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

第1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中职;德育;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014

德育课一直在中职学校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但中职学校是学“一技之长”的专业性强的学校,德育课在中职学校往往是“没地位”,学生出现“厌学”现象严重,给德育课教师的教学带来大挑战。

如何在教学改革中丰富德育课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以达到进一步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为造就合格人才打基础的目的,成为了德育课教学的一个研究课题。

案例教学法如何运用于中职学校德育课,是本文要研究的内容。所谓案例教学模式,即一种将案例运用于教学,通过教师展示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教师归纳提练,学生最后演练等教学程序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

一、教学案例的准备

1. 紧抓教材内容运用案例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新教材,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各门课教材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做到教学内容图文并茂、体例活泼、语言浅显易懂,选配了不少生动、典型的案例。如《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中就有大量的课首案例、文中案例,这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也有利于学生从中感悟、理解本课的主要观点,教师将其穿插在教学中,既调动学生参与,又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联系实际,编选案例

德育课新教材中都有案例且针对性较强,教师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但我们也可根据当地、本校毕业生以及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另编选案例。案例的编选是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在新课改背景下,典型、适当的案例应具备以下几点:

(1)目的性。教学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应针对教学目的,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加深对基础概念、基础理论原理的理解掌握。

(2)本土化。引用的案例最好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通过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使学生感悟更深,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讲到职业生涯规划要有目标,就为学生讲了一个本校优秀毕业生如何选定自己目标最后成功的故事。发生在身边的任何事都会让学生的感悟更深,更容易联系自己来确定人生目标。

(3)典型性。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有选择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掌握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和方法,才能使他们在实际运用时举一反三,不断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案例的选择必须在社会、生活和职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影响力,使学生认识到德育课是对时代的正确认识,是一个人了解社会的一扇窗户,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条途径,从而感悟到德育课的价值。比如在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中财政收入与支出这部分内容时,很多学生都认为这是国家大事,跟自己的生活相去甚远,所以没什么积极性。这时,教师就可以列举一些学生周围的事情,比如这几年国家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公共基础设施的事例,并让学生自己去做一些调查。

(4)方向性。选用案例应以正确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运用事例时应把握正确方向,唱响主旋律,多弘扬正气,讴歌正义,用积极的例子去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浩然正气。同样可以适当地采用一些反面案例,使学生通过案例加以警醒。

(5)时效性。利用网络、电视、杂志等媒体手段收集和选择案例,这些案例要反映时代的最新成就,反映当前的热点问题,紧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以增强时效性和新鲜感,切中学生的兴奋点、关注点,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完成学习任务。

二、案例教学法的使用

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创造性的积极发挥是关键。要精心选择好案例,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展示案例,案例展示后应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适时加以点拨、归纳,使教学生动有序地进行,师生配合和谐一致,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发挥。

1. 导读案例教材

引导学生首先掌握案例材料呈现的感性认识。例如职业生涯规划中有一则故事,通过了解张扬毕业时的选择和就业后的努力让学生从表层看到张扬如何为事先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形成对张扬以就业梦想对自己进行激励的认识。

2. 分组讨论,集体攻关

这是培养组员合作精神、集中智慧的环节,务必展开,不得走过场。但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小组长综合素质较高,有号召力;二是控制小组人数,多则易乱;三是议题应集中,不宜宽泛;四是轮流发言,不让小组长唱独角戏;五是限时完成,“超时下岗”。要这样做,教师必须精心策划,长期训练。

3. 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这是学生知识共享的高潮,需要师生扮好角色。教师作“导演”,分解教学任务,小组推荐“主演”,以确保讨论效果。如教学案例之三时,学生极易举归纳徐虎身上具备的“五素质及特征”和“提质”意义。当然教师还应斟酌适度“发难”,避免“过易”学而无趣,“过难”启而不发。如设问:案例之一中李明先后多易其职,你能具体说出职业的特性吗?你能简析劳动者再就业的原因吗?就此传道、授业、解惑、导行,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4. 师生总结提炼升华

在展示各自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教师要将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观点呈现给学生,使其明辨是非,以达到对主题探究的升华。

三、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正确处理案例教学和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懂得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扬长避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应避免以下倾向:第一,坚持死守传统教学方式,拒不采纳案例教学;第二,认为案例教学是万能的,可替代其他教学方法,这两种倾向都有失偏颇。实际上,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教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可采用案例教学法。

2. 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在案例教学中,应主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应从单纯的注重“教”向突出“导”转化。更进一步说,就是在讨论中教师应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广开思路,积极发言,不断提出新的设想和思路。此时,教师应以学生姿态出现;同时学生要有敢于与教师讨论问题的胆量,做到教学相长。

第2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要求

一、案例式教学的选题要求

案例式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并不能适用于所有课程的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案例式教学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微观到宏观的思维过程,贯穿着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符合人们的认识发展规律。主要采取教员引导与学员自主式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通过一个典型的案例组织学员查找资料、准备发言提纲、讨论发言、提出意见等,让学员“身临其境”,变学员“被动式受教”为“主动式参与”,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阅读、感受案例,以一个决策者的身份对案例分析、判断,做出决定。同时学员在分析、判断、处理问题的同时也可充分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可行性,充实完善理论知识。正是由于案例式教学的这种主体性强的特点,案例式教学往往更适合于指挥类、战役类、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教学过程的实施至关重要。案例教学具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性强调在仿真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案例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通常适用于实践性强的课程,而且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在选题时也应慎重,要根据适用的教学对象,把握好案例的层次。案例的情景应是学员以后任职经常可能遇到的情景,案例中蕴涵的问题和面临的决策,是胜任工作不可回避的经验。

因此案例式教学在选题时应精心选择、合理编组。所编写的案例应该能够引导学员认真阅读,深入研究,从中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接着分析产生问题的各种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论证采取措施的可能性,最后经过分析对比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过程的实质是通过案例为学员提供的模拟情景,充分调动学员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去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判断和论证性的研究工作,提高思维决策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水平。

二、案例式教学的教学对象要求

案例式教学过程中对学员的能力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案例教学过程中学员不再是观众和听众,而是教学舞台上的“主要演员”。他们可以动脑动口,质疑探索,提出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学员自觉听取别人的观点和经验,集思广益。

案例式教学的这种互动性对于教学对象而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动即需要教学对象具备互动的基础,互动的条件。这种互动的条件就要求学员在教学过程前熟悉案例的相关内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知识准备工作。学员的知识准备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案例式教学的教学效果。准备的过程可长可短,准备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案例式教学内容的可互动深度。因此采用案例式教学对学员的知识储备要求通常会比较高,尤其适合于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学员。这些往往不满足于空洞的理论说教,不满足于对知识的一般性掌握,而是希望通过在院校的系统学习,求得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升华,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恰恰可以较好地满足这部分学员的需要,适合于干部进修、中高级培训和研究生教育等班次的教学。

三、案例式教学的案例设计要求

案例教学法,是在对案例所述矛盾的剖析中培养学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选择案例的方法。一是知识点选例法。即所选案例包含理论学习的若干知识点,通过案例分析,能够起到对理论的深化理解作用。二是矛盾点选例法。即针对理论在实际运用中经常出现的矛盾选择案例,以揭示理论运用中可能出现的障碍。通过案例分析,使学员掌握运用理论的基本方法,提高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及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创新点选例法。即选取那些反映新形势下的新情况和新思路的案例。

当前在教学案例的设计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必须针对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点。方向选择正确的案例可以使学员在亲身体验各种各样活生生的真实案例中,产生感性认识。培养直接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向选择不正确的案例不但不能明确表述所要说明的知识点,还有可能使学员产生误解,使此次的教学失败。因此,案例的选择要有典型性和明确的指向性。二是案例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模糊性,不能见案知意。三是案例的难度要适当。在案例的选择上要难易适当,既不要太难,使分析问题无从入手;也不要过于容易,使学员无需经过分析、推理、判断就可以得出问题的答案,不能引发学员进行不同认知的争论,使学员学习热情受挫。难易程度适中的案例,可以使学员就此问题进行激烈的辩论,并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使学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案例式教学对教员的素质要求

案例教学不仅为培养学员的全面素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教员的知识结构、实践经验、教学能力、工作责任心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比如,案例的编写如何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抓住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确定选题;如何体现案例教学的本质属性,找出激发学员创新思维的矛盾碰撞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长点;如何围绕问题调动所学知识,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等。还比如,案例教学中,教员如何组织和引导学员进入情况,成为案例教学的主持人、归纳总结的发言人、群体互动的引路人;教员如何发挥思想碰撞“催化剂”和背景材料“信息库”的作用等等。这就要求教员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底蕴和广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组织教学经验,还要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和很强的创新能力。案例教学以问题为牵引,教员要寻找各种现实问题,形成有序的教学体系,这是层次更高、难度更大的教学。实践证明,开展案例教学能够促使教员突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激发创新思维,树立起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能够促使教员改善知识结构,丰富实践经验,从单一的学科专业型向复合多元型转变,从单纯的理论学术型向实践应用型转变;能够促使教员改进教学方法,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和思维创新上转变。

参考文献:

第3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干训;案例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145-03

为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央要求在干部培训的内容和方法上要不断改革和创新。2008年,新华社授权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指出:“党校要努力创新教学方式,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学,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教员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其中增加案例教学和案例讨论被认为是改善教学,提高干部培训效果,加强干部管理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一、干部培训中案例教学的新尝试

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核心、以专题性为特点的案例教学,通过案例的形式充分展现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实践”,对于提高干部培训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干部院校一直在探索案例教学,并提出了案例教学的制度建设。但是干训中为什么要实施案例教学,干训中的案例教学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实施一直是干部教育工作者积极尝试并不断探索的课题。

案例教学初创于19世纪哈佛大学法学院兰德尔教授,在20世纪初期哈佛商学院德汉姆院长建立了完整的案例教学和管理系统,这是一套符合企业实际运作的教材和教学方式:在课程中被大量安排企业主管来校讲授企业经营经验,并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同时,哈佛将有价值的企业经营经验发展成教材,并在课堂上以讨论分析的方式进行,以此促使学生在商业经营上获得分析和决策的能力。

干部培训中的案例教学既具有传统学院派案例教学的共性也有其特定的特性。共性在于:一是教学思维转变。注重实践应对训练,而不是理论探讨。通过让学生对既定的案例为直接对象,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进行剖析研究,揭示案例中各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从而加深对理论在实际中运用的理解,寻求有效的管理手段、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二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传授者向组织者转变。教师由单向的知识灌输向学生之间的互动探讨转变。案例教学强调教师强有力的引导、催化和组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贯穿学员的研究与互动、体验与反思,从而摆脱了填鸭式的满堂灌的做法。三是课堂组织的变化。案例教学既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激发头脑思维的过程,同时又是学习新知识和不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从被动听课、记笔记的消极型学习方式转变为参与、分析、决策的主动学习方式,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点上培养学生管理与创新的实际能力。

尽管如此,干部教育中的案例教学与学院派的案例教学相比仍然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三种转变上:

(一)在案例教学中实现“把学员转变成教员”

干部培训中参加案例教学的学员不仅具备了高校教育的学历和学位,而且高学历的学者型官员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学员在实际工作中也已经具备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与学院派案例教学中强调教师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邀请企业管理的高管来授课不同的是,干训中的案例教学则要求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案例课程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仅是学员的主动参与,更要实现学员向教员的转变。让学员根据指定的案例,就“命题作文”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执政理念和行政管理经验。通过“同行评议(peer effect)”的方式相互评点,相互学习,进行自我反思和自主探索,通过团队的支持和协作解决问题。在干部培训的案例教学活动中,最宝贵的资源是学员,即学生自身在长期政府工作或者企业管理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实践理念、决策处置能力,而教师就要将他们的这些能力充分激发出来,起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在案例教学中实现“把课堂转变成现场”

案例教学的课堂,通过教师有效的设计案例和组织探讨,将现实工作中存在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实践”融入提前设定的案例中,让学生在探讨、交流和争论的过程中将问题提炼出来,将观点总结出来,将经验分享出来。因此,干训中案例教学的课堂更像是一个个现实问题呈现的现场,干部们在课堂上当场决策,当场处置,当场评判。学员间的人际互动、集体学习、集体探索的过程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干部培训的效果。因此,围绕相关主体的教学活动组织和研讨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到充分的准备,一堂看似轻松、风趣、热烈参与的课程是建立在有效组织的基础上。

(三)在案例教学中实现“把案例转变成问题”

曾引用古代政论家王充的一番话:“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干部培训中的学员虽然有着丰富的公共管理或者企业管理的经验,但由于长期从事具体单一的工作使得他们的局部意识大于大局意识,地方经验多于全国经验,本土理念强于国际理念,这些都已成为制约领导干部处理复杂问题时发挥综合能力的瓶颈。而案例教学就是将现实中的事件带到课堂中来,采取社会问题做中心,将问题和标准融入课程中。家庭教育重(注重)德,以德为中心,如三字经、弟子规。大学教育重知,以知识为中心,注重通识教育。然而,干部培训重“行”,以行为中心,注重采取行动解决问题。与专题讲座,现场考察等教学不同的是,案例教学本身就是将案例化作问题让学生探讨,案例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一个个来源于真实事件中的案例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当学生课程结束后,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展示才华,更多的是提升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实在在的能力。

二、干部培训中案例教学的新困境

干部教育中的案例教学不仅在案例数量上而且在教学形式上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的确出现了一些新困境亟待认识和改变。

(一)打破案例教学制中“重案例、轻教学”的制约

教学因案例而生动,但案例因教学才有了生命力。我们现在的干部培训中案例写了不少,看上去成果丰厚,但案例要么被束之高阁,要么乏味可陈,没有起到解决问题的效果,而且经过教学演练和探讨过的案例,效果要大打折扣。好的案例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在教学中练出来的,只有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使用和探讨,我们才可以不断修改,完善案例,提高案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突现干训中案例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的特点,最终实现提高领导干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二)改变案例编写中“重解构,轻建构”的导向

案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汲取了显性外化教学方式中提高学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优点,使学员们通过亲身参与,积极探讨,从案例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实现“他人亡羊,我先补牢”的效果。而案例教学中案例编写的目的,绝不是以曝光、鞭笞事件中涉事单位的决策失误、行政不作为等为单一导向,案例编者的目的也绝不应该把博人眼球、哗众取宠作为目的。案例编写的正确意识是强调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或有关人员是如何从危机中抓住契机和转机,并在“解构”案例事件的最后结果上应该落实到如何“建构”政府的公信力,“建构”政府社会管理的创新力,“建构”领导干部的领导力。

(三)突破授课教师“重培训,轻研究”的瓶颈

案例教学中的教师是组织者,也被称为“催化师”,是教学实践的导演。但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绝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正如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依赖演员的成功表演的同时,更取决于导演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个人修养。案例教学中的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案例探讨将学员的碎片知识系统化、感性认识理性化、隐形知识显性化、实践知识理论化,在课堂中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转化为问题研究,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咨询。教师在课堂上不断积累与这些现实问题有关的学术知识,反过来更能够促进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比如,提高与干部的沟通协商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决策处置能力、点评提升能力。可以这样说,案例教学的过程是“以课程带动创新,以创新带动教师成长”的过程。

三、干部培训案例教学的建议

案例教学之所以深受干部培训中学员的青睐,其目的就在于“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就是“管用、实用”。那么,如何开展一堂好的案例课程?如何建设一个完善的案例教学制?案例、教师和学员是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三大决定性要素,高质量的案例编写、高素质的教师团队、高水平的学员参与是实现高成效的干部培训案例教学的关键。

(一)案例赋予了教学活动的创造力

1.案例开发要遵循“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的原则。“非新无以为进”是指干训的教师要始终保持敏感度,时刻关注新事件、新问题和新现象,这样在课堂上与学员交流时就可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新鲜感”。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案例教学中明确提出“24小时发生的事件进课堂”,案例做得好与不好,有没有创新就在于教师是否比学员在对案例的理解上“多走一步,快走一步,早走一步”。与此同时,“非旧无以为守”是指案例开发一定要做实、做深旧案例。开发一个成功的案例不仅仅是针对单独事件的阶段性描述,而应该是有始有终的全过程总结。一个案例中叙述的事件从发生到最后的全面解决往往需要至少3年的时间,而我们的案例撰写总是截止于某个时间节点,这就要求教师沉住气,耐下心长期关注已有的案例,不断完善,不断修正。

2.案例的选择要符合“七标准”。干部培训中案例教学课堂使用的案例要符合“故事性、典型性、前瞻性、国际性、开放性、连续性和时效性”等七个标准。选择合适的案例就意味着案例撰写已经成功了一半。我们在工作中常常看到一些事件在编写成案例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最终变成了一个个工作报告,失去了培训的价值。案例选择和撰写要有故事情节,从而保证了学员研读案例的兴趣;典型性案例的开发可以启发学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案例虽然描述的都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但是在选择案例时要强调事件本身的“新趋势、新实践、新经验”的前瞻性,对未来工作具有指导意义;领导干部综合能力中应该具备“全球思考,本土行动”能力,这就需要领导干部不仅对国外发生的事情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而且树立国内问题国际化的意识,对于国内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撰写国外的案例来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以问题为导向的干部培训在解决相似或同类问题时往往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所以案例选择的开放性使得学员的课堂探讨变得更有创造性和开拓性。案例选择需要教师长期连续关注同一个事件,并与时俱进地赋予案例相应的价值观和理念。

(二)教师赋予了案例教学的凝聚力

对于案例教学课程的教师最大的挑战不在“授道”而在“解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变能力和指导水平一般会彰显无遗。一堂精彩的案例课程是教师课前认真研究、课堂认真组织、课后精彩总结的全流程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师将学员通过案例探讨凝聚在一起。

1.教师要做到知己、知彼、知被知。教师应该明确自身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采取小题大做,以点对面的策略,聚焦问题讲深讲透,突出针对性、有效性。在上课前教师要认真研究学员,量身定制选取案例,针对性地准备问题,避免“泛泛而谈”、“假大空”。教师要尽可能全面了解学员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在干部的话语体系中激发他们思考,避免冲突和对立,做到“忠言顺耳”,启发自省。教师需要避免根深蒂固的“学科思维”,追求系统性、逻辑性、学术性的惯性思维。

2.优秀的案例教学的教师是案例开发中成长起来的。缺乏高素质的案例教学教师是制约案例教学的最大因素。一般来讲,干部培训中的案例教学的教师既缺乏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又缺乏高层领导干部的决策实践。在干部培训中,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学院派出生,重学理而轻实践。这种现象使得教师的授课的内容往往“飘在空中”,脱离实践,好听但不管用。如何让教师了解实践,了解基层?最有效的做法之一就是通过开发案例,撰写案例,研究案例的方法来“接地气”。在案例中接触现实问题,丰富实践经验,提升认识水平。案例带动了教师成长,在课堂上教师同学员对话就能说得进,学员能听得进,从而引起师生共鸣,促进了课堂的凝聚力。

(三)学员赋予了案例教学的生命力

干部培训中最大的财富就是学员,他们在培训中带来了全国各地不同的执政理念和实务操作经验。随着高学历领导干部的比例上升,干部培训往往是“高手过招”,正是这些高水平的学员推动着教师专业水准和个人素养水涨船高。

1.干训学员就是一部部活生生的案例的素材。一些学员自身不仅仅是具体事件的亲历者,而且决策处置过具体事件。教师通过与学员的访谈,把已经写好的案例初稿交给学员亲自指正,或者进行实地调研等方式,避免了仅从媒体上获取信息而造成断章取义,信息缺失甚至误传的风险,极大提高了案例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实用性。

第4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

1“三维立体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作用

1.1“三维立体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三维立体”是指由常规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撰写分析报告”,扩展到“进行实践调研”与“案例编写”两个新环节,因而构成“三维立体”框架。“三维立体实践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讲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深入到工商企业进行个案式调研,由学生亲自动手编写案例,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提出改进方案,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全班讲演,教师点评,把建设性意见反馈到调研单位的动态案例教学法。

1.2“三维立体实践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三维立体实践案例教学法”使得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的学习氛围。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法相比,该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提高。1.2.1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区别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从教育心理学“需求层次论”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心理上一旦形成了“自我实现需求”,就会为实现这种需求的满足而努力开发自己的潜能,必欲求之而后快。1.2.2激励学生学会学习传统的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的是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学生则是背诵、机械记忆,按标准答案答题。而“三维立体实践案例教学法”告诉学生的是要通过实践调研,自己去积极寻找答案,而且“答案不止一个”,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通过个体和群体的积极思维,寻找最佳路径,最终印证基本概念。1.2.3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有的也只是流于形式层面,弄得不好,很多还是说教。“三维立体实践案例教学法”实施的过程,通常要经过小组合作沟通,演讲讨论。

2“三维立体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案设计

“三维立体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案总体架构可概括为“四阶段八步骤”:第一阶段——规划:①选定教改课程,建立教改课程组;②进行课程体系重构,编选教学范例;③制定实践规划,确定实验班级;该阶段以教师为主,包括教材的调整、讲授重点的确定、课堂讲授的安排。第二阶段——执行:④在课堂讲授课程重点的基础上,组建师生教研团队,编写调研提纲,分组进行企业调研;⑤学生亲自撰写调研报告,编写初始案例并开展小组研讨;该阶段以师生教研团队为单位,教师指导,学生调研。第三阶段——检查:⑥制作讲演课件,全班交流;⑦有关建议反馈企业,并根据企业意见修改案例;该阶段师生结合,互动交流。教师在听取学生组长的汇报后,根据各组准备情况,确定交流的顺序。并在交流中给予适时的点评。第四阶段——处理:⑧遴选优秀调研报告参加院系优秀论文评选,筛选典型汇编案例集,找出问题转入下一循环。该阶段主要是将在教学过程中遴选出的较好案例参加院系优秀论文的评选,有些好的分析建议反馈给有关单位,同时选择典型个案编写案例集或充实教学范例。

3“三维立体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第5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

一、案例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CaseMethod)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并应用于法学教育教学中。19世纪90年代,哈佛医学院的教学也引入了案例教学方法。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推广,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并且在很多学科中广泛使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四门必修课之一,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为具有这样教学目标的一门课程,其教学一般是从基本概念出发,推演出一整套哲学原理。如辩证法部分,从联系、发展、规律等概念的讲授到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讲授,中间会穿插一些简单的具体事例进行说明。这种教学方法充分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理论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但是远离了现实与学生实际,因此被大学生认为是一种说教课,不能引起更多的兴趣。人类认识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来自于思想家们对现实生活的理性思考。案例教学的过程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恰好是相一致的。先给出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进而总结出普遍的规律,这正符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案例教学,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一个或若干个具体事例出发,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分析等形式,来说明并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某一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思想观点的教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案例教学有大案例和小案例之别,大的案例会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整个过程,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小案例则仅仅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某一个具体的基本原理,主要由老师讲解。案例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从学科理论角度看,案例教学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把自己的理论看作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在多种场合公开表示其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来自于实际的案例教学方法,能够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学生角度来看,案例教学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批判精神、创造性思维。总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中选取恰当的案例,能提高本门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

二、农科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选编的原则

农科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应针对农科院校学生的特点,遵循以下原则来选择案例。

(一)针对性原则教学中的案例要紧紧围绕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须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来选取,同时还要针对农科院校学生的特点来选择[1]。农科院校的学生专业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密切相关,不管是农学专业、动物科技专业、食品专业、生物科技专业,还是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机械化专业,都是研究“三农”问题。另外,在农科院校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对涉及“三农”的实际问题非常敏感。因此应紧紧抓住农业院校学生的兴趣点来选择案例。例如,在讲述“普遍联系”的意义时,可以结合农科院校学生的特点选择“桑基渔塘”这一生态农业的案例。桑基渔塘这种“基种桑、塘养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生产格局和水陆相互促进的生态系统,在中国的发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珠江三角洲渔谚“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充分说明了桑基鱼塘循环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个案例总结出: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活动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现实联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在案例教学中,还应紧紧围绕农科院校学生的特点展开课堂讨论。例如,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几乎各个行业都有涉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实际,分析一下食品安全可能涉及到的领域。通过讨论,让学生从自身所学专业角度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总之,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而且应该了解农科院校的各专业特点,从而在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时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课脱离学生实际的局面,让学生感觉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不是空中楼阁,离他们并不遥远,增加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兴趣。

(二)实效性原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中,案例选择一定要具有实效性。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关注社会发展与改革。因此,在案例选择上,一要关注当前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2],如食品安全事件等。二要关注热点问题,如住房问题、物价问题、腐败问题、宗教问题……如果在课堂讨论中回避这些问题,那么大学生的困惑就无法解开,以致产生焦虑或是不满的情绪。三要关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大学生就业问题、恋爱问题等,通过这些案例引发大学生的思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真正地进入到他们的头脑中。

(三)启发性原则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启发式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选择的案例应该能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当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如果案例过于简单、死板,就不能调动大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而带有启发性的案例教学则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绪论》的讲授,可以结合西方媒体评选千年人物的事件提出问题:为什么在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能够当选为千年人物?以此启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重新反思,并结合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种种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从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恰恰是时代的精华。(四)适度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以后的一门必修课,在教学中不仅仅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的内容,更要树立学科意识,因此在案例选择上要体现学科内涵,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基本要求,适度选取案例[3]。案例选择难度不宜过大,不宜过多超出当代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否则案例讨论无法很好地开展,这样就失去了案例教学的作用。另外,案例也不能太多,否则不能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深度。

三、农科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在农科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是需要精心组织和设计的。教师应按照课前案例的准备———课中选择导入案例的时机、透彻分析案例———课后总结和评价三个阶段来组织和实施案例教学。

(一)课前案例的准备为了能够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课前准备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它是案例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保证。这与一般的教学备课相比,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师在课前准备案例阶段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案例的选择。教师在仔细研读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准备讲授的具体原理,按照上述农科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选编的原则,精心挑选教学案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案例不是在教学过程中信手拈来的,是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补充,不断完善,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形成的。其次,课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案例教学时,要考虑农科学生的专业特点、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预先设置好问题。问题可以是一个或是多个。如果是多个问题,问题的设计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进行思考。另外,案例分析是让学生个人分析还是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如何分组?案例展示、分析和讨论、总结等需要多长时间?讨论时学生可能会有怎样的答案?这些都应在课前做好设计准备。

第6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党校;案例教学法;教改

中图分类号:D26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7-0062-04

发端于英国法学界、盛行于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开始对我国的传统教学法产生影响,近几年来,更似一股热潮在我国众多培训机构乃至高校涌动。案例教学法突破传统教学误区、寻找创新型教学手段与方法,是灌输式学习向启发式学习的转变,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1]58它能把理论与实践、认知性与感受性、教师与学员等多重因素结合起来,让知识、思想、经验在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流动。对此,学术界、教育界基本达成一致。但实践证明,世界无万能教学之法,案例教学也有传授知识缺乏系统性、案例自身的局限性、缺少发展动态性、方法耗时等多重不足。作为党的领导干部重要培训和轮训基地的中国共产党党校(以下简称为党校),必须高屋建瓴,明确案例教学特点、优劣、难模仿性,准确定位这种教学方法,建立配套的教改运行机制,才可以避免盲从、形式化与资源浪费,从而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真正提升教学质量。

案例教学法的几种错误定位

党校是培训和轮训各级党的领导干部的主阵地,主体班次是党校办学的核心与灵魂,主班次的教学方法事关教学质量好坏与办学成败。随着案例教学法的热潮涌动,党校人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将案例教学法引进主班次的课堂。2008年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二十五条明确指出,党校要努力创新教学方式,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学,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教员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从条例看,党和国家已将案例教学法作为党校教学的一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调动两个积极性,定位比较精准。但在现实的运行之中,各地党校的定位并未如此准确,甚或出现一些错误战略定位。

1.乐观定位。乐观定位是指决策层对案例教学法战略定位时过于乐观,夸大了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将其定位过高,并以学校制度、文件、领导讲话等形式显示出来。这种定位易于将教改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案例教学上来,易于将教改等同于案例教学,易于使人忽视传统教学方式和新型教学方法的联动作用而对案例教学法产生全能的错觉。在一些乐观定位的学校中,一些案例教学公开课、案例教学竞赛、案例课件竞赛、案例教学的专家学者的讲座、案例教学的培训等活动频现,甚或要求一些不适合案例教学的课程也要强行使用。这不仅违背了教学规律,而且引发教员反感情绪,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当然,也有一些乐观定位的学校,调子虽高,但却只是在口头上要求相关学科的教师尽量实行,无实施的详细规章,对案例教学法真正内涵、如何实施、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学生学习期间必须分析的案例数量和相关考核等问题均未有相应的要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案例教学往往只是教师自己的事,依教师个人的热情和自身素质来决定。产生乐观定位的根源可能是多方面的,或是教改形势所逼,或是对整个党校条例的认识不够,或是决策层没有真正深刻认识案例教学这种方法,对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优劣、难模仿性等认识不够,过分看重其优点、忽视其不足。

2.悲观定位。悲观定位是指决策层对案例教学法战略定位时过于悲观,对案例教学法的作用产生质疑,将其定位过低,忽视案例教学的应有作用,甚或不主张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在这样的学校里,案例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其教学方法探讨的工作重点更侧重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其他新型的教学方法,少数积极倡导的老师很可能受到阻拦和抑制。产生悲观定位的主要原因有两种,一是决策层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有偏差,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其不足,而对其优点则认识不够。二是决策层充分认识了案例教学的特点、难以模仿性、系统性与复杂性,意识到案例教学法必须与干部使用机制、干部培训体制、干部培训机构管理、教学项目管理及学员管理等方面的改革相配套,但由于现实相关制度缺失和一些地方党校尤其是地市级党校和县级党校的条件制约等因素而产生悲观情绪。

3.模糊定位。模糊定位是指决策层对案例教学法目标定位不明确、案例教学法在已有教学法中的权重不确定、案例教学法的选择与学科的关系定位不清楚。这种定位下,学校往往缺少相关制度。实践中,校方往往既不积极倡导,也不反对。当然,这样定位的学校也缺少一些案例教学的专业培训、专家讲座或一些常规性的案例教学竞赛等。教师往往是自发、本能地对其探索与运用,不同教师对其认识也不同。于是往往出现将案例等同一般事例或举例教学,将案例课堂讨论等同于一般课堂讨论等错位现象。产生模糊定位原因主要可能有如下几种:一是校决策层缺乏教改自觉性,应付条例提出的案例教学法要求;二是对案例教学法本身的特点、优劣认识不到位,既没有激情,也没有抵触情绪;三是决策层可能深知案例教学的特点、优劣,但在决策定位中遇到利益相关者的抵触,尤其是那些善于传统教学的老教师的博弈与阻挡,出于各方利益的兼顾,往往采取模糊定位。

二、党校主班次教学中案例教学法需再定位的原因

第7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思想品德教学;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经过二十多年的思想品德教学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借助案例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比如,我在讲初二下册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时,引入了这样的案例:中学生小明期中考试两科不及格,班主任在班级批评他不努力,简直比猪还笨。这时小明在下面小声申辩,班主任又以他不服管教为名,罚他面壁而站。就这个案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我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是:

第一组:站在家长的角度;第二组:站在老师的角度;第三组:站在法律的角度,并分别阐明自己组的观点。最后,我做了正确的评价,法律规定我们每个人都有人格尊严权。家长组认为:家长也有错,存在人身依附的错误观点,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不管了,同时,也违反了法律的规定。老师组认为:老师不是对小明负责,而是对小明进行侮辱行为、体罚行为,侵犯了小明的人格尊严权,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法律组认为:本案例涉及宪法的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通过我这样的总结既使学生有了清醒的认识,不再做一个愚昧的法盲;也使学生了解了自己生理和心理的特征,调节了自己的情绪,加强自己抗挫能力,以适应社会上各种环境的考验。因为未成年人正处于身体的成长时期,一方面他们已开始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不想事事依赖家长,想独立处理自己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又跟不上独立意识的发展,往往分不清是非,易偏激。因此,使自己的行动带来很大的盲目性。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对他们进行引导,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遵纪守法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在教学中发现案例教学法的主要成效如下: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结合小组讨论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逼真模拟训练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且灵活有趣,长此以往,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运用案例教学,将大量理论化、抽象化的知识浅化,以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的案例呈现出来,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其深入思考,在较短的时间内明白和掌握课堂所学知识,从而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将生活的案例融入课堂中,使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课堂活动。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不同课堂的反复练习,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在这样的教学中,真正体现了“生本位”的教学理念。初中三年的思想品德课堂案例训练,最终使得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有所提高。

4.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形成

案例教学法将理论和现实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大胆发问,并及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教师往往不设定标准答案,而是对每位学生的分析和解决思路给予肯定,使得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进行大胆创新和想象,为其今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5.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得以发展

我们提倡“终身学习”,位于一线的教师工作,本身就是很好的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案例的选编、呈现、分析;活动的设计、运行;课堂的引导、升华,都离不开教师精心准备、灵活协调、归纳总结。二十年的课堂案例教学经验于我自身而言,就是一个再教育的过程,促使我充分结合学情和社情,积极思考、广泛查找收集信息,力求对案例有深入透彻的理解。

总之,我通过案例教学,特别是通过对法律的案例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更加活跃,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成效突出。

现在学校正在开展法律走进校园活动,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会很好地利用案例教学的手段使学生更加有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法律知识中,使他们更加知法、懂法,从而达到更加守法,特别是增强法律意识,明辨是非,为将来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好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范能能.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第8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环境法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26-01

《环境法》是普通高校环境类专业的选修课,其教学目标是提高大学生运用环境法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认为借助实际的环境问题案例引入课堂,能有效实现上述目标。

1 案例教学法特色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于1870年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首创。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主要用于部分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工商管理、法学、医学、国际商务等学科领域。

首先,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传统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不佳。案例教学就不一样了,一个好的案例,能真正实现案例情景“再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充分体验角色,成为案例活动的主体,积极分析探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其次,案例教学法重视双向交流。传统教学方法主要由老师讲授书本知识,学生听懂多少,掌握多少,要到最后考试时才知道,且学到的都是教材中死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看到案例后,首先进行吸收消化,然后查阅各种相关的理论知识。无形中,学生主动地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接下来要经过周密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教师应该适时给以引导,促使教师加深学习与思考,对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案例教学法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环境法课程条文较多,尽管最初立法时尽量做到通俗易懂,但具体在学习时,免不了还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专用名词和语言。如果在教学中还一味地采取传统教法,不仅深奥难懂,学生学起来也感觉枯燥无味,课堂死气沉沉,遇到具体案例时,学生会束手无策,缺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结合所讲内容,选取适当案例,让学生结合专业学习法律现象,设身处地思考问题,不仅加深了对抽象法学条文理解,也开阔学生视野,能辩证地看待社会实际问题。

2 具体实施过程

2.1 展示案例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精心设计案例。呈现方式有多种,笔者认为,利用多媒体技术形式再现案例效果最佳。

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声像手段能把案例中所包含的各个方面信息更全面、更逼真地呈现给学生,使其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充分感受案例,为后面做好准备。

例如,笔者在讲授《环境法》中“民事责任”时,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室,在屏幕上展现出以下的案例:

某甲家住二楼,楼下为一餐厅。该餐厅每天排放大量油烟致使某甲家长期无法开窗户通风,某甲家装在二楼外墙的空调散热器由于长期被油烟熏,已经无法正常使用,于是向环保部门投诉。经环保部门检测,该餐厅油烟排放没有超过排放标准。环保部门对此纠纷进行调解,但是因餐厅坚决认为自己排放未超过标准不应赔偿而未果。

2.2 案例讨论

这是案例教学模式的灵魂所在。此时此刻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和讨论。

针对上述案例,笔者设计了两个层次的问题:(1)该餐厅拒绝赔偿的理由成立吗?为什么?(2)你认为,该餐厅应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请具体说明。

接下来,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旁听,或者参加某个小组的讨论。各个小组形成小组意见,由小组选出一名发言人阐述。

2.3 概括总结

一般说来,在激烈的案例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大都会用5~10分钟时间,为课堂讨论作一个简短的总结。

教师总结不一定是讲出标准答案。因为有些案例并没有标准答案,关健是看讨论的思路是否对头、分析的方法是否恰当、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当然,在总结时,对于正确的观点要给予积极地肯定,利于下一次案例教学的开展。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分析讲解案例的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将案例与所涉及的环境法学原理及条文融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案例来掌握课本中的基本知识,熟练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 案例教学注意事项

3.1 案例收集

这是案例教学法良好开端。首先,选择案例应具有真实性。任何事件都有起因、经过与结果,教师选取的案例若是真人真事,通常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案例的收集都应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例如,环境民事侵权的救济、环保产业的市场化、举证责任倒置和因果关系推定等等。

3.2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案例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若教师的训练目标不明确,听任学生自主发挥,偏离主题,那么预想结果就会达不到。教学不仅是要使学生掌握环境法律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用法律思维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环境问题,因此,教师要充分当好这个“引导者”的角色。

3.3 案例教学要循序渐进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根据教学进度逐步展开。环境类专业的学生主要倾向于理工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法律基础知识较弱,因此,盲目的使用案例来进行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思维混乱、无所适从,最终在讨论阶段会出现冷场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逐步掌握环境法相关的基本知识,了解基本的法律规范后再进行案例教学,这样才能起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案例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还加强了学生对环境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其认识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肖良平.《法律基础》案例教学法探析[J].文教资料,2006(32):50-51.

第9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

一、刑法教学案例的选择标准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平台,没有好的案例做支撑就不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首要问题。笔者认为案例的选择至少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案例要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一致,即要具有针对性案例选择的针对性是指教学所选取的案例应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与教学的重点及难点问题具有关联性。刑法教学中要通过刑法案例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课程重点或难点的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的刑法理论知识分析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具体法律问题,从而起到提高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和锻炼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双重效果。基于此,在选取刑法案例时应该综合分析,一要注意所选取的案例与教学目标和内容是否相关联,二要注意所选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是否过于分散和单一。所选案例如果与教学目标或者内容不具有关联性,就不符合针对性的标准,拿它来进行刑法教学也就失去了案例教学的意义。但是,即便具有针对性,如果所选案例涉及的知识点过于分散和单一,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样也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有些案例过于复杂,涉及的问题过于分散,这种案例比较适合在综合讨论中应用,而平时课堂讨论的案例应力求知识点集中,有较强的针对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检测教学目标是否很好地实现,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二)案例本身必须蕴涵一定的法理,即要有典型性案例的典型性是指,所选取的刑事案例在全国和某一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大家比较关注并且案例本身蕴藏了某种法律关系或者法律理论,需要学生运用理性思维来分析隐藏其背后的法理内容。比如对于盗窃罪、侵占罪和诈骗罪的理解,许霆案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许霆利用自动取款机的错误连续取款十几万元,一审法院判其无期徒刑,判决后社会影响非常大,不同阶层的人对此看法不一。普通民众认为无罪,理由在于引起事件的原因在于银行,银行自己责任也很大。此案在法学界也有争议。有学者认为许霆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只构成民法上的不当得利,许霆只负有返还的义务,追究刑事责任明显错误;有学者则认为许霆的行为构成犯罪,但对于具体构成什么罪则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构成盗窃罪,有人则认为构成侵占罪,也有人认为构成诈骗罪。对这个案件的讨论,有利于学生掌握盗窃罪的基本构成,正确区分盗窃罪与相关财产犯罪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典型案例一般应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并应具有较大的新闻效应,但需要注意的是,案例的典型性在于案情与法律规则的相关性,而不在于案件所产生的新闻效应[2]。因此,不能仅仅凭新闻效应来选取刑事案例,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三)案例应该适宜教学,即应该具有适宜性所选取的案例应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适宜教学。详言之,在内容上,案情应该简洁、难度应当适中。如果案情过于复杂,难度过高,超出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他们就会百思不得其解,寻找不到分析问题的入口和路径,就会使其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受挫。而案情过于简单、难度过低的案例,同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形式上,案例应避免过于冗长复杂,否则会浪费过多的课堂时间,也不利于让学生抓住案件核心。因此,教师要遵循适宜性原则选取刑事案例,并对案情进行梳理分析和全面掌握,对所选内容有所裁剪,以便更好地运用到教学中去。

(四)案例要具有一定的思维拓展性,即应该具有启发性案例教学所选取的案例应该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便要求案例应具有一定的疑难性,必须隐含一定的理论问题,并且这个问题正好也是学界争论不休还没有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的理论命题,这样可以启迪学生思维,为他们留下较大的思考空间。例如许霆案对于学生认识财产犯罪就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针对“秘密窃取”是不是盗窃罪的必要条件、“机器能否被骗”等理论问题学生可以深入思考,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二、刑事教学案例的运用

案例的运用一般包括刑事案例展示、组织学生讨论、总结评述和学生提问四个步骤。展示案例是运用的前提和基础,组织讨论是重要阶段,总结评述是关键,学生提问是升华。一个成功有效的教学案例要至少经历这四个关键阶段,当然,还可能有更进一步的延伸,即要求学生写小论文。但这似乎超出了课堂案例教学的范围,故这里不予论述。

(一)案例展示事先呈现案例可以说是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要想让学生在讨论时有话可说,就必须事先让学生知道案例,同时必须告知学生需要回答什么样的问题,以便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搜集相关资料,并结合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当然呈现案例的方式多种多样,最普遍使用的方式是给学生发送纸质文字资料。这种方式比较直接方便,学生也愿意接受,缺点是费用成本有点高,有些学校可能没有这笔项目支出,教师仅靠自己力量也无法满足需要。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运用多媒体呈现案例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其优点是直观、简洁,运用得当可能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缺点是只能当堂讨论,由于缺乏像纸张那样的载体加以固定,下课后不利于学生根据具体问题搜集资料。这样课堂讨论很难深入进行,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组织讨论组织讨论是整个案例教学的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实践证明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都直接与组织讨论这一环节存在很大的关系。一个好的案例教学,必须有组织优良的分析讨论,讨论得越深入、辩论得越精彩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越能锻炼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就越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就案例中的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赞同、质疑、批判其他同学的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自己只是处于引导者的地位,学生才是讨论的主体,教师不能过早表达自己的观点,以避免窒息同学的热烈讨论[3]。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注意观察不同学生的表现。对于思维敏捷、脑子反应快的同学要启发其对问题做深入思考;对于害羞不敢发言的同学要多加鼓励,并有意识地给其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对于懒惰不想发言的学生要进行必要的强制,例如将平时发言和最后成绩挂钩,迫使其端正思想,认真准备;对于想发言但脑子稍微迟钝的学生要适时点拨,避免学生的讨论出现尴尬局面。

(三)总结评述总结评述阶段是案例教学的关键阶段,它是在组织学生讨论阶段结束后,教师对这次讨论的问题的总结性陈述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把握全局,对整个讨论的过程以及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全面点评。同时,教师应该对所讨论问题所涉及的理论背景、观点给予交代和评述,使学生能够知其然更能够知其所以然,加深学生对刑法理论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应该指出本次讨论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为学生指明今后改进的方向。

(四)学生提问一个完整的案例讨论课,应该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答疑时间,这一般发生在教师总结评述结束后,学生可以针对有疑问的问题自由地向老师提问。老师应该逐一回答学生的疑问。这一阶段可以使整个案例讨论得以升华,也集中体现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互动关系。

三、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