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系统的作用范文

企业信息系统的作用精选(九篇)

企业信息系统的作用

第1篇:企业信息系统的作用范文

企业中内控系统和会计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对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论述对内控系统和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内控系统和会计信息化的相互作用及彼此间的衔接。

【关键词】

内控系统;会计信息化;作用

前言

目前的社会正处在信息化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全球化,企业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内部控制系统关系着企业的命脉,它存在于企业的各个环节,而影响着内控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是会计的信息化。

一、对企业内控系统和会计信息化的认识

企业系统内控系统主要负责企业的网上报销管理和企业预算管理,它具备报销和预算结合;支持银企互联;支持ERP单据接口等特点。有如下优点:企业预算管理系统是真正的可推广的系统;把费用报销和预算相结合,实现真正的预算控制;将关于费用方面的单据直接自动的投递到财务部;工作流驱动费用审批和预算的审批;完整的B/S应用系统为客户端节省了维护系统。

企业会计信息化是利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管理收集控制财务方面的所有信息资源,为企业负责的各种业务提供分析和控制、决策和预测的资料,以确保企业能高效利用各方面的财务的管理信息。会计信息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财务资源良好供应;有弹性的组织财务;集成化的管理财务;能把信息流、资金流和事物流进行同步。企业会计的信息化将信息收集整合,高效利用,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财务管理能力。

二、内部系统和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相互作用

2.1内部系统影响会计信息化的高效实施

内控系统的具体内容包括监控、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风险评估、控制环境五部分。内控系统通过这五个部分保证了会计信息化的高效实施。监控为了保证企业内控系统的正常运行,利用内部控制、内部审核和预算的手段,对运行状况进行的自始至终的检测控制和调节;信息与沟通是指企业内部要经常进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内控系统的负责人必须掌握企业财务管理的最新信息,并及时的放映给上级领导,企业内控系统还要注意加强和外界的信息交流,避免闭门造车的现象出现;控制活动应用于企业的各个部门,任何阶层的人士都免不了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可以提高内控系统的效率,降低因为许多因素的变化导致的信息失真程度,为企业的投资减小风险性,提升了企业获得收益的机率;控制环境为内控系统高效运行提供了保障,能反映企业员工的总体态度。根据组织结构的设计,企业人员的能力,利用合适的人力资源政策,使各个部门之间形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积极向上的环境。

通常情况下,企业要想了解本企业的经济情况和企业运营状况及对未来企业发展的走势都必须首先了解当前一段时期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只有对财务管理信息进行认真地全面综合的分析,才能对企业接下来的目标有准确的定位,才能对内控系统进行更完善的调节和改进。这种内控系统的机制称为反馈机制,是会计信息化得以利用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内控系统,对财务信息的过滤整合也就没有可用之地了。

2.2内控系统受会计信息化的作用

会计信息化将以往的内控系统进行了改革,以人为主,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收集整合企业财务管理信息,进一步的完善企业内控系统。下面论述一下内控系统在那些方面受到会计信息化的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范围方面。企业的内部控制从传统的仅限于企业内部,扩展到宏观环境和企业外部,加强了企业与国家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其达成资源共享的局面。

控制方式和组织结构方面。传统的控制模式是面对面的,落实到员工需要很大的精力。会计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利用互联网将组织和个人之间建立了联系,使管理变得简洁方便,管理方式也透明化。

内控程序的发展方式方面。以前的企业内部控制战线是顺序的,就像流水线一样,必须在这一项完成后送至另一方的手中才能进行下一项任务的进行,会计信息化的内控系统更改控制战线为并行的。企业内部部门和客户在合作期间把各种财务信息收集好并交予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对信息进行分析预测,结论要回送至企业和客户手中,达成同步前进的效果。

三、内控系统与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链接

会计信息化改变了原有的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了企业的业务流程,降低了内控的风险。企业的内控系统必须跟随会计信息化配置的优化而改变。下面从管理控制、系统控制和流程控制角度,讨论内控系统与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链接。

企业都依靠法律法规、公司制度来进行管理,会计信息化内控系统将法律法规及公司制度信息技术化,从而更便捷的管理企业。由于个别的控制不能信息技术化,某些传统的内控方式仍健在。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企业自身,对内控系统进行深入的探讨,以创建完整高效的内控系统。

系统控制分为系统运行和系统安全。系统的运行包含信息环境的设置、不兼容职位的设置、应变系统的控制、确认身份、审核校验等;系统安全包含数据安全、系统应用安全、网络安全等。两者把内控系统和企业快信息化整合在一起,使企业正常的运行。

流程控制使得各部门之间不再处于分离状态,实现了企业财务资源的集中控制。从企业会计信息化角度来看,流程控制是以业务数据为基础,将成本的控制视为主抓对象,借助于经济预算管理,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控制。会计信息化的应用情况受企业流程控制的影响,而企业的内控系统控制着企业业务流程的顺利运行。

总结

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将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科技信息化,避免了闭门造车现象的出现,实现了信息的整合与资源的共享,为企业的不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企业的内部控制在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财产的完整安全和运营项目的顺利实现中都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为会计信息化为企业高效服务提供了保障。从管理控制、系统控制和流程控制角度,将企业的内控系统和会计信息化结合在一起,保证了企业正常的运行。

参考文献

[1] 钱华;;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关系[J];财务通讯;2011年16期

[2] 刘湘华;;浅谈企业信息化在促进内控建设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2011年16期

第2篇:企业信息系统的作用范文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一、规范审计项目管理,审计项目标准化管理

1、促进了流程标准化

国家审计署推行《审计业务流程》规范以来,大多数审计机构均能按照流程规范来执行,但执行过程和情况无法及时掌握,很多时候需要通过事后的归档资料来检查。电力企业审计信息系统上线后,按照《审计业务流程》规范,系统设计了十个审计业务环节,审计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的标准流程在线操作,管理层可以实时督促检查执行情况,促进了审计流程标准化的执行。

另外,因各企业实际情况不同,执行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审计信息系统按照《审计业务流程》规范设计了针对企业的相对统一的三种业务流程模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模式,这样在符合审计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更加贴近企业实际,满足了企业应用的需要,也促进了审计业务流程执行的规范、统一。

2、实现了文书模板化

参照国家审计署下发的制度规范及以往审计项目档案资料,建立了模板库,对系统中的主要审计文书设计了集团和股份两大套、涵盖十个审计业务环节的150个统一文档模板,文书的使用更加规范。同时,审计信息系统中建立了标准的审计问题性质字典(系统中维护的审计问题性质共552条)、审计法规制度库,并实现了问题性质与引用法规条款的自动关联,使审计人员定性更加准确,引用法规条款更便捷、更恰当。

3、推动了依据规范化

按照近三年审计发现问题所依据的法规条款,结合国家审计署对中石化审计中应用的法规依据,并对国家相关财经法规制度进行筛选后,最终在审计信息系统中维护了与138个问题定性相关的419条法律法规依据,而且能够在选择这些底稿问题定性时自动关联,在缩短审计人员撰写底稿时间的同时,更加促进了定性依据的规范化。如果在选择问题定性时未关联到相应的法规依据,系统还提供了全文检索功能。

二、加强系统控制,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1、确保了审计数据的真实、完整

审计信息系统对业务数据的全面集成,使审计业务流程产生的数据自动带入统计报表系统中,自动生成实时的统计报表,减少了企业每季度上报统计报表的工作量,同时也有效避免了手工填报时的错报漏报问题,确保了成果的真实完整。

2、实现了审计项目全过程的指导和控制

管理层通过了解项目动态,可以实现对审计项目全流程、各环节的实时管理和监控,实时掌握每个审计组的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进一步促进了审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3、促进了审计人员责任意识的提高

审计信息系统中每个业务环节都明确了责任,审核环节全部留痕,有权限的人员可以随时查看和了解审计项目全流程的完成时间和审核痕迹,为了不让相关业务停留在自己的环节无法向下推进,每名审计人员均会主动关注项目动态和关键控制点完成时间,责任意识大大提高。

4、为管理层对审计结果的综合利用和加强审计人员的业绩考核提供了便利

审计信息系统从项目立项开始到归档,实施方案、工作底稿、报告、决定等整个项目文档及审核过程全体现在系统中,管理层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阅查询相关信息,并做进一步的分析应用。同时,系统还汇总了每位审计人员在相关审计项目中的角色及工作成果,有权限的人员可以追溯查询到审计发现问题的具体情况、审计报告内容等,极大方便了管理层对各级审计机构及人员的工作信息查询及业绩考核,提高了考核效率和准确性。

三、强化业务沟通能力,提高审计效率

1、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审计信息系统不论在模板的应用、法规依据的查找以及材料传递、审计培训、在线考试等功能的使用方面都提供了很大的便捷。同时审计项目全过程不仅有时间记录,还有相应的提醒和督办功能。

如,审计组现场实施结束时会自动提醒主审10个工作日提交审理;系统还会向有权限用户对正在实施的审计项目现场所发现的违规事项按照规则及时报警。

2、与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双重管理作用的发挥

已经对企业开放的信息门户起到了上传下达的作用;材料传递、培训等功能模块的使用,在为审计人员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使总部与企业的沟通更加紧密;“审计广角”、“经验交流”等板块在门户首页的显示,提高了大家对审计工作的认识;总部通过审计信息系统能够及时了解企业审计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为今后对电力企业内审工作的管理和指导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企业信息系统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框架;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和进步的重要手段和力量。在企业领域,统计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企业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一、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统计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加速资金周转、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统计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包括互联网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在内的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开发建设统计信息资源,改造传统的统计工作方式方法,实现统计信息的采集、传递、加工、处理、共享、管理和全过程的信息化。统计信息化是新时期统计发展的必然趋

势,是现代企业统计的必然要求,当前,信息化手段已经从辅工作向统计业务的核心工作转变,高效率的统计核算、信息传输、数据整合、信息共享,有利于全面整合企业资源、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销售、决策等效率和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认识统计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信息化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实现企业统计的高度信息化,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统计信息化的基本框架

企业统计信息化的基本框架应是一个相互交错的信息网络,由信息来源、企业内信息子系统及信息交换系统组成。企业统计信息由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组成。内部信息来源于企业日常生产、销售、管理各个环节中相关部门或与企业利益相关的单位;外部信息可以来源于与企业有合作关系的其他企业,也可以来源于企业的主管部门或者相关的税务、工商行政机关等。这些统计信息通过不同渠道进入企业内部信息子系统,比如生产、销售、财务、人事系统等。这些信息子系统按照企业内部各个单位的管理职能划分,不同子系统之间的统计

信息在统一的数据平台上根据需要交换和转移。企业内外相关人员根据需要和相应的权限访问经过加工处理的统计信息。

三、目前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决策者对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欠缺,人力和资金投入不足。企业统计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需要决策者的切实支持,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企业的决策层与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对网络信息管理体系的相关知识没有系统地掌握,从而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效果不佳。

2.统计信息的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企业自身和政府部门的统计信息资源并非完全公开的,这牵涉到一些商业秘密与国家机密。然而,在处理、保存和传输统计信息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一些统计信息的安全问题。

3.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不够统一。纵观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不难发现,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不够统一。不少企业未设置专门的领导与创建专业的机构,管理人员信息化观念较差,不懂得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些知识,致使得企业的员工对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不够清楚,不注重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在实际的工作当中,

由于受到统计报表格式、统计标准、基本统计单位不统一的限制,从而影响了准能够统一,统计信息资源与统计核算企业经济共享。

4.专业人才缺乏,难以适应统计信息化要求。在统计信息化进程中,专业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在大多数企业中统计人员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是具有一定实际经验但缺乏系统的统计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老员工,一类是企业引进的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却缺少相应的操作经验大学生,遇到紧急事件难以处理,既具备新型管理技能和统计相关专业知识,又掌握网络信息科技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从而严重阻碍了企业统计信息化。

四、解决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面临问题的策略

1.加强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宣传,提高企业决策层和管理人员统计信息化意识。统计信息化建设是统计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企业业需要运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开展统计信息化知识宣传活动与培训,普及统计信息化知识,提升企业全体员工尤其是领导层统计信息化意识,培养员工利用统计信息化的能力,让更多员工深入了解统计信息化并支持这项工作,参与到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来。

2.企业要注重人才引进与培训,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养。企业要引进懂得计算机技术和统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定期地对他们实施统计分析软件、数据库、信息化应用、信息安全和网络管理等内容的培训,教授统计信息领域最先进的技术知识,真正地提高广大统计工作人员的决策咨询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与信息化应用水平,以大大地提高统计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

3.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强信息安全防范措施。在进行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建立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以使企业的统计工作遵循的一定的规范。与此同时,企业需要根据统计工作岗位的不同,设置相应的责任与权限,并且要不断地建立健全企业统计信息网络灾难恢复备份系统、统计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统计信息网络系统防病毒系统。

4.创建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平台。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创建以数据库作为支撑的统计业务平台、统计服务平台、网络基础平台、办公自动化平台,这是促进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面。统计业务平台的创建是企业实现共享信息与统一管理信息数据资源的基础。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创建数据库,可以说,创建数据库是开发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平台的根基。在数据库的支撑下,统计业务平台主要包括设计管理系统、信息服务系统、数据分析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等各个子系统。统计服务平台的依托是数据库,它借助网络技术,所创建的服务格局是开放式的,这使得共享信息变得迅速和广泛。根据政务管理的要求,办公自动化平台以知识管理、事务管理和文档管理作为中心,能够跟业务应用与网络系统统一起来,实施网络协同办公。

总之,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是企业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趋势。在新的形势下,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能够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统计工作质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企业必须要客观分析这些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才能让企业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参看文献:

[1]李瑞.发挥统计信息化作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经营管理,2014(02).

第4篇:企业信息系统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现代企业 统计理论 创新

一、现代企业统计功能定位

(一)现代企业统计的信息功能

信息一种普遍联系的形式,反映了物质和非物质状态及其运动特征,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中普遍存在,统计作为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思维活动记录的数据特征,无疑是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人、财、物三种资源之后,信息已经被人们视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第四种重要资源。统计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定量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统计信息对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少。

一般说来,企业统计通过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传递和管理等一系列活动,形成完整的企业统计信息系统数据库,从而满足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需要而发挥有利作用。这一过程称为现代企业统计的信息功能。

(二)现代企业统计的分析功能

基本统计数据作为企业统计分析的基础,企业统计人员通过深入系统地分析和加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数量、数据关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这是企业统计工作的高级阶段,同时也是企业统计发挥认识和管理作用的关键一环。通过统计调查、整理得来的基本统计数据,尽管能对研究现象总体的基本状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而这一认识还是肤浅的、表面的,对于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内在动力、影响因素以及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性缺乏深刻的认识。统计分析不仅有利于对事物发展变化有深层次的认识,分析矛盾并提出解决矛盾的措施,而且能为企业管理与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三)现代企业统计的管理功能

统计学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只是单纯地提供统计数据,后来运用统计分析参与企业管理,再到统计方法直接应用于企业管理,现在已经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统计管理方法,统计技术与管理相得益彰。

企业统计管理功能,是统计与管理的协调一体。企业管理离不开统计,是因为统计在企业管理中能够发挥有利作用;同时,统计方法只有与企业管理结合,才能发挥其更显著的作用。

二、现代企业统计的运行模式

(一)现代企业统计运行模式的基本框架

现代企业统计运行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统计信息中心。统计信息中心作为一个功能中心,主要具备五个方面的功能,即:统计信息管理中心、统计调查中心、统计处理中心、统计产品中心以及统计服务中心。

五个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基本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

(二)现代企业统计运行模式的功能

1.统计信息管理。主要功能是对企业统计整个运行体系进行协调管理。包括:企业统计规范化管理、统计信息安全管理、统计标准化管理和企业统计制度管理。

2.统计信息采集。企业统计以管理任务的要求作为依据,通过多样的统计调查技术、采用可靠的调查组织形式,搜集关系企业发展、生产经营活动等相关的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称为统计信息采集。

3.统计信息加工与处理。统计信息的加工与处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加工整理出要求企业上报的统计报表并符合统计法规定,第二是加工整理常规性综合统计信息,并能满足企业内部职能管理需要,为企业管理服务。

4.统计信息开发与利用。统计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为现代企业统计寻求发挥整体功能提供突破。较传统的统计分析而言,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更加注重定量分析。(2)充分利用事后分析与事中控制、事前预测,运用多种预测方法获取决策信息,使企业统计与企业管理相得益彰,采用灵活的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企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3)结合个别指标分析与综合分析,更加注重综合分析。(4)结合单项分析与综合评价,对个体局部分析评价的同时对总体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对企业管理和决策提出有益的建议和意见。

5.统计信息服务与咨询。统计信息服务根据服务对象主要分为:为政府服务,根据政府的布置上报各种统计报表;为企业管理者服务,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企业信息(包括内部的生产经营状况和企业外部环境);为股东服务,为股东提供生产经营业绩;为债权人服务,向债权人显示企业的偿债能力;为客户服务,为胡可提品质量、市场占有率、产品价格等信息。

现代企业统计模型主要通过统计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以便满足各利益主体的统计信息需求。

三、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

(一)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现代企业依据企业统计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和决策。首先,企业根据信息的流转的基本规律构建信息系统,然后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规划为中心,随时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咨询。企业统计信息按照发展程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机起步阶段、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网络技术的应用。数据准备、数据挖掘、知识发现构成了企业统计信息化过程。

要想实现企业统计信息化的宏伟构想:统计学和管理学这两大基础学科的支撑缺一不可。与此同时,信息科学、数据库技术、可视化技术、机器学习等辅助课程也十分重要。有了这些基础学科的支撑,企业统计信息化必定会实现。

(二)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化体系的建立

经过大量的系统分析,系统需求就转变为了系统设计,其主要任务是确定“怎么做”的问题。

依据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工作的职能、统计工作流程,设计企业统计信息系统,主要有:利用统计数据收集平台,建立统计数据收集系统;利用统计数据处理平台,建立统计数据处理系统;利用统计网络建设平台,建立统计数据上报系统;利用统计信息传播平台,建立统计信息系统;利用统计数据仓库平台,建立统计信息查询系统;平台采用统计专题分析,建立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同时,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从五个方面同时推进,推进整体系统的建设。具体可以概括为“五化”:企业统计数据信息化、企业统计信息流程化、企业统计流程系统化、企业统计系统网络化、企业统计网络智能化。将这“五化”循环进行,每完成一个循环,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上升一个台阶,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也趋于成熟,传统的企业统计理论已经难以适应时展的需求,企业统计理论体系创新的任务刻不容缓。因此,创新现代企业的统计理论,充分发挥企业统计理论指导统计实际的作用,为企业管理与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董逢谷,陈慧琴,胡清友.企业统计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6.

第5篇:企业信息系统的作用范文

摘要:企业决策所面临的信息孤岛问题已成为现代信息管理的瓶颈,从而引出信息集成技术理念。但单从技术角度来进行信息集成,并不能解决问题。信息集成是一个系统化过程,除了要依靠技术外,还要有相应的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管理,它实际上是一个深入的企业信息管理问题。

关键词:信息集成信息管理策略企业信息

一、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

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它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联系结合所构成的开放性的转换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人、财、物和信息。企业的日常运作及发展,必须以获取所必需的信息为前提,而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及充分开发利用,会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进而提高生产效益。

企业中的信息管理应该包括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分析研究、利用等,其目的是保证企业所需信息的可用性。

1.传统手工阶段

在传统的手工方式中,信息管理的方式就是使用纸、笔来存储,以人员接触和交谈来传递,用语言、文字来输入和输出信息;管理工具无非就是文件夹、资料袋、以及各种标签、摘要卡片等。此时的企业管理主要面向物流与商流,信息因依附在其中而没有单独被企业加以管理,信息管理还没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2.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阶段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企业开始不断地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从最初的财务电算化到办公自动化,再到管理信息系统以至较复杂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等,此时信息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阶段也是企业逐步信息化的过程,企业使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及相应设备,对企业进行多角度的改造,以实现通过信息流来控制物流和能源流,进而通过信息资源开发,如利用OA、CAD、CAM、MIS、MRP、(II)、ES等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3.信息集成阶段

由于在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并无统一规划和标准,再加上系统开发对技术的依赖以及其它经济和人为因素,以至即使在一个企业内部,采用的信息管理系统也大不相同,比如系统所采用的数据库从简单的文件数据库到复杂的数据库都有,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异构信息源。尽管这些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分别支持企业的各个业务系统,但企业高层在多数情况下,为完成一项工作,可能需要访问分布在不同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管理系统很明显难以满足这种需求。而在现代商业活动中,企业兼并、并购非常普遍的。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否实现交互,如何实现也就成了企业信息管理面临的问题。同时,在现代全球化竞争环境下,无论商务信息如何变化,企业管理层都要能迅速获取关于商务的任何一方面、任何一层次、任何一个角度的信息。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在基于企业业务集成的基础上,通过信息集成实现企业整体各部的信息共享,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从企业的整体商务环境出发来整合业务及相关信息系统,如,BPR、ERP、CIMS等。

二、信息集成的技术实现及所面临的问题

信息集成并非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而是要从企业系统出发,保证系统中每个部分、在运行的每个阶段,都能将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方式传送给需要该信息的人。

1.信息集成的技术实现

信息集成在技术上要实现企业系统各部分:(1)互联性(interconnectivity)就是通过接口技术使各部分单独的设备、各种单元技术连接起来;(2)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是通过ETL或元数据等技术使企业系统中各有关应用软件或技术功能,彼此理解对方的操作指令并识出相应功能,能够实现相互操作,从而实现修改或共享数据库;(3)语义一致性(SemanticConsistency)指通过SBV(sharedbusinessvocabulary)和格式的标准化,提供给用户一个企业数据一致和正确的视图;(4)会聚集成(ConvergentIntegration)这是信息集成的最高阶段和最复杂形式,它包含了将技术与流程、知识以及人工效能之间的集成。会聚集成将使组织具有对市场机遇快速应变的能力和对本身重新配置的能力。

信息集成将涉及到很多技术问题,只有将这些技术通过系统设计和分析并加以规范化实施,才能形成一个敏捷型企业的信息系统。具体的技术有: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Internet技术、电子邮件技术、目录服务技术、多媒体技术、图形图像技术、接口技术以及MDM(masterdatamanagement)、BPM(businessmanagement)、EAI(enterpriseappli-cationintegration)、ESB(enterpriseservicebus)、ETL(extract,transformationandloading)、EII(enterpriseinformationintegration)、ECM(enterprisecontentman-agement)等。

2.信息集成所面临的问题

企业信息集成面临的问题是一个非技术问题,它实质上是管理,“putenterpriseintoenterprisesystem”,即将企业定位到企业系统中。所以仅从技术角度出发,企业在实际开发或应用信息系统时并不会实现所期望的作用。Foxmeyer的系统开发使其破产;MobilEurope在信息系统上投资数亿美元,最后也不得不放弃;Dell为自己投资的系统居然不能满足其新的分布式的管理模式;当AppliedMaterisls发现与新系统相伴随的还有大的组织结构调整时,不得不放弃了系统。一系列的案例使人们开始怀疑在这方面的投资,有的人也把这种失败归咎于技术问题。但Davenport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业务问题。企业在进行信息集成时,往往会把自己对此的理解强加在企业原有的策略、组织结构和文化上,为实现全面集成不惜剥离自己的一些强势业务部门或将原有的定制式的处理过程转向一般性的处理,而失去自己的竞争优势。这表明企业进行信息集成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全局性的管理水平问题。

三、面向信息集成的信息管理策略

企业信息集成是分层次的,如参考文献中将其分为用户界面、人员、业务过程、应用、数据和元数据五个层次。但对于企业决策层来说,首先要明确的是如何理解信息集成。如今企业的成功主要取决与它的信息意识和对企业内外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通过企业信息集成,企业要成为敏捷性企业,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透明性(visibility)和灵活性(flex-ibility)。信息集成的理论基础是工程思想和系统思想的结合,它不仅是用技术建立一个信息系统,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所以要进行企业信息集成时不仅利用集成技术开发、整合信息系统,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机构也要做相应调整。

1.企业决策层

企业决策层首先要将信息集成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项目来对待,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每一个人,甚至会涉及权利和责任的再分配,影响部分人的利益。建立以企业决策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小组,着手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规范相关信息标准并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从组织上和措施两方面大力度保证信息集成的顺利进行。然后还要认识到集成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会很长,短期内不能有所收益。要保证资金、人力的持续投入。

2.企业组织机构

企业信息集成时,也要针对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企业各部门,进一步提升企业信息部门的地位,应在决策层设立专门办公室或工作小组来统筹企业信息集成及集成后的系统日常运作,比如建立直接由企业CIO领导下的信息部,部门主任或称经理负责整个企业的信息集成后日常运行所需的人、财、物管理,管理内容包括:专业信息管理部门与兼职信息部门的分工合作,不同部门信息基础设施的维护与更新责任,兼职信息管理人员的报酬分配以及全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工作制度(如全企业人员利用信息后的效果报告制度、获取信息后的上报制度、专业或兼职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等等。此外,进行部门重组时,要注意保留企业的优势部门,要针对企业的具体业务流程来进行重组,建立起构架明晰、无生产冗余部分、权责明确的科学的企业系统,只有这样重组后的企业才能具有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扁平化组织结构。

3.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及管理

第6篇:企业信息系统的作用范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对传统模式下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架提出了新的挑战。电子商务的引入,使得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由传统的封闭型环境转变成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开放型环境。与之相对应的企业信息管理模式也由传统的封闭型MIS模式,进化为与市场紧密结合的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模式,企业要在新的环境下立足并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再造企业流程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企业信息系统。

1电子商务环境的形成与企业网络优势的确立

电子商务是一个以Internet/Intranet网络为架构,以交易双方为主体,以银行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客户数据库为依托的全新商业模式。是基于计算机和软件,以及通信网络基础上的经济活动。使参加交易的买方和卖方、银行或金融机构、厂商、企业,以及所有的合作伙伴在Intranet、Extranet、Internet中密切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在网络环境下的商业电子化应用。在网络这个载体上,企业可以不分大小,用大体相同的费用在网上进行商品宣传,平等地利用网络开展经营活动,大大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电子商务缩短了生产厂家与最终用户之间供应链上的距离,同时改变了传统市场的结构,减少了交易成本。由此,对企业的信息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子商务环境的形成,将引起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首先是竞争平台的变化,以网络为平台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冲破传统的实物经济的运作模式;其次是竞争速度的变化,企业借助电子商务运作平台,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及市场动向,并利用现代管理手段对客户的需求及市场动向迅速作出的反应;第三是企业竞争能力的变化,企业依靠资本投入、知识提高和技术进步,迅速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核心能力;第四是竞争资源的变化,在网络经济下,信息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谁掌握了最新的信息就有可能比其他企业先行一步,推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人们可以运用信息资源最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大力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企业各种对外的业务活动已经延伸到了Internet上。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信息系统应当支持Internet上的信息获取以及网上交易的实现。为此,必然要求企业建立网络信息优势。信息优势是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生存和立足之本。所谓信息优势并不是指企业拥有多少信息,而是指企业拥有多大的宣传商品信息和获取关键市场分析、经营状况、决策支持以及新产品开发信息的能力。这些信息优势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得到,而网络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谁运用的恰到好处,谁就有可能占据先机。随着网络带宽的逐步扩大,网站已经成为企业信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节点。这个信息节点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她会成为企业信息释放与收集最有效的工具,从而成为企业及产品对外的主要窗口。充分利用网站在展示信息方面的能力,将企业的商务信息有序化,通过网站有效地传播出去。同时,借助网站的互动能力广泛地收集大量的反馈信息,并加以整理和分析。最后,与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在一起以Intranet/Extranet的形式让信息自外向内再自内向外有序流动,形成一个闭环的信息系统,才能真正起到辅助市场和管理决策的作用,从而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增长。

2基于商务网络平台的企业信息的集成化组织

网络时代,企业的经营不受时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具有多地点经营、跨国经营的特点。信息共享成为商务活动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的企业信息系统普遍存在着“信息孤岛”现象,即信息分散、不能共享、多种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共存,导致各个应用部门的信息系统相互独立,难以为高层决策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为适应电子商务的需求,企业应根据总体信息系统的目标和要求,对分散的现有信息系统域多种硬件、软件产品和技术,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进行组织、协调或重建,以便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信息系统,为企业提供具有共享性和适用性的集成化信息。

(1)网络基础平台的建设。企业以及各种机构必须通过组合和连接不同的系统硬件及系统软件,搭建业务运作的网络基础设施。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通过智能化的网络设备及软件,实现对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不断改造和升级网络系统,扩大网络的带宽,让电子商务从理想走入现实。

(2)建立信息资源管理标准,搞好信息组织工作。信息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开发信息资源既是企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又是企业信息化的归宿。而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从而保证标准化、规范化地组织好信息,就是开发信息资源的基本工作。

(3)按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开发在企业信息基础设施之上运行的企业集成信息系统(EIIS),完成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化建设。信息集成化就是通过统一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去管理企业最核心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把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把企业内部一个个信息的孤岛整合在一起,整合成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生产型企业重点要搞好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建立从设计到制造和经营管理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即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CIMS)。服务型企业重点要搞好业务处理过程的信息化,既要开发企业各部门信息共享的内部集成化的信息系统,还要实现企业与业务伙伴或与客户间的信息自动交换,外部互联的有效方法就是通常讲的EDI——电子数据交换的应用。实际上,要建立更大范围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

(4)建立信息中心。在企业计算机应用的一定发展阶段,应建立信息中心,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部门。大部分企业对信息资源没有加强集中管理,这就容易带来信息管理的混乱,造成信息的丢失、冗余等浪费,更重要的是信息的不准确、不可靠和不及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企业加强信息管理刻不容缓,而这是需要相应的管理机构来保证的。信息中心是一个集管理和技术于一体的部门,它必须拥有一定的、必要的管理权限来管理和协调企业的信息资源。除了设置信息管理机构外,还需要一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权威人士来领导信息管理机构,即首席信息主管(ChiefInformationofficer,CIO)。CIO是对企业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所有方面负责的高级执行官,他们使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战略目标的实现。

CIO拥有多方面的技术和商务知识,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综合地看问题,能从商业战略角度安排技术设备,提供适时、准确的信息服务,从而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CIO一般由副总经理兼任,在企业中的地位仅次于总经理。在国外,/">整理提供CIO的设置是非常成功的,也非常普及。在我国,信息管理人员(包括CIO)的地位比其应有的要低,且企业对CIO的了解和认识不足。随着我国信息化的推进,我国企业界应认识到CIO的重要性,力图通过设置这一职位,从组织上保证信息管理工作的地位,从根本上改善信息资源的管理。

3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新型信息系统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企业在总体战略设计上应考虑建立与电子商务互相适应的发展目标、业务系统与组织架构,以价值为导向,实现高效、低成本运作,在企业价值链上创造出更强的竞争优势,提升竞争能力和战略形象。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和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企业经营战略必须走向求变和创新,以灵活性、敏捷性为特征,一切要面向全球化的市场,以顾客满意度为导向。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新型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中,以下两个方面问题值得重视。

(1)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包括企业内部网系统(Intranet)、外部网系统(Extranet)和企业智能网络管理系统。Intranet和Extranet就是用于组织内部或外部的Internet,通过企业智能网络管理系统对网络资源和网络用户的管理,确保企业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实现企业网站的操作、管理和维护自动化。Intranet/Extranet可以实时连通企业各组织、各成员之间的联系,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信息反馈的速率。建立全面涉及企业内部产供销以及生产、经营、管理等几个主要环节的网络信息系统NIS,全面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是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整体信息优势的措施,也是商务E化的关键所在。

(2)企业的开放式集成化信息系统的构建。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的蓬勃发展,对企业传统的经营组织模式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它们几乎改变着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目前很多企业都在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系统。为此,必须实现电子商务与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集成,形成开放式的集成化信息系统。通过企业网络系统,将企业内部管理数据和外部数据有机结合起来,将企业电子商贸系统EC、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办公自动化系统OA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把来自产品营销、业务开展、新产品开发、生产计划、产品加工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源综合,进行深层次应用,形成一个健全的企业新型信息系统。企业新型信息系统通过企业的Intranet和Extranet基于浏览器方式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进行低成本的、即时的、直接的数据传输及操作和共享处理。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对企业内部的各部门及与企业相连的供应链上的合作企业统一制订生产计划、安排物质供应、组织生产和加工,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由于这些信息在企业内部及所有的合作伙伴之间都是透明的,因此在计划的制订和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以保证计划的实时性。超级秘书网

目前企业的集成化信息系统是一个封闭的自动化系统,将其转化为一个统一的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链,从而实现与供应链中的所有合作伙伴的高效协同运作。完整的企业集成化信息系统应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所有与客户和市场相关的信息,即它不仅包括企业生产任务信息、设备信息、管理信息、质量信息、库存信息、物料信息和财务信息等,还包括供应商、客户和市场信息。对企业来说,信息将不再有内外之分,而只是被当作企业信息链中的一个环节。企业新型信息系统的应用,既是一个技术实施的过程,又是一个管理转型和技术知识的创新过程。要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竞争优势,必然要求企业业务流程的改革,对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重组。

(1)跨平台运行、支持多种应用系统数据交换、具备可扩展的业务框架和标准的对外接口的确立。在信息化的浪潮中,许多企业已经投资建立了各自的管理信息系统并获得比较成功的应用。为了有效利用已有投资,企业将要求新系统能够与原有系统进行集成与数据共享。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间的数据交流与交换将有助于企业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随着管理思想与方法的不断发展,用户需求的变化使得任何管理信息系统都无法完全满足用户的实际要求,因此新型的企业MIS应当具有一个易于扩展的业务框架结构和标准的对外接口,从而使得对软件的维护、扩展以及二次开发变得非常容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平台运行,即要求同一套程序编码可以在多种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上运行,以便企业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和投资能力选择最佳平台,并且帮助企业顺利实现不同应用水平阶段的平滑过渡。

(2)分布式应用系统、支持智能化的信息处理功能的扩展。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MIS软件系统将是超大规模的,它不再是集中在同一局域网络服务器上的系统,而是支持分布式应用和分布式数据库的分布式应用系统。同时电子商务时代所带来的巨大信息量需要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智能化处理功能,从而协助人们有效地完成各项管理工作。

(3)模块化设计与系统实施中的协调管理。系统高度模块化、高度集成企业MIS软件系统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要保证各子系统及子系统中的各项功能甚至每一个应用程序的高度模块化,以便实现对系统功能的重新组合与配置。同时,系统数据能按照系统的设计传递到相关的模块中,从而达到系统数据的高度共享与系统的高度集成。

(4)高可靠性与安全性以及面向个性化的设计。交易安全有关的客户和企业身份的认定及电子付款是普及电子商务最主要的难点。系统大规模分布式的应用、广泛的网络连接需要企业MIS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强的安全控制。多用户操作冲突、共享数据的大量分发与传递、远程通信线路故障,需要企业MIS具有无比的健壮性、超强的稳定性,并能够对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做出正确处理。对于黑客的入侵攻击、越权操作等现象需要在管理信息系统上建造强大的安全防线。对系统内部数据记录的存取及删改权限的管理、系统操作日志的建立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安全措施。由于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运作模式,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MIS软件所面对的将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世界。因此,要求软件的设计非常灵活。在一些常用模块输入输出界面、运算公式、业务逻辑、业务关联等方面都有较大的选择、设置空间,从而使用户可以通过自行设定建立自己的企业MIS应用子系统。

参考文献

1胡昌平.论企业资源计划实施中的信息系统变革.情报科学,2002(3)

第7篇:企业信息系统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企业系统规划法;关键成功因素法

信息化的建设能够拓展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中小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加速我国经济市场化与国际化,适应国际经济网络化、信息化的要求[1]。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却不容乐观。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牵头,组织编写的《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中可以看到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虽然有高达80%的中小企业具有接入互联网的能力,但用于业务应用的只占44.2%,只有9%左右的中小企业实施了电子商务,4.8%应用了ERP[2]。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比率以及应用范围远远的落后于大企业。

并非这些中小企业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的对企业的重要价值,而是信息化建设在一些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现状让它们望而却步。这些中小企业并没有结合企业自身的企业战略、发展特点进行科学、系统的信息系统规划,而是盲目上马信息系统。这样盲目上马的结果导致了信息系统不但没有提高企业的效率,反而造成了企业的混乱,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这些先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失败案例也给其他企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让许多企业从此远离信息化。

1信息系统规划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通过对建设信息系统的中小企业失败原因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企业的主要问题在于,对企业现状分析不够,没有进行合理的信息系统规划,而是盲目的追求高新技术,购买了大量昂贵的不能有效利用或者根本用不上的信息系统设施,从而导致信息系统应用失败,甚至造成了企业经营的混乱,给企业经营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信息系统规划工作是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实施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对中小企业而言信息系统规划的作用在其信息系统建设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对温州79 家信息化试点(示范) 企业信息化实施效果和满意度的一项调查中表明,企业信息化成功因素排名前两位的是领导重视和信息系统规划;而对信息系统规划不满意的比例高于满意的比例[3]。因此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规模相比大企业来说虽然比较小,但中小企业同样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科学的规划规划。依照制定的科学的信息系统规划实施信息系统的建设能让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建设,从而降低投资风险,提高信息系统建设的成功率。

2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的原则

大规模终结论认为中小企业的劣势突出表现在规模较小、资本量较少、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技术和人才、内部管理水平欠佳、组织关系不稳定等方面[4]。中小企业的上述特点也就决定了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不能像大型企业一样投入巨大的人力与财力实施大规模的信息系统建设,其信息系统规划的原则也就不同于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应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本着在适用实用、效益优先的原则,集中资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同时要考虑信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避免造成信息孤岛。要改变信息化建设中粗放投入和重复投入发展的现状,注重信息化的集约效益,走低成本信息化的道路[5]。

3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方法

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可以选择多种方法结合的方式来完成。首先就是从本企业战略研究开始,通过分析了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以及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和自身的竞争能力,确定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关键战略问题;接着,对企业信息系统现状以及建设信息系统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明确了公司信息系统将要发展的阶段,从而得到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然后,在分解了企业的战略目标后,采用关键成功因素法(CSF)确定关键成功因素并且结合企业信息系统现状得到了企业的信息需求,再使用企业系统规划法(BSP)对公司的信息系统进行了规划。这两种方法的结合能够发挥其优势,弥补其劣势,从而提高了信息系统规划的针对性以及效率。

参考文献

[1]宫伟建,吴洪波.信息化对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6,(1):45-47.

[2]杨焕春,施晓秋.温州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J].中国信息导报,2006,(6)

第8篇:企业信息系统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信息系统集成;信息资源规划;管理模型

一、信息系统集成的基础

1.信息系统集成的主要内容

总的来说,信息系统集中的内容方面似乎存在着问题。从流程上来看,信息系统是从内部集成到系统间集成再到企业间集成,因此,从难度与效益的角度上来看,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然而,从广度上来说,各个相关部门内部的信息集成相对简单,其次是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集成,与上述两者相比,企业级别的信息系统集成要相对困难一些,而具有稳定合作伙伴或随机伙伴之间的信息系统集成的难度性最高。从信息系统集成的深度上来看,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数据的集成

数据集成是应用集成和业务集成的基础,在集成之前,为达到企业统一规划的信息资源战略作用,对企业信息实行总体数据规划十分必要。

(2)应用系统的集成

例如,B2B集成中用来实现CRM系统与企业后端应用和Web的集成,构建能够充分利用多个应用系统资源的电子商务网站。

(3)业务流程的集成

它是指在业务活动中,将各种业务系统中定义、授权和管理的各种业务交换信息的集成。其中的业务过程包括业务管理、进程模拟及综合任务、流程、组织和进出信息的工作流等。信息系统的集成可以扩展包括各种标准的统一和硬件网络平台的集成。集成的标准化可促进信息与业务数据的共享和分布,构成企业应用集成的核心,例如COM+/DCOM、CORBA、EDI、Ja-vaRMI和XML。平台的集成是为了实现系统的集成,要求底层的结构、软件、硬件以及异构网络的特殊需求等必须集成。

2.数据集成

信息系统的集成是将那些孤立运行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整合成企业集成信息系统(EIIS),其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

企业集成信息系统是一个三维系统模型,第一维是管理运行层次,自上而下包括战略管理、战术管理、运行管理和业务管理四个层次;第二维是职能部门的划分,例如生产部、市场营销部、财务部、人事部和技术部等;第三维是信息处理功能,包括数据处理、信息形成、问题分析和统筹规划四个层次。这种三维模型既面向功能,也面向数据流。在功能方面,强调集成化的信息系统跨部门、跨功能、各层次贯通和各种功能能够结合的集约化管理特征。但这些功能模块的实现必须是在集成的数据环境中运行,因此数据规划实现集成化的数据环境是实现系统集成的基础。

二、信息资源规划的应用

1.信息资源规划的任务

作为我国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信息资源规划工作的目的在于将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采用科学有效的策略与方法将其应用到系统集成开发工作当中。由此看来,在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的任务当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建立企业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型;其次要建立企业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再次,要建立企业信息系统的结构模型;最后,建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

2.信息资源规划的作用

(1)基础性作用

信息资源规划是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建设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主要解决信息化的两类问题:

首先,信息系统集成问题,它主要是指在已分散引入信息系统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π畔⒆试唇行整合和实现系统集成,消除信息孤岛。

其次,信息系统重建问题,当原有系统需要重建时对企业业务数据、管理信息进行总体规划和管理,建立基础管理标准。总体数据规划是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指运用信息组织技术,将企业多年来积累的结构不合理、数据冗余混乱的数据库进行规范化的重组工作,从而取消或大大减少数据接口,实现基于高档次数据环境的系统集成。信息资源规划的要点可以概括为建立两种模型和一套标准。两种模型是指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一套标准是指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实际上是用户需求的综合反映和规范化表达。

(2)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上来看,企业信息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而信息资源规划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无论是从信息系统发展的初始阶段还是后期的集成化阶段,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也是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融入企业资源管理工作的关键,从而确保了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能够深入到企业信息系统从发展到使用的全部过程之中。由此可见,在企业信息化建立的过程中,其方案设计主要是建立在科学化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其中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资源开发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工作,其目标是建立企业的信息资源网;

第二,企业信息系统是企业资源网的服务体系,其特征是网络化和集成化;

第三,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和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过程,在实施中主要分为高层和低层工作:高层主要是面向全企业,解决总体规划,标准规范建立和高层设计问题;低层主要是面向职能域、决策标准规范的实施和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建造问题;

第四,企业信息资源开发与信息系统工程采取工程化的组织方式,分为网络工程、数据库工程和应用软件工程;

第五,两个层次的工作有集成化的软件工具支持,主要包括信息资源规划工具、信息系统设计工具和信息资源管理工具等方面。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本文的研究当中,建立了信息系统发展的理论模型,而信息系统集成便是该模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模型中各个部分顺利运行的关键。由于我国信息系统集成还出在发展中的阶段,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需重视信息资源规划的重要性作用。从而,有效的解决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是现代化信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第9篇:企业信息系统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信息集成 信息管理策略 企业信息

一、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

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它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联系结合所构成的开放性的转换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人、财、物和信息。企业的日常运作及发展,必须以获取所必需的信息为前提,而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及充分开发利用,会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进而提高生产效益。

企业中的信息管理应该包括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分析研究、利用等,其目的是保证企业所需信息的可用性。

1.传统手工阶段

在传统的手工方式中,信息管理的方式就是使用纸、笔来存储,以人员接触和交谈来传递,用语言、文字来输入和输出信息;管理工具无非就是文件夹、资料袋、以及各种标签、摘要卡片等。此时的企业管理主要面向物流与商流,信息因依附在其中而没有单独被企业加以管理,信息管理还没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2.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阶段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企业开始不断地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从最初的财务电算化到办公自动化,再到管理信息系统以至较复杂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等,此时信息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阶段也是企业逐步信息化的过程,企业使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及相应设备,对企业进行多角度的改造,以实现通过信息流来控制物流和能源流,进而通过信息资源开发,如利用oa、cad、cam、mis、mrp、(ii)、es等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3.信息集成阶段

由于在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并无统一规划和标准,再加上系统开发对技术的依赖以及其它经济和人为因素,以至即使在一个企业内部,采用的信息管理系统也大不相同,比如系统所采用的数据库从简单的文件数据库到复杂的数据库都有,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异构信息源。尽管这些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分别支持企业的各个业务系统,但企业高层在多数情况下,为完成一项工作,可能需要访问分布在不同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管理系统很明显难以满足这种需求。而在现代商业活动中,企业兼并、并购非常普遍的。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否实现交互,如何实现也就成了企业信息管理面临的问题。同时,在现代全球化竞争环境下,无论商务信息如何变化,企业管理层都要能迅速获取关于商务的任何一方面、任何一层次、任何一个角度的信息。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在基于企业业务集成的基础上,通过信息集成实现企业整体各部的信息共享,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从企业的整体商务环境出发来整合业务及相关信息系统,如,bpr、erp、cims等。

二、信息集成的技术实现及所面临的问题

信息集成并非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而是要从企业系统出发,保证系统中每个部分、在运行的每个阶段,都能将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方式传送给需要该信息的人。

1.信息集成的技术实现

信息集成在技术上要实现企业系统各部分:(1)互联性(interconnectivity)就是通过接口技术使各部分单独的设备、各种单元技术连接起来;(2)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是通过etl或元数据等技术使企业系统中各有关应用软件或技术功能,彼此理解对方的操作指令并识出相应功能,能够实现相互操作,从而实现修改或共享数据库;(3)语义一致性(semantic consistency)指通过sbv(shared business vocabulary)和格式的标准化,提供给用户一个企业数据一致和正确的视图;(4)会聚集成(convergent integration)这是信息集成的最高阶段和最复杂形式,它包含了将技术与流程、知识以及人工效能之间的集成。会聚集成将使组织具有对市场机遇快速应变的能力和对本身重新配置的能力。

信息集成将涉及到很多技术问题,只有将这些技术通过系统设计和分析并加以规范化实施,才能形成一个敏捷型企业的信息系统。具体的技术有: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internet技术、电子邮件技术、目录服务技术、多媒体技术、图形图像技术、接口技术以及mdm(master data management)、bpm(business management)、eai(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esb(enterprise service bus)、etl(extract,transformation and loading)、eii(enterprise information integration)、ecm(enterprise content man-agement)等。

2.信息集成所面临的问题

企业信息集成面临的问题是一个非技术问题,它实质上是管理,“put enterprise into enterprise system”, 即将企业定位到企业系统中。所以仅从技术角度出发,企业在实际开发或应用信息系统时并不会实现所期望的作用。foxmeyer的系统开发使其破产;mobil europe在信息系统上投资数亿美元,最后也不得不放弃;dell为自己投资的系统居然不能满足其新的分布式的管理模式;当applied materisls发现与新系统相伴随的还有大的组织结构调整时,不得不放弃了系统。一系列的案例使人们开始怀疑在这方面的投资,有的人也把这种失败归咎于技术问题。但davenport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业务问题。企业在进行信息集成时,往往会把自己对此的理解强加在企业原有的策略、组织结构和文化上, 为实现全面集成不惜剥离自己的一些强势业务部门或将原有的定制式的处理过程转向一般性的处理,而失去自己的竞争优势。这表明企业进行信息集成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全局性的管理水平问题。

三、面向信息集成的信息管理策略

企业信息集成是分层次的,如参考文献中将其分为用户界面、人员、业务过程、应用、数据和元数据五个层次。但对于企业决策层来说,首先要明确的是如何理解信息集成。如今企业的成功主要取决与它的信息意识和对企业内外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通过企业信息集成,企业要成为敏捷性企业,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透明性(visibility)和灵活性(flex-ibility)。信息集成的理论基础是工程思想和系统思想的结合,它不仅是用技术建立一个信息系统,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所以要进行企业信息集成时不仅利用集成技术开发、整合信息系统,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机构也要做相应调整。

1.企业决策层

企业决策层首先要将信息集成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项目来对待,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每一个人,甚至会涉及权利和责任的再分配,影响部分人的利益。建立以企业决策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小组,着手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规范相关信息标准并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从组织上和措施两方面大力度保证信息集成的顺利进行。然后还要认识到集成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会很长,短期内不能有所收益。要保证资金、人力的持续投入。

2.企业组织机构

企业信息集成时,也要针对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企业各部门,进一步提升企业信息部门的地位,应在决策层设立专门办公室或工作小组来统筹企业信息集成及集成后的系统日常运作,比如建立直接由企业cio领导下的信息部,部门主任或称经理负责整个企业的信息集成后日常运行所需的人、财、物管理,管理内容包括:专业信息管理部门与兼职信息部门的分工合作,不同部门信息基础设施的维护与更新责任,兼职信息管理人员的报酬分配以及全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工作制度(如全企业人员利用信息后的效果报告制度、获取信息后的上报制度、专业或兼职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等等。此外,进行部门重组时,要注意保留企业的优势部门,要针对企业的具体业务流程来进行重组,建立起构架明晰、无生产冗余部分、权责明确的科学的企业系统,只有这样重组后的企业才能具有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扁平化组织结构。

3.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