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进展范文

数字化进展精选(九篇)

数字化进展

第1篇:数字化进展范文

西方发达国家在飞机研制过程中率先全面应用了数字化技术,取得了缩短飞机研制周期,提高研制质量,降低研制成本的显著成效。波音777是全球第一个采用全数字化定义的飞机,波音737-700飞机实现了研制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和控制,2002年首飞成功的美国第四代战斗机F-35,在数字化管理和控制的基础上,采用了优势企业(中心)联合的研制模式。西方发达国家在飞机数字化研制道路上走过了“产品数字化定义”、“过程管理数字化”、“优势企业中心联合”三个主要发展历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全新的飞机数字化研制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飞机制造业传统的设计和制造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见图1和表1),数字化技术及其应用已日益成熟,代表了飞机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在上级机关的领导和支持下,中国航空工业通过实施飞机制造业数字化工程,以打通数字化生产线为主线,以并行产品数字化定义为核心,打通了飞机/直升机数字化设计制造主流程,从根本上变革了飞机设计、试验、制造和管理的模式、流程、方式、方法和手段,形成了数字化生产方式,初步建立了飞机数字化研制基本体系,大幅度地缩短了飞机型号研制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

飞机数字化研制基本体系

体系是由若干个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飞机数字化研制基本体系由数字化设计等九大要素组成,各要素在飞机研制过程中的位置、作用及关联关系见图2。

数字化设计、试验仿真、制造、管理构成了飞机数字化研制体系的主线,而基础数据库、飞机设计/制造标准规范和政策法规构成了飞机数字化研制体系的基础;中间的数字化支撑环境和软件系统将各类要素联系在一起,集成各类应用系统和网络,为飞机数字化研制提供支持协同设计制造的协同工作平台,实现飞机数字化研制的信息沟通、单源数据管理和并行过程控制。

通过构建飞机数字化研制基本体系,中航工业主机厂、所形成了“一个平台,七个中心”的数字化建设成果,全面支撑了数字化设计、制造主流程和仿真试验辅流程等全新的飞机数字化并行协同研制模式。见图3所示。

一个平台

较大规模的厂、所数字化协同平台。厂、所数字化协同平台是以产品设计、工艺设计、产品数据管理、物流管理系统为核心,是航空企业从事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工装设计与制造、生产管理等各类数字化研制业务的协同工作环境和信息集成、平台。是数字化设计管理的基础设施,它通过建立强壮的网络连接和提供完善的网络服务,整合企业内外的各种信息资源,保证设计、制造、管理信息流的通畅流动,实现产品设计制造的数据集成、功能集成和过程集成,形成支持跨厂所的产品设计制造协同工作环境,是飞机数字化研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台主要由三维设计软件、产品数据管理软件,工作站、服务器,连接厂所千兆网络等组成。可供全体飞机数字化设计制造人员同时按并行协同的方式,完成全机产品数字化定义和制造生产数据的有效组织和传递。见图4所示。

七个中心:

功能/性能仿真中心,是基于功能/性能数字样机,通过数字化仿真试验手段,在产品设计阶段早期就替代、减少和简化部分物理试验(实物、半实物试验),通过仿真迭代使产品的功能和性能逼近设计指标,逐步走向成熟。

数字样机装配、仿真中心,用以部分取代实物样机设计协调。确保装配设计数字样机评审结果的真实有效。通过虚拟拆装、人机工效等先进的三维仿真手段对装配过程进行预演,检验产品的可装配性、可维护性和工艺性。使得在型号研制中采用全新的三维数字化手段和逼真的立体图像进行设计装配和协调,替代了过去飞机研制采用的木质或金属实物样机。为详细设计、发出飞机生产图样打下基础,见图5所示。

工艺仿真中心,主要通过虚拟制造环境,集中开展主要专业制造过程(如装配、机加、钣金、复材、焊接等)的模拟仿真,对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技术关键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前发现可能存在的工艺问题并优化工艺设计,使工艺方案更科学、合理。如图6所示。

产品数据管理中心和制造数据管理中心(型号数据中心),由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和支撑的服务器硬件组成,并通过二次开发和系统集成,将设计数据、分析数据、工艺数据、工装数据以及各类基础数据库等按不同需求物理异地存放,逻辑统一管理,支撑并行协同研制过程,解决型号研制过程对产品数据共享和流程控制的需求,实现单一产品数据源。

物料配送中心,按照数字化的生产组织管理方式要求,对生产物料进行集中管理和配送供应,按照生产作业计划组织进行工装工具、毛料、零件和标准件的即时配送管理,实现主要生产过程的流程并行。不仅保证按计划进行生产,同时能够实现对物料的统一仓储规划、实现系统化作业管理和规范化库存管理生产管控中心,负责生产计划指定和设备有限能力的平衡,实现按照架次交付计划进行生产计划的优化排序,实现生产计划编制、下达、跟踪和反馈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控制。从而促使飞机制造企业由传统的按完成项目百分比考核进度、手工对账方式统计缺件等粗放的管理方式,向准确、具体、信息反馈及时的生产计划与管理模式转变。

在飞机数字化研制基本体系建设过程中,突破了九项重大关键技术:

1) 飞机数字化研制模式及并行协同流程关联技术;

2) 成熟度控制下的并行产品数字化定义技术;

3) 用于并行产品数字化定义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技术;

4) 数字样机与虚拟现实融合技术;

5) 面向制造的全机产品数字化定义技术;

6) 跨厂所并行协同工作平台和产品数据单源管理技术;

7) 飞机总体方案多专业关联设计技术;

8) 统一模型关联和参数化模块化快速设计集成技术;

9) 基于模型定义的全三维设计制造技术(MBD技术)

结合型号研制应用,初步实现了方式、方法和手段的七大变革,显著缩短了新机研制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了成本。

1)并行产品数字化定义取代了传统设计/制造串行;

2) 数字样机取代了实物样机设计协调;

3) 开展了部分飞机系统的数字试验仿真,简化或减少部分物理试验,加速产品设计迭代过程;

4) 数字量协调传递为主的制造技术体系取代标准样件-模线样板工作法,取消大量模拟量工装;

5) 打通了机加、钣金、焊接、直升机装配等部分数字化生产线,实现数字化制造取代模拟量制造;

6) 部分工艺数字模拟和仿真试验取代工艺试切和试验;

第2篇:数字化进展范文

1.按需出版

依托于网络技术、数字及内容制作技术的成熟,按需出版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应用已经相当成熟。西方一些大型图书出版机构,如Taylor&Francis,Simon&Schuster,Randomhouse等都已经开展了按需出版的业务,美国最大的发行商Ingram投资成立的LightningSource按需出版公司与全球4300多家出版社建立了合作关系,为传统图书出版社、按需出版机构、书店和图书馆提供按需印制和发行服务,大部分图书一次印几册到几十册。在日本,也有RIP、三菱书房、岩波书店、东京大学出版会等8家出版社合作,将部分绝版书通过网上书店以POD方式出版发行的事例。

但是在我国,按需出版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相关配套技术并不成熟。要做好按需出版,需要专业的按需出版平台来支撑,其平台应具有以下特点:①按需出版能否成功的核心是资源库的建设,以及支持混合印刷方式的数字印刷网络生产和管理平台,因此后端的按需印刷设备需要高质量、高速度、稳定的生产。②出版流程前端数字技术是“一次制作,多元”,因此即要考虑前端处理技术的规范化,同时也须充分考虑多元的安全性。③数字印刷网络平台是把客户、出版社、按需印刷输出中心联接起来的一整套系统,既要保证生产的顺畅性,也要保证生产的安全性,同时还要能满足经营管理的灵活性等。目前,凤凰集团等一些企业对按需出版的商业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上海印刷集团新成立的商务数码公司,即是专门从事按需出版服务,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牵头组织的《POD(AOD)应用研究》项目也是其中的尝试之一。

2.版权保护

在数字出版的大环境下,保障数字化工艺应用过程中出版物电子文件的安全与版权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众多企业曾为电子文件的版权问题忧心不已。痛定思痛,众多印企也在积极寻求应对之法,对此,人民教育出版社采用的一种对数字资产进行版权保护的电子胶片技术或可为一些企业提供借鉴。电子胶片技术可集中解决文件加工、管理、印制等环节的安全问题,排版公司、出版社、印制单位接收的电子胶片均可采用加密技术加密,让出版社放心地将电子文件用于印制。

3.印刷模式

第3篇:数字化进展范文

[关键词] 图书馆 图书采购 图书市场 数字化 招标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图书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通过和施行,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购工作自然也划入了法律管辖范围。近年来,多数图书馆尝试了中文图书的采购招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通过图书采购招标,图书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 促进书商的服务向更高层次迈进,图书市场的数字化服务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一个亮点,图书市场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数字化发展将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

一、实行图书采购招标的主要优点

1.有利于选择信誉优良、综合实力强的商, 保证文献资源采购质量。招标可以吸引众多商参与竞争投标,有利于图书馆收集各商的信息,通过评标时的比较,可以选择信誉优良,综合实力强的商,为保障采购工作的顺利进行,尤其是保障采购和服务质量为前提的同时,通过招标确定各商,并签定采购合同和有关协议,使图书馆合法权益得到依法保障。

2.有利于提高采购的透明度, 防止腐败现象发生。通过书商之间的相互竞争,挤掉水分,降低了购书成本,提高了购书经费的使用效率;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标形式,可有效防止采购过程中的腐败行为,健全了财务制度。

3.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获得良好服务。招标将图书资料采购置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为了赢得订单,占领市场,必然会给予所能提供的最好服务,如符合国际和国家标准的完善的MARC数据,齐全规范的征订书目数据,按照各馆要求的图书加工等,书商的良好服务减轻了图书馆的基础工作,提高了图书馆采访工作效率, 还可使图书馆采编人员搞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馆藏质量研究,读者需求调查和购书意见收集等深层次服务工作中,从而提高图书馆采访工作质量.

二、国内图书市场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图书市场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尤其近几年,图书市场的开放消除了图书经营的垄断,自由竞争使得图书市场恢复了活力。图书馆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利和维护自身权益的空间,有了选择多个合作伙伴的机会。图书市场通过引进竞争机制,使图书市场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图书发行渠道多样化。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图书发行市场出现今天的繁荣景象,新华书店一统天下的格局一被打破,形成了除新华书店以外的,出版社自办发行、集体书店、个体书店、联营书店、民营书店,等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的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充满活力的发行市场新局面。

2.图书发行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不论是省一级、市一级还是区一级的新华书店,一直都是图书馆图书采购的绝对主渠道,随着图书零售和批发市场的全面放开,外资、民营企业的进入,挤占了新华书店的大片市场,新华书店系统面临严峻的挑战,他们被迫进行体制改革和创新。流通渠道的改革是图书发行管理体制的变革之一,出版社直接销售,减少了中间环节;发行商与图书馆采购人员直接见面,使供需关系更加融洽;各种书市、图书订货会的召开,给文献采购工作带来更大的空间。

3.图书市场新的集团军形成。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占据了很大的图书供应市场,他们以承诺服务、满足用户需求、灵活经营的一条龙式手段赢得优势,其中以广东的学苑书业集团、北京的人天公司、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湖北的三新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四川世云书店、安徽的儒林图书有限公司、福建邦德有限公司、辽宁的华储和翰文有限公司等已经发展壮大。这些民营书商经营意识新,其服务项目优于新华书店系统,屡屡成为图书馆图书采购中标的优胜者,赢得了相当多的图书馆客户,已成为新华书店在图书馆图书采购中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4.图书市场的数字化已初建规模。数字化和网络化的飞速发展,给图书市场带来挑战和机遇。采访信息数字化、编目数据标准化、售后服务自动化等,形成了图书市场数字化服务模式。网上书目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书店和出版社都开网站,网上书店、出版社网站等得到迅速的发展,为图书馆采购提供了丰富的书目信息,如:新华在线等,拥有大量的书目信息,既有最新出版的新书信息,也有以前出版的图书信息,特别是。一些学术性著作,一般书目上很难报道,通过出版社网站就可以了解大量的出版发行信息。 网络书店也悄然兴起。网上购书是网络环境下图书发行的典型代表,也是未来采购的发展趋势,它的最大优势是便捷、时效、成本低,是一种很有潜力的采购模式。

三、图书馆对图书市场数字化的要求

图书馆在选择书商时,除要求有良好的信誉外,还要考察书商的综合实力。综合实力不仅包括它拥有的客户群、图书的销量、图书品种覆盖面、团购能力、订购的到馆率、所承诺的服务项目能否兑现,业务人员的素质、图书馆对其评价等。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书商在销售过程中,实施现代化管理的程度。为了能提高图书采购的时效性、标准性、便捷性,图书馆对图书市场提出数字化服务的要求。

1.要求标准化的采访数据。随着全社会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普及, 图书馆通过《全国新书目》、《社科新书目》、《科技新书目》等传统的书本式目录订购图书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图书馆采访工作的需求。现代的图书采访工作要求有更快、更全、更便捷的数字化新书目,书目所报道的图书内容信息完整,数据电子化、格式标准化。书目上的图书信息内容日趋完善,采购所需要的项目,如: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ISBN号、单价、内容简介、页数、开本、读者对象等都很齐全,为采访人员选购提供准确完整的书目信息,它可以大大提高采购工作效率。

2.要求标准化编目数据。由于文献信息处理的标准化和自动化的发展,使得文献采集信息和编目数据的处理成批量化一次性完成,成为书商和图书馆共享资源。目前绝大多数图书馆都实行图书管理自动化,普遍要求书商提供中文图书的CNMARC标准格式的采访数据和编目数据,以便于图书馆采访人员和编目人员套录后进行网络,生成采访数据库和电子订单,建立馆藏书目数据库,从而降低图书馆采编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3.要求规范化的文献加工服务。以往书商提供给图书馆的只是浅层次的供货服务,在数据供给和图书加工问题上都没能形成有效的服务体系。现在图书馆普遍要求书商能够做好所采购图书入库前的加工服务。比如:加盖馆藏章、加贴防盗磁条、书标和条形码等工序。为了大幅度地减轻验收、编目人员的劳动,要求书商做好图书流通前含加工、分编、上架在内的所有工作,如果书商有了完善的数字系统,完成这些服务也相对轻松,这也正是图书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商品所需要的特殊服务。

4.优质的个性化服务。除了要求提供标准的采编数据和图书加工外,图书馆还要求完善的售后服务。有条件的书商应积极探求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方式,如:分类定制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功能;推送最新信息的功能;智能和帮助检索功能;良好的科学导航功能;一定的数据挖掘功能;用户个人定制Web页面样式的功能;用户信息安全保密的功能等。当然这些功能的实现,是需要有战略眼光的书商来思考的。这些都是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更高一层次的服务问题。

四、图书市场数字化模式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可见,图书市场要更好地为图书馆服务而取得更大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图书馆现代化、数字化管理的要求,为了促进图书采购招标和图书市场上规模、上水平,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产品,积极探索和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图书采购招标新方式和图书市场数字化管理,实现图书采购管理和操作的数字化。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为采购信息透明化、扩大规模、实现规范化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应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图书采购信息系统,为今后全面建立图书资料的数字化采购制度服务。当然,这需要图书馆界的群策群力。根据图书馆的特点,图书采购数字系统的理想模式可以这样设想:

1.建立全国统一的数字化图书资料采购招标平台。这应当是图书采购招投标的惟一有效电子平台,能够让各地各类书商在第一时间公开、公平地获取各个图书馆的最新标讯,让图书馆方便、快捷地获得书商信息而进行权衡比较。

2.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专家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应当是具有资料完备、具权威性的“图书情报专业采购招标评审专家数据库”,可供各招标图书馆随时抽取。专家以自荐和单位推荐的形式产生,由专门部门审批注册管理,专家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完备的专家管理和抽取规定,在极大程度上规避和规范了招标队伍。

3.不断更新的图书供应商数据库。在全国统一的图书采购招标数字信息系统注册登记的书商,是参与各个图书馆的招投标必须具备的不可或缺的要素。拥有先进的管理、详细的商家资料库数据,使各个图书馆对参加本馆招投标书商实力的信息,无需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调查,这样可以提高采购工作的安全性和时效性。也应提供统一平台公布招投标结果,充分体现透明性。

4.建立完善的数字化销售系统。首先应建立标准的CNMARC书目数据和编目数据库,使以后的图书采购工作能顺利进行,也为图书馆馆藏数据库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建立新书系统,摆脱传统的笨拙式的方法。建立具推送最新信息功能、有科学导航功能、一定的数据挖掘功能、用户信息安全保密功能的数据系统。建立到货验收系统,通过系统验收,可以直接反馈图书到馆情况,形成完善的售后服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设立的“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电子平台和网络平台,儒林公司开发的ERP系统平台等,这些图书市场个性化服务都是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更高一层次的服务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出版信息网[BE].http//省略

[2]冯彩芬:采访业务外包――图书馆与书商关系的选择[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1):10-13

[3]袁明华:当代出版发行环境中的文献采访质量控制[J].图书馆杂志,2006,(7)

[4]姚倩:出版发行市场化运作对图书采访的影响[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

第4篇:数字化进展范文

关键词 数字化测绘;信息化测绘;大地测量学;地图制图学

中图分类号:P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41-002-02

目前,我国测绘学科正处于地理信息发展的机遇期、测绘建设的攻坚期以及数字构建的关键期,且随着测绘学科的发展,测绘模式逐步自数字化方向转变为信息化方向。为了能够更加好的与测绘学科的发展方向相适宜,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首次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执行,以期我国能够在截止2020年,形成一个实时性的信息化测绘学科体系。

1 信息化测绘

信息化测绘是在我国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发展的条件下提出的,其含义是,以数字化测绘为基本前提,在网络系统所提供的安全环境保障下,以全社会范围内、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乃至个体用户为主要对象,以综合为内容的测绘工作模式。可以说,其是测绘学科经历数字化测绘阶段后,实现的一次新跨越,其代表了我国测绘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发展方向。

与传统的数字化测绘相比,信息化测绘不仅具有数字化测绘的全部特征,而且更具有自身闪亮点。1)在技术体系上,信息化测绘仍旧以数字化测绘技术为基础,其功能与数字化测绘无根本区别,但是,适应于综合服务的要求,信息化测绘在信息服务方面必须高层次发展。2)在数据获取上,信息化测绘实现了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即为将信息获取和数据库建设由静态生产转变为实时更新、动态监测,这就实现了对地理信息的全程性管理。3)在网络建设上,实现了局域的扩展,由“局域”到“广域”,要保证信息化测绘,必须依靠广域专网。4)测绘基准体系以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等基础设施的使用,由专业使用扩展到社会公用,这就有力推动了服务对象的社会化。5)服务对象的开放化,即为信息化测绘主体由系统内部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并实现了信息服务的社会化。6)在信息法制建设方面,以相关的法律法规、运行机制以及标准体系等制度性保障,有效实现了法制化管理,促进了信息共享。

2 数字化测绘到信息化测绘的发展进程

测绘学科包括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工程测量学、地图制图学等多个分支学科,下面我们以大地测量学和地图制图学为例进行分析。

2.1 大地测量学

大地测量学是测绘学的基础学科,其主要研究地球大小、形状,空间位置点的测定、与地球重力场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其研究范围从地球本体扩展到整个地球空间。

2.1.1 大地测量学是现代测绘基准体系

现阶段,地理空间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高程数据、重力数据、以及空间位置数据的获取均需要以现代测绘基准体系为基础而实现。它具有相应的参考系统和参考框架,而大地测量参考系统和参考框架则是提供空间位置的起算依据,这就充分说明了大地测量学在现代测绘学科中的基础地位。随着我国测绘学科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利用利用空间观测技术,并建起GPS大地控制网,实现了大地坐标系的应用,现阶段,很多发达国家采用地心坐标系,我国也表现出由参心坐标系向地心坐标系转化的趋势。在重力基准方面,我国所使用的重力基准网仍然为2000版重力基本网。

2.1.2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

GPS技术以实时性的定位服务,为测绘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现阶段,GPS系统研究成为现达国家科技研究的重要方面,如美国制定出2020年“GPS现代化规划”,欧洲空间局实施空间构形和相应地面控制站布设方案,俄罗斯着力开发K卫星等。GPS技术定位的进展主要有:1)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利用GPS卫星的精密星历为坐标计算的起始数据,用户可以根据得到精密卫星钟差,利用单台GPS双频双码接收机的观测数据,实时定位远距离的点的位置。2)网络RTK。将GPS基准站建立在较大的区域内,并以这些基准站为基准,更正观测误差,并对基准站所覆盖区域内的用户数据进行动态性的更正与优化处理。

2.1.3 地球重力场理论和大地水准面精化

卫星重力法是现阶段建立地球重力场模型的主要方法。主要的实现方式包括以下两种类型:1)利用同一个低轨道上的两个卫星,实现两者间的相互跟踪,通过测量两个卫星之间的距离变化量,求得地球重力场的位系数。2)将重力梯度仪装设在地轨卫星中,测出重力梯度后,直接求得位系数。

在国外一般采用移去——恢复技术求得重力大地水准面,且球得值是相对大地水准面值。同时,工作人员为了使所获取的大地水准面具有更加良好的精确性。以及辨别性,因而可采取对重力大地水准面与GPS水准面进行拟合的方式,发挥前者所具有的分辨性优势,以及后者的精确性优势。

2.1.4 地壳运动监测和大地测量地球动力学

现阶段我国地壳运动监测和大地测量地球动力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求得五个板块的绝对和相对运动参数,获得板块运动模型GVMI,建立了中国大陆的二维DFEM模型,并对地区性的地震有了一些研究。

2.2 地图制图学

2.2.1 数字化地图制图技术

现阶段我国地图制图生产的基本技术是数字化地图制图技术;数字化地图制图技术已取代手工制图,并向信息化地图制图方向发展;其关键技术是数字加网技术和矢量数据模型。这彻底改变了制图技术落后的局面,增强了制图的科学性。

2.2.2 地体制图的自动综合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特征之一在于其信息的综合性。我国在地图制图中,将遗传算法、ABTM、教学形态、弹性力学等各种自动综合处理模型综合到计算机中,这就为计算机按照模型进行拟人制图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计算机较为客观的反映了人脑特征,进而提升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制图的准确性。

2.2.3 空间数据分发技术

在地图体系与网络系统充分融合的过程当中,数据分发作业可建立在网络系统基础之上所实现。同时,在数据分发的作业过程当中,虚拟空间内对数据分发的实施过程以及相关现象均可得到可视化的动态反应。

3结束语

信息化测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现阶段我国正逐渐走出传统测绘,并沿着信息化测绘道路前进,这就要求我们面对转变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来解决种种不利因素,充分利用积极性因素,以有效推动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而推动测绘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从数字城市空间信息应用看信息化测绘的服务特征[J].测绘通报,2011(06).

[2]姚承宽,刘欣,秦彦杰.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基本概念和主要任务解析[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12(04).

第5篇:数字化进展范文

2012年,在四川省卫生厅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四川省卫生厅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四川省卫生信息中心、四川省卫生信息学会制定了《四川省数字化医院评审标准(2012版)》(简称评审标准),评审标准将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每年进行讨论修改,并每年组织专家依据评审标准对全省申报数字化医院的单位进行现场考核评审1。

评审标准共有6大部分、总分100分。分别是组织管理20分、基础设施15分、应用系统50分、应用集成5分、信息安全5分、信息利用5分。我院在标准出台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13年申报了数字化医院评审。

2、医院信息化基本概况

我院于2011年升级信息化,达到HIS系统、LIS系统、PACS系统、CIS系统、体检系统、等全面无缝结合,信息双向交流,在医生站无缝嵌入临床路径、合理用药、输血管理、手术麻醉管理系统、电子病案首页、条码系统等,门诊药房、医生诊室、检查科室等启用了智能排队叫号系统。建立了门户网站,可以网络预约挂号,电话预约挂号,现场预约挂号等,均从HIS系统里一个号源池取号。

3、医院申报数字化医院评审后,对照标准逐条梳理,结合实际情况,逐条规范信息化管理

3.1组织管理

2013年医院强化了信息领导小组职能,充实了信息科维护人员,加强维护人员培训学习。认真落实中长期信息化建设规划,按照评审标准完善了信息化职责与制度,并将职责、制度汇总行文下发科室。建立信息使用与沟通协调机制,完善应急演练流程,分层次进行应急演练。服务器系统与数据库购买了正版软件,各个工作站尽量使用品牌机带系统,办公软件信息科积极推行用国产金山WPSoffice。

3.2基础设施

就机房新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医院信息系统与办公系统进行了二级安全等级保护认证。

3.3应用系统

医院信息系统模块比较齐全,按照标准,基本达到了要求,所以这方面没有做投入,按照科室日常需求维护。

3.4应用集成

医院系统与成都市医保、国家卫计委网络直报、区级医疗平台都做好接口,按照上级要求日常做。

3.5信息安全

信息系统安全上首先就登陆密码长度做了强制要求,必须数字与字母的混合,不能低于6个字符。门诊住院医生站、护士站无操作时达到5分钟就自动重新回到需再次输入密码登陆程序。完善了用户账号申请开通、变更、撤销流程,并严格执行。

3.6信息利用

医院自行建立了门户网站,网站设置了医院动态新闻、设备介绍、医生坐诊、专家介绍等信息,更重要的是设立了网络预约挂号功能,网络预约挂号与医院HIS系统无缝对接,并且从数据库里一个号源池取号。同时医院建立了现场预约、电话预约(接电话人直接将病人信息输入医院预约挂号系统)、诊间预约等功能,极大化方便病人就医。医院在门诊药房、门诊医生诊室、B超检查处建立了智能排队叫号系统,提供病人一个有序就诊环境。

4、总结

医院对照评审标准,结合医院信息化实际情况逐一规范,完善制度,规范流程,自查分为82.2分。专家组来院评审通过听汇报、查看软件、对照电脑看软件功能与流程等。当场评审情况进行了密封。川卫办发(2014)228号文《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13年四川省数宇化医院评审结果的通知》我院通过二级(二星)数字化医院评审。

第6篇:数字化进展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体; 技术解决方案; 发展; 展望

1 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概念

数字媒体是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数字媒体已成为社会各部分沟通的主要信息渠道,被广泛应用于越来越多的行业。

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也就是为了满足各行业的用户对数字媒体交流互动的需求,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和有关的信息技术,以及针对行业的特点来构建数字媒体互动、和存储管理的平台。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将数字媒体的价值发挥到了最大化,它的适用范围非常的广泛,比如说可应用于高等院校、广电系统、广告展示和政府企事业单位等行业。

2 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的行业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数字媒体产业和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也快速的成长起来,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信息传播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最开始数字媒体是由文字、图片来向视音频传输的,随着流量的增加,信息网络的带宽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信息网络的发展促进了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而解决数字媒体技术的方案也因为数字媒体网路的融合程度、普及程度以及带宽大小表现出了三个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视音频等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主要应用用与广电领域。在我国的宽带网络中,广电网络的宽带一直都很好。自从我国2003年启动有线电视的数字化试点以后,视音频等数字媒体就主要是用广电网络来进行传输,这时的数字媒体大部分都是数字电视节目,这个阶段主要是播出数字媒体,再由地方电视台和广电总局向用户播放制作的内容。这个阶段主要是以单向的形式传播,数字电视只能被动的接受电视信息,不能搜索和点播电视节目,这个阶段的数字媒体主要是受到家庭的欢迎。第一阶段的数字媒体解决方案主要是满足数字媒体播控与管理的需求。

第二阶段,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的多行业运用。随着通信IP网络带宽的增加和普及,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在不断的增加需求,政府企事业单位、科技博物馆、高等院校以及广告行业这些广电以外的行业也要通过数字媒体技术来构建交流平台,传播文化、知识和新闻,进一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这个阶段内的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要结合行业的特点来开发,以解决管理和的问题。

第三阶段,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跨行业跨网络阶段。这个阶段实现了三网的融合,打破了网络的传统界限,三网融合使行业应用的空间更加的广阔。应用数字媒体解决方案的用户,可以随意的选择承载网络来运行系统,也可以随意的选择终端来进行沟通交流。交互式数字媒体系统和双向电视的普及从根本上改变了数字媒体的传播形式,实现了“点对点”的交互时传播。数字媒体的服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了一项综合性的服务,集结了广电网、互联网以及电信网这三个网络。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定制节目,实现个性化增值服务、实现了多渠道、多终端的服务模式。目前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处在第二和第三阶段的过渡时期。

3 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行业前景广阔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带宽在不断的增加,融合了数字媒体、网络技术以及文化产业的数字媒体产业也在快速发展。世界各地的数字媒体产业都在迅速的成长。在美国,数字媒体产业也发展成支柱产业,美国内容产业所创造的收入占全年GDP的4%。英国的数字媒体产业也发展迅速,每年数字媒体产业的产值占到了GDP的8%。数字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突破。中国的数字媒体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中国的数字摄影、影视广告、数字音乐、动漫等一些相关的产业等都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数字内容产业结合了人类的创意和高科技,已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产业,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在2003到2008这几年中,仅仅是上海的数字媒体产业就是大丰收,产值从原来的200亿元增加到了600亿元,平均年增长达到了27.1%。

    发展数字媒体产业可以有效的调节我国的产业结构、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国家科技部在北京、上海、长沙和成都都成立了“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并制定了863计划。数字媒体主要是以文化为主,以科技为辅,它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数字媒体指的是数字化的视音频和文字,是以文化为承载的核心,而文化产业又是又是我国战略性的产业,仅2009年一年我国的文化产业规模就达到8000亿元人名币,而文化消费市场的规模也占到额GDP的4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本来就发展很好的娱乐、广告、影视等文化产业为数字媒体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数字艺术和数字文化推动着媒体传播方式的改革,数字媒体内容产业的迅速发展使数字媒体应用、管理以及传播系统的需求在不断的扩大,进一步促进了数字媒体解决方案行业的成长。据调查,2010年我国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达到了90.6亿元,它的年增长率达到了26%。数字媒体产业和数字媒体承载网络的快速发展给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据估计2010~2014年我国数字媒体行业的市场增长率将会超过27%,在2014年将会有258.3亿元。

广电系统对数字电视的发展一直都很重视,从2003年开始,我国运用平移的模式对有线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进行大力的推进。我国的电视数字行业在经过了试点平移后,现在已经进入了“大规模平移”的阶段,截至到2009年底,全国完成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地市有163个,县(市)有451个,启动整体转换工作的地方有102个,县(市)有612个,从整体上看,全国79.6%的地市、37.4%的县(市)启动和完成了整体转换工作。截至到2009年我国有1.75的人在使用有限广播电视网络。使用有线数字电视的人数达到了6321.72。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在召开的常务会议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互联网、广播电视和电信网的三网融合。2010~2012年要对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试点进行重点开展。2013~2015年实 现三网的全面融合。将各种融合业进行普及应用,已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网络产业格局。

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会因为NGB战略的推进以及广电数字化改革的深化而具有更稳定的发展空间,2010年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达到了52.7亿元,估计2011年至2014年这几年,每年的增长速度会超过20%,预计2014年的规模会达到126亿元。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数字媒体产业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就得到较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彦. 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发展及展望. 中国新通信,2011(3):23-27.

[2] 严洪. 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市场概况. 中国新通信,2011(3):76-79.

第7篇:数字化进展范文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自从1998年8月提出至今,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中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弘扬中华文化、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目前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同时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对此,本文笔者将从了解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出发,探究其发展走向,为更好的解决发展问题,推动中国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

1.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成果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努力迎合国际数字图书馆发展潮流,这一举措成为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开端。此时此刻,我国政府看到了本国与国际上数字图书馆之间的差距,同时也明确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因此高度重视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的落实。1998年8月文化部成立了数字图书馆工程筹备领导小组,开始筹备数字图书馆的建设。2000年4月开展的数字图书馆工程联席会议及2001年9月开展的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专家顾问委员会的召开,对数字图书馆建设作出了规划和操作,自此之后,我国一直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工作[1]。

截止到今天,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果,具体表现为:

1.1国家试验型数字图书馆项目的落成

也就是组织国内比较著名的公共图书馆来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此项目落实中以国家图书馆作为组长单位,成员单位有上海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辽宁图书馆等。通过积极推进试验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使其具有较大的区域辐射作用,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奠基础。

1.2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建设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建设是以国际上数字图书馆为标准,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政府政策相结合,构建分布式、可扩充式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具有自主版权,可以自行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服务,也可以与国内有关单位联系,共同开展业务。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知识的作用,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提高本国国民的素质。

1.3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

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将数字图书馆建设推向市场,使得其与国家经济、金融发展息息相关。此种情况下,结合市场环境、市场发展趋势,有针对性的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为提高数字图书馆价值、推动数字图书馆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4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的成立

数字图书馆联盟的成立,构建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协作机制,使数字图书馆建设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为持续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创造了条件[2]。

2.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问题

当然,在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还面临诸多发展问题,需要逐一解决,才能促进数字图书馆更好的建设与发展。从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来看,面临的问题有: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问题、知识产权及立法问题、数字图书馆资源库建设问题等[3]。

二、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走向

综合当前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及大环境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未来数字图书馆的走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标准化建设与技术化操作并存。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运用了多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其中包括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了能够更好的推行数字图书馆,那么技术应用应当符合技术标准和通用协议,相应的数字图书馆标准化建设是必然情况。而基于技术支撑的数字图书馆,在应用操作方面必然要像技术化方向发展。

其二,促进全方位国际合作。随着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应当向国际迈进,尽可能使数字图书馆达到国际标准。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积极促成国际合作,借鉴和吸收国际数字图书馆的优点与经验,不断优化建设我国数字图书馆,提升中国数字图书馆整体水平。

其三,加强多种资源的深入融合。资源是支撑数字图书馆多领域应用的关键。为此,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知识管理技术、智能检索技术、推送技术等科学技术的灵活应用,使多种资源能够深入的融合,丰富、强化数字图书馆,促使其可以应用在多个领域中[4]。

第8篇:数字化进展范文

关键词:数字城市;数字乡村;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45-03

一、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

云南省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根据三农工作新形势决定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云南省通过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采取以点先行、典型示范、积累经验、完善政策、先易后难、逐步推广的政策,对于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云南省农业厅在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中已经给出了简要的概括描述:“通过完善互联网、电脑、数码照相(摄像)机等农业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以自然村为基础的农村基础情况、乡风民俗、政策法规、政策补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农村财务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名优产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招商引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资源环境管理、农村规划建设、农村疫情检测防治、气象、扶贫开发、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农村经济社会信息数据库,建设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采用图、文、声、像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农村基层和新农村建设情况、实施科学决策提供依据。”[1]由此可知,“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实质就是三农的信息化建设。

二、从“数字城市”到“数字乡村”

1.用“数字城市”带动“数字乡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信息化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的运用已经融入到了城市经济、乡村经济及其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一般首先是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建设发展,而后慢慢过渡到落后地区及乡村的一个动态过程,是信息时代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如中国信息化发展,首先是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等发达城市率先进行科学规划并进行试点工作,而后才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开。一般来说,城市以工业化为主,而工业化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乡村以农业为主,而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按照成熟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先实现工业化,后发展信息化,然后再把信息化延伸到农业,最终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并不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人们不仅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工业化发展,建设“数字城市”,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建设“数字乡村”,反过来,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的发展又为信息化提供了建设经验和技术支持。中国目前数字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同样得到很大发展的同时,用“数字城市”经验来带动“数字乡村”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种相互依赖、互为促进的关系,两者也将共同推动信息化的进程。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理解为信息社会的重要内容。

2.“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能互动发展。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个全局性的长远的战略思维,其核心在于:(1)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城市或乡村问题;(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3)为建设数字省份、数字国家、数字地球创造条件。具体地说,就是在城市和乡村的层次上,长远地规划区域数字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等方面的相关工作,从系统论和一体化的角度来整合已有的或者正在发展的与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相关的理论、技术、数据、应用和能力。数字城市与数字乡村的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定目标。目前,应当建立多应用层面的数字化地区、数字化城市或数字化乡村,能够更广泛、深入地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云南省自2007年提出“数字乡村”建设以来,“数字城市”建设同样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特别是2008年11月4日,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考察中国电信云南公司时指出:“昆明将建成为‘无线数字城市’,以信息化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毫无疑问,以信息化推进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是未来各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方向,同时,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也要将实现地区数字化、省份数字化、国家数字化、全球数字化作为其发展目标,因为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三、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及成因分析

1.现状。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从2007年开始起步,到目前为止,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据统计,到2008年10月27日,全省共制作上传乡村视频文件2 238个,其中乡镇视频351个,完成比例为26%;行政村视频1 887个,完成比例为14.1%;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行政村有6 547个,完成比例为48.6%;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自然村有34 388个,完成比例为28.8%。另外,数据更新工作已完成近50%,其中德宏州、红河州、保山市完成了80%以上,普洱市完成17.2%、临沧市完成20.3%、迪庆州21.7%、昭通市25.1%。视频制作上传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昆明市已经完成了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的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楚雄州乡镇视频已经百分百的完成,大理州、保山市也完成得较好,分别完成了61%、44.4%。丽江市至今还未启动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普洱市只做了一个乡镇的视频,完成比例为0.09%、临沧市完成了3个乡镇和10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1.3%,昭通市完成2个乡镇和51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3.9%,文山州也只完成了3.9%[2]。从上面的这一系列数据中可看出,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仅仅在短短两年之内,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其建设力度仍在不断加大,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增多。但同时也会发现,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地方领导不够重视,目前仍就没有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信息化滞后等状况。

2.存在问题。总体来说,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离保障三农工作顺利开展还有一段距离。从科技上看,目前由于对“数字乡村”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难以对全省各地“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从人员素质上看,部分信息采集人员、电脑设备、电脑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影响了工作进度,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虽然对各村、寨进行了基础信息和照片采集,但照片采集数量不够,有的照片规格不附合要求,不能满足网页制作需要。其次视频采集制作要求要有较为专业的人员进行摄像、编辑、配音,编辑还要有相应设备和软件,而部分地州,特别是贫穷乡镇均不具备条件;从工作进度方面看,有的地市(如昆明、曲靖、玉溪)工作进度较快,已按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全部村民委、自然村的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并已完成电子版信息表录入和照片分类保存;而有的地市(如香格里拉、丽江、怒江)进度较慢,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还未完成过半,电子版信息表录入、照片分类保存工作进度缓慢;从建设规划角度看,云南省各地市在数字乡村建设上的条件、标准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统一、规范的规划和技术标准难以确立,即使在着手统一规划之后,也很难尽快达到协调统一;从自身利益考虑,在统一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市对本地区的利益考虑得太多,不仅仍然各自为战,而且顾虑太多,拖拉被动,对总体建设规划不支持,具体到各村和个人则更不会积极响应,甚至还会抵触;从应急管理和服务体系角度看,旧的应急体系容易导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表现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的重复投入,各地市为了完善本地区的应急机制,往往重复购置一些设备,同时增加一些人员。另外,随着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现有应急管理与服务体系的问题也越发凸显出来,不仅变得反应迟钝和效果不佳,而且还常常发生相互之间的脱节和制约,造成本就非常有限的应急资源大量浪费,导致应急管理与服务成效急降。

3.原因分析。毫无疑问,“数字乡村”的建设其基础条件取决于信息化发展程度的高低,如果某一地区信息化程度高,则该地区发展数字化也将相对容易。然而伴随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认识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影响和制约信息化长远发展的因素也日益显现。对于在云南省数字乡村初始建设过程中,为何会出现上述一系列相关问题,本文认为这主要还是应归结为云南省的信息化水平,具体体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云南省信息化应用总体上仍处于分散推进阶段,体制性、机制仍然存在,电子政务协同服务水平有待加强,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第二,信息化基础设施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相对滞后,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信息系统的标准、相关数据的格式、形态等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信息化发展水平尚不平衡,地区间、城乡间信息化水平差异明显,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较为明显;第四,信息化普遍服务的广泛性不够,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和配套的政策措施尚待完善,低收入社群和弱势群体的信息能力较弱,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加剧倾向;第五,信息化“双刃剑”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信息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网络犯罪、黑客攻击、不良信息传播等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信息安全管理比较薄弱,信息安全的技术能级亟待提升。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问题威胁着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3]。

综上所述可知,在云南省“数字乡村”持续快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只有立足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再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最后认真把这些问题解决掉,才能强化云南作为全国“数字乡村”的领头兵地位,才能为其他省市提供相关的参考标本,才具有其他省市借鉴的价值,才能初步形成信息社会的基本框架,勾勒出“数字云南”的大致轮廓。

四、建设“数字乡村”的对策建议

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是一个创新,综观全国三农工作的开展过程,把三农纳入信息化建设,云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因此,对于云南省乡村数字化的发展就不可能从其他省市借鉴经验,但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电子政务和数字城市的建设无疑都给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基于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数字乡村”。云南省电子政务工程自2002年开始实施,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也自此开始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省电子政务骨干网已接入4 344个政务部门,省级各部门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网已建及在建全省性专网达44个,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得到充分应用。另外,2007年7月以来,云南省建立了以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为龙头,80个省级部门网站、1 300余个州市政府和部门网站、8 300余个县区政府和部门网站为支撑的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群,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为下一步推行“一站式”服务和网上审批、交费、办证、求助等电子政务应用以及实施网上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因此,如果云南省在建设“数字乡村”时能很好地应用其已经成形的电子政务平台,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建设已取得的成效,很好地利用云南省电子政务已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相信定会为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基于数字城市经验发展“数字乡村”。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可谓独一无二,因此,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但这也并非毫无经验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100多个数字城市的建设经验就可作为参考。如“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数字深圳”、“数字杭州”的建设都已经初具规模,其经验也可谓丰富。另外,2004年,云南省为了结合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和步骤,提出了建设“数字昆明”的设想,并开展了对“数字昆明”建设的前期摸底调研工作,2007年底,“数字昆明”建设启动了三期工程――昆明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扩容项目,并计划于2008年8月完成。从中可以看出,云南省通过对“数字昆明”的建设,已经总结了一套“数字城市”建设的技术思路,相信对云南省数字乡村的信息化工作将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导作用。所以可认为,在云南省建设数字乡村时,如能借鉴其他省数字城市建设经验,把在云南省打造数字昆明的技术、思路,通过修改完善后,直接转嫁到数字乡村建设上,进行去粗取精,优势互补,相信定能促进云南省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

3.基于云南省省情完善“数字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十一五”时期,云南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为目标。并认为,全面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云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云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是进一步提高云南人民文化经济生活水平的急迫需要和重要选择。正是立足于这一战略选择,云南省的信息化发展从电子政务开始,接着打造数字城市而后迈向数字乡村,以建设“数字云南”为长远目标,最终构建面向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全数字化信息系统。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规模庞大,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强调统筹协调,节约物力,即集中全省各业务部门现有设备和信息资源,与国家实施的“金农”、“金水”、“信福”和“三电合一”项目等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相结合,不搞重复建设。同时,还需运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共同建设农业信息交互平台,尽最大努力争取做到使云南省数字乡村信息库内容基于省情,立足于三农,让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不断完善,从而形成开放的现代化、信息化模式,为云南省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整体性地解决区域、全球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问题,为解决全球范围内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建设方案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EB/OL].云南数字乡村网,ynszxc.省略/szxc/ProvincePage/newsview.aspx?id=2280016,2008-01-10.

[2]省农业厅“数字乡村”工程项目实施小组办公室,全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进展顺利[N].数字乡村快讯,2008-10-28(2).

第9篇:数字化进展范文

关键词:纺织工程;数字化;印花工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于纺织等生活用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数字化印花工艺的应用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但是数字化印花工艺的发展尚未成熟,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技术人员应该正视这些缺陷,结合印花工艺的实际过程,应用数字化的手段,不断开发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数字化印花技术。

一、数字化印花工艺发展现状

1、国际数字化印花工艺发展现状

数字化印花工艺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印染技术,始于20世纪70年代,近些年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国际印花市场主要按大洲进行划分,主要的市场板块有亚太地区、欧洲、拉丁美洲和北美市场。近些年以来,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印花技术在全球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由于技术和经济等因素的原因,数字化印花技术首先是从北美和欧洲发展起来的,因此数字化印花工艺在欧洲和北美发展比较迅速,工艺比较先进,技术相对较为成熟。但是近些年来,由于经济趋势等因素的影响,北美纺织业出现了萎缩现象,拉丁美洲额纺织业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亚太地区的数字化印染占全球印花总量的一般以上,其中中国和印度位居前列。

2、我国数字化印花工艺的发展现状

印染行业是纺织业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纺织行业中居于主导地位。2000年以来,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印染行业抓住经济快速发展的契机,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革,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现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印染布生产国家、消费国家和出口国家。

数字化印花工艺在我国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陆续开始进行相关的研究,但是仍然属于研究阶段,并没有真正的应用于工业生产。直到2000年我国研究出了第一台数码喷墨印花机标志着我国印花工艺进入了数字化的时代。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印花工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与进步,各种类型的数字化印花设备相继问世,同时促进了我国数字化印花工艺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很多技术仍然不太成熟,在数字化印花工艺在我国印染总量中占据的比重较少,规模以上的数字化印花企业也是凤毛麟角。

二、纺织品的数字化印花工艺前景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数字化印花工艺和设备在未来也会获得快速的发展与进步。数字化印花工艺较传统的印花工艺而言有着很多优势,这是保障数字化印花工艺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1、调色更加智能化

调色师数字化印花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印花工艺中主要依靠专业的调色人员根据工作经验进行实际的调色,但是这种调色方式存在一定的误差,很容易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印染的质量。但是应用数字化技术之后调色问题会迎刃而解,随着数字化印花工艺的不断发展,自动化程度会逐步加大,调色环节不是传统的人工调色而是根据实际的要求,计算机进行自动调色,最终调出最终的色泽,这是数字化印花工艺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上浆更加均

上浆也是印花工艺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这也是进行数字化印花的前提与基础。因为上浆的目的是防止印染过程中墨水的渗化,这一环节对于印花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传统的印染技术是进行人工上浆,在实际的过程中会存在“纬斜”、“皱印”、“不均匀”、“不平挺”等问题,这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数字化印染技术的发展趋势就是研发出更加科学的自动上浆方式,解决这种问题,实现上浆过程的自动化与均一化,保证印染质量。

3、渗色问题不再存在

现代的数字化印花技术过程中主要采用的纸张印刷的四分色原理,利用四种颜色在三维空间的立体交叉与反射来表现各种自然光的各种色彩。但是现阶段数字化印染技术印花后的纺织物鲜活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在一些颜色混合较多的地方出现严重的灰度,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数字化印染工艺中出现相互渗色的原因。为了数字化印花技术的发展趋势就是不断的改进工艺与技术,避免渗色问题的出现,从而保证数字化印花工艺印染的纺织物的质量。

4、避免正反色问题

数字化印花技术在印染过程中只能停留在织物表面,导致正反面色差大,使比较疏松的织物,经过摩擦或缝纫时,产生反面没有颜色的丝翻到正面来的问题,俗称“反丝”,影响了织物的外观,甚至无法被消费者接受。如果加大给墨量,改善反面渗透,虽然使“反丝”情况有所好转,但会影响所印图案的清晰度。

随着数字化印花工艺的不断发展,这种正反色问题会逐步消除,在进行印染的过程中实现更加的智能化与自动化,可以给纺织物进行更加精准的染色,从而便面正反色问题的出现。

5、设备通用性更强,设备要求更低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印花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现在使用的数字化印花设备已经是第四代设备。这些设备相互之间的通用性不强,相应的耗材也没有实现通用,这种情况严重的制约了我国数字化印染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研发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设备,使各种数字化设备的耗材等方面可以通用,因此来促进我国数字化印花技术的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数字化印花技术在耗材、技术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充分的重视这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此来推动我国纺织品的数字化印花工艺的快速发展。

三、结论

印花布图案设计同其它艺术一样,必须不断创新,紧跟社会潮流,才不至于在艺术长河中衰落。印花图案的创新与变化,必须结合生产工艺,结合装饰实用,结合消费者喜好,结合现代科技,充分发挥印染图案设计的特征,才能设计出更多、更好、更新的印花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