设工作,首先就需要掌握并控制城市的所有地理信息数据,而掌握这些地理信息数据也就需要信息化测绘来完成,由此看来,在熟悉城市建设过程中,信息化测绘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在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没有合理的运用信息化测绘,那么就会导致城市并不能够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因此,作为城市测绘部门的工作人员,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深入研究数字化城市,从而促进城市地理信息产业的较快发展。

一、数字城市的概述

1、数字城市的含义

数字城市是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等关键技术以及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卫星对地观测技术、卫星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等,深入开发和应用空间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建立城市电子政府、电子商务企业、电子社区,实现城市经济信息化、城市综合信息的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城市管理、决策、工作、学习、娱乐的数字化、网络化,实现城市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在时间上的合理利用,以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数字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总体来说,数字城市的建设也就是采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来提高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管理工作,以此促进城市智能化的发展。数字城市的建设实际上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数字化。数字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按照相关的规范标准,然后建设一个健全的数字化数据库,从而对城市各个基础设施各项产业进行优化管理。2)网络化。在一定的规定要求下,需要将各种网络相互连接,并在其中建立起一个相应的信息平台,以此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3)智能化。在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交通、资源实现智能化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

二、信息化测绘概述

1、信息化测绘的特点

信息化测绘的最本质特征也就是为城市提供及时有效的地理信息数据,从而实现其综合。信息化测绘体系与数字化测绘体系不同的是,信息化测绘体系是在信息化社会的基础上实现的一种信息服务的能力建设目标。根据总结,它具有以下几点特征:1)能够及时获取地理信息数据。通过信息化测绘,将地理信息数据建设从静态转变为动态,从而有利于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实时更新与检测。2)能够拓展信息网络。通过信息化测绘,可以将信息网络从局域转变到广域,也就是说,在互联网开往的网络环境之下,数字化测绘一般是以局域网为主而工作的,但是信息化测绘必须要通过广域网来进行交流、工作,实现了信息交互的网络化。3)使基础设施公用化。通过信息化测绘体系,其中包括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库的使用等,使其从专业部门使用转变为公用人员施工,从而彻底实现了测绘基础设施的公用化。4)保证技术向数字化方向发展。信息化测绘是建立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的,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信息化测绘与数字化测绘并无太大的区别,信息化测绘的技术基础与数字化测绘的基础基础都是数字化,但是信息化测绘却能给社会提供能高层次的地理信息数据,从而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并提供综合服务。

2、信息化测绘的核心技术

信息化测绘是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来,因此,它具有多重特征:实时化、动态化、数字化、智能化等。通过该技术能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为人们所用。信息化测绘技术主要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数字测图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精密工程测量智能化技术,地下管网探测自动化技术,变形与形变自动监测技术,地籍与房产数字化测量技术以及多种技术集成等。

三、信息化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对策

1、加快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按照统一设计、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快各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建立面向全社会的数据服务平台,满足数字城市建设的数据需求,提供权威数据服务。建立健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定期更新和动态更新相结合的更新机制,切实提高基础地理信息的现势性,实现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和结构优化。

构建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进一步完善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加强空间数据生产及使用的协调和管理,加强资源整合,制定和完善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明确共建共享的内容、方式和责任,充分利用现有和规划建设的国家信息化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建设全国测绘成果网络化分发服务系统,及时测绘成果目录,提供丰富的地理信息服务,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科学、准确、及时的基础地理信息和测绘服务。

2、积极推进测绘信息化建设

现代测绘科学以空间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为基础,既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又进一步发展了信息技术的行业。随着测绘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测绘业已从传统行业逐步向信息化产业转化,从单一提供模拟测绘数据和服务向提供多形式、多尺度的信息化测绘产品转化,测绘产业应借助数字城市建设的东风,积极推动测绘技术数字化、信息化的建设,逐步实现测绘生产自动化,测绘产品信息化以及测绘服务社会化、网络化,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高质量、高精度的信息化空间基础地理数据和测绘服务。测绘生产自动化就是通过GPS技术、全野外数字化测图技术、全数字航空航天遥感技术等测绘新技术,实现从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到服务的测绘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及快速化。应建立地理信息数据采集自动化、数据处理智能化、生产管理及办公自动化、测绘服务网络化为特征的测绘生产体系,包括地理信息的数据采集及更新实现自动化,数据处理及分析智能化,数据管理及更新实现实时化和动态化,生产管理和指挥调度自动化,成果应用和服务实现网络化和社会化。

四、结束语

事实上,数字城市的建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测绘技术的发展是建设数字城市的基本条件,也是其关键环节,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城市测绘部门必须要对数字城市建设的各个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采用现代化先进的技术来获取更多有用的地理信息数据,然后采用有效的措施来发挥信息化测绘的作用,以此加快数字城市建设的速度,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