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数字化价值范文

企业数字化价值精选(九篇)

企业数字化价值

第1篇:企业数字化价值范文

关键词:数字出版;客户价值;企业价值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能否盈利是决定数字出版业务存废的根本因素,许多出版社就因盈利模式的缺乏而在数字业务上踯躅不前。相对于传统出版来说,数字出版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以出版社为链核的产品驱动模式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需求驱动模式。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客户居于中心地位,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成为产业链各环节价值创造、价值传递的共同目标。传统意义上介于作者和发行商、读者之间的出版社,如果要参与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运营,就必须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客户价值最大化来实现自身盈利的最大化。

一、客户价值是数字出版的价值之源

数字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社会化信息由短缺变为丰富,并很快转为过剩。在此过程中,出版传媒领域经历了由“渠道为王”到“内容为王”再向“读者(或受众)为王”的转变。就我国数字出版的现实来说,当数字技术的神秘面纱被撩开后,无论是以研发数字阅读终端见长的汉王科技,还是坐拥海量电子书资源的方正番薯网,都不能为其自身和它们的内容提供商——出版社带来应有的收益;同时,在终端用户规模庞大、付费模式健全、业务成长迅速的手机阅读业务中,真正获得可观收入的传统出版社也寥寥无几。这说明,出版社对渠道、内容和终端的依赖不足以构建起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在目前的传播环境下,它们还没有成为读者阅读和消费的充要条件。这就需要出版社从过去迷醉于技术、渠道或内容等产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转向一直被忽视的终端客户,从把握终端客户的需求和消费行为特征入手,构建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

美国学者迈克尔·希利认为,数字出版时代消费者的行为与前一代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依赖网络,通过网络社区进行交流,极少且很快转变自己的品牌忠诚度,对权威和内容可信度具有不同的态度,具有购买能力,但更习惯免费(消费模式),熟练掌握寻找目标内容的方法技巧,对图书内容的展现形式和时机具有较高要求,习惯综合文字、音频和视频于一体的混合模式,同时他们倾向吸取来自多渠道的观点——不管来自朋友、社区,还是陌生人,无论来自具有资格的群体还是新人,不管是正式还是非正式渠道,他们都乐于接受。①据此可见,数字时代的读者在消费过程中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内容的满足,而是综合价值的最大化。出版社只有在充分满足读者多维度价值诉求的基础上,才可能吸引并留住客户,进而把客户价值转化为企业价值。

客户价值是企业在与客户交易过程中,企业提供给客户,并由客户自己判断,最终指向客户需求的价值。②而企业价值是企业从客户那里获得的价值。像其他产业领域的经营活动一样,数字出版经营的核心是把客户价值转化为企业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出版社和客户之间所交换的价值包括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有形价值是在交易双方可见的图书产品、图书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以及客户支付的货币、会员费和服务费、订单等。无形价值则是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包括内容传播平台、论坛、社区和客户需求、客户忠诚、市场知识、读者信息、对图书和服务的反馈等。数字环境下出版社和客户之间的价值流如图1③所示(其中实线箭头表示有形价值,虚线箭头表示无形价值)。不难看出,主要由图书产品、信息和订单、付费构成的有形价值对双方是重要的;而那些无形价值的重要程度也不可低估,它们构成了出版社把握客户的消费特征、满足客户消费需求、增强客户忠诚度的前提,成为出版社持续盈利的基础。可见,在数字出版经营中,出版社仅仅把目光放在现实可见的货币收入上是短视、狭隘的,它们需要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来实现自身价值。并且,在现实的竞争性市场上,出版社需要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多的客户价值,才能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二、数字出版客户价值的驱动因素

出版社在为客户创造、传递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外,还需要在深入理解客户需求及偏好的基础上通过识别、把握和有效利用客户价值的驱动系统来全面提高客户价值。根据营销学相关理论及数字出版的运作实践,我们认为数字出版客户价值的驱动系统主要由产品和服务、技术、品牌、知识、关系等五个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因素组成。

1.产品和服务。产品和服务是最重要的客户价值因素之一,其衡量维度有三,即质量、价格和体验性。数字出版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是客户追求的核心价值,只有质量卓越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并为实现其他的客户价值奠定基础。价格是客户消费成本中的货币表现,是客户的负面价值。同样的产品和服务,价格越低,客户价值就越高。同时,数字出版作为体验经济的一种形式,客户在消费过程中,需要付出时间、注意力④、感官等多种主观因素。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质量、价格和体验性虽然都有一定的外在评价标准,但在高度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数字出版消费中,质量和价格高低、体验性的优劣都与客户的主观因素紧密相关,完全统一的客观标准是不存在的。在此情况下,就需要出版社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可以大规模定制的优势,根据不同客户的特殊需求,迅速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从质量、价格和体验性三个方面来获得客户满意。

2.技术。数字出版技术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包括内容资源的获取、管理、加工和产品的生成、传输,客户资源的获取、分析、管理、维护,内容的搜索、显示、加密等等各方面的软硬件技术。出版社对先进技术的采用,或提高出版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效率或质量,或通过降低出版成本而减低价格,或优化客户体验等,都可以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在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版企业需要通过持续性的技术升级来保障客户价值的不断提升。自20世纪80年代起,麦格劳-希尔出版社就把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或附属的额外内容刻录在光盘中,与纸质教材捆绑销售;进入21世纪,它与技术公司合作开发教材的教学课件供教师使用;后又与远程网络软件开发公司合作,把教学课件载入到学校的网络教学环境中,继而推出电子教材、在线学习工具等;最近两年,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移动阅读终端的盛行,它开发了一系列应用于苹果终端上的数字教育产品,并通过亚马逊销售数字教材。麦格劳-希尔在数字教育业务方面,通过持续性、及时性的技术革新,在开拓新市场的同时,也为客户创造了更多、更新的价值,从而保持了在全球数字教育出版领域的领先地位。

3.品牌。从对客户的心理影响看,数字出版品牌主要包括品牌意识、品牌认同和品牌忠诚三个方面。对于客户来说,品牌的名称和标志可以帮助客户理解、阅读、加工有关内容产品或服务的识别信息,简化购买决策,降低消费成本。良好的品牌形象有助于降低客户的购买风险,增强其购买欲望。以全球畅销书《哈里·波特》为例,2011年7月,其电子版网站开通;在电子版书籍还未启动销售时,到2011年10月,就吸引了上百万名“哈迷”注册用户翘首等待。国际著名专业出版集团施普林格在数字化转型中,利用自身在STM出版领域的良好声誉,在其SpringerLink平台上面向作者客户开展在线优先出版和开放存取出版业务,通过向作者收费使科技成果在第一时间发表,受到许多客户的欢迎。

4.知识。这里的知识泛指客户和出版社相互促使消费的经验积累,包括客户的消费经历和体验的累积,也包括出版社为客户服务经验的累积。在数字出版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过程中,客户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产品或服务、自己的消费体验过程进行价值评判和经验积累,为以后的消费决策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出版社在提品和服务的过程中,通过搜集和分析客户及其构成特征、消费行为、反馈信息等,增加客户方面的消费知识,不断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并对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增强客户价值的创造力。施普林格在SpringerLink平台上线运行后,发现直接登录平台的客户比例很低,而来自Google的客户比例很高,于是就与Google合作,并收购四家网络广告公司,通过搜索引擎和广告等多种手段把客户拉到SpringerLink平台上,带来了销售量的大增。

5.关系。出版社和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是驱动客户价值的重要因素,包括信任、情感联络、转移成本三个层次。信任是客户与出版社之间关系的基石,当客户对出版社建立起某种信任后,客户就会把出版社当作可以信赖的合作者。情感联络是维系客户信任关系的有效手段,通过关心客户需求并给予其尊重,可以提升客户的忠诚度。客户与出版社的关系越亲密,他在放弃该出版社而转向其他出版社消费时,情感成本和物质成本就越高,出版社为其创造价值的动力就越足。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为出版社和客户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日益丰富便捷的手段和渠道。

三、构建以出版社为中心的数字出版价值网

客户价值的实现不是由出版社独自完成的,而是它与客户、作者、渠道运营商、技术服务商等多方合作的结果。同时,数字出版产业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再是单一线性价值链之间的竞争,而是不同企业与其相关者所营造的价值网之间的竞争。所以,对于出版社来说,为使客户价值最大化,除了营造自身的价值创造体系外,还需要联合其他企业,构建数字出版价值网。

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存在缺乏信任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恶性竞争频发等突出问题。其原因除了产业发育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外,还包括产业链上各企业主体间缺乏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机制;从根本上说,是受传统线性价值链的制约所带来的。澳大利亚学者Bill Martin和Xuemei Tian认为,价值链在知识经济价值创造的复杂性和网络型公司无形价值的角色方面缺乏解释力,在数字出版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分析中,需要引进价值网模型。⑤价值网是在世纪之交由Adam Brandenburger、Barry Nalebuff、AdrianSlywotzky等一些美国学者提出一种理论,认为价值网是由产业链上利益相关者(即节点,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和补充者四类核心组织)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型价值生成系统。作为一个分析工具,同时也是一种具体的产业组织形式,它打破了传统价值链的线性思维和价值活动顺序分离的机械模式,围绕顾客价值重构原有价值链,使价值链各个环节以及各不同主体按照整体价值最优的原则相互衔接、融合以及动态互动;利益主体在关注自身价值的同时,更加关注价值网络上各节点的联系,提高网络在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对价值创造的推动作用。在以前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内容资源过于分散,渠道资源、技术资源、资本过于集中,出版社普遍实力弱小且相互之间多竞争少合作等原因,出版社大多处于数字出版价值链中的边缘地位。但是,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生态的优化,建立以出版社为中枢的数字出版价值网是完全可能的。

按照价值网理论,数字出版价值网是由出版社与其紧密相关的四类成员间的相互关系联结成一种动态、有机的价值创造体系。这四类成员包括:读者客户;供应商,由作者、技术服务商等组成;补充商,由渠道运营商、终端设备商等组成;竞争者,由与该社业务相近的出版社组成。合理处理出版社与四者之间的关系是价值网建立和良好运行的关键,需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市场需求信息共享机制。价值网是以客户为基点的价值创造体系,同时也是一种需求拉动系统。客户需求既是数字出版价值网运行的起点,也是价值网运行的终点。作为价值网的中枢企业,出版社关键作用之一在于敏锐地发现显在和潜在的客户需求,并把这些需求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技术服务商、设备供应商、电信运营商等,使得价值网里的每个参与者都能对市场状况及其变化迅速作出响应。 第二,与各方建立以紧密合作为基础的共赢关系。在价值网模式下,数字出版的各方参与者之间是一种利益共享关系。各成员在关注自身价值形成的同时,也需要关注价值网上各节点的联系,提高网络在主体之间交互作用对价值创造的推动作用。因此,致力于价值网边界的扩大,实现价值总量的增加,是数字出版价值网各方谋求自身价值增长而又不损及他方的最优策略。在此基础上,出版社可与各方建立起共赢关系。第三,提高各方核心能力,加强网络协同效应。过去,出版业界通常将出版社独特的内容资源、电信企业的渠道资源、技术公司的专门服务等看作各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和获得垄断性利润的来源;对数字出版价值网来说,企业间的资源与能力的互补性是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网络资源的独特性和网络的不可模仿性是价值网的核心竞争优势。所以,提升、优化价值网成员公司的核心能力,可以发挥成员之间的协同效应,最有效地实现客户价值,并给竞争对手增加竞争难度。

通过如上分析,我们认为:在开展数字出版业务时,出版社需要改变传统出版的经营模式,联合产业链上的不同参与主体,建立以客户为出发点、以出版社为中心的数字出版产业价值网,通过多种因素驱动客户价值的最大化,从而在实现盈利的同时提高企业竞争力。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博士后、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博士后、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副教授)

*本研究受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为:SM201210015003)资助。

注释:

① 克尔·希利.混乱时代里的永恒:美国数字出版和书籍销售的近期 发展趋势[J].出版科学,2011(1):10.

② 张明立.客户价值——21世纪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M].北京:电子 工业出版社,2007:32.

③ Bill Martin,Xuemei Tian.Books,Bytes and Business[M].Farnhanm:Ashgate, 2010:143.

第2篇:企业数字化价值范文

一、中国民营企业的挑战与愿景

中国民营企业管理当前面对的突出挑战有三类:

市场挑战:十以来,行业和市场正在随着系列改革而变得几家欢喜几家愁。对于本身走市场化路线的企业而言可能是利好消息,对权力、政策等寻租的企业和投机性企业而言无疑是非常悲观的。市场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和白热化竞争,在微利和同质化竞争中,中国的民营企业如何管理以应对市场竞争?

人员挑战:第一代民营企业家面临着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也面临着团队年轻化难以管理的问题,面临着股东与职业经理人的难题。如何安排接班人计划?如何管理职业团队?

资本挑战:从广义的资本定义上讲,无论是投资入股,合资合作,并购重组,还是上市、债权或股权融资,都成为企业追求发展的一把双刃剑,做的好就能让企业或老板上一个新的台阶,做的不好可能是把辛辛苦苦几十年打拼的事业全部葬送。对于国有企业也一样,过去的提法叫“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现在叫“国有资本管理”,从资产到资本就是从花钱到赚钱的转变,那么如何管理资本运作?

任何度过初创期的民营企业都有一个愿景:如何将公司做大做强而不是做大做垮?

站在这个愿景的时点,我们不禁要问:靠的是什么? 是过去几年的财务报表数字好看吗?是有一帮跟自己创业的团队吗?是服务或技术优势吗?是政府或金融机构对公司的支持吗?是公司现金充裕吗?是公司资产庞大吗?是有了一个或几个好的项目吗?是公司的商业模式独特吗?是公司不断投入的学习和培训吗?

答案是:是,也不是!

上面的每一项都可能成为不同行业的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然而纵观世界500强发展史,企业都是基于实业+资本的发展战略以及管理的系统优势获得长足的发展和长远的成功,过去不等于将来,短期利益不等于长期利益,做了不等于做好。部门优势或财务指标等部分优势都不代表整体的优势,今天的优势有可能成为明天的劣势,部门的“专业”意见可能会将公司带入深渊….

二、价值管理―迎接挑战实现愿景的有效管理方式

如何有效面对挑战,持续强大,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观点和学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打造核心竞争力,团队建设,数字管理,差异化,商业模式以及各种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等管理技巧。

就企业价值来说,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有从审计、评估角度谈企业价值的,有从企业管理角度谈企业价值的,有从投资人角度谈企业价值的,有从市场、财务等角度谈企业价值的。主流理论认为价值管理追求的目标是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笔者认为价值管理首先是从企业经营者角度看待企业价值,而后才是股东价值,这样企业价值会自动传递到股东价值,股东才能得到持续的投资价值。基于价值管理的系统优势才是公司价值的保证和根本,这里的价值管理的基础就是系统,以广角镜思维全视角地看待企业的问题,不能是望远镜思维的点对点解决问题。价值管理的核心是以企业和/或股东价值为导向的方案,制度和决策。

对于广大的民营企业家来说,实施价值管理更的第一步是优先选择公司价值,大股东利益,还是全体股东价值的问题,抑或在哪些问题上如何进行价值倾斜,其次才是立足现状建立价值管理系统的问题,否则价值管理的核心无法贯彻到落地实施当中去。当然,非上市民营公司大多被企业家实际控制并经营,价值管理会更多偏好企业价值;对于上市公司或投资人倾向股东财务表现的民营企业,更多的目标被股东价值优先所包围。

三、价值管理的核心要素

不能衡量就无法管理!到目前为止,在价值管理体系中,形成了经济增加值(EVA)、市场增加值(MVA)、折现现金流量(DCF)、托宾q值、价值派(piemodel)等价值管理模型与模式。这些财务标准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MVA法,对非上市企业无法评估资本市场价值;比如托宾q值,从市场角度界定的过去的企业价值与企业的真实内在价值大量不对等,而且衡量市场价值与资产重置成本相对比较主观;又如各种财务模型,实际上带有一定的假设且大部分要求数据较多,模型的导出过程又比较复杂,对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并不适用。所以,企业价值不是数字化的财务价值,主观的市场价值,抑或是按收益法或成本法评估出来的价值,而是多种要素综合的衡量标准。

笔者认为,对企业管理而言,这些价值管理模型仅仅是财务评价标准,并没有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在管理实践中判断并实现价值管理,也就是说,这些价值模型无法指导价值管理落地实施。笔者根据实践经验,对价值管理体系的四项核心要素进行扼要阐述如下:

(一)数字管理

数字最简单、直观、有力,是国际化语言,因此价值表现的衡量因素离不开数字,但数字管理不等于价值管理,而且过分注重数字就会陷入数字陷阱。报表控制属于事后控制,而且财务管理无法表现报表外资源。所以,企业管理者都要有价值管理系统要求的财务意识和知识,用数字管理渗透到日常运营管理中去。对于企业高层来说,运用数字管理的要义在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于企业中层来说,数字管理主要是进行财务信息的提取、分析、跟踪与考核。

对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运用数字管理忌讳采用较多的复杂管理,比如对房产的投资,通常的房产投资内部收益率公式为:累计总收益/累计总投入=月租金×投资期内的累计出租月数/(按揭首期房款+保险费+契税+大修基金+家具等其他投入+累计按揭款+累计物业管理费),但里面的数据很多要靠估算而导致数据不可靠之外,还浪费了大量精力。所以我们就采用一个相对简单而通行的测算方法:如果该物业的年收益×15年=房产购买价,则认为该物业物有所值。

笔者经过实践总结,具体来说,民营企业可采用的数字管理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资本管理

资本管理需要解决:钱从哪儿来的融资问题,钱到哪儿去投资问题,回报多少的投融资管理问题。作为股东首先应考虑的自身价值就是资本管理价值。这些价值无一例外都与数字相关,以价值驱动为目标的财务数字主要有:

A:净资产收益率(ROE=净利润/净资产),反映的是被投资企业的赚钱能力和运营水平,这也是最常用的数字之一;一个公司长期保持20%以上的ROE是不可能的,能长期保持在15%已经很好了。

B:投资报酬率(ROI)=利润或年均利润/投资总额×100%。反映了投资的获利能力,一般是用于特定年份的回报衡量,以及短期项目的投资决策,因为该指标并不反映整体或长期利益,而且职业经理人会因为该指标的绩效评价而做出短视的决策和行为,排斥具有战略意义或长期投资的项目;

C:经济增加值(EVA)=息前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调整后的资本成本*资本成本率(WACC)。

对于EVA,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你一定要赚到超过资本成本的钱才算有利润”。这里面对NOPAT和资本成本的调整主要是尽可能恢复企业实际经营真实财务面貌,然后对资本利用效果进行数字评价。

EVA既可以反映职业经理人总体经营情况,也适用于绩效、股权激励等方面。

D:对于上市企业还多用市净率(P/B=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 市盈率(P/E=每股市价/每股收益);市场增加值(MVA=公司市值-累计资本投入)等指标。

数字之间也会有冲突,比如股东都想追求高ROI,但有时ROE与ROI并不一致,此时追求高投资回报(ROI)的同时要关注ROE,否则累积多年的利润有可能一瞬间就不见了,减少风险的办法就是既看ROI又看ROE。假设有多个项目选择投资一个,就是在高ROE项目中选择高ROI的项目。ROE较高时需要另外关注负债结构,看企业是否为超额负债经营。一般来说资产负债率超过60%,为经营风险较高,超过80%为经营风险过高。

2、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的数字管理需要解决资产利用效率的问题。笔者接触的不少民营企业有资产情节,即企业资产越大越好越有安全感,或者银行越容易给较高的额度贷款。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笔者观察到这些盲目追求资产绝对数额的企业往往各项利润指标都很低,认真梳理资产后就会发现,或多或少存在着资产效能低下的问题,比如大量承兑汇票留在手中而对外支付现金,应收账款管理不善以致呆账、坏账,为评估品牌价值或对外申请各种证书而知识产权账面价值虚高,库存大量积压,预付账款庞大造成资产和现金利用率低,部分固定资产闲置很久而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资产管理的数字管理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

A: 资产净利润率=净利润/总资产

B: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总资产平均余额;以及延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指标

对资产使用效率的分析和改善需要数字管理配合程序管理、效能管理与风险管理进行。

3、人力资源管理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一直在讲人员的选育用留,即HR管理技术和流程,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也离不开数字管理。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需要让老板知道的是:公司的流程及岗位平台是否已经搭建完成并能有效对人才选育用留,员工的薪酬是否匹配绩效管理的目标,绩效管理是否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人力资源政策和执行是否能跟得上企业发展。

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靠主观性的“好坏优劣”来表达的,最具有说服力和看得见的效果的就是数字。比如营销总监的营业收入与营业利润等同比、环比升降比例是否在预设的绩效目标之内,接下来如何改进,达到考核期限时应如何根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奖惩;又比如对财务总监的考核指标之一是EVA,那么财务总监就会想办法降低成本,提高收益,配比资金投融资,降低税收,这样财务总监就必须深入业务之中打通流程瓶颈,既要提高收入,又要降低成本,控制风险和预算;既要对日常经营负责,又要对投融资及其管理负责。

4、财税管理

对于财税管理,最重要的几个数字就是资产额,负债额,纳税额,营业额,利润额,净现金流量。这些数字很多时候不成比例,比如有资产收入少,有收入没利润,有利润没现金,有现金没利润,收入少税负高等等。当然这跟行业有一定关系,比如制造业是先投入再收入,预收费服务行业是先收费后服务,餐饮行业是现金充裕而利润被房东大量分取。

在笔者看来,企业的财税管理不单单是财税部门的事情,而是全公司的事情,不仅仅要进行制度和表格的完善优化来达到高效流程,又要搜取充分必要信息进行数字提取,分析工作,而后应用于企业决策和日常管理改善。

财务和税务是相联系又有很大差异的两门学科,很多民企让会计管理税务,业务简单还可以,稍微复杂一点需要税收筹划时,财务经理就不能胜任了。有些公司财务经理隶属于税务总监,有些公司是税务经理隶属于财务总监,不管谁进行管理,都要将财税体系打通,对日常各部门业务进行科学有效的财税管理以达到既有效能又能管控风险的结果。

5、产供销管理

产供销管理可能是与数字打交道最多的部门,“产”指制造业的生产或服务业的服务,“供”指产品或服务供应商,“销”指产品或服务的销售。从数字管理上讲,销售是起点,产与供是过程。数字管理的重点是: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管理,产供销数字绩效考核,客户与市场数字分析,供应商分类考核等。

6、合同管理

很多民营企业倒闭是应付账款过多导致的,合同管理的数字管理在于要根据合同的约定,将应付账款时间按照合同进行档案整理,同时对后续数月的现金支出进行配比滚动预算,以免造成入不敷出而导致过大债务压力,当然对于业务部门要求的合同谈判和合同审核也是纳入到合同管理之中的。这样合同管理的数字管理一般是滚动更新当期及后期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营业外收支,对应的现金净流量等预算,控制,分析与决策。涉及的部门一般有财务部,法务部(合同管理部),销售部,采购部等部门。

笔者接触的企业大多之前接受了错误的合同管理模式,以为有个合同管理软件系统或ERP软件系统就把合同管理做好了,事实却截然相反,合同管理没做好的企业借助于管理软件会更加做不好,合同管理是多部门交叉的事情,而非某一个部门的事情,企业管理没做到位指望软件解决管理问题是不现实的。

(二)程序管理

管理的重点是各部门人的管理,管理的难点在部门之间的管理,互相扯皮是最管理最难的地方。所以横向的岗位职责固定岗位,纵向的流程打通部门壁垒,两者靠制度,表格的工具结合起来,以有效的绩效管理为手段,进行有效的程序管理。只有过程控制好,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我们所说的结果导向实际是以程序管理为必要控制手段的。

程序管理的难点其实对于价值管理来说将会迎刃而解,如果说矛盾的各方各自站在自己立场角度而发生争执的话,则价值管理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绑在一起,形成企业价值利益链条上的共同体,则企业通过一个个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了企业牢不可破的价值管理。实施价值管理的程序管理难点在于用财务、税务、法律与管理的工具和内核作用于部门交叉的每个点以达到整体改善的目的。然而,笔者已经提炼出“四位一体”整体解决方案以达到这个目的。

(三)效能管理

从管理学角度而言,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在《有效的主管》一书中简明扼要地指出: “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即战术),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即战略)”。

从经济角度,效率(efficiency)指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和投入量,而效能(effectiveness)是效率与效果的统一,既重质,又重量,有人总结为效能=效率*目标。

效能管理要求企业管理者在提出方案及进行决策时,从战略、战术、结果、投入与产出等各个角度进行平衡。

举例来讲,比如将要开发一款产品,在开发的前期,需要与市场部一道评估产品价值点,市场容量,客户接受度,预计的实验产品及批量产品的成本及定价,并确定关键技术是否已被解决,开发周期及结果;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就开发前期的预算和目标进行财税控制,绩效管理及市场动态管理,以确定开发按部就班地进行;开发末期要在内部与市场中进行产品及定价测试,与销售部门绩效相联系,以使收益尽量与预算、绩效相匹配。

又比如,公司要对上游某企业进行纵向并购,前期就要对并购战略及预期投入进行分析并与被收购方进行充分交流,中期要对被收购企业进行财税、法律与经营的尽职调查,安排交易方案,确认预期盈利的必备条件与人员计划,后期进行交割前要对并购后整合事项进行预先安排,以确认交割后能够完成整合达到预先设定的并购战略。

(四)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作为企业价值衡量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企业运营的效能与企业运营的风险共同构成了价值管理需要特别衡量的因素。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税务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金融风险等共同构成了企业风险。然而,我们可以对财税风险,法律风险以及经营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与评价,确认风险的保留,规避,转移。当然这里的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是确认企业决策层的经营意识和战略是风险偏好型还是风险规避型。对于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风险管理方式。

目前所流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实际上靠某一个部门是不能完成的,与绩效管理等管理手段一样是企业从上到下全员的事,全面风险管理必须使用必要的法律技能,财税技能与管理技能进行科学而专业的风险评估。当然,在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眼里,处处都是风险显然无法经营,投资就是冒险,然而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关键风险必须可控,而且企业价值管理中的关键风险必须予以管理,否则企业效能及其他价值将会受到重大影响。

四、结束语

企业有制度和流程还远远不够,关键是有效的系统化制度和流程;公司能聘请优秀人才还远远不够,关键是建设一个能让人才操作的优秀的管理平台,毕竟大部分人是企业平台的“操作手”而非“建设者”。管理和商业没有完美无瑕的,只有最接近企业目标的有效管理路径。问题和形势发生变化,管理也应当顺应而变,管理也在管理人的风险偏好与风险规避之间游走,管理中存在问题很正常,不断地以广角镜思维解决问题就会逐步趋近目标,如果以点对点的望远镜思维或孤立地看待问题很可能会导致解决一个问题又冒出来N个问题。

当管理者希望推动一项变革时,无论是建立一套新的价值管理系统还是修正现有的管理体系,最好在局部进行测试后再推广,这样不但能让参与各方在前期充分磨合不断调整方案和期望,而且使企业的变革成本最小化,毕竟大部分非患重症的企业是不能接受外科手术式的代价或不可控制的结果。

另外,笔者所接触的太多民营企业在错误的学习上走的太远,接受了大量形而上的培训,激励类的,灵修类的,营销技术类的,以及各种工商管理研修培训等,然而太多实践证明了大多这种培训仅仅是短期有效或回到公司便无法落地,问题还在那里,现实与理想不断博弈的场景不断上演,然而却支付了不菲的成本。同样,谈企业培训或学习本身是否有益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学错比不学更可怕,把错的事情做的很好简直就是灾难,只有把企业的针对式培训和绩效管理结合起来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从结果看清楚培训是否有益。那些空洞的,概念性或宏观性的培训只适合于基本理念、概念还不到位的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经营者。新型管理咨询则能够通过外部诊断-方案-培训-效能的过程为企业打造一套价值管理柔性平台。

作者简介:李涵:执业律师,英国威尔士大学MBA,国际会计师AAIA,注册税务师,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客座教授。

李涵已为多家国内、外企业提供法律与管理服务10年,拥有丰富的企业法律与管理实务经验。李涵具有良好的商业背景,能将资本运作、企业管理、财税与法律相结合,从而为国内外企业提供高附加值的综合性专业法律与管理咨询服务。

第3篇:企业数字化价值范文

关键词:

价值链 出版发行 新业态 数字出版

随着技术变革的飞速发展和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入,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新的出版产品形态日益多样化,传统出版产业原有的产业价值链开始分解并重塑,发展建设新兴出版业态将成为该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此背景下,《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发展以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传播渠道网络化为主要特征,以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为主要代表的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由于新业态建设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向,贸然实施风险极大,须有理论上的指导,根据不同的出版类型和需求模型,探索有效的业务模式和经营模式。基于此,本文从价值链理论出发,对出版发行上市公司的新业态建设进行比较,以期发现其中的经验和不足,为出版发行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文献回顾

在出版发行企业新业态建设的问题上,中国版协副主席俸培宗认为:出版企业发展有三步,第一步是转企改制;第二步是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三步就是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打造新型出版业态。[1]在如何建设出版产业新业态方面,仝冠军认为:出版新业态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内容的数字化、发行的网络化和出版管理的信息化,至少在企业结构、产品结构、资源结构、资本结构、传播模式、经营模式等六个方面都不同于传统出版。[2]

出版产业新业态出现,一个关键的原因是技术的变革,价值链理论的提出者迈克尔・波特认为:技术遍及企业的整个价值链,即使是价值链中某部分采用新技术,也可能对价值链进行重1・1A大重构。[3]徐丽芳较早地从价值链的角度看新技术发展对内容产业的影响,指出在新的技术模式下,出版产业还需面对通信、计算机和金融服务等行业的参与者。[4]在新技术环境下出版企业如何实现业态创新的问题上,史海娜从企业价值链转型的角度探究了国外出版企业建设新业态的成功案例,认为爱思唯尔等出版企业从纸质出版商转型为全球性信息提供商,其根本就在于专营高盈利、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环节。[5]王鹏涛、刘灿姣等研究了数字出版产业价值链需重新整合,尤其是数字出版企业要与技术服务商、网络运营商、终端设备商等加强合作,推动产业发展壮大。[6][7]总的看来,这些研究成果将价值链与出版新业态结合起来,使出版产业的升级转型有了理论上的依托.但这些研究多以国外出版集团为案例,对国内出版发行企业现状分析不够,因此,有必要研究分析当前我国出版发行企业在新业态建设方面的经验和不足。

二、价值链理论与业态创新

价值链理论把企业的价值活动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通过分解企业的各类价值活动,该理论提供了一个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工具。波特认为技术革新与竞争优势之间的联系决定了企业价值链中应集中努力的方向。技术革新大多会以各种方式扩大产业边界,并借此产生许多新的产品形态和经营方式,在新业态涌现、不同产业聚拢融合的环境下,企业应集中力量于那些在降低成本或者实现差异化方面具有持久影响的技术。如果说波特谈的企业价值链更多地集中于企业的内部活动的话,寇伽特(Kogut)则从国际商业的角度将企业价值链扩展至整个产业,他认为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企业须考虑自身在整个产业的价值链条的地位,应在哪个环节集中努力,以确保竞争优势。[8]产业价值链的认识提醒企业在产业价值链分解重塑中,需从整个产业价值链出发,结合自身的优势,接纳、适应新的产业形态,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从价值链理论可以看出,企业在产业价值链重构时面临业态创新的决策,在新业态建设时,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形成总成本领先或者差异化的优势。

三、出版发行企业新业态建设现状

基于数据获取的可行性与可信性,本文从沪深A股上市公司中选取以图书出版发行为主营业务的公司,目前共有9家,分别是出版传媒、大地传媒、凤凰传媒、时代出版、皖新传媒、新华传媒、中南传媒、中文传媒、天舟文化。

1. 出版新业态建设

(1)教育出版。教育出版是大多数出版企业的主要营业收入来源,因此各上市公司对教育出版的新业态建设都十分重视,积极拓展网络教育资源,开发电子书包、学习软件等数字教育产品。

从表1中可看到,在网络教育方面,凤凰传媒、时代出版、大地传媒、中南传媒等都建设了相应的网络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涵盖了从小学到高中各类教学辅导资源,和教材教辅相互配套补充,此外,海量的资源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要自主搜索信息。在数字教育产品开发上,多数公司开始着力开发电子书包。其中时代出版的多媒体学习机、出版传媒与高校合作开发的《大耳娃智趣学习宝典》,以及中文传媒结合点读笔开发的有声读物都得到市场的认可。

(2)大众出版。在大众出版方面,各出版上市公司侧重点各不相同。如凤凰传媒、中文传媒等将重点放在移动阅读,开发应用程序。其中凤凰传媒结合自身的出版资源,开发基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并在App store等渠道上线;中文传媒投入巨资研发移动阅读平台技术,自主开发“中文天地”移动阅读书城;中南传媒根据自身经营现状,重点进行数字内容建设,发展壮大中南E库,实现电子书格式的自由转换。在扩大内容资源的基础上,开发移动阅读业务,向移动阅读基地出售大众阅读内容,与中国联通阅读基地合作开展精品专营;时代出版则采用重点投入、多点开花的方式,建设以互联网为主的出版新业态,利用时代e博的平台,将5000多种图书资源数字化。与此同时,积极推动图书资源与影视业务的互动,涉足影视行业,发展移动业务,如少儿3G互动阅读平台、时代微视、手机彩铃、校讯通等。天舟文化作为一家独立的民营上市公司,相对其他出版上市公司来说实力弱小,该公司采用的战略是与具有互补优势企业合作的方式发展新兴业态,在互联网方面,与新浪、腾讯、盛大合作,通过数字产品增值图书内容,在品牌延伸方面,与凤凰合作开发动漫、影视、网游等产品。

(3)专业出版。目前的专业出版的新业态建设是上市公司的短板。较有代表性者,当属大地传媒。大地传媒的戏曲出版网和玩美手工网,针对喜爱戏曲和手工人群,目前发展势头较好,其中玩美手工网致力于打造全国性手工制作服务平台,注重手工数字出版配套,已开发的“手工教学资源包”“视频教学光盘”“材料包”“对应工具”等,巩固和提升了手工制作类图书的优势。此外,中文传媒依托《农村百事通》杂志和农村百事通网站平台,以合作方式打造《农村百事通》手机网站,线上线下相得益彰。

(二)发行新业态建设

1. 打造多功能文化Mall。皖新传媒和新华传媒作为以发行业务为主的上市公司,提出要打造多功能文化Mall,形成书城、文体数码销售、电影院线、文化休闲娱乐中心等多种文化业态的有机组合,实现单一书店向多功能文化空间广场的转变。除这两家公司以外,时代出版、中文传媒、凤凰传媒等也都在加快建设文化Mall项目。2. 建设出版物电子商务平台。在建设出版物电子商务平台上,出版发行上市公司目前可分为两类:一是借助已有的网络销售平台,像凤凰传媒、大地传媒、中南传媒等,通过与淘宝、当当、亚马逊、苏宁易购等合作,实现公司出版物的网络销售。二是自建出版物电子商务平台,如新华传媒、皖新传媒、时代出版、中文出版、出版传媒等都在建设自己的网络销售平台。新华传媒建立的数字出版物投送平台“新华e店”,不仅从满足公司自身报纸投送的需要出发,且为实现业务量的规模经济,与上百家出版社签约合作,做淘宝式数字出版物电子商务平台,电子书格式兼容多种终端设备,提供阅读软件下载,允许版权拥有者自主定价。时代出版的“时代e博”数字书城以销售电子书为主,拥有自己的支付系统,吸引众多出版社入驻,开放的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初显锋芒。

此外,中文传媒开发了中文天地移动数字阅读平台,出版传媒建立了北方图书城网上书城,都显示出自建网络发行的迹象。值得一提的是,皖新传媒在建设电子商务平台的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将物流业务作为公司未来的重要经营内容,为实现从传统图书的流通到文化物流企业的转变而努力。

四、出版发行企业新业态建设的启示

1. 出版企业

(1)教育出版。教育出版在多数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中所占比例较高,营业利润也较可观,是企业增值较高的经营活动,须集中力量做好。在新业态建设方面,可借鉴培生集团做法,利用品牌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编辑开发多样化的教学评估和测试产品,发展网上学习和在线测试等业务产品。目前的出版企业,在这方面除凤凰传媒、时代出版、中南传媒,其他出版企业的在线产品和服务还较弱。(2)大众出版。大众出版的新业态建设发展突出表现在移动阅读方面,所有出版企业都积极地实现与移动终端的对接,开发各种应用程序。但出版企业的核心还是做内容,在技术研发和移动平台建设方面可能并不具备成本优势,因此,大众出版的新业态建设更应与数字出版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沟通合作,做市场需要的数字产品内容,如开发适合手机阅读的内容,而不是平台技术,唯其如此,才能在产业价值链上继续保持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3)专业出版。数字化的出版业态在满足专业出版需求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目前的专业出版新业态建设并不乐观,未来专业出版的发展,应强化自身优势,遵循范围经济的经营范式,以品种丰富而取胜。在新业态建设上要通过调查了解受众的需求,以点带面丰富信息,将专业产品服务、专业信息服务、专业活动组织内容等全部考虑进来,尽可能满足各种个性化需求,以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2. 发行企业

(1)文化Mall的建设。文化Mall的建设投资数额巨大,且多功能文化Mall涉及的经营管理业务和出版发行企业原来的业务差别较大,很难说出版发行企业投资建设经营具有什么成本优势;其次,在综合卖场和文体数码产品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再去建设大型文化消费广场,差异化的优势也难以体现出来,没有市场需要整合的外在环境,贸然投资建设,前景尚不够明朗。(2)出版物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对于纸质图书而言,网络销售业务不仅可借助当当、亚马逊等以图书销售业务为主的电子商务平台,还可利用淘宝商城做官方网店,也可与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合作以获取成本优势。凤凰传媒2011年年报显示,和苏宁易购的合作日均销售达22万元。对于电子图书来说,网络销售不同于实物销售,需通过下载收费,需开发自己的支付系(下转第46页)(上接第32页)统,对下载图书的复制使用进行版权技术保护。目前新华e店和时代e博数字商城,显然占据了先发优势,未来要提高网站的知名度,增加人气形成规模优势,其他出版发行企业则可借助他们的平台,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 苏磊.践行改制共享成果(2)[J].科技与出版,2011(2):3.

[2] 仝冠军.对出版新业态的几点认识[J].出版广角,2012(9):14-16.

[3]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67.

[4] 徐丽芳.内容产业的价值链与技术模式――一项欧盟的项目研究成果[J].出版参考,2001(16): 25.

[5] 史海娜.国外出版产业价值链转型模式分析[J].编辑之友,2008(3):91-93.

[6] 王鹏涛.基于流程再造视角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创新研究[J].科技与出版,2009(4):51-54.

[7] 刘灿姣,黄立雄.论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整合[J].中国出版,2009(1):44-47.

第4篇:企业数字化价值范文

中国酒价格制定受三驾马车影响:消费者、渠道以及企业。消费者是原点,渠道是推动力,企业是发动机。消费者行为影响渠道定价,渠道定价影响企业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反过来影响到渠道积极性以及消费者消费行为。企业在定价过程中拥有自主决定权,但是企业的定价行为已经完全受到其营销战略制约,换句话说从根本上受到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消费者的价格数字论导致了渠道定价的受到上下限的影响;渠道利润空间的陷阱导致了企业要遵循渠道价值链的稳定;而企业生存发展论又给企业的战略定位做了一个清晰的范畴。

酒类价格“消费者数字论”

价格的数字理论背后反映的是,产品价格与消费者心理认知的关系。消费者对产品价格的认知有其特定的心理,消费者对价格数字的敏感主要受四个因素的影响:由经济制约的消费水平、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消费场合、品牌认知。消费者会在数字价格的影响下作出不同的产品选择。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如何深度透彻了解中国消费者对价格数字的敏感制定产品价格,是企业应对下一轮竞争致胜的法宝。

在中国普遍社会价值认知文化下,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都高。也就是说不同的消费层次对产品最外显的价格有个“数字”认知特征,但是他们的消费心理是不同的。越是经济水平落后、消费层次低的消费者,他们对价格“数字”敏感,他们希望的是“物美价廉”,他们图的是实在,图的是实惠,图的是价格。从根本上来说,他们消费白酒目的是“过酒瘾,解乏”,他们对白酒的要求简单,只要是“酒”就行。因此,对于白酒消费者来说,5元一瓶的白酒和6元一瓶的白酒,虽然仅仅是1元的差距,但是给消费者的价值认知,是天壤之别。大众消费者更愿意接受5元这个数字,如果你想提高价格,那么在提高产品附加值(最好是加量)的前提下,将产品价格提升到8元。“8”对于企业和消费者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中国高端消费人群来说,他们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他们同样对价格“数字”敏感。他们关注的是价格这个数字带给他们的“溢价效应”,他们图的是“价值”,这个价值是通过显在的高价格带给他的“社会普遍认同感”。这些消费者更在意自己的吃穿住行用消费品的价格,吃要在五星级酒店或者高档的海鲜酒楼;喝的是茅台、五粮液;穿的是BOSS;开的是宝马、奔驰。这就是为什么水井坊打造“中国最贵的酒”,奢侈品营销能够成功的背后原因;为什么黄鹤楼烟、苏烟数千元一条的高档产品供不应求的原因。

寻找价格机会是中国酒业面对消费者价格数字化的根本所在。从消费者需求的原点出发,发觉消费者需求背后的“数字”,找准市场的切入点才能立足中国酒业市场。

酒类价格“渠道陷阱论”

价格陷阱论实际上是反映了价格与渠道的关系。这也是酒类企业最为关心、最为头痛的问题。一方面要顺应消费者的接受,一方面价格要能够保证渠道的积极性。价格制定一旦进入误区,必然引起渠道间利益不平衡,一方面导致渠道间的价格不平衡,利润不平衡,最终酿成渠道间窜货、杀价现象发生。渠道价格迅速透明,渠道价值链最终破坏,产品慢慢就会受到渠道的排斥,最终淡化出消费者视线。

渠道价值链维护的根本是以产品价格为导向的产品利润,也是厂商深度合作、长期合作的基础。控制渠道价格的稳定,保证渠道间稳定、长期的利润是白酒企业立足市场的根本所在。如何避免进入价格陷阱也就成为所有酒类企业都很敏感的问题。

渠道价值链中的上至厂家,下至总经销,分销商,甚至零售终端,其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其完全通过渠道的流通产生价值,而价值的源泉是产品。因此,渠道流通加大了产品价值空间。渠道流通也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对于企业来说,遵循消费者价值的前提下,采取“正金字塔留利”方式进行产品渠道价格的制定,能够有效保证渠道间的空间与积极性,同时通过采取有效的市场管控手段以及深度的服务模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渠道推力问题。

酒类价格“企业生存论”

价格生存论反映的是产品价格的制定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系。自2000年之后,中国酒类刮起了“涨价风”,白酒、啤酒纷纷推出中高端产品。然而摆在中国酒类企业面前的现状是:高档产品推出一个死一个,或者是昙花一现,高调上市、低调销售,生不如死。耗费企业所有的资源推出的中高端产品不能挽救企业的生存,甚至加快了企业走向衰退的助力器。安徽明光酒业集企业所有资源,花费数千万元打造的老明光酒没有改变企业的命运。

另外一个比较鲜活的案例就是河南金星啤酒。仅仅用了22年时间成就了金星啤酒是中国啤酒行业老四地位,年销啤酒150万吨,旗下16家全资子公司布局全国市场。金星啤酒坐立河南,由于受经济消费水平的影响,金星啤酒在河南以及中部地区以低价格作为竞争武器,成功立足啤酒市场。当其走出河南时候,遇到了雪花、青岛、百威等强势高端品牌,是正面竞争,还是侧面突围,金星也试图通过推出系列高端产品拉动其品牌形象,提高渠道操作空间,由于受品牌高度不支撑以及消费习惯的影响,其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国内白酒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沱牌大曲,红星二锅头等均是在低端产品上占据国内大部分市场份额。企业价格生存论告诉我们,价格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法宝,产品价格的制定一定是建立在企业生存与发展战略基础上的,无论是低端产品价格战略还是高端产品价格战略,其本身要和企业战略吻合,与企业资源吻合。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做茅台、五粮液等高端产品领袖,也可以做沱牌低端产品领头羊。毕竟,生存是第一要务,先生存,后发展。

第5篇:企业数字化价值范文

贾昌荣:吉林省荣发集团

童泽林: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采用顺应消费者行为变化的五大营销变革,不为过去的经验所捆绑和束缚,老品牌也能“眼看他人起朱楼,眼看他人宴宾客,眼看他人楼塌了”,上演一出笑傲江湖、长盛不衰的品牌常青大剧。

数字化商业时代,方兴未艾的新品牌借助数字技术展开的品牌营销来势凶猛,经年锻造的老品牌且战且退。

对比如火如荼迅猛发展的小米手机,诺基亚手机由盛转衰让人感叹不已。曾盛极一时的手机巨头诺基亚可谓是手机行业的代名词,从1996起连续领跑全球手机市场14之久,但在2013年竟因市场难以为继而被微软收购,2014年诺基亚品牌更是惨遭微软智能手机弃用,从此诺基亚智能手机不复存在。

再看风头正劲的特斯拉,无论是世界政要,还是商界大佬,或者演艺界明星,都对特斯拉深爱有加。但是,作为汽车行业的通用、福特等老品牌却有日薄西山之势,长期陷在扭转亏损的泥潭之中。

在数字化商业时代,消费者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品牌管理思维的根基已经动摇。比如,以往消费者购买手机会去商场搜集相关信息和进行品牌对比或筛选,但现在消费者不再去商场等销售终端,而是打开电脑,通过搜索引擎,比价工具和论坛口碑做出购买决策。传统以广告拉动品牌的营销思维显然已经受到消费者行为模式变化的挑战。

如何顺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变化,变革沿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品牌策略,让如今魅力尚存的老品牌不被时代潮流淘汰,并重新焕发出年轻活力,是商业实践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消费者决策行为的变化

在传统商业时代,在问题认知-信息搜集-形成购买考虑集-购买的整个消费决策过程中,消费者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决策者。在整个过程中,消费者主要依赖品牌所传递的信息作出购买决策。为了提高品牌进入消费者购买考虑集的可能性,品牌营销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各种显性或隐性的广告宣传,如各种叫卖式广告、情感煽动式软文、巧妙式广告植入、免费式产品体验等方式,尽可能扩大品牌知名度。因为品牌知名度越高,品牌进入消费者购买考虑集的可能越性大。

但是,数字化品牌时代,数字技术对消费者决策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图1所示,消费者从一个只接受品牌方信息的封闭个体,变得更加开放。他们不仅接受来自品牌方的信息,而且有更多机会接受其他第三方的信息。如,来自搜索引擎的品牌信息;来自网络论坛和购买评价的信息;来自在线销售平台的信息等等。其中,搜索引擎的信息提高了消费者信息搜集的效率和信息的数量;网络论坛和购买评价让消费者非常容易地得知其他消费者对品牌的使用体验和口碑评价;通过在线销售平台,消费者很容易看到品牌销售记录,品牌销售记录大大降低了消费者选择正确品牌的各种风险。

更重要的是,相比品牌方提供的信息,作为独立第三方所提供的信息显得更加客观和真实,对消费者购买考虑集的形成具有更大的影响。

老品牌老矣

由于数字化商业时代中消费者决策行为已经变化,不能及时作出营销变革的老品牌,只能是“眼看他人起朱楼,眼看他人宴宾客,眼看自家楼塌了”,不由得发出“廉颇老矣”的哀叹。

在新品牌迅速崛起的数字化时代,之所以有不少老品牌会面临全面倾覆的危机,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品牌知名度已经不再是决定品牌进入消费者购买考虑集的最重要因素。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消费者的购买考虑集更多地来自用搜索引擎搜集的品牌信息,品牌论坛的活动及信息,以及查看品牌销售记录、消费者口碑和评价,等等。因而品牌知名度在数字化时代,已远不能等同于品牌影响力,不等同于市场销售;也不等同于社会认同,更不等同于品牌资产的高价值。

品牌功能不再是企业说了算,而是消费者说了算。品牌最大的功能在于向大众消费者表达它所传递的价值与其他竞争对手有何差异。在数字化时代,企业正在失去营销传播的主导控制权。过去,企业想宣传什么就宣传什么,只要合法合规。但现在,企业想传播的品牌功能未必有人愿意去听、去看或相信。并非消费者不需要这些信息,而是消费者会从更有价值、更值得信任、更具有说服力的第三方信息中去获取更真实的品牌功能信息。消费者已经习惯在互联网上主动搜索信息,在社交网络中与朋友分享他人的购买体验和使用心得,他们不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变成了主动的“搜索者”和“分享者”。

因此,缺乏消费者参与的品牌信息和品牌功能将失去意义。比如,李宁公司为了使品牌年轻化,变化了品牌logo,并将品牌广告语从“一切皆有可能”变为“让改变发生”。然而,李宁公司的所作所为缺乏消费者参与,从市场反应来看,难得人心。

老品牌更难改变传统营销轨道。虽然数字化品牌营销方式逐渐成形,但是老品牌容易沉湎于多年形成并曾经成效卓然的传统营销轨道,并习惯在传统营销轨道上加大投资。

但是,数字化品牌营销轨道不是传统品牌营销轨道的改进或升级,而是脱离传统营销轨道,另辟蹊径地创造新的营销轨道(如图2所示)。数字化品牌营销轨道是建立在品牌与消费者双向沟通基础上,随着广告投入的增加,品牌传播效果得到增强,但到一定阶段(形成口碑传播以后),尽管品牌广告投入减少,品牌传播效果仍然继续提高。比如小米,电影《失恋33天》和冰桶挑战等。

老品牌的营销变革

老品牌面对的上述三个挑战,往往也是老品牌难以改变营销思维的三大桎梏。但是,老品牌只有顺应数字技术和消费者行为变化的潮流,适时进行品牌营销变革,才能永葆企业的品牌活力。我们认为,老品牌可采用以下五种营销变革来延续自身的品牌常青之道。

变革一:变知名度营销为口碑营销

传统的新闻炒作、大规模的广告轰炸等都将成为昨日黄花,营销正在由“推产品”转变为“管口碑”。那些具有良好口碑的“好产品”将获得更多的传播机会与市场机会,口碑不佳的“坏产品”很快就能销声匿迹。因此,早期消费者、老顾客将得到企业的充分尊重,营销价值也将得到充分挖掘,针对老顾客的交叉营销、向上营销、忠诚营销,将成为新产品推广的“试金石”。

在2014年双11期间,单日销售额超1亿元的三只松鼠可以说是将口碑营销做到极致的一家企业。其创始人章燎原对口碑营销的实质可谓一针见血。他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说,企业做一百次广告不如一个熟人推荐。因为消费者满意,就会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评价、分享,成为我们的实际传播人,从而影响其他顾客群体的购买决策。

我们的研究也发现,企业如果在促进自身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彼此之间对话的能力越强,品牌的知名度就越高,赚取口碑的机会也就越多。互联网使传播突破了地理、时间和递减作用的影响,把口碑变成了一种快速的复制,并把用户体验以几何层级放大传播。而所有良好口碑都来自于消费者体验。所有目前和未来会成功的产品,都十分注重“用户体验”,这是良好口碑的前提,也是唯一的前提,也是任何“推广”所不能做到的。如何提高用户体验?三只松鼠的做法是让顾客在整个购物流程中获得更加愉悦的心情,而要让顾客愉悦,最好的办法是超越顾客期望。消费过三只松鼠的人们都会其津津乐道:好吃得没话说,客服的服务真棒,萌松鼠包装好可爱,小礼品好温馨……溢美之辞在其天猫店用户评价中数不胜数。三只松鼠的系列产品和系列服务,都大大超出了用户预期,为用户提供非常好的用户体验。

三只松鼠作为一家卖坚果的网店,在上线仅2年多的时间里,销售收入达到10多亿,市场价值也已超过10亿元。这样的发展速度,验证了数字化时代,口碑营销不可小觑的威力和商业价值。

国外媒体的相关报道也显示出在线点评(口碑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容忽视的商业价值。一项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三地进行的消费者本地消费调查显示,7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相信在线点评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个人消费建议,同时54%的受访者表示,肯定的、正面的网络在线点评会促使他们去消费相关的本地服务。

口碑营销更大的价值还体现在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信任》一书指出,“一些不以销售为目的、不施展高压手段的市场营销人员,他们是网络王国的土著居民,利用网络真诚而人性化地做生意。”

相比传统营销模式,品牌通过广告劝说消费者购买,为了避免经济损失,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还需逐个排除潜在的“疑点”。但是,来自专业人士、消费者口碑、其他第三方机构口碑信息,则不会给消费者带来压力,更容易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变革二:变组织营销为全民营销

从营销参与主体的角度,营销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企业职能部门营销阶段。企业内部的职能营销部门担负着企业营销重责,承担着推销任务。在这个阶段,营销的主要任务就是销售与客情关系的维系。

第二个阶段是全员营销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内部的营销职能开始分化,诸如营销职能被分解、分化为市场、销售、信息、服务等职能,并成立多个部门来承担这些营销职能。同时,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及全体员工都开始树立营销意识,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企业营销。

第三个阶段是全民营销阶段。全民营销的概念已经超越了企业全员营销的概念,将营销从企业内部引向了企业外部,乃至全社会,或者说混合营销时代来临。

从营销主体的发展变化看,数字化商业时代,人人都成为了自媒体,人人成为营销者。在很多时候,一些社会力量与社会群体会“不请自来”,参与到品牌的营销活动中。在这种情况下,品牌营销的主体不仅仅只是公司,也包括每一个消费者。

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每个企业或品牌找到了与消费者连接最短、最便捷的机会。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成为信息的随时入口,营销将无处不在,迅速聚集到一群追随者与传播者,已经不再是难事。

变革三:变模糊营销为精确营销

过去的营销常常是模糊的,主要体现为品牌定位不清晰、营销预算粗放化、渠道分销密集化、广告传播泛众化等。最直接后果就是营销资源浪费、营销效率降低、营销成本升高,乃至降低营销成功率。当然,这存在一定的主客观原因。面向未来,企业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去更好地理解你的消费者,然后有目标地对他们进行营销!结束漫无目的的大众营销,用同样的泛泛的信息来进行地毯式轰炸,绝非营销的明智之举。

但是数字化商业时代,企业可以准确地掌握消费者的网络行踪,对消费者行为形成更深刻的洞察。这提示营销经理人必须对顾客数据进行DNA般的发掘与分析,大数据帮助企业更深入地了解用户体验,从而制定更精准的营销策略。例如,耐克公司通过对其Nike+用户构成及其社交行为的分析,发现自己的目标群体在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网站上有较高的活跃度,也进一步了解了他们集中关注的体育明星、经常出现的跑步路线和场合等信息。基于此,2011年底,耐克公司为推出可穿戴设备Nike+FuelBand,成功发起了社交营销战役“Make It Count”(见《清华管理评论》2014年12期“Nike+如何应用大数据”)。

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营销部门的员工需要掌握大数据、数据挖掘、市场分析等技术,并利用这些技术分析用户在多大程度上会购买自己品牌的产品,从而对企业运营提供指导。其实,这就是精确营销思想。在充分了解顾客信息的基础上,针对顾客偏好,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营销。

变革四:变线式营销为网状营销

企业强调“卖点”,消费者强调“买点”,分别体现为卖方价值与买方价值,营销本质就是价值渗透、融合与对接过程。营销就是一个价值的发现、传递、创造与增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价值的评估是前提,价值的创造、增值是关键,价值的传递也不可或缺。企业要想与下游消费者建立伙伴关系,那就要真正发现消费者的价值需求,并不断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不过,创造价值有两种考虑:一是基于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创造,这是一种垂直价值创造;一种是基于价值网的价值创造,既考虑垂直价值创造,又包括横向价值创造。

企业仅仅联手价值链上的合作伙伴共同为客户添加价值还不够,还可以搭建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与互补者实现价值共舞。换句话说,企业要努力搭建一个平台,使其他互补者都成为组件(或模块),与其他互补者在共同平台下服务客户,这就是价值网营销。价值网强调各种关系的对称因素。例如,顾客和供应商都拥有其竞争者和互补者。一家公司的顾客通常拥有其他供应商,如果其他供应商使这家公司的产品、服务或顾客价值增加,那么它就是该公司的互补者;反之,则是该公司的竞争者。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是未来营销的真实写照。

思科公司利用供应链管理系统把许多厂商生产流程的信息整合为一个企业外部网。思科约有75%订单直接从最终用户下达到思科的关系企业内部,直接从关系企业生产出来送到客户门口。当然,思科也与它的关系企业分享利润。实际上,“价值网”的价值来源于“大规模量身定制”的能力,由于是量身定制,所以每一客户都愿意支付高于普通市场上按照“大规模标准化”制造出来的产品的价格。思科和它的关系企业所分享的,正是这一增加了的价值。

变革五:变外置营销为跨界营销

企业与渠道价值链成员之间是生命共同体,或者说价值共同体,如果单纯以博弈的心态转移风险或置身事外,那么只能是一起下沉,只有跨边界、无缝化营销才是正道。

未来的组织边界会很模糊,企业内外边界很难界定。原来的组织管理基本上都是内部行为,管理对象主要是内部员工与内部资源。而未来的组织既包括组织内部资源,同时也包括组织外部资源。互联网时代,扁平化、无边界、自组织是社群化三个基本特征。未来的企业并不是不需要管理,而是不需要工业时代的管理,需要的是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如何激活每个自组织,如何给自组织创造生长土壤,是很关键的命题。

第6篇:企业数字化价值范文

企业档案资源作为一种独特的企业历史文化资源,是企业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记录和展现了企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承担着延续历史记忆、繁荣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声像档案是企业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再现了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时刻,见证着企业每个时期的风雨历程和足迹,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对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形象、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声像档案的文化价值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延续历史记忆、展现发展过程

声像档案包括声像档案全文和著录信息。声像档案全文直观的展现了每个事件发生的过程、人物形象,著录信息记录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内容。以时间为线索,将声像档案全文和著录信息整合在一起,可以真实、形象的展现企业的发展历程,不但可以作为企业修史编志的参考资料,“以史为鉴,方能知兴荣”,更能加强对新员工的企业历史教育,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

1.2 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主要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形象、企业精神。声像档案记录了企业文化建设中各种活动(如文体活动)的影像资料,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和参考,对企业文化建设起到了推广和宣传教育作用。

企业形象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企业形象的提升需要通过媒体进行宣传,并在其他单位来访活动中展现。声像档案不但蕴含了企业的发展历程,并包含了企业的发展成就、员工的精神风貌。因此,宣传和展现的最好形式便是通过声像档案所蕴含的丰富信息进行展现,如通过图片展和专题片的形式向外界进行展示。

企业精神是对员工的一种精神教育,促进员工对企业的热爱,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精神的宣传和教育不但要通过文字材料进行教育,更要通过声像档案的文化价值直观的感染员工,让企业精神深入员工心灵。以“百折不挠”的企业精神为例,文字材料很难深刻阐述此企业精神,而通过声像档案展现员工在不同的困难环境下奋力拼搏和工作的画面,并将这些画面布置在办公场所的各个角落,随时随地的宣传这种企业精神,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信息

企业声像档案中的主要内容是科技声像档案,它是对企业科技发展、生产经营、研发设计等过程的真实记录。由于各种原因,企业决策层无法实时实地观察企业科研现场的情况,而科技声像档案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此类的参考信息,为企业提升管理能力、激发科研生产潜力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企业声像档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十分有必要不断挖掘声像档案的文化价值,为企业文化建设、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帮助。

2 信息化环境为企业声像档案文化价值挖掘提供了技术条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编程技术、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多媒体处理软件技术不断成熟,为声像档案管理、编研、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条件。

2.1 为建立声像档案管理系统提供了便利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企业声像档案的形式主要为数字照片、数字录像、数字音频等数字声像档案,属于电子文件的范畴。目前,很多企业为加强声像档案的统一管理建立了声像档案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以企业声像信息元数据为基础,覆盖整个企业,满足企业多种数据格式的声像档案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声像档案管理系统,它具有数据著录,归档保存、资料挂接、检索利用等功能,达到快速有效地资源共享。

通过该系统可以提升声像档案文化的传播效率和速度,企业员工可以实时在线检索利用声像档案,并且声像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基于该系统建立声像档案专题库,以某个专题(如基本建设)为主题将声像档案加工整合并向用户展示,满足了声像档案文化价值挖掘的需求。

2.2 提供了声像档案编研的软硬件条件

在信息化条件下,为深入挖掘声像档案的文化价值,需要扩展声像档案的编研形式,包括画册、图片展、专题片、纪实片等,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这些编研方式提供了成熟的软硬件条件。

2.2.1 图片编辑软件

图片编辑软件具备画册主题设计、图片排版、合成输出等功能,利用此类软件可以充分挖掘照片档案的史料文化价值制作丰富多样的画册和图片展,从而达到展现企业发展历程、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宣传档案文化的作用。目前,市场上占有率比较高的图片处理软件为Adobe Illustrator软件,该软件是出版、多媒体和在线图像的工业标准矢量插画软件,它利用矢量编辑处理技术确保了照片档案在排版过程中色彩和清晰度保持不失真。利用图片编辑软件不仅可以将画册和图片展出版打印至实体纸张,还可以输出为电子的pdf文件在线向员工展示,充分达到声像档案文化价值传播利用的效果。

2.2.2 非线性编辑软件

企业录像档案已进入1080p高清数字录像档案时代,传统的线性编辑软件主要针对磁性载体的录像档案进行编辑,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录像档案编辑处理要求。非线性编辑软件主要针对以数字格式存储的高标清录像档案,具备画面剪辑、字幕添加、特技效果制作、音频剪辑等功能,并且非线性编辑软件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实时定位,既可以在时间线上拖动操作进行粗略定位,也可以转动鼠标轮精确到帧定位编辑点,不需要像传统线性编辑系统那样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搜索,提高了编辑效率,完全满足了专题片和纪实片制作的功能需求。利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可以实现以丰富的画面内容和震撼的视觉效果向外界展示企业形象,向员工宣传企业精神和企业历史,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参考,从而最大程度挖掘声像档案的文化价值。

2.3 扩宽了声像档案文化传播的渠道

传统的声像档案编研的文化成果主要为纸质材料,其传播渠道和阅读方式比较狭窄,主要依靠人工传递,不但减少了成果的受众面,而且由于其呆板的形式极大的降低了员工的阅读兴趣。而网络的出现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编研的这一缺点,它同时支持图形、音频、视频、文本等格式,从而为这几类相互分割的媒体的融合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并且可以通过局域网、电视媒体等渠道进行传播。在传播格式方面,可以是PDF 格式、CHM格式、EXE 格式等等;在传播形式方面,可以利用多媒体流播放技术实现专题片和纪实片的在线播放,利用图片浏览插件技术可以建设图片专题网页和画册的在线展示。网络和电视媒体渠道的传播很好地避免了传统传播方式时效性不强、覆盖面不广和成本高的弊端,声像档案编研的文化成果在最大范围内得到了共享,获得了最大的社会、经济消息。

3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声像档案文化价值挖掘的思路

档案文化是历史文化,声像档案文化是档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信息环境为企业声像档案文化价值挖掘提供了技术条件,因此,企业应借助信息技术,做好声像档案的收集工作,建设丰富、完善的声像档案资源库,以企业文化建设需求和员工科研工作需求为导向,加大声像档案编研力度,利用网络做好声像档案文化成果的宣传和推广,从而深入挖掘声像档案的文化价值。

3.1 广泛收集、做好声像档案资源库的建设

声像档案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声像档案编研成果的质量,因此,建设丰富、全面的声像档案资源库是做好声像档案文化价值挖掘的重要前提。针对声像档案资源存在形成者比较广泛、载体比较多样等特点,企业应实行主动收集、创造收集,建立收集网络,多渠道、全方位地收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声像资料。一是,主动介入收集,企业档案工作人员应分析声像档案形成的主要部门,并与这些部分主要沟通和联系,指导其完成声像档案的归档。二是,建立移交归档网络,由于声像档案形成者比较广泛,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归档渠道,如建立系统在线移交归档扩大征集范围,对于声像档案集中形成的部分,建立定期由专人完成归档的机制。

3.2 以需求为导向,加大声像档案编研力度

传统的声像档案编研基本采取有什么编什么、编什么是什么的做法,导致很多编研成果利用率不高。信息化环境下,档案工作者和企业其它员工之间的沟通更为便捷,完全可以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调查用户对编研成果的需求方向,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进行声像档案编研的选题,可以真正做到“以用户需求导向”为中心的声像档案文化价值挖掘。同时,在声像档案的编研过程中,应从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多种格式电子文件融合的便利,以声像档案资源为中心,并充分借助其它档案(如文书档案)制作图文并茂的编研成果。如在企业成立n周年之际,可以选择“回眸-企业n年发展历程回顾”为主题,将企业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以及取得的成就相关的照片档案进行编研,制作图说历史形式的画册,起到企业历史宣传教育的文化作用。

3.3 利用网络技术传播编研成果,提升文化影响力

有效的传播是编研成果得以被充分利用的前提之一,是扩大声像档案文化影响力的基础。由于档案编研成果是以数字形式存储于各种载体中的,所以其传播利用形式在信息化环境下也呈现出多样化。制成光盘的,可以利用VCD、DVD等数字播放器或计算机进行利用,而以多媒体数据库存在的,则可依靠系统平台进行利用。同时,网络环境可以使编研成果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如我们可以将编研制作的专题片集中挂接在企业局域网的档案系统平台,让更多的用户在线浏览。

4 信息化环境下声像档案文化价值挖掘的方法

4.1 制作专题画册

制作专题画册可以用前文论述的图片处理软件将流畅的线条、丰富的照片档案、文字材料,组合成一本富有创意,又具有可读、可赏性的精美画册,全方位、立体展示企的风貌、理念,形象、发展历程。它并非简单的图片文字叠加,而是对某个主题的深刻诠释或是对企业文化理念的提炼和实质性展现。同时,制作专题画册可以将没有文化价值的个体串联在一起并体现出强大的文化价值。制作专题画册的步骤如图1。

图1 制作画册的步骤

4.1.1 选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声像档案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档案工作者可以通过系统平台浏览全部的声像档案,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选题范围,选题方式也更加灵活。首先,档案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调研员工的文化需求,并且及时掌握企业文化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方向,从而挑选出具有较强文化影响力的选题。其次,在选题方式上,可以借助选题数据库或专题数据库进行选题,不但可以避免重复编研,有可以加快选题速度,从而促进声像档案文化价值挖掘工作的深入开展。

4.1.2 编写大纲

在选题的基础上,应结合选题的内涵以及现有声像档案的范围梳理出具体的编研大纲。如以“企业发展历程回顾”为主题,可以结合企业实际编制基本的目录大纲,包括“前言、领导关怀篇、发展历史篇、成绩篇、未来篇”。

4.1.3 选材

信息化环境下,编研工作的选材也更具现代化。选材工作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初选、复选、定选。在初选过程中,可以借助声像档案管理系统对于主题相关的案卷级(事件)素材进行检索,剔除与主题无关的素材。在复选过程中,主要针对检索到的素材案卷级(事件)目录进行筛选,根据画册篇幅的大小以及切合主题的程度,筛选出更为精确的案卷级目录。在定选过程中,主要针对单个案卷(事件)中的全部照片进行选择,一般选出主题鲜明、画面清晰、感染力较强的1-2张照片档案作为入册照片。

4.1.4 加工

加工就是将精选出来的声像档案素材与著录信息相对应并进行注释说明、摘要和浓缩等工作。

4.1.5 编排

信息化环境下,编排工作主要是利用图片处理软件对加工后的声像档案素材按照大纲进行设计和排版,使素材完整化、系统化,从而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有序的反映既定的主题。

4.1.6 审核

审核工作主要是检查编排后的声像档案素材是否与原始素材一致,素材与文字材料是否对应,编排是否系统。

4.2 制作图片展

传统的图片展主要在固定地点、固定时间进行展出,导致受众面较为狭窄,信息化环境下,图片展不仅可以以展板形式展出,同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网上展出,如可以制作专题图片展示网页。图片展的制作步骤与4.1的步骤相同。

4.3 制作专题片

由于信息技术、视音频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非线性编辑软件技术不断成熟,专题片制作的效率不断提高。通过将某一主题的声像档案素材加工编辑为专题片,不仅可以用于宣传、记载本企业的日常工作,也可以介绍本企业的建设成果、工作成就和企业文化,以及汇报具体工作方法思路等内容。专题片的制作步骤如图2。其中选题的操作方法与制作专题画册中的选题方法相同。

图2 专题片制作的步骤

4.3.1 编写解说词

声像档案的专题片解说词应符合档案的真实性特点,解说词风格应遵循朴实、准确、形象的特点,并能够转换为用视频画面说话的解说词。解说词的编写同时应考虑专题片的时间长度因素控制字数,一般而言配音的语速为200-300字每分钟。解说词编写完成后应在专业的录音棚内完成配音,从而确保配音的音色和音质真实、清晰。

4.3.2 编写脚本

专题片的脚本与电影、电视剧的剧本作用相似,它是后期编辑的依据。脚本主要包括镜号、解说词、画面、字幕等内容,主要表明声音、画面、字幕的对应关系,为做到“声画合一”奠定基础。

4.3.3 整理素材

整理素材不但要通过声像档案管理系统筛选案卷级目录,同时要利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对具体的视频进行剪辑,选取主题鲜明、人物突出、景深合理的镜头作为入片素材。最终整理好的素材应为一系列的组合镜头。

4.3.4 后期编辑

后期编辑主要是利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将整理的素材(镜头)按照完整性、系统性的原则,依据脚本的顺序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并制作转场过渡、片头、片尾、唱词的特技效果。

4.3.5 输出成片

第7篇:企业数字化价值范文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出版产业组织 交易成本 交易范围 交易复杂性

一、技术创新能够扩大交易范围但也会增加交易复杂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因而也就成为跨时空整合的数字出版产业的一个关键词。影响交易成本的因素有许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是交易范围与交易复杂性。

当前,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能够扩大交易范围但也会增加交易复杂性。如云计算技术赋予数字出版独特优势:“信息转移便捷,大大节省运行成本,提升编辑生产效率,在出版商、经销商和客户之间有更多的协作,系统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但同时也面临着版权保护、数据安全、商业模式、行业标准等主要问题。”[1]很显然,这些外部性问题的存在增加了交易复杂性,影响了数字出版企业相互之间的交易效率。

就具体企业来看,随着技术创新以及交易范围的扩大,企业相互之间的异质性也会表现得越明显,而不同企业对于上述外部性问题会寻求不同的解决方式,从而引发新的市场格局调整。如企业之间形成强强联盟、弱弱联合、优势互补等战略格局。另一方面,随着交易范围的扩大,交易的规模也会相应扩大,从而使得企业进行交易时不仅仅考虑企业与产业资源,还要考虑包括区域、行业与社会文化环境等在内的综合性资源。显然,这些复杂性的交易活动需要组织创新以减少交易成本。

二、当前数字出版产业组织的主要类型

以交易范围和交易复杂性为参照,数字出版产业组织的主要类型可以分为:

1. 企业性组织 。企业是数字出版产业组织的基本主体,也是其他类型产业组织存在、发展的基础。一定程度上,企业开展数字出版的进程可以从其相关组织建设中反映出来。传统出版单位纷纷设立数字出版业务部门或者成立数字出版公司等实体性组织,以减少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交易成本。如中国出版集团成立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并由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注资1 000万元,开始实体运作;广东省出版集团公司成立了广东省出版集团数字出版有限公司,与此同时,其他出版集团也在纷纷整合资源、调集资金、研究取证筹建相关的数字出版公司。

与之相反,许多IT企业则在加快虚拟运营平台建设,以减少企业相互之间的交易成本。如方正番薯网的“云搜索”、盛大文学的“云中图书馆”、汉王科技的“汉王书城”等。在“汉王书城”,出版商可自主定价、一书一密、二八分成(汉王二,内容商八)。而在盛大文学的“云中图书馆”,盛大向出版单位、作者公开源代码,后者可在前者的平台自主管理数字内容,双方协商内容定价机制和收入分成比例。

2. 合作性组织。合作共赢是减少企业间交易成本的必然要求。企业间的合作可采取市场交易的方式,也可通过建立实体组织或者虚拟组织(如战略联盟)的方式而实施。当前,企业间建立的合作性组织比较多,大致可作如下划分:其一,根据合作的主体,可分为传统出版单位之间的同业联合型合作组织、数字技术商之间的强强联手型合作组织、传统出版单位与数字技术商之间的优势互补型合作组织以及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的政企互动型合作组织,如上海市版权局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合作组建的上海版权产权交易中心。其二,根据合作的内容,可分为技术研发的合作组织、内容整合与创新的合作组织、市场开发的合作组织、人才培养的合作组织以及因网站共建而形成的合作组织等等。其三,根据合作的形式,可分为实体性的组织与虚拟性的战略联盟。其四,根据合作的规模,可分为大规模的合作组织与中小规模的合作组织。如2009年12月9日,方正集团与上海张江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同投资2.85亿元,组建全国数字出版的旗舰企业――中国数字出版技术有限公司。这是中国数字出版史上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据双方合作协议,方正集团与上海张江集团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包括移动阅读终端研发、图书门户运营以及数字复合出版技术研发等三个领域的项目。

3. 区域性组织。目前,数字出版产业资源正在全国各区域内流动与集聚,从而掀起产业集聚的高潮。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认为“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建设是新闻出版业的战略重点”。据统计,目前已有包括上海、重庆、杭州、广东、湖北、苏州在内的9个部级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其中部分部级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已达到产值超百亿元、入驻企业上百家的可观规模。而产业基地拓宽了企业间的交易范围,并增加了交易复杂性,因而亟须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的各类区域性组织。广东在发挥其政策优势与产业配套资源优势基础上,成立了广东数字出版产业联合会,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数字出版“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的战略合作机制。该联合会积极创造各种合作平台,通过举办研讨会、博览会、交易会等系列活动,为产、学、研、用等各方创造交流平台、合作平台和交易平台,促进产业经验交流和产业融合,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加强合作,推动创新,探索数字出版产业的资本化运作,推动广东数字出版产业向更宽广的领域发展,加快形成产业新格局。与这种综合性组织相比,各种专业性的区域性组织更多。比如为服务于张江数字出版基地而组建的上海版权产权交易中心,一方面面向国内外文化市场,重点汇集、展示、推介和交易全国各地富有创造力的版权产品;另一方面探索和创造出以跨区域版权交易服务为主题,兼有原创、孵化、展示、推介、交易、保护等多功能板块服务的新形态。

4. 行业性组织。数字出版是跨行业发展的产业,而不同行业之间的有效协调与整合需要多种多样的行业组织。基于交易成本视角,可对相关的行业组织作如下划分:(1)根据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可分为由政府行政部门设立的行业组织、由社会团体设立的行业组织以及由民营资本设立的行业组织,前两类行业组织由于独立性不够因而易产生较高的交易成本。(2)根据管理职能的层次可分为全国性的行业组织与省、市级的行业组织,而级别越低,行业组织的建设越缺乏保障,从而易产生很高的交易成本。(3)根据专业分工,可分为内容、技术、版权、标准、人才、市场监测等产业运行各环节的行业组织,而专业分工越精细的行业组织,个性化服务能力越强,从而越能适应企业对市场交易的个性化需求,进而减少企业间的交易成本。(4)根据对政府、企业、市场三者之间的协调方式及其价值取向,可分为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信息传递中介的行业组织、作为企业与企业之间协调与组织中介的行业组织、作为企业与市场之间交易中介的行业组织以及不参与交易而仅作为市场服务者的行业组织,它们之间按交易成本由高到低依次排列。

5. 社群性组织。网络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信息传播方式,且拓宽人们的社交范围,改变社会结构。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言:“网络真正的价值正越来越和信息无关,而和社区相关。信息高速公路不只代表了使用国会图书馆中每本藏书的捷径,而且正创造着一个崭新的、全球性的社会结构!”自2005年以来,互联网上的Web2.0运动逐渐兴起,其中以Myspace和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和以Wikipedia为代表的维基出版尤为引人注目。社交媒体和维基出版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网络虚拟社区的价值正在放大,于是各种类型的网络社区大量涌现。不过,就用户的稳定性和广泛性而言,目前大多数网络社区还有待于改进。而从交易范围与交易复杂性来看,培养用户的归属感不但需要便捷的交流渠道,且需要充分有效的激励机制,因不同用户参与社区互动总有其不同的价值诉求,网络社区只有将不同用户在互动中的个人价值区分出来,才能稳定并扩大用户群。

近年来知识分享社区火爆,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10年上半年中国知识问答分享平台用户单月访问次数突破22亿次,同比增长1.4倍,其中,百度知道、腾讯搜搜问问、新浪爱问知识人在用户数量、问题专业程度上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因而值得关注:从交流渠道来看,百度知道依托知名搜索引擎,腾讯搜搜问问依托拥有众多用户群的互联网即时通信工具,新浪爱问知识人依托最大中文门户网站;从激励机制来看,三者均有详尽的制度,包括积分制度、互动评价制度、专家培养制度等,这些制度能够全面地评估不同用户在知识分享中的个人价值,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进而调动了众多用户参与知识分享的积极性。

三、数字出版产业组织优化的路径

数字技术的创新是永无止境的,因而数字出版产业的交易范围在日益扩大,交易复杂性在不断增加,交易不仅是企业双方之间的交易,且是区域、行业与社会文化资源之间的整合,从而要求产业组织不断优化。基于前文的分析,数字出版产业组织优化的路径是多元互补的竞合机制而非单一的组织关系结构,是虚拟的价值链管理而非全面的组织机构管理:

1. 在行业层面,多元互补的竞合机制而非单一的组织关系结构。在信息社会,技术创新的集成度与速度在不断提高,因此,市场交易的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从而交易复杂性也不断增加,主要表现在:其一,内容创新与其开发应用创新之间的不均衡化;其二,政府、市场、企业、区域、行业之间的边界与战略部署的动态化;其三,消费者的需求既有个性化也有社会化;其四、产业链整合的不断纵深化。而交易复杂性不断增加意味着企业在进行交易时,不仅要考虑交易对方,还要考虑区域、行业以及社会文化资源,而这些资源的价值具有综合性、难以确定性、易变性等特点,因而不是单一的产业组织所能衡量,也不是一次易就能衡量的。所以,为减少交易成本,多元互补的竞合机制而非单一的组织关系结构是十分必要的。

多元互补的竞合机制而非单一的组织关系结构,是指在区域性组织、行业性组织、社群性组织等层面实行多元互补的竞争合作机制,而非谋求全能型的组织,换言之,在虚拟的环境下,为减少交易成本,更主张动态的竞合机制而非寄希望于特定的全能型组织。多元互补包括科技经济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补、区域与行业之间的互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互补以及实体组织形态与虚拟组织形态之间的互补。

有学者认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冲刺关键在于构建中国数字出版公共(交易)平台,它具有以下多项综合职能:集纳与展销各数字出版商的产品,方便用户选择、浏览与下载,为各消费项目提供结算,实行版权保护。该平台将带动相关上下游要素进入行业,形成富有活力的数字出版产业链体系。”[2]产业链建设既要有整合也要有分化;既要适应交易范围不断扩大的需要,也要适应交易复杂性不断增加的需要;既要满足全国范围的一般易需求,也要满足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甚至不同消费者的差异化交易需求;既要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也要减少组织内部的交易成本。因此,多元互补的竞合机制而非单一的全能型组织是数字出版产业链建设的关键。

2. 在企业层面,虚拟的价值链管理而非全面的组织机构管理。在交易范围日益扩大、交易复杂性日益增加的产业发展背景下,数字出版企业应以虚拟的价值链管理代替全面的组织机构管理:其一,在市场交易与企业组织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于那些传统出版业务、企业所不擅长的业务以及与核心竞争力关联不大的业务进行外包,从而使得企业组织“瘦身”;其二,在不同的组织类型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于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数字出版企业没必要通过“搭班子、铺摊子”的模式进行扩张,因为其沉淀成本大、风险高。而应充分利用战略联盟、区域性组织、行业性组织、社群性组织的不同优势,以虚拟的价值链管理代替全面的组织机构管理,从而实现跨媒介、跨区域、跨行业的低成本扩张。

参考文献:

[1] 罗昕.云计算时代数字出版的优势、问题与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2011(11).

第8篇:企业数字化价值范文

关键词:传统出版;数字出版;产业链

一、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比较分析

所谓产业链是指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具有技术或经济关联性的一系列产业部门或企业。产业链是由社会分工引起的,在市场交易机制的作用下形成与变化,其目的在于实现和创造产业价值。出版产业链是从出版到发行以及分销等各个环节的所有参与企业基于图书出版价值实现与增值目的所形成的整体。

传统的出版产业链主要由出版社或出版集团、印刷厂、物流公司、销售商等组成。其中,出版社或出版集团作为图书产品的生产者,负责从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拿到书号、图书选题策划、组织作者编写图书以及对图书进行审稿校对等一系列工作,在整个产业链中居于核心地位。印刷企业主要负责将图书内容印刷成册,其中还涉及内容排版、录入以及图书外观设计等一系列活动。印刷成册的图书产品需通过物流公司进行仓储与运输。图书销售商则包括图书批发商和零售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不少网上书店已经发展成为影响力巨大的图书零售商,如当当、卓越等。通过各类销售商,图书最终从出版社流向大众,成为大众的精神消费品,并最终实现其经济或文化价值。

目前,数字出版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尚未形成清晰和成熟的产业链。从世界范围来看,数字出版仍属于新鲜事物,其产业链形态也在不断地演化、发展。一些出版业发达的国家已形成了较为清晰的数字出版产业链。以美国数字出版业为例,根据谭学余的考察,其数字产业链主要包括内容提供商、数字图书销售平台商、终端阅读器生产商、图书数字化服务商、技术提供商以及通信运营商等六类企业。①内容提供商就是传统出版社或出版集团,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他们仍然是图书产品的提供者。数字图书销售平台商主要是各类图书产品的电子商务网站,如英格拉姆、亚马逊的Kindle电子书店,数字图书销售平台商通常也是图书数字化服务商。终端阅读器生产商主要为消费者提供电子书阅读工具。技术提供商主要为电子图书销售平台提供版权保护技术服务,以及为出版商和分销商提供数字证书认证服务等。通信运营商主要提供数据传输服务。目前,一些有实力的平台商及技术提供商(如亚马逊、谷歌)已经开始介入数字图书内容的创造、加工、整理以及销售等多个环节,同时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个性化的服务,从而形成有效的全产业链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其他国家如中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多效仿与复制美国的产业链模式。

我们可以从企业链、价值链、供需链以及空间链等四个维度对一个产业链进行分析。从企业链来看,传统出版产业链中的印刷企业、物流企业、各类实体图书销售商(实体书店)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图书数字化服务商、通信运营商、数字图书销售平台商、技术提供商以及终端阅读器生产商等。因此,除内容提供商以及部分销售商(网上书店)相同外,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企业主体几乎完全不同。

不过,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图书数字化服务商类似于传统出版产业链中的印刷企业,他们负责将出版商提供的图书内容制作成可供销售的电子图书,也是为图书内容提供物质载体。数字图书销售平台与传统出版中的图书批发和零售商类似,不过他们销售的是电子图书而不是传统的纸质图书。通信运营商则类似于传统出版产业链中的物流公司,只不过通信运营商实现的是电子图书的即时传递。

从价值链来看,传统出版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价值丰度曲线与‘微笑曲线’有着惊人的相似,即出版产业链上游的策划、出版环节以及下游控制着渠道的发行环节附加值高,属于出版产业链的高端,处于产业链中部的印刷环节附加值低,是出版产业链的低端”。②而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与图书内容密切相关的价值分成似乎也存在类似的“微笑曲线”,即出版和销售环节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而其他环节的附加值低。但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出版产业链中,销售环节与其他环节往往具有较大的重合性,即销售商往往也是图书数字化服务商、技术服务商或终端阅读器生产商。由此来看,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价值“微笑曲线”有被“拉直”的趋势。

从空间链来看,传统和数字出版产业链本质上差别不大。传统出版产业链中,出版商如果要将承载阅读内容的纸质图书销售给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读者,就离不开遍布全球的书店和物流服务。而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出版商如果想将电子图书销售给任何一位潜在读者,就离不开通信运营商提供的遍布全球的通信网络服务,并取决于是否有销售平台商在相应地区开通业务。

通过传统和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对比可知,无论是传统还是数字出版产业链,内容提供商永远都是产业链核心产品的供应者或产业链核心价值的创造者。从理论上来说,数字出版的迅速发展对传统出版产业链的冲击主要发生在非出版环节,如销售平台商对传统书店的冲击、通信运营商对传统物流企业的冲击、图书数字化服务商对传统印刷企业的冲击等。

其次,选择加入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出版商对仅停留在传统出版产业链中的出版商能够构成竞争优势,因为数字出版可以更便捷地将出版商提供的内容销售给读者。但这还取决于出版商能否对整个数字出版产业链实施有效控制或有充分话语权,并获得丰厚的利润。如果出版商被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其他主体制约,反而会削弱自身的竞争力。

最后,在各出版领域中,目前数字出版产业链主要对传统的大众出版领域冲击较大,而对传统的教育出版产业链冲击有限,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是如此。由此可见,数字出版也有其局限性,至少暂时还能为传统教育出版产业链留下一片发展空间。

二、传统出版社如何融入数字出版产业链

尽管数字出版并非没有局限性,但目前来看它确实代表着出版业的未来,是大势所趋。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产业链的冲击也已充分显现出来。因此,如何顺利融入数字出版产业链,在数字出版产业中充分发挥核心和主导作用,是当前中国传统出版社或出版集团必须考虑的战略问题。

其一,做精做强自身的核心业务——做好选题策划、提供具有竞争力的阅读内容。无论是传统出版时代还是数字出版时代,阅读内容始终是出版的基础,谁能提供读者喜爱的阅读内容,谁就拥有了出版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传统出版社在面临数字化冲击时,首要的任务还是挖掘有价值的阅读内容,使自己无论是在传统还是数字出版产业链中,都是产业链核心产品的供应商,始终处于核心环节,立于不败之地。

其二,努力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传统出版社现在正面临着被诸如销售平台商等数字出版产业链主体控制的危机,可暂时抛开竞争心态,积极结盟抱团发展,共同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从而提升和维护在数字出版时代的产业地位和利益。例如,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立了数字传媒公司,并邀约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和北京、吉林、河北、安徽、广东、湖北、陕西的出版集团发起共建中国数字出版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战略合作模式对一些中小型传统出版社更有意义,因为它们各自的资金、人才和其他实力都相对薄弱,难以独立实现转型升级。

其三,实施纸质内容和数字内容的双向转化战略。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产业链形成了巨大冲击,但数字出版也为传统企业提供了机遇。一方面,传统出版社可以将自身优秀的纸质出版物数字化,实现二次销售,在更广泛地传播这些优秀阅读内容的同时获取更多的利益。另一方面,传统出版社也可密切关注互联网上优秀的数字内容,特别是经过读者检验的数字内容加以纸质化,从而强化自身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其四,加强版权保护,特别是数字版权保护工作。对图书内容版权的保护,是出版社对自己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利益的保护。目前不少出版社对数字版权的保护还不是很熟悉,甚至还存在数字版权保护意识薄弱的问题。传统出版社必须重视与加强数字版权的保护工作。

其五,加强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对传统出版社而言,数字出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也是一个重大机遇,应当有意识地通过培训或引进建立起一支能够应对或开展数字出版工作的人才队伍,为融入数字出版产业做好准备。

(陈岚岚,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图书策划室主任、编辑)

注释:

第9篇:企业数字化价值范文

【关键词】传媒企业,数字化档案管理

传媒企业集团的档案管理是在具体的档案管理中,利用当今社会的网络信息资源,实现计算机、数据库、多媒体等多平台、多技术的综合运用,把实际的档案信息经过具体的搜集、分析、整理形成数字化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平台上的档案资源管理和共享。本文从传媒企业集团档案管理的现状出发,探究数字化档案建设的方法和策略。

1传媒企业集团数字化档案建设的现状

首先,传媒企业集团的数字化档案建设工作中随意性较强。在传统的传媒企业集团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缺乏规范性的、系统性的工作程序,档案的搜集和整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没有统一规范的工作细则导致办公室档案管理混乱现象时常出现。在传媒企业集团中,有很多实际价值和艺术价值非常巨大的文字、音响资料,重要的文件、对外交往签署的合同等,这些资料或文件中大部分是由企业多个单位、多个部门单独存档或管理,这些资料和档案的管理需要统一规范的档案管理体系,以免造成资料及档案搜集不全、遗失、损坏等情况的出现。

其次,传媒企业集团的数字化档案建设工作中缺乏档案管理意识。传媒企业集团中,很多资料、对外签署的合同对未来传媒信息的多层面分析、研究、项目开发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实际的价值。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管理部门缺乏这方面的工作管理意识,造成重要资料不全、遗失等无法挽回的结局,为以后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也是文化研究上的重大损失。

再次,传媒企业集团的数字化档案建设工作中存在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开发的现象。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工作中的多方面应用,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的优势所在。在集团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过度地重视硬件的购置,网站、网络的建设。但是对于涵盖传媒企业集团特色的软件开发上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落实限制档案利用的条框,不适用网络建设的规定等,导致没能充分地利用数字化档案的优势,没能有效地提高档案的管理效率。

最后,传媒企业集团的数字化档案建设工作中队伍管理意识薄弱。传媒企业集团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导致整个企业集团的工作重心倾向于日常的采编、节目生产等工作,缺乏对档案工作的整体管理,没有形成管理档案的团队和相应的档案管理软硬件设备。

2传媒企业集团的数字化档案建设的方法和策略

2.1建设传媒企业集团的数字化档案建设工作要提高企业集团领导的思想认识。建设数字化档案对于企业集团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领导需要对企业的发展负责,优先树立科学的、合理的思想认识,做好思想建设才能加强顶层规范设计,由上而下由科学的档案管理思想指导,彻底贯彻执行。在具体的实施中,发现问题,反馈思想,从而优化传媒企业集团的数字化档案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在领导层中加强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加强对管理部门的管理,做好对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监督,对每一份资料和档案都要负责,精心、尽心做好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

2.2建设传媒企业集团的数字化档案建设工作要建立全面的规章制度。全面的规章制度是企业集团数字化档案管理具体工作的执行标准。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是企业集团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高效完成的保障。可以使企业集团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同时实现对数字化档案建设的综合管理。在具体的实施中,工作人员能够明确档案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利用,对所有存档的电子文件进行注录、编辑等具体实际操作中的规范。实现全面的规章制度建设能够确保数字化档案建设的成功完成,每一份资料和档案的正确整理和入档,企业中档案的安全管理和有效使用。

2.3建设传媒企业集团的数字化档案建设工作要重视度档案数据库的完善。传媒企业集团中建立有本企业特色的数据库,能够很好地实现在网络信息资源的平台上实现档案信息的公司内部共享。在具体的实施中,逐步增强数字化档案室的效能。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的实际操作能力,电子文件是档案数字化数据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主体部分。加强电子文件的管理,可以从根本上保证并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在注重电子文件的数量的同时更要重视电子文件的质量,保证文件的完整性和可利用性。真正实现档案数据库建设的价值。完善档案数据库建立在规范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无规矩不成方圆,档案管理是企业集团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数字化的档案管理中要采用统一的格式便于整理,统一的索引标准便于档案的查找,统一规格的数据描述便于进行资料的整理、对比和分析。建立数字化档案建设的标准能够很好地实现档案的有效管理和应用。

2.4传媒企业集团的数字化档案建设工作要完善档案数字化的硬软件环境建设。档案的管理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集团领导阶层做好思想建设后,要做好相关的硬软件环境建设。在数字化档案的建设中,需要配备一定水准的计算机、扫描仪等专用设备,完善档案数字化的硬件建设。相对而言档案数字化的软件建设更加复杂,难度更大。既要做好数字化档案相应的管理制度,还要注意计算机软件的更新和优化。

2.5建设传媒企业集团的数字化档案建设工作要采用多种措施丰富资源。数据库的数字化档案的整体建设将是企业集团的重要财富和资源,应该创新机制,采用多种措施丰富资源,实现数字化档案的完整的、系统的建设,并且开放档案目录,提高使用效率,实现价值。企业集团可以通过多种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流,建立综合性开放式的档案信息查询系统。

结束语:总而言之,传媒企业集团的数字化档案建设势在必行,是实现企业内部安定,优化管理的有效举措。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应该结合企业集团的特色建设档案数字库,丰富、管理档案信息资源的同时健全管理机制,保障档案管理规范的落实,从而实现传媒企业集团的数字化档案管理,为企业集团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夏晴.传媒企业集团数字化档案建设的思考[J].传媒评论,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