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听课笔记范文

初中历史听课笔记精选(九篇)

初中历史听课笔记

第1篇:初中历史听课笔记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初高中历史教学;过渡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64-02

作为从事多年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任教到高一时,我都会深深地感觉到历史教学在初中和高中有着很大的差别,感受到要教好高中的历史教学必须把握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过渡尺寸,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难易的过渡,这是关系到能否完成高中历史教学任务的关键,关系到能否把刚入高中的学生引入历史学习的正常轨道的关键,而想把握好这个尺寸,教师应该从初、高中的教材;初、高中的历史教学任务;初、高中历史教师的授课风格;初、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习惯等方面做个充分的、全面的了解和对比,从中找出初、高中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高中历史的教学。那么如何把握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过渡尺寸呢?如何做初、高中历史教学难易的过渡呢?下面就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试论教学体会。

就教材而论,初中历史教材是以通史的形式体现的,其特点是趣味性较强,着重介绍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给学生的是感性的认识,教材的内容相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而高中的教材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的,其特点是略过程而重前因后果,历史意义的分析等等,给学生的是理性认识,重在分析历史原因、透过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尤其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改革要求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论述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不断积累,转化去探求未知的领域,去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创造想象力、联想能力、去论述人类社会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诸种现象,在新的课改要求下,高中的历史教学不能再仅局限于知识掌握与能力的培养,更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关心自身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征对初高中教材的不一样,首先在教材的处理上应注意过渡和衔接,注意难易结合。新课改的教材分必修一、二、三,必修一主要是关于政治史,必修二主要是关于经济史,必修三主要是关于文化史,专题内容中外历史排列没有明确的规律可行,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较清楚的思路,有一个明确的比较,上课时先打破教材的现有排列,如必修一的第一个专题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上完这个专题接下一个专题就是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如专题三"近代中国民主"和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放在一起上课,这样学生在宏观上就对中西方的政治有一个大体的比较,学习的内容就不会有跳跃式没有关联,因为知识是有一定的连续性,容易比较的内容放在一起上课能加强学生的记忆,同理在上必修二和必修三也一样打乱章节秩序。

初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与高中也不一样,和新课改的要求更是天差地别了。由于初中历史很多地方没有列入中考的科目,长期以来在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历史就是所谓的副科地位,可有可无的科目,在许多地方的初级中学中历史每周才上一至二节,而初中的历史内容量又很大,三年安排了六本书的教材内容,课开不足,上课的质量就大打折扣,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是跳跃式地教学,或简单地上一下,或叫几位同学上来把课本的内容念一念,加上初中专业的历史教师很缺,往往是非专业的老师来兼课,对历史的概念、历史规律就分析不透彻,甚至不会分析,有的边远的地区甚至不开历史课,这样的学生到了高中历史知识等于零,学生的历史能力参差不齐,虽然近两年已把历史列入中考的范围,但采用的是开卷考,考试的内容过于简单,都能在课本上找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只要对教材熟悉,不会找错章节就可以从试卷的第一选择题开始找到答案,这样在学生的学习中就培养、形成了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的习惯,根本不去动脑筋,无须用什么能力就能学好历史的思想。到了高中就不是这样了,因此很多的学生就很不适应高中的专题历史学习,与初中就无法衔接起来,学习就失去了兴趣。

征对教学目标如此的不一样,在高一的新学期里,我就很注意难易的过渡,千万不可一下子就从提高能力入手,一下子提高难度,这样子学生会无法适应,或听不懂,而应该是由易到难逐渐过渡,尤其是可以适当地增加些趣味性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兴趣中去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现行的高一教材是必修一关于历史的政治专题,关于中国的历史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在适当的时候增加一些拓展性的内容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如上到有关战争史的内容,在论述战争的经过就可以增加趣味性的内容,比如在上到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黄海大战,中国战舰英勇迎战、中国的爱国将领邓士昌、林永升等英雄的事迹就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知识,同时注意中日双方的损失对比,特别强调大战过后北洋舰队实力尚存,尚有能力和日本拼一拼,但主帅李鸿章主张"避战保船""不准主动出击"的方针,致使在威海卫战役中中国的北洋舰队被动挨打以至全军覆没,李鸿章苦心经营十多年的北洋军舰就这样结束了历史使命,通过这样讲述战争的经过并配合相关的史料和图片以及影像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让学生思考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比中日双方的损失让学生明白只要中国人民认真抵抗多少是可以抵抗日本的侵略的,让学生不单纯是听一听趣味故事,看一看精彩的图片,而是要学会在听的过程中去得出规律,找出原因的,从增加趣味的内容入手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了兴趣能力的提高才可以一一实现 。

第2篇:初中历史听课笔记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13-02

"有效教学"是指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钟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学生不应该是被动、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确立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论",意识共享;抛弃教师"一言堂"和"单向灌输",精讲多练与精讲多议相结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因而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形成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应充分关注并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由度与亲合度。所谓自由度指课堂宽松和谐自然。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确保学生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保持、优化和张扬个性;所谓亲合度指师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谓"亲和",则是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应有素养,创造保证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和谐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知识,它必须由传授者与接受者双边配合才能完成。对预定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与学双边活动,而影响这个质量水平的一条无形却又有力的杠杆就是情感因素。历史教师不仅要科学准确地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2.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重现历史情境,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动的。在教学上,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还原生动、深刻、鲜活的历史,才能使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历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与历史有关的影音,重现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3.优化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益

在课堂上,同学们学习行为和习惯的好坏,实际上是影响课堂效益高低的重要因素。优化学习行为的目的当让就是要提高学习效益和课堂效益。同学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对教师下节要上的内容能够提前预习,对自己会与不会的要了然于胸,这样在课堂上就能够有选择性的听讲,利用其余的时间做自己更该做的事情,这就变相延长了同学们的有效学习时间。二是优化记笔记的行为。记笔记是必要的,但记笔记不是抄笔记,不能够把老师授课的内容都抄下来,甚至不惜牺牲听课的质量也要拼命把笔记记下,这样的笔记只能算是老师的一个"秘书",而不是你课下学习工具。记住记笔记要坚持两个原则:听课消化第一,笔记第二;重点和听不懂的地方记一下,其余不必。

4.开展丰富活动进行体验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线。现行初中历史教材的部分内容设置缺乏趣味性,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来,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大胆的抛开教材的束缚,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引入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体验性的学习。

5.合理运用"课前提示",激发学生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

现行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图表量的增加。书中配有相当数量的图表,有历史地图、表格、历史、漫画等。图表是教材为学生提供的直观教具,具有培养学生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理解力、记忆力、创造力和表达力等方面的功能。历史知识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这一特点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面带来很大的困难,而借助文中的图表去认识历史,引导学生神游历史的殿堂,去感受已往时代脉搏的跳动,是学习历史的便捷途径。

6.利用中学历史巧记速记法激发学生兴趣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特意归纳巧记速记历史知识的方法。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但对于没有入门的同学来说,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简直无从下手。其实这里边是有很多巧法的,用后可以既记得准、又记得狠。我总结了几种方法,如果学会用活,做到举一反三,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即使是一堂课也可以应用多媒体信息传递,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历史学:历史课有效教学的原动力》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赵亚夫

第3篇:初中历史听课笔记范文

一、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有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兴趣”二字,历史也不例外,所以学习历史也一定要培养浓厚的兴趣。对历史课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去学习历史,也才能很快地把知识点记住。这样,慢慢会去理解和领悟在历史现象背后所蕴涵着的历史规律,从而能得心应手地分析历史问题。

有的学生会问:如何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呢?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然后,可以回想一下,有没有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历史剧、历史知识,通过上网、查阅各种书籍,或向历史老师请教,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你就会发现很多很有意思而以前却不知道的观点或真相,学习历史的兴趣慢慢也就培养起来了。有了兴趣后,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二、课上坚持“听”、“思”、“记”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更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最重要途径。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如历史事件、过程、时间、地点、人物、意义等,对于一个历史事件的过程,老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上重复讲述。所以,把握课堂,可以从“听”、“思”、“记”三个方面着手。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点,以解决在自己预习时发现的问题。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的历史信息及时作出反应;另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对历史问题还有没有疑问等。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的笔记,一般是记录老师的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还可以记下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最好课后再整理一遍。

三、注重归纳和总结

在历史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同类知识点的归纳与比较,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教材,纲目并举,有利于识记掌握同类的知识点。如从背景、过程、影响等几个方面,用一个表格的形式,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几场重要的战争归纳起来。如世界史第一国际、第二国际与共产国际的归纳;比较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异同;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比较等。学习根据板书整理每课的提纲,简单地构建知识体系。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中,可以分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等几个部分整理提纲,这样可以使思路更清晰。

四、平时多读书,多关心热点话题

历史包含的知识点很多,要想学好历史,单单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阅读课外书籍或做课外练习,扩充知识面。同学们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籍,或做课外资料上的一些练习题,这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可以扩充知识面。

第4篇:初中历史听课笔记范文

心不在焉的听课,眼皮不停地打架,好像它们想紧密的连在一起再也不要分开似的。好困,想要睡去永远不要醒来。一阵冷风吹来,打了个寒颤,顿时困意全消。哦,幸好我坐的是临窗的座位,不然,我真的会昏昏沉沉的睡去。用余光扫瞄一下同学,前面的同学除了那几个夜猫子之外,都没精打采的,睁着惺忪的睡眼听课。中间的同学干脆闭着眼睛听课,正处于半睡半醒的状态。而后面的同学早已当上了“教主(觉主)”去和周公约会了。只有老师还不知疲倦的发射着“导弹”,命中率100%,天,真不知道老师什麽时候练出的手艺。望着满地的粉笔头,再看看表情、动作毫无变化的同学,我一脸的茫然。然后只听老师大吼一声“起立”,全班所有同学站起来听老师漫长的说教。哎,老师,你可曾知道昨天的数学和物理卷子让我们加班到几时。

历史课上,老师命令我们必须做笔记,于是我们都茫然的划拉着一个又一个字,然后丢在一边,根本没人会去看。只有到历史考试之前,才四处借笔记来看,只能借,自己的笔记太潦草,自己都认不出是什莫字了。我茫然的看着走来走去的同学,他们这样的结果我明白,就是在考试时脑子一片空白,什麽都想不起来,还不如像我一样闭目养神。历史本来就是我的弱项,在怎麽背结果都一样。茫然的眨眨眼睛,不禁问自己,为什麽我历史总学不好?

向窗口望去,天空只有试卷大小,我不甘心在这莫小的天空中飞翔。于是,下课时教室外面通常只有我在玩耍,偶尔会有几个人出来,零星的几个人,好冷清。望着低年级的同学,看着他们幸福的玩耍,眼里就会有快喷火的情感——嫉妒。茫然的享受着孤单,不明白,为什麽到了初三,我的世界就失去了色彩,只有黑白两色。湛蓝的天空好象也有所改变。

翻阅以前所写的日记,感觉里面所记得事就在昨天,可又明明过了好长时间,不禁感叹时间过的不留痕迹。眨眼间,就过了十五年。十五年的事依稀存在在眼前,十五年的人却有了改变,不得不承认,时间真的能让所有的事改变。茫然的读着日记,让时间在我的指尖匆匆滑过,然后茫然的承受着一切的改变。但还要幼稚的相信会有永恒的存在。

看着放在角落里,已布满灰尘的画笔和电子琴,默默叹息。初三如此紧张的生活,根本没有时间去搞一些个人爱好。老师上课时精彩、幽默的言语,早已被枯燥、乏味的课程代替。还有,音乐课、美术课早已离我们远去,只有每周两节的体育课可以让我们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或许,真的该说再见了,我的画笔、我的电子琴和其他一切在初三不能享受到的幸福。茫然地说完再见,心里出现痛痛的感觉。

第5篇:初中历史听课笔记范文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上述问题,每一位历史教师都要痛定思痛、深刻思考,扎实有效地突破教学困境。

1.以灵活多变的教法活跃历史课堂。

教学方法改革是历史教学有效推进的重要源动力,每一位教师都要深刻领会和有效落实这一要求。首先,教师应当广泛吸取历史教研刊物上的经验,从教学网站中汲取灵感,将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进行历史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工作的参考依据,从而创造性地设计更加灵活高效、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师生互动教学法、角色互换教学法、情境再现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充分活跃起来,这是增强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其次,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注重积累提炼,既吸收他人的教学精华,同时也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提炼总结,使自身的教学经验得以沉淀,日积月累形成系统性的感受。笔者经过数年积累,成功探究出了历史五步教学法,从课前强调预习到课堂自主探究、营造情境交流、梳理检测以及课后拓展延伸,将整个教学设置为五个有效步骤贯穿于课内外,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成效非常明显。广大教师在教学方法改革上一定要勇立潮头,站在历史教学发展的最前沿。

2.多种途径搜集补充历史教学信息。

历史教学离开了丰富的信息将寸步难行,只有搜集大量信息才能让课堂更加丰满,教学更加生动,教师教得更加顺心,学生听得更加有兴趣。笔者在教学中采取师生互动方式,多种途径搜集补充历史教学信息。例如,在《“”的十年》教学中,笔者在设计环节就搜集了大量信息,如十年前后经济社会发展数据的对比,前后同一地方不同景象的图片对比,以及期间一些典型的画面等。这些内容通过对比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撼,大家对十年所造成的经济社会退步具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另一方面,笔者还要求学生事先通过向自己的爷爷奶奶搜集、了解的相关信息,了解他们身边发生的事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讲述。这样的生动信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和他们周围的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有效增强教学的渗透力。

3.渲染情境增强历史情感渗透效果。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始终牢记思想情感教育不能放松。当今青少年一代正处于信息多样化时代,鱼龙混杂的社会思潮对学生的成长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此时更需要历史学科发挥正能量、主旋律的引导功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深刻引领,这是历史学科所承担的独特职责。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渲染情境提高思想教育效果。例如,《难忘九一八》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牢记国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永世不忘这一段屈辱的历史,笔者向学生播放了国家公祭日的庄严肃穆场景,让每一位学生从内心牢牢记住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一段屈辱的历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接着联系当前东海纷争归属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大家群情激昂,纷纷表示宁愿经济倒退十年,宁愿勒紧裤带过日子,也要支持国家维护领土完整。这样的情境氛围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他们所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远比任何口头空洞的讲解来得更为深刻。

4.组织课外研究活动拓展教学空间。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许多内容正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师可以结合课外拓展活动进行引领。例如,《钢铁长城》教学后,许多学生对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充满了浓厚兴趣,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走进所在地区的军营,到驻军营地去真切感受部队建设的成果,听部队军官讲述我国当前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如作战人员构成、现代武器装备,以及在一些高端武器研制方面取得的历史性突破等。这些方面既满足了学生对军营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同时也使他们受到了强大的思想震撼,对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无比自豪、无比振奋,这也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总结

第6篇:初中历史听课笔记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法指导;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318-01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自觉学习的先导。有历史兴趣的同学不必说,缺乏历史学习兴趣的同学,该怎样培养兴趣呢?明确学习目的是根本。今天的高中学习是为今后读大学做准备的,而上大学是要经过选拔性考试的。高考竞争是残酷的,要想不被淘汰,高考要考的科目你都得认真学习,都应当有兴趣。

2.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决非一时一段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因此,只有注重学习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适应高考形势的要求。

2.1把握学习的各个环节。学习过程有哪些环节,并非每个同学心中有数。要想提高学习效率,课前预习、课中听讲笔记思考质疑、课后及时练习复习等环节一个都不能落下。课前预习有助于课中针对性地学习,突破重点难点,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课中听讲要认真、要始终有激情。如果上课不认真听讲,指望下课后再复习,这是本末倒置的,也是行不通的,因为一天中能被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仅仅晚自习第一节课。为了保证课堂效率,在时间上每节课应着重抓住两个环节,一是一节课的开始。预备钟一响,就应迅速进教室,做好准备工作以便迅速进入听讲角色。二是一节课的后半部分。这时人已较困,注意力难以继续集中,希望同学们自我暗示,提醒自己保持注意力。上初中我们在学习语数外时是有笔记的,可是历史等科目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笔记,日久养成了学习历史不记笔记的坏习惯。作笔记能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同时也是一次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过程,十分重要。思考和质疑是搞好学习的关键。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的学生面子观很重,不愿质疑,这是学习的一大碍。至于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原理,新知识在初期是最易遗忘的,此后就逐渐难以忘记。所以课后要及时复习。

2.2学会动脑筋。动脑筋话好说,事难做。如何动脑筋?如学习时我们不就事论事,而是能站在一定高度看问题;再如学习时我们可以先联系相关、相近或相反的知识,再把它们进行比较,找出其异同点,最后升华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联系比较升华"就是一个开启思路、动脑筋的好路子。

2.3注重学习历史概念。历史基本概念源于历史事实,它是构成历史知识体系的基本细胞。高中历史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诸如"革命"、"改革"、"改良""亚洲的觉醒"、"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等,这些概念的学习必须结合政治常识方能完整准确理解。

2.4区分课本中一般性的叙述和归纳性的结论。学生们在读历史课本时,总喜欢把课本从头到尾一直读下来,动脑筋不多。考试时总是自己想破脑壳找结论,结果还往往是错的。其实,好多典型精彩的结论课本已经给出,只要我们在读书时多用点心注意区分课本中一般性的叙述和归纳性的结论就行了。

2.5理清主线,建构体系。历史知识的特点是具体性、过去性,且知识点繁杂。其实任何一门知识之所以被称为科学,就是因为它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学习历史时我们要善于抓住其学科体系。如学习世界近现代史,我们可以以"资本主义生产力"为主线,抓住每个阶段的经济、政治、国际关系、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方面的辅线来建构体系: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17~18世纪,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8世纪晚期~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19世纪晚期~20世纪40年代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40年代中期~今,第三次科技革命(详细体系略)。科学的知识体系,能帮助我们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高我们驾驭具体知识的能力。

2.6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将辩证唯物主义引入社会历史领域而产生的一种科学的理论。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第三、存在决定意识。第四、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第五、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任何历史人物、政党、团体、历史活动、制度、措施等都必须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将灭亡。除以上几个基本规律外,我们分析历史事物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本质的观点和方法,还必须掌握以下几对关系:个性和共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继承和发展、偶然性和必然性、因果关系、矛盾关系等。

2.7化死为活巧记忆。历史学科的记忆量要求特别大,如何记忆?除了理解记忆外,历史有很多具体知识点是无法通过理解来记忆的,如某一时期的科技成就、同一时期几个思想家的思想等等,这些实际上是些"死"知识。这些"死"知识可以通过下面方法来巧记。(1)数字代表法:即把某一历史知识通过一个或几个数字概括出来,形成要点。如: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可概括为"一化三改"即: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提取字头法:即提取某一历史知识每一句的头一个或几个字为要点,组成另一个词或一句话。如:记646年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时,可记为"分田"即分配土地给农民;田地不得买卖;土地属国家;改革行政制度。(3)谐音趣味记忆法:即把某一历史知识的几个关键知识用谐音或组成有趣味的几个字帮助记忆。如:记苏联在1924年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可记做"乌外有两只鹅"。即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外高加索。这样趣味性强,记得快而牢。(4)关键字词法:即抓住某一历史知识的关键字词归纳成要点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如:我们可将形成的过程用几个关键字掌握:即(1)开始;(2)进一步;(3)大大加深;(4)完全陷入。然后联系几次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2)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4)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⑤概括记忆法:就是将某一历史知识加以概括,使之简单化。如:拉美革命的过程可概括为:一场革命、二个阶段(1810-1815;1816-1826)、三个中心(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三个领导人(伊达尔哥、玻利瓦尔、圣马丁)、反对2个殖民者(葡萄牙、西班牙)、一场决战(阿亚库巧战役)即"123321"就可以将整个拉美革命进程完全掌握。

第7篇:初中历史听课笔记范文

一、照本宣科填鸭式

教者或由于历史专业知识欠缺,或由于认识不足而心有旁骛,对历史教材未能认真钻研,扎实备课。更有甚者,一本教参从未翻阅过,对课本文字尚未疏通,更何谈延伸、挖掘与联系?采取满堂灌,照本宣科,念完了事,最多再给学生对对课后习题答案,课堂缺乏生动性、活泼性与趣味性。这样的历史课必然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乐学,听课成了一件苦差事,学生又哪来灵感思维的火花呢?

二、历史观点教条式

自小我们便把一个人简单地分为好人与坏人,习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造成了思维定式。历史教学强调逻辑辩证思维,但现在的许多历史教育工作者讲课往往仍从固定的定义出发,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预先设置的条条框框里,生怕越雷池半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评价采用简单的两分论。要么革命,要么反动;或者肯定,或者否定,二者必居其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历史教学的理论指导贵在设疑。设疑、求疑、解疑,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应由矛盾始,至矛盾终,把矛盾作为一条红线贯穿课堂教学始末,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性格、创造习惯,让学生真正尝到跳起来摘桃子,然后亲口吃桃子的滋味。

三、偏难刁怪题海式

早在笔者高中学习历史时,第一感觉便是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错综复杂。高考命题组更是以学生为假想敌,唯恐试卷浅显,不足以体现他们的水平。借用一位大学历史系教授的话说,就是“用考研究生的题考中学生,甚至有些题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这股风甚至已刮至仅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初级中学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好细腰,国人多饿死”。你怎样命题,我就怎样编题,挖空心思,偏难刁怪,致使学生陷入题海,不能自拔,而题目却大多是一些死题目,光有数量不求质量。这不利于学生求新求异思维的发展。

四、脱离实际学究式

也有一部分教师具有相当扎实的历史知识,但教育观念陈旧、方法老套,缺乏生动趣味性。上课板书一行行,理论观点一套套,让学生死记笔记,猛背课本;做题抄课本,答题念课本。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见到新情景、新材料、新问题,便不知所措;甚至有一定鉴别历史事件真伪的专业历史教师也钻到死书堆里,人云亦云。记得一次笔者出外听课,内容涉及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教师大谈其优越性,有学生却突然发问:“老师,你说社会主义如何好,可为什么社会主义的苏联老是制造借口占领人家的土地呢?”这本来只要结合苏联当时的冷战形势和沙皇俄国的封建惯性,三言两语即可解释。结果老师一时间却是无言以对。由此可见,这位老师很有可能仅是就书教书,缺乏对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结合当今国际形势更是无从谈起。

五、自由散漫放羊式

由于历史课程在初级中学的尴尬地位,加之历史课尚未在大多数地区列入中考,大多学校对历史课轻视可谓心照不宣,路人皆知。或不按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开足历史课,随意减课砍课;或随便拉人顶课,不问效果,采取自由放羊式;临到结业考试或会考,放松监考,纵容抄袭,自欺欺人。这种现象在相当多的初级中学已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然而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无疑败坏学风、败坏教风、败坏校风,是对青少年一代心灵的污染,是一件颇令人感叹唏嘘的事。

第8篇:初中历史听课笔记范文

一、贴近现实生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等观点,的确,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历史课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鲜明特色,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学科本身就要求课堂教学过程要充满生活味道。例如,学习《文艺复兴》一课之前,笔者先出示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的图片,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海宝”,笔者问海宝的形状像什么,这体现了世博会创办的什么理念,你们能举几个体现这种理念的例子吗?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是人形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随后学生举出了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温总理说的“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的话,还想到了免除农民农业税和“两免一补”,等等。笔者再问:“我们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起源于哪一事件的什么思想?”从而把以人为本同人文思想相联系,使学生更有兴趣学习,也容易理解其内容。

二、妙用历史漫画

初中历史课是一门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的学科,漫画通俗易懂,诙谐幽默又蕴涵哲理,深受初中生喜爱,在教学中适当运用漫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中领悟真谛,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内战的爆发》这课时,以华君武先生作于1947年的一幅漫画――《磨好刀再杀》作为新课导入。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这幅漫画,提出思考性问题:图中的人物是谁?他正在干什么?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导入新课:1945年,付出巨大代价的中国人民强烈要求民主和平,但政府却逆历史潮流和人民的意志而动。图中的人物便是,他一边高举“和平方案”的盾牌,一边马不停蹄地在磨石上打磨他缺口累累的屠刀的场景,这是典型的挂“和平”之羊头,卖“内战”之狗肉。漫画廖廖数笔,揭穿了抗战后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本质。今天这节课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是如何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伎俩,并把中国人民重新拖入内战深渊的。

三、巧用历史诗词

诗词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内容,诗词常常寓意深刻,给人启迪,令人深思。把诗词中与历史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会使人耳目一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伟大领袖自投身革命以来,写了大量壮美的诗篇,这些诗篇如史诗般与近现代历史相关联着的,如《西江月・秋收起义》与秋收起义,《清平乐・六盘山》、《七律・长征》与长征,《沁园春・雪》与重庆谈判,《七律・人民占领南京》与渡江战役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多用诗词,做到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只有这样,才能使陈年老酒般的历史鲜活起来,才能使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堂变成精神酿蜜的百花园、思考的磁场和陶冶情操的音乐晚会。

四、进行文史结合

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时时注意文史结合,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语文的兴趣。如在教学“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中,让学生阅读了小字内容后,问:“小字内容里有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典故就在这里,谁知道?”生:“破釜沉舟。”师:“是什么意思?”生:“釜是古代行军用的锅,舟就是船,他的意思是大破锅凿沉船。”师:“引申意思为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五、创新作业设计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能使他们某一种思维得到训练的习题,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能培养其运用技能技巧解题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更具有灵活性和准确性。根据这一要求,笔者在平时的作业与测验设计中,作了这样一些尝试:一是作业测验的形式多样化。可笔做、口做,还可自己动手做一做。特别是口做,某些阐述题可在课堂上请学生口做,大家讨论补充,然后再找代表有条理地阐述,这样学生印象深刻,学起来又轻松。二是题型多样化。除传统的选择题、填空题、问答外,还设置了历史猜谜、猜图、巧连线与追根溯源、走进时光遂道等生动、活泼的题型。三是命题多样化。在作业与测验中尝试采用自主命题法,可请一部分学生命题,教师补充;也可老师命80%的题,学生命20%的题。实践证明,让学生充当老师,自己命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六、运用多媒体教学

第9篇:初中历史听课笔记范文

高效课堂;历史教学;方法

在初中阶段,历史属于非主要课程,学校在教学安排中基本不安排自习课程和课外辅导时间。但是,学生对大量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人物、背景、过程需要记忆,而记忆量的增大必将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学生全面掌握初中阶段历史知识困难不少。因此,狠抓课堂40分钟,构建历史高效课堂尤为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形式化、模式化的做法,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对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论点。

1.高效课堂的涵义,历史高效课堂的具体内容

高效课堂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愉悦的参与下,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高效全面发展,全面达成“三维目标”。对于历史课程来说,在这个概念中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高效全面的实现三维目标——记住大量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人物、背景、过程。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愉悦的学习体验以及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历史事件的认知,受到民族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格。

2.构建历史高效课堂的方法与思路

了解学情,制定学习目标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构建高效课堂最重要的是实现“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培养,也有对史学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更有情感的体验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所以我们在制订初中历史课堂学习目标时对这三个方面要进行全盘考虑。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要达成的目标,所以学习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三维目标是否科学主要看它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这就决定了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应立足学生,以学生为本,密切联系学生实际。

从学生实际出发,我们必须重视学情分析。怎样了解学情呢?我的做法是,通过预习让学生把自己已知的、未知的、能知的、想知的写在学习卡片上,在课前通过历史课代表收集并加以汇总。据此,我再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从而实现了有的放矢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准确找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最近发展区,成功搭建已知和未知的桥梁,从而准确定位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学情分析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也是我们成功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和关键。

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做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历史高效课堂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情境中主动参与,在参与过程中进行积极思考,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从中掌握历史知识,获得情感体验,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思维开阔、见解独特、感官敏锐,这就需要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给学生的感官以新的刺激,使其大脑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搞清楚哪些知识适合视觉冲击,哪些知识适合听觉感受,哪些知识适合动手实践。此外,问题的设计要巧妙、有深度,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拓展学生的视野,要避免形式花哨走过场。故事大家都爱听,初中学生也不例外,一听老师讲故事,都来了精神。课外,鼓励学生互相组合讲历史故事,也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耳闻目睹、口诵心思,始终保持兴趣点和关注点,在无声无息中自觉做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教学过程既要注重“形式”,更要重视“内容”。三维目标实现的过程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和关键。为推行高效课堂,有些学校制定了所谓的高效课堂标准,内容中竟有这样的规定:老师连续讲解不能超过5分钟,学生自主活动不得低于35分钟等内容。这样一来,老师们就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别的方式来代替讲课,什么辩论会、音乐、诗歌欣赏、诗歌朗诵、影视欣赏等都搬进了历史课堂。笔者认为,这些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可以,但是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与教学内容的协调;二是要注意适度原则。但不管什么内容,节节都要讨论,节节都要用多媒体,未免流入刻板僵化。

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是提高学生成绩,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比如概念性的东西,难以理解的理论性的内容就要讲的多一些,而对于情感体验方面的内容,就应讲的少,而让学生体验的多一些。如在讲《鸦片战争》这一课,在讲鸦片带给中国的危害时,借助一系列图片让学生具体感受鸦片给每个家庭、社会、国家所带来的危害。不仅自然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之心,使学生认识到要禁止鸦片在中国的销售的必要性,同时为下一个知识点虎门销烟作好了导入。讲虎门销烟时,引导学生看虎门销烟的图片,那浓得化不开的烟雾,说明当时缴来的鸦片众多,奋力倾倒鸦片的百姓和在旁监管的挺直身姿的林则徐,都透露出中国人民禁烟捍卫民族尊严的决心,这样一张张可观的图片,一段段精心挑选的影视片断,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注意力集中了,那记忆的效果也不言自明。这些影像图文也为日后的知识再现有着很好的诱导作用,从而增强了记忆力度。总之,课堂学习内容决定学习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而不能让形式左右了内容。

课堂目标、课堂活动与课堂评价应做到协调一致。根据《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高效课堂的课堂目标、课堂活动与课堂评价应是协调统一的,但在接触到的课堂案例中笔者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一般三维目标制定的很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目标,而忽视了“知识与技能”的基础目标;在教学的评价环节往往又反了过来,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而没有或很少对“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目标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也没有做到多元化,往往是做几个选择题或材料题,进行简单的讲评了事。因为评价不是最终的目的,评价的作用在于它对同学们的激励促进与导向功能,这样目标、过程与评价相脱节的情况,势必会导致学生又重新回到只重视知识与技能,而忽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这明显与高效课堂理念背道而驰,笔者认为根本原因还是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