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命的林子范文

生命的林子精选(九篇)

第1篇:生命的林子范文

②有人劝玄奘说:“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水深龙多,纳集了天下的许多名僧,你若想在僧侣中出人头地,不如到一些偏僻小寺中阅经读卷,这样,你的才华便会很快显露出来了。”

③玄奘思索了许久,觉得这话很对,便决意辞别师父,离开这喧喧嚷嚷、高僧济济的法门寺,寻一个偏僻冷落的深山小寺去。于是玄奘就打点了经卷、包裹,去向方丈辞行。

④方丈明白玄奘的意图后,问玄奘:“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玄奘说当然是太阳了。方丈说:“你愿做烛火还是太阳呢?”

⑤玄奘认真思忖了好久,郑重地回答说:“我愿做太阳!”于是方丈微微一笑说:“我们到寺后的林子去走走吧。”

⑥法门寺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方丈将玄奘带到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这座山头上树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零星的三两棵松树。方丈指着其中最高大的一棵说:“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玄奘围着树看了看,这棵松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玄奘说:“它只能做煮粥的薪柴。”

⑦方丈又信步带玄奘到那片郁郁葱葱的林子中去,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颀、挺拔。方丈问玄奘说:“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

⑧玄奘说:“都是为了争着承接天上的阳光吧。”方丈郑重地说:“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的阳光,为了一滴的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一团团的阳光是它们的,许许多多的雨露是它们的,在灌木中它们鹤立鸡群,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⑨玄奘听了,便明白了。玄奘惭愧地说:“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而山野小寺就是那棵远离树林的树了。方丈,我不会再离开法门寺了。”

⑩在法门寺这片森林里,玄奘苦心潜修,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名僧。他的枝叶,不仅伸过云层,伸过了天空,而且,承接了西天辉煌的佛光。

{11}是的,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思考练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郁郁葱葱( )  应酬( )  光芒迸露( ) 秀颀( )

2.玄奘决意离开法门寺的原因是什么?

3.方丈问玄奘“你愿做烛火还是太阳”,其用意何在?

4.为什么更多地接受阳光雨露的松树反倒没有成材呢?请你结合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教育的状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5.文章第{10}段中的画线句有何含义?

6.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玄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用几句话回答。

第2篇:生命的林子范文

有人劝玄奘说:“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水深龙多,纳集了天下的众多名僧,你若想在僧侣中出人头地,不如到一些偏僻小寺中阅经读卷,这样,你的才华便会很快光芒迸露了。”玄奘自忖许久,觉得这话很对,便决意辞别师父,离开这喧喧嚷嚷高僧济济的法门寺,寻一个偏僻冷落的深山小寺去。于是玄奘就打点了经卷、包裹,去向方丈辞行。

方丈明白玄奘的意图后,问玄奘:“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玄奘说,当然是太阳了。方丈说:“你愿做烛火还是太阳呢?”

玄奘认真思忖了好久,郑重地回答说:“我愿做太阳!”于是方丈微微一笑说:“我们到寺后的林子去走走吧!”

法门寺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方丈将玄奘带到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这座山头上树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零星的三两棵松树,方丈指着其中最高大的一棵说:“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玄奘围着树看了看,这棵松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玄奘说:“它只能做煮粥的薪柴。”

方丈又信步带玄奘到那一片郁郁葱葱密密匝匝的林子中去,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颀、挺拔。方丈问玄奘说:“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

玄奘说:“都是为了争着承接天上的阳光吧。”方丈郑重地说:“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的阳光,为了一滴的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树,一团一团的阳光是它们的,许许多多的雨露是它们的,在灌木中它们鹤立鸡群,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玄奘听了,便明白了。玄奘惭愧地说:“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而山野小寺就是那棵远离树林的树了。方丈,我不会再离开法门寺了!”

第3篇:生命的林子范文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使我感悟道出了生命的意义:当飞蛾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它极力鼓动双翅,跃动的求生的欲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生命生命读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生命生命读后感1我不是一个哲学家,我的生活阅历也太少,还无法看透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但是今天读了杏林子的《生命,生命》这篇文章,看完后心里对生命的认识有了一种懵懂的认识。那拼死求生的飞蛾,那不屈向上的小瓜苗,让我从心底感觉到它们是多么热爱生命,多么珍惜生命啊!

在文章中,作者描写了飞蛾的“生之欲望”的“震惊”、香瓜子瓜苗的“茁壮生长,昂然挺立”,也描写了心跳的给作者带来的“震撼”……这些富有表现力、生命力的词句让文章显得极为生动,也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灵。

看完这篇文章后,我查找了一下杏林子的资料,更是感慨万分。在查看了本文作者杏林子的资料后,我更是感概万分。杏林子12岁就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从那时起,她手不能抬,头不能转,脚能不走。在残酷的挑战面前她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坚强的毅力自学了许许多多的科学知识,成为了一位出色的作家。杏林子生前常说:“除了爱,我此生一无所有。”她现已出版书四十多本了,最震撼人心的是:杏林子把所有的稿费都捐给了“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读到这里,我更加深刻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奋斗,是贡献!

生命生命读后感2本文章作者杏林子,她通过三件事: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展示了生命的意义。飞蛾求生使我感到,凡是生物,都有求生的欲望,都特别珍惜自己的生命;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长成长,使我看到了种子生命力的顽强;倾听心跳让我知道:生命是属于自己的,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要好好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在这三个小事中,我最佩服的就是瓜苗了!瓜苗能在一个没有阳光、没有泥土、没有水的砖缝中茁壮生长,虽然仅仅只活了几天,但是它让成千上万的人们都知道了我要因为一点点挫折就放弃你的生命。

社会上也有两种人生观不同的人:有的人四肢健全,头脑灵活,却好吃懒做。他们宁愿去向人们乞讨,也不愿意靠劳动吃饭,这让我瞧不起他们,因为它们不懂得珍惜生命。而一些残疾人却能用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这让我尊敬他们,因为它们懂得珍惜生命。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感受是: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生命,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不能放弃生命!让我们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生命生命读后感3读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我心潮起伏。那拼死求生的飞蛾,那不屈向上的小瓜苗,都在用行动无声的告诉我:它们是多么热爱生命,多么珍惜生命啊!即使那只飞蛾早已知道,逃不过人类的手掌心,可它还是极力鼓动双翅,没有放弃一丝一毫的希望;即使那一截小瓜苗在没有水分、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破壳而出、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即使它仅仅活了几天,但它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仍努力生活。它短暂的一生是不懈奋斗的一声啊!

那只飞蛾被作者抓住后,在即将踏入死亡殿堂的情况下,仍不放弃那最后的生存机会,努力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连飞蛾这么一直小小昆虫,都知道只要有一丝丝生命的希望,就要努力去争取!

墙角中的香瓜子也是如此。在那没有阳光,没有土壤的砖缝中,向瓜子却可以在里边冲破坚硬的外壳,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及时他仅仅只活了几天。一粒小小的种子,在没有任何有利条件的环境下,勇敢的向上成长!小种子的气魄,我们人类每个都有吗?

我从全解里了解了本文作者杏林子12岁就患上了“类风湿性骨节炎”这种病,从那时侯起,她手不能抬、头不能转、脚也能不走,像文中的飞蛾一样有顽强的生存意识,像文中的香瓜子一样在恶劣的情况下不屈向上,茁壮成长。但是在残酷的挑战面前她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坚强的毅力自学了许许多多的科学知识,成为了一位出色的作家,并获得“十大女青年作家”的荣誉称号。

我要珍惜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生命,我可以好好利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我必须得对自己负责。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生命生命读后感4我读了杏林子写的《生命生命》这篇文章后,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并明白了一个道理:生命是有限的,我们一定要珍惜它们,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这篇文章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作者捉住了骚扰她写作的飞蛾,可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顽强的生命力令她震惊,于是把飞蛾放走了。第二件事是一粒香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使作者感受到了种子强大的生命力。第三件事说的是作者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了她极大的触动。这三件事让作者体会到了生命的存在。

我还读了其它一些关于生命的文章,例如《半截萝卜也能开花》,它讲述了出生在爱荷华州的小姑娘妮可·凯利从小就是个舞蹈迷,获得过许多重量级的奖项,后来被鳄鱼咬了一口,截了肢,变得封闭自卑起来,她的妈妈把半截萝卜泡在水里,最后萝卜竟开了花,使妮可·凯利找回了热情与自信,成为了2013年的“爱荷华小姐”。这半截萝卜顽强的生命力使妮可·凯利顽强地站了起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浇灌出了人生路上的`生命之花。

在我看来,生命是我家花盆里的凤仙花,我经常为它们浇水,精心照料着它们,如今它们已从一颗颗小种子里破壳而出,长得葱葱茏茏,俨然一片“小森林”。生命是一只只蚯蚓,在泥土中蠕动,为农民伯伯种的水果、蔬菜松土,使果蔬质量好……虽然生命多姿多彩,但是许多人不珍惜它们,、吸毒……不仅给自己、家人带来了痛苦,也给社会带来了危害,我们要珍惜生命,不能蹉跎光阴,浪费生命。生命是短暂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创造无限的生命价值,使生命穿越时空,成为永恒。

生命生命读后感5第一次读《生命生命》的时候,我想,文章的题目为什么要重复呢?后来,我深刻体会到了:那是作者杏林子赞美生命的强烈感情。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我”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来的幼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体会到生命的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要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绝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活力。

杏林子,她12时就有关节炎,胸下没有任何知觉。小学毕业后因为辍学的林杏子,数十年来坚持自修,凭着坚强的毅力写作。她说过“除了爱,我一无所有。”她在生前已经决定在死后捐出躯体的心愿。杏林子把所有的爱献给了人类,连死后也不例外。比一比杏林子,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在困难面前打退堂鼓呢?

不是每一条江河都能流进大海的,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生根发芽。生命中不是所有都是快乐的,也不是永远都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快乐中我们感谢生命;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生命是短暂的也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让自己活得更精彩。

第4篇:生命的林子范文

一、主要描写了林道静从一个不满封建社会和封建家庭,争取到婚姻自由的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到要求革命,参加革命的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发展过程

林道静出身于剥削家庭,父亲是个大地主,母亲是佃户的女儿。但她生母死后,生活在后母徐凤英的下,备受屈辱压迫,过着小狗般的生活。在她身上,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影响。童年的受虐生活养成了她的反抗性格,资产阶级的学校教育灌输了她对爱情的幻想。高中比业后,她拒绝后母为她安排的做官太太的生活道路,宁可被家庭断绝供养,读不成大学,也决不屈服于,誓死不从。为了反对家庭逼婚,林道静再也不愿羁身在封建家族牢笼中,面愤然出走。可是迎接她的却是更加险恶的社会。她孤身一人,凭着获取独立自由的天真幻想,不远千里,到了杨庄去谋取一个小学教员的职位。她向社会跨进的第一步,在着不知世事艰难而冲发出来的勇气。其寡言少欢的举止又掩藏着倔强的性格,流露出的小资产阶级情调,说明了她还是在迷雾中接触冷酷的社会现实,对生活缺乏本质的认识。目击到北戴河的旧社会的腐败黑暗,人生的冷酷,痛感天下之大,竟“连立锥之地都没有”,顿时感到孤独、彷徨和绝望,悲愤绝望而投海自杀。林道静的自杀,一方面是她反抗黑暗的表现,另一方面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满现实,从个人主义出发孤身奋战、彷徨、苦闷,又找不到出路的必然结果。

林道静没在在大海中丧生,余永泽把她救活下来,在这样艰难险恶的境地中,竟然遇到这样一个同情自己,而且救了自己生命的人,她感到这是“一种青春的喜悦,一种绝逢生欣幸”。他们谈诗论文,频繁接触,构成双方互慕互爱的条件,加上余永泽的洒脱风度,征服了林道静少女的心。林道静把余永泽看作是“多情的骑士,有才华的青年”。于是,他们由相爱到结婚。但是林道静要独立、自由主义不做男人附属品的个性解放和反帝、反封建、爱国思想的要求,与余永泽的自私、庸俗、追名逐利和专横思想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她渴望自由自主,到处寻找职业,但处处碰壁,备受。因此,他们的结合一开始就带有两重性,小资产阶级的爱情和家庭生活的所谓“幸福”,解决不了她思想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于是她思考、她思索,她要在思考和探索中寻找出路。

正是在林道静处于人生三岔路口之时,中国共产党人适时地出现在她的面前。卢嘉川在杨庄小学与她第一次见面时,用“九一八”的炮火把她的抗日爱国思想点燃起来。而爱国青年的除夕聚会,则成为林道静走向革命道路的重要转折点。在这次聚会中,她结识了一批共产党员和爱国青年,经过了卢嘉川的再次引导,从此,她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著作和革命文学作品,内心迸发了革命激情,勇敢地参加纪念“三一八”和“五四”的流行示威。因不断参加革命活动,她与余永泽的分歧日趋激烈。最后因余永泽阻挠林道静掩护卢嘉川,使卢嘉川遭受逮捕和杀害,两个人终于分道扬镳。这就着力描写了林道静不满封建家庭的婚姻状况,只身逃走,祈求靠个人自由而获取幸福,可惜处处碰壁,从而目睹了社会的黑暗、人生的冷酷,“天下乌鸦一般黑”的人生感叹,但由于林道静渴望自由自主,与相爱的人的自私、庸俗格格不入,最终导致决裂,终于走上了参加革命的实际工作道路,从而进入了她的第二个性格发展过程。

二、主要描述了林道静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民主者成长为无产次级革命战士的过程

林道静与余永泽分手后,过了一个月光景,因卢嘉川没近照三天后要来找她的约定,看出了卢嘉川被捕的征兆。最后下决心“离开他,不能让他毁灭我的一生”。她用卢嘉川交给她的革命传单张贴在胡同的墙壁,散发于门口的行动,表明她要像卢嘉川等者一样不怕“铤而走险”,表明她对阻挠她投入革命活动的余永泽的疏远。林道静和余永泽的决裂,不只是夫妻关系的割断,而是两条道路,两种世界观的分离,也是她转变立场,使“小林”变成“森林”中的一员,到革命的大家庭中去锻炼,成长的界址。但由于发传单的行动被叛徒察觉,不久后就被抓获,这是她第一次被捕入狱,后来由公安局局长胡梦安担保释放。胡梦安为达到占有她的卑鄙目的,就暗派密控,像毒蛇一样缠住她,并直面威逼利诱,妄图逼使她放弃革命,却遭到林道静的坚决回击。林道静冲着胡梦安振振有词:“卑贱的灵魂永远不能理解什么叫崇高的事业!”她这样看重革命事业,是敢于怒斥敌人时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力量,与其说是保护自己的人格,不如说是在保卫革命的荣誉。为了革命,她有着什么也不要畏惧的想法。党很重视对她的培养,特地设法让王晓燕的父亲王鸿宾教授夫妇作掩护,瞒过了特务侦探的耳目,把她送到定县姑姑王彦文学校里教书,这样她就有机会接触到农民群众,并受到第二个引路人江华的教育。

到了定县,江华与她接头,启发她要多跟工农接触,交朋友,她听了江华的话,结识了几个学生的家长。虽然这只是开始走向群众,但却使她“生活在尖锐的阶级斗争的战线上”有了活动的依附,已不同于她过去一个人闯来闯去了,这就意味着她的斗争生活展开了新的一页。江华在定县工作,为林道静播下了革命的种子,让她懂得了如何尽力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人做好工作,以利于为革命积聚力量。林道静按江华的嘱咐在定县小学争取了大多数教员和他学生,闹了一次。在这次中,看得出林道静的革命热情之高,但也透露了斗争经验之缺乏。单凭一股子革命热情去进行革命斗争是不行的,闹过后,县政府派人抓获林道静和另一个青年教师赵毓青,幸而她的学生皮得瑞及时于半夜三更冒着着风雨告诉了她这个突然的消息,才逃脱了敌人张下的罗网。林道静伧促之下逃到了学生刘秀英家中,从而转危为安,这就是江华引导林道静与群众密切联系所取得的效果。后来在刘秀英家里遇到了共产党员“姑母”,这时姑母要安排她到地主老财家去做家庭教师,这是党对林道静的考验。她愿意接受,这也说明了她不仅是在依靠群众,更重要的依靠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出闪烁着青春光彩的革命历史。在短短的一个月里,第一次给了民意一生中最大的触动,也是她一生中第一次从痛苦的思想斗争中,冲刷着潜入在灵魂深处与劳动人民不相融洽的情调,由衷地发出了“我会彻底地把自己交给无产阶级”的势言。在大地主家里,面对悭吝的宋贵堂,看到宋郁彬老婆凶厉的眼光,监视她的陈大娘,还有如何对待郑德富那双凝聚着阶级深仇大恨的“白仁眼”,林道静心里很不是滋味,但这是党的任务,这就要她彻底地改变自己的阶级立场。林道静虽然背叛了原来的阶级,但并不等于具备了无产阶级战士的情操,她不能离开党的培育而到达完全与无产阶级血脉相通的思想境界。郑德富的“白仁眼”是强烈的阶级仇恨的外在形象,林道静是他视觉上的地主小姐,而林道静还没有放下地主小姐的尊严,自然这两个处于不同阶级地位上的人就出现了各自不欢的尴尬场面了。但林道静按照“姑母”的吩咐,试着与郑德富搭话,与陈大娘攀谈,结为知己,跟宋贵堂当面顶撞,为王老增大鸣不平,同赶车人满屯配合,这样,在危急关头,陈大娘替林道静从宋郁彬的内室窃来了“一张开着共产党和所谓赤化分子的名单”,林道静抄录后很快就交给了党组织,让党及时地掌握了敌人的行动计划,使革命力量免遭一次重大的损失。这样,林道静真正地认识了阶级的本质,后来她在郑德富的帮助下逃离虎口。从而肯定了知识分子投身到工农群众的必要性。由于接触了工农群众,能够对苦难深重的农民所表现出来的阶级仇恨和阶级意识解剖了自己沾染上她本阶级污点的灵魂,提高阶级觉悟,还足以说明她与工农群众相结合能够严于责己,认真改造世界观,从而真正成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三、主要描写了林道静从一个普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成长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过程

林道静从宋村逃回北平,但由于叛徒的告密,就这样,林道静度过她的第二次监狱生活,经受了敌人的严刑,但监狱成了她的革命大学,在那里她受到了第三个引路人从红的教育。她从重刑的昏迷中醒来,意识到“自己还不是个党员,可是希望为党、为人类最崇高的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我想这个日子到了,我什么也不想,就准备这最后的时刻”。林道静对党坚信不移,她要以共产党员为榜样,不怕坐牢,即使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也毫无憾言,这是很可贵的。但这里也暴露了她自身积存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弱点,想着“英雄一样的死去”的日子到来,而不考虑怎样坚持斗争。于是林红严肃地告诉她:“不要以为被捕是你生命的终点,就一定是死。不是的,共产主交者到任何地方——包括在监狱里都要工作,要工作到最后一分钟,最后一口气!我们要亲眼看到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快乐地迎接这个日子……”。林红一段话鼓舞了林静,而且又讲了一些英雄故事,最后使林静终于明白了“还没有斗争就先想到死, 是不对的”,并且认识了什么是“真正的生活”。 这样,林红激励着林道静能像所有的革命者一样做到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后来林道静在狱中参加了绝食斗争,觉得自己的思想又进了一步,在这“进了一步”的足印上,分明闪烁着林红的思想光辉。林道静出狱后,党根据林道静在狱中的表现,吸收她入党,她在党旗下宣誓经把自己“整个生命无条件的交给党,交给世界上最伟大的崇高的事 业”。从此,她以获得新的政治生命的青春,去谱写了千百万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的乐曲。入党后,党组织安排她与刘大姐住到区委机关去搞发行、联络,在此期间,刘大姐给了她不断克服那种习惯性的个人英雄主义老毛病,做好党分配给她的平凡工作。后来,因工作需要,党组织派她以巡视员的名义到了北大。这是林道静第一次挑起领导重担,对于如何去“团结进步,争取中间,孤立反动”,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因此,林道静所走的道路,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小资产道路历程是艰难的;要完成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转变,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练,脱胎换骨,重铸灵魂;只有投身革命实践,接受革命风雨的洗礼人,才能克服自身的弱点;共产党是青年的引路人,只有自觉地接受党的教育和引导,才能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

参考文献:

[1]《文海寻踪》陈衡著,1994年中山大学出版。

第5篇:生命的林子范文

从革命的追随者

成为领袖的妻子

娜杰日达出生在巴库,在高加索长大,从小就长得漂亮动人,带有典型的东方女人的气质。由于受革命家庭的影响,从小就有为实现社会主义奋发工作的热情。中学时候开始就对党的领导人斯大林崇拜备至,并把斯大林理想化、精神化和革命化。

娜杰日达的父亲常和斯大林来往,不仅把其当作朋友,甚至把斯大林当作自己的儿子。在娜杰日达心目中,斯大林是一个最完美的革命者,她认为与这样一个人结婚,不仅能得到真挚的爱情,而且也是为革命服务的最高形式。

娜杰日达的母亲则认为,女儿年轻浪漫,太过于幻想,生活在温馨的、充满呵护的家庭,如果与斯大林这样一个一心为革命而又脾气暴躁的人结婚,不会得到什么幸福,况且两个人年龄差距较大。

1918年,娜杰日达与斯大林完婚。起初他们住在克里姆林宫里,很快她就开始厌恶这座堡垒。她征得斯大林的同意,在其民族事务委员会任秘书,不久就入了党,并成为党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在女儿斯韦特兰娜的回忆录中称:“当时的母亲既年轻漂亮,又很有志气。”

在整个内战期间,斯大林一直在前线指挥作战,几乎顾不上这个家,当然对娜杰日达也失去了往日的关照。有一次娜杰日达出席招待会,顿感身体不适,斯大林劝慰她睡下,娜杰日达动情地说:“原来你对我还算有一点爱情。”

1920年后,娜杰日达先后生下瓦西里和斯韦特兰娜,并把斯大林前妻生的雅科夫接来一起生活。尽管雅科夫比娜杰日达仅小7岁,但娜杰日达对这个从小失去母爱,又得不到父爱的雅科夫格外照顾,雅科夫也同样希望得到娜杰日达的和谅解。她赞助他的事业,并尽量设法弥补父亲对他的冷漠。

慢慢地,娜杰日达对斯大林只关心工作、不关心家庭这一做法表现出不满,而且越来越不希望斯大林拥有现在的地位,自己也不愿再当第一夫人的角色。凡有可能,她尽量不让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份,她很少坐小汽车外出,把她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于学习法文、音乐,拼命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自己的形象。

多愁善感与冷若冰霜

导致家庭危机

20世纪20年代中期,斯大林推行对国民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这使他同自己的妻子关系进一步疏远,双方的性格也逐渐发生变化。一手遮天的权力和周围人阿谀奉承,使斯大林变得有点为所欲为,因为无论他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只能听到异口同声的赞颂。而娜杰日达则变得更加多愁善感,她对深宫大院越来越感到憎恶,对斯大林也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

斯大林对妻子越来越不放在眼里,经常在酒会或晚会上当众让娜杰日达出丑,只要她稍有不满的表示,立即就会招致斯大林粗暴的回击,一旦喝醉酒后,他就会对她破口大骂。

相反,娜杰日达则从不仗势欺人,她待人和睦、友好,连警卫人员都爱戴她。深宫大宇像一把无形的大锁,锁住了娜杰日达的心。她经常暗自落泪,为她的生活和非人待遇哭泣,这时她才想起了她母亲曾经说的话。

她不能选择自己的职业,不能随便与人交谈,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选择朋友,甚至在遇到自己的好友时,如果没有获得斯大林和负责其安全的国家政治保安总局首脑的允许,不得邀请做客。

1929年,在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号召下,娜杰日达也想为这一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表示希望进学校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在向斯大林征求意见时,斯大林连听都没听就拒绝了她的请求,后经过多方做工作,终于说服了斯大林同意她出去工作,同时责成保安总局采取特殊防范措施,除院长外不准任何人知道她的身份。

走出了克里姆林宫这个窒息般的环境,娜杰日达确实变得心情愉快而又宽广。她通过自己的感受去了解百姓的生活,她以为斯大林不了解国内的真相,就把自己所见所闻告诉了斯大林。斯大林一方面尽量回避这些问题,一面斥责妻子在搜集托洛茨基分子的谣言,并宣布不再让她上学,并拘捕那些向娜杰日达反映情况的人。对此,娜杰日达非常气愤,并冲着斯大林大骂:“你是个虐待狂,你就是这种人,你不仅虐待儿子,折磨自己的妻子,你还迫害全体人民。”从此后,斯大林和娜杰日达争吵不断,斯大林外出也很少带着她。

昙花一现谜一般的情节

1932年11月8日深夜,年轻的娜杰日达在自己的卧室里突然猝死,年仅30岁。

对于娜杰日达的死说法很多,官方机构说:“娜杰日达得了病,本来已开始好转,可她不顾医生劝说,下床过早,结果导致并发症和死亡。”但在前苏联政治保安总局工作的人员认为娜杰日达是开枪自杀的。1932年11月8日,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纪念十月革命15周年音乐会,娜杰日达自然也是其中之一。据当时在场人员称,娜杰日达身体健康,而且被莫洛托夫、伏罗布洛夫和他们的夫人们簇拥着。

据斯大林私人保卫队的一位工作人员称,那天晚上他恰好在斯大林住宅值班,斯大林和妻子从音乐会回来后不久,卧室里就传来枪声,当他们冲进去时,她已躺在地板上,头发散乱,穿着黑绸缎裙,一只“瓦尔德”手枪扔在身边,但这名卫士并没有说当时斯大林在哪儿。

现场目睹者证实,娜杰日达的生命是被子弹夺去的,但究竟谁是扣动扳机的人,无人能说得清楚。

斯大林内心深处的眷念

娜杰日达的死对斯大林的震动很大,他对娜杰日达的感情这时才显现出来。斯大林宣布娜杰日达的遗体不准火化,而且要埋在公墓,这在当时的情况下引起人们的惊奇。

莫斯科当时的传统,党员死后都应火化,如果死者是位政要官员,就把他的骨灰盒砌在古老的克里姆林宫的宫墙里,像娜杰日达,作为斯大林的妻子,可以在克里姆林宫宫墙里得到一处璧龛。

然而,斯大林坚决反对火葬,他命令要举行隆重的出殡仪式,将死者安葬在古时特权享有者的新处女修道院的墓地里。那是古代皇族的陵园,安葬过彼得大帝的第一任妻子、妹妹以及很多俄罗斯贵族的代表人物。

斯大林要求跟随出殡灵车走完从红场到修道院的全程,也就是说要走近7公里的路程。这对斯大林来说可谓是20多年来的第一次,担任保卫工作的人员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出于安全考虑,保卫人员多次劝斯大林不要走完全程,但都未能奏效。11月11日下午3时,斯大林在灵车后步行约十分钟后,还是在保安人员的簇拥下,坐车先行到修道院等候出殡的队伍。

斯大林自娜杰日达去世后,一直孤身一人。在斯大林生命的最后一段,他更加思念自己的妻子,在餐厅、在别墅的办公室以及克里姆林住宅里都挂着娜杰日达的照片。

第6篇:生命的林子范文

林则徐,1785年(乾隆五十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今福州)一个世代耕读之家。在林则徐未成为封疆大吏之前,林家也是寻常百姓,并不是当地名门望族,更谈不上是什么大家族。其父林宾日,原名林天翰,是清嘉庆侯官贡生。贡生是在明、清两朝科举制度中被选取入太学或备录用的秀才。

贡生林宾日借用邻居罗氏家的房子开设学馆,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塾师。而林则徐的母亲陈帙,为闽县贡生陈圣灵的第五个女儿,是一位非常勤劳贤慧的女子。林宾日、陈帙夫妇一共生育11名子女,长子林鸣鹤早夭,次子林则徐、三子林霈霖及其余八名儿女存活了下来。

福建巡抚徐嗣曾是一位颇有政声的好官,甚受林宾日推崇。一天,徐嗣曾外巡路过林家附近,便下轿去林家向乡贤林宾日问政。林宾日将徐大人迎进门,未及献茶,便从内房传出婴儿落地的呱呱叫声。为林宾日娘子接生的老产婆喜颠颠地出来道喜:“林先生,恭禧恭禧,恭禧你家师娘又为你生了一个大胖小子!”

徐大人听了非常高兴,道了贺,送上贺礼。林宾日便给儿子取名“则徐”,字“元抚”。“则”,是学习、效法,还有即、就,就是之意。“徐”乃徐大人的姓氏。“元抚”即一省之最高行政长官巡抚徐大人也。毫无疑问,“则徐”之名,“元抚”之字,是林宾日寄厚望于自己的新生儿,希望林家这个儿子以徐大人为楷模,为榜样,日后若做官,就得跟徐大人一样为官清正。

林宾日非常重视教育。林则徐四岁时,林宾日便将他携入塾中,抱在膝上,教其识字,一同听学。林则徐七岁便已经熟练文体。

林宾日的教学方法不同于一般塾师,教育态度既讲究又开明。他不只要追求学问,还注重品格修养,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也不对学生搞体罚,而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在他50年的教书生涯中,所教的学生后来中举或考上进士的多达数十人。当然,最杰出的还是自己的儿子林则徐。

林则徐八九岁时,就常常以佳作而获得奖金。眼见家境依然贫穷,有人出于好意,劝林则徐改业学手艺,但林宾日不许。林宾日认定他这个儿子日后必能飞黄腾达,名成功就。林则徐12岁时,孔庙召童生任佾生,经选拔,林则徐当选任佾生,成为祭祀乐舞的小明星,名动乡里。

林则徐童年家境虽寒苦,但有一个其乐融融的温馨家庭,是非常快乐的。邻居常常听到林家吃饭时的欢笑声,探看之下,不过是十多个人围在一张桌上,津津有味地吃着青菜萝卜豆腐。

河南省永城县知县郑大模有一次回侯官老家省亲,邂逅林则徐,对林则徐文思敏捷留上了心,认为此子可造,日后必成大器,遂请人作伐,将爱女郑淑卿匹配给林则徐。以当时来说,进士出身的知县大老爷主动与一介寒儒结为儿女亲家,实属罕见,在侯官一带成为美谈。

二、林则徐13岁一鸣惊人,中了秀才,立下“经国救世”之志

林则徐少年得志。嘉庆三年(1798年),13岁的林则徐一鸣惊人,中了秀才。中了秀才后,林则徐就读鳌峰书院。这鳌峰书院是福建当时的最高学府,能入读者皆非泛泛之辈。院长是刚直不阿,敢于蔑视权臣和的教育家郑光荣。在郑光荣的悉心指导下,林则徐专心向学,写有读书札记《云左山房杂录》,将诸子百家一同兼收。

入读鳌峰书院期间,林则徐通过父亲结识了汉学家陈寿祺。陈寿祺为人愤世嫉俗,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和官场规则皆有深刻的思考。他经世匡时的思想对林则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与林则徐同时入读鳌峰书院的还有院长郑光荣的女婿梁章巨。林、梁两人少时就已经交往甚频,两人志同道合,常在一起切蹉,加上梁章巨早已接受郑光荣的“经世致用”之学,这就更加深了林则徐对其恩师郑光荣学术思想的理解和接受,两人同时立下“经国救世”之志。

林则徐有一位同族长辈叫林雨化,为人正派不阿,不畏权势。他揭发当时的福建按察使钱士椿舞弊,遭钱士椿罗织罪名报复。林雨化拒不认罪,钱士椿则威迫林雨化父亲代为画押。结果林雨化被监禁七个月后遣戍新疆,受尽折磨,60岁时才获释归乡。

林宾日对林雨化的遭遇感到无限愤慨。林则徐少时便从父亲口中听闻林雨化事件,希望一见本族叔祖林雨化。在父亲引见下,林则徐拜见了林雨化,拜读了林雨化的著作,对吏治腐败加深了认识。这为他日后改革吏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林则徐的家离南宋抗金将领李纲之墓不远,那里便成为他和朋友联谊之所。林则徐犹喜游览历代爱国者的遗迹,使自己能直接受到爱国及民族思想的熏陶。后来他和友人梁章巨发起修李纲墓地行动,又到杭州重修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于谦祠墓。

三、林则徐的禁毒和治水业绩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将中科院北京天文台陈建生院士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星”

嘉庆九年(1804年),19岁的林则徐参加乡试,中第29名举人。

就在金榜挂名那一天,林则徐正式迎娶郑淑卿为妻。林则徐在元配夫人郑氏在世时没有纳过妾,终其一生情不渝。比起当时官场上那些拥有三妻四妾的官员,位极人臣的林则徐真可算是凤毛麟角。

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林则徐任了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

嘉庆十六年(1811年),26岁的林则徐赴京会考,殿试高居第二甲第四名,选为庶吉士,授翰林编修,从此踏上了官宦之途。以后,凭着政绩,官职一路飙升,最后官至一品,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被史学界誉为近代中国第一人臣。

19世纪30年代前期,英国殖民者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时,湖广总督林则徐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主张严禁鸦片。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同年12月实授两广总督。林则徐一到广州,便雷厉风行收缴鸦片,在虎门公开销毁从英国鸦片贩子手中没收的鸦片烟237万斤,取得了禁烟运动的初步胜利。

在此期间,林则徐密切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此时林则徐已觉察英国正蓄意发动侵华战争,遂将所得信息五次奏请朝廷,令沿海各省备战,并亲赴虎门布防,督师数败英军挑衅、骚扰。为防范外国侵略,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舰炮图样准备仿制。他坚信民心可用,组织地方团练,从沿海渔民、船户中招募水勇,操练教习。

道光二十年(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攻粤闽未逞,改攻浙江,陷定海再北侵大沽。道光帝惊恐求和,听信谗言,归咎林则徐在广东“办理不善”,屡次下旨斥责。于是,抗英有功、名振中外的林则徐最终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林则徐忍辱负重,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戍途,11月9日抵达新疆,次年(1842年)春抵达伊犁。林则徐在伊犁期间,协助当地官员办理垦务,亲历南疆阿克苏、叶尔羌等地勘察,行程三万里,所到之处倡导水利,开辟屯田,又绘制边疆地图,建议兵农合一,警惕沙俄侵犯。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则徐被朝廷重新起用,署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抚。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林则徐被任命为云贵总督。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林则徐因病辞职归籍。

道光三十年(1950年),林则徐奉旨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10月抱病起程,11月22日病逝于潮州普宁县(广东普宁北)行馆。

人总是要死的,林则徐有幸死得其时。

林则徐逝世后,英国的杜莎夫人蜡像馆特地为林则徐、郑淑卿夫妇制作蜡像,成为少数可长期展出的名人蜡像,以表示对林则徐的敬意。

1996年6月7日,中科院北京天文台陈建生院士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北京天文台朱进博士提议将新发现的这颗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星”。林则徐的禁毒和治水业绩,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因此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了中国科学院的申请。

2009年9月20日,在民族英雄林则徐诞辰215年之际,坐落在林则徐诞生地福州市左营司的“林则徐星”纪念碑揭幕,寓意着“林则徐星”从这里升起。

“林则徐星”,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沿椭圆轨道以4.11年的周期绕太阳运行。

四、林则徐的后代们

林则徐有三个儿子:林汝舟(1814年生)、林聪彝(1824年生)、林拱枢(1827年生)。

1841年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伊犁时,才十几岁的林聪彝和林拱枢随林则徐一起西出阳关,迢遥万里,风餐露宿,历尽人间的风霜雨雪,度过了最艰苦的流放岁月。林则徐的长子林汝舟则留在京城,虽然因父亲戴罪受牵连而倍遭冷眼,但仍在翰林中竭力任事,同时多方为父亲分忧操劳,奔走呼号。他不忍年老体衰的父亲以及两个年幼的弟弟流落塞外,遭苦受罪,屡次提出要赶到西域照顾父亲,但都为林则徐所制止。

林则徐虽然没有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他抵御外侮,不畏的胆识才略和民族气节,以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崇高精神,正直做人的坦荡胸怀,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和“诚、孝、勤、谦”的家教家风,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目前,林则徐之后已繁衍到第9代,共300多人。长子林汝舟一支主要分布在南京、上海,二子林聪彝一支主要分布在福州,三子林拱枢一支主要分布在北京,还有的居住在其他省份和台湾、香港、美国、西欧等地。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每个阶段,都有着林则徐的后裔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振兴而献身奋斗的足迹。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人生遭际,无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五、化名李良的孤胆英雄林曾同

林曾同是林则徐的小儿子林拱枢的后代,林则徐的五世孙,因与曾祖同月同日生,故取名林曾同。林曾同父亲林步随是清末最后一批翰林之一,曾被派往美国任留学生总监督。从美国归国后,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铨叙局副局长、币制局副总裁、税务专科学校校长等职。1927年后弃政从商,走实业救国之路,把一生积蓄的10余万大洋全部投资实业。但在军阀混战、政治动荡的年代,不断被劫被骗,最后穷困潦倒,在北京成为一名寓公。

林曾同生于1917年,从小好学,博览全书,特别崇拜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对于卖国求荣、苟且偷生、陷害忠良的秦桧之流的奸佞小人切齿痛恨。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林曾同正读中学。东北沦陷,大批难民流亡平津,民族灾难日益深重。少年林曾同怀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冒着随时被捕的危险,带领同学们上街游行,宣传抗日。

林曾同是家中老大,他在北京大学有个同班同学李鲸石,“七七”事变后离开北平时,委托林曾同从宿舍取走他的行李和书籍。林曾同照办了。回家打开书籍一看,全是没有接触过的革命理论和进步文艺书籍,有《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河上肇的《政治经济学》,以及好几本的著作和从陕北传来的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书籍。林曾同和他的弟弟林兴、林墨卿(凌青),妹妹林子国(傅秀)、林子东喜出望外,如饥似渴地读起来,从而唤起他们寻找真理、投身革命的愿望。此后他们兄妹五人陆续找到中共组织并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林曾同在天津美国新闻处工作。抗战胜利后,林曾同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化名李良,从此,以李良名世。

解放战争中,李良机智勇敢,打入美蒋特务机关内部,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多次获得敌人的重要情报,被誉为孤胆英雄。

1946年,这位孤胆英雄再次深入敌人内部,巧妙地获取了美国战略情报局援蒋白皮书这一绝密文件,上面详细记载着美国政府给政府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的具体数字,为中共跟美蒋展开斗争提供了极为有力的重要证据。

1948年,郭沫若、茅盾等20多位著名爱国文化人士响应中共号召,从香港回祖国大陆共商建国大计,就是李良冲破重重封锁,秘密地将他们护送到解放区。

1950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后首次的国庆节,潜伏在北京的敌特阴谋在国庆节那天上午10点整,制造一起震惊中外的企图谋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大事件。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又是李良,这位智勇双全的英雄,在公安部副部长兼政治保卫局局长杨奇清的直接指挥下,及时地破获了这一重大案件,保卫了新中国领袖们的安全。

1965年初,根据国际斗争的需要,经上级批准,李良肩负特殊使命,抱着随时以生命殉职的决心,去异域他国执行一项重要侦破任务,1968年圆满回国。

“”初期,在“砸烂公检法”的狂潮中,刚刚回国的李良被以“里通外国”的“国际间谍”和其他莫须有的罪名非法关进监狱。在牢狱中,李良受到非人的虐待和折磨,但这位钢铁般坚强的战士始终没有屈服,没有低头,对国家机密守口如瓶,一字不露。他以沉默为武器,绝不开口讲话,没有泄露半句国家机密。

经过长达349个日日夜夜的抗争,这位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后代,于1969年7月18日被迫害致死,终年51岁。

1977年12月31日,李良的冤案终于得以昭雪,公安系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追认李良为优秀的共产党员、革命烈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向全国公安、武警官兵发出了向李良同志学习的号召。

六、林曾同的二弟,侦察科长林兴

林兴,李良(林曾同)的二弟,生于1919年,就读于辅仁大学。林兴1945年在北京的一家银行工作时,他的妹妹傅秀从解放区回到北平城执行任务,他便随妹妹秘密走出北平,参加了八路军。参加革命后,林兴很快就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任侦察员、人民某师侦察科长,在解放战争中多次出生入死,出色地完成战斗任务,被誉为侦察英雄。全国解放后,林兴转业到安徽大学工作,“”期间横遭迫害,其夫人被赶到农村,因遭而死。林兴于1993年病逝。

七、林曾同最小的弟弟林墨卿更名为凌青,是优秀的外交家

林墨卿是李良最小的弟弟,1923年生于北京。抗战初期,林墨卿就读于燕京大学时,参加了中共地下组织。1942年,因地下组织暴露,林墨卿奔赴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边区,先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工作,后到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工作。1944年林墨卿到达延安,更名凌青,凌谐“林”,青谐“卿”。1945年1月起,凌青被分配到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外事组,负责美军观察组的接待和翻译工作,先后与美国史迪威将军和美国驻重庆大使馆一等秘书谢维斯等打过交道。凌青以出众的文才和过硬的翻译能力,担任、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英语译员。

1946年8月,在延安与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关于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的一次重要谈话,在这次谈话中,提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英明论断。凌青就是这次谈话的现场翻译。

1947年,凌青在由领导的中共中央军委外事组研究处任第一科(美国科)科长。

新中国成立后,凌青的外交活动走上了更广阔的国际舞台,是任外交部长时最早分管美国事务的高级官员。

朝鲜停战谈判时,凌青随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兼中央军委情报部部长李克农将军参加了举世闻名的板门店谈判。作为中方机要办公室主任的凌青,以过人的智慧和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为中朝人民和世界人民赢得持久的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上世纪70年代初,凌青参与了使中美关系解冻、从体坛滚向政坛的“乒乓外交”。

1971年3月下旬,美国19岁的乒乓球队员科恩在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乒赛期间,向世界冠军、中国乒乓球队领队庄则栋提出能不能前往中国访问的棘手问题。

4月7日凌晨,主席作出了历史性的决定:立即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爆炸性的新闻,立即震动了全球!

这是一场闪电式的“乒乓外交”。总理亲自点将,由凌青以“对外友协理事”的身份出场,负责中国方面接待美国球队的访华任务。

在美国代表团乘坐的班机降落在北京机场前,凌青亲自到机场巡行检查,当他一眼瞥见悬挂在机场醒目处的一条“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巨幅标语时,顿时觉得与那天的外交活动气氛极不协调。但标语取于最高指示《语录》,凌青犹豫再三,但还是以外交家的冷峻与严谨,果断地下达了命令:“取下!出了问题由我负责。”这在极左思潮猖獗的年代,该需要多大的勇气与魄力!

1980年,国际事务经验丰富的外交家凌青作为继黄华、陈楚之后第三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常驻联合国。凌青知识渊博,思路清晰,稳健、睿智、机敏,加上勤谨的工作作风,还有他那潇洒的外交家风度,一登上联大舞台,就被各国使节和新闻媒介称赞为学者大使。

凌青夫人张联也是著名的外交家,在凌青任职联合国期间,张联也在联合国中国代表团工作,后升为参赞。1991年,张联成为新中国第十位女大使,并且“一身二任”,同时兼任驻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两国大使。凌青夫妇成为当时我国外交界唯一的一对“夫妇大使”。

当年,在虎门抗英,焚毁鸦片而弘扬了民族志气的林则徐,因横遭诬陷,被作为“罪臣”发配新疆伊犁。1842年8月,清廷全权代表耆英、伊里布在英舰“康华丽”号上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江宁条约(南京条约)。自此,位于珠江口的香港,便沦为英国殖民地。142年后的1984年,一份关于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的法律文献被递交联合国,而中国方面履行这一法律程序的恰恰是林则徐的五世孙凌青。

凌青以中国特命全权大使常驻联合国代表身份与英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汤姆森大使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将《中英联合声明》正式文本递交给主管法律事务的联合国副秘书长福莱斯豪尔,并在联合国法律登记上亲笔签字,使它成为一项世界公认的法律文献。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巧合。林则徐如在天有灵,对香港回归和有这样出色的后人必定感到无限欣慰。后来,凌青曾激动地对人说:“我能亲自参与完成这一文献的法律手续,不仅可以告慰于先祖,而且也使我再一次体验到新中国是一个具有雄厚国力的伟大国家,任何外国再也欺辱不了我们。”

1984年底,凌青从联合国离任归国后从事民间外交,1986年,担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协常务副会长。两年后,凌青应中共福建省委之邀,返回桑梓,报效故乡父老。1988年1月,在福建省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凌青当选为省政协副主席,不久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在福建省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事务中做出了重要贡献。1993年,凌青任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1998年,凌青离休。离休后,凌青仍以满腔热情为国家经济建设四处奔波。

2010年9月10日,凌青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八、革命双璧林子国、林子东

林子国(林锦双)和林子东是一对双胞胎,生于1922年,是李良的亲妹妹,凌青的亲姐姐,林则徐的玄孙女。

林子国、林子东上面还有大姐林圣观。林圣观生于1914年,1947年赴德国,与科隆大学教授、曾任德中友好协会会长的卡尔・秉格结为伉俪,这位德国教授成了林则徐的玄孙女婿。

1940年,还在燕京大学读书的林子国便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的家也就成了中共地下组织活动的联络点。太平洋战争爆发的1941年12月8日深夜,日军强行封闭燕京大学。正在燕京大学就读的林子国、林子东这对姊妹花,怀着满腔义愤,先后离开北平参加抗战。

林子国到了抗日根据地之后改名傅秀,主要从事革命理论宣传、教育工作,为普及马列主义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傅秀曾先后在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北京市人民医院、国家地质部工作。1964年,她因赞同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校长、哲学家杨献珍的“合二为一”的哲学观点遭受批判,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她与的老婆文静(原名李岩)在一起工作过,知道文静曾投降日军的丑史,所以在劫难逃,“”中被作为要犯关进秦城监狱长达7年之久。在冤狱中,她始终没有放弃真理,同极左思潮、教条主义、形式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革命理论工作者的高尚气节。

“”结束后傅秀得到。2001年1月,傅秀在北京逝世。

林子东离开古都北平后南下,长途跋涉到苏北投奔了新四军,战斗在苏中革命根据地。她担任新华社记者、报纸编辑,长期从事新闻采访和编辑出版工作,写下了大量独具特色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了历史前进的脚步。

“”后,林子东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先后担任福建省社科联副主席、福建省社科院副院长、福建省政协副主席。

李良、凌青兄弟姐妹六人,其中五人在20世纪40年代加入中国共产党,说李良、凌青满门忠烈,不是过誉。

九、率领1271名官兵、25艘舰艇在南京笆斗山江面起义的林遵

李良(林曾同)、林兴、凌青(林墨卿)、傅秀(林子国)、林子东皆是林则徐嫡亲五世孙和玄孙女,而林遵则是林则徐的近亲侄孙。说他是林则徐的后裔也并无不当之处。

林遵原名林淮,别号林尊之,1905年生于江苏南京一个海军世家。其父林朝曦,在清末曾任北洋海军艇长。林遵于1924年考入烟台海军学校,1929年转入英国格林维基海军大学中尉班和波斯麦斯专科学校,1934年获上尉军衔毕业。回国后,在海军军舰上任枪炮官、航海官和海军学校教官。1937年赴德国学习潜艇技术,1939年回国后,历任代副舰长、大队长、研究员、参谋总长办公室海军参谋。

1939年冬,日本军舰在长江江面上耀武扬威,横冲直撞。1940年,海军在长江上实行分段封锁布雷,林遵担任游击布雷大队少校大队长,在长江中游贵池县江面活动。11月20日,趁着大雾和黑夜,林遵率领一支海军布雷队在长江中游设置鱼雷,将日军一艘大型运输舰和一艘汽艇炸毁,给了日本侵略军以沉重一击,林遵受到特别嘉奖。几日后,他又率领队员27人在贵池、两河口、黄石矶江面冒险布雷,炸沉敌舰1艘、汽船4艘、大火轮1艘。为此,林遵先后获陆海空军甲种乙等奖、光华甲种二等奖和陆海军一等奖。

由于林遵和他的布雷队员屡给日军舰船以重创,日军恨透了林遵,贴出布告,重赏捉拿“姓林的队长”。

1945年抗战胜利后,林遵被委派至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任海军上校副武官。1946年1月,林遵调任中国驻美国舰队指挥官,负责率领在古巴关塔那摩基地进行战术科目训练的“太字号”、“永字号”等八艘军舰和1000余名中国海军官兵横渡太平洋远航回国,驻军西沙、南沙群岛,为捍卫中国海疆建立了功勋。

1948年2月,林遵被任命为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司令,驻防长江下游地区,配合陆军抵御中国人民南下。

随着解放战争的进展,中共地下组织通过各种途径设法与林遵接触,以了解其思想动态。此时林遵已明显厌恶内战,向往光明。他的老朋友,中共地下党员、海军总司令部新闻处上校专员、《海军月刊》社社长郭寿生根据中共中央社会部的指示,数次与林遵晤谈,话语逐渐投机,两位老友终于敞开心扉,尽吐心声。当谈及的腐败和专制统治时,林遵愤慨地说:“不,是无天理。”郭寿生趁机和盘托出自己受中共组织委托,前来动员他起义。林遵一听,心头为之一震,但在略加思索之后,便表示愿意起义,但具体搞法还要相机行事。后来,林遵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深有感触地说:“与中共组织建立了直接联系,我如同在长夜中看到了曙光,黑暗里见到了光明。”

1949年2月25日,海军“重庆号”巡洋舰在舰长邓兆祥率领下在上海吴淞口宣布起义,林遵受到鼓舞和推动,即派亲信参谋欧阳晋去找郭寿生,进一步商量起义的具体事项。中共中央社会部在获悉林遵的态度后,即通知第三野战军速与其联系,但因故未联系上。中央社会部又改派上海中共地下党员林亨元与林遵联系,传达中共中央的指示,要求他按兵不动,待渡江时,再突然调转炮口起义。

1949年4月20日,南京政府拒绝在国内《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北平和谈破裂。4月21日,主席、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百万雄师强渡长江。

4月22日,林遵接受海军总司令桂永清命令,将第二舰队全部集中南京江面,并要林遵于23日拂晓到海军总司令部报到,接受新任务。

“去不去?”林遵一时犹豫不决。考虑再三,林遵决定还是不计较个人安危,去海军总司令部报到。他在走时,对舰队其他几位同意起义的指挥官说:“万一我回不来,就由戴参谋长我指挥。起义的计划绝不能变!”

当晚,林遵便率领第二舰队各舰艇到南京笆斗山江面锚泊待命,自己则登岸赶往总司令部。桂永清见林遵到来很高兴,拉着他的手就说:“总部决定,凡停在南京江面的舰艇,全部交给你指挥,驶往上海。路遥知马力,国难见忠臣,这是党国和蒋总裁对你的信任和重视!”林遵说:“此事关系重大,我恐怕难承担,恭请总座坐镇指挥,我当全力效命。”桂永清鼓励他好好干,说:“即使最后只剩下一艘军舰,我也要为你请功,呈请任命你为中将海军总司令,并颁授青天白日勋章!”

在中共地下组织策动下,林遵决心起义。一回到舰队,林遵立即发信号,通知各舰长和炮艇艇长马上到旗舰开紧急会议。林遵在传达总部的命令后,说:“我们不能再为老蒋卖命了,我要带领你们走上革命新途!但我不能置大家的意见于不顾,我当听取大家意见,再作最后决定。”很快,舰长和炮艇艇长们分成了两派,有人主张起义,有人反对。林遵见时机成熟,便胸有成竹地说:“现在以无记名投票形式决定是否起义。”投票结果,赞成起义的占多数。于是,林遵郑重宣布:“第二舰队决定全体起义,加入人民革命阵营!”时间是1949年4月23日。

这一天,中国人民一举占领的统治中心南京。中国人民第三十五军联络部部长拉着林遵的手高兴地说:“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和第三野战军首长欢迎你们,并祝贺你们起义成功!”

获悉林遵率领1271名官兵、25艘舰艇在南京笆斗山江面起义,马上派出6架飞机,对舰艇狂轰滥炸。林遵指挥各舰反击。

非常重视起义的舰艇,因为这是建设人民海军的物质基础,但更重视起义官兵的人身安全。当起义的舰队遭到轰炸时,令三野组织好舰艇防空。中国人民第三十三军领导特意会见林遵,请林遵下令起义官兵全部离舰上岸,安全转移,并传达的指示:我们要的是建设海军的人才,当然,军舰也很重要,要尽可能保存,但保存不住也不要紧,我们将来一定会有的。

的指示使林遵很激动,他深切地感受到了党中央和对起义官兵的关心和爱护。

1949年4月30日,林遵率领第二舰队起义的各舰长、艇长及全体官兵向主席和总司令发出致敬电。

、在复电中称他们的起义是“在南京江面的壮举”。就在林遵率领第二舰队于4月23日宣布起义那天,人民华东军区海军在泰州白马庙宣告成立,张爱萍将军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那一天,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海军建军纪念日。随后,林遵被任命为华东军区海军副司令员。

1949年8月28日,中南海内碧波荡漾,荷叶飘香,林遵与张爱萍将军等乘车来到住所门前。在门口迎接他们,他拉着林遵的手说:“你是林则徐的侄孙,久闻大名啊!你的先人林则徐是抗英英雄、民族英雄,全国敬仰啊!你毅然脱离军队,率部起义,同样是英雄壮举,可钦可佩,可喜可贺呀!”

1949年9月,林遵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之后又参加了10月1日开国大典。林遵后来成为国防委员会委员。

1951年,林遵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军事学院海军教授会主任,成为院长的得力助手。1957年海军学院成立,林遵任副院长,分管教学工作,为人民海军培养了大批高级人才。

1955年,林遵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一级解放勋章。

1975年,林遵担任海军东海舰队副司令员。

1977年,林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第7篇:生命的林子范文

所谓信仰,是每个人所持定的心理现象,是一种指望、仰慕、崇拜、敬畏,更是一种心灵的产物,是绘画创作的精髓,作品中缺少信仰的内容,就犹如一台戏缺少台柱一般,让观者感觉没有看点。“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既是态度的一种,也是人的一种本能,更是艺术家在作品中的体现,因为很多艺术作品的成功就在于作品中情感的表露。因此,情感是创作的内涵,是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信仰和情感的完美结合,成就了绘画创作的亮点所在。在朱春林的作品中,除了用其强烈的信仰情感感染,影响观者,还向人们阐述了自身的信仰生活,泄露着另一种生命的根源,赞美造物主的慈爱、怜悯和圣洁,流露出朱春林对信仰的一种坚定不移的情感,用写实的油画语言宣告出他的心灵产物。本文试图通过朱春林的作品与基督教信仰之间的关联,了解朱春林油画作品中古典人物的丰富性,对朱春林的油画作品中的基督教信仰情感的探讨展开进一步的认识。

朱春林说:“人们常把“心”比作“田”,称之为“心田”。我们是否在认真地经营、耕种自己的这片田地?我们曾经种下过或者将要种下什么?是积极还是虚空;是感恩还是抱怨;是喜乐还是忧愁;是诚实还是虚伪;是爱还是恨?总之,我们种下了什么,必然也要收什么。恐怕没有人愿意自己的田地荒芜,成为荆棘杂草丛生的废弃之地。人人都希望让人品尝自己成熟香甜的生命之果。”

在《朱春林老师的油画》访谈中提到,朱春林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因此在他的油画作品中,更多的内容追求的是关乎信仰的层面,把人带到另一种生命的尺度中去。朱春林的油画作品题材不像西方的油画题材,在西方油画艺术家中,像达芬奇、拉斐尔、伦勃朗、鲁本斯等画家,都是以圣经中的故事作为绘画的题材,讲述圣经中的某段故事或情节。然而在朱春林的油画作品中,有两个方面的呈现:一是引用圣经中经典的句子,再从句子中提炼出耐人寻味的词语,传达发人深省的信仰情感,描述宗教中一种仪式;二是朱春林对基督教信仰的认识,对信仰的坚定,传达在生活中的信仰情感。圣经中有一段是对伊甸园的描写,伊甸园是一个恬静、安宁、与世无争、圣洁、美好之地,自亚当和夏娃犯罪之后,人就失去了伊甸园美好的生活。

朱春林的作品《迷失的乐园》正是表达了对伊甸园的憧憬和向往,从画面中的两个人物的表情来看,男子的表情略显黯然失色,女子手中捧着果子象征了对失去乐园的追溯,背景的处理显得恬静、安宁,衬托出人物内心的恐惧与不安,在迷失的路途中不知该何去何从。朱春林的作品《初熟的果子》在构图上,人物和篮子的处理使画面达到了平衡的效果,人物的着装和果子的色彩鲜亮,象征了初熟之物的新鲜,孕育着新生命的生机;背景的处理使画面有意象感。在圣经中很多处有提到关于初熟的果子,是当时犹太民族的宗教仪文,在收成以前要将初熟的土产奉献给上帝作为敬拜的礼物。在雅各书的1章18节,“他按自己的旨意用真道生了我们,叫我们在他所造万物中,好像初熟的果子。”指着基督从死里复活,成为已死之人初熟的果子,象征了人的生命,然而在基督教中,是将永恒的生命注入了沉睡的生命中,让人的灵魂苏醒,这也是朱春林在作品中对自己的信仰发出宣告的信号。

朱春林在访谈中说:“你的生活,你的生命本身就是见证。画如其人,别人可能不清楚你怎么想,但他会从你的画里感到一种力量。我觉得有机会把我的体验通过画面跟人去分享是一件美好的事。我一直带着祷告的心面对每一幅画。”

不然,基督教所要强调的信仰观点就是“生命”,圣经中有一句话是,“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在所了解到的基督教的教义,“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就是新的生命,进入新生命的途径是祷告。朱春林的作品《晨祷》是他艺术的分水岭,也是走向基督教信仰的分水岭,里面注入了他对此信仰的激情的情感。画面中人物的表情刻画纯真,诠释人物内心的真诚,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寄情于信仰,托信仰于言志,表现出朱春林由此感发的对信仰情感独到的感受和认识,使人从信仰的力量和基督生命的力量中得到圣洁的呼召和对生命的启示,逐步进入应许之地。

朱春林的油画作品有关基督教信仰的还有很多,《橄榄枝》大地复苏的标志,圣经中以挪亚放出的白鸽最终携橄榄枝而归,表示洪水已退,和平的新气象来到,预表和撒拿的降临;《馨香》上帝喜悦的气息,馨香的燔祭可以遮盖罪的蔓藤,血洒祭坛,显露洁白的细麻衣;《活水》上帝给人新生命的恩赐,使枯干的灵魂苏醒,源源不断的心意更新。这就是朱春林的油画作品与基督教信仰产生的共鸣,把画中的美好留给观者,把对生命的孕育让人回味。朱春林曾经自述:“这些年来我最感念的是《圣经》给我的启示以及对我灵魂生命的建造。曾经有牧者问我:怎样看待绘画与信仰的关系?我的回答是:我愿意用绘画的方式来思想上帝。”

(第一作者单位: 江西城市学院 第二作者单位:南昌工程学院)

作者简介:

第8篇:生命的林子范文

在一个生生不息的大森林里,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你向左看,是呐喊的森林;你向右看,是欢呼的草地;你向前看,是跃起的小溪……这里的生命力生生不息!

豹王后生了一只漂亮的小豹王子。她对小豹王子百般娇宠,不带他去呐喊的森林,不带他去欢呼的草地,也不带他去跃起的小溪。她怕树枝划破了儿子娇嫩的身体,又怕泥土弄脏了儿子珍贵的毛皮,还怕溪水会让儿子着凉、一病不起。豹王后成天与儿子呆在舒适的宫殿里,衣食无忧,悠闲无比。

不久,小王子大病不起。豹王后着了急:“谁能治好小王子的病,我就重赏这神医!”

“把小王子送到森林里!”“放在草地上去!”“靠近小溪!”大家出“馊主意”。

豹王后病急乱投医,背上儿子飞驰到外面去。清新的山风迎面扑来,豹王后跑得飞快,她发现这样飞驰竟要比窝在宝座上还要惬意!山风掠过小王子的脸,这风是最好的清心剂。小王子不由得睁开双眼大口呼吸。顿时,小王子全身舒适无比。啊!森林为生命而呐喊,草地为生命而挥舞,小溪为生命而跃起……一切都有巨大无比的生命力!这生命力是如此顽强,如此坚毅!山风还在用它的活力充盈着小王子的身体。小王子感到病痛奇迹般地消失了,他一跃而起。“儿子,你要去哪里?”豹王后真是焦急。“妈妈,我好了,我要永远在这里玩耍嬉戏!”小王子迈开小腿,向着远方绚烂的晚霞跑去。“王后,要让小王子懂得为生命的追求奔腾,为生命的诞生欢呼,为生命的挑战跃起。只有这样,才会实现真正的生命意义!”大家齐声说。豹王后呆立在原地,任凭几片树叶落上她珍贵的毛皮……她发现,儿子幼小的身躯,在绚烂的晚霞中奔跑,是那么矫健有力!

第9篇:生命的林子范文

就算林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心中也想好了那外星生物的大概提醒。但是……

他还是想不到。那是……绝对有想象力的……

一个巨大的金属外壳,包裹着的是一个巨大的类似脑袋一样的球体。其中并没有五官,而是——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巨大的先进电脑程式总启动控制体。若是在地球制造出这么个能代替人脑的东西,至少需要更加先进的科技和30年的足够时间。下身则小了许多。只能依稀分辨出来有一个细小的“腿”支撑着。走起路来却不是一跳跳的,而是平移——类似,在空中漂浮,但又不是,是那“腿”在地面上可以随意移动,而不是跳动。有两只长长的手臂,但是极为细小,估计能接住重量十足的物体是十分困难的吧。外星生命缓缓地从舱中“走”了出来。看到林,也不知道那控制体的屏幕上显示出什么表情,总是,在林看来,倒有几分像人类的惊讶。显然,对方也是对人的长相而感到极为好奇。

不久之后,林和对方都渐渐地适应了。远处,从几十艘飞船上陆续的下来了许多和为首一人差不多的生命体。那为首的生命体唧唧咕咕地对林说了一大堆林听不懂的话,那些话是机械化的,是由电脑程式总控制体指令发出的。

对林唧唧咕咕地一阵子之后,发现林用一种怪异的姿态望着自己,它突然像人类一样耸了耸肩,对旁边跟来的和它差不多的生命体唧唧咕咕地嘀咕了一阵子之后,那生命体慢慢地又踱回了飞行物之内。不久之后,那生命体又下来了。和去时不同的是,它的手中多了一副类似手枪一样的东西。为首的生命体看到那东西,小小的屏幕上略显喜色,随即对那个那“枪”的同伴又是唧唧咕咕地一阵。林非常奇怪:他们到底在说什么?那个东西不会对我……有……?他们想干什么?

旁边的生命体向前移了一步,缓缓地举起手中的枪对准了林。

还没等林反应过来。一道淡蓝色的光线自枪口中发出,那速度之快可以已瞬间形容。林来不及躲闪,那淡蓝色的光芒击中了林的头部。林感觉都一阵剧烈头痛,心里绝望的想到:完了完了,没想到外星生命竟是这样……林痛苦的捂住了自己的头,半跪在了地上,显出了一副痛苦的表情。而那生命体则是有耐心的看着林的变化,似乎在等着什么。渐渐地,林从疼痛中恢复了意识。