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精选(九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第1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

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第1课时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例1、例2及练习五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认识并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

2.经历探索长方体特征的过程,借助实物图逐步建立立体感和空间感。

3.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根据需要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纸盒、长方体框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情境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出学过的立体图形。

师:今天咱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长方体的认识。

师:大家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1)长方体平平的面是长方体的什么?(面)

(2)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是长方体的什么?(棱)

(3)长方体3条棱相交的点是长方体的什么?(顶点)

同桌互指什么是长方体的面,什么是长方体的棱,什么是长方体的顶点。

2.长方体的特征。

(1)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都是什么形状?有哪些面是相等的?

(2)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这些棱可以分为几组?哪些棱长度是相等的?

(3)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出示教材第19页例2,小组合作制作并讨论例2中的两个问题。

(2)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方体的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第(1)、(2)、(3)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第(4)题小组合作探究,集体汇报。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五第1~3题。

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通过摸一摸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学生组内讨论,指名汇报,教师补充、完善,得出结论。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从认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入手,让学生体会到立体图形是占一定空间的图形。通过小组合作,观察长方体,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掌握。通过观察长方体的框架,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长方体的棱长特征,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定义。

第2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准备

在小学阶段,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课程学习是最基础的教学内容,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是为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以及其他图形做准备。是学生从二维向三维空间认知方面的一次飞跃。学习此课的教学准备是:首先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体模型,以便学生认知;其次,找学生回答以前学习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特征,同时准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型。第三,板书设计和例题设计。第四,设计学生回答问题环节,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并说出它们的特点,在比较中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内容

就教材而言,关于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内容,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第二层次通过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观察,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及其面、棱和顶点,第三层次探索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介绍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教材上的宏观指导不能死板硬套的教给学生,而是要将这些学习层次化为具体内容,达到学生认知的目的。就具体内容来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安排,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一下方法。

首先,对长方体与正方体概念的理解。体积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课前,先通过举例子,乌鸦喝水的故事来动手操作实验,把石头放入装有水的玻璃杯里做实验,来引出体积的概念,然后讲解教材,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第二、联系生活实际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同学在自己桌上的学具中找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想一想的方法,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第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来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了本节内容后,老师在课后可以布置给学生一些作业。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后,布置学生在家里卧室的四周要安装多长的彩色灯线等。在学习了表面积后,课后安排了大量的计算物体表面积的方法等。

第四、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自主探索过程。本单元所学习的一些内容,比如概念和计算的方法大部分都是通过学生自主来完成学习的。如,体积单位,就是通过让学生回顾旧知、迁移类推引出来的。教材通过比较两个不容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的体积,让学生由比较物体的长度有统一的长度单位,比较物体的面积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想到比较物体的体积应有统一的体积单位,由此引出体积单位。这样,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就实现了定义与释义相结合、特征与模具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教学。

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意义

第3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

2012年下半年,我们年级组的老师站在“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的高度共同打磨了《认识图形》这堂课,在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教学理念指引下,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效益。

一、及时引入曲面与平面,促使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层面

师:这种积木的形状叫什么?对,球!摸摸球的面,有什么感觉?

生:球是滚圆的。

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是这样描述球面的特征的,但在数学上,这样说是不准确的。数学上怎么说呢?很简单,小朋友看,球面是平平的,还是弯弯的?

生:弯弯的。

师:对,球面是弯弯的!数学上将弯弯的面称为——曲面。知道球为什么容易滚动吗?对,因为球面是弯弯的,是一个曲面。(板书:曲面)让学生一起边摸边说一说——球的面是一个曲面。

师:谁知道这个积木的形状叫什么?——对,圆柱!摸一摸圆柱的面,这是它的上面,这是它的下面,再摸摸上面和下面之间的侧面。上面和下面跟侧面的不同点在哪儿呢?

生:上面和下面是平平的,侧面是弯弯的。

师:对,侧面是弯弯的,所以侧面是——曲面。

师:正因为圆柱的侧面是曲面,所以,侧着放好后轻轻一推,圆柱就会怎样?

生:滚起来!

师:而上面、下面是平平的,像这样平平的面,我们数学上称为——

生齐:平面(板书:平面)。

师:如果竖着放,圆柱会滚起来吗?(不会)为什么不会?

生:因为下面是平面。

师:谁上台来指出这个圆柱的2个平面和1个曲面?拿出形状是圆柱的积木,同桌间互相指出它的2个平面和1个曲面。

以上的教学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在一年级玩积木时玩出数学的味道,即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的表象初步感悟曲面和平面的特征和含义,并通过正向点拨——“球的面是平平的,还是弯弯的”,自然引出“在数学上像这样弯弯的面就是曲面”,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创造和合情推想出——平平的面是平面,同时产生顿悟——“因为球面是弯弯的,是曲面,所以容易滚动”。由弯弯的和平平的这两个极富生活色彩又极易理解的词,让学生在看、摸、想、说中感悟平面与曲面的区别,易如反掌地用平面和曲面来数学化地描述物体面的特征;使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概念和数学的思维来重新认识他们早已熟悉的积木形状,使原有的感性认识及时提升为理性认识,并使学生拥有了理性的思考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也为顺利建构由四种“体”到两种“面”再到多种“形”的空间观念打下坚实的认知基础。

二、由单面图形过渡到多面图形,使学习过程更符合知识逻辑与认知规律

无论是第二轮课改之前还是之后,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认识图形》都将四种立体图形的呈现顺序安排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决定大胆、及时地引入平面与曲面的概念之后,我们就突发灵感,决定将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顺序来个大逆反:球、圆柱、正方体和长方体。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顺序既符合了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同时又很好地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数学的本质特性上讲,球是一个单面立体图形,只有一个曲面,最易辨认,同时球状玩具是孩子们玩得最早、最多又最熟悉的,所以从认识球开始认识立体图形,符合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与此同时,由只有一个曲面的球引出也有一个曲面的圆柱,接下来,引出有6个面的正方体和长方体。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摸一摸、数一数它们的6个面,并在比较中让学生说出这6个面的共同点是——平平的,都是平面,这不仅是对先前所学的方位知识的极好巩固,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它们面的特征。将认识正方体安排在认识长方体之前,主要是考虑到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正正方方的特征是学生最易感悟的,这也很好地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从球到圆柱再到正方体和长方体,教者巧妙地抓住图形“面的变化”这一重要线索,即由曲变平、由1个到多个图形的面在特征、数量和方位上的变化,通过有序呈现和巧妙对比,很好地抓住了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由点连线、由线结网,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架构和结构化的数学思维,展现了知识内在的逻辑和魅力。

三、借助变式、对比及形象化表述,使学生能有效地区分正方体与长方体

学生未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靠什么特征来正确区分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多次的实践与反思中,我们决定在变式、对比和形象化表述中让学生在头脑中生成关于正方体和长方体清晰而准确的表象,借助表象来形成空间观念。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认识圆柱后,教者通过创设“圆柱变魔术”的情境,及时将圆柱的位置、大小、外形、颜色等进行变式,并在观察与对比中让学生发现:将圆柱由正放变为斜放或横放,或将它变得又细又长,或变得又扁又粗,或变化它的着色,形状仍是圆柱。当扁扁的圆柱在学生头脑中生成清晰的表象后,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不会将它与扁扁的长方体混淆了,因为圆柱中总有一个面是曲面,而扁扁的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面,这两种图形相应的表象是有区别的。

(2)认识正方体后,教者又通过创设“正方体也想变魔术”的情境,变出大小不同的正方体,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形状,为什么?生说都是正方体,因为都是正正方方的。之后再引导学生比较这几个正方体哪个最大,哪个最小?最后教者及时小结:这几个物体虽然有大有小,但它们的形状都是——正方体。

(3)接下来教者故作神秘地说:下面变的魔术更神奇了,看!如果将这个正方体变得高高的,或长长的,或扁扁的,这几个图形还是正方体吗?生一致认为不是正方体了,因为正方体总是正正方方的。师乘机启发:这样的图形叫——长方体。然后教者让学生拿出一个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带领孩子一起摸一摸它的面,并追问:是平面还是曲面?有几个平面呢?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有6个平面)与正方体不同的地方在哪儿?(不是正正方方的,看上去是高高的,或长长的,或扁扁的)这样,在观察、变式和对比的探究情境中,学生对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就一清二楚了。

(4)创设“长方体变魔术”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变出来的各式各样的最一般的长方体,即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长方体。至此,学生头脑中已经生成了丰富的有关长方体从特殊到一般的图形表象了(即有2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和6个面全是长方形的长方体)。

变式教学是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在以上的四个变式过程中,(1)、(2)、(4)的变式过程是变中求同,通过变化图形的非本质特征,来突显出每种图形共同的本质特征;而变式(3)则是变中求异,变化正方体的本质特征,即由正正方方的变成高高的或长长的或扁扁的,使图形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正方体也就变成了长方体了。在有序而巧妙的变化中,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也就被梳理和表征得一清二楚了。变式过程中极富儿童化、生活化的语言表述,不仅使数学学习变得极为生动有趣,还别具匠心地强化了正方体的本质特征,渗透了关乎长方体外形特征的三个要素——长、宽、高,使看似枯燥难懂的数学学习既有了生活味、儿童味,又有了数学味。

第4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论、质疑问难、自学、暴露自我,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数学课堂中放飞学生的思维。

一、创设合理的情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合理的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一个合理的情境创设,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鉴于这样的考虑,我在课前给学生准备了很多有“长、正方体”的材料,为学生感知长方体的概念创造直观而生动的教学情境。这样,把问题事实借助适当的载体呈现课堂现场,便能构建一种真实开放、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当学生发现情境内容与自己密切相关时,就会觉得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有利于提升学生探究的学习兴趣,意义学习便会油然而生。

二、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小学生活泼好动,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适当地“玩”,能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抽象的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课上要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在活动中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还能形成一定的能力,所以本课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在探究长方体特征,让学生认识面、棱、顶点时,我把学生分成三人或四人一小组,运用学生自备的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感受、探索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又发现了长方体的更多特征,我想通过学生自主的活动来发现长方体的特征他们肯定印象深刻。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这一教学内容时,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观察,学生一会儿站着观察,一会儿蹲着观察,一会儿左边再右边自主的换角度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很自信地得出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

三、从生活中找数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并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本课教学中,我从生活的长、正方体出发,让学生自己表述自己所认识的长正方体;然后通过自己动手去尝试制作一个长、正方体,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最后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发现总结,使学生对长正、方体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浓厚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尝试成功,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5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巧设妙引;实践活动;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089-02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展现思考过程,提升综合能力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过程中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等操作的活动。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对于教材中的一些数学问题,教师要巧设妙引,适时有效地优化数学实践活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具体课例中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求知的无穷乐趣。

一、在创境引新中巧设实践活动

导入新课时,教师若能将学生置于“学做合一”中去,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创设各种动手实践的情境来激励学生,使之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在愉悦的状态下参与学习。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动手切土豆,先切一刀。摸一摸新切的面,比较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再切一刀,同时观察这时发生的变化及新增的边又是怎样形成的。从而揭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接着切第三刀,让学生再次观察又有什么新变化。观察后要求学生针对新增加的点,看看这个点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从而揭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继而通过屏幕演示,将土豆切成一个长方体。再一次让学生观察了解长方体面、棱及顶点的数量。像这样,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留给他们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发现―思考―实践,顺利地认识了面、棱和顶点。可见,在实践操作中巧设妙引,层层推进,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不断探索的欲望,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涌动的空间。

二、在自主探究中精选实践活动

在实践教学中,组织指导学生的数学活动屡见不鲜,关键是如何从中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其有价值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实践活动的选择、实践活动的展开过程、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展示与评价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悟出方法,在实践中发现规律,并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一是做一做。通过“做”其实可以浅化知识的难点,并把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在探究“棱”的特征时,我们可以提出让学生也来当一回“小小制作师”,试着用颜色不同的4跟8cm,4根6cm,8根5cm和3根4cm的小棒来制作长方体框架,从中寻找长方体更多的奥秘。二是看一看。在研究特征时,在出示直观图,引导学生初步观察图中的“面”和“棱”后,让学生寻找看不见的棱,再让学生思考应该怎么办?通过讨论知道在直观图中可用虚线来表示看不见的棱。三是想一想。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要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在形成“长方体”表象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长方体的样子,然后逐次擦去一条条棱,继续展开想象,最后通过观察,发现只要保留三条不同方向的棱就可以想象出长方体原来的样子。从而揭示什么叫做长宽高。四是演一演。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数学实践活动得到加强,要让“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法,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如在探究“面”的特征时,要求学生根据长、宽、高想象长方体的6个面,并提供给学生多种不同形状和大小的面,先让学生配,再让学生上台交流演示,最后引导发现面的特征。

三、在体验感悟中妙引实践活动

让每个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和正确的数学认识是每个教师的共识。很多教师经常醉心于自己课堂上“艺术般的表演”,但数学能力的提高是不可能在观赏教师的表演中培养起来的,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来习得。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并在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动手实践,经历探索的过程、尝试的过程和创造的过程,就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想学。如在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中的“正方体的特征”这一内容教学时,教师不直接呈现知识,可以先让学生猜想正方体跟什么有关,并与之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让学生思考:如果你认为与长方体有关的话,那你打算要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接着让每一个同学都利用手中的可伸缩棱长的长方体框架自己动手操作,在个体的实践活动中边做边思考,边做边感悟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在操作实践中,通过先改变宽的长度,使之与高相等,让学生观察发现:长方体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四个面完全相同。紧接着再利用手中的可伸缩框架继续变化长,从而得到一个正方体。这时,再次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探究正方体特征。像这样,学生经历猜想,并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的参与过程,发现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领悟到成功的喜悦。

第6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

一、数学工具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促进学生概念的形成,培养感知能力。

在小学课堂上,运用直观数学工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能有利于促进学生概念的形成,培养感知能力。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的时候,不是使用传统教学中常用的长方体模型,而是用日常生活中常见而又直观的牙膏盒、牛奶盒、橡皮等物体,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的特点,加深对长方体的理解和认识,再出示长方体糖果让小学生来认识长方体,并说出它的特点。同时并许诺,如果他们中谁表现优异就可以得到糖果。结果整堂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师生之间的互动大大提高了,很快的找出了长方体的特征,形成了正确的概念。

二、数学工具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启迪学生思维;

恰当地运用数学工具,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达到有效地掌握知识。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以及“表面积计算”时,我事先布置学生回家找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小盒子,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上课时带入课堂,讲课时我和学生一起拿起教具,仔细观看,认真分析,探索什么是表面积以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让学生在观察中回答老师事先准备好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思考题。由于学生对老师指定要带的东西感到新奇,他们很想知道带来有什么用处。因此观察特别认真,及时正确地找到了解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从中掌握了知识。如果无数学工具就很难讲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问题及它们的表面积。如果光教师有数学工具,学生没有的话,也没有以上教学效果明显。因此利用直观数学工具进行数学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从具体思维中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较快地掌握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好奇中培养了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数学工具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合作意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迅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已经显得非常重要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采取分组合作操作教具和学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如:在教学“1升和1000毫升”的关系时,我让学生分组活动,分别把l000毫升水倒进1升的量筒中,看可以倒几次?于是,同学们开始活动,有的倒水,有的看刻度,有的记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也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数学工具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创新精神。

第7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第80页例2,做一做,练习十七第3——8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观察、*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空间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观察、*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正确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学准备】课件和长方形、正方形的纸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图形:我们一年级时已经认识了一些图形,看这些交通标志(点击课件),开火车说出它们的形状。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都是由一些图形构成的,现在让我们去观察、去发现、去体验图形的多姿多*吧。

2、导入新课:老师还有很多的图形你们想办法把它们分类好吗说出你们这样分类的好处(生: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长方形、正方形特点

(一)认识边的名称

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纸

2、你认识这两个图形吗?

3、你还知道什么?(长、宽、边)

(二)*作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特点

1、请你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2、汇报:

(1)对折后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2)用直尺量,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

(3)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直角。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1、第80页做一做第1题。

请你在上面的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第80页做一做第2题。

3、练习十七第3——6题。

4、练习十七第8题。

四、总结

五、作业

练习十七第7题。

板书:

长方形正方形

角:4个直角

边:4条4条

相对的边相等4条边都相等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的活动,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

3.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数学知识的实践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描述出来。

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述自己的发现。掌握探索的方法。

教学理念: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方法:

谈话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实践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纸,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纸,直尺,三角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能够感性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能从生活中找到一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小组交流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感受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观察教室,全班交流)

2.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独立思考,指名汇报)

3.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为什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这么广泛呢?到底它们身上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贴长方形和正方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室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使学生感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使他们有了研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主体探索,合作研究。

1.回顾旧知。

(1).你们已经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哪些知识?(全班交流)

(2).你能分别指指它们的四条边和四个角吗?(指名完成)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为下面的教学定位了一个起点。】

2.研究长方形边的特征。

(1).我们首先来研究长方形边的特征。

(2).你能说说长方形四条边的长短关系吗?(指名说说)

(3).为了方便大家叙述,我们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板书长、宽)

(4).长方形有几条长?几条宽?(集体说一说)

(5).请你来大胆预测一下长方形的两条长的长短有什么关系?两条宽的长短有什么关系?(指名说说)

(6).小结:长方形的两条长是相对的,叫做对边,两条宽也是相对的,也叫做对边。

(7).长方形有几组对边?(集体说一说)

(8).所以我们也可以说长方形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9).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呢?(指名说说,并演示)

(10).现在请你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验证一下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11).谁能来给大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结果怎样?(指名说说)

(12).老师也验证了,请看大屏幕。(课件2出示)

(13).可见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同学们真棒!给自己一点掌声鼓励一下。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大胆预测长方形的边的特征,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验证了长方形边的特征,使学生掌握了研究长方形边的特征的方法,为下面研究正方形边的特征打好基础。】

3.研究长方形角的特征。

(1).长方形边的特征我们已经知道了,它的角有什么特征呢?(同桌交流,个别汇报)

(2).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演示)

(3).老师也量了,请看大屏幕。(课件3——7出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研究得出正方形角的特征,掌握了研究正方形角的特征的方法。】

4.小结方法。

(1).刚才同学们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的特征,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的?(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2).我们用什么方法去研究的?(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对长方形的特征的研究,使学生掌握了研究的方法和从哪些方面去研究的,通过小结,使学生对这些研究方法掌握得更好,以便于运用到下面的学习中。】

5.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1).现在请你用折一折或量一量的方法同桌合作研究正方形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同桌合作完成)

(2).谁能来给大家说说你们的研究结果?(指名说说)

(3).既然长方形的边的特征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是一样的,他们的形状就应该一样,为什么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呢?到底正方形还有哪些不同于长方形的特征呢?请你动手再来研究一下?(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全班交流)

(4).现在谁来给大家说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

(5).老师也进行了研究,请看大屏幕。(课件8——23出示)

(6).小结:其实不但我们验证了,科学家通过大量的验证,证明所有的长方形都具有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所有的正方形都具有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

(7).现在请你来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什么样的图形是正方形?(指名说说)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同桌合作,亲自动手用研究长方形特征的方法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并找到了正方形不同于长方形的特征,做到了学以致用,使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6.游戏。(课件24出示)

(1).接下来我们做一个小游戏,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来做?(师生互动)

(2).其他同学仔细看老师拉出来的部分是什么形状?

①.(拉成长方形)这是什么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指名说说)

②.(拉成梯形)这是长方形吗?为什么不是?怎样做就变成长方形了?请你来试一试。(个别演示)

③.(拉成长方形)怎样把它变成正方形呢?谁能来试一试?

④.(拉成正方形)怎样把它变成长方形呢?你能来试一试吗?

【设计意图:通过做小游戏,使学生加深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记忆。】

7.完成填一填,画一画。

(1).我们已经知道了它们的特征,请你来看这几道题。(课件25出示)

(2).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3).我们已经掌握了它们的特征,会画长方形、正方形吗?(独立完成)

(4).展示画的好的,画的不好的怎样改呢?(全班交流)

(5).同桌互相看一看谁画的好?画的好的请举手,真不错,掌声送给自己。(同桌互评)

【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使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得更牢固了。】

三、回顾全课,总结评价。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做了哪些活动?(全班交流)

2.你有什么收获呢?(指名说说)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做的活动,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梳理,对研究方法掌握得更牢固,为以后研究平面图形的特征到好基础。】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来看这几道题,检验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课件25——27出示)

完成73页第3、4、2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完成73页第5题。

(1).这是什么?(课件28出示)(学生齐说)

(2).课后请组长拿出七巧板,4人小组合作,用七巧板拼长方形、正方形。组长记录拼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是由哪几号图形拼成的?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动手操作,使学生把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并且再次感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全日制培智数学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图形的认识》第一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节课让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认识,从感性上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教材通过看一看、折一折、数一数、涂一涂等实际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图形的边的一些特点,能区分这些平面图形。

学情分析:今天和我一起共同完成这节课的共有五名培智生同,他们大多属于轻度培智的学生,也有个别重度的学生,他们虽口齿不清,但对身边的事物还是充满了好奇,他们既能简单的模仿,又能进行有限丰富的想象,重要的他们却难以自控自己的行为,课堂中的注意力不能持久,所以在整个数学过程中教师需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中有乐,乐中有玩”,从而达到“乐学、爱学、会学、学会”之目的。

教学设计理念:本节课的设计依据课标和学生自身特点重组教材内容,以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组织教学,强调学生观察、操作中获取新知,注重教学过程的情景化,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A类生了解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形状,能辨认与区分这些图形,初步建立这些形的概念。

B类生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感知两种图形的形状。

C类生了解图形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景,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数一数,做一做,比一比,涂一涂等活动,训练学生的视觉、形状、知觉等方面的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和谐快乐的情景中学习,并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教学重点:学生能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难点:学生能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并应用到生活中。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情景创设法、朗读法、演示操作法

教具、学具:课件、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剪刀、水彩笔、线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课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美丽的图片——(老师展示课件)

相信欣赏了这些图片后一定能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因为这些物品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图形,这也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设计意图】:用培智生熟悉的图片导入,能唤起他们学习的热情,为提高课堂有效性打下基础。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长方形

师:同学们,拿出老师分发给你们的白色纸片(长方形),仔细观察,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这几条边一样长吗?(同时老师出示长方形课件)

学生各抒己见。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上下两条边明显长一些,另两条边要短一些。

师:那你们想一下,这些长的两条边一样长吗?短的两条边一样长吗?

活动一:折一折

把长方形纸片对折后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长方形有四条边,两条长边,两条短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一样长。

活动二:看一看

让学生观察,教室里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

师总结: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了许多的办法,通过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让大家认识了长方形的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一样长。

活动三:剪一剪

同学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你们能不能剪一个长方形呢?生动手操作,师下去巡视,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剪刀,不要伤害到自己。

2、认识正方形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现在我们再来认识一种新的图形叫正方形。那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红色纸片(正方形),它有几条边,每条边一样长吗?

活动四:量一量

请同学们拿出已准备的线绳,量一量正方形的四条边,同学们会发现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你们的努力我们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

板书:四条边一样长

活动五:找一找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很快找出它们来吗?(出示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

活动六:说一说

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来探索新知,让学生参与其中,能更好的感知两种图形的形状,活动具有层次性,逐层递增来突出重点,在感知基础上来找特征,进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三、应用拓展

1、折一折,看是什么形。(P书12面1T,2T做成课件)

2、把长方形涂成红色,正方形涂成绿色。

【设计意图】:培智生容易疲劳,让他们干一些喜爱的事情,消除他们的烦躁,同时也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

四、总结:

第8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几何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03-0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指出:"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因此,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新理念下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质。但是,小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都基本属于表象阶段,在小学阶段的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将抽象几何变成直观几何,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思考的方法去观察客观世界,让学生逐步明确空间观念的意义,认识空间观念的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世界是十分重要的。笔者针对目前图形与几何这一领域的教学情况,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述通过想象和推理相结合、猜想和验证相结合、操作和思考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创设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识水平比较低,他们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理解总是以直观为主。对于抽象的空间图形的理解总是很模糊,而对于现实中可接触到的客观事物他们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亲身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获得良好的空间认知经验,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在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和长方体的认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动手量一量长方体学具(例如长方体文具盒)的长、宽、高,然后让他们分别计算出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再让他们算出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并让他们交流怎样才能快速的算出六个面的总面积,从而得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2.操作和实践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图形的过程中,要准备足够的实物教具或学具,鼓励学生在操作中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边操作、边思考的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教学《四边形》的特征,要鼓励和帮助学生事先用硬纸板做好各种各样的四边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及不规则四边形等图形学具。教师也要准备好相关教具,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手段充分认识各种四边形的不同点和共同点,得出四边形可分为规则四边形和不规则四边形两大类,其中规则的四边形又分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平行四边形又分为长方形、正方形两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及普通的平行四边形,梯形又分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和普通的梯形三类。并以组为单位分别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四边形进行观察、交流,从中找出他们各自的特征及异同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交流和独立思考逐步掌握各种四边形知识,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3.想象和观察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实践中有时需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想象新的知识,也就是我们说的以旧引新、温故知新,然后借助实物观察,验证想象的结论,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例如学习《正方体》的特征时,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正方体和正方形的特征等知识,引导学生想象,假如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话,那么长方体会变成一种什么样子呢?它的所有的棱长都相等吗?它的六个面都会变成什么图刑呢?然后得出结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的12条棱长都相等,六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这时再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大小不同的几个正方体模型学具,让学生观察,验证刚才的结论是否正确。这样学生通过想象和实物观察,不但了解了正方体的特征,而且知道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既巩固了所学长方体的知识,又建立了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4.操作和思考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操作中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的习惯,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一课,事先把全班学生分为六个学习小组,并以组为单位准备好6-9个大小、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然后引导他们观察这些三角形中,有那些三个角都是锐角,那些有一个直角,那些有一个钝角,你们能根据角的特点把他们分为三类吗?并给出表格,表格从锐角的个数、直角的个数、钝角的个数进行分类整理。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操作、观察、思考,对三角形角的特点有了亲身的感受,并能自己思考三角形的特点得出结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这样学生在自己的操作、观察中,通过独立思考掌握三角形的分类知识,形成空间观念。

5.想象和推理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形成对图形的直观印象,结合推理帮助学生积累空间想象的经验。在从平面图形想象几何体的活动中,学生将多次进行形如"如果……那么……"的思考,这种边想象边推理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长方体有几条棱?如果任意擦掉长方体的一条棱,根据剩下的11条棱,你还能想象出长方体有多大吗?如果继续擦掉棱,想一想,至少应剩下几条棱才能保证我们想象出长方体的大小呢?(学生通过画,有说剩下6条、4条、2条等,大部分说3条棱。)学生通过推理、交流,得出结论必须要有3条棱,才能够想象长方体的大小。如果去掉竖着的棱就不能知道长方体的厚度,如果去掉斜着的棱就不知道长方体有多宽,如果去掉横着的棱,就不知道长方体有多长,不能去掉3条中的任何一条棱。这样的3条棱十分重要,缺一不可,给这3条棱取名长、宽、高。这样想象和推理结合,学生对长方体的空间观念就形成了。

总之,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新课程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在教学过程中、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的空间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第9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认识图形;教学;观察

中图分类号:G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232-01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美育和德育教育。

教学重难点:学会辩认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生活用具,学习用具和玩具、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设景与激趣

(一)设景

师:(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瞧,谁来了?生:机器人小叮当。师:对,机器人小叮当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吗?生:想!师:赶快打开看看,喜欢这些礼物吗?生:喜欢!

(二)激趣

师:这么多的礼物,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吗?试试看。评:用学生喜欢、熟悉的机器人发礼物的情境来开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在无形中布置了学习任务,为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活动与交流

(一)分一分,按要求分组活动

师:谁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1:我们组把牙膏、鞋盒、烟盒……放在一起。生2:我们组把魔方和那些正正方方的盒子放在一起。生3:我们组把篮球、足球、乒乓球、垒球放在一起。生4:我们组把茶叶筒、易拉罐放在一起。师:大家分得真不错。刚才我们分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现在老师还有一些东西要大家分一分。师:请看大屏幕。这是小叮当留给自己的一份礼物,它想请大家帮他一个忙,把这些礼物按形状相同的分一分。各小组讨论一下,看看该怎么分。生1:把球放在一起,蛋糕和易拉罐放在一起。生2:魔方和玩具盒放在一起,牙膏盒单独放一起。生3:把降落伞和灯泡放在一起,因为它们的形状很相像。师:观察得真仔细,还有补充的吗?生4:我觉得应该把筷子笼、降落伞、灯泡三种东西放在一起,因为它们和前面四堆物体的形状都不同。师:说得真好。小叮当也分了一下,看看你们分得和他一样吗?评:“分一分”是用实物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辨认物体的形状,同时又把电脑屏幕上的“实物”让学生分一分,使学生初步形成这些物体形状的表象,为建立图形概念打下基础。同时,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最喜欢被表扬,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的语气对其进行褒奖,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摸一摸(感知物体的形状)。

师:请你们把刚分好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认真地看一看,摸一摸,看你会有什么感觉并把你的感觉跟小组的同学说说。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牙膏盒长长方方的。生2:有6个面,每个面摸起来都是平平的。相对的面一样大。生3:我摸到了尖尖。师:有什么感觉?生:手摸在上面痒痒的。生4:我看到魔方是正正方方的。老师逐一肯定学生的发言。评:由大概到细致的辨认,由整体到具体的感知,“摸一模”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图形概念的形成,空间概念的建立,就是在这些分、摸、辨、说的活动中逐步完成。若没有这些活动,孩子们就不可能有那些生动的、形象的、极富情趣的表述。

(三)搭一搭

师:把桌子上的学具像搭积木一样搭一搭,看谁搭得最漂亮、最平稳。师: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不能把球放在最下面,因为它容易滚了。生2:茶叶筒或易拉罐只能竖着放在下面,如果横着放也容易滚了。生3:我发现把牙膏盒或魔方放在下面搭得比较平稳。师:说得不错。所以我们做房子的时候用的建筑材料通常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比如:红砖、预制块。评:通过搭一搭,让学生进一步实实在在的区分这些物体的特征,感知它们的根本区别,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是分组活动,组内四同学开始意见并不统一,发生争论,最后在事实面前达成一致。由不统一到一致,由一种搭法到多种搭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揭示概念

师:每种形状相同的物体都有二个共同的名字,你们知道吗?生1:我知道牙膏盒、鞋盒……叫长方体,因为它们是长长方方的。生2:茶叶筒、易拉罐叫圆柱。生3:魔方是正正方方的,叫正方体。生4:篮球、足球、垒球、乒乓球都叫球。板书四类物体的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五)形成表象

师:通过看、摸、搭我们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样子,那么,它们的图形又是怎样的呢?通过电脑,抽象出四种图形。

三、解释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