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供给侧改革范文

农业供给侧改革精选(九篇)

农业供给侧改革

第1篇:农业供给侧改革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求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促进农民增收,破解三农新难题。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目标任务,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和引领驱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今年5月农业部等八部门又联合印发《“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相信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互联网技术将会对传统农业的生产、加工、储运、以及销售等进行全面地改造升级,农业领域正面临赶超发展的重大机遇。

一、传统农业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供需脱节

长期以来,农业领域的供需脱节一直难以解决。农产品的生产受到季节、气候、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波动性,而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许多农产品生产者又摸不透市场行情的变化,种什么品种不种什么品种,种多种少,基本依靠自身经验和小道消息,普遍存在从众和盲目跟风的现象,造成农产品的大量滞销,丰产年却不丰收的情况连年发生。供需矛盾仍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生产端到消费端的链条过长

传统的农产品渠道模式是从生产者到产地批发商到物流公司到销地批发商再到农贸市场(超市)最后到消费者。生产端到消费端的链条过长会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品质得不到保证,信息传导速度太慢。另外中间环节的利润率要远大于生产者的利润率,而生产者却是市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这些都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三)农产品标准化难以实现

农产品生产的小规模和分散化制约了其标准化,农产品的分类、分级和分等完全凭借人工感觉,误差太大;农产品的包装材料、包装方法都没有统一的标准,标准化的编码技术虽然在少数大型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已经开始运用,但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这给农产品的储运和加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无法像普通商品一样可以用更专业、更快捷和更低廉的方式来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对于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农药残留等污染缺乏质量标准和强有力的监管制度,也增加了消费者选择的难度和购买的风险。

二、互联网农业的优势

(一)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

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可以拉近农产品生产者和农产品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可以让生产者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直接送达到消费者,去除了各种中间环节,同时使得农产品的价格大幅度降低,农产品生产者的利润会大幅提高。另外,中间流通环节的减少还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新鲜度和送达的及时性。

(二)利用大数据,精准营销

在互联网农业的背景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是可以预见的,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以及对移动终端使用行为的分析可以精准地找到消费者,根据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精准地推荐产品,给出精准的消费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销售引导,大幅提高交易的达成率,最终实现精准营销。

(三)农产品销售的地域空间无限扩展

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是存在明确的辐射范围的,销售量和质量保证均受到辐射范围的限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颠覆了人与人之间传统的时空距离的观念,加之越来越发达的物流配送体系,在互联网农业的背景下,农产品销售的地域空间限制几乎完全消除,农产品销售的辐射范围得到无限拓展。

三、发展互联网农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

(一)加快建设高效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快捷高效的物流体系是发展互联网农业的重要支撑。农产品交易信息可以实时交互,但是农产品实物从生产者送至消费者手中最终完成交易只有通过物流系统来实现。而相对于普通商品来说,农产品物流体系的要求更高、投入更大,这需要政府从融资、交通、财税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建设高效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政府在强化传统的农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布局和建设的同时,应当同时重视对农产品配送“最后一公里”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提高农产品标准化水平

农产品标准化包括了农产品生产过程、农产品质量控制和农产品加工包装的标准化。互联网农业可以应用互联网技术从生产环节对传统的农产品生产进行改造,通过各种无线传感器对农产品生产现场的光照、温度、湿度等进行实时的监控和调节,使农产品的生产实现智能化,进而最终实现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另外,随着居民农产品消费的升级,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安全要求、营养要求、品质要求甚至感官要求越来越高,在农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和农产品加工包装的标准化方面必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重点扶持新型农业电商企业的发展

目前,依托互联网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的综合性农业电商企业已经开始出现,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民营资本进入,鼓励新型农业电商企业迅速做大做强。从用地、规划、金融等方面重点扶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型上下游一体化的农业电商企业的发展。

互联网与各产业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互联网农业的优势可以弥补传统农业发展的短板,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可以使传统农业发展中长期无法解决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的“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问题可以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来得到有效化解。

参考文献:

[1]郭宇,肖彬.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对策分析[J].商,2014(8).

[2]胡文静.大数据时代下的传统农业营销创新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4).

[3]柳彩莲. 论“互联网+农业”的新经营策略 [J].中国集体经济,2015(19).

第2篇:农业供给侧改革范文

【关键词】农业;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供给侧结构改革

一、引言

在我国当前的发展水平下,农业仍处于落后地位。在新形势下,过去农业的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化为结构性矛盾。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这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格外引人注目。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性

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对食品的安全性,营养性,健康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就是农产品朝着有机化,绿色化,高品质和多元化方向发展,逐步满足我国人民的消费需求。

在当下的情况下,我国粮食的结构性出现了许多问题。有效供给不能适应人民的需求变化,从而导致出现了我国粮食的生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都在上升的奇怪情景。此外,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且产量过剩,这使得我国的农产品竞争力低下,也不利于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更拖累了我国财政。此外,我国有些地区的经营模式仍然有着掠夺式经营等情况,不符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符合和谐发展观。这种情况迫切需要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来进行改善。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关系到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迫在眉睫。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求

1.注重粮食结构安全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大国,但人均土地资源明显不足,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35亩。这就对我国粮食生产的总量提出了要求。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必须要保证人口的粮食结构安全,所有的计划和措施,必须在确保粮食结构安全的基础上制定和进行,不能罔顾长远利益,只顾一时的GDP发展。

2.注重r业的持续发展

农业的持续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资源的利用来讲十分关键。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时,要以持续发展为中心,和谐发展,根据各地区的自然因素,生产因素等进行生态农业的改革。时刻铭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改革过程中,把和谐铭记于心,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形成生态农业的新格局。

3.注重市场的调控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首先要将农业和市场相联系,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生产的思路,使农业生产围绕需求和消费进行生产和调整,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调节农业生产模式,使之与市场的需求相匹配。

4.注重结构调整和综合效益

要想让实惠落到农民手中,就要注意结构的调整,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内容。结构调整一方面要保证粮食的产量,促进粮食生产水平数量的上升;另一方面要配合市场,调节需求。如提高大豆产量,提高奶制品质量,对于市场不需要的产品给予适当的削减。从而使农民适应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获得更多的利益,形成良好的反馈链。

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措施

1.深化制度

从土地的层面上保证农民的利益,优化经营体系,包括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住宅用地和土地征收制度的改革等,确保农民的利益,优化经营体系。在此基础上辅以对生产的激励,从而保障农业的发展。

2.延长产业链,多元发展

延长产业链要求提升产业链上各环节的相关程度,使之成为价值链,形成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发展农产品的加工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农村的旅游业,将农业和互联网结合起来,使农业在深层次上与网络、旅游、文化等产业结合起来,从而使农民的收益率更高,收益更多。多元发展则要求在保证农产品供给和效益的基础上,依国家的统筹规划,按照各地区特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各农业产业的比例,向绿色化,健康化发展,从而实现农业效益的最大化。

3.农村的科技推广和基础设施建设

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来说,要想使改革深入人心,就要从思想上提高农民的认识。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培训,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对科技兴农的认识,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从而使农业生产中农业科技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农民直接受益。同时,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方便农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农民亲身体会到科技给他们生活带来的改变。这在农业上体现为用科技的手段保证生产,如提高防寒防旱能力等。从而通过多方面的影响,培养出一批懂科技,用科技的新型农民。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

4.提升质量确保安全增加收益

要想让农业得到发展,就必须要在提升质量和增加收益上做文章。通过农民对科技科学的认识,通过市场的调控,使农民认识到市场需求的改变,推广生态化农业,减少化学防治在农业生产中的影响,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使农业的生态化和综合效益得到提高。同时在生产过程中,确立完善的安全生产和卫生生产标准,确保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保证农民和消费者双方的生命安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从而以科技为生产力,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促进农业的多元化发展,使农民受益更多。

五、结语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目标是发展农业,造福农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相信在党中央的带领下,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改革的成功指日可待。

参考资料:

[1]王艳红.浅论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J].农业工程,2016,02:11.

第3篇:农业供给侧改革范文

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词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今年,一号文件继续聚焦这一主题,这表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谋划“三农”工作的普遍共识和实施路径。

・权威观点・

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工作,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工作主线。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何新意,农业农村形势怎么看、今后怎么干?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唐仁健进行了解读。

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出现许多新矛盾新问题。”唐仁健说,“主要是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了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力跟不上。”

他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从根子上解决这些矛盾问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实惠。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唐仁健表示,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他特别强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能会经历大的阵痛,必须守住三条底线,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结构调整和改革

唐仁健在解析文件内容时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结构调整和改革两大板块。其中,农业供给侧结构要推进“三大调整”――

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文件提出要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文件提出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等。

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等。

改革的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三大激活”。激活市场。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重要举措。激活要素。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等重大政策举措。激活主体。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吸引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等政策措施。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当下,如何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唐仁健指出了两个思路: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和财政上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一样抓新产业新业态,使其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新的动力源,再在农村来一次新的‘异军突起’。”他说,确保农业农村投入,一方面是确保增量,另一方面是下功夫用好用活存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整合,就是通过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集中力量把最该办的事办好。文件提出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

撬动,就是把有限的财政资金作为“药引子”,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文件提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以奖代补和贴息、建立担保机制、建立风险补偿基金、设立各类农业农村发展投资基金、加大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措施。

盘活集体建设用地

唐仁健说,当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旺盛。因此,文件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他指出,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利用中要注意两点:严禁违法违规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注意保护农艉团寮体经济组织的权利,防止集体资产被外来资本控制。

第4篇:农业供给侧改革范文

[关键词]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3-0018-07

2017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即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颁布的第14个指导“三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共分6大部分,33节,约11800字。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如何把脉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如何勾画今年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农村改革之路?通过学习,笔者认为,文件对于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把握精准,同时对于今年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农村改革给出了清晰的路线图,其特点突出表现为改革的三个思维视觉即三个维度上:

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化解农业结构性矛盾的手段

1.供求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

文件开篇指出,“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很显然,这一结论是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当前农产品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所作出的科学判断。

从大宗农产品――粮食生产情况看,截止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12年增长。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62142.60万吨,人均453.41千克[1]。虽然2016年比2015年略有下降,也仅仅只是减少0.8%。同时,目前我国的粮食储备占当年全国粮食消费总量的比例也超过35%,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17%-18%的粮食安全线[2],有效地保障了我国13亿多人口需求的基本供给。但是在粮食产量增长、库存增加的同时,粮食进口也在增加,形成产量、库存、进口同时增加的反常现象,反映了粮食供求在品种结构上存在失衡、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并存现象。而且除了粮食,其他种类的农产品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情况。因此,对于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特别是农业的主要矛盾,中央一文件把脉精准,为接下来科学、准确地应对奠定了基础。

2.解决农业供求结构性矛盾必须从供给侧入手

解决供求结构性矛盾既可以从供给侧入手,也可以从需求侧入手,还可以供给侧和需求侧双轮同时驱动。但是,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什么强调解决农业供求结构性矛盾主要从供给侧入手呢?如前所述,当前我国农业供求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一方面,中低端农产品过剩,面临去库存的较大压力;另一方面,高端农产品供给不足,满足不了人们的生活需要。这种“供需错位”实际上是农业劳动、土地、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失当的具体体现,直接影响了资源利用效率。从供给端调整农业供给结构,减少农产品无效、低端供给,扩大有效、中高端供给,增强农业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使农产品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其次,从供给侧入手解决农业供求结构性矛盾也是基于我国农产品消费需求特点的考虑。一方面,一般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在正常情况下通过扩大需求,也就是说通过需求侧来拉动中低端农产品消费,作用有限;另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人们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普遍得到相当程度的提高,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已经从短缺、满足最低保障――基本满足量的需要向标准、安全、营养、健康、绿色等高品质农产品的需要转变。这种变化反映人们随着经济发展,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化、高级化,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体现,但反过来又会加剧原有供给结构下的“供需错位”。

当然,强调解决农业供求结构性矛盾主要从供给侧入手,也并不是忽视需求侧调控的作用。当前,我国既存在农产品产能结构性过剩、有效供给不足、成本高等供给侧问题,也面临着国内消费启动困难等需求侧问题。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只强调从供给侧发挥作用,只是农业结构性矛盾条件下的供给侧改革在调动市场主体增加有效供给的积极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最终实现农产品供求动态平衡方面更加突出而已。

3.如何从供给侧解决农业的主要矛盾

为化解农业供求结构性矛盾,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周密的部署。针对种植结构的失衡,文件要求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加快构建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粮经饲协调发展三元种植结构。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条件下,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经济作物要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促进园艺作物增值增效;饲料作物要扩大种植面积,发展优质牧草,大力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第1节);为发展高效养殖业,要求加快品种改良,引导扩大生鲜乳消费,培育国产优质品牌,合理确定湖泊水库等内陆水域养殖规模,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和低洼盐碱地养殖,完善江河湖海限捕、禁捕时限和区域,支持集约化海水健康养殖,积极发展远洋渔业等高效养殖业(第2节)。

此外,文件还对如何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提升传统名优品牌,满足人们多元化需求(第3节);如何从农业标准化层面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第5节)以及如何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国内农产品供给结构(第8节)做了具体安排。另外,文件还强调通过“互联网+”推进农村电商发展,通过不同主体全面对接融合,线上线下互动发展,丰富和完善农产品供销体系(第14节);围绕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开发和应用,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满足人们方便、快捷、新颖、健康的农产品需求(第15节)。

二、以激活农业生产要素作为改革的主要支撑

如前所述,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即农产品供求关系的“供需错位”,其根源在于农业生产要素的“供需失配”。这种要素的“供需失配”,使得大量农业资源浪费在“低效产能――被动库存”循环上,既影响农业有效供给,也制约了农业生产要素合理利用和效率的提高。因此,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强调必须通过激活农业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激活

纠正农业生产要素的“供需错位”,化解农业生产要素的利用低效,既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也需要借助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共同发挥作用。通过市场来实现劳动、资本、土地经营权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使得农业各种资源禀赋优势得以持续释放,增加农业的优质和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使农业供给结构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及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文件要求,在农民自愿基础上,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积极引导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第6节);要求统筹利用国际市场,加强农业对外合作,推动农业走出去,优化国内农产品供给结构,健全公平竞争的农产品进口市场环境,要求以“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支持农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等推动农业要素有效利用(第8节);同时,要求健全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创业创新体制,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健全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支持进城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带动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第32节)等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这些举措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作用,实现农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以激活农业生产要素,提高要素效率。

2.创新激活

创新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引擎,也是激活农业生产要素,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为此,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大量篇幅强调创新驱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科技创新驱动。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主要依托劳动力、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这一优势当前正逐渐消失。如何保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和进步乃是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储运、营销模式,可以发挥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提高农业生产要素效率。通常,农业科技贡献率可综合反映出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作用的大小。一般而言,农业科技贡献率与一国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呈正向变化。“十二五”以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2%提高到56%,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3]。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70%-80%的贡献率相比差距悬殊,同时这也意味着我国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实现技术替代、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

中央一号文件第4部分突出强调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激活农业生产要素,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路径。强调农业科技研发必须适应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新要求,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基础前沿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第17节);强化农业科技推广,通过引入项目管理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吸引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第18节);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通过“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第19节);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突出科技创新、研发应用、试验示范、科技服务与培训等功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第20节);加快开发农村人力Y源,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等(第21节)。

此外,文件还特别强调,通过“互联网+”推进农村电商发展,用新科技手段丰富和完善农产品供销体系等。这些举措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实现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的良苦用心和决心(第14节)。

(2)组织创新驱动。组织创新是指通过调整和变革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使其适应外部环境及组织内部条件的变化,从而提高组织活动经济效益的过程。农业组织创新,就是在农业农村现有体制基础上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实现规模经营,通过建立家庭农场、现代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及其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造新的利益增进和协调机制,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效率。

中央一号文件也非常重视组织创新的驱动作用,要求在农民自愿基础上,通过经营权流转等加快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第6节);要求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及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第7节)。文件第3部分关于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也主要从组织创新驱动角度进行部署。要求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第13节);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新型产销组织模式(第15节);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三产融合的宜居宜业特色村镇(第16节)。此外,第2部分更是以较大篇幅要求推行绿色生产组织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农业清洁生产,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促进农业节本增效(第9节);通过普及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推广,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实施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集中治理突出的农业环境问题(第10、11节);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推进山水林田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与修复治理,全面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第12节)。

3.改革激活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检验过的,而且也会在未来的实践过程中得到进一步验证。特别是我国农村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从大集体到责任制所引发的巨大变迁更是如此。体制改革已成为激活农业生产要素、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

文件第6部分特别强调加大农业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文件要求,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第26节);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第27节);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着力优化投入结构,创新使用方式,提升支农效能;在符合相关法律和规定的前提下,对涉农信贷、资金管控等方面给予相应优惠,探索以市场化方式筹集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兼并重组;在健全风险阻断机制前提下,完善财政与金融支农协作模式,促进农业农村建设(第28、29节);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完善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加大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力度,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股份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宅基地及其他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第30、31节);健全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创业创新体制,激发农业工作人员的潜能,带动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第32节);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推动相关政策出台和法律法规修改,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性改革提供法治保障(第33节)。

三、以增进民众特别是农民的福祉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

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的福祉贯穿了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始终,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从文件的内容来看,有3个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

1.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人民餐桌的安全,使食品(料)优质、丰富和多样化

民以食为天,农业提供我们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数量、质量、结构保障如何,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们生活质量的高低。文件要求调整粮经饲结构,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第1节);加快品种改良,培育国产优质品牌(第2节);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传统名优品牌,满足人们多元化需求(第3节);以优质、安全、绿色导向,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第5节);通过国际国内市场优化国内农产品市场供给(第8节);通过“互联网+”丰富农产品供销体系(第14节);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满足人们方便、快捷、新颖、健康的农产品需要(第15节)等加强保障力度。

2.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一般包括生产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群体,也是中低收入较为集中的群体。实现农民增收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条件之一。文件要求,通过实现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增收、特色增收、质量增收、绿色增收、生产经营规模增收、科技增收、新组织新业态增收、政策支持增收等方式增加生产经营性收入,这些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做过介绍,在此不赘述。此外,文件还强调,通过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进出体制机制改革增加工资性收入(第21、32节);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存量资产,如空闲农房、宅基地及其他资产等,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第30、31节);通过完善农业补贴、财政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及基本生活保障等增加转移性收入等(第27、28、29、24、25节)。

3.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

农民宜居宜业与否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是否优美、人文社会环境是否和谐、基础设施是否健全、公共产品社会化服务是否完善等方面,这不是简单的影响农村、农民。农村农业作为整个生态循环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影响是全面和全方位的。文件要求,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第2部分)解决影响和制约农业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生态+”打造新产业新业态,延展农业产业链(第13、16节);通过整治与建设并举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构建美丽宜居乡村(第23节);通过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农村教育、医疗保障、养老、最低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第22、23、24节),努力构建宜居宜业生产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2143.5万吨,实现十二连增[N].人民日报,2015-12-09.

第5篇:农业供给侧改革范文

3月下旬,中东部的大部地^笼罩在一场绵长的春雨中。在好雨滋润中,华南的早稻、江浙的油菜、华北的冬麦,纷纷开始绿的绿、黄的黄。 田间的人们已褪去冬装,正在热火朝天地耕耘、培育着新希望。

田间的人们已褪去冬装,正在热火朝天地耕耘、培育着新希望。

河南鹤壁:普通麦换成优质麦

河南是全国冬小麦最大主产省。在鹤壁市的八里庄村,麦苗已绿意盎然。专业机手正驾驶着红色的植保农机在田里往返穿梭。

“同样一块地,去年和今年就不同。”站在地头,浚县伟一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周伟起说,以前是单纯追求高产,新目标是在保证基本产量的前提下,把更多的普通麦替换成优质麦。这个合作社一共流转了3000多亩地,多年来主要生产种子粮,价格高而且不愁销路。随着一些地方普通麦出现卖难、优质麦越来越吃香,种子生产也开始调整品种结构。

“从追高产到求优质,这个合作社正在开展的品种结构调整,正是当前持续推进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缩影。”鹤壁市农业局局长金志广说,鹤壁正在推广高产高效新品种,提高栽培技术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改善耕地质量。“从要产量到保产能,从粗放投入到绿色高效,外在变化其实提升的是粮食生产水平的‘内功’。”他说。

湖南南县:小龙虾养成新产业链

在水稻主产省湖南,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农业结构调整,也正在田间涌现一个个鲜活故事。洞庭湖区的南县咸嘉垸村,不同于往年准备农资化肥、垦地育秧,今年村民们通过“稻虾共养”模式产出的第一批小龙虾正在收网装箱,准备发往上海和北京。

“说出来你不信,现在投入的成本和人力反而比传统春耕时节少了。”南县明康养殖合作社理事长陈明亮说,以前春耕备耕除了要提前准备农资化肥,还要花很大精力育秧,如果天气不好,秧苗只能烂在田里。如今,春耕时节只需要简单开挖沟渠,投放虾苗即可,等到五六月份,再种一季稻。

为了保证小龙虾健康存活,剧毒农药早就被农民主动抛弃。小龙虾本身产生的排泄物又是很好的肥料,因此种稻也基本不用再另外施肥。陈明亮说,“稻虾共养”养出了一条产业链,小龙虾既可以卖鲜虾,也能加工成调味虾、虾仁等,远销日韩和欧美等地。生态种养后加工而成的“稻虾米”,价格也比普通米高了一两倍。

湖南益阳:工厂化育秧科技强

其实,即使没有搞“稻虾共养”,仍按“老规矩”育秧种稻,在洞庭湖区也有了不一样的种法。陈明亮提到的烂秧问题,就随着工厂化的育秧技术推广而得到解决。

益阳市赫山区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这两天就忙得团团转。这个合作社办了一个水稻育秧工厂,在温室里育秧,选择适合机插秧的专用秧盘,温室里控温控湿,育秧效率大幅提高,育苗成本下降,日产苗能满足800亩大田的插秧需求。

过去采用的在秧田里育秧的传统技术,由于温度湿度无法控制,很容易坏种烂芽。尤其是今年,低温阴雨寡照天气已经持续了20天。“现在这种天气,大家都来找我们育秧,门槛都快被踩烂了。”秧苗供不应求,火爆的生意让合作社理事刘创业开心得合不拢嘴。

四川安岳:绿色生产成主旋律

在西南最大的粮食主产省份四川,绿色生产成为农民们的新追求。资阳市安岳县是全国产粮大县之一。在这个县姚市镇道林村的几块田里,正在培育中的秧苗似乎和周边稻田里的秧苗没什么不同。不过,它的“身价”可是更贵。

安岳县鑫粮仓粮食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何玉芬说,这些是黑稻和红稻的秧苗――更受市场欢迎,去年每斤稻米卖到了10元以上。“现在的人们已经不仅要吃饱,而且追求要吃好了。”何玉芬说。这个联合社由46个粮食、农机、植保等专业合作社组成,社员有5000名左右。

当然不是仅仅换个新品种就能卖高价。人们“要吃好”,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联合社按照严格要求统一采购有机肥料、优质种子和生物农药,推动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生产绿色粮油产品。

“联合社的有机粮油生产基地在今年将达2000亩。实行水旱轮作,一季油菜,一季水稻。”何玉芬说,下个月开始收油菜,油菜收完就插秧。

安徽怀远:“旱改水”调优种植结构

安徽既是小麦主产省也是水稻主产省。在蚌埠市怀远县徐圩乡,尚林庆家庭农场负责人尚跃这几天忙着把田间的桥涵闸维护好。此时,小麦拔节期已快结束、过段时间就要孕穗了。2015年,尚跃流转了2200亩土地种小麦和玉米。他算了一笔账:1年1亩地小麦、玉米共收入1800元左右,刨去流转费用800元、种植成本780元,再扣掉雇工开支,基本上剩不下什么效益了,要是粮价下跌还要亏本。

2016年,他开始调整种植结构,简单说就是“旱改水”,把1300亩地种了水稻、减了玉米,这下子效益明显上去了,每亩地的收益超过500元。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给了尚跃更大信心,决定把流转面积扩至2800亩,继续实行“旱改水”,打算种1800亩水稻,比去年增加500亩。

黑龙江绥化:种子销售有人喜有人愁

第6篇:农业供给侧改革范文

从要产量到求质量:优质麦品质效益双增加

6月中旬,在河南浚县的30万亩集中连片麦田里,金黄的麦穗随风舞动。这里曾是河南小麦单产最高的麦田之一。去年,地边“高产创建实验田”的大牌子悄然间被换成了“优质麦基地”。从追求高产到更加注重品质,这片中原麦田正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缩影。

今年,全国夏粮布局进一步优化,品质不断提升。西南小麦品质较差区、西北条锈病越夏区、河北地下水超采区、江淮赤霉病易发区等非适宜区调减部分小麦,既减轻病虫防控压力,也减轻小麦库存压力。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优质专用小麦呈扩大趋势。黄淮北部强筋小麦优势区、江苏里下河及沿海弱筋小麦优势区、江淮北部及黄淮大部中筋小麦优势区加快形成。据农业部数据,市场紧缺的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面积占27.5%,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各地大力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快发展节水农业,促进降本增效。今年全国小麦节水品种面积扩大到4000万亩,比上年增加2000多万亩。其中河北节水小麦品种面积达1700万亩,增加700万亩。

随着单产、品质、价格提高,小麦种植效益也相应提升。据安徽省测算,今年小麦每亩比上一年因品质提升增值130元左右,因单产提高增值20元以上,亩均增值150元以上,全省总增收50亿元以上,可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近百元。

从保护到培养市场能力:收购更多反映市场机制

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头一炮”,2016年国家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说,这项改革在切实保障农民合理收益的前提下,增强了农民围绕市场需求发展生产的意识和能力。国产玉米市场竞争力开始增强,国内玉米价格逐步与国际市场衔接,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减少,国产玉米市场空间开始明显增大。

据黑龙江省农委初步统计,在今年的春耕生产中,黑龙江省玉米意向种植面积同比减少约1000万亩,优质食用大豆则增加400万亩。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1~5月玉米累计进口量为35.2万吨,同比下滑87.6%。

而三大主粮中的另两个“主角”――水稻和小麦,今年国家继续在主产区实行了最低收购价政策,但收购价不再“只涨不跌”。以国标三等粮为标准品,除小麦价格与2016年一致以外,早籼稻每斤比2016年下降0.03元,中晚籼稻每斤下降0.02元,粳稻每斤下降0.05元。

业内人士认为,合理确定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水平,使其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增加价格调节弹性,有利于激活市场要素,促使生产围绕市场谋篇布局。

从一产到三产融合:农业的多种功能正在展现

推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加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传承力度,探索农业嘉年华、休闲农业特色村镇、田园综合体等品牌创建……

挖掘农业在生产、加工、服务等方面的多N功能,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大新课题。各地以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促进农业“接二连三”或“隔二连三”,实现产业链相加;通过质量品牌提升一次增值、加工包装二次增值和物流销售三次增值,实现价值链提升。

农业部一项调研显示,目前全国12.9万家各类龙头企业、27万家休闲农业企业、3.1万家农村电商和90多万家农民合作社,都初步向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方向发展,为推进产业融合提供载体支撑。

第7篇:农业供给侧改革范文

二、西藏农牧业和农牧特色产业的发展(一)西藏农牧业发展情况从上图1和图2可以看出:西藏第一产业发展较慢,其产值占GDP 比重在三产中为最低,且逐年下降,到2015 年仅为9.4%;西藏农、林、牧业发展不均衡,林业发展滞后。同时通过对西部十一省区2000年到2015年农林牧业总产值的比较可知,西藏总体发展最慢,而且在2015年,西部十一省区2000-2015年农林牧业总产值由高到低分别为:四川6059.6亿元、广西3600.6亿元、云南3189.6亿元、新疆2708.1亿元、内蒙古2678.6亿元、陕西2652亿元、贵州2575.5 亿元、甘肃1560.5 亿元、宁夏445.5 亿元、青海310.8 亿元、西藏145.4 亿元,可以看出西藏发展最慢,位列西部十一省区最后。图1. 西藏2014-2015年三大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图2. 西藏2004-2015年农、林、牧及农林牧总产值(单位:万元)

(二)西藏农牧特色产业的发展西藏农牧特色产业的发展是随着西藏农牧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一是1951 年和平解放到1959 年民主改革前的缓慢发展期;二是1959 年到1965年的西藏农牧特色产业个体所有制发展期,这一时期中央和西藏自治区工委均制定了稳定发展农牧业的多项政策;三是1965年到1978年的西藏农牧特色产业不断发展期,全区第三次和第四次牧区工作会确定的牧区“以牧为主,多种经营”等方针促进了畜牧业的较大发展;四是1978年到2000年的大发展期,主要是围绕中央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农牧特色产业发展进入了战略性结构调整阶段;五是2000年至今的飞速发展期,2001年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央和西藏地方的重大方针、政策、措施,为西藏农牧特色产业发展创造了飞速发展的良好条件。

2004年到2014年,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已实施整整十年,初步形成了藏东北牦牛、藏西北绒山羊、藏中北绵羊、藏东南林下资源和藏药材、藏中优质粮饲奶、城郊优质蔬菜、藏中藏东藏猪藏鸡等“七区七带”农牧业特色产业格局。但是西藏农牧业和农牧特色产业的发展与全国相比还存在差距,尤其是在国家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要实现依托现代农业的西藏农牧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促进西藏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三、西藏农牧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对于西藏农业和农牧特色产业发展的问题,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杨亚波(2016)提出西藏特色优质优势农产品供给还存在诸如产业发展与自我平衡能力不相适应、产业项目资金短缺、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够、产业环境亟待优化等问题。索郎央拉(2014)提出了西藏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开发、管理、研究、技术推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显然,西藏农牧特色产业在产业化的进程中,在产业规模、技术应用、产业体系建设、加工、流通、组织化程度和群众观念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

具体来说,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西藏农牧业发展滞后,农牧业和农牧特色产业总量规模小,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和支撑作用小,结构性矛盾突出;二是农业在现代化水平和产业化发展规模较小、优势主导产业不突出、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三是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配套体系不健全;四是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低,农牧区市场流通渠道狭窄;五是社会性的中介服务组织发展滞后,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六是缺乏具有行业发展所需龙头企业和战略品牌,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七是品种单一,特色资源深加工程度低,深精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延伸不足,产品加工增加值效益不高。八是人力资源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存量较低,现有的劳动力素质不能适应特色经济发展的要求。四、西藏农牧特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一)坚持发展“西藏特点”的现代化农业,提高产业化水平西藏要以特色农业先行的思路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办法,结合资源建设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基地,增强企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特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形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为一体的集群化发展格局,提高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水平。

(二)继续加强政府对西藏发展农牧特色产业的指导一是积极扶持培育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基于产业集聚的视角,形成规模经济。二是以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发展方式,使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给的经济共同体。三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促进企业与农户建立经济合作关系,提高农牧民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完善产业体系。四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是完善与促进农牧民增收有关的农田水利等配套设施建设。五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要把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作为供给侧背景下西藏农牧特色产业战略性调整和发展的核心力量。(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农牧特色产业内部协调发展西藏农牧特色产业的发展布局,要以自然资源禀赋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时引导区域间合作,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具有西藏特色的农牧特色产业综合开发区,促进农牧特色产业内部协调发展并带动产业化发展,推动特色经济的发展。

第8篇:农业供给侧改革范文

本文从保险理论和经济学供需理论出发,在浙江省义乌市农村保险市场的实地走访和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寿义乌公司相关农村市场工作经验,重点分析了阻滞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相关因素,对开拓农村商业保险市场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农村;商业;保险;供给侧;改革

一、引言

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国内金融保险市场获得了良好的培育和发展,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投保商业保险的意愿和认识有了巨大的进步,为国内保险市场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相比较城市居民,国内农村保险市场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农村保险市场没有实现与城市保险市场的同步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商业保险公司的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差异,供需错配,因而需要从供给侧实施有效的改革。有效的保险产品供给,对促进农村地区保险市场的发展,意义重大。“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问题是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工作重心。商业保险具有的风险转移和降低投保人经济利益损失的职能,在客观上起到了维护稳定的作用。因此,开拓农村保险市场,为农村保险市场提供有效的产品供给和建立专业高效的保险运营团队,既很好地服务了三农,又可以促进商业保险公司的利益增加,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供给侧改革。

二、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现状: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一)更高的市场交易费用相比较城市地区的商业保险销售,农村地区保险销售的交易费用更高。由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步调不一致,导致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低于城市居民。同样地,农村地区居民的保险消费能力更低,商业保险公司每销售一份商业保险,付出的单位成本更高。在想农村地区居民销售时,面临以下难点:第一,陌生拜访导致更多的人力成本付出。经过30年的保险市场的开拓,城市地区的销售渠道和销售人员队伍建设齐备,销售者与购买者之间的熟识度很高,在推销保险产品时,更加容易达成销售目标。而农村地区一直以来欠缺销售队伍和销售渠道的建设,在销售人员开拓新市场的时候,投入的交易费用更大。第二,农村地区销售配套工具的缺乏。与保险市场相似的是,农村地区的银行等金融服务的建设,相比较城市地区,也落后很多。在销售员收取保险费用的时候,很容易遇到现金交易的情形,这种比较落后的交易方式,也使得交易费用更大。第三,保险销售的后续服务费用更高。与城市地区居民的密集度高于农村地区,单个保险销售人员或者服务人员的服务范围可以更大更广,农村地区相对人口密集度低,保险的后续服务费用会更高。

(二)农村保险市场需求的差异当前商业保险公司设计的产品,主要针对的是一半中等收入以上的客户,中等收入以上的居民拥有较高的薪酬收入,并且拥有稳定的现金流。所以,在设计保险产品的时候,非常注重客户的购买力。拥有稳定现金流的客户,可以完成期缴等保费的缴纳。对于农村地区的保险销售,则更加注重短期产品的设计,因为农村地区的居民在现金流充足性和稳定性方面更低,而且保险产品的保额不能过高。

三、农村保险市场产品设计

针对农村保险市场的特殊性,在设计保险产品时,需要注重农村保险市场产品与城市地区一般保险产品的差异性。通过,产品的不同设计,来进行供给侧的改变,以期实现农村保险市场的供需平衡,充分开拓农村保险市场。

(一)设计合适的保险产品,农村小额意外保险先试行从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看,农村地区的保险产品,建议采用的是具有保费低廉、保障适中、核保理赔简单、注重实效的农村小额意外伤害保险。这类保险产品很好地补充了农村大病医疗保险的空缺。以义乌市某村是农民意外保险为例,全村共有村民1015人(投保时,具体人数情况按户籍登记为准),具体年龄阶段构成见下表1。(见表1)保险方案及费率如表2(保险费率按标准费率执行,试行一年后,按赔付率情况另定),投保年龄18周岁以上。(见表2)根据以上方案的设计,该村每年将须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费,使得全村1015名村民获得相应的意外伤害保险保障。经过近三年的实施情况看,这类保险适合当地农村居民的报销消费需求。

(二)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

1、居民个人出资购买商业保险在这种模式下,由居民个人出资认购农村小额意外伤害保险,并通过在当地招聘保险营销员,负责上门收费和维护保险后续服务。这种模式,是完全的商业化行为,要求参加经营的保险公司负担起宣传、组织、销售、售后服务等多项职能,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和财力支持。

2、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购买商业保险由相对资金充裕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为集体组织的村民购买商业保险。采用这种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利用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实力,而且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的资金,也由本组织内的村民享受利益,村民对此持支持的态度。

3.政府财政资金出资购买商业保险政府财政资金出资,为村民购买商业保险。这种模式下,转变成了公共财政采购服务的行为。它需要当地政府拥有充裕的资金可供使用。在当前,各地区将精力用于发展经济和改善卫生环境的境况下,由政府公共资金采购,可行性不大。但是,可以引导政府的扶贫资金,为当地的贫困居民购买商业保险,以避免贫困居民因病致贫,因祸致贫。

四、结语

农村保险市场有其特殊性,商业保险公司在拓展农村市场,为三农提供保险服务的同时,必须为市场设计适销的保险产品,避免采用城区保险市场的营销模式一成不变地应用到农村市场,要积极实施供给侧的改变,组成一支农村本土化营销团队主动迎合市场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刘璐.商业保险公司开拓农村小额保险市场的动因与发展模式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47~51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242~248

第9篇:农业供给侧改革范文

而在供给端,各级经营主体、政府部门将许多精力和成本都用在了证明“我是我”。五常市杜家镇农民电商陈大力为了证明自己卖的是真的五常大米,在小包装上打了这样一行字:我是一名复员的军人,当今健康食品少之又少,请相信农民的质量诚信胜过品牌。

但效果又如何呢?

农业供给侧改革遭遇“诚信门槛”

5月下旬,以盛产五常大米闻名全国的黑龙江省五常市正值水稻插秧季节。在五常市二河乡农民的繁忙身影中有一个来自南方的城里人格外显眼。虽然不种地,但他早上三四点钟天刚一亮就到田里,经常拿着手机拍照、摄像,记录“地是怎么种的,米是怎么出的”。

这个人叫阙文生,是浙江诚食善粮质量农业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城食善粮质量农业研究院是一家企业化运营的社会组织,目前正在做一项大米定制业务。阙文生来到五常的直接目的是寻找“诚食善粮”,即诚实种植、诚信销售的粮食。他已经在村里租了一间房,准备观察种地的全过程。

佳木斯市桦川县创业乡春鹏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景春鹏说:合作社卖的是鸭稻米,其实成本没那么高,但需要借助各种手段证明卖的鸭稻米是鸭稻米,这个过程中增加很多成本。

黑龙江省各级政府为了把优质农产品推销出去,在南方城市举办许多展销会。省粮食系统的负责同志说,他回答消费者咨询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是真的龙江大米”,有时急了就说:“政府举办的展销会你还不信吗?”

五常大米品质全国闻名,按理说农业供给侧改革比较好抓,常年研究农业经营和农产品市场建设的五常市农业局局长伊彦臣坦言,当前我国农产品在生产、加工、供给等方面的最大问题就是诚信问题,五常大米长期受此困扰。

2016年,五常大米产量只有125万吨左右,但全国各地卖的“五常大米”超过1000万吨,这种情况很多人都知道。

“掺假”造成生产消费领域恶性循环

当前,农产品掺假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严重影响高质量农产品供给。陈大力为了买到品质好的小米,专门跑到盛产优质小米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天山镇。当地农民告诉他,一斤小米2元。熟悉小米生意的陈大力继续追问,“不加陈米,一斤多少钱?”得到的回答是,“不加陈米一斤2.5元,但一般都加陈米卖”。

类似这样的农产品掺假行为,一定程度上已经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影响。一些农民说,很多杂粮、有机农产品都掺假,自己不掺假就亏了,久而久之不诚信种植或者掺假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诚信了,未必卖上高价,不诚信,反倒能增加眼前收益”,这种心态在农业种植者和经营者中比较普遍。

不诚信、不守信用还影响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中粮米业(虎林)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杨冬宇介绍,农户跟公司签订的水稻购销订单履约率可达60%,“这已经是不错的了,很多小企业和农民的订单履约率更低”。市场价低于订单价时,农民会按照订单卖。但市场价高于订单价时,不少农民就直接卖给市场了。企业无法收回订单粮食时就得外抓粮食维持加工。杨冬宇说,签订订单时种子大都是统一的,临时收购的粮食品种比较杂,这就影响到终端的农产品供给。

农业专家分析,这种农民履约率低的现象之所以普遍,一方面是当前失信成本低;另一方面农民是弱势群体,数量庞大,经常因“法不责众”不了了之,企业拿农民也没什么办法。再加上一些不守信企业也在市场价低时,通过压等扣杂等方式压价,都为不诚实环境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生产销售的不诚实行为反映到消费者流域就是:人们不知道哪个是真的,既使你花了很大精力和成本做推广宣传,也很难让消费者相信,消费者更愿意通过朋友等一些私人渠道购买以保真。

“如果是在日本、美国等地,几乎不用担心农民在种有机大米时也用农药,但在我国还不行。”有多年经营农业经验的阙文生直言,再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也没办法保证农民不乱用化肥农药,只能自己参与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才能确保采购的五常大米是真品。这种恶性循环大大削弱了农业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市场潜能。

推进“诚食善粮”释放农业生产力

世界粮商益海嘉里位于黑龙江省密山市的粮油公司办公室墙上,醒目地写着“诚信廉洁、勤奋创新、健康安全、和谐共享”16个字的企业口号,生产经理李国权认为,做农业,做农产品,诚信是第一位的。

坚持诚信,甚至付出一些成本的诚信让在网上卖大米的陈大力收到了更大回报。淘宝店刚开一年时,网上大米销售特别好,货源不够了,他从农民手中高价收购了一车水稻,结果脱粒时候他发现是陈稻,为了维护信誉和对客户的承诺,就把这批水稻低价卖了,陈大力说:“认可自己赔钱”。正是因为坚持诚信,陈大力的淘宝店生意越来越火,现在年收入已达到百万元。

坚持诚信不仅不会少收入,而且还会大大增加农业附加值,提升农业价值链空间。阙文生订制大米的会员愿意一年花6800元买260斤大米,平均一斤米卖到近30元。伊彦臣举例,从口感和香气上说,五常大米超过日本越光米和泰国香米,但日本越光米能卖到80元到100元一斤,五常大米平均只卖10元一斤。如果坚持做真正的五常大米,挖掘出稀缺农产品的价值,五常大米卖到四五十元一斤没问题,至少还能多卖出300多个亿,这带给农民的增值收益远远大于掺杂陈米的收益。

黑龙江省农科院总农经师矫江认为,我国各地特色农产品众多,假如都能诚信种植、诚信经营,让消费者可以简单、便捷地买到“真货”,消费者一定会给个“好价”,这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当农产品经营者在诚信体系内获得收益,他就会更加自律。企业也如此,如果因为诚信收益就会更加维护诚信。

黑龙江省提出“农业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进而靠‘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发展理念,政府正主导建设五常优质大米交易中心,推进“诚食善粮”建设。今年1月,“龙江大米五常信用产业联盟”正式成立,通过监管从源头到市场流通各个环节的诚信建设,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平台,设立“红黑榜”,区分诚信守法企业和假冒伪劣失信企业。

一些专家认为,随着腐败惩治的持续深化,失信已成樽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存在信用危机的市场环境中,就容易出现守信者步履维艰、消费者提心吊胆的不良局面。目前,我国每年通过各种渠道从国外进入的婴幼儿奶粉达到30万吨,相当于我国婴幼儿奶粉市场的三成,直接原因就是三聚氰胺事件,很多孩子妈“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不诚信问题已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每年因不诚信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笔者粗略统计,这个损失额度相当于2016年东北四省区财政收入总和。业内人士测算分析,市场交易中因信用缺失、经济秩序问题造成的无效成本约占我国GDP的十分之一。

像抓“舌尖上的浪费”一样解决诚信问题

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新常态阶段,“诚信门槛”绕不过、躲不开,已经到了不得不破题的时候。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要像抓“舌尖上的浪费”一样下决心解决。

首先,建立全国统一联网的诚信制度体系,这是诚信社会建设前提。当前我国一些地方或者银行、公安等行业部门已经建立了诚信网络,但标准不一,行业性突出、地域性强,无法兼容,也就无法形成可供参考的统一的诚信数据系统,容易出现不诚信的“漏网之鱼”。

其次,严格底线管理,使掺假造假者心有畏惧、无处立足。在已有全国统一诚信数据系统的支持下,加强对不诚信行为的惩治,直至“不诚信的人承受不了”。切实提高失信成本,让不诚信的人感受到切肤之痛,不敢不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