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殊教育市场分析范文

特殊教育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特殊教育市场分析

第1篇:特殊教育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体育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91-02

根据教育对象的性质,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或特殊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生理心理发展上有缺陷的儿童,包括智力、视觉、听觉、肢体等方面发展障碍,身体病弱,多种残疾的儿童进行的达到一般和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

一、西安市特教学校的师资和体育设施及经费调查与分析

1.西安市特教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在所调查的西安市特教学校中共有18位体育教师,平均每所学校2位体育教师, 但面对特殊的学生,特教学校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求具备普通学校体育教师所具备的体育专业素质,还要掌握系统的特殊教育理论和实际技能。通过对西安市8所特教学校的18名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调查,体育专业毕业的仅占38.89%,专职体育老师严重短缺,而且体育教师没有外出参加培训、进修的机会。

2.西安市特教学校体育设施和体育经费现状

体育设施和经费投入是各类学校开展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条件,在所调查的8所特教学校中,室外活动场所面积从150-4000平方米不等。8所特教学校都建有100-400米跑道的田径场。根据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得知,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和西安市盲哑学校的体育场地面积相对完善。而雁塔特殊教育班、碑林区开通巷小学附设特教班、莲湖区枣园小学启智班场地面积相对匮乏,只有一块小场地供学生上体育课,没有田径场和篮球场。此次调查的8所特教学校体育教学场地总体上比较紧张,器材种类上单一,数量也都偏少,而可供残疾学生康复运动训练的器材则是更少。

西安市特教学校体育经费基本来源于由国家财政拨款,社会捐助或其他收入来源较少。每年体育经费的投入没有明文规定,而是根据学校的教育经费的多少或者领导的重视程度。各学校在每年体育经费投入上从500-5000元不等,根本无力购买大型活动器材和建造体育场馆等。这说明体育场地设施、经费严重不足制约着西安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发展。

二、西安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

1.残疾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情况和喜好程度

在走访时经访问和调查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较高。在对特教学校学生喜欢体育课的原因调查时发现,喜欢体育课的原因集中在增进健康、展现自我、增进友谊,交流感情的方面。同时也有因为喜欢体育教师而喜欢体育课的情况。在对不喜欢体育课的残疾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不喜欢体育课的最主要原因是体育课太累,太枯燥、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和身体有障碍。通过实地走访发现,学生因身体有障碍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都是性格比较内向,因为自身的残疾,心理自卑,缺乏自信。也有学生因体育课太累,太枯燥而不喜欢体育课。这就说明在教学中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还存在一定问题。

2.西安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教学目标

特教学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目标上排在前三位的是传授体育知识与技术技能、提高身体素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对功能缺陷补偿与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关注相对较少。如此分配和安排特教学生的体育课程目标反映了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目标还只停留传授运动技能上,不能根据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现实性、针对性和特殊性发挥出体育在培养特教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身心缺陷补偿与康复等方面的多功能性作用。

3.体育教学内容分析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和和技能等需求的同时,更要求其缺陷补偿与康复的功能,使教学过程和缺陷补偿相统一。通过访谈和调查显示,上课主要内容是体育游戏、跳绳、乒乓球、田径、篮球。跳绳、体育游戏、乒乓球这三个项目对于场地、器材条件方面要求不高,所以容易被选择作为教学内容。从教师访谈中得知,聋哑生的体育教学一般以篮球、跑步、游戏为主;盲生以站立在原地的运动项目或运动量不大的项目为主,如呼啦圈、跳绳、定向行走等;而智弱学生以组合玩具、室内教学为主。有少数学校还开设律动课程和康复训练活动。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残疾学生非常希望能够上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课,但是从教师问卷了解到,这样的教学内容则很少有体育教师选择。可以看出,特殊教育学校一般性体育教学内容过多,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缺乏对残疾学生的针对性,这和特教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有着很大的关系。

4.体育课教学形式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得出西安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组织形式主要是以残疾类别,也就是说按个体间的差异来分班进行教学的,每个班按人数规定为10-12个学生,实行小班制授课。个别学校采用了性别分组教学与兴趣分组教学,而针对特殊人群效果更突出的个别教学形式却没有学校采用,这反映出了特殊教育学校在教学形式方面比较单一,在因材施教方面还有很大局限。

5.体育教材的选用和教法

西安市特教学校教材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特教学校没有特殊教育学校的专门性体育教材,使用的是同年级正常人群的体育教材和教学大纲。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与普通学校的正常学生在身心上毕竟有差异,技术动作的传授应根据不同的体育教材,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方式方法的变化与体育教材建设息息相关。教材建设的短缺对特教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巨大的不便,西安市特教学校体育教师们在这方面有着高度的认同,特教体育课教学方法方面老师们也是在不断的摸索与创新中实施的,很多经验与认识还非常需要系统整理与总结,但是这方面的工作还由于各类原因未能出现像样成果。因此,针对于西安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还急需进行相关的教材内容选定和教材教法的系统研究,推出一本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教材十分必要。

6.体育课成绩

目前西安市特教学校体育成绩评定的方法基本分为四类,等级评定方式是一种主要形式。由于不同年龄、学段、残疾类型的学生特点不一样,采用的成绩评定方法也应有所差别。在调查中能够发现,西安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的评价方式在综合评价上做得明显不够。

三、西安市特教学校课余体育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规定应当把三种锻炼形式列入课程表,使其成为作息制度上的一部分,不应随意占用。在对特教学校的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中发现,8所特教学校都设有早操,早操开展内容主要是走、跑等;有4所学校规定要出课间操,课间操的内容多为中小学校广播体操,个别学校根据残疾学生的不同特点安排有教师自编的保健体操、矫正体操、韵律操。8所学校平均每周两次班级课余体育锻炼,各个学校还针对不同类型残疾的学生开设了各种兴趣小组,有羽毛球、跳绳、乒乓球、独角椅、羊角球和迷宫等,基本上能达到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生保证每天一小时活动的要求。

调查还显示,西安市聋哑学校、陕西省户县特殊学校、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长安区聋哑学校、西安市盲哑学校等5所特殊教育学校设有课外运动训练;而碑林区开通巷小学附设特教班、西安市莲湖区枣园小学启智班、雁塔特殊教育班等3所特殊教育学校因为受场地、器材、经费和领导支持不足等因素影响,课外运动训练开展的不是很好。

四、结论及对策研究

残疾学生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兴趣单一、意志不强、缺乏主动性、稳定性差等缺点,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对功能缺陷补偿和康复方面能起到很大作用。但目前的西安市特教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存在着目标体系设定不科学、没有适宜教材、教材教法需要研究整理、成绩评定方法单一缺乏综合性,体育师资短缺且专业素质普遍偏低,场地紧张,体育器材严重匮乏,教学管理比较松散等问题。综合来看,西安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问题普遍集中在体育课上。

1.转变观念,努力营造良好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环境

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是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责任。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残疾人受体育教育的意义,严格管理并协调好各级部门关系,从政策和经济上对特殊教育给予支持,改善特殊教体育学校体育教学条件,关心特教学校师生。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大众传媒加大对特教体育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同时,加强普通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交流与合作,为残疾学生提供一些与正常孩子一起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

2.加强投入,积极拓展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设施与项目开展的经费来源

体育教学设施是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最基本的条件,它通过自身的完善程度制约和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水平。宽阔、完善的体育场地,种类齐全的体育器材和康复器械,不仅有利于体育教师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组织教学,同时也可提高残疾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

3.大力扶持,不断提升特教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能力结构

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关键。大力培养特教体育师资队伍,加强对特教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要积极支持鼓励体育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函授班、进修班、培训班改变西安市目前特教学校体育教师师资短缺,教师专业素质普遍偏低的不良局面,使特教学校体育教学从上到下都有专业人员指导的良好氛围,激发体育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特教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

4.潜心研究,创新构建成符合特殊教育特点的特殊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目前来看,特殊教育过程中的学校体育教育问题普遍集中在体育课上,因此,改革现有教育模式就是需要潜心研究的工作。这需要在课程目标设置、教材内容选择、教材教法、评价体系上进行综合的研究与创新。

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中要遵循残疾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因材施教;根据本校实际选择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利用各类教育技术,充分调动残疾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包括采用个体化的教学方法,或适当进行分层式的教学都是必要的。但当务之急则是要加紧组织人力物力,加大研究投入,尽快整理会编出符合特殊教育实际的体育课程教学纲要与教材,并加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关于教学方法经验的交流与整理,让特殊教体育学校的体育教育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郭瑞华.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研究现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1.

第2篇:特殊教育市场分析范文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导致高职院校的市场化、多元化发展[1]。高职院校面临巨大的招生和就业压力,这使得很多学者将目光放在了高职院校营销研究领域。

一、高职教育营销研究的发展概况

高等教育营销问题的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其研究主要是如何扩大生源与提高生源质量。后来,经济资源、形象建设、公众认同和其他非货币性的价值交换等问题也逐渐纳入了研究范畴[2]。1988年,《高等教育营销杂志》(Journal of Marketing for Higher Education)的创刊是市场营销与高等教育正式结合的标志[3]。1993年,菲利普?科特勒出版了教育营销理论奠基之作《教育机构的战略营销》(Strategic Marketing for Education Institutions),他认为教育市场营销就是“分析、规划、实施和控制学校计划,使学校与目标市场进行自愿的价值交换从而实现教育与教学目的的管理过程。营销的目的在于完成教育机构的任务,提升教育市场的满意度,增进教育营销活动的效率及吸引教育营销资源。”[4]自此,不同的学者开始从各个角度对具体的营销策略实施提出了研究。我国的高等教育营销比较晚,在检索中出现最早的是何清东的《高等教育与市场营销》[5]。比较分析近年来的高等教育营销研究文献,我们发现目前的国内研究仍未超越袁国华《基于顾客导向的高等教育营销》一书中提到的第三个阶段[6],即采用顾客研究方法,以关系营销理论为指导,将招生和筹资作为营销任务来制定营销组合策略,要么没有考虑不同层次高等院校的特殊性,要么是对某一层次的高等院校研究得不够全面,尚不足以指导我国高等院校市场营销研究和实践。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例,它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

二、高职院校市场化的特殊性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应用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因此,实践型和应用型的课程在高职教育中占据必不可少的重要地位,从而明确了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也体现出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特点。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的特殊性

高职教育与其他层次高等教育相比较,尤其是本科教育相比较存在很大的特殊性。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从总体规模的纵向发展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始终低于普通本科教育;从师资水平来看,2012年本科院校共有专任教师1 013 957人,在校学生14 270 888 人,师生比约为7:100;高职院校有转任教师423 381人,在校学生9 642 267人,师生比约为4:100;高职院校师资水平严重低于普通本科教育;从专业大类来看,高职院校更偏向于具体应用,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则较为全面;从招生规模来看,高职院校远远低于普通本科教育。这证明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市场状况与普通本科院校是完全不同的。

(三)社会认同水平与教育成本的悖论

进行随机访谈时我们发现,普通民众对于高职院校的认知和评价远远低于本科院校,从教育部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政府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方面明显不足,远远低于本科教育。根据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成本的统计,高等职业教育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1.64倍[7]。由于高职院校应用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其对于教学设备的仿真度和先进性要求较高,对实践课程需求较强,而资金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高职教育一方面具有高等教育的一般特点,另一方面有尤其特殊性。这就意味着一般高等教育营销研究不足以适应高职院校的研究和实践环境,目前高职院校的研究又显得过于琐碎和繁杂,远远没有达到指导实践的要求。结合普通高等教育营销理论建立一个针对高职教育营销的,相对完备的研究模型显得尤为重要。

三、高职院校营销模型的建立

结合相关研究以及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高职院校的营销努力是为了达成如下方面的目标:获得更多、更优质的生源;塑造良好的形象;获得更多的发展资金以便优化师资结构,完善教育设施等。为达成高校市场营销的目标,我们必须明确高等职业院校的顾客市场,从目前来看,主要可以分为招生和就业两大模块。在明确市场以后,有针对性地制定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

注:A―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B―内部营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C―以顾客为导向的营销理念

(一)高职院校面临的市场营销环境

高等教育营销的宏观环境是影响高等教育机构微观环境的巨大社会力量,是高等教育市场营销活动不可控制的参与者和影响力。主要由人口变化趋势、经济发展趋势,科技发展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等四个方面构成[8]。这是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分析工具PEST在高校营销中的应用。但是高职院校由于其教育目标,培养方法等,更多会受到当地自然环境,交通区位分别,产业布局等因素的影响。譬如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中,有多所是依据所在地区的产业布局和区位进行专业设置,并以此来突出特色。因此,在上面的研究模型中应加入新的变量N,以表示产业布局、自然资源等因素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的影响。

(二)竞争环境

在传统的五力竞争分析中,对高等教育营销分析往往注重现有高校,新开办的包括民办院校在内的新进入者分析,企业培训等替代品的研究。高校的供方及买方的议价力研究。根据高职院校的特殊性质,我们发现,在一般模型中处于内部竞争的普通高等教育成了高职院校的替代竞争者。另外,由于买方,即招生市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国际化教育的普及,国际竞争者也成为争夺生源的重要力量。这样看来,单纯地进行高等院校五力竞争分析是不够的。可以按照内部和外部竞争来进行研究,外部竞争者是其他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或者是职业教育机构,内部竞争即表示国内各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

(三)高职院校的顾客市场

招生市场和就业市场是高等教育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招生市场上,学生和家长是市场主体,高职院校为其提供教育产品和服务。在就业市场上,市场主体为用人单位,其需求为优秀的职业技术人才。

这两个市场呈相关性,在高职院校招生中学生更加关注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故高职院校上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招生市场,而良好的生源则会影响到毕业生的质量,从而影响学校的就业表现。

(四)高职院校的形象塑造与整合传播

高校的形象塑造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更多取决于高校采取的市场营销策略。高职院校由于师资、教育经费等方面的短板,很难全方面与竞争者展开竞争。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进行合理的市场细分,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依托区域优势,做出清晰的定位。结合影响高职院校市场竞争的环境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地理位置,根据高职院校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如海陆位置、气候特征、地形地貌、交通状况、资源水平等,对高职院校的地理位置进行定位。根据一定区域的特点,可以着重突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或者具有稀缺资源等优势,如依托西北旱作农业,黄河流域温带农业等建立农学专业;依托行业力量在某一优势领域做大做强,如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其依托的正是在石油化工和机械方面的优势来构建特色的高质量的职业培养方案,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实施良好的沟通策略。站在用人单位和学生教育需求的角度上,突出诉求,办出特色。在一些开展高等教育营销活动的高等院校,人们己经意识到:“哪怕你的课程设置再好,教学设施再完善,如果你无法让外界知道你的优势的话,一所院校成功的机会将会大打折扣”[9]。在信息爆炸时代,进行整合营销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五)良好的定位和形象塑造与招生和筹资也是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的

良好的生源质量会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形象塑造,反过来良好的形象会让更好的生源选择高职院校,而这一切又需要较好的资金进行保障。在筹资过程中,良好的形象会起到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经营状况和社会影响力,会直接影响到捐赠和融资的情况。

第3篇:特殊教育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孤儿;职业教育;转变理念;学生本位;市场导向

孤儿是特殊的社会成员。在孤儿成长的不同阶段,教育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和目的。针对已经成年,即将步入社会,而又无任何生活来源的孤儿学生来说,职业教育显着尤为重要和特殊。我国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这给职业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一名孤儿职业教育工作者,对于如何适应形势,把握机遇,发展孤儿职业教育,浅谈几点自己的意见。

一、以职业为主导――转变职教理念

想要发展职业教育,首先就得了解其内涵。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把“职业教育”定义为:“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这里,我认为职业教育是在一定的基础教育上,满足―个人职业上的需要,进而完成初始社会化的各种教育和活动。而孤儿职业教育是帮助孤儿学到在某特定岗位所需的、不可或缺的和独有的知识、技能、方法和认知的教育与活动。它和狭义的职业教育定义比起来,更具有针对性和特殊性。而受传统普通教育的影响,职业教育理念一般偏重于学历教育,忽视专业技能培训。这是不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孤儿职业教育更是不能延续这种老的教育理念。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切实把培养孤儿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以及生存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这就要求我们孤儿职业教育者从本质上改变教育理念。

1.变计划性学历教育为市场化服务性教育

以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在知识、技能的传递,而对发展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重视。对职教与市场和产业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不足。孤儿学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成长过程决定着他们必然与这个市场有着不一样甚至落后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职教者在教育的过程要大大提高孤儿与市场的融合度。提高孤儿对市场的贡献度,提高市场对孤儿的依靠度。让教学过程成为孤儿与市场有机结合的桥梁。

2.变终结性教育为终身性教育

过去,孤儿学生总把职业教育看成终结性教育。认为学不学都可以,它远不如普通教育重要。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职业教育对于孤儿学生来说,既是就业的必要准备,更是今后生活与生存的护身符。因此,我们在孤儿职业教育过程中必须兼顾学生终身学习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适度增加基础性、通用性、复合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继续学习能力的劳动者。

3.变单一性教育为兼容性教育

过去,职业教育工作者总是专注于自己专业的教学,对教育市场开发研究不够,对职教与企业的相互依存认识不够,从而限制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能力。这种教学手段更不利于孤儿学生的职业教育。因此,在今后孤儿职业教育过程中应该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办学。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孤儿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以学生为本位――教师要由“输”变“导”

孤儿职业教育设定的培养目标不应该是短期功利的就业培训,而是从孤儿终身发展着眼,给学生创造表现真实的自我、发现潜在能力的机会和条件。这就要求孤儿职业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位。孤儿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较其他学生有所不同。使他们在初步睹^社会时,更多地会利用自己所受到的职业教育。这决定着孤儿职业教育要作出相应改变。不断更新自己的课程内容,分析学生的普遍和特殊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重视培养学生获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和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敬业精神以及与人合作能力。更要基于孤儿学生的实际,切实为孤儿学生终身发展提供特殊的,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不仅重视职业技能教育,还要注重精神塑造、人格再造。

三、以市场为导向――从市场经济需求中认识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教育,定位的目标最明显的特征无疑就是以市场为中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不仅面向市场、融人市场,更要借鉴企业经营的市场理念、法则、机制打造孤儿职业教育。孤儿学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坚强但却缺乏自信。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有着胆怯心理。但这种特殊性又决定着他们在社会上不可或缺的位置。从市场经济需求中寻求他们恰当的位置,以这个为导向。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感悟真理。

第4篇:特殊教育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中;特殊群体;体育教学;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6;G6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3-0028-01

随着我国高中体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推进,全面发展学生和发展全体学生的要求更加迫切。学校不仅要重视健康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针对普通高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普通高中的特殊群体学生只有借助体育教学这一契机,两者有力结合,才能将“健康第一,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使全体学生得到健康发展。

一、普通高殊群体学生概述

特殊群体学生:一方面指符合普通高中的录取条件,取得学校的录取资格,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文件规定,经过医学检查因病或残疾可以申请准予暂缓或免于体质健康测试的学生群体;另一方面,指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得分在59分(含59分)以下,以及体重指数(BMI):男生BMI≤16.4(低体重)或BMI≥26.4(肥胖)、女生BMI≤16.4(低体重)或BMI ≥25.3(肥胖)的学生群体。对于特殊群体学生,学校要重点关爱,精心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案,促其健康成长。

二、普通高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在瓦房店市普通高中,随机抽取4所学校,通过现场发放问卷、回收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0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460份,有效率94%。根据调查结果分类可知,普通高殊群体学生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病理性包括内脏器官病变(先心病、肝病、胃出血等)、小儿麻痹后遗症、关节功能障碍和骨折恢复期,这类情况较多,共计43人,占62%;生理性包括体重过重和过轻,共22人,占31%;心理方面包括自闭症和抑郁症为主的两类,共5人,占7%。

三、普通高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上存在“一刀切、一锅端”现象。普通高中现有的教学内容,多为上级教育部门根据年段和国家教材制定的学内容。比如,大连市高中规定高一年段体育教学内容为――田径:蹲踞式起跑、耐久跑、掷实心球,体操:直腿后滚翻(男)、肩肘倒立(女),篮球:行进间运球、行进间低手上篮;排球:垫球、传球,健美操:学校自选一套。各学校在此基础之上,根据各自场地器材的条件适当增加教学内容。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这限制了特殊群体类学生的学习,多数特殊群体类学生因自身疾病或缺陷采取见习的方式听课学习,体育技能学习受到制约,久而久之体育学习热情逐渐消失。同时,部分体育教师有时也不会因为几个特殊群体学生而单独设计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上都普遍存在“一刀切、一锅端”的弊端,不利于特殊群体类学生的学习与进步。

(2)特殊群体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认识不足。特殊群体学生由于自身存在的一些原因,多半否定自己,对体育教学活动认识存在弊端。有的认为自己不能像正常学生那样参加体育活动,觉得体育活动是正常学生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参加体育活动。

(3)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由于特殊群体学生自身条件问题,他们缺乏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与机会。即使参与了也不能像正常学生那样达到标准水平,因此,心理上会产生挫败感,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要针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树立信心,从而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运动,增强自己的身心素质。

四、普通高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策略

(1)因材施教,多样性教学。特殊群体学生与正常学生存在生理或心理上的差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在满足正常学生学习的前提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开展多样性教学,充分利用各种器械,丰富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需求。

(2)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可知,瓦房店市普通高中体育教师均为体育专业毕业生,最高学历为研究生,没有毕业于特殊体育专业的教师。教师在应对特殊群体的学生时,可能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因此,教育部门应加强对特殊体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并在强化学科专业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增加特殊体育的一般训练。

(3)激发特殊群体学生学习兴趣,设置不同教学目标,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调查可知,特殊群体学生不爱参加活动主要是缺乏体育活动成功的体验。教师应针对特殊群体学生身体或心理不同于正常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逐步提高,体会成功,知道“我能行”,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乐趣。

五、结束语

总之,针对普通高殊群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倡导多样性教学,同时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激发特殊群体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志民.安徽省普通高校特殊群体大学生体育行为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06).

第5篇:特殊教育市场分析范文

相关热搜:特殊教育制度  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教学

随着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教育机构的多元化发展,残障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开始受到社会大众更多的重视。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由于公共资源总量的紧缺和分配不均等原因,我国的特殊教育水平仍然差强人意。本文从资源配置的角度,阐述了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对特殊教育发展产生的影响,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建议。以期对当前全方位的育改革起到积极作用。

 

1.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与特殊教育

 

1.1教育资源的内涵

 

教育资源是指教育活动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时间资源的总称,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其中,人力资源是核心,包括教学、科研、管理和辅助人员等;物力资源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教育资源,包括学校土地、基础设施、教研和后勤设备等;财力资源是指维持学校日常运转的资金,目前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的划拨;信息资源也称智力资源或知识资源,泛指新知识、新技术等,传递信息资源就是教育活动的目的;时间资源是师生进行教育活动所能够利用的时间,总量极为有限,是一种最为宝贵的教育资源。

 

1.2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表现

 

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将从各种渠道获得的教育资源以一定的方式配置到教育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一定的资源结构的过程。均衡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使每个学生都能同等享受国家和社会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应不同的维度,笔者认为,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表现为:

 

教育资源向西部倾斜。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东中西部的地域差异,单靠地方政府投入的教育资源是无法支撑庞大的教育消费的。因此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进行跨区域资源整合。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文明程度高,应该相应地把公共教育资源向西部倾斜,特别是在人才、先进设备等方面大力提高西部教学水平。

 

关注多种教育类型。长期以来,考虑到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科研力量,我国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这两个教育过程的终端上投入的教育资源多,而有所忽视中间的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其他教育类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为目标之一的社会改革,需要在特殊教育等多种未受到重视的教育类型方面投入更多资源。

 

统筹城乡教育资源。统筹城乡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统筹城乡间的教育。农村教育在师资队伍、学校基础设施等方面与城市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时,有一个新的问题需要注意,随着大量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农村出现了一批“空巢”学校。教育资源的落后与部分资源空置现象在农村并存。对这些资源的整合和升级成为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乡间教育资源的配置均衡。

 

1.3教育资源在特殊教育中的均衡配置

 

1.3.1特殊教育的定义。特殊教育是指对身理或心理发展有缺陷的儿童、少年的教育。它对保障残障青少年与社会融合、体现教育公平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经过了20世纪50到80年代特殊教育体系的形成期和调整期,再到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将此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之后,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数量与质量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3.2资源均衡配置在特殊教育中的表现。上文中,笔者提出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标志之一是教育资源在各类教育中实现均衡配置。本文重点分析教育资源在特殊教育中的均衡配置。

 

时间资源上:在此次论文写作之前,笔者走访了成都市、德阳市的其中5所特殊教育学校。了解到特教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的平均时间是正常学生的3-4倍。特教老师均表示,在特殊教育中保证时间是前提。因此,在课程设置和设计等方面都要根据特教学生的残疾程度对教育时间进行特别设计。同时,教师额外的时间成本也需物化成补贴,才能不打击其工作积极性。

 

物力和财力资源上:特教学生是一个“医教结合”的群体,对基础设施和设备有额外的要求。如无障碍设施、辅助器具、康复设备等。但目前大多数的特教学校还只是具备普通学校的功能,专业度不高。要实现物力和财力资源在特殊教育上的配置均衡,就要在医疗部分投入更多的资金。

 

信息资源上:传递信息是教学的目的。提高传递信息的有效性是特教学校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特殊教育要更加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接受度,在知识结构和内容的设置上需要以特教学生的身理缺陷特点为首要考虑因素。

 

2.我国在特殊教育公平上面临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2.1面临的问题

 

在与传统教育的比较上,特殊教育面临的不公平更加明显。

 

2.2.1发展落后。虽然我国的特殊教育取得了飞速地发展,但与传统教育相比,特殊教育发展仍然滞后。据近期公布的统计数字,我国在校的残疾儿童36.47万人,随班就读的学生为24.15万人,占在校人数的66.25%。这表明,有相当大数量的残疾青少年没有享受到真正适合的特殊教育。其次,特殊教育机构类型不健全,残疾人教育内部的发展不平衡。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自闭症、脑瘫、语言障碍、智力落后等),而经调查,地区的特殊教育机构在数量和类型上都无法满足残疾人教育的需求。

 

2.1.2办学条件亟待改善。一是资金投入量少。有关部门近期年对136位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做过问卷调查,对于“配额资金能否及时到位”的问题,仅有35.56%的人作肯定回答,64.44%的人表示不能够及时到位;同时,92.59%的校长认为学校使用经费缺乏。二是资源分配极不均衡。像陕西、河北农村个别条件差的特教学校,全部家当加起来就值几万元钱,而杭州一所特教学校就投入1.2亿元,差距非常悬殊。目前我国60%以上的特殊教育学校设在县镇或农村,校舍建设标准较低,存在较多安全隐患。70%左右的特殊教育学校需要进行校舍建设和配置必备教学、康复训练设施,其中中西部占绝大部分。

 

2.1.3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加强。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所具有的资质、能力、道德品质之外,还需要担任康复师、家长等职责。据2002年的高校名单和专业目录,全国84所师范院校,共11所开设特教课程。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只有3所设有特殊教育系(所),4所学校有特教专业,但其中有两所学校做不到每年招生。目前,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招生最多,平均每年也不过是60人。

 

2.2产生的原因

 

本文将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目前特殊教育面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进行原因分析。

 

2.2.1学校方面。学校是特殊教育的直接执行者,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管理的权力和责任,对学生的教育成果负有直接责任。但由于资金、师资等客观原因,特教学校常常感到有心无力。同时,目前的特殊学校确实存在主观管理上的问题,如管理松散、民办特殊教育学校落后,机构类型不健全等。

 

2.2.2社会家庭方面。目前,在社会和绝大多数家庭中存在这样一种观念:特殊儿童不同于正常儿童,他们达不到正常儿童的水平,接受普通的教育存在着极大的难度,接受特别教育难以找到相应的学校和教师,并且费用高昂,即使接受教育之后,他们也不能达到正常水平,所以,有一部分群体认为特殊儿童接受教育是不必要的。

 

2.2.3政府方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政府对各地的拨款不能满足需求。特殊儿童康复所需的器材和对特殊儿童的服务所成本很高。若政府的拨款不能弥补这部分资金空缺,特殊教育机构,特别是民办特教机构资金短缺导致机构的环境建设跟不上,教学条件简陋的现象更加明显。第二,法律保障尚不健全。

 

中国建国以来虽通过宪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等对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力和特殊教育的实施做了规定,但由于这些法律都不是专门的特殊教育法规,对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和特殊教育实施的细则都规定得不够具体,因此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3.促进我国特殊教育资源配置均衡的措施

 

3.1加大宣传,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弱势群体逐步得到更多的关注,这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利用新闻传播、教育培训等多种手段提高全社会认识。要特别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学校、福利院等行业的从业人员。这些人相对其他行业的人付出更多,但是得到的回报,特别是物质上的回报比较少。根据双因素激励理论,可在提高特教教师社会地位,大力表彰残疾工作者等方面做工作。

 

3.2提高财政经费比重,拓宽筹资渠道

 

一是要严格遵守“特教特办”的原则。中央政府明确表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带着深厚的感情,履职尽责,特教特办,认真实施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让残疾孩子与其他所有人一样,同在蓝天下,共同接受良好的教育。”二是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特殊教育的投入,新增教育经费向特殊教育倾斜。要规定对特殊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制定基础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三是要拓宽特殊教育经费的筹措渠道,引导社会捐助、慈善基金等更多地投向特殊教育领域。建立政府资金投入民办特教学校的渠道和机制,利用民办学校的体制优势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特殊教育领域中来。

 

3.3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加强高等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建设,扩大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特殊教育师资队伍质量。二是创新特殊教育的教学理念、模式以及方法。三是加强对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定期总结特殊教育工作经验,建设具有示范作用的特殊教育实验学校。四是学习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特殊教育发展经验,如“正常化”、“回归主流”、“一体化”、“全纳教育”等特殊教育模式。

 

3.4面向市场,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当前特殊教育出现的新问题是因忽视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高中和高等教育,导致许多残疾学生毕业即失学或失业,其中许多残疾学生初中毕业后又回到了原先的生活状态,从而从整体上影响了残疾人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大力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基础上,要为广大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在教育体系较为成熟的前提下,开展学前教育以保证特殊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目前,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一些民办特教机构做了一些尝试,将机构的资金筹集推向市场,包括将特教青少年的艺术作品进行慈善拍卖以筹集善款,逐步实现学校集团化等,成效还是比较显著的。本文认为可以在将特殊教育推向市场等方面多做尝试。拓宽发展渠道,整合社会资源,为我国的特殊教育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作者:李奥 来源:金田

第6篇:特殊教育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 随班就读 学校支持系统 研究概况

1.引言

通过系统支持实现随班就读的成效已经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学校是除家庭、社区等自然支持系统以外,另一个显著影响随班就读成效的子系统。随读生在学校的生活无论是时间还是场地上都有明确的界限,同时随读生接触的人员基本是老师和同学两大类,也就是说,随读生在学校的生活是比较容易掌控的,学校支持系统的构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目前国内对随班就读学校支持系统的研究非常零散,更多的是围绕学校支持体系的某一部分进行研究,比如资源教室、助学伙伴、师资培训等。这种零散的研究固然有其实用价值,但是削弱了学校支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本研究希望通过对近二十年国内有关随班就读学校支持系统研究文献的梳理,完整呈现国内有关随班就读学校支持体系研究的概况,并探讨存在的问题,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2.文献的基本情况

在中国知网(CNKI)中输入“随班就读学校支持”、“融合教育学校支持”、“全纳教育学校支持”等主题词,没有搜到相关的文章。但是,部分学者在诸如“随班就读支持系统”或“融合教育支持系统”等全面阐述随班就读支持体系构建的文章中大多会提到学校支持系统,并且阐述学校支持系统的内容。例如卿素兰等(2005)认为随班就读学校支持系统由教师支持、同伴支持、学校领导支持、资源教室、学习效果等五个维度构成[1]。高喜刚(2004)认为普通学校特殊儿童支持系统的五个要素包括:对普通学校特殊儿童形成支持的人、教育目标、教育过程、特教制度、特教资源等[2]。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大多数有关学校支持的研究文献主要涉及以下五方面内容:教师支持、学校管理、同伴支持、资源教室、校园环境。将以上五个方面的相关词语分别输入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可以获得1992至2012年的相关文献数量总计约447篇。其中同伴支持为130篇,占29%;资源教室建设215篇,占48%;有关教师支持为86篇,占19%;有关学校管理13篇,占3%;有关校园环境3篇,占1%。

3.随班就读学校支持体系的研究现状

3.1有关同伴支持的研究

同伴关怀与支持是改善随班就读儿童心理环境的重要途径。通过搜索近二十年文献分析发现,对同伴支持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挑选助学伙伴;二是培训助学伙伴;三是同伴支持的内容。高梅花(2012)的研究表明,在助学伙伴的选择上,应该遵循自愿、真诚的原则;助学伙伴的主要任务包括:在行动上给予帮助、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对心理进行疏导、在行为习惯上协助、加强安全监督五个方面。此外,她还认为,需要对助学小伙伴进行培训,并合理评价、适时奖励[3]。石晓辉(2007)研究认为,应该对支持同伴给予培训和必要的奖励,以便更好地开展支持工作[4]。此外,针对每一类障碍类型如何提供同伴支持的研究也非常多。[5-6]

3.2有关资源教室的研究

资源教室是学校支持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目前普通学校开展随班就读的必备支持。通过对近二十年我国有关资源教室的研究分析发现,资源教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资源教室的功能;第二,资源教室的管理;第三,资源教室的资源;第四,资源教师的角色与作用。许家成教授认为资源教室具有为特殊教育需求儿童提供咨询、个案管理、教育心理诊断、个别化教育计划、教学支持、学习辅导、补救教学、康复训练和教育效果评估等多种功能[7]。上海市资源教室方案的管理多为校长—教导主任—资源教师负责的模式。韩建丽(2008)指出,资源教室的管理必须遵循: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为有特殊需要学生提供支持,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每学期在认真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到资源教室接受教育训练的学生,使资源教室对学生的管理形成动态管理。[8]陈丽江(2005)认为,资源教室主要包括以下资源:各种课程资源(含教材资源),教育心理诊断工具、心理量表、教学评估手册,教具、学具,专业人才资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资源、远程教学和数字化手段,康复技术资源[9]。此外,她还认为资源教师在资源教室方案的实施中居于核心地位,其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决定资源教室的功能和质量。[10]

3.3有关学校管理的研究

学校管理的支持主要包括教师考核机制的调整、学生评价体系的调整、随班就读管理体系的建立等。现有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学校整体的改变和随班就读校长的角色功能方面。梁松梅(2012)认为,随班就读必然给学校管理带来变革,包括教育观念的转变,特教和普教管理的一元化,以及教育实践上的变革等[11]。于素红等(2012)认为在整个教育支持系统中,学校所提供的学习支持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一般而言,学校需要在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为特殊儿童提供支持[12]。卿素兰(2009)认为学校校长的支持是关键,且必须体现在学校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中,她认为,第一,随班就读的运行效果依赖行政推动机制,与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领导的关怀应该体现在制度化管理之中,加强学校制度化建设。第二,校长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给予残疾儿童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给予他们信心和鼓舞,开发他们的潜能。第三,政府和学校要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政策的制订和执行,是随班就读工作最有力的保障。[13]

3.4有关教师支持的研究

教师是随班就读的实施者,对随班就读的成效至关重要。通过文献文献分析发现,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师资培训、教师对随班就读的态度、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方面。为了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随班就读知识和技能,许多省市都开展了相关的师资培训。彭霞光(2011)提出要完善我国随班就读师资的岗前和岗后培训,并提出了相关建议[14]。钟经华(2011)对北京市的300位普通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认同随班就读是教育特殊儿童教育好形式的教师仅占被调查教师的40.5%,近半数的教师选择了中立项[15]。张新风(2007)认为,师范院校应该开设随班就读课程[16]。昝飞等(2011)采用Sharma等人编制的《教师随班就读自我效能感量表》和《随班就读忧虑量表》对上海市110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和200多名普通学校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要高于普通学校教师[17]。

3.5有关环境支持的研究

有关随班就读校园环境建设的相关研究非常少。通过文献搜索仅可以找到3篇相关研究,仅占学校支持系统研究总数的1%。且只有重庆师范大学的石茂林在这方面做了专项研究。石茂林(2012)认为,硬环境方面主要包括公共场所、校园建筑物、道路和学习场所等设施;软环境方面主要包括校园文化、教师和学生对他们的接纳与尊重的态度[18]。

4.关于随班就读学校支持体系研究的展望

学校支持系统是随班就读大支持系统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子系统,相关的研究非常多,但分布不均。从研究数量和研究深度上来看,有关同伴支持、教师支持、资源教师的研究相对较多,占研究总数的96%左右;有关管理支持和环境支持的研究仅占4%左右。在学校支持的研究上,研究数量非常少,而且没有涉及教师考核机制的专项研究,也没有基于随班就读理念下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专项研究。在环境支持的研究上,只有极少量的文献,缺乏对校园硬环境的研究,比如相关科技辅具;而关于如何构建融合校园文化的实证性研究则完全没有。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学校管理和环境支持的研究需要引起重视。在教师支持的研究上,需要进一步加强有关教学设计、合作性教学等方面的实证性研究。

参考文献:

[1]卿素兰,刘在花,等.农村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支持系统与评价探析.中国特殊教育,2005,(10):68-72.

[2]高喜刚,曹照琪,等.普通学校特殊儿童支持系统的建立与运作.中国特殊教育,2004,(4):1-4.

[3]高梅花.为“随班就读”儿童设立“助学小伙伴”的实践研究.中国教师,2007,(7):69.

[4]石文辉.融合教育中的同伴作用策略.中国特殊教育,2007,(8):8.

[5]侯旭.自闭症幼儿学前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建构的行动研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4.

[6]白帆.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教育实践研究,2011,(6):215.

[7]许家成,周月霞.资源教室的建设与运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79.

[8]韩建丽.加强随班就读管理不断提高随班就读质量.中国特殊教育,2008,(4):94.

[9][10]陈丽江.特殊教育学校资源教室的建设.中国特殊教育,2005,(8):62.

[11]梁松梅.融合教育为学校管理带来的变革.现代特殊教育,2012,(3):3.

[12]于素红.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中国特殊教育,2012,(8):3.

[13]卿素兰,封志纯.普通学校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支持的案例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9,(7):109.

[14]彭霞光.完善我国随班就读师资培训工作.中国特殊教育,2011,11:6.

[15]钟经华.北京市普通中小学对随班就读的态度调查.现代特殊教育,2000.(9):12.

[16]张新风.师范院校开设随班就读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础教育参考,2007,(7):63.

[17]昝飞,刘春玲,等.上海市在职教师融合教育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11,(5):3.

第7篇:特殊教育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特奥会;和谐城市;意义

一、前言

国际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基于奥林匹克精神专门针对智障人士举办的世界大型综合运动,目的是帮助智障人士融入社会,使他们有机会成为对社会有用,被社会认可和尊重的公民。特奥会的口号是“让我们取胜,但如果我不能取胜,就让我在参与中成为勇敢的人”这是既是特奥的口号,也是特奥会精神的真谛。中国于1985年加入了国际特奥会,并组织参加了多次国际特奥会,于此同时,我国还举办全国特奥会,这对于承办城市来讲是一种提升人文素质的机遇,更是人文素质的一大进步,同时也是打造和谐城市的有效推手。

二、全国特奥会的举办对城市人文关怀的提升

特奥会的举办秉着“重在参与”的理念,“勇敢尝试,努力争取”的口号,充分展示特奥的宗旨,而特奥会走进中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已举办过5五届的全国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开满了和谐之花。早在1993年,福州就承办了第二届全国特奥会,2010年,全国特奥会再次来到福州,特奥的又一次到来,让福州市民欣喜若狂,兴奋不已。我们从这次针对福州不同职业的市民态度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可以很清晰的分析这次特奥会的举办提升福州市民的人文关怀。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全国特奥会的举办有利于公民素质的提高,特奥会的意义与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关怀意识正在逐步提高与强化。人文关怀包括很多的方面,选择倡导社会文明弘扬积善助残的社会新风的百分比是71%,说明它是核心作用、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那么选择:改变市民对智障人士的观念、营造全社会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塑造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形象、促进智障人士的社会融合的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说明大家都还是认为对于这些方面还是非常重要的意义。福州作为全国第五届特奥会的东道主,尽显人文关怀。福州社会各界相继举办了“特奥爱心集市”、“手牵手,我们一起迎特奥”、“让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个残疾人的心灵”等一系列与特奥相关的活动。这些都无不体现了人们对本次特奥会的关注度正在逐步提高,并且同时展现出了承办城市更多的人文关怀。

三、教练员、裁判员视角看特奥会承办城市人与社会的和谐

(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国在为创建“和谐”社会不断的努力,创建和谐社会可以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并且随着我国特奥事业的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特殊教育行业也在悄无声息的壮大规模。目前可以查到的全国大型的特殊教育企业就有1529家,并且这个数据还在不断的上升。在采访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教练员时,他就讲到“泉州师范学院就开设有特殊教育这个专业的课程。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参加特奥会的运动员们需要这些特殊教育人员精心的培养。有了更多的教练员投入到这项艰巨的工作中,支持这项活动,使得举办城市对这项活动的重视加强。特奥会举办促进了特殊教育的发展,无形之中就提升了一个城市对弱势群体的重视与关注,进而反映出这个城市社会文明的一面。

(二)特奥终极目标

为智障人士提供平等机会参与社会生活,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并为社会所接受和尊重的人。特奥会的誓词是“让我获胜,如果我不能获胜,让我勇敢地去尝试。”这些口号目标的提出都是为了社会的“和谐”而努力,并且特奥会在福州的举办还可以给我们的城市带来许多无形的财富,提升福州城市的精神面貌、公民素质以及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度和真正实现残疾人的社会和谐。特奥运动员的成长有赖于所有热心的特奥服务教练员的无私奉献,特奥教练员的付出是特奥运动得以推广、发展的脊梁。特奥教练员的加入是我们特奥运动发展壮大的前提条件,那么多的智障儿童能被训练来参加特奥会不得不说这是教练们的功劳。有了这些教练员的手把手的传授,让他们肯定自己,对生活重生了希望。

(三)教练员、裁判员眼中的特奥会

特奥会的赛场上,不少运动员由于智力残疾,并不能顺利地独自完成比赛。这时,裁判们总是耐心地指导选手,帮助他们进行比赛。田径比赛总裁判长黄勤华就曾说过说:“作为特奥会裁判,我们首先还是要做好裁判的本职工作。按照比赛的要求,遵守裁判规则,做到公平公正。但在特奥会的赛场上,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裁判会给运动员适当的指导,保证他们能够完成比赛。”第五届全国特奥会执委会竞赛部部长、上海体育局副局长李伟听说过“特奥裁判执法既体现人文关怀,又严格执法”。第五届全国特奥会在福州的举办,从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这座文明古城的人文关怀。从福州的各个角度都可以看到我们城市对这次举办特奥会的重视。特奥的举办也给这个有福之州带来“和谐”之风。

基于这次特奥会在福州的举办,我们做了问卷的调查。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对福州和谐城市的意义。通过对他们认为举办特奥运动会在社会各方面可以发挥的作用的调查。下面是我们对教练员的一些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举办特奥会对福州和谐城市的意义。分析如图1。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特奥会给这些教练员带来的是心灵的洗礼,而不是什么物质上的东西,选择在助人的过程中心灵的净化,所以说特奥会的举办对与举办城市来说可以提高大家对扶弱助残的意识提高,提升城市和谐,可以有效的改变社会对残疾人的观念。第五届特奥会的举办塑造了城市的精神,提升城市的形象。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特奥会给我们打造和谐城市的积极意义。从社会文明、社会风气,以及良好的社会氛围,对智障人士的关怀,提升市民的素质,和社会的大融合以及城市精神等高选票可以看出特奥给我们承办城市带来的积极作用。

四、以领导和技术官员的角度分析举办全国特奥会给福州和谐城市建设的意义

全国特奥会是一项重大体育赛事,是一种具有活力的文化事业,是城市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大体育赛事富有改变公众心理的神奇魅力和吸引全球传媒的威力,既可以有效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也可能把一个城市多年的精神财富积累毁于一旦,对于一个城市的影响往往巨大而深远。特奥运会对主办城市和举办国的影响迅速增大每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都会精心策划丰富多彩且最具地域和国别文化特色的文化活动,来烘托节日气氛,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唤起全民参与的热情,用文化充实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陶冶人们情操,净化人们心灵,激励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推进城市文化的发展。

承办特奥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下转第172页)(上接第168页)而且这些内容对于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对于构建和谐城市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五届全国特奥会的举办对承办城市的意义的重要性是广大群体各个阶层所一致认可的;事实也证明特奥会的举办对打造和谐城市领域的意义显。福州通过承办第五届全国特奥会不仅可以扩大福州特奥会在全国内的影响,而且借助于特奥会推动本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实实在在地推进本市的智障人社会保障事业。

五、结语

我们总共从以上三个角度就福建举办第五届特奥会对和谐福州的意义做了分析说明,通过问卷所得的数据很好的说明了对和谐城市的意义重大。促进社会和谐是特奥会的时代使命,契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特奥运动作为社会文化的另一重要内容,必须与社会发展相契合,以促进和谐社会的使命,推动社会健康繁荣发展。社会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各要素之间形成相互依赖和相互转化的有机联系。当这些社会要素能够在统一体内相互包容、协作运行,处于良性转化的条件下,该社会则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中,这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

特奥会的举办,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的展示了人文的关怀,传承了特奥会的融合精神。让更多的智障人士加入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来。福州在承办特奥会过程中展示了福州的城市形象、推动了城市文明建设、提高了市民文明素质,对进一步打造和谐福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明辉,方千华.论现代奥林匹克与高等教育互动发展的进程[J].体育科学研究论,2010,7.

[2]方千华.论竞技运动促进社会和谐的使命[J].体育文化导刊,2007,9.

[3]刘会平.2007年上海特奥会成功举办之价值与意义探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8,6.

[4]吴雪萍,金昌龙,姚颂平.2007年上海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与上海社会文明进步[J].体育科研,2007.

[5]党磊,贾小萱,张翠苹.北京奥运会对提升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与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

第8篇:特殊教育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 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创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5-51-4

Study on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raduates of Special Groups

Yang Jiayi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450015,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environment that employment proble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order to well improve the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raduates belonging to special groups, and make the special group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raduates find a job successfully,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raduates of special groups, summed up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ial groups,analyzed the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status and problems that the special group face in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a series of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s of special group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raduates' difficult employment.

Keywords: special groups; graduate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ntermeasures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早在1991年青岛市劳动局就有提到。之后许多学者也做出了相关的研究,但大都是探讨对特殊群体教育的问题。直到2010年左右,学者们逐渐开始关注特殊群体就业扶持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关汉玉在《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援助对策研究》中剖析了不同类别特殊群体学生难就业的原因,结合已有的社会实践,从政府和高校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援助政策[1]。师坚毅在《高校毕业生殊群体就业现状及心理》中指出特殊群体学生存在焦急、烦躁、胆小、抑郁等心理,认为应该指导他们学会选择合适的工作,加强心理教育,帮助他们摆脱心中的阴霾,推进特殊群体顺利就业[2]。这些研究对帮助他们在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的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指导和很好的应用与研究作用。

除我国外,其他国家也在关注着特殊群体是否能顺利找到工作。例如:美国在特殊群体就业方面就做得很好。美国采用两种政策同时进行,一种是应用于所有毕业生的,一种是特别对待特殊群体的[3]。美国教授肯尼斯・伯曼在《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对策研究》中,认为特殊群体学生承受力差、特别胆怯、没有人脉等特点,针对这些学生的问题,对就业帮扶对策进行研究,并提出政府、高校各方都应特别关注和协助他们,指导他们充分利用自身的才能,尽早找到工作[4]。

2 意义和目的

由于经济、生理心理、专业、性别等方面不足的特殊群体,面试和求职的机会本身就少于正常人,往往会四处碰壁,更容易产生自卑、消极和盲目从众等心理问题。本文旨在唤醒人们对特殊就业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挖掘各方面的潜能,提升他们的就业概率。在提高劳动力的利用、保持社会持续和谐和以人文本方面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

3.1 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的种类与就业现状

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的种类有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总体上,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可大略分成七种:

3.1.1 经济困难群体。这种类型的同学大都从贫困的乡村或者是城镇中的失业家庭进入高校学习,他们的家庭都不富裕。因此,这类学生大多都会在没课的时候做兼职来赚取生活费,但经常打工又会耽误学习。他们对择业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来改变现在的生活,但却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人脉关系来提高他们的就业概率。

3.1.2 学业困难群体。学业困难毕业生因为贪玩、懒惰、学习不专心、学习不积极、不用功导致专业考试成绩不过关。他们因为不及格或其他原因不能拿到学位证,或是拿了毕业证也没有真正掌握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也就达不到企业选拔人才的标准。

3.1.3 心理问题群体。心理问题毕业生群体指受环境因素影响心情波动比较大的学生,他们可能受过某种刺激或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导致心理比较脆弱。在巨大的就业压力和残酷的就业现实面前,感觉到迷茫、困惑、慌张、不自信等。如果不及时改变心态,提高精神抗压能力,他们的就业之路将会越走越难。

3.1.4 形象不好、生理缺陷群体。形象不好指那些外表不端正,面貌丑陋或邋遢的学生;生理缺陷主要指身体器官不完整或常常发作怪异的疾病的学生。身体残疾和患有疾病的毕业生就业范围很窄,在面试中常常被歧视。虽然没有其他毕业生的条件好,可他们中大部分人的个人品质非常好,但招聘者为了企业利益和形象常常拒绝聘用这类学生。

3.1.5 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群体。由于招聘企业对人际交际能力有需求,这就影响着毕业生的求职。人际交往能力差的人表现出胆小、孤僻、沟通有困难、不懂得表达等特点,由于没有和招聘者交流好而导致失去就业机会。

3.1.6 “冷门”专业的群体。“冷门”专业群体指那些自己在学校学的专业并不是市场所急需的、在就业时很少见的或在企业很少用到的专业。现在各大高校都设有冷门专业,比如考古专业。这种专业的就业面本来就窄,人才的需求量少,就会出现就业困难。

3.1.7 女大学生群体。由于男女的心理、生理等特点不同,有时候会造成男强女弱的工作现状,个别招聘企业就打出“只限男生”的条件。就算是没有规定,但部分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仍借工作需要或不适合女生为理由,优先录取男生。这就使女生在现在这种就业局势下,成了就业困难户。

3.2 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创业现状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热衷于创业,这其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原因之一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才越来越多,就业竞争压力太大,迫于现实的压力,只好选择另辟蹊径;原因之二是,各地政府和高校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便利,例如在大学生离校创业期间可以保留其学籍,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资金,因此大学生也频频开始创业。但现实却并不乐观,论文对五所大学的创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如表1所示:

大学生特殊群体创业者除了被经济条件、实践经验和国家政策等限制外,对创业的认识和经验不足也是重要制约因素。

4 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分析

4.1 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4.1.1 客观问题

4.1.1.1 就业环境影响。我国的人很多,人才也很多,那么就业时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残酷了。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的文魁指出,我国企业给出的职位一直很少,可供工作的职位每年新增约900万~1 000万,到退休时的岗位大约才1 300万,而每年毕业2 600万的大学生,因此大约有1 300万的职位无法提供。

4.1.1.2 经济困难影响。毕业生在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要花大量的钱,其中包括培训、制作简历、衣食住行等。经济贫困地域学生的学习机会都是靠贷款的得来的,有的贷款还没还,再加上这些开支,许多毕业生被迫在近处找工作就是因为没有多余的钱打车和付住宿费。

4.1.1.3 身体因素影响。用人单位出于对企业形象的考虑,如工作效率、企业利益等,他们喜欢招聘身体状况良好的人进入企业工作。在毕业生多而用人岗位少的状况下,因有某些怪病或身体残疾不健康而影响着就业的现象更加明显。

4.1.1.4 性别因素影响。女性由于特有的生理特点和一直被看成弱势群体,让她们在求职时的待遇不能与男性持平。在《妇女权益保障法》出台20周年时,东三省妇联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有70%的女性群体在面试中受到性别不公对待,有26.3%的女性在应聘时曾多次被拒之门外,此外,有82.3%的女性认为企业在就业中有性别不公对待[5]。

4.1.1.5 学历因素影响:由于学校的层次有不同的划分,毕业生也有了不同层次的划分,许多单位看重第一学历是“985”、“211”或者是一本大学的毕业生,这就在客观上对特殊群体形成了学历上的差异对待。

4.1.1.6 专业因素影响。传统教育难以确保做到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学生对自己不感兴趣的知识就会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此外,高校里所教的专业知识往往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还有不小的差异。

4.1.2 主观问题

4.1.2.1 个人能力影响。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交际能力等水平不同,这种差距是跟他们的生活经历、性格爱好有着很大的关系,并随着慢慢长大会越来越明显。而成绩优秀的或交际能力强的人往往更容易就业。

4.1.2.2 心理因素影响。自信阳光、乐观开朗的心态往往都会收获好的东西,而那些消极抑郁、自傲自大的情绪特别容易不顺心。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有些毕业生因为应试心态不好,影响到面试。

4.1.2.3 就业期望影响。大学毕业生想要的工作往往与企业给出的职位相差较大,主要展现在对工资的期望值高、只想要好的工作和好的工作环境等方面。我国的大部分企业,给毕业生提供的工作报酬、工作职位、福利待遇与发展前景等与很多应届毕业生的期望值有较大出入,这就造成一些企业招不到人,学生没有工作的可笑状况。

4.1.2.4 个人求职意愿影响。这类群体的家庭往往都比较富裕,自我优越感很强,觉得不用自己去找工作也会生活得很好,他们有较好的家庭经济来源做后盾从不着急去找工作,这就是通常大家所说的“啃老”族。

4.2 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创业问题分析

现在,有不少毕业生都想着毕业后要自己做老板自己干,但最后实际行动的却寥寥无几。就调查来看,学生对创业很感兴趣,76.6%的同学说毕业后会想着自身创业,但最终决定创业的却不足2%。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缺乏创业教育、创业意识和创业经验,即使是自主创业,在他们的身上往往表现出以下缺点:

4.2.1 被动性。其实许多大学生创业并不是自发的,他们想去创业,大都是被现如今庞大的就业压力所迫,无可奈何不得不去试一试创业。主动创业的人会把创业当成他们自己在求职生活过程中的一种正确的选择,他们会剖析市场的变化并适时地抓住机会,但在这方面特殊群体却十分不敏感。

4.2.2 片面性。很多特殊群体学生对创业没有正确理解,有的人觉得创业有很高的门槛,只有那些技术好、头脑十分聪明、钱财多的高手才能创好业;而有些人觉得创业就是小菜一碟,想着只有那些无业游民没有选择时才会想着创业,对创业的目的和计划不明确。

4.2.3 盲目性。毕业生对就业市场和自身条件缺少客观的剖析和判别,只是盲从的赶潮流而想要创业。一方面,他们觉得创业是一种攀附虚荣的方式,从不思索本身的条件能否适宜创业;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对市场做深刻的剖析,一味跟风,谋求抢手行业,例如IT业、微商、电商等。

5 提高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对策

5.1 提高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途径

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特殊群体就业创业不容易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收入太低、身心压力大、学历学位低、专业限制大、父母冀望过高等五大因素的困扰。这些因素包括学业、经济、交往和就业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是来源于家庭、社会、学校、特殊群体自身等方面。

要提高特殊群体的就业创业能力,就要从政府、高校、家庭和自我(GUFP)四个途径对问题别进行剖析,对就业创业心理、就业创业环境和就业创业条件进行全面的优化,找出一套好的对策,协助特殊群体找工作。

5.2 提高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方式

政府职责在于为人民服务,在毕业生就业和创业中起着重大的作用;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学生的就业率与学校关系紧密;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学生在就业中的个人表现有着重要影响。除了政府、学校、家庭,特殊群体本人更是在其就业创业中起主导作用。主要方式如表2所示:

5.3 提高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方法

5.3.1 政府方面。在创业方面,政府应为特殊群体大学生提供创业的费用,可采取法律规章、法规制度、国家政策等方法或通过社会爱心的力量来帮助和募捐。各级政府应着手创办免费培训创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机构,提高他们的实操技能。

5.3.2 高校方面。高校应开设心理教育课程让特殊群体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并对困难和挫折有正确的认知,协助他们用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应对挫折,从而顺利找到工作。在新生入学时,就应开设就业指导课,用各种形式对特殊群体的大学生进行就业现状、困难和发展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加强正面教育。在创业方面,高校应加快开设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通过创业基础、实践技能和创业选择等方面的培训与教育,来增加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学习基本的创业方法,并能正确地抉择创业项目的才能,从而缩小他们创业时的不知所措。

5.3.3 家庭方面。贫困人家的家长千万不要对子女的就业给予太高的希望,这样会给孩子造成无形的压力,自己也不好受。家长要彻底转变旧时代的观点、主动帮孩子了解就业市场,多与子女交谈内心想法,降低他们的压力,给予他们最大的关怀和支持,使他们对就业充满信心。在看到孩子就业屡屡遭拒的时候,家长和孩子的心里都很不好受,都会很着急和担心,但这时家长一定要控制好情绪不能怒骂、责备和瞧不起自己的孩子,给他们增加痛苦的心理压力,而应该协助孩子冷静下来全面剖析原因,为他们加油,才能使他们从消极的心理里走出来。

5.3.4 自身方面。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自身首先应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然后通过动手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应注重自身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平时通过困境来加强意志和面对挫折能力的锻炼。此外,多参加社会活动,使自己有更多的选择,加强自身的交际才能和适应能力。在觉得压抑的时候,学会换一种思维方式,用阳光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情去看问题,看到的东西都会变得美好,心里就会变得喜悦,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加,从而使就业心理处于最佳状态,想想自己擅长的和感兴趣的事情,然后乐观地去找工作。

在创业方面,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可先找一份工作干着,等有了经验,又积攒了资金,再去计划创业的事。一般,刚刚开始创业都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和经验,因此可先开一些投资小、用人少的店铺,如奶茶店、手工作坊、小商店或网店等。

6 结语

研究发现,尽管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能得到缓解,但是目前的就业创业局面依然是不能懈怠。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特殊毕业生群体分布范围广而零散,不好管理。所以要真实提高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还需要各方面的支持,特别是教育和资金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关汉玉.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援助对策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32-133.

[2] 杨良柱,师坚毅.高校毕业生殊群体就业现状及心理[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5-116.

[3] 张楠楠.高校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问题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105-107.

第9篇:特殊教育市场分析范文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调研的结果,我们作出以下定义:特殊群体,是指具有比较鲜明的群体特征,容易区分于其他组织,有着共同的利益需求,面临类似的困惑的群体。高校学生特殊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由于自身或外在客观原因,在经济条件、权力维护与实现、教育资源占有与享受、竞争能力、自身素质等一个或多个方面处于相对不利或者处于劣势境况的大学生群体,从更小的范围来讲,特指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境地,不被用人单位接纳认可,易于遭受就业挫折的大学毕业生群体。

根据此类学生群体的形成原因及结果的不同,本文把他们分为以下几大类别:

经济困难群体:主要指因家庭经济基础差而难以承担在校期间学杂费和生活费的大学生群体。

学业困难群体:主要指由于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及适应能力不足、个人主观不上进等主客观原因导致个人能力及专业素养过低,最终影响就业情况的大学生群体。

生理缺陷群体:主要指身体某一方面或患有某种传染病的特殊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引起其自卑、敏感的性格而不能很好的融入集体、与人交流的大学生群体。

心理困难群体:容易产生焦虑紧张、自卑等消极情绪,抗挫能力低下、缺乏自我调节机制,难以适应正常的就业工作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从而造成就业能力欠缺,难获用人单位认可的困难群体。

其他特殊群体:主要有由于专业、性别(主要为女生)以及民族差异等造成的特殊就业困难群体。

二高校特殊群体的就业困境分析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困难学生大都来自城市的低保、五保家庭或是农村的边远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基础薄弱,这种群体的特殊性是造成他们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首先,求学期间相对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用已经使他们和家庭不堪重负,虽然国家通过发放“奖助贷”从多方面多渠道减轻他们的求学负担,仍有不少贫困学子需要通过打工、兼职来筹措所需资金。物质上的贫乏,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容易使他们更加内向、沉郁,自我封闭,很难开展人际交往;空余时间的缺乏很可能导致他们“一心只读圣贤书”,无法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无形之中错失了很多锻炼自己的机会。其次,求职期间的住宿费,交通费、服装包装费、简历印刷费以及其他一些杂费让不少贫困学生在求职路上力不从心,部分学生甚至没有资金购买一套合适的正装。由于高昂的求职成本,有些学生不得已放弃了薪资条件较好的地区,转而选择成本较低的偏远地区。再次,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近年来有不少企业通过网络等招聘信息,信息的获取是求职者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贫困家庭经济地位低下,难以给他们提供正常大学生群体所拥有的信息支持。而缺乏人脉、开展人情交往的资本等种种原因又加重了他们信息匮乏的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求职步伐。最后,由于客观和主观因素的作用,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较之于正常学生群体,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都较低,表现在职场上的综合能力不强。且由于资金的不足,他们难以选择考研深造等途径来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

(二)学业功底影响就业情况

高校学生特殊群体中,学业困难型的学生人数不可小觑。学业困难群体从成因上大致可分为两类。自从1999年我国实行高校教育改革以来,高校规模不断扩张,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也圆了一些落榜学生的求学梦,给了他们一次改变自身际遇的机会。但由于政府监管机制存在漏洞,监管措施没有及时到位,一些高校不顾现实条件,盲目扩招成风。招生数量猛增的同时,相关的师资力量、基础教学设施等一系列资源却没有配套落实。这些原因催生了学业困难群体中的第一类学生。他们基础差,学习能力弱,主观悟性不强,在学习上总是比正常学生吃力。不及格、补考、重修现象屡见不鲜,严重者可能拿不到学位证书。这种现象在理工科专业表现得尤为明显。即便最终得以勉强过关,他们过低的专业素质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也难以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极易遭受就业挫折。第二类学生表现为学习能力正常,但主观上不思进取,浑浑噩噩,把精力放在与学习和提高自身能力无关的地方,不务正业,自甘堕落。常见于因沉迷网络虚拟世界、沉溺于恋爱经历而耽误学业的学生当中。这类学生虚掷了大学四年的学习时光,等步入社会才觉知自己难以在职场上立足。专业涵养低,技能匮乏,综合素质欠缺,让他们在求职路上举步维艰。还有一部分学生属于学习困难群体两种类型的交叉体,就业境况更加恶劣,需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加以充分重视。

(三)自身缺陷加剧就业危机

生理缺陷群体和心理困难群体是因自身缺陷这一外在因素加剧就业危机的显著表现群体。

生理缺陷群体,从广义上包含身体机能方面有明显缺陷和外貌长相上存在不足的学生,从狭义上仅指前一类学生。这类群体因生理方面的缺陷饱受他人的歧视与嘲笑,因此内心极度敏感、自卑,有很强的悲观定势思维。他们担心被别人看不起,又极度渴望通过认真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教育改革的实施使他们享受到更为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他们也憧憬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在社会上立足。但不成熟的企业用人机制却使他们的求职路充满艰辛。很多残疾和相貌不佳的学生经常在面试中被轻易淘汰,即便能够赢得岗位,也在日后的工作中遭受不平等的对待。

心理困难群体。此类群体的特殊性在于不健全的人格特质,多属于抑质型气质。一方面,他们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缺乏自信和勇气,不敢参与竞争,经常出现“我争不过别人”的消极心理暗示,害怕失败,不能很好地展示和推销自己,就业竞争力大打折扣,因而很难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另一方面,他们无法正确看待求职路上的成败,在一两次求职失败后,就产生落寞、沮丧,挫败感,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等诸多负面情绪反应。虽然这种情绪在当下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具有一定代表性,但此类群体更容易由于现实状况与理想状况的落差而导致种种焦虑紧张情绪。适应性及抗压、抗挫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低下,使他们在职业发展中屡屡碰壁。

(四)高校教育及就业市场体制缺陷

因高校教育及就业市场体制缺陷导致就业困难的群体在高校学生特殊群体中也占有一定比重,需要引起高校工作者足够的重视。如性别歧视群体。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高,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还有部分学生因专业较为冷僻,难以觅得对口的岗位,从而处于长期的待业、失业状态。

三对高校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思路与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的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在深入分析和探讨高校特殊群体就业新问题、科学把握新变化的基础上,建立由国家政策、高校、社会援助机构、用人单位、家庭和个人共同发挥作用的新型就业帮扶机制,是改善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现状、促进他们顺利就业的必要之举。

(一)国家:强化政策支持,改善就业环境

在解决高校特殊群体就业问题上,国家始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积极就业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和稳定就业,但相关政策对高校特殊群体的倾斜程度和扶持力度还不尽如人意。对此,国家需要整合多方力量,强化对高校特殊群体的政策支持,改善就业环境,吸纳扶持困难群体就业,具体如下:

第一,完善贫困生群体救助机制。据统计,今年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占高校毕业生人数的16%,而办理助学贷款学生占毕业生人数的19%。贫困生群体数量如此庞大,因此对于改善此类学生的就业情况,物质层面的帮扶显得尤为重要。在“奖助贷”贫困生救助机制的基础上,加大优惠政策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倾斜程度,如开通更多的绿色通道,延长助学贷款的偿还期限,给予“零就业家庭”学生以一定的失业待业补贴等政策将有利于减轻他们的就业压力,促进他们的顺利就业,

第二,鼓励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对吸收安置高校特殊群体的用人单位,国家将给予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扶持资金,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提高企业招聘特殊群体的积极性。

第三,增设公共就业岗位,实施转移就业。由政府出资在各专业领域新增岗位,专门招聘高校特殊群体,形成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相连接的就业服务模式;提高公益性岗位对特殊群体的开放程度,提供更多的基层就业机会,使其成为吸纳安置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的重要渠道。

第四,完善就业援助体系,开展专项帮扶活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将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援助体系,重点为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开展求职登记,并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围绕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要,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全面信息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活动,为高校特殊群体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

第五,自主创业。通过放宽大学生市场准入条件、大学生创业资金扶植、税费减免优惠、提供创业培训指导服务等政策,鼓励高校学生特殊群体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自我就业。

第六,制定就业反歧视法律法规,营造公平、公正、和谐的就业环境。针对就业市场上存在的性别歧视、生理歧视等现象,国家应当通过制定一系列反歧视法律法规,督促、引导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受歧视群体的权益,有利于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氛围。

(二)高校:系统规划就业指导,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无论在传统还是新型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体系中,高校的内部援助均作为这一制度实施的中心环节和重要内容,足见高校帮扶对特殊群体就业的巨大促进作用。在新形势下,各高校应当立足现实情况,系统规划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其对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的支持力度。

第一,采取帮扶工作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的方式。由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等主客观原因,面向全体学生的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建设还在摸索阶段,就业指导体系对解决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的支持力度不强。针对现实情况,各高校要坚持以就业指导为载体,使帮扶工作尽可能契合受帮扶对象的实际需要。具体如下:(1)发挥班主任积极性,壮大辅导员队伍,聘请具有职业咨询能力的专业人员,将他们纳入就业指导队伍中去,增强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2)建立完善毕业生求职档案,包括所学专业,兴趣以及求职意愿等等,尤其要致力于对特殊群体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并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支持。(3)充分发挥高校就业指导社团对特殊群体的帮扶作用,通过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场景模拟训练等一系列职场化训练,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和素养。(4)采取多种途径及时了解和掌握高校特殊群体的心理动向,坚持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强调从积极的层面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定位,挖掘他们的潜力,提升他们直面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开设一对一辅导、职场心理剖析、抗挫训练等形式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5)有目标、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利用合理的课程设置,结合就业市场的现实情况,帮助学生通过正确的自我认知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进而对职业生涯目标作出最佳选择,是促进高校特殊群体顺利就业的有效方法。

第二,立足社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在贯彻实施教育产业化改革的过程中,应对不合理的人才培养发展趋势引起充分的重视。各高校应当立足于当前的社会需求,调整学科设置,始终秉持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的教学宗旨;针对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设置一系列特色课程,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特殊学生群体的专业实践能力,最大限度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与企业联合开拓建立实习基地,优先为学校特殊学生群体提供就业实习岗位,加强实习与就业挂钩的就业措施,缩短他们与就业岗位的磨合期,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三)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营造和谐就业氛围

我们应当注意到,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上,企业作为人才的接收端,对吸纳安置高校特殊群体就业、解决特殊群体就业难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各级用人单位应加快完善内部用人机制,消除对高校特殊毕业生群体在性别、地区、户籍、生理等方面的歧视现象,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就业帮扶,承担好企业相应的社会责任,努力为高校特殊毕业生群体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阳光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应当扮演好在人才培养链“学生―高校―企业”中的角色,通过“高校”这个纽带,及时将用人需求和选拔人才的标准反馈给学生,使他们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最新动态,从而作出相应的调整。用人单位从多渠道多角度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一定的帮扶措施,将在很大程度上弥合传统帮扶机制的缺陷,使新型援助体制焕发生机。

高校特殊群体的就业难问题,在我国经济放缓、产业结构改造升级、人才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因此研究好、解决好此类特殊群体的就业困境也尤为紧迫。我们将致力于以高校为中心,政府、社会、机构、家庭、个人共同参与的支持系统的构建,制定落实有效的帮扶措施,使其对高校学生特殊群体的就业产生影响面更广、影响力更大的正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楠楠.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援助问题研究[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学报,2010,7(2):44―46.

[2]王珏.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群体及对策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24(3):120―122.

[3]孙玉平.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问题探论[J].安顺学院学报,2013.15(3):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