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行业发展背景范文

医药行业发展背景精选(九篇)

医药行业发展背景

第1篇:医药行业发展背景范文

【关键词】新医改 医药产业 发展策略

一、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实际诟病

(一)医药产业市场集中度低

市场集中度又称产业集中度,它是指在特定的产业或市场下的一项指标,用来反映买方或卖方的相对规模结构,明确地反映应该行业在特定市场的集中程度。研究表明,市场的集中度和行业中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直接相关,某行业市场集中度低很大原因是由于企业规模小,且数量巨大,引起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正好符合我国医药产业的现实情况,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行业亏损比较大,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药品批发企业约有12300家,药品生产企业约有7000家。而美国药品批发企业总共有70家,日本约有147家。明显的反映出我国医药产业市场的集中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是具有很大差距的。

(二)药品流通秩序混乱

近几年我国医药流通领域竞争十分激烈,但流通秩序却混乱不堪。究其原因,我国有太多的药品生产企业,有太多药品被重复生产,医药生产企业和销售行业为了提高销售量,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纷纷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其中很多手段都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这不但损害了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同时也扰乱了药品医药领域的流通秩序。之中最受关注的便是回扣问题,由于医药流通领域缺乏有效的管理,致使回扣问题一直未得到妥善的解决。另外,企业为了节约成产成本,提高利润,产劣售假现象猖獗,行业间不规范竞争现象时有发生,也严重影响了药品的流通秩序。

二、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策略

(一)行业整合,促进产业集中,优化企业结构

新医改中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有利于生产和流通领域积聚实力,将促进产业迅速走向集中。同时,企业要贯彻新医疗体制改革的内容,使医药行业能够市场竞争的考验和政府政策的审核。这不仅能提高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实现规模效益,品牌效益,获得更加广泛的利润空间,还能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严格规范的遵守药品流通秩序

新医疗体制改革方案的颁布实施,将为我国医药产业药品流通铺平道路,扫清障碍,尤其在《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行后,医药领域的回扣、销售假药劣药等不法企业的诡诈计量便毫无用武之地。同时医药监督部门必将按照新医疗体制改革内容中的规定,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回扣、售假等违法行为。另外,各地药监部门将按照GSP标准,使医药企业的准入更加严格,并严格规范的管理医药企业,保障医药流通秩序的健康有序。因此,我国医药产业要想谋求发展,必须要严格规范地遵守药品流通秩序,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医改保证人民群众利益的目的,才能得到市场和政府政策的认可。

(三)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企业信誉形象,扩大市场占有率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自古以来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企业只有树立优质品牌,提高企业的信誉形象,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随着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扫除了干扰我国医药市场秩序的障碍,医药欺诈、药价不合理、商业回扣以及不正当竞争等严重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医药产业必须把握市场商机,通过树立品牌、提高企业信誉和形象等手段来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的占有率。

(四)加强医药物流企业的发展

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过程中,政府明确提出要坚守药品的流通。此政策,使我国潜力巨大的医药物流企业更加具有升级和活力。我国医药产业要抓住政策这个有利的杠杆,加强现代医药物流企业的发展,进而达到资源的整合,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同时还有利于促进我国医药业朝着更加科学规范先进的方向发展。

(五)积极拓展农村市场

中共中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意见指出:“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三年内新型农村合疗参保率达到90%以上。”这将为医药商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农村不仅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而且消费结构也向着多层次发展,加大对农村医疗投入,提高农村医药市场占有率,是医药企业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新需求、新矛盾的背景下,我国颁布了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他对我国医药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新医改的背景下,我国医药产业如何重新定位并制定新的发展策略,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徐培红,于荣富.新医改后的医药行业发展之思考[J].中国医药工业,2009(05).

[2] 邹立昌.新医改对医药企业影响浅析[J].前进论坛,2010(06).

[3] 孔祥金 .新医改背景下医药产业的发展与整合方向 [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9,30(04) :55 - 63.

第2篇:医药行业发展背景范文

有媒体说,2007年注定成为国家的医药政策年;有媒体说,2007年已经成为国家医药政策倾斜民生年;还有媒体说,2007年是国家的医改探索年……而我们认为,诞生于2007年的一项项政策、一条条新闻、一组组数据、一个个事件均说明,2007年,是我们国家医药卫生政策的务实之年,是我们医药卫生行业趋向和谐的一年。

检点过去的一年,我们感慨万千,医药卫生行业的许多事情值得我们记录、值得我们振奋,更值得我们思考。为此,本刊特推出这期专题综合报道。

热点一“全民医保”已具规模

背景

从2007年开始,新农合制度建设由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据统计,截至6月30日,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2429个,占全国总县(市、区)的84.87%,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达7.2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2.83%。与此同时,全国已有2.3万余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26万名社区卫生技术人员;而2007年中央财政投入13亿元补助城市医疗救助资金,比2006年增长了170%;城市医疗救助人次也相应增多,2007年前9个月就比2006年全年增长了70%多,达362.7万人次。

评点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长期以来已成为困扰我们已久的社会问题,新农合的全面实施和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的加强,促使各地均在不断地探索建立新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党中央、国务院全力推动的一项项新的改革措施,均在全国城乡圆着一个让我们期盼已久的“全民医保,病有所医”之梦,这个梦,已渐成现实。

热点二 《处方管理办法》出台

背景

2007年5月1日,国家颁布施行了《处方管理办法》。《办法》提出了药品的招标采购制度,直接将不合格,达不到高标准条件要求的医药企业排除在名额之外,确保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同时,规范了处方开具药品的药名问题,指出“处方必须开具药品的通用名称而不是以前的商品名”。

评点

这一《办法》的出台,让药品生产企业靠广告致胜的时代走向式微,同时也对医药企业的零售提出了新的挑战。一些实力一般、操作不规范的企业也将失去市场,市场经济规律的“优胜劣汰”规则将使实力较强、操作规范的企业迎来“真正可以做药的时代”和“新一轮的医药经济整合时代”。

热点三药品“网上招标采购”渐次推开

背景

2007年年初卫生部提出推行以政府为主导、以省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办法,并要求将高值医用耗材及其他医用器材逐步纳入集中采购的范围。这一采购模式目前已在四川、宁夏、广东、天津等10余个省(区)推开。

评点

网上招标采购,无疑是现阶段使药品流通过程“阳光操作”的最佳方式,但在一些省(区)实施后,不可否认地还存在由于部分常规药物价格低、利润空间小,因此出现无人投标,无人供货的现象;“二次谈价”、“低进药高开票”、“供货与货款结算不及时”等违规问题有待解决。

热点四

《药品召回管理办法》公布实施

背景

2007年12月12日,我国正式施行《药品召回管理办法》,当天,美国默克制药公司宣布,主动在全球召回约100万支可能受到污染的疫苗,由此成为该办法实施后的首个案例。据悉,其中1/10的疫苗约10万支已销售到中国。截至去年12月底,该药品的召回工作仍在全球同步展开。

评点

政策了,关键在执行。消费者、患者与药品生产者、销售者之间永远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药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老百姓无法检测,因此对药品召回制度的严格执行将显得非常重要。但在现实中,消费者、患者基本上不跟药品的直接生产厂家打交道,因而,只有医院、药店也切实担负起药品召回的促进职能,才能推动药品召回制度的严格、准确、快速地执行。

热点五 建立“商业贿赂不良记录”

背景

2007年1月19日,卫生部印发《关于建立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规定》,要求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本行政区域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商业贿赂不良记录将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网站上公布。对列入当地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在两年内不得以任何形式购入其药品、医用设备和医用耗材。

评点

卫生部出台这一规定,将医药领域的商业贿赂以“网站公布”为主要特征的公示制度形成一个“支点”,一下子撬高了医药企业的行贿风险――贿赂行为一旦被查出,不仅直接上不良记录名单,“公诸于众”,而且两年内各医疗单位不得购买其产品。这无疑宣判了行贿者所在企业的“死刑”。这样高的代价,恐怕任何一个人都会计算“行贿风险”和“违法成本”的。此项规定不亚于开出了一剂既治标又治本的“治腐”良药。

热点六“中医中药中国行”全面铺开

背景

秉持着“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的宏大主题,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2007年7月7日上午在京启动,该活动将历时三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席仪式,宣布活动启动并授旗。活动进行了仅4个月就已在各地义诊现场服务群众21万余人,培训了农村和城市社区的中医药人员2万余人。

评点

此前,一场发端于网络的“取消中医”的浊流,把业内、媒体,以及社会各界搅得沸沸扬扬。此次活动彰显了政府强力支持中医药发展的国家态度。传统医药曾为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存和繁衍作出了重要贡献,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至今仍在为保障人民健康发挥作用,而且还将惠及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这场延续三年的活动,必将充分展示中医药悠久的历史、科学的理论、独特的方法和良好的疗效,让社会了解中医药为中华民族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了解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感受中医,并让古老的中医药走向世界。

热点七“首批基本药品定点生产企业”尘埃落定

背景

2007年11月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新闻发言人在新闻会宣布:自2007年11月16日起,部分通过简化包装、降低成本定点生产的城市社区和农村基本用药的产品正式批准上市。这次确定的城市社区和农村基本用药定点生产企业共10家,涉及18个品种。同时还宣布,这18个品种将以统一的价格、统一的标识走向市场。

评点

“药价虚高”的问题,几乎成了这些年热得没法再热的“老话题”了。此前,国务院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曾下发了关于制定第一批城市社区和农村基本用药定点生产处方药品的最高零售价的通知,并明确有关价格在2007年11月15日以后生效,而这次“基本药品定点生产企业”的举措,作为一种具有标本意义的切实办法,在最终解决“药价虚高”问题的道路上向前迈上一个台阶。

热点八“医改方案”撩开面纱

背景

2007年,关于医改方案的报道在媒体上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国务院医改协调小组为广泛吸收社会建议,委托9家专业机构独立平行开展的“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的研究”,则被媒体称为“9套医改方案”,并不断进行追逐和热炒。临近岁末的2007年12月26日,卫生部部长陈竺代表国务院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做了题为“关于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情况的报告”。 陈竺在报告中明确表示,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将强化政府的责任和投入,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到201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形成多元办医格局,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这些要点,清晰地勾勒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轮廓和方向。由此,被社会关注已久的医改方案,终于解开部分悬念。

评点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之一。对于新一轮的医改方案,社会各界无疑期盼已久。有媒体报道,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在年底透露:医改方案将提交2008年“两会”讨论。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套医改方案早日付诸实施。

热点九

“李丽云之死”再度拷问医患关系

背景

2007年11月,湖南省农民工肖志军在医务人员多次要求其签字同意妻子李丽云手术的情况下,给予拒绝,最终患者李丽云及胎儿死亡。11月28日,北京市卫生局公布了孕妇李丽云死亡事件调查结论,认定孕妇死亡不可避免,医院的做法符合法律规定。发生在北京的这一悲剧,随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并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这一事件引起的不仅是一场是非之争,也引出了人们的多方位反思。

评点

这场悲剧最终导致了“死者丈夫告医院,死者家属告死者丈夫”的“连环官司”,李丽云痛苦离世的背后折射出了很多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按照我国现行的医疗法规,医院在实施手术时,必须征得病人或者其家属、特定关系人等的签字,这是对病人就医权的一种保护措施。但透过这起悲剧,我们可以窥出其最主要的根源,仍是当前的医患关系。长期以来,患者对医务人员的猜忌和不信任以及医护人员对患者的防范心理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壁垒”。李丽云以生命的湮灭警示我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迫在眉睫却又任重道远;而在生命危急时刻,挽救生命永远是重中之重的终极责任。

热点十“案”引发药监风暴

背景

2007年7月10日,国家药监局原局长以、罪两罪并罚,被执行死刑。随后,药监局药品注册司原司长曹文庄被判死缓;浙江省药监局原局长郑尚金被判有期徒刑4年……

第3篇:医药行业发展背景范文

关键词:新医疗改革;医药企业;发展策略;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医药行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与活力的一大行业。随着2009年新医疗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围绕着医药改革、药品采购、药品价值、市场整治等方面积极出台了一系列医药行业政策,带来了医药行业以及相关产业的深刻变革,进一步推动医药行业向着健康、和谐发展方向迈进。对医药企业来说,新医疗改革不仅是巨大挑战,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层面,加强对新医疗改革背景下医药企业发展策略的研究,意义重大。

一、我国新医疗改革政策

医药行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性。新医疗改革方案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医疗卫生体制的公益性特点,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以农村为重点,进一步实施政企分开、营利与非营利分开、管办分开的新型医疗体制。同时,强化政府投入与责任,加强民众参与与监督管理,积极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共同促进人民健康水平提升。截止到去年年底,我国城乡医保人数超过12.95亿人次,基本覆盖了全国约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农村人口基本上都纳入医疗体系,覆盖率约为百分之九十七左右。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今天,国家对医疗经费投入力度大增,相应的,药品需求量也大大增长。从整体上来说,医药市场未来增大空间比较大,为医药企业的发展开辟了巨大市场。

二、新医疗改革对医药企业发展影响

(一)我国新医疗改革政策对医药企业的积极影响

(1)新医疗改革有助于推动医药企业的快速发展。2009年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正式出台,标志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新一轮改革序幕的拉开。国家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五项重点工作与四大体系目标。政府经济投入的增加,会进一步改善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疗环境,大大促进农村医药市场的发展,并会成为企业强有力的支撑,大大推动二级医药市场的发展。比如说,2010年我国政府出资支持了上万家县级、乡级卫生机构的建设,并安置一点六万基层医务人员参加了专岗医生培训,为整个医药市场的发展开辟了巨大市场。从2009年到2011年我国政府医疗改革支出费用复合增长率为百分之二十七,而医保扩容每年新增一千亿元药品消费量,也就是整个医药市场百分之十的增速。国家计划,截止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民医保目标。随着覆盖范围的增大,将会促进医药行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推动医药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2)新医疗改革有助于加快医药行业内容产业结构调整。在2010年我国政府出台的医药行业结构调整意见中指出,现阶段我国医药行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技术水平、生产集中度都比较低。从西方等发达国家医药市场的发展情况分析,集中与整合成为医药行业的重要趋势。在美国市场上,前三大药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百分之九十。在日本市场上,前三大药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仅用了十年时间,就从百分之十九上升到了百分之七十三。但是,目前来说,我国前三大医药产业的市场占有率不到百分二十。提高产业集中度之后,会进一步凸显医药大企业的规模优势,再加上销售渠道与内部药品生产的协同作用,会获得更大利润。医药企业的龙头企业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会通过自建、购买、合作或兼并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市场经营规模与产品线。在行业结构调整以及稳健的货币政策下,会进一步推动医药行业向着产业规模优势、集中发展方向迈进。

(二)新医疗改革政策对医药企业带来的挑战分析

(1)药品价格。药品价格是医药企业以及新医疗改革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从1997开始我国共实行了二十多次药品强制性降价。但是,从各种资料显示,患者经济负担并没有因此减轻,而医药企业则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2011年我国发改委出台明确政策,要求对药品价格进行出厂价调查。这种“掀老底”的方式,有助于招标单位更好地掌握药品成本。通过这一政策的实施,药品价格日趋透明化,这将终结医药企业盲目定价时代。而2013年克强新政后,药品价格更趋于透明化,而且各地都出台了相应的药品降价和基药品种招标,这使得药品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

(2)抗生素管理。在全国药品市场中,抗生素约占到四分之一比重。可以说,是药品销售金额与使用率最多的一种药物。在抗生素中,头孢类药物约占百分之六十的市场。在新医疗改革背景下,2012年下半年卫生部出台明确规定必须严格限制抗生素使用,所有的抗生素使用必须有直接指针认为存在细菌性感染,没有证据表明是细菌感染的不建议使用抗生素,这将会严重影响抗生素企业的发展,甚至导致这类企业倒闭。

(3)新版GMP政策出台。1999年旧版GMP政策的出台,对于我国医药行业进行了一次重新洗牌,淘汰了一批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的企业。2011年开始我国开展执行新版GMP政策,这一政策在立足国情基础上积极吸收了西方发达国家相关经验,结合“软硬件并重”方式,深入贯彻全过程药品安全生产以及质量风险管理,加强政策的指导性与科学性,与世界GMP标准相接轨。新版GMP政策有以下主要特点:第一,强调药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全面提升医药企业管理软件标准。第二,全面提高了医药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三,进一步细化了生产记录、操作规程等标准,进一步提高了政策的操作性与指导性。第四,进一步强化了药品安全生产保障措施。上述这些要求,都对医药企业发展带来严峻考验,尤其是软件方面标准,将使得更多医药企业重新考虑投入与产出问题。

三、新医疗改革背景下医药企业具体发展策略 

(一)推动医药企业的整合

在产业增值、医疗结构调整形势下,我国医药行业已经进入全面整合时期。在政策指引下,大型医药企业将会带动行业整合的发展。我国已经出台了明文规定,到2015年通过充分市场竞争与企业兼并,积极培育1~3家全国性大型医药企业,20家区域性医药企业。药品百强医药企业市场份额应占到总市场份额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与此同时,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优势互补,加强不同企业在营销渠道以及整个价值链之间的合作。站在规模经济立场上分析,必须集中医药企业优势资源,积极推动技术更新与特色产品销售,低价格、大批量采购原料药,为企业自身发展寻找更多利润空间,进一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另外,辅助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体外诊断试剂,比如降钙素原这样的检验指标,能反映出细菌性感染的严重程度,未来将会成为常规化的检测产品,拥有这样产品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生产的企业必将迎来改革的春天。

(二)加强农村医药市场的深入开发

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了农村医疗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了农村医药市场占有比重。新医疗改革非常重视农村医疗保障的开展,这就为医药市场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现阶段,开拓农村市场已经成为寻求医药市场发展、拉动企业内需的新增点。新形势下,医药企业应建立健全农村(上接第9页)市场销售部门,专门针对农村市场进行销售对策的研究,特别是针对价格低廉、疗效确切的国产新药。在农村合作医疗的大定下,进一步提高了普药需求力度,顺利实施基本医疗保障,将会刺激更高水平的医药需求。需注意,在农村市场可能存在某种疾病、某种药品的特需产品,必须深入研究农村流行病学发展趋势,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三)强化企业自主创新

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医药企业必须结合自身优势与特点,比如说,营销渠道、产品等优势,选择合适的优势品种,积极培育优势产业,适当抛弃无优势的产品类型。与此同时,政府应积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寻找适合自身技术发展与环境的新发展道路,凸显自身特色。与此同时,全面提升药品质量。现阶段我国制药企业一般以仿制药品为主,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对这类非专利药品的新剂型与新技术研究,彻底改变传统的仿制观念,站在提升仿制药品稳定性与质量角度,进一步降低与国外企业产品之间的差距。不断进行产品与技术创新,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另外,在流通机制方面,医药企业必须积极调整自身发展战略,尽快建立起适合医疗体制改革的扁平化流通渠道。

(四)积极拓展医药企业融资渠道

在新医疗改革一系列政策,尤其是新版GMP政策的影响下,医药企业需要通过充足资金进行应对。但是,现阶段我国政府支持以及企业风险资金投入力度比较少,医药企业也缺乏足够资金进行投入。新形势下,必须建立健全医药企业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在市场产权方面,可以通过价格机制、聚集效应、退出机制以及防范风险等机制,进一步规避投资风险,保障投资人员的投资利益。有条件的国际大企业,可以紧抓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积极寻找国际化融资对策,加强与外资企业战略联盟关系的建立。

四、结语

本文针对新医疗改革政策以及其对我国医药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开始入手分析,从四个方面:推动医药企业的整合,加强农村医药市场的深入开发,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拓展医药企业融资渠道,详细论述了新医疗改革背景下医药企业具体发展策略,旨在为一线医药企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金鑫.对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后医疗行业发展趋势的几点认识[J].中外企业家,2010(5).

[2] 刘立春,朱雪忠.专利悬崖期的授权仿制药发展及其对制药行业的影响[J].情报杂志,2012(5).

[3] 施春来,胡明东.基于政策外生变量的营销突破[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4] 章蓉,林素静.关于深圳连锁药店实施自有品牌战略的研究[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5] 曹丽杰,薛同泽,姜少华,等.医药行业结构调整,提高我省医药产品的竞争力[J].河北企业,2004(1).

[6] 张军,申俊龙.医疗体制改革给医药生产企业带来的影响及企业生存发展对策[J].卫生软科学,2009(3).

第4篇:医药行业发展背景范文

显著受益二股政策放宽

公司所处大行业为医疗器械行业,细分产品市场属于体外诊断领域中的人体微量元素检测市场,主要包括相关检测仪器、检测试剂等。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可以同时提供临床检测分析仪器及配套体外诊断试剂的临床检测系统集成提供商,市场份额达到60%。微量元素检测的主要客户群体是孕妇与儿童,目前市场规模仅有不到2亿元,按信达证券的测算,潜大市场规模可达20亿元,换句话说,存在10倍的增长空间。据了解,微量元素检测是孕妇体检中必不可少的项目,特别是在晚婚晚育较为普遍的情况下,孕妇一般会在孕前与孕中做两次微量元素检测。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即普通意义上的“单独二胎”。据《股市动态分析》周刊记者统计,2014年以来,已有包括浙江、安微等省开始落实“单独二胎”政策,预计在未来一两年以会有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执行该政策,由此带来一轮生育高峰。机构预测,2014年以后每年新生儿将增加100万,对应的计划怀孕的妇女增加更多,意味着微量元素检测市场规模增速则会增加20%左右,公司作为该行业的绝对龙头企业,有望成为下一轮婴儿潮中的受益者。

医疗器械行业景气度最高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表示,医疗器械发展迅速的原因一方面是老年人需要长期的医疗护理以及人们对养生保健的需求增强,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如今新医改正大张旗鼓地进行,成了医疗器械行业快速发展的催化剂。目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规模在3000亿元左右,占医药总市场的14%,与全球42%的水平还相去甚远,可挖的潜力非常大。无论是产业界,还是研究界,均认为下一个十年将是医疗器械行业的黄金十年。

菁英时代是深圳的老牌私募基金,其领军人物陈宏超认为医疗器械行业值得看好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需求面爆增,医疗改革、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的趋势以及国民消费水平、保健意识提升推升医疗器械需求量。第二,药械使用结构改善,2010年医疗器械占医药工业产值比重仅14%,全球平均水平是42%,我们国家距全球平均水平有2倍差距,差距就是未来发展的空间。第三,器械公司成长空间大,医疗器械公司现在都比较小,未来跑出牛股可能性大,A股医疗器械类公司就三四家市值超百亿,离国外美敦力3000多亿人民币市值差距甚远。

公司业务扩张性良好

据了解,近几年积极向体外诊断其他领域拓展。2007年公司就着手研发微流控技术,并将该技术应用于分子检测领域。此外,公司还建立了免疫荧光检测平台,主要开发适宜临床快速检测的免疫类产品,当前公司正在这两个平台上积极有序地开发配套产品,向病毒、肿瘤检测领域扩展。随着配套产品的逐步完成,公司的产品品种将极大丰富,已完成“腹泻四病毒联合检测试剂盒”等注册上市。

2014年2月14日,包括中信产业基金、东兴证券、泰达宏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赴公司调研,对于众机构所关心的微流控技术产品申报注册问题,公司表示,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平台的仪器目前正在申报注册中,因其技术为国内首创,相关仪器注册时间和国家标准确立时间都相对较长;公司此产品为“仪器+试剂”配套的检测系统,即便仪器获得注册,后续仍需在此基础上进行试剂注册,整个系统才能进入市场推广。新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文件可能对以后公司的新产品注册有一定的帮助,但要视具体的品种而定。

公司估值低于医疗器械板块平均水平

第5篇:医药行业发展背景范文

【关键词】 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背景;心理学;医学;教育学;工作现状;现况调查

中图分类号:R749.055,R192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12-0948-06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12.014

Current clinical practice in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by professional personnel with

different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ZHANG Li-Li1,YANG Peng1,QIAN Ming-Yi1,CHEN Hong2,ZHONG Jie1,

YAO Ping1,XU Kai-Wen1,YI Chun-Li1,ZHANG Zhi-Feng1,WANG Yi-Ping3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2School of Psycholog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3Maple Woman Center,Beijing 100054,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QIAN Ming-yi,E-mail:qmy@pku.省略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current clinical practices in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by professional personnel with different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Methods:Totally 1201 professional personnel from 28 provinces were investigated by a stratified convenience sampling in this study.Among the whole subjects,there were 470 professional personnel with psychology background,314 with medicine background,190 with education background,194 with other background,and 33 subjects didn' t report this information.The study used a questionnair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work to investigate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professional work,types of clinical psychological services offered,usage of diagnostic criteria,methods of acquiring feedback on efficacy,and interaction with clients.Results:(1)Professional personnel with psychology background had the highest educational lever(master and above degree was 49.5%).Professional personnel with medicine background spent more time on clinical work(average 10.8 h per week).Professional personnel with medicine or psychology background spent more time in case discussion and supervision(average 2.3 h per week).But the group supervision hours and individual supervision hours in a week were all less than 1 h among all professional personnel.(2)Professional personnel with psychology background did more counseling work than other three backgrounds [(3.7±0.9)vs.(3.3±0.9),(3.4±0.9),(3.3±0.9);Ps

【Key words】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professional backgrounds;psychology;medicine;education;current clinical practice;cross-sectional studies

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有了较快速的发展,但与欧美等行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相比,无论是行业管理还是培训与资质认证方面,都还有不小的差距[1-3]。

目前,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主要包括有医学背景的医务人员、有心理学或教育学等文科背景的学校人员以及心理学的爱好者[4],他们的学科背景主要有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及其他学科。在研究者既往的实际工作经验中发现,不同专业背景的训练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和临床工作都有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虽然目前国内已有一些针对心理健康从业人员的现状调查以及有关职业发展建议的论文[4-7],并得到对行业发展与建设有积极意义的发现与探讨,但没有对不同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工作状况进行比较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将针对从事心理治疗与咨询的各种不同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的工作现状进行考察,以了解各专业背景专业人员的特点,为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专业工作提供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1201名来自全国28个省市区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员,涉及省区市包括华北(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河北)、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中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华东(上海、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西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和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重庆)。按照以下方法抽取调查对象:每省份的省会城市和非省会城市各1个,在每市选择医疗机构(省区市医院、精神科专门医院各1-2所)、教育机构(大学、中学各1-2所)及其他专业机构的专业人员。每个机构调查专业人员2~3人。因实际取样时遇到一定困难,在强调上述要求的情况下,根据方便取样的方式尽可能按照上述要求搜集相关人员的数据。

在1201名调查对象中,男性446名,女性749名(6人资料缺失);年龄20~74岁,平均(36±9)岁;教师571人,医生278人,专职心理咨询与治疗师56人,个体经营人员27人,其他职业73人,资料缺失196人。

1.2工具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情况调查表[8]。本研究选取调查表中有关心理健康服务的部分信息,包括以下4部分:(1) 专业工作一般情况。共8个题目,即专业工作为专职还是兼职,是否担任督导,是否担任培训教师,从事心理咨询或治疗工作的时间,每周进行心理治疗或咨询的小时数,每月参加案例讨论的小时数,每月接受专业督导的小时数,每月进行个人体验的小时数。(2)临床心理服务工作类型。测量专业人员提供各类临床心理服务的频率,共4个项目,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量和药物治疗。(3)诊断标准使用。测量专业人员使用各种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的频率,共5个项目,包括使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主要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诊断以及有些案例无法诊断。(4)与来访者互动状况。测量治疗中发生几种与来访者互动状况的发生频率,共5个项目,包括来访者的治疗完成、脱落、转介、危机干预等。除专业工作一般情况外,调查中各条目均为1~5点计分(没有、较少、适中、很多、总是)。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进行F检验、χ2检验,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进一步进行两两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人口学情况比较

卡方检验表明,不同专业背景专业人员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背景专业人员的年龄高于其余3类专业人员;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背景专业人员的女性比例稍高于男性,而其余3类专业人员均以女性居多;教育水平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的教育水平多集中在硕士和大学本科,医学背景专业人员多集中在大学本科,其次为硕士和大专,教育学背景专业人员多集中在大学本科,其次为硕士(表1)。

2.2 专业工作任职情况及工作时间比较

不同专业背景专业人员的临床工作的专/兼职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教育学背景专业人员的兼职比例最高,其次为其他背景专业人员,医学、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员兼职比例最低,但仍达到约45%。担任培训教师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学、教育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担任培训教师的比例较高,达到约40%,而其他和医学背景专业人员担任培训教师的比例也达到约30%(表2)。

不同专业背景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时间(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背景专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多于其余3类专业人员;每周心理治疗或咨询的小时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背景专业人员每周工作时间最长,其次为心理学背景,再次为教育学和其他背景人员;每月参加案例讨论的小时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和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均多于教育学背景人员;每月接受小组督导的小时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学和医学背景专业人员均多于教育学背景人员,但各组均小于1小时(表3)。

2.3 提供不同类型临床心理服务的频率

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提供心理咨询的频率多于其余3类专业人员;医学背景专业人员提供心理治疗的频率最多,其次为心理学背景人员,而教育学和其他背景人员最少;心理学和医学背景人员提供心理测量的频率多于教育学背景人员;在药物治疗方面,医学背景人员使用得最多,其次是心理学背景人员,而教育学和其他背景人员最少(表4)。

2.4 临床心理服务工作中使用各种诊断标准的频率

在DSM-IV、 ICD-10、 CCMD-3诊断标准的使用中,医学、心理学背景人员使用最多;主要根据经验诊断的情况,医学背景人员使用最低;案例无法诊断的情况,教育学背景人员的报告频率高于医学背景人员(表5)。

2.5 与来访者各种互动状况的发生频率

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对来访者的治疗或咨询更多地按计划结束。来访者的治疗按照计划结束的状况,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发生频率多于教育学和其他背景人员;在治疗过程中脱落的情况,医学背景人员报告最多,心理学、教育学背景人员报告多于其他背景人员;遇到需要进行危机干预的来访者的情况,医学背景人员遇到的多于教育学和其他背景人员(表6)。

3 讨 论

3.1 不同专业背景专业人员概况及其专业工作的一般情况

首先,本次调查发现心理学背景者学历水平最高,本科及以上比例达到91.2%且硕士比例明显高于其余三类专业背景,但四类专业背景中学历在大学本科以下的比例仍占6%~16%,尤其以医学背景居多,这说明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的教育水平仍偏低。在美国,心理咨询师和社工师被要求至少具有硕士教育水平,而心理治疗师须为博士毕业[5,9]。根据我国国情,赞同汪新建等的建议,即要求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不低于本科毕业,且应限定在相关的学科如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和社会学的范围内[6],未来考虑逐步向专业研究生水平过渡。

其次,本调查还发现了不同专业背景专业人员在专业工作一般情况方面的差异: (1)与过去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员大多是兼职相比[5,7],目前心理学和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员中专职比例已经超过了一半,教育学和其他背景中专职人员比例也有约1/3;另一方面,仍有超过一半的专业人员处于兼职状态,加上我国的专业人员极为缺乏(与美国对比美国心理治疗师与居民人口的比例为1∶582[10]的现状相比),提示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在中国的职业化发展程度不高。(2)心理学、教育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担任培训教师的比例较高(约40%),这可能缘于他们工作时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且有更具优势的专业训练背景有关。

此外,在专业工作时间方面,结果发现:医学背景者每周从事专业工作时间最长(平均10.8小时/周);心理学和医学背景者每周案例讨论和督导时间最多(均为2.3小时/周);但三类人员接受小组督导和个人督导的时间均小于1小时/周。与国外情况(例如澳大利亚心理咨询师平均每周进行15.5小时的心理咨询,平均每周接受督导1.2小时[11])相比较,我国的专业人员无论在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工作的时间上,还是在接受督导的时间上均较少,均需进一步提高。

3.2 临床心理服务的提供情况

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比其余三类专业背景者更多地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医学背景专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心理治疗服务,原因可能与心理学和医学背景专业人员受到的专业训练的侧重及其工作机构所接待的来访者的不同特点有关[12]。在心理测量服务方面:心理学和医学背景从业人员比教育学背景从业人员更多地提供心理测量服务,这一结果部分与1996年龚耀先等调查所发现的医院和医学院校使用心理测验最多相似[7]。在药物治疗方面:医学背景从业人员采用药物治疗多于其他三类从业人员,其他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中也有一定比例者在使用药物治疗,提示需要注意非医生越权使用药物的情况。在使用诊断标准的情况方面:心理学和医学背景专业人员对诊断标准的使用更为频繁;除医学背景外,其他三类专业人员更多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诊断,这一结果提示应加强对非医学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在诊断标准使用的培训。

3.3 临床心理服务中与来访者的互动状况

在本研究中,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对来访者的治疗或咨询比教育学背景者更多地按计划结束;医学背景专业人员的来访者出现脱落的情况最多,这可能与其面对的来访者问题通常更为严重有关。而是否能够按计划坚持治疗或咨询、是否可在适当的时间结束治疗的影响因素很多,专业人员是否受到系统培训可能是其中之一。目前国内专业人员所接受的多为短期培训(上海的一项调查发现,接受培训的时间在3个月以下最多,占48.81%;其次为3~6个月,占35.84%)[13],因此加强培训是提升心理咨询与治疗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体来说,医学背景和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在具体专业工作实践的专业性方面稍优于其他人员,但整体水平仍与美国等行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专业人员的学历教育与在职教育,提升专业水平,并根据不同专业背景人员的特点与工作性质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培训。

参考文献

[1]高隽,钱铭怡.欧洲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管理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5):368-371.

[2]高隽,钱铭怡.欧洲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培训状况[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5):372-375.

[3]姚萍,钱铭怡.北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培训与管理状况[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2):144-147.

[4]施琪嘉,桑志芹,李哓晴,等.中国的心理治疗体系[OL].[2010-07-01]中国心理网:http:∥psych.省略/article/article_view.asp?id=3208.

[5]赵旭东,丛中,张道龙.关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职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221-225.

[6]汪新建.当前心理咨询师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0):709-711.

[7]龚耀先,李庆珠.我国临床心理学工作现状调查与展望[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4(1):1-10.

[8]陈红,王泉川,钱铭怡,等.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培训动机现状调查[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8):533-537.

[9]姚萍,钱铭怡.北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培训与管理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2):144-147.

[10]钱铭怡,陈瑞云,张黎黎,等.我国未来对心理治疗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的预测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12):942-947.

[11]Pelling N.Counsellors in Australia:Profiling the membership of the Australian Counselling[J]. Assoc Counsel Psychother Health,2005,1(1):1-18.

[12]王丽颖,李晓虹,林涛,等.首都地区心理门诊就诊人群状况调查(2)[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4):435-437.

第6篇:医药行业发展背景范文

【关键词】 医药企业 技术创新 战略 模式

在当前WTO背景之下,大型的跨国医药企业抢滩中国市场,跨国医药企业在华投资不断扩大,据统计,2010年,全国医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10.28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8361万美元。因此,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增强广省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

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因为其主体的特殊性和技术要求的复杂性,具备与其他企业技术创新不同的特点:首先,医药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周期性长、创新成果反馈滞后的特性,并且,各国对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均存在着严格的行政法规管制。另外,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越来越不局限于单独的医药企业内部,而是在一个特定的网络中进行,包括医药制造和流通企业、顾客、知识生产与持有机构(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医院、保险机构、行业协会)、制度生产机构(政府卫生部门、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等。

一、WTO背景下广东省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医药产业经过20多年持续发展,整体素质大为提高,目前已建立起了具有一定规模、实力较为雄厚、门类比较齐全、技术比较先进、产品质量较好的医药工业体系。国家统计局年报显示,2009年广东省医药工业总产值为737.72亿元,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为7.34%,比2008年增长19.39%,排名在第三位,仅次于山东和江苏。其中不乏像广州药业、三九医药、白云山制药这些名牌企业。

然而,在技术创新方面,广东医药产业的R&D投入偏低,创新能力不强,缺少自主知识产品。医药工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世界著名医药企业R&D投入至少要占销售收入的10%―15%,但从广东省第二次R&D资源清查数据公报显示,医药工业R&D投入在2009年为90317万元,占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的1.58%,比例太小,显示广东省的医药科研基础薄弱,产、学、研协作机制尚未形成,移植仿制多、自主原创少。

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制剂药品的关税必须在10年内降至6.5%,直接冲击了国内医药市场。另外,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将大大增加医药企业的制造成本。按照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条款的规定,如果继续仿制一个国外新药将会被索取4―10亿美元的赔偿费用;即使仅仅买断一个专利药品,也可能花费500―600万美元。因此,只有技术创新才是医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而研究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需从其存在的问题入手,找到其症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广东省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1、技术创新主体不够有力

从全局来看,广东省企业还没有担当起技术创新主体的角色,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比例偏低。从广东省统计信息网公布的数据来看,2008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科技活动和有R&D活动的比重分别为7.6%和4.4%,与2004年相比不但没有提高,而且略有下降(2004年分别为8.8%、4.8%)。从全国来看,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的活跃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全国有科技活动的比例为11.6%,近几年科技发展迅速的江苏省更是高达13.9%,远远高于广东。而在医药领域,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更是缺乏。

2、医药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一般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活动。在经“医药科研院所主导型”的科技创新体系中,医药技术创新的供求矛盾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医药技术创新成果转让缺乏中介组织,致使医药技术创新的供求双方处于隔绝状态,各自闭门造车,不相往来。医药技术市场信息沟通不畅,没有建立快速交流通道。这十分不利于广东省医药技术的交易与有效使用。因此,需要一个医药技术新成果转让的中介组织,把供求双方紧密联系起来,并互通信息,调节供求矛盾,提高医药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率。

3、医药技术创新缺乏市场激励

医药企业应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处于主导地位,但广东省的医药企业却主要依赖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低素质的人力资源,通过提供低质量数量型医药产品来弥补市场的空缺,求生存和发展,而不是依靠技术的创新求得生存和发展,也就是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功能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而难以充分发挥,当然也就难于和国际接轨。

4、专利产出严重不足,自主创新药品十分匮乏

由于我国现在的专利产出低下,技术创新没有受到法律制度的保护,导致医药产品市场的仿制现象非常突出,产品差异性小,附加值低。这样的结果是恶性竞争,使创新企业的市场受到冲击,大大减少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而在WTO的背景下,这种知识产权意识的薄弱更是会给广东省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阻力和风险。

三、WTO背景下广东省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

按照技术创新的来源来分类,目前广东省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主创新型

指企业依靠自己的研究开发力量来完成技术创新工作。它又分为三种:一是进攻型,采用这种模式的医药企业必须经济实力雄厚,具有很强的科技力量和较高的技术水平;二是防卫型,适用于企业现有医药产品的中短期开发,它要求相应的医药企业具有健全的营销机构和力量,同时具有较强的工艺开发力量和适应用户要求的能力;三是补空缺型,它主要适用于后期进入市场的小型医药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白云山和黄中药有限公司力拔头筹。早在2009年11月,该公司已有四个项目同时中标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其中包括两个创新药物研发项目和两个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这些同时也是入选《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实施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的一部分,成为全省同时中标这一部级重大专项课题最多的药企。

2、联合创新型

它是广东省医药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发挥各自优势,联合进行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实施技术创新的模式。双方共担风险、共享成果。例如:2008年11月25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与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药集团医药工业联合研发中心”正式签约成立,标志着一个高度集成、高起点、高科技、国际化水平的广州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即将崛起,并必将强力推动广州医药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3、委托研究型

即委托专业科研机构研究开发新药。它适用于广东省医药企业自身开发部门无法进行的部分技术创新工作或是科研单位已有一定基础,由医药企业出资进一步开发的项目。

4、引进创新型

即企业利用各种手段引进外部的先进技术以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目标。广东省医药企业主要采用两种引进模式:一是仿制型,我国大部分生产西药(化学合成药)企业都是采用这一模式;二是有偿引进型,即通过许可证贸易等方式引进所需专有知识和专利,通过消化吸收实现产品和工艺的技术创新。它适用于具有较强技术选择能力,有一定资金和技术消化吸收能力的医药企业。例如:广州中一药业有限公司依据发展需求,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先后从加拿大、德国等地引进了一批技术先进设备,如:小丸塑料瓶自动包装生产线、全自动入盒包装生产线,从内到外保证药品的高品质,在中药行业率先采用微波干燥生产,这些设备在国内同行业中达到了领先水平。

5、其他模式

除以上四种外,广东省医药企业还采用了以下几种模式:一是综合创新型。指按国际标准建立的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临床试验、生产和市场销售为一体的医药产业综合创新模式。如:正在建设中的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与上海的医药基地;二是创新企业型研究所。如“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成立的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是校办创新企业型。如:暨南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等。

四、WTO背景下广东省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建议

1、建立广东省医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1)提高技术创新信息收集能力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信息资源的收集、处理和利用机制。对于有能力的医药企业应建立技术研发的信息网络系统,搜集相关的研究项目、研究成果、研发机构等信息,搜集各国相关的法规及专利资料。

(2)制定恰当的市场营销战略计划。我国医药企业的创新必须时刻以市场为导向。企业首先进行充分的需求预测,将目前市场需求什么样的产品和设备反馈到研发部门。研发部门根据反馈的信息,分析自身拥有的资源选择采取自主研发或联合研发。从而使整个医药企业的产品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尤其要制定周密的市场推广计划,进行艰苦细致的市场开拓工作,甚至可以请专业的营销公司帮助制定营销计划进行市场推广。

(3)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协同管理能力,协调好企业内外部资源对于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效益,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注重建立清晰的、有形的责权利结构,对技术项目管理尽量制定标准化工序,对技术创新人才进行量化评估等。鼓励企业依照市场原则,自发地进行组织调整和兼并联合等,以提高创新能力,降低创新成本,减少创新时滞。

2、建立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网络

(1)政府、企业与研究机构有机结合。体现在:政府创造环境,为企业与研究机构的结合创造良好的条件。以项目为纽带,吸引企业早期介入,创造胚胎,促进企业与研究的早期结合,源头结合,形成新的经济实体,真正体现科技经济一体化。在企业与研究的结合中要明确知识产权关系和利益分配,政府应该支持研究机构进行新药研究与开发。

(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首先可主动有计划地、有准备地与跨国制药公司的合作,通过合作掌握国际GMP和医药注册、专利和市场营销的经验。其次也可广泛开展与海外华侨、学子的合作,及时了解世界医药市场的最新动态,引入国际标准和规范,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吸收优秀人才参与广东省医药产业技术创新。

(3)完善医药专利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只有与专利制度相结合才能为医药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医药领域是对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专利保护依存度最高的技术领域之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经过研究分析后曾经得出结论,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的药品发明不能研究出来,65%不会被利用。加入WTO后,我国的专利保护制度逐渐呈现的弊端日益明显,比如与国际惯例的冲突、对中药的保护不力等。因此,要增强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是必由之路。

(4)大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在广东医药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将推进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作为广东今后几年的重点工作。政府将着力强化产业引导,转化创新成果,统筹规划产业发展,优先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生物制药,力争在基因工程、抗体药物等方面形成新突破,推动生物医药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因此,面对加入WTO后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及国外医药产业的竞争的环境下,广东医药要做大做强,医药产业要再创新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发扬优势,仿创结合”之路,努力打造产、学、研协同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医药工业创新体系,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培养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注:本文系广东药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WTO背景下广东省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RWC201009。)

【参考文献】

[1] 何少峰、李培进: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6(17).

第7篇:医药行业发展背景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医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医保;物流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6)11-0026-04

一、引 言

在“互联网+”战略背景下,传统行业如何创新、融合与发展,成为重要课题与研究重点。互联网+传统行业并非简单的行业累加,是一种复杂的新型经济业态。电子商务日趋成熟,并向一些细分市场渗透。互联网+流通、互联网+制造业以及互联网+医药产业会衍生出哪些创新与突破,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动下,互联网+医药存在哪些发展机遇及挑战,同时需要如何推动其发展,这都值得深入研究。

二、互联网+医药的产物:医药电子商务

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鼓励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模式创新,旨在应对全球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挑战,如美国制定了《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网络空间国家战略》,英国则制定了《信息经济战略2013》等。我国在2015年重点推动“互联网+”战略及行动计划,意在通过互联网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升级与创新。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将放宽对医药行业从事电子商务经营的诸多限制政策;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传统商贸路通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要求制定完善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加强市场监测监管体系建设。

传统医药行业借助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推动互联网+医药的融合与协同,推动传统医药行业的升级与创新。互联网+医药即体现了互联网+制造业,也体现了互联网+流通业,即互联网与医药生产行业的融合,以及互联网与医药零售行业的融合。互联网+医药刺激了新兴事物的出现,即医药电子商务。医药电子商务是以电子商务做医药产品的销售平台与网络,通过互联网络实现卖家与卖家的沟通与交流,实现医药商品的展示、查阅、购买、支付等线上活动,再通过线下物流实现物流与配送。医药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应用模式,是互联网与医药行业交互融合的产物,也是将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医药行业的产物。

三、研究背景

在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阶段,尤其在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新形势下,“互联网+”被赋予很大的期望与寄托,将其看作拉动地方经济与扭转宏观经济环境的新动力。[1]互联网+传统行业成为行业发展新航标。聂林海(2015)提出商务部在2015年重点开展“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等工作,提出“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子商务涌现出一些新特点;[2]李成钢(2015)提出“互联网+”视角下的电子商务要更加关注消费市场,通过对消费市场的挖掘来实现对传统制造业的提升与创新。[3]互联网+医疗的成果也略有提及,如邹磊等(2015)提出我国互联网医疗已经得到了资本市场与社会的广泛关注;[4]刘卉(2015)以电商新政药品监管项目的开题为切入点,分析了“互联网+”对医药产业链的影响。[5]

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雏形可追溯于1998年的“中国医药卫生电子商务网”,随后国家颁发并陆续修订了法律文件,如2000年的《药品电子商务试点监督管理办法》、2001年的《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暂行规定》、2004年的《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但是医药电子商务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近两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与成熟、我国政策的推动、企业的参与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医药电子商务再次获得关注,在实践层面异常火热,如阿里巴巴、京东商城、一号店等电商大佬都取得互联网药品交易平台证书,康爱多、乐康、壹药网等医药电商纷获融资。虽然活跃度远低于实践层面,但是学术研究成果也逐渐涌现。有的以国外成功经验分析国内医药电商市场,如孟令全等(2006)通过研究美国医药电子商务发展的成功经验,剖析我国医药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6]有的对医药电子商务模式进行分析,归纳出第三方交易平台、B2B与B2C三种交易模式。[7]还有通过对网购人群进行调研,挖掘不使用网购模式购买药品的诸多原因。[8]有的观点认为医药生产企业自产自销在电商平台更具优势,有连锁运营的实体门店应该成为经营网上药店获批的前提条件之一。[9]有的认为连锁药店在医药电商领域具有较大优势。[10]也有从供应链角度来研究医药电商的,提出医药电子商务技术改变了传统医药供应链的结构和模式,医药电商起到优化医药供应链的作用。[11]

四、医药电子商务的选择路径

(一)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诠释

生态系统由来已久,最早由A.G.Tansley于1935年提出。生态系统包括两个重要构成要素,即复杂的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James F.Moore(1993)借助生态系统观点,提出商业生态系统。[12]刘志坚(2006)将生态系统与商业生态系统引入电子商务领域,提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是由一系列关系密切的企业与组织机构,超越地理空间位置的界限,将互联网作为竞争与沟通平台,通过虚拟、联盟等形式进行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构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13]结合生态系统理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还需要包括企业与组织机构所处的社会环境等。“物种”是生态学的概念,指生态系统中的基本单元与核心。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物种”是构成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成员与要素,物种在系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相互交融与影响,物质、价值、信息、能量等通过所构成的网络在各物种间流通与循环。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按照“物种”的定位可以分为:[14]①领导物种,即电子商务企业,是整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核心与领导者;②关键物种,即电子商务交易主体,包括生产商、供应商、消费者等;③支持物种,即电子商务必须要依附的企业、组织或机构,包括物流、金融、电信等提供商以及政府监管机构等;④寄生物种,即电子商务增值服务的提供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涉及的竞争者及社会环境影响者等。

(二)医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构建

医药电子商务源于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发展成熟后向细分市场演化的产物,以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理论与思维研究医药电子商务是必要的与可行的。医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是指与医药相关的个人与组织为“物种”,以互联网为媒介与渠道,通过物种间相互作用与影响,构成了一个复杂系统。医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不仅包括如医药供应商、医药电子商务平台、消费者、物流商、支付机构等物种,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其他机构以及社会环境等。如图1所描述的,即医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在医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依据“物种”定位分类,将所涉及的“物种”分别归类,即:①领导物种是医药电子商务平台或企业等;②关键物种是医药生产企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患者、消费者等;③支持物种是信息服务商、物流商、金融机构、政府机构等;④寄生物种是医疗机构、医药零售企业与其他社会组织或机构、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等。

五、医药电子商务发展路径与建议

(一)系统思维构建医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医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多要素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同时个体、组织、机构等要素自身又可视作一个典型的开放系统,需要持续不断与生态系统内其他要素及外部环境进行良性的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才能维持生存与发展。[15]医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也是一个不断调整、优化的动态开放系统,在运行中,会不停的有新成员进入,也会有旧成员被淘汰,从而保持系统的最优状态。所以,无论要素自身还是医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都需要用系统思维来对待。将医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看作一个整体系统,需要推动系统内各物种的沟通、交流与协同,以实现整体系统的优化与顺畅;物种自身也是一个系统,除了需要自我完善与优化外,还需要加强与其他物种及系统内环境的沟通与协同,促使物种能够顺应整体系统,实现物种自身系统与整体系统的协同。

(二)提升生态系统中的话语权

作为一个动态开放系统,医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具有自积累、自组织、自优化的特性。[15]物种需要不断增加自己对其他物种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价值,以确保在生态系统的优化中不被淘汰。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生存与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自身的完善,还需要密切关注整体系统的社会环境以及系统内其他物种,需要与之实现共同进化。[16]当在医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成为重要物种时,其他物种不仅会增加对其依赖程度,而且话语权会随之增加,由此生态系统带来的整体利益与价值会更大。通过占据生态系统的话语权,物种就具备权威性,而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需要符合权威物种的意志,在整体系统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共同进化中,保护权威物种的生存与优化。

(三)推动医保与支付对接

我国社会医保成绩斐然,覆盖面与支持力度都在增加,目前医保支付尚未实现与医药电子商务的对接,成为阻碍其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只有推动医保支付与在线支付以及医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对接,方可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两者的对接需要政府机构来推动,首先需要从政策上加以推动,还需要技术层面的推动,以及信息数据的对接与共享等。在政策尚未放开的背景下,借助医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各主要物种,包括电商平台、医药企业、保险企业、支付企业等,也有一些新模式可以间接推动医保与在线支付的对接。如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健康与中国太平洋保险旗下的太保安联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推动商业保险与医药电商的联合;中国银联与医保部门沟通,拟推动医保手机个人账户支付功能在医保局统一部署下正式上线;2015年支付宝推出“垫付返还”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探索支付产品与医保的对接。

(四)完善医药电商物流资源

积极推动与完善医药电商物流资源,通过自建物流体系,结合第三方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线下的医药零售网点、便利店、社区服务站、社区医疗网点等资源实现终端配送与消费者自提等模式。因为医药产品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性,对包装、温度、湿度要求较高,在仓储与物流方面,对面积温度、设备设施、药品批号管理、搬运堆放等要求较高。在医药产品流通方面,国家出台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无论自建物流还是第三方物流,整个仓储、运输与配送等物流环节除了需要符合GSP标准,通过GSP认证外,还需要针对不同包装的医药产品,不同对待,如玻璃器皿装置的液体,在物流环节需要轻搬轻放,避免挤压;需要低温冷藏的药品,需要对应的冷链设施。冷链物流资源对医药电商也非常重要,近几年,我国在积极推动冷链物流资源的建设,医药电商可以充分借助大趋势,积极融入冷链物流资源。

六、结论与展望

从“互联网+”提出后,传统行业如何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与焦点,目前多集中在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农业与互联网+金融业等。互联网+传统行业并非简单的行业加法,而是一种新兴经济业态与创新模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成熟,电子商务纷纷向一些细分市场进行渗透。在这一大背景下,尝试着提出互联网+流通、互联网+制造业以及互联网+医药衍生出医药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型流通模式,医药电子商务除了具备电子商务特征外,也无法回避掉互联网与医药行业的影响。这些因素也为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诸多机遇及挑战。通过应用生态系统及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理论,尝试着构建出医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最后,提出一些发展路径,旨在推动医药电子商务良性发展,包括生态系统的思维、大数据应用、医保与电商的对接、完善医药电商物流等。然而,医药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医药的新兴事物,目前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颇深,尤其是处方药是否能够解禁、在线支付能否实现与医保系统的对接、医药物流规范与限制等。当利好政策出台后,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将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 陈耀,汪彬,陈梓.“互联网+”潮流中地方经济发展机遇[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6):16-19.

[2] 聂林海.“互联网+”时代的电子商务[J].中国流通经济,2015(6):53-57.

[3] 李成钢.“互联网+”视角下的电子商务“价值经济”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5(7):76-81.

[4] 邹磊,徐策.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提质增效升级[J].宏观经济管理,2015(6):13-16,2.

[5] 刘卉.“互联网+”改写医药产业链――电商新政药品监管项目开题[N].医药经济报,2015-06-15(4).

[6] 孟令全,等.美国医药电子商务发展情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药房,2006(7):551-553.

[7] 李周.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问题现状及模式选择[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3):71-73,76.

[8] 益普索大中华区.医药电商现状、瓶颈与展望[J].市场研究,2013(6):16-18.

[9] 郭凡.医药电商,照亮未来的生活[J].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4(5):57-59.

[10] 王建华,吴锦.连锁药店进入医药电商领域的可行性研究[J].中 国药房,2015(16):2299-2302.

[11] 李格林.医药电商模式对我国医药供应链的优化作用分析[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5(3):304-307,327.

[12] James F.Moore.The Evolution of Wal-wart:Sawy Expansion and Leadership[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5-6):82-83.

[13] 刘志坚.基于产业集群的企业生态网络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61-64.

[14] 胡岗岚,卢向华,黄丽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及其演化路径[J].经济管理,2009(6):110-116.

[15] 张金萍,周游.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竞争战略[J].管理世界,2005(6):159-160,166.

[16] 陆杉,高阳.供应链的协同合作: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7(5):160-161.

第8篇:医药行业发展背景范文

其几天在北京办理一些事务,遇见了我的MBA同学,这哥们目前是一家中小制药企业的副总经理兼任营销总监,他目前所在的企业主要生产普药,产品较多,但缺乏有竞争力的产品,销售还是靠招商为主,销售队伍为辅的简单模式。这家企业已经连续几年半死不活的生存着,我的同学进入这家企业后意图改变营销状况不佳的状况,但是企业的老板缺乏斗志,认为只要能在目前销售业绩的基础上能够提高盈利水平就可以了,动作太大怕是引发不良后果从而影响目前的销售业绩,同时也怕花钱太多最后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虽然经过多次沟通,但是其老板还是心有戚戚,没办法,我的同学只好重点抓现有营销队伍的专业化管理和素质提升,意图通过提升管理水平来解决销售问题。

笔者史立臣做了多年的制药企业营销管理工作,对各种生态的制药企业内况颇为熟悉,其实我同学所在的这家企业基本就是目前很多中国制药企业的缩影。中国的中小制药企业实在中国医药行业“大跃进”背景下产生的,创建的当初就缺乏愿景规划,只是为了在医药行业捞点暴利性资本,毕竟当初医药行业是个暴利行业,有一句话说得好:劫道的不如卖药的。但是当资本投进去后,随着中国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这些本身就不具备竞争能力的中小制药企业的生存道路益发难走,而且经营状况每况日下。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制药企业把希望寄托到职业经理人,企图通过招聘“营销高手”来解决企业的营销问题,进而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但是,结果大多是失望的多,成功的少。

既然职业经理人不能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企业又把希望寄托到一些营销策划公司或者咨询管理公司。但是,很多营销策划公司或者咨询管理公司都是所谓的综合性公司,玩的很多东西都是“大路货”,那些策略也好战略也好都是各个行业都存在的东西,一些营销策划公司或者咨询管理公司把这些东西拿来忽悠中小制药企业,当然其结果并不理想。为什么会有不理想的结果?因为他们本身对医药行业并不了解,或者有一知半解,所以在营销规划上缺乏适合医药行业本身的深层次的东西,更谈不上有适合企业的新颖的独特的观点。而且,很多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独特的优秀的东西,对企业的营销提升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这些营销策划公司或者咨询管理公司并不考虑对企业进行深入的研究,由于缺乏对医药行业的深度理解,也实在没办法对企业的东西进行研究,这会出现外行指导内行的情况,容易显露出马脚。就我在医药行业十多年的了解来看,能真正为制药企业或者医药企业进行策划和咨询的公司真的不多,北京和君咨询的医药事业部,群英咨询管理和北京的时代方略是国内较好的医药行业咨询公司,其他的杂七杂八的咨询公司或者策划公司号称能为医药企业进行专业化的咨询,但其实是赶着鸭子上架,勉为其难,因为做医药行业的咨询管理也好营销策划也好必须有两个大前提:一是在这个行业侵染多年,对行业内的各种情况和国家相关的政策了如指掌,二是必须是在医药行业有过一线的营销经历,否则根本没办法为国内的医药企业解决营销管理问题,更不能解决中小制药企业的发展问题。

既然职业经理人和很多管理公司(包括营销策划公司)都不能很好的解决国内中小制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那么中小制药企业在新医改形势下就无路可走了吗?

其实这就要求中小制药企业自身做出深刻的反思,尤其是中小制药企业的老板和高管层,必须对企业的未来的发展有个明确的想法或者思路,更高的层次是有明晰的战略发展构想。很多老板是小富即安,根本就没有多大的理想,所以根本没法改变企业生存现状。俗话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你连想都不敢去想,就不用谈什么发展了。中小制药企业的老板必须想清楚自己的企业到底要发展成为什么样的企业,单单的空喊要成为中国前十强前五十强前一百强企业是没实际意义的。有目标是好事,但是企业的高层对这个目标有多大的热情还值得探讨。为什么呢?因为很多的企业老板或者高层根本就没去仔细的考虑要达到这个或那个目标需要企业或老板自身具有什么样匹配的资源和能力,也就是说,你的企业确立愿景和战略目标了,你支撑企业愿景和实现战略目标的产品线如何规划?市场怎样进行布局?营销体系如何改造?渠道结构如何调整?招投标的公共关系体系如何建立?等等。医药产品线的规划和一般商品比较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一方面不同的区域或不同的细分市场的用药习惯不同,另一方面产品的申报和销售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最后更重要的是产品的规划对渠道和销售团队的适合度或者匹配度如何进行有效的对接。

第9篇:医药行业发展背景范文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医药;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近几年来,人们对“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与此同时,食品工业和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具有中医药背景的食品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因此,目前国内有多所中医院校开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包括南京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等。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论体系是西化的,其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方法不能完全满足中医药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中医药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正处于探索阶段,中医药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如何发展,中医药院校食品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如何设置,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1.中医药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设有食品专业的院校近两百所左右,但各校由于办学基础和办学理念不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定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课程设置存在很大差异,没有统一模式。而由于食品专业在中医院校开设时间较短,没有经验可循,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方法探索过程中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1。我国大部分中医药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都是按照工科类课堂教学方法培养,主要培养的是具备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因没有学到系统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培养的本科生缺乏中医药特色。

1.1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开设现状

湖南中医药大学自2009年9月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制四年,是依托于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工程、中药资源与开发等基础专业上建立的新专业。结合我校自身特点,在发挥湖南省地理优势的同时,利用湖南丰富的中药材及食品原料资源,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将中医药的特色融入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办学体系之中,这是缺乏中医药特色的其他院校同类专业所不能比拟的。共开设《高等数学》等18门专业基础必修课,《保健食品研究与开发》等21门专业必修课。另外,还开设《中医药膳学》等17门专业选修课。

1.2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开设存在的问题

1.2.1人才培养方案存在问题,专业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在我校,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上虽然也开设了一些中医药相关课程,如《中药学》《中药制剂学》《药食兼用资源》,但存在着中医药特色还不够突出。问题主要有:开设的所有课程里中医药相关课程比例较低;有些重要课程没有开设,比如《中医亚健康学》;有些课程课时安排不合理,学生实践时间过少,如《中医药膳学》,《保健食品研究与开发》课时少,也没有实验环节;必修、选修课的定位不够合理等。因此,在中医药背景下,将传统中医药的精华融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中迫在眉睫。1.2.2中医药院校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运行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学学科2,要求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具有很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目前,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运行实践教学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首先中医药院校缺乏工程类的科研教学人员。目前学校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太合理,工程实践技能较强的人员往往因为学历达不到要求被拒之门外,导致实践教师数量不足3。其次没有自己的实习工厂。由于中医药院校是以培养传统的中医药专业学生为主,对于新办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投入相对较少,短时期内不可能建立自己的校内实习工厂。另外学校与食品企业联系较少,除食品专业教师自身外,其他人对食品行业了解较少,校企之间缺乏沟通,校外实习亦难上加难。因此,针对中医药院校的自身不足,必须建立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很好地完成我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2.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改革初探

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实际,就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如下改革。

2.1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设置改革

针对原课程里中医药相关课程比例较低、有些重要课程没有开设的问题,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教学内容以中药保健特色为核心,增加了原有课程《保健食品研究与开发》《药食兼用资源》等课程的课时量,同时,新开设了《中医药膳学》《中医亚健康学》等专业选修课。课堂讲授的重点着力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穿插中药与保健食品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把握食品与中药的双重特点,逐步做到将二者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培养特色人才的目的。

2.2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设置改革

结合我校自身特点,重新制定合理的实验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加大了原有的实验课程,如《食品微生物》《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学》的实验课课时量。另一方面,新开设了《保健食品研究与开发实验》和《食品科学与工程综合大实验》两门综合性较强的实验课。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使得我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更符合具有中医药背景的专业特色。

3.结语

如何培养合格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食品专业人才,是我们各大中医药高校面临的巨大挑战。与传统工科类大学的食品专业相比,由于不同学校定位不同,课程设置也会有差别。我们只有顺应时展潮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科学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中医药背景下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才能办成具有一定特色、显现良好生机和活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

参考文献:

[1]陈卫卫,陈明伟,李媛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实践[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6(4):107-109

[2]夏明,管婧婧.关于在高等中医院校建设食品专业的SWOT分析———基于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实践[C]//2007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